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中学习说明方法评价量规

2024-06-13

从阅读中学习说明方法评价量规(精选4篇)

从阅读中学习说明方法评价量规 篇1

“应用Excel设计教学评价量规”作业说明

一、操作说明

1、量规设计;

⑴根据自己的作品设计评价内容指标,即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等次、评分条件和相应的分值。比如,设计一个一级指标为“情感态度”,在情感态度下又可设“参与意识”、“协助意识”等等二级指标并为每个指标设定一个分值。除此以外,还要为每个二级指标设定不同等次及分值。如:设定二级指标“参与意识”的分值为10分,即某学生可以取得的最高分为10分,可以分为A、B、C、D四等,每一等次的分值都有一个范围和相应的评判条件。

⑵设置评价主体及权重:主体可以有学校、教师、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等,评价主体越多,权重分配越合理,对学生的评价越客观。权重是指主体在评价中所占的比例。

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某一指标而言。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表示在评价过程中,是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对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事实上,没有重点的评价就不算是客观的评价。

打个比方说, 一件事情, 你给它打100分, 你的老板给它打60分, 如果平均, 则是(100+60)/2=80分.但因为老板说的话分量比你重, 假如老板的权重是2, 你是1, 这时求平均值就是加权平均了, 结果是(100*1 + 60*2)/(1+2)=73.3分, 显然向你的老板那里倾斜了。假如老板权重是1,你的权重是3,结果是(100*3+60*1)/(1+3)=90。这就是根据权重的不同进行的平均数的计算,所以又叫加权平均数。2)样例分析;从平台中下载作品样例并带着上术问题进行分析。3)完成作品;自己利用EXCEL2003进行作品制作

4)作品自查:根据评价细则,对照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检查作品,分析设计的合理性。检查作品无误后,以“作品名称+姓名.XLS”为名保存并上传。

二、模块四作业的评分细则:

(1)设计不少于五个评价指标,且按需要合理划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评价指标能与学习目标紧密结合,简明扼要。(3分)

(2)对评价标准的描述使用具体、清晰的描述语言,用词恰当,表述准确,能充分体现等级层次。(3分)

(3)能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划分评价等级和设计分值。(3分)

(4)评价量规能给学生指引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起到导学的作用。(3分)

(5)为每个评价指标分配权重,权重设计合理。(3分)

三、模块四的评价量规作业的说明:

1、培训要求三个作业同一个主题,请将评价量规模板的标题修改为自己设计的“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的名称;

2、结合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设计相应指标、权重、等级及分值。

3、可根据量规设计需要,将评价指标设计成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评价指标要求比较祥细,不能太简单,尽可能细化一些;“模板”中的“评价标准”相当于一级指标,“评价等级及分值”就是二级指标。评价指标的设计,请根据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来设计,要求有评价指标的权重,还要求有评价等级和对评价等级的说明。

4、请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评价量规的使用对象;

5、模板中的“自评”“互评”“教师评”的栏目中的数字可以不用填写。“权重”要求按照填写,且分配比例要合理。最好填写具体数字。如,1、2、3或用百分比表示

6、评价量规模板中右侧的“小计”(平均分的函数公式×权重)和下方的“总计”要用函数公式计算所得分数,不得直接输入!

7、模板中的工作表“评价量规”要重命名为《研究性学习方案的名称》评价量规。”

8、评价量规的作业一定要用1005期专用评价量规的Excel电子表格来设计;

9、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本表进行增删处理。

10、上传作业的名称是“作业名称+姓名”,或“姓名—评价量规”。

11、要求设定二级指标

12、包含学生成绩统计表;

13、包含用于展示学生平均成绩的折线图;

14、正确应用Excel工具,熟悉函数的使用;

15、工作表需重新命名,其名字说明了工作表中包含的信息类型;

16、学生的姓名按照拼音顺序排列;

17、使用 Excel 函数计算每个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

18、标题样式美观、简洁;

19、边框、背景颜色或阴影的单元格。

本期助学 叶北京 2011、4、10

从阅读中学习说明方法评价量规 篇2

写作文, 三分在技巧, 七分在选材。选材如何, 决定作文的高低、成败。可是几年的作文教学, 感受更深的是许多学生作文时咬着笔杆子时的无奈——“写什么呀?”, 老师批改作文时的烦恼——“瞎编!”那么我们中学生到底应该如何选材才能写出自己的锦绣华章呢?我们可以从平时的阅读中来学习作家的选材方法——新真情实感。

