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语言特色

2024-09-18

说明文语言特色(精选11篇)

说明文语言特色 篇1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总的要求是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无论是事物说明还是事理说明,抑或是科学小品,都不能例外。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最本质的特征。从说明文的主要功能来看,说明文主要是传播知识的。要使说明文传播的知识准确无误,就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冷静客观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要使传播知识的.说明文让读者一读就明白,说明文的语言就必须简洁。在此前提下,一篇具体的说明文,由于说明对象、读者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其语言特色可以平实见长,但有时也可以生动活泼。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可根据具体的文章而定。

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可从这样几个方面人手:①要有综合观念。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不能置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于不顾,要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看。②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本质特征,去理解文章中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语。③弄清什么是平实说明,什么是生动说明。④认真分析文章所用到的各种说明方法,各种说明方法在文章中的科学运用,正是说明文语言特色的正确体现。⑤注意说明文中动词、数量词、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准确运用。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的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科学地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说明文语言特色 篇2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特色,影响因素,价值作用

随着家用计算机的普及, 以及高速互联网的大范围覆盖, 网络生活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上网查阅新闻、论坛学习知识、网上聊天, 小到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 大到国家大政、国际形势, 这些网络生活的构成内容, 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从网络获得信息, 又反馈给网络, 再由网络传递给其他人群, 俨然形成了一种网络文化。

一、网络语言的产生

伴随着网络文化、网络生活的产生、发展, 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 独有特色地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时使用的文字、图形、符号 (字母、数字) 等组成的语言体系。网络社会可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 所谓“线下”即指网络的硬件基础部分, 源于“线下”网络的网络语言:例如网页、网址、浏览器、局域网、路由器、宽带网络等, 这一类网络语言, 更多的是来源于网络的基础构成, 是一类约定俗成的定义, 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不大。而“线上”网络, 就是指网络中各大网站、论坛等用于人们交流、交换信息的场所, “线上”网络语言则是人们在网络中日常交流时产生的具有鲜明网络文化特色的词汇, 例如:杯具、灌水、屌丝、女神、高富帅等。诸如上述的网络词汇, 源于日常生活, 又融合了广大网民的智慧, 被赋予了一层脱离字面意思的含义。这一类的网络词汇, 非网民似乎“不懂”, 而一经解说, 却又恍然大悟, 在网络语言中, 是重要的构成部分, 同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以“线下”网络语言为主。

二、网络语言的特色

网络语言来源于人们的网络生活交流, 同时又结合了自己的“加工”。大多数的网络语言、词汇都具有相对应的社会基础, 往往是在某一重大国际时事、社会事件发生之后, 某些社会现象得以曝光之后, 在网络的传递过程中, 网络语言得以创新、发展。由于网络的复杂, 网民人群素质修养的高低, 势必使新兴网络语言类型多样, 特色多样;再结合当代生活的快速节奏。网络语言的特点有如下四点:高度创新;使用不规范;语言简练;修辞手法多样。

(一) 创新性。网络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新兴事物, 随之也出现了大量新兴的网络词汇。网络语言减少了传统语言的束缚, 再结合新兴事物的刺激, 可以使网民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例如“五毛”一词, 起源于各大论坛, 意指网络中为某些特殊利益进行虚假回复的人, 这些人每回复一条支持某特殊利益集团的帖子即可得到该利益集团所支付的五毛钱, 这种在网络中恶意宣传的事件自身就是新兴事物, 而起源其中的网络词汇“五毛”则具有高度创新性, 既形象又独具网络风格。

(二) 灵活性。网络语言的灵活性是指网络语言用词灵活, 追求抒情达意, 而不一定遵循语法原则, 字面内容与含义联系不大;更多的是靠着网民的创造性, 天马行空一般, 起源于某些时事, 经过网络的传播, 而成为当下最为走红的网络词汇。有些网络语言在传播中, 甚至会在不同层次的人群中拥有不同含义。例如起源于某购物网站的词汇“亲”, 该词常用于卖家对买家的亲密称呼, 通过该网站的影响力, 逐渐走红网络。而从语法角度来看, 亲是一个动词, 将亲密的或亲爱的简略称为亲也不符合语法习惯。再例如“屌丝”一词, 词汇本身的含义就不甚明确, 该词起源于某贴吧, 原是该贴吧网民自嘲的称呼, 但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出现了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含义。上述两则实例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

(三) 简练性。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发简洁。同样的, 网络语言也具有这一特点。简短的话语、浓缩的词汇, 不仅易于记忆, 同时也便于传播。从一个个简短、精炼的网络词汇中可以看到网民的民间智慧。例如“高富帅”、“白富美”这一对网络词汇, “高富帅”用于形容身材高大、拥有可观财富、外形俊朗的男性;而“白富美”则是用来描绘皮肤白嫩、收入颇丰、美貌动人的女性。从这两个词汇中不难看出, 仅仅三个字的词汇, 就包含了如此多层的含义。简练、浓缩的背后, 琅琅上口, 迅速地传播开来, 迅速蹿红于网络。

