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声乐教学(精选8篇)
儿童的声乐教学 篇1
声乐的学习、演唱过程是一种及声乐技巧、心理素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发展和提高过程。本人通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有关医学理论, 又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切身体会, 对儿童声乐教学进行了研究。
一、儿童发声器官的生理特征
儿童发声器官包括呼吸器官, 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吐字器官。呼吸器官即“源”动力, 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 (又称横膈膜) 、腹肌等组成。歌唱时吸气动作很快, 呼气动作很慢。一首歌曲的演唱全靠吸气、呼气肌肉群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完成。发音器官, 即发出声音的器官。它包括喉头、声带。吸气时两片声带分离, 声门开启。发声时, 两声带靠拢闭合成细裂状。不发声时, 声带前端维持相连, 而后端分开, 两片声带成三角形, 使气息顺利通过。声带的运作大部分是靠声带附近的喉内肌的相互牵引而成。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 由于音高的不同, 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 并相互协调配合好, 才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歌声。咬字吐字器官 (即语言器官) 包括唇、舌、牙齿和上腭等。歌唱时, 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动作比平时说话要更加敏捷而夸张。敏捷是为了使咬字准确清晰, 夸张是为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韵母通畅地引长发挥。语言器官是我们在吐字咬字时的物质基础, 也是我们学习吐字咬字时出声、引长和归韵的重要器官。[1]
幼儿期 (四岁-六岁) , 他们的喉头和声带是成人的一半或不到一半, 胸腔很小, 呼吸较浅, 多用头腔共鸣, 因此发声时听起来声音响亮、甜美而透明, 稚嫩的嗓音就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到了学龄初期 (六、七岁-十一、十二岁) 稚嫩的幼童声音逐渐消失。这个阶段的儿童, 男女孩咽喉区大小是类似的, 高低音域也没有很大的改变, 喉腔较窄, 声门窄而短, 声带短小而柔弱、细薄、不够坚韧, 因此声调较成人高, 声音稚嫩清脆、明亮。
二、儿童的音色特点
儿童音色可分为四个阶段:
(1) 初期童声音色特点:2岁~5岁, 也称为幼声, 其声音单薄, 气息短浅。 (2) 中期童声音色特点:6岁~10岁, 音域一般在是童声的最佳歌唱时期。其音色清脆、明亮, 最富有特色。 (3) 晚期童声音色特点:11岁~12岁 (未变声) 是童声歌唱较为成熟的时期, 嗓音变得相对结实有力。经过正规训练的少儿音域能达到两个八度 (a--a2) ,
三、儿童的心理特征和音乐心理特征
(一) 儿童的心理特征
幼儿时期, 感知觉、听觉、语言已经建立。记忆范围和记忆广度有所增长, 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 到5-6岁, 有意识记忆突然发展。想象力丰富, 情绪的自控能力逐渐增长。对周围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 兴趣容易转移, 意志力不够强, 好奇、好玩、好动、好胜是他们的普遍特征。到了学龄初期, 儿童大脑结构和机能得发展, 神经系统已进一步完善, 是增长知识的重要阶段。感知觉进一步发展。无意识占主导地位, 有意识进一步发展。具有具体的形象记忆, 抽象记忆逐渐增长。思维方式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具有荣誉感和羞耻感。情绪的表达由外显转到内隐。[2]
(二) 音乐心理特征
幼儿时期, 可以将歌曲的片段进行模仿唱, 能感知节奏。5、6岁, 能理解和分辨音的长短、强弱、速度的快慢。各种美好动听的音乐旋律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 他们会用直接唱歌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所以说“儿童好歌”。学龄初期 (7—12岁未变声前) , 随着音乐课的开展, 唱歌成为了一种学习活动, 对旋律、节奏、歌词有意识学习。7-9岁的儿童正处在“写实阶段”的高峰, 对音乐可以用像和不像来评价;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 (gordon) 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大概在九岁时达到平衡。现代音乐教育特别强调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是因为在早期培养的音乐技能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后期教育所无法超越的。9-13岁, 逐步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艺术作品, 并形成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征的知觉敏感性。舒特-戴森和加布里埃尔论述了这一时期音乐能力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7-8岁, 有鉴赏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能力;8-9岁, 在歌唱和演奏乐器时, 节奏感比过去好一些;9-10岁, 节奏、旋律的记忆改善了, 逐步具有旋律感。能感受两声部旋律;10-11岁, 和声观念建立, 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和判断能力。美国道罗西-麦克唐 (Dorothy-Mcdonald) 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一文中指出:在9岁以后, 像最基本的节奏技能, 如保持一个稳定的节拍等, 是不能有实质型的改变和提高的。[3]因此, 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说, 7岁是进行声乐训练的最佳时期。
四、儿童的声乐教学
(一) 低龄儿童---趣味式教学方法。
