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程序调控

2024-06-02

声乐教学程序调控(通用6篇)

声乐教学程序调控 篇1

一、声乐教学中学生“活体”的个性

在教学中, 共性与个性始终是教师们研究探讨的主题。如何利用共性打好基础, 铺垫夯实每一步骤, 如何开发个性, 寻求突破, 形成一花独秀, 针对性是基础, 定量是核心, 额度是要害, 指标是阶梯, 程序是关键。面对学生的不同体质的生理状况, 其对发声能力这个系统的支持程度, 能否达到有机协调, 正确灵敏, 能否优质完美地表达情绪, 用最好的声音来体现生理机能的天赋和正能量, 是考验每一个声乐教师的分水岭。按照教学常识, 对于练习曲的认识和使用, 一般来说确定了针对性后就是重复的练习。重复就是强化与巩固。从规律中发现, 每一次的重复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 变化重复就形成了教学中的主题现象, 而正是这个变化重复, 却隐含着学生的潜能和希望。同时也暴露出学生的问题和弱点, 在这个细节关键点上, 教师的分寸拿捏, 就是四两拨千斤, 就是黑暗里的指航灯塔。懂不懂声乐教学, 能否事半功倍, 就在这一环节里体现。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发声机器, 常称“活体”, 而这个“活体”是充满生理机能变数和不确定因素的, 甚至同一个人, 前天和今天的发声都可能判若两人, 差别很大。而且始终存在着许多的异常特征和表现。

二、练习曲的使用量次

练习曲是针对学生提高发声能力, 打好基础的一个重要平台, 是刚性必练过程。也是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在各阶段的学习中, 练习曲都占有相当大的时间和篇幅。练习曲是用来分解难点, 解剖重点, 化大问题大难点为小问题小难点各个击破的方法。练习曲的作用和价值也正体现在这里。教师用练习曲来改变学生的现状, 其目的是用学生造出的声音, 显示出的水平和能力, 发现其弱点, 纠正提升, 启发诱导, 为下个难点的攻破而准备。用已知的有效的技术技巧, 逐步扩大知识面。丰富积累发声经验, 使难点不难。这样的练习曲使用就是正确的和有效的。练习曲的使用量次根据常态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 一般不会重复过三。第一次, 学生是在教师师范的基础上造音发声体验的。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第二次, 学生是在已有的体验基础之上, 再次造音发声, 尽可能的避免第一次的没有注意的问题。教师再次讲解师范;第三次, 相信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提高。提示学生, 声音记忆在职业素养中是命脉之要害。每一节课时, 解决一个问题或难点, 就是很大的成功。练习曲的编写是一个声乐教师的能力体现,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个性不同而编排不同的有很强针对性的练习曲, 是攻克技术难点的最佳办法和桥梁。

三、程序指导下的练习与量化

对于初学者来讲, 不发声的基础练习可以量大, 时间也可以长些。无声练习, 比如吸气和吐气练习, 扎紧皮带就可以重复练习三组次, 每组二十个, 休息片刻继续练习。强调业余时间同样分组坚持练习, 并有小组长监督记录。形体练习, 眼、手、身、法、步, 每天两组次, 每次三十分钟。深呼吸打哈欠练习, 每天三组, 每组三百个。快速吸气慢呼练习, 每天四组, 每组次六十个。闭唇鼻腔送气练习, 每天四组, 每组次六十个。注意:体质强壮的学生可适当增加数量, 体质弱者可减半进行。教师必须现场指导。各种技术要领规范化是重点, 不能做错。而发声练习, 是在无声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音“点”练习, 可以先少量, 边试边演。比如, 开大口哼呜练习, 闭口哼呜、气弹哼呜、长哼呜、下行音阶哼呜、渐强渐弱哼呜练习、两名学生两个声部练习等, 每天进行四次, 每次两分半钟。朗诵练习, 以十三辙为标准, 先练一七辙, 发花辙, 江阳辙、怀来辙、灰堆辙、遥条辙、言前辙, 每天两次, 每次六十个字。甩音上行下行练习, 每天四次, 每次六十个。戏曲念白练习, 每天两次, 每次两分钟。朗诵歌词, 每天两次, 每次两段。演唱歌曲的旋律哼呜练习, 每天两次, 每次两段。麦克风使用练习, 每天一次, 每次六分钟。卡拉OK演唱练习, 每星期两次, 每次一曲。选曲应在三分钟左右长度为宜。

