作文教学在协调中发展

2024-06-24

作文教学在协调中发展(共4篇)

作文教学在协调中发展 篇1

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在市场实际运行中, 通过宏观调控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并初步建立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从宏观调控的本质来看, 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就是实现国民收入和资源在区域内合理的分配和优化配置, 提高区域内资源的配置效率。虽然, 当前的宏观调控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已经发挥一定的作用, 但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速度还存在一定滞后性, 调控的效果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宏观调控的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是要靠市场经济的运作, 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基础性的调节, 使各运行机构效率得到提升。宏观调控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处于整合的角色, 是对市场机制的再次调节, 主要目的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公平性。对于经济发展来说, 资源配置可按照市场运行规律自行调节, 但是, 如果仅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 会造成资源的严重失衡, 导致区域间发展差距扩大, 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而且, 无法达到国家集中开发区域的任务, 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调控过程中, 如果政府不遵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一味的追求公平和资源平衡配置, 也会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同理, 如果只是追求发展的速度和效率, 忽略资源的平衡配置, 也会导致区域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 进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 在资源相对薄弱的区域内, 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作用, 运用各种手段, 两方面共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 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从而达到社会的相对公平, 实现相对的共同富裕目标。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通过必要的宏观调控是十分重要的, 但必须要认清二者的互补关系, 共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方面是遵行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 一方面是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对区域内相对薄弱地区进行帮扶, 使区域内资源配置达到均衡, 逐步缩小区域差距, 使区域内经济能够整体快速提升。

二、宏观调控在区域经济中运行模式

1. 区域经济中宏观调控对象

区域从概念上说相对比较模糊, 现阶段我国主要以行政管理为基础的区域, 如省级经济区域。而对于区域经济中宏观调控对象来说, 应该是全国内的经济区域。一方面, 从我国国家性质来定, 在经济决策中, 政府占据决定权。以省级为经济区域与行政划分相对符合, 在调控中具有集中优势;另一方面, 是由我国财政体制所决定, 各省级政府都有一定财政支配权, 使省级政府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 省级经济区有很完整的基础设施和经济规模。

2. 区域经济中宏观调控主体。

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主体, 在我国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中央政府, 而是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宏观调控中, 中央政府作为主导地位, 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宏观调控中的重要组成部门, 也是实际的执行者。这主要是由于中央政府相对于地方政府具有更高的权威性, 从资源和政策上都能给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这是地方政府所不可匹配的。在宏观调控过程中, 地方政府要在与中央政府的区域宏观调控的前提下, 积极完成地方应尽的权责, 从而才能达到宏观调控的效果最大化。但实际过程中,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 与中央方针相违背, 在宏观调控中, 地方政府即是执行者, 又是被调控者, 所以, 必须重新对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宏观调控中的角色定位。

3. 区域经济中宏观调控目标。

区域经济中宏观调控目标与整体的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 保证公众分配的公平性, 促进就业达到共同富裕。但从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来说, 它直接所要达到的目标, 是实现是协调区域分工与协作配合, 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分工与协作配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安排的主要根据。在我国近年的发展过程中, 出现很多区域产业结构雷同, 区域内分工不明晰, 区域经济保护严重等问题, 这些都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 不利于区域经济的长久发展。只有通过实际考察分析, 确定各区域所具有的优势, 明确在整体分工中所处于的位置和作用, 才能突出区域特色, 提升发展速度, 达到区域资源的宏观配置效益, 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4. 区域经济中宏观调控手段

对于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手段, 主要以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经济杠杆来调控, 能够直接影响经济主体, 并直接作用于宏观调控的对象, 达到宏观调控目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通过开设调整财政、金融政策, 并开展产业规划, 已经能够很好地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其中, 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而规划的制定, 主要隐居区域经济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来定, 并辅助于政策手段加以实现。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 存在盲目开发、重复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给区域统筹发展带来很多问题。因此, 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要对各区域的经济、社会、自然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考察研究, 使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满足与本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也满足与整体经济发展规划, 使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定位于功能, 使生产力得到最优化, 推动各区域协调有序共进。

