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声乐教学

2024-05-27

幼师声乐教学(精选12篇)

幼师声乐教学 篇1

声乐教学是职高幼师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的课时多, 学程长, 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 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歌唱技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表现、表演能力, 为毕业后能够胜任幼儿音乐教学奠定基础。这是职高幼师声乐教学的主要任务。然而, 长期以来, 人们约定俗成地, 在幼师声乐课的教学上, 形成了一套以教授学生掌握所谓“美声唱法”的教学模式, 用高等师范音乐系中声乐课的教学方式和目标来要求、训练和评价学生发声歌唱, 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声音固定在一种模式, 音色大同小异, 过于成人化, 失去了原来的自然、纯正、清晰、甜美的歌唱感觉。因此, 必须对幼师学生声乐训练的指导方向与目标进行调整, 确立一个目标, 即: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特定的歌唱方法, 以符合幼儿声乐教学与幼儿音乐审美要求的声乐技能为目标。笔者在近些年的职高幼师声乐课教学上, 从声乐的指导思想、上课形式、内容的选择、训练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改革, 下面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注重学生声音年龄特征

众所周知, 我们的学生都来自普高生源以外的初中学生, 文化基础差, 音乐素质也比较差, 特别是声乐歌唱素质更是缺乏。年龄上大都在十五、六岁左右, 就其声音的变化规律来讲, 是童声的晚期阶段, 也是童声发音的变化晚期, 部分女生的变声器还没完全结束。这段时期用声纤细, 音理较小, 音域较窄, 声音幼稚, 但音色甜美、清纯、明亮, 针对学生声音的客观条件特征, 在教学上我们应注重从幼师学生事实的声音年龄特征出发, 放弃过分强调美声状态的声音要求。因为美声唱法对声音的状态要求很高, 如要有相当的宽度和厚度, 丰满、有立体感, 音色统一, 音量大、力度强, 音域宽广, 用声相对成熟, 这些要求对于十五、六岁的幼师学生来讲, 往往具有很大难度, 一般难以达到, 过于强调这批高难度的声音状态, 会扭曲幼师学生自然声音状态, 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容易形成歌唱误区。如果我们尊重客观事实, 从学生的实际声音年龄特征出发, 以科学自然地声音状态来要求学生, 在自然、轻松、舒展的状态上, 争取保持学生良好的原生音色与声音状态, 进行歌唱指导, 就能大大减轻学生的身心压力, 让学生学得轻松, 较快地进入良好的歌唱发声状态。在教法上循序渐进, 采用启发式的感觉教法, 弃用一些纯美声意义上的专业术语如“面腔共鸣”、“高位安放”、“支点”、“对抗”, 而是用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觉到的、自己身上发生过的一些事情来启发, 如“吸气如闻花”、“打哈气”、“轻声抽泣”、“吃一惊”、“搬钢琴”、“打气”等具体的形态动作感觉, 去与歌唱要求结合理解, 通俗易懂, 学生比较容易做到。在咬字吐字方面, 良好的咬字吐字对歌唱者, 尤其是对今后从事幼儿教学的幼师学生来讲更为重要。所谓“曲有三色”, 字清为一纯, 而且是首位的。幼师学生具备正确的、清晰的、纯正的歌唱咬字吐字直接对幼儿身心、听觉产生影响, 因为幼儿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因此在训练时完全采用美声标准的咬字吐字就显得不妥。美声意义上的咬字相对夸张, 垂直, 字头比较宽松, 甚至在听觉上有些含糊、混乱, 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因此在教学实践上应该采用民族唱法的一些咬字吐字规范, 在准确、自然、清晰的基础上, 力求咬字吐字的清正、圆润。

二、注重以情带声

努力培养对音乐的表现、表演能力, 把审美的要求融入具体的歌唱教法中。我们知道, 情为声之本, 而幼儿对情感的变化最为敏感、脆弱。如何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 并配以相应的形体律动、表演等多方位协调地唱好一首歌, 以优美、简洁明了、形象化, 但又不乏美感的歌唱表演打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是幼儿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 在幼师声乐教学上应该培养学生正确地把握歌曲情感, 准确表达、表现、表演好歌曲放在首位。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强调, 多训练。从儿童自身身心特征来分析, 唱歌是音乐艺术中最受孩子喜爱, 最以为他们接受和理解的一种基本形式。它包含了儿童对音乐表现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过程中, 又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感染而形成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因此, 在幼师声乐课时特别要注意对歌曲感情的分析和表达, 以情带声, 力求设计相应的律动表演等配合情感变化。例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首先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首感情深切、真挚的叙事歌曲, 有景有情, 可以表演, 因为是声乐集体课, 有足够的学生可以进行场景的表演设计。如:在月光下, 围坐在草堆旁, 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 选择一名学生表演妈妈, 随剧情进展进行相应表演, 演唱结合。歌曲第一乐段为优美宁静的曲调, 在情感上流露出对生活赞美之情, 要求学生用纯净、明亮、自然、亲切的声音来演唱。中段时对旧社会的回忆控诉, 去掉低沉哀怨, 演唱时情感悲愤、哀痛, 与第一乐段的抒情优美音调形成鲜明对比, 再现第一乐段时要求演唱格外优美、宁静, 有一种幸福感, 歌曲经过这样的分析处理, 再加以表演, 学生演唱则相当成功。

鉴于对幼师学生的声音特征、身心需求及毕业后能够胜任幼儿教育的要求, 在歌曲的选择上应多选择一些民族的、少儿的、有故事情节的、叙事式舞蹈性的曲目, 歌词尽量有韵律变化规律, 可以进行形体律动歌舞表演的最佳, 音域不能过宽, 对一些纯美声高难度的艺术歌曲尽量少选。合适的曲目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军港之夜》、《大海啊故乡》、《小草》、《小红帽》、《歌唱二小放牛郎》等, 学生演唱较容易, 状态自然, 声音符合其年龄特征。

三、注重授课模式

职高幼师声乐课一般都采用集体课教学, 几十个学生一堂。这种集体授课的模式对于声乐教学是有利有弊。声乐训练课, 无论集体课还是个别课, 一般的授课内容都包括两大部分, 一是指导学生的歌唱发声技能、技巧。这一部分基本上是学生集体同时进行, 但是也可以进行分小组, 进行小组课教学, 轮流练声, 互相观摩, 教师分别指导,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调整状态, 相互学习,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容易激发起来, 达到互补效果。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演唱歌曲时, 就可以分得再细一些, 按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进行指导, 由于环境宽松, 气氛活跃, 学生的心理负担相应地少一些, 演唱起来较为轻松、自然。其他没有轮到的学生同时进行观摩, 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相互模仿, 对于好的正确的方面, 教师及时予以肯定表扬, 对于不良的演唱及时指正并提醒其他有同样错误的学生一同改正,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样做, 还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 使学生自觉地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 “旁观者清”, 在教师指导过程中, 教师的讲解、范唱和同学的改错过程看得清清楚楚, 听得真真切切, 并有充分的“回味”余地, 往往比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印象更深刻, 这样的教学模式, 减轻了学生压力, 提高了教与学双方的效率。除了以上模式, 还可以将同一阶段不同班级学生合在一起进行观摩上课。同时, 为充分发挥集体课的优势, 将合唱教学引入课堂是相当重要的, 也十分适宜。合唱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意义重大, 可以从简单的二声部唱开始训练, 循序渐进到三声部、四声部的合唱, 也可以进行一些二声部的小组唱、表演唱和重唱。在训练合唱时, 针对集体课人多的特点, 可以采用一种“环唱”的训练方式——用饱满呼吸从弱音开始唱, 渐渐增大音量, 然后又逐渐收小, 使声音回到原来的弱音。合唱曲可以选择一些难度更小的合唱歌曲, 如《卖报歌》、《长城谣》、《歌唱二小放牛郎》、《乘着歌声的翅膀》、《小白菜》等。

