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明文的写作教学

2024-12-07

初中说明文的写作教学(精选12篇)

初中说明文的写作教学 篇1

一、引言

说明文作为写作文体之一, 对学生来说历来是较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难写、难把握的, 老师在说明文文体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是偏重于说明方法的解说, 而未有一个系统的统整, 这就导致学生写不好说明文, 一般不愿意写说明文。 究其原因, 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学生对说明文文体把握不够全面、 到位之外, 老师在如何教授说明文这种文体方面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 本文从说明文的写作教学角度切入, 对此文体进行概括性的分析与总结, 希望对老师教授和学生理解说明文文体提供借鉴。

二、教授方法

(一) 教审题, 明确说明对象。

如何依据题目判定说明文文体呢?

例如《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我与好书交朋友》、《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爱的种类 》等, 我们发现这些题目分别要说明的分属人———孙中山、 事———与书交朋友、物———石拱桥、景———苏州园林、理———爱有哪几种等五类, 说明文就是解说事物 (人、事、物、景) 、阐明事理的文章。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主要解说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成因、关系、效能、用途等, 而解说的重点则是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上述五个题目如果符合这些特征, 那么可以判定为说明文。

(二) 教立意, 确定说明内容和重点。

不同的事物、事理, 说明的侧重点不同。 当说明对象确定以后, 我们就要锁定说明对象的特征, 即确定要写该对象的什么内容, 哪些需要详细描写, 哪些只需要一笔带过即可, 这就是确定说明的重点。

例如《苏州园林》, 作者在确定了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后, 锁定苏州园林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围绕这个特征展开对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的描写。 在布置这些内容的时候有详有略。 比如写苏州园林的建筑只以“不对称”三字带过, 并没有详细描述各个建筑的外观和构造, 但在介绍假山池沼的时候却详尽地描写它们的艺术美和图画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这样的安排, 既能让人一眼感知到苏州园林的整体特色, 又能领略到苏州园林内的各个景观设计, 可谓层次鲜明, 不会让人读后产生不知所云的混沌感。

(三) 教选材, 寻找可用材料。

写说明文就要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性质、形状、用途、成因、结构、功能、特征等加以解说和介绍。 传授知识是这类文体的主要写作目的。 可学生掌握的知识和道理有限, 下笔时往往觉得不知道写什么好。 这样看来, 学会寻找可用的材料是写好说明文不可忽略的重要条件。

写作材料的来源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经验, 二是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就是亲身经历过的, 或者是亲自看过、听过、观察过之后获得的第一手感性材料; 间接经验是从别处或他人那里获得的第二手的材料, 可以是查工具书得到的, 也可以通过百度、新浪等网络搜索工具获得电子材料。

有了这些材料储备, 我们要做到有目的地选择材料。 这就要依据说明对象的固有特征和本质属性选材。 说明文写作以抓住说明对象最突出特征的一两个方面进行写作为宜。 因为每个对象都有很多个特征, 每个特征有许多个方面的表现, 若统统不加选择的照单全收则写出来的文章势必杂乱无章, 让人不知你想表达的重点是什么, 这样就无法突出说明文的文体特色。

以《苏州园林》为例。 作者在文中提到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 而自己到过的也有十几处, 这么大的范围, 这么多的地点, 有特色的一定有很多, 可选的内容一定也有很多, 那么究竟选取哪些内容写, 哪些该重点突出详细描写, 哪些只需三言两语带过即可呢? 叶圣陶先生选择摒弃细枝末节抓整体特征的写法, 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为切入点, 所有选材都是为了突出这个特点而服务, 不管是自然景观的描写, 还是人文景观的设置, 作者的写作角度都是紧紧围绕“图画美”展开, 什么地方的什么东西突出了这个特征, 我就写下来, 哪些最具代表性, 我就写得尽可能详尽, 哪些表现不突出就写得粗略一点, 这样即使是没来过苏州园林的游客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也能领略到它的独特风采和整体风貌。

(四) 教组织, 说明要有条理。

说明文不外乎解说事物 (人、事、物、景) 和事理两大类, 怎么说明才能让人一目了然呢? 这就要考虑如何组织材料, 使之条清缕晰了,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安排文章结构

一般情况下, 事物 (人、事、物、景) 说明文可采用时间式 (包括顺序、倒序) 、空间式 (包括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往后、由内到外) 、总分式 (总分总、先总后分、先分后总) 、递进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组织作文, 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安排行文。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先主后次、先因后果、先整体后局部、先概括后具体、先总后分、由浅入深等。

例如《苏州园林》采用的是总分结构, 先总写“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后分别介绍“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 近景远景的层次等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这不仅给予读者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机会, 更在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加以叙述, 帮助读者清晰了解园林的规划, 同时主体部分的描写又采用了并列式的手法。 如第三段到第九段, 每一段介绍苏州园林的一个小构成部分, 相互独立又相映成趣, 让人读来仿佛真的跟着作者在游园似的,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体验。

2.选用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列图表等。

例如《苏州园林》一课就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作比较, 将建筑的对称与苏州园林的不对称比较, 北京园林与苏州园林的比较;举例子, 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等无一不是苏州园林可作为 “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的例子;做引用, 如“鱼戏莲叶间”, 等等。

3.语言简洁准确

说明文以实用为目的, 因此它的语言力求简洁、准确。 该用确数的地方不用约数, 该用约数的地方不能用确数, 引用要确切不能模棱两可, 推论要合乎事物的规律和人类的认知, 比喻要清楚明了, 不能晦涩难懂。

例如《苏州园林》中开头作者写道:“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 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这一句中“据说”、“一百多”、“十多”等表明了作者的不确定性, 苏州园林到底具体有多少处景观, 作者并没有信口胡诌, 而是老老实实地交代了大概认知, 但这并没有影响本篇文章的质量, 相反更可以见出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且不论说明文本身就要求语言应准确, 任何文体的写作, 我想少了一份真实和真诚都是不可取的。

三、结语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客观介绍事物特征, 阐释事理的文章, 目的是让人们了解事物, 明白事理。 无论是写作还是教学过程, 都要有清晰的说明文文体的观念, 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学生不会写、老师不知道该如何教的现象。

摘要:说明文的写作教学重点在于教授方法, 主要包括教审题、教立意、教选材和教组织四大方面。

关键词:说明文,写作教学,教授方法

参考文献

[1]曲洪砶.浅谈说明文写作快速上路的方法及练习设计[J].教育艺术, 2013 (11) .

[2]黄琼.为说明文写作打开选材之源—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能力[J].写作, 2012 (10) .

[3]傅望华.说明文写作指要[J].写作, 2010 (12) .

[4]叶苍苓.说明文写作的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2 (1) .

初中说明文的写作教学 篇2

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

空间顺序: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远到近等。

时间顺序:一般有从古到今、从过去到现在等。

逻辑顺序:有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等。

什么是合理的顺序呢?

