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语言

2024-09-15

说明文语言(共10篇)

说明文语言 篇1

什么是说明文?《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中有这样的解释:说明性文章是最基本的实用性文章类型之一, 是在向人们传达关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知识的文章。从文体特点来看, 说明文既不像故事那样曲折生动, 也不像诗歌散文那样浪漫多彩, 也难怪说明文教学的研究会备受冷落, 各级各类教学观摩活动中鲜有说明文教学实例。是因为说明文太容易教了, 不足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 还是说明文太难教了, 不容易出彩?我们在本区100位教师中做了问卷调查, 有73位教师表示不会首选说明文进行公开教学, 其中有61位教师认为不首选说明文公开教学的主要原因是“说明文语言平实, 教学说明文有些枯燥沉闷”。根据这一教学现状, 笔者觉得很有必要重新审视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为说明文正名。

要谈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有两个方面的特色需要同时关注:一是文体语言特色, 二是文本语言特色。这两方面特色有什么不同呢?简单地说, 文体语言特色就是依寻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共性, 关注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要点、说明的方法以及语言的准确、简洁等特点;文本语言特色则是指因作者的不同语言风格偏好所呈现的某一篇文章的个性表达。如果说文体特色偏重于理趣, 那么文本特色则偏向于情趣, 只有将文体特色和文本特色充分挖掘出来, 才能在说明文教学中达到情理相偕共成趣的美妙境界。那么, 就让我们对说明文的这两种语言特色来一次聚焦, 共同探讨说明文语言文字表达的秘妙之处。

一、聚焦说明文文体语言特色

说明文虽介绍的内容不同, 但是在语言表达上有其共性。也就是说, 不论是哪一篇说明文, 都会具有以下的语言特色:准确严谨的词语运用、有条有理的行文思路和丰富多样的说明方法。学习这些具有共性的说明文语言特色, 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对说明文这一文体的认识, 学习有异于文学作品的不同表达方式。因此在教学说明文时, 以下三方面内容应该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一) 点击准确严谨的词语运用

说明性文章, 作者特别注意词语的推敲。说明文的用词首先讲究准确严谨。比如人教版四上《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中生代时期,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 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你看, 用词多么精准, “恐龙的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分支, 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这样的表述更加符合科学的规律。说明文另一种用词的推敲表现为使用表意较为模糊的词语进行准确的表达, 比如人教版三上《花钟》一文中“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 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和“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这其中的“大致、左右”都是表意模糊的词语, 但使用这样的词语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 是对客观事物真实情况的准确反映。开花时间并不真像闹钟一样精准, 如果不用这些词语, 看似准确, 却反而不科学了。

这些词语的推敲研究, 可以作为学习说明文语言表达的重要内容。

(二) 体会有条有理的表达顺序

文章的表达顺序是作者叙述思路的表征。说明性文章以叙述思路缜密、逻辑清晰见长, 这也是它的文体语言特色。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展示这一表达特点, 形成读者、作者间的认知共鸣, 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表达的理趣。

说明文表达顺序的特点是有理有序, 但表达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人教版三下《太阳》一文, 全文8个自然段分成两大部分来写, 第一部分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有关太阳的知识;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关系密切。两部分内容又互相关联, 正是因为太阳的这些特点, 才让人类与它有了依存关系。文章的两大部分互为独立, 又相互关联, 这是一种表达顺序。又如人教版四下《蝙蝠和雷达》一文,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飞机为什么可以在夜间安全飞行”这一问题, 第二部分叙述了科学家所做的三次实验, 第三部分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获得启发, 发明雷达, 让飞机安全飞行。全文采用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表达, 逻辑严密, 这也是说明文的一种表达顺序。再如人教版五上《新型玻璃》一文, 作者用1~5段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吸热玻璃等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采用分总的表达方式, 在最后一段进行总结, 这种行文方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这又是说明文表达的一种顺序。因此, 学习说明性文章, 在整体感知环节和结课部分都可以安排对文章整体表达顺序的学习体会。

说明性文章表达顺序有条有理的特点, 不仅体现在全文行文思路上, 也体现为每一段文字句子之间的联系。还是以《新型玻璃》一文为例, 这篇文章每一段写一种新型玻璃, 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讲求层次的。介绍每一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作用。这样的表达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再如人教版四下《黄河是怎样演变的》一文, 作者在第六段用“一是……二是……”这样的形式, 将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以并列关系的形式表达清楚。而在人教版五上《鲸》这篇课文中作者用了“一类……一类……”来介绍须鲸和齿鲸两种不同的鲸类和它们所喜欢的食物, 分类清楚, 便于读者获取信息。这些段落的表达顺序, 都可以作为课堂练笔的示范, 让读文和习作有机结合起来。

(三) 感受丰富多样的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有多种方法, 说明性文章, 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比如人教版四上《呼风唤雨的世纪》, 作者是怎样做到仅仅用几百字就介绍清楚了20世纪一百年间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的呢?这就应当归功于作者善于运用说明方法, 使文章言简意赅。比如文章的第四段作者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把20世纪的科技发明和科学发现做了罗列, 所选的例子都是20世纪最为重大的发明和发现, 这些发明和发现对改变人类生活起到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仅是长句子, 信息却是海量的。每一个发现或发明都是人类发展的里程碑。在此处运用举例子的方式, 让人读来顿觉震撼。

随着年级的升高, 我们也会发现编者在选文时更注重说明方法的多样性。很多文章在一个句段中会同时出现多种说明方法, 需要学生去感受体会这样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比如《鲸》这篇课文的第一段, 连续使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 使叙述更加准确清楚, 使没有见过“鲸“这种动物的读者对它是个庞然大物深信不疑。作者抓住说明事物的难点, 自如运用各种说明方法,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二、聚焦说明文文本语言特色

说明文因作者不同, 会表现出写作风格的差异。如人教版五上第三组的两篇课文《鲸》和《松鼠》同是说明文, 但是语言风格却大相径庭, 前者是常识性说明文, 后者是文艺性说明文。编者在课文编排时特意将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 还在学习提示中提出了比较这两篇文章写作异同的要求, 由此可以猜想编者的意图:通过这两篇语言风格反差极大的说明性文章的对比, 引导学生在学习说明性文章文体语言特色之外, 还要感受不同的说明文具有个性的文本语言特色。

反复研读二、三学段二十多篇说明文, 可以发现, 每一篇说明文都兼有这一文本所特有的语言特色, 这一文本语言特色肩负着把一件事物或一个事理说得更为生动的任务, 值得我们品味。

(一) 发现一个文本中多次出现的语言现象

在一篇文本中, 一种语言现象反复出现, 这就该是引起我们重视的文本语言特色。比如人教版三下《果园机器人》一课, 文中多次使用了拟人写法, 并用引号将描写机器人的动词作了着重说明, 请看以下三句话:

如果没有电, 他们是要“罢工”的。

因为电池的电很快就会用完, 没电了, 机器人就会“饿倒”。

科学家正在研究这样的机器人, 它们只要“吃”树上掉下的水果就可以干活。

“罢工”“饿倒”是研制果园机器人遇到的难题, “吃”水果来充电是解决难题的方法。这篇文章就是采用了“遇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条线索来有序表达的。这些词语的使用不仅串成了文章表达的主线, 也让说明文更形象生动, 充满情趣。笔者在教学这篇文章时, 特别关注了这些词语的教学, 还在课堂练笔环节给出了“加班”“体检”“退休”等词语, 让学生通过想象, 续写对果园机器人的介绍。

再如人教版三下《月球之谜》一课, 课题是“谜”, 课文中也展示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疑问。其中, 先写关于月球的现象, 再写作者用“难道”“或者是”这些词语对谜底进行的推测, 这种写法特别有意思。一位教师在上这一课的时候, 关注到了这一语言现象, 采用了填表和仿写的教学学习方法。

以上表格的第一格和第二格在文章中都有现成的答案, 通过填表可以梳理文章内容, 感受文章有趣的表达方式。表格第三格在文中只写了现象, 没有对这一现象的推测, 教师就抓住语言的空白处, 让学生学习这种文本特有的表达方式, 尝试想一想、写一写。第四格是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搜集到的其他的月球之谜, 借用这些“谜”, 让学生使用文本特有的提问方式大胆推测。说明文这样教是不是也变得有趣味起来了呢?

