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明文教学中尝试情境教学

2024-07-01

在说明文教学中尝试情境教学(通用11篇)

在说明文教学中尝试情境教学 篇1

在说明文教学中尝试情境教学

北山小学

黄华

说明文大多内容平实,语言朴素,因此教这类课文更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其自主自愿学习。下面以《鲸》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说明文教学中尝试采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喜学、乐学说明文。

一、创设情境,引导积极探索

在教《鲸》这一课时,老师首先用语言描绘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在辽阔无边的太平洋地区曾经举行过一次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色各样的鱼都游到指定的地点,顺利地通过虾兵虾将把守的赛场大门,鲸得到这个消息后,也急忙赶来参加。当他正准备搬进赛场大门时,被虾将军挡在门外说:“你不属于鱼类,不能入内参加。”鲸振振有辞地说:“我就是鱼,不然大家怎么都叫我鲸鱼呢?”正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老师设问:“鲸和虾到底谁说的对?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从书中寻找答案。”创设这样的情境,顿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心理,从而带着问题认真读文、积极思考。

在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弄懂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一问题后,鼓励学生再读课文了解更多有关鲸的知识。学生经过多次诵读,便可依据不同的阅读水平,在各自头脑中形成文章内容的雏形;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进行交流。在这种小组学习中,学生既能对一些简单的内容达到共识,又能互为补充,缩短了学生彼此之间的认识差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各抒己见,把在学习小组内读懂的内容向全班汇报,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掌握,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不用老师讲学生也能基本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真正做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坚决不教,充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凭借情境,鼓励质疑问难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把握住学生活跃的思维,再创情境。首先多媒体展示背景:在一座海洋博物馆里鲸正在活动的画面。然后问:通过自学,同学对鲸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关于鲸,你还有哪些不了解,还有哪些弄不懂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到海洋博物馆,亲自面对鲸来提问。这种质疑方式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很活跃,纷纷提:你们的食量那么大,有找不到食物吃的情况吗?鲸,你的寿命有多长?鲸,你到底有多大?鲸,你那么凶猛,天敌是谁呢?鲸,你的同类为什么会出现在海滩上集体自杀的现象?此时的学生已经把鲸当作很熟悉的人,学习动机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关注鲸的情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三、拓展教学空间,教给学习方法

在学生质疑问难之后,师生共同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整理合并。对于能在书中找到答案的,请同学之间当堂予以解决;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比如文章的说明方法,作者抓住了鲸的哪些特点等,则鼓励各学习小组依据小组的实力来主动承担,并允许学生对于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跨组建学习小组;对于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涉及课文以外的内容,则要抓住机会,适当引导。一是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如翻阅《少儿百科全书》查找有关知识,观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电视专栏节目,还可以告诉学生如何在电脑上浏览有关鲸的网页。

这个环节,打破了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打破了传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封闭的信息传递状态,打通了学生已知信息和社会生活现有的信息通道,学生学习的范围更宽,学习情绪更高涨。在学生广征博引打开眼界的同时,他们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角色扮演,发展创造力

在情境中,凭借生动的形象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愉快,使学生的联想、想象活动积极展开,他们会在思维过程中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可以给学生设计扮演某一角色,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使教材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比如,在学生了解鲸的大小、鲸的种类、鲸的生活习性以及本文的说明方法等内容后,老师请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海洋博物馆里的讲解员,用自己的语言为小朋友详细介绍有关鲸的知识,或者把自己想象成一头虎鲸或须鲸,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向小朋友介绍鲸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扮演的角色。角色扮演的过程实际上是创造性复述课文,巧妙设计语言训练的过程。在介绍时,学生不仅有条理地叙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用上了说明方法,使自己的语言更形象、更富有个性。这一设计由于让学生自己扮演,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五、设计超市作业,面向全体学生

在超市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挑选适合自己的物品。给学生设计作业也可以像超市一样,提供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作业。学完《鲸》这篇课文,可以设计以下作业供学生挑选:

1.想象鲸与虾将军的对话,重点想象虾将军是如何说服鲸的。

这一练习属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的读写结合片断,既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有关鲸进化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丰富了学生想象力,进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动笔画出鲸睡觉的样子。

这一练习属于变语言文字为绘画的阅读作业,这任务看似简单,可学生要把它画出来,就必须仔细读懂课文。这样利用学生对绘画的兴趣,把课文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但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及绘画能力。

3.运用本课的说明方法,抓住某动物的特点写一个片断。

这项作业设计落实了本单元“抓住事物特点写”这一读写训练项目,突出了单元训练重点。

以上教学程序,针对说明文这种特殊体裁而设计使用的,是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各种能力的角度出发的,它既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注重了信息的交流与吸收。

在说明文教学中尝试情境教学 篇2

关键词:课程改革,情境教学,有效性,高中英语

引论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各个学段的各学科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思维,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和课堂活动中,教师要依据所教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创设生动、鲜活的场景或氛围,这样就能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起学生共鸣,进而产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在实践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学业情况,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发挥该教学方法的最大功效,取得更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备课,巧妙地设计各个环节中的问题,有效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所教内容来设置悬念,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这也是一种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加以教学的有效引导就能帮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最终解决问题,解答悬疑,提高学习效率。如,我在教学Unit1period 1 (Book 4)时,我让学生看图猜广告。这样导入新课:Guessing game: Guess what kind of product or service is beingadvertisement? What’s the purpose of these advertisements?学生们在看图猜广告的过程中,兴趣高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高涨。之后,开展课堂活动:What do you think might be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by seeing the title?