6岁-8岁的儿童活泼好动, 兴趣广泛, 好奇心强, 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 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 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歌唱的基础--呼吸和发声练习。教学时, 要用生动十分简洁的语言或动作手势, 把抽象的方法、位置和感觉形象化, 使学生产生兴趣, 喜欢学声乐。最初接触声乐的儿童, 不知道歌唱呼吸是怎么回事, 开口就唱, 把声音全部挤压在喉咙里,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更体会不到。那么我们在对其进行呼吸训练时, 可以拿一个气球, 让学生把气球吹圆, 动作做完后问学生吹气球的时候你的腰部有什么变化?再让学生把气球里的气放掉后问学生会听到什么声音?然后告诉学生:吸气时要把嘴张开, 口和鼻同时吸气, 把气吸到刚才使劲的腰部, 腰部像一个圆气球。呼气时要模仿刚才听到的长长的“嘶”。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看谁把气息吐得时间长。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又练习了歌唱呼吸的控制性与持久性。在发声训练中可以问学生:是小鸭子的叫声好听还是小鸟的叫声好听?这样使他们学会了辨别声音的对错, 很快树立了歌唱的声音概念。在练声曲的选择方面除了进行a、o、u、e等母音的训练以外, 可以选一些儿童歌曲里某一句作为发声练习。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
(二) 小学中期儿童与小学晚期儿童---三位一体式教学
9岁—11、12岁 (未变声前) 是儿童歌唱的黄金时期。这时期, 声带能力、歌唱的音域、旋律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记忆、语言等能力共同发展, 思维方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开始需要更进一步的知觉上的满足。声乐教学中要运用歌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 采用歌唱、舞蹈、表演三为一体式教学方法综合训练。声乐是表演艺术, 发声方法只是歌唱表演的基础, 而歌唱的最终目的是用美妙的声音, 把歌曲的内容、情感表达出来。“一切重要的音乐, 无论创作于何时, 其表现力至少有一部分取决于音调给人的感受, 而音乐教育的主要责任之一, 就是帮助人们对这个方面的音乐影响力更加敏感……无论用什么类型的音乐, 无论是什么活动---唱歌、演奏、作曲、听赏等等---音乐学习必须包括对感性水平的审美反应力的某种关注。[4]因此, 这一阶段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歌唱表现力, 教会他们理解歌词及音乐, 从而更好地表现作品。使他们不但“唱好歌”还要“会唱歌”。使学生达到能够辨别歌唱时声音的对与错, 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能够辨别力度、音色、速度、风格、情感的变化。用载歌载舞的形式让他们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表现力及审美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不断提高歌唱技能的同时, 还可以培养儿童学习声乐的兴趣, 有利于长时间地持续学习和发展声乐歌唱艺术。
曲目可以选择音域在b—f2的具有一定风格型的歌曲, 演唱曲目可以选择全国少儿卡拉ok歌曲大赛歌曲集中儿童组和少年组的歌曲。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学》科学教育出版社。
[2]齐建芳:《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P143。
[4]{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熊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p166。
儿童的声乐教学 篇2
光阴如水,我们将带着新的期许奔赴下一个挑战,需要好好的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计划了。你知道领导想要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总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儿童声乐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主要是经过系统的.学习唱歌,通过严格的气息、发声等方面的科学训练,建立完善的歌唱状态,最终使学生达到歌唱收放自如、声情并茂,上台尽情演唱的水平。
二、教学内容:
第一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教学法通过培养孩子兴趣为主的基础上,配合少儿声乐考级教材练习气息、面部表情、口型等让孩子能够正确发声,在音准和节奏上有所提高并能够流畅熟练自然的演唱歌曲。
学习曲目:《划船歌》《小红帽》《数鸭子》 《粉刷匠》《小星星》《祖国祖国我们爱你》《小雨点》等
第二期:主要学习歌唱的各种演唱技巧,包括歌唱咬字、歌曲换气等,让孩子对歌曲有一定的理解。教师还会教孩子一些基本动作,使孩子能够在歌曲中灵活运用。
学习曲目:《卖报歌》《大树桩你有几岁》《金孔雀》《祖国祖国多美丽》《幸福的花朵》等
第三期:主要学习歌唱中歌曲的艺术表现、感情在歌曲中的运用。歌唱表演以及舞台风度等,让孩子能够在舞台上尽情表演。
学习曲目:《造月亮》《春天的孩子》《小白船》《小螺号》《童年是什么》等。
三、教学对象 :
全体声乐学生
四、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歌唱的喜爱。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能做到有感情的歌唱。
3、引导学生能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并能很好的保护嗓子;
4、培养学生独立识谱和处理歌曲情感的能力。自己能很好的演绎歌曲。
五、教学重点:
培养少儿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吐字归韵、音准协调声音的能力及歌曲情感的处理。
六、教学难点:
儿童的声乐教学 篇3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儿童声乐;教学;应用
0 前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被称为是“世界三大优秀音乐教学体系之一”。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它对音乐的作用与突出表现。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的音乐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在教学中的地位很渺小。而奥尔夫教学法恰恰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它有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和关怀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音乐教学的发展。
1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特点
1.1 节奏特点
节奏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整个音乐框架中的灵魂所在,同时它也是奥尔夫教学法中所关注的一点。奥尔夫认为节奏和旋律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不能把二者看作是等同的一部分。这因为如此,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形成了这样的理论,一段音乐里可以缺少旋律,但却绝对不能没有节奏。音乐教育也是如此,节奏的培养要针对儿童的个体特征和动作语言来形成。这种节奏感需要从小就进行培养,比如:在音乐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儿童做一些针对性的节奏语感联系,从语言的基础上把握节奏,随后再将一系列动作加入进去,培养儿童对节奏的反应力与敏感度。