三、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策略

1. 各种调控手段共同推进。

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 需要各方面的支持, 不仅包括国家的产业结构规划, 还有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多种调控手段的结合, 达成一个调控体系, 才能使调控效果更为明显和有效。

2. 协调互动共同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各区域协调互动, 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宏观调控的职能, 统筹各区域协调发展, 打破区域间的壁垒, 是市场统一建设, 建立市场合作、互助、扶持机制, 实现区域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完善管理机构和法律体系

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需要, 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 但相关的职权也限制于特定的范围内, 来承担制定相关的政策, 协调各部门的关系等。同时, 要制定和完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只有在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和规范, 才能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保证宏观调控的效果。

作文教学在协调中发展 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小金三角,协调发展

近年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迅速, 区域经济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跃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而区域间新一轮的改革试验也开始探索各自不同的道路。内蒙古“小金三角”, 即指乌海、阿拉善、蒙西和棋盘井, 其中, 蒙西、乌达、西来峰、乌斯太、棋盘井5个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工业开发区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有望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煤化工、盐化工基地。

一、对区域经济协调地区发展理念的理解

1. 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而且正朝着一体化、集群化、板块化方向发展。从“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不同经济区域的发展状况看, 这种活力总是交替出现, 呈现出你追我赶的局面, 两大经济区域也在不断壮大。从“十一五”到现在我国出台的区域规划和相关的政策文件超过了70余个, “数量之多、密集程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 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增长,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仅在2009年一年时间里, 国家就批准了11个区域发展规划, 数量几乎是过去4年的总和。区域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热点。

2. 内蒙古区域发展现状。

内蒙古是我国的一个地域辽阔, 自然资源丰富, 但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落后, 是农牧业人口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大区。“十一五”以来, 内蒙古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契机, 连续8年GDP增速保持全国第一。这对内蒙古在短期内摆脱穷困、实现经济上的腾飞产生了历史性的作用, 大大推动了自治区迅速发展的进程, 但与全国尤其是沿海发达城市相比, 在质量和效益上差距还很大。“小金三角”区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炼焦烟煤储量丰富, 焦煤资源有独特的优势, 同时又具有相对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在交通、通讯和金融等方面也都比较完善, 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幅度较大时期, 这些都是区域内经济合作的契机, 自治区提出在西部建设化工基地的产业政策也是区域内经济合作的大好时机。

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格局分析, 东部盟市进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圈, 中部以呼包鄂为龙头的“金三角”势头正炽, 西部的“小金三角”区域的板块辐射带动作用亟待增强, 这也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宏观发展战略着眼点。“十一五”以来, “小金三角”区域又引进一些大项目, 有些已初具全国行业性生产大基地规模。预计到“十二五”期间, “小金三角”区域内可创造产值超过1000亿元以上, 财政收入260亿元以上, 将成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重要增长极。

二、内蒙古“小金三角”概况及发展现状

1.“小金三角”概况。

内蒙古“小金三角”地区地处黄河两岸, 跨乌海市、鄂尔多斯的鄂托克旗和阿拉善盟阿左旗, 具体包括乌海市,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棋盘井镇和蒙西镇, 阿拉善盟的乌斯太地区, 境内拥有西来峰工业园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棋盘井工业园区、乌达工业园区、乌斯太工业园区5个自治区大型工业基地。入驻了许多投资上百亿的大型煤焦化、甲醇、发电、高分子材料、高载能、金属钠等工业项目, 虽然人口不多, 但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很是惊人。由于地域上的相邻性、历史的渊源性以及经济关系的内在渗透性与互为依存性, 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具有人缘、地缘和业缘密切联系的经济区域。

