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英语教育看未来领导力的培养(共9篇)
从儿童英语教育看未来领导力的培养 篇1
从儿童英语教育看未来领导力的培养
未来领导力这一概念由瑞思学科英语首先提出,一经提出,就受到业界认可,经过11年的儿童英语教育培训事业的深耕,瑞思于2017年成功登录美国纽约纳斯达克。瑞思认为。未来领导力是国际化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由项目管理能力、演讲演示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构成。那么,如何培养这三大能力呢?
从儿童英语教育看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 孩子一定要从小开始培养项目管理的能力,因为这是思维和能力培养与形成的基础,要由简单到复杂,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从小培养项目管理能力,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对孩子来说,培养项目管理能力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学习如何去学习的能力,积累贯穿一生的技能和生存能力。
从儿童英语教育看演讲演示能力的培养
从小注重培养孩子演讲演示的能力,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锻炼孩子的思维、心态、学识与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在瑞思课堂上做演讲前要做准备:确定主题、分析听众,在每次演讲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演讲时要能做到清晰地表达和交流,演讲要主次分明,并且有开场白和结束语,同时用丰富多样的辅助道具配合演讲,比如PPT等多种形式,让演讲更加生动形象。并与听众互动,让演讲进行得有声有色,受人欢迎。
从儿童英语教育看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同时,在项目合作中,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发展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而其中的合作精神就是指团队合作能力。
未来世界需要国际化人才来掌控,而未来领导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从小奠定基础,从小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在高度强调合作和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英语已经不再是备选项,而成为行走世界的刚性需求。因此,在瑞思学习英语的孩子们,会在最合适时机里,抓住机会,锻造英语应用能力,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断培养未来领导者所需技能和素养,从而成为世界公民。
关于瑞思学科英语
2007年进入中国,率先从事学科英语教育培训,3-18岁少儿英语培训专家,其“浸入式学科英语”课程体系涵盖3~6岁幼儿英语、7~12岁儿童英语、13~18岁青少儿英语,并注重培养项目管理、演讲演示和团队合作三大能力。
每天,全国80多个城市250多家校区10万多名学员在瑞思同步学习;
每年,数十万家庭选择瑞思,九成以上的家庭选择持续续费,让孩子一直在瑞思学习,直至进入美国名校。
从儿童英语教育看未来领导力的培养 篇2
关键词:儿童美术,绘画创作,培养
面对即将入学的无数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学生, 如何从中找出较聪明的一批学生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其一, 对一至三年级的学龄儿童进行智商测查。其二, 对他们进行绘画测试。
只要教师稍关心一下学生的生活, 在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他们涂鸦在墙角、地上或心爱的书报上的“大作”。这些人像、动物和景物画得多么单纯、天真、赋予幻想, 每条线又那样粗犷、简练、明快, 多似《阿尔太米拉石窟壁画》。不知教师可曾注意到, 学生作画时那样认真, 那样地聚精会神, 一丝不苟的态度, 就连陌生人在旁围观时, 也不胆怯、畏惧。每当他们的大作告成之时那种得意忘形、兴高彩烈、手舞足蹈的神态, 又是那么天真、无邪。这说明学生用他们的绘画技术, 来表现对周围世界的再认识。喜爱绘画是儿童的共性, 鉴于这种情况, 我们对儿童进行探索性的绘画测试。
一、启迪性的命题
针对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命题应易被儿童接受、领会、理解和发挥, 能测出儿童的想象力、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我选定这样一组简单的几何图形, 即:“O”“D”“△”“◇”和“□”。在每份试卷上印上其中一个图形。
二、轻松愉快的应试
测试以游戏比赛的形式进行, 不给儿童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 要求他们看清自己试卷上的图案, 比一比, 谁在原有图案的基础上, 改画得更妙、更巧, 比谁画得美, 画得快 (限定时间为10分钟) 。通过座次和试卷的组合, 使前后左右参加受试的十名儿童, 在他们的视线内见不到相同的图形, 有意地制造他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三、忧心忡忡的家长
被隔离在试场外的陪同家长们, 当他们获悉测试命题的内容和要求时, 都为自己的学生操心, 有的说自己的孩子要交白卷了, 有的讲题太难了, 有的说要求过高了, 有的气愤地评论这是刁、难、怪。
四、别开生面无一类同的答卷
“O”画成太阳、气球、花朵、西瓜、苹果、头像、甲虫、金鱼、扇子……
“D”画出月亮、小船、蘑菇、帽子、雨伞、香蕉、降落伞……
“△”画成雨伞、山、亭阁、鱼类……
“◇”画成房子、箱子、书包、书本、汽车、风筝……
“□”画成窗户、屋子、汽车、拖拉机、书包、手帕、旗子、电视机……
除了一张是白卷外, 真是千变万化, 无一类同, 当家长们参观这些作品时, 话题变了, “想不到我的孩子这样聪明”“他们的小脑袋真灵”“我真没有想到”……从他们脸上流露出的笑容可以想到, 我们的测试是成功的, 得到了家长的谅解和信任, 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
五、从绘画中发现儿童的想象力、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我们的学生是聪明的, 但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评论这些作品的优劣, 应从儿童的心理角度去探索, 从画中去寻找和发现儿童的生活情趣。在这些儿童绘画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儿童画都是现实主义的, 他们所描绘的对象, 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东西, 也是他们最熟悉和最喜欢的。如太阳、水果、帽子、气球、房子、花朵、书包等。在这些画中又可得到第二个结论,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甲虫、降落伞、鱼类等是书本中学来的, 不经过学习是很难想象出来的。
从相同的画题中很难发现他们形象思维能力与观察力的优劣, 如将“△”绘成雨伞, 简单的只添一根有弯钩的柄, 有的画出了伞筋和花纹, 更巧妙的变化有飞檐有宝顶有柱子的亭子。又如把“O”加线成了一只升空的气球, 但同样画气球, 有的再补上几圈, 加上竖条条成了一串“有色”的气球, 更复杂的画上眼, 生上尾成了一条活泼的小金鱼。
六、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从试卷中, 我发现了一幅独特的画, 原有的圆成了一道粉墙中的月洞门, 门内墙里有假山, 亭阁……线条简单老练, 途中远中近三景层次分明, 不论构图、布局、造型都属极佳。在十分钟内能画出这样的画就连大人也想不到、画不出。我们与家长面谈后, 才知这个名叫安正阳的小朋友, 两岁开始学画, 天天画已坚持了四年, 五岁时作品曾多次在学校幼儿园举办的画展上得奖。
七、跟踪验证
通过对试卷的分析评比, 我们从绘画中发现了一批思维敏捷, 观察力强, 想象力丰富的新生, 与前面智商测查结果作了对照, 发现考核的结论是相似和相近的, 也可说是合拍和同步的。一年后对测试优秀的学生跟踪验证, 这批学生的各科成绩都在班级的前茅。教师一直反映, 他们普遍特点是:记忆力强, 注意力集中, 接受领会新知识快, 错别字比普通学生少, 书写能力比一般学生更出色, 可以说在智力上比其他学生是略胜一筹。如2010、2011年, 由全国少年儿童书画摄影展览展示活动组委会举办的“飞天杯”全国青少年儿童书画摄影展览展示活动中, 我校连续两年组队参加的79名学生的135幅绘画作品分别荣获儿童组金、银、铜奖项。参赛学生的135幅获奖作品全部获得大型画册《全国青少年儿童美术书画摄影作品集》珍藏版的入选资格。
八、为什么绘画好的学生较聪明些呢
智能的高低决定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 而接受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通过绘画可以直接训练儿童的观察力;通过绘画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和想象力;通过构图过程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通过着色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所以说绘画的过程是他们能力的一种综合练习。通过这些练习, 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 智能的提高, 而绘画是最容易被儿童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已被众多的家长所接受, 作为早期开发儿童智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绘画训练的儿童, 入学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一般儿童强。在小学工作多年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凡绘画成绩好的, 其它成绩都好。反之, 成绩优良的学生绘画能力普遍都不差。
