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共9篇)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 篇1
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因此,初中生学习说明文具有阶段性的特征,而初中说明文的教学也应有其自己的规律,分析初中说明文的选材情况,有利于掌握其教学规律。本文将从初中说明文选编实际,说明文选编特点,及课程标准对初中说明文的要求来分析初中语文说明文的选材情况,并进行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的框架式探索。
一、说明文教材选编篇目及所占比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旧版(2001版)和新版(2013版),所选课文总篇目都是169篇,说明文选编也都是15篇,说明文所占总篇目比重均为8.9%。两个版本中相同的篇目高达13篇,具体如下:
《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除了相同的这13篇以外,旧版选取了《山市》和《你一定会听见的》,而新版则选取了《河中石兽》和《落日的幻觉》,略有不同。
二、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选编特点
(一)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就整套书而言,讲究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七年级(上册)只是了解、接触说明文,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然而八年级(上册)首先要求注意抓住事物特征,要理清说明顺序。其次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再次周密的语言。最后要求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从所选篇目数来看,新版和旧版教科书都是15篇,没有增减。从说明文所占比例来看,都是8.9%。从所选篇目内容来看,大部分内容没有变动,只有两篇进行了替换。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适用于智力快速发展的中学生,说明文选编过少,不利于中学生了解领会说明文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说明文选编过多,又可能挫伤中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锐气,经常学习说明文,让中学生会觉得没有新意,反而助长学生的叛逆心理。
(三)选文安排过于集中,外国说明文所占比例不大。
新版语文教材选录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九年级没有选编说明文。在初中学段三年中,有两年时间初中生会接触、学习说明文,可以使中学生很好地了解、领会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但说明文集中于系统性较强的单元中,且在九年级整个学年里都没有涉猎说明文,不利于初中生说明文知识的巩固。
新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占到初中总说明文的6.6%,比重显得薄弱。本人觉得这样选取外国说明文的态度是可取的,初中阶段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此阶段中学生对说明文的了解还很薄弱,没有对说明文形成自己的基本认知,盲目地接触太多的外国说明文,有可能会引起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偏向,采取稳定、保守的态度对待外国说明文是有道理的。
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要求
在课程标准中对说明文的要求提出了: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不难看出,在初中阶段对处于智力发育期的初中生来说在说明文方面要求并不是很高,只是了解领会为主,不要求掌握。反映在初中说明文教学上,首先要使学生懂得说明文是准确的知识传递,生动的语言结合的产物,从而在生活中养成这种科学的探究精神。其次,要让学生多观察、多练习,逐步学会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正确而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养成良好的说明文写作习惯,掌握基本的说明文写作技巧。
四、初中阶段说明文教学策略
根据上述对人教版教材中初中阶段说明文选编实际、说明文选编特点及课程标准对初中说明文教学要求的分析,对说明文教学策略的探索如下:
(一)着眼于教材整体,熟悉教材,系统规划,稳步推进。
放眼于整套教材,对说明文教学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根据说明文单元难度的层次性,逐步进行说明文教学。比如,在七年级上册刚接触说明文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灌输说明文独特文体,以区别于之前接触的记叙文,要先入为主,确立说明文的特殊地位,使学生对其进行整体认知。立足于系统地整体规划,对九年级没有选编说明文进行转化处理。为了巩固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说明文知识,并为其在更高学段能够更好地学习说明文,结合九年级整个学年没有选编说明文的实际,可将学习说明文课文进行转化处理。例如,进行适量的说明文阅读训练和说明文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学习内容。
(二)单篇教学要把握选文整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
传统的说明文教学特别重视知识性和科学性,教学中总是将说明文分解为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淡化了文章的整体性,使课堂变得程式化,十分死板。因此,教学说明文必须把握选文的整体性,不能过分地强调具体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当然不过分强调不表示不讲,因为做必要的技巧分析是在实际教学中绕不开的,不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在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文教学中就要由整体分散到部分,让学生去掌握学习说明文的具体方法,具体去把握说明顺序,品味说明文准确凝练的语言,寻找事物特征,进而培养其严谨的科学精神。
在说明文教学中,整体感知,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把所思所想灵活表达,做到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将科学性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摘要:说明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题,研究说明文在人教版教材中的选材情况,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说明文选编结构情况,促进说明文教学的改进,帮助学生读懂说明文,学好说明文。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说明文,选材分析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 篇2
陈集一中 任元平
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说明事物的文体,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具体阐述事物的原理或者特征的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在初中语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但是,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由于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不像其他文体那么生动活泼,富有情感,难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教师讲课时,再对文章动动手术,做一些开膛剥肚的肢解,抽血去肉,剩下的就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这样一来,难免学生感到像吃鸡肋一样难受,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说明文教学也在“淡化文体”的呐喊声中备受冷落。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提高认识,明确说明文的重要
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取代的。从初中说明文的内容看:如《苏州园林》《蝈蝈》《故宫博物院》《看云识天气》《中国石拱桥》《大自然的语言》等等。这些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给人以启迪和开拓。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说明文的用途越来越为重要。买来了空调,你就就得回阅读空调的使用说明书;生产了一种新的产品,就得把新产品的使用方法条分缕析地介绍清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文学作品,你可写可不写,而说明文,如作会议记录、定条约,你就非写不可。由此可见说明文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因此,笔者认为,说明文教学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二、提升素养,理解说明文的作用