( 二 ) 提炼一组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

人教版语文教材全部按照主题编排, 这样的编排方式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但是, 当说明文也按照主题进行编排时, 其实已经兼具了主题编排和文体编排的优势。研读一组课文时, 可以多留心这一组文章除了具有说明文应有的文体语言特色之外, 在表达上还有什么共同点。

如人教版四下第三组课文中有很多课文出现了问句。如“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在漆黑的夜里, 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文章通过问句的形式, 有的是为了引起读者对所要说明的事物的关注和兴趣, 有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文章的过渡, 让表达更为流畅清晰, 这就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文本语言特色。如果在上完这一组课文之后, 能对这一表达特色进行梳理回顾, 会别有意义。

又如人教版四上第八组课文, 结尾有共同之处。回顾四处结尾, 分别为:

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 科学的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在新的世纪里, 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 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呼风唤雨的世纪》)

它们各有各的职能, 分工负责, 同时又互相连接, 以便对环境做出综合判断, 为主人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 (《电脑住宅》)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 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 (《飞向蓝天的恐龙》)

其实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 是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从以上四处结尾你读出了什么共同之处吗? 文以载道, 说明文也不例外。如果在说明文学习中, 我们只关注语言的应用价值, 而忽视语言所表达的情感价值, 那三维目标就是不落实的。在单元整组学习的总结课上, 我们可以请学生梳理这些结尾, 看看从这些结尾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语文园地八当中的“日积月累”, 或许会对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有更深切的体会。

综上所述, 说明性文章的字里行间也是充满秘妙的, 教师只有反复琢磨, 充分挖掘“文体语言特色”和“文本语言特色”, 将这些语言特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才能让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体现出语文自身的特点, 教出说明性文章的“语文味”, 演绎出说明文教学的精彩天地。

说明文语言 篇2

(一)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

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 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 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探索说明文语言教学注意事项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说明文;语言教学

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科技说明文,它不但是高考着重考查的内容,也是中考强抓的重点。根据相关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阅读科技作品时,要注重体会作品当中包含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想方法。由此,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就要将课文的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

一、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现状

1.由于初中说明文有些艰涩难懂,很多学生对说明文有着抵触心理,尤其是一些科技说明文与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差距,学生理解起来相对较难,科技说明文中科学术语相对较多,这样就加大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

2.语文教材相对陈旧,没有及时把时代感强烈的题材录入教材。

3.教师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对科技方面缺少探索的兴趣,教学中缺乏一定积极性。科技说明文的教学也缺乏知识储备,由于教师心理上对科技说明文的漠视,讲课过程中就会力不从心。部分教师对说明文的认识不足,觉得过于简单,没有内容可教。

⒋说明文的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有失偏颇,教学习惯站在文学角度上,忽视了理性分析。

二、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分析

表面上说明文似乎是一项非常好把握的模块,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的科学知识和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进行教学。实际中说明文的教学演变成了生物以及地理的教学,甚至变成了知识爆炒课。外表简单的说明文阅读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探究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根据初中人教版语文的说明文阅读为例,探索说明文语言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生物学家写的文章,通过学习可以了解有关克隆的科技知识,还可以学习科学家对克隆技术的探索精神。本篇文章详细地说明了克隆的含义,并通过几个小标题分析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克隆羊的诞生以及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利益。根据文章的科学主题,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教育,间接地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精神、科学思维,还可以端正学生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

说明文是初中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文体,说明文的教学目标和说明方法以及顺序是说明文教学的重要因素,这三个要素可以通过文章语言体现,如果抛弃这三点,说明文的教学就失去了内容,只剩躯壳。生动是文艺性说明文的主要特点,也是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可以通过描写和记叙提高文笔的生动性。

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是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基础,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指导学生。一是直接析词法,就是将特定词语进行直接分析的思维方法,二是间接删词法,就是将某些句子的词语删除,再与原来的句子做优劣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删词后不准确的说明产生的后果,间接地说明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重要性。

说明文语言教学还要注意三个要点:(1)合理运用修饰的副词、形容词。(2)合理运用中心词。(3)能够正确判断与捕述词语。由于说明文语言教学的正确性由说明文内容来规范,优秀的说明文不能只注重遣词造句是否准确,不但时间不充裕,还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把握说明文中说明事物特点的重要词语。

如何抓住文章关键性的语句,让学生掌握语句表达的正确含义,就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1)比较近义词。一篇说明文中会有很多近义词,虽然近义词的意思相接近,有时却不能放在同一个地方使用,这一点说明了说明文用词需要准确。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多进行近义词的比较,从近义词的含义和运用对象上进行分析和理解,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运用近义词。(2)分析法。老师可以训练学生通过文章语境了解词语的含义。(3)用修饰词和限制词解说文章事理是说明文惯用的手法。这些词语非常朴实,往往遭到学生忽略。例如,“大约”“全部”“一般”等词语,教学中可以在导读环节设置对这类词语的疑问,让学生开动脑筋,指导学生了解平实词对说明事物的重要性。

说明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时,要锻炼学生的领会本领,任何一种学习说明文的方法,其目的都是加强课文内容的表达效果,达到可以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性质的目的。这样一来,就可以要求学生在日常习作中按照课文内容的说明,选择不同的说明方法。

语文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准确应用我国的语言文字,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性质,也是第一步要明确的事。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首要教学任务,可以根据文章的语言文字来进行语言教学。

总之,说明文语言教学不但要注重讲读教学的训练和指导,还要将写作教学与讲读教学相结合,教学可以指导学生作文中的不当用词,训练学生能够准确运用说明文语言。语文教学包括了很多内涵,需要合理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说明文教学的核心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文体内容,还要让学生学习说明文中运用的语言手段以及内容中包含的知识。学生阅读文本可以让学生收获很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学到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态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玉宏.初中语文说明文单元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究[J].西北师范大学,2007(21).

[2]刘菊春.说明文教学要抓住重点将精要:以《大自然的语言》几个教学案例为例[J].福建教育,2013(09).

[3]彭春春.用“微型话题”组织和引导初中说明文教学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2(05).

[4]巩丙顺.加强说明文的语言教学:兼谈《向沙漠进军》语言的准确性[J].学周刊,2013(06).

