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英语教学

2024-06-06

儿童英语教学(精选12篇)

儿童英语教学 篇1

一、小学残疾儿童英语教学现状

1. 残疾儿童的入学率低。

在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学中, 残疾儿童的入学率相对较低。而所谓的入学率则是反映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一大重要指标。在我国的残疾人抽样调查中, 我国只有60%的适龄残疾儿童正在接受义务教育, 而未能适龄入学的残疾儿童多达40%, 由此数据说明我国的残疾儿童入学率是十分低的。而在我国一些相对较为偏远的地区, 没有入学的恰好是残疾儿童, 由此可见, 残疾儿童自身残疾的障碍直接导致了儿童生活的各种障碍, 从而导致了残疾儿童入学率低下。

2. 教育教学水平不齐。

在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学中, 最大的特色在于其进行着融合教育, 为了更好的探索我国残疾儿童教育出路, 我国在1987年开展了“随班就读”的教学实验。尽管此政策已经推行了20多年, 但是仍然面临着众多的困难, 而随班就读的政策也并未真正的落实到地方, 其保障体系也未能真正形成。诸如:管理制度、工作制度以及教育教学保障机制等相关的教学体系。同样, 小学残疾儿童教育教学中存在众多的特殊需求, 例如:英语教材的需求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器材。正是因为如此, 我国才出现了随班就坐以及混读等现象。

二、如何有效改善小学残疾儿童英语教学质量

1.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进行日常教育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形式, 同样课堂学习是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主要学习活动, 因此, 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 以学生心理特点为基准。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中, 应当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的角度出发, 有效的制定相关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备课的时候, 应当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 同时, 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 有效并且全面的设置相关的英语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不仅应当注重优生的需求, 同时应当注重学困生对学习的畏惧心理, 有效的进行英语教学, 从而使得全部同学都能拥有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重对师生关系的维系, 同样,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 因此,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的关键。那么, 如何有效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呢?尊重理解是首位。在进行英语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当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学生无论是在何种阶段都有着自身的看法以及见解, 他们有自己的尊严以及想法, 教师如果想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其前提务必尊重学生, 尤其是针对自信心不强的学生而言, 教师更应当表现出自己对学生的关心以及尊重、理解。 (3) 有效的开展合作式教学。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当充分的认识到英语是一门实用的语言学科, 是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有效工具, 从英语的学习特点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 同样, 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积极和谐的、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真正没有心理压力的进行学习, 勇敢的表现自己, 取长补短, 从而在不同的思维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2. 调动课堂教学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但是现如今的英语教学, 教师往往一味的追求英语成绩的好坏, 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使得学生对英语课产生了应付心理。同时,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自控能力较差, 残疾儿童自卑, 注意力难以集中, 英语学习非常困难。正是因为这样, 教师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活跃度的营造, 让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良好的学习。为更好的营造氛围, 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来引导学生, 鼓励学生。首先, 教师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 应当合理利用英语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及比赛竞赛活动, 来进行教学。如在讲解动物英语名字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动物扮演, 这样一定程度上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目光, 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其次, 教师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你来比划我来猜”这样一种比赛, 让学生参与其中, 在快乐中成长学习。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同样, 兴趣更是推动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 因而, 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英语学科特征以及学生自身特征, 对残疾儿童进行平等教学, 采取各类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3. 配备相关的教学器材。

由于残疾儿童自身的限制,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残疾儿童对教学器材有着特殊的要求, 例如:盲板、盲笔以及盲文打字机等相关的特殊教学器材。因此, 特殊学校应当配备充足全面的特殊教学器材, 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 真正从根本上关爱残疾儿童, 让残疾儿童体会到温暖以及希望,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小学英语学习。

4. 普及全民教育。

在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当全面的普及全民教育, 呼吁仁爱, 为帮助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教学做好准备, 全面的加强宣传的力度, 更好的让残疾儿童体会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 秉承“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残疾儿童教育现状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尤其是小学残疾儿童的英语教育教学。英语是小学教育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而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 其发展速度缓慢。同时, 我国的残疾儿童的教育教学现状中存在着众多的缺陷, 也正处于特殊教育不断发展以及尝试的阶段。因此, 在我国的残疾儿童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配备全面的教学器材, 更好的保障小学残疾儿童英语教学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邱丽.残疾儿童家长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1.

[2]张朝志.广西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现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1.

[3]谷长芬, 陈耀红, 曹雁.北京市0~6岁残疾儿童家长教育需求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12, (04) :14-20, 43.

[4]胡炳仙.武陵山片区残疾儿童的教育增权研究——以铜仁市为个案[J].民族论坛, 2013, (11) :53-59.

儿童英语教学 篇2

一)

课堂中应保持神秘感、新奇感,特别是在出示教学主题时,可以设置悬念,出示神秘的盒子或有意将物品盖好藏好,请幼儿猜一猜,以引起幼儿的兴致。还可以出示要教学的主题时,快速闪示卡片,有意让幼儿看不到,反复几次,引起兴趣。

(二)教师要以自身的激情来影响、带动孩子。教师要体位下降,保持孩子对老师的视线平视或俯视;语音语调语速要有变化,要抑扬顿挫,如突然变大变小变快变慢;表情、动作也要丰富、夸张、到位。因为幼儿期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所谓无意注意就是指没有目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孩子不可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端端正正的坐在位子上,呆呆的听老师一直用象念经一样的很平的语调讲课。

(三)教学速度要慢,教学过程中要有重复。对于重点、难点处应以各种形式反复重复,予以突出,以帮助幼儿很好掌握。如某一内容为难点,可以采取多种不同游戏、对话、表演、个别提问等形式反复的给幼儿以这些内容的刺激,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巩固。

(四)以各种方式帮助幼儿掌握单词。一些单词若教师只是带领幼儿一遍一遍的读,时间长了幼儿会不感兴趣,若加上有韵律的节奏来读,幼儿会觉得很新鲜,愿意一起来做。(举例如“pencil”);再如老师吹一声口哨,孩子们就要重复一次;拍一次手就要重复一次;边单脚跳边重复,看谁跳的次数多;围坐一圈扔球,谁接住球谁就要重复;围坐一圈滚球,滚到谁身边谁就要重复等等。

(五)在提问时应注意的问题:

1、问“W”的问题,即开放式的问题,如“what”“when”“why”“who”,让孩子积极思考,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可以用“yes”或“no”回答的问题。

2、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提问。对于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幼儿,老师在提问时应问他一些较难的问题,甚至可以让他有一、二次回答不出来,教师给予适当的暗示或帮助,这样能使幼儿不至产生骄傲情绪;而对于水平较低、自信心不足的幼儿,教师可以有意识的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他大胆回答,并及时进行表扬、鼓励。除了物质奖励外,还可以运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摸摸他的头、脸,拍拍他的肩,对他竖一下大拇指或微笑,并请全班小朋友对他进行鼓励,以树立起他的自信心与学英语的兴趣。那么他就自然而然的能愿意学、主动学。

3、给每个孩子以说英语的机会,不要老师自己心里有数,认为这个孩子已经学的很好了,就剥夺了他在课堂上说英语的机会,这样会挫伤他的学习积极性,认为老师总不叫我,上课没有意思,甚至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而对英语学习产生反感。也不要认为那个孩子英语不好,叫他肯定也不会,不要浪费时间了,这样那个孩子的练习机会会越来越少,产生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在一节课中应该保证每个孩子有同等的被提问的机会。

4、用积极的方法纠正幼儿的错误。大多数的孩子们会以极大的热情进行学习,为了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有成就感,应在纠正幼儿错误的时候采取积极的方式,不能打击幼儿。若幼儿答错,教师不要马上说“NO”,而可以说一遍正确的答案,请幼儿重复,并予以鼓励。

(六)注意教室安全,在活动前应检查活动场地有无异物,及时清除。在组织跑、跳等活动时,应分组进行,以免拥挤,产生问题。同时将所有孩子控制在视线之内,时刻注意每个幼儿的行为,以保证安全。

(七)突发事件的处理:

1、课堂纪律太乱:教师切不可以一起大声喊。产生“你乱我也乱”的局面,可以进行冷处理,暂时停止讲课,用眼睛扫视几个较乱的孩子,使孩子产生疑问情绪“这是怎么回事?老师为什么不说话了?” 待安静后继续开始讲课,这个过程千万不可以超过二分钟。下课后当众表扬今天学习、纪律都很好的孩子,并给予奖励。

2、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孩子们打不起精神,教师可以带他们做一、二个他们喜欢的游戏,讲个小笑话,或采取榜样法“_____小朋友今天上课真精神,给她一个sticker。老师看看谁比她还精神,回答问题的声音还大。” 还可以变换节奏的拍拍手、跺跺脚,这是一个较好的调动情绪的方法,教师与孩子一句话不说,只是变化节奏的拍手,直至最后快得孩子跟不上为止即可,然后开始上课。

3、孩子的提问与授课无关。如:“老师,你看我这条裙子上有两只小蝴蝶。”老师不应批评幼儿,而应找到其中与英语相关的内容,引开话题。可以说:“那你知道蝴蝶的英语怎么说吗?不知道?那请你和老师一起说‘butterfly’‘butterfly’‘Very good’”。

4、有幼儿总是抢老师或其他小朋友的教具。老师可以请他当小老师,帮助老师管理教具,要求是看好,谁也不准动。之后下课找到他谈话,讲明道理。

5、不张口说英语:课下多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特点,课前、课间与课后增加与其的交流,课上多为其创造机会。教师可以把耳朵放到他嘴边,让他在老师耳边轻轻说,或摸他的头,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说,可以开始声音轻一些,慢慢引导他大声说,及时给予鼓励表扬。

6、课上要喝水、去厕所:建立常规,明确课上不准的要求,并不断提醒,坚持下去,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八)与幼儿沟通的技巧:

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的作出回答。

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看法。

3、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4、不要空洞和不真诚的表扬孩子。

5、和孩子一起玩他感兴趣的游戏。

儿童英语教学 篇3

[关键词]儿童画的纯真 审美与创新 纯真美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59

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进行涂鸦,涂涂抹抹是每个儿童都经历过的。这是童真、童趣的自然流露,也是儿童旺盛生命力的真实体现。毫无疑问,儿童很需要美术,美术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儿童成长和自娱的重要实践活动。

身为美术老师,我一直在思索着怎样从大师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水平,怎样教自己的学生创作出更美的作品。殊不知,我们所学习的艺术家们,他们推崇借鉴的却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的孩童般的美。世界知名的大画家毕加索、马蒂斯、卢梭、齐白石等,他们都在追求“儿童画般的纯真”,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儿童画对他们的影响。毕加索曾经说过:“我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像孩子那样画画,我毕生努力追求的就是把作品画成儿童画般的纯真!”也许,正是那一份真挚、朴实、夸张的美,那一份常人难以理解的独特审美,那一份童言无忌的大胆创新,那一份返璞归真的格调,造就了艺术作品永恒的魅力!

艺术大师学习儿童画,那儿童岂不成了“大师的大师”了?这样说或许真的不为过吧。不知道同行们有没有同感,有时候,当我们动笔为学生的画面添上几笔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出手竟破坏了画面原有的那份稚拙纯真的美。难道说孩子们的表现能力真的超越了我们?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有了这样的失衡呢?真正的艺术美体现在哪里呢?且让我们沿着教学中的点滴发现去寻找儿童独特的审美与创新!

一次美术课堂,教学《神气的大公鸡》,一(1)班的孩子们都趴在桌子上认真地画公鸡。我在学生中巡回指导:“你这只公鸡的披风加得不错啊!”“公鸡的羽毛是不是可以更鲜艳一点呢?”“这双爪子画得真好,很威猛啊!”……当我走到一个叫王依依的孩子身边时,发现她的画法有点奇怪:只见她画了一只大公鸡,红红的鸡冠,鲜艳的羽毛,翘起的长尾巴。这时候,她拿起绿色的水彩笔画了一只左爪,然后又换了红色的水彩笔画了一只右爪。

我看着觉得挺有意思的,想想却又觉得可以给她一点指导。因为我觉得对于很明显的对称的东西,最好还是提醒学生注意颜色的对称性。于是我笑着对她说:“惠玲,你的大公鸡怎么左脚和右脚颜色不一样啊?”她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用手把画面遮了起来。也许是我说这话的声音比较大声,其他学生听见我说的话都笑了起来,同桌的小男生还顽皮地转过来说:“哪里?哪里?给我看一下!”这一来依依小朋友的脸更红了,干脆把自己的本子藏了起来。我看看她不好意思的样子,便叫小男生认真画自己的画儿,然后走开了。

尽管我没有提出要把公鸡的左右爪子涂上相同的色彩,但很奇怪的是,在接下来的指导过程中,我发现其他学生似乎都懂得了“对称涂色法”,左脚是什么颜色的,右脚也是什么颜色。这些孩子的悟性还真好啊,我笑了笑。

作业收上来后,我仔细地批改。很多学生画得不错,线条大胆、色彩和谐,我给这些作业批上了小星星。等我翻开王依依的画时,看到画中央是那只神气的大公鸡,地上有两只小鸡和青青的小草。奇怪的是,对比其他作业,我感觉这只左右爪不对称的大公鸡也别有一番趣味,比起其他对称涂色的画,显得更天真稚气一些。我纳闷儿了,到底是欣赏角度的不同导致了观点的改变?还是我原来没有发现这双奇特的公鸡爪子所蕴藏着的独特的美?

第二天,我又在一(2)班教学《神气的大公鸡》。总结前一课的经验,我不敢在这个班提起“对称涂色法”了。有趣的是,我发现一(2)班大概有七八个小朋友也画了爪子不对称的公鸡,效果都很不错。仔细寻思,也许是因为这样涂色显得大胆而热烈?也许是因为它打破了寻常思维,让人倍感新鲜?也许是不懂绘画法则的原生态风格更让人觉得真切可爱?不管怎么说,这肯定是孩子们喜爱的大公鸡,在他们眼中,这只色彩丰富的大公鸡是很美丽的。大人们不敢用的画法,不敢搭配的色彩,却在孩子的手中呈现出了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这就是孩子们的审美观,这就是孩子们的创新!

儿童画是孩子们对外界事物的审美与创新的自然流露和展现,是孩子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应触摸和探索,比起稚嫩的语言表达,更能反映出孩子的所见所想。“稚到拙时亦为美”,不懂绘画技法而随意涂鸦的儿童画,反映的却是最真的感情,最自然的审美,这也是最富有价值的创新。

在西方,绘画被称为“没有错误的学科”,儿童画被认为是“儿童真正的最自主的活动”。在儿童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有趣的画面:桌子的四条腿平铺在桌面的两边,侧面的人物却能同时看见两只眼睛,骑马的人双腿是站在马背上的,大辫子的女孩头顶竟然是光秃的……看似滑稽的画面却让我们感悟到了孩子们那种纯真、自然的审美观,这其间的创新的韵味足以与绘画史上的大师们相媲美。画家卢梭、毕加索正是凭着儿童般天真无邪的思维方法和幻想力,以看似笨拙幼稚,实则质朴典雅的独特风格,在现代绘画的领地矗立起一座高峰!齐白石画面中的返璞归真和诗情画意,体现了文人画追寻的至高境界,也正是艺术孩童般审美的率真流露。而在我们的身边,不正存在着许多这样能大胆、炽热地表现世界的艺术家吗?我们是否善于寻找、发现他们的足迹了呢?