2.“小金三角”发展现状。

在自治区政府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中, 首次明确了以乌海为中心的“小金三角”地区这一概念。该地区主要包括乌海市的海勃湾区、乌达区、海南区, 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和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 区域总面积10.32万平方公里, 占全区8.75%。该区域是东北、华北通往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区位优势明显。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 已形成海勃湾、乌达、海南、蒙西、棋盘井、乌斯太6个工业园区, 地区产业规模优势、工艺技术装备优势和集聚效应日趋明显。区域内交通设施日趋完善, 包兰、东乌、策吉铁路, 京藏高速公路、荣乌高速也在建设中、110国道、109国道穿地区而过, 民航机场已开通乌海至北京、呼和浩特、西安、广州、上海等城市的多条航线, 以乌海市为中心, 通往蒙西、棋盘井工业园区和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的公路已打通, 周边盟市到达乌海的“1小时城市辐射圈”正在形成。2012年末, 该区域总人口达73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3%, 地区生产总值约为750亿元, 占全区经济总量的7.6%。其中, 乌海作为区域内唯一的地市级行政区, 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到了“小金三角”区域的51%和6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发展在“小金三角”区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为了进一步推动“小金三角”地区发展, 自治区于2010年6月召开了西部7盟市经济工作会议, 明确提出打造内蒙古西部经济区的战略举措。自治区政府专门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确立了包括呼包鄂核心产业圈、乌海次核心产业圈和集宁次核心产业圈在内的“一核两次”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乌海次核心产业圈的确立, 为“小金三角”地区发展明确了方向, 也为乌海市加快实现“两个转型”, 打造“小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小金三角”地区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内蒙古“小金三角”地区五个工业园区地处3个盟市行政区域, 在该地区良好的发展走势中, 潜藏着不少制约整个内蒙古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 已经影响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 缺乏科学性区域发展规划。

以“小金三角”地区内五个工业园区分析, 五个工业园区地处3个盟市行政区域, 棋盘井、蒙西、乌斯太远离鄂尔多斯、阿拉善盟中心, 在空间地域距离上成三角结构把乌海市紧紧围在中间, 乌斯太工业园与乌达工业园、棋盘井与西来峰工业园距离仅一路之隔。随着五个园区崛起, 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 行政上各自为政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集中表现为不能有效统筹产业布局, 重复建设, 争矿产资源、争水资源、争铁路运力、争土地资源、争引进项目, 主导产品供应链趋同、价格恶性竞争、相互挤占市场、环保游击战等等, 严重影响该地区的科学发展, 需要通过尽快构建科学性、前瞻性的区域发展规划来统筹加以解决。

2. 产业结构雷同。

该区域的产业以能源、化工、特色冶金和建材产业等资源型重化工为主。三地区资源依赖性产业比重大, 产业结构存在趋同性和单一性。这些产业的产品系列在区域内产业难以建立较强的关联度, 加之历史、行政、地方经济利益等原因, 各地区多采取以项目带动开发的发展思路, 区域产品无序竞争, 导致了不尽合理的产业布局和资源浪费, 并直接影响到今后项目的引进和区域产业的发展, 降低了该区域整体经济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可持续发展。

3. 区域环境综合治理难度大。

“十一五”以来, 随着“小金三角”地区重化工行业的崛起, 区域内工业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也随之增多。客观原因是:冬季在该区域形成的大气逆温现象影响近地面大气的对流运动, 导致近地面大气污染物难以向高空扩散, 形成地面污染。主观原因是:首先, 区域内产业整体密集开发和重复建设、污染源密集分布、初级生产要素粗放投入等是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次,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再次, 周边地区 (宁夏石嘴山市) 的工业污染总量持续刚性增长, 加剧了“小金三角”地区整体环境质量的问题。深层次原因是区域间的协作配合不完善, 未形成跨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管模式。

4. 社会服务功能尚不完善。

该区域尚未形成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 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服务不完善, 社会保障、教育、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等软环境建设不能满足区域发展的需要, 同时, 区域金融机构的融资资本实力不足, 支持当地煤化工、盐化工、建材等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大多依靠异地融资等方式得以缓解, 等等。

