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设计

2024-08-27

说明文阅读设计(共12篇)

说明文阅读设计 篇1

一、案例背景

记得李炳亭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不是一个‘野蛮’的灌输者和‘优雅’的表演者, 而是一个发动学生的‘纵火犯’, 去点燃藏在每一颗头脑里的小太阳, 从而让课堂形成核反应堆效应。”我对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果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从而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思考的时间, 有充分的学习活动的空间, 那么, 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

学校尝试推进“问题发现与解决”课堂教学改革, 努力构建学生全员投入、全程参与、全面发展的高效课堂, 以小组合作为载体, 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来, 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自始至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让每个学生都尽量做到“真听、实读、勤思、善问、敢展、能评”, 经过讨论、展示、质疑后, 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形成智慧, 丰富精神, 提升人格, 促进全面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

又到初三总复习的阶段, 当复习到说明文阅读板块时, 我不由得重新翻开三年前的教案, 旧有的教案表明:那时的复习课设计概括起来为两大内容:一是“我讲你听”———教师系统复述关于说明文的基本常识;二是“你练我评”———学生当堂完成说明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后, 教师酌情评价。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说明文阅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以及分析鉴赏能力等。说明文阅读理解是中考复习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无论是知识点本身, 还是它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 都不容忽视。怎样才能找到一条学生乐于接受、容易掌握、教学效果凸显的途径呢?怎样让初三的复习课堂也能够因为有了学生的思考和活动空间而更加有效呢?对此, 我进行了粗浅的尝试。

二、案例陈述

环节一:七嘴八舌“说”基础知识。

教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 鼓励学生回忆有关说明文的基本常识。主要内容有:

1.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或说明事物的特征, 或阐明事理, 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 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 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 说明文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配图表、引用。

5. 说明文的常见结构:总分总式、递进式、并列式等。

6. 说明文的语言:准确 (科学性) 、生动 (趣味性) 。

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的同时, 对以上主要内容加以归类和补充, 并适当举例, 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设计构想: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本环节一改过去的“给予———接受”式课堂师生关系, 采用教师引导和组织下的学生活动为主的方式, 学生在此模式下得到了尊重和激励, “老师给你们时间回忆”、“你们好好想一想”等鼓励性的教学语言更是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后大胆表达。检测结果表明:学生对自行回忆梳理的知识点接受得更为全面。

环节二:想方设法“找”不同题型。

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回忆后, 课堂气氛相对活跃,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从曾经做过的试卷或者手头的教学辅导用书中去寻找各种题目, 这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小小的高潮。此时, 教师适当提醒学生:要确认文章是不是说明文体。每个学习小组纷纷找出不同的题型开展大组交流, 教师肯定后归类为:

1.本文说明的对象 (或说明的主要内容) 是什么?它有哪些显著特征?请根据全文内容进行概括。

2.文中划线句子采用了哪种 (哪些) 说明方法?请说明其作用。

3.请说说句中加点的词语 (如“主要”、“之一”等) 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或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 (或错误) 的一项是 () 。 (选项略)

5.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表格略)

6.文章内容对你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启发?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找”题目的积极性, 告知学生常见说明文题型有:概括文章内容、说明方法运用、说明顺序结构分析、品析说明语言、文章信息的辨别和概括、材料链接分析比较、开放拓展题型等等。

设计构想:对学生而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个教学环节感到新鲜, 自然而然就有了兴趣。看似简单的一个过程, 但意义非同一般———学生从大量的题目中寻找出典型题目的过程, 就是一个认知、比较、梳理、归纳的过程, 从而对说明文阅读题有了全面的感知, 激发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同时, 因为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教师适时的评价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环节三:聚精会神“听”解题方法。

教师明确解题的基本思路之后, 师生共同探讨解题的基本步骤, 具体内容有:

1.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学生逐段读懂全文, 初步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或文章要说明的主要内容, 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 理清说明顺序, 把握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2.认真读题, 了解题目。要学生仔细揣摩题目本身的表述, 准确把握题干中的重要信息, 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然后要学生带着问题, 再读文章, 在文中努力寻找答案。

教师举出两条题目示例。 (例题略)

设计构想:笔者以为, 展示是最好的学习。学生有了展示的欲望, 有了自学研究的动力, 听课的效果才有保证。高效课堂要追求“活”与“实”。所谓“活”, 是指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方式、展示方式多种多样, 真正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所谓“实”, 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积累知识、提升能力、体验情感的真实状态, 既有充实的知识容量, 又有充分的思维含量的课堂才是实在的课堂。

环节四:认认真真“做”典型题目。

“做”的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选择短小的例文, 设置典型的题目, 在讲清解题的基本方法后, 让学生当堂训练。

设计构想:选择什么样的文章供学生练习?我的思路是, 文章要兼顾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题目要典型, 学生能够藉此掌握同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举一反三。

环节五:真心诚意“评”最佳答案。

尝试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 进行自我评价。基本的步骤是:相互对答案———对不同的答案进行讨论———质疑———提问———教师讲解———评出最佳答案。整个过程中, 教师行间巡视, 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及时发现共性问题, 及时做好对学生的评价。

设计构想:传统的评价方法是, 学生先练习, 教师批改后, 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评讲。这一评价方法的缺点是, 评价周期长, 学生容易淡忘。和传统评价法不同的是, 学生自我评价法重在当堂“做”、当堂“评“, 学生的学习气氛活跃了, 答题的兴趣提高了, 思维空间打开了, 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三、案例分析

纵观这节课的设计, 我认为体现了“为学生而设计”的理念。

1.为了学生的需要。

课堂上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更像是一盏引路明灯, 引领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行。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点拨者、赏识者, 是学生学习条件的提供者、环境的营造者、动力的发掘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是学习本质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 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 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不够, 就算不上“主体”。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 才能激发其内驱力, 唤醒其自主意识, 调动其学习兴趣。纵观这节课, 学生的“说”、“找”、“听”、“做”、“评”等系列活动, 无一不是在参与、在实践、在思考。

2.为了学习的有效。

初三学生进入复习阶段, 他们需要对说明文体的基础知识有全面的掌握, 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 对所学知识点进行认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 学生不仅要了解中考试卷中有关说明文阅读的相关题型, 更要掌握相应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节课的设计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上述需要。对比过去的教学设计, 我觉得此次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主要表现在, 学生对所学知识点重新“听” (复习) 过一遍之后, 通过有效的“学” (学习答题思路和方法) 、“练” (当堂同题训练) 、“评” (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 基本掌握了说明文的解题方法。

3.实现了课堂的突破。

一直以来, 复习课的固有模式是“先讲后练”, 教师先进行“一言堂”式的灌输, 然后学生做题目, 时间允许的话, 课堂上对对答案, 一堂课也就过去了。这样的课堂定势最难掌控的是:教师讲得有效吗?学生复习得高效吗?因此, 我在课堂设计中加入了“学生找题型”和“学生讨论答案”的环节, 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思考者”。其结果就是, 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来, 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自始至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一旦有了主动意识, 就会迸发出可贵的探究热情, 其实践运用的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有所提高。

当然, 反思这节课的设计, 从拓展学生思维的角度考虑, 教学中还可以设计“学生针对文本自行编写思考题”的环节, 引导学生自行编题目, 自行给出答案, 互相交流,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说明文阅读设计 篇2

新乡市三中李玲玲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说明文的一些知识。

2、学会运用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做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运用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做题。

三、教学设计意图:

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通过练习,探究,再练习,以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说明文基础知识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说明文阅读指导。首先,老师想先了解大家对说明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咱们来一个小型的知识竞答,不用举手,在你听到问题后,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声音把你的答案告诉大家,看谁回答的正确,声音宏亮,准备好了么?

