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的因材施教

2024-07-03

声乐教学的因材施教(共5篇)

声乐教学的因材施教 篇1

摘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时期。事实证明, 在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声乐学习方法, 有效地使自己的声乐学习更上一层楼。本文将基于因材施教理念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因材施教,声乐教学

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因材施教, 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特长与优势, 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也可以做到更有针对性、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从而帮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声乐技巧、提高声乐演唱能力, 优化教师的声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根据不同声音风格的施教

(一) 民族唱法的条件风格。声音婉转甜美、吐字清晰、气息灵活、音调高亢洪亮等等都是民族唱法的特点, 由于民族风格的歌曲带有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 因此在演唱中有时需要运用方言来进行诠释和表达, 因此声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灵活地结合学生本身所擅长的地域风格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比如西北的学生擅长高亢洪亮的西北民歌风格, 因此教师在进行民族唱法指导时应主要以“劳动号子”、“山歌”等西北民歌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学生的声音条件和口音特征进行指导;而南方的民歌较委婉灵巧,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南方声音风格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在作品选择上也与北方学生不同, 主要以《茉莉花》《月之故乡》等偏柔美风格的歌曲为主[1]。以上的论述只是概括性地根据地域风格特点来举例说明的, 具体情况还要看学生本身的声音特点, 毕竟南方的学生也可能具有高亢嘹亮的声音条件, 北方的学生也可能具有委婉柔美的声音条件。总之, 在声乐教学当中需要教师充分地运用因材施教的理念来指导学生。在第一阶段当中, 民族唱法的主要风格特点是运用真声, 此时的民族唱法要求声音位置相对靠前, 讲究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口腔在发音当中要用很大的力, 发音时有明显的咬字动作, 吐字比较清晰, 因此对于本身音色明亮的学生来说, 教师可以通过以字带声的唱法进行指导, 矫正学生相对单薄的声音;第二阶段继承了中国早期传统民族唱法, 同时在演唱方法上灵活地混合了真假声,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真声明亮的学生灵活加入假声进行演唱, 从而使得音色更加明亮, 更增添了穿透性和震慑力, 让声音更加流畅圆滑;民族唱法第三阶段是在原来的唱法基础上灵活地运用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本身明亮集中的本音, 尽量帮助学生扩大原有的音域和音量, 帮助学生放松、调整呼吸, 从而在咬字上更加清晰自然, 在民歌演绎中更极具表现力[2]。

(二) 美声唱法的条件风格。美声唱法也叫“柔声唱法”, 歌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只需要用半分力量来演唱。在进行高音演唱时, 它的发声不需要用强有力的方式来处理, 而是通过一种缓和柔美、流畅自然的结合气息的发声, 最后从头部让声音顺利地发送出来, 即用“头声”进行演唱。所有的声乐演唱都离不开呼吸与发声, 而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声区唱法是其最主要的特点。美声唱法中有许多著名的作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声音特点和学习基础进行选择, 流传比较广泛的美声作品有国外的《我亲爱的》《在我心里》等等, 我国优秀的美声作品有《又见西柏坡》《松花江上》等等。声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外文水平和学习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练习。真假声灵活运用是美声唱法重要的演唱技能和基础, 学生想要学好美声唱法, 首先就要有真假声转换的基础, 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音调高低不同的真声来搭配使用相应的假声。美声唱法和其他唱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对共鸣的要求非常高, 在演唱美声歌曲的时候需要充分调动歌者所有的共鸣腔体, 这也使得美声唱法获得与众不同的“音响声色”。对于习惯使用老生那样大量运用真声唱法的学生来说, 并不太适合学习美声唱法, 因此声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于不合适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来说, 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 避免学生在学习美声唱法的时候“白费功夫”;对于适合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来说, 教师更要结合学生的具体音色和音域进行科学指导, 从而使得学生的自身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更好地掌握声乐学习[3]。

