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从儿童抓起

2024-09-14

阅读从儿童抓起(精选4篇)

阅读从儿童抓起 篇1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从小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里, 笔者尝试讨论一下儿童品德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

儿童品德教育的形式

1. 婴幼儿阶段的教育形式

任何儿童在1岁以前还不可能有道德判断能力, 也不可能有什么道德行为。1岁以后, 在儿童与儿童的交往中, 就可观察到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关系。随着儿童对语言的掌握, 道德行为就同时在成人的影响下开始逐渐强化。如当儿童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时, 大人投以愉快的表情, 并用“好”、“乖”等词语给予正面刺激。这个过程, 就可促使儿童不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 会十分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此同时, 儿童很自然地会认定成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是好的行为, 而被成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 这就是婴幼儿最初的道德判断。只是这种最初的道德判断, 仅仅只有“好”、“不好””两大类而已。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用合乎年龄特征的方法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 对儿童将来个性品质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形式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 对事物已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评价, 在道德行为方面, , 有了各种道德感的明显表现。如::大些的孩子乐于照顾小孩子, 同情被欺负的小朋友, 互相谦让玩具等。然而, 学前儿童的道德感以及被这些情感激发出来的行为虽然多是真诚的, 但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时刺激所制约, 需要成人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品德教育时, 一定要让孩子有实际的道德体验。同时, 鉴于学龄前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 家长的示范作用就显得很重要。要求孩子做到的, 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 为孩子树立榜样。

3. 学龄期儿童的教育形式

学龄初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也是加强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学龄初期儿童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帮助他们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动。通过教育, 可使小学生明确学习动机, 从而表现出认真完成作业, 用心听课, 遵守纪律等良好道德行为。

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

爱心教育。

具体讲, 爱心教育包括: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尊老爱幼等。对孩子来讲, 进行这方面教育应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 通过具体的人和事, 培养他们的爱心。爱心教育要从孩子生活的环境开始, 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升华。

礼貌教育。

文明礼貌教育的内容包括礼貌用语、待人接物的礼节、文明行为规则等。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的反映, 许多国家把文明礼貌看作是国民教育的头等大事。如果人人都很文明、很礼貌, 生活就会很愉快、很健康, 社会秩序也会更和谐, 国家建设就能更顺利地进行。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有生活自理、家务劳动、集体公益劳动等。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只有通过劳动, 才能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 懂得劳动的艰辛, 知道珍惜劳动成果。这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让他们学会勤俭节约。

儿童品德教育的方法

以身作则, 做好榜样。

父母自己德行如何, 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行。一个经常对亲人、同事、朋友说谎的父亲, 想要教育孩子“做人要诚实, 不能说谎”是绝不会取得相应结果的。因为他自己的行为恰恰起了相反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启蒙学校, 要让孩子品行端正, 父母就要做出榜样, 以身作则。

通过游戏寓教于乐。

儿童的心理, 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和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特征, 而且, 儿童对道德的认识也是从无到有, 由浅入深, 从简单到复杂, 由零碎到系统发展起来的。因此, 在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时, 要注意形象性、榜样性、渐进性和针对性, 而游戏、故事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的形式。

教导结合, 言行一致。

这也就是说, 要结合正面教育和引导行动, 让孩子言行一致。有些家长虽然也给孩子讲故事, 让孩子看电影、电视等, 但往往不考虑孩子能否辨别其中的是非、善恶, 不明确怎样引导让孩子从中学到好东西, 而是任其自然。现在家家有电视, 家长管不住孩子, 让他们无选择地看电视, 这就不利于进行儿童品德教育了。

关键词:儿童品德教育,形式,内容,方法

阅读从儿童抓起 篇2

葛竞

①培养民族阅读习惯,重点人群是少年儿童。从个体角度来说,阅读不仅帮助少儿认知世界,更是在塑造其人格,为其心灵注入力量,打下人生的底色。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来讲,一个人从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可能保持一生,而且这一阶段的阅读滋养可以影响个体乃至群体心灵的塑造。