(四) 修辞手法多样性。网络语言由广大网民共同创造,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修辞选择。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网络语言经过网民的智慧加工, 应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神马都是浮云”, “神马”是“什么”的谐音, 而“浮云”则是一种比喻, 比喻那些脱离现实生活的事物。“杯具”则是“悲剧”的谐音, 结合“人生就像一张茶几, 上面摆满了杯具”一语, 寓意浅显易懂。而“粉丝”一词, 则是由英语词汇“fans”谐音而来, 同时也显得更贴近人群。“东东”一词, 使用了巧妙的叠音修辞手法, 代替“东西”一词。诸如“XD”、“:-) ”这类表情类网络语言, 则是使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将使用搜索网站找寻相关资料称为“百度一下”, 则是应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JJWW”来表示“叽叽歪歪”, 同时使用了谐音和拟声的修辞手法。

三、网络语言的影响

网络语言来源于社会时事, 传播于各类人群之中, 可以说是日常生活的延展。随着各大网络媒体的发展, 网络语言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各正式媒体报道之中, 这样, 不仅影响着网民, 又同时影响着非网民, 影响着现实社会。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 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 不仅对现实社会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同样的, 那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也值得我们留意。当今网络生活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语言的影响势必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例如 “富二代”、“官二代”等词汇, 它们都来源于现实社会的某些社会现象, 带有些许的暗讽意味, 指责那些凭着上一辈奋斗努力而自身却毫无建树的一辈人, 这些网络词汇的走红, 对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不良影响, 一种好逸恶劳的风气油然而生。同时, 针对这些现象的出现, 又引起了社会的反思。再例如“走你”一词, “走你”一词来源于我国航母舰载机试飞成功这一时事新闻, 原是为航母工作人员一指挥手势所配的画外音。经过网络的传播、各大媒体的报道, 一时之间, 在网络中、社会中迅速窜红。“走你”一词的发生、发展, 促进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使社会上更多的目光投向我国的军事发展上, 起到了明显的积极影响, 传递了“正能量”。

四、网络语言的价值

网络语言最大的特征就是高度创新, 所有的网络语言都是基于现实社会基础产生的, 源于社会, 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社会。从大量的网络词汇的走红, 可以看到, 随着国际、社会大事的发生, 道德、伦理相关的社会现象的揭露, 越容易产生新的网络语言, 也越容易广为流传。这表明网络语言的价值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可以从一定角度反映出当前人们对社会的价值导向, 也反映出人们对时事的相应态度。

网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结合网络社会环境的相对私密化, 许多现实社会中人们不愿或不敢提及的话题, 在网络社会得以畅所欲言, 从这方面来看, 更多“劲爆”的内容所形成的网络语言, 展现出了现实社会所隐藏的一面;从这些网络语言中, 剥离出产生的实质内容, 对我们全社会的道德、伦理工作的建设有种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

例如“山寨”这一网络词汇, “山寨”一词, 包含模仿、高仿等意思。由于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仿制知名品牌商品外形或将知名品牌商标稍加修改这一系列“挂羊头, 卖狗肉”的产品, 网友们将这些商品戏称为“山寨货”。“山寨”一词本是中性词, 但在“山寨货”一词中, 就略带贬义, 让人不禁想起肆意掠夺财产的江湖强盗, 因为强盗们在中国传统文学里总是居住在山寨里。而这些市场上的“山寨货”确实是掠夺了知名厂商的各种利益。从这里可以看出, “山寨”一词的走红, 很隐晦地表露出了广大人民对这一侵犯商家利益现象的幽默嘲讽;也让整个社会意识到, “山寨”行为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中的地位。那么, 从“山寨”一词的走红, 所引出的如何完善商品经济中的利益保护措施, 如何开展自身产品创新这一系列问题, 就体现出了网络语言的相关价值, 起着一种有力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邱凌.浅析修辞手法在网语构词中的运用[J].哈尔滨师院学报, 2005

[2].李存.网络语言对网民心理的折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王本华.实用现代汉语修辞[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2

[4].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5].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说明文语言特色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70-02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说明文教学往往不易引起学生兴趣,在表达方面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作用等;在语言方面注重科学性、准确性,缺少生动性;在内容方面叙事性、故事性较弱。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科普知识,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法以及知识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的光辉。为此,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注重活化教学模式,凸显说明文教学的特色。

一、注重激发兴趣,实现情感体验

俄罗斯文学家杜勃罗留波夫说:“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面对比较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和情感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挖掘文本中的激趣点,激活说明文教学,让学生乐于接受。

(一)巧妙设计激发学习兴趣的课前导入话题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兴趣。”好的课前导入应具有针对性、时效性、情感性、趣味性、启发性、迁移性等特点。说明文由于缺少精彩的情节,教师要在说明文教学中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要精心设计既关联说明文文本,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前导入,使学生产生如沐春风的感受,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比如,在执教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时,笔者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设计问题激趣导入:1.他“日看千里,夜瞧八百”,猜猜他是《西游记》中的哪位高人?(二郎神杨戬)2.他“会呼风唤雨、会拳法与棒法,翻一个筋斗,能纵出十万八千里远”,猜猜他又是《西游记》中的哪位高人?(孙悟空)3.出示人物图片猜人物:千里眼、顺风耳。4.以上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神奇本领,能呼风唤雨)那么,现实中真的有这样的人物吗?(不是)那是什么?(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从上面的课前问题导入,我们发现这个猜一猜的游戏设计既引出了“呼风唤雨”的课题,又关联文本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奇本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抓住感知文本特色的趣味点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文本中学生感知的兴趣点,特别是那些既突显说明文文本特色,又让学生感知教学亮点的趣味点,激活其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习得说明文的写作特点。比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学生对于文中引用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感觉很新奇。教师可抓住这一教学点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文章引用诗句妙在哪里?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悟到了文本形象生动地写出科学技术发展之快,发现、发明之多,明白了文章恰当引用古诗有助于提升文采的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形象展现知识点