二、根据不同音域的施教

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音域特点, 从而帮助学生通过找到与自身条件相符合的声乐作品来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声乐教师在教学前要对学生的音域进行划分, 大致可以把学生划分为高音条件、中音条件和低音条件。教师指导抒情男高音学生在《拾彩贝》的演唱中要注意咬字、气息以及腔体共鸣, 尤其是在“啊!昨天的梦”这一句的处理上, 这一句也是这首歌曲最难的部分, 在唱到这五个字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整首歌曲已经进入高音区了, 这时候声乐教师要及时提醒男高音学生保持喉头稳定, 收紧下巴并且固定住位置, 此时嘴型应该逐渐向上慢慢张开, 在演唱“昨天的梦”这四个字的时候, 声乐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en”的母音把“昨天的梦”四个字连贯地哼唱出来。对于声音低沉浑厚的学生, 教师在选择作品的时候就要避开高音繁多的声乐作品。而属于中音的学生, 音域特点刚好介于二者之间, 他们既具有高音的音质, 同时也兼备了低音的音质, 声音明亮、柔和, 却又庄重沉着。因此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可以选择比才歌剧《卡门》中的《斗牛士之歌》。在教学过程中, 声乐教师要做到循序渐进、不急功近利, 调整好自己和学生的心态, 脚踏实地地做好声乐教学和训练, 切莫急于求成, 盲目加大学生的训练量和训练时间, 导致学生声带受损, 影响其今后的声乐学习[4]。

三、根据不同音色的施教

虽然同属于一个音域, 但是由于学生的性别不同、声音特质不同, 即使是同一音域的学生, 音色往往也大相径庭。比如说都是高音区的学生, 女高音音色嘹亮柔美, 而男高音的音色激情高昂, 因此对于作品的诠释也就截然不同, 声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因材施教, 对于女高音音色嘹亮柔美的特点, 教师可以选择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怨》进行教学, 在演唱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保持充沛气息完成作品, 训练时加强气息练习, 音色不要过于嘹亮, 在尽量轻柔舒缓的同时又保持饱满, 在演唱“黄河啊”这三个字时, 整首歌曲进入了第一个小高潮, 在“啊”字的演唱上可以稍微延长一点, 紧接着在“你不要呜咽”的时候将声音收回来再轻柔地演唱出来, 从而加强音乐的起伏和流动感。而男高音在《拾贝壳》的演唱过程中具体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又和女高音不一样。比如在“又到了拾贝壳的时候”这一句的演唱过程中, 要在“又”、“拾”和“候”这三个字上通过增强气流量来进行着重强调, 尤其是要唱“时候”两个字时, 前一个字要在咬字时保持位置不变, 然后逐渐慢慢扩大, 将重音落在最后一个“候”字上, 通过进行一个渐强的处理使歌曲的情绪达到高潮。

四、结论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 不管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 都是世界音乐史上不可多得的财富。声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对学生的音域和音色进行划分,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通过结合学生具体的声音条件和学习能力, 选择与之相适合的声乐作品, 才能最大程度地在保护学生的嗓音、挖掘学生歌唱潜力同时, 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与声乐技能。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有明确指向性进行教学, 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提高声乐技巧, 也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荀雅丹.对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华少年, 2015, (17) :178.

[2]卞开萍.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北方音乐, 2014, (09) :179.

[3]冯华.树立科学的声乐教学理念[J].娘子关, 2006, (06) :61-62.

[4]周成千.贯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体会——职业艺术院校声乐教学探索[J].黄河之声, 2010, (04) :80-81.

声乐教学的因材施教 篇2

一、教学方法的因材施教

老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对教学的质量起关键性的作用,而虽然老师用着同样的方法教学生,但是每个学生的理解及能力不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就不同,也会很容易就出现学生的水平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以前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需要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一)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中职学生生源较多且较复杂,他们的水平都不一样,在报选声乐专业时,生源也是参差不齐的,受成长环境以及之前的教育影响,他们对声乐的基础也不同。比如一些是从没有接触过专业的声乐知识,他们之前的教育中没有声乐知识的相关教学,或者一些学生的家境不足以支撑学生学习声乐,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对声乐这一专业一无所知的,也给声乐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声乐老师要更用心对待学生,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可以通过一定的声乐知识以及基础对学生的能力做一个测试,结合测试结果以及老师的理解,设计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成果的显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看到成效,声乐老师要懂得循序渐进,为学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训练活动和方法,逐步的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1]。

还有一部分学生以前接受过相关的训练,对于这些有基础的学生,声乐老师可以安排他们进行下一步,为他们提供系统的声音训练,仔细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声音训练过程,并且激发学生自己的演唱特点。老师如果不挖掘学生的自身的演唱特点,只是不断为学生提供更进一步的训练,这样忽略了学生的特点,会让学生不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声音特色,不利于学生更高水平的发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发挥不出自己的声樂特色,学生的歌唱水平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声乐老师一定要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歌唱特点,挑选适合他们各自特色的曲目,让学生的水平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对不同才能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也各不相同。

对于接受能力较差和才能不突出的学生,他们往往会拉低教学的进度,声乐老师需要考虑这些学生适当的控制一下教学的节奏。对于这些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老师应该多关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后辅导,多鼓励学生,树立他们在声乐学习上的信心,拉近他们与其他学生的差距,通过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教学手段的因材施教