从儿童英语教育看未来领导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 大学本科 小学教育专业 儿童教育专家
对于少年儿童的教育,任课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获得更多学生的信任,提高教学成果[1]。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既要立足当前小学教育实际和需求,又要考虑到全面、综合强化本专业学生思想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让更多从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成为儿童教育专家的道路上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1.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当前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采取“分科培养”,即针对小学教学中的语文、数学、自然等重要学科,在专业方向上进行划分,再增设计算机、体育等学科,实行全面强化教育[2]。由于当前我国高校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学专业课程设置处于探索阶段,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教育人才数量质量的要求日益增加,“分科培养”机制逐渐无法适应当今教育的需求,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过多追求课程开设数量,着重全面性但缺乏针对性,造成教师、学生疲于应付教学计划,教学“囫囵吞枣”,质量下降;二是“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健全的教学质量考核机制,无法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相对于其他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在考核标准、实践水平上与大学本科要求形成一定的差距,需要高等院校教育部门高度重视。
2.优化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对培养儿童教育专家的意义
将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培养成为儿童教育专家,需要从专业课程设置上入手,笔者认为,当前高校专业课程设置,重点是大学基础学科、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内容全面、丰富,但通过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运用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思想对专业课程结构进行科学规划、严格配比,则意义重大。比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大学文化基础课程,使其掌握基本理论,科学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根据学校教学规划,选择与小学教育契合和个人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这样通过学习,可以充分了解教学基本方法,为未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学生若能积极参加实践课程,则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锻炼教学能力,更有利于熟悉当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了解基础教育特征,为将来职业选择、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诸多高校积极在本专业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和加强社会实践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3]。因为将来走上教育岗位,品行良好的儿童教育专家不仅充满教学激情,时刻与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传授给他们知识和做人、做事道理,而且凭借个人魅力对其进行启蒙教育,发挥少年儿童的天性,让孩子树立健康、向上思想意识,并茁壮成长。
3.完善本科设置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对儿童教育专家培养的建议
高校教育部门应从知识储备、实践提升等方面进行课程设置,培养理论水平、综合素质高的儿童教育专家。
3.1完善专业理论课程设置
根据对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建议有关部门从基础课程、理论教育、专业选修等方面进行教学完善。
3.1.1大学基础知识学习
首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基础知识达到大学本科水平,应对大学语文、数学、英语、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进行强化学习;学习基础学科之余,高校应在大学一、二、三年级开设艺术、体育等课程,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大学学习生活。
3.1.2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针对本专业的教育课程,除了原有教育专业课程,如教育学原理、哲学原理、法学概论等以外,结合小学教育特点,在大学一、二、三年级均需开设如小学教育理论、技能和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历程等课程,应着重增设教育心理学和沟通、交流类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逐步提高个人教育理论素养,掌握教育规律与探索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及时掌握当前小学教育发展路径,大致熟悉少年儿童的心理状况,不断更新个人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
3.1.3专业选修课设置
在大学二、三年级,教育部门应重点考虑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职业规划为出发点,增设专业选修课,一方面,建议教育部门根据本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与之配套的选修课,如针对教育理论可以设置社会科学概论、教育法基础等课程,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应结合小学教育特点和学生个人兴趣,增设益趣类课程,如儿童心理健康咨询、课堂语言艺术等,既可以增加专业知识深度,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利于培养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特长。
3.2.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当前,诸多高校均设置了专业实践课程,但在课时分布、课程评价等方面均需提升。笔者认为,专业实践类课程应该遵照课程标准,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设计。首先,在教学时间与形式上,建议采用“集中实践、小组研究、深入教学”形式,即在大一年级,组织本专业学生在每学期期中安排至少一周的学习实践,开展到周边小学参观、与课堂师生交流等形式;在二、三年级时,在保留期中实习基础上,于每周安排一次小组讨论,鼓励每位学生对实习内容进行总结,畅谈感想;在大四阶段,学校有关部门一方面可以组织模拟课堂活动,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进行上课实践,另一方面可与当地小学积极联系,安排学生深入教学一线进行授课,让学生充分感受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提高学生对小学教育的整体认知,逐渐熟悉小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更加坚定学生对儿童教育事业的热爱及由小学任课教师转变成为儿童教育家的信心。
为让实践教学进一步发挥提升学生教学艺术与教育科研水平的作用,建议高校教育部门引入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具体来讲,是通过教育部门、任课教师和学生个人全程把握社会实践过程,针对个人在如学习参观、小组发言、课堂教学等方面的表现进行打分、评价。之后,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该体系的互评、自评结果确定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这将进一步激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挖掘潜力,克服困难,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投入实践应用,提升教学成果,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4.结语
