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导学案2

2024-10-25

说明文阅读导学案2(共11篇)

说明文阅读导学案2 篇1

【目标点击三】 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实例精析一】

①鼻行动物栖息于南太平洋的一群古岛——哈伊艾爱群岛上。这片群岛是由瑞典人谕姆 维新特于194l年发现的。谕姆维斯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日本军队的战俘收容所里逃脱出来,漂泊到这片群岛当中的哈伊达太菲岛上。这是一个南北长32km,东西宽16km的小岛,岛上有一座高为1752m的活火山。这个面积为1690km2的群岛,有大小二十多个岛屿、遍生热带植物,分布着固有的特异生物群落。岛上曾有土著居民七百多人。居民们称这群岛为“太古之岛”,群岛被发观后,人们在岛上建立了哈伊艾爱达尔文研究所,国际生物考察团住在那里考查鼻行动物。他们在那里获得了大量的鼻行动物生态观察资科和记录。鼻行动物的发现及其科研成果,轰动了国际动物学界,动物学家一致认为这是20世纪动物学领域里的重大发现。

②鼻行动物是胎生哺乳动物,共有14科189种。它们拥有一个很大的家族,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它们的祖先很可能是食虫类动物,在特殊地理环境下,走了一条超进化的道路。

③鼻行动物的最大特征是

。有的只有1个奇怪的鼻子,有的有4个鼻子或更多的鼻子。它们的鼻子千姿百态,有的像根柱子,有的像个喇叭,有的像只蜗牛。其鼻子也有多种功能,不但可用鼻子爬行、跳跃,甚至能用鼻子捕捉虫子;鼻子在它们的生活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动物学家给它们的鼻子起个名字叫“鼻子步行器官”,简称“鼻器”。所谓“鼻器”,只是一种功能性概念,而不是形态学上的概念。它们的鼻子决不可与象、猪或其他动物的鼻子同日而语。

④鼻行动物的另一个特征是

。它们的四肢作为移动器官,早已失去了其本来功能,其四肢功能已由鼻子取而代之。鼻行动物的后腿有的退化成两条短小的赘物,有的干脆就没有后腿,前腿作为一种把握器官,依然存在,但很少使用。

⑤鼻行动物的第三个特征是大部分体表有毛。皮毛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的身上长有硬鳞。它们的皮毛很细,有光泽,很漂亮。足尖、耳朵、头部、鼻端一般都没有毛。

⑥鼻行动物第四个特征是尾巴也比较发达。有的尾巴比身体还长,能用尾巴套取食物;有的尾巴带有毒钩,能致敌于死地。

⑦鼻行动物的繁殖力不太强。一般一胎只怀一个崽,妊娠期为7个月到1年,很少一胎多崽:由于它们栖息的群岛天敌较少,因而存活率较高。

⑧令人遗憾的是,某大国于1957年在南太平洋上举行了一次秘密的大型核武器试验,强大的冲击波致使哈伊艾爱群岛骤然下沉,被海水吞没,岛上包括鼻行动物在内的所有生物一起毁于一“弹”:从1941年发现到1957年毁灭,鼻行动物展现在人类眼前的时间仅有屈 指可数的16年,实在太可惜。它们连一个活标本也未曾留下来,就这样销声匿迹了,人类再也找不到它们了。

(选自《科学之友》2005年第1期)

1、给本文加一个能反映说明对象特征的标题:

2、根据③④段把文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出来;(4分)A、鼻行动物最大的特征是: B、鼻行动物另一个特征是:

3、第⑤段的开头句和结尾句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4、假设第⑧段所述的鼻行动物被毁灭的事件刚刚发生.请概述其主要内容。(4分)。

【实例精析二】

①我们的毛发为什么会有颜色呢?毛发的色调主要由两种黑色素构成:真黑色素和类黑色素。真黑色素呈黑色或棕色,类黑色素呈黄色或红色。两者都是在黑色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经一系列反应由酪氨酸生成的。两种黑色素的相对含量决定了毛发的颜色。②人老了头发变灰白是一个生理过程。一根根头发就像一根根管子,其中充满了细胞和色素,细胞和色素之间的空隙全是液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越长越慢,黑色素细胞的活动开始减弱,酪氨酸酶促使的一系列反应逐渐缓慢。接着,生出的头发因含有的黑色素减少而变浅。头发中的液体也越来越少。最后,黑色素细胞完全停止生产黑色素,头发中的空隙全那为空气所充满,头发也就变白了。

③头发变白是毛发正常的老化,但是影响毛发变白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c遗传、疾病和精神因素也会使头发变白。在我国,头发早白具有家族集聚的特点,一个家庭的父母头发早白,其遗传基因使子女的头发十有八九也会早白。许多疾病会打破人体内原有的平衡,使内分泌紊乱,导致人过早地产生白发。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贫血、营养不艮等都可能使人头发变白。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而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有如民间传说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选自《科学画报》2005年第12期,有删改)1.请给本文加一个标题:

2.文章第③段说“头发变白是毛发正常的老化”,这里为什么要强调是“正常”的?请结 合上下文加以分析。(4分)

3.班上一位同学才15岁就已经有不少白发,而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一头黑发。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分析她早生白发的原因。(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 O题。(1 1分)①传统的石化能源正在一天天的减少,同时全球还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这个时候,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是当前既可获得能量,又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 2 排放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开发太阳能能源。如美国..的“光伏建筑计划”、欧洲的“百万屋顶光伏计划”、日本的“朝日计划”以及我国已开展的“光明工程”等。

②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球的能量达1.7×l O14千瓦,如果我们把地球表面O.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即可望达到7.4×1 O13千瓦时,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耗的40倍。因此,太阳能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重要能源。

③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时以上,陆地面积每年接受的太阳能辐射相当于上万个三峡工程发电量的总和。

④太阳能开发成本低廉,前景广阔。近十年来,我国的太阳能利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据预测,今后l 5年内,太阳能热水器将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全国城乡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户数将达总户数的25%。随着太阳能利用方式研究的发展,太阳能空调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产品,有望今年走进百..姓生活。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手机、太阳能无冲洗卫生间等一系列太阳能产品正处于开发应用阶段。现在我国成了石油净进口国,对太阳能发电有了很大的需求。目前,我们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把太阳能作为替代能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到处阳光到处电”将成为我们的生活现实。

1.与传统的石化能源相比,太阳能资源有哪些明显的优势?(3分)

2.作者在②③两段中列举了大量数据,目的是什么?(2分)

3.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请从文章两处加点的词语中任选一处,写出它的表达效果。(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如果你能在夜间观赏到海发光,那是相当瑰丽的。它似星光万点,又似乳光一片,更似绚丽多彩的礼花。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海火”,这种迷人的景象是谁引起的呢?是谁的杰作呢? 有一种海发光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这主要是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引起的。其本身多呈玫瑰红色,平时凭借其体内的一种脂肪物质就能微放光明。发光的特点是,由无数白色的、浅绿色的或浅红色的闪光组成。但通常只有在海面有机械扰动或它们受到化学刺激时才比较鲜明。当海上风浪把它们推向砾石海岸时,它们受到更大的触发而发光。放出的光就像一束四溅的火花,如“火雨”跌落,一拨紧接一拨,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为火花型海发光。

还有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发光细菌引起的。它们发光强度较弱,其特点是不论什么海况,也不管外界是否扰动,只要这种发光细菌大量存在,海面就会出现一片乳白色的光辉。这样的细菌多在河口、港湾、寒暖流交汇处,特别是下水道入海处被污染处最多,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之为弥漫型海发光。

另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里躯体较大的发光物所引起的,如水母、海绵、苔虫、环虫和蚧贝等。水母躯体上有特殊的发光器官,受到刺激便发出较大的闪光,有些鱼体内能分泌一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资和氧作用而发光。这种发光通常是孤立出现的,在机械、化学作用刺激下,才比较醒目,它们发出的海光特点是一亮一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这种的海发光被称为闪光型海发光。

海发光不仅绚丽多彩,美丽诱人,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与生产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海发光强的海区能映出黑夜的海景,因此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船舶遇到海发光时,能使船长产生错觉,导致海损事故,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正确掌握海发光可以预报天气,我国辽宁、河北一带的渔民经多年观察总结出“海火见、风雨现”的民谚。鱼游动时所发生的海光,暴露了鱼群的藏身之地,因此,经验丰富的渔民在夜间利用它来捕鱼。(选自《语文报》)

1.请简要概括绚丽多彩、美丽诱人的“海发光”的成因。(3分)

2.不同类型的海发光各有什么特点?(3分)

3.“火花型海发光”为什么会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3分)

4.海发光与生产建设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3分)

说明文阅读导学案2 篇2

《将相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组教材中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 四篇课文分别选自《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编者的意图是通过学习本组课文, 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 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名著的魅力, 激发阅读名著的乐趣。因而, 在教学中, 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兴趣, 引导他们课外自觉地阅读古典名著。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通过阅读, 与他人交流和探讨,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体会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

3.通过练习,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够经过独立思考和与他人交流合作, 完成学案中的思考题。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认真思考,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跟大家讨论, 或者把自己读书过程中的体会跟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事件之间的联系。

[教学资源]导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集体交流

1. 相关知识链接:课本95页下“资料袋”。

2. 自读课文, 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情?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1. 练一练, 能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要读准。

2. 文中一共讲了三个故事, 请你给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想想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 正确认读课后生字。

三、合作学习、集体交流

1. 交流自主学习问题:你给文中三个故事加的小标题是什么, 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2.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与同学探讨。

