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

2024-08-25

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共9篇)

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 篇1

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

说明文主要考点有:

1、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重要信息的筛选与概括。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3、说明结构及顺序的理解与把握。

4、说明方法的辨别和作用的分析。

5、说明语言、关键词、重点句的辨析。

6、对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的感悟、评价,或能提出个人的建议。

一、如何整体把握文章?首先要弄清文章的结构特点,说明文一般是先提出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然后进行具体说明,最后进行简要归纳。即使节选的文字一般也是如此。整体把握离不开概括,首先要通读全篇,找出文眼(与各段落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段落或句子),其次要逐段概括,从而把握文章内容。概括要注意准确全面,语言简明扼要,防止以偏概全。

二、如何找准说明对象?找准说明对象,首先应该看题目,多数说明文的题目就表示说明对象,不过有的题目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需要转换成平实的说法。其次是抓首尾段或中心句,一般的说明文都在比较显眼的位置,标明所要说明的对象。也有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但答题时一般需要将它转换成陈述句。例如:南宁市课改实验区卷《大自然的语言(节选)》“请指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只要把“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一问句变换成陈述句“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即可。

三、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首先看原文,尽量从原文中找,它一般在段落的首尾出现,或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其次再考虑概括,但应注意简明。注意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变化、功用、成因等。例如:厦门《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从文中摘录表现“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美丽面孔的语句各一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为什么用“生态杀手”一词来称呼“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四、如何明确说明顺序?必须要清楚说明顺序有哪些?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来依次说明)、空间顺序(按事物的空间位置或前后、上下、远近、内外等进行说明)和逻辑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性能到用途等进行说明);然后辨明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说明的顺序。辽宁卷《人工造林有学问》“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可据本文 “首先”“第二”……“第六”这些表次序的词语确定其说明顺序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五、怎样辨别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先要弄清说明的方法有哪些及每种说明方法的一般作用,在回答时将说明对象及特征具体明确出来。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引用等。

举例子是用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能增强说服力,从而突出事物的特征。例如:青岛市卷《绿色塑料》“文中划线句子(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列数字是用科学数据来说明事物,它能够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或规模,它一般分为确数说明和约数说明两种。例如:浙江省宁波市《爱恨交加说臭氧》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列数字 具体说明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下定义是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严密的规定,它能科学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它常与解说配合使用。例如:山东省莱西市《绿

色塑料》阅读第②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打比方是取其相似点来作比,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化抽象为具体,吸引读者,也便于读者理解。例如:黑龙江卷《漫谈地震》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好像鸭蛋的蛋黄。)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分类别是把事物按照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分类说明,有助于说明同类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它会使文章说明条理分明,特点清晰。例如: 河北省《雾》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运用了分类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作比较是把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特征,使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河北省《二维条形码》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意在说明什么?(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意在说明我国印有 “龙贝二维条形编码”的机动车驾驶证比美国目前最先进的二维条形码证件“肯塔基州汽车驾驶证”先进得多。)

引用:引用资料说明事物特征。例如: 云南省曲靖市《科学认识海啸》分析句子“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在文中的作用。(用引用的方法既说明了中国对海啸的认识比校早,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海啸发生时的状貌。)