科学素养,即人在了解自然并且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科学素养已成为当今社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发展素质之一。如今的初中学生正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因此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对自身产生巨大作用,对于全社会全民族的意义也同样深重。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外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对科学素养的提升进入嵌入式教学,这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是十分有效的。学生通过对课外说明文阅读的搜集和吸收,可以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甚至会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待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用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和学习。
三、激发兴趣,教学说明文的基本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多数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得饶有趣味。
在进行初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积极的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也可以看到说明文的闪光点和有趣之处。从而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去。在讲授《中国石拱桥》时,向学生播放有关石拱桥的视频录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实物、录音、教学片段或者视频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呈现出事物的具体形态,从而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事物的特征,然后更加具体的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
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对说明文教学而言是一大福音。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间接的体验。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影像等辅助手段,把说明对象变为直接的感官印象,从而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事物的特征,然后更加具体的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老师可以事先把八种云的彩图投影出来。让学生们通过课文中对云彩的描述,来对这八种云彩图对号入座。这样学生们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通过学习说明文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看似平常,却蕴涵着科学的道理,衣食住行,四季更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生活其实就是一本大书。而说明文就是从生活出发,诠释生活,介绍知识,明白道理。
四、拓展延伸,说明文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旺盛时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懂了。于是笔者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延伸,就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爱好,按多样性、广泛性原则选择各类说明文让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在学习《马》一课时,课堂上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些知识得到了动物某些特性的启示。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简析 篇3
關键词:说明文;兴趣;引导;策略
一、正确认识文体,明确教学目标
初中时期的语文教学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以及学生审美情趣的教学。说明文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一个文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认识说明文的特色,在教学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进行引导授课,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融入教师感情,引导学生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感情引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教师对说明文的阅读感受来感染学生进行说明文的学习。因为在大部分学生看来,说明文比较枯燥、单调、乏味,其文字感情色彩薄弱,对中学生的吸引不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师感情,以弥补文体不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引导教学。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对说明文要有浓厚的研究基础,如果教师对说明文都没有好感,那么自然不能做好学生的引导教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主动加入到学习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小的时候,上学要走很远的路,特别是在夏天,路上往往遇到下雨,可是我又经常忘记带伞,就常常会被雨淋,后来我读了一篇课文之后,发现原来天气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认真观察天上的云,我们就可以比较准确的看出天气的状况,于是,后来我就根据云来识别天气,很少被雨淋了。在学生感慨之余,我就引出了要学习的课文:今天我们学习的《看云识天气》便是当年我看到的文章,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大家都可以成为天气预报员。通过这样的形式,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挖掘趣味元素,提升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说明文虽然表达方式较为单调,但是其中说明的对象却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对说明文的学习,我们能够学习到更多、更丰富的事物,可以不断地拓展我们的见识,这对学生的知识积累而言也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比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篇目的学习中,就需要教师挖掘文章中的趣味元素,引导学生做好文章的学习,比如:对景物的描写就能够让学生“足不出户,尽享旅游服务”,在提升他们文学素养的同时也很好地激发他们对说明文的阅读兴趣,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四、课内课外结合,加强联系教学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内外结
合,在做好课本教学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的知识拓展,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进行知识的理解、掌握。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比如:在学习完《中国石拱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研究本地的桥梁,让学生去观察家乡的桥梁,
用说明性的语言来写家乡的桥梁,在引导学生学好说明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五、重视语言魅力,提高学生素质
说明文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以及严格性,其中的措辞用句都十分讲究,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去发现、多去学习,不断地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比如讲“石拱桥”特点时,“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关联词表示出“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递进的关系,不仅形体美,而且耐用,这足以说明石拱桥的好处了。讲“赵州桥”的特点之二时“大拱桥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让学生画出三幅大拱上有小拱的不同位置和数量的三座桥,进行比较,体会出说明语言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杨永霞.说明文因“文”利导教好.陕西教育,2005(4).
