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明文

2024-10-01

初中说明文(共8篇)

初中说明文 篇1

说明文的目的就是客观地描述某个事物具有的某些特征, 这种说明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篇幅较多, 可见说明文对于语文教学非常重要, 学生学好说明文有利于学生对一件事物形成客观、理性的看法, 有利于提高学生提炼文章信息的能力,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说明文通常只是客观地对某物进行叙述, 没有多少思想感情在里面, 学生读起来难免会觉得乏味。因此, 为了让学生对说明文产生学习兴趣, 提高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进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 本文在借鉴大量的文献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对如何教好说明文进行了论述。

一、增强说明文教学的趣味性

说明文不同于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优美的语言、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动人的情感, 然而说明文都不具备文学作品的特征, 只是单纯地对某物进行描述, 因而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特别的枯燥乏味, 学生普遍对说明文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 改变语文教学方式, 营造趣味性的课堂环境,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其重要。

二、探索说明文的内在规律

说明文跟其他体裁的文章一样都具有其内在的规律, 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探索出说明文的内在规律, 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增强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说明文的文章千变万化, 不同的文章具有不同的规律。因此, 语文教师要在说明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文章的特点, 学了多篇文章后, 就会积累很多的说明文文本特点, 教师再总结出一些不同文章需要注意的特点, 探寻一点规律。

三、掌握不同的说明方法

学习说明文需要掌握不同的说明方法, 学好不同种类的说明方法有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说明文的内容。说明文通常具有以下这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每篇说明文都会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明方法。在学习每篇文章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出文章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然后对每个说明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 分析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说明文之前, 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再复习一遍所学过的说明方法, 一方面巩固学过的内容, 另一方面对本节课要学习的文章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四、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说明文, 除了要学习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还要学会正确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文章格式。阅读教学只有把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结合起来, 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要仔细分析文章本身的特点, 然后再决定语言教学的侧重点。

五、灵活机智的进行课堂教学

在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当中, 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预想不到的事情, 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当时的情境灵活、巧妙地进行调整。因此,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课堂教学的随机应变能力, 当发现学生学习比较疲劳乏力时, 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 给学生讲一些幽默的小故事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另外, 说明文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千变万化, 让学生感到每次上说明文课时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说明文的教学效果。

六、读写结合, 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努力探求一些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读写结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写作与阅读结合, 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 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 目的在于给人以新的科学知识。从传统教学中, 我们感觉教学说明文时, 课堂气氛像死水一潭, 学生昏昏欲睡, 打不起精神, 教师费尽了心血, 效果却很不理想。由于说明文在表达上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 缺少生动性;在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 叙事性、故事性较弱;在教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又比较抽象、枯燥。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 确实比较平淡无味, 不易引起学生兴趣, 而它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必须引起重视。本文通过论述以上六种常见的说明文教学方法, 希望对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提供一些借鉴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辉.初中说明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7.

[2]王茜.初中说明文教学方法初探[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11.

[3]何朝阳.初中说明文教学方法初探[J].钦州学刊, 1998 (3) .

[4]陆兆亭.试谈初中说明文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 1995 (2) .

[5]刘瑾.初中说明文教学的几种方法及作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 (2) .