列图表: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增强直观性。

六、怎样品析语言?首先表明观点,然后明确该词的本义,说明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述作用,(所涉及的词多从程度、状态、性质或范围等方面起限制或强调作用。)最后明确去掉该词语之后,语义有何变化。(一般改换后它往往不科学、不严密、不准确,或者绝对化了,与文章原意或实际不符了。)例如:黑龙江卷《漫谈地震》“说一说文中加点字„约‟、„仅‟不能删去的原因。”(这里的“约”“仅”都起限制作用,分别表示推测,范围。删除“约”后,就确定了全球一年就有500万次地震,与真实情况不符,“约”字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删除“仅”后,就不能够突出感觉到的地震数量极少了,“仅”字体现了说明语言准确的特点。)同学们在平时阅读时应关注科技类文章,阅读要有大局意识,能从整体进行把握,还要有一定的速度,因为考试就是考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能够准确解答问题的能力。答题应读准题干,必须弄清人家问的是什么?读懂范围,有些问题需要结合课外知识,或其他学科知识来进行,只将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整合是不够的。启示类、建议类的问题应该合乎情理、符合文章内容,不能信马由缰,不着边际。要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认识,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针对问题拟写警示性的标语、或公益广告等。广告标语类要注意语言的简洁生动性,要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例如:无锡市卷《大象报仇二十年不晚》阅读本文“如果人类长此以往摧残大象,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的句子,你得到什么启发?(我们应当保护动物,珍爱生命;人类如果不爱护动物,就会遭到报复。)青海省卷《“中华水塔”——三江源》由于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黄河源头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黄河入海口在1997年竟然300多天无水入海。水资源危机的魔影正一步步向我们逼近…… 请在黄河源头立起的警示牌上写出你想说的话,呼吁人们呵护“中华水塔”——三江源。(示例:但愿三江源的最后一滴水不是人类的眼泪。)

七、说明方法答题模式:

本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如何)说明的,什么事物(说明对象)的(特征)什么特征。

八、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说明方法题型与答题思路:例本文(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务必找全);请举一例(务必具体说明举了什么例子或将什么比作什么或列举了哪种数字);具体分析其作用。既要说清这个说明方法的一般作用,又要分析在本文中的作用。

列数字(据):用准确、具体、科学的数字说明了XX的XX特征或事理。往往要说 打比方: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明的在本说明方法之前或之后 举例子:用真实、具体、典型的例子说明了或需概括组织。

下定义:给XX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XX的几种情况。

作比较:通过XX与XX比较,突出了XX的什么特点。

作诠释:(诠释概念或诠释原因)具体解释说明了„„

摹状貌:(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地说明了„„

画图表:比文字更直观,更一目了然。

引用说明:引用有关的科学道理、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形象生动、真实可靠地说明了„„

2. 如何将作诠释的语言转化为下定义。

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公式:被定义事物是 事物特征的 被定义事物的属类。

例:短期气候预测 是的 气候预测。01年中考题《短期气候预测》19题答案示例:短期气候预测是相对于长期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以“月”“季”“半年”“一年”为概念的气候预测。

注意:1.下定义一定要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2.事物特征一定找准,找全,概括出来。3.“被定义事物的属类”文中不一定出现,要自己补上。4.下定义语言一定要简洁明确,表达通顺。

例:《磁浮列车》18题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请试着给“磁浮列车”下一个定义。

答:磁浮列车是一种①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②利用电磁力来实现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的③快速安全的④交通工具。这一答案来源于原文中两个自然段,要善于找到信息区间。

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 篇2

《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到: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 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是国际PISA测试中的重要文本类型,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着“非连续性文本”, 药品说明书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类。本课选取《止咳糖浆说明书》《泰诺说明书》《美林说明书》《布洛芬缓释片说明书》这四份非连续性文本。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整体阅读《止咳糖浆说明书》, 关注“功能主治”“生产日期与有效期”“批准文号”“生产企业”“注意事项”“用量用法”等有价值的信息, 初步学会阅读药品说明书;然后通过小组合作, 运用之前的学习策略, 对比阅读《泰诺说明书》《美林说明书》《布洛芬缓释片说明书》这三份说明书, 合作探究药品的“生产日期与保质期”“适用人群”等关键信息,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药品。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1.通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进行辨析与比较。

2.初步学会阅读药品说明书, 增强生活常识。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

(一) 整体阅读《止咳糖浆说明书》, 提取有用信息

1. 创设情境:

瞧, 这个活泼的小男孩叫李阳。就在上个周末, 爸爸和妈妈一大早出门前, 给他留了张条子:阳阳, 爸爸、妈妈有事要外出, 你现在是个大孩子了, 今天在家陪妹妹玩喔!我们办完事就回来。于是, 李阳陪着妹妹吃过早饭, “咳咳咳、咳咳咳……”妹妹的咳嗽一声连着一声。怎么办呢?李阳想起以前自己咳嗽时, 妈妈给他服过止咳糖浆。他拿出药箱, 找到了——止咳糖浆!就是这一瓶吧?李阳搔搔后脑勺, 自言自语:它还能喝吗?该怎么喝呢?