想起2010年一次参加省领雁班新课程培训时,有一教授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案例。有一名学生拿着自己的画请老师给予指点,只见画面上画着一条路,这条路一直往上延伸,最后向左拐弯,看起来透视有些问题。没等孩子细说,老师就热情地展开指导了,告诉他这条路的透视有点难画,然后细心地动手示范。然而,当这位老师煞费苦心地辅导完毕时,孩子并没有流露出开心满意的神色,而是说:“老师,我只是想请教你该怎么涂色。”……听到这里,我们不禁哑然失笑,想到这位教师“自作聪明”的举动,大家都发出了不同的感慨、深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是否也经常在做一些只求满足自己审美欲望,却违背儿童意愿的教学行为呢?当我们把孩子们的作品指导得五彩缤纷、眼花缭乱的时候,是否还在为自己的“创意”沾沾自喜呢?要知道,我们不是儿童,我们的想法在孩子们看来也许是毫无色彩的。孩子们画画只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我们所要做的,绝不是引导他们画出我们喜欢的东西,而是要让他们尽情地表达、快乐而大胆地画出来。

前不久的一节美术课,教孩子们画《鱼的世界》。其中有一个孩子,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很顽皮的,很少带美术工具,画儿也画得不好。我看见他那天的画儿也是老样子,画面上一大片黑不溜秋的墨水,旁边有个象形字一样的小人,看着很让人生气!刚想批评,忽然想起波顿教授的讲座。于是我转变态度,和蔼地问他:“你画的是什么?能跟老师说说吗?”他说:“我画的是一个被污染的鱼塘,这个人在钓鱼,等一下我再画他钓了一条鱼骨头上来。”我听了心里一震,又吃惊又惶恐!这么好的想法,竟险些被埋没在我的呵斥声之下……我欣喜地表扬了他,还让全班同学学习他善于构思的优点。就是这一句简单、恰当的肯定,让这个孩子绽放出了少有的、灿烂的笑容!

毕加索用毕生的时间去探索儿童的内心艺术世界,大师追求的是儿童画中的纯真美。而现在天真却正在儿童画中渐渐失去,儿童那种天真烂漫的审美观逐步被我们教师一次次所谓成人化的引导中所扼杀。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太多的太空人、网络战士、海洋医院、热爱和平的小朋友等。如此雷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显然不是儿童的审美与创造,不是他们的生活,却是指导老师的“创意”。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美术创造活动,强调的是个性的表现,提倡儿童通过自己的审美和发现,表现心灵的所见所想。这样的画,才是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画,才是孩子们自己的真情流露。

儿童英语教学 篇4

一、从例题标注走向儿童思疑

为了能更加接近儿童,增强教材的活泼性、人文性及趣味性,新教材在例题的重、难点处以形式活泼的标注提醒和强化此例题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以便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指明方向。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机械地把例题中的标注提示语作为例题教学的唯一重点进行教学,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疑点,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的现实状况和个性差异。

[案例1]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材中例题表述如下:

教学实践表明,上述例题中的提示语并不能反映教学难点。课堂上,学生在做练习题时,没有人把“4”不写在“9”的上面。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形式,已经形成思维定势;另一方面,例题中被除数每个数位上的数都能够被“2”除,不存在前一位不够除要看前两位,从而引发学生讨论商应商在哪一位上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提示语未能关注儿童的认知“缺口”,即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出错的地方不在于此,而是在计算过程中不会“移”数。

例如,上述例题中,当百位上除完后,要把被除数十位上的8移下来,学生不知道怎么“移”数。特别是学困生,要么不知道8移下来是写在1的左边还是右边,要么就错误地把8和6一块儿移下来。这说明学生对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并不清楚,未能体会到每一步是表示“几个几除以2”这一“包含除”的除法原理。

针对学生不会“移”数的现象,教师教学时不能把本例题教学的难点机械地聚焦在“4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这一知识点上,而应基于学生的思维疑点引导学生展开“儿童视角”的算理探索。如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师:百位上的9除以2得到的4表示什么?

生:4个百。

师:所以,这里的4应该写在商的哪一位上?9个百除以2得到4个百还余1个什么?

生:1个百。

师:1个百除以2不够除了咱们怎么办呢?

生:把8移下来。

师:8表示什么呢?

生:8个十。

师:那1个百和8个十合起来是……

生:18个十。

师:所以,8移下来应该写在1的左边还是右边?1 8个十除以2得到9个什么?

生:9个十。

师:9应该写在商的哪一位上?

如此引导学生经历除法算理的探索过程,学生不仅知道每一次除得的商写在哪一位上,也深刻体会到了只能一个数一个数地往下移,并知道移下来的数所写的位置。这样就能有效抑制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遇到“商不够商1,一下子移下两个数而忘记商0”的情况。

由此可见,教师教学时不能套用教材中提示语进行直接试问,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情,灵活调整并拓展标注提示语的内涵及核心。本例题提示语可以拓展为:“这里的4表示什么?应该写在商的哪一位上?接下来的商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如此教学,学生不仅能在亲历算理的过程中自然建构计算的方法,亦能对后续的除法计算算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打下坚实基础。

二、从例题方法走向儿童思路

新教材中的例题所呈现出来的解题方法和步骤,是在一些教材实验学校经过实践和调研并通过教材编写人员提炼、概括而成,其中或多或少地浸润了一些成人的思维因素。因此,教材中所呈现的学习方法不完全是适合所有儿童理解与接受的方法,抑或说也不一定是符合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最佳路径。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从“儿童视角”进行教学设计,要善于解读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机械“传输”教材中的方法。

[案例2]教学“图形覆盖中的规律”

教师出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3,并提问学生该数列可以框出几个不同的和?

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算式13-1=12(种)。

而教材中要求教师纠正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说出“13-2+1=12”的算式。

细细分析,学生说出“13-1=12”是有自己想法的,这里面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必要硬拉着学生朝着教材的方法去引导。因为每次平移总是一格一格地往右边平移。所以,不管框里框几个数,只要把框里的最后一个数看作第一次平移过的数,这样从总个数里减去框里除了最后一个数以外的数的个数即能得到答案。例如,框里有两个数,就减去前面一个数(圈里的数),例题就可用算式“13-1=12”解答;框里有三个数就减去前面两个数(圈里的数),例题就可用算式“13-2=11”解答……以此类推。这样学生解决此类问题时,只要一步计算的算式就能得出不同和的个数。

在实际教学中,若按教材教学,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一开始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要加1?而且在解题过程中,又经常遗忘“+1”这一步而造成解题错误。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研读教材,解读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让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在教材方法和成人思维的连接点上得以有效延伸。如此从“儿童视角”出发设计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功能,彰显教材的最大价值。

三、从例题图示走向儿童思考

新教材中的例题图示,一方面是直观呈现例题所要表达的意图,以促进学生对直观形象的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读图,不断增强学生识图、用图的意识,促进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逐步提高。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例题中的图示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局限于例题图示的情境模式之中,从而忽略了学生对例题学习的真实理解。因此,例题教学时需要跳出图示模式学数学。

[案例3]教学“确定位置”

教师引出方向图示:

学生利用这个“十”字图示判别方向时,能够很快说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这四个方向,而学生一旦离开这个“十”字图示就很难快速说出这四个方向。例如,出示任意路线图:,学生就很难说出路线方向。此时,教师只有在每个“拐弯”处加上“十”字方向图,学生才能“恍然大悟”。所以教师教学时,在结合“十”字方向图引导学生认识方向后,有必要把“十字架”隐去,引导学生讨论辨别方向的技巧。只有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学生才能把已有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知识有效迁移到“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方位内涵中,从而真正掌握有关方向判别的知识。教师只有跳出“框架”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才能触摸学生思维深处的想法,继而促进高效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

四、从例题表述走向儿童思维

例题教学中,在表达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或数学定义时,教材一般都是在呈现例题情境后直接给予表述,学生往往无法直接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即如此下定义的依据是什么?所以,一线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机械地把例题中的概念表述直接抛给学生,否则学生不理解知识内涵,也无法接受这一知识“规定”,对后续的学习会形成思维障碍。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从例题表述出发,关注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经历概念表述的形成过程中,促进对知识的领悟和内化。

[案例4]教学“认识比”