综上所述, 对于职高幼师声乐教学这一课程, 对其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等诸多方面上, 应该确立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的歌唱形式, 符合幼儿声乐教学与幼儿音乐审美要求的声乐技能为目标。■

摘要:声乐教学是职高幼师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时多、学程长, 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 通过这门课的教学, 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歌唱技能。笔者在教学训练中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注重以情带声、注重授课模式, 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声乐学习压力与难度, 提高了教与学效果。

关键词:声乐,训练,年龄,情感,模式

幼师声乐教学 篇2

【精品文档】

职业中学幼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探微

【摘 要】声乐课是幼师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但由于幼师课程设置的原因,声乐课目前大多以集体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如何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实施声乐集体课教学呢?除了一般意义上歌唱发声相关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外,在教学上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兴趣;(2)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3)选曲要适宜;(4)对学生要有客观、积极而灵活的评价。

【关键词】兴趣 声音观念 选曲 评价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歌声为主要手段,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从而叩动听众的心弦,引起其情感的共鸣。这种美好的演唱效果来自于学习者科学的发声方法,刻苦的训练,更来自于声乐教师一对一的个别授课方式的精心指导,这种授课方式有利于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素质条件、基础程度、学习能力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准确、更仔细、更直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但这种“一对一”的教类多、声乐课时少、幼师学生多等原因,所以长久以来幼师声乐课普遍采用集体课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呢?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寓教于乐。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时他就会投入精力去研究、学习,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我认为兴趣的培养才是学好声乐的前题。

二 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歌唱发声观念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外,还有声音观念。知识的概念如有关呼吸、发声、共鸣、语言的知识外,的乐器就是人体本身,歌唱的过程就是人体各有关器官相互协调工作的过程,但发声器官的具体运动又无法直观面对。

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呢?首先,多让学生接触正确的“声音”,灌输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声音观念——自然统一、张驰有度。让学生多听优秀歌唱家的演唱。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就是听觉艺术,没有声音表象的感觉和积累,当然无法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只有听多了才能对正确的“声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更深层感觉到声音的美。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范唱。因为教师离学生最近,能及时给学生以具体的声音参照。

学生能在第一时间里听到正确的声音,及时找到方向并与之靠拢。然而模仿正是声乐学习初级阶段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美好声音的形象语言,激起学

唤起她们唱歌的欲望,使学生情绪饱满,感情充沛,从而激起她们歌唱的发声器官、呼吸肌肉的积极运动,在种状态下,歌唱的技巧易于被学生掌握和运用。再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了解自身的特性,在掌握科学的声音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性特色,唱出自己的音色。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尤其在集体课内,但正确的声音还是会出现,即使是一个音、一句乐句也要及时对学生加以肯定、鼓励并继续强化,让学生记住自己发出的正确声音时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在这样不断的练习和强化下,学生正确的声音观念就会慢慢地建立起来。

三 选曲要适宜

由于幼师班的学生在经过三年的学习后要走上幼教的工作岗位。而幼儿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少会用到所学的正统美声歌曲、大型创作型歌曲、艺术歌曲等,实际当中用的歌曲。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幼师声乐教学的曲目选择上,除了要对一些初、中级美声、民歌、艺术歌曲等作品有一定的涉猎外,还应当针对今后的工作方向大量浏览实用型的声乐作品。

四 对学生要有客观、积极而灵活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表明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认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体验到唱歌和学习带来的乐趣。反过来它又会影响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态度。教师的评价包括对学生态度的评价,也可以是每个具体教学内容、环节的评价,也可以是整节课或者整体目标的评价。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状况,了解学习程度,什么地方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什么地方还需要继续努力。积极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声乐技巧的学习,需要学生很大的耐心和良好的心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学生就会更有兴趣学习,更有信心和勇气面对问题和困难。教学评价也要因人而异,灵活掌握,不同个性、气质类型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的评价方式。但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能够更积极地投入到声乐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总之,声乐集体教学既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它不利的一面,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克服不利因素,积极调动有力因素开拓思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快乐的集体教学中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曾华青.浅谈幼师唱歌课的教学[J].南平师专学报,2003(01)

[2] 雷仰芹.浅谈声乐集体课教学[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03)

[3]王懿颖.幼儿音乐教育[C].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8

[4]腾守尧.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吕晓红.如何使新生尽快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J].音乐探索,2000(4)

幼师声乐教学方法探究 篇3

声乐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授课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即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目前,幼师声乐课主要以集体课的形式进行授课,但这种授课形式不利于学生声乐技巧的训练、歌唱能力的培养。因为面对全班三十多位学生,教师主要注重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而不会顾及因个体差异造成的个性问题,更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久而久之,条件好的学生不能得到及时的指点,学习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进步缓慢,体会不到声乐学习的成功感和喜悦感;而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接受能力有限,很难完成教师要求的学习目标,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容易产生畏惧和退缩的心理,常常会在课堂上做出只张嘴不发声,甚至逃课的举动,这都会直接影响声乐教学的进度和质量。

二、声乐课教学方法改革

如何提高幼师声乐技能课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困扰笔者的问题。针对日常教学容易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方法上做出了几项大胆的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只要在教学方法上稍做改变,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保留集体课教学的基础上,灵活开展小组课教学和个别课教学,是笔者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

1.集体课——大课

幼儿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幼儿园师资为目的,音乐教育是幼儿师范整体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声乐教学又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首先应讲授正确的声乐理论知识。要系统地掌握这些理论,最好的方式就是集体课,但是理论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单独指导,所以笔者把声乐集体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声乐作品的赏析上,通过向学生全面、系统地讲授声乐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运用系统、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较好地开展声乐活动。

2.小组课——中课

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接受能力、反应能力、艺术素质,笔者把学生分为“优”“良”“差”三个层次,并因材施教,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具体做法如下:三部分学生分别上课,对成绩优、良的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笔者尽可能让他们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作品,如《党啊,亲爱的妈妈》等;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笔者根据她们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些难度稍小的歌曲,如《康定情歌》等。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声乐水平自然也能得到提高。教学有了针对性,既能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又能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教学效果也就能有较大的改善。而且在小组课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取他人之长,补个人之短,还可以观摩教师的教学方法,了解不同声部的特点,广泛地接触和熟悉更多的声乐作品。

3.个别课——小课

能享受个别课教学的学生有两种:一种是嗓音条件特别好的学生,另一种是学习积极性高但条件不太好的学生。前者是为了参加各种演出做准备,因为幼师专业的学生是学校文艺活动的骨干力量;后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会根据期末声乐考试的成绩和学生平时的表现而做调整,让每个学生都能为了取得单独授课的机会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将这三种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于声乐教学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单独辅导的机会,还能听到其他同学的发声。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分辨声音的能力,学生之间也会因为争取个别授课的机会而形成一种相互竞争、相互帮助的学习风气。相对于单一的集体教学而言,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观。