说明文教学利用多媒体再现文本的艺术形象,利用幻灯片、录音、录像等把要说明的事物形象地展现出来,使直观性与生动性相统一,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讲到20世纪的发明、发现时,以一组图片形象地展现了试管婴儿、DNA、导弹、洗衣机、磁悬浮列车……伴随着音乐的旋律,学生欣赏着一张张赏心悦目的图片。在审美愉悦的学习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巨大成就与人类生活的极大改观,从而理解和掌握了文本内容。

二、注重朗读,掌握文本要义

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朗读就是用清新明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传情达意的语言艺术,通过朗读促进感悟、表达理解。纵观名师的课堂大多注重朗读,以读为本。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中最感人、最触动人心的文段指导学生朗读,让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说明文教学中的朗读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指向性读。通过指向性读,读出对文章知识点的理解。二是情趣性读。通过分类读,调动学生情感,读出文本的情趣。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针对不同的玻璃,教师可以请几位同学来读,读出各种玻璃的不同魅力。三是品味性读。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的精准表达,引导学生将精准的语汇读重音,在读中理解、感悟、强化。例如,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读一读。如在教学“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这个句子时,当学生对句意理解不到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句子。学生往往将“那么多”“奇迹般”和“出乎意料”读重音,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这些词要读重音?”学生自然会说出理由:“‘那么多说明发明、发现非常多。”“‘奇迹般‘出乎意料正是写出了发现、发明是人们意料之外的、不平凡的,凸显了‘20世纪确实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可见,说明文教学在读中促疑,读中释疑,通过朗读,学生将零碎而模糊的知识、印象、情感变得整体化、清晰化。

三、注重品词析句,掌握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提示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运用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知识的桥梁,实现倾情对话。如何让学生感悟说明文用词的精准,说明方法的多样性、有效性呢?由此,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品词析句是文本细读得以实践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品析真正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于课堂。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鲸》一课时,针对文中的句子“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怎样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写清楚,说明得形象呢?教师设计原句与去掉“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的句子作比较,通过对比品味,学生领悟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四、注重拓展,落实语言训练

关注语言表达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说明文的表达往往在于用词的精准,以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运用。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的亮点,设计语言拓展性训练,例如,当学生明白了“登上月球,潜入深海……”句中用词的精准恰当后,教师出示一组当前科学发现、科技发明的图片,再出示动词备选库:制造、发射、普及、使用、利用、发明、培育等,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如:(使用)空调、(制造)人造卫星、(发射)导弹、(培育)试管婴儿、(普及)电脑……这样教学,通过语言训练,学生学会迁移内化语言,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

总之,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以生为本,把握说明文特色,在注重激趣、朗读、品析和拓展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习得语言,凸显说明文教学特色,彰显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

说明文语言答题技巧 篇4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及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描写(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这里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这里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对……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更清楚更明确)。

③作比较:这里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

④作诠释:这里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事物的……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这里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

⑥作描写(摹状貌):这里运用作描写(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对事物的……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这里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

⑧列数字:这里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这里运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加点一词是……的意思,它说明……(内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语言)。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答题格式:能(或者不能),……换成……一词,意思有哪些改变(内容),这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语言)。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奇妙的克隆说明文语言赏析 篇5

1、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根毫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句中“可以这样说”不能删去。因为古时吴承恩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克隆猴,这只是后来人们发明了克隆技术,用克隆技术对照《西游记》一书中猴毛变猴这一情节而得出的结论,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精确性。

2、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

句中“大部分”不能去掉,“大部分”准确说明了灭亡的卵细胞的数量不少,但也有少数细胞存活下来。

3、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

句中“成熟”和“成功”不能互换,“成熟”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或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成功”指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成熟”常用于生物体的发育阶段或技术、意见、条件等方面,而“成功”常用于试验、革新等方面。

4、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太阳学校校园文化特色说明 篇6

几年来我校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有效的现有条件和地域环境相融合,再建设,优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使整个校园渗沁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学习,教师潜心教学,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1、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相结合;太阳学校坐落在九水河畔,四周稻田环绕,前有烈士纪念碑,后有敬老院;校园内绿树苍翠,试验田种类繁多,标志鲜明,责任明晰,生长植物错落有致;幼儿园新建,家长爱戴,这些无不成了学生们的德育实践基地,学校开展了多项德育主题活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志愿者慰问空巢老人、义务劳动;师生同种试验田,《大手拉小手》关爱幼儿园小朋友安全等活动,处处彰显了人文关怀和暖暖的爱心及责任心。