请听题

1、根据说明对象及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以分为:

根据说明语言的风格,说明文可以分为:

2、常见的说明顺序:

3、请你说出常见的说明方法:

4、说明文语言突出的特点是:

大屏幕显示答案:

1、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2、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引用

4、准确科学,生动形象

结合课文复习以上知识点。

小评:

过渡:大家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点,还要知道他们是如何体现在中招试题上的,老师通过对近年来中招试卷的分析,将说明文的命题角度大致上划分为六个方面:师读: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辨别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判断说明顺序

5、理清文章结构

6、综合素质的考查。(学生读)

(二)、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本节课,我们重点复习前三个方面的知识,先看第一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这个命题点其实就是考查大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表现在中考试题中,通常情况下,有以下几种出题形式:

例如,在2005年河南中考试卷《钧瓷》中,是这样问的:从全文看,钧瓷与其他瓷器相比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什么?这个出题方式直接问你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在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试卷的说明文段《话说海淀》中换了问法,选文第一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无论怎么问,其实都是在考查你对说明对象及特征的把握,想要准确的答出这些题目,老师这里有两个技巧教给你:

1、寻找中心句法

2、抓关键词概括法

要想寻找到中心句,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中心句。中心句就是能够较为全面的概括文章内容的句子,怎么寻找中心句呢?我们可以通过位置来确定,一般说来,中心句的位置在段首或段末,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寻找这两处位置上的句子,看他们能否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过,中心句偶尔也会出现在中间,这种通过寻找中心句来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叫做寻找中心句法。有时,你通读了全文仍未发现这样的句子,此时,你可以寻找本段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将这些词语,重新排列组合,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这就是抓关键

词概括法.大家看例题:

(一)2005年河南中考试题《钧瓷》片段

与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所产名瓷相比,钧瓷最大的特色就是“窑变”。别的瓷,描云是云,画竹是竹。而钧瓷不然,你想让它是什么,它 a ;你不想让它是什么,它 b。钧瓷烧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釉料的配方不同,所用燃料不同,窑内温度不同,窑炉结构、烧制程度不同,都会造成千差万别的结果。有美艳绝伦的,也有根本不成器的。即便同用一种釉,同装一个窑,同烧一种燃料,同样三天出窑,烧出来的钧瓷也是境界各异。“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些色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钧瓷周身还往往会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纹或蚯蚓走泥纹等各不相同的窑变流纹。甲有的像春花烂漫,有的像冬雪裹枝,有的像高山流瀑,有的像繁星满天……这种流纹的变化是无法事先设计的,所以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多端之美。一个小小的钧瓷窑,简直能烧出缤纷天下。

这个题目是这样设置的:从选文看,钧瓷与其他瓷器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快速阅读文段,说说你使用什么方法答题,答案是什么?

(二)2005广东省中招试题

鼻行动物的另一个特征是什么?它们的四肢作为移动器官,早已失去了其本来功能,其四肢功能已由鼻子取而代之。鼻行动物的后腿有的退化成两条短小的赘物,有的干脆就没有后腿,前腿作为一种把握器官,依然存在,但很少使用。释题:从整个文段来看显然第一句话是中心句,以填空的形式让你概括鼻形动物的特征,看来必须用抓关键词概括法。读题,找关键词,概括,展示答案。

过渡:通过运用这两个技巧,我们更快更准确的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接下来,围绕这一特征进行说明,要想把说明对象特征说清楚,需要借助一定的说明方法, 而每个方法在文章中所承担的作用又不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复习的第二个问题,辨别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三)、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咱们先共同回忆说明方法的常见作用:

举例子:具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分类别:条理清晰 打比方:生动形象,增加趣味性 列数字:准确,令人信服 作比较:突出强调特点 作引用:增强说服力,引用诗词还可以增强文学色彩 下定义:科学准确的揭示本质特征 画图表:直观形象具体

如何结合语境来分析其作用,看例题

指出文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外形美观的特点,作引用的方法,有力地说明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分析思路,打比方(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作用)说明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具体语境)。作引用(说明方法)有力地(作用)说明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具体语境)。

强调技巧: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语境,用这个技巧解答着陕西省中考试题中的说明文段《迷雾探踪》。

针对大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雾可以分为雾区温度高于0°C的暖雾和低于0°C的过冷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暖雾的方法:

一、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如机场跑道等,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二、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气在凝结核上凝结长成大水滴。

三、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2002年12月,陕西就曾通过播散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过现场勘查,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后有小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到20米增加到300米。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其中两种方法的作用

释题:这个提出的比较灵活,选择其中两种分析,你要选择你判断最为准确的来做。先写出说明方法,然后举例分析,套用我们的技巧,说明方法+作用+具体语境来做。

供选择的答案:

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

举例分析: ①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准确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特点。

②运用分类别的方法将雾分为暖雾和过冷雾,然后分类说明,使文章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③举陕西消雾作业的 实例,具体说明人工消雾法的可操作性。

④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人工消雾的实际效果。

过渡:技巧握在手,做题不用愁

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我们一鼓作气,看今天要复习的最后一点是什么?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色。

说明文有的以语言平实见长,有的以语言生动见长,但不管怎样,说明文语言的前提是准确科学。怎样判断它是否准确呢?看它说明的内容,是否符合实情。先看图赵州桥共有5个拱,怎样用语言准确地描绘出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呢关系呢?看题“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①中的“各”字能否去掉? ② “两肩”能否换成“两侧、两端、两边”等词?

分析思路:“各”是分别的意思(解词),说明大拱的两肩上分别有两个小拱(带词解句)。去掉后,意思就变成了大拱的两肩上共有两个小拱(去词解句),不准确,这个字体向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两肩”说明小拱在大拱之上,如换成两边“”就无法确定小拱的准确位置,“两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换。

得出技巧:解词+带词解句+去词解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用此技巧完成2005年广东省中考说明文段练习

⑤鼻行动物的第三个特征是大部分体表有毛。皮毛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的身上长有硬鳞。它们的皮毛很细,有光泽,很漂亮。足尖、耳朵、头部、鼻端一般都没有毛。

⑤段的开头句和结尾句是否矛盾?为什么?