这要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以及说明对象本身的特征、规律而定。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等,往往以空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成因、方法,往往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事理,往往以逻辑关系为顺序。

初中写作教学的分类教学 篇3

第一类,优秀型。这类学生在班内往往只有几个。我对他们采用鼓励成功法和引进竞争法。我首先把自己写的日记和已发表过的文章给他们阅读,并指出只有用心去体会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写出有深意的作文,并要求他们一定要坚持勤写日记。然后我把他们写得好的作文或日记及时推荐给学校文学社发表,同时还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们来共同欣赏其写得精彩之处。这样,不但有力地激发了该生的写作兴趣,还使他对写作过程的成功之处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他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另外,我用的这种成功鼓励法并不集中在一个优秀生身上,这次鼓励了甲,下次则鼓励乙,再下次则鼓励丙……这样就把这些尖子引入了竞争之中,促使这些写作尖子的水平不断提高。曾经有好几个学生升学后成了高一级学校文学社的主要负责人。今年,我所教的初一的几个学生竞无师自通的写出了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的议论文来,叫我校的许多老师惊讶不已。这些正是我对优秀型学生采用了上面两种写作教学方法的结果。

第二类,优良型。这类学生在班内稍多一些,他们混杂在写作水平中间的学生里面,由于没有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而未露头角。每逢新学年初,我抓住学生们都喜欢在新老师面前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要求全班同学都写日记、写作文给老师批改,因而很快就发现这类被埋没了的“千里马”。我用培养优秀生的同样方法来培养他们,同时要求他们勤写日记、认真写好每次作文,指导他们去涉猎课外读物,有意识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讲故事比赛、背诵诗歌比赛等,促进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得到同步提高。前不久,我校举行了作文比赛,要求每班选出三名代表参加,在初二年级二十一名选手中选前十名进行奖励,结果我派出的六名选手全部获奖,分别排在第二、三、四、六、七、十名的位置,在这些学生中,有二名是新培养出来的新秀。这一事实说明,语文老师发现被埋没了的“千里马”是何等重要。我认为对优良型学生的培养,关键是善于发现班内的写作人才,否则语文老师会像无知的“饲马者”那样,面对着有培养的人才而说没人才可培养。

第三类,中间型。这类学生占班内一半以上,他们怕写作文,一到作文时就往往拿作文书来移植。我曾用下水作文来引导学生写作,结果大多数人都依葫芦画瓢,不但照搬下水作文中的语言词汇和题材,还有许多句子出现语病。这与那些一、二类学生的作文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优秀生作文不但不模仿,而且句子流利、词汇丰富、语意连贯,还能写出真情实感。我反复琢磨制约这类中间型学生写作难以进步的原因,原来是这类学生平时很少涉猎课外读物,因而阅读能力低下,词汇积累少,视野狭窄。我曾在初二学生中多次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结果有过半的学生不敢参加,这类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得真叫人不敢相信。针对这些问题,我一方面组织他们学写日记,一方面教导他们要主动去涉猎课外读物,并组织他们参加背诵诗歌比赛、查字典比赛、剪报比赛,平时的作文批改则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并加以鼓励。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这类学生的写作才稍有提高。我深深体会到;这类学生的写作教学的收效期实在大长,老师们往往辛苦了半年、一年,还收效甚微,非有二年、三年的连续工作不能根除这类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而山区中学不跟班教学的模式,又把这一大部分学生推进了写作教学被遗忘了的角落,这正是造成山区中学的学生写作水平特别低下的原因之一。

第四类,后进型。这类学生占班内学生的20%左右,是近几年来新出现的群体。他们阅读能力较低,积累的词语很少,大多懒惰、自卑,平时连背一首诗、写一篇日记也不肯做。对这类学生,我便主动地亲近关心他们,引导他们从背诵、默写一首诗开始,使他们慢慢地从懒惰与自卑中解脱出来,从而对学习写作渐渐有了一些欲望。我把他们的写作要求放到最低的起点上,教他们从每天学造句、写一篇日记或抄一首短诗开始,只要他们肯认真去做,有一点进步,我就肯定他们,表扬他们,使他们树立起写作的信心。经我的长期努力,也曾转化了不少这类型学生。在转化这种低下型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又影响了班内写作水平中间的大多类同学,他们会感到既被优秀生所压抑,又被后进生所追赶的压力,因而产生一定要写好作文的强烈愿望。

说明文写作教学一体化的应用 篇4

职业院校专业课开展一体化课程的比较多, 即集“教、学、做”于一体, 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机会,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否适用于语文基础学科的教学活动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有学生因家里有事给老师请假, 居然连请假条的写法和基本格式都弄不清楚。因此, 现实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另外, 一体化教学模式更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这在偏重教师讲授的语文课堂上是个创新和突破, 自主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接受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会再创造, 为老师的教学又提出了新思路。这也就是为什么唱诗班的孩子个个虽然很听话但缺少活力, 相反足球俱乐部的小朋友总是很有创意, 因为他们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中职语文说明文写作教学一体化模式的实施策略

1. 利用实例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具体操作举例:

第一, 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营销小组, 每组分发不同的说明物体, 分别为××牌手机、××牌薯片、××牌创可贴、××牌掌上电脑。

第二, 给5~10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 小组讨论后每小组派一名“推销员”上台介绍手中产品, 要求: (1) 要抓住产品鲜明的特征; (2) 叙述要有条理; (3) 语言要准确、通俗、简洁、生动, 不允许出现夸张的虚假成分。接下来是学生们天马行空般的任意发挥时间 (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如此地丰富, 语言表达力是如此地让人刮目相看, 他们中间甚至有当推销员的天分!) 每个小组成员还可以在下面不断提示、补充, 这就充分调动了那些没有机会上台演讲的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 教师点评 (点评时一定要紧紧围绕说明文的写作特征展开) 。教师点评很重要, 这能使学生明白重点在哪里, 掌握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如举例子、作引用、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 并结合学生刚才的表述综合分析学生们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简单易懂, 一目了然, 方便记忆。

2. 利用教材, 巩固所学

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性, 通过多教材的阅读分析为接下来对知识点的熟练掌握做好铺垫。如沈括的《活板》一文就抓住活板印刷术具有“活”的特征, 层次清楚地介绍了这种印刷术的发展史、活板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又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著名的赵州桥时, 就是采取从整体到部分的形式安排条理的。先从桥的整体上说明它的位置、修建年代、长度和宽度, 然后指出它在设计施工上的四个特点, 一边说明一边分析, 条理清晰, 使人印象深刻。

3. 自我分析阶段

用PPT展示几篇事先准备好的说明文选段, 让学生分析文章类型、说明顺序、说明方法都有哪些。

4. 仿写创作阶段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铺垫, 接下来进入非常重要的实战环节, 在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尝试学写一些说明文字, 如商品说明书、书刊简介或产品说明书。

三实施效果

通过这一系列步骤的训练, 一是学生基本掌握了说明文体的特征和写法, 当后期再遇同类型的文章阅读速度自然加快;二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提升, 使学生从此摆脱了一看见说明文就觉得枯燥想打瞌睡的惯性,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摘要:文章分析了“一体化”教学方式在语文课中应用的可实施性, 详述了说明文写作一体化教学内容从具体实施再到评价体系的完整过程。通过实施效果证明了一体化教学方式在语文课中的应用将有利于实现以综合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

关键词:中职语文,说明文写作,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雷鹏飞.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一体化教材建设构想[J].当代职业教育, 2011 (5)

[2]宋亚利.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J].文教资料, 2010 (27)

初中说明文写作[范文] 篇5

知识要点: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说明客观事物或事理的文体。

2、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构成成分,可以分为简单说明文和复杂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写作目的,可以分为介绍性说明文、记述性说明文和阐释性说明文;按照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科学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而按照不同的说明对象,又可以分为说明事物和说明事理两类。

3、所谓“事物”,就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包括人、事、物。向读者介绍一个人(包括自己)、一个集体、介绍一种程序、一种现象、一种物体,都属于这种类型的说明文。