或者把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与同学交流。 (教师了解学生讨论交流情况, 相机引导学生讨论课件中预设的问题。)

3. 集体交流。

四、自主测评、集体交流

1. 请任选下面的片段朗读, 自己评价。91页最后一自然段、93页234自然段、92页23自然段、全文倒数两个自然段。

自评: () 通顺、 () 较通顺、 () 不够通顺。

2. 填空:读了课文, 我觉得廉颇是个 () 的人, 蔺相如是个 () 的人。我更喜欢 () 。

3. 我能不能把文中的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4. 有很多成语就是由历史故事演化来的, 这篇文章中的故事后来成了两个成语, 它们分别是 () 和 () 。

5. 看课件, 读生字。

6. 集体交流。

五、引导探究、朗读体会

1. 议一议:

在这个故事里, 将相和应该是两个人的事, 为什么对蔺相如的事迹讲述得较多一些?对于蔺相如的形象刻画,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描写的?

2. 练一练:

找出课文中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读一读, 体会人物的语气, 试着在蔺相如每一次说话前, 用一个词形容他的神态。师生互动, 读一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再说说你对文中两个主人公的更全面的看法?

3. 说说你从文中两个主要人物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拓展延伸

1. 文中除了廉颇和蔺相如之外, 还有两个人物, 能说说他们给你的印象吗?

2. 课外阅读

选读一些《史记》中的其他故事, 如, 项羽本纪、苏秦列传等, 也可以读一读蔺相如和廉颇的其他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说说本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

2.流利准确地认读课后的生字。

二、自主合作

1.小组内试着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2.交流识记本课生字的好方法。

三、自主测评、交流反馈

1.看拼音写出汉字。

完bì () 归zhào () zhào () 集允nuò () 胆qiè () jù () 绝zhū () 位

2.把词语补充完整。

负 () 请罪同心 () 力理 () 气 ()

攻无不 () 战无不 () 无 () 之宝

3. 本文是按怎么样的顺序记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课文中塑造蔺相如这个人的性格特点,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四、拓展延伸

把自己读的《史记》中的其他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摘要: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 导学案教学主要应用于中学, 小学做的尝试还比较少。这篇导学案从课堂教学的模式、流程和教学内容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 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有所启发。

说明文阅读导学案2 篇3

编写导学案的策略。在导学案教学中,编写好导学案是关键,因为编写者要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教学条件等等。只有编写好导学案才能做到有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同时才能构建理想的高效课堂。在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中要编写好一个好的导学案应注意如下两个策略: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能力为前提。由于近几年的中考中已经不再具体考查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辨认,而是更加注重考查文本的信息的理解各句子逻辑关系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在编写导学案时,应让学生能读懂所说明的事物或者事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的筛选和加工的能力。编写时应侧重于写了“什么”,而不能侧重于“怎样写”(也就是以往的说明文教学中,让学生先明白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分类等知识),我们认为,一篇文章只有先弄清是写了什么,才能从内容中得到求知、愉悦、启思的收获。而探讨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就是无本之源,“怎样写”是以“写了什么”为基础的。这或许就是近几年的说明文为何不再具体考查写作手法的原因。比如《苏州园林》这一篇说明文,我们设计导学案时就应让学生侧重于,苏州园林的共性(共同特征)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等围绕着课文的信息的筛选和加工来设置问题。二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能围绕着文本内容,想方设法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由浅入深的设置问题,让学生能自主、主动的去探知课文内容,而不是只停留简单的问题的设计上,或者把导学案变成学生上课前的为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完成的作业。

导学案编写好之后,如何上?如何导才是关键?在这里,我们应该摒弃以往只专注于说明文里只给学生以知识或者事理的课堂理念,而应当以课文为例子,把说明文变成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或事理的一个重要窗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诚如课标指出的“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为此在教学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注重观察、讲究家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具体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我们认为,在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中,在导学过程中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去努力来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抓住关键句、关键词,提取和整合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加工信息能力。写作者在一篇文章中,都会体现作者的一定的写作思路,也会在文章中有意识的把一些关键句、关键词体现在文本中,因此,让学生学会抓关键句、关键词是培养学生提取和整合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如《苏州园林》开头就说:“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那我们就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苏州园林这么多,作者在这样的短文里能一一介绍吗?那如不能一一介绍,那就只能抓住它的共同特點来介绍了。这样学生就不难的在第二段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再如第三段的关键词“对称”,第四段的关键句“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第五段的关键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等等,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思路就很明了。