教材中先呈现公式:速度=路程÷时间,然后说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接着提问:“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在多次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当教师提问“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时,没有学生能概述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说明教师在教学时,未能从例题表述走向儿童思维,而是直接把例题表述灌输给学生。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堂教学都没有让学生真正明白“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含义。因为学生此时在课堂上会呈现出如下思维:教材上说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照这样的意思,当然也可以用“比”表示路程和速度之间的关系,用“比”来表示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因为速度和时间也有数学关系。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因为教材中把“速度=路程÷时间”这个除法数量关系式呈现出来就能想到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即学生不能从“速度=路程÷时间”引导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故而,教师教学时,要从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把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领悟“比”的概念;要让学生感悟到“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不是只有不同类量的“比”才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同类量的“比”更加凸显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含义。所以,这一数学定义不能只依靠不同类量的“比”引导学生领悟,而应从学生认识同类量的比就应该让学生去感悟。

对此,课堂上可作如下实践。

当教师提问“可以怎样表示牛奶与果汁的杯数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后,学生说出“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时,教师顺势引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3,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2’”。此时教师应有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组数量关系式,促进学生初步感知“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3,就表示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是3:2,就表示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进而引领学生进一步感知“2:3就是,3:2就是”。

如此引领学生思维,学生自然就把“比”的意义与分数及除法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对“比”意义的自然建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同类量比的意义感知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类量比的含义,学生才会真正领悟“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意义时,教师要从“儿童视角”出发,排除学生思维上的障碍,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继而经历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接受并认可教材中的例题表述。

儿童英语教学 篇5

In the park profusion of color flower opened in the really

beautiful each gentle dimple all to have the child shadow that small wing heart to wish one could to fly the outer space steadily to go because the evening sky star blinked attractive wants to pick Man Man a basket of flowers to give teacher and the child Makes noise in the numerous flower who in the day in June does say goodbye to the spring breeze a season glittering and translucent carving chaste

incomparable heart cautiously to split open the viridis the curtain curtain to open in the stage cosmetics thick make-up small angel chirp chirp open-mouthed thin to sue Man Shudu is slowly the bright story sky deep blue like water is covers own excited eye with the moist red handkerchief

翻译:

公园里万紫千红

花儿朵朵

开得真美

每一朵温柔的笑靥里

都有孩子们的影子

那小小的 长了翅膀的心

恨不得 飞到太空去

因为

晚上天空的星星

眨眼诱人

想摘满满的一花篮

送给老师和小朋友

在繁花喧嚣的日子里

六月告别春风的季节一颗颗晶莹剔透

纯洁无比的心翼翼的绽开翠绿色的幕幔缓缓开启舞台上粉黛浓妆的小天使咿咿呀呀地细诉着满树都是鲜艳的故事天空湛蓝如水

儿童钢琴教学 篇6

关键词:儿童钢琴 教学方法 语言表述 技术性训练 读谱

儿童阶段是智力、心理、生理等各方面都处于未成熟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年龄阶层。在钢琴教学中,儿童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这个时期犹如高楼大厦的地基,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为了从更加长远的角度培养学生,使其钢琴学习的成效得到更大的提高,我们钢琴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用一定的方法,让孩子在钢琴演奏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能收获一份快乐。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技巧,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学琴道路呢?

一、趣味性的语言表述

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很强,针对他们这一特点,教师就有必要用活泼生动的比喻、形象鲜明的语言去引导儿童进行技术性训练,使其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而且趣味性的语言对儿童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学习1个四分音符=2个八分音符=4个十六分音符的音符时值关系时,教师可以把一个四分音符比喻成一个西瓜,从中间切开,这个四分音符就变成了两份半个的西瓜,这半个西瓜就是八分音符,所以,用1个西瓜=2份半个西瓜,引导出1个四分音符=2个八分音符。同理,再以西瓜比喻,把半个西瓜从中间切开,推出1个四分音符=2个八分音符=4个十六分音符的音符时值关系,这种关系经教师趣味性的表述后会显得通俗易懂,使学生能快速地理解和掌握。再如:在对孩子进行两个指头的交替训练(尤其是3、4指)时,为了防止学生出现粘键的现象,教师可以把两根指头比作是五个好朋友中的其中两个人在玩跷跷板,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做到教师的要求。

二、技术性的训练指导

(一)手臂放松的训练

进行手臂放松训练时,让学生的双手自然地在身旁垂下,一点也不用力,抓着学生手腕处,把他的手轻轻地拿起来,高于琴键,然后突然间放手,让他的手在完全松弛的状态下坠落,用同样的方法让儿童自己做,两手互换练习。若学生难以做到完全松弛,教师可以手拿小球停留在半空,突然松手,小球落地,让学生把自己的手当成教师手中的小球,模仿小球落地时的运动。

(二)手指放松的训练

匈牙利钢琴教育家约瑟夫说:“开始就在琴上练习,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学生是初学,让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指的动作上,而不是集中在发音上,这在日后弹奏乐曲时,会给正确的神经支配造成困难。”所以,我们可以换种方式,把学生的手放在腿上(以便随时感受手指力度的变化),告诉学生,他的手指现在就是小锤子,这五个锤子兄弟很勇敢,交替着砍柴,谁也不需要别人帮忙,其中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其他四个人要休息,休息好了才能有力气干活,干活的时候要努力举高,锤的要快。经过训练,学生的手指达到了放松与训练的交替。

(三)慢速练习

慢速是练习的精髓,只有速度放慢才能把音高、音长和各种记号注意到,大脑才能反应过来,耳朵才能辨别音色。毕竟儿童阶段是学琴的初级阶段,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以后演奏作品的细腻性、理性会有很大帮助。

三、读谱的正确引导

读谱训练犹如小学语文课的识字一样,音符就像是音乐中的文字,不识字,或者对字词生疏,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的意思,识谱也是如此。初学时,教师要求学生眼睛看谱,手指自己去找琴键,可以由耳朵帮忙纠正。只有进行大量正确的识谱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使各个感觉器官协调得更好,才能具备准确的键盘位置感。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耐心引导,不要完全代劳,若在儿童自己认出音高之前家长已说出,就会使他们逐渐养成懒惰的习惯,懒于识谱,懒于思考,这会导致儿童在学琴的道路上越走越窄。

四、结语

虽然儿童年龄小,自觉性差,且在理解力、反应能力等方面均不如成年人,但是通过学习钢琴,通过日常学习中对他们口、脑、手、耳等各方面感官的综合性训练,会使他们的反应能力在同龄人中遥遥领先,对他们的全面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儿童的钢琴教育中,教师一定要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针对他们的年龄、心理以及性格等方面的特点,采用适合他们的方法进行教学,切不可采取恐吓、高压的政策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能使学生在有所收获的同时感到快乐。

此外,教师要对著名的四大教学法(达克罗士教学法、高大宜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铃木镇一教学法)及其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将其运用于平时的教学当中,不断吸收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使教学具有艺术性、科学性,有自己的特色和魅力。

参考文献:

[1]陈幸军.幼儿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邹丽. 钢琴基础训练管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8(06).

[3]赵阿光. 基本功训练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4]魏延格. 钢琴教学指南[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5]但昭义. 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

[6]陈燕杰. 儿童钢琴教学探究[J].安徽文学,2008(02) .

[7] 高慧. 试谈幼儿的心理教育与训练[J].前沿,1997(10).

[8]董兴武. 钢琴教学中的学习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6).

[9] 孙达成.快乐弹琴——谈谈幼儿钢琴教学的心得与体会[J].钢琴艺术,2006(7).

[10]邵海波、李志弘. 儿童钢琴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改革与开放,2009(03).