一、选新颖的材料

新, 指新颖。所谓新颖, 就是说选择的材料要新颖别致, 不陈词滥调。但是, 选择新颖的材料并不是追求奇怪新鲜的事情和夸张离奇的情节, 而是要选择那些有特色的的事情。这就需要选材者观察生活, 发现新生活、新事物, 用与不同于常人的角度去选材。例如:私塾的陈设对儿时的“我”以及现在的学生新鲜感, 是旧式教育的代表, 鲁迅先生发掘出怎样的新意呢?先生读书的姿势让人耳目一新, 先生很少体罚和训斥也是少有, 还有, 作者能坦言课堂上, 私下玩盔甲、描绣像也难能可贵。这些新颖的材料, 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二、选真实的材料

实, 指真实。选定自己熟悉的、真实的材料来写。很多同学误以为材料越奇特越好, 放弃真实的材料不写而是去虚构小说或是转述别人的故事, 结果会让阅卷老师觉得你的故事不真实, 不具有代入感, 不能感动别人。

我们都知道, 越是熟悉的、真实的材料在我们心目中条理就越清楚, 这样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运用它并能用通顺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例如刘心武先生的《跟陌生人说话》反映人与人之间要沟通交流这个主题, 他就选择了母亲和陌生人说话的三件事, 将我对他人的戒备与母亲对他人的善良形成对比, 母亲一次次的善良感动了别人, 也使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方有深切的感悟, 只有真实的材料才能被读者接受和认可, 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选动情的材料

情, 指动情。有的同学作文常有选材一般化的毛病, 如写妈妈, 总是局限于“雨天送伞”、“半夜送我去医院”、“失意时鼓励我”等等。人们读了, 一方面觉得这位妈妈和别人的妈妈没有区别;另一方面, 又觉得没有把写出了妈妈对我的关爱, 可是总觉得隔靴搔痒, 母爱的深情没有写到位, 不能打动别人。怎么样才能打动别人呢?所选的材料, 需要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要够典型。

动情的材料可以选择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的一些场景画面。例如, 龙应台的《目送》, 就选择了自己目送儿子第一天上学、目送儿子机场入关、目送看望我的父亲开车离开、目送生病的父亲轮椅没入门后、目送父亲的棺木被火化这些典型的事例来写父母子女间的深情。这些场景有些我们也经历过, 能够引发别人的共鸣, 最能打动人心。

四、选充实的材料

实, 指充实。选材充实就是说选择的材料不能只有空洞的说教或空乏议论, 而要具体, 要让事实说话, 用一些具体的小事去感动人, 从而具有感染力。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为了写三味书屋不刻板、陈腐, 选了具体内容:“没有孔子牌位, 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又如:“同窗们去的太久, 人数太多可就不行了”, 这些具体的细节使人仿佛来到了旧式私塾里, 读者仿佛是个贪玩的学生。同时, 对于, 记忆不清的素材, 作者就简单地写或不写了, 运用具体生动的材料, 使文章真切可感, 更有力的突出了中心。

五、选有感悟的材料

“文章合为时而著”, 考试大纲上要求学生写作时能够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独到的感悟。所以写作时, 我们可以选择那些具有人生启示或者是为人提供经验教训的材料等, 从而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积极, 而积极的主题也是我们考场优秀作文必须具备的。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由自己的屋漏淋雨, 推己及人, 想到普天之下的受苦人, 这样的博大胸襟令人肃然起敬。这样的文章在初中课本中还有很多, 例如季羡林的《幽径悲剧》、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等等。

学生要多看新闻频道、多读报刊杂志, 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 关注热点事件, 而非“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作文选材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关注社会, 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样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虽然学生常常抱怨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的生活太过平常,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涌,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新鲜的人、新鲜的事, 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只要我们从平时的阅读中学习作家写作选材的方法, 用“新真情实感”去发现、捕捉、思考和组织材料, 写作时就会有话可写了。

参考文献

[1]杨成章.《作文教学原理》.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7.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建构文章 篇3

一、 搭建结构

“前紧后松”和“喧宾夺主”是小学生作文的常见问题。有时候,学生把创作热情倾注在作文的前半部分,写到后面,受限于时间和篇幅,再加上精力和热情在递减,于是草草收尾,文章明显“前紧后松”。“喧宾夺主”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偏离主旨,在不很重要的部分热热闹闹地大做文章,本该重点描写的部分反倒略写或黯然失色。这两种常见病都是属于“结构不当”的范畴。因此,教师有必要教学生妥当搭建文章结构,让学生能合理安排文章的各个组成部分,合理分配自己作文时的精力和时间。课文是很好的例子,从阅读中学到的方法将会被迁移运用到作文中。

写作前,“写什么”只是没有定型的意图,在笔尖一字一句传达的过程中,可能会不知不觉地有所疏漏或不由自主地有所偏移,所以作者通常要在作文前先铺展思路或搭建结构。阅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和分析,发现作者作文前胸藏的图谱。首先要读懂文章写什么,再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摘要记录下来。如果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参观游览顺序或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各部分之间会有明显的先后顺序,我们应该进一步分析文章的写作重点在哪里,是怎样表现主旨的。比如《观潮》一文重点描写的是“潮来时”的景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江潮的壮观。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前拟定写作顺序就像规定了行文所走的路线,以防偏移;确立写作重点,就像在这条路线上设立醒目的路标,自我提醒这是重要路段,要着力表现。作文前明确写作顺序和写作重点,写起作文来就可以从心所欲,又不容易产生结构上的偏差,“喧宾夺主”这样的问题就会少出现或不出现了。