四、数量是保证质量的前提

发声能力, 是一个逐渐提高、强化和巩固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刻苦练习,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必须正视一个现实问题, 嗓音保护, 好嗓子怎样能损坏呢?这很简单, 大喊大叫、过渡使用, 喝水少、多食过酸过辣的食物、睡得晚起得早、出早操、体力透支等等不良习惯, 都是破坏嗓音的具体表现。所以, 练习曲中的练习量次, 一定要适合每一个学习者, 不可搞统一模式, 一刀切, 要因人而已。保护喉器是科学合理使用的前提。尤其是在中级阶段, 练习作品, 切记不可贪多, 因为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多技能的合成练习。从上台、准备酝酿情感、伴奏、吸气、音头、表情、咬字吐字、换气、起承转合等过程, 消耗精力, 磨损体力, 一般的小歌曲, 两段词, 重复一次, 就可能让演唱者第二天说不出话来。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常采用第一步预习、听录音、不发声默唱。第二步, 背熟后小音量演唱。第三步, 在教师指导下中等音量练习。

经验告诉我们, 采取少食量、多餐次的练习方法是明智的选择。听取学生的意见, 理解和激励学生会学巧学, 这样就会即快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

声乐教学程序调控 篇2

1心理调控能力的概念

在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体和客体在某一个或多个目的的指导下,通过许多种不同的心理因素的协同活动,以实现或达到调节与控制声乐表演中的歌唱行为的作用效果的能力。在声乐教学中,人的思维、情感、记忆、知觉、想象以及意志等心理因素往往会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支配着人的意识以及生理感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彰显、情感的表达,控制着声乐教学中的歌唱行为朝更高层次的技术水平发展。

浅谈声乐教学中学生的心理调控 篇3

在声乐教学中对于任何知识点, 教师都应该和学生讲清楚知识原理之后, 做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 使学生在心理上积极地学习与接受, 增强学生学唱的积极性和唱好的自信心。生动饱满的情绪能够使演唱更动听。著名的声乐教授曼契尼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心情不可能总是一样的, 他有时活泼愉快, 有时沉闷忧郁, 歌唱者应当在将要演出的那天控制不良情绪, 因为不控制的话, 歌唱者思维就会变得迟钝, 声音就会僵硬发直, 发声器官也会僵硬, 变化无常或单调呆板的情绪都会使演唱变得沉闷枯燥, 同时也会引不起听众的兴趣。因为嗓音和演唱风格的好坏, 都取决于‘情绪’。”可见, 曼契尼注意到了歌唱时的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心理现象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受演唱者本身与周边环境影响, 声乐教学的本质是情感教育, 是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 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 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号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随着学生心理的逐渐发育和日趋成熟以及受社会音乐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影响, 学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音乐心理特征。

二、歌唱中产生心理失控的原因

在声乐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心理失控的问题, 如果学生情绪低迷、悲伤、郁郁寡欢, 他们就没有唱歌的欲望, 表现出被动性、消极性, 这将直接影响到歌曲演唱效果。同时心理素质的偏弱也会导致学生的声乐能力降低, 不能及时对音乐所要体现的感情的相关细节做出反应, 不能真正把作品的情感传递给听众。对此, 我认为学生在歌唱中产生心理失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过于重视演唱技巧, 忽视心理调控。学习声乐的学生是非常热爱和忠于声乐这门艺术的, 所以好多学生非常注重自己的演唱技巧的好与差, 以至于根本就不把心理作用放在心上, 只是一味地学习各种演唱技巧以及声乐理论。他们虽然在技巧上有了一定基础, 但一上台演出, 便精神紧张, 以至于平常的所有方法和技巧都没能用得上, 有的学生紧张得还会出现忘词现象。因为心理上一紧张, 气息就不会很通畅, 各个器官就不会很好地发挥作用, 所以发出来的声音就会难听。要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思想, 就要两者同步进行, 这样才能进行正常的教与学。

2.缺乏自信心。无论是由于传统文化原因, 还是家庭、学校以及各种媒介教育的原因, 过度的谦虚容易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在声乐演唱上, 过度的谦虚造成了演唱心理上的一种错误的认识, 而自信心在声乐上是克服这种心理的一个很好的因素。所以在教学上教师无论从哪个方面做起, 都要给学生以自信心, 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课下。这样就会锻炼出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演唱上就可以顺利进行了。

3.个人的心理作用。有的学生的自尊心非常强, 在演唱时会想得很多, 无论是歌曲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技巧, 总是怕唱不好。有的学生基础还不是很好就想唱一些大的作品, 而这样的学生哪怕心理素质很强也不会有很好的表现, 所以就要注意个别这样的学生, 从心理上去调节他们的所作所为,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他们的才能。教师要让他们懂得各种成功都是一点一滴来的, 不要怕失败, 要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 只有这样才能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 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不会畏惧任何事。