[2]李小莲,陈向洲.新课标下如何教说明文.湖南教育:综合版,2005(18).
浅论初中说明文教学 篇4
一、增强说明文教学的趣味性
说明文不同于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优美的语言、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动人的情感, 然而说明文都不具备文学作品的特征, 只是单纯地对某物进行描述, 因而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特别的枯燥乏味, 学生普遍对说明文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 改变语文教学方式, 营造趣味性的课堂环境,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其重要。
二、探索说明文的内在规律
说明文跟其他体裁的文章一样都具有其内在的规律, 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探索出说明文的内在规律, 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增强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说明文的文章千变万化, 不同的文章具有不同的规律。因此, 语文教师要在说明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文章的特点, 学了多篇文章后, 就会积累很多的说明文文本特点, 教师再总结出一些不同文章需要注意的特点, 探寻一点规律。
三、掌握不同的说明方法
学习说明文需要掌握不同的说明方法, 学好不同种类的说明方法有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说明文的内容。说明文通常具有以下这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每篇说明文都会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明方法。在学习每篇文章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出文章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然后对每个说明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 分析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说明文之前, 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再复习一遍所学过的说明方法, 一方面巩固学过的内容, 另一方面对本节课要学习的文章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四、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说明文, 除了要学习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还要学会正确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文章格式。阅读教学只有把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结合起来, 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要仔细分析文章本身的特点, 然后再决定语言教学的侧重点。
五、灵活机智的进行课堂教学
在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当中, 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预想不到的事情, 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当时的情境灵活、巧妙地进行调整。因此,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课堂教学的随机应变能力, 当发现学生学习比较疲劳乏力时, 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 给学生讲一些幽默的小故事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另外, 说明文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千变万化, 让学生感到每次上说明文课时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说明文的教学效果。
六、读写结合, 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努力探求一些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读写结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写作与阅读结合, 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 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 目的在于给人以新的科学知识。从传统教学中, 我们感觉教学说明文时, 课堂气氛像死水一潭, 学生昏昏欲睡, 打不起精神, 教师费尽了心血, 效果却很不理想。由于说明文在表达上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 缺少生动性;在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 叙事性、故事性较弱;在教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又比较抽象、枯燥。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 确实比较平淡无味, 不易引起学生兴趣, 而它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必须引起重视。本文通过论述以上六种常见的说明文教学方法, 希望对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提供一些借鉴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辉.初中说明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7.
[2]王茜.初中说明文教学方法初探[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11.
[3]何朝阳.初中说明文教学方法初探[J].钦州学刊, 1998 (3) .
[4]陆兆亭.试谈初中说明文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 1995 (2) .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 篇5
不同的研究者对形成性评价所给出的定义不完全一样,但却表现出相同的含义和功能,即:形成性评价能使教师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使他们能更好地学习或进行自我反思。评估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质量。
1.形成性评价应当是有效的教与学准备的组成部分,即是有效备课的一部分
教师备课应当为师生提供获得和运用达到学习目标的信息的机会。备课也必须是灵活的,使其适应(教学中)最初出现的观念和技能。备课应当包括一些策略以保证学生理解他们所追求的学习目标和用于评价他们学业的标准。学生如何接受反馈、他们如何参与对学习的评价,以及教师如何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都应当在备课中加以考虑。这也是与以往的终结性评价不同的一个方面。
2.形成性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如何学习
在策划评价和解释评价结果时,学生和教师的心里必须考虑学习的过程。学生应该不但要意识到学习的结果,还要意识到学习的方式。
3.形成性评价应当被看作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生在教室里的许多活动即提示学生展示其知识、理解力或技能的任务、问题等,都可被认为是评价。学生的回答或行为被观察和解释,并得到关于如何改进学习的意见。这些评价是日常教室活动的基本部分,而且包括师生的反思、对话和判断。
4.形成性评价应当看成是教师的一种重要的专业技能
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规划评价、观察学习行为、分析和解释学习结果、向学生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初始教师教育和持续的专