其次,可把本为文字的形象化、图案化,再让学生口述其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务实的精神,同时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明顺序的逻辑性,还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钱梦龙老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先出示一幅教学挂图,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赵州桥的结构,在学生明白“拱”是怎样的形状后,又启发学生准确表述“一个大拱与四个小拱关系”。待学生说出“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上方”、“大拱两侧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等答案出来后,又通过图示、比较,终于使有的学生得出了“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最准确表述,然后评以“你跟茅以升这位科学家说的完全一样”一语,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印证。这样,学生学得就有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感受到揣摩的乐趣。在这样热情高涨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文中“卢沟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等”一句,就会自然而地联想到几何中半球平等的定义,感悟“几乎”一词用得实在准确,不可或缺。

其三,引导学生体味说明文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诚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判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而在以往的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说明技法的介绍,而忽略了情感的教育。而且误认为那是记叙类的文章的任务,因此,语文老师上课时正是这种思想在作怪,也认为说明文的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上课也索然无味。

以上是我们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围绕说明文阅读教学而探讨的问题小结,其实教无止境,一种类型的教学可以探讨的内容很多,我们只有善于积累、总结、提升,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2。匆匆导学案 篇4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预习

一、收集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二、我会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思考课文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三、我会读并理解下列词语

头涔涔、泪潸潸、伶伶俐俐、徘徊

四、我会写词语

挪移、蒸融、游丝、伶伶俐俐

五、大声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你特别喜欢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

1、品读优美语句

2、课文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在哪?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六、文章开头与结尾是什么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七、提出不懂的问题

展示反馈

1、听写词语

2、背诵课文

3、抄写喜欢的句段

4、说说自己有什么收获?

5、课后还读了朱自清的哪些散文?

八.精读 品析课文 默读课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并批注你的体会。

1. 细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展示关键: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

2.细读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说明,时光飞逝

(1)细读第2自然段 展示关键: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

(2)细读第3自然段

洗脸时 刷牙时

玩耍时·····

展示重点: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2仿写: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的时候,日子从()过去。

(3)细读第4自然段 展示关键: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

3. 细读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展示关键:课文最后一段写了什么?与开头什么关系 七.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学案导学 当堂达2 篇5

(三)为了进一步解决许多教师在导学案设计,课堂使用出现的诸多问题,本月份我们利用周六的校本教研会,又集中学习了《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案导学中小组如何合作学习》等文章,使老师们的学案使用有了具体指导。

本月份我们对张福龙、周敏、李红梅等14名被推荐出来的优秀学案的老师进行了公开表彰,并对他们的学案进行了点评。

本月份针对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以及收获,老师们每人又写了一篇教学反思。

本月24日,在区教研室李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有幸到陵县郑家寨中学进行了参观学习。其简单易行、大容量、高效率的导学课堂,规范性极强的教案、导学案及学生作业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又参观了同济中学的导学案,都受益匪浅。我们学校部分教师的导学案也有幸参加了展览,并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

本月26日的校本教研会上,在传达完李主任对全区高效课堂的意见后,我说了自己的学习心得:要想搞好教科研必须做到:

1、要有强有力的管理奖惩制度作保证。

2、需要老师们真心付出。

3、需要老师们坚持不懈。

4、需要老师们大胆实践。

5《再塑生命》导学案 2 篇6

知识目标

⑴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⑵理解课文主题,理解人物形象。能力目标

⑴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⑵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⑶理性地思考、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情感目标

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教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通过速读课文和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2、研讨点拨法。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内涵,师生互动探究文意,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主要是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另外还有运用泛读、精读搜索信息的方法;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课型】自读课【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

2、收集有关海伦•凯勒与沙莉文老师的资料,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社会贡献以及精神境界。教学过程

1.音画导入,烘托气氛(幻灯片1)

(播放歌曲视频《春天》,感受生命的美好。)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更是美丽的。刚才的歌曲画面中,我们能感受阳光的五彩斑斓,欣赏树木的青翠葱绿,聆听鸟儿的悦耳鸣叫,重温童年的快乐纯真。(再转换一张黑色幻灯片2,稍停顿)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

要一定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看看年轻的家庭女教师是如何“再塑生命”的。板书课题:《再塑生命》(幻灯片3)

(这样设计导语的目的:用图片音乐、文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迅速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激发兴趣)

(二)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对海伦•凯勒及其老师莎莉文小姐的生平事迹的认识和了解。① 学生演示自己所查询的资料。(学生将资料进行整理,用投影仪进行演示)

(整理资料要求:语言简明扼要,按照姓名、国籍、成就、生平、他人评价,带给我们的启发等要点归纳。不重复不罗嗦,适合多媒体演示。)② 教师准备图文课件材料(进行相应补充)

幻灯片4: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幻灯片5: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但是,海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从未放弃努力。幻灯片6: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进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大学期间,在师长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幻灯片7: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识记字词。(幻灯片8、9)

搓()捻()繁衍()迁徙()觅()食譬()如 栖()息小憩()遨()游花团锦簇()冥()思遐()想企盼(qìpàn):盼望.繁衍(fán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迁徙(qiānxǐ):迁移.花团锦簇(jǐncù):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四)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结构。(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1.(幻灯片10):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主线十分清晰。请大家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文章写了哪几件事?(幻灯片11)学生回答后明确:

①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②莎莉文老师教我走进大自然;

③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

2.快速浏览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

(回答要求:要求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在文中找出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进行朗读,体味语言。)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幻灯片12②光辉的起点: ___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幻灯片13)(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组把我抱在怀中的图片)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叫我识字的图片)

④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幻灯片14(背景幻灯片展示海伦和莎莉文小姐在树上的图片)

⑤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______(爱,课文第39自然段)(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紧紧搂住海伦的图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能力,养成圈点勾画的良好阅读习惯。同时,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另外在阅读前适当给学生一些阅读任务,会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阅读目标。)

(五)深入理解课文

逐步引导学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幻灯片15)①关于“爱”的教育: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我认识“爱”的?②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是什么?③请说说对“再塑生命”的理解。

1.对于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爱”的句子:(幻灯片16)爱是什么?爱在这里。(指着心)爱就是花的香味吗?不是。

爱是不是太阳?是太阳吗?爱是不是太阳?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2.学生思考2、3个问题,分组讨论后作答,教师明确: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幻灯片17)

安妮•莎莉文: 了解儿童心理讲究教育方式教学循序渐进善于启发引导热爱教育对象海伦•凯勒:勇敢、坚强,聪明、好学,有旺盛的求知欲,情感丰富,悟性高。3.对“再塑生命”的理解:(幻灯片18)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4.创造思维活动(幻灯片19)

请用一个比喻句说出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所起的巨大变化。

例句: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记忆厚重的大门,把我从黑暗中引向光明。仿写: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就像。(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六)小结:(幻灯片20)再塑生命

莎莉文海伦因势利导认识具体事物勤思好学循循善诱了解大自然坚韧不拔甘于奉献认识“爱”热爱生活关心爱护感激爱戴

(七)情感体验:(幻灯片21)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到升华。(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八)互动共享,体验反思:(幻灯片22)

1.海伦是世界上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资料,并出示有关幻灯片23—29

①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26岁时听觉衰退,、35岁时完全耳聋……——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与世界②阿炳 :二十多岁时患眼疾双眼相继失明……

二胡作品《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③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作家,25岁全身瘫痪 双目失明……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④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政治家,41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 下肢瘫痪……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

⑤张海迪:5岁时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高位截瘫……自学掌握英语、日语、德语等,当代知名作家、翻译家

⑥邰丽华:]如果有一天,能够给我有三天的听力。第一天,我要听听陪我渡过20多年的音乐。第二天,要听听关心关爱我的周围的朋友们的声音。最后一天,我要听听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最美妙的声音。……

像海伦这样身残志坚的人有很多,他们的生命可以说是不幸的,可是他们用坚强和乐观弥补了这个不幸,他们要让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2.请学生畅谈该如何对待生命中的成功与挫折,快乐和不幸。并积累有关“战胜挫折”的名言:(幻灯片30)

①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荻更斯

②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③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培根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

(九)幻灯片31:海伦•凯勒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有了对生命的热爱,才有了再塑后海伦的生命如歌。欣赏诗歌《热爱生命》——(幻灯片32)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风雨,使学生的情感真正受到洗礼。)

(十)教师寄语:(幻灯片33)

生命是珍贵而又短暂的,“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要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希望同学们,扬起奋发向上的风帆,能在你的生命长河中勇敢地藐视困难、直面人生。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十一)推荐作业:(幻灯片34)

1.感受海伦.凯勒不屈不 挠的奋斗精神和莎莉文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写读后感,或写一写生活中感受到的“爱”。

2.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作业灵活,重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心灵更易得到净化,更易理解生命的意义,爱的意义。)

(十二)请同学们记住: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幻灯片35)

(十三)在歌曲《隐形的翅膀》中结束本课.(幻灯片36)

说明文阅读导学案2 篇7

目前, 大部分的英语阅读教学研究只是针对阅读教学模式和阅读策略的研究, 很少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在阅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运用分组分层-学案导学进行阅读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 很有必要, 意义深远。其目的在于探寻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分层教学法, 是上个世纪初出现在美国的, 当时大量移民涌入, 学生背景各异, 有必要按能力和以前的学习成绩对其进行分类。初期, 分层形式比较极端, 高中生分别被安排接受学术类、综合类和职业类教育。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 由于担心美国会丧失竞争力, 所有学生都被要求接受严格的学术类课程。上世纪80年代之后, 学校依据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类, 分别被安排学习高级、普通或基础课程。跳级生课程的出现和发展, 正是分层教学成为制度化实践的例证。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利用维果茨基“最新发展区”理论提出叫徐扼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认识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其潜在的发展可能, 合理组织教学, 使教学水平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能达到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上, 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学的进度, 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此理论, 成为中外学者做分层科研时的理论依据。如, 廖运松的《职高数学“分组分层导学”实验研究》 (2002) 。