4、所谓“事理”,就是与事物有关的某种道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不满足于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而要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原委,这就需要作事理的说明。

考试说明:

说明文的运用范围相当广泛,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无论交流思想、介绍情况,常常要用到说明文。这里着重谈谈普通说明文的写法。

1、必须抓住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这也是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主要标志。要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活板》介绍我国古代的印刷术,就当时说:“活板”这种印刷术的主要特征是“活”。因而文章在介绍中自始至终抓住了这个特征,把活板的印刷历史、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介绍得十分清楚,使读者有了确切的了解。能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主要取决于作者对事物有没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这就要求在寻找事物的特征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对该事物进行仔细、深刻的观察;二是要进行认真比较,只有比较,才容易发现事物独特的一面。例如《玉雕<三奔玉马>》写了三匹马的姿态:前面的一匹黑马:“三蹄腾空,回首后顾,神态略显紧张”;中间的一匹白马:“体态轻盈,前两蹄蹬着地面,后两蹄蹬着两块玉石,奋起若飞奔状,尾巴好似一团白云浮在空中”;最后的一匹黑马:“嘴唇紧闭,把头高高地昂起,四蹄蹬在玉板上„„脖子上的鬃毛一律竖起”。三匹奔马,各有各的特点。作者正是通过观察、比较,抓住了它们的特征,才写出了这篇成功之作。

说明事物表面上的特征,只能是读者对事物外部的特征获得印象;说明事物本质的特征才能是读者进一步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在说明沙漠危害人类之后,接着根据沙漠的特点指出:它逞强施威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方式”是风沙袭击和沙丘移动。我们采取的抵御办法是“培育防护林”和“植林种草”。但这只是守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文章接着指出,“征服沙漠的主要武器是水”,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沙漠进军就会取得彻底胜利。这就指出了“风沙”、“植林种草”和“水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说明了征服沙漠的本质问题。可是,为什么过去人类长期受害,却没有能征服沙漠呢?这是因为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实现的可能。这就进一步从社会方面说明了问题的本质。说明文只有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才能使读者对事物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

2、合理安排顺序

事物大多是具有复杂性的,必须从多方面去介绍,才能讲清楚它的特征。依据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是将说明文写得条理清楚的根本保证。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顺序,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空间顺序。是指按照物品的空间方位进行说明。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或由内到外,由外到内;或由上到下,由下到上;或由前到后,由后到前等等。说明物品的形状、构造,一般采用这种顺序。《玉雕<三奔玉马>》,由前到后,一一介绍三匹马的姿态,用的就是空间顺序。

(2)时间顺序。是指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进行说明,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往往采用这种顺序。如《看云识天气》中有一段描写天气的变化,由晴转阴,由阴转雨(雪)有时间先后的顺序,天空的云随着这个时间的推移,也变化着不同的形态:卷云——卷层云——雨层云。就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写的。

(3)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说明的顺序。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因此,说明文作者在考虑文章思路时也必须符合这些认识规律,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正确地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同时又能适应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赏习惯。如《大自然的语言》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共写了三段:第一段说,“首先是纬度”,第二段指出,“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第二个因素”,第三段指出,“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这个层次顺序的安排,就是由主次决定的。

以上说的是三种较为常见的说明顺序。应当指出的是,不要把这三种安排顺序的方法看成固定的格式。事物是千变万化的,人们的认识是多角度的,说明的顺序经常随着说明对象的改变而改变,是允许的,也是正常的。总之,说明事物要做到“言之有序”,文章才能脉络分明,层次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

3、选择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把那些容易与之相混的对象同它区别开来,叫下定义。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2)分类别。把被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叫分类别。如《食物从何处来》把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划分为“自养”和“异养”两类,然后分别说明。

(3)举例子。举出实例进行说明,使内容具体化,叫举例子。《中国石拱桥》通过介绍赵州桥和芦沟桥,使人们具体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就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列数字。用准确的数据说明事物的某些方面,这种方法叫列数字。如“笔全长13.5厘米,笔身约占3/5,笔帽约占2/5。顶端的活动小枢纽能自由伸出和缩进,像个乌**,长0.7厘米,笔挂长3.9厘米。”(《我的圆珠笔》)

(5)作比较。就是通过比较说明事物和事理。例如《苏州园林》中,用苏州园林建筑的不对称与我国古代宫殿和近代的一般住房的对称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的自然之美。

(6)打比方。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之间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形象准确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外形特征,这句话就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7)画图表。有时,单用文字说明难以做到明确、具体,这时就可以用画图列表的方式加以补充,这种方法叫画图表。《统筹方法》一文就用了这种说明方法。

(8)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我们怎样选择说明方法呢?这要根据自己的文章而定,因为运用一些说明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正确地说明事物。

4、语言描述准确

说明文的语言,和其它文体一样,都讲究用词准确,表述明白,这是写好各类文体章的基本要求。但是,说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对文章的语言又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主的一种文体,无论是解说事物,还是阐明事理,都必须讲究科学性,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老老实实地说清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本质,既不允许虚构夸大,哗众取宠,也不允许艰深晦涩,佶屈聱牙。这样,说明文的语言就应该简洁明了,质朴无华,也就是语言要“平实”。

不过,讲究平实,并不等于推崇呆板。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所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也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为了将事物解说清楚,将事理剖析明白,说明文的语言可以形象些;为了适应不同场合的说明需要,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说明文的语言也可以活泼些。说明文的语言可以做到“平实”与“生动”的和谐统一。

语言的平实与生动,主要通过语言的运用来体现。不同色彩的词语,不同特点的句式,不同形式的修辞,都可以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除此以外,表达方式的选择,说明方法的运用,乃至结构形式的安排,对文章风格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13—1]我们的校园

导思:这是一篇说明学校整体结构和布局的说明文,重点是交代清楚校内各建筑物及其他事物的准确方位。

1、要说清楚方位,必须有合理的说明顺序。可以选择一个观察点,由远处作整体、概括介绍。接着由远而近,变换立足点。进入校门后(或楼门),或由东至西,或自下而上,或从外至里,对校园情况作有序说明。

2、在介绍中要特别注意有点有面,详略得当。一方面对能够体现校园特点的每一组成部分都要介绍到;另一方面又要有重点介绍(如本班教室)。一方面给读者展现出明晰的整体校园结构图,另一方面又对校园独特的地方有深刻的印象。

3、本文如能配以图表说明,效果更佳。

初中生如何写好说明文

上传: 胡庆发 更新时间:2012-5-25 11:34:49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的说明的。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那么,怎样写好说明文呢?

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篇说明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它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来是不是使读者得到具体而明确的认识。比如,你参观了动物园,要向小读者介绍长颈鹿。什么是长颈鹿的主要特征呢?跑得快,斑纹美丽,这些都不是长颈鹿独具的特点。长颈鹿最主要的特征是脖子长,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母鹿身高四米多,公鹿五米左右,最高的记录是五米七八。它有四条又细又长的腿,还长着一个特别长的脖子。令人惊奇的是,它的颈椎骨只有七块,数目和人的颈椎骨一样。长颈鹿的七块颈椎骨排起来,就是它的长脖子,每块颈椎骨的长度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把这些写清楚,才算抓住了长颈鹿的主要特征,称得上是一篇较好的说明文。否则,你就说不明白。

那么,怎样去抓特征呢?