5. 商贸物流体系衔接不畅。

目前, 该区域主要以庆华物流园区、蒙西物流园区和庆鑫物流中心为核心构建起的“小金三角”商贸物流体系, 主要商品市场在价格、货源、服务、配送体系上各自运行, 物流管理缺乏统筹协调的机制, 同时, 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信息平台建设功能缺失等问题, 导致该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动力不足。

四、“小金三角”地区协调发展的措施

今后十年是西部大开发深化时期, 国家将进一步加大西部重点区域开发力度, 自治区也正在制定“内蒙古呼包鄂经济圈及沿黄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小金三角”区域应抓住“沿黄经济带发展规划”这一契机, 以一体化发展、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发展理念, 创新协作机制, 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产业联动、优化产业布局、整合资源要素和完善服务体系, 将“小金三角”地区打造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极”。

1. 科学制定区域发展规划。

要结合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 重新修订中心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用先进理念制定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相关专项规划, 处理好园区与城镇、园区与园区、园区内部产业之间的关系。规范园区的设立、扩区和区位调整, 实现有序发展。适应发展需要, 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下, 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扩区、整合。统筹安排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点专项规划、行业规划等的相互衔接配套, 解决好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等问题, 实施整体协调联动发展。

2. 统筹协调区域间的产业布局, 优化产业结构。

“小金三角”地区属沿黄河、沿京包兰铁路产业发展带。依托沿黄河、沿京包兰铁路线较好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交通设施和城市配套能力, 发挥比较优势, 集中布局产业, 错位发展, 形成重要的产业发展带。“小金三角”的产业结构, 总体上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区域中心城市乌海要实现城市转型和经济转型工作, 要“退二进三”, 大力发展服务业, 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城市近郊重点发展污染小、附加值高的延伸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劳动密集性产业。要立足现有优势产业, 充分利用自治区在西部建设化工基地的产业政策, 优先发展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同时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优势产业, 做大做强产业规模, 提高产业集中度, 延伸产业链, 提升优势产业的竞争能力。“小三角”区域要加强城市和产业发展统筹, 统筹六个工业园区, 形成三大工业集中区, 打造大型PVC、焦炭和铁合金生产加工基地。区域应按照产业比较优势的原则选择产业, 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 大幅增加高技术产业的比重,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要加强区域合作, 充分发挥各自自然资源优势, 使资源在区域之间充分实现共享。对资源进行梯度开发, 促进资源主导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以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3. 统筹区域经济结构。

通过政策引导, 使园区内的重点骨干企业打破地区限制进行扩张、整合, 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乌海为中心构建自治区西部城市圈, 开拓探索出一条五个工业园区与乌海城市化区域发展一体化的新路子。依托乌海市作为中心城区的优势, 发展一批现代物流企业, 培育区域性物流中心, 形成商贸流通及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增强创新能力, 完善体制机制, 使区域内部更加协调, 与东中合作更加紧密,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 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 整体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 成为支撑内蒙古及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产业承载区。依托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使产业向高新材料、建材、冶金、化工、电力、物流等六大领域发展, 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以及资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产出效益高、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循环经济聚集区, 初步构筑起煤矸石综合利用、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煤化工、氯碱化工、冶金制造、综合物流等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依托棋盘井、海南西来峰、乌达和乌斯太工业园区, 形成煤炭、焦化、化工、建材、冶金、高载能等产业集群。依托海勃湾和碱柜绿色环保工业区、发达的灌溉农业, 大力开发绿色食品和绿色产业。通过上述调整, 使乌海市、蒙西工业园区、棋盘井、海南西来峰、乌达和乌斯太工业园区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各自明确产业发展重点, 减少重复建设, 形成一致对外的共同市场, 提升整体竞争能力。