中国广大学者和一线教师就分层问题也做了很多建设性的研究。如张徐菊在《实用英语分层教学初探》 (2010) 中, 从实用英语分层教学的角度, 就职业院校如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进行了深入探讨。郭超在《新课标下高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2010) 中, 也强调了学案导学设计要贯彻分层的原则, 以提高高三复习效率。

二、理论基础

1、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要求, 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既要照顾和培养特长生, 又不能忽视中等生, 更要照顾后进生。尽量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2、根据心理学需求理论, 学生都有受到尊重和关爱的需求,

无论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比较弱的学生, 都有接受到同等教育机会的权利。教师应该设法从各方面满足学生的受尊重和关爱的需求。

3、心理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差异是进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具体而言, 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表现为, 可以有不同的能力 (即他们能够学什么) 不同的特性和学习风格 (即他们如何学习) 或不同的学习速度 (即他们学得多快) , 也可以有不同的已有知识和学习兴趣。这些差异是学生在接受教学之前所具有的特性, 并将影响教学的有效度。“分组分层导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学习上的个体差异, 并针对这种差异在教学过程正确对待这种差异, 充分利用学生差异中有利的因素, 把学生之间的学习上的差异视为是一种教学资源, 教学中充分利用此种资源, 推动各层次学生的合作学习。

4、探究学习理论要求变教为导, 变教为学, 要求学案导学突出学生的自学。

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导学, 才能真正做到使最多的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 自我发现、解决问题, 渴求老师指点。

三、“分组分层-学案导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界定

1、分组分层导学——“分组分层导学”指在班级授课制的基

础上, 承认学生学习上的个体差异, 以学习基础、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指标方面的差异进行分层;在此基础之上采用“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办法进行分组;教学过程中, 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实行目标分层, 施教分层, 作业分层, 评价分层, 给予各层次学生不同的辅导, 使各层次学生对学习人人有兴趣, 各有所得, 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过程中,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坚持导学的原则,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学案导学——学案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

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 它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自学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探索过程的学法指导、学习能力尝试测试、自我评价等环节, 由师生共同完善。学案是学生学习思维的体现;学案本身的成分包括教师完成的部分 (导的部分) 以及学生完成的部分 (探的部分) 。导学是指在教师及学案的指导下, 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展望

目前学案导学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在英语的阅读课中, 但在阅读课堂教学利用分层学案导学的研究还很少。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运用分组分层-学案导学, 使水平参差的学生都在课堂上能提高英语阅读的积极性, 让个体差异得到尊重和体现, 提高全体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M.T.Hallinan.美国“分层教学”正在演变[J].教育未来, 2004.

[2]陈静.英语分层教学浅析[J].巴音学院教育科学系, 2007.

[3]邵凤兰.高中英语阅读课学案的设计与编写[J].课程.教材.教法, 2001, (05) .

[4]付文临.运用学案导学提高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 2008.

[5]高变英.“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 2006.

[6]廖运松.职高数学“分组分层导学”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 2002.

[7]王卫东, 宋兆银.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感受成功[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8]张旭菊.实用英语分层教学初探[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2010.

[9]周银斌.高中英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说明文阅读导学案2 篇8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问题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004

导学案由于将教师上课的相关内容通过导学的方式前置给学生,若使用得恰当,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其中导学案问题设计是否合理则成为导学是否科学、有效的关键。如何使导学案有效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其问题设计的策略如下:

一、围绕目标,构建问题

我们在编写导学案时往往容易走向为设计问题而设计问题的误区,忽略了所设计的导学案是为了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自己将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要突破的难点知识。”[1]例如有位教师在《咬文嚼字》的导学案中将“过程与方法”、“学习重难点”均定为“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首先在“合作探究”的“文本解读”环节设置了五个问题,分别是《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改写的例子、“僧推月下门”一句推敲的例子、《惠山烹小龙团》的例子、“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它们分别论证了什么道理和作者的论述给我们哪些启示。通过五个问题的巩固落实让学生从文本的例子中获得启示,在此基础延伸到课外的内容,在阅读巩固部分以2013年湖北卷为例,将《雷雨》中两个版本的台词进行对比,让学生以高考真题练习“咬文嚼字”,最后让学生本着咬文嚼字的原则,围绕“青春不朽”为话题拟一个作文标题。教师的这些设计逐层深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重难点,起到较好的导学效果。