三、声乐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心理调控

声乐学习过程中, 学生既要学好音乐基础知识, 又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样才能通过自身的音乐能力表达出声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声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教与学两方面的特殊心理原理和规律。心理调控能力应具有敏捷性和灵活性及连续性的品质, 还应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美好的歌唱欲望, 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 学生才能有效地在不同学习情境中调控心理。

1.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将自己置于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地位, 培养学生歌唱行为中情绪、情感和心态的的有效调适能力, 不要给学生造成太大压力。

2.对学生歌唱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意向、信息编码、目标想象以及形成自动化的能力, 这一点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教给学生。

3.教师也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对影响学生学习的不良心理状态和不良机能习惯进行有效消减、调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果学生的表现不够理想, 也不能直接否定, 而是在肯定进步的基础上指出不足, 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演唱自信心。

4.声乐教师自身角色心理的自我调解和转换角色的能力。

5.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歌唱欲望进行有效激活和唤醒。

学生学习声乐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 无论在演唱时的表现还是在舞台上的表现, 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 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 利用各种方法增强学生自信心

(3) 通过各种渠道启发学生想象力

(4) 用美好的事物陶冶情操

(5) 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应从平时练习做起

(6) 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和形象的生活比喻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声乐教学程序调控 篇4

一、改革的意义:

(1)主要从高职声乐专业学生心理分析的角度启发歌唱者运用感觉、意识、想象,意志、情感、气质等心理手段,对歌唱与发声的生理肌能进行调节与控制,用较短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2)便于同行借鉴参考。除了从传统教学方法渠道外,可以通过另外一个渠道(心理干预和调控)来解决声乐教学中出现的障碍问题。

(3)本项目研究成果对院内声乐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有一定的启示。

(4)对于声乐专业学生而言,可以改变固有的、仅从生理角度去反复训练的思维定式。

(5)有利于进一步拓宽了声乐训练的渠道,深化和发展传统的生理教学法,系统地概括物理教学法,揭示发声的基本规律,从而为高职声乐专业学生学习歌唱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法。

国内外同类教学改革缺乏深度

目前,全世界对声乐艺术心理的教学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国外对本学科的关注较我国的人数众多,但在教学方法的实施方面缺乏深度和广度,尤其在心理调控方面的教学内容缺乏.大多从声乐技能训练入手,而忽视心理调控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1 8世纪的吉阿姆巴·齐斯塔·曼齐尼是当时一位著名的声乐教授,他在声乐教学中只是提到要克服“胆怯”心理,著作有《关于歌唱修饰艺术的实践意见》;还有著名歌唱家发里涅里说,必须培养歌唱者"吸气位置"的感觉,这显然意味着声音支点的感觉,这种感觉略微涉及心理分析方法。1 9世纪意大利声乐学派最杰出的声乐教授兰培尔蒂强调利用想象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声乐教育家荷伯特?凯萨利在教学理论《歌唱的科学和感觉》、《心的歌声》两本著作中,对歌唱心理也都有一定的论述,但都不够深入。当今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在自己的演唱过程中比较成功地运用了"演唱注意的分配与转移",算是一位运用"心理调控"非常成功的歌唱家,但可惜没有在教学方法上留下系统的文字记述。

我们国家的声乐教育家都是以生理教学为教学手段,但仅从歌唱生理角度讲是不能把喉部六十多条肌肉运动状态说清楚的,这种从机能到机能,从技能到技能,从声音到声音的口传心授、机械式教学方法,确实无法客观、科学地引导学生产生良好的歌唱效果。

在许多声乐专著中,也很少提到心理调控对歌唱技能技巧和情感的支配作用。直到近些年来,才有一些声乐心理教学的论文,如徐行效撰写的《想象?想象力》、《声乐教育的生理与心理》等,而该学科的教学改革还需要更多的同仁加入进来,从更深、更广泛、更科学的角度分析,才能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和力度。

二、本项目的教学改革创新环节

针对高职声乐专业的学生学制短,训练周期不长的情况下,利用心理分析教学方法,多方位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歌唱内在与外在的艺术规律,将复杂的,摸不着看不见的生理训练过程心理化、简单化。消除学生对学习歌唱的畏难情绪,使学生的整个身心潜移默化地接受声乐的熏陶,情不自禁地产生某些美好的感受,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深化情感思维能力,增强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思维能力,帮助声乐学生获得最佳的声乐技术技巧,正确处理作品,在演出和比赛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并达到最佳歌唱水平,从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最终培养应用能力强的高职优秀毕业生。