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儿童教育专家,需要注重对学生理论水平、实践能力进行培养[4]。一方面,通过完善理论教学课程设置,进一步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充分结合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提高专业化程度,强化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综上,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融合学术性与实践性,突出专业的探索精神,不断提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将更多本专业的毕业生转变为优秀的儿童教育专家,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威.“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初航.儿童化教育取向下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3]樊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从现在看未来 篇4
蜂岩完小教师:李全
我是蜂岩完小的一名英语教师,以前担任的是数学科教学。上英语呢?仅有三年时间,经验证明,我们可从现在看到将来。
从儿童英语教育看未来领导力的培养 篇5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毕业设计普遍存在的学生工作积极性差、工作责任心缺失问题,对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抓两头,带中间”工作思路进行了反思,提出教师应当重视对“中间层”学生群体兴趣特长以及创造性的鼓励、引导与培养,进而重点论述了如何通过“兴趣引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负责任的做事态度。【关键词】大学生毕业设计中间层学生群体积极性引导方向本科毕设工作是检验大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这一教学活动在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做事态度、做事能力的塑造和培养。本文认为,本科毕设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是毕业设计这一单独的教学活动的问题,而是大学四年教育工作弊端的集中体现。如果把本科教育看作一个整体,那么毕设工作更像是毕业生们踏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检验。显然,不能期待通过一次检验来实现对学生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的塑造与引导。毕业设计之殇,其实是大学教育之殇。本文尝试从当前高校学生教育工作思路出发,反思高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合理,提出重视对“中间层”学生群体兴趣特长以及创造性的鼓励与引导的观点,进而论述如何通过“兴趣引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负责任的做事态度。
一、当今高校学生工作思路极大忽视“中间层”学生群体高校里的“中间层”学生,指的是那些“成绩不是很优秀、活动不是很积极、个性不是很突出、表现不是很活跃,有着上进的渴望却缺乏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有着表现的欲望却缺乏实践的勇气,有着渴望被关注的愿望却总害怕过多目光”的一类学生群体。一直以来,由于高校学习资源有限,“抓两头,放中间”是高校学生工作奉行的主流思路。因此,这类学生群体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最易受到忽视,但他们恰恰却是目前大学生中的主要群体。由于自身的能力或者学习方法与拔尖学生有所差距,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很难获得所需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缺失又会进一步动摇他们坚持自己意见的自信,形成容易放弃,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的性格特点。一方面,需要学生走出自我世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专业实践、实习中更多地了解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则需要高校教师及时引导,为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兴趣,为学生实现自己的创新想法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支持。然而,实际情况往往知易行难,前者对“中间层”学生群体的自主性、持续性与耐挫性,提出了过高要求。因此,要真正提升大学毕业生素质,最可行的办法莫过于高校教师对这部分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与关心。
二、名不副实的创新竞赛无法真正引导学生兴趣从学校层面来看,大多数高校对“中间层”学生群体的兴趣引导措施其实并不算贫乏。各种院、校、省部甚至国家级科技竞赛、科创项目应有尽有,对学生的覆盖面不可谓不广。但平心而论,越来越多的这种竞赛与科创项目开始过多地追求创新与高大上,脱离了本科生,尤其是“中间层”学生群体的能力范围,其追求的所谓漂亮成果更多是用研究生多年成果进行的包装,打造出方便教授们宣传自己研究团队成果的创新之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从学生角度来说,随着这些竞赛、创新项目开展得越来越久,也出现了不少“混学分”的学生。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经常有本科生找自己说非常想要做科研,但其实只是需要一个老师挂名,以便成功申请一个创新项目立项。指导老师既不需要指导更不需要负责。显然,这类变了味的竞赛、创新项目绝对无法真正引起“中间层”学生群体对科研、专业以及生活的兴趣,更无法培养他们踏实做事、严谨治学的作风与态度。相反,只能助长高校学生的功利心与浮躁心态,进而打击对理想尚抱有一丝敬畏之心的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
三、从“学渣”奖学金看“中间层”学生群体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但不用怀疑的是,即使是始终无法在专业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中间层”学生群体,他们也有不甘于平庸,想要坚持做成一件自己喜欢事情的愿望。最近,就有这样一群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设立了一个“学渣”奖学金,这个奖学金专门针对绩点不高于3.5,在学校不受重视,但却愿意坚持自己梦想的学生设立,用于支持、鼓励他们脚踏实地地去完成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按照他们的话说,就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学校的注意,让他们也能够采取行动来支持不同层次的学生。显然,这是“中间层”学生群体自我实现强烈愿望的一次勇敢表达,如果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的这种诉求,并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相信通过大学四年的潜移默化,大部分本科毕业生都至少能具备积极主动、敢于坚持理想的人生态度,养成脚踏实地、认真负责的做事作风。
四、通过“兴趣引导”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积极的做事态度1.加强对老师专业和研究动态的宣传,让全体学生全面了解每位老师的研究方向,从而初步引起“中间层”学生群体的注意。目前,很多院系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都开设有专业概论课程,邀请教师就自己的研究领域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研究目的与动态,使学生对自己专业产生初步的认识。此外,进一步创建学生与教师一对
一、多对一以及一对多沟通的网上平台,完善平台上对教师研究方向的介绍,定期邀请教师宣讲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帮助学生更加方便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提升学生对感兴趣领域的了解。2.积极引导“中间层”学生开展“弱功利化”的科研创新实践。所谓“弱功利化”,是指弱化科研创新实践产生高大上科研成果方面的属性,而更多强调以培养习惯、锻炼能力为目的的科研创新实践。不可否认,教师指导科研创新、?W生参加科研创新往往对其社会价值怀有一定期望,但在目前高校浮躁的大环境下,一定要警惕这种过高社会价值期望带来的科研创新“变味”。尤其是针对“中间层”学生群体,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一味追求科研创新项目的难度,也就是要注意科研目标可达性的控制。这样,合适的难度更能激发“中间层”学生对科研活动持续的兴趣,从而达到我们塑造学生踏实做事、认真负责的治学态度的最终目的。3.完善多功能、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真正将社会实践、社会评价纳入评价体系。目前的学生评价体系更多起到选拔、甄别学生优劣的作用,而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激励“中间层”学生自我完善方面乏善可陈。因此,大多数“中间层”学生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备感忽视,甚至无法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作为应对,高校应真正利用好现有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联系外单位技能培训,严格要求学生在假期完成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并将社会实践成果纳入评价体系,并提升责任心等被社会认可和接受的基本素质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从而让学生与实际接轨,做好自我定位,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从中庸思想看现代领导艺术 篇6