说明文语言 篇4

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学生现实及将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都有其他文体不可替代的语文教育意义和价值。然而在新课标弘扬人文性的背景下,说明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的冷落。笔者试图找到名师的课堂实录,以汲取营养,然而找到者甚少。教师厌教说明文,学生厌学说明文,使说明文教学园地荒芜杂生,说明文教学面临尴尬,遂生怪现象。

1. 无“体”无“文”。

即不抓住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不依“文”而教。如在《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中,我校某老师为体现别具一格,完成简单的导入和文本阅读后,即给每组一张大素描纸,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完成故宫游览图。此过程占去近二十分钟,然后教师选画得规整的组上来展示。此时,课堂已过半。这种课堂是非语文化、无语文味、有悖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本质和根本任务的。为片面追求课堂的“语文”而散文化,从文学的角度进行教学,不进行理性解读,把说明文上成散文课或另辟蹊径,成“四不像”。更有为补充某领域知识,花大力气、长时间补充知识,把语文上成常识课、科学课。语文教学要淡化文体,但不是无文体意识;课堂需要新颖、需要深度、需要广度,但不能为延伸而延伸,花大量时间耕他人之田。

2. 重“体”轻“文”。

说明文无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无散文优美的意境,无诗歌悦耳的韵律,无议论文雄辩的睿智。有的只有“‘说明白了’为成功”(叶圣陶语)的宗旨。于是,“课”如其“文”。教师往往一改散文教学中的风趣、点染,转而严肃。课堂以文体教学为主,将文体知识作为教学目标,生硬地将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抽象的概念一个个强加给学生,把说明文肢解为相同的几个要素,以“类”盖“个”,使文本失去“自我”。在把握语言上,教师将语言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准确性”,使说明文语言独特的美学特征被无情埋葬,使学生认为说明文就是浅近、呆板、枯燥的解说,产生厌烦、味同嚼蜡的心理。

究其原因,这与教师和导向有关。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和庞杂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选择的困惑和艰难,这对教师的文化科学素养,再学习,丰富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提出了挑战。可有些教师将“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混为一谈,甚至抓不住文体特性和文本特点这两个解读文本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施教者不知“教什么”更符合它的“文本性”,“怎样教”才适合学生的学情,才符合语文的特点,说明文教学就逃脱不了技术化倾向,避免不了枯燥乏味、非语文化的命运。

现行语文教材打破了文体组元这一传统形式,以主题组织单元,中考的作文题目也大多要求“文体不限”,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甚至不少语文教师文体意识淡薄。而对于说明文教学所承载的任务,新课标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而部分专家认为,说明文要通过学习科学言语,促使学生形成逻辑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养成科学论证的严密性的思维习惯。课堂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如果导向不一致,那么一线教师就会无所适从。

那么说明文该怎样突破尴尬,使教学行之有效呢?笔者认为应当坚决地站在语言文字的立场,用语文的眼光深入解读文本,并用语文的方式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语言表达技巧等。因为任何作品,归根到底是言语形式。而语言的魅力不仅在于词的张力,以及由其构建的文学美,精当的表达、清晰的思路也是美,这又恰恰是说明文的独特之处。因而说明文阅读,就要关注语言,关注语言形式背后的“对话”意识,关注语言何以要如此表达。正如王尚文教授在《语文教育学导论》中说的:“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

1. 抓住语言文字,读懂“写什么”。

阅读说明文,读懂才是目的,但这个“懂”,必须是在语文课程范畴内的“懂”。试想如果学生对所读文章的信息都没有理解,对所举例子不知所云,即使知道了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特点就代表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了么?本校某次初三月考,有题为《叫三声夸克》的说明文阅读,其中一题是:“‘一语双关’中的‘一语’是指什么?‘双关’又具体指什么?”这是一题最基本的对信息的提取和整合题,但居然得分率极低。这足以说明如果语文课不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纯技术化地探讨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样的教学岂不是伪教学?语文课不是科学课、常识课,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训练,要靠理科来完成。语文课的任务是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培养读懂科学知识的能力。

2. 从语言不同角度,感知“怎样写”。

借助语言文字不仅要了解文章的内容写了什么,还要明白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介绍的。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笔者把“揣摩语言,感知作者怎样通过语言形式,从多角度来说明说明对象的特点”作为主目标之一。在找出表现故宫特征的句子后,着手落实这一目标。

师:你从哪里读到了“宏大壮丽”?请找出来。

生1:我发现了“万、七十、九千多、五十多”等数词,这些词说明了建筑群的宏大壮丽的特征。

师:我们把运用数词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叫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生2:我注意到“三座大殿矗立在7米多高的汉白玉台基上”这句中的“矗立”。

师:如换成“站立”或“立”,不行吗?

生2:不行。“矗立”有高耸直立,兼高而大之意。

师:看来,这里选用了合适的动词表现事物的特征。

生3:我找到了“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重重”、“层层”、“道道”,说明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

生4:用了量词叠用的形式说明了殿宇、楼阁、宫墙之多。

学生从具体言语中获取了说明的信息,领会了说明语言的特性,也在多种形式的比较中,亲身体会和品味了语言的魅力,懂得了阅读说明文也要走进文本语言中去的道理。而后,在分析“精美”特征时,学生学以致用,能自觉地从语言的不同角度感知特征。

说明文语言包括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的词句,都要求准确无误。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的用词艺术。当然,如果一味停留在语言咀嚼上,那么无疑是一堂散文课。河北沧州市第九中学徐红霞老师在执教《奇妙的克隆》时整堂课主要品析说明文语言,沿“品析什么→怎样品析→品析得怎么样”这一思路分析了平实性说明准确简洁和生动性说明的形象传神的特点。陈树元老师的评价是:忽略了指导学生对具体语言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一文体思想内涵的领会,造成教学不扣体,学生不入体。如前文提到的,我校某老师要理清《故宫博物院》的说明顺序,大可不必花心思画图纸,只要让学生入到文本中去,找出方位词,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就能把握说明顺序。

3. 透过文字,挖掘人文内涵。

说明文同其他文体一样也体现着人文内涵、作者的情感态度。如《故宫博物院》,内含中国古建筑文化,透着作者自豪之感;《说“屏”》有着中国人诗意、精致、含蓄、内敛的生活情调、精神世界,体现喜爱之情;《生物入侵者》则是作者关注自然、保护生态的忧心。这些均可通过言语来挖掘,只要教师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意识,就可通过对具有人文情怀的言语的品读赏析,帮助学生领悟说明语言运用的妙处,滋润学生的情感世界。如刚才徐红霞老师的课中,如果注意到三个“越”字,“那么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也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句中两个“首先”的品读,也就可避免批评中的缺少“科学意识”和情感把握了。再如《故宫博物院》中“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不能不”双重否定,感情如此强烈,惊叹跃然纸上。

4. 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素养。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

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而忽视读写结合,其实说明文可从文章构思、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入手,依托语言、活化语言,并相机融入必需的听说读写训练。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学习说明文特殊的表达方式,又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如《故宫博物院》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默读课文,按照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图(见教科书)。然后撰写解说词,以播音员的身份口头介绍故宫博物院。这个设计并没有回避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只是把它们“化”在了教学之中。这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怎样抓住特点,采用怎样的结构方式解说,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

如在“读写结合,拓展延伸”环节中出示两个题:一是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我们学校。二是让学生抓住事物特征,从多角度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件物品。这可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的能力,也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把所感、所知转换为所有,落实语言的运用,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说明文教学主张回归“语文”,不是要变成语言赏析课,而是立足文本,改变线性的逻辑分析,改变形式上的文章解剖,站在语言文字的立场上,试图把说明文教学的课堂还给“语文”,还给学生。就像宁波的沈建军老师所言,语文学科的整合对象应立足文本,从语言的价值出发,从学科边缘中判断和筛选一些为语文教学所用的对象。如果失去语言价值,就必然失去对教学的意义,丧失语文的本质特征。

摘要:说明文教学正面临尴尬, 亟待突破。教什么、怎样教正困扰着许多一线教师。作者认为, 说明文的说法只是文体划分, 它本质上属于语文, 需要从语文的角度去把握。而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 在阅读课堂上, 教师应立足于文本, 紧扣文本, 组织和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写作思路、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应用, 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立足语言,文体,文本

参考文献

[1]陈红军, 董水龙.构建科学文本的阅读图式.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 (7) .