2、主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相结合;2014年学校将学校墙壁文化重新规划和建设,根据底楼低年级,高层高年级的特点;走廊文化和班组文化相结合的方式,精雕细刻的进行了设计,并融入了师生的集体智慧;走廊突出了党、工、团、队、德、心理、国学、体、音、美、安全等知识和内容,外面白钢宣传栏记录着学校的历史和发展,甬路、路灯排树彰显着现代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朱漆大字为学校指明了培养人的方向;个体班组、科室突出理念特色、志在激励教师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潜心教学的崇高精神和高贵品质,激励学生尊师重教,求知做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课程文化与特色文化相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由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转变,因此,积极提倡并努力推进文化型的课程改革,有利于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改造学校文化,有利于学校教育创新。近年来,我们先后开设了棋类、美术类、音乐、体育类、艺术类、语言类、花样跳绳、科学种植等校本课,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年,我们又开展起来了花样踢毽子活动,这是集技巧与兴趣的一项健康性运动,尽管难度较大,但领导重视,学生感兴趣,指导教师克服重重困难,已在全校普及且已经形成了规模。

4、精神文化与管理文化相结合: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几年来,我们先后开展起来了《金达莱校报》、校园广播站、自愿者服务队、三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校长杯足球赛,趣味性体育运动会、小河龙实践活动、参观延吉市污水处理厂、历史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活动等,都很好的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孩子们成长起了积极作用;尊重是实现人本化管理的基石。管理是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去思考,管理是以个体的需要为前提,管理要建立在信任、理解、沟通、和充满人情味的基础上。学校力争营造一个宽松、有序、规范、充满关爱和尊重的适合师生个性发展的工作学习环境。在师生互尊、互敬、互动、互励中,培养师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关心自然的情怀。从学校的制度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和情感管理等方面,2014年起我们统筹资源,实施了领导包组、年级,分工负责,教学实施了目标管理,教师量化管理考核机制、太阳学校五步精细化管理流程;修改了学校章程、制定了学校十三五年发展规划、实现了周周例,会月月总结等管理机制,将学校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有机结合。这样使我校文化有项目,有内容,有形式,有特色,突出了典型鲜明。

浅析《巍巍中山陵》的说明特色 篇7

一、说明顺序的多样性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很多, 或按时间顺序, 或按空间顺序。此文采用空间顺序, 将中山陵按照南北两区分别介绍, 从入口到墓室, 以中山陵的中轴线为贯穿, 自南向北, 自上而下, 从中间向两侧延伸, 就像一名优秀的纪录片导演, 用一台摄影机, 逐步把中山陵呈现在观众面前, 有着极强的画面感,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首先, 中山陵在地理位置上处于著名的六朝古都南京城外, 钟山之上, 钟山虽海拔不高, 但四周多平原, 似平地之上突然而起, 显示出卓尔不群的气魄, 这和孙中山在军阀割据的年代提出了民主共和的思想十分契合, 和“巍巍”二字在时空上形成呼应。

在介绍建筑的结构时, 课文首先介绍了陵墓之大, 南北两区彰显气魄, 尤其是对北区的细致描写, 从陵门到碑亭再到祭堂墓室, 可见陵墓格局宏大, 而对陵墓的一些具体数字的说明, 使人觉得宏大之中又有细致, 这样使巍巍的中山陵更加饱满, 更加沉稳大气。

说明文必须牢牢把握住说明对象特点, 《巍巍中山陵》恰恰就抓住了这一点, 准确运用“巍巍”二字, 突出这座陵墓的特征, 无论是陵墓的地理位置, 还是建筑风格, 乃至孙中山先生的身前地位, 都可以用“巍巍”二字来形容。

众所周知, 孙中山的思想在当时犹如黑暗中的一声惊雷, 惊醒了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华儿女, 开启了民主革命的先河, 即使在今天仍有着深远的意义。孙中山, 打响了民主革命的第一枪,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民主共和的思想不断地奋斗着。巍巍中山陵, 陵墓之巍巍, 孙先生之巍巍, 这里已从中山陵墓升华到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巍巍品格和不朽的民主共和精神。

二、说明方法的独具匠心

优秀的说明文通常会多种说明方法同时应用, 力求为读者还原真实客观的事物, 同时又不让文章失去美感文彩。《巍巍中山陵》就是这样一篇文章, 它将写实与文学性相结合, 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 让即使没有去过中山陵的读者, 也会对中山陵有所了解, 并能对其中的人文情怀产生独特的感受。

1. 详细的数据描述

列数字, 引资料是说明文的重要方法, 可以让读者对描述的对象有具体直观的认知。在这篇文章中, 数据的描述已经十分细致, 从陵园的面积, 到陵门的高度宽度, 再到石碑的高度, 石阶的数目, 还有对祭堂和墓室的数据罗列, 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中山陵的巍巍特点, 令人信服, 让人对陵园的设计结构赞叹不已。