1.2 乐器特点
奥尔夫教学法不同于其他,它在乐器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它的乐器使用不是那种技术性非常强,要求技巧非常多的钢琴、吉他等等,它还是以节奏出发,全面调动儿童的兴趣与音乐适应度。它的主要乐器是击打类的,比如说架子鼓、三角架等等。这些乐器都有一个统一的特征,他们的音色都非常响亮,延伸空间也非常广阔,可以使儿童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给予儿童一定的创造力。
1.3 教材特点
它的教材也拥有一定的适应性,针对群体多为儿童。所以奥尔夫教学法的使用教材一般都是一些童谣、民谣等等。它的音节较为简单,在同一音型上进行多种方式的转变。这些曲目的制定也非常独特,主要是适合当前儿童的记忆与学习。
1.4 即兴特点
由于奥尔夫教学法中使用的乐器都没有特定技巧等规范,所以它的适用性与广泛性都非常的强。儿童在听到音乐的节奏时可以跟着乐曲的感觉走,另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上一定的创新元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灵活多变,而且可接受度非常的高。[1]
1.5 主动性特点
主动性特点也是奥尔夫教学中最重要的特点。它要求儿童不是被动地去听教师的讲解与传授,而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儿童们可以一边唱一边跳,也可以将乐器与节奏结合到一起,进行发挥性演奏。具体来讲,这个过程体现的不只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实践的过程。[2]
2 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声乐中的应用
2.1 奥尔夫教学法的节奏特点在儿童声乐中的应用
我们以《伦敦桥》的这首童谣为例,对节奏方面的应用进行分析。在这首歌曲中,它的传统音拍为四四拍,也就是一个小节有四个拍子,我们将这四个拍子拆分成了两个部分。但是在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下,教师将四拍变为八拍,将声乐中的音节变长,要求学生在改进过后的音符中打拍子。而在唱的时候,同音连线的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是一样的,并不改变其唱法的基本规律。不同的是,学生在节奏回应的时候,可以每隔八个音符拍一下手。为了使节奏感增强并且不混乱,学生在八个音符之间只拍打一次,一共分为两步。那么这样学生就可以将四分音符转化为自己更好熟悉的八分音符,附加的第二点在下一次唱出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适应自行的切换,他们跟着具体的节点实现断隔,每隔一次就唱一次Da。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唱法之后,就可以将音节切入到词语之中进行演唱。在这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减少一些字歌,将节奏中的一系列辅助曲调,直到学生可以完全掌握后,只留下歌词让学生们演练。下面我们以《天上一颗星》为例,来将一下它的具体实践措施。在第一轮时,教师可以将部分歌词音符的后面用数字备注上,使学生们对整体部分有一个基础的把控。在第二次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减少数字标注,使学生们尽快地进入状态。而在最后的部分,教师就只留下歌词,让学生们在没有任何辅助的情况下,以适当放慢播放速度的基础上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可以在大体上基本掌握节奏韵律,在歌词与节拍的双重进步下感受音乐的美感。[3]
2.2 从旋律角度,探究奥尔夫教学法在其中的应用
在《手指兄弟》的这首童谣中,旋律的跨度并不大,音节也相对简单。但是此音乐中,有两个小度半音,它比大度半音难校准,对于儿童来说也是一种考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先练习比较难唱的部分,把相对困难的旋律引入后再整体贯穿。例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从第二段音符的mi fa so上来练习,找到高音部分的分界点,可以在下行的do re mi后面加上一个do,直到学生们把不同的小段都演唱准确后,再进行连续性练习。首先,将do去掉,突出元音,实现整体引入。接着让学生们把分好的三个部分串联到一起,着重突出音域跨度比较大的地方,让学生们对此首歌有更好的理解。[4]
2.3 将游戏结合到奥尔夫教学法当中去
我们都知道,游戏是最能吸引儿童注意力的部分,将音乐与游戏相结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可以令他们产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5]教师作为引导者、指路人,只需要把音符融入其中去,剩下的活动环节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规划。比如:教师将学生们分为两组,看哪组能够正确的掌握到《小小的船》真正的节拍。在游戏中,一组同学搭建船头,另一组同学根据步伐寻找节拍,以四分音符为主,每走一步代表四个拍子,这样依次循环。在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回忆每走一步时的节奏与音律。在穿过桥体时,学生们会产生一种紧张而刺激的感觉,他们同时也会随着自己的感受而转换步伐。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为创作的过程,学生们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并且收获到许多。
3 结语
奥尔夫教学法是适合当前儿童学习的教学方式,它使每一位儿童在回归到本质的前提下,更好地了解音乐,学习音乐,不管是对于乐感比较强还是比较差的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另外,奥尔夫教学法增强了儿童的创造力,使他们可以根据音乐的律动自己想象,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音乐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佳伟.奥尔夫、柯达伊、铃木教学法在我国儿童小提琴教学中的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邱金玉.柯达伊教学法在我国幼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3]郭瑜.探究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声乐演唱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5(05):47.
[4]郭瑜.探究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声乐演唱中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5(04):244.