声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声乐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声乐教学不是简单的文化课教学,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对话、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是更具有情感的交流和更细心的教学。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朋友和家人,用真诚的心去感染他们,他们终会对此作出回报。

浅析如何提高幼师声乐教学效果 篇4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虽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但是其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 一是教什么, 二是怎么教。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在教学中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 因此在进行幼师专业的声乐教学前, 我们教师首先要明确声乐教学应该教什么内容, 让学生掌握哪些技能, 之后再考虑通过什么方法来讲解。

幼师专业的声乐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儿音乐教师, 既不是专业的歌唱者, 也不是舞台的表演者, 因此, 我们的声乐教学不用太深奥, 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技能技巧, 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等,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基于对幼师声乐教学特点的认识, 我们声乐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 大胆地对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优化, 缩小教学内容的范围, 将那些晦涩难懂、复杂繁琐的, 或者不会对学生今后工作有帮助的理论性、技术性知识进行删减, 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幼儿教育有关的氛围内。笔者进行这样的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调动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 声乐教师要给学生适当地留出相关知识的空白点, 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 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积极地歌唱

学生在刚开始进行声乐学习时因为好奇和新鲜, 会对学习充满希望和热情, 但事实上, 很大一部分幼师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 因此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困难, 导致他们虽然进行了长时间的声乐训练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学生看不到进步就会受到挫折和打击, 进而影响自己的学习热情, 消极的心态必然会影响他们的歌唱水平和状态。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 我们声乐教师要注重调整他们的情绪, 重新点燃学生歌唱的热情。

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对声乐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即具备一定的歌唱水平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训练的, 这个过程是艰苦的、枯燥的,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都是毫无帮助的, 甚至会取得适得而返的效果。声乐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对他们讲明声乐学习的特点, 使他们有个心理准备, 对自己提出适当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要学会思考, 通过与同学交流讨论或请教教师来解决问题。另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提高他们对歌唱的渴望, 锻炼胆量, 提高心理素质, 增强自信, 放松情绪。这样学生就不会对声乐学习轻易地失去学习热情, 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得到培养。

其次, 教师要时刻注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 在选择教学内容的环节中, 声乐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音乐水平和能力, 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 既不能选择太简单的内容, 也不能选择太难的内容。太简单的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内容没难度, 缺乏挑战性, 容易产生懈怠情绪;而难度偏大的学习内容会让学生摸不到头脑、理不清头绪, 容易对声乐学习产生畏惧情绪, 而且练习中的失败感会影响他们的歌唱热情。因此教师选择的声乐作品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能够使他们有持续的学习热情。另外, 在教材之间的安排要合理, 要让学生能学习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风格的歌曲, 使她们觉得新鲜有趣、富有变化。有时解决一个技术难点, 如果很长时间还解决不了, 就要换一种手段、方法, 或者干脆停一停。不然, 教师和学生会陷入“钻牛角尖”的局面, 这对于教学非常不利。至于如何控制节奏, 除了课前充分的准备外, 更重要的是能敏感于学生的学习状况, 灵活、适时地进行调整。

三、加强对幼师专业学生的品德教育

如果把教师比喻成苍鹰, 那么专业知识就是苍鹰的翅膀, 而德育则是苍鹰的羽毛, 这只苍鹰能飞多高, 不光取决与翅膀的形态与力量, 更取决于羽毛的健康和丰盈。做为一名幼儿教师, 专业知识再强, 综合素质再高, 想像力和创造力再丰富, 如果不具备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就不能真正驾驭自己的情感, 不能满怀善意和慈悲地去爱孩子, 自然也就无法真正贴近儿童的心灵, 成为儿童的朋友。这样的幼儿教师, 又怎么能够在幼儿学生中发现和培养国家未来的优秀的人才呢?

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 要把德育教育与声乐知识课教学结合起来。声乐教学中德育教育最主要的目地, 是要让学生明白师德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言行在未来可能会影响某个孩子的一生;让学生懂得当一个人成为一名教师之后, 他的德行与个性便不再属于他个人独有。幼儿惊人的模仿力要求教师必须慎言慎行;幼儿弱小脆弱的心灵需要教师悉心去呵护, 用心去聆听;否则对幼儿教师而言, 便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失职。

最后, 培养幼师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声乐教学能力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但要先检验他们理论知识掌握的是否牢固, 是否能够学以致用,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让他们多进行实践, 即到幼儿园进行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 否者只懂得理论而不会运用, 只能是纸上谈兵的“庸师”, 甚至会耽误幼儿的音乐学习。

参考文献

[1]曹燕.转变旧观念, 迎接新挑战——对幼师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2]孙雪梅.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幼师声乐教学 篇5

摘 要:在幼师声乐的集体课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学习过程漫长是指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教学效果,最短见效时间也要几个月,最长可达几年或十几年,既然如此漫长的学习时间,其学习过程必定是艰辛的。主要对音乐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给予分析,并对提升音乐学习能力的相关举措加以探讨。

关键词:音乐学习能力;先天素质;感知能力

近年来,基础教育不断深入改革,人们对于音乐教育理念的意识也越来越强,音乐教育体系也越来越完善,音乐信息、教授方法、音乐教育观念都是全新的。因此,在幼师音乐集体课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不能只是单纯地教授学生音乐知识及音乐学习的训练技巧,必须以提升学生音乐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1.先天素质与后天培养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先天因素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后天培养是学习音乐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依赖。当音乐响起时,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乐感好的学生的表情也会随之变化,而乐感较差或是没有乐感的同学对音乐的感知是非常迟钝的。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先天素质只是为音乐的学习提供了可能,对于真正想要成才的人来说,后天培养是其成功的必经之路。如果一个学生具备音乐学习的先天素质,后天不培养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只

有那些具备先天素质的学生,只要在学习途中给予正确的指导,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2.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创造力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而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样重要,但是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素质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适当的引导,对于音乐个性比较突出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特殊的引导,同时教师的引导必须具有正确性、目 的性、方法性、人文性、艺术性及科学性等,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的直接参与,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性,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相关举措

1.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感知能力

在艺术中,美是灵魂。在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感知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培养音乐审美感知能力过程中,主要就是对音乐各种语言要素中的美进行感知,比如调试、音色、旋律、节奏等,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从客观来说,在对音乐的认识上,审美感知能力属于感性认识,但是其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可以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使学生对音乐形象进行感知、对音乐思想进行理解、对音乐情境进行想象,进而使其对音乐感情加以充分的融合,全面提升音乐学习的综合效益。

2.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幼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太多,如果不稍加注意,很多具有个性的学生很容易被埋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不能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应该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对于教学任务,师生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相互之间进行有效配合,要鼓励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演唱能力

在幼师声乐集体课中,学生演唱能力的提高,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使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音乐基础知识包括识谱能力和声乐的相关技能与技巧。在声乐技巧的练习过程中,发声练习是最基础的,也是最简单的。在发声练习中,学生应该对发声器官的相关构造有所了解,同时歌唱姿势必须正确,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应该注重发声技巧的练习,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节奏感练习与看词谱的训练,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看词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不断增强学生的读谱能力;(2)培养学生的歌曲演唱能力。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歌曲演唱属于综合性比较强的活动,具有高级性与复杂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心理素质、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自弹自唱能力可以表现出学生的多种学科技能水平,属于一项比较扎实的基本功,能够充分展现音乐教师的师范性特点,为今后的幼儿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幼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认清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音乐审美的感知能力、学生个性、学生基础知识与演唱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音乐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幼师声乐教学 篇6