2. 引出“止咳糖浆说明书”:

你们手中拿着的就是李阳找到的止咳糖浆说明书。请你仔细读读它, 帮李阳看看这瓶止咳糖浆还能让妹妹喝吗?该怎么喝呢?你可以把找到的有价值的信息画出来。

3. 反馈与交流。

(1) 聚焦“止咳糖浆能喝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 引导他们关注药品的“功能主治”“生产日期与有效期”“批准文号”“生产企业”“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 确定能否服用某种药品。

(2) 聚焦“止咳糖浆怎么喝?”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 引导他们关注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 学会看药品说明书, 了解如何正确服药。

4. 总结:

我们通过完整地阅读“止咳糖浆说明书”, 提取到“功能主治”“生产日期与有效期”“批准文号”“生产企业”“注意事项”“用量用法”等有价值的信息, 帮助妹妹正确地服用止咳糖浆, 真是谢谢大家了。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 提出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困惑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整体阅读《止咳糖浆说明书》中, 突出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关注药品的“功能主治”“生产日期与有效期”“批准文号”“生产企业”“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 来确定能否服用药品;通过关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 来了解如何正确服药, 初步掌握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基本方法。】

(二) 比较阅读三份退烧类说明书, 提取关键信息

1. 创设情境:

“哥哥, 我好难受啊!”李阳一摸妹妹的脑袋, 真烫!拿出体温计给妹妹一量:38.1°C。李阳着急了, 连忙给妈妈打电话。“让妹妹多喝点热开水, 我们办完事情, 马上就回来。如果妹妹还是很难受, 你去药箱里找找, 那里有退烧药。”挂了电话, 李阳赶紧给妹妹额头敷上冷毛巾, 还端来热开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哥哥, 我还是很难受!”哎呀, 妹妹的体温已经上升到38.7°C!李阳跑向药箱, 从里面翻出几种药, 翻阅起说明书来。有适合妹妹服用的药吗?

2. 出示“泰诺、美林、布洛芬缓释片”等药品说明书。

让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一起帮李阳看看该选哪一种呢?该怎么服用呢?

小组合作要求:

(1) 小组成员独自阅读三份药品说明书, 将有用的信息画出来。

(2) 小组成员依次发表自己的意见, 共同填写信息汇总表。

(3) 小组选派代表上台汇报。

3. 小组合作提取关键信息, 汇报。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关注“生产日期与有效期”“适用人群”“功能主治”等关键信息。

(1) 我们选用 () , 它的服用方法是 () 。

(2) 我们不选用 () , 是因为 () 。

4. 总结:

在对三份说明书的对比阅读中, 我们关注到药品的“生产日期与保质期”“适用人群”等关键信息, 及时将不合适的药品排除, 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药品。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初步学会了阅读药物说明书, 收获可真大!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运用之前的阅读策略, 通过小组合作, 对比阅读《泰诺说明书》《美林说明书》《布洛芬缓释片说明书》这三份说明书, 合作探究药品的“生产日期与保质期”“适用人群”等关键信息,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药品。】

(三) 总结阅读药品说明书的方法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可以怎样来阅读药品说明书呢?

2.在我们的生活中, 还存在着许多说明书, 比如产品说明书、食物说明书, 学会看说明书是非常有用的,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我们可以运用“整体阅读”和“比较阅读”的方法来阅读各种说明书, 让它们成为生活中的好帮手。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总结阅读药品说明书的方法, 并激发阅读生活中各类说明书的兴趣, 增强生活常识。】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一) 在生活情境中激发阅读说明书的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 阅读能力与生活紧密联系, 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本课通过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先教学生阅读药品说明书的策略, 再让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实践, 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 并发出“回家要去翻翻其他说明书”的感慨, 凸显“生活即是学习的外延”的教育理念。

(二) 在课堂实践中学习阅读药品说明书的方法

浅析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 篇3

语文教学中对于说明文的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教师把方法传授给学生,采用短文引路,授之以渔、瞻前顾后,把握特征、辨类探因,学习方法、学会抓住标志,巧理顺序、最后要定向思考,选择语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纵观中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精心准备,周密安排,指导学生进行说明文的阅读。