如果文章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梳理后形成的就是一组文章结构图,我们要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譬如《赵州桥》这篇课文(图1),作者重点表现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这三个特点,第二、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一自然段要服务于重点段,做相关的介绍,比如介绍赵州桥“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与下文写桥的“坚固”相呼应;历史悠久、设计独特、坚固美观的赵州桥的确“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宝贵的历史遗产”,文章最后一段这样总结,并点明中心。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中间两个自然段是并列关系。

结构分析还可以继续深入到重点段落(图2)。这样,文章结构的主干和分枝就一目了然了。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分析结构,发现结构,熟悉结构,学会合理安排文章结构。胸中有“结构”,写作时不论写到哪一部分,学生都能清楚这部分处于文章的什么位置,能合理安排篇幅、分配精力,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这样的问题。

此外,学生还应该学习如何让文章连贯有照应,也就是让文章显得结构严整、和谐统一。通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方法,概括介绍如下。首先,自然顺承法。如果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或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在描写上会自然顺承,有时可以用上连接语如“起初……后来……接着……”(《鸟的天堂》)。第二,概括过渡法。如果写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往往需要过渡,如“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使前后两层意思自然衔接起来。第三,补充介绍法。有时候相邻的两部分叙述之间有较大的空白,需要作简要的说明,读者才不会疑惑。例如《用心灵去倾听》一文,“小时候”与“长大以后”两部分跳跃较大,作者用一小段话作简短而必要的介绍,让读者清楚“我”为什么中断与苏珊的联系,也为下文“我”再次联系苏珊埋下了伏笔。第四,前后呼应法。不相邻的段落之间的呼应会让文章更有整体感。譬如《麦哨》一文,第一部分从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写起,接着写乡村的孩子怎样劳动和玩耍,最后,文章在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中收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景物、人物、声音都融合在自然美丽的田园背景中。

二、 选择材料

搭建文章结构是为了合理安排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是由材料取舍而成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人、事、物,也可以是主观的感或想,它们是生活的一部分,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发展、运动着,只有被写作者关注到的部分才会成为作文的材料,才有可能被选择成为作文内容。经过指导和训练,学生才会更自觉地关注、获取丰富的材料,才能更恰当地选择,进而加工成有意义的作文内容。结合阅读教学,顺势指导学生选择材料,往往几句话点开,能轻巧地给学生以启发,促其顿悟。

材料单薄,文章干巴巴的,难以吸引人。要争取掌握足够丰富的材料。对于同一个事物,可以从多方面去看。例如《赵州桥》一文,作者掌握了桥的大致长度、建筑材料、造型和装饰,以及设计的优点,材料确凿地表现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又如《观潮》一文,作者重点观察江潮的态势和声势变化,并即时观察人群的反应,从侧面作烘托,以突出江潮的壮观。再微小的材料,如果你从多方面去观察、研究,都可以发现它的丰富;看似独立的事物,如果你放宽视域去观察,就会发现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阅读教学时,可以直接学习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事物,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学文前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来选择材料。比如学习《观潮》前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看过钱塘江大潮,你被江潮的壮观气势深深震撼,想把它写成一篇文章,你会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再把学生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相对照,不谋而合时学生会受到鼓舞,需要相互补充时更能触动学生学习的心弦。还可以以此为契机作相关的片段练习,比如具体表现“雨真大”,或者具体表现“试卷发下来,我得了100分”后的心情,学生要做到不用重复“真大”或“兴奋”这样的抽象词,而是通过具体的情境材料展示当时的场面和心情。

材料太少,需要丰富、补充;材料太多,则需要加以筛选。与中心无关的,删除;类似的材料,选取最有代表性的;留下的材料,要加工成为适度丰富、有序交织的作文内容。为此,学生要进一步学习裁剪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描写一个人的外貌,要选取最能体现其特点之处勾勒;两个人作了一番长谈,描写时必须有所选择;记叙一件事,要对材料作必要的裁剪主线才会突出……进一步看,很多课文因为对材料的巧妙裁剪和精心组织,显得特色鲜明。作家老舍在《猫》一文中,不是详写一个个具体事例,而是着力于向读者介绍猫性格古怪、惹人喜爱的特点,他用极省的文字描写猫“出走一天一夜”“一连几个钟头等老鼠”等一个个材料,冷暖色对比式地呈现,表现猫的贪玩和尽职,猫的胆小和勇猛,以及猫高兴和不高兴时的表现。文章节奏轻快、材料丰富、对比鲜明,显得很别致。回到学生作文来谈,像《介绍我自己》《我的爸爸》或《可爱的小宠物》这类文章,作者的材料一定不少,用“我最想表现他(它)什么”这把筛子筛选出合适的材料,在整体搭建文章的结构时,应当考虑到材料的长短、顺序。