Please name some aspects, definition, types, purposes, advice...在学生明确了advertisement一词后,让学生看标题猜测文章所要讲述的内容。让学生自由列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后面的阅读和讨论环节作铺垫。随后,我提出几个问题: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do ads try to persuade people to do?

2. What does PSA stand for?

3. What do PSAs aim to do? 以此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这样学生们就会快速阅读,形成对课文的理解,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样的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下,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和老师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信心高涨,学习效果显著。

二、有效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在新的教学形式下,教师要能够充分有效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以此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直观、内容丰富。高中英语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的直观的特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情趣。当然,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备课,独立制作课件。每节课我都愿意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下经典的英文歌曲,以此来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在学生欣赏歌曲的过程中,我还会配以与课文相关的画面或是视频等,有时在大屏幕打出循环字幕:Welcome! (配以鲜花), Let’s enjoy the 45 minutes! 这样在课前就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轻松的同时,还能对课堂学习产生好奇心。我在教学人教版英语教材Book II的Unit 5 Music时,上课的时候我说:“I know most of us feel tired and busy at school, so atthis class we will have enough time to relax ourselves by enjoying music”以此来让学生期待学习内容,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课堂上,我先播放了英文歌曲《Take me to your heart》,以此来引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Music。之后我通过PPT提出问题:(1)Do you know these singers? (2) Who do you likebest? 以此来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们有的说:“Jolin, Mike Jackson, Zhang Shaohan…”然后,我播放中西方歌手的图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问题:Canyou name some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让各个学习小组选出代表展示本组所讨论和研究出来的音乐类型,在这一过程中我用PPT来播放、呈现folk music,pop,country music, choral,rap,rock‘n’roll,orchestra,jazz,classical music等。然后,播放相应风格的音乐,播放相关风格的歌手和视频作品。如《Myheart will go on》:投影“泰坦尼克号”精美的剧照;Music of theWorld Cup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此外,为了提升英语学习的有效性,英语课堂教学也要实现生活情境的迁移。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终身学习,提升其英语素养。因为,英语也是一交际工具,学习英语是为了能够更有效的应用于生活,发挥英语学习的实效性和生活功能性。在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也要努力拓展课堂,延伸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英语交流的机会,开展相应的活动,以此来创设英语学习和交流的情境。我们也要多赏识我们的学生,引导、鼓励学生用英语与老师和同学对话;我们也可以在校园生活中,通过开展各项英语活动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增加口语交际和应用的机会。如,开展英语角社团活动,定期开展英语演讲或是朗诵比赛等,这样都能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提升应用学习效果。

三、结论

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实践;趣味性

教学专家李吉林首次提出了情境教学法,并且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得到了更大的完善和发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琐碎、呆板、无趣和低效的特点,借鉴古代教学概念中“意境教学”的理论,将语言、行为、环境等融为一体,共同为教学服务。而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讲,历史知识表现为琐碎、片段、复杂,这需要学生很强的记忆力。但是最好的记忆就是理解,或者是将这些知识转换成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于脑海中。所以情境教学能够改变历史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兴趣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那么,如何使用情境教学法,就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合理设定历史情境教学目标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感,通过此纽带来连接学生的心理,并运用生活语言来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变得更加敏捷。这样能够解决长期以来学生因为和历史没有情感而感觉到的枯燥,能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有所提升。不仅如此,情境教学应当贯穿课堂的始终,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使他们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也获得了快乐和喜悦的体验。所以老师要设定合理的情境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将历史教学导向一个新的境界,给学生全新的视角和不同的体验。其目标的设定除了要考虑课本大纲的要求之外,还要将学生的喜好放在首位,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创设情境,而不是将学生看作是一个知识的容器。

二、优化创设情境,给学生真实感受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使用情境教学法,就要结合历史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设计和选择,这些历史事件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却不可复制。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怎样创设都不可能代替现实,但是历史的真实性要求我们以史实为依据,突出历史的不可变性。情境教学是建立在反传统的教学当中的,它强调的是按照社会的真实去改造课堂,让学生在其中能有真切的感受。所以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进行优化,尽可能贴近于事实。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平时所学和积累,通过收集各种信息,构建真实的故事骨架,把生活融入实际的情境创设当中,提高信息的传输量,让教学面向生活,让学生直面历史。为了能让历史情境可以更加逼真,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背景视频,插入背景音乐或者是一些背景图片。一些自制的小道具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气氛,带入情感的作用。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奇思妙想”,集大家的力量使历史情境教学更加有趣。

三、主张故事导入,设身处地学习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人为创造的,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可以通过想象自己是主人公来“感同身受”,了解一些史实和对人物的影响。而情境教学则将这种想象搬到了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在叙述历史故事的时候,明白历史人物的一些抉择,体会他们当时的心境。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让历史事件更加具象化,还能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其他的优秀品质。如,在讲述《鸦片战争》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鸦片战争的相关故事,然后在故事的讲解中了解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也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最多的则是,学生对当时历史的了解,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通过语言来创设情境,简单迅速