②家庭是阅读的起点,家长的阅读习惯和家庭阅读氛围,决定了孩子最初的阅读态度,也将影响孩子成年后的阅读习惯。因此,对家长的阅读引导,应成为少儿阅读推广的必要组成部分。前不久,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委托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进行了一个公益项目,就是直接对0到3岁幼儿的家长进行家庭阅读辅导,可称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③对于少儿阅读习惯的引导,学校需要与家庭达成共识。小学阶段,阅读和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结合得比较紧密,容易家校合作。但小学生缺乏甄别能力,容易陷入娱乐化功利化阅读:或被花哨设计实则庸俗的低劣读物吸引,或只读教辅读物、作文选集,这将束缚阅读视野、降低阅读兴趣,更违背“书籍滋润心灵”的意义。因此,学校老师需要对小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引导,培养孩子们判断图书好坏的能力。

④引导少儿阅读也要注意抓时机,抓关键。进入初中后,孩子们往往进入自主阅读阶段。学校在此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更个性化的阅读,将事半功倍。而到高中阶段,学校和学生都面临着如何在升学和阅读上有效分配时间的难题。这时,有人会放弃阅读,有人转而读纯粹的消遣读物——这正是一个阅读的分水岭。

⑤目前,我国尚有很多少年儿 童生活在贫困地区,还有许多是常年缺少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条件有限,文化资源匮乏。令人欣慰的是,针对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阅读推广工作正在逐步开展。“书香童年”小书包公益活动,就是将装满书籍与光盘的“小书包”免费发放给贫困地区的3万个家庭,为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提供0岁就开始阅读的条件。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也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各界资助下,建立起小小图书馆,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正走进贫困地区推广阅读,越来越多来自贫困地区的老师也有机会走出来,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如何开展少儿阅读推广活动。这些做法,对于中小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各种知识、健康成长会起到重要作用。

⑥从0岁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培养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小了说,是一个家庭未来的规划,大 了说,则是一个民族未来的规划。因为只有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粒金色的阅读种子,将来我们才会有所收获。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1月15日24版,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

2.选文在第②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

3.选文第⑤段中加点的“这些做法”具体指代的内容有哪些?(3分)

答: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试简要概括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阅读的不同特点。(3分)

答:__________

【答案】

1. (3分)大众阅读从少儿抓起(或培养民族阅读习惯,重点人群是少年儿童)。(如考生自己概括,只要意思对即可给分,共3分)

2. (3分)举例沦证(1分),列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进行了一个有关家庭阅读辅导的公益项目的事例.证明了对家长的阅读引导应成为少儿阅读推广的必要组成部分,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意思对即可,2分)。

3. (3分〉①小书包公益活动;②建立小小图书馆;③儿童文学作家推广阅读;④ 老师外出学习如何幵展少儿阅读推广活动。(考生只要能答出其中任意二点即可给3分)

阅读从儿童抓起 篇3

那天,我专程到书城五搂少儿专区转了转,一上楼,就被小朋友千姿百态的阅读万象所感动。整个少儿区一千多平方米挤满了小朋友,有的趴在地上,全神灌注地看书;有的躺在妈妈的怀里,聚精会神听妈妈讲书里的故事;有的叽叽喳喳在发表读书感言;有的自娱自乐被书里的情节逗得哈哈大笑;有的提着篮子,乖乖地跟着大人找书;有的指手画脚吩咐大人给自己买这买那;有的吵吵嚷嚷要爷爷奶奶再多买几本书;有的赖在地上,不肯离开这迷人的好去处;还有的乐滋滋地抱着一大堆书找收银叔叔买单。看到这一派阅读风光我不由得感慨万分。当今社会,各种诱惑此起彼伏,这些孩子对书还这般钟情,真是难能可贵。如果这种习惯能保持下去,如果其它孩子都能像他们这样,那我们的后代、我们的民族不是很有希望?如是,我豁然开朗:营造学习型社会应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开始。

一个人的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但整个过程儿童阶段最重要,据科学考证,七岁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而且七岁前习惯养成最容易,七岁前的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给他画上什么,他就像什么。所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越早越好。