浅谈儿童声乐教学 篇4
一、儿童声乐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 针对性不强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 例如:共鸣等, 儿童这个年龄阶段还不能够完全理解这些专业术语的真正含义, 久而久之, 就会失去对声乐学习兴趣, 不利于声乐教学的开展。
(二) 要求偏高
声乐演唱是一项要求较高的训练课程, 尤其是一些基础性训练, 教师希望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儿童, 进而强化训练, 增强训练难度, 希望以此来推动儿童在声乐方面的进步, 但是, 由于儿童阶段接受能力有限, 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去消化、理解, 才能够掌握声乐知识, 导致儿童的声乐水平停滞不前, 与教师的初衷相背离, 没有达到教学效果。
(三) 过早强调气息
气息作为声乐演唱的基础, 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也会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气息对演唱的作用, 但是, 正是因为教师过早强调气息, 导致儿童在演唱的过程中将注意力投放到气息上, 原本可以顺其自然做到的气息调整, 却给儿童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形成了不良习惯, 阻碍了儿童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发挥, 对儿童在声乐方面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促进儿童声乐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 深入认识儿童特点
儿童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对发声的学习, 不仅能够培养儿童声乐演唱技能, 而且在促进儿童脑部、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发育具有积极作用, 另外, 正确的发声学习, 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成长同样具有积极影响。因此, 学习声乐, 对儿童的性格形成以及身体的健康成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是人生中特别重要的阶段, 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 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 而且其身体、神经系统等都处于发育阶段, 所以, 这个时期是对儿童进行技能培养以及促使儿童形成良好性格的最佳时期, 这一时期的学习, 对其性格以及习惯的形成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听觉能力是学习声乐的重要条件之一, 听觉能力的强弱对儿童在声乐方面的发展极其重要, 而儿童在十二岁之前, 听觉能力一直处于发育阶段, 当到了成年之后, 听觉能力就会逐渐减弱, 特别是高频部分的听力。实验证明, 在儿童阶段, 人类对高频声音十分敏感, 与成年人听力水平相当, 更有甚者对低频声音也同样敏感。因此, 在儿童阶段对其进行声乐培养, 先天条件十分优越, 有利于其日后在声乐方面的个性化发展。
(二) 明确教学思想
由于儿童从婴儿时期成长到儿童, 时刻都在变化, 尤其是身体器官一直处于发展阶段, 而相对应的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尽相同。因此, 在进行声乐教学时, 就需要针对儿童的实际年龄特点,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结合儿童的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任务, 因材施教, 以确保儿童在声乐方面能够接受良好的培训。
唱歌是每个儿童与生俱来的爱好和兴趣, 而且这种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声乐教学的开展。兴趣作为引导儿童学习声乐的重点, 教师要注重对儿童在声乐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能够引导儿童自助学习声乐。学习声乐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教师要有针对性进行强化训练, 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作为引导儿童学习声乐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 辅助教师培养儿童进行声乐学习。
学习声乐要养成正确的习惯, 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儿童积极自主的练习声乐, 但是, 习惯形成的过程具有一定难度。因此, 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儿童的行为, 比如:姿势、发声等。儿童阶段是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 不仅是声乐习惯, 对于其他方面习惯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声乐能够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 特别是对声音的个性训练, 能够使其形成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独特审美观, 而且儿童能够在舞蹈等艺术表演中寻求美感。个性作为一个人行为、气质等的具体体现, 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存在很大差别, 而声乐的学习, 能够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 对其一生影响深远。因此, 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任务就是要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 培养其良好的个性。