一、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与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差距

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开展及现状来看,改革步伐明显滞后于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实施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源素质差严重制约声乐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大增,但大多数学生音乐素质较差,招收的学生3/4是文化课不好,或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这些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敏感度,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感觉、音乐理解力等方面比较欠缺,也缺少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给声乐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声乐课程体系与现阶段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承担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师范院校在声乐教育中仍然延续着传统幼师声乐教学的模式,在教材的选用、授课形式、教学内容编排、评价标准选择等方面都参照的是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单纯以培养学生具备较为专业的歌唱水平为目标,这同现阶段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三)不注重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音乐教学水平低下。由于大部分的音乐教师长期缺乏与幼儿园的直接交流,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关注不多,致使多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仍然与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相类似,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幼教实际。同时学生由于接触的幼儿歌曲较少,对于幼儿歌曲的发声概念十分懵懂,到了幼儿园,在校所学的声乐技巧基本用不上,她们甚至错误地认为幼儿歌曲演唱就是用白声、真声去范唱。再者,对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幼儿歌曲弹唱课程,学生只在键盘组的伴奏课中学习,由键盘教师授课,导致多数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更不用说有什么音乐表现能力了。最后最关键的是音乐教学法与声乐、键盘的教学严重脱节,学生很少有上讲台单独教学的机会,这些由于学生缺乏锻炼缺少自信心而比较紧张,因此在讲台上出现语无伦次、教学逻辑混乱、甚至没话好说、上课上不下去等问题。

因此,学前教育的声乐课程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学前教育特点的声乐教学体系。

二、立足幼师岗位需求,深入开展声乐教学改革

根据幼儿教育的实际和学前声乐教学的特点,结合幼儿园音乐教师岗位需求,笔者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进行了以下的探索:

(一)深入领会纲要精神,明确幼儿园师资新要求。2001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和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课程改革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儿童发展”为核心,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5个领域。其中艺术部分强调艺术是情感性和创造性活动,特别提出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这必然要求幼儿园艺术课程实现综合化,并改革传统的以教师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歌唱能力,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艺术综合素养。由此可见,学生今天的艺术素质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以后的就业与对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深刻剖析教学现状,努力实现中职教育与幼师岗位需求零对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教师在实施幼儿园声乐教学时要避免对儿童进行单纯的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要注重培养儿童对艺术的积极体验和基本的艺术审美能力,同时要注重课程发展和实施的多元化和自主性。

1. 依据幼儿园音乐教育需求,“度身定做”设置教学内容。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应根据实际需要在不同阶段设立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一年级学生要以加强基础声乐训练,树立正确的声乐演唱方法和正确的声音概念为主,从歌唱正确的发声方法入手,通过演唱艺术歌曲初步建立科学的发声概念,打好演唱基础。演唱曲目以中国不同时期的艺术歌曲、经典民歌和创作歌曲为主。二年级开始,根据幼儿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以幼儿歌曲为主的实际情况,声乐教学中可选择结合幼儿歌曲发声的中外优秀的声乐歌曲进行演唱,引导学生较好地把艺术演唱技巧运用于幼儿歌曲演唱中,使学生充分了解儿童歌曲的风格特点、曲式结构、歌唱方法。

2. 寻找职幼对接“盲点”,有的放矢突破难题。

(1)克服演唱艺术歌曲与幼儿歌曲音色和谐接轨的困难

很多能够唱好艺术歌曲的学生可唱起儿歌来用的却是大白嗓,这根本原因是不了解幼儿生理特点及成人歌唱发声特点,不了解幼儿歌曲旋律特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歌唱的基本功、歌唱的发声方法运用到儿歌的演唱中,重点抓住建立统一的声音,从轻声开始,高位置发声,打开歌唱的状态,获得高而靠前的声音位置演唱儿歌。艺术歌曲的演唱基础直接关系到声音的通畅性和适应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声音大多气息支持不够,虚声歌唱。建立有呼吸支持的真假声混合歌唱的声音是声音训练的关键。

(2)克服唱、演、舞、奏、赏难以全面发展的困难

幼儿园教师不仅教儿童唱歌,而且在歌唱中需要边歌边舞,带领儿童演奏乐器,通过不同的方式加深儿童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在声乐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信,敢于表现,充满童趣地把幼儿歌曲的情感用声音、眼神、脸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发自内心地自然表达出来。

3. 强化师生幼教观念,全面提升学生幼儿园音乐教学能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强化学生的声乐教学实践能力,首先必须重视学生的幼儿园见习和实习,让学生在深入参与幼儿园日常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领会幼儿园声乐教学的要求和特点,为此,学校很有必要适当逐年延长学生的教学实习期,经常同幼儿园保持联系与合作,共同组织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声乐教学实践机会。其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还应重视通过童话剧表演等形式,充分糅合多学科的力量,集音乐、舞蹈、美术、语言、文学、表演、教学法等为一体,为学生全面理解和运用声乐教学技能提供机会,增强学生对声乐艺术教育的综合把握能力;第三,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多方面比较、分析声乐艺术提供条件,帮助学生形成理解和运用声乐艺术的能力。

幼师生声乐课教学浅谈 篇7

集体课教学是幼师生声乐课的主要形式, 也叫做声乐理论大课。它包括以下诸方面的理论及其实际运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和歌唱发声时的机能状态;歌唱中的喉咙打开, 喉头的正确位置;歌唱的正确姿势;歌唱的合理呼吸;呼吸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掌握运用歌唱中的共鸣腔;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不同的特征;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 对歌唱发声过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加强声乐教学法课也是幼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声乐教法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变声期嗓音训练方法;不同类型的嗓音特点和曲目的选择;常见的错误发声法的辨别和纠正;歌唱心理状态在教学和演唱中的重要作用等等。

二、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

声乐艺术要借助发声的技术、技巧来发展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是把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技能练习相结合的一种课型, 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一) 集体发声练习

学生集体发声训练是声乐大课的一部分内容, 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声乐程度较浅, 练习音域不宽、在六度之间、速度不要太快的发声练习曲, 对每个发声练习曲, 讲解它的目的、要领, 并讲解课后自己练习的方法。小课教学穿插在声乐大课教学中, 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练唱, 因人施教,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使所有学生都能听懂, 减少类似错误的出现。相对于基础和技巧较好的学生, 可以让她们做范唱, 通过师生点评, 师生互动, 提高了学生分析声音正误的听觉能力。