一些小的历史事实不需要大型的模仿和情境创设,通过小的对话进行则是最省时省力又可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语言是最普通,但却是最常见、最直接的教学手段,很多老师没有重视到其教育意义,甚至认为它和传统的教学没什么两样。用语言来创设情境不仅体现教学的灵动性,还能随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改变教学方向。所以重视语言的传播魅力,是情境课堂成功的关键。学习历史,不是将历史事件记住,或是了解发生了什么,而应该是我们从历史中可以学到什么。语言有很强的教育作用,能启发学生从历史中收获情感,如在《甲午战争》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用低沉的语言去读一些慷慨激昂的语句,先唤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将课堂笼罩于这种气氛当中,让教学更加有趣、精彩。

总之,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要准确结合历史背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真实为准绳,以情感为烘托,将学习历史变成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尝试 篇4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要兼顾大多数的学生,使接受能力好的学生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很难有自己创新的活动;而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由于一时难以掌握上课所讲的内容,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逐渐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而接受能力一般的同学由于比较安于现状,在学习上缺少拼搏精神,即使有潜力可挖,也只求能够完成课中任务。所以,无论是哪一类的学生都体会不到自己独立完成作品的快乐,在课堂上就表现为无论是哪一类的学生都会偷偷地玩游戏或和上网做其它的事。然而近两年我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有效的杜绝了有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很难掌握,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特长,很受学生的欢迎。

分层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该理论重视反馈矫正策略,赋予教学评价新的意义,并较好的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

分层教学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推进教学”。分层教学的理念是教会全体学生,这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下面是我在分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学生分层

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为此,首先我必须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首先经过测试,依据学生对知识的不同掌握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或组,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兴趣。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或者分组,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分层教学。

在学期开始我首先调查研究全体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将学生相对分为三个层次,既 A、B、C三个组。A组学生是对计算机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能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B组学生是对计算机只有简单操作水平,不能熟练操作,一般情况下这组人最多。C组学生是对计算机很不了解,不能进行任何基础操作。因为信息技术课是在机房进行上课的,排位置时首先让C组学生坐在中间位置,方便老师经常对这些同学进行指导。B组同学挨着C组同学,坐在靠中间的位置。A组同学坐在两边的位置。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学习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所谓的第一发展区)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 “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 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在课前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比如,低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应用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树立信心;在此前提下,要求学生掌握好所学的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践上机操作。中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软件的功能能够进行进一步的自学和探究,并在具体的应用或作业中加以体现,还能举一反三。高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

三、备课分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由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备课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哪些是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掌握的,哪些是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哪些是中等层次的学生要知道的,哪些是优等生要了解的。

四、课堂教学及课堂练习分层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高层次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层次的学生和低层次的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低层次的学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高层次的学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一般情况下在每章节起始课时我先把总任务布置下去,在每节上课前,我会把这节课要完成的课堂作业给学生们演示一遍,并简单介绍该练习的重点难点所在让每个学生都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我会重点的,详细地分析介绍练习中的重点、难点,每讲完一个知识点,我会给每位学生一点练习时间,如果高层次的学生已经能够了解和掌握所要讲授的知识点,那么在讲授时我就释放该组学生的学生机,让他们在下面独立完成本章的作品,而其他的学生则继续跟着我的思路走。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保证班中的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掌握所教授的知识点,而高层次的学生又可以不被我牵着鼻子走,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发挥他们的潜能。在每节课我都会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完成他们的课堂作业。这时,我会对高层次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看看该作业是否存在缺陷,如果有,能否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来改进这些缺陷,或者是否还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实现同样的效果等。对于层次稍低的学生,我会看他们是否已经掌握了知识点,如果他们已经掌握了,则鼓励他们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如果还没掌握,我会试着用一种他们更易接受的方法把该知识点再讲一遍,由于他们已经跟着全班听过一遍,所以再讲一遍,他们基本都能掌握知识点的内容。

比如在文字处理这一章的学习中,我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先给出本章的最终作品是做一张科技小报,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对于学习程度较弱的同学,我先带领学生做一篇自我介绍,然后由学生总结都用到了哪些技术,该怎样用,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去做小报,带领学生学会学习,进而探研。

四、评价分层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特别重视反馈-矫正策略。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便十分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如果再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话,不能有效反应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因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由于本学科用理论考试的方法比较难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所以我采用交作品的形式来完成考核任务。由于每一层学生的教学目标不同,所以他们的考核标准也不同。对于 C组学生来说,他们交上来的作业即便是课堂作业的整合,也能够合格;对于B组学生,他们的作业不能只是课堂练习的整合,必须通过独立思考、用已学的知识来完成一个自己设计的作品;对于A组学生,独立设计作品还不够,在作品中最好还能包含一些课堂上没有讲过的知识点,要有创新点。

通过两年多的分层教学,我从中的体会是: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信息技术课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应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分层教学”做到了以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为教学的出发点,符合教育科学的理论和原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能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获得成功与自信,必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分层教学”为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帮助。