一、短文引路,授之以渔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说明文作为三种基本文体之一,其知识点多,容量大,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以学法,尤为必要。说明文是初中语文的教学任务之一。教材将说明文分别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教学事物性说明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教学事理性说明了文。这样易于学生接受学习。每一册的安排都是非常系统的。所以整体导学十分重要。俗语说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授新课前,我就先介绍说明文的有关知识,也就是说明文的启始课,从系统的高度,引导学生整体认识说明文的知识结构,明确说明文的知识点,理出“知识链”,画出“知识树”,理清自学的线索和思路,即:说明对象——特征——方法——顺序——语言。以此给学生自学定向、定量、定度。介绍时结合课文,帮助学生弄清单元编排的意图,学习重点,单元之间的联系,单元内单篇课文的位置安排。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苏洲园林》,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事物说明文。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也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事理说明文。学习既要相互联系,又要各有侧重。要教给学生学习的钥匙,使其明确学习的基本思路,有的放矢,学有所依,这对具体单元或课文的导学,起到了重要的引路作用。

二、瞻前顾后,把握特征

学说明文,首先要善于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怎样才能把握呢?关键在方法。写文章讲究开宗明义,或卒章显志。说明文也是如此,或开篇点明特征,或收尾概括大义。因此,我往往精讲单元的首篇,作为示例,教给学生抓特征的“一招鲜”。在教学《苏洲园林》一文时,先点出说明的对象,继而结合课文进行阅读教学,启发学生抓特性,学生大都能归纳出来。第三步,提示规律:联系说明文首尾部分,瞻前“顾”后,评“头”品“足”,较快地把握特征。课后,我让学生试学《桥梁远景图》等课的首尾部分,概括其特征。学生能够联系课文的开头部分,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事物的特征。可见,导学得法,一两节课就基本解决了说明文的“特征问题”。

三、辨类探因,学习方法

说明方法取决于事物或整理的特征。二者相互联系和制约,怎样学方法?可以分三步:一是辩明说明方法的类别,引导将方法各类列成表格,自学课文时,对号入“座”,逐一列出。二是思考方法与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假设比较法”,即换用别的说明方法,能否突出说明对象服务的原则。第三步,总结规律。说明外形,适用打比方;说明有数量特征的对象,则宜用列数字;解释现象,则宜用作诠释,等等。如《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文,道理抽象,采用大量的例子,说明就更加的形象鲜明。

四、学会抓住标志,巧理顺序

说明顺序只有三类,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要学好说明文要学会抓住标志,理清说明顺序,寻找各种顺序的不同的语言标志,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时间顺序则常以关联词语及过渡语作依托。因此,要教会学生依据语言标志,巧妙而迅速地理清说明顺序。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教学中,我首先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为了说明一个事理,花是表象,内在原因是本质,比较抽象,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顺序,就无法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印象。因此,作者按照顾及事物本身及其内在联系这一原则,将决定性的因素摆在第一位,其语言标志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出标志生的词语:首先、还需要、还有,而总体方面,花红的原因也是先自身因素后外部因素。这样不用点明学生就能够找到,并明确什么是逻辑顺序。这种按事物内在规律和主次安排行文先后次序,就是整理说明文常用的顺序——逻辑顺序。至此学生装对逻辑顺序有了深入的了解。

五、定向思考,选择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简明准确。要学好这一点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应当定向思考,有选择性地学。首先应让学生知道,最能表明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是哪些,主要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及其它表示修饰和限制性的词语等。在自学课文时,应重点注意这类词语的使用特点和规律。当然,还要教给学生辩词析句的具体方法。一般说来,采用“替换比较法”,从时间、数量、程度、估计、限制等角度,思考比较,领会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很多,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用得很准确,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副词,从程度上限制了“到处都有”,说明我国的石拱桥很多,但又不是到处都有。如果去掉它,或换上别的词,就太肯定,语意就不准确了。实践证明,引导学生会定向思考,运用“替换比较法”学习训练,能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课后的许多类似的练习题,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完成,且回答准确。