(二) 气息的练习

“气乃音之本, 气动则声发”,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歌唱声音的亮度、力度、清晰度, 以及音色的甜润、优美持久等, 主要取决于气息的控制和呼吸的方式。在教授学生做呼吸练习时, 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 (1) 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 不可过浅或过深。 (2) 吸气要柔和、平稳, 全胸部自然地扩张, 不能用强制的力量, 否则呼吸器官各部分会产生僵硬、逼紧的感觉。 (3) 吸气需口鼻同时吸, 快而深, 无杂音。呼气则缓慢、节制、均匀。 (4) 气息吸入后必须善于保持, 不要一下子让气息泄掉, 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让横膈膜与胸腔吸气肌肉放松, 要保持胸腔的扩张状态。 (5) 控制呼吸的力量要适中, 不能将气用力压住。错误地把保持气息当成紧压, 用力挤压下肋和横膈膜, 结果会产生沉重、逼紧的声音。 (6) 呼气时, 上胸部要放松, 保持自然的突起状态 (不能僵硬) , 要用下胸肌和腹肌、横膈膜来操纵。了解了呼吸 (胸腹式呼吸) 的注意事项后, 可以随时个别辅导, 帮助学生体验腰、腹、横膈膜的正确感觉。歌唱的呼吸方法大多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 呼吸训练可采用单纯的呼吸训练和发声时的呼吸训练相结合的办法。单纯不发声的呼吸训练可以让学生做“急吸缓呼”练习, 即急速吸气, 略停顿后, 缓缓呼气。这种呼吸法是歌唱时最常用的, 可以在声乐大课上集体练习。发声时的呼吸练习可以让学生训练起来不至于太枯燥乏味。选择一条五度音以内的、连贯流畅的慢速练习来做为检验气息的发声练习, 最好是下行音节的练习或是一个长音的练习, 母音不要太多, 以两个音交替唱或单独唱一个母音为主, 在起音时结合气息的支持, 声音均匀、流畅、自然有弹性。在上一条练习的基础上, 再做长音时的渐强渐弱的变化练习, 增强控制气息时的强弱力度的能力。这样, 使学生能较快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少走弯路。

三、小组课教学

由于学生的特点是起点低, 水平参差不齐。因此, 通过小课教学可以解决学生在歌唱中的共性问题。它也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可在声乐教学中穿插进行。小组课教学通常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两个至十个学生小组教学。可按嗓音条件、演唱程度分组, 每组所选练习曲要有共性, 从简到繁,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学生可集体发声训练, 也可逐个发声训练。选唱的曲目大多要篇幅较小、音区适中、音程跳动不大、曲式结构简单些的作品, 学生容易掌握, 有利于声音的连贯性、声区的统一及气息的支持等方面的训练, 有利于声音技巧的掌握。这样, 学生可以通过逐个发声, 增强自己对各种声乐的认识。通过相互的语言交流去体会歌唱中咬字的语感, 通过演唱作品, 了解对作品各不相同的理解和感受, 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 对声乐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小课教学要依据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要“精讲多练, 讲中唱, 唱中讲”, 及时提出训练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分析、解决。这样, 使不同条件和水平的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歌唱能力和歌唱技巧。此外, 注重培养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切磋技艺、友好协作、共同进步的思想品德。

四、艺术实践课

这是一种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好途径。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演唱理论和方法, 有一定的听辨能力后, 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会更有利于巩固和运用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 发挥在技能课中学到的技能。或合唱、或独自上台演唱, 并相互探讨长处或不足, 再请多位声乐教师加以点评、分析, 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唱法上存在问题的同时, 又识别他人演唱中的优点与不足, 从而加深对发声的正确与否的理解, 引起重视。演唱观摩教学还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到除自己在演唱声部之外的中外声乐作品, 在风格的掌握、艺术处理、演唱经验的积累、舞台表现、识别声音优劣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 离不开舞台表现, 我们可以通过舞台演唱来体现课堂教学效果, 检验教学方法, 学生只有自己通过大胆自如的演唱, 才能自信地进行范唱教学模拟。通过排练合唱, 进行集体发声练唱, 对合唱作品的内容理解和声乐分析、创作方法、作品处理、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统一训练, 从而培养了学生对集体歌唱意识和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歌唱的能力, 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受能力。另外, 艺术实践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和艺术演出活动, 通过边学习、边实践, 不断提高学生演唱、教学、组织、编导的综合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

21世纪中职幼师教育培养的是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 这就要求幼师的声乐课不只是单一的教唱教学, 还要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此, 开展多媒体教学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采用录音法、录像法、国内外声乐作品或歌剧DVD的赏析等方法。

六、美育渗透与培养

声乐教学是美育的一部分, 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根据声乐教学的规律, 把审美教育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声乐专业知识的同时, 提高审美个性和能力, 获得高尚的审美情操;使美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

总之, 通过开展集体课教学、集体课与一对一相结合、小组课教学、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 及声乐课中的美育渗透与培养, 加强了教学的透明度, 有利于教学成果的体现, 从诸多方面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摘要:幼师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幼师声乐教学就是要加强声乐部分教学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声乐教学要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 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 实施多样化的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本文探讨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 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教学方法,授课形式,美育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朗主编.声乐教育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

【3】马显彬.教师语言学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年.

谈如何提高幼师声乐课堂教学效率 篇8

幼师唱歌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在有伴奏或无伴奏的情况下,基本上能独立,正确的处理表现常见的体裁风格的歌曲,特别是幼儿歌曲、幼儿欣赏歌曲懂得幼儿歌唱发声的特点,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幼师声乐课教学中,一直都是采用全班齐唱上课形式,虽然也讲些理论和带有技巧性的个别辅导,但由于:1、上课人数多,课时少,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同学都进行一一辅导,无法针对性的解决个别的具体问题来实行因材施教,而只能解决那些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2、受招生制度所限,大部分学生业自农村,他们声音条件差,艺术素质低,虽有一些条件较好的学生,但却寥寥无几。她们来自不同地区、她们的学习环境,文化生活环境的不同,她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也就各不相同,这样,造成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难以解决。比如在第三学年的教学计划中,就出现了像“黄水谣”“铁蹄下的歌女”等这样难度较大的歌曲,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素质差的同学首先表现为音域窄(大约七八度)她们只能演唱那些难度较小的歌曲,如“二月里来”等。其次表现为音乐修养差,她们过去很少上音乐课或根本没上过音乐课,像这样难度较大的歌曲,她们是很难承受得了的。由于好的、差的混在一起唱,无法听清谁对谁错,加上有限的课时量,老师就无法也不可能进行全面细致的个别辅导,针对性的解决具体问题。据调查,毕业生中有30%多的学生不能作胜任幼儿园的音乐课,甚至为此而改行,给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根据这种情况,我做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大胆地进行了尝试性的“分级教学”和“启发性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根据幼师声乐教学的特殊性,采用的“分级教学”

所谓“分级教学”,就是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反映能力、艺术素质等,把全班学生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级别进行教学、以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进行因材施教。这样,针对性明显增强了,教学效果也大有改善。具体做法是:上、中、下三个级别分别上课,(声乐,钢琴,舞蹈)同时上课和教学计划不发生冲突,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素质较好、成绩突出的“上”组的同学,要求要相对高些,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可能补充一些难度较大的歌曲,如“我和我的祖国”等,同时老师要多做指导,多做示范严格把关,使她们感到学无止境,学有所求,从而,促进她们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使她们的声乐水平不断提高。比如,有位同学,素质很好,但在理论上却一窍不通,发音也不稳,由于受方言土语的影响,说话发音很硬。我就鼓励她帮助她掌握发声要领,多做咬字、吐字的练习,教她学习“歌唱呼吸方法”。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这个学生进步很快,不但解决了发音问题,而且在年终考核中一跃到了前几名。