【摘要】现代领导科学中凡事过尤不及,过严或过宽的管理都会妨害工作、生产效率。孔子把中庸作为至善至美的道德规范,“执中以致和”,即采取正确的方法,达到理想的结果。现代领导科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中庸思想在现代领导管理决策、授权、领导风格、用人、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应用,对现代领导管理理念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领导科学;中庸;艺术
中庸,不是随大流,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圆滑老练,而是一种均衡之术,是一种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是一种以和为贵的生存智慧。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一、中庸思想的概述
中庸之道产生于2500年前,既是一种基于人性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又是一种深邃的思想方法。可以说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存于天下的规律,行于天下的准则,它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与骨气。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和合理的道德规范。
“中”是不偏不倚、不紧不慢、不焦不燥,讲求注重原则,洞悉环境,把握时机;“庸”不是平庸、无作为,而是指一种通过权衡和把握事物利害,从而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如果说“中”是思想上规范,那么“庸”就是方法上的科学、行动上的提升。“中”与“庸”并行,也就达到了环境、思想、方法和行动上的统一。特别地,中庸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也不是和稀泥的调和主义,它具有原则性和灵活性。
二、中庸思想中蕴含的现代领导艺术
1.“执两用中”与领导艺术
《礼记·中庸》提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执两用中,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其表明着凡事不可走极端,要留有余地。这相当于领导者的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两个极端。若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做出优化选择。这就是说,在一个决策涵盖范畴的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符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较佳,恰到好处的优化抉择,这就是中。
2.“过犹不及”与授权艺术
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阐述了把事情做过了头,或达不到火候两种相反的状况,均不合乎“中庸”的原则。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阐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可见,孔子认为过与不及都不可取的,因为二者都背离了“中”。在孔子看来,将“过”与“不及”等同起来放
在“中”的标准下来说,它们不如“中”更有利于人际关系及事情的处理,这是中庸思想的一个典型体现。
现代领导要尽量避免“过”或“不及”两种错误倾向,在权力的掌握和运用上不能使权力过于集中,也不能过于分散。授权就是领导者把决策权、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授予较低的管理职位。在组织管理中,集权和分权都是相对的且过度的集权和分权都是十分有害的。按照中庸原则,“过犹不及”,有权不授、因情授权或完全放权都是一种极端,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到因需、因德、因能授权。在授权后领导者应努力克制自己的权力欲,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企业蒸蒸日上。
3.“权变时中”与领导风格
孔子说“君子之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就是适应不同时机,审时度势以求中。在管理中,注意分寸、抓住时机,讲究“适其时”、“取其中”、“合其道”,以便能够“得其益”。即根据时地等特定条件,采取不消极、不过激的方法,以得到合理的成果。在管理实践中,“时”、“中”、“益”、“道”四者相互关联,实质是讲求“合理与适度”。而管理本身也要求其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合理地协调“人财物”等因素,力求使事物达到合理、稳定的最佳状态,以得到最佳结果。“中庸”的权变思想不断深入到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顺应了当代日益复杂的危机形势。
4.“和而不同”与创新意识
在东西方文化相互冲击,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外国的管理思想,也不能闭关自守,拒绝外来事物,而是应该树立创新意识。中庸思维中“以分求一”,揭示了世界“多元”与“统一”的关系。世界发展的的宏观统一性,与各国发展的特异性,也正是体现了中庸思想的“和而不同”。
三、现代领导中中庸思想的体现
作为组织的领导者每时每刻都要处理各种利益冲突的问题,因为任何组织都有着其复杂的内外利益关系。如何制衡相互之间的关系,成为领导者要顺利完成组织目标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所以说对关系网的制衡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
1.选取德才兼备的人才
“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德才兼备是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形成独特的选人用人的制衡艺术。现在经济发展进入平稳阶段,一些有才有德的人也开始进入主流社会,社会由唯能是举慢慢转向德才兼顾的方向。这自然在在领导管理中也会有反映。德才兼备是用人的一个永恒标准,但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基于中庸的思想,有该这样的用人原则:一是德者、才者都可为我所用,不求全责备;二是对德有余而才不足或才有余而德不足者,通过培训补其不足,使其达到基本要求;三是让有德者和有才者,形成互补结构;四是让德与才相互辉映,既能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达到身心和谐,又能使领导管理减少道德风险,提高人力资本价值。
2.平衡各方势力
领导者应该始终居于支配全局的有力地位,对各种势力起到领导、引导、监督、协调、制约的作用。领导者要妥善利用处理好各种势力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对这种形势的存在与发展深入了解,把其各自存在的理由与作用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势力,使他们相互间产生微妙的影响与制约作用。这样就可以根据组织管理的需要,利用各种资源,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最终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我们知道一个组织的内部和谐与团结是完成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组织文化与氛围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领导者在公开场合中必须使各种势力都感到公平与尊重,从而能赢取各种势力的信赖,获得权威,从而成为整个组织的引导者与向心力形成的核心。
3、“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甚至也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法则和基本条件。凡无关原则的小事,重和谐,要协调;凡事关原则性的大问题,就要坚持原则,不应苟同。适中地把握和运用,进行全局性的指挥和协调;不能盲目服从或献媚、附和,违背客观事实,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提出不同的建议。
现代领导者在其管理活动中,可以借鉴中庸“和”的思想,提高其管理协调能力。以帮助领导者用来协调、调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孔子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作为管理者,多与属下接触,关心其工作生活,爱惜、激发其才能,上下一心,这样的组织又怎么会倾呢?