[11]铃木镇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儿童钢琴教学刍议 篇7

在教育的众多学科中,音乐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被人们所重视。古希腊教育理论家柏拉图认为,音乐的节奏和音调对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能产生重大影响,并能影响人的外在行为。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教弟子六艺,以“致乐以治心者”为训,把“乐”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如今,人们对音乐教育在各个领域的影响有了深刻的理解。美国把音乐列为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并为音乐教育确立了更强有力的基本思想: 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相互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学习世界上的各种民族;是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能力;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是学习艺术的有效手段。这对热门的钢琴教育的深化,提供了颇有意义的借鉴。

当前儿童钢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家长年轻时没有条件学,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素质,让孩子向专业发展;有些家长仅仅希望通过考级对孩子的升学有所帮助。笔者曾以“儿童学习钢琴的目的”为主题进行过有关社会调查,部分家长明确表示“学钢琴是为了上重点学校加分”、“学钢琴可以让孩子高人一等”等等,完全背离了钢琴教育的初衷。上述虽是少数家长的表述,却带有普遍性。抛开钢琴教育的综合性、艺术性、协调性、科学性、规范性,只是为学钢琴而学钢琴,其学习目标比较狭窄,很难达到全面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音乐教育的总的目标”,站得更高、更远来看待儿童的钢琴教学。

让儿童学习钢琴的目的并不是单纯训练机械式的“匠琴手”,而是要通过学钢琴来启发他们内心的思想情感,在心灵中对音乐产生共鸣,从而学会通过音乐来与人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同时,通过学钢琴来发展他们动作的协调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发他们潜在的理解力、表现力、想象力。另外,在学钢琴中通过接触各个时代的作品和对不同风格作品的分析,了解世界各民族的特点、风土人情,使他们通过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来学习相关领域如历史、地理、人文科学、舞蹈、数学等知识,以开拓视野,提高对美的更高层次的欣赏能力。学习钢琴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有了正确的观念,才能把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长远目标。

二、 教学方法的探讨

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过,“天才不能创造,但是可以而且应当为他们的成长创造环境”。传统填鸭式的授课方法已不能适应钢琴教学发展的要求。如何让儿童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音乐,启发兴趣,打下初步的钢琴演奏基础,是现代钢琴教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德国的奥尔夫、匈牙利的柯达伊、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和综合音乐感等教学法大都采用游戏活动,以自然的方式引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并挖掘他们内在的音乐潜力,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起了指导和推动作用,也为儿童钢琴教学提供了发展的思路。

1.利用儿童喜爱的唱歌引入

把唱歌作为儿童初学钢琴的第一步,已成为许多国家如匈牙利、法国、俄罗斯等国所采用的方法。因为唱歌是儿童的一种天性,是他们最喜爱的游戏。通过歌唱可以引发他们上课的兴趣,消除第一次上课的神秘感和对教师的陌生感。通常选择儿童熟悉的歌谣、童谣,可以很快提高其识谱能力,掌握音高的正确概念,感觉音与音之间走动、连接的过程,同时感受曲调旋律的美感,使他们有感情地歌唱,从而用内在歌唱调动手指的歌唱,使乐曲真正从内心唱出来而不是机械地弹出来。

2.引发儿童自身的节奏感,用身体来感受音乐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它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儿童天性活泼好动,更是和节奏关系密切。如果在他们接触音乐初期就给予一定的节奏训练,并使他们的动作和音乐结合在一起,就会引发儿童自身的节奏感。比如: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通过最简单的拍手或打击乐器,挖掘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内在节奏感与音乐潜能。还可以运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的训练方法,让儿童跟着不断变换的音乐节奏和速度击掌打拍来体验节奏感,从而训练动作的协调性、反应的灵敏性、节奏的敏感性及对音乐的感受性。这样,孩子们会在无拘无束的玩耍气氛中,进入审美情境,情不自禁地随着节拍手舞足蹈地“动”起来,极其天真地表达自己的喜悦情感。从“听”到“动”的过程,实际是儿童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表现力的萌动。

3.培养学生的音乐结构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结构意识,才能促进其对演奏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演奏时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塑造上才会更真切生动。对于初学钢琴的儿童来说,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结构意识就是培养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句逗、段落、层次的一种感悟能力。因此,我们应从儿童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征出发,不能局限在动机、乐节、乐段、乐章等枯燥的词语上,而用生动、拟人的比喻引导儿童从感性上认识音乐的结构,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并牢记。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一些幼儿心理学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曲式学知识。

4.“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运用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要真正理解音乐的情感,如果仅凭着本能的感觉而没有音乐史和音乐理论的基础,是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因为本能只是一种自发的乐感,是人感知的最初阶段,它很难掌握好作品风格,甚至会发生表现上的错误。而只有具备丰富的音乐史和音乐理论知识,才能正确地表现好音乐,这也是“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即运用创造力的教学法运用的起因。结合音乐理论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素质训练,以培养自觉的乐感和音乐上的创造力,包括:理解音乐的结构成分,如音高、节奏、音色、力度、和声、曲式等;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的履历;具有表演能力,包括评论自己和他人的表演;具有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即兴创作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对儿童进行螺旋式上升的训练,对增长儿童的音乐知识,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是非常必要的。在孩子学琴的初期,尽管学的乐曲简单,音乐结构成分少,但教师一定要对他们进行意识的引导,使他们逐渐掌握越来越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历史,逐渐学会去表达、体验别人和自己的不同演奏风格,并用学会的知识去进行简单的创作,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集作曲家、听众与表演者三者为一体的艺术人才。

总之,对于儿童初级教学中的问题,广大钢琴教师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讨。随着教师音乐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整体能力的提高,会使越来越多的儿童真正享受到音乐之光的沐浴,从而推动我国钢琴事业的蓬勃发展。

摘要:在教育的众多学科中,音乐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今中外一直被人们所重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音乐教育的普及,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掌握一种乐器的演奏,其中学习钢琴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教师应以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对儿童进行训练,以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谈音.儿童钢琴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钢琴艺术,2003(12).

[2]段学军,段晓军.试论初级钢琴教学中音乐结构意识的培养[J].钢琴艺术,2003(5).

儿童版画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儿童版画,教学,绘画来源

一、生活的感知

学生有效地观察自然、生活中的事物, 使他们在版画创作中视觉感官得到发展, 感知能力获得提高。

(1) 在学生版画创作中, 教师引导学生将各种书刊上的可视形象, 包括儿童、成人的绘画、雕塑、摄影等, 用儿童画、简笔画等多种形式进行临摹提炼, 为创作打基础。学生用眼睛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用心灵去体会, 用笔来创作。如以迎奥运为契机, 鼓励学生对体育活动进行系列化创作, 创作出了《商城运动潮》系列作品。

(2) 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形象繁杂的自然景物写生下来, 加以筛选, 使其主题 (学生要表达的画意) 鲜明、形象生动, 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我布置版画兴趣小组的学生课后在义乌景点旅游时带上速写本, 及时记录下观察到的优美景色。在版画活动时加以整理, 成为很好的创作素材。学生创作出了以“我心中的义乌”为主题的版画系列作品如《佛堂老街》《义乌八塔》等。

二、记忆的拓展

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记忆能力的培养, 能使他们对日常生活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事物或现象同画面有机地结合, 适时进行启发, 由一种现象进行艺术的再创作, 使他们的版画创作题材更加丰富。在版画创作中, 教师有意地给学生布置了记忆画的创作, 这样能使他们回忆生活中对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能够描绘出不同题材的画来。

如《打针》是二年级的一名学生创作出来的, 他把记忆中的印象深刻的打针的情景画了出来, 把自己的痛苦的表情用夸张的方法表现, 整张画情节生动, 极富童真童趣。记忆的拓展, 使学生的敏感性及表现能力得到提高, 使他们创作的版画作品更加有灵魂。

三、想象的延伸

想象, 是指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新形象, 想象是记忆的延续。在学生创作之前, 教师列出很多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题目, 如“校园中秋晚会”“放学了”“我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等, 让学生在自己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想象, 用画笔画出来。此举并不是让学生重复生活和记忆中的内容, 而是为了启迪他们在创作中的想象与感知。

在学生版画创作期间, 教师有意识地加入一些师生共同进行的游戏, 能引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例如:教师设计了一个题为“面包公主历危记”的五分钟“连画”主题, 学生先构思, 由第一个学生利用五分钟的时间完成第一张画, 要求用线简练, 主题突出, 然后第二个学生根据第一幅画面加以意会和想象, 完成第二张, 第三个学生完成第三张……依此类推, 直至整幅画完成、组合成一幅场面、情景俱佳的连环画。在此过程中, 学生对同学的作品作出评价, 选取他人作品中优秀的部分,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版画草图的构思, 对于发展孩子的形象记忆、联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十分有益, 使学生的版画题材更加丰富、新颖。

四、个性的表现

个性指的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美术的创造鼓励个性的发展。学生在版画创作中多样的画面创造就是学生个性的体现。

(1) 同一个绘画题材, 要有不同的创造, 在不同的比较与构思中, 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 然后再进行细加工创作成版画。衡量一幅好的儿童版画的标准应是:构图大胆, 天真、雅拙, 画面想象丰富、生动, 富有个性, 刀法运用合理, 黑白关系处理得当。

如《打针》这个题材有两个学生同时进行创作。其中一个学生采用纸拼贴的形式表现, 重点对人物的正面表情进行夸张表现, 整张画充满稚拙美。另外一名同学还添加了环境进行烘托, 把小孩因怕打针而向妈妈怀里躲藏的细节表现得栩栩如生, 整张画透现出童趣和韵律美。

(2) 经常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儿童画作品, 在欣赏中让学生懂得一个相同的绘画题材, 通过再创作会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 以此来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教师要经常把世界上好的版画作品给学生欣赏, 让学生领略到优秀作品独特的风格、突出的个性。画面的构思、构图以及刻制方法都离不开再创造, 这些对学生个性的表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果将学生的美智潜能比作一口井, 那我们这些美育工作者就是挖井人, 我们要不断去挖掘, 最终让学生所具备的潜能像井水一样喷涌而出!