对于那些素质较差的、音域较窄的甚至跑调的“下”组的同学,根据她们的实际情况,老师必须做耐心细致的辅导,同时要多鼓励、多启发,帮助她们建立学习声乐的意识,并根据她们现有的能力,在不脱离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布置些难度较小的歌曲,如“花非花”“长城谣”以及儿童歌曲等,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学习也有兴趣了,学习声乐的信心也增加了,她们的声乐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抓住了两头,中间的同学也就自然而然的跟上了,使全班同学进步很快,毕业时,大约有40%的同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能演唱:“我和我和祖国”“妈妈教我一支歌”等,有50%的同学达到了中等水平。能演唱“黄水谣”等歌曲,有10%的同学按大纲要求,能完成教学任务,实践证明:“分级教学”给幼师声乐课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提倡的。

二、通过形象化的教学语言进行“启发性教学”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生动形象化的语言,能启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声乐语言的教学质量,我采用了“启发性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所谓“启发性教学”就是通过生动,形象化的语言,对其所要表达的歌曲意境,人物思想感情;以及所要掌握的技能技巧,进行描绘和表现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形象化的语言,能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很快按老师的意图,及时的把握歌曲的形象和思想内容,从而推动幼师学生声乐学习质量的提高。

我们知道,声乐在教学过程中,光靠老师的耐心教和学生本身刻苦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它只有在老师耐心的辅导和学生本身刻苦努力的同时,再通过老师那具有吸引人、感染人、生动形象化的文字语言,来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并且再加上老师准确的示范才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艺术形象,掌握其技能技巧。比如,在做“歌唱呼吸”练习时,我首先按“胸腹联合呼吸”的理论要求,作了详细的讲解并加以示范表演,学生听后,道理虽然明白,但在具体操作时,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气息的吸入与呼出的感觉。有的形成了“浅胸式呼吸”,甚至个别有憋气的现象,后来我就启发学生用闻花的感觉体会吸气时隔膜的弹跳动作,用长跑、爬山时的急促呼吸去找深呼吸的感觉,通过启发,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变,有的学生说:“像哭时那种抽泣感觉”。有的说“像哈哈笑时的感觉”。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初时的呼吸感觉,在以后的训练中,再将这种感觉不断加以扩大发展、巩固、逐渐的使学生掌握了“歌唱呼吸”的方法。

在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方面,用简明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使学生比较容易的抓住歌曲的艺术形象,表达其歌曲的思想感情,如: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摇篮曲》。这首歌曲是表现伟大的母爱的歌曲,在教唱时,我要求学生尽力去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可是由于学生还是个十六、七岁的孩子,生活阅历浅,无法体会到做母亲的感觉。我就启发学生去想“你们就好比那慈爱而伟大的母亲,坐在摇篮旁,一边哼着小曲,一边轻轻的摇着篮里的小宝宝甜甜的入睡情景”。通过联想,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歌曲的意境,在那委婉、流畅的旋律中,使歌声唱得非常甜美、轻柔,完全表现了一位慈爱而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关于幼师声乐教学中的范唱研究 篇9

一、当前幼师声乐教学中范唱存在的问题

(一) 对模仿的注重, 对正确范唱方法建立的忽视。在当前的幼师声乐教学中, 一些老师发现学生范唱出现错误时, 就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范唱进行模仿, 而对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与错误的成因都没有进行指导, 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盲目范唱对学生未来的声乐学习具有不利影响。另外, 学生在声乐学习中一味地模仿老师的音色, 会对正确的发声方式的理解造成障碍[1]。因此, 老师应该正确指导学生运用正确方式进行范唱。

(二) 唱法不统一, 模仿难度有所提高。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该事先向学生讲清范唱的演唱方式主要有三种:美声、民族与通俗唱法等。但是, 当前的声乐教学中, 民族唱法的老师教美声唱法的学生范唱, 以及美声唱法的老师教通俗唱法的学生范唱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师范类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声乐老师面对的学生层次与类型都不同, 对于嗓音特点不同的学生, 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教学生不同的唱法。因此, 这种现状需要得到改善。

(三) 师生声部存在差异。现在的幼师声乐教学中, 还存在着范唱的老师与学生不属于同一声部的现象。如男老师教女学生就会在性别、嗓音等方面的范唱产生差异, 也就导致声乐教学的困难出现。男高音运用真声来进行演唱, 但是, 女高音则是通过假声来演唱。这时范唱就会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 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促进幼师声乐教学中范唱的重要举措

(一) 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声乐学习。在中低年级中, 范唱教学较为普遍。为了防止学生在范唱教学下单纯地对老师进行模仿, 应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对歌唱方法的学习中。积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 教导学生在范唱中不仅仅是对某人声音的模仿, 还要学会对正确发声方法的理解, 使正确的声音刻印在自己的头脑中,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正确发音进行积极把握, 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声音的真实水平发挥出来。对于声乐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听觉体验才能真正习得范唱的经验, 这就要求老师为学生教导正确的发声技巧;学生要在积极了解自身声音特点的情况下, 对老师的范唱努力辨别, 使范唱的示范作用得以正确发挥[2]。另外, 还要加强范唱的适度原则, 做到有的放矢。

(二) 加强解说教学, 以讲解教学为中心。对于声乐教学, 不是光靠视听练习就能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在教课过程中, 进行范唱教学一定要适度, 而且要选择好恰当的时机, 运用科学的方式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师范唱的意图, 而不是单纯地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 老师怎么教, 学生就怎样学。这对学生灵活思维的锻炼具有消极影响。因此, 范唱教学需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指向性, 不能盲目进行范唱。针对不同的学生, 根据其声部的不同特色选择适当的时机实施范唱教学。最关键的是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解说教学, 适当的解说教学能够使学生对演唱方式的理解更加深入[3]。

(三) 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深入了解歌唱原理。所谓“正确的声音概念”也就是演唱者对自己嗓音演唱声音的音乐物理属性的理解、认识与思考。必须具有一定的声乐审美能力, 才能正确理解声音与歌唱原理。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路易莎·泰特拉基认为, “只有一种正确的歌唱方法:那就是自然的、容易的、舒服的歌唱”。对于歌唱艺术的理解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尽相同。但是, 如何将自身最完美的声音展现在观众面前, 需要演唱者对正确的声音概念与歌唱原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 声乐老师应该为学生讲解歌唱技巧, 一味范唱只会使学生学习难度加大, 对其掌握正确的发音技巧是不利的, 只有掌握科学的演唱方式与发声技巧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长足进步, 从而提升自身的歌唱水平。

三、结论

总而言之, 在幼师专业的声乐教学中, 应该合理对范唱这一教学手段进行应用。针对不同学生的声音特点, 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 适时采用范唱教学法, 而且积极与传统讲解教学方式进行配合。只有正确、恰当地运用范唱教学方式, 才能使学生从老师的范唱中受到积极影响, 从而正确理解声音的概念, 掌握歌唱技巧。

参考文献

[1]陈小慧.教师范唱——音乐课堂不该失去的风景[J].儿童音乐, 2011, (05) :22-23.

[2]蒋竹.范唱在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 (中旬) , 2011, (10) :44-45.