2. 生动的比喻说明

平实的说明中不时穿插生动的比喻也是此文的一大特色。比喻说明可以让读者感同身受, 《巍巍中山陵》一些比喻句, 再现了中山陵的自然景观, 文章中提到道路两旁, 树木生长繁盛, 两侧树木合抱在一起, 形成了一份浓密的阴凉, 此处的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 犹如走在那郁郁葱葱的林荫大道上, 天上骄阳似火, 地上多了这一片阴凉的感觉。文章中运用了特别生动的比喻说明, “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城犹潜蛇, 山若伏鳖, 馆阁楼台, 隐约参错”。真的写出了画卷之美, 仿佛是一幅画摆在面前, 城墙蜿蜒曲折, 怀抱于青山之中, 山势起伏跌宕, 但不失稳重, 犹如一只伏鳖, 岩崖似犬牙, 其中的亭阁楼台随着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若隐若现, 人造的精致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将中山陵的巍峨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语言的准确生动

语言的准确科学对于一篇说明文是极其重要的, 说明文最主要的是要客观地还原事物给读者, 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事物, 本文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将中山陵的巍巍和有板有眼的数据结合在一起, 使文章不仅生动, 还透着严谨的学术气息。

首先, 本文的用词十分准确, 很多细节可以体现, 运用了大量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 比方对墓室尺寸的描写, 对阶梯数目的描写, 对石碑高度的描写等等, 很多地方都体现了严谨的行文风格。然后, 准确的修辞, 如“地势陡然高峻”寥寥数字准确描述出了中山陵所在位置的地貌和特征, 画面感极强;再如“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并不是采用通常的大量形容词进行修饰, 而是巧妙运用了破折号, 使读者很容易锁定一句话的重点;最后碑文的语言更加简明, 对孙中山先生的病情和党对陵园的关注仅用十几个字概括说明, 虽然短小, 但和前边长篇幅系统性的介绍形成了对比, 有着极强的情感冲击力, 使读者对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和思想更加仰慕。

鉴赏语言特色 篇8

例题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极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30比索。末了总能到手20吧。”

“你先要50比索,”乌尔苏拉说,“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3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60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禁吃了一惊。开门一看,只见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请到屋里,“我这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了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房走了出来。“彼贝!”他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12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②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倒在地,号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笼子,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50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60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1000个鸟笼,每个售价60比索。然后,再做它100万个,攒满6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5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1. 对小说中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2. 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解析 画线①“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联系上下文可知,老大夫对鸟笼非常满意,故而说出了这样的赞叹之语。画线②“木然不动地呆着”“眼皮都不眨一下”“迟疑地瞧了他一眼”等属神态描写,“趴倒在地,号啕大哭”属动作描写。这一表现促使巴尔塔萨最终决定把鸟笼送给彼贝。

示例 1. 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

2.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点拨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要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第①处应从手法和句意两方面赏析,第②处应联系下文情节分析其作用。注意运用规范的鉴赏术语,如“推动情节发展”等。

广播语言的特色 篇9

农民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占绝大多数,他们为社会创造着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农民这个群体,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因此,办好农村节目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常说,农村广播要办出四个特色:一是时代特色;二是地方特色;三是广播特色;四是农村特色。

所谓农村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语言特色上。

因此,运用有特色的语言,是办好农村广播节目的重要因素。

一、语言要直白、质朴、生动、形象

广播是“说”与“听”的艺术,“对农村广播”是说给农民“听”的艺术。

因此,尤其要重视对象性,重视广播语言的研究。

对农村广播要贴近农民生活,“进农家门,写农家事,说农家话”。

所谓的说农家话,就是要少一点书面语言,多一点广播语言;少一点书生气、学生腔,多一点通俗话、大白话。

总之,对农村广播的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要情感真挚,直白流畅。

如:1995年度中国广播奖农村节目一等奖,齐齐哈尔台的《为了咱农民能有大出息》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拿种地来说,有些地方的农民商品意识醒得很晚,种地不讲效益。

有时候有了良种也怕不稳当,总好等等看。

等到有人成功了,眼里看着,手里掐着,才呼呼啦啦一窝蜂都跟着种”。

这段话中,运用了“醒得很晚”,“怕不稳当”,“总好等等看”,“都跟着种”等通俗、直白的语言,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一些农民商品意识不强,不愿意接受新观念,因循守旧的思想。

另外,文中的“呼呼啦啦、一窝蜂”等词又把农民盲目跟着别人干,一哄而上的从众心理十分形象地刻画出来,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二、语言要接近口语,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农村节目是一个对象性很强的节目,对农村广播就要贴近农民、贴近生活。

说到贴近农民、贴近生活自然就得说到语言问题,作为农村节目的编辑、记者要注意研究和运用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述方式写文章办节目,要用农民特有的个性语言、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话语,使节目充满乡土气息。

如:《为了咱农民能有大出息》的开头这样写道:农民朋友,我是记者吴小梅,您看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还有一个多月就是的元旦了,您核计核计明年咋个干法?这段话里就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口语和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语言。

如“核计核计”,“咋个干法”,听后让人感到真挚、亲切,给人一种主持人坐在农民家里的土炕上与农民面对面唠嗑的感觉。如果把这句话变成“新的一年开始了,农民们都有什么打算呢?听上去就没有上面说法生动、亲切。”

再如有这样一段广播稿:“秋天过后,养鱼户就该着手鱼类安全越冬的事宜,我省克山县农民李春庆在这方面取得了成效,经过四年的试验,他自行研制建造了地下式温室鱼类越冬池,使越冬鱼类成活率达90%以上。”