释题:这题出得更灵活,和刚才的不一样,仔细阅读,发现仍然考的语言的准确性。

答 不矛盾。(1分)开头句“大部分体表有毛”暗含小部分体表没有毛的意思,而结尾句中说“没有毛”的“足尖、耳朵、头部、鼻端”恰恰是小部分体表。(3分)。

小评:虽然题目灵活了,但使用这个技巧依然能够准确地作出题目,请大家牢牢记住这个答题技巧。过渡:当然,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不仅是准确科学,它还表现为生动形活泼,这类题目怎么做,看2005年河南试题中考试题《钧瓷》

与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所产名瓷相比,钧瓷最大的特色就是“窑变”。别的瓷,描云是云,画竹是竹。而钧瓷不然,你想让它是什么,它 a ;你不想让它是什么,它 b。钧瓷烧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釉料的配方不同,所用燃料不同,窑内温度不同,窑炉结构、烧制程度不同,都会造成千差万别的结果。有美艳绝伦的,也有根本不成器的。即便同用一种釉,同装一个窑,同烧一种燃料,同样三天出窑,烧出来的钧瓷也是境界各异。“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些色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钧瓷周身还往往会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纹或蚯蚓走泥纹等各不相同的窑变流纹。有的像春花烂漫,有的像冬雪裹枝,有的像高山流瀑,有的像繁星满天……这种流纹的变化是无法事先设计的,所以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多端之美。一个小小的钧瓷窑,简直能烧出缤纷天下。但是,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窑变”的不确定性,恰恰是钧瓷有别于其他类瓷器的地方,也是钧瓷之所以珍贵的地方。

现在,乙由于“窑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所以钧瓷的产量迅猛增长。在神垕(地名,在河南禹州),十块八块钱就能买到一件钧瓷。昔日的皇家宝物,如今满街都是。对于这种变化,有人认为,“窑变”的可控性毁了钧瓷,使得钧瓷身价大降,把高雅的艺术品变成了大路货;另一种看法却认为,让昔日的皇家珍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在普通大众中普及钧瓷,正表明时代的进步,也是钧瓷的幸事,况且,钧瓷的大众化与少量高档钧瓷艺术品的存在并不矛盾

1、请从以上画横线的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对其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

同样给你技巧:说明方法(修辞方法)+作用+语境分析+指出说明事物的特点

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钧瓷“窑变”色彩与图案的瑰丽多彩、千变万化的特点(答出打比方、生动形象,答出说明的具体内容即可。)

说明文阅读专项演练 篇3

□祁云枝

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在超市水果区看见火龙果那怪异的长相时,吃了一惊。不禁在心里暗暗描摹它妈妈的长相,该是高高大大的热带雨林植物吧。

第一次看到火龙果树时,又吃了一惊——火焰般炫目的火龙果,竟长在霸王鞭上!大概是火龙果孩子太大、太重,妈妈们的躯体全都耷拉下来,趴在简易木架上,不堪重负。只有艳红或青绿的火龙果,霸气地从绿茎中探出头来,注目我的惊讶。微甜爽口的火龙果,竟然是仙人掌科植物霸王鞭的水果!这浑身长满刺的家伙,竟然可以结出人人爱吃的水果!

其实,仙人掌科植物所结的果实,我第一个吃到的就是火龙果。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它们的母子关系。

北方人或许对霸王鞭不熟悉,但对仙人球都熟悉吧。嫁接仙人球的砧木就是霸王鞭——嫩生生、胖乎乎的绿茎上,有三四条突起的棱角,棱角上遍布着坚硬的刺,如同传说中“霸王”手里挥舞的鞭子。

老家在巴西、墨西哥等中美洲热带沙漠地区的火龙果,在经历了高温、干旱、多风的磨砺后,逐渐练就了一身绝妙的生存技能。霸王鞭所做的第一步,是将浑身上下的叶子变身成坚硬的刺,一来,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二来,能够抵挡沙漠动物们饥渴的嘴巴。

接下来,霸王鞭将自己的根系长度变短,让其伸缩范围变广,目的是在下雨时,收集更多的雨水。不仅如此,它还努力长出气生根,以吸收空气中更多的水分。靠着这些游龙般的气生根,霸王鞭可以轻松地爬上岩石、沙堆以及任何超过它们身高的物体,竭力收集阳光,汲取攀附物体上的营养,然后贮藏在自己厚厚的肉茎里。

遇上干旱,这些存货,就派上了用场。

沙漠里,白天气温太高,对于霸王鞭来说,选择白天开花,高温灼伤的不仅仅是娇嫩的花朵,还包括传宗接代的伟业。那就夜晚开花吧,霸王鞭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晚上7点开始,看似笨拙的霸王花苞徐徐打开,如玉如冰琢出的花瓣,一点点绽放。花朵很像昙花,是多层喇叭状,花蕊姣黄,花瓣洁白,花香雅致。只可惜,一朵花的美丽,只能维持一夜,天亮时便默默凋谢萎蔫。

刚刚爬上枝头的火龙果宝宝,是青绿色,隐在无数绿茎的中间,并不起眼。随着果实的长大,红色逐渐增多,当整个果实变成艳丽的玫红色,就是火龙果对沙漠动物们的宣告:“点心出笼了,快来享用吧!”它要用这些点心来换取种子的传播。

火龙果的悉心设计,体现在果实的每个部分:“点心”的外表看似有鳞片,其实是光滑的,让动物果腹;将黑色细芝麻粒般的种子,散布在浆状(胨状)果肉里,丝毫不影响味道和口感。即使部分种子被动物的牙齿磨碎了,火龙果也在所不惜,因为每个果实内含有数千乃至上万粒种子,前赴后继。不仅如此,火龙果还让种子具备了“穿越”功夫,能够在动物的肠胃内走一圈,而不被消化。于是,用火龙果填饱肚皮的动物,打着饱嗝转悠到其他地方便便时,就替火龙果远距离播了种,还顺带施了肥料……如此这般,火龙果代代相传。

现在我国南方乃至内地,都可以看到缀满火龙果的植株。不同的是,在原产地,火龙果靠蛾子和蝙蝠传粉,而在内地,必须要仰仗辛勤的果农。

火龙果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调动了沙漠动物的积极性,人类,也逐渐成为它传播大军中的一员。

(选自《知识窗》2015年第12期)

1.第二段画线句中的“竟然”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第五段中说的“绝妙的生存技能”有哪些?

3.第九段中的黑体词“穿越”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植物的“分身术”之谜

□王贞虎 周 周

所谓“全息胚学说”,就是说生物体每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也就是说世界上每一种生物都具有“分身术”的“魔力”。

淡水水螅的母体上有时会长出一个个芽,这些芽,脱离了母体依然能独立生活;涡虫可以通过无性横分裂的方式繁殖,断裂后的每一段都能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水蛭的大部分体节,都有相同的内脏和相同的结构,每一节都是一个特化胚胎,所以把水蛭切成段就会长成两条新的水蛭……

动物界的“分身术”多如牛毛,植物界的“分身术”更是数不胜数。

马路边的棕榈树,它的叶子,由薄扇似的叶片和长长的叶柄组成,仔细观察一下叶子的整个外形,当把它竖在地上与全株外形相比时,你会发现,它们的外形是多么的一致,只是大小不同;一个梨,它的外形与它的整体果树形吻合。行叶脉的植物,它们都是从茎的基部或下部分枝,主茎基本无分枝;相反,叶脉为网状的植物,它们的分枝多呈网状。

大仙人球上长着许多的小仙人球,但都是能够独自“发育生活”的“全息胚”,把它们取下来移栽,就会长成新的个体;蟹爪兰,它的每一节变态茎都是特化的胚胎,栽种到土壤里,就能从叶片边缘长出一个个幼体,有根有叶,“胚”性十足。时下很火的多肉植物,分离出一片叶子,放在土壤表层,就会慢慢地生根,成长,最后长成和“母亲”一样的独立个体,然后,还可以继续分离,成长……

竹节海棠的一片落叶,也能在地上生根发芽,这显示了植物叶子的胚胎属性。杨树的叶子,从形态上就可以看出,它是发育程度很高的全息胚,实际上一片叶子就是一株扁化了的杨树。针叶树的针叶呢?也是这样,只不过发育程度很低。植物的根茎和块茎同样都是特化的“全息胚胎”,像生姜、美人蕉、马铃薯等,都可以利用根茎或块茎来繁育植株。

那么,這些植物为什么会产生“全息现象”呢?