养成孩子阅读的习惯,要从兴趣培养开始,让孩子们发现书中自有小人国,书中自有快乐岛。实际上培养儿童阅读兴趣也并不很困难。现在儿童读物都做得很精美,很人性化,孩子一看就爱不释手。在此前提下,家长加以适当引导,尽量抽空陪孩子逛书店,经常陪孩子进行亲子阅读,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成为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

养成孩子好的阅读习惯,还要特别注意,推荐给孩子们的读物要适龄、健康、有价值。市场经济下的出版界,总是会有个别唯利是图的商人,为了区区小利,不惜牺牲一代人的利益,进口和出版一些不健康或粗制滥造的儿童读物,因此,给小孩挑书时要多搜集阅读评论,多比较,最好是到正规的书店购买。

养成孩子的阅读习惯还要讲究科学阅读。阅读不能贪多,多了小孩不但消化不了,而且会对书产生厌恶感。也不能无常,时饥时饱,没有规矩,这样成不了习惯。要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阅读,特別要引导孩子有效阅读。

阅读习惯,从初一抓起 篇4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但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严格训练, 反复强化的结果。笔者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课内、课外阅读方面如何培养好学生阅读习惯, 提出一些想法。

一、课内是阅读训练的基石和保障

习惯是一种持久而稳定的心理特征, 并非“一日之寒”。因此, 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方面任重而道远。每接受初一一个新班, 作为教师都应有一个三年计划, 阅读教学亦是如此。我首先是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阵地, 并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封闭的, 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缺乏, 教师过分低估学生的阅读能力, 认为学生文学修养和认识水平有限, 不能理解作品。新课程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应该是彼此分享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形成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成长。

2. 培养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这时, 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要求, 其中学会查工具书及资料就是很重要的方面。

3. 教给精读、略读等阅读方法。

在阅读实践中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循序渐进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意义重大。阅读的方法很多, 如朗读、默读、复述、精读、略读、浏览、品读、点评等, 针对初一学生实际, 我重点训练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二、课外是阅读训练的拓展和延伸

在课内教师如此苦心经营, 但学生所得毕竟有限, 因此在立足课内的同时, 还应重点落实好课外的阅读训练, 使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课内是基础, 课外是延伸和补充, 课内、课外必须相互结合, 互补互助。

针对我们中学学生的情况, 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笔者曾经做过问卷调查, 85%以上的同学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 家中有藏书的更是少之又少。

面对这一实际, 在积极有效地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 又大张旗鼓地实施起课外阅读训练这一工程:

1. 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首先我不断地提醒学生:教科书要读, 教科书以外的名著、名篇也要读。并不失时机地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 如学了课文《荒岛余生》就推荐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 学了《荷叶母亲》就推荐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

另外在班级中建起了图书角, 取名叫“爱书吧”。从学生中收集一些课外书, 由专人 (班长赵宇晨和管若彤) 负责, 向学生开放。教师在开学初选定适合初一学生的读物, 将书目印给全班学生, 还开设了讲座, 使初一学生在新学年一开始, 就明确为什么读及读什么。经过组织和宣传, 班级中已基本形成读书的氛围, 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而且阅读有品位, 上档次。

2. 教给科学的自读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学生读课外书要注意养成好习惯, 先看序言或作者编著的前言, 知道全面的梗概是好习惯。把全书估计一下预定若干天日, 而且真能看完, 是好习惯。有了不解之处, 不怕查工具书, 不怕请教老师或朋友, 是好习惯。自觉有所得, 随手写简要的笔记, 是好习惯。”好习惯往往和好方法是相联的, 有了读书的好方法, 才能有好习惯, 才会有读书的高效率。

3. 开展有助于阅读的活动。

在开展课外阅读的同时, 班级还应常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 为学生课外阅读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 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定期的。如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欣赏课”, 利用课堂时间, 学生组成阅读小组, 让他们阅读、交流。班级中学生人手一本阅读摘录本, 每个学生都取了精彩的名字, 规定两周上交一次进行检查、展评, 给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

上一篇:仿真试验系统下一篇:飞轮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