三、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

本项目主要从高职声乐专业学生心理分析的角度启发歌唱者运用感觉、意识、想象、意志、情感、气质等心理手段,对歌唱与发声的生理肌能进行调节与控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心理分析强调多种心理因素的协同活动.对歌唱训练进行调节和控制,歌唱训练必须建立在听觉与视觉、听觉与感觉、听觉与反馈、听觉与记忆、动觉与记忆、视觉与记忆、想象与内心视觉、内心视觉与生理机制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才能使歌唱训练过程有所依据、有所发展。

歌唱训练决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要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本项目就是以此为目的,从本质出发,拓宽知识广度,增强知识的深度,改变传统声乐训练的单一方法,利用心理分析教学方法,多方位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歌唱内在与外在的艺术规律,将复杂的、摸不着看不见的生理训练过程心理化、简单化。消除学生对学习歌唱的为难情绪,使学生的整个身心潜移默化地接受声乐的熏陶,情不自禁地产生某些美好的感受,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深化情感思维能力,增强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思维能力,帮助声乐学生获得最佳的声乐技术技巧,正确处理作品,在演出和比赛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并达到最佳歌唱水平,从而推动高职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高职声乐专业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概括一句话是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平衡。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便要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巧妙结合方可奏效。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四、实施方案:

针对高职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声乐专业学生进行"心理释放"训练,方案如下:

(一)教学内容安排

1、加强训练目的教育,通过培养学习动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科学地安排心理调控教学内容,注意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学生不同气质类型(不可遏止型、活泼性、安静型、抑制性)进行分班和分组,突破传统教学形式,使"集体课"、"小组课"与"个别课"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方法

1、正确评价学生的训练过程和效果,多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

2、结合欣赏、观摩、舞台实践和小型演出活动现场实施心理训练指导;

3、逐步加强歌唱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声乐的特征认知感加强,无论对成功还是失败的实践都能正确对待,总结经验,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实施方法

1、针对学生的气质类型划分教学对象。

2、从歌唱的感觉调控入手进行训练,包含情绪感觉的调控、音乐感觉的调控、呼吸感觉的调控、共鸣感觉的调控、读字感觉的调控。

(1)从歌唱的听觉调控,包含对声音的高低感觉、强弱感觉、长短感觉、色彩感觉进行调控。

(2)从歌唱的动觉调控,包含姿势动作、呼吸动作、读字动作、共鸣动作进行调控。

(3)从歌唱的视觉调控进行训练。

3、从歌唱的知觉调控,包含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旋律知觉、统觉、错觉的调控。

4、培养学生歌唱注意的积极性。

5、训练学生演唱注意的分配与转移能力。

6、训练学生意志行动的调控。

7、训练学生记忆的品质与方法。

8、培养学生歌唱的创作思维和审美思维能力。

六、可行性分析:

1、我院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舞台演出实践能力强的声乐教师队伍,从这支队伍的年龄结构而言,老、中、青搭配合理,从职称结构而言,高级、中级、初级比例相宜,对该项目的教学实施和分类研究均有保障。

2、我院教学设施齐备,教学场地在全国同类艺术院校中目前堪称一流,从琴房、音乐欣赏教室、音乐排练厅、音乐演唱厅、录音棚、演播厅和实验剧院,都能充分满足该项目在教学和艺术实践过程中的使用。

3、我院声乐专业的学生数量较多,而且学习声乐的兴趣较高,对该项目过程中的参与和配合十分有利。

4、音乐表演专业是我院的重点专业,声乐专业作为支撑音乐表演专业的其中一个方向,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对该项课程进行改革和研究有利于推动该专业的积极发展,因此本项目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七、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

(一)预期的成果:

成果形式:

(1)将形成一套具有实际操作内容和方法的教学讲义和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光盘;

(2)可以历练出一支从多角度、多渠道来进行声乐教学,且具有丰富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

(3)将训练出一届届实践能力强、适应文化市场需求快、综合心理素质高的优质毕业生。

(4)可以从非传统的声乐训练角度形成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总结,另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3篇。

实施范围和受益学生数:

主要从高职声乐专业的一至三年级学生教学开始,受益的学生数主要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全体学生。

可预见的效果:

(1)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提升我院声乐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使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解决难、异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

(2)可以加强教师之间通力合作的能力,培养教师的团队协作观念,增进教师间的知识资源共享、交流互补意识。

(3)我院声乐专业的学生演唱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舞台实践能力逐渐加强。

(4)我院声乐专业毕业生在面对用人单位的挑选时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表演应用水平。

八、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特色:

本项目主要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启发歌唱者运用气质、感觉、意识、想象、意志、情感、等心理手段,对歌唱与发声的生理肌能进行调节与控制,进一步提高歌唱者的演唱水平。

(2)创新:

改变传统声乐训练的单一方法,利用心理分析教学方法,多方位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歌唱内在与外在的艺术规律,将复杂的、摸不着看不见的生理训练过程心理化、简单化,使之更便于操作与实施。

摘要:本文对高职声乐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心理训练角度出发,以改革意义、创新环节、内容目标、实施方案方法、可行性分析、预期成果效果、特色创新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对高职声乐教学改革展开论证。

声乐教学程序调控 篇5

一、声乐表演中情感的含义

“情感”具体来说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情感是态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态度中所包含的其他组成部分,如意向、内向感受具有协调一致性,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态度在生理上形成的一种生理体验、生理评价,具有较高的复杂性、稳定性。从今天的研究和认识现状来看,情感具有社会性及两极性的特征,社会性指的是情感受社会条件、时代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条件下,人的情感是会有所变化的,这种变化往往是普遍的、大众的,不只是某一个人会受到时代和社会的影响。两极性指的是情感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化,如消极和积极、满意和不满意、紧张和轻松、幸福和悲哀、肯定和否定等等,这些情感变化的出现和客观事物(包括社会条件、时代环境)带来的影响具有直接的关系[1]。

在声乐表演当中,情感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的含义指的是其演唱者自身的情感表达,当演唱者对音乐作品有了分析、认识、了解之后,他们便可以掌握音乐作品所想要传达的情感,在声乐演唱实践当中,这种情感可以被声乐演唱者内化,转换成他们自己的情感并展现出来;第二层面的含义指的是声乐作品本身的情感性,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蕴含着词曲作家丰富的情感,情感源于他们的思想参与的创作实践,音乐作品只有通过歌者的艺术实践来激活作品中的情感,从而把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传递给观众。声乐表演中的情感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是生活特征,其二是时代特征,其三是心理特征。所谓的生活特征指的是情感受生活的影响,我们常常都在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也是如此,其所蕴含和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全部都来源于创作者在生活当中的阅历、感受,也就是说生活赋予了音乐作品以思想和情感。所谓的时代特征指的是情感受时代的影响,即在不同的时代下,音乐作品或多或少都会呈现出当时一定的主流思想、主流情感,这是社会条件、时代环境所决定的,具有群体化的倾向。最后的心理特征主要侧重于个人,它主要指的是客观事物对人内心活动、感受的影响,从而决定情感的不同,就算是同一个作家,其在创作音乐作品的过程当中,由于面对的客观事物的不同,其情感也会出现极大的变化,因此就算是在同一时代下,各个音乐作品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风格,使得音乐艺术具有了多样性。

二、高校声乐表演教学中情感调控的重要性

声乐表演所考验的不仅仅是发声技巧,更考验的是演唱者对音乐情感的表达,而这就涉及到了情感调控,能够根据音乐作品在表演中对自身情感进行合理的调控,才能使得表演获得成功,得到大家的欣赏认可,因此在高校声乐表演教学中,情感调控是相当重要的。

(一)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声乐是一种通过人声演唱进行艺术表现的音乐形式,它非常强调发声技巧和发声的优美性,但其更为注重的是情感表达,可以说情感使得声乐艺术具有了灵魂,让声乐不仅仅是一种发声形式,而是真正成为一种可以感染人、影响人、带动人的艺术,如果失去了情感的支撑,声乐就不能被称之为艺术。在实际的声乐表现过程当中,发声技术、技巧是相当重要的,这是声乐表演的最基本要求,但需要认识到任何一部音乐作品旋律并不是其全部,旋律背后的情感才是其最主要想表达的内容,如果演唱者仅能够通过发声来展现音乐作品的旋律,但却不能表达旋律背后的情感,那么声乐表演给人的感觉就将是空洞的,因为它失去了灵魂。所以,在高校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情感调控能力的培养,这样才可能使其准确表达音乐情感,让他们的声乐艺术表演具有灵魂[2]。

(二)情感决定着声乐艺术的感染力

我们既然将声乐艺术看作是一种表演,那么它就必须要具有感染力。在声乐表演当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声情并茂”,以感染欣赏者,其中“声”主要指的是发声,在这里不用多说,“情”既是指的表情,也是指的情感。如果不能做到声情并茂,失去了情感,那么表演的感染力就会极大的降低。所以,在高校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使其能够有效的做到“声情并茂”,今儿增强其声乐表演的感染力。