首先,要细致观察。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深入细致观察,才能对事物了解得清楚。河南郑州市七中刘伟同学写了一篇介绍《粉蝶》的说明文,文中对粉蝶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粉蝶为什么不能在清晨飞舞,以及它对农作物有哪些危害等等,都写得清清楚楚,有根有据。这篇说明文曾被一些学校选为教材。刘伟同学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呢?这是因为他平时时生物就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能亲自实践,仔细观察。两年里,他制作了四百多个标本,光粉蝶标本就制了三百多个,共有五、六个种类。他在谈体会时写道:

“昆虫的个体很小,特别是头部构造很难观察。我就向老师借了一个放大镜,我观察的东西就广泛了,昆虫中有粉蝶、蜜蜂、蝗虫、蜻蜓、蚊子、苍蝇等等;植物叶子中有柳叶、梧桐叶、榆叶、槐叶等等,还有草叶和花木„„我常把放大镜、笔、记录本带在身边,上下学路上,去公园游玩时抽空作些观察,并记下主要观察内容。”

其次,要查阅资料。我们不能事事亲身经历,而说明文又要求特征准确,材料翔实,这就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靠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来印证。比如,有个在长沙读书的中学生,到北京旅游,参观了故宫,很想向同学们进行介绍。于是,他不但记下了参观的印象,还买了一张《故宫旅游图》和一本《北京十大名胜》,从中了解故宫的历史、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这样,他就知道:“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明朝和清朝两代的皇宫,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周围环绕着十多米高的城墙,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我国明朝初年,为了修建这座宫城,曾经‘役使十万工匠和百万夫役。’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上面说的这些具体数字、建筑特点,不查阅必要的资料,自然很难掌握。

最后,还要学会比较。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一类事物,也各具特征。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孪生兄弟,长得再相似,也能区别出来。抓住事物的特征,就是抓住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从一般中找到特殊。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同别的事物相比较中显示出来。比如,要说明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字就很有学问。你可以直接说,中国的面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中国的面积,与法国比,有十七个法国大;与日本比,有二十五个日本大;与英国比,有三十九个英国大;我们祖国的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这样一比较,既具体,又生动,很有说服力。

总之,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一方面靠亲身实践,细致观察,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向书本和有经验的人学习,同时还要周密思考。学会比较,努力去熟悉所要说明的事物。

二、说明要有条理

要想写好一篇说明文,除了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掌握事物本身的条理。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来说明,就是要从复杂情况中理出头绪,把事物的特征,事物各部分的关系说清楚,所谓说明有条理,就是行文线索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如果颠来倒去地写,文章的头绪紊乱,同样也会说不明,道不白。叶圣陶先生写过一篇《景泰蓝的制作》的说明文,十分注意文章的条理性。作者抓住“做胎”“掐丝”、“涂色”、“烧制”、“打磨”五道关键的工序,对每道工序的制作和原理都做了详细的说明。结构严紧,条理清楚。

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说明具体事物,如介绍一种新品种;一种是说明抽象事物,如“什么是世界?”。但是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都有其特征,都有它的构造和结构,只要我们遵循事物的规律,按照一定顺序加以说明,条理也就清楚了。

说明具体事物的文章,可以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外到内,由主到次地写,使读者容易了解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例如,你们学过的《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一文,作者茅盾是这样介绍这个普通小院的结构的:

“这个院子跟附近的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周围是半人

高的木栅栏;左边是一间独立的小屋,屋里有一口井;右边是

两间正屋,每间大约一丈见方,前面有走廊;正屋的下面是个

地下室,半截露在地面,是做厨房用的,从一边小梯子走下去。

——这样一个院子,在当年是第比利斯小市民住宅的标准样

式。

读了这段文章,我们对这个地下印刷所的方位、构造和样

式一目了然,就是因为作者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明——由外到内,由左到右,由上到下。

有的同学在介绍具体事物的时候,没有事先根据这些事物的相互关系理清脉络,归纳分类,结果往往容易出现关系凌乱、层次不清的毛病。例如,有一篇介绍商品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和名酒。有菠萝罐头、桔子罐头!荔枝干,有中华牌香烟、牡丹牌香烟、前门牌香烟;有桂元干、葡萄干,有汾酒、竹叶青,还有清蒸元鱼罐头以及闻名世界的茅台酒等等,花色多样,品种齐全。”

这段话中所列举的商品,既有种概念,又有属概念,既有并列的关系,又有从属的关系。作者没有按照这些商品之间的内在关系归纳说明,而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层次不清,条理不明。这段话应该改为: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和名酒。罐头有菠萝罐头、桔子罐头、清蒸元鱼罐头等;干果有桂元干、葡萄干、荔枝干等、香烟有中华牌、牡丹牌、前门牌等;名酒有茅台酒、汾酒、竹叶青等。花色多样,品种齐全。”

说明抽象事物的文章,不但要说明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会这样的。”这就要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步步深入地加以说明,或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数量到质量,或由特殊到一般等等。例如,鸟为什么会飞?人为什么会做梦?都属于这一类。如果是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如果属于介绍生产技术,可以按照生产的程序。只有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来确定说明的顺序,文章才能写得眉目清楚。

当你读完这篇文章以后,请你不妨做做这样的练习:

假如你有一位在北京上学的朋友,暑假里,他想到韶山参观毛主席的故居(你住在韶山附近),希望你陪他一起参观。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走最方便,怎样才能顺利地找到你家。那么,请你写封信告诉他:你家的地址,从北京到长沙应该坐几次车,到了长沙,又怎样才能找到你的家,你家的四周有些什么可供辨认的特点和标志。要求使你的朋友看了你的信以后,在路上不必多打听就能顺利地找到你家。

三、说明文的语言要确切、简洁、通俗

确切:说明文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它要求语言要确切,不能夸大和缩小。比如,有个同学知道他们学校种了很多树,绿化搞得不错,他在《我们的校园》一文中写道:“我们学校的绿化面积在全市中学居首位。”这样写就有不够准确的地方。如果有人问:“贵校的绿化面积到底有多少?你怎么知道别的学校都不如贵校呢?”这位同学恐怕就不好回答,因为他只知道本校绿化搞得好,还来不及进行一番仔细的调查研究。所以,这句话可以改为:“目前,我校的绿化是全市绿化搞得好的学校之一。”加上“目前”二字,不包括“过去”和“未来”;加上“之一”,就不是“唯一”。这样就比较确切了。

语言确切,首先是用词准确。说明文最忌含糊其词,什么“大概”、“差不多”、“可能”„„模棱两可,该肯定不肯定,该否定不否定,用来说明事物就不容易做到恰如其分。《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约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约九米。”

这段话中的数字,有的是约数,有的是确数。因为赵州桥在哪年建成,史书上已经找不到确凿的记载,所以只能说个约数;而赵州桥的长度,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不但要说明实有其桥,而且从这些具体精确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写说明文,一定要下功夫选取“最恰当的”、“最精确的”语言来表达。

简洁:语言简洁,就是精炼,干净利落,用尽可能少的话,把事物说清楚,不要罗嗦重复、拖泥带水。比如“大雪把铁路淹没无踪”,“下水游泳应注意些什么”,这两句话中的“无踪”和“下水”都是重复多余的话,应该删去。

为了做到说明文的语言简洁,还要防止不必要的“引伸”和“寓义”。有些同学习惯于写记叙文,喜欢形容和描写,初学写说明文,有时也要来一番“引伸”和“寓义”。比如,有一篇介绍《松树和柳树》的说明文,结尾是这样写的:

“我们既要学习松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又要学习柳树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的精神。”