4. 合理有序地利用资源。

按照资源、产业、地域优势, 统一规划布局, 统一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 形成垂直分工———水平分工、区域各成特色和互补并存的区域经济格局, 实现企业相配套、产业再分工和集聚, 真正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 合理有序地利用资源。一是强化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地质勘察工作, 科学制定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规划, 尤其是保护开采好现有煤炭资源, 使现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结合目前的需要量, 对煤炭生产进行总量控制。以乌海为例, 原煤控制在3000万吨/年左右, 焦炭控制在1000万吨/年左右。运用先进技术实行保护性开发, 对现有煤矿实行扩容提质, 达不到规模的要全部关停, 同时努力提高煤炭的回采率。原煤要力争全部就地加工转化, 基本上不再外运。二是通过开辟新的资源基地, 尽量减少对本地资源的依存度。如, 利用蒙古境内的优质焦煤来缓解“小金三角”地区目前的煤源紧张问题。三是不断优化产业布局, 努力改变以基础产业为主的情况。加快煤化工、盐碱化工、硅系列等产品的深入研发力度, 延伸产业链, 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替代产业发展, 减少对资源的依存度。

5. 综合整治区域环境。

过去, 乌海和周边的棋盘井、乌斯太一起被称作内蒙古的“黑三角”, 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煤炭资源丰富, 但最主要的还是环境太差, 污染严重。从2004年开始, 内蒙古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 坚决关闭20万吨以下生产规模的所有小焦炉。近年来, 又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低水平、高污染企业进行清理关闭, 加速电石、PVC、煤焦油、盐碱产品的深加工, 实施煤矸石、粉煤灰、焦炉煤气、矿热炉气的回收开发利用, 争取上一批高效能、低成本太阳能光伏发电、热发电及建筑一体化技术与设备项目, 发展硅镁合金深加工产业, 形成核心竞争力, 提高新技术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的规模和贡献率。同时, 大力推进节水节能节材,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现已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一个, 自治区工业园区三个和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逐渐形成了区域大循环, 园区中循环, 企业小循环的格局, 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当初让人避而远之的“黑三角”正在成为发展迅猛的“小金三角”, 短短几年时间, 企业数量削减了近1/3, 三地的工业产值却保持了稳中有升。

区域内的要素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分化、组合、聚集要首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路子。要积极治理生态环境, 加强能源重化工业污染源防治和生态保护, 合理开发水资源, 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改善人居环境。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制定重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政策、建设重大项目、开发改造城市时, 要严格进行专家咨询、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实行公众听证制度, 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和对生态的影响, 尽量减少因决策失误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紧密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宏观调控政策, 优化产业布局, 严格环保准入标准, 淘汰落后市场工艺和技术, 实施工业大气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加强在公共领域、环保、卫生等方面的投入, 改善工业企业与当地群众的利益关系, 促进社会和经济和谐发展, 这样才能真正带动和促进区域的更好发展。

6. 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小金三角”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其中的区域中心城市乌海市更要突出“小三角”地区的城市中心地位,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 积极开展与棋盘井、蒙西、乌斯太工业园区管委会合作共建城市的工作, 加快城市扩展与人口集聚, 实现从工矿型城市向功能完善的区域中心城市转变。一要继续扩大自己的优势, 健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区域之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加快形成西部地区大交通、大流通的格局。二要稳步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加快构建区域生活消费服务中心, 使其尽快成为全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三要统筹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丰富和活跃居民文化生活。四要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用良好的软环境和健全的社会公共服务, 吸引投资, 促进区域较快发展。五要增强区域金融机构实力, 吸引区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股, 广泛吸收民间资本, 提升资本实力服务三地经济发展, 形成三地金融优势互补、金融资源共享的合作格局。

7. 建立商贸物流信息平台。

以“小金三角”地区的乌海、乌斯太被列为内蒙古西部物流区域的物流节点为契机, 在区域工业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下, 加快地区物流资源信息平台建设, 共享区域内物流枢纽的货运及配送通道等方面的信息,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立煤炭、铁合金、PVC等产品交易中心。同时, 开辟空铁陆河运输的综合功能, 加快建设深入矿区、工业园区的铁路专用线和主要干线的集运站场, 形成覆盖蒙西经济区的客运快速化、货运重载化的现代化铁路运输网络。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 把区域建成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交通基础设施完备、相关配套设施健全的西部交通枢纽。