[2]沈建军.例谈语文课中学科整合的适度空间.语文学习, 2008 (6) .

[3]陈树元.如何确定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中学语文教学, 2011 (04) .

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语言特点 篇5

【说明文语言特点】,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时语言要规范。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答题三步走: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答题格式:①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②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文语言 篇6

新妈咪必知的12个宝宝肢体语言

1钻进妈咪怀里并紧贴着妈咪

这是什么意思呢?有时宝宝希望妈咪抱紧自己,得到妈咪呵护。

应对方法:此时妈咪要充分抚慰宝宝。通過妈咪的全身心的呵护,可以使心理和身体上有所疲倦的宝宝再一次焕发活力。

2揉眼睛,拽头发

许多宝宝困倦时会发脾气、哭闹、抓耳朵、拽头发甚至打自己的头。此时宝宝还不能完全理解困了就需要睡觉。

应对方法由于宝宝的体温在困倦时会有所升高,脸会稍有发烫。如宝宝发出困倦的肢体语言,妈咪要轻拍宝宝,或轻轻抚慰宝宝头发来哄宝宝入睡。

3在妈咪怀抱中,和妈妈保持距离端详妈咪

有时宝宝在妈咪怀里而又不愿意贴紧妈咪,似乎是和妈咪对视,挺直小腰用好奇的眼光抚摸妈咪的脸或头发。这是宝宝出生后6-7个月前后经常发生的事情。此时宝宝能区别妈咪和其他陌生人,宝宝对妈咪的观察就好像是在认知其他不同的特定对象。

应对方法不要认为是宝宝不喜欢紧紧待在妈咪怀里,而是宝宝自然发育的一个過程,没有必要担心。此时,要和宝宝多进行眼神上的交流,对宝宝的喃喃自语要进行积极响应。

4摩弄妈妈的头发或耳朵

许多宝宝害怕入睡,他们不能理解睡觉的概念,可能认为入睡意味着和妈咪的分离,因此把妈咪的头发或耳朵作为一种同妈咪连接的纽带,不愿意放手。

应对方法在宝宝没有准备好入睡时不要强制哄宝宝入睡,让宝宝错误地认为妈咪想甩掉自己,而更加不安。在宝宝入睡时要唱童谣或讲故事,给宝宝营造有利的入睡环境。宝宝在入睡前与其把灯全部关掉,不如留些间接照明,能给宝宝带来心理上的安定。

5用手指比划

随着宝宝小肌肉的发育,宝宝用手指比划的频率逐渐增多。宝宝对着物品伸出手时妈咪也一起关注所指物品,此时宝宝会非常开心。宝宝还能意识到妈咪手指的方向上有自己喜欢的人或者什么东西。像这样妈咪和宝宝一起指认,共同感受喜悦,宝宝对事物的指认会更加准确。

应对方法宝宝对事物的指认及得到反馈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信息交换方式之一。妈咪指示物品让宝宝学习抓取,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宝宝反复进行指认学习,熟悉“花”,“玩具”等名称。对提高宝宝语言能力非常重要。

6拒绝陌生人的怀抱

宝宝在出生5~6个月前后,有时会拒绝陌生人的怀抱,甚至会哭闹,不想离开妈咪的怀抱,紧紧缠住妈咪,并表现出强烈的警惕性。

应对方法宝宝已能对人的相貌进行区分记忆,此时宝宝更怕生人。当宝宝怕生而感到不安时,妈咪应轻轻抚慰宝宝,“宝宝乖,没关系”,通過宝宝所熟悉的妈咪的声音和触觉使宝宝情绪稳定下来。逐渐让宝宝熟悉区分妈咪以外的家庭成员等,提高宝宝社会性认知能力。

7小声啼哭突然转变为大声哭闹

这可能意味着宝宝饿了。宝宝饥饿时最初会断断续续小声啼哭,然后会突然就像想起什么似的大声哭闹。如果妈咪置之不理,哭声会逐渐变大。此时妈咪把手指压在宝宝嘴边,宝宝会有吮吸的动作。

应对方法在過去,有时人们因为宝宝啼哭能增强其心肺功能而置之不理,但是宝宝大脑对压力的承受力很弱,啼哭的时间越长压力激素越多,如果马上抚慰宝宝,压力激素数值会再次降下来,如果放任宝宝啼哭,这一数值会逐渐升高,进而损伤大脑。因此宝宝啼哭时应尽快抚慰宝宝以减少许多麻烦。

8宝宝会选择冲进妈咪怀抱

宝宝会选择冲进妈咪的怀抱或主动张开双臂冲进刚下班回家的爸爸的怀抱。这意味着宝宝同家人间的亲密关系已经形成。如果婴幼儿期亲密关系形成良好,宝宝会在2~3岁时出现主动自发的拥抱妈咪等行为。

应对方法宝宝自发的身体接触不是单纯的行为,可以说是逐渐发育形成的爱的力量。妈咪怀抱宝宝并轻轻抚慰,与宝宝进行积极的交流。也可跪下来与宝宝在同一高度对视宝宝,用双臂环绕宝宝肩膀,轻轻拥抱,所有这些都能促进母子间的相互感应,传达无言的爱的信息。

9手脚乱舞哭闹耍性子逐渐变为抽咽

此时极有可能是宝宝的尿片湿了,尿片变湿后让宝宝小屁屁也很不舒服,手脚乱舞哭闹耍性子也是很自然的事了。

应对方法宝宝哭闹的原因有多种,肚子饿、尿片湿、想让妈咪抱等都会哭闹。哭闹是0~12个月的宝宝最具代表性的意思表达方式。妈咪应当仔细倾听宝宝的哭闹。并立即消除宝宝的不安。

10不再乖乖待在妈妈舒适的怀抱中

一度对世事一无所知,只喜欢待在妈咪舒适的怀中接受呵护哺育的宝宝逐渐熟悉妈咪。妈咪通過不断学习熟知如何去抱宝宝。不過妈咪抱周岁后的宝宝有时没有了原来舒适的感觉,宝宝浑身僵直不再配合妈咪。此时应考虑宝宝是否有发育问题。

应对方法偶发的以上情况有可能是客观条件所致,如果连续的发生就应考虑是否是宝宝情感缺失或发育问题,应找专家进行咨询。

11哭得小脸通红、腿蜷缩在一起

如何哄宝宝也不管用,待在妈咪的怀里死缠着妈咪,此时应查看宝宝是否有疼痛之处。宝宝肚子积气或肚子痛时腿会蜷缩在一起,小脸哭得通红。

应对方法暖宝宝的肚子,喂食温水加速宝宝腹内积气的排出。如果是肠套叠症的紧急情况,宝宝的手会攥得死死地剧烈哭闹5分钟以上,此时应立即去医院接受检查治疗。

12伸手指东西

在宝宝视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如果有他感兴趣的东西,他就会朝那个方向伸出手,想得到那个东西。此时宝宝的距离感和方向感还不够准确。