业发展,教师在发展这些技能时应当得到支持。
5.形成性评价应当具有敏感性和建设性,因为任何评价都会对被评价者产生情感影响
教师应当意识到,评语、分数和等级都可能对学生的信心和热情产生影响,因此,在给予学生反馈时应当尽可能地具有建设性。评语针对学业而不是针对人,对学习和动机都更具有建设性。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我的老师》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课第二自然段“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一句话中“狡猾”一词应如何理解。一位同学抢着回答道:“狡猾,就是‘鬼灵精’的意思。”这个回答似乎并不“规范”,却很通俗、很生动,用的是孩子们自己的话,说出了很多人可意会却不好言传的理解。他不仅解释清楚了“狡猾”在文中的含义,而且从骨子里揭示了作品里符合“我”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的人物性格。这正是解读作品时不容易做到的。但是老师似乎觉得这个答案并不圆满,继续让其他同学回答,于是又有两位同学答道,“狡猾”就是机灵、顽皮、调皮。老师很满意他们的答案,称赞答得好。后面这个答案就一般要求而言的确无可挑剔,但稍加推敲,就能比较出前后两个答案的高下。一个通俗、精练、传神;一个规范却并不生动。老师的评价就是一种导向,我们不禁想到,下一次那位回答“鬼灵精”的孩子还会那么自信地把这样的答案抢着说出来吗 ? 教师否定性的评价给学生传递出的是这样的信息:(1)教师的答案只有一个,他们面临的挑战就是说出正确的答案;(2)如果他们还不能确信自己的答案正确,就举起手,那将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会让自己显得很愚蠢,(3)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不值得推崇。学生思考并探索问题的热望将因此被扼制,于是他们变得心不在焉甚至是心事重重,满脑子都在琢磨教师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答案,而这样的行为显然没有什么价值,即使是学生答对了老师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不准确的回答是错误的,对学生而言,不准确的回答常常反映了他们当时对于问题的思考状态。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一定要有深度,要到位,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通过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有更明确的方向,及时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开发他们的潜力,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6.形成性评价应当考虑到学习者动机的重要性
通过强调进步和成绩而非失败、鼓励学习的评价能培养学习动机。把学生与其他取得更好成绩的学生进行对比不太可能会激发学习动机,这种对比会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认为自己“不是学习那方面知识的料”。可以通过采取保护学生自主性、提供选择性、提供建设性反馈、创造自我指导的机会等评价方法来维持或提高动机水平。
7.形成性评价应当促进学生努力实现学习目标,并使其理解评价他们的标准
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他们试图达到的目标——并且愿意达到这一目标。当学生参与到确立学习目标和确定评价(学业)进步的标准时,理解和(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产生。给学生讲评价标准时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话与他们讨论这些标准,提供这些标准如何能够达到的事例,并使学生投入到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当中。
8.学生应当接受如何改进(学习)的建设性指导建议 学生为了准备下一步的学习活动需要信息和指导。教师应当具体指出学生的长处并对如何发展这些长处提出建议,对于他们的不足及如何纠正要明确并具有建设性,要为学生改进其学业提供机会。
【案例2】有位老师教《背影》一课,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填空:这是一个
的背影,请大家在横线上填入一个合适的词语。学生们填的五花八门:这是一个令我流泪的背影,这是一个难以忘怀的背影,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也有的学生是这样填写的:这是一个伟大的背影,这是一个高大的背影,这是一个伟岸的背影,应该说伟大的背影之类的回答太宽泛,而高大的背影、伟岸的背影就值得商榷了,文中的父亲的形象并不是高大的、伟岸的、坚毅的,学生的回答是一种套板反应,而教师对学生所有的答案都给予了肯定。如何加强这种即时评价的导向性,也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
9.形成性评价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开发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以利他们具备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
有独立意识的学生具有寻求与获得新技能、新知识和新理解的能力。他们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并确立进一步学习的步骤。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通过发展他们自我评价的技能使其有能力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10.评价应当承认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的成就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 篇6
编写导学案的策略。在导学案教学中,编写好导学案是关键,因为编写者要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教学条件等等。只有编写好导学案才能做到有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同时才能构建理想的高效课堂。在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中要编写好一个好的导学案应注意如下两个策略: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能力为前提。由于近几年的中考中已经不再具体考查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辨认,而是更加注重考查文本的信息的理解各句子逻辑关系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在编写导学案时,应让学生能读懂所说明的事物或者事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的筛选和加工的能力。编写时应侧重于写了“什么”,而不能侧重于“怎样写”(也就是以往的说明文教学中,让学生先明白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分类等知识),我们认为,一篇文章只有先弄清是写了什么,才能从内容中得到求知、愉悦、启思的收获。而探讨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就是无本之源,“怎样写”是以“写了什么”为基础的。这或许就是近几年的说明文为何不再具体考查写作手法的原因。比如《苏州园林》这一篇说明文,我们设计导学案时就应让学生侧重于,苏州园林的共性(共同特征)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等围绕着课文的信息的筛选和加工来设置问题。二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能围绕着文本内容,想方设法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由浅入深的设置问题,让学生能自主、主动的去探知课文内容,而不是只停留简单的问题的设计上,或者把导学案变成学生上课前的为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完成的作业。