我们知道,就像一个鸡蛋的卵细胞——蛋黄受精后能孵化小鸡一样,生物的受精卵或起始细胞都包含有生物体的全部信息,能够发育成新的生物体。生物体上的一般细胞,就是体细胞,也含有生物体的全部信息,有潜在发育成新整体的能力。植物体上的许多细胞,都可以人工培养,使它们在培养基上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不过,由于受到整体的控制,它们在发育过程中便会发生特定的变化,最后特化为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在植物体上,会成为一张叶片,一只花朵,一个分枝;在动物体上会成为一个器官,一个节肢等。

nlc202309090318

根据植物全息的这种规律,人们已将它应用于农作物的生产。例如,将马铃薯块茎上的芽眼切下做“种子”,分别以“蛇皮粉”“跃进”等5个马铃薯品种的块茎为材料,将它们的芽眼切块成远基端芽眼和近基端芽眼两组,进行种植比较试验。实验结果显示,以远基端芽切块制种生产时,各个品种均增产,平均增产达19.2%。

(选自《奥秘》2015年第12期,有改动)

1.本文的标题是“植物的‘分身术’之谜”,为什么第二段写水螅的“分身术”?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对植物的“分身术”进行说明的?

3.请用简练的语言解释植物的“分身术”之谜。

“脑控”成为科技新宠

□吴佳荃

科技电影中主角用意念移动物体的场面时常让人心潮澎湃,如今这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幻想。科学家通过对大脑这一人体最重要的器官的不断研究,开发出了多种“脑控”科技产品,充分发挥了大脑的指挥功能。

英国一名设计师日前开发出一种脑控独轮车,工作原理是骑车者佩戴一种由脑脉冲控制的特制护目镜,通过蓝牙技术与独轮车动力系统保持即时联系。一旦前方有障碍物,护目镜检测到脑脉冲的变化就会自动发出减速或停车指令,保证骑车者的安全。这种独轮车是依靠环保电池驱动的,每次充分充电后可以骑行4小时。

美国国防部的一个实验项目开发出了一种传感器,植入瘫痪患者脑部后就能够用意念操控机械手臂,大大便利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这项技术依靠一个由数百个接触点组成的4毫米传感器实现,每个接触点对应大脑中特定的位置,能够即时“解码”从脑细胞和神经中传来的信号。信号被传递到电脑之后,由特定软件对照人体运动模式进行解码分析,并生成操作机械手臂的代码。

无独有偶,韩国高丽大学的研究小组也致力于帮助瘫痪人群获得活动的能力,为此他们研发出一款先进的外骨骼机器人。这款外骨骼机器人通过脑电波接口测量信号并读取用户的脑电波,再由信号处理系统筛选出正确指令并给信号分类。最终,通过匹配分类脑波与大脑发出的信号,确定外骨骼机器人的运动方式,完成用户的指令。

巴西世界杯开幕式上,一名残疾人利用脑控技术完成了开球仪式,让全世界观众共同见证了脑科学技术的发展。这项脑机接口技术近期也有新的发展,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装置来远程控制机器人,旨在帮助残疾人士探索未知区域。测试者需要在脑中植入芯片,或者戴上布满金属片的脑电头套,通过脑电波变化来指挥机器人的行动。

由此看来,国际脑研究组织将21世纪称为“脑科学时代”不无道理。目前人类对大脑的研究仍然是有限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相信未来脑控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2月12日)

1.本文的標题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3.请仔细阅读本文中介绍的几项“脑腔”技术产品,归纳其基本的系统结构。

4.最后一段画线句中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说明文阅读设计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职业教育,药品说明书

近几年来由于大学的扩招和高中段教育普及步伐的加快, 引发了高中的增容和私立高中的崛起, 使目前的中职教育陷入了困境, 生源情况和学生素质堪忧。作为中职教师普遍感到组织教学困难, 尤其是英语教学, 因此我们应尽快适应形势, 调整自己的思路, 尽快地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和新策略。“职业教育”的导向就是“职业”, “职业”是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结合“职业”教学活动, 使学生学习的“职业”导向更明确化, 满足今后的社会就业对学生的要求。

广州医药职业学校作为广州地区和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医药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培训单位, 每年向大、中型医药企业输送各类医药专业毕业生。近年来随着全国中职学校教育目标贯彻“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全面调整, 学校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展开了, 配合学校学分制和选修课的推行, 结合“要适应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 有计划地对大部分学生进行了医药专业英语的教学, 为学生在未来就业工作岗位上专业英语的运用, 进行必要的教学准备, 并为此开展了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其中, 模拟药店、医药专业英语知识竞赛、药品说明书的制作、药品英语介绍……这都是学生英语实践活动的常见形式, 下面就以“药品说明书的阅读和制作”英语教学活动为例介绍。

英语教学活动——“药品说明书的阅读与制作”英语特色课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活动目标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认识到医药职业英语阅读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的重要性和基本运用情况, 了解有代表性的药品英语说明书的常见形式, 阅读中能寻找和发现药品英文说明资料中的关键词和信息点, 并进行正确的翻译。从教学活动中能培养爱岗敬业, 服务顾客的情感, 并能增强运用专业英语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

我校学生每年约有300~400人左右在广州市区各大中药店和药仓参加毕业实习, 实习岗位为仓管员和售货员为主, 在这类工作岗位上, 医药专业英语的使用通常出现在阅读英文药品说明文字资料和为外籍顾客提供服务的工作需要上。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药品 (包括进口药和出口药) 都按规定配备了关于药品的性能、用法、成分、保存方法……等方面的英文说明, 能否看懂和用好这类英文信息, 将成为他们职业上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

对广州市区主要涉外药店或药仓的医药职校毕业生英语运用情况进行调查 (主要采用电话调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 了解到:

1. 在上九路、北京路和东山的健民药店, 涉外药品销售中专业英语运用的主要用途 (按常用程度大小顺序排列) 是:1) 销售用语。2) 适应症状介绍。3) 使用方法介绍。4) 批发和订购用语。5) 电话接听。6) 进口药说明书。

2. 在同德围、凰岗、白云山药厂和健民药店药仓, 医药单位人员进口药品英语说明书阅读情况中显示, 中级仓管员要求是全文阅读, 仓管员要求会贮存须知。

从此可了解到医药专业英语的主要应用于进口药品英语说明和销售英语。进口药品英语说明书阅读无论在药店或药厂中都尤为重要。

三、教学活动构思说明

我校学生在未来就业中, 普遍都在药店和药仓从事销售和仓储工作, 有接待外宾和阅读英文药品说明书的机会,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大部分药品都与国际规定接轨, 配备了英文说明书。工作中能否看懂和利用好这些现成的英文资料和信息, 出色地完成专业工作, 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已成为我校学生就业必不可少的技能。为了令学生学得更实用和灵活, 本人在教学活动上, 主要提高学生在专业英语快速阅读中, 搜索和寻找主要信息的能力。希望能通过有效的阅读, 迅速了解药品的名称、成分、功效等至少八项信息, 从而基本上对该药品得到较全面的了解, 以满足工作上的需要。