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的实现形式,好的教学手段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因此,声乐老师在教学中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每位学生因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会影响他们的智力能力以及思维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同一种教学手段,在每位学生那得到的反馈也会不同。通常声乐教学中,示范声乐老师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起引导作用,学生会跟着模仿,一些声音的细节,也必须要通过老师进行示范,学生才能够领悟,但是同样学生对老师的示范接收程度不同,模仿能力不同,这些都导致教学成果的不同,因此需要老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施行因材施教,为其提供不同的示范手段。比如老师在讲“节奏”“节拍”的知识时,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进行讲解,老师可以用乐器模拟演奏圆舞曲,让学生分辨其中不同的节拍和节奏,还可以演奏当下的流行歌曲,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判断节拍类型,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到知识。

三、气质差异的因材施教

气质是一种具有天赋的性质的个性心理特征,每个学生也都具有不同的气质差异。通常那些性格活泼,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相对较高,但他们的理解能力可能会稍有欠缺。凡事都有两面,每一种气质同样都具有它的有点以及不足,声乐老师应该对学生的不同气质都具有足够的了解,对于气质具有的优点表现在学生身上的行为,老师应该给予表扬,对于学生的不足也应耐心指导,多鼓励学生,从而让学生克服不足,老师要科学、合理的对待学生的气质差异,施行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因材施教的优势,以及对声乐教学的重要性,老师应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断改进教学手段,通过因材施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声乐专业教学。

声乐教学的因材施教 篇3

一、“因材施教原则”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

因材施教是现今声乐教学的迫切需求, 它要求声乐教师在每个学生特质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调整, 因为即便是看似不重要的地方, 如果处理不当, 也会影响到学生在音乐艺术方面的发展。高校声乐学生的个人知识水平、气质、性格等各有差异,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发展水平, 针对不同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 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教学模式的不同, 它一般都是一对一的小课教学, 这本身就体现出了一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可能同时兼顾每个学生的, 但又必须一一对他们的音乐学习做出指导。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为因材施教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为大学声乐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差异性, 并且利用这种差异性, 才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二、创造良好的声乐学习环境和声乐学习氛围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需要老师、学生的共同参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墨守成规, 而应改变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一站一坐、一讲一听的模式, 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环境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和渗透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给学生以宽松、和谐、美感的人文氛围, 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 可以引导或者约束人的行为1”。校园人文环境, 是“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2”。这种通过文化活动所营造出来的环境氛围, 对人的心理有辐射作用, 并在较高层次上影响着包括学生在内的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 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可从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两方面营造。

三、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灵活运用

1. 激励性语言。

在声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若能根据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 精心地设计一些激励性语言, 就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刺激, 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如:“你很认真, 也一定有许多疑问, 请大胆提出来。”这样的语言能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发表见解。“说错了没关系, 我会帮助你!”一句鼓励性的语言, 可以使学生没有顾虑地投入学习。“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孩子, 你的见解很有创意!”以这样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2. 赏识性语言。

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中运用赏识性语言, 对学生良好表现给予肯定、赞扬, 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你与老师想到一块了, 你真是老师的知音啊!”“你的思维很活跃, 你提的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还有“不错, 这声音好, 记住保持感觉”等等, 教师的赏识和赞许,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 尊重性语言。

教师在声乐课堂上应当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的理解, 实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思想交融、情感共鸣。教师对质疑的学生说:“你敢于向老师提出个人见解, 非常了不起!”教师采取一种邀请的方式:“你的思维很独特!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使学生感到人格受到充分尊重, 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获得充分发展。

4. 幽默性语言。

幽默是智慧的闪现, 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能调节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所蕴含的丰富知识、思想情感以及人文关怀。

四、根据不同学生“声乐基础”的差异性实施教学

学生的声乐基础很不相同, 根据笔者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 很多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时就已经具备了扎实的声乐基础知识, 这主要是归功于学生的课外自学、课外辅导等等, 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几乎没有声乐基础知识, 他们的基础比较差, 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声乐基础知识方面的差异, 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进行因材施教, 其中教育界比较流行的“分层教学法”就是因材施教的一种表现形式。具备基础的学生在声乐的学习中一般领悟比较快, 但也有可能会因为那些知识先入为主的原因, 导致唱出的声音有优点也有缺陷。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 引导其学好声乐的方法也很简单, 就是开始建立基础。然而, 那也并不是教师任意“涂抹”的空间, 大学声乐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质, 设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五、根据不同学生“自身条件”的差异性实施声乐教学