“和而不同”意味着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时时处处持宽容的态度,是一种可以选择的艺术化的沟通策略。在纠纷处理时采取调停的办法,在合作时采取共赢的主张,在学习与交流时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等等。
4、“权变时中”
儒家提倡的“中”随着条件、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就是在不同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因情势之异而权变。在现代领导工作中,领导者运用中庸思想也不能死板,要随机应变、因势制宜。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在权力运用时也应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领导决策和执行方法。
领导服务的实质是为人民排忧解难,谋取利益。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者的权力是广大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用来服务于人民,以为人民服务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综述,“中庸” 作为一种理念管理的存在具有其独有的领导管理内涵。其最终目标是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追求整体的和谐,包括与人的和谐,与己的和谐和与环境的和谐。总之,“中庸”在现代领导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相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庸”将会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对中庸思想加以总结借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从儿童英语教育看未来领导力的培养 篇7
一、从学生出发的教育
关于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有“以知识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种教育观, 其中,“以学生中心”的教育观认为学校的功能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面对未来教育结构的变化,从学生出发的教育,需要我们的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尊重学生的个性。首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即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其次, 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因材施教。
2.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人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仅有传统智力是不够的, 还要有情商,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如何融入社会、如何与人交往是非常重要的。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 敬其师,效其行”,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技术装备水平更高的教育
教育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是革命性的, 传统的教室基本都是秧田式的,而新型的教室则是多中心式的,一间教室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中心。目前流行的慕课(MOOC,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打破了学校的围墙,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我们在国内便可以直接学习到国外名校的课程; 同时慕课也创新了学习模式,相较于以往的网络公开课,慕课的互相性更强,更有助于师生角色的转换。翻转课堂的概念现在也比较流行,实际上江苏洋思中学的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都是一定程度上的翻转课堂,只不过翻转课堂做得比较彻底,把课后做的事情变成了课前做,让学生先看视频再上课,回到课堂以后就做作业而不再是学课程内容。
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技术的力量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授课方式,未来的课堂会更加灵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冲击力。我们的教师在技术装备方面一定要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未来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三、更高效的教育
素质教育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是现在的中小学生负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提倡素质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但也不应忽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提供一种更高效的教育方式。近年来一些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比如山东昌乐二中的 “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破除了传统课堂的弊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从儿童英语教育看未来领导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儿童;道德教育
从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古代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德育;在近代,德育和体育、智育、美育等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历史上,道德教育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7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洛克认为培养绅士应首先进行德育;18世纪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完善的道德品质,成为“真正善良”的人;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养成品德;20世纪永恒主义教育代表的倡导者赫钦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道德教育推动人性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整个教育发展史上人们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身心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儿童道德教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儿童道德教育的实施中,人们通常将外在的社会目的作为儿童道德教育的唯一目的;将课堂教学作为儿童道德教育的唯一场所;将道德知识的掌握作为儿童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由此造成了儿童道德教育“空”、“假”、“大”的现象。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社会诸多问题进行“否定”和“批判”的基础上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主张平等、对话;注重良好情感的培养;倡导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一、儿童道德教育的目的——使儿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最终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我国的传统道德教育强调以社会为本位,注重人们对规则的遵守和权威的服从。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儿童道德教育强调应将儿童培养成“合道德”的人。这样的德育目的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道德应该是儿童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儿童的自主精神在道德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后现代主义非常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儿童道德教育的主体应是儿童本身。基于此,儿童道德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的人不但会遵守相应的社会规则、维护合理的社会秩序,还会追求主体内在精神的发展,让儿童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人。
二、儿童道德教育的途径——日常生活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主义存在很多弊端,其中从教育方面来看最大的弊端之一就是理论和实践的脱离,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脱离在道德教育中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儿童道德教育面临的最主要的困境就是道德教育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脱离,人们往往将道德教育的场所定位于学校课堂的理论说教,而忽视日常生活中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由此造成了道德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课堂+日常生活=0”的现象。