(三) 加强对声乐教师的培训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主动学习声乐知识, 不断扩展知识范围, 进而丰富教学手段, 积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声乐学习氛围;此外, 学校也要经常组织教师进修, 举办关于声乐教学的比赛, 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声乐教学质量。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 通过对儿童声乐学习的现状进行分析, 认识到声乐对儿童的重要性, 虽然目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但是, 只要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案等有效措施, 同时注重细节, 深入了解儿童的具体特点, 就能够提高儿童的声乐水平, 进而促进儿童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国家加强了对儿童教育的关注力度,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儿童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培养。声乐教学作为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基础课程已经成为儿童教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 声乐相关技巧也逐渐渗透到声乐教学中。因此, 采取何种方法, 提高儿童声乐教学是我们当下必须要研究的。本文将对儿童声乐教学的不足以及促进儿童声乐教学的有效措施进行研究, 以期提高我国儿童声乐教学水平。
儿童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5
首先,儿童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远远达不到理解声乐理论的程度,因此,声乐理论的讲解,不但起不到帮助儿童学习发声方法的作用,相反,还会给他们带来困惑,给声乐实践制造障碍。因此,在教学术语的选用方面,要采用大胆的设想、形象的比喻与描述的手法,把抽象的方法、位置和感觉具象化,并用十分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好具体到某一物象,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汇来表达,甚至还可以用手势、动作来表达。如用“闻花”来表达歌唱前的气息准备状文章来源于http://态;用“第二个扣子”表示歌唱时喉咙的假想位置;用“关门”来表示关闭唱法等。这种形象、简洁的术语很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掌握,能帮助儿童很快抓住感觉并给感觉定位。用很简单的词汇代替繁琐的理论,发挥儿童的优势,避开儿童的弱势,把复杂抽象的声乐教学变得简单而轻松。因此可以说,简洁、形象、准确的教学术语,是打开儿童声乐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从气息训练开始,有步骤、分层次地展开教学。
气息训练是指腹式呼吸训练和歌唱时的气息保持训练。从气息训练开始,是指在正式声乐训练前,应对儿童进行必要的歌唱气息的准备训练,使之先体会到气息的位置,形成一定的气息概念与实践经验。这样,在以后的声乐训练中,儿童可以自觉地用上气息,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快把气息与其他的方法融为一体,在声乐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步骤分层次地展开教学,是指根据儿童思维的特点,教师要把气息、喉头位置、声带感觉和头腔共鸣等方法根据儿童的学习程度和理解能力,按照从易到难、先分后总的顺序,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训练。对于每个具体方法的学习,都要先做独立的专门训练,再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而不是所有的方法一拥齐上,避免儿童因不能控制多种意念,顾此失彼而找不到感觉。如在学习喉头位置与声带放松时暂时不要讲共鸣,也不要对气息做要求。不做其他任何要求,儿童才能够集中精力来体会喉头和声带的感觉,才能很快体会到并抓住这种感觉。在感觉掌握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感觉同以前学习的方法统一起来,就简单容易得多了。事实上,即使教师不作要求,儿童也会不自觉地把以前学过的方法加入声乐实践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要在当前的训练内容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加以肯定,就能收到“鱼和熊掌兼得”的效果。
适当把握声乐训练的时间、强度以及歌曲难易程度
和成人相比,儿童的声带短、薄、韧性差,十分稚嫩,在儿童声乐教学中要时刻注意的就是保护儿童的声带。保护儿童稚嫩的声带,不仅要以正确的发声方法、巧妙得当的教学方法以及对错误发声的及时纠正来完成,还要求在声乐训练的时间、强度和歌曲的难易程度上加以把握。因为,即使发声方法正确,长时间的训练也会使声带疲劳,粘膜受损;即使发声方法正确,大声或高声的重机能发声也会增大气流对声带的冲击力,增大声带的张力。对于儿童稚嫩的声带,长期这样的训练是难以承受的,会导致声带粘膜充血,声带局部增厚,声带小结等病变。因此,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适当地把握训练的音高、音强和训练时间。一般来讲,儿童的声乐训练应以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为目的,以自己的自然声区为基础,音域不超过一个半八度,中等音强,尽量使用轻机能唱高音,每次的训练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并且中途要休息两次,让声带得到休息,恢复弹性。另外,还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歌曲。要根据儿童的音域和学习情况及演唱能力来选择在演唱中没有障碍又能充分展示其发声技术的歌曲。因为儿童刚刚学到或掌握一些发声方法,概念还没有形成,位置还没有巩固,额外的发声难度会导致儿童感觉的偏移和发声的失败。对于初学声乐的儿童,一般选择音调适中,旋律优美、上口,没有大跳音,闭口音不多的歌曲。因为这样的歌曲不但不会给儿童增加额外的发声难度,而且还在不伤害儿童声带的同时起到巩固发声方法的作用。
正确认识童声音色,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自然的童声是两片短小的薄薄的声带振动发出的纯净的基音,加上口腔共鸣形成的明亮清脆的个性音色,稚气可爱,非常迷人。但这是一种自然的音色,缺少科学发声方法的支持,头腔共鸣比较少,因此歌唱时高音上不去,喊的成分比较多。学习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加入气息和头腔共鸣,音色就会有所改变,变得圆润、浑厚,但会失去一些明亮度和稚气感。但是,解决了高音,并且头腔共鸣能产生一种饱满和通畅的感觉,因此,在儿童的声乐教学中,不能因为怕改变明亮可爱的自然的童声音色而在发生方法上有所保留。学声乐学的就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如果因为自然的童声音色好听,就不学头腔共鸣,对儿童来讲,最终会得不偿失。因为,随着儿童身体的发育,自然的童声最终会失去,而科学的发生方法会使他终身受益,是他永远的财富。因此,不盲目追求音高或音色,变尖亮为通透,追求童声的艺术美,把科学的发声方法放在第一位,才是儿童声乐教学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及时的赞美
每个孩子在听到表扬时都会感到兴奋、开心,尤其在唱歌的时候,赞美和肯定会使儿童精神振奋,情绪高昂,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歌唱状态。同时,及时赞美和肯定还能把正确的发声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儿童,不仅起到鼓励的作用,还能稳定他们的发声方法,提高他们对声乐的悟性。