分层教学有 利于 老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对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在一个相互平等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并且比在传统课堂中更容易进行协作式学习,更容易做到 “学有所获”;它有利于结合学生本人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尤其有利于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分层教学是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目的是通过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他们的创造应用能力,为培养身心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就教学对象的层次性而言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任何机械的将学生人为定位分层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

分层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的学习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在某些教学环节中,A组学生以一对一的模式辅导B组学生或者共同完成一个小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对一模式并不是固定的,随教学的需要可随时调整,让他们在互助中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且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以此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学的良好素质。在分层次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当然,我们探讨的分层教学模式,不能形成思维定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对象的变化,不断探索新的模式。

在说明文教学中尝试情境教学 篇5

李 佩 桥北一中

美术课作为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学科,理应受到所有学生的喜爱,没有要背诵的课文,没有要熟记的单词,也没有做不完的题目,然而学生参与的热情并不高,兴趣并没有被激发。总之,学生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远远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还处于弱势,甚至可有可无。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学校因素。但与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有更大关系,课堂结构缺少变化,教学环节呆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更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新课堂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如何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美术课堂到底该怎么上?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师探讨和反思。“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在家完成知识的准备工作,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也称颠到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在翻转课堂中,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学习者构建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习中的互动。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课一开始是揭示课题,接着创设问题情境,和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欣赏,介绍制作方法等,最后一环是学生动手或画或制作或作品展评,主要教学过程一般都比较顺利,但作品、作业普遍来不及完成,更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操作和有效的作业展评。而“翻转式课堂”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而且美术课的任务规定性不是很强,不像其他课一样,一环扣一环,有很强的序列性。那么通过“翻转式课堂”,转变教师观、学生观和课堂结构观,转变美术课堂的操作行为,从而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基本理念,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亲自录制的视频或是网络下载的视频来传授课程内容。在课前,教师按照不同的课程目标或是根据美术课程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来收集美术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在学习的同时注意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当学生发现的问题和难点时可以记录下来与教师一起讨论。

课堂的活动安排大致涵括这几个方面: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讨论学习、意见交流等。教师需要结合中学美术课程内容和教学的特点,再加上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来总结出问题,而这些问题必须存在探究价值,然后对这些问题布置相应的美术练习。最后通过播放教学视频,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学习、交流意见等,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并获得积极的教学效果。

实施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翻转课堂教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思维模式和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些教师、学生的思考方式,使得他们不能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效果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减弱了。另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作息时间上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对作息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此保证学生更好地学习。还有,翻转课堂教学需要网络设备,如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的辅助,否则会出现问题。

解决方法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真正开展和应用翻转课堂模式前,中学美术教师应接受短期培训,并向学生详细介绍该模式的起源、特征以及实施方案,并在课堂上通过课程设计逐步向学生渗透这种教学模式。作息时间需要学校的相关部门经过认真调研,和教师、学生以及家长进行沟通,按照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对作息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对于教学需要的网络设备问题,学校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免费开放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有经济条件的可以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设备,以便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更好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篇6

情境教学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蒋 明

小说具有篇幅长、人物多、情节复杂、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教学难度比较大。将情境教学应用于小说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审视作品中的人物,深入挖掘社会生活,感知和把握语文知识和思想方法,大大地降低教学难度。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

一、小说情境教学的原则

1.直观性

《学记》日:“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学习和记忆若不能调动五官的充分参与,肯定是学不好的。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借助于听觉系统能记忆知识约为15%,借肋于视觉系统能记忆知识约为25%,如将两者有效结合,就能记忆知识达65%。多媒体集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手段于一体,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信息量大、表现力强的特点,深受师生的青眯。教师要善于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五彩缤纷的世界,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理解速度和记忆效率。如《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集较强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于一体,人物刻画惟妙惟肖,往往寥寥数语却意味深长,学生很难挖掘背后的意蕴。因此在《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笔者从录像上剪辑王熙凤出场片断,让学生通过观其言,察其形,分析她的人物特征。

2.平等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营造交流沟通、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如沐春风,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不能喧宾夺主,以讲代读,要引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理清作品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实践性

生活处处有语文。(范文网 )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特点,引领学生通过收集作品相关信息,改写剧本、扮演人物,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药》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将作品改写成剧本,并扮演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康大叔、路人、怪人甲、怪人乙、驼背五少爷和夏四奶奶等人物来渲染学习情境,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

4.开放性

小说创作并非作者的主观臆断,而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社会热点和现实生活,将学习场所延伸至整个社会,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营造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第二课堂。

二、情境教学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1.以环境氛围引导生活体验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代小说及部分特定时期的现代小说选文,已经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因此教师要创造情境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理解写作背景,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图片、视频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渲染环境氛围,为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如在《荷花淀》教学中,教者借助于课件展示明月、薄雾、清风、荷花,营造了宁静、温馨、恬静的白洋淀,为下文送夫杀敌、助夫杀敌的`情节作铺垫。

2.以扮演角色唤起情感共鸣

学生通过自主创作、现场表演来创造小说情境,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

(1)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人物的个性特征。传统的小说教学中,教师通过故事情节去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反映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这种“师本位”的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兴趣发展,忽视了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在小说情境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主动体验作品人物所处的环境,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促进学生对小说的认知和感悟。如在《祝福》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创作组、剧务组、导演组、演员组和观众组。引导创作组发挥想象力,根据小说内容创作课本剧;引导演员组成员深入理解剧情,充分表现剧情冲突,借助于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让学生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纲常礼教的吃人本质。

