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优化训练

2024-06-04

说明文阅读优化训练(共5篇)

说明文阅读优化训练 篇1

阅读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能力。这项能力关系到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处理的水平。正因为如此, 几乎是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师都正确地认识到了阅读能力之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也加强了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指导。

小学语文教师加强了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指导是可喜的现象。可是实际的效果到底如何呢?在采访小学语文教师时, 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他们的苦闷:“我每天给学生布置很多的阅读训练题, 不辞辛苦地给他们讲解阅读方法, 可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提不上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文教育的规律来看, 这是因为学生的阅读需要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知道,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靠的是他们的阅读积累而不是更多的技巧学习。这正如苏联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要做到“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要想确实完成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生阅读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逐步养成学生爱阅读、会阅读的好习惯, 切实提高他们的阅读实效。

一、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相比于电视、手机、网络上的音像结合的媒介, 纸质阅读的劣势还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动画片泛滥的年代, 太多的学生沉迷于动画片里的离奇的情节、夸张的动作以及搞笑的语言。只要是下了课, 学生聚在一起, 谈论最多的当然要算是动画片了。所以说, 从某种角度来说, 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其实是打一场和电视、手机、网络抢夺学生的战争。只有我们成功地从这些低俗的、限制学生想象力的音像作品中把学生诱导出来, 才使加强学生的纸质阅读, 提高阅读效率有了实现的可能。而要把学生吸引到纸质阅读上来, 就需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我们会经常碰到课文里涉及的课外名著。在这个时候,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很善于及时地抓住这样的机会, 通过简要交代著作的情节内容, 或是介绍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 或是介绍该著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等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顺带着布置阅读的任务的。此外, 有部分的教师会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去逛逛书店或是图书馆, 让孩子在书籍的海洋里得到熏陶感染, 这种做法也是非常可取的。

二、精选内容, 保证学生阅读质量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先生曾经给过少年儿童这样的读书建议:“读书好, 读好书, 好读书。”冰心先生的话很简短, 但是包含的道理却是很深刻的:正因为读书的好处很多, 所以就要求少年儿童多读书;但是读书也是需要选择的, 只有读对了书才能给少年儿童带来益处, 而如果读错了书就会给少年儿童带来不良影响。做为一名负责任的语文教师, 是应该担负起精选阅读内容, 保证学生阅读质量的责任来的。我们都有这样的同感: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外, 他 (她) 们对于自己所任教的学生的阅读情况也是了如指掌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文化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在五光十色、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 不用说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了, 就是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要难辨是非、无所适从了。正因为如此, 才更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从自身深厚文学功底和及时了解文化市场动向出发, 给学生指出一条光明的阅读之路。那么, 怎样才算是给学生指出一条光明的阅读之路呢?我们认为, 如果小学语文教师抓好这三部分的推荐阅读就很不错了。这三部分的推荐阅读:一是传统文学名著的荐读, 二是上文所述课本内涉及的名著的荐读, 三是当前文化市场的新产品 (最好是教师事先阅读过的书籍) 。

三、巧妙组织, 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给学生推荐了阅读的书目就是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出成果奠定了基础。但是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仅限于此, 没有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跟踪、参与的话, 那么学生阅读的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这是为什么呢?深入探究, 我们会发现这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小学生的识字量少、理解能力不强、不懂阅读方法、阅读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等等特点, 使得他们的课外阅读更多的成为浅度阅读而非我们教师所期望的深度阅读。那么, 如何才能引导学生的深度阅读进程呢?

以阅读的进程来看, 小这语文教师跟踪、参与学生的阅读是可以从阅读的起始阶段、阅读的深入阶段和阅读的结尾阶段来划分的。在学生阅读的起始阶段, 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导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的深入阶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批注、摘抄, 教师有可能的话还要定期检查学生的批注、摘抄的进程;在学生阅读的结尾阶段,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诸如读书交流会之类的活动, 让学生好好说说他们阅读的体会, 教师也应该适时地纠正学生阅读体会中的偏差。

总之,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需要语文教师的全程参与。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加强学生阅读前、阅读时、阅读后的跟踪指导, 做好兴趣激发和保证阅读方向等工作, 学生的阅读质量的提高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张兴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育革新.2007.