参考文献

[1]张学刚《.乌海市加快“两个转型”打造“小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研究》2012年9月25日内蒙古经济信息网

[2]张学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新格局与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2012年07期

[3]贾敬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 2011年05期

[4]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蒙古呼包鄂经济圈及沿黄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讨论稿) 2010年4月28日

作文教学在协调中发展 篇3

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增强各区域加快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性,促成了区域经济的活跃。但是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则会导致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扭曲,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特别是,区域经济差异的过度扩大,不仅会使欠发达地区处于不利地位,削弱其发展能力,并引起区域之间在经济上的两极化,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就必然会成为制约全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的障碍。

1.1 积极影响

优势区域优先发展为其他地区发展起示范作用。让优势地区先发展起来,不仅可以促进全国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增长,而且可以进行地区工业化的试验,其丰富经验对其他地区产生一种示范、激励和传导效应。没有差别就没有发展,合理的地区差距是经济发展所急需的。

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让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区域优先发展起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从而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全国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

1.2 负面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导致区域经济秩序紊乱。虽然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且在一定限度内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区域经济差距得不到控制,就会导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失衡。其结果将使区域之间出现供给能力不配套、市场需求不足和竞争无序,进而使区域经济摩擦与冲突增多,区域经济秩序紊乱。不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会因此而受到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也将受到损害。所以,国家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出发,必须运用区域经济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进行干预。

区域经济差距过大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社会进步的基础和保障,如果区域之间经济差异扩大,那么区域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也会相应的拉大。例如,在发达地区,人们的收入和社会福利远远高于欠发达地区,长此以往,就不可避免地引发或加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事实证明,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引起社会动荡,危害无穷。对于这种由经济原因而引起的社会问题,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运用区域经济财政政策,合理调控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由此来缓解区域之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或重大问题,政府运用相应的区域经济财政政策,主要采取诱导、鼓励、限制等方式来约束各种经济行为,协调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平衡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从而保障国民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转。

2 区域经济财政政策的职能

财政政策是针对区域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分配关系而形成的,它所涉及的主要是代表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社会利益群体的经济利益关系。在市场经济中,正确处理经济利益关系是财政政策的首要任务,而正确利用经济手段处理财政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1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职能

财政政策具有稳定经济的职能。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直接调控为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体制均以部门管理为主,计划工作偏重于全国部门比例关系的安排。改革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短缺”是经济实践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所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是经济总量,比较看重财政对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失衡等的稳定作用。另外,财政对个人收入分配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进行调节。就总量来说,在经济滑坡时,通过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扩大总需求,增加投资和就业:反之,则减少投资或增加税收,紧缩投资,抑制通货膨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则通过转移支付、税收等手段,对落后地区增加支出,使其能够加快经济增长,使之与发达区域差距缩小,从而使全国各区域经济能够协调发展。

2.2 区际收入再分配职能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区际收入差距也会逐渐拉大。沿海地区的高工资、高待遇吸引了内地大量人才,“民工潮”的出现,也与区际收入差距有关。财政政策通过公共支出和税收等手段,对市场机制形成的贫富悬殊的个人收入及地区间收入进行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