从事声乐教学的人都明白, 学生之间的嗓音条件存在着很大差异。有的学生在声乐学习之初, 就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明亮与通透, 嗓音条件很好。然而这样的学生, 在没有经过规范而又科学的训练之前, 唱高音强音的能力很强, 但是唱弱音的能力差。他们虽然音质好, 但却缺乏充满变幻的色彩, 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对声音控制能力的缺乏, 对歌曲的理解以及情感的表达也会力不从心。其次, 自身条件不好的学生, 往往是因为声音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表现在音域方面, 比如:比较狭窄, 达不到两个八度;有的还会有过高或者是过低, 高的低不下来, 低的高不上去等等现象。音色方面往往也并不那么优美, 通常会显得暗淡、粗哑、或者是紧绷而又尖锐, 有的还伴有严重的鼻音等等。在表现一些歌曲时, 往往力不从心。歌者自身条件的好与不好, 也并不是能否学好声乐的决定因素。相反地, 有很多的歌唱家在初开始学习声乐时的嗓音状态并不良好, 导致他们最终有所成就的原因是后天的努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良好的声音条件, 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导, 终有一天也还会有消失的危险。

总之, 大学声乐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 实施因材施教仅仅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这需要我们声乐教学工作者不断总结大学声乐教学的经验和方法, 彼此交流, 共同进步。值得强调的是, 实施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主体性并不是意味着削弱大学声乐老师的作用, 大学声乐老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 老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 选择最佳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效率, 促进学生声乐素养的全面提高。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大学声乐教学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必要性, 其次从创造良好的声乐学习环境和声乐学习氛围、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灵活运用、根据不同学生“声乐基础”的差异性实施教学、根据不同学生“自身条件”的差异性实施声乐教学这四个方面论述了因材施教原则在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因材施教,声乐,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欧巧云, 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2) :142-145

[2].肖国荣, 人文关怀——素质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0 (2) :129-132

[1] (英) 洛克著, 傅任敢译, 《教育漫画》,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2] (捷) 夸美纽斯, 傅任敢译, 《大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年版

声乐教学的因材施教 篇4

一、教学方法的因材施教

老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对教学的质量起关键性的作用,而虽然老师用着同样的方法教学生,但是每个学生的理解及能力不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就不同,也会很容易就出现学生的水平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以前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需要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一)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中职学生生源较多且较复杂,他们的水平都不一样,在报选声乐专业时,生源也是参差不齐的,受成长环境以及之前的教育影响,他们对声乐的基础也不同。比如一些是从没有接触过专业的声乐知识,他们之前的教育中没有声乐知识的相关教学,或者一些学生的家境不足以支撑学生学习声乐,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对声乐这一专业一无所知的,也给声乐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声乐老师要更用心对待学生,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可以通过一定的声乐知识以及基础对学生的能力做一个测试,结合测试结果以及老师的理解,设计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成果的显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看到成效,声乐老师要懂得循序渐进,为学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训练活动和方法,逐步的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1]。

还有一部分学生以前接受过相关的训练,对于这些有基础的学生,声乐老师可以安排他们进行下一步,为他们提供系统的声音训练,仔细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声音训练过程,并且激发学生自己的演唱特点。老师如果不挖掘学生的自身的演唱特点,只是不断为学生提供更进一步的训练,这样忽略了学生的特点,会让学生不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声音特色,不利于学生更高水平的发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发挥不出自己的声乐特色,学生的歌唱水平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声乐老师一定要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歌唱特点,挑选适合他们各自特色的曲目,让学生的水平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对不同才能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也各不相同。

对于接受能力较差和才能不突出的学生,他们往往会拉低教学的进度,声乐老师需要考虑这些学生适当的控制一下教学的节奏。对于这些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老师应该多关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后辅导,多鼓励学生,树立他们在声乐学习上的信心,拉近他们与其他学生的差距,通过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教学手段的因材施教

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的实现形式,好的教学手段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因此,声乐老师在教学中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每位学生因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会影响他们的智力能力以及思维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同一种教学手段,在每位学生那得到的反馈也会不同。通常声乐教学中,示范声乐老师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起引导作用,学生会跟着模仿,一些声音的细节,也必须要通过老师进行示范,学生才能够领悟,但是同样学生对老师的示范接收程度不同,模仿能力不同,这些都导致教学成果的不同,因此需要老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施行因材施教,为其提供不同的示范手段。比如老师在讲“节奏”“节拍”的知识时,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进行讲解,老师可以用乐器模拟演奏圆舞曲,让学生分辨其中不同的节拍和节奏,还可以演奏当下的流行歌曲,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判断节拍类型,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到知识。