记事抒情的文章,自然可以这样写,说明文就没有必要了,写了反而“画蛇添足”,不简洁了。

通俗:语言通俗,就是运用群众中明白通顺的话,把本来是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把本来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下面,让我们看看这段说明: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木。”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以上一例,是关于什么是物候的说明。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说明具体而生动。它把气候变化和动物活动、植物生长、农业生产的关系都说清楚了。

说明文的语言要通俗,并不是不要生动、有趣。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有些说明文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写得很有趣昧。例如:

(1)庄稼有了化学朋友,就不怕生物界敌人的进攻了。

(2)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在闷热的夏季,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超于飞机之上。

(3)“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是华北中部地区流行的一句农谚。这句农谚说明种庄稼要看节气。

初中说明文的写作教学 篇6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可行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为了顺应改革要求以及趋势,强化基础学科教学非常关键。初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综合提高学生的能力,语文与阅读不可分割,说明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一种常见的文体,提高说明文阅读的教学可行性,有利于学生正确阅读习惯的建立,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因此非常值得重视。

一、现代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师观念陈旧

现阶段农村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说明文的过程中,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说明文本身以说明性文字为主,它不同于其他文学类型的阅读,基本没有过于活泼的语言,因此教师往往无法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农村学校人数少,规模小,在建设资金上也相对匮乏,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很难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因此现任的美术教师在专业素质上往往比较匮乏,其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都相对落后,他们对于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晰,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认为自己的水平完全可以胜任说明文教学,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对于各种培训活动不积极参与,因此导致美术教学效果不理想。学校对于教师队伍建设不重视,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效果不佳,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并且在教学观念上过于陈旧,保守。

(二)农村资源说明文阅读资料贫乏

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受到地域经济条件的制约,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技术往往比较滞后,多媒体设备、课外读物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工具,往往十分匮乏,因此,学生在说明文阅读方面的兴趣一直不高。大部分的农村学校中,都没有开通网络,信息技术也没有普及,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时使用的往往是粉笔、黑板、卡片等传统教学工具。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因此教学目标也很难实现。

二、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一)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说明文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说明文阅读水平,首先就要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首先就是要鼓励学生大声地说出来,比如,在阅读完一篇说明文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不要害怕说错或者是被嘲笑,不管是什么样的回答,只要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的答案,教师就应该给予认可和鼓励,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也会不同,因此对于文章的简洁也必然有所不同。给予学生这样的正面的激励,学生对于说明文阅读的兴趣就会增加。然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平等对话的权利。打破以往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讨论,并且让学生将讨论的结果讲出来,并积极和学生研究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进而学习兴趣也会大大增加。

(二)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提高说明阅读教学效果

在农村初中说明文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当地资源非常重要,因为我国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并且缺少图书以及多媒体这样的教学工具,学生接触到说明文课外阅读的机会很少,这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的提高。而针对这些问题,充分的利用当地资源就成为了提升说明文课堂效果的关键。农村虽然在信息技术以及图书资源方面比较匮乏,但是却有着很多自然景物,蓝天白云,小鸟花朵这些都可以作为说明文教学的资源。

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进行课外活动,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观赏花朵和蜜蜂,然后回到课堂上教师将蜜蜂采蜜的过程,用说明文的方式描绘出来,再读给学生们听,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说明文阅读赏析、了解说明文的脉络,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牛羊或者是各种植物的观赏和写作,进行说明文阅读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地利用了农村地区的资源,打破了以往枯燥的教学模式,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三)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学生阅读意识的形成

既然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那么就应该首先从主观因素入手,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农村小学中,美术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因此教师的能力也高低不同,但是他们需要共同明确的问题就是,他们教学的主体是中学生,教学中要以提高说明文阅读学生兴趣为前提,没有目的性、缺乏专业性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必然会阻碍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学生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也和大人们看到的不一样。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和年龄的增长,把原来儿童时代中的视觉理解进行再度创造这才是最终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的要点,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下定义、举例子、列图标等说明文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农村条件的落后往往限制了这些目标的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则不应该过度的要求学生,对学生也要多多的表扬,给予鼓励,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本文从农村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了提高说明文阅读可行性的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农村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高凤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体意识的缺失——从一堂教学实录片段谈起[J].新课程导学,2012(18).

[2]张琳.说明文究竟要教什么[J].语文教学通讯,2011(32).

初中写作教学的分类教学 篇7

第一类, 优秀型

我对他们采用鼓励成功法和引进竞争法。我首先把自己写的日记和已发表过的文章给他们阅读, 并指出只有用心去体会生活, 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写出有深意的作文, 并要求他们一定要坚持勤写日记。然后我把他们写得好的作文或日记及时推荐给学校文学社发表, 同时还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们来共同欣赏其写得精彩之处。这样, 不但有力地激发了该生的写作兴趣, 还使他对写作过程的成功之处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使他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第二类, 优良型

这类学生在班内稍多一些, 他们混杂在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里面, 由于没有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而未露头角。每逢新学年初, 我抓住学生们都喜欢在新老师面前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 要求全班同学都写日记、写作文给老师批改, 因而很快就发现这类被埋没了的“千里马”。

我用培养优秀生的同样方法来培养他们, 同时要求他们勤写日记、认真写好每次作文, 指导他们去涉猎课外读物, 有意识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讲故事比赛、背在转化这种后进型学生的教学工作中, 又影响了班内写作水平中间的大多类同学, 他们会感到既被优秀生所压抑, 又被后进生所追赶的压力, 因而产生一定要写好作文的强烈愿望。

初中作文教学的任务是极其艰难的, 它绝不能靠一种、两种“特效”方法来解决大部分同学怕写作文的问题, 只有运用分类教学法, 对学生们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教学思想来指导写作教学, 抓住各种类型中的主要问题, 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的原则落到实处, 苦干两年、三年, 我们才能取得写作教学上的丰硕成果。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既要爱护关心和尊重每一位学生, 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 做到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点尊重, 也是知道自己做错了, 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对学生的人格塑造, 是在学生自尊和自我肯定的过程中逐步产生而完成的。教师对学生学业的良好评价, 是造就学生自信的关键因素。在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不过去会摔倒的害怕心理, 所以教学时我就先安排一个支撑过人背练习游戏。即一学生身体前屈, 双手撑在膝盖上, 练习者从此学生背上跳过去。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推手的早晚、力量对腾空动作

如何正确处理体育课中的师生关系

王军

摘要: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对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决定的作用。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保证。

关键词:情感尊重主体

诵诗歌比赛等, 促进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第三类, 中间型

这类学生占班内一半以上, 他们怕写作文, 一到作文时就往往拿作文书来移植。我曾用下水作文来引导学生写作, 结果大多数人都依葫芦画瓢, 不但照搬下水作文中的语言词汇和题材, 还有许多句子出现语病。这与那些一、二类学生的作文相比, 真有天壤之别, 优秀生作文不但不模仿, 而且句子流利、词汇丰富、语意连贯, 还能写出真情实感。我反复琢磨制约这类中间型学生写作难以进步的原因, 原来是这类学生平时很少涉猎课外读物, 因而阅读能力低下, 词汇积累少, 视野狭窄。组织他们参加背诵诗歌比赛、查字典比赛、剪报比赛, 平时的作文批改则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并加以鼓励。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 这类学生的写作才稍有提高。而山区中学不跟班教学的模式, 又把这一大部分学生推进了写作教学被遗忘了的角落, 这正是造成山区中学的学生写作水平特别低下的原因之一。

第四类, 后进型

如何提高初中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8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 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 会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 有效得多。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所以, 我们要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得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出现的5篇说明文相对来说都还比较生动, 我们在上课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妙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环节往往决定了一节课的好坏。说明文教学可以以生活现象为例导入, 因为它接近学生的实际, 学生比较熟悉和关心。如教学《绿色蝈蝈》时, 我针对学生对这种动物有些认识但还不够了解的实际, 提问学生:“你们谁能说说蝈蝈的外貌?谁知道绿色蝈蝈喜欢吃什么?”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 我在导入时就问学生:“你们谁知道宇航员在天空中是怎样吃饭的?”