本教学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从读到写的技能, 会阅读并看懂有代表性的常见药品英文说明书, 能归纳出英文说明书中的重要信息点, 并翻译成中文, 最后制作成药品中文说明书。

本教学活动以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 提倡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和领会能力水平, 摒弃繁、难部分, 体现其重要和主干部分, 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着重学生的参与, 有自主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产生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活动步骤

1. 预习作业, 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至少一种有代表性的药品英文说明书, 尽量做到多样不重复。

2. 模拟药店视频引入, 多媒体显示各种有代表性的进口药品英文说明书, 阅读后师生共同找出信息点及其共同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其一般常见形式。

3. 进一步掌握更多必备替换的词汇与句型。

4. 展示学生上交的英文说明书, 指导学生标出八大信息点, 翻译成中文, 再利用以上信息自行设计出一份对应的中文药品说明书, 完成本教学活动内容。

五、教学活动反思与评价

说明文阅读设计 篇5

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Unit 11的阅读课以“Reduce,Reuse and Recycle”为内容,是单元教学的重点。本节课不仅延续了前几个单元的环保话题,更将此话题进一步深入讨论,通过阅读让学生明确爱护环境的具体做法。《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八年级学生达到四级目标,即能读懂简单文章,能尝试使用不同资源,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扩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描述结果,能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分享学习成果。根据此目标的描述,结合本篇说明文的内容,以思维导图为载体进行阅读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互助合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检验其对所读文章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已经有相当的语言知识储备,他们竞争意识、合作意识都很强,并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展示学习成果。但他们缺乏阅读策略,信息搜集和整理的能力有待提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师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发散思维,自制思维导图,给更多学生表达、合作以及展示的机会,并在教学中积极传授阅读策略。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学习本课重要的单词reuse,recycle,reduce,refillable,continue,breathe,improve;理解文章意义;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通过阅读进行篇章结构的梳理,并能够以思维导图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②能力目标:采用情境教学,思维导图,整体阅读,研读,问答,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为基础,多媒体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③情感目标:教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阅读篇章的整体把握和细节理解,掌握阅读策略,明确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通过合作以思维导图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检验其对所读文章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

1.师生问候,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寻找图中的构词规律,旨在通过加前缀构新词的规律引导学生写出已学以及预习本课后所了解的 “re”为前缀的词汇,从而引出seduce,reuse and recycle阅读教学内容。

附:学生课堂成果

2.跟录音机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①通过跟读,纠正学生发音。

②整体阅读,判断出说明文体,抓住文章中心。

3.自由朗读后,回答问题。

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问答同时逐步完善教师思维导图内容,针对开放性问题,积极发散学生思维,自制思维导图,小组展示。

① What problems do people face now?

② What would the problems cause?

③ What oth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o we face now?

小组讨论后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讨论结果。

附:学生课堂成果

④ According to the text,what can we do to make things better?

⑤ What can we reuse,reduce and recycle?

⑥ What others things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小组讨论后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讨论结果。

附:学生课堂成果

4.学生齐读后,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通篇文章进行总结。

5.布置家庭作业。

作业一:上网搜集protect the environment的信息,培养学生信息搜集的能力。

作业二: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爱护环境小海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

以上两项作业学生可任选其一,给不同层次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五、板书设计

Unit 11 Reduce,Reuse and Recycle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了解说明文文体知识,了解文章篇章结构,积累语言知识,并能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文章内容及脉络。很多小组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绘制出形象化、具体化的思维导图,他们将枯燥无味,冗长烦琐的英语篇章转化为轻松易懂的图片,从视觉和理解上帮助记忆和接受,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学习的主体,更进一步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小组的思维导图展示不够具体、美观,有待在今后的课堂上,更多地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实践。

科技说明文阅读三则 篇6

本篇阅读材料的难度中等,全文约453词,建议阅读时间(含做题)为7分钟。阅读要求:认真阅读短文,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Researchers in Britain are driving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to a new level. A team from University of Warwick has built what it calls the world’s first completely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Formula Three racing car.

The car is made mainly of sustainable and renewable materials, like plants and vegetables. The structure of the car is made from natural plant fibers and potatoes. The steering wheel is made from root vegetables like carrots. The engine uses biofuel made from vegetable oil and waste chocolate.

The new racing car is extremely fast. The car has a top speed of 215 kilometers an hour. And it can go from zero to 95 kilometers an hour in just two and a half seconds. The racing car meets all of the Formula Three racing requirements except for its biodiesel(生质柴油) engine.

The car resulted from the efforts of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s Manufacturing Group and the Warwick Innovative Manufacturing Research Center. They developed the car because of criticism(批评) against the racing industry.

Automobile racing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watched sports in the world. But it is also considered one of the least friendly to the environment. Racing cars burn a lot of fuel, and create a lot of air pollu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racing industry has taken step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More racing companies are now producing cars that consume less energy. These cars produce less pollution than vehicles that depend on traditional fuels, like gasoline.

Last year, two American governmental agencies and 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nnounced a number of policies for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racing. They are known as the Green Racing Protocols.

The two agencies are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The organization SAE International represents engineers and technical experts in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Officials from the American Le Mans Series were also involved in the effort.

The American Le Mans Series became the first racing event to use the protocols in its Green Challenge competition. The race was held in October of last year.

Last month, the WorldFirst Formula Three racing car was set to run in its first competitive race at the Formula Three Championship Final at Brands Hatch. It would have been the first biodiesel-powered car to race at Formula Three.

Current Formula Three rules let only gasoline-powered cars compete. Officials needed permission from all of the other Formula Three racers for the biodiesel WorldFirst car to compete. They were unable to contact one of the drivers, so the WorldFirst car was barred from the event.

In test runs, the WorldFirst car was the fifth fastest among Formula Three racing cars. Supporters are hoping to have the fuel issue solved in time to compete next season.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new racing car?