参考文献

[1]李永永.版画探索[M].澳门:中华出版社, 2005.

儿童钢琴教学浅析 篇9

在儿童钢琴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不是急于求成地去为他们灌输概念和知识, 只有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真正发自内心地自主学习。其次, 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 大多初学者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厌倦期, 如果此时教师的回馈是批评, 那么学生就会失去信心, 也会失去对音乐的兴趣, 最后开始选择逃避。作为老师, 最重要的不单是传授知识, 还要维护孩子对音乐的那份喜爱。

二、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 有针对性地教学

一名钢琴教师除了本身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外, 还需要在教学中善于观察、用心体会, 并找出技术问题的根本所在。比如说, 钢琴弹奏中琴童手臂的紧张问题。如果教师不了解对方, 很难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因为, 造成孩子弹琴时紧张状态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有心理的原因, 有生理的原因, 而且甚至紧张的部位也会有所不同。这个时候, 就需要教师善于观察琴童的演奏状态和个性特点, 来找到解决的方法。当然, 解决技术问题, 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 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音乐方面的问题也同样如此。

三、取得家长的配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得到家长的配合, 必会事半功倍, 所以首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家长爱子心切, 往往会有很高的期望值, 这可以理解。但有时也会受到某种功利心态的影响, 有的甚至认为一定有更高的妙招, 使自己的“天才”孩子更快“成功”。作为钢琴教师, 要做好家长的工作, 使他们认识到, 艺术教育的成长, 都有一定的规律, 尤其对一个少年儿童, 即使他是个天才, 也要踏踏实实, 加强坚实的基础, 将来才能发展得健康, 走得远, 真正取得成功。例如在练琴方面, 我并不鼓励家长硬性规定孩子每天的练琴时长, 练琴最重要的是效率, 如果孩子心猿意马, 那就相当于在做无用功。因此我经常会与家长沟通, 只要学生达到了演奏的要求, 就不用继续刻意地练习, 这样能够鼓励孩子自主练琴, 使他们全神贯注地弹琴。

四、注重乐理教学

真正好音乐的标准应该是音色、旋律还有对曲目的理解结合而成的, 就像唱歌一样。这就意味着, 学钢琴不应该一味的只是将旋律演奏出来, 还应该加入自己的理解。于是, 乐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乐理, 从字面上理解, 就是音乐的道理。但很多学生和老师浅显地将其认为是“视唱练耳”, 其实远超于此。乐理包含很多东西, 包括音乐文学、钢琴文学以及每个不同时代音乐的风格特点等。对乐理有一定理解之后, 再融入自己的感受, 才会产生有灵魂的音乐。像钢琴印象派是和印象派画作就是完全结合着的, 钢琴家弹奏出来就会有法国印象派的感觉;而巴洛克风格则可以弹奏得非常精致, 具有线条感, 从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明显的色彩对比。这些都是出于自身对音乐的背景、作曲家风格、时代风格等等理解之后, 再通过自己的双手演奏出来的。在这方面, 可以鼓励学生多唱, 而不只是一味的弹琴。多唱能让学生更多地去感受音乐, 当他们有了乐感, 就能够学会自己去分析音乐, 而非机械地按照乐谱弹奏。

五、引导学生练习更多的曲子

很多强调考级的老师, 半年里只会让学生练习两三首考级曲目, 反复练习。这样练琴导致的结果就是:有很多学生根本不识谱, 他们会弹的曲子完全是靠背出来的, 老师弹一句, 学生弹一句。通过这样方式学琴的孩子考出10级过了半年之后, 很可能连四级的曲子都弹不出来, 因为他们完全不识谱。可以说这样弹曲子完全是靠机械化的身体记忆, 一旦单手弹, 就无法完成了。那么,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我认为要定期更新曲子的难度。学生只有学更多的曲子, 才会增长技术并加强对作曲家风格的了解。除了考级曲目之外, 学生还应该认真弹奏练习曲, 一本练习曲中会有很多不同指法的练习。比如中国学生比较多练的钢琴家哈农以及车尔尼的一系列练习曲。在练习车尔尼的同时还可以练习克拉莫的《练习曲集》, 这本练习曲对练习放松和不同的手腕手臂的结合运用非常有必要。

六、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有志者, 事竟成”讲的都是注意力集中以及恒心的作用。一个人即使智力有限, 若能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上, 最终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同时这种能力一旦培养起来, 那么做其他的任何事情即事半功倍。可见, 能力的培养比单纯掌握一项技术技巧更为重要。要掌握一门技艺, 就必须长时间地坚持学习、训练, 这也不是每个大人都能做到的, 更别说儿童了。目前, “学琴热”现象一直长兴不衰, 大多数家长都在着重培养孩子的乐感、表现能力、演奏技巧, 期望他们多掌握一门手艺, 精益求精, 以便在以后进入社会后更加游刃有余, 因而很少考虑孩子的爱好与接受能力, 通常都在严格地督促和监视小琴童们日复一日地练琴。但是要掌握钢琴技艺, 仅有好乐感和领悟力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反复而枯燥的练习逐渐提高自身能力。我认为, 在学琴中着重要求弹琴、练琴、掌握技巧和技术, 不如同时兼顾和侧重能力的培养, 因为能力的锻炼对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种技术都有更好的帮助。

七、纠正儿童的练琴姿势

在练琴的时候, 关注手指、手型的人很多, 而关注身体姿势的人并不多, 但恰恰身体的姿势也很重要。姿势正确, 用力就很顺畅, 弹奏起来就十分得心应手。德国温克尔曼钢琴教育组中的诸多德国钢琴教授也认为:“一定要坐端正”, 坐端正是很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出现过多的动作。这样, 在弹奏的时候, 人的整个身体, 一直到手臂, 及至到手腕之间, 每一个环节就显得很流畅, 除了弹奏的时候, 整个身体显得很轻盈, 很有美感。”很多成熟的演奏家的身体都是“坚若磐石”, 不会刻意增加过多的动作, 手指结合身体则比较自如。除了手指、手型要正确外, 身体的姿势也是同等重要的。姿势正确的演奏者, 在表演时才会更具美感, 没有观众喜欢看歪着身子的人在舞台上演奏, 观众更愿意接受一个姿势优美的表演者。姿势的端正主要靠学琴者自己去培养, 使自己在弹奏时能顺畅、自如, 自修自得。

参考文献

[1]袭琪.儿童钢琴教学之我见[J].华章, 2011 (09) .

[2]陈燕杰.儿童钢琴教学探究[J].安徽文学, 2008 (02) .

[3]吴建丽.浅谈儿童钢琴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10) .