初中说明文的写作教学 篇2

关键词:说明文;文体;整体与布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58-01

让初中学生写好说明文,须区分文体、序列训练、方法和语言要求几个方面加以指导。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方法的文章,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首先应当帮助学生区分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许多初中学生开始往往搞不清这两者的关系,因此,就要使学生懂得记叙和说明都是文章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它们之间虽有密切联系,但是并不相同。就拿写事物来说,记叙事物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写来反映生活或表达思想感情的;而说明事物则是要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成因和功用等。说明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为此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首先弄清这两种文体的不同特点。如《杨树》和《白杨礼赞》两篇课文,前者是说明白杨的种类、特征和用途等的说明文,后者则是托物言志的记叙散文;又如《北京立交桥》和《中国石拱桥》两篇课文,前者是记叙文记叙描写了首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后者则是说明文,后者则是说明文,说明了石拱桥的形式、结构、成就和发展。为了使学生区别说明与记叙两种文体,可根据课文后作文参考题“我印象最深的一座桥”,让学生以一个题目分别写出记叙文和说明文两篇作文,通过实践分析比较各自特点,就可分清两种文体,以后在写说明文就不会与记叙文混淆了。但由于学生接触记叙文较多,往往容易将说明文写成记叙文类的散文,加之缺少说明方法的基本训练,学生对于事物的概念和用途也不易表达清楚,为此需要认真加以指导才行。比如让学生写一篇《我们的学校》的说明文,教师先要指出说明文的重要性和写建筑时应注意包括名称、位置、规模、面积、结构及外部特征等内容,并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安排好观察的线索和立足点。接着,运用《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等范文进行指导,还要求学生写作时计算教师的数目、操场的面积,观察实验室的设备以及校门、环境、房屋排列及外观等等,然后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去写作。还可用课后“我喜爱的一种运动”、“钢笔和圆珠笔”等题目做联系。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实践,使学生懂得写说明文的目的是为了介绍事物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抒发感情。之后,就可引导学生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说明训练了。如给学生出个“从开花到结果”这个作文题,要求学生在桃、李、杏、枣、葡萄、苹果以及其他果类任选一种,说明它的生长变化过程,或命“学骑自行车”、“XX菜我是怎样做的”、“介绍XX小制作”、“怎样捆行李、“怎样搭帐篷”等类似题目,学生也容易下笔,而且会很自然的去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另外,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话题出发命题,容易引起学生写作兴趣,也易于将课文中学到的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随后,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对事物各方面所表现的主、次要素及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等进行阐述训练。如“植树造林好处多”、“这场球赛为何输”;“学好数学同学好物理的关系”、“卫生习惯跟健康”等题目。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效果自然好,这是其二。

其三,除了顺序安排的训练外,还要对学生进行说明发发和结构的训练指导。在一般情况下,说明静物时,应大多采用按空间方位说明的方法,即在教学生写作时要注意所写事物的方位、面积和组成部分;而对组成部分还应分清主次,将主要布冯作为说明的重点,兼顾次要部分;还要对说明的部分进行分析归纳,共为说明的重点服务。对于说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应大多采用按时间顺序划分阶段的说明方法,这就要依据事物本身运动、变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划分若干阶段加以说明,各段又要围绕说明事物的要点组织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并将这些材料用文字具体叙述。叙述时最常用的是先诠释后举例,或先举例后诠释,两者的关系是诠释必须对事例材料概括,而事例必须是所诠释的道理的依据,决不能只举例不诠释或只诠释不举例。其他如比较、引用、下定义、图表等说明方法的运用,教师可结合范文使学生真正理解,然后通过写作实践逐渐掌握。而特别应注意的是“总——分——总”是一篇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即写作时开头总说要用关键性的字眼或句子提示全文说明的中心要点,然后根据提示要点逐层分说;而在分说时也应选择运用说明的不同方法(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安排好中心句同支撑句,可通过一篇篇范文的教学,让学生对此有足够的认识。例如《看云识天气》一文第一段,从开头“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到“大雨倾盆”,对云的不同形状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做了分写,最末一句“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则是在上文分写的基础上所做的概括——先分后总;而先总后分的写作实例在课文中最常见。并且在整篇说明文中,这些写法往往是交错综合运用的。结尾必须把各分说部分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与开头照应,这样整篇文章的层次才条理清楚,文章才圆满。教师在讲作文时要十分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分析怎样运用总分的结构方法,并互相比较对照,自觉运用上述方法来写说明文。

初中说明文教学浅谈 篇3

一、提取整合信息,了解文章内容

根据新课标要求,对说明性文章不仅要把握基本观点,还要学会获取主要信息。两者一脉相承,后者是前者的扩大与延伸,前者是后者的浓缩和精炼。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领悟、模仿和借鉴,为他们快速有效地掌握文本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提供多项选择的机会。我常用的方法有复述法、结构图式阅读法和参照比较法。当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后,他们还会修订和完善自己的想法,发现更多的小分支。

1 . 复 述法

这是借用以故事为主的记叙文或小说类的一种整体感知方法,让学生按说明顺序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开始教师可选择其中某一段落,设计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理清思路,将复述的难度降到最低。讲述时要求学生把关键要素表述清晰,不能一句带过,更不能省掉不说。如上《核舟记》一课时,经我翻译过后,学生就已经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印象,再让他们找出文中包含的两种说明顺序,即逻辑顺序和空间顺序,让学生按照这两点在小组内进行复述,文章的内容就更加清楚了。