A. Eco-friendly, energy-saving, gasoline-powered.

中考说明文阅读解答策略 篇7

一、找准说明的对象, 把握对象的特征

说明事物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 知道说明的是哪一事物或哪一种事理, 这在阅读文题和文章后, 一般是不难看出的。被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呢?当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概括, 概括时尽量从原文中找出总写事物特征的原因的原句;若没有, 则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然后把这些内容进行整合。一般说来, 可分四个步骤:

1. 整体阅读

浏览全文, 了解材料内容, 筛选出其中的主要信息,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把握文章的主旨。值得注意的是, 有的说明文专业性很强, 专业术语平时也很少见到, 面对这些陌生的词语, 没有必要手无足措, 因为命题不会深入到科学研究本身, 只是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2. 分解阅读

对文中信息量大的段落, 要反复阅读, 力求全面掌握作者的意图和隐含信息, 采用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的方式, 把信息储存于大脑, 以备答题之需。对较难读懂的段落要反复琢磨, 不能心浮气躁, 只求速度不求效果。似懂非懂,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是答题之大忌。

3. 审明题干

细读题干, 明确命题者的要求, 然后在材料中找出与题干有关的信息。这一步非常关键, 找准了与题干相关的原文, 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果找错, 则处于被动, 往往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1) 对题分析。

(2) 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原文后, 应将题干和原文反复比较, 分析异同, 反复推敲其中的关键词和语句, 弄清先与后、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条件与结果、部分与整体、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二、明确说明的顺序, 理解文章的结构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 不同的说明文都是由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所以运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 说明顺序大体有三种:

1. 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形式, 或从内到外, 或从上到下, 或从前到后, 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 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 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2. 时间顺序

即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 逻辑顺序, 也成事理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1) 从整体到部分。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征时, 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地先介绍全桥, 再介绍大桥、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2) 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 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

(3) 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中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时, 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

(4) 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揭示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面特征, 再列举海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 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三、辨析说明方法, 理解所起的作用

初中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运用说明方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述说明内容, 因此, 辨析说明方法应从文章说明的内容出发, 进而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1. 下定义

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作确定的说明。这种说明文常用于科技说明文、政策条文、产品说明书等。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对“自养”和“异养”以及“光合作用”进行了定义。

2. 举例子

为了清楚地说明道理, 在说明中经常举出一些例子。如《中国石拱桥》就举出赵州桥、卢沟桥等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的石拱桥。

3. 作比较

通过事物的比较, 使其特点显得更加突出。如《苏州园林》把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作比较, 从而突出了南方园林的特点。

4. 打比方

以人们常见、熟知的事物, 比喻说明不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 说明沙漠对人们的危害时, 就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风沙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比喻为“游击战”和“阵地战”。

5. 分类别

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然后进行分门别类地说明。如《看云识天气》按云的种类, 分成八种云来分别说明。

6. 列数字

就是用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 这样既能反映事实情况, 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如《死海不死》一文中有:“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 (食盐) ;有63.7亿吨氯化钙……”

说明的方法很多, 在一篇说明文里可以以某一种方法为主, 也可以同时运用几种说明方法。但不管哪种方法, 都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做到真实、准确、具体、生动, 给人以科学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 对于其他几种说明方法一般了解即可。

四、分析说明语言, 体会准确性的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主要是准确。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一些副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使用上。因此, 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就要抓住这些词语, 分析它们如何恰如其分、准确严密地进行说明的。同其他文体相比, 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 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如《向沙漠进军》中说, 经过治理, 已有一部分沙丘长出了草皮和灌木, 对于这种固定的沙丘, 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 “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 就可以固定下来”……这里的“过度”“任意”用得非常有分寸:不是不能砍伐, 而是砍伐不能“过度”;不是不能放牧, 不是不能“任意”。

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硬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在准确的前提下, 语言风格可以平实, 也可以生动。例如《地球是圆的吗》语言属平实说明, 《看云识天气》属生动说明, 而《苏州园林》语言又平实又生动。无论采用哪种语言, 都必须准确。

五、结合生活实际, 拓展延伸理解

阅读说明文, 有时还要将课文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积累结合起来。或用文中介绍的知识,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提出自己对文中知识的理解与看法。解答这类题, 既要注意与文中内容的联系, 又要解决实际问题。

说明文阅读难点题型精析 篇8

一、辨析说明方法,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为了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得清楚明白, 说明中当然要使用行之有效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画图表等。说明方法的常设考题有两种: (1) 指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2) 分析文段中运用某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解答这类题, 不仅要了解具体的语言环境, 判定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 还要明确这些说明方法的不同功用与特点, 区别它们与修辞手法、论证方法等概念的不同, 如一些学生对“下定义”与“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区分不清, “下定义”一般为判断句式, 语言简洁、直接;而“作诠释”则是用一句或几句话对某个概念或某种现象、某个事物作较详细的解释说明。又如“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在议论文中是“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而在记叙文中“对比”则是一种表现手法。另外, 要熟悉、掌握几种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如列数字可使说明更准确, 更具科学性;打比方可使说明形象、生动, 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引用可使说明更具有权威性, 能增强文章的趣味,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对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方式一般是: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 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 , 使读者……。如2011年河北承德市中考卷《哈勃, 太空中的千里眼》的第17题:“第 (2)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这道题就是考查考生辨识说明方法, 并体会、理解其作用的能力。只要考生对几种说明方法善于辨识和区分, 对其作用明确了解, 解答就不难了。答案示例: (1) 分类别,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了用地面的望远镜观测太空存在两个缺陷。 (2) 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大气湍流对地面光学望远镜角分辨率的影响程度。

二、感悟语言特点, 品析词语表达的效果

准确、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文中的一些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词上, 如文中常出现“大约”、“左右”、“上下”、“几乎”、“可能”等一些修饰词语。一般考题常常考查这些修饰语的作用。解答这类考题时, 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分析这些修饰语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重点突出说明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该类考题主要有两种题型:A.“××”词好在哪里?试分析其表达效果。这种题型的答题方式为:“××”词, 生动地 (准确地) 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符合实际情况, 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除?为什么?其答题方式为: (1) 不能, 用了“××”词, 生动地说明了……, 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2) 不能, 删掉“××”词, 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 准确地说明了……, 符合实际情况, 留有余地, 具有科学性。如2011年山东临沂市中考卷的第18题:“第一段画线句中的‘大多数’‘目前’两个词语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这道题旨在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体会, 只要能根据提示从说明语言角度进行分析阐释就行。答案示例:不可删去。“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 说明不是全部, “目前”从时间上限制, 说明只是现在的发现, 去掉这两个词, 说明就不够准确、严密了。

三、理清文章脉络, 补写语意连贯的词句

近年来, 在说明文的阅读考查中, 常出现根据文意“补写语句”这一考点。这个考点的常设题型主要有: (1) 补写恰当词语。 (2) 为选文拟写一个标题。 (3) 补写过渡语句。 (4) 补写总领句。 (5) 补写总结句等。无论何种角度的补写, 都要紧扣所说明的事物, 并且准确地理解事物的特征, 使所写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如2011年湖北宜昌市中考卷的第14题:“请在第 (6) 段的横线上补写一句恰当的话。”根据选文中的提示语“这两则故事说明”和其后的标点符号“:”可知这是一道补写总结句的试题, 要求学生补写上第 (6) 段中的两个故事所说明的现象或问题, 细读文段, 可知道使用麈尾的王衍和张讥都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人物, 于是我们可补填上“那时的麈尾是极其华贵的”或“华贵的麈尾是极受名流重视的”的答案 (意思相同即可) 。

四、结合说明内容, 展示个性拓展与延伸

例谈学生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9

读, 了解文章内容和考查的题目。

文章主要介绍了盖天说和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以及当今研究的意义。设计了三道小题, 主要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这一步是对全文的内容的整体把握, 有了这一步, 就为解答设问奠定了基础。下面就逐题解说。