[2]陈赛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10.

说明文阅读优化训练 篇2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

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

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行,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他,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具佳的境地。

1.《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依据的一项是( )

A.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B.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

C.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

D.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2.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

A.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B.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C.“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陵。

D.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

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

优化课堂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 篇3

一、分析课文的过程,就是阅读训练的过程

笔者发现经常有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买了厚厚的参考书,做大量的阅读题,并向笔者请教。这种初衷和努力程度当然是值得嘉奖的,但是他们问的问题却常常反映了一个情况,那就是他们忽视了老师在讲解新课时对课文的分析,没有将老师分析课文的方法应用在自己阅读上,他们认为这是两件孤立的事。其实,老师在讲解新课时,不仅会对一些重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地采用一些阅读方法,实际上,讲解的过程就是展示如何使用这个阅读方法的过程。学生们也许没有注意到,没有有意识地学习,这时候,老师需要,教会他们应该如何通过听老师讲新课学习这种阅读方法。

例如,《变色龙》这一课当中,通过老师梳理课文的情节,学生们可以得出奥楚蔑洛夫警官共“变色”了五次这个结论,并且分别总结出每一次“变色”时奥楚蔑洛夫警官分别对小狗和赫留金说的话。通过对比前后五次奥楚蔑洛夫警官截然相反的态度,可以得出他是一个在群众面前作威作福、装模作样,在权贵面前奴颜婢膝的小官僚,即作者讽刺为的“变色龙”这样一个结论,这是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对文章的结构内容进行的梳理,是对文章重要内容的提炼,这样学生就把握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教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还要学生学会这种比较的阅读方法。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常常是对课文的主旨有了理解,却忽略了这个分析的过程,忽略了老师是如何采用比较法进行阅读的。这时候,老师在学生把握了主旨后,再针对分析过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回忆老师是如何比较、如何总结的。有很多文章是将有关联的人或事等进行对比,而《变色龙》这篇课文则是通过前后对比奥楚蔑洛夫警官的语言来塑造他的形象。对阅读方法本身进行提点,可以帮助学生将来自己阅读遇到类似的内容时,有意识地采用比较法分析。

因此,分析课文的过程,就是阅读训练的过程,一个学期下来,单单是通过讲解新课这一个内容,学生就能掌握很多阅读的方法了。

二、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语文老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当中,无形中已经在引导学生往一个特定的方向进行思考了。这并不就是意味着老师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因为,初中学生年纪尚幼,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并不丰富,对世界的认知还比较单纯、单一,因此,适当地引导有助于教会他们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学会面对问题时并不只是看到表面,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是举《变色龙》的例子,表面上看,这篇课文是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警官这样一个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忠实走狗的形象,“变色龙”本身即是一个暗喻。但往更深层次看,这实际上反映的是沙皇统治的专制,以及其所带来的思想保守还有经济落后,在这样的国家机器之中,奥楚蔑洛夫警官这样的小角色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只能用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他是可恶的,却也是可悲的。这就是对学生往更深层次阅读的引导。

但是,引导并不是局限,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作为基础之后,对学生的引导就应该多于告知。“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在阅读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认知是不同的,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对文章有不同的见解。《变色龙》的结尾处这样写到:“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为什么笑?是笑赫留金没有得到赔偿,事与愿违;还是笑奥楚蔑洛夫警官这样一副欺下媚上的嘴脸;又或者,是笑这个社会,穷人连富人养的一条狗都不如。这个笑意味深长,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供人回味。学生们对这个笑的理解也并不相同,老师不仅不应该提出所谓的正确的答案,反而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也许,作者在此写的笑,也有多重的意味在里面。

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己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可以说,学生的生活是相对局限的,这样的环境容易造成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的麻木以及创作灵感的缺乏,通过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发现,可以教会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处发现不平凡。

三、重视文章的背景资料在提高阅读能力中的作用

要想理解一篇文章,不仅要对文章本身有细致的阅读和体会,还要对文章的背景资料有所了解。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以及所遭遇的事情都会帮助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课的时候,笔者先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了作者的资料以及抗美援朝那段历史相关的文献和视频资料。学生对抗美援朝的意义以及志愿战士当时的生活,还有整个战争过程中志愿军所作出的牺牲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在这之后,再讲解《谁是最可爱的人》,学生们就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作为准备,更能体会作者的心情。笔者常常告诉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要注意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特殊经历来思考,而不要仅仅局限于文章本身。