浅析少年儿童嗓音特点及声乐教法 篇6
一、少儿教学歌曲的选择
对于少年儿童歌唱教学来讲,正确的歌曲选择不但可以保护声带,而且对教学效果有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针对少年儿童嗓音的特点,教师选歌要尽量选音域跨度不太大的歌,最好避免六度以上大跳,过大的音区转换容易损伤少儿还未完全成熟的声带,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音乐应悦耳动听,旋律流畅,具有教育性、趣味性,能启发少儿展开丰富的联想,能发展儿童对音乐的感性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音乐的节奏要鲜明、强烈,能引起儿童的动感。节奏的强弱、动静、停顿等都应鲜明,最好2拍子或3拍子。这种旋律节奏的歌曲以进行曲和舞曲居多,很有动感,也很上口。
音乐形象应生动具体,乐句最好是整齐的,有利于少儿对歌词内容、情感的表现和抒发。例如,儿歌《好妈妈》,通过儿童的口,叙述爱妈妈的真实情感。曲调天真活泼。歌调完整,毫无说教的味道,却非常自然地体现了孝道的美德。音乐形象传达了孩子对妈妈的关心,从而达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艺术作品的表演中,少儿的道德感、理智感、实践感和美感都受到各种程度的启迪。所以,选择形象鲜明、乐曲短小、简单易懂、节奏性强、旋律优美、有感染力、易被少儿接受和激发其情绪的高尚音乐,是搞好少儿歌唱教学的重要前提。要注意启发引导,给少儿留下创造发挥的空间,也就是说当他们学会歌曲后可以自行表演添加,如一些队列或舞蹈的表演,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歌曲歌词要健康向上,不仅有利于抒发情感,也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千万不可为省事教唱大人歌曲,这非常不利于少儿理解音乐。
二、少儿歌唱吐字训练
大多少年儿童都会存在咬字不准、吐字不清等问题,但歌唱恰恰又是一门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所以,良好的咬字、吐字成为能否学好歌唱的重要因素。对吐字归音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准确:字音准确、规范,即“字正”。一般口语表达,必须按照普通话语音规范吐字发音。
2.清晰:字音清楚,让人听得明白。一个人无论声音多么好听,如果吐字不清晰,也就很难让人听清他所表达的意思。
3.圆润:即比较丰富的泛音共鸣,悦耳动听,也是对吐字的审美要求。口语表达应尽力使字吐得圆润些、饱满些。
4.集中:字音集中,会给人以精神关注的感觉,更易于传入人儿,打动人心。
三、歌唱中的呼吸与共鸣
教师在少年儿童歌唱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他们认识到呼吸与歌唱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稳固的基础。正确的歌唱呼吸是好声音的动力源泉。没有充足的气息支撑,任何的努力和方法都是毫无根基的。歌唱呼吸的方式很多,针对少年儿童我们主要介绍“缓吸缓呼”和“急吸缓呼”两种。
“缓吸缓呼”指吸气要像闻花一样自然。平静、柔和,要吸到膈肌,吐气悄无声息,流畅持久。这种吸气要注意保持吸气状态不要马上泄掉,即保持胸腔外扩和横膈膜下降的状态。教师可用示范、比喻、启发等手段诠释。例如,告诉少儿像打哈欠一样吸气,像吹生日蜡烛一样一次比一次强,最后用力吹灭;或用唱长音“si”训练,吸气时不可耸肩,小腹带动吸气,要放松挺拔,不可吸得过饱,因为吸得太多,不但解决不了气息不足的问题,而且难以控制,慢慢吐气支持弱声即可。让学生亲身感到自己像气球一样有弹性并控制着气息的进出。
“急吸缓吐”是指在短时间内,用口鼻一起快吸气到小腹,就像儿童大吃一惊时倒抽一口气一样,然后快速将气稳住,然后慢慢呼气出来。这时控制气息的力量要适中,力量太大会把气息憋住;力量太小,气息又会很快泄掉,所以横膈膜要起到支持的作用。一旦少年儿童懂得并掌握了这种呼吸技巧,歌唱将更加容易,歌声将更加优美。
共鸣是基音在共鸣腔内产生的共振称为共鸣。共鸣对少年儿扩宽音域有很大的作用,在歌唱中共鸣有以下几种:口腔共鸣、头腔共鸣、胸腔共鸣。
口腔共鸣的产生源于口腔自然打开,提起笑肌即面带微笑,下巴自然放下,声带发声到硬腭前端集中反射引起震动。这种共鸣效果比较明亮,声音靠前,容易联系头腔。
头腔共鸣是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音在硬腭的反射点移后一些,使声波到鼻腔、鼻咽腔、头腔各窦处。这种声音效果更饱满,但要防止气息直接从鼻腔出来,造成鼻音的毛病。
胸腔共鸣。共鸣点从硬腭移动到下齿背上,让声波在喉头气管附近产生更多振动,再由气管传递到整个胸腔产生共鸣,从而使低音变得宽厚结实。
当然三个腔体的共鸣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配合的。在对少年儿童教授歌唱技巧时应让他们注意声区之间的转换和融合。
参考文献:
浅谈儿童声乐教学方式与方法 篇7
声乐是指用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人类的语言天赋与生俱来,语言与旋律的完美结合,给欲人视觉与听觉的享受。正是因为声乐这种妙不可言的感觉,选择它的人越来越多,儿童是其中一个重要群体,因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方式与方法。
一、选择教材与教学方式
1. 学前的幼儿正处于开始认识世界的关键期,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一张小纸片,半截烟头就可以让他(她)沉迷,儿童的智力发育,注意力培养,兴趣发展都离不开这种“沉迷”。
这个年龄的幼儿处于直观视觉的思维状态下,在教材的取材上,要注意直观性,趣味性,如《两只老虎》《小星星》等,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教材的难度。在教学方式上要以启发式的教学为主,如《小兔子乖乖》除了歌词和旋律外,还要启发幼儿了解小兔子的外观特征,模仿小兔子蹦蹦跳跳,知道大灰狼是它的天敌,引导幼儿注意安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声乐的学习,还要提高幼儿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
2. 对于适龄上学的儿童,节奏感、音准好的一部分儿童已经能较好的完成声乐作品,对于这部分儿童,可以参考他(她)们学校的音乐教材,补充别的声乐作品,保证教材的数量性和质量,演唱的作品多了,自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对于节奏感不好,音准差的一部分儿童,在声乐教学中要注意增加他(她)们视唱练耳以及节拍的训练,选择节奏感强,旋律简单,比较容易掌握的声乐作品,保证每首声乐作品的准确性,慢慢增加难度,逐渐增加他(她)们对音乐的认知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组合
1. 对于学前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可以采取大课为主(几个人一组),小课(一对一辅导)为辅的教学方式,每个儿童在课上能演唱又能聆听,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不会感到疲劳。
由于差异性,每个儿童的问题又不同,这部分问题可以在小课上解决,这样组合的教学方式,适用年龄偏小的儿童。