应对方法宝宝4~5个月大后应在宝宝的周围放一些能引起他们注意力的玩具。触摸发声的玩具或能抓得住的玩具,让宝宝有成就感,增强宝宝的好奇心。随着这种经验的积累,宝宝能逐渐认知因果关系。

说明文语言 篇7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熟读字词, 了解科学家们对恐龙进化为鸟类这一假说求证的过程。

2.品词析句, 通过删减、比较等方式体悟科普说明文表达用词的准确。

3.激起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科学家们对恐龙进化为鸟类这一假说求证的过程, 体悟语言表达的准确。

设计理念:

文本语言是文本的生命。科普性说明文亦如此。《飞向蓝天的恐龙》言语平实, 很少有文学的渲染和铺陈, 但这并不影响它另一种语言魅力的彰显, 那就是与含蓄缠绵截然相反的练达和洒脱, 准确与干练。本设计试图依托语言, 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对恐龙进化为鸟类这一假说求证的过程, 体悟语言的生动与准确, 体会科普文科学的推理想象及表达。

课前聊恐龙:

1.同学们, 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恐龙两个字 (板书“恐龙”, 并讲解“恐”字写法) , 一起读一读。对于恐龙这种动物, 咱们可能都很感兴趣, 是吗?那我想问, 对于“恐龙”, 你了解多少?

2.看来, 同学们对恐龙了解得真不少。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资料, 咱们一起看一看。自己读一读, 你又了解了些什么?

出示恐龙的图文资料:在大约距离今天有2亿到7千万年的时候, 恐龙统治着海洋、陆地和天空几乎整个世界。那个时候, 不论是吃植物还是吃动物的恐龙, 都有享用不尽的美食。因此, 恐龙们一般都长得巨大无比。据推测, 最大的恐龙有30米长, 体重达40到50吨。恐龙的种类很多, 科学家们把它们分成两大类, 一类叫做鸟龙类, 一类叫做蜥龙类。他们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

【设计意图:恐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课前聊恐龙, 其意有三:一是激起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二是蓄势引发恐龙变成鸟类的对比落差;三是为教学引入作铺垫。】

一、谈话导入揭题, 激疑

1.同学们, 在我们的印象里, 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 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种庞然大物却与鸟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节课,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一起读题 (出示课题读题) 。

2.读着这个课题, 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感到惊讶———是啊, 这么庞大的恐龙怎么能飞上蓝天呢?带着惊讶读一读;感觉是恐龙灭绝了———为什么这么说?看得出你有非常好的语感, 带着你的感觉读一读;感觉是恐龙变成鸟飞起来了, 活了———你把课题也读活了, 非常好, 读一读课题。)

3.飞向蓝天的恐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恐龙是怎么飞上蓝天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自由地朗读课文, 注意把字词读准确, 把句子读通顺。

【设计意图:课题是课文的双眼。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双“眼睛”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飞向蓝天的恐龙》课题蕴育着恐龙飞向蓝天的这个过程。同时, 对于庞大的恐龙飞向蓝天学生也势必感到困惑不解。因而在这儿, 有必要对课题进行适当地解剖, 以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并关注飞向蓝天的整个发展过程。】

二、整体感知文理, 释疑

同学们读书真有精神!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1.出示词语:凶猛 笨重 迟钝

谁来读一读? (读得非常准确!但是, 同学们, 词语是有温度的, 这些词语课文里都是形容恐龙的, 你能不能通过朗读让我们体会到恐龙的样子呢?自己先试一试。谁来读?咱们一起读。听着你们的朗读, 我似乎看到了一幅凶猛、笨重、迟钝的恐龙画面。)

2.出示词语:轻灵 敏捷 五彩斑斓

这一组谁来读? (这组课文中又是形容鸟类的, 谁再读一次, 注意读出和恐龙不一样的样子?)

3.一齐出示:凶猛 笨重 迟钝

轻灵 敏捷 五彩斑斓

(1) 咱们一起把这些词读一读。男同学读第一行, 女同学读第二行。再来一次。

(2) 真好!读着这些词语, 我们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恐龙和鸟类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形象。但是, 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的科学家们通过考证后得出了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结论:

4.出示:在中生代时期,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地演化, 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1) 谁愿意来读一读?

(2) 同学们, 什么是“漫长”?你能把这种漫长的感觉读出来吗?谁也愿意读出这种漫长?我想问, 如果我把漫长这个词去掉你会感觉怎么样?

(3) 是啊, 一个漫长, 把恐龙演化时间的长久体现出来了。这就是科普文章语言的魅力, 这就是科普文章语言的准确。请同学们在这句话中再找找, 哪一个词也体现了这种语言的准确? (你是怎么理解“一支”的?)

(4) 同学们真了不起, 这么一琢磨, 就把科普文章语言的准确体会到了, 让我们一起把这个结论再读一次。

【设计意图:简简单单几个词语, 勾画出的是文中恐龙与鸟类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动物的画面。把这两个画面一同呈现给学生, 再告知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仅巩固了词语, 又使学生内心的探究欲望彻底激发, 他们必然会关注到“一支”、关注到“漫长”, 关注到科普说明文的语言, 关注到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而这也正是科普说明文彰显出的语言魅力。】

三、亲历假说求证, 探疑

那么, 这个难以想象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 把有关科学家考证发现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1.反馈交流。 (出示句子) ( (1) 早在19世纪, 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2) 在研究大量化石之后, 科学家们提出, 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 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3) 20世纪末期,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些句子, 然后选择一句想一想, 你读明白了什么?第 (1) 句:早在19世纪, 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1) 什么是相似?和相同有什么区别? (2) 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 让我们一起记住他的名字!第 (2) 句:在研究大量化石之后, 科学家们提出, 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 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什么是很可能?科学家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个很可能的?“研究大量化石之后”意思也就是说?那为什么这里还只说“很可能”呢?同学们, 这同样是课文语言的严谨之处, 让我们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第 (3) 句:20世纪末期,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1) 是在我国发现的!作为一个中国人, 那该是怎样的欣喜若狂啊!你知道什么叫欣喜若狂吗?请你试着读出这种欣喜若狂的感觉。 (2) 我想问, 为什么欣喜若狂? (是啊, 是“首次”发现, 也就是第一次发现, 难怪全世界的研究者们会欣喜若狂, 请你也读一读这句话。) (同学们, 你注意到20世纪末期这个时间了吗?第1句话中也提到了时间, 谁来读第一句话?从19世纪到20世纪末期, 你想到了什么?整整一百多年啊, 现在首次发现了, 那该是怎样的欣喜若狂啊, 请你把这句话读出欣喜若狂的味道。 (有时候, 前后联系是我们理解句子非常好的方法。)

3.同学们, 理解到这儿, 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从开始的注意到提出假说再到发现证据, 作者对于考证的表述是有顺序、有过程的, 而辽西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难怪课文说: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 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为什么说是点睛之笔? (是啊, 原先科学家们只是提出假设, 没有直接的证据, 辽西的发现就像点睛之笔一样, 一下子把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点活了。)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直面文本的语言, 静心地触摸文句, 反复揣摩字词背后所隐藏着的韵味、神思、情义, 品味文字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说明文教学, 同样不能遗忘文本语言, 应紧紧抓住语言这条缰绳, 细品慢嚼, 情理交融, 拓展提升。本文对于科学家考证的过程, 语言平实但处处体现语言的严谨, “相似”、“很可能”这些都体现了这一点。而且文中对于“注意”、“提出”、“发现”这一过程的表述有着内在的逻辑与联系,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细品慢嚼, 去发现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