因此,笔者常常向学生强调,平时应当多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多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将一篇文章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下阅读,对文章会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在每次上新课的时候,笔者都会将与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并且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希望可以为学生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通过直接的示范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将所了解的背景知识运用在文章阅读之中。

提高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训练,并且不仅只限于课堂训练,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课堂的训练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与广大同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在教学水平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侯鸿琳 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 215011)

优化阅读教学强化思维训练 篇4

一、鼓励质疑, 开启学生思维

人类的一切思维都是由问题开始的, 一切疑问又都是在观察和思考中产生的。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启发他们独抒己见, 另拓新境, 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和培养质疑的能力。

二、相应点拨, 引导学生思维

阅读离不开思维。科学的思维方法是良好阅读方法的核心。所以思维训练地关键是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思维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时“瞻前顾后”、“上挂下联”, 并在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关键处给予适时点拨。所谓“点拨”, 即当学生处于“心欲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不能”时加以点化。所谓“适时”就是寻求最佳时机, 点拨学生失误时, 犹疑困惑时, 课文关键处, 以小见大处以及平中见奇处等, 以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 打通思路, 准确理解。

三、开展讨论, 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思维有两个翅膀, 一个是求同, 一个是求异, 二者缺一不可。求同, 发现规律, 认识事物共性;求异, 发现特点, 认识事物的个性, 二者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训练思维, 不仅要“求同”, 还要善于“求异”。对于同一问题, 学生提出种种看法之后,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分歧之原因, 通过比较选优, 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和方法, 使个人的见解在集体的见解中得到发展。

四、驰骋想象,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进化的源泉。”语文老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素材,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因素, 结合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体验, 为激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打下基础。

如, 《将相和》一课, 教师要抓住“廉颇上门向蔺相如请罪, 蔺相如热情出来迎接”这一情节, 让学生依托上下文充分展开想象, 想象两人相见会说些什么, 进而让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这样, 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篇5

月之精灵——蟾蜍

①在我国古代,蟾蜍很早就跟月亮联系在一起。汉代的月神画像砖中,通常都趴着一只蟾蜍。就连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在著述中都说:“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妲娥窃之以奔月„„妲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两汉有关月亮的众多图画和文献,也都描述了这一神话,难怪古人把蟾蜍称为“月之精灵”。

②不论是神话传说中的蟾蜍,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蟾蜍,都确确实实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③现实生活中的蟾蜍,身体表面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能分泌黏液,又俗称“癞蛤蟆”。④蟾蜍虽然容颜丑陋,却是自然界中的生存高手。它常常在早晨、黄昏或暴雨过后,出现在道旁或草地上。蟾蜍的皮肤柔软、潮湿、黏滑,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而且它的皮肤较厚,具有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和散失的作用,能长久居住在陆地上,而不到水里去。每当冬季到来,蟾蜍便潜入烂泥,用发达的后肢掘土,在洞穴内冬眠。三月初,当北方大地乍暖还寒,温度回升到10℃左右,它便从冬眠中苏醒。蟾蜍一般在清明前后产卵,一只雌蟾每次产卵3000~5000枚。

⑤蟾蜍行动笨拙蹒跚,不善游泳。由于后肢较短,只能做小距离的、一般不超过20厘米的跳动。如被人们用脚碰一下,它会立即装死,躺着一动不动。

⑥蟾蜍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常见的蟾蜍,只不过拳头大小。可是南美热带地区,却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蟾蜍,个体长约2 5厘米,为蟾中之王,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长只有其1/10。

⑦蟾蜍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它平时栖息在小河、池塘的岸边草丛内或石块间,白天藏匿在..洞穴中不活动,清晨或夜间爬出来捕食昆虫、蜗牛等小动物。据科学家们观察研究,在消灭农作物害虫方面,蟾蜍要胜过漂亮的青蛙。它一夜吃掉的害虫,要比青蛙多好几倍。⑧蟾蜍还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动物。中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记有蟾蜍的性味、归经和主治等方面内容。蟾蜍全身是宝,蟾酥、干蟾皮、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名贵药材,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疗毒痈疽等有较好的疗效。