道德从其本性来说是实践的。首先,马克思哲学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得以产生的基础是物质生活。其次,道德是在人的相互交往中产生的,没有人之间的交往就没有道德。正如爱尔维修所言“如果我生在一个孤岛上,孓然一身,我的生活中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了。”道德的实践本性要求应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因此,应使道德教育的场所从单一关注课堂的道德理论转变到关注儿童日常生活中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和家长应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基础,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从而使儿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道德的人。
三、儿童道德教育的重点——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人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因自身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作为德育主体的人不是一种静止的、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相互统一,是儿童道德教育的主体,儿童道德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和儿童的活动。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儿童道德教育中都存在“知德”必然“行善”的误区,儿童道德情感受到人们的忽视。在中国,从先秦时期的“以理节情”到唐汉的“以理抑情”,再到宋明理学的“以理灭情”,使得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在总体上呈现出强烈的推理倾向。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得“道德不在情欲之外”的道德观被大力宣传,但由于传统道德观念和西方工具理性的影响,情感性道德观念仍未从真正意义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实际的道德教育中仍以道德知识的接受为主,忽略道德情感的培养。从现行的道德教育实践来看,“道德投入”与“道德产出”存在明显的失衡,就其原因主要是道德教育中存在明显的重理性知识传授,轻道德情感培养的倾向。重视人的情感培养的后现代主义认为道德教育中应关注到人的存在,道德应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的,道德教育中应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
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道德教育中应注重发挥儿童的主体性,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让儿童真正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
参考文献:
[1] 冯雪红. 关于对我国教育中德育地位的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117~120.
[2] 戚万学等著.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7).121.
[3] 乔建中等著.道德教育的情绪基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70~76.
从儿童英语教育看未来领导力的培养 篇9
摘要:乡镇统计“双基”建设步伐伴随乡镇机构改革日益加紧,亦步亦趋,但是一味的加强乡镇一级统计机构力量,而忽视乡镇改革的趋于总体趋势,只会造成南辕北辙的局面。作为区域探索的积极成果,翼城县里砦镇财统所虽然依靠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镇统计的压力,但在乡镇机构改革的浪潮中,仍然面临可持续性的难题。基于制度变迁的均衡实现理论、当前统计体制财权事权考量以及基层统计资源的整合等因素,笔者认为必须借鉴成功经验,实施垂直管理,才是乡镇统计的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统计双基建设的概述
1、统计“双基”建设的概念、背景以及乡镇“双基”建设的具体内容
统计“双基”建设,即统计基层基础规划化建设,是指通过开展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以检查和验收为手段,努力实现基层统计组织体系完善,队伍建制完整,做到基础规范化,制度科学化,全力夯实统计基层基础。这里的基层特指县乡两级,而乡级无疑是更具基础性。统计“双基”建设概念的提出和全国性县乡机构改革密切相关的,是国家统计局针对全国一些县乡机构改革中出现的统计机构撤并现象,发出的紧急通知,也是站在全国角度,从依法保证统计机构、强化统计能力、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等方面,对确保稳定基层统计机构做出的决定。
建国以来,全国共进行了5次乡镇机构改革,距离较近的第四次“税费改革”始于2002年,第五次乡镇综合改革始于2005年,两次改革,无论是“减人减事减开支”的机构精简政策还是大科室制的实施对于乡镇统计建制的冲击均十分明显,不少地区的乡镇统计甚至难以为继,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提出统计“双基”建设的概念,无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也将重点讨论变革中乡镇统计的发展和未来。
有关于乡镇“双基”建设具体要求和内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会有所差异,但重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公条件及经费的保障。要有专门的统计办公地点,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在经费方面,县乡财政要能够保障统计日常工作经费开支,同时乡级统计员工资、福利和各项保险要得到保障。二是队伍建设。首先要根据乡镇或者街道办事处的规模进行相应的统计人员配置。其次统计专职人员不得随意调动,统计人员应具备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并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新配备的统计人员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并要按要求参加上级部门各种业务培训。三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首先是要全面,要包括统计岗位职责、工作守则、业务考核、报表报审、资料管理、微机使用、办事程序各项制度,其次,要悬挂公示或制度上墙。四是业务建设。乡镇统计人员要能够贯彻执行上级统计部门布置的各项调查任务,数据采集及上报流程必须规范有序,同时要建立数据质量评估制度。要有完成的台账设置和统计资料管理,并要开展统计分析。最后是法制和信息化建设。法制方面要能够完成上级统计部门布署的统计执法活动,积极进行普法宣传。信息化则要求乡级统计人员熟悉计算机操作并能在接受培训后实现乡级数据处理计算机化。
2、新形势下加强统计“双基”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开展统计“双基”建设固然有维护基层统计力量的考量,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日趋复杂,宏观调控的全面加强,越来越凸显出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当前的统计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也正面临着空前的困难和挑战,这些新机遇新形势标志着统计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且呈现出了鲜明的特征。首先,统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高;其次,统计信息对经济基本面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各界及各类市场主体对统计信息多样化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三,统计工作的任务和领域越来越重、越来越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经济成份和产业业态的出现,为统计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其四,统计工作者的责任越来越重,随着统计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各界对统计工作的新期望新要求,统计队伍的素质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也进一步凸现。其五,当然也就是政府体制改革对于统计体制建制的影响越来越直接,传统统计生产模式受到了极大冲击。这些变化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统计工作在新阶段要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实现统计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大力加强统计双基建设,尤其要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从现实角度看,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的问题仍然是制约统计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的主要问题。一是基层统计网络建设还不平衡。由于受乡镇街道对统计工作认识程度和机构改革工作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许多基层统计组织网络建设停滞和人员配备不到位的情况。二是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水平还不高。突出表现在各级统计部门抓规范化建设的力度还不大,统计人员规范化工作的意识还不强,致使统计基本工作程序,基本工作规范的建设处于低水平徘徊。三是全社会的统计法律意识淡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干扰统计工作和部分统计单位拒报、瞒报统计调查资料的情况。四是统计工作现代化手段较落后。主要是乡镇街道和部分企业统计装备水平与统计地位和任务不相适应。五是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统计队伍存在着人员和知识老化、新的统计业务知识培训跟不上的问题。六是基层统计力量不足,基础薄弱。个别乡镇街道无统计机构或无专兼职统计人员的现象还存在,县乡两级政府对于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经费支持,统计工作流于形式,统计人员缺乏或变动频繁,统计资料、统计台账不健全等现象在所难免。
因此,如何进一步增强新时期做好统计“双基”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瞄准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薄弱点,找准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切入点,扎扎实实地推进统计“双基”建设,仍然是当前面临的最主要课题。
二、区域创新在解决问题中的有益探索和历史局限
1、翼城县里砦镇在“双基”建设中的制度创新和典型经验