(三)情感能够准确反映出音乐作品风格

音乐作品必须要具有不同的风格,才能够有效的吸引欣赏者,如果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同一个风格,那么声乐表演对于欣赏者而言也就没有什么欣赏价值了。由于创作者在创作过程当中对作品注入的情感不同,所以其作品风格从本质上来说具有自身的特点,只要演唱者能够将这种情感准确的表达出来,就可以反映出音乐作品风格,给欣赏者带来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但如果演唱者在声乐表演过程当中,无法将这种情感展现出来,那么作品的风格也就将被掩盖,让欣赏者觉得平平无奇,这不仅会造成声乐表演失败,同时还会给音乐作品本身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所以,从这里所谈到的情况来看,教师同样有必要加强对学生情感调控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声乐表演中准确反映出音乐作品风格。

三、高校声乐表演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

基于对高校声乐表演教学中情感调控的重要性考虑,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进行培养。

(一)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一个人的综合文化素质对其情感素质和情感调控能力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人的综合文化素质越高,往往其情感也就越细腻,越能够更好的表达情感。因此,在高校声乐表演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对情感的调控能力,教师应当首先提升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

第一,合理定位与理解歌词的内容及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即正确把握“诗情”。正确把握“诗情”,就需要对歌词写作背景、歌词本身语义关系、及其与曲调的联系等进行全方位的理解与定位。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黄自的《旗正飘飘》等作品,昭示出中国民族奋起抗日的坚强决心,再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给我们直接展示了一幅中华儿女们为抗敌狙奸、保家卫国而展现的不畏艰险、视死如归、坚不可摧地姿态画面,这些都需要指导学生站在文化层面去感受,以便掌握其情感[3]。

第二,对音乐作品曲调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入的挖掘。歌词对于情感的表达稍微较直观,曲调对情感的表达则更显内敛,不过曲调所蕴含的情感一点也不比歌词少,所以应当指导学生深入的挖掘曲调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如,旋律上行,节奏轻快,一般表现兴奋、情绪高涨或热烈、欢快的气氛;旋律下行,节奏舒缓一般表现平静、情绪低落或是宁静、抒情、忧郁的气氛。情绪激动力度加强,优美抒情力度减弱。大调表现沉稳、庄严、雄壮、明亮乐观的感情;小调表现温柔、沉静、安详、忧郁的情绪等等。作曲家就利用这些特征,把七个简单的音符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强弱关系组合成优美的旋律来塑造音乐形象,抒发情感[4]。

以上这些都不属于是发声技巧的范畴,而属于是综合文化素质的一部分,但其对于学生情感调控能力的培养来说意义重大,教师应当采取实践措施。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了解一些其他方面的艺术,如文学、诗歌、绘画等等,这都可以使得学生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能有效增强学生对情感的把握和调控能力。

(二)引导学生在演唱实践中丰富情感体验

在声乐演唱过程当中,演唱者所传达的情感其实包括了两个部分,第一是对作品经过分析、了解而产生的客观情感,第二是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情感,在声乐演唱表演当中,这两种情感的同时存在,才可以使得声乐表演更加的饱满。“客观情感”的产生和学生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有关,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进行了探讨。“创造情感”则与演唱者自身的价值观、审美观、阅历、气质、个性、情感及演唱素质,如嗓音条件、乐感、技巧等有关,声乐学习者自身的演唱情感创造不仅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需要有真实的实践和感受,这就需要学生参与大量实践活动,在动态中丰富情感体验,通常包括体验生活的实践,课堂学习与排演实践及实地演出实践等。首先,要深入生活,敢于体验,勇于创新。其次,要重视演唱实践,在实践中润饰情感表达。最后,学生只有在艺术实践中反复的摸索,反复的提高,才能不断的趋于完美[5]。

(三)指导学生把握好“情感度”

声乐艺术能够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唤起,并引导主体审美的自由创造。从演唱者角度来说,其主体的审美创造就在于能够以优美的声音和驾驭各种声音和音色变化的能力,去贴切地表现音乐所应有的听觉效果,这就需要演唱技巧的支持。从欣赏者角度上看,其主体的审美创造就在于能够从歌者声情并茂的演唱中真切感受到演唱所应有的艺术感染,内化为自己的审美体验,这也需要演唱者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但在声乐学习中,情感因素运用不当很容易导致学生演唱审美的缺失,如情感成分过分夸大、情感运用不适度、情感表现脱离作品主题等等。为此,在高校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把握好“情感度”,对演唱过程当中的情感表达进行合理调控,避免过分夸大、不适度、脱离作品主题等情况出现。

四、结语

情感对于声乐表演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在高校声乐表演教学当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演唱发声技巧的培养,还要兼顾对学生情感调控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准确的掌握和表达音乐作品所蕴含及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这才能使其声乐表演能力获得有效、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孙炎枫.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初探[J].音乐时空,2016,05:172-173.