导学案编写好之后,如何上?如何导才是关键?在这里,我们应该摒弃以往只专注于说明文里只给学生以知识或者事理的课堂理念,而应当以课文为例子,把说明文变成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或事理的一个重要窗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诚如课标指出的“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为此在教学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注重观察、讲究家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具体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我们认为,在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中,在导学过程中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去努力来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抓住关键句、关键词,提取和整合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加工信息能力。写作者在一篇文章中,都会体现作者的一定的写作思路,也会在文章中有意识的把一些关键句、关键词体现在文本中,因此,让学生学会抓关键句、关键词是培养学生提取和整合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如《苏州园林》开头就说:“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那我们就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苏州园林这么多,作者在这样的短文里能一一介绍吗?那如不能一一介绍,那就只能抓住它的共同特點来介绍了。这样学生就不难的在第二段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再如第三段的关键词“对称”,第四段的关键句“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第五段的关键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等等,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思路就很明了。
其次,可把本为文字的形象化、图案化,再让学生口述其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务实的精神,同时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明顺序的逻辑性,还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钱梦龙老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先出示一幅教学挂图,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赵州桥的结构,在学生明白“拱”是怎样的形状后,又启发学生准确表述“一个大拱与四个小拱关系”。待学生说出“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上方”、“大拱两侧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等答案出来后,又通过图示、比较,终于使有的学生得出了“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最准确表述,然后评以“你跟茅以升这位科学家说的完全一样”一语,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印证。这样,学生学得就有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感受到揣摩的乐趣。在这样热情高涨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文中“卢沟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等”一句,就会自然而地联想到几何中半球平等的定义,感悟“几乎”一词用得实在准确,不可或缺。
其三,引导学生体味说明文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诚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判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而在以往的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说明技法的介绍,而忽略了情感的教育。而且误认为那是记叙类的文章的任务,因此,语文老师上课时正是这种思想在作怪,也认为说明文的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上课也索然无味。
以上是我们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围绕说明文阅读教学而探讨的问题小结,其实教无止境,一种类型的教学可以探讨的内容很多,我们只有善于积累、总结、提升,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 篇7
一、品词赏句, 领悟精妙
文章是由词语和句子组成的。个性鲜明的词语和句子承载着文章的精妙、言语的精彩。说明文以给人科学知识为目的, 语言特别准确、简洁, 通俗易懂。在说明文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引领学生从词语和句子入手, 细细品读、感悟。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感受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特点,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遣词造句的方法。
1. 在“删”“增”“换”中品词赏句。
在说明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删除、增加、调换一些词语或句子, 然后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 学生往往能领悟到说明文遣词造句的精妙。如教学《鲸》一课, 读课文时我故意把“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虎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这两句话中的“主要”这个词给漏读。学生马上察觉出与课文不同, 纷纷向我指出时, 我引导学生思考:“主要”这个词语可不可以漏掉, 为什么?通过比较, 学生立即明白“主要”这个词在这里是不能漏掉的。如果没有“主要”这个词, 就是说须鲸只吃虾和小鱼, 虎鲸只吃大鱼和海兽, 其他的食物他们是一概不吃的。这显然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主要”这个词语用在这里介绍鲸的吃食用得非常准确。
2. 在想象中品词赏句。
学生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边读书, 边联想,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想象成一幅幅活动的, 有色彩的画面。在想象中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中, 用“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生息繁衍”来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教学时, 可以引导学生读词语想画面, 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通过想象, 学生读懂了黄河流域曾经的繁荣和兴旺, 也领悟到了说明文用词准确、简洁的特色。
3. 在资料的比照中品词赏句。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说明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料与课文进行比照学习, 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领悟说明文用词造句的精妙。如在《松鼠》一文中, 作者是这样写松鼠的:“它们面容清秀, 眼睛闪闪发光,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 非常敏捷, 非常机警。”学生读、悟之后, 我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松鼠活动的视频, 并说说感受, 再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品析。学生结合直观的感知就比较容易地领悟到句子中这么多个四字词语不但写出了松鼠乖巧的特点, 而且读起来节奏轻快, 这和视频中看到的机灵的小松鼠是非常相配的。这些四字词语用得真好!