2. 结构图式阅读法

任何一篇说明文都具有一定的结构 (包括其他文体的文章),只要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结构类型(包括总分总、总分、分总、递进、并列和综合),学生经过积累就能认知说明文常见的结构类理,当学生再阅读说明文时,就能够很快地辨识出文章的结构,从而根据结构迅速提取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如《故宫博物院》是一篇“总—分—总”结构的文章,在“分”的部分,又呈现出以空间顺序分布的并列关系,于是从“总”的部分(或题目)找出说明对象,从“分”的部分发现具体内容,这已成为一种规律。

3. 参 照比较法

这是一种“温故而知新”或以最新动态引出要学课文的纵向设计,也可以是与并列学科横向比较的策划,目的是让学生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能够迅速抓住文章的大意,明确其主要信息。结合学生兴趣,我在上《奇妙的克隆》一课之前,首先让学生阅读了一篇名为《人体器官的克隆》文章,让学生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了解克隆技术对于人类的重大作用,然后以问题“什么叫克隆?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偏向于对说明方法的掌握。在上《大自然的语言》过程中,我让学生回顾了《中国石拱桥》一课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再从本课中找出说明法进行比较,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使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是什么,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写作意图。总之,怎样偏重就怎样取舍,教师在引领学生提取文本信息时,应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二、关注文体特色,符合课标理念

说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具有它自己的特点,但仍是以文字作为主要表达形式的文章,自然也属于语文的一部分,即使再怎样强调科学性,也离不开语文的范畴, 没有必要无谓地强化语文的渗入,正所谓“你争或不争, 它都在那里”,文可载道,亦能载科学。教学说明文,我们不能将其单独地提出来教学,如果是一个单元,就要考虑它在整册书中的地位;若是一篇课文,就要思索它在单元中的位置。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上下文衔接的连贯感和递进感,以其突出课标要求的“获取主要信息”,“领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中国石拱桥》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一篇事物说明文,它是初二年级的第一篇说明文,教师应当引领学生从中感受到说明文的文体特色,包括说明对象和特点、三种说明顺序、十种说明方法、说明文的三种分类以及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等,这些内容或课前整理成表格展示(常规做法),为后面的学习排除障碍;或在讲课的过程中,逐条顺势引出,以让新知与文本形成关联。在这些相关知识中,教师可以随课文提炼出教学目标,无论是说明语言还是说明方法都能在本文中体现,因此备课时,我都将之纳入教学目标,其中语言是重点,方法及作用是难点。教学时,学生从题目就能明白说明的对象,但要完整归纳说明的内容还是有一定难度。在自主学习时,学生借助记叙文的结构,大多学生认为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但均未从说明文的角度思考问题,其实赵州桥与卢沟桥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经过合作探究和我的补充,学生得出了石拱桥外形、结构和功用三个信息,并理解了赵州桥和卢沟桥是为说明石拱桥特点而举出的例子。

三、紧跟考试大纲,继承传统优势

影响教师平时教学的指挥棒有两根:一是课程标准, 二是考试。实施素质教育与考试评价两者并不冲突,只要考试的方向标对着素质,应试也就成了素质如何的一个评判标准了。考试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出题,但考试也有自己的,所以说明文教学必须紧跟考试大纲,无论是不是毕业班教师,都应关注每年的中考考试说明,这对自己的教学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以2014年的考试大纲为例,它没有将说明文独立界定,但我们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中可以发现“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而没有“支离破碎的词句分析”,“以技术操作的测试来代替学生自主的体验和感悟”的考试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偏重于引导学生总结说明文的信息捕捉方法,而对词语的教学要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此外,传统的教学优势,应当成为教改的基石。继承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对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这才能符合课程标准,适应社会需求。如在传统教学中,整体感知一般只存在于知识层面,而我们上课时,如果能多要求一下学生:读文章的时候,你是高兴的还是悲伤的?是愤怒的还是感动的?引导学生读出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情感态度, 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程的学习,因为这一单元导读已明确提出:探索自然奥秘,要注重科学精神、态度和思想方法。

说明文的教学革新还必须与其他教学内容齐头并进, 只要教师能够读透课程标准,教学思路不只停留在“说明性文章”“科技作品”这样的字眼上,而是放宽视野,打开思路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都融入指导标准之中,就可以把说明文的教学革新引向深入。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在《课程标准》中提及不多,考试也不很重视,但教材编排量却不少。介于以上原因,教师在一线教学中,沿袭传统方式的多,改革创新的少。经过研究和实践,整合出初中说明文教学经验,即以获取信息为主,关注文体特色,继承传统优势并参照当年考试说明。