三、气质差异的因材施教

气质是一种具有天赋的性质的个性心理特征,每个学生也都具有不同的气质差异。通常那些性格活泼,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相对较高,但他们的理解能力可能会稍有欠缺。凡事都有两面,每一种气质同样都具有它的有点以及不足,声乐老师应该对学生的不同气质都具有足够的了解,对于气质具有的优点表现在学生身上的行为,老师应该给予表扬,对于学生的不足也应耐心指导,多鼓励学生,从而让学生克服不足,老师要科学、合理的对待学生的气质差异,施行因材施教。

声乐教学的因材施教 篇5

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然而如何领进门,也是不容小视的!目前,一般本科院校由于连年扩招,声乐专业人数逐年增加,学生专业素质普遍下降。由于教师、学生人数比例悬殊,声乐专业学生在大学低年级都采用声乐小组课形式,以便缓解声乐教学中因教师不足而带来的巨大工作量。然而,大学声乐专业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各自生理因素、生活履历、成长地域的不同,其音色、音域、演唱风格均有差异,进而形成各自独有的特性。针对大学声乐专业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就要求我们作为声乐教师不应当千篇一律,而应严格遵循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正规的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演唱风格的把握

演唱风格的塑造和帷幄在声乐类文献中也常有提及。其中左开菊(2004)提出演唱风格是一个充满演唱者思想情感个性和创造性的生理、心理活动过程,要求演唱者运用娴熟的发声技术,把个人的情感思维、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容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更加完美地表现这种“个性”与“创造性”的结合。此外杨咏(2008)指出歌者演唱风格的形成来源于声乐演唱从最初发声技能的生理训练开始,发展到通过自身文化素养的心理训练和审美感受,对作品有准确的把握,它是声乐演唱由单纯表现技巧的初级阶段过渡到感知与认知相结合的高级审美阶段的重要标志。而在笔者看来,歌者自身演唱风格的把握严格意义上来讲也符合哲学上所提及的人类认知世界时需牢牢把握充分认知且尊重客观实在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针对底子薄、基础差的大学声乐专业低年级学生,声乐教师应当严格遵循这一规则来较好地把握学生的演唱风格。具体而言,首先,拿到一首歌曲,应当透彻理解歌词的内涵,通过对歌曲音律、曲调的感悟拿捏好歌曲的感情基调,领悟好作曲作词者创作的真实意图。其次,用心倾听歌曲原唱者对该歌曲的诠释,因为原唱者自身就经历了二次创作的过程,在歌唱过程中就充分添加了自身的主观色彩,让歌曲赋有生命力,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将自身对歌曲的理解和二度创作与原创者进行类比,吸收其精华,去除糟粕,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最后,不再简单地拘泥于纸上谈兵,而是设身处地以想象力为工具,把自己的心态换成角色的心态,实实在在的参与歌曲的演唱,通过学生对作品更深入的理解,结合自身特点对原作全新演绎,形成自身的演唱风格。

三、教学方法的把握

在声乐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能力不同,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特质,进行良好地引导以实现大学声乐专业低年级考生形成自身的的演唱风格,本人结合多年从事声乐教学的实际工作经验,在相关教学方法的把握层面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因而在声乐教学中始终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以练声为主、歌唱为辅,按照声乐教学的一般规律,加强中声区的训练,选择音域难度适宜的练声曲和歌曲,建立歌唱中的整体共鸣,来解决学生歌唱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其次,对每一个学习声乐的学生的基本情况 (包括生理结构、歌唱条件、乐感、语言修养、文化修养以及接受能力等) 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具体教学,必须根据该学生的实际条件来制定和实施。

再次,由于声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许多良好歌唱状态的获得都建立在适当的想象中,我国已故声乐大师沈湘强调“意识必须走在声音的前面”,因而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自己的潜能,深度投入情感,使得歌曲的诠释更赋有生命力。

最后,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也应尽力做到促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重视学生对所学的反馈,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重吸收、消化了多少,师生间加强互动,积极沟通,默契配合,以便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声乐表演课程是大学声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把握大学低年级学生的演唱风格和教学方法.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人结合多年从事声乐教学的实际工作经验, 就此论题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声乐专业,低年级学生,演唱风格,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平.准确把握演唱风格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J].《中国音乐教育》, 2007 (2) .

[2]赵云红.声乐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音乐》, 2003 (2) .

[3]杨咏.论声乐演唱风格的形成[J].《中国音乐》, 2008 (4) .

[4]左开菊.论声乐的演唱风格[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 .

上一篇:网络法律责任原则探讨下一篇: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