(2)认真揣摩小说的人物描写。描写是小说创作不可或缺的元素,作者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将现实生活艺术化,才能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活动,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教师要让学生诵读全文,将自己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模仿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邢夫人“苦留”吃饭,被其婉拒:“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感激,又表明了她待人接物小心谨慎,处处留心。

3.以故事情节强化审美体验

小说具有导思、激趣、染情、启智之功能,能拓展学生视野,陶治学生情趣,催发学生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譬如《红楼梦》具有文字之美、诗词之美、人物之美、真情之美、建筑之美、景色之美。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丰富多彩的大干世界,增强学生辨别真假、美丑和善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感受情节美。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场面、寻找线索发现小说的情节美,感受情节的精思妙想,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林黛玉进贾府》是以黛玉的行踪为情节链,即进贾府、见贾母、拜见大舅父、拜见二舅父、路过王熙凤住处、在贾母处用饭、宝黛初会、暂置碧纱橱。

(2)挖掘意境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小说的叙事、写人、写景、抒情,体会当时的人生百态,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文本深刻的思想意蕴。如《荷花淀》之美,美在人物、美在环境、美在选材、美在细节。通过水生嫂与水生的对话,展示了一群温顺善良,深恋着丈夫却又深明大义的普通妇女,蕴含着思想之美。

(3)发现艺术美。艺术之美能涤荡人的心灵,塑造人的完美个性。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展示作品图片、播放相关乐曲,为学生营造一种抒发情感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形象逼真的刺激,从而获得小说人物的特殊情感体验。

4.以情境创设提升创造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以历史的视野审视作品,将小说中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生活情境。从《药》中看到受封建迷信毒害之深的华老栓的愚昧、保守;从《故乡》看到闰土的迟钝、麻木;从《祝福》中看到封建礼教扼杀了淳朴、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从《春》中看到敢于冲破古老束缚、敢于创造生活的觉醒者。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升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教育。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纠正这一偏颇。在小说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欣赏人物形象,感受小说环境,品味人物语言,领悟艺术魅力,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调动兴趣、激发情感、展开想象的平台。

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尝试 篇7

通过开展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实践, 我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 新颖、别致的导课开堂上课, 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常用开篇形式有:直接通过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等引入, 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兴趣。如, 学习《三国鼎立》时, 老师先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MTV导入, 然后说“那么让我们共同步入那个风云变幻, 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 去揭开那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吧!”这种导语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 使学生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三国时代。

第二, 恰当、适时地演示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 及播放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 再配合教师的讲解, 可以使知识内容图文并茂, 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 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例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 配以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 使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历史事实中, 加快接受知识的速度, 对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从而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 精彩、形象的讲述。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 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使之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景的展示相结合, 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产生“移情现象”。例如:学习“岳飞抗金”时, 我展示岳飞图片, 简介岳飞并有感情朗诵《满江红》。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 思想情感转移到了岳飞身上, 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 增强了识别美、丑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

第四, 巧设情境, 导引参与教师在讲述和演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导引积极参与的热情, 并抓住关键点,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即:换位体验、激疑设问, 发挥自主性, 使学生在疑问和惊奇中思维, 从而实现目标。如:学习“官渡之战”时, 为反映当时的情景和形势, 我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编演了一个“许攸与曹操”的历史短剧。再如: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时, 提出:“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热血青年, 你会以哪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另外, 也可以紧扣教材适时的组织一些简短的历史小辩论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入感受历史, 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演绎能力。

第五, 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外活动。为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弥补课堂教学的欠缺,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活动, 把学生“带入”历史。如结合乡土历史教学, 参观遗址、博物馆;邀请革命前辈做报告、编演历史短剧、撰写历史小论文、欣赏历史书画;定期举办校园历史手抄报评比、古诗词朗诵赛等, 使学生“重游”历史。这些活动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保证, 亦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思维的发展。

“情境”的如何创设不但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和主动探寻知识, 而且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 在历史“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真实性。尽管历史一去不复返, 我们根本不可能重复昨天的历史, 但我们所创设的历史“情境”必须尽量还历史的真实,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审视和认识昨天。

趣味性。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如果教师通过问题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情境, 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无疑会使历史教学事半功倍。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 充分挖掘历史的现实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有利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气氛。

实效性。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确定情境教学, 不要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境。有的教师为了营造生动的课堂、创设生动的“情境”, 搜寻大量资料不加分析地展示给学生, 一节历史课成了图片展示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完全成了观众, 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更别说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样, 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 也丢掉了历史课的基本特色, 走入历史新课改的误区。

参与性。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情境中, 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在创设历史情境中, 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角色, 在愉悦的心情下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开放性。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 创设共同研究的“情境”。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设问方式, 设置具有批判性、现实性、新颖性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新课改的今天, 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应局限于教材, 而要打破历史课本中每节课的框架,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整合课本内容, 适当拓展课本内容, 引导学生鉴古知今, 关注现实。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给学生留有进行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广阔空间, 问题的选择也应具有多维性内涵, “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 而是开放式的”。如, 在讲课中, 我这样告诉过学生: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实行了封建文化的专制政策, 但结果却不一样:前者走向崩溃, 后者走向鼎盛。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火药, 但被欧洲人学去变成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利器。同为资本主义国家, 英、法、美与德、日、意在二战前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等等。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提问, 可以帮助学生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 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及创造性。