二、抓住关键,合理取舍

编写导学案时,有效的问题设计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体现,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前提。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讲究教学问题的设计,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与密度上设计问题,精心设计问题的类型与梯度,巧妙设计问题的方法,设疑激思,竭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与质量。[2]以往笔者在编写导学案时,选择问题容易出现合理取舍的问题,容易造成问题的堆砌和反复,结果使用导学案时效果并不理想。而“‘导学案不是练习的罗列,而是各种练习册生本化后的学习资源的精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3]在编写导学案时应做到按需设题,化繁为简。一位教师的《说木叶》导学案,在课堂需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部分知设置三个问题,先是围绕文章,“最后一段说在艺术形象领域里,‘木叶与‘树叶的差别一字千金,你从哪些段落看得出来?两者有什么差异吗”。然后基于此延伸到下一题,“下面请大家在下面的意象:月、梅、柳、草等(可选其他),任选其一,看它们都有哪些暗示性,最好有诗词作证”,该问题涉及高考诗歌的重要考点——意象。最后由赏析升格到写作, “请以‘夕阳为重点,以‘一位老人……为开头,围绕‘悲戚‘无奈‘乐观等,任选其一,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让学生通过写作训练,体会语言的暗示性。这样的导学案,让琐碎、繁难的问题简练化、系统化,让学生深文浅读的同时,又避免了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写导学案。通过阅读方法的示范,较好地发挥了导学案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鉴赏,最后学会将阅读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这有效避免了学生为阅读而阅读的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层层推进,延伸拓展

优秀的导学案往往结构合理,其中的问题彼此应有梯度和联系,遵循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引领,能力应逐步获得提升和扩展。众所周知,在高中阶段,鲁迅的文章学生并不好理解,所以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在教授《记念刘和珍君》时,经过备课组集体讨论,我们将导学案分为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引领探究、高考真题演练四部分。我们在自主预习的整体感知部分 ,设置了两个问题,分别是“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君。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其他几节各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可以归并为几部分?理由是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梳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合作探究部分,主要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生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你可以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快速阅读一、三节)”,以及“通览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燃烧,这种情感触及的‘真的猛士‘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等几类人,分别指什么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来合作探讨作者的爱憎之情。在引领探究部分,则主要是结合课本的课后练习,对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赏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深入理解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纪念性文章的思想内涵。在“高考真题演练”板块,我们选择了两道与课文内容练习紧密的高考题,一道是2011年湖北卷,“某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另一道是2011年江西卷,“参照下面鲁迅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通过这两道题,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对作者和主人公的认识的习惯。当然,导学案的编写根据所教课文的具体内容,应灵活设置相应的板块,切记模式化和程式化。否则将会影响导学案使用的效率,也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浪费学生的时间,最后流于一种形式。

导学案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直接影响导学的有效性,设计时应努力优化问题设计,让导学案成为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让师生通过导学案这一载体能获得教学相长。

[注释]

[1]卢明.让导学案成为提高语文预习效果的催化剂[J].语文教学通讯,2014(1).

[2]冯辉梅.语文教育的省思与突围[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146.

[3]黄本荣.“导学案”:不是天使,更非恶魔[J] 语文教学通讯,2014(4).

平行线的判定2导学案 篇9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它判定两直线的平行关系.2.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学习重点: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学习难点:运用判定方法来证明两直线的平行关系。

一、准备:

1.如果a∥b ,b∥c,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下图,已知四条直线AB、AC、DE、FG及所标示各角,请填空:

①∠1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角;②∠3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角;③∠5与∠6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角;④∠4与∠7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角;⑤∠8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角.3.仔细观察,下列图中有平行线吗

?

相信自己的眼睛吗?你该怎样说明这些直线是否平行呢?

二、合作交流

1.如右图,已知∠C=60°,则当∠ABE=________时,可判定___∥___(理由是:)

2.根据下图填空:

①例: ∵∠A=∠1C

∴AB∥D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2=∠

4∴____∥____(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3=______

∴____∥BC()④∵∠A=______

∴____∥EF()⑤∵AG∥EF,BC∥EF

GE

A

F

C

B

∴____∥____()3.在第2题图中, ∠A与∠3是一对__________,其形成条件是().如果知道∠A=∠3,也能判定AB∥DC.证明过程如下: ∵∠1=∠3()∠A=∠3(已知)∴∠A=∠1(等量代换)

∴AB∥DC()

[归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第3题类似地)在第2题图中, ∠A与∠4是一对_____________, 其形成条件是().如果知道∠A+∠4=180°,也能判定AB∥DC.证明过程如下: ∵∠1+∠4=180°()∠A+∠4=180°(已知)∴∠A=∠1(等量代换)

∴AB∥DC()

[归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提升

1、解决书P66做一做

2、解决书P66例题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存有哪些疑惑?