如果可以_初中说明文_初中作文 篇4

――题记

一.孤儿

现在有部分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责任感,放弃养育孩子。如果梦境可以修补,我一定要用金黄与火红来填充孤儿们灰暗的心灵。让他们不再蜷缩在阴冷潮湿的墙角;让他们重新在灿烂的阳光下自由奔跑。

在他们的梦境里,等待他们的不会再是讥讽,也不会再是同情,更不会再是荒凉、灰暗的世界!取而代之的是真心,是友谊,更是阳光下灿烂、芬芳的世界!

在孤儿们的心里,会有一束永恒的金黄。

二.猎人

现在的山林中,总会出现一种刺耳的声音,那便是枪声。它伴随着动物撕心裂肺的鸣叫,久久地回旋在那森林之中。如果梦境可以修补,我一定要用爱心与泪水来唤醒猎人们心底的同情心。让他们向万物之主认错请罪,让他们不再用冷漠与残忍来包装自己,让他们不再以捕猎与屠杀来维持生计。用人间的温暖来融化那冰冷已久的心,小心翼翼地触碰他们心底最柔弱的地方。

让他们,重新光明磊落地生活。

三.病人

现在有许多人有先天疾病,身体上也有残疾,很自卑。如果梦境可以修补,我一定要用友谊与真心攻破他们心底的自卑。用香气、露珠、鲜花与阳光涂满那座自卑的城堡,让乐观与真心这两片云朵来擦除所有的尘埃,让友谊这位公主在城堡中永远快乐地活下去。

如果梦境可以修补,那么我一定要做这些事,帮助有需要的人。

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27-01

经过多年实践,我探索了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点线面”教学模式,现整理出来供大家斧正。

一、基本结构

二、操作策略

1.“点”就是在阅读中抓住说明文中的要点

①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

②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课文里找读相关的信息。

③方法指导。

破题法:引导学生读说明文的题目。有些说明文,题目往往就是或已包含说明的对象。学生用此法总是能很快地找到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学生一读题目就知道它们的说明对象分别是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信息筛选法:事物说明文里找能概括这个事物特点的相关语句,通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如事物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学生读过课文后,很快在文章开头的第一到三段里找到有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语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还历史悠久。

2.“线”就是阅读说明文时理清说明的顺序及理解文章结构特点

①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在文中勾画一些能表说明顺序的词语。比如空间顺序,在文中表现为相应的表示方位的词:上下或左右或东西南北等。时间顺序更明显的是就是一些时间的词。

②再根据勾画的词语来判断说明的顺序。如《故宫博物院》时,学生根据勾画的方位词,判断出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根据勾画出的词:首先、其次,第三等,判断本文主要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③根据说明对象的性质来判断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顺序一般是由事物的性质确定的。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按时间顺序先写文字产生和出现书籍的雏形,再写正式的书籍,最后写现代的书籍,从而说明了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

④根据理出的说明顺序及文章的内容,明确说明文的结构。初中阶段时的说明文结构常用的有两种:总分式和递进式。而总分式又是说明文中采用比较多的类型。课文的一般结构形式为:先对说明的对象作总的概括介绍,然后导入具体说明,结尾有的自然结束,有的再次归结特征。

3.“面”就是阅读说明文时全面品味文章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有:列数字,一目了然,易于明白;作比较:通过比较以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打比方:形象生动,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举例了: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事物;下定义:简明扼要,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

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所谓准确,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所谓简明,就是简洁明晰,不哕嗦不含糊,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清清楚楚。所谓周密,就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③说明文的写作特色。有的说明文注重科学性,语言平实;有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并进,显得生动。尤其是趣味性说明文作者采用的方法多种,如详细的描写,如修辞于法的运用,如诗句的引用,如大词小用等等,这些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才能体会其中的魅力。

三、主要特征

1.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贵有法。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尤其是说明文、议论文这类文体特征典型的文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能自主有效的阅读了。因此,在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中,我们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如对文章中重要的信息提炼与筛选、破题法等。

2.重视对学生的此类文章的阅读技能的培养。在此类文体的阅读中,阅读的要点、程序、方法,是我们对学生技能培养的方面。意在通过此培养,让学生学会阅读需抓的重点,阅读的先后及方法,让学生的阅读更有实效。