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教学案 篇4

内湖中学 李汉冰

一、教学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2、掌握说明文阅读中的解题思路及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说明文阅读中的解题思路及技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

新课改以来,汕尾地区近几年中考都有考到说明文,所以千万不能因为课本上学的篇目少而忽视说明文。今天我们这堂说明文阅读指导课就专门教大家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准确地解答说明文问题的思路和技巧。

(二)明确说明文的概念及分类(参照《中考攻略》P81-82)

明确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补充例子理解说明文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

事理说明文:如《桥之美》《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落日的幻觉》

按说明方式分:

平实的说明文: 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 生动的说明文 :如《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

(三)复习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参照《中考复习》P81—82)

巩固练习:指出下列各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等。()(2)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一个成年人,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也要消耗1400大卡的能量。()(3)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大力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5)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6)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7)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8)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9)在建筑技术上,有好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10)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

(1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

(12)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四)广东省中考常考题型分析(注意答题技巧)

题型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或给本文加一个标题。

题型

2、联系上下文,对科普的某一原理做出精确的表达。

题型

3、对说明文语言特征的理解。

题型

4、利用科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其他常见题型答题格式

1、分析说明顺序题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对什么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

2、分析说明方法题

典型考题: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征,起到什么作用。

3、分析写法题

典型考题: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题格式:

(1)结合说明方法谈: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事物特征或事理,起到什么样的说明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这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六)通过练习来实践常考题的解题思路

【A】水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素,被称为六大营养素之首。人不可一日无水。一个人不吃饭,生命可维持一周以上,但如果滴水不进,两三天就难活命。普通的人,体内三分之二都是水,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体内含水量达40公斤 ;而刚出生的婴儿,整个身体的含水量占五分之四。而且人体的每个地方都离不开水,皮肤失水会引起干裂,内脏失水,会引起头昏乏力,体温升高,甚至危及生命。

水可以帮助人体进行新陈代谢。人体内的消化系统(包括排泄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以及皮肤、头发甚至指甲等,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水分,而这些失掉的水分必须及时给予补偿,主要通过瓜果、蔬菜、饮料等进行补充,因为瓜果蔬菜的含水量一般在98%以上。

另外,水还可以调节体温,无论是热天或冷天,人的体温都保持在37℃左右,这就是水的功劳。

水还可以保持肌肉的弹性、皮肤的柔软和光滑,甚至可以润滑关节,使你能立坐曲伸,舒展自如。

(1)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3)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B】那么,目前的情况又怎样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黄河

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也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据专家们统计,黄河污水排放量高达21.2亿吨,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农药和化肥的年使用量分别为3.75万吨和600万吨。以宁夏为例,黄河流经宁夏13个市县,全长397公里。宁夏每年3亿吨工业和生活污水大约有80%排放进黄河。据检验,黄河水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近年来显著增加。由于污染严重,河水不进行处理就不符合饮用标准。然而现在,宁夏南部山区许多农民就直接饮用黄河水。即使是那些不直接饮用黄河水的人,也不是不受危害的。因为被污染的黄河水影响到了地下水,一些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饮用这样的地下水,怎能保证身体健康呢?

(1)该文段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2)文中加点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C】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1)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用横线划出文段中属于生动说明的语句。

(七)归纳总结

对于说明文阅读的复习,除了明确各种说明顺序的概念特征,明确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外,还要理解并识记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掌握各种常考题的答题技巧及答题格式,并在“模拟冲刺”中加以实践。

说明问答题方法指导 篇5

中招说明文做题指导

1、题目的作用:

(1)、揭示说明对象或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

(2)、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

(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开头的作用:

(1)、引出说明的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引出说明内容);

(2)、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诗词、对联等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找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先看题目。如《桥之美》既点明了说明对象,又指出了其美的特征。

②从重点段或中心句、关键句入手。重点段中会有一些概括性的语句,或者概括上文的说明内容或者引出下文的说明要点,抓住这些语句,往往就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理清段落内容,顺藤摸瓜定特征。有些说明文,对象的特征分散在几个自然段中,这就要先弄清每段说明内容,确定其各个特征,然后“合并同类项”,从而完整准确地说明其特征。

4、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9)引用: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10)、摹状貌(就是表达方式里的描写):对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5、加点词语能否删去(换成另一个词)?