学生在品词赏句中既掌握了科学知识, 又体会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精妙, 还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了遣词造句的方法。
二、注重朗读, 体味情感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 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很多说明文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写得很有趣味, 而且在字里行间同样浸润着作者的情感。我们在说明文教学中也要让学生潜心会文, 注重朗读。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读懂文章的内容, 读出文字间潜藏着的情感和趣味, 品味说明文的语文味。
1. 对比读。
教学时, 我们可以把说明文中前后相关联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采用对比朗读的方法来使学生读懂内容, 体味情感。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黄河变化前和变化后的词语, 再进行对比朗读。通过“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生息繁衍”和“凶猛暴烈”“叫苦不迭”这些重点词语的对比朗读, 学生读懂了黄河变化之大, 激发了探索变化原因的兴趣, 同时也读出了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担忧和无尽的痛心。
2. 想象读。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 边想象。通过合理的想象, 让学生的头脑中呈现课文描述的画面, 从而读懂内容, 体味情感。如教学《松鼠》一文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课文, 边想象松鼠的活动情景。通过想象, 让学生的头脑中再现松鼠活泼、机灵的形象, 然后用朗读来表现松鼠的特点。在想象读中学生明白了松鼠的特点, 也体会到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 品味读。
在说明文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品味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而且要通过朗读把品味到的情感表达出来。如在教学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最后一段———治理黄河时, 我紧紧围绕“品”和“读”来进行。一读, 懂治理黄河的对策;二品, 明句子中包含的情感;三读, 展现治理黄河的坚强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在教学说明文时, 我就是这样通过一次一次的朗读, 让学生读明白课文的内容, 读出作者在文字中传递着的情感。知识、情感和价值观在朗读中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三、凸显特点, 训练思维
语文课堂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方法, 还应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说明文结构紧凑、严密、条理清楚;语言表达科学、简洁、通俗易懂;说明的角度新颖,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因此, 在说明文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 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方法的同时, 思维也得到不断的发展。
1. 画图表。
说明文条理清楚, 表达有序。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说明文这个特点, 采用“画图列表”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懂内容, 训练思维。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中, 在指导学生学习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时, 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 作比较。
通过对不同句子、语段的比较, 学生不但容易学懂内容和方法, 而且能有效地训练他们的思维。
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 我先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 让学生搞清楚科学家做三次试验前的布置, 试验时的做法和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填写完后, 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 引导他们比较、分析这三次试验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分析, 学生清楚地懂得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飞行的。接着, 我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时, 试验前的布置这一格是空着的?学生马上明白, 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时, 试验前的布置与第一次是一样的。那补写上会怎样呢?我让学生补上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前的布置, 再读课文进行比较。通过观察、比较、分析, 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写文章时相同的内容可以省略不写, 相似的活动要有详有略。
四、读写迁移, 学习方法
在说明文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说明文“例子”的作用, 结合具体课文, 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进行读写迁移训练。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 学习方法, 不断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
1. 提供材料进行仿写。
学生学习了一篇说明文, 懂得一些表达方法的时候, 教师如果趁热打铁, 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仿写, 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2. 模仿语段进行仿写。
说明文语段条理清楚、叙述得当, 是很好的仿练例子。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仿照语段进行仿写。
3. 改写文章进行仿练。
说明文的表达风格有好多种, 把一篇说明文改写成另一种表达风格的说明文, 也是一种读写迁移的办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
运用语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味的核心所在, 也是语文教学的高层次目标。在说明文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运用迁移规律, 努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初探 篇8
一、比较品评, 感知文体特点