总之, 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情境”课堂, 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当然, 我们的“历史情境教学法”许多方面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 我们将继续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上、下) 李吉林《教育研究》 (1997年3、4期)

[2].《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刘晓平《历史教学研究通讯》 (1998年12月)

[3].《课程理念的更新》彭钢、张晓东编著

在说明文教学中尝试情境教学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尝试刍议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授历史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创造符合历史教材中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联想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不仅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投入学习,对老师来说也是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历史是一门比较具有情境性的学科,相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学生和老师可以在脑海中将其形象化,这样可更好的理解教材,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

优势分析: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老师上课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初中历史都是纯文字性的学科,不比化学、物理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要想提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就需要将枯燥无味的历史书本用多种方式将历史情境演示出来。历史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材料和图片等多种方式将历史尽可能的还原,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进行感受。学生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历史的教学就简单直接,学生自然也会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的课堂中来。

利于更好走近历史文化。初中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入门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逐渐形成的阶段,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初中生塑造一个科学的世界观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其中有众多的优秀文化,如孝、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初中历史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外还应让学生明白其中道理和优秀思想。通过创造历史情境能够将每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画面的刻画表现出来,例如在教授“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仁政思想”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孔子》这部电影,教师再通过言语的渲染必然能够使学生受到情感触动,对中华文化产生崇敬之意。通过情境教学还能够让学生明白古今中外的历史过往,明白其中道理,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中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

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我国今年来教育制度不断改革深化,情境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尝试并且符合教学情况,学校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情境教学法虽然不是一种创新,但是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是一种尝试,通过重现历史情境有目标的引入课堂知识,从而帮助学到对教材的理解让学生心理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情境创设:进行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具体运用

结合生活实际创造。尽管历史从浅层次的方面来说是过去的事,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依然会发生一些与历史巧合的事情。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大多数以通史为主,但是需要记忆的地方却很多,仅仅中国历史就纷繁复杂再加上世界历史,如果仅仅靠死记硬背效率不高,且不容易将中西方历史文化融会贯通。结合生活进行情境设计就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也能够强化记忆。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投入其中,再通过言语启发促进学生的理解。当学生不能够理解某种现象或者事例时,老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去联想。例如在讲到台湾问题时,可以先对台湾的历史详细介绍一番,继而再对每一个历史节点讲述其中的历史事件加深印象,在教授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可以通过电影《郑成功》和老师自己对情境的渲染,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台湾的历史的了解,也可以大大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怀。

让学生进入情景。其中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历史事件,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情景剧,选择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也可以加深对历史角色的认识和记忆。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角色立场来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师生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对学生思想状态的了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提高教师语言组织能力来创设。对于识水平还较低的大部分初中生来说历史对他们都较为陌生,也因此更具有好奇心,对于历史事件充满着求知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语言的组织,对历史事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讲解,从而创设出言语教学环境,让学生深入历史故事中。例如,在讲述清政府末期的腐败落后问题时,可以通过对慈禧太后以及其他官员的奢华程度进行描述,尽管学生无法亲眼看见,老师可以通过细致的描述让学生可以进行想象,对于慈禧太后挪用三千万两军费来修建的颐和园进行描述,加深学生对于清政府末期腐败问题的认识。

在学生提问和质疑过程中创设。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加思考多提问题,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师生活动方式,情境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有针对的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情境。情境教学是一种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来刺激学生引发心理反应的过程,如果老师能够设置好的问题,也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动力。结束语情境教学方法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重要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积累,也要加强对思想道德的建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秀的历史文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守岳.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新课程.2014.6;

[2]张玉华.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未来英才.2015.7;

在说明文教学中尝试情境教学 篇9

摘要:

“尝试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指导作用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叙述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课堂作业等环节使学生养成动手、动口、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关键词:尝试;诱发;思维

“尝试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指导作用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叙述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课堂作业等环节使学生养成动手、动口、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就运用“尝试教学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尝试题,诱发创造性思维。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尝试题正是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达到愿学乐学的境地,诱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是这样出示尝试题的。

1、复习题: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2、准备题:口算。

3、尝试题:计算。

出示尝试题后,立即引导学生比较与准备题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就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如何计算呢?”“老师不教,你们会做吗?”学生听后个个跃跃欲试。“好,请你们先试着做一做。做完以后和书本中88页例一、例二对照检查一下。”这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就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的强烈愿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教给思维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阅读课文例题就成了学生迫切的需要。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本中探索时,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并遵循一定规律获取知识。

在学习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针对教材重点,先出示三个思考题。

1、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它们的关系是不是正比例关系?