A、表态:(删还是不删)(换还是不换)

B、定性:原词的在原文中的意思或内容。(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表时间)

C、否定:如果删去(如果换成哪个词语),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或太绝对了)

D、肯定: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6、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总分、主次、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总体到局部)。

逻辑顺序中的“由主到次”与空间顺序中的“由整体到局部”要分清。

7、能否调换段落顺序

(1)不能调换:因为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2)不能调换,因为这两段与前文“”部分顺序相照应。

出现的问题:

1、分不清文体;

2、不注重细节:比如说明文中出现“论述了”一词;议论文中出现“说明了”这些词;

3、说明文的知识掌握不准确;

4、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强;

5、做题不周密,不严谨。

做题注意:

1、看分值,粗略估计答案有几点;

2、想方法,找每段的中心句,多在开头;

3、关键词,找段落中的代表说明对象特点的重点词;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 篇6

一、分类

1. 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出题类型: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三、说明的方法

2. 说明方法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赏析

(1)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如: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或生动形象或简明平实的特点。

4. 对具体词的分析

(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3)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五、说明文的写法分析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加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的感情表达更加充分。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1) 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

范例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

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

5、从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6、第③段“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

5、①地区分布不均(或: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资源相对脆弱)。②南北跨度大,远距离调水困难(或: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大)。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探微 篇7

一、强化资源评价,在悦纳感知中上好读前导读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该从阅读之初开始。教师借助导读课引领学生了解自己阅读的书籍,制订目标,完善计划,从而保障学生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1.借助导读,了解阅读内容

要想真正走进一个事物,就应该对这个事物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课外阅读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教师应引领学生从多种渠道和维度对这本书的内容、情节以及创作目的等进行深入了解,为高效阅读奠定基础。

如在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时,教师紧扣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从题目来看,你能获取哪些信息?让学生在联想猜测中意识到作者可能是一名盲人,她渴望得到光明的生活。随后,教师引领学生从书本的封面、目录、内容梗概以及网络中的资料介绍入手,对这本书的内容、整体情节进行了初步的感知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顺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都是健康之人,难以真正体会盲人在这个世界生活的艰辛。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真切感受盲人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

正是简单的介绍与推荐,学生对书本形成了整体感知,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2.借助评价,激活阅读动力

课外阅读书籍浩如烟海,真正适合学生阅读的也不少。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都喜欢阅读经典和有益的名著,只有真正具有魅力的作品,才能唤起学生内在的阅读渴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其他著名人物对书籍的评价,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并以此评价学生的阅读目标和计划,从而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如在推荐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时,教师就紧扣茅盾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分别从三个维度出发:紧扣“叙事诗”,选择书本中的经典语言进行片段感知;紧扣“风土画”,出示网络中的图片,感受东北独特的风土人情;紧扣“凄婉的歌谣”,则出示了作者萧红的生平经历,让学生感受其坎坷的人生遭遇……

导读中,学生的内心感情被充分点燃,对于作品也充满了期待与渴望。

二、强化梳理拓展,在体验思考中上好读中推进课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会丧失激情,放弃阅读。因此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读中推进课,推动学生形成更强的阅读动力。

1.梳理感受,在体验表达中延续阅读热情

读中推进课是在学生对书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体验与感知后进行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推进课中为学生创设交流自身认知与感受的平台,并在交流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相互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再次深读的热情。

如在《水浒传》的阅读中,教师引领学生以故事会的形式讲述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情节,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再现核心事件的来龙去脉,以主题演讲“我心中的真英雄”展示学生的阅读感悟,用显性语言描述梁山好汉的人物形象……

每个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梳理阅读感受,以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体验。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在倾听中评价他人的认知、吸收他人的成果,从而与自己的阅读感知形成交融,提升自身阅读的能力。