四、小结延伸结课, 存疑

同学们, 那么, 恐龙究竟是怎么演化成鸟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研究。

五、作业

1.抄写课文中你觉得重要的词语, 遍数自定。

2.试着用上“点睛之笔”写一句话。

3.搜集关于恐龙的图片、资料, 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工业产品英文说明书的语言特点 篇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下简称产品说明书或说明书) 有如下特征:

一、大量使用名词及名词化结构

产品说明书用于指导产品的使用。内容以客观描述、介绍产品的安全使用、工作原理、技术参数、结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等为主, 需要在上述各个部分里, 提及产品各部件名称, 还要在附图 (结构图、方框图、电路图、外形尺寸图等) 上说明各部分名称并附零件表等, 整个说明过程大量使用名词性表达。例:Intel公司的奔腾4处理器 (CPU) 说明书中关于处理器的安装说明:“Install the processor retention mechanism following the motherboard manufacturer’s installation instructions. Open the socket handle. Install the processor by carefully aligning the pins to the socket. Close the socket handle.” (按照主板厂商的安装说明, 安装处理器固位装置。打开插座压杆。安装处理器时小心地将插脚与插孔对齐。然后闭合插座压杆) 。从中可以看出:大量使用名词与将名词用作形容词。同时, 也出现3个名词作形容词的结构。在产品说明书行文中, 用作形容词的名词常常不止一个, 形成冗长的名词词组。此外, 名词重复使用, 如“processor”与“handle”分别重复两次, “socket”三次。同一名词不仅在同一句子和同一段落里, 还会在不同段落里重复出现。

二、频繁使用技术术语和庄重语

一般说来, 用于工业的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 技术含量较高。因此, 说明书在描述中频繁使用技术术语, 包括跨行业的与行业专用的术语。如一本纺织试验机说明书中使用了lappet (导纱板) , doffing system (落纱机构) , geotextile (土工布) , color fastness to washing (耐洗色牢度) 等生活中罕见的术语。

说明书的语言正式程度较高, 一般说来与日常生活用语或口语有很大差别, 在使用非技术词时多用诸如上述之类的“大字眼” (big words) , 方能符合说明书的文体要求。

三、常采用省略结构与缩略词

尽可能使用简扼的语言编写产品说明书是有关标准的要求, 也是作为应用文的说明书文体的要求, 更是阅读者的愿望。IEC 62079号标准文件提出“ (说明书的) 信息必须尽可能简明扼要”。工作讲求效率, 因此产品说明书必须简明扼要。为达此目的, 产品说明书上可归纳为采用了以下手段:1) 省略冠词:大小标题以及技术参数、故障排除、附图说明和部分警示语如:“注意” (Note) 、“重要注意事项” (Important) 、“警告” (Warning) 以及其他部分中, 定冠词与不定冠词以及某些相关词语几乎全部省略。2) 采用缩略词:产品说明书中, 某些常用词使用频度高或空间不足时常缩写, 以用于表格、附图文字说明中或表示技术参数为多, 而且不像标准文献那样对所用的缩略词作解释。常用缩略词如:max. (maximum) , IPM (inches per minute) , GP (gauge pressure, gauge) , temp. (c) , adj. (adjustment) , reg. (regulator) , dia. (diameter) , R (red) , y (yellow) , B (black) 等。

四、广泛采用祈使句和扩展的简单句

所有的使用说明书都属The-D’s-and-Don’ts Style (“注意事项”文体) 。广泛使用祈使句是它句法上的突出特点。祈使句大都使用平易的表意明确的动词, 如:“place…, install…, adjust…, open…, check…, replace…+宾语”等等。一般说来, 工业产品技术性强, 结构和用法都较复杂, 常常在告知如何操作的同时, 要对使用的环境、目的、时间、条件、范围、后果等做针对性或限定性说明, 因此部分祈使句带有作目的状语的不定式和条件状语从句等。

产品说明书以介绍为主, 论述不多。按照国内外有关标准文件的要求, 在一个句子中最好只提出一种要求 (One sentence, one command) , 不将关系不密切的多个要求放在一个句子中表达。因此, 很少见冗长复杂的叠床架屋式的主从复合句, 特别是定语从句不多, 句中少用含义空泛修饰性形容词。总的看来, 较多地使用扩展的简单句, 有时用名词或限定性形容词作定语, 或带有其他短语修饰成分。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具有广泛使用名词和名词化结构、技术词和庄重语、省略结构和缩略词、简单句和祈使句的文体特征, 应被认为是典型的科技文体之一。考虑其文体特点, 才能提供地道的英译。

参考文献

[1]方梦之.科技英语实用文体[M].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89.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说明文语言 篇9

在说明性课文教学中, 怎样进行语言训练?这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话题, 要想在一篇文章中详细地阐述显然不大可能, 因此笔者谈一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旨在抛砖引玉。

一、导课时, 积累相关词语

众所周知, 好的新课导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 往往会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在说明性课文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课文的特点, 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 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设计能体现语言训练的课堂导入, 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引导学生积累相关词语, 确实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狼和鹿的故事》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文章, 告诉了我们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笔者在导课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在学生交流了与狼有关的故事后。)

师:同学们了解的故事真多。那么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狼是一种生性狡猾的动物, 因为它经常想出坏主意害别人。

生:狼是一种凶残无比的动物, 因为它经常伤害弱小的动物。

生:狼是一种残忍无情的动物, 因为它对人也要发起攻击。

……

师 (板书:鹿) :同学们, 你们觉得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鹿是一种温顺听话的动物。

生:鹿是一种美丽善良的动物。

……

师:是啊, 在我们的印象中, 鹿是一种善良温顺的动物, 应该保护;而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 我们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它们。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 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教师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上述教学片断中, 教师先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 说说有关狼和鹿的故事, 再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用“生性狡猾”、“温顺听话”等词说出了印象中的狼和鹿。这样的语言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更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时, 练习口头表达

语文教学的宗旨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教材中选文的内容, 还应抓住契机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训练, 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水平。在说明性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可以指导学生理解部分词语。在此基础上, 更可以指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既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我是什么》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性课文, 采用拟人手法, 图文并茂地向我们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我校一位教师教学此文时, 在学习生字、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 这样引导学生感知全文内容:

师:同学们, 读了这么多遍课文, 你一定能猜出“我”是什么了吧!

(学生纷纷猜测, 大部分学生说是水, 并说了理由。)

师:那课文中讲到, 水会变成什么呢?

(学生纷纷回答, 有的说水会变成汽, 有的说水会变成云, 有的说水会变成雨、雪, 有的说水会变成雹子。)

师:大家说得真好!谁能连起来说成一句话?

生:水会变成汽、云、雨、雹子、雪。 (教师顺手在黑板上贴出写有“汽”、“云”、“雨”、“雹子”、“雪”的卡片。)

师:真聪明!如果在“雹子”、“雪”之间加个“和”字, 句子会更通顺, 你能再说说吗?