2. 对于适龄上学的儿童,注意力比较集中,可以采取小课为主(一对一辅导),大课(几个人一组)为辅的教学方式,这样组合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儿童来说,即可以多学知识,又能调动积极性。
三、演唱的身体姿势及面部表情
演唱者的乐器是人的整体,因此内在发声器官(呼吸、声带、喉形、管道)的摆位和状态一定反映在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上。反之,外在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一定会影响内在发声器官的状态。人身体的每一部分对歌唱都是有用的。双腿及脚的支撑作用,双臂及双手的配合歌曲表现的各种姿势。臀部、后腰、背部肌肉的适度收紧,有利于脊柱的直立以及整个形体的挺拔和前胸的开阔、自然挺起及放松。腹部也不应过分松弛,尤其是小腹应该收起以维持腹压,支持横膈膜和上腹部的肌肉对呼吸的保持和推动。整个身体在歌唱中应保持:身体自然站立,两腿分开不超过肩宽,双脚前后不超过一只脚的距离。双眼平视看远方,双肩放松胸部开阔自然挺起。
1.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儿童容易出现“端肩膀”,也就是因为紧张,总是把双肩提起来演唱,双肩的紧张会引起呼吸部位上提变浅,这时候可以让儿童像平时一样走路的同时做扩胸运动并演唱歌曲,体会放松状态下,双肩打开、胸腔打开演唱是什么样的感觉,这个方法还是很有效果的。
2. 儿童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面部表情的示范就可以,对于口腔内的歌唱状态,要求尽量形象化一些,比如让儿童体会“打哈欠”的感觉,“啃苹果”的感觉,结合演唱慢慢体会。
四、歌唱中的呼吸
歌唱呼吸虽然是建立在日常生活呼吸的基础上的,但是它又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有不同之处。日常中的呼吸是自然而然的,歌唱中的呼吸要服从歌曲的需要,根据歌曲中音的强、弱、长、短、快、慢、高、低的不同,以及感情的变化而调整呼吸的深、浅以及支点的变化。近代声乐普遍采用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它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由于吸气时下降横膈膜和张开肋骨同时并用,使胸腔全面扩大,气息容量大;控制气息的能力强;有明显的呼吸支点,音域扩大,高、中、低三个音区音色协调、统一。
1. 对儿童歌唱呼吸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结合歌曲阶段性解决问题。
2. 用“闻花”的方法来体会吸气的感觉,上身完全放松,腰部向外扩张,胸部也有舒张感,体内空间增大使气息很自然地倒流进去,最关键的是要体会气息徐徐流入体内的感觉。
3. 用“跳音”练习来体会气息支持声音的感觉。
五、歌词与朗诵、阅读相结合
1.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儿童在歌唱的状态下先朗诵歌词,后演唱,这样可以使吐字清晰,增加演唱整体性。
2.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的确定性又使比较明确确定性的文学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心绪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同样,儿童演唱的歌曲中,歌词的部分需要理解并记忆,增加了阅读的能力,提高了文学修养。
六、演唱与台风相协调
1. 声乐课堂中往往忽略台风训练。
台风的前提是思想文化修养、道德、性格和技艺水平,但台风又不等于它的全部前提。技术问题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要在形体课、舞蹈课、表演课中进行形体、动作的协调和正确表演方法的训练。儿童同样不能忽视台风的训练,有一部分儿童具有演员的潜质,在演唱中的表演恰到好处,还有一部分儿童不会表演,比较呆板,在教学中过程中可以借鉴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根据歌曲内容规定动作,练习的多了,才可以“胸有成竹”,表演由呆板到自然。
七、课堂小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每个儿童掌握了一部分声乐作品后可以上小结课,按年龄分组,每个儿童选择两首歌曲演唱,其中一首是大家相同的,另一首歌曲是不同的,每个儿童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互相看一看相同的歌曲谁的综合表现力更佳,不同的歌曲彰显了个人能力,互相观摩,取长补短,尤其有助于提高演唱和表演的综合能力,增加自信心。
总之,儿童声乐教学应因材施教,提高儿童的音乐基本素养,注重个性的培养。音乐的世界美丽缤纷,声乐是那朵最美丽的花儿,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滋养着一代又代儿童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石惟正著.声乐教学法[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儿童的声乐教学 篇8
关键词:声乐演唱;声乐教学理论;差异性研究
无论是声乐演唱还是声乐教学理论的核心都是声乐文化,这种差异性的产生主要是人们对声乐的研究方向的差异,导致结果的差异。在声乐学科的学习中,不同的人对声乐看法和喜好也是有着差异的。相信大家在教学中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些有着优秀的嗓音,但却无法在声乐学习中显得很优秀,而一些显得平凡的且能在声乐学习中有突出成就,其实原因有很多,但就其主要的分析,声乐教学的方法并不是适合每个人,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教学。相对于声乐演唱,声乐教学就是上升到理论高度,对声乐研究,以期培养更多的优秀演唱家。或许很多优秀的演唱家也是声乐理论的研究者,当然有些人可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演唱家还是理论研究者,这只是作者个人观点。
一、就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的差异性分析
虽说这两者存在差异,但是究其本质都是要促进声乐文化能够得到拓展,提高声乐文化影响力。只有对这两者的差异进行本质上的分析,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才能让二者相辅相成,促进声乐文化的发展壮大。
1.1 声乐演唱主要是内心情感的抒发,强调感性,声乐教育理论则是客观的研究,强调理性。
不同的声乐演唱者在唱同一首歌时带给我们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才有了原唱和翻唱之分,因为声乐演唱是将感情通过歌声传递出来,引人共鸣。在心情不快时,听一首愉快轻松地歌曲会让我们忘记先前的不快,放松身心去听歌。为什么翻唱永远无法超越原唱?很简单的道理,原唱者的主观感受,是旁人无法体会的,歌声传递地情感是歌手发自内心的感受,这还与原唱者经历有关。