第5题, “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审, 就是审题。本题主要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找、比、定。这个题的信息在原文第1段。A选项的信息来自第1句话, 是对这句话的压缩, 表述正确, 可以确定, 此项不是答案。B选项的信息来自第2句话, 原文表述为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 是“在历史上备受推崇”, 而盖天学派的圭表则是“广为世人所知”, 是分述, 这两者在受重视的程度上是不完全相同的, 而B项把圭表和浑天仪、浑象相提并论, 因此是不正确的, 应该是选项。C选项的信息来自第1句的后半句“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 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和第2句、第3句, C项是将这三句中的重要信息整合而成的, 是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 且表述正确。D选项的信息来自第3句, 几乎是原文信息的概括, 是正确的。

所以, 我们可以确定本题的答案是B。第6题, “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审, 本题主要是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并整合, 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重点是要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找、比、定。A选项的信息来自原文第2段第1句, 从“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一句看, 所谓《周髀算经》一书出自周人之手只是“传说”, 并非史实, 而A项把《周髀算经》的作者说成春秋时代的周朝人, 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符合题目的要求, 是答案。说明文的语言的一个最重要要求“准确”, 原文“传说出自周人之手”和选项“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语言表述差异很大, 一个是推测, 一个是确定, 在这种比较中, 学生慢慢养成了严谨的阅读习惯, 思维越来越缜密、精细。

B选项的信息来自原文第2段第2句, “古人于伞盖之下, 仰观其形有若天穹, 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 就成为一幅盖天图。”第3段1句, 说“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 人可站立其下仰视, 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 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斜之状”。比对分析, B项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不是题目所要求的答案。

C选项的信息来自原文第3段4-7句, 说:“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有流传下来, 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制。《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 ……”比较分析, C项也符合原文的意思, 不是题目所要求的答案。

D选项的信息来自原文第4段1句, “平面盖天图, ……其好处是制作简易, 方便携带”, 第4、5句“浑象……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 比较分析, D项的表述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不是题目所要求的答案。

所以, 我们可以确定本题的答案是A。

从体式的角度进行说明文阅读复习 篇10

下面试以六年级语文阅读训练《太空行走更完美》(文本略,可查网络。)一文为例,谈谈我的具体思路。

一、基于科普说明文的内涵找到作者要介绍的知识、规则或原理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是由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专家所写的,目的是向非专业人士传播专业知识、介绍相关的规则和原理。所以,阅读这篇文章,首先要迅速获取作者向我们介绍的知识、规则或原理是什么。

从题目即知,作者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宇航员翟志刚的太空行走更完美”这个知识,或者叫结论。不难看出,这个知识或结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中心句,或者在题目中,或者是文章开头的总起句,或者是文章结尾的总结句,或者是文章中间的过渡句。抓住了中心句,能帮助我们迅速地获取科普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二、依据实用文的“劝说”特性分析作者对知识、规则或原理的解释与证明过程

科普说明文是实用文的一个分类。它具有实用文“劝说”的特性。科普文章,劝说读者相信作者所介绍的知识是真的;社科文,劝说读者相信其结论;新闻,要读者相信其新闻事实的真实客观性;演说词,劝说作者或演说者一道采取态度或行动;说明书、指导手册文章,要劝说读者相信其介绍的行为步骤的有效性等。

该阅读的第1题要求:请根据选文内容来概括说明为什么说翟志刚的“太空行走更完美”?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你相信他说的这个判断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找:哪个段落直接在写“太空行走更完美”?找到关键词“完美”。其实就是第1自然段中专家的话。所以,我们很有必要细读第1自然段。因为一般来说,说明文开头或说明文每个自然段开头若是抛出一个判断或结论的话,那么,这个判断或结论的后面肯定会对这个判断或结论作出解释或证明。

因此,接下来就要细读第1自然段剩下的句子:“他说,从画面上来看,翟志刚的每个步骤都是按照既定计划完成,无论操作搭扣还是取物件,都可以看出航天员的手指相当灵活,回舱时就像是‘做体操’,说明训练很充分,准备很到位。”这几个小句子就是对前面的评价结论进行解释的,可它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解释的呢?

实用文阅读的主要理解标志就是有感受,就是你读了别人的书之后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转述它的意思。第1题考的就是这个能力。咱们逐句去读———

“他说,从画面上来看,翟志刚的每个步骤都是按照既定计划完成。”可概括转述为:“每个步骤都按既定计划完成。”

“无论操作搭扣还是取物件,都可以看出航天员的手指相当灵活。”可概括转述成:“手指灵活。”

“回舱时就像是‘做体操’”,这句话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时,我们就要思考:作者是把什么比作“做体操”?细读文字,不难看出,是把回舱时的动作比作“做体操”。继续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打比方?体操人人会做,这是一套做起来很轻松的动作。两相联系就找到了原因:作者打这个比方的目的是告诉大家翟志刚在太空行走的动作十分轻松。

所以,第1题的答案就是三点:“每个步骤都按既定计划完成、手指灵活、动作十分轻松。”

三、根据主要表达方式,把“课文内容”和“作者的表达”结合起来,完整而恰当地理解知识、规则或原理

科普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因此,解读这类文章一定离不开说明方法,但说明方法总是依附于一定的“课文内容”而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解读时必须牢牢记住以下要点:

说明方法始终为“知识、规则或原理”服务。

比如第2题:“选文第②③自然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深刻的作具体分析。”

说明方法很容易看出: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怎么分析它们的作用呢?我们先看“举例子”,作者举了“前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出舱时险象环生,美国航天员怀特也遇到了麻烦”的例子,这两个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太空行走不“太平”,联系上文第1自然段的介绍,你会发现:原来作者是想通过这两个例子和翟志刚作比较,说明翟志刚的太空行走更完美。再看“列数字”,这两段列出了两个数字:“危急关头,列昂诺夫的体温上升了1.8℃,几乎中暑。”“而美国人怀特虽然觉得双子星G4c航天服很舒服,甚至认为‘出舱活动期间比飞行的任何时候都舒服’,但是回来关舱门却耗费了他整整5分钟。”体温上升了1.8℃、耗费了整整5分钟,这两个数字都是这两个宇航员在太空行走中遇到的麻烦。联系上文你又会发现:中国的翟志刚一点麻烦都没遇到!这是不是还是在突出翟志刚“太空行走更完美”这一点呢?

读到这儿,我们可以小结一下了:其实作者无论采用何种说明方法,都是为了证明他之前作出的判断或之后要提出的结论。也就是说,说明方法始终是为作者要介绍的知识、规则或原理服务的。把握了这个要点,有助于我们理清答题的方向。

再作一下迁移,比如第3题:“选文中两次引用‘骆剑评价’的形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两次引用他的评价?”形式不难看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而已。作者为什么要两次用同一个人的评价呢?我们先看这个人的身份,课文中出现骆剑这个人名后用了括号写补语:相关专家。我们一读便知:哦,他是专家,专家是在某个领域特别有研究,有发言权的人,而骆剑研究的就是太空行走。你说,这样的专家说出的话与一个普通人,说出的话有什么不同呢?当然是更有说服力了,更能让你相信了。说服什么?让你相信什么?看看,又回到“知识、规则或原理”的点上了。

“准确性”是说明语言的首要特点。科普说明文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通俗性等体式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说明语言的首要特点就是“准确性”。因此,但凡在理解说明语言是否可行或优劣时,我们的思考方向就首先应该转到“准确性”方面上。