[2]鹿凤琴.如何在声乐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J].北方音乐,2016,21:111.

[3]王喆.试论声乐舞台表演艺术中的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6,02:160.

[4]罗晓宇.论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J].戏剧之家,2016,08:57-58.

声乐教学程序调控 篇6

一、心理活动贯穿了声乐教学的整个过程, 教与学双方的心理状态是否相互协调, 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 感觉心理的调控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何让学生找到正确的感觉, 是学生学好声乐的前提, 由于声乐教学中调整训练的是人的发声器官, 导致歌唱的发声技巧难以用语言十分精确地描述, 因此从感觉入手就是最好的声乐教学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有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 凭好感觉就会有一个基本准确的判断, 例如教师判断学生喉咙的松紧、气息的深度、声音的位置与共鸣等等。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可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方法和示范来启发学生, 例如:在讲歌唱呼吸的感觉时, 老师可将身体比喻成充满空气的气球, 有腾空的舒适感觉, 又有深的、沉下去的扩张感觉。教师通过感觉接受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 在此基础上进行讲解与示范, 学生通过感觉协同注意、意志、想象等指挥有关器官进行发声动作, 将动作的声音结果同时反馈给自己和教师, 这样, 感觉经过多次发动和反馈, 就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 要通过总体的感觉调控将各个具体的感觉训练串联起来, 引导各部分器官紧密配合、协调作用, 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觉, 完整地演唱作品, 达到实现声乐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二) 知觉心理的调控

学生获得歌唱与发声的知觉, 是通过语言系统实现的, 要理解才能获得知觉, 而语言指示对知觉具有随意性和目的性, 所以教师对声乐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要特别重视, 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精心安排, 并及时纠正学生在发声和演唱中的错觉, 让学生真正理解声乐理论的含义和声乐技巧的要领, 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觉。演唱实践的锻炼对知觉培养也很重要, 教师和学校要给学生多创造舞台实践的机会, 例如音乐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形成, 就必须通过大量的舞台演出锻炼, 使学生对歌唱与发声的感觉更丰富、具体、深刻, 演唱的知觉也随之会越完整、正确;另外, 歌唱发声的知觉还与歌者的知识面和生活经验有关, 生活经验越丰富, 知识面越广, 对歌唱发声的知觉就越精确和深刻。

(三) 注意心理的调控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支配和运用自己的注意来提高自己的认识, 调节自己的行为, 教会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 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去有效地进行注意的分配, 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根据注意的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和调节监督功能, 培养引导学生的歌唱与发声心理活动有明确的方向、目的和计划, 保持在一定对象上连续进行, 将声乐知识技能学习调节为一种信念、兴趣和爱好, 在学习时克服各种干扰, 心理集中指向歌唱和发声这一对象, 使学生提高心理活动水平, 对歌唱与发声的反应更清晰、完整和深刻。要让学生认识到, 人的注意分配技能是后天培养和训练出来的, 歌唱家、演奏家能同时把注意指向速度、节奏、乐谱、伴奏、情感、人物等多种对象, 就是长期学习训练、对各个部分掌握得很熟练和自动化的结果。

二、通过对学生的心理调控, 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声乐的目的和动机, 树立学习的信心, 培养学习的兴趣

声乐教学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声乐的目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歌唱者的演唱和发声都受一定的目的支配和引导, 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对具体教学目的有一定的认识, 并经实践思考确定目标, 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生才能发动机体完成符合目标的动作。教师还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在声乐学习和练习中始终保持兴奋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对声乐的技术和内容学习始终保持新鲜感, 并建立起歌唱学习的自信心。

除了学习动机和目的的明确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有利的心理影响外,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教学进展情况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相应的影响。当教学步骤合理、教学进展顺利时, 学习兴趣的心理倾向就会活跃;而教学措施失当、教学进程受限时, 学习兴趣的心理倾向则受到压抑;教师要特别重视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 通过精心组织形象生动的语言、动作、案例等, 为学生的兴趣提供动力来源。教师在传授声乐技能的同时, 还应结合具体的发声练习或作品演唱增加理论讲授, 使学生从单纯的技能训练发展到从生理、心理等方面去了解歌唱, 对培养学生声乐学习的自觉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对学生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更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声乐教学原则