幼师声乐教学 篇10

一、树立信心——声乐简单

虽然幼师专业学生的基础较差, 但都是15-18岁的小女生, 爱玩、爱跳、喜欢歌唱。借助这个契机, 上课时, 我把流行音乐作为引子, 讲解声乐基础知识, 让学生迅速接受;让学生演唱、自我展示, 建立学生声乐不难, 离我很近的思想, 树立学生学习信心。为以后学习做好铺垫。

二、掌握方法——歌唱得科学

1.在学习唱歌中, 首先要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正确的唱歌姿势是正确发音的前提和基础, 正确的唱歌姿势, 能够使学生在歌唱时, 更好地运用气息, 使声音产生, 更为良好的共鸣, 从而全面地提升唱歌的效果, 正确的唱歌姿势, 唱歌初期就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来。养成良好的唱歌姿势习惯, 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唱歌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歌唱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人的发声器官, 产生声音的共鸣得到实现的。正确的呼吸方法, 对于歌唱过程中的发声产生直接影响。厚重、平稳、坚实呼吸, 可以调节发音的音色变化, 可以调节发音过程中的轻重缓急, 增强演唱效果。

3.帮助学生应用科学的发音方法, 让学生了解发音过程和发音各器官的作用, 增强学生的发音技巧。让学生正确了解发音器官和气息的关系, 在学习中仔细体会发音器官和气息变化对于音色产生的影响。让学生逐渐建立和运用正确的发音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发音习惯, 从而提升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声音效果。

4.恰当地运用好歌唱的共鸣:要使声音传得远, 且圆润、优美动听, 这是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更是比较难掌握的课题。由于共鸣训练常常与其它发声基础要求分不开, 因此要求歌唱者通过母音的转换, 稳定喉头打开口腔, 调节气息等手段, 把声音振响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头腔共鸣点上, 来增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统一声区, 使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协调一致, 天衣无缝, 走动自如灵活。

三、多样练习——多种教学模式并用

幼师专业的声乐课程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 能够进行齐唱、合唱、小组唱、独唱等表演活动。

1.集体练习及齐唱学生集体发声训练是声乐课堂的基础内容。在练习过程中, 教师对每个发声练习曲进行演唱示范, 讲解练习目的、要领, 方法。集体练习使各种声音条件、心理素质的同学混合发声, 发挥出全体同学的最佳状态。齐唱歌曲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大家劲往一处使, 心往一处想。在教师的带领下, 全体同学的参与达到整堂课的最兴奋最高潮的节点, 学习效果也最好。

2.合唱训练将全体同学分为二声部、三声部等各种合唱形式进行训练, 能细化和美化学生的声音。合唱中的多声部和声效果和谐统一、声部立体感充分展现, 在长期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培养学生的集体歌唱意识和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歌唱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与人合作的精神。

3.小组演唱小组演唱一般是选出2~10名同学进行训练。分组原则可按嗓音条件、演唱程度来进行分配。通过小组训练, 使学生找到听到与自己相似相近的声音, 在练习情景中相互靠拢、融合。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欣赏到自己声音的特点, 也能在歌唱中能够发挥情感。

4.个别辅导个别指导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练唱, 因人施教, 对共性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使所有学生都能听懂, 减少类似错误的出现。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做范唱, 通过师生点评, 提高了学生分析声音正误的听觉能力。

四、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

通过仔细分析和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际教学中通过对每个学生个体差异, 有针对性的, 声乐分层次教学。在实际教学中, 了解学生的声音自然条件, 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音乐素养等方面的差异, 据学生的差异展开个性化教学。通过分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目的性强, 针对性高的个别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歌唱水平。

在实际的中职学生的音乐教学中,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生原有的音乐知识、技能基础、接受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在中职学生音乐教育中分层教学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音乐水平, 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 提升课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完成培养目标。

五、超越自我——学以致用

声乐虽然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很难理解的一门学科, 但是它有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能够独立完成一首作品就是对学生最大的褒奖和肯定。

在能完成作品的基础上提高歌唱艺术的表现。学生在第一次习唱会上, 个个声音毫无色彩, 面无喜怒哀乐之别, 始终一个表情, 个个两眼发愣, 手足不知所措, 只力求声音, 不重视乐感, 一首歌唱下来如同喝了白开水, 平淡无奇。为此, 我与其他专业教师相配合, 努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理解力和音乐表现力, 经过努力, 学生在多次的习唱和演出中, 都能善于生动而形象地体现曲情词意, 较准确地处理强、弱、轻、重, 并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真正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

演唱并不是幼师专业学生的最终目的, 而是通过自己的演唱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喜欢, 并愿意和自己学习。也能够将自己的所学完整地教给、教会幼儿园的小朋友。因此, 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 渗透声乐教育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学会声乐演唱同时, 学会声乐教学。这也是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的根本所在, 我将它作为一个重要课题, 思考研究。

实践证明, 实用的教学方法对于中职幼师专业声乐课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因为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特别是对于中职幼师的学生来说上更需要具备恒心与毅力, 对于声乐教师来说, 则需要耐心, 不懈努力, 需要自觉地掌握和运用授课艺术, 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总结, 希望可以找到一种适合中职幼师专业声乐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为中职幼师发展尽一份力量。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幼师专业中重要的技能课程, 也是幼师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课堂演唱、乐理、欣赏、弹唱等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学习后能够在工作中独立完成新作品学习、教授。本文就无基础的中职学生声乐课教学进行研讨, 总结, 确定符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声乐教学方法, 为其胜任教师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放.谈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4:189-190.

[2]蒋艳琦.幼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3]康慧云.山区师范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02:217-218+221.

[4]郝维琴.关于声乐艺术教学的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7:151-152.

[5]尤铁伟.浅谈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几点体会[J].科技视界, 2012, 19:119+108.

[6]郝维琴.浅谈如何上好幼师专业声乐课[J].学周刊, 2012, 36:116.

[7]傅菁菁.职高幼师专业声乐教学“三注重”[J].黄河之声, 2013, 03:101-102.

[8]吕媚媚.幼师声乐模块教学初探[J].职教论坛, 2007, 12:43-44.

幼师声乐教学 篇11

关键词:体验;激发;情感;感染;意境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是最直观的情感,音乐教育不仅是单纯的教授歌唱的技能,它还具有很强的德育意义。音乐教育通过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将各种思想内容、伦理道德、知识技巧蕴藏在期中,使学生在演唱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美、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展现自我、追求完美。而在声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呢?

一、将歌曲情感的激发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要感受音乐的美,就必须投入到音乐中去,随着旋律的流动展开丰富的联想,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才能把机械的技巧性训练中注入情感。

如:在发声练习中简单的上下行母音练习中,很枯燥,有大部分学生不熟练,或不积极训练,而把上行比喻成上山,让学生们体验上山时的感觉。想象上山时看到的美丽风光,体验在山上时微风阵阵,四处鸟语花香,自己正在放声歌唱,就会改变原来枯燥的练习,而学生也在其中感受到了音乐的美。

二、教师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运用生动的语言,才能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展开想象,去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如:在教授抒情优美、曲调细腻的浙江民歌《茉莉花》时,就用语言去描述花的形状、花的香味、爱花人的心情,让学生带着一种向往来唱这首歌时,也获得了对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体验。

三、环境的进入

音乐是以音响为材料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不像绘画、雕塑、建筑告示等,给人视觉上有直接的图景形象,音乐上所谓的形象、图景、人物是通过歌唱者的想象和生活联想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在学习之前可以让学生们先欣赏歌曲,创造一个完全自我的欣赏空间,然后再讲解歌曲的内含。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受到感染,体验歌曲之美。

四、用音乐的声、情、意来感染学生

唱歌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歌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旋律美、音质美、歌词美、意境美。一首歌樂曲,从识谱到会唱到最终带情歌唱,有些需要感受,有些需要理解,有些需要表现,往往在表现的时候更能体现学生的差异。有的同学很动情很投入,而有的人则声音极小无动于衷。如果老师能够把音乐所表达的内容,用自己的声音、表情表达出来,使学生从老师的演唱中体验到歌曲的美,从而产生学习的渴望。如:在教授《太湖美》这首歌时,我没有讲解歌曲的意境,而是先进行范唱,用自己的声音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感受到了音乐的美,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时不仅学会了歌唱的技巧,还学会体验歌曲的情感。

五、小结

总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声乐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有了情绪,学习就有了动力,也就了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施情况科学地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注意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同时还要客观的评价每个学生,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参考文献】

[1]高静.《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情绪记忆能力的实践与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2001,(4).