浅谈儿童声乐教学 篇10

一、儿童发声器官的生理特征

儿童发声器官包括呼吸器官, 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吐字器官。呼吸器官即“源”动力, 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 (又称横膈膜) 、腹肌等组成。歌唱时吸气动作很快, 呼气动作很慢。一首歌曲的演唱全靠吸气、呼气肌肉群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完成。发音器官, 即发出声音的器官。它包括喉头、声带。吸气时两片声带分离, 声门开启。发声时, 两声带靠拢闭合成细裂状。不发声时, 声带前端维持相连, 而后端分开, 两片声带成三角形, 使气息顺利通过。声带的运作大部分是靠声带附近的喉内肌的相互牵引而成。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 由于音高的不同, 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 并相互协调配合好, 才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歌声。咬字吐字器官 (即语言器官) 包括唇、舌、牙齿和上腭等。歌唱时, 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动作比平时说话要更加敏捷而夸张。敏捷是为了使咬字准确清晰, 夸张是为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韵母通畅地引长发挥。语言器官是我们在吐字咬字时的物质基础, 也是我们学习吐字咬字时出声、引长和归韵的重要器官。[1]

幼儿期 (四岁-六岁) , 他们的喉头和声带是成人的一半或不到一半, 胸腔很小, 呼吸较浅, 多用头腔共鸣, 因此发声时听起来声音响亮、甜美而透明, 稚嫩的嗓音就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到了学龄初期 (六、七岁-十一、十二岁) 稚嫩的幼童声音逐渐消失。这个阶段的儿童, 男女孩咽喉区大小是类似的, 高低音域也没有很大的改变, 喉腔较窄, 声门窄而短, 声带短小而柔弱、细薄、不够坚韧, 因此声调较成人高, 声音稚嫩清脆、明亮。

二、儿童的音色特点

儿童音色可分为四个阶段:

(1) 初期童声音色特点:2岁~5岁, 也称为幼声, 其声音单薄, 气息短浅。 (2) 中期童声音色特点:6岁~10岁, 音域一般在是童声的最佳歌唱时期。其音色清脆、明亮, 最富有特色。 (3) 晚期童声音色特点:11岁~12岁 (未变声) 是童声歌唱较为成熟的时期, 嗓音变得相对结实有力。经过正规训练的少儿音域能达到两个八度 (a--a2) ,

三、儿童的心理特征和音乐心理特征

(一) 儿童的心理特征

幼儿时期, 感知觉、听觉、语言已经建立。记忆范围和记忆广度有所增长, 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 到5-6岁, 有意识记忆突然发展。想象力丰富, 情绪的自控能力逐渐增长。对周围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 兴趣容易转移, 意志力不够强, 好奇、好玩、好动、好胜是他们的普遍特征。到了学龄初期, 儿童大脑结构和机能得发展, 神经系统已进一步完善, 是增长知识的重要阶段。感知觉进一步发展。无意识占主导地位, 有意识进一步发展。具有具体的形象记忆, 抽象记忆逐渐增长。思维方式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具有荣誉感和羞耻感。情绪的表达由外显转到内隐。[2]

(二) 音乐心理特征

幼儿时期, 可以将歌曲的片段进行模仿唱, 能感知节奏。5、6岁, 能理解和分辨音的长短、强弱、速度的快慢。各种美好动听的音乐旋律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 他们会用直接唱歌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所以说“儿童好歌”。学龄初期 (7—12岁未变声前) , 随着音乐课的开展, 唱歌成为了一种学习活动, 对旋律、节奏、歌词有意识学习。7-9岁的儿童正处在“写实阶段”的高峰, 对音乐可以用像和不像来评价;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 (gordon) 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大概在九岁时达到平衡。现代音乐教育特别强调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是因为在早期培养的音乐技能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后期教育所无法超越的。9-13岁, 逐步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艺术作品, 并形成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征的知觉敏感性。舒特-戴森和加布里埃尔论述了这一时期音乐能力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7-8岁, 有鉴赏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能力;8-9岁, 在歌唱和演奏乐器时, 节奏感比过去好一些;9-10岁, 节奏、旋律的记忆改善了, 逐步具有旋律感。能感受两声部旋律;10-11岁, 和声观念建立, 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和判断能力。美国道罗西-麦克唐 (Dorothy-Mcdonald) 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一文中指出:在9岁以后, 像最基本的节奏技能, 如保持一个稳定的节拍等, 是不能有实质型的改变和提高的。[3]因此, 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说, 7岁是进行声乐训练的最佳时期。

四、儿童的声乐教学

(一) 低龄儿童---趣味式教学方法。

6岁-8岁的儿童活泼好动, 兴趣广泛, 好奇心强, 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 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 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歌唱的基础--呼吸和发声练习。教学时, 要用生动十分简洁的语言或动作手势, 把抽象的方法、位置和感觉形象化, 使学生产生兴趣, 喜欢学声乐。最初接触声乐的儿童, 不知道歌唱呼吸是怎么回事, 开口就唱, 把声音全部挤压在喉咙里,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更体会不到。那么我们在对其进行呼吸训练时, 可以拿一个气球, 让学生把气球吹圆, 动作做完后问学生吹气球的时候你的腰部有什么变化?再让学生把气球里的气放掉后问学生会听到什么声音?然后告诉学生:吸气时要把嘴张开, 口和鼻同时吸气, 把气吸到刚才使劲的腰部, 腰部像一个圆气球。呼气时要模仿刚才听到的长长的“嘶”。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看谁把气息吐得时间长。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又练习了歌唱呼吸的控制性与持久性。在发声训练中可以问学生:是小鸭子的叫声好听还是小鸟的叫声好听?这样使他们学会了辨别声音的对错, 很快树立了歌唱的声音概念。在练声曲的选择方面除了进行a、o、u、e等母音的训练以外, 可以选一些儿童歌曲里某一句作为发声练习。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

(二) 小学中期儿童与小学晚期儿童---三位一体式教学

9岁—11、12岁 (未变声前) 是儿童歌唱的黄金时期。这时期, 声带能力、歌唱的音域、旋律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记忆、语言等能力共同发展, 思维方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开始需要更进一步的知觉上的满足。声乐教学中要运用歌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 采用歌唱、舞蹈、表演三为一体式教学方法综合训练。声乐是表演艺术, 发声方法只是歌唱表演的基础, 而歌唱的最终目的是用美妙的声音, 把歌曲的内容、情感表达出来。“一切重要的音乐, 无论创作于何时, 其表现力至少有一部分取决于音调给人的感受, 而音乐教育的主要责任之一, 就是帮助人们对这个方面的音乐影响力更加敏感……无论用什么类型的音乐, 无论是什么活动---唱歌、演奏、作曲、听赏等等---音乐学习必须包括对感性水平的审美反应力的某种关注。[4]因此, 这一阶段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歌唱表现力, 教会他们理解歌词及音乐, 从而更好地表现作品。使他们不但“唱好歌”还要“会唱歌”。使学生达到能够辨别歌唱时声音的对与错, 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能够辨别力度、音色、速度、风格、情感的变化。用载歌载舞的形式让他们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表现力及审美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不断提高歌唱技能的同时, 还可以培养儿童学习声乐的兴趣, 有利于长时间地持续学习和发展声乐歌唱艺术。

曲目可以选择音域在b—f2的具有一定风格型的歌曲, 演唱曲目可以选择全国少儿卡拉ok歌曲大赛歌曲集中儿童组和少年组的歌曲。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学》科学教育出版社。

[2]齐建芳:《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P143。

浅谈儿童线描教学 篇11

关键词:线描教学 美术 改革与创新

我在儿童美术教学中,重视把线描(主要是线描写生)作为学生绘画的重点和入门课程,从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入手,通过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和基本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知与表达能力,提高了审美意识,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在我所辅导的学生中,有多人次在各级绘画比赛中获奖,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要正确评价学生的线描作品

正确指导学生线描,首先要正确评价学生的线描作品。评价学生的线描作品,应从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是看这些画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个性 特点;二是看线条的运用是否大胆、肯定,富有美感。三是对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稚拙味","原始味"应以鼓励为主,不能简单地以"象"与"不像"来评价。另外,还要多和学生交流,一起欣赏他们的作品,让学生知道自己作品的可取之处, 以提高他们作画的兴趣。

二、线描教学应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具体来说要做到"四要"