在2002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一级基层站、所在这场旨在精简机构的行政机构改革中均面临被撤并的命运,翼城县里砦镇统计站同样如此,被撤并势在必行。但在改革完毕后,如何继续保留和发挥乡镇一级的统计力量,则成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翼城县统计局和里砦镇政府并没有放弃努力,而是积极建言,最终促使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将乡镇统计站与财政所合并组建乡镇财统所的决策。里砦镇财统所应运而生,并提出了“以财促统,以统聚财”的全新理念,几年的实践证明,财统合并,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机构改革的站、所撤并原本是对乡镇统计的极大削弱,但是这一体制创新不仅使乡镇统计起死回生,而且更得到了巩固和提升。现实层面起到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点:
这一制度创新首先是稳定了机构,保障了统计职能。财统所的成立,进一步强化了统计工作的职能。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完善了村级统计网络。各村村委主任兼任统计负责人,同时在县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聘用各村大学生村官兼任村级统计调查员,负责协助本村统计工作。形成 1
了以镇财统所为中心,上联县财政、统计主管部门,下接各村、农户、厂矿企业的农村统计信息网络。
其次是壮大了队伍,增添了力量。过去,乡镇统计工作只有一人承担,可谓势单力薄,被动应付。镇财统所成立后,人员职责、工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所里全体在编人员实行交叉任职、分工协作,统计人员可以兼职出纳、财政人员也会分担统计工作,包村包片,全所人员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身上有担子,通过打破条块格局,最大限度整合了人力物力资源,实现了行政效率的大幅提升。特别是在开展统计年报、普查和各项调查等中心工作中,发挥了以往所不能想象的作用。
三是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了整体工作。近年来,财统所通过投入资金,购置办公桌椅、档案柜、微机、打印机等一系列现代办公设备,使得全所办公条件、办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镇十八个行政村,村村达到镇财统所提出的“五有”“两上墙”“两规范”的目标。“五有”即:有牌子、有组织、有办公室、有人员、有办公设施;“两上墙”即:制度上墙、统计数据图表上墙;“两规范”即:统计报表流程规范和村级统计档案整理规范。同时利用管理镇村两级财务工作和村财镇管的优势,将财力向统计工作倾斜,全力开展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县、乡、村三级统计联网直报,农业统计报表起报点继续向下延伸到村民小组,确保了统计各项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是强化统计工作职能,实现“一稳”“一高”“十化”。着力建立人员相对稳定、业务精通、素质较高的统计工作队伍;着力提高统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实现统计机构网络化,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报表规范化;统计数据台帐化;统计资料档案化;主要指标图表化;业务培训经常化,统计手段现代化;统计信息自动化;统计服务优质化。通过建立科学的统计资料的收集、管理、报送以及数据质量评估等制度,完善了统计调查方法,规范了数据的采集和报表流程,坚持数据评估,严格做到了数据质量控制。
五是创新管理方式,引入目标管理。里砦镇财统所通过明确镇、村两级统计人员岗位职责,对农村统计工作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标准,所辖十八个行政村全部推行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以“村财镇管”为手段,与各村的统计负责人签订责任书,实行百分制考核,统计工作的好坏同该村的统计负责人和大学生村官统计员的工资挂钩奖优罚劣。
可以说翼城县里砦镇财统所的建立,是顺应乡镇机构改革,实现职能转变的一次创举。财统合并,职能归位,也是里砦镇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积极努力。“以财促统”极大促进了乡镇统计队伍稳固、统计能力提升和统计网络健全。那么“以统聚财”又有怎样的成效呢?实际上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乡镇统计也已经把围绕大局,优质服务作为了自身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并且通过大力开展统计调查,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通过运用统计数据,为镇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增加提供信息和建议。以充分发挥智囊团、参谋部作用的方式,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在山西全省召开的统计“双基”建设现场会上,里砦镇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得到了大力推广,并在全省统计系统引起了广泛关注,总体评价可以说成效显著。
2、里砦财统所体制创新的局限性以及对当前统计体制的系统分析
里砦镇财统所的体制创新,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乡镇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的问题,对于所有罗列的有待加强的问题,也都有了针对性的解决方式。
但是有个重要问题仍然无法回避。那就是这样的组织体系是否会长期稳定的?很可惜,答案是否定。探寻具体原因,仍然要回到乡镇机构改革中来。始于2002年第四次的乡镇机构改革,曾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内容,围绕“减人减事减开支”开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三个方面都受到严重困扰。首先乡镇党政机构精简,只是在形式上将过去的几个办公室合并为另外几个综合性办公室而已。分流也仅仅针对临时、自聘和借调人员,也无力给予被清退者满意的经济补偿;其次,乡镇政府作为行政传输的末梢,受上下一一对应的科层关系的影响,无法有效转变职能;第三,在机构精简、人员分流、政府职能转变陷入困境的前提下,乡镇财政供养压力也难以达到“减支”的目的。里砦镇财统所,实际也是这场机构改革的产物,自身就存在着改革的不彻底性。
实际一场成功的乡镇机构改革必须是自下而上,存在积极诉求并能得到国家及时支持和引导的改革;必须取消乡镇作为国家从农村社会汲取资源的“工具”的职能,将其重心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中来;也必须取消乡镇机构与县(市)机构上下一一对应的行政逻辑关系,改“因人设岗”为“因事设岗”,实现真正的机构精简。
在总结以往四次乡镇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用5年时间,在全国取消农业税。2005年6月,温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积极稳妥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试点”。此后全国开始了第五次乡镇机构改革,即乡镇综合改革。
对于翼城县而言,乡镇改革的步伐始终未曾停止,财统所已经由改制成为了农村财政核算中心,虽然还是原来的全套人马,但是中心的职责或者说是职责倾向至此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已不在是单纯的乡镇的财政和统计组合,转而变为更为专业的负责管理使用农村支农资金和监督乡镇财政资金等业务。至于乡镇统计,虽然还存在岗位设置,依然处于核算中心,延续过去的办公方式,但是已然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也不再有充分的理由获得行政资源。也许伴随大部制的实施,乡镇统计会被再次职能合并进入某个综合中心,比如便民服务中心。所以根据乡镇综合改革职能专项化的趋势,我们很难想象,乡镇统计依然能继续使用极为稀缺的乡镇行政资源持续对上完成越来越重的统计调查任务。乡镇统计体制队伍建设的弱化和边缘化正在和各级统计部门不断加强乡镇统计基础的要求形成了尖锐矛盾。这样的两难境地的确引人深思,对于问题的本质有必要有更深入的探讨。所以在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行政府统计体系存在的系统性问题。
首先是现行财权事权相分离的统计管理体制对于乡镇统计造成压力的问题。现行财权和事权相分离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会造成系统内部缺少财权和事权的相互制衡机制,这将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拥有行政权力的县以上统计部门成本外溢打开了方便之门。最典型的情况就是属于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以及其他职能统计的调查任务会大批转嫁于乡镇统计组织。所以,目前乡镇统计部门不仅承担来自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的各类调查任务,而且要承担来自县以上其他部门的调查任务,还要承担乡镇政府的调查任务。与此同时,由于县以上的任何一个职能部门均对乡镇政府拥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因而乡镇统计部门成为政府统计系统最大的事权承担者。尽管按照基层统计现有资源存量不可能完成过量的统计任务,但迫于行政压力,只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强迫完成。由此可见,乡镇统计部门实际承受了很多不能承受之重。
其次是关于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均衡效率问题。有学者认为,针对我国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明显滞后,特别是县乡镇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滞后以及乡镇统计面临前所未遇的困难情况,近年来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虽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对策,但其中大量对策仅仅侧重于乡镇统计本身,如乡镇统计人员如何提高素质、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赢得党政领导的重视、改善乡镇统计人员的待遇、配备先进的统计手段等。这些对策的提出本身没有问题,但欲通过上述对策改变乡镇统计所面临的问题只能是局部的,也是暂时的。因为,体制问题才
是乡镇统计陷入困境的根源,换句话说,乡镇统计面临的一切问题皆来源于县乡统计管理体制。为此,改革现行僵化的县乡统计管理体制是解决乡镇统计困境的根本出路。