这是一段十分常见的广播稿,不符合农民的收听习惯,如果做如下修改,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眼瞅着天儿就要冷了,待弄鱼塘的朋友也该琢磨琢磨让鱼安全越冬的高招儿啦!咱们省克山县呀,有位叫李春庆的养鱼户,他从1992年开始就变着法儿地给越冬鱼建‘地下安乐宫’,终于在去年冬天悟出了道道儿,使九成以上的鱼都能安全越冬,这个安乐宫的学名儿呢,叫做‘地下式温室鱼类越冬池’。”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第二稿较前一稿自然生动了许多,可听性也很强,其主要原因运用了大量农民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口语,像“眼瞅着”、“待弄”、“琢磨”等等,同时还用了许多语气助词“啦”、“呀”、“呢”等,增强了文章的亲切感,拉近了与农民的距离。

三、语言要通俗、易懂

所谓通俗就是指语言容易叫听众理解和接受,通俗是保障农村广播节目是否具有可听性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记者在撰写农村节目时必须将那些不符合农民收听习惯的语句转换成让农民听起来觉着亲切、自然的语言。

如:姑娘结婚可以说“出门子”;考虑事情可以说成“寻思寻思”、“着手某事”可说成“张罗”……这样的节目农民听起来才亲切、愉悦。

一代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试论《史记》的语言特色 篇10

摘要:《史记》作为我国文坛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意义。本文以语言艺术为切入点,分析《史记》的语言特色,可以发现这部作品中的语言生动形象、长短句交替变化、俗语和雅语同时存在,使得语言具有一种张力。

关键词:《史记》 司马迁 语言特色

引言

《史记》是对我国历史的一个真实反映,将史学研究推向了一个高峰。这部著作包括几个部分:十二本纪,主要是记录历代帝王的政绩;三十世家,主要是记录各个诸侯国以及汉代的诸个诸侯和权贵的兴亡历史;七十列传,主要是记录重要人物的历史事迹、言行举止等;十表,即大事年表;八书,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礼、乐、音律、历法等。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著作中的语言极具特色。它既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因此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挖掘出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一、《史记》简介

鲁迅曾对《史记》有极高的评价,称其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面一句表明了《史记》对历史学的贡献,后一句则说明了《史记》的文学性。

从历史角度来讲,《史记》确定了之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修史的模式,从此以后纪传体模式成为正史的记录规范。从文学角度来讲,《史记》中的语言、文化内涵都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历史与文学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由于本质不同,因此无论是写作方式还是写作目的,都是不相同的。历史主要是为了记录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各种事件,作为后世发展的参考依据,在写作与记录上更倾向于一种真实性、准确性。文学是艺术领域的一个概念,是用来表达作者情感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写作和记录上更倾向于形象、生动、富有内涵。《史记》恰恰就是这样一部融合了历史与文学的典籍,同时实现了文学和历史的完美结合。司马迁的《史记》吸收了很多经典著作的精髓,比如文学领域的代表作《诗经》,记录历史的《春秋》《国语》等。所以,这部著作不仅可以被当做历史书籍来阅读,也可以被当做文学典藏来研究。

二、《史记》的语言特色

(一)《史记》的语言有很强的气势

我国关于《史记》的研究很多,研究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到的结论也比较全面。司马迁当时写这部著作的时候,不仅是把它当做一部历史著作,也将其当做一部具有艺术性的作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他在创作时的要求和原则,由于融合了历史元素,因此在这部著作中一种恢弘的气势油然而生。气势是一个哲学概念。我国哲学理论中认为,生命是来自于气的聚散,在《史记》这部著作中,就有这样一种气,一种带有生命力的气息,使人在阅读的时候可以为之动容。这种气势十分强烈,比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破釜沉舟一段,句子十分简短,但是每个字都很有力,让人阅读的时候有一种热血上涌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气势。

文章语言上的气势,来源于作者对文字的把握以及对所写内容的理解。《史记》的语言中之所以可以有一种恢弘的气势,是因为在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政权上经过了文景之治,因此国家渐渐强盛,张骞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这些历史事件透露出一个国家正在壮大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给文人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素材,在这样强大的国家下,文人对国家之事、社会之事进行描绘自然也更有底气。《史记》的语言与司马迁自身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从司马迁的学术表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先秦各家都有很深的了解,其核心思想是以道家为主,但同时也融合了其他文学流派的重要思想,因此可以说是一个具有综合意识的作家,因此在文学创作的语言上也表现出一种大气之势。此外,文学创作的语言气势与作者的情感也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为情感是艺术作品的动力,是作者通过对各种客观事物进行观察之后在主观上产生的一种情绪,分为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两种。对于司马迁而言,他决定开始创作《史记》时,自身已经经历了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同时作为一个忠诚于国家、对国家的发展时刻关注的人,他的情感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具有时代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铸就了《史记》大气恢弘的语言。

(二)《史记》的语言生动形象

语言体现了文章的生命力,有生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语言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体,能够打动读者,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好像深入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中,动情,动心。《史记》语言的生动性表现在语言对事物的统摄力上,这些语言中包含了作者对天地万物的一种思考、一种情感。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打动读者心灵的力量,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首先会被语言所吸引,然后会从这些语言中联想到很多东西,情感也会随之出现,最后渐渐融入到文章所描绘的天地中去,流连忘返,忘却自己的存在。《史记》的语言的形象性主要表现在使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塑造出来,这种形象性来源于作者的想象,司马迁通过自己的想象将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可以循着作者提供的想象的思路,实现对艺术的完美领悟。比如其中的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场景,在这种场合下的慷慨死别,荆轲身上那种必死不悔的雄心与胆略,都会对读者产生很大的震撼。