2.拓展思维,在关注未知中添加阅读动力

书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怎样的呢?这是每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书籍有足够的了解,能够根据学生阅读进度、体悟能力等现状,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激活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重新兴趣高涨地再次踏上阅读之旅。

学生本来对“三国”时期的故事就非常喜欢,在阅读了《三国演义》后,教师利用推进课的教学契机,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魏蜀吴现在已成三足鼎立之势,最后究竟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呢?”“刘备、关羽、张飞兄弟情深,他们最终的命运究竟如何?”“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所辅佐的蜀国最终走向了怎样的结局”……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脑海中闪过,正是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他们对于书本中未来的发展趋势变得越发关注,内在的思维火焰也重新燃烧起来了。

对于未知结局的好奇与渴望是每个读者都十分关心的话题,教师正是紧扣这一心理重新点燃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为高效阅读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交流分享,在交融反思中上好读后汇报课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而教师应用整体的视角,为学生创设表达自我认知、交流阅读体悟的平台,实现阅读分享、交流与交融,让学生在反思中加深自我体验,增强语言能力。

1.人文性:在关注价值和文化中形成生存智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外阅读的根本宗旨在于引领学生与书本、与作者进行深入对话,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因此,教师应着重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及时梳理感受,促进学生的认知思考,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如在读完《列那狐的故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汇报课,并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你喜欢的动物是哪个?”“你最不喜欢的动物是哪个?”“假如你也是一种动物,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你觉得你应该练就怎样的本领才能生存下去?”

乍一看,好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其实背后却蕴藏着丰富的含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看似是对书中动物形象的提炼,其实是对学生关注能力、考察能力的历练;而第三个问题直接将故事的环境视为活脱脱的社会,“练就怎样的本领”其实是对学生生活智慧的一种梳理与提炼。正是在这样问题的探寻、回答与梳理过程中,学生内在的认知不断地走向丰富、走向成熟,汇报课的价值也就体现在这里。

2.工具性:在关注语言和策略中提升表达能力

当然,课外阅读在关注书本丰富的人文底蕴之外,还应该从语文工具性的层面引领学生进行关注与交流。课外阅读中应自觉完成文本语言的感知积累、写作方法的探寻运用,但在汇报课的交流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提升与归纳,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还以萧红的名著《呼兰河传》为例,茅盾评价这本书是“一首叙事诗”,主要原因就在于萧红善于运用诗歌语言描述事件、刻画人物。因此,教师在读后汇报课前,应引领学生再次回到书本中,寻找两处自己认为最能体现“诗歌语言”的片段,将核心之处进行标记并制成幻灯片,写写自己的分析,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分享。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从环境描写、感情抒发、事件推进等不同的角度选择了多处语段进行分析感知,感受了萧红语言的特点,对茅盾所言的“一首叙事诗”形成深刻的体验,并迁移仿写,在感受作者言语风格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身言语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广阔而自主的阅读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作壁上观,而应通过多种方式的指导,对学生整个阅读过程进行指导与梳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效率的提升。

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 篇8

说明文阅读在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而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是考查的重点之一。在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等。阅读说明文,我们不但要能够辨析说明方法,还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要准确辨析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我们必须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把握。

【题型梳理】

题型一: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2014年山东德州卷)写出画线句子甲、乙两处使用的说明方法。

[答案]甲:举例说明;乙:引用说明。

[答题模式]直接回答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即可。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一种说明方法的概念,然后与相关的语句结合起来,注意句子前后的提示语,进而判断出该句所运用的说明方法。需要指出的是,说明方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题型二:辨析××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014年甘肃兰州卷)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皮影戏吸收地方音乐精华,形成了众多流派。

[答题模式]先回答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注意文章或某一段(句)不止运用一种说明方法,再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分析其作用。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要结合说明对象的特征来进行。具体模式为:该句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使说明……。

题型三:辨析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014年重庆卷)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人生气10分钟,所消耗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

(2)不良情绪的产生,可以像导火索那样导致其他四个因素同时发生。

[答案](1)列数字、作比较,具体说明生气会消耗人的很多精力。

(2)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不良情绪会引发其他四种因素同时发生,给人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后果。