3、怎样根据正比例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这样把学生的思路很快引向教材的重点。同学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当他们叙述自己的想法时,不仅对学困生有启发,同时也加深了对正比例应用题的理解。

三、在尝试操作中,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在教学中,利用实物、图形等直观教具和学具进行演示和操作,帮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在尝试操作中学习:先要求学生每人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各一个,一盆清水,在清水里加点红墨水。教师引导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

1、把圆柱体的底面与圆锥体的底面合在一起,两个底面完全重合。

2、把圆柱体与圆锥体平放在桌面上,量一量它们的高是否相等。

3、在空圆锥体里面装满水,然后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空圆柱体里面,倒三次正好装满。

反过来把圆柱体里面的水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空圆锥体里面,倒三次也正好倒完。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圆锥体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空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四、在讨论中,注重语言表达能力。

讨论这一环节,是教师指导学生语言表达,加强口语训练的最好时机。教师应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概括性、艺术性等等。如判断18和33是不是互质数,引导学生回答:“18和33不是互质数,因为18和33除了有公因数1之外,还有公因数3。”这样,学生的思维便会符合逻辑。

五、在尝试练习中,注重练习设计的实效性。

集体作文教学在初一课堂中的尝试 篇10

作文难教,历来是语文教师教学的一块心病。而怕写作文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天敌。特别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刚完成由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转换,他们生活阅历普遍少,知识面较窄,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缺乏细致观察的耐性及深度,因此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较低,更为遗憾的是:许多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作文就被老师制定了一套套模式,而个性思维的发展受到了抑制,甚至许多教师要求学生在临考前背下若干篇范文,以便获得高分。这些都是导致了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如何培养初一新生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实施“集体作文”方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集体作文”教学的改革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必须从研究学生作文的心态入手。学生写作文心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畏难偏科。作文是一门技巧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成绩进步不象数学、英语明显,因而学生偏科思想严重,平时就忽视作文训练,知难而退。

(2)多次失败后自卑心理。作文评分长期在及格线上徘徊,导致学生心灰意冷而发展为自惭形秽,自暴自弃。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畏惧心理。由于大多数初一新生知识面窄,涉猎范围狭小,所以每每在作文时深感肚子里没货,难以下笔。

(4)缺乏沟通、枯燥乏味的厌倦心理。小学时作文评改大多是老师独自完成,而学生也只仅仅关心自己的得分,缺乏学生之间的作文沟通,更谈不上参与作文批改。

(5)无可奈何的应付心理。本不喜欢作文,但语文考试又考作文,而且所占分数比例不小,不写作文不行。于是学生对作文训练及考试采取敷衍、马虎态度,完成了事。

以上列举的几种学生作文心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这些情况,对初一新生作文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集体作文”教学的构思

首先,我校在市教研室立项的“双体互促”教研模式已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搞好学生群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双体”在学习中的促进作用。这一基本教研模式同时也触动了我对初一作文教学进行改革的想法。针对初一新生好动活泼、好胜心强、喜欢发表意见等年龄特点,我将集体讲座形式引入作文课堂教学。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确定的初中一年级的作文教学的具体任务要求为:以写一般记叙文为主,懂得生活、观察与作文的.密切关系。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改变作文教学的无政府自流状态,将作文教学安排成两大写作序列:记人记叙文和叙事记叙文,力求通过小组的集体力量来完成对人物、生活的观察,从而写出较高质量的作文,提高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其次,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最繁重而又头疼的问题。我带初一两个班的语文,共有一百四十多名学生,如果按照学校布置的每学期至少八篇作文来说,那样我的作文批改任务将很艰巨,而且周期也较长。为了减轻自己的教学负担,我每次只需精心批改二十来篇,其它可实行集体批改、学生自改、同桌互改等形式,让学生在批改中长见识、受启发,达到“以改促写”目的,同时批改周期大大缩短,基本上达到一周一篇。

三、“集体作文”教学的模式

(1)按照学校教育“分层、分级、分级”管理方法将全班学生按优、中、差均匀搭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每次作文确定一名学生当执笔人(轮流进行)。

(3)小组集体讨论,内容包括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等。

(4)小组成叫分头收集、整理作文材料。

(5)执笔人根据小组成员提供的素材写出初稿。

(6)小组成员轮流审阅初稿,写出修改意见。

(7)执笔人根据各成员的修改意见写出二稿。

(8)执笔人根据小组成员在本次作文的表现,级每个人评定等级,并负责把集体讨论的内容、素材、初稿、修改意见、二稿等材料按顺序装订好,交教师审阅或各小组交换评改。

四、“集体作文”教学的课堂反馈

(1)写人记叙文的课堂教学。事前,我要求学生用一定时间按计划去观察班级的任科老师、学校的送开水阿姨、门卫等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给学生布置一些具体的写作目标:

A用心去观察人物的外貌、衣饰、神情、与同学的接触、工作态度;