⑨尽管许多人对蟾蜍的外形没啥好印象,然而

:蟾蜍挺着大肚子,一次产卵数千枚,早在石器时代就被视为孕育生命、子孙昌盛的图腾。蟾蜍日伏夜出,与月亮同步出现,而月亮又与女子、婚姻、繁衍密切相关,所以蟾蜍成了月亮的形象大使。历代文人都常用“蟾宫”指代月亮。民间还用“蟾官折桂”来指代应考得中,甚至有人把砚台雕刻成蟾蜍形象,以求吉利。唐宋之后,月宫里的蟾蜍逐渐被人冷落,而口吐铜钱的“金蟾”却在民间日渐红火,形成了“家有金蟾,财源绵绵”的说法。民间画家在年画中也多以“金蟾”为题材,创作了“刘海戏金蟾”等作品,寓意财源广进,大富大贵。⑩“鲛室影寒珠有泪,蟾宫风散桂飘香。”蟾蜍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1、文章以“月之精灵——蟾蜍”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2、阅读全文,在第⑨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能概括下文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3、文章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18.阅读第⑦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二十一世纪潜在的新能源——可燃冰

①可燃冰一直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虽然多个国家努力研究,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尚不可行。2 017年5月18日,中国成功试采可燃冰,让世界看到了希望。②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组成的外形像冰的白色固体物质。由于它含有大量甲烷气体,可以直接燃烧,因而俗称可燃冰。可燃冰通常存在于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呈分散状、结核状、层状或块状产出,其颜色随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有白色、淡黄色、琥珀色和暗褐色等多种。

③形成可燃冰,第一是低温,一般要求温度低于10℃;第二是高压,一般要求压力大于10兆帕;第三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天然气供给;第四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孔隙空间。④可燃冰有的分布在极地地区,即高纬度的永久冻土带或大陆架上的永久冻土带,它们主要是在低温和较低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已发现的极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北极圈内,例如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的永久冻土带。另一种则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海底,主要蕴藏于大陆边缘水深较大的大陆坡、海山、边缘海深水盆地以及内陆海中。据透露,中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由于海洋的面积大于永久冻土带面积,而且气源供给更为充分,因此海底可燃冰的资源总量大于极地可燃冰资源量。

⑤可燃冰里蕴藏丰富的甲烷。中国科学家从水深1.2千米的海底提取出样品,计算出1立方米的可燃冰等同于160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汽车加100升天然气能够行驶300公里,而加入100升“可燃冰”理论上则可跑5万公里。显然,该技术完全可能使世界油气价格“崩溃”。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立方米甲烷。这意味着,以目前的消费速度,可燃冰储量可以满足80至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

⑥然而,专家担心可燃冰产业化开采,会造成甲烷泄露。甲烷可能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海底可燃冰的分解可能造成海底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同时,可燃冰分解引起的海底地质灾害还会导致海底生态环境恶化而殃及海洋生物。

⑦但这样一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就远离我们。科学家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

1、文章第②-⑥段分别介绍了可燃冰的物理性质、、、储量和产业化开采可能带来的危害。

2、第⑤段画线句除了列数据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形成的像冰的魄固体物质就是可燃冰。B.可燃冰大部分分布在极地地区,还有少部分分布在海洋中的海底。

C.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立方米甲烷。这意味着,可燃冰储量可以满足80至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

D.可燃冰这种新能源的产业化开采,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但人类有可能解决好它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

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

①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流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增加近140亿立方米容量。

③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走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⑧通常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然而,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木错湖水蒸发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就明白纳木错的湖水水位为什么升高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1、第②段主要运用列数字和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2、概括纳木错湖越变越大的三点具体原因。(每点用四个字概括)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纳木错湖越变越大,归根结底是气候变化导致的。B.本文是按由主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纳木错湖水位上涨原因的。C.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牧民十分愚昧。D.第⑥段加点词语在文中起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上一篇:有效讲授下一篇:寓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