1、线描训练的要求要与学生的年龄相对应

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应结合其心理特点与认识水平,作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的,可要求他们大胆地用线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如用线简略地勾画出一个人或一个场景,并使构图饱满。三、四年级 的,除要求大胆用线外,还要能对物象做初步的描述。如头像写生时,能够用线条较精细地描绘出五官结构。在这一时期,应着重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写生能力。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在课外多进行线描写生练习,自觉地用线条表现出物象的结构和质感,体现出写实美,并能通过线的巧妙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同时,还要让学生多欣赏一些不同风格的优秀线描作品,提高对作品的审美能力。

2、线描内容要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掌握先易后难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始学习线描时,要选取学生所熟悉,且新奇有趣、形状简单的物体作为绘画对象。当他们有了一点基础后,再引导他们画较复杂的东西。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画,会使学生易于感知,增加兴趣,形成良好的开端。此外,在选择线描内容时, 还要注意描绘的对象,要先少后多,先静后动。

静物线描写生

静物画与其他画种一样,有其独立的艺术价值,学生通过对儿童玩具,学习工具,蔬菜水果,生活用品及其他物具的描绘,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静态的物象,便于学生长时间了解,观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准确作画。

风景线描写生

美丽的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风景绘画题材,学生通过对田野、街道,建筑,树木等自然环境的写生,不仅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艺术情趣,而且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表现力,进一步掌握描绘方法,提高风景线描写生能力

交通工具线描写生

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交通工具,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各类车辆也是最常见的作画素材,可以从中发现不同的美感,捕捉各种线的感受。

人物线描写生

人物是描绘表现的主要对象,也是学生喜爱的绘画题材,儿童画人物不在于"形"似,而重在"神"似,学生对人物的观察力与感受是极敏锐的,写生主要是靠直觉,只要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对象,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对象,就能画出生动有趣的写生作品。

3、线描内容的描画要先繁后简

为了克服作画简单化,类同概念化的儿童心理弱点,在学习初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尽量多用线条来刻画物象,不轻易放过所见的一切,特别是要牢牢抓住物象有特征的细部,宁繁勿简。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毅力,耐心及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是很有益的。学生有了"繁"的基础,再学习精简,可以使线描简练而不简单。

4、线描写生要建立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整体观察和特征观察

整体观察就是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观察,线描写生是从局部入手的,但每画到一个局部,心里要想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眼睛要关照部位的变化,不要眼光只盯着笔尖那么一点地方而不顾其他,例如画大卡车,当你画车头时,不要眼睛仅仅盯着你画的车头部位,同时要用眼睛的余光去关照车厢、车轮这些相关部位,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画准大卡车。

特征观察线描写生必须抓特征的表现,细致地观察物体形象的微妙差异和本身的结构关系,发现特征,细心勾

画,在写生中锻炼对各类物象形状特征的敏感能力。

三、线描教学要突出线的表现力

线描的表现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线条本身的美感,体现在线的浓淡、粗细、长短、疏密等变化上;二是通过线的安排组织来反映物象的空间、结构、质地等。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代表了线描的整体表现力。

四、线描教学要注意工具与材料的选择,并进行改革与创新

线描因使用工具的不同可以使作品呈现不同的面貌。儿童喜欢美丽鲜艳的色彩,可以让他们直接用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色彩工具进行线描。线可以是单色的,也可以是复色的,在线与线之间,或线的上面可再加其他色线,以造成一种丰富的色彩层次。钢笔或签字笔,可以画出较细的黑色线条,在白而光洁的线上对比鲜明,用于深入细致地表现物象,效果特别好。毛笔等软笔画出的线条变化丰富,但掌握较难,可以让学生尝试。此外,还可选择不同色彩和质地的纸张来丰富线描的表现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指导学生创作了一些富有创意的线描画作品。

浅谈儿童声乐教学 篇12

一、儿童声乐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 针对性不强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 例如:共鸣等, 儿童这个年龄阶段还不能够完全理解这些专业术语的真正含义, 久而久之, 就会失去对声乐学习兴趣, 不利于声乐教学的开展。

(二) 要求偏高

声乐演唱是一项要求较高的训练课程, 尤其是一些基础性训练, 教师希望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儿童, 进而强化训练, 增强训练难度, 希望以此来推动儿童在声乐方面的进步, 但是, 由于儿童阶段接受能力有限, 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去消化、理解, 才能够掌握声乐知识, 导致儿童的声乐水平停滞不前, 与教师的初衷相背离, 没有达到教学效果。

(三) 过早强调气息

气息作为声乐演唱的基础, 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也会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气息对演唱的作用, 但是, 正是因为教师过早强调气息, 导致儿童在演唱的过程中将注意力投放到气息上, 原本可以顺其自然做到的气息调整, 却给儿童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形成了不良习惯, 阻碍了儿童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发挥, 对儿童在声乐方面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促进儿童声乐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 深入认识儿童特点

儿童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对发声的学习, 不仅能够培养儿童声乐演唱技能, 而且在促进儿童脑部、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发育具有积极作用, 另外, 正确的发声学习, 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成长同样具有积极影响。因此, 学习声乐, 对儿童的性格形成以及身体的健康成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是人生中特别重要的阶段, 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 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 而且其身体、神经系统等都处于发育阶段, 所以, 这个时期是对儿童进行技能培养以及促使儿童形成良好性格的最佳时期, 这一时期的学习, 对其性格以及习惯的形成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听觉能力是学习声乐的重要条件之一, 听觉能力的强弱对儿童在声乐方面的发展极其重要, 而儿童在十二岁之前, 听觉能力一直处于发育阶段, 当到了成年之后, 听觉能力就会逐渐减弱, 特别是高频部分的听力。实验证明, 在儿童阶段, 人类对高频声音十分敏感, 与成年人听力水平相当, 更有甚者对低频声音也同样敏感。因此, 在儿童阶段对其进行声乐培养, 先天条件十分优越, 有利于其日后在声乐方面的个性化发展。

(二) 明确教学思想

由于儿童从婴儿时期成长到儿童, 时刻都在变化, 尤其是身体器官一直处于发展阶段, 而相对应的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尽相同。因此, 在进行声乐教学时, 就需要针对儿童的实际年龄特点,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结合儿童的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任务, 因材施教, 以确保儿童在声乐方面能够接受良好的培训。

唱歌是每个儿童与生俱来的爱好和兴趣, 而且这种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声乐教学的开展。兴趣作为引导儿童学习声乐的重点, 教师要注重对儿童在声乐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能够引导儿童自助学习声乐。学习声乐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教师要有针对性进行强化训练, 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作为引导儿童学习声乐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 辅助教师培养儿童进行声乐学习。

学习声乐要养成正确的习惯, 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儿童积极自主的练习声乐, 但是, 习惯形成的过程具有一定难度。因此, 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儿童的行为, 比如:姿势、发声等。儿童阶段是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 不仅是声乐习惯, 对于其他方面习惯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声乐能够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 特别是对声音的个性训练, 能够使其形成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独特审美观, 而且儿童能够在舞蹈等艺术表演中寻求美感。个性作为一个人行为、气质等的具体体现, 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存在很大差别, 而声乐的学习, 能够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 对其一生影响深远。因此, 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任务就是要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 培养其良好的个性。

(三) 加强对声乐教师的培训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主动学习声乐知识, 不断扩展知识范围, 进而丰富教学手段, 积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声乐学习氛围;此外, 学校也要经常组织教师进修, 举办关于声乐教学的比赛, 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声乐教学质量。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 通过对儿童声乐学习的现状进行分析, 认识到声乐对儿童的重要性, 虽然目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但是, 只要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案等有效措施, 同时注重细节, 深入了解儿童的具体特点, 就能够提高儿童的声乐水平, 进而促进儿童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国家加强了对儿童教育的关注力度,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儿童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培养。声乐教学作为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基础课程已经成为儿童教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 声乐相关技巧也逐渐渗透到声乐教学中。因此, 采取何种方法, 提高儿童声乐教学是我们当下必须要研究的。本文将对儿童声乐教学的不足以及促进儿童声乐教学的有效措施进行研究, 以期提高我国儿童声乐教学水平。

上一篇:中韩旅游文化下一篇:脑结核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