声乐教育理论者注重实际客观,对于一切的研究都是理性的分析,很少掺杂个人情感。声乐教学本就是对声乐演唱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因而具有普遍适用性,偏重于客观的理论与总结,往往体现为标准和统一。举个简单的例子,一首歌无论是谁唱曲调都是一样的,因为曲子的音符是固定的。相对于声乐演唱,声乐教学理论主要是帮助人么学习音乐,将人们引进音乐殿堂,畅游音乐世界,这是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同样也是基础过程。所以要说差异性的话,就是一个是大众的,具有具有普遍性,另一个是因人而异,与众不同的,具有独特性。
1.2 声乐演唱重心里感受,声乐教学理论着重表现为生理行为。
這个差异看似抽象,实际上也很好理解。我们都知道唱好一首歌完全靠嗓音是不够的,真假音的变换,都需要同时利用声带、嘴型和鼻腔等器官协调发音,这是唱好一首歌的关键,也是一个真正歌手所必备的。这些其实说的就是声乐教学理论,它就是强调对这些器官的利用,来完成一首歌演唱。
但是声乐演唱则与之不同,虽然演唱同样是离不开对声带等器官的利用,但是在演唱时,每个人因演唱一首歌的感受不同,对声带的控制存在差异,这就变现为一种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不同演唱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另外,每个人的因经验的差异,对演唱技巧利用也有着差异,同样会影响到歌曲的演唱效果,这也表现为心理感受对声乐演唱的影响。
1.3 声乐演唱多表现为随性抒发,表现为自发、多变,但声乐教学理论则是严谨,表现为稳定,持久。
声乐演唱不同于声乐教学,它主要是让人获得一种愉悦感,有人在心情不好时唱歌,消磨不快情绪,也有人在心情大好事唱歌,向周围的人传递高兴的情绪,带动周围的气氛。这种就表现的自发和多边性,特别是对于专门的演奏者,他的情绪直接影响水平发挥,只有在唱歌时自由灵活,才能将声乐演奏的完美,让听者享受声乐美。
声乐教学理论不是为了让人去享受声乐,而是去享受学习声乐的过程。学习声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如何将声乐的美开发出来,给别人带来享受。正因为如此,声乐教学知识是通过长久的声乐知识积累、理论归纳补充完善,形成一套独特有效的教学理论来培养声乐人才。
二、如何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完美的结合
其实大家都知道,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是声乐学科发展至今所演化的两个分支,因而在本质上都属于声乐文化,只是用不同方式来对声乐文化的进行发展探究。所以虽然二者之间差异性很大,但并不代表我们不来将二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实现声乐文化的跨越发展。
2.1 声乐学习可以循序渐进,交叉教学,逐渐融合。
这个过程是个关键而有很复杂的一步,两者之间差异很大,要想在教学中融合这两种方式并不简单。所以在教学中要慢,比如说,先通过理论对基本知识讲解,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声乐演唱或者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带着学生去感受声乐演唱的美感,那种心灵情感的抒发,这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同时也让学生对声乐演唱有了直观感受。对于这个过程要长久的坚持,可能在开始效果不会太明显,但只要坚持,就会引起质的变化,学生会在无形中对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有很深的感受,更能够培育出完美的声乐人才。
2.2 在结合声乐理论的基础上有着创新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任何事情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声乐演唱也是一样,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正如不同人读哈姆雷特一样有着不同的感受一样,不同的人声乐演唱也会有着差别,声乐演唱虽说是建立在声乐理论基础上,但并不是说要一成不变。它可以结合自身优势,抒发心灵情感,引起听众共鸣,这才是声乐演唱的目的。
三、对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研究的目的
我们分析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对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为了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进行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结合分析,就是为了实现对声乐文化的发展。声乐学科分为两支,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声乐文化研究,深入分析,以期用这种方式推动声乐文化扩展其影响力,加深人们对声乐文化的了解。虽然,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差异性,但这并不能阻碍声乐的发展。主观感性和客观理性二者集合,做事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以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为基础而带有个性化的声乐演唱不仅会丰富拓展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还会使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进行改革与发展,使之不断进步,到人们的认可和肯定。这就是对这种差异研究的目的所在。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创新,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一直存在,但二者不仅是属于声乐学科,其核心都是声乐文化,而且声乐演唱是建立在声乐教学理论之上的个性和个人情感的抒发。用哲学观点来说,二者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声乐演唱是对于艺术的一种个人表达,它不仅能为歌者提供倾诉的机会,带给众心灵的震颤、感动、抚慰等情愫,还能带给人艺术的熏陶。但是这一切都是源于理论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共性的东西,才能让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
参考文献:
[1]赵金霞.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3(5).
【儿童的声乐教学】推荐阅读:
儿童声乐教学12-31
趣味儿童声乐教学09-14
儿童声乐启蒙教学论文05-09
声乐教学的价值12-10
经典声乐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2-17
声乐课堂的教学反思05-20
声乐教学的方法运用06-04
构建声乐教学的桥梁11-04
声乐教学的美育功能11-09
声乐教学的创新论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