生:水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

师:说得真好!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们增加点难度, 就是用上“也”、“还”这些连接词说一说, 不知你们会不会说? (学生开始思考, 马上有五个学生举手了。)

教师见大部分学生有困难, 就出示了以下句式,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水会变成 ( ) , 也会变成 ( ) , 还会变成 ( ) 。

师:现在谁会说了? (学生纷纷举手。)

生:水会变成汽, 也会变成云, 还会变成雹子和雪。

生:水会变成汽、云, 也会变成雨、雹子, 还会变成雪。

……

师:大家说得真清楚、真通顺, 我们都竖起大拇指夸夸自己真能干。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学生开始时非常清楚、完整地说出了水会变成哪些东西, 一般情况下, 这个环节可以到此结束, 然后非常自然地导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这位教师始终坚守“说明性课文教学要随时体现扎实的语言训练”的教学理念, 提出了“用上‘也’, ‘还’这些连接词说一说, 不知你们会不会说?”的要求, 引导学生用上排比句式, 既完整地表达了意思, 又显得简明扼要。这位教师以其敏锐的语感、娴熟的训练技巧使口头表达训练落到了实处, 使学生既从整体上了解了文章内容, 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三、细读时, 品析重点词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 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 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3]在细读说明性课文时, 教师应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找到一些重点词句, 重锤敲打、细心琢磨、深入体会, 从而领悟说明性课文语言描写上的特色。

还是以这位教师教学《我是什么》为例, 在细读课文第二段时, 她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读读第二段, 找出三个非常重要的动词框起来。

(学生找出了“落”、“打”、“飘”这三个动词, 教师在黑板上写着“雨”、“雹子”、“雪花”的卡片下板贴, 故意贴错, 让一学生上来纠正。)

师 (顺势点拨) :谢谢你, 都是从云里下来的, 为啥不能换呢?

生:雹子很硬, 很重, 应该是打下来, 而雪花很轻, 应该是飘下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出示“下雹子、雹子打坏地面上东西”的图片, 引导学生体会雹子分量重, 下来时力度大, 所以要用“打”, 并用朗读表现出来。)

师:大家读得真好!这位小朋友, 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师出示:到了冬天, 我变成小雪花飘下来, 人们又叫我“雪”。)

学生轻轻读。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呢?

生:因为雪花很轻, 所以要读得轻轻的。

师:对, 所以这里要用“飘”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 (小结) :原来, 雪花是轻轻地、慢慢地下来的, 所以要用“飘”;“雹子”很厉害, 它在三个当中分量是最重的, 要用“打”;雨点是在两者之间的, 就用“落”。小朋友们, 这几个动词用得真好, 要牢牢记在心里, 谁愿意来读一读整段话。

学生读后, 教师出示下面一道选择“飘、落、打”的练习题, 让学生选择填空, 并简单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1.豆大的雨点 ( ) 在窗户上, 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

2.她难过极了, 眼角 ( ) 下了晶莹的泪珠。

3.一个红气球在天空中 ( ) 着。

教学说明性课文, 尊重科学性是前提, 而感受语言、品味语言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上述教学中, 教师完全摈弃了“内容分析”式的教学, 而是把“落、打、飘”三个重点词作为语言训练的切入点, 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词的表达效果:故意出错,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出示图片, 直观感知雹子下来时的情形;朗读体会, 区别“打”和“飘”的本质不同。更为可贵的是, 这位教师并没有就此止步, 最后还让学生参与了一项选词训练, 达到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 虽然教师并没有提出指向课文内容的问题, 但学生通过对重点词的品味, 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掌握了科学知识, 而且在反复揣摩、多次朗读、扎实练习中学得兴味盎然。

四、拓展时, 安排随文练笔

在说明性课文教学中, 教师要以“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为目标, 努力设计好拓展环节, 让课堂精彩频现。说明性课文教学中最好的实践拓展途径, 就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动笔写一写, 做到既延伸知识内容, 又灵活运用语言。如《电脑住宅》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说明性课文, 课文按空间顺序清楚地介绍了住宅的大门外、门口、会客室、厨房、卧室、浴室等六个地方, 每个地方都按“有什么先进设备、是怎样工作的, 为人提供了哪些方便”这样的顺序写的, 笔者在指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特别是每段的写法后, 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同学们, 想象一下, 这座电脑住宅中, 除了文中介绍的一些地方, 还会有哪些地方?

生:还会有书房、餐厅。

生:还会有健身房、游泳池。

……

师:是的, 这些都是电脑控制的。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 你会给这些地方装上什么先进设备, 它是怎样工作的, 又为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请选择一处, 把这些内容清楚地写下来。

学生练笔, 教师巡视指导, 大约5分钟后, 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 如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餐厅在厨房的旁边, 可是没有桌椅。也许你会着急, 没有桌椅, 难道站着吃饭吗!你别急, 墙上不是有三个红、黄、蓝的按钮吗?它们完全受电脑控制, 按一下红色按钮, 桌椅马上就整整齐齐地放好了;按一下黄色按钮, 美味佳肴和餐具就出现在你面前了;按一下蓝色按钮, 使用过的器具和剩下的饭菜自动送进厨房并清洗干净。你看, 主人多省心呢, 真正做到了“饭来张口”。

笔者始终认为, 像《电脑住宅》这样的说明性课文, 语言浅显, 内容简单, 学生一读就能明白文章的内容, 根本用不着多讲。因此, 我把课文的教学重点定为学习课文的写法,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上述教学就是以此为目标, 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学生想象、练笔上, 既适度拓展了课文内容, 又落实了语言训练, 做到了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三者的自然融合。

说明性课文的语言魅力是独特的, 而这种独特的味道也只有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在说明性课文教学中, 只要我们有了强烈的语言训练意识, 就可以找到语言训练点, 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这正如清朝诗人袁枚所说:“但肯寻诗便有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陈兰.“言”——语文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J].教学月刊, 2013 (12) .

G觟del语言的说明性语义简述 篇10

G觟del语言是继Prolog语言之后出现的新型说明性通用逻辑程序设计语言, 它充分吸收了逻辑程序设计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对Prolog语言存在的缺陷作了诸多改进, 引入了类型系统, 增加了新的语言成分, 这些都使得G觟del语言成为一种功能更加强大的高效的说明性逻辑程序设计语言。本文研究该语言的说明性语义, 从而为其实现模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类型一阶语言

由于G觟del语言是带类型的基于一阶语言的逻辑程序语言, 所以下面先介绍一下类型一阶语言的相关内容。

定义1由下面各种符号组成的集合称为类型语言的字母表:

(1) 类型:τ, σ (可带下标) .

(2) 变量:对于每个类型τ, 存在类型为τ的变量x, y, z等 (可带下标) .

(3) 常数:对于每个类型τ, 存在类型为τ的常数a, b, c等 (可带下标) .

(4) 函数符:类型为τ1×…×τn→τ的函数f, g, h等 (可带下标) .

(5) 谓词符:类型为τ1×…×τn的谓词p, q, r等 (可带下标) .

(6) 连接词:~ (非) , ∧ (合取) , ∨ (析取) , ← (蕴含) , 圳 (等价) .

(7) 量词:对于每个类型τ, 存在一个全称量词符号坌τ和存在量词符号埚τ.

(8) 分隔符:括号, 逗号等.