说明文教学如何“识文辨体”, 特级教师姜茗芳老师在执教《太阳》一课所用得“比较法”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课始, 姜老师就出示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断, 教师满怀深情地朗诵了这段优美的文字后, 让学生畅谈感受。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文字的优美, 同学们沉浸在文章优美的“画面”中。如此品味, 实则在学生心中树立了一面镜子。接着, 姜老师话锋一转:“那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太阳》, 它的语言又会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大家走进课文好好地念一念, 感受一下。”学生兴致盎然地自由朗读了课文之后不约而同地有了这样的感受:整篇文章感觉硬梆梆的, 很单调。于是, 姜老师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感知《海上日出》是篇写景散文, 而《太阳》是一篇说明文,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姜老师开课即选了巴金的《海上日出》这样的美文让学生感受, 通过与《太阳》的一番比较, 引领学生发现两者在体式和风格上的明显差异。我在教学《太阳》时, 也采取了姜老师的方法, 通过两篇不同文体的阅读, 没有说教, 也没有灌输, 不经意的安排中, 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什么是科学家, 什么是文学家;什么是科学小品文, 什么叫真正的文学散文。
二、探究感悟, 了解说明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特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说明文的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 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 明白课文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介绍的, 懂得如何阅读这类文章, 为写作这类文章打下基础。因此, 了解说明方法应是说明文教学的根本。《太阳》一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很多, 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 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说得既通俗又具体,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教学中, 辨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很容易, 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则需要联系所说明的事物特征去感悟、品味。
课堂上, 我成功的扮演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引领学生探究、感悟, 从语言文字中捕捉说明方法, 了解说明方法。在梳理课文内容之后,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写得不错, 就在那个地方打上一个五角星。”这些教学步骤与手段将枯燥的说明方法的学习融化在语言文字中。学生迅速地捕捉到文字的脉搏, 将文中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的句子找出来, 我随机引导学生将说明方法提取出来, 并由学生板书、小结。在此过程中, 我对说明方法表达作用的进行了点拨, 其中当学生说到“课文还形象地把太阳的温度写出来了, 他说太阳的表面温度有6000℃, 让人一听就感到很热”时, 我顺水推舟:“你怎么会感到热?6000℃, 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夏天, 30℃就热了”;有的说:“钢铁碰到都会变成汽。”一个抽象的数字, 通过意、象的转换, 变成了具体形象的画面, 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它的表达作用。通过如此引导学生自读、探究、感悟来体会作者使用说明方法的精妙之处和文字巨大的表现力, 领悟语言准确、生动、简洁之美, 可谓独具匠心。
三、朗读品味, 感受语言特质
在说明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担心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 所以抓紧时间用来讲解课文中所谓的知识点。这样, 只会剥夺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 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对字词的敏感主要是读出来的, 所以如果教师能通过恰当的语言进行引导,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领悟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和科学性, 效果比单纯地分析课文要好得多。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后, 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 从读中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并布置朗读任务:把特点通过读表现出来。由于之前学生对文章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因此, 学生在朗读时已触摸到文字的“温度”, 自己的感情也自然流露在朗读中。在学生朗读时, 我又巧妙地对语言特点进行点拨。随后, 我还通过让学生同桌互读、互评的方式, 通过师生合作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质, 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一个数字、一个举例、一个比方, 都在学生在朗读中成为他们对文字宣泄的载体。既让学生感受了说明文语言的特质, 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感。
四、迁移运用, 活化语言内存
语言积累的充足性是对语言的数量而言的, 学生只有在大脑中储备足够数量的语言材料, 才能保证运用时随意支取, 保证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精练。说明文中同样有一些值得感悟、积累的语言材料。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激励学生将新的语言组块加以运用, 变成自身的语言。另外, 我在带领学生感受“太阳与我们的关系”一部分中, 我及时地出示了:“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 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却非常密切, 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却非常密切, 这个补充说话练习。此时, 学生在课文中感知到的信息, 一下子就有了抒发的平台, 学生们将课文中的内容实现迁移, 都自然地流露到自己的语言中。但这只是第一个层次, 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 谈谈课文中没有写到的知识。学生的思路被充分的拓开, 纷纷畅谈太阳能在生活中的作用。如此, 一个说话练习, 将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课文的语言已转化为学生的语言, 课文的情感已转化为学生的情感, 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内化了课文的语言。如此, 将课文内容的迁移、情感的表达承载在语句运用中, 落实在语言表达的积淀中, 可谓一举多得。