这一认识的主要理论依据就是制度变迁理论。因为从制度循环阶段看,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处于非均衡状态的僵滞阶段,即低效率状态,其特征表现为利益分配在乡镇统计部门与县以上统计部门之间失衡。这一体制中受益最大者是县以上统计部门,从国家统计部门到是省、直辖市、区统计部门,最后到市县统计部门依次类推,而处于基层的最大利益集团乡镇统计部门几乎没有利益可言。在该体制下,利益从上往下依次递减,而承担的任务从上往下依次递增,整个系统投入与产出明显错位。总之,现行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处在低效率状态。
现行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能够长期存在可以按照路径依赖理论、公共性解释以及封闭系统解说等理论作出合理解释。而且有一点是肯定的,现行的统计制度的安排上仍具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而包括乡镇统计部门在内的小利益集团根本无力进行制度创新。
还有为达到制度均衡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与乡镇统计部门之间博弈的问题。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与乡镇统计部门之间的博弈实际是非零和博弈,博弈的结果会让利益分配均衡制度的安排不利于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非均衡阶段较大受益者),而有利于乡镇统计部门(非均衡阶段最少利益获得者)。但是有点要注意,就是拥有较大行政权力的政府统计部门在博弈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一定会维护现有的利益,进而影响制度安排向均衡方向发展。由此可见,要使现行非均衡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向均衡性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全面转型将受到权力结构的严重制约,也就是说乡镇统计部门根本无法在与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博弈中获得均衡利益,因此,乡镇统计部门只有被包容到行政权力相对较大的利益集团即县统计部门,由县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部门实施垂直管理才能获得相对利益的提高。由此可见,县对乡镇统计部门实施垂直管理应该是县乡(镇)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理性选择和突破口,也是实现整个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均衡的逻辑起点。
最后还有乡镇统计资源整合的问题。事实上受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影响,乡镇统计资源分布在计生中心、经管站和乡镇统计办(已被整合)等部门。这不仅导致数出多门、重复统计、口径不一,而且导致统计力量分散化,不利于形成合力。由于乡镇统计活动分散化,导致乡镇统计始终没有统一标准,同时全部统计资源也无法按照调度,开展统一协调的乡镇统计活动,其结果是“数出多门,门门不同”。一句话,乡镇统计活动的分散化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而要实现政府统计标准的统一化以及要消除乡镇统计活动的分散化,有效的途径就是对调查活动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其前提是对乡镇统计资源实施集中统一管理。显然,在条块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欲在乡镇一级对乡镇统计资源实施统一集中管理,进而实施统计调查活动的归一化管理并不现实。而可行的做法只能是在县一级实施统计资源的统一管理,即基层统计定位于县一级。
三、借鉴成功经验,实施垂直管理,才是乡镇统计的发展的根本出路
由此可见,在上述客观现实面前,要实现乡镇统计部门财权与事权的统一,消除乡镇统计的压力是不可能的。要在乡镇一级打破条块分割,统一调度统计资源也是很难实现的。从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总体趋势看,企图加强乡镇统计组织建设,充实乡镇统计队伍也会越来越困难。而要忽视乡镇统计任务不断增多与乡镇统计资源短缺的矛盾,强制提升乡级统计数据质量,也必须以连续性、高成本的《统计法》检查为代价。所以,解决矛盾的理性的方法就是尽早实现乡镇统计活动由县(区)统计部门接管,既有利于基层统计活动尽快摆脱困境,更有利于解决基层统计的被动局面。可以预测,县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活动垂直管理之后,一定会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实现乡镇统计资源乡镇之间自由调配,而且能够集中统一培训,优化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形成合力,充分发挥现有统计资源的作用;县统计部门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会积极优化调查内容,减少重复调查,可以切实减轻基层统计的负担;县统计部门还可以在经费、人员方面确保抽样调查的组织实施,而抽样调查的全面实施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最后还必须考虑的是垂直管理后体制组织设计问题,其中还必须解决涉及乡镇内部系列报表的组织、协调问题。这一方面可以借鉴的是北京市海淀区农村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
在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中,海淀区各乡镇、街道的统计机构均被撤销,而且相应的人员编制及日常统计工作均向上划归区统计局,这在形式上已经成为了垂直管理。在统计工作实践中,他们考虑最深的也是如何进一步规范乡镇内部统计,既如何做好涉及乡镇内部系列报表的组织、协调问题。为此,在北京市统计局的统一部署下,海淀区积极筹划成立由区统计局各统计所所长、相关街道、乡镇联系统计领导、主管居民科领导组成的地区统计协调委员会,并且明确了协调委员会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他们的职责分工体系设计如下:
一是地区街道、乡镇协调委员的职责:负责组织、协调、领导本区域内的大型普查、社会性调查及涉及乡镇内部系列日常统计工作;负责对以上数据质量的把关工作,负责对地区统计员的领导及管理工作。
二是地区统计所委员职责:负责定期召集协调委员成员召开会议;负责向协调委员会其他成员传达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统计工作方面的文件精神及领导的指示精神;负责监督、指导协调委员会其他成员按照普查、调查方案要求完成各项普查、调查任务组织、领导及协调工作;负责各项统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工作。
三是村级统计负责人的职责:行政村级统计员负责村地域范围内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统计;负责统计原始数据台帐的记录工作;负责基层统计报表的审核上报工作;负责村耕地面积丈量及绘图工作;负责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账本的发放、收集、审核和指导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村负责人(村委会主任或书记)签字并加盖村委会公章。
此外他们还严格规定,涉及乡镇内部系列报表的统计必须在乡镇政府认可后,加盖公章才能上报,并分别采取两种不同模式呈报:1)涉及乡镇内部系列报表,由样本单位报送乡镇汇总后再报统计局农调队;2)农村住户调查及独立法人单位的统计报表则是由样本单位直接报统计局农调队。由此,通过明确农村统计报表呈报模式,将大大改善统计管理、协调上的困难,理顺统计数据搜集、上报的渠道,确保农村统计数据的数据质量。
在新的报表分工方面他们也做了具体设计:1)统计局(统计所)负责区域内第一产业型企业以外的非乡镇、村属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经济统计工作;乡镇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工作;农民生活状况的统计工作。2)农经站负责区域内第一产业的经济统计工作。3)农林委负责区域内第一产业型企业以外的乡镇、村属企业的统计工作。4)乡镇内部统计负责本乡镇所属特色农业生产、品牌农业生产的统计,例如果树、区域性蔬菜、粮食等相关方面的统计。
最后他们也没有忘记对农业普查、大型调查工作进行部门分工设计: 1)农林委负责全区农业普查、大型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2)统计局(统计所)负责普查、调查的业务指导工作,报表的收审、汇总与上报工作。3)农经站负责农业企业的组织、协调与宣传工作,做好农业各方面指标的把关工作。4)乡镇负责配合上级各主管部门做好本区域内普查、调查的各项工作。5)其他成员单位根据普查、调查要求各负其责。
海淀区这种以委员会制协统,应事定责,化整为零的制度设计,全面规范了统计局(统计所)、农林委、农经站、乡镇等各部门的统计工作。通过分工合作、有效沟通大大改善农村统计数据“数出多门”的境况和同一指标多个数据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减轻乡镇企业和村委会的上报工作负担,保证统计人员专心采集数据,提高数据质量。海淀区的实践经验和制度设计实际一举解决了乡镇统计管理、统计资源整合以及大型普查开展等众多问题,对于各地实施县乡统计垂直管理是非常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总之以县乡垂直管理为基础,以委员会组织和团队型组织为基本体系的新型县乡统计体制,体现了制度变迁和相对均衡的正向效应,满足了当前基层统计发展对于新制度供给的需求。无论在理论验证、逻辑推理,还是实际检验方面均表现出作为现代公共组织制度的优越性。所以借鉴成功经验,实施垂直管理,才是乡镇统计的发展的根本出路。
翼城县统计局尤吉义
参考文献:
[1]杨立勋.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模式的理性选择:垂直管理.中国统计信息网.2005-06-20
[2]张红芳.强基固本规范管理开创农村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新局面——翼城县里砦镇财统所工作纪实.山西省翼城县统计局.2011-4-25[3]王奎邢捷.加强统计“双基”建设的现实思考.宁夏统计信息网.2009-09-29
[4]对现行农村统计制度改革的思考.海淀统计信息网.2007-02-07
[5]制度变迁理论.百度文献
论文提纲:
一、统计双基建设的概述
1、统计“双基”建设的概念和乡镇“双基”建设的具体内容
2、新形势下加强统计“双基”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区域创新在解决问题中的有益探索和历史局限
1、翼城县里砦镇在“双基”建设中的制度创新和典型经验
2、里砦财统所体制创新的局限性以及对当前统计体制的系统分析
三、借鉴成功经验,实施垂直管理,才是乡镇统计发展的根本出路。
【从儿童英语教育看未来领导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培养08-02
儿童培养教育05-10
家庭教育对儿童自信心的培养01-03
从南非英语看南非文化06-29
儿童英语歌曲的学习技巧12-02
儿童学英语的利弊分析06-25
儿童学习英语的重要性07-06
写儿童节的小学英语作文11-30
从教师层面探讨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7-08
学前儿童英语教育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