叙事的文章往往需要交织多方面的材料。事情在发展变化,人物的外部活动和内在心理在发生变化,时间在推移,视角会变化,周围的事物可能也在起变化。有些变化是相伴相生的,有些变化是互为因果的,有些变化是剧烈的,有些变化很细微。事情没有预演,写作者通常在没有准备、没有指导的情况下摄取材料。譬如写亲身经历的一件难过的事或快乐的事,如果学生捕捉材料的能力不够强,只能描述事情的“主干”,缺少疏密有致的“枝叶”,那么不管他要表达的是快乐还是难过的情感,都难以打动人。阅读、揣摩文本怎样安排具体材料,可以提高学生捕捉材料的能力。

作家梁晓声在《慈母情深》一文写自己向母亲要钱买课外书一事,先描述自己走进母亲工作场所的情景:“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作者“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然后“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最里边的角落”,看到母亲“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感受到“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为什么作者要安排这部分内容?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亲身感受到母亲工作环境之差,赚钱之辛苦,再加上一向困难的生活,此刻他的内心一定受到强烈的震撼,不忍心开口向母亲要钱。同时,这一描写与后面母亲干干脆脆地掏钱形成对比衬托,突显了“慈母情深”这一主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摄取什么材料具有什么价值,一段时间的学习、消化后,当他们身处事件中时,自然而然地知道了该留心哪些方面的材料。再看作者是怎样捕捉这些材料、安排这些材料的。作者按“找母亲”的过程顺序,串连起自己听、说、看、感的材料,展现了母亲的工作环境,对噪声强弱、空间方位、灯光明暗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在这样的环境中,母亲“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这样的剪影格外让人心酸。经常这样向课文的作者学习,学生捕捉材料的能力会获得长足的提高,也就更有能力整合文字,再现情境,描述事件,刻划人物,表达情感。

从定理证明中学习证题方法 篇4

已知:如图1, 在梯形ABCD中, AD//BC, ∠B=∠C.求证:AB=CD.

分析一:怎样证明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 同学们曾经学习“等边对等角”的定理, 如果能将梯形的两腰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之中, 就可以用“等边对等角”的定理加以证明;同学们学过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的性质, 于是, 通过添加平行线的办法可以达到目的, 现列举以下几种证法。

证法一:如图1, 过点D作DE//AB交BC点E,

则∠1=∠B.

∵∠B=∠C,

∴∠1=∠C, 故DE=DC,

又∵DE=AB, ∴AB=DC.

证法二:如图2, 过点C作CE//AB交AD的延长线于点E,

∵CE//AB, AD//BC,

∴四边形ABCE为平行四边形,

∴CE=AB, ∠B=∠E,

又∵∠BCD=∠1, ∠B=∠BCD,

∴∠1=∠E,

故DC=CE.

又∵CE=AB,

∴AB=DC.

证法三:如图3, 取AD的中点H, 过点H作HE//AB交BC于E, HF//CD交BC于F.

∵AD//BC,

∴四边形ABEH与四边形HFCD都是平行四边形,

∴HE=AB, HF=CD.

∵∠1=∠B, ∠2=∠C, ∠B=∠C,

∴∠1=∠2, 故HE=HF,

∴AB=DC.

以上几种证法都是通过添加平行线构造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 然后利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使问题得到解答, 这里, 我们再一次看到平行线在证明中的作用。

分析二:证明两条线段相等还可以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而得, 如果能添加辅助线正好成为两个三角形的两边, 再设法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 由这种思考途径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种证法:

证法四:如图4, 作AE⊥BC, DF⊥BC, 垂足分别为E、F,

∵AD//BC,

∴AE=DF,

又∵∠B=∠C,

∴△ABE≌△DCF. ∴AB=DC.

证法五:如图5, 过两点B、C作AD的垂线, 垂足为EF

∵BE⊥EF, CF⊥EF, AD//BC,

∴BE=CF,

又∵∠1=∠ABC=∠BCD=∠2,

∴△BAE≌△CDF,

∴AB=DC.

分析三:由等角对等边的方法还可以得到该定理的另一种证法。

证法六:如图6, 延长BA与CD相交于点P,

∵AD//BC, ∠1=∠B, ∠1=∠C,

∴∠B=∠C, ∴∠1=∠2.

∴PB=PC, PA=PD.

∴PB-PA=PC-PD.

∴AB=DC.

上一篇:描写夏天的好段下一篇:软笔书法社团教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