B通过一、二件事来反映这个人物;注意收集作文材料。然后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按照“集体作文”方法进行。我在批发完各小组的作文之后,挑选出一、二篇比较有代表性的小组作文(优秀、较差各一篇)印发给全班学生,再利用一节课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a)文章的语句是否典型,能否突出中心;(b)文章结构编排是否合理,人物、外貌描写与事例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c)文章的语句是否精炼、通顺(包括错别字);然后由小组长综合小组意见准备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对于那些评价中肯、合理的小组实行奖励,给予小组加分。通过讨论、评讲,从而让学生懂得写人记叙文在选材、定中心、安排层次结构等方面的技巧,从而为自己的个人写作提供借鉴,在一种潜移默化中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2)叙事记叙文的课堂教学。在对初一学生专门进行了一系列的写人记叙文之后,我又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叙事记叙文的写作。但是我发现学生对叙事记叙文感到较困难,最根本的就是在围绕中心处理材料时有些不妥当,不合理。例如在写《妈妈,我长大了》文章时,有不少小组同学只是通过一件事从头到尾的叙述从而证明自己长大了,而缺少对事情的概括及运用心理活动描写来突出中心。针对这种情况,我又布置学生尝试另一篇《值得回忆的往事》的训练,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专门挑选有代表性的两篇不同作文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健如何处理材料,最后小组发表意见,教师总结,从而让学生明白如何紧扣中心来选取材料,谋篇布局。

五、集体作文教学的成效

在初一课堂积极倡导和推行“集体作文”这种教改实验,旨在通过一年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让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有一个普遍性提高。如今看来这条作文教改之路值得一行,成效满意。

(1)我曾经专门对这种集体作文教学进行好几次学生民意调查。从反馈信息看,绝大部分学生极力推崇,认为受益匪浅,认为从小组交流、集体讨论中取长补短,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感觉写作时有材料可写,基本上能明确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及有关写技巧。

(2)通过几次大型语文考试作文得分率的对比,我就发现学生作文平均得分呈上升趋势;一些原来较差的学生也基本上能按作文要求完成,包括字数,材料的选取与处理,结构的安排等。

(3)被学校《新芽》文学社录用的稿件越来越多。在每次作文批改评讲中,我确实发现了不少可圈可点的优秀作文,于是我就把它们推荐给校文学社。一年以来,初一学生作文被刊登多达三十几篇,大大鼓舞了初一学生的写作信心。(4)部份学生作文在市《香山报》、《金菊报》、《中山日报》上发表。如《二叔进饭馆》(吴容珍作)、《家乡的土地》就先后在市级报纸上发表。

总之,我从推行“集体作文”教学中是尝到了一点点甜头,不论对于提高学生写作的自信心还是在减轻自己教学负担方面都收到了良好效果。但“集体作文”教学并非十全十美,它也存在着不足,也有不少问题急需探索解决,如怎样提高差生在小组作文讨论时的参与程度及积极性问题。正由于此,我已正式向学校申报“集体作文”教学的教研专题。希望通过自己的摸索及努力,与同仁们一起为作文教学改革做点贡献。

在说明文教学中尝试情境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 ; 数学教学 ; 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16-02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学都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甚至有些学生还会产生厌倦的情绪,最后就会放弃数学的学习。数学知识普遍都是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将数学课堂中不断引入到生活当中,将其真实的积极作用充分的显示出来。数学教学要和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作为基础,使创设的生活情境生动有趣,让学生可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一、生活情境教学方法的概述

在小学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使数学知识向生活化的方向转变,而生活向数学化的方向转变,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在生活中发展出来的,也会反作用于生活。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可以培养出学生的数学思维,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利用生活情境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小学数学教学引用生活情境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可以发现数学、解决数学问题、感悟数学,所以,引入生活情境的具体方法就顯得特别重要。

二、小学数学教学引入生活情境的具体做法

(一)善于捕捉生活现象

数学知识是在具体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所以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知识,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课堂知识进行适当的结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现象,将生活中具体的数学实例进行择取,可以更好的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贡献力量。例如在学习“平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案例,让学生通过数学的思维去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升国旗的过程中,国旗的垂直上升;还有学生经常见到的商场的手扶电梯……然后让学生们去思考在他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于这样的平移现象,举例说明。这样一来,教师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将“平移”的学习引出来,把学生引进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可以在一个创新和实践的环境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欲望充分的激发出来,带给他们成功的自豪感。在学习“循环小数”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播出有关于自然风光的视频,通过四季更替引发出循环的概念,让学生提出类似于这样的例子,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在数学知识中也存在着循环的现象,让学生一起计算4除以3的计算,通过实际计算掌握循环小数的基本含义。

(二)运用生活情境的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具体的生活情境,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每个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具体特点和认知背景都要进行充分的思考。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认识物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看看看、摸摸摸、数数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接触对于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基本特点有一个简单的认识,这对于一年级学生的正常思维水平也基本吻合。但是如果面对的是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方法就太过简单,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教高年级学生认识图形时,要采取无实物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在心里将实物想象出来,要培养出这样的思维习惯。

(三)运用生活情境要将教学的重点把握好

一些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还只是表面工作,认为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在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引入生活情境,否则就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不符合新时期课改的基本要求。所以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每节课中都会引入生活情境,使小学数学课堂每一处都存在情境,但是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课前复习和新旧知识衔接都进行了抛弃,使数学教学的重点得不到重视,对于学生的发展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在将生活情境引入小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时,也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继承,对于教学的重点进行确切的掌握,使其可以成为促进教学发展的有力措施。

随着近年来教学课改步伐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生活情境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生活情境教学方法引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将生活情境教学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让学生明白数学是在生活中发展出来的,也是自己生活的一个部分,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峥.基于生活情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09:52.

[2]冯志强.浅谈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5,25:82.

上一篇:新闻专业学生自我介绍 5则范文下一篇:销售培训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