初中说明文 篇6

一、说明文教材选编篇目及所占比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旧版(2001版)和新版(2013版),所选课文总篇目都是169篇,说明文选编也都是15篇,说明文所占总篇目比重均为8.9%。两个版本中相同的篇目高达13篇,具体如下:

《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除了相同的这13篇以外,旧版选取了《山市》和《你一定会听见的》,而新版则选取了《河中石兽》和《落日的幻觉》,略有不同。

二、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选编特点

(一)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就整套书而言,讲究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七年级(上册)只是了解、接触说明文,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然而八年级(上册)首先要求注意抓住事物特征,要理清说明顺序。其次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再次周密的语言。最后要求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从所选篇目数来看,新版和旧版教科书都是15篇,没有增减。从说明文所占比例来看,都是8.9%。从所选篇目内容来看,大部分内容没有变动,只有两篇进行了替换。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适用于智力快速发展的中学生,说明文选编过少,不利于中学生了解领会说明文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说明文选编过多,又可能挫伤中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锐气,经常学习说明文,让中学生会觉得没有新意,反而助长学生的叛逆心理。

(三)选文安排过于集中,外国说明文所占比例不大。

新版语文教材选录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九年级没有选编说明文。在初中学段三年中,有两年时间初中生会接触、学习说明文,可以使中学生很好地了解、领会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但说明文集中于系统性较强的单元中,且在九年级整个学年里都没有涉猎说明文,不利于初中生说明文知识的巩固。

新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占到初中总说明文的6.6%,比重显得薄弱。本人觉得这样选取外国说明文的态度是可取的,初中阶段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此阶段中学生对说明文的了解还很薄弱,没有对说明文形成自己的基本认知,盲目地接触太多的外国说明文,有可能会引起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偏向,采取稳定、保守的态度对待外国说明文是有道理的。

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要求

在课程标准中对说明文的要求提出了: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不难看出,在初中阶段对处于智力发育期的初中生来说在说明文方面要求并不是很高,只是了解领会为主,不要求掌握。反映在初中说明文教学上,首先要使学生懂得说明文是准确的知识传递,生动的语言结合的产物,从而在生活中养成这种科学的探究精神。其次,要让学生多观察、多练习,逐步学会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正确而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养成良好的说明文写作习惯,掌握基本的说明文写作技巧。

四、初中阶段说明文教学策略

根据上述对人教版教材中初中阶段说明文选编实际、说明文选编特点及课程标准对初中说明文教学要求的分析,对说明文教学策略的探索如下:

(一)着眼于教材整体,熟悉教材,系统规划,稳步推进。

放眼于整套教材,对说明文教学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根据说明文单元难度的层次性,逐步进行说明文教学。比如,在七年级上册刚接触说明文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灌输说明文独特文体,以区别于之前接触的记叙文,要先入为主,确立说明文的特殊地位,使学生对其进行整体认知。立足于系统地整体规划,对九年级没有选编说明文进行转化处理。为了巩固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说明文知识,并为其在更高学段能够更好地学习说明文,结合九年级整个学年没有选编说明文的实际,可将学习说明文课文进行转化处理。例如,进行适量的说明文阅读训练和说明文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学习内容。

(二)单篇教学要把握选文整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

传统的说明文教学特别重视知识性和科学性,教学中总是将说明文分解为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淡化了文章的整体性,使课堂变得程式化,十分死板。因此,教学说明文必须把握选文的整体性,不能过分地强调具体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当然不过分强调不表示不讲,因为做必要的技巧分析是在实际教学中绕不开的,不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在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文教学中就要由整体分散到部分,让学生去掌握学习说明文的具体方法,具体去把握说明顺序,品味说明文准确凝练的语言,寻找事物特征,进而培养其严谨的科学精神。

在说明文教学中,整体感知,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把所思所想灵活表达,做到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将科学性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摘要:说明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题,研究说明文在人教版教材中的选材情况,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说明文选编结构情况,促进说明文教学的改进,帮助学生读懂说明文,学好说明文。

初中说明文 篇7

一、明确学习目标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第三册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 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 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学生的说明能力强,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说明文之前, 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几大特点, 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的特点。

二、教之以情, 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 体验传导给学生, 让学生爱读说明文。如教《细菌的启示》时, 采用“同学们, 今天我想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来说说你身上有多少细菌”, 这样一来引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为愿学和乐学奠定了基础。