如上面的第5题:“文中第1自然段中画线的词语能删去吗?为什么?”含有画线词语的句子是“无论操作搭扣还是取物件,都可以看出航天员的手指相当灵活”。“无论……还是……”常常和“都”相连,合起来表示在任何条件下都会有某种结果,不存在个别的现象。作者使用这个词,就准确地说明了翟志刚在任何时候手指都很灵活,堪称完美。如果去掉这个词,就无法“堪称完美”了。抓住这个思路,这类看似困难的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文言文阅读—说明文 篇11

陆 羽

翼而飞,毛而走,呿①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②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原注:俞,当作渝。巴渝也)间,以为比屋之饮。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③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于戏!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著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此处有脱文)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注:陆羽,唐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后人称为茶圣。①呿,读qū,张口;②蠲,读juān,免除;③痷,读yè,病。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荡昏寐,饮之以茶荡:扫除

B. 滂时浸俗,盛于国朝 浸:浸泡

C. 人之所工,但猎浅易 工:擅长

D. 若六人,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阙:缺少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 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 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其隽永补所阙人/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 下列各组句子都能表明陆羽对茶饮精通的一项是( )

A. 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

B. 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

C. 阴采夜焙/膻鼎腥瓯

D. 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4.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喝饮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喝水可以解渴,喝茶则可以消愁解闷,解除瞌睡。总之,人是靠喝水和吃东西来维持生命活动的。

B. 茶作为饮料,开始于神农氏,三国、汉代、晋代的名人都爱饮茶,后来流传一天天广泛,逐渐成为风气,到了陆羽所在的唐朝,达于极盛,一些地方乃至家家户户饮茶。

C. 陆羽否定了把茶饼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的做法,更否定了把茶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开很长的时间,然后把茶汤扬起变清,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的荒唐做法。

D. 陆羽认为人们只擅长把房屋盖造得精致,把衣服做得精美,但这些都是一些浅显易做的东西;而茶饮,因为有种种难度,所以人们其实并不擅长。

5. 翻译下面句子。

(1)夏兴冬废,非饮也。

(2)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

6. 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材料断句。

一 齐 人 傅 之 众 楚 人 咻 之 虽 日 挞 而 求 其 齐 也 不 可 得 矣

7. 茶圣陆羽的茶饮之道有哪些?请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对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12

一、遵循阅读规律,强化文体意识

1. 感言辨体是阅读的第一要著

说明文必须讲文体知识。阅读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感言辨体是读文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下面的阅读无从谈起。刘勰曰:“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表明阅读是先感知语言形式,后理解思想内容。明代陈洪漠指出:“文莫大于辨体。”他认为辨体是读文的第一要著。一篇文章总要以某种体裁样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阅读一篇合体的文章时,通常要从语体、文体两方面去辨识。文体,即文章构成的一种规格和模式,它反映了读物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特点。所有文体都有它们的法则,都有它们的个性特征,如戏剧的冲突性、说明文的客观实在性等。这些文体法则和特征制约着阅读的目标和效应,影响着阅读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我们在阅读时,第一要著必须感言辨体,必须把握文体的性质,必须强化文体意识,弄清了文体才能更好地继续阅读,因此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文体知识不仅不能够淡化,反而一定要讲。

2. 文体统辖作品形式的全局

古代文论家一向重视文体法则对阅读的指导作用,南朝刘勰强调“将阅文情”、“以观位体”。明代徐师曾说:“夫文章有体哉,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其不见于识者鲜矣,况文章乎?”他认为阅读不可“率意为之”,必须遵循文体的制度法式。由此可知,文体统辖作品形式的全局,对其具有制约作用。具体地讲,文体制约着阅读方法。对于一篇合体的说明文的阅读,就要搞清楚它说明的对象的特征或事理,就要弄清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理解语言的准确性。文体制约着文章的结构。一篇合体的说明文有着较为固定的结构模式,即总—分或总—分—总。文体限制着表达方式,一篇合体的说明文运用的主要是说明的表达方式。文体还规范着语言。一篇合体的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科学、严谨。

如果感觉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千篇一律地讲这些文体知识太枯燥乏味,就抛开这些另辟蹊径,想用文学的标准学习说明文或者用文学的标准批评说明文,这是阅读悖体,是不可取的。因为文体决定了它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说明文阅读教学必须以说明文体的法则为指导,脱离了说明文体理论指导的阅读教学是不成功的阅读教学,是不伦不类的阅读教学。在观摩课上,有的教师讲说明文,整节课都没有说明文“标签性”的只言片语,感觉这不是在教说明文。还有的教师挑出语言优美的句段大肆赏析,花很长时间又是读又是说,感觉这是在上文学欣赏课,没有把它们放在说明文这个大语境中去品析。众所周知,不同的文体,赏析语言的角度是不同的,不遵照文体的特点去赏析语言,这会对学生造成一种误导。如果说明文不讲“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这些标签性的东西,岂不失去了讲说明文的意义?

强化文体意识,目的是要我们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时遵循文体法则,让它成为一种重要的审美规范,为自己阅读所必需,最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体法则,达到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能学以致用的目的,并非让文体法则成为束缚阅读的框框,也并非每篇说明文都必选照分段—写段意—文章结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品析语言的科学性这样的程序来进行,这样就又把说明文阅读教学程式化、模式化了。每一类文体都有其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并非模式化,应将文体知识放在教学当中,不着痕迹。歌德说的好:“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能手,只有法则给我们自由。”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教师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创新教法,真正做到教无定法。

二、明确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当讲则讲

无论哪一类文体的教学,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说明文的教学中,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对选文内容进行表达时所采用的语言手段和方式,而不是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选文内容。因此对于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一些科学知识,比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时,教师提出“什么叫物候?”“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就被视为教学目标不明确,语文课上成了科学知识课,语文不姓“语”了,进行批驳。这种观点不禁令人生疑:语文姓“语”不错,试问什么知识才是姓“语”的?什么内容才是说明文可讲的?光讲语言手段和方式就算是语文课了?这岂不是只讲形式,不讲内容,有失偏颇吗?有些说明文就是讲科学知识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科学知识,如果课堂上单讲语言手段和方式,不讲科学知识,这节课上得就没有深度,学生就没有学到知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让学生欣赏第一自然段用语优美、生动、形象的同时,要让学生懂得物候知识。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这些抽象的知识,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描写种种物候现象时所采用的语言手段的精妙,将原本深奥难懂的物候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这不就既讲出了语文的味道,还学到了科学知识吗?再如《奇妙的克隆》一文,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两点: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2.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明白克隆的发展历程,才会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家为此研究付出的艰辛以及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从而培养科学精神观。由以上两个例子可知,说明文教学中讲一些科学知识并非就是在上科学知识课,学习语言手段和学习科学知识不是相悖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这样的学习才是紧紧围绕着课标,符合课标的要求。

说明文是真实地反映整个客观事物的,属于科学认识,获得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科学信息。说明文中的科学知识是一定要讲的,但讲不好也许真成了科学知识课,究竟怎么讲才算是讲出语文的味道呢?那就是要将科学知识放在教学当中。换句话说,就是以科学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让科学知识化在语言的训练当中不着痕迹。

上一篇:县域银行下一篇:乡镇农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