3 区域经济财政政策的目标分析

区域经济财政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区域经济活动,协调区域经济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然而,区域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它直接影响区域社会利益的变化,同时,也直接影响区域之间、区域与国家之间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利害关系。因此,区域经济财政政策必须同时兼顾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否则,单纯的区域财政政策将由于其它方面因素的制约而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由此可见,区域财政政策具有多目标性的特点,这些目标之间的冲突可以归结为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为此,在选择区域财政政策目标时,需要把握好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点。一项区域财政政策的实施,既要取得全国经济增长的高效率,又能照顾到区域之间的公平,使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和谐、有序,国家经济发展能够稳定、持续地进行。在制定区域财政政策时,如何把握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一是区域经济差异的状况。如果区域之间经济差异扩大到对全国经济发展造成障碍,甚至可能引发社会或政治危机,就必须把公平目标放在首位:如果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在社会可以承受的限度内,就应该把效率目标放在首位,加快全国经济发展步伐,增强整体经济实力,为解决区域经济差异提供可靠的基础。二是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若国家经济发展处于不发达阶段,应该更多地把效率目标作为区域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反之,若国家经济发展处于发达阶段,已具备了解决区域经济差异所需的经济条件,就应该把公平目标作为区域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三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如果未来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好,区域财政政策应以效率为主,抓住机遇,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步伐;相反,如果未来形势不好,则应以公平为主,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解决好社会公平问题。四是各区域的具体情况。不同的区域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是不同的,在欠发达地区,应该以追求效率目标为主;在发达地区,应更多地关注公平目标。

4 区域经济财政政策的采取的手段

财政政策从制定出来到取得社会效益,必须有科学的执行手段,才可能达到目的。财政政策本身和执行政策的手段是实现区域财政政策目标的统一体,手段适当,事半功倍,手段失当,事倍功半。不同的经济政策有不同的执行手段和途径,作为区域财政政策的执行手段和途径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税收政策。税收政策在用于对区域经济进行调控时,主要是对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在某些特定区域,主要是国家希望经济更快发展的地区,通过政府税务部门对全部或部分企业实行一定范围的税收减免,进而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国家税收政策的主要职能是为特定区域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得它们能够尽快地担负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责。

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包括购买性支出政策、转移性支出政策。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又可分为政府投资和政府消费。调节区域经济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政府的投资政策和转移支出政策。政府投资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投资政策,可以扩大或缩小社会总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合区域结构等;转移支出政策,是政府把以税收形式筹集上来的一部分财政资金转移到社会福利和财政补贴等费用的支付上。转移支付的作用在于给企业和家庭提供购买力,使其有能力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制定有效的区域经济财政政策, 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 成为财政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笔者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国的影响, 并对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财政政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毅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 《财政问题研究》, 2003.

[2]陈秀山.《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作文教学在协调中发展 篇4

一、城市发展与拆迁的关联性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乡村城镇化, 让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到城市当中, 需要相适应的城市居住面积与之匹配。因此, “破旧立新”式的城市拆迁作为必然选择,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 城市化进程速度和城市建筑的拆迁速度是呈现出正比例关系的。

总体来看, 拆迁和城市发展是良性互动关系。第一, 城市房屋建筑的拆迁在客观上促成城市规模扩大, 加快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前进步伐。第二, “破旧立新”式的城市拆迁拆除了大量的老旧建筑和违章建筑等, 市民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第三, 城市房屋建筑拆迁后会充分利用旧城区的土地, 城市的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以及功能配套都将进一步完善。第四, 城市房屋建筑拆迁拉动了城市房地产业的第二次投资, 不仅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也提高了该城市的劳动就业率。

二、城市拆迁难的主要成因

形成城市拆迁推进不顺的原因很多,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政策和方案未能科学制定执行

有些拆迁安置方案缺乏科学性、前瞻性、系统系。既未进行风险评估, 更没制定应急处置方案, 出现问题惘然失措, 致使工作步步被动。有些拆迁工程评估工作不规范, 不能公平、公正、公开地对被拆迁人的房屋进行市场化的补偿[1]。导致被拆迁人不满意, 拆迁工程无法顺利推进。

2.2房屋建筑产权很难准确界定

产权界定是拆迁赔付的前置条件, 产权纠纷是阻扰拆迁的一大因素。导致房屋建筑产权界定困难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历史遗留问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我国进行了“房改”, 单位将公房的全部产权出售给职工, 但是某些员工由于特殊原因没有及时办理房屋的产权登记手续, 现在有不少的单位或者企业不是破产就是转制, 房屋的产权证一直无法办理。第二, 房屋权属变更。两证不全的居住人将房屋进行了转让甚至是多次转让, 导致目前很难界定房屋居住人产权的合法与非法、产权与非产权以及被拆迁人身份等。第三, 房屋所有权人内部纠纷派生的问题。如房屋产权作为遗产进行分割, 家庭内部意见不统一, 存在矛盾和纠纷。第四, 被拆迁户之间的界属不清导致产权不清。