五、当堂检测

1、书p66—p67练习题

2、如图,推理填空: ①∵∠1=∠

2∴____∥____()②∵∠A=∠

3∴____∥____()③∵∠A+∠ABC=180°

∴____∥____()

3、如图,已知∠1=300,∠B=600,AB⊥AC.①求证:AD∥BC

②由已知条件,你能证明AB∥DC吗?答:____________

③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结合已知条件,求证:AB∥DC.B

C

32C

A

B

D

补充习题:

一、填空题:

A

51、如图(1)∵∠ABC =∠5(已知)

∴)(2)∵∠BAD +∠=180(已知)

∴AB∥CD()(3)∵∠=∠(已知)

∴AD∥BC()

A

二、选择题:

2、一弯形轨道ABCD的拐角ABC=120º,那么当另一拐角 BCD=º时,ABCD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同旁内角互余,两直线平行

2、如图:不能判断AB∥CD的是()

A、∠ABC+∠BCD=180 º B、∠BAC+∠CDA=180 º C、∠ABD=∠BDC

D、∠ADB=∠DBC

三、解答题:

M

N

2C已知:如图,∠1=∠C,∠2=∠B,说明MN∥EF.选做题:

如图,BC、ED分别平分ABD和BDF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导学案2 篇10

• 学习目标 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知道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 懂得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掌握在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 课文逻辑线索

一、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1、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

2、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二、民族精神我传承

1、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改革开放富于民族精神的内涵

3、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自学课文,理清一下问题

• 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及原因是什么?

• 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地位、作用分别是什么?

• 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青少年应怎样弘扬民族精神?

• 课堂自我检测

1、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B 集体主义C为人民服务D艰苦奋斗

2、民族文化的精髓是

A民族优越感B民族精神C民族剥削D民族解放3、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增加了关于国歌的规定。国歌体现了

A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B 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

C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社会道德D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4、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的九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下列体现我国民族精神的有

①延安精神②雷锋精神③抗击“非典”精神④抗洪精神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在2005年现众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的评选中,由残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以极高的得票率荣获特别大奖。《千手观音》的成功,从一个侧面证明

A我国巴形成全社会同情残疾人、关爱残疾人的氛围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民族文化、抵制外来文化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让学案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导学功能 篇11

因此,语文教师根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从以下方面着手编写不同的学案内容,将学案导学与阅读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在阅读课堂上学生就会有明确的阅读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会有阅读反思与情感体验,也会有更高层面的阅读收获。

一、科学设计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阅读导学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阅读习惯、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根本,科学设定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内容、方式与方法,确保学生对学案导学的适应性和主动参与性。其次,对于阅读导学案的设计,语文教师要在备课环节尽量做到内容具体、方向明确,如在什么样的时间点需要完成怎样的阅读学习任务,达成怎么样的阅读目标等。再次,高中语文阅读导学案的设计,还必须考虑到递进性和可测性方面的要求,这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需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并通过相应的阅读测试来发掘学生的阅读学习潜能。

二、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合理的分组与分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导学案虽然是提前设计好的,但是在语文课堂上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需求却不尽相同,即便是对于相同的阅读内容,语文教师也不能抹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和独立见解,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避免统一性、标准性的阅读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的基础上,实施相应的分层教学策略。例如,在高中语文《荷塘月色》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对班级学生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把握比较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设置基础性、提高性和发展性等多个阅读层次目标,如某一句或某一段的语言表达技巧是什么?文章有哪些抒情方法?该散文的抒情风格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一种怎样的情思……如此一来,方便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实施由浅入深的阅读教学,从而增强导学案的导学功能,让更多的学生可以突破自己的弱点区域。

三、学案导学要由点到面,突出重点

在高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将学案导学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相结合时,一定要与学生多进行互动与配合,既要让学生对阅读素材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又要精心布置教学过程,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既要让学生掌握整体又要让学生细致了解,做到阅读教学的以点到面、重点突出。例如,在《故都的秋》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可以按照“总、分、总”的原则进行设计和讲授,由点到面的引导学生在把握整篇文章主旨的同时,细化文中的句法结构和段落层次,最后回归主旨,把握全文,感受作者的悲秋情节和文学气质。如此一来,通过导学案的导学功能,学生可以逐步对文章的重点和难度进行攻克,并最终形成个人的情感认知和阅读理解能力。

四、学案导学要侧重情感教育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以往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分强调应试教育,而对于情感教育目标则是相对忽视。学案导学与高中语文阅读实践的结合,无疑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支持,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加强教学示范,借助学案的导学功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热爱生命》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就可以重点编写生命教育方面的内容,带领学生仔细体会文章中的生命情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感知,进而提高阅读教学成效。

五、加强对学案导学的反思

学案导学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结合,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发挥个人的教学智慧,而在学案实施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说,学案导学的设计与实施,需要高中语文教师边教学、边反思,能够及时总结学案导学与语文实践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同学生的互动中加强自我考核与评价,对于在导学案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成功经验要进行及时地梳理和总结,实现语文教师学案导学教学素质的不断提升。

在导学案的帮助下语文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辅导与教学引导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实现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循序渐进的提升。

上一篇:工行柜员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存真”原则对梁实秋翻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