2.利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 农村学校也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而说明文一般语言平实, 缺乏形象, 学生学起来会觉得索然无味, 如果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苏州园林》是一篇极美的说明文, 而美感是依赖人的感觉器官去感受的, 但是我们这些农村学生又怎么能亲自去苏州参观园林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苏州园林的录像片, 让学生随着镜头看看园林中亭台轩榭的造型和布局, 看看花草树木的映衬, 看看假山池沼的配合, 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美景。再如, 教学《看云识天气》这一课时, 我从网上下载了各种云的形态和光彩的图片, 让学生结合课文说出这些云的形态和光彩分别预兆着什么样的天气, 并列成表格。然后我再出示不同的图片, 让学生说出这是什么云, 会相应的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而在说 明文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 学生坐在教室里就可以饱览天下风光, 更是能迅速地获得美的熏陶。

二、紧扣文本, 探寻规律, 训练阅读方法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 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 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一定要努力利用教材教, 给学生方法, 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的金钥匙。然而, 文章千变万化, 没有一种固定的规律可以套住每一篇文章,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文本特点进行教学, 利用文本特点, 提示一些方法, 探寻一点规律。我在执教《生物入侵者》一文时, 就让学生在找—读—品的过程中, 感受了说明文中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又用删除比较法, 让学生领悟到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一些说明文的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 如怎样找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文运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等, 以使学生在平时阅读中不至于如盲人摸象一样。当然, 这些东西并不是有一个规定的学习顺序的, 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但是如何进行说明方法教学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过程中, 往往是让学生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并分析其作用。但是如何分析其作用呢?我们往往没有作深入的思考。我认为, 要弄清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 首先就要弄清说明方法与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 并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说明方法?有时候, 一个地方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时, 还要考虑为什么要综合使用这几种说明方法, 还能不能用别的说明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了。如《生物入侵者》一文中:“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 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 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 传播疾病。”这句话, 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其说明对象, 单就这句话来分析, 我们就只能看到此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这句话的说明对象, 我们就不难看出, 这里还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并且使用这两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通过这样的分析, 学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了。

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到的阅读说明文的知识、技巧、能力的机会,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得到满足感、成就感, 得到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熟能生巧, 在运用中发现新的规律, 进而达到创新式地阅读说明文的目的。要注意的是, 选择训练材料时, 教师要选用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有一定趣味性的、难度适中的文章, 设计有针对性的、系列化的练习题进行训练, 让学生在训练中把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 逐步掌握多种不同特点的说明文。在这些训练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的全过程的参与设计、指导、点拨。如关于说明文开头文字的作用理解,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出说明文的开头形式, 从表达方式上看有三种形式:叙述性文字、议论性文字、说明性文字。之后让学生明确:在说明文中, 以叙述性文字作为说明文的开头, 一般情况下主要是为了引出说明内容,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吸引读者;以说明性文字开头, 一般是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总领全文;以议论性文字开头, 一般是引出议论内容, 揭示说明对象的意义等。

三、教师要转变观念, 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指导学生体会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

平时我们总是认为, 教学说明文, 主要给学生讲清楚说明文的种类、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就可以了, 至于课文的内容, 学生通过自读是可以理解的。说明文教学如果过多地关注文本内容, 就容易上成常识课、科学课, 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原。因此, 我们教师现在必须转变观念, 要明白说明文教学首先就是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其教育价值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 (说明文最适合做快速阅读训练) 。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还要注意指导学生体会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如我在上《奇妙的克隆》时, 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什么叫克隆”的主题, 了解克隆的发展史, 深入讨论克隆给社会带来的革命性作用。然后, 以第16段的这样一句话———“`克隆'讨论提醒人们, 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来进行扩写训练。以此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凭手头收集的资料作为参考, 更全面地认识“克隆”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 进而指导学生怎样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来说明问题。结果学生们都写得很好, 后来我还为他们的习作做了专题评讲会。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 往往都具有基础性、新鲜性、趣味性, 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 学生兴致勃勃, 跃跃欲试, 大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说明文的语言虽然大多比较平实, 但也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人文内涵。如上《中国石拱桥》, 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上《喂, 出来》,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等。

初中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9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研究近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趋势, 对初中日常写作教学十分重要。

1. 中考作文命题题型的趋势

1.1 话题作文先拔头筹, 但已昨日黄花。

新课改刚刚起步之时, 为全面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等新精神, 话题作文应运而生, 因其淡化的审题要求和较少的写作束缚, 红极一时。到2003年, 话题作文一度占全部考区的65%, 占据绝对领先位置。

此后, 话题作文因为容易套袭和宿构, 对作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的误导, 虽然大家对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并未完全否定, 但话题作文则出现逐年稳中有降的趋势。

1.2 命题 (半命题) 作文互相配合, 占据主动。

对话题作文和传统命题作文各自的优缺点的辩证思考, 在中考作文命题上体现为有一定开放性的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逐渐流行。据不完全统计, 从2007年开始, 话题作文所占比例大幅下降, 2009年命题 (半命题) 作文位列各类作文类型之首。2011年的比例更是达到了37.9%。

命题 (半命题) 作文有的添加了提示语, 吸收了话题作文的长处, 有的还给出一两则材料, 让考生能在题目下自由地理解与表达, 做到了限制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结合。如2011年湖南湘潭卷“礼物”、2011年山东德州卷“风筝”、2011年浙江舟山卷“留点给自己”、2011年江苏无锡卷“快乐, 来自于______”。

1.3 选题作文异军突起。

2011选题作文异军突起。所占比例高达28.5%。选题作文的形式大都为“二选一”。题型其中两个大多还是命题作文与半命题作文组合, 个别的省市偏向了材料作文。题目易写的题材和体裁上各具侧重。这样, 考生选择的空间加大, 写作的角度更多了, 有助于考生自由选择, 灵活表达。如2011年重庆卷一题是《善良的魅力》的命题作文, 一题是《我改变了_________的色彩》的半命题作文;2011年四川达州卷一题是《远航》的命题作文, 另一题是材料作文。

总之,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 中考作文命题趋势呈现这样的特点:话题作文明显式微, 零星点缀;半命题作文因其对开放性和限制性“天生”兼顾的特点, 日受青睐, 和命题作文共唱主角;选题作文异军突起, 但需进一步观察。

这样的中考作文命题的题型趋势, 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尽量为学生个性化写作创设宽松的环境, 尽量减少限制和束缚, 这是我们未来将长期坚定的写作教学的方向。

2. 中考作文命题题材的趋势。

“新课标”要求作文“要感情真挚, 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考试说明》要求“不出偏题、难题、怪题, 不在审题上给学生设置障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义务教育”一章中指出, 学校“要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据此, 中考作文命题题材的趋势将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引导考生积极面对人生,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1 关注社会热点。