语言的形象性是一种“象”的问题。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工具,然而任何一种工具都是有局限的,因此想要利用有限的工具来绝对全面地表达思想是不可能的。在文学创作领域里,作者只是尽量将这种象表达得具体一些,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创作之前,作者的脑海中就已经有了一个个形象。这些形象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生活中积累的各种意象进行的一种综合提炼,而《史记》语言上形象生动的描绘,与作者的生活积累有关。在这一点上,司马迁有资格创作出丰富的形象。因为他年轻时出游各地,对各地自然、人文风光有详细的了解,对历史文化、民间传说有亲身经历,他将这些资料收集起来,作为创作的素材和源泉。

(三)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化

在《史记》的创作过程中,司马迁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调整语言表达方式,从而使得语言多样化,根据内容变化形式,因此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形式,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长短句式的变化。从修辞学上来说,句式有一种最基本的区分方法,即长句和短句。长句可以使得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完整,但是节奏比较缓慢,有可能会导致冗余现象。短句一般比较精简,但是在意思的表达上很容易出现不全面的现象。比如《孝文本纪》中有这样一句话,“赐天下鳏寡孤独穷困及年八十岁以上孤儿九岁以下布帛米肉各有数”。这是一个典型的长句,将赐的对象、赐的物品类型以及数量都说得很清楚,可以防止理解偏差。第二,雅言和俗语交替出现。这是《史记》的一个明显的语言特色,雅言指的是一些符合主流文化要求与意识的词语,主要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中,比如一些仪式典礼。因此雅言对应的是一种“正”的形态,对于国家政治而言十分重要。从我国传统思想来讲,儒家思想强调的就是一种“正”,这个“正”可以理解成多种意思,比如“正直”“正气”“正名”等。《史记》中有很多都是这种“正”的语言,但是由于这种语言本身的性质所限,因此当语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会显得不够灵活,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与俗语搭配使用。俗语来自民间,与人们的生活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带有原始的气息,有的时候会显得比较粗野,但却是十分真实的,俗语更多的是在民间记录中使用,因此不会像政治记录一样要求太严格。比如《史记?陈涉世家》中,就有雅言和俗语的交替,这种方法可以使得语言表达更完整,行文更流畅。第一段中使用了标准的雅语,“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以一种“正”的语言开头,奠定了这篇文章的基本基调。而后面的文字则多为俗语。在同一篇文章中,雅言和俗语同时出现,各有妙处,读起来却完全没有生涩之感,因此可以看出司马迁对语言的高超的驾驭能力。正是这种不断变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得语言上的张力更强,对读者的吸引力也更强,从而可以表达出一种更深层次的内涵。

结语

《史记》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一部重要的历史、文学著作,有很多学者从多角度对这部著作进行分析和研究。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艺术色彩丰富的文学作品。本文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出发,对《史记》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史记》在创作的过程中使用了多种语言艺术形式,比如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雅言和俗语交替的表达方式等,使得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恢弘的气势。从总体上来说,这种气势与作者的学识、思想境界、个人经历都有关系;从艺术上来讲,这种语言体现了文学创作的内涵。就《史记》而言,它有自己的特点,语言上表现出的张力,对读者产生了一种吸引力,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了解历史,也可以欣赏文学。语

参考文献

《围城》语言的艺术特色 篇11

关键词:《围城》讽刺比喻语言艺术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在语言上有非常独到的地方,在众多的现代小说中独树一帜。本文试以《围城》前三章为例,对其语言艺术作粗浅论述。

一、精妙的讽刺语言

《围城》属于讽刺文学。它的价值不在于对历史的歌颂,而在于对历史进程中一方面人情世态的揭露。如作者1946年12月为第一次出版作序时说的,“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个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为了加强讽刺艺术效果,作者用独具才情的笔和一连串幽默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批留学外国的知识分子在抗日后方的特殊环境里所做的无异于常人的事情,讽刺了他们生活中的种种丑态。

那一连串幽默生动的语言,便是作者在书中设下的一个个机关。每个机关里,都藏着机智,藏着巧妙,藏着嘲讽。当读者的心灵被这语言的机关触发的时候,便会自通其意,拍手赞其巧妙。

第一章中,上大学的方鸿渐因为眼红一对对男女同学谈情说爱的“风味”,斗胆给老子写了一封信,要求退掉“在家实习务农”的未婚妻。信上说:“迩来触绪善感,欢寡愁殷,怀抱剧有秋气。每揽镜自照,神寒形削,清癯非寿着相,窃恐我躬不阅,周女士或将贻误终身。尚望大人垂体下情,善为解铃,毋小不忍而成终天之痕。”