[答题模式]先指出每一句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作用。

题型四:举例说明文中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014年山东东营卷)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示例一:如“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外来物种竞争、国际贸易、污染等占11%”,运用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鸟类濒临灭绝的各种原因分别所占的比例,引人深省。

示例二:如“燕子能吃苍蝇、飞蛾和蚊子,啄木鸟能吃天牛幼虫,灰喜鹊能吃松毛虫等”,运用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燕子、啄木鸟等鸟儿都能吃害虫的事实,令人信服。

[答题模式]此题为开放性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首先写出相应的语句,然后指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再分析其作用。

【真题导入】

(2014年内蒙古包头卷)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17~21题。(11分)

植物不失眠

乔 娟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选自网络有删改)

19.第⑤段中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答: 。

[思路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的辨析和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回答时,要先准确判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然后在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作用。从画线句子来看,作者主要是把植物的睡眠与人的睡眠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植物的睡眠只与时间有关。

[参考答案]

画线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植物的睡眠与人的睡眠进行比较,作用在于突出植物的睡眠只与时间有关。

【跟踪练习】

(2014年内蒙古赤峰卷)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endprint

王稀君

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人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除了低下头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③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已经开始显现了。

④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⑤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⑥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4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⑦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负面影响。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一个个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⑧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不断重复上演。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

12.第①段从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说起,有哪些好处?(3分)

答: 。

13.结合上下文,思考第⑤段与第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答: 。

14.第③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

15.读过文章,你觉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 。

16.品读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负面影响。

(这是一个什么关系的复句?在行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2分 )

答: 。

(2)除了低下头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

(加点的词“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篇9

扬州市邗江区霍桥学校薛增国

阅读能力是学生一项很重要的语文能力。美国学者哈维兰曾说:“良好的阅读对于心灵就如良好的眼镜对于眼睛一样,它带你遍及于生活的细微之处。”从整体教学来说,阅读和习作一样是没有固定的方法的;但从细节教学而言,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要想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关键在于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拥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做任何事都会事半功倍。俗话说的好:“好

1.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大脑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记录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属于创造性记录,它将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以及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指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

著名教育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较是一切理解发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互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又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和民间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再如《小音乐家扬科》和《凡卡》都是小说,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来揭露旧制度的罪恶,但选材不同。围绕选材的问题,学生反复通读两篇小说,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乐家扬科》选材于波兰,以小扬科有音乐天才,却因为喜爱音乐而和死亡的威胁,从农村来到城里当学徒,但仍然过着苦难的生活为材料。上述阅读,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三、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求解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避孕药,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

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此赛却赢了?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况争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的作用的道理。

四、欣赏性阅读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审美心理的最初层次,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是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读者受到情感的冲击,激发起读者的理性和意志去把握文本,并使读者对文本逐渐产生情趣,达到“情往以赠,兴来如答”,从而最终从整体把握文本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揣摩领悟语言,“揣摩领悟语言”是在客观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富有警策作用或者能够代表作者风格或者对文章主旨表达有决定作用的重点语句和语段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赏析,体会出其象征义、比喻义,寻觅出文章各部分之间在言情表意上的内在联系。

展开联想和想象,分析评价

五、质疑性阅读

据报载,著名科学家杨振宇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宇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中国教育只注意解答问题,而不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所以,杨振宇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学贵有疑。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地提法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以笑其肤浅、简单简挫伤了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用法以,大至篇章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

家通过争论、辩解,经于晓知: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释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钻进了没有老师的指引是钻不出来的。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给予点拔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六、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尖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拔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我在指导学生用求解法阅读《田忌赛马》后,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板书出一道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上立即出现书声朗朗,思潮滚滚,议论纷纷的场面。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再如在学生用比较法阅读完《小音乐家扬科》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小扬科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他的结局会是怎样呢?学生联系课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展开创造性思

维:有的会说他会自学成才;有的说会读音乐学院;有的说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发问一句:为什么小扬科生活在他那时代的结局和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结局会不同呢?学生据此再次阅读课文并进行对比联想,不难得出新时代好过旧时代,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剥削制度的结论。

上一篇:村支部团员自我评价下一篇:春季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