引导考生关注当前社会现实, 成为2005年以来中考作文命题题材的一大趋势。如2005年黑龙江卷的《和谐》紧扣当年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要求;2008年江苏泰州中考作文《激情, 在心中点燃》紧扣“北京奥运”, 2008年四川眉州中考作文《战胜自己, 坚强起来》则以“汶川大地震”为背景。2009年海南卷的“跨越”暗合“全球金融危机”等。这些时代气息浓郁的作文引导考生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窗外, 关注社会, 参与生活, 思考人生。

2.2 关注真我感受。

自我成长是一个永恒的写作题材。近五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 一是关注学生主观感受的命题逐年增多, 如2005年浙江温州卷的《十六岁, 我多了一分_____》、2006年福建厦门卷的《那一次, 我尝到了________的滋味》、2008年江西卷的《有时, 我也想_______》。二是关注学生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的命题也逐年增多, 如2005年江苏常州卷《有个好心情》、2006年吉林卷《长大了, 干什么》、2009年浙江杭州卷《被自己感动》等。可以预见, 贴近学生生活, 关注成长历程, 积极面对人生, 这一趋势将继续贯穿于长期的中考作文命题中。

二.初中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虽然, 中考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但如果七年级开始就瞄准中考作文, 少有针对性, 更无系统性的作文教学, 往往欲速则不达。以下,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初中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1.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写作训练。

中考作文命题的题型题材趋势, 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厚此薄彼, 更不能猜题押题, 而应有系统地对不同年段不同基础的学生分梯度作文训练。

首先, 就不同年段的作文训练来说:初一重内容, 以记叙文训练为主, 把事情写清楚, 多写命题作文, 训练学生抓住题眼, 展开叙述的能力, 这是写作的基本功。初二, 重方法, 就审题构思和写作技巧进行重点训练。初三, 重文体训练, 第一轮按文体演练, 进行八次左右, 其中记叙文四次, 散文两次, 议论文两次。第二轮按照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类型进行模拟训练。题目可以从上一年度全国各地的优秀中考命题中选取。倘若, 不问年段, 混抓一气, 混杂训练, 则往往初三作文与初一作文相差无几。

其次, 就不同基础的学生作文训练来说: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 摘到桃子”。教师要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写作要求:如初一写《一件小事》, 智优生要求内容典型, 形式创新, 详略得当, 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600字以上。中等生要求选材恰当, 中心明确, 思路清晰, 行文流畅, 500字左右。学困生要求语句通顺, 分清段落, 字迹清楚, 可以模仿套写, 300字以上。对学困生不必提过高的要求, 让他们放开胆子写作文, 重在鼓励培养写作兴趣。而智优生则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方位去思考挖掘,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注重学生素材的积累。

孔子说:“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历年中考满分作文, 都是形式创新文采出众的作文。而创新和文采的基础便是素材的积累。笔者在教学中把阅读名著、杂志时文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做到定时、定向、定式。“定时”即每周一次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借书, 每天中午或傍晚时间让学生去阅览室自由阅读;“定向”即指导学生做好三方面的素材积累:积累优美的词句段, 积累历史典故和名人事例, 积累古诗词文名句, 及时向学生推荐必读名著、时文美文, 指导学生订阅报刊杂志;“定式”即阅读检查的形式。如摘抄型, 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 用于从所读作品中摘抄自认为优美的词、句、段, 包括课内与课外阅读中的, 每周要求学生摘抄应达到600—1000字, 并定期检查督促指导。心得型, 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要求每人每月必须读一本书, 每月月底的时候, 抽出一节课组织读书交流会, 或朗读美文、或讲述名著中的精彩故事, 或评说美文特色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等。

3. 教育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历年中考作文中的低分作文也应该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反面教材。这类低分作文最大的缺陷:一是形式包装下的内容空乏。很多考生注重套用看似时髦的结构形式:日记体、小标题、题记后记、实验报告、说明书等样式层出不穷, 这些作文形式虽创新, 但内容往往是几件毫无关联的事情机械拼凑, 生硬组合, 文不对题。须知形式为内容服务, 如此创新, 实在是舍本逐末。二是华丽语言伪饰的情感苍白。这类作文片面地追求语言用词造句的华丽堆砌, 忽视了真情的表达, 写人, 千人一面;记事, 胡编故事;抒情, 言不由衷;议论, 套话大话。如写自己坚强, 就一定要瞎编自己不是断胳膊, 就是大病一场, 甚至是死爹死娘;写好人好事, 总少不了“让座”、“拾金不昧”等。

因此, 展示这一类的低分作文, 就是要让学生明确, 假话、空话、套话的作文绝不可能得高分。写作就是把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实实在在地写出来, 让真挚的感情从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

三.结束语

初中说明文的写作教学 篇10

1. 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英语写作在英语教学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如果我们将语言的学习比喻成一种输入, 想要将语言的输入最有成效地转化为语言的吸收, 我们就必须在输入语言的同时进行语言的输出。语言的输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口头的交流以及书面的写作。英语写作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们记忆英语课上学习的内容, 并且通过写作, 我们的英语知识会得到不断的内化和巩固, 能够为英语技能全面的发展创造出条件, 能够锻炼学生们单词拼写、单句翻译、连词成句, 以及写作的能力。

在Go For It教材当中, 几乎每一个单元都会涉及到写作任务, 而且,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每周一篇的写作练习, 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话题新颖、题材不一的作文题目, 确保学生们能够满怀热情地去完成写作练习。比如, 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 有一个话题是:Meeting Friends, 在这堂课结束之后, 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个关于问候、介绍的生活情景写作。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记忆, 同时又锻炼了学会们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并且有可能会对学生们的日常交际产生有益的帮助。

2. 英语写作培养策略

2.1夯实学生的词汇基础

词汇是写作的基础, 我们必须要重视对于学生们的词汇训练。学生们不仅要牢记单词的拼写及含义, 还要尽最大努力展开联想, 掌握一些同音、同义或者是反义词汇, 熟练地掌握词类的派生、转换和合成等, 尤其是熟悉一些英语中经常出现的地道的表达方式, 如“luckydog”等等。在新目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当中, 都有一个部分是通过图片的形式来展示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语言, 一方面循环强化了学生们之前学习的词汇, 一方面为新语言知识提供了操练的机会。

2.2加强句型的转换能力

语言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可读性, 语言质量包括单词拼写和词汇运用, 同时句型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句子作为书面语篇最为基础的单位, 在写作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使用正确的句子, 还应该注重句式多样化。所以,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教授一些基础的句型, 把写作任务和句型、词汇、语法紧密结合起来, 精讲多练, 让学生们能够灵活地掌握不同类型的造句形式, 进而产生出倒装句、复合句、感叹句和强调句等特殊句式。如:Our teacher came into the classroom. She held a book in her hand.教师可以教学生们利用复合结构来提升句子质量, 转变成:Our teacher came into the classroom with a book in her hand.