措词凄凉哀婉,想以之打动老子的心肠。然而“揽镜自照”与“怀抱秋气”却反给老子的反驳留下了再好不过的把柄。其父回信说:“吾不惜重资,命汝千里负笈,汝埋头攻读只不暇,而有余闲照镜耶?汝非妇人女子,何须置镜?惟梨园子弟,身为丈夫而对镜顾影,为世所贱。吾不图汝浦离膝下,已汝染恶习,可叹可恨。……当是汝校男女同学,汝睹色起意,见异思迁;汝托词春秋,吾知汝实为怀春,难逃老夫洞鉴也……”

“揽镜自照”本是儿子开口的缘起之词,老子却以之发出一篇道理。“怀抱秋气”亦本是儿子的凭空胡谄,老子却用“怀春”加以反驳,不仅字面酬对巧妙,而且击中要害。两信来往,寥寥数语,却如天造地设,勾画出了一个初涉风月、狡猾而又怯懦的新读书人形象和一个饱经世故、“聪明”而又迂腐的封建遗老形象,讽刺意义自显于其中。

第二章里,方鸿渐想买一套獭绒西装外套,钱不够。在张太太的相亲宴席上,他恰巧打牌赚了近三百块钱,却因小气丢掉了张家的“我你他”小姐。回家的路上:“‘我你他小姐,咱们没有‘举碗齐眉的缘分,希望另有好运气的人来爱上您,想到这里,鸿渐顿足大笑,把天空月亮当做张小姐,向她挥手告别。洋车夫疑心他醉了,回头叫他别动,车不好拉。”他记得《三国演义》里的名言:“妻子如衣服”,当然衣服也就等于妻子;他现在新添了皮外套,损失个把老婆才不放在心上呢。

洋车上“顿足大笑”,对月亮“挥手告别”,生动地描述出方鸿渐丢妻得钱时的陶醉神志。“损失个把老婆才不放在心上”,幽默地嘲讽了方“博士”轻浮浪荡的人品。如此妙语,俯拾皆是,构成了《围城》语言的一大特色。

二、罕见的比喻运用

一般小说中,作者并不见得突出使用某一种修辞手法,往往都是各种修辞手法自然并用。《围城》的作者却似乎有意识地将比喻当做特殊手法,连连使用。甚至在许多地方形成连续的比喻群。其使用的密度、广度、精度,实属罕见。

其密度《围城》中比喻的密度之大在现代小说中可谓少见。仅以第三章开头两段计算就有581个字,一连使用了七个比喻,形成一个密集的比喻群:①也许因为战争中死人太多了,枉死者没有消磨掉的生命力都进作春天的生意。②这春气鼓动得人心像婴孩出齿时的牙龈肉,受到一种生机透的牙痛痒。⑨公园和住宅花园里的饿草木,好比动物园里铁笼子关住的野兽,拘束、孤独,不顾春光尽情地发泄。④可这喜欢是空的,像孩子放的气球,上去不到几尺,便爆裂归为乌有,只留下忽忽若失的无名惆怅。⑤他坐立不安地要活动,却颓唐使不出劲来,好比杨花在春风里飘荡,而身轻无力,终飞不远。⑥他自觉这种惺忪迷怠的心绪,完全像填词里所写幽闺伤春的情境。⑦好比睡不着的人,顾不得安眠药片的害处,先要图眼前的舒服。

其广度。作者从大自然和人的生活中广泛摄取喻体,有天文、地理、几何、历史、植物、动物……人的衣、食、住、行等等。如,写方鸿渐与鲍小姐的“爱情”时说:“从此他们两人的交情像热带植物那样飞快地生长。”以植物做喻体;写方鸿渐对鲍小姐的风流和苏小姐的做作的不同感受时说:“譬如小猫打圈儿追着自己的尾巴,我们看着好玩儿,而小狗也追寻过去地回头跟着那短尾巴究乱转,就风趣减少了。”以动物做喻体;写赵辛楣对苏小姐的追求,“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罢,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一个和暖的春日。”以天气做喻体;写方鸿渐的母亲给他张罗对相,“方鸿渐想这事严重了。平生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的两方补钉,也照旧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以裁缝衣服作比。

作者以极为敏捷的才思在生活经验里广泛撷取与本体、本意有特殊联系的事物,足见生活阅历之丰富,语言技巧之高超。

其精度。无论比喻数量多是有意还是无意,作者无疑都在刻意追求着比喻的精妙。只有“质量”上精了,数量上的多才能成为优点。大多数人做比喻,或牵强形似,或失之于雷同,钱先生则是首先精确地把握本体的特征和实质,然后再不拘一格地寻找喻体。

如第一章写孙太太的男孩子:“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抓住眉毛与眼睛相隔太远的特征,巧妙地以害相思病者的相隔之远为比。其远不是具体的三寸、五寸,而是具体的人间现象,引导读者对其远做出最恰当的想象。

一般的比喻,大都是用彼一种形象来写此一种形象,或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道理、概念。《围城》却往往倒过去用抽象的道理、概念来写具体的形象,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如鲍小姐“只穿霞绯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写唐晓芙“眼睛并不顶大,可是很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抽象的“局部真理”好像具体的局部赤裸的鲍小姐;抽象的“大话”好像具体的“大眼睛”。奇思异想,奇材妙用,不仅使读者想到了本体特征,而且具有幽默生动之美感。

上一篇:中考动员口号下一篇:取样工安全生产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