根据心理学的原理, 人的个性特点一般可分为外倾型、中间型和内倾型。外倾型学生直爽、开朗、表现力强, 但同时存在缺乏耐性、追求高音等不利于声乐学习的因素, 对这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 夯实基础, 强调课后练习, 注重培养其稳定的心态, 让学生学会在枯燥无味的发声练习中找到快乐, 在对待高音的问题上, 强调功到自然成。中间型学生性格相对较稳定, 教师要注意保持其声乐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明白声乐水平的提高是渐变的过程, 可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避免过易过浅或过深过难, 重点培养其声乐学习的兴趣。内倾型学生往往有紧张、胆怯和不自信的内向性格特征, 教师对这类学生应始终保持关怀与鼓励的态度, 要注意与学生进行语言上的沟通和交流, 在课堂上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还可以从生活细节上多给予关心和开导。总之要积极利用学生对声乐学习有利的个性特点, 同时更重要的是矫正学生不利于声乐学习的个性特征。

在给学生选择声乐作品时, 也应依据其个性特征, 除了在难易程度上要适合外, 作品的类型与演唱者的风格特点也要一致, 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其自身优点, 扬长避短, 借助演唱者的个性优势将作品的内容更加深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 也要注意不能一味让学生只演唱适合自己的某一类型作品, 除了在演出、比赛以及考试等正式场合要演唱自己擅长的作品外, 在平时的声乐课和日常的练习中可以大胆尝试一些与学生自身风格不同的作品, 例如让内倾型的学生去演绎个性开朗活泼、动作丰富夸张的人物, 有助于改善其个性中胆怯、拘谨的特征, 让外倾型学生演绎性格稳重、平静温良的人物, 能有帮助其收敛张扬、浮夸等不良个性的作用。

四、心理调控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歌唱的情感体验

歌唱表演中情绪的感觉应该是兴奋、激动、快乐和美的, 它以表演者的真实情感为基础, 同时又是经过提炼、升华了的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的艺术情感。在声乐教学中, 应该启发、培养学生情感化的艺术体验和表现, 这里强调的情感, 是把现实的、个人的、具体的情绪升华为普遍的情感体验, 一方面以自己的个性深入到作品所表达的普遍的人性和人类情感中去;另一方面, 又要再走出来, 以自己独特的观察、感受、体验去表现这种情感的共通。作为声乐教师, 在教学中要刻意地培养学生感受声乐作品包含的种种深刻情感要素, 将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经验, 通过各种形式, 让学生将获得的艺术情感给予具体表现, 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和矫正, 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心理转换和发展过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具备音乐表演所需要的艺术化情感, 音乐表演应当具备感情投入与理性控制两个方面的条件, 对任何一方的过分偏离, 都会造成音乐表演中的情感失控, 只有有效地把握这一过程, 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与理智两种心理产生某种程度的有效结合, 达到声情并茂, 动人心弦的演唱效果。

五、心理调控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演唱紧张和恐惧心理, 培养演唱的适应性心理, 顺利完成表演的二度创作

对于舞台实践经验不多的学生而言, 声乐表演时产生紧张心理是在所难免的。解决学生的紧张情绪, 克服舞台恐惧心理, 需要教师平时积极有效地进行心理引导和调控, 除了平时加强基础训练, 使学生的演唱技巧流畅外, 教师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 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既要考虑到音乐表演创作的特殊性在学生心理上的不同反应, 又要根据学生不同气质、性格、个性心理特点分别对待。例如对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 可安排与其能力相配的演出, 增加其成功的希望, 上台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还应通过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 如小型汇报演唱会, 经常组织学生到公共场所训练表演等, 让学生多实践, 熟悉舞台、熟悉观众,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让他们将注意力和兴趣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演唱中要感到是在用歌声倾诉情感, 传达一种艺术境界, 这样学生就会逐渐适应音乐演唱二度创作的特殊性, 保持临场发挥的良好状态。

综上所述, 声乐教学不仅是技能的培养, 还应包括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声乐教学中, 重视和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是解决声乐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逐步完善声乐教学的重要途径。

摘要:心理因素对声乐教学和演唱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从教与学双方心理状态的协调、学习目的和动机的明确、声乐教学的因材施教、歌唱的情感体验和演唱的适应性心理这五个方面, 结合音乐心理学理论原理, 探讨解决声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强调在声乐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音乐心理,声乐教学,心理调控,培养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2]罗小平, 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

[3]张前.音乐表演心理的若干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0 (03) .

[4]张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5 (01) .

[5]李阳.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作用[J].沈阳大学学报, 2002902) .

[6]韩德森.声乐教学心理调控要点探究[J].艺术百家, 2004 (06) .

上一篇:比较军事教育下一篇:课外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