2.3“钉子户”滞缓拆迁顺利推进

一个“钉子户”就会阻停一个片区的拆迁。近几年“钉子户”从居民层、高龄层、低学历层, 向干部层、中年层、高学历层转化。极个别单位的党员干部带头不配合拆迁工作, 在群众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也使城市拆迁工作难度加大。

三、协调拆迁工作的主要措施

3.1科学制定方案, 形成联动机制

拆迁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城管、公安、街道、拆迁机构等各部门单位共同参与, 建立互动和联动机制。拆迁前, 一定要对各类情况进行细细摸查, 有针对性地制定拆迁安置方案, 周密考虑每一个细节。并做好拆迁前的宣传动员工作。拆迁过程中, 要成立临时指挥部, 统一调度指挥各方力量。拆迁后要妥善处理遗留问题, 以免今后形成信访案件。

3.2规范拆迁评估行为

改变指定评估机构的做法, 允许被拆迁人通过公开抽签或者投票的方式来确定自己认同的房地产评估单位。同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信用评估, 驱逐违规操作人员和机构。邀请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团队来对被拆迁的房屋建筑进行科学准确地估价, 会审估价结果之后进行公布, 并征求被拆迁人的意见。对于存在异议的, 则首先需要通过协商的方式沟通, 如果协商不成, 则再次邀请其他专家团队进行技术鉴定, 借此来确保房地产鉴定结果的透明性、公正性与合理性。

3.3确定合理的补偿安置标准

公平是平稳解决拆迁问题的前提。公平的法则就是合法合情合理地制定方案,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被拆迁户。这是唯一解决拆迁矛盾与问题的尺子。同时, 要突破常规思维, 创新制度, 多措并举, 在补偿同时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主动配合的拆迁户。

3.4为拆迁营造好的法律环境

首先, 严格落实房屋建筑拆迁的法律程序, 坚决禁止扰乱合法程序的违法行为。其次, 通过多种渠道来明确房屋建筑拆迁可能涉及的多种法律问题, 让群众能够从法律的途径来处理房屋建筑拆迁问题;再次, 提高民众的正当维权意识, 畅通群众通过法律、信访途径解决各种拆迁纠纷的窗口及渠道;第四, 政府要严格监督拆迁单位的行为是否合法, 对于违法拆迁、违规拆迁的单位进行必要的处罚。

3.5倾听民众意见, 接受民众监督

设置拆迁投诉热线、部门官方微博、电子邮箱、信访接待窗口、召开听证会等, 让群众能够将拆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反映给相关部门, 以使方案进一步优化, 减少拆迁中的阻力。同时利用群众监督的方式来保证房屋建筑拆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摘要: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 房屋建筑的拆迁是不得不面对的攻坚难题。城市拆迁这一难题涉及面广, 不仅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经济性问题, 牵涉到多方利益的法律问题, 也是关系民生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对城市发展进程中拆迁协调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一部分城市发展与拆迁的关联性;第二部分拆迁难的主要成因;第三部分重点探讨了协调拆迁难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城市发展,房屋拆迁,拆迁难,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大伟.美国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中的司法原则和判例——兼议中国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范的改革[J].北京规划建设, 2004, (01) :145-147..

[2]张改清, 白洪涛.中国语境下公权与私权的博弈——兼论我国征地与拆迁制度的完善[J].河北法学, 2006, (04) :200-203.

[3]孙曙生, 刘涛.论行政公共权力的限度及其法律规制——以政府参与房屋拆迁案为对象的考察[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7, (01) :205-207.

[4]张庆元.完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思考——以《物权法》为视角[J].法治论坛, 2007, (03) :244-246.

上一篇:如何上好高中篮球课下一篇:探讨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