2.3提升文章的衔接水平

英文写作的两大要求是准确和连贯, 在英语写作中, 每一个句子都是相互依存的, 我们常用的衔接方法包括并列法、省略化、定语化、平行句等等, 在英文写作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重视语言环境的特点, 尊重不同地区的表达习惯, 了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这样才能够写出优秀的英语文章。

3. 英语写作评价策略

教师最常使用的评价策略就是给出分数等级, 再附加评语的形式, 这种程式化的简单评价缺乏指导性, 并没有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没有实现个性化的素质教育, 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些有效的评价策略。

3.1关注学生差异, 促进共同发展

新课程标准主张的是教师要承认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和不同的发展水平, 教师在进行作文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学生的闪光点, 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帮助学生多层次地构建知识体系。

3.2重视写作过程, 关注学生进步

评价最好在整个的语言学习和写作过程中进行。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们的求知过程, 探究的方式和努力的程度, 帮助学生们制定科学的方法, 不仅仅对作品进行评价, 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合理评价, 力求将英语写作评价转化成一种透过作品了解学生们学习动态的过程, 及时地发现并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 使学生们获得成就感, 增强其写作的信心。

浅析初中英语的写作教学 篇11

关键词: 写作策略 小组合作 写作兴趣 语言输出

写作是表达思想、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初中生应该能用英文表述事实、观点、情感,有初步的英语写作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许多老师把写作教学形式转化为作业练习,没有进行正确引导,没有在课堂上跟踪检查与批改,学生没有正确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导致许多学生害怕讨厌写作。现具体介绍初中英语的写作教学方法。

一、教师从自身做起

1.教师有写作规划意识,明确写作包括句子、段落、语篇,写作从初一抓起,中考前两个月突击培养写作,能力无法形成。

2.写作课堂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使学生接触不同题材和体裁;作文命题,任务和练习的设计具有交际性、针对性,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教给学生写作技能和方法。例如:从哪些方面寻找信息,怎么列出文章的框架结构,组织语言,尽量使用短语,课本上提供的常用表达句型;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字母大小写,创造的情景要真实,贴近生活,学生易写;人人都想写乐写,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4.老师是引导者,是资源提供者、帮助者,教师提供范文,引领学生大声朗读,找出好词好句,梳理结构,如:instruction,structure,conclusion,找出连词,如:and,but,so,because,for one thing,for another thing,仿写,进行写作策略指导,然后写初稿,把一言堂改成多种互动交流。

5.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应投入整个教学中,有任务、有目的地写,采用过程写作模式,指导写作过程,引导学生再写,注重学生对写作的体验,给学生提供写前阶段、修正阶段、重写阶段。

6.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a.从初一到初三自始至终不懈怠。b.通读各年级教材,梳理教材中涉及的写作技能及相关策略。c.输理课标对各个学段的要求。d.比较与教材的差异,对不能满足的部分通过合理补充,使之达到课标要求,进一步整合教材。初一是简单连词的使用,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的使用,利用范文引导学生写作,初二能使用连词、时态、句子通顺、无毛病;初三运用词汇、语法、根据要求写文段。

7.教师要明确中考写作话题和作文要求,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设计: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作文要求,有写前阶段、写中阶段、写后阶段。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小组合作

1.异质就近组合:按班级正常座次,6人一组,这类组内异质组合,便于展开合作学习,通过思想交流,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抓住有用的信息,获得写作素材;同时组内优秀的学生可以给后进生提供必要帮助,让他们不会害怕写作,坚持下去,学生的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

2.任务驱动组合: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给学生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按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合作,这种同质的组合,经过小组合作讨论,找到可写的素材,再认真写提纲,拟定初稿。

3.能力型组合:根据平时的成绩,把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在一组内进行组合,组内优秀的学生起到引领作用,营造和谐的写作讨论氛围,每位学生各抒己见,形成最佳的合作团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充分激发组内成员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积极性,这样的学习氛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后进生走出英语写作的困境,经过生生参与、小组合作的途径,逐渐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三、当堂批改

教师埋头批改,忙得焦头烂额,感到劳累困倦,但是学生根本不关注自己文章中出现的问题,拿到作业接着做下次,这样教学效果极差,必须改变这种批改的方法,可让学生小组合作批改或老师借助多媒体集体批改。学生在合作批改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指导,从文章结构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充实,主题是否明确,是否存在语法、格式上的错误,要点是否齐全,是否进行适当的发挥入手。学生在批改文章时,应注意文章的精彩部分及不足之处,对于地道准确的好句子或者段落,用红笔画出来,让其他学生借鉴,随时齐读,记在大脑里,并同对方交流观点,达到优势互补目的,最后由学生个人修改文章,并完成初稿。通过组内互评,或者老师指导同批某篇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水平和使用英语语言的准确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极佳的学习氛围,实现新课标和考纲的目标。

初中数学写作的教学思考 篇12

一、数学写作的教育功能

数学写作之所以被很多数学教师作为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素质的主要工具,因其具有以下功能.

数学写作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 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公认写作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所制定的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中指出: “ 数学中的写作也能帮助学生巩固他们的思维 . 因为这需要他们对解答过程的反思,搞清楚在课堂上形成的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正确理解”和“得到正确答案” 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有的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点能够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 对于相关题目及其变形也能熟练解答. 还有一些同学对于某些题目虽然能通过模仿或者尝试得到正确答案,但并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做,也就是说他们并不完全理解所学知识. 然而,数学写作可以迫使学生去思考,并试图清楚地表达出他们的所想所思. 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不断反思解题过程,推敲数学概念和定理,理清各数学元素之间的关系, 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思维也会更加清晰.

2. 数学写作帮助学生提高 “元认知水平 ”,让学生学会学习元认知是学生对认知活动的认知. 心理学家加罗 弗罗认为, 发展元认知就是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观察,并对观察进行思考,这样学习者就必须成为对自己数学知识和行为的观察者、分析者、估价者和评价者. 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经历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控,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由 “要我学 ”转化为 “我要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数学问题的解答需要较强的推理能力和缜密的思维. 对于一些需要思维策略或较高思维深度的数学问题学生们或许能解答出来,但通常不明确自己是怎么解答出来的, 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解题策略. 而数学写作恰恰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把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显现出来, 然后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估. 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元认知策略的监控过程, 可以使学生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培养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了解题的方法以及如何获取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 数学写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 以往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往往是通过试题和分数,这种方式并不完善, 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且只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对于学习过程的评价则难以奏效. 数学新课标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而数学写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到更多的学生信息,是一种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方式. 通过数学写作,学生的思考过程,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误解或情感都可以比较清楚地向我们展示. 通过数学写作,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整个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经历的分析、推理、假设、判断到作出结论的发展变化. 因此,基于数学写作的评价, 更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二、数学写作的开展

数学写作不同于解题过程,也不同于文学写作,而是强调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分析、感受等,所以,数学写作的展开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多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兴趣去命题,如让学生以“三角形”为主人公写一则数学故事,或者写“多边形家族的故事”. 总之,给学生一些有趣的、易写的题目让学生去写作,会让学生更有写作的冲动. 另外,为了保持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应积极评价学生的作品,多提出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写作心理. 其次,数学写作要由易到难、由浅及深, 任何学习过程都是由易到难、由浅及深,数学写作也不例外.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写作,可以先从日记、日志等开始写, 可以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解题过程的叙述、对同类知识的归纳,等等. 只要学生愿意写的,可以写对某一知识点的认识, 在学习中的困惑与不解等. 只要是跟数学学习相关的事情都可以写,不必拘泥于语法、修辞,只要写出心中所思所想即可.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后, 再指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写作,如数学论文、学习策略反思等.

三、小 结

数学写作已不仅仅是一种作业类型, 更是一种学习模式,它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归纳、反思和描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鼓励学生多写作,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让数学写作之花自由盛开.

摘要:数学写作是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再思考,是对其已形成的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的再认识.数学写作使得学生通过思考,将数学概念、定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能让学生重新梳理总结数学知识,加强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更能给学生提供自我质疑、自我反思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B/S设计模式下一篇:钢筋砼框架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