定义2项归纳定义如下:

(1) 类型为τ的一个变量或常数是类型为τ的一个项;

(2) 若f是类型为τ1×…×τn→τ的一个n元函数, ti (i=1, …, n) 分别是类型为τi的一个项, 那么f (t1×…×tn) 是类型为τi的一个项;

(3) 没有其他的项。

定义3类型合适公式 (以下简记为twff) 归纳定义如下:

(1) 若p是一个类型为τ1×…×τn的谓词, 则p是一个twff (称为原子) 。

(2) 若F和G是twff, 则 (~F) 、 (F∧G) 、 (F∨G) 、 (F←G) 、 (F→G) 、 (F圮G) 也是twff。 (3) 若F是twff, x是一个类型的变量 (在F中自由) , 那么 (坌τx F) 和 (埚τx F) 是twff。

(4) 没有其他的twff。

定义4不含变量的项称为基项;不含变量的原子称为基原子。

定义5由字母表∑给出的类型一阶语言L是∑中符号所能组成的全部twff的集合。

以上是类型一阶语言的完整定义, 下面我们来研究类型一阶语言中对应于逻辑程序设计语言G觟del的那个子集。首先, 我们只考虑"闭公式", 即变量的出现总在某量词的辖域内。其次, 我们限于考虑一类特殊的twff, 即子句。

定义6原子或原子的非称为句节;原子称为正句节, 原子的非称为负句节。

定义7子句是如下形式的twff:

其中Li (1≤i≤m) 是句节, xj (1≤j≤n) 是出现在Li中的所有变量。

对于逻辑程序设计来说, 子句的另一等价形式更为方便。设有子句:

其中Ai和Bj都是原子。在逻辑上它等价于

由于此式中所有变量都是全称量化的, 蕴含词的左边的原子均参加析取, 右边的均参加合取, 所以可以无二义性地简写为:

A1, …, Ak←B1, …, Bs

最后, 若限制k≤1, 我们就得到类型逻辑程序设计语言--类型一阶谓词逻辑的Horn子集。

定义8 Horn子句是下列三种子句之一:

(1) A←称为无条件子句或单位子句;

(2) A←B1, …, Bs称为条件子句, A称为头部或结论, B1, …, Bs称为体或条件, 每一个Bi称为一个子目标或一个条件;

(3) ←B1, …, Bs称为目标子句, 每一个Bi称为一个子目标。

定义9类型逻辑程序P是 (1) , (2) 类Horn子句的有限集合。

到这里, 我们已完成了对类型逻辑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定义。

3、G觟del语言的说明性语义

下面使用一阶谓词逻辑的模型论给出类型逻辑程序的说明性语义。

定义10类型一阶语言L的一个预解释J由下面组成:

(1) 对每个类型τ有一个非空集合Dτ, 称为类型的定义域;

(2) 对类型τ的每个常量, 指派Dτ中一个元素;

(3) 对L中类型τ1×…×τn→τ的每个n元函数, 指派一个从Dτ1×…×Dτn到Dτ的映射。

定义11类型一阶语言L的一个解释I由下列2个项目组成:

(1) 一个L的预解释J (具有L的论域{Dτ}) ;

(2) 对L中每个类型为τ1×…×τn的n元谓词, 指派一个从Dτ1×…×Dτn到{true, false}的映射。

定义12令J是一个类型一阶语言L的一个预解释, 则一个变量指派 (关于J) 是将每个类型为的变量分派到J中类型τ的定义域Dτ中一元素。

定义13令J是一个类型一阶语言L的一个预解释, V是一个变量指派, 则L中 (关于J和V) 的项指派定义如下:

(1) 每个变量根据V给定它的指派。

(2) 每个常量根据J给定它的指派。

(3) 如果t'1×…×t'n是t1×…×tn的项指派, f'是值域类型为的n元函数f的指派, 那么f' (t'1×…×t'n) D是f (t1×…×tn) 的项指派。

定义14令I是类型一阶语言L的一个解释, V是一个变量指派, 那么L中的一个类型合适公式可以给定一个真值 (关于I和V) true或者false如下:

(1) 如果公式是一个原子p (t1×…×tn) , 那么真值通过计算p (t'1×…×t'n) 的值获得, 其中p'由I指派p的映射, t'1×…×t'n是指派t1×…×tn的项 (关于I和V) 。

(2) 如果公式有形式~F、F G、F G、F G、F G、F G, 那么公式的真值由下表给定:

(3) 如果公式有形式τvτF, 那么公式的真值是true当存在d D, 使得F关于I和V (vτ/d) 的真值为true, 其中V (vτ/d) 是V但其中的v被指派了d;否则, 它的真值是false。

(4) 如果公式有形式坌τvτF, 那么公式的真值是true当对所有的d∈Dτ, F有关于I和V (vτ/d) 的真值true;否则, 它的真值是false。

对于逻辑程序P, 我们感兴趣的是使P中子句均为真的那些解释, 他们称为P的模型。在逻辑程序设计中, 我们要证明如果P中子句均为真, 则另一个子句也为真, 此时F称为P的逻辑推论。下面我们给出模型和逻辑推论的一般定义。

定义15设I是类型一阶语言L的一个解释, S是L的一组twff, F是L的一个twff。

若F在解释I下为真, 则称I是F的一个模型;

若S中所有的twff在I下均为真, 则称I是S的一个模型;

若S有模型, 则称为是可满足的, 否则称为是不可满足的;

若S的任一模型均是F的模型, 则称F是S的逻辑推论, 记为SπF。

定义16 G觟del程序的实现是多态多类理论, 它的语言通过程序中的所有符号的语言声明定义, 它的公理是藉应用和程序的等式理论的公理一起的程序中的所有定义的规范形式获得的完整的定义。

现在我们可以给出正确答复的关键的说明性的概念的定义。记住 (W) 指明公式W的全称闭包。

定义17令P为一个G觟del程序, G为一个目标子句←W, θ是P U{G}的答复。我们说θ是P U{G}的一个的正确答复, 如果 (Wθ) 是P的实现的一个逻辑结果。

4、小结

事实上, 关于类型逻辑, 存在一个将类型公式变换成 (无类型) 公式的方法, 它表明由类型逻辑所提供的附加的一般性是虚拟的。这种变换方法允许我们将类型逻辑中的定理证明归纳为 (无类型) 逻辑中相应定理的证明。所以我们才可以使用一阶谓词逻辑的模型论给出 (无类型) 逻辑程序的说明性语义那样给出类型逻辑程序的说明性语义。

虽然类型语言本质上可以规约到一类逻辑, 但是类型语言有着诸多优点。在逻辑程序设计语言中存在类型的主要原因是众所周知的--便于知识表示。预期解释在大多数逻辑程序设计应用中是被类型化的, 因此使用一个类型语言是获取应用中相关知识的最直接的方法, 编译器也可根据类型系统语言说明的信息产生效率更高的代码, 而且, 类型说明有助于捕获程序设计中的错误, 例如, 在一个无类型的语言中, 简单的打字错误经常导致奇怪的程序行为, 而这通常只在对程序艰苦的跟踪过程中才能被识别出来, 相反, 在一个类型语言中, 这样的错误只是导致简单的语法错误, 在编译阶段就被发现, 通常情况下改正编译器捕获的错误总是比发现和改正导致异常程序行为的错误更容易。我们在使用G?del类型系统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与无类型语言相比, 有类型语言极大地减少了程序开发所付出的努力, 同时也大大地增加了程序设计的正确性。

摘要:Gdel语言是在Prolog语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逻辑程序设计语言。本文基于类型一阶谓词逻辑的模型论, 阐明了Gdel语言的说明性语义, 为该语言的实现模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Gdel语言,类型,说明性语义

参考文献

[1].P.M.Hill, J.W.Lloyd.The G?del Programming Language[M].MITPress, 1994.

[2].刘椿年, 曹德和.PROLOG语言, 它的应用与实现[M].科学出版社, 1990.

[3].J.W.Lloyd.Foudation of Logic Programming[M].Springer-Verlag, 1984.

[4].徐殿祥, 郑国梁.面向对象逻辑语言LKO的类型系统[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98, 35 (3) :246-250.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下一篇:氯胺酮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