浅谈幼师专业中的声乐课程教学 篇12

一、多种教学模式并用, 相互渗透

幼师专业的声乐课程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 能够进行齐唱、合唱、小组唱、独唱等表演活动。

1.集体练习及齐唱

学生集体发声训练是声乐课堂的基础内容。在练习过程中, 教师对每个发声练习曲进行演唱示范, 讲解练习目的、要领, 方法。集体练习使各种声音条件、心理素质的同学混合发声, 发挥出全体同学的最佳状态。齐唱歌曲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大家劲往一处使, 心往一处想。在教师的带领下, 全体同学的参与达到整堂课的最兴奋最高潮的节点, 学习效果也最好。

2.合唱训练

将全体同学分为二声部、三声部等各种合唱形式进行训练, 能细化和美化学生的声音。合唱中的多声部和声效果和谐统一、声部立体感充分展现, 在长期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培养学生的集体歌唱意识和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歌唱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与人合作的精神。

3.小组演唱

小组演唱一般是选出2~10名同学进行训练。分组原则可按嗓音条件、演唱程度来进行分配。通过小组训练, 使学生找到听到与自己相似相近的声音, 在练习情景中相互靠拢、融合。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欣赏到自己声音的特点, 也能在歌唱中能够发挥情感。

4.个别辅导

个别指导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练唱, 因人施教, 对共性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使所有学生都能听懂, 减少类似错误的出现。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做范唱, 通过师生点评, 提高了学生分析声音正误的听觉能力。

二、丰富教学形式内容、活跃课堂

在声乐课堂中, 除了要掌握发声方法、歌唱技巧外, 还有多种的学习内容囊括其中。

1.指挥

指挥技术是声乐课堂里一项基础技能。它要求学生掌握两个方面的技能:首先, 懂看指挥。在合唱活动中, 在指挥者的指挥下, 能够准确地进行歌曲的强弱、呼吸、情感等处理;第二, 懂指挥。即是自己能对合唱活动进行指挥。这两方面的技能掌握都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观摩。所以在声乐课堂中, 对指挥活动的训练要贯穿始终。

2.律动

律动是有节奏的跳动, 有规律的运动。在声乐课堂里指学生听到音乐后, 按照节奏通过身体活动表达出来的一种行为。我们常用的律动形式有:击掌、点头、身体摇摆、跺脚拍肩等。在学习或欣赏歌曲时, 通过要求学生进行律动活动, 巩固了节奏感、增强了节拍感, 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3.表演观摩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可以针对段落内容进行阶段性的表演活动或观摩活动。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展现学习成果, 互相切磋、交流, 是声乐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内容。表演的形式可以是小组演唱、个别演唱;内容上可以是载歌载舞、自弹自唱等。

4.音乐活动试讲

在学生准备出去实习之前, 组织一次音乐活动试讲, 教给学生如何去准备一节课、如何上好一节课等实操知识。通过试讲, 在教师的指导、同学们的评价下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 为实习做好充分准备。

三、强调美感乐感培养, 享受其中

声乐教育中必须渗透美育。如果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歌唱技巧、指挥手法等, 进行音乐活动时总是规规矩矩、平平稳稳的, 而没有从音乐作品从中得到美的感受或进行新的创作, 这样的教育成果谈不上成功。

1.选曲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美感乐感,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多样化。如在选曲上不是单一类型的歌曲。应该包括艺术歌曲, 其中有外国歌曲、中国民族歌曲。不同的民族风情带给学生不同的心情感受, 不同的歌曲内容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视野体验;其次, 选用一些较为经典的通俗歌曲, 带有流行元素, 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再次, 融入实用性较强的儿童歌曲, 穿插在每一课里, 达到调节课堂气氛的效果。不同类型的歌曲要求学生的发声位置和歌唱情绪是不一样的, 得到的情感体验也不一样,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强调和提示, 使得学生得以切身体会。

2.活动多样化

每课歌曲后, 设计对应的音乐活动来巩固知识。如学习一首儿歌后, 给这首儿歌配上舞蹈动作或情景表演。学生在设计自己的表演中, 根据对歌曲的理解进行想象、创作;在观看同学的表演中, 得到与自己不同的设计灵感和思路, 从而对歌曲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受。

3.欣赏多样化

通过欣赏优质的教学资料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感受能力。如准备一些著名的音乐电影或片段, 通过观赏活动, 了解音乐历史、背景、由来、故事、风土人情等, 得以感性和理性的双重体会。

四、多种教学手段辅助, 提高兴趣

在声乐课堂中加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DVD机、计算机等搬入课堂, 开展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精心地准备、搜查教学资料, 在每课歌曲或知识点中加入相关的图像、视频资料, 加以讲解, 起到开阔视野、强化认识、巩固记忆等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大化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 还可以通过录音、录像法将学生表演、观摩时的片段录下再播放给学生观赏。可以使学生识别自己声音的正误, 了解自身演唱的优缺点, 扬长避短, 循序渐进, 提高了演唱技巧和听觉能力, 培养了自信心。

五、树立正确的表演观, 想唱敢唱

表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 多上台表演是学生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大多学生一开始都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唱, 在个别演唱的环节都完成得不好。教师作为引导者, 首先要鼓励学生, 不管学生完成的情况如何都先表扬他们好的地方, 使得他们建立信心, 能够寄望于下一次的演唱能更好。在平时多灌输学生告别“自我欣赏”, 去“面向观众”;帮助他们消除紧张、害羞状态, 想唱就唱, 敢于表现。一次生、两次熟、三次更自如, 多锻炼多尝试。

教师还应给学生创造、提供演出机会, 在校内外的晚会中进行歌唱表演。在课堂上, 教师给学生们排练节目, 进行歌曲技术处理, 为演出活动做准备。学生们通过演出活动的真实体会, 锻炼了胆量、积累了舞台经验。慢慢地发展到不管是小讲台还是大剧场, 都能发挥自如, 唱出声音唱出情感。

摘要:声乐教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科学, 也是幼师专业中一门重要的技能学科。在幼师专业的声乐课程里, 包含有多种技能方向。幼师专业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本, 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幼师专业,声乐课堂,歌唱活动

参考文献

[1]曹燕.对幼师音乐状况的思考.昭通师专学报, 2005, (6) .

上一篇:项目管理的几点内容下一篇:回顾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