三、课内外结合, 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 即实用性强。教学中, 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 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 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 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

四、课内外结合, 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 即实用性强。教学中, 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 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 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 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平实的说明文, 内容浅显易懂, 倘若按一般的教学要求, 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学习文章的内容和各种说明方法, 时间绰绰有余, 但课堂毫无生气, 苍白干瘪, 学生注意力必然分散, 学习积极性不会高。因此, 在教学时以课本为本, 从广度上开拓, 选择知识点延伸扩展, 介绍乡土桥梁名胜, 引进桥梁知识, 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使学生多汲取营养, 尽量把课上丰富生动, 学生当然兴趣盎然, 学习效果也高。

五、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客观性很强, 就是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和周密。教学中, 教师只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 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分寸, 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浅论初中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说明文 兴趣 教学方法

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画图表等。记得刚开始从事说明文教学的时候,总感觉课堂气氛犹如一潭死水,特别是夏天的时候,学生昏昏欲睡,哪怕我绞尽脑汁,效果依然很不理想。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确实比较枯燥无味,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它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文体之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领悟语文新课标的精神,吃透教材,摸清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心理,使说明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第一、导语激趣法。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使一堂语文课妙趣横生,教师的导语设计显得举足轻重。因为,它可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以新颖别致的“好”的开端牵引学生“曲径通幽”。例如:我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之前,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在他9岁那年的端午节,家乡的秦淮河上赛龙舟,河两岸挤满了人,非常热闹。突然有一座桥不堪重负垮塌了,发誓长大后当一名桥梁专家,把桥修建得坚固耐用,永不倒塌。他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著名的桥梁专家,设计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再后来,他又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在学生回答之后,我马上引入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可以说这种故事导入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激趣的方法不胜枚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一般采用讲故事、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第二、诗词铺垫法。中国古典的诗词歌赋是一块瑰宝,美丽迷人,以其深厚的文学积淀,沁人心脾。教师如果能结合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吟咏与课堂讲述有关的句子,则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比如,我在讲授《说屏》之前,让学生说出有关“屏”的诗词,学生甲很快地说出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学生乙也很快地说出李商隐《嫦娥》中的“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学生丙补充说出南朝《闺怨篇》中的“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如此授课,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就已看到了满室屏风。教师用诗词歌赋作铺垫,能使课堂气氛“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接下来教师的课堂驾驭就可以顺理成章、信手拈来。

第三、多媒体吸引法。科技的发展给语文课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让教师的课堂增加亮色。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它具有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特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趣味横生,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在课堂上“点到为止”地运用,确实让学生大开眼界。

我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文时,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概貌有一个视觉上的把握,从解说员对故宫的一些数字的介绍,让学生对故宫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文章内容。当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幅故宫平面图,让学生根据刚才读到的课文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指出文中所写的故宫各个地方的位置,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各殿图片,例如: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学生填图的过程既让他们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又让他们明确作者采用空间顺序进行描写的写作思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成功运用,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辩论赛法。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比如,在学习《奇妙的克隆》 一文时,我提前一个星期要求学生查找一些有关克隆的资料,并确定了“能不能克隆人”的辩论赛,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学生为正方,其观点是:克隆人弊大于利;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学生为反方,其观点是:克隆人利大于弊。等到我教学《奇妙的克隆》的时候,学生准备充分,特别是正方的发言非常精彩,正方从伦理、法律、生物学、自然规律、哲学、技术、人权等层面,轻而易举打败反方的观点,这节课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教学效果非常理想,也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第五、要寻找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对于目前中国的教育形式来说,课堂仍然是向学生们传授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如此单一固定的教学渠道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我提倡课堂为主、课内课外相结合。比如在教学《生物入侵者》时,我要求学生查找:我国易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区域、目前入侵的主要途径、国内生物入侵现状、入侵物种、入侵影响、入侵防治方法等。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不能只教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有课外知识的拓展。课外知识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解决初中说明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老师和学生齐心协力、 共同参与。作为教师,我们要像夸美纽斯说的那样:“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

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方法。”激发学生一切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潜质。使说明文不再显得枯燥无味,在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感染学生,最终养成学生的意识品质,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程黎曦,《教师与新课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上一篇:电气设备的可靠运行论文下一篇:女职工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