浅析初中语文说明方法的综合性 篇9
初中阶段,就表达能力而言,初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初二主要是培养说明能力,初三主要是培养议论能力,这一点十分明显。但各册都没有忽略多种功能的培养,如说明文,初一第一、第二册就各安排了两篇。当然,比例较大的是在初二第三册,它集中提出了初二语文教学的重点。至于说明方法,那确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有总说、分说、定义说明、事例说明、教学说明、比较说明、比喻说明、分类说明、图表说明、诠释说明、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等等。就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来说,每一篇说明文不可能只用到一种说明方法,它必然是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先看法国作家布丰的《松鼠》一文,它就是总说与分说相结合的例证。文章用文学笔调向我们介绍了松鼠这种小动物是那样活泼可爱、讨人喜欢,不仅对松鼠的形态、颜色、用途等了解得清楚,而且非常细致地观察了它的一举一动,因而能用许多细节勾画出这种小动物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道出了松鼠令人喜爱的特点。如文章一开头就说:“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这是总说。然后分说它漂亮的特点、驯良的特点和乖巧的特点。总之,有总必有分,有分必有总,总和分是相辅相承、相互联系的。
二、记叙和说明相结合
周定舫同志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反映了中国一百年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具体来说,它可以从那十幅浮雕中体现出来,如从虎门销烟、金田起义到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从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到渡江前夕支援前线、胜利渡长江和欢迎、慰问解放军的情景。这十幅浮雕不但按照历史顺序记叙,而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都记叙得非常简明扼要,从而体现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作者又按照空间顺序从东边两幅到南边三幅,然后又到西边两幅,最后到北边三幅,依次介绍,井然有序,从而把十幅浮雕的画面和情景说明得清清楚楚、有条不紊。
总之,在说明中适当地加以记叙,以记叙为说明服务,从而增强了说明的力度和深度,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
前面提到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就是最好的例证。作者按照空间方位(即东南西北的顺序)依次介绍了纪念碑的位置、兴建过程、题字和碑文、碑文的造型,又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的方法,介绍了反映一百年来重大历史事件的十幅浮雕。这样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的方法,使我们对这十幅浮雕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它象两条经纬线,读后,使人觉得两条线索眉目清楚、条理分明。
四、科学知识与神话传说相结合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它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和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为了说明当时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对死海认识不够,就引用了两千年前的神话传说,然后从科学的角度,用数学说明的方法,介绍了死海咸度高、浮力大的原因。
总之,作者这样把科学知识与神话传说结合起来写,带有神话色彩,富有浪漫气息,更能引发读者的兴趣;说明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猜测,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五、定义说明和比较说明相结合
华罗庚同志的《统筹方法》一文以开篇下定义的方法说明了什么是统筹方法。“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样开头,既是下笔点题、紧扣主题,又给了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然后,就统筹方法的应用问题,作者采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以泡壶茶喝为例,设置了办法甲、乙、丙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说明办法甲好,总共才用了16分钟,而办法乙、丙均需要20分钟,说明办法甲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预想的效果。它默默地告诉人们:我们可以在烧开水的15分钟内,去做好洗茶壶、茶杯和拿茶叶等一系列工作,这样就节省了时间,这就是统筹方法的应用。
通过这样比较,道理既清楚又明白,既通俗又易懂,一个貌似深奥的数学运用问题就在简明易了的比较之中一目了然。这种把定义说明和比较说明相结合的方法,使文章行文自然、顺理成章。
六、数字说明和图表说明相结合
刚才提到的《统筹方法》一文中,列举了数字,如洗茶壶1分钟、烧开水15分钟、水壶1分钟、洗茶杯1分钟、拿茶叶2分钟等。作者又通过用箭头图的形式来介绍统筹方法的应用,这样,图表中套有数字,数字又通过图表来说明,使人一目了然:甲图只用了16分钟,而乙图和丙图都用了20分钟,这样一看,甲比乙和丙都要提前4分钟,而甲、乙、丙的工作量都是相同的,只是由于方法不同,而导致使用的时间有长有短,给读者的直观感更为强烈。假如这不是4分钟,而是4小时、4天、4年,那么这个问题就大得惊人了,这就是用数字说明问题的魅力。人们朝思暮想,拼命追求的不就是这种工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吗?
七、诠释说明和举例说明相结合
诠释能通俗地介绍和解说事理的性质和特点;举例能变抽象为具体,增强文章的说明力。竺可桢同志的《向沙漠进军》一文就是一篇阐述事理的说明文。为了说明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和怎样向沙漠进军的问题,作者将诠释说明和举例说明结合了起来。如课文阐述“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先从人类“同沙漠不断地斗争”和“没有能征服沙漠”作诠释,然后举国外、国内两个地区变成沙漠的例子做说明,这样一边诠释一边举例,便于读者顺藤摸瓜、手到擒拿。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说明文的解题技巧09-30
1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10-17
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08-15
初中语文高效教学10-15
初中语文对比教学10-16
初中语文兴趣教学05-09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05-14
初中语文感悟教学05-24
初中语文说话教学05-26
初中语文快乐教学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