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声乐教学(共12篇)
高校教学声乐教学 篇1
一、制定科学的声乐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实现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目的的考量, 高校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立足于自身实情, 同时应当同市场化人才诉求相契合。音乐专业院校可以强化“精英音乐人才”的培养;而大多数师范院校或普通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一定侧重“师范性人才”的培养, 为国家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输送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则要侧重于实践性人才的培养, 以便为我国文化事业整体发展输送更多的卓越人才。值得注意的是, 前述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并非彼此不相容, 作为不同的音乐院校而言, 应当结合自身专业建设情况以及自身发展情况, 创设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使学生能够习得扎实的声乐理论知识, 掌握娴熟的声乐技能, 进而称为高素质的声乐人才。
二、注重对声乐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
从教学实践角度看, 音乐类院校在声乐专业课程设置时, 应当结合自身实情, 科学的借鉴与吸收成熟的课程体系设置模式, 不得简单地将其他院校的课程模式套用过来, 如此将因所套用的课程体系无法契合自身专业建设情况, 而难以发挥其实际教学效用。鉴于此, 音乐类院校应当注重依托自身专业特色进行课程体系创设。除了开设普通的乐理知识、声乐作品分析、钢琴等课程之外, 还可以把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声乐加入课程中, 使课程体系既涵盖了通识音乐教育内容, 同时亦纳入传统声乐教学内容。对于课程的具体设置而言, 应当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衔接性以及课程的合理性, 避免因人设课的情形出现, 从而明确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课程设置导向。
三、注重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质上便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的建设均实现全方位的创新。同时应当注意的是, 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并非一无是处, 其亦存在诸多值得保留、发扬的闪光之处, 因而在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活动中, 教师应当意识到此种创新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比如, 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保留的基础上, 可以发展成一对二、一对四, 一对多人的模式, 具体方式可根据教学进度实现动态调整;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应当改变先前教师过于随意的“碎片式”讲解模式, 依托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资源, 实现对“碎片式”知识的整合, 从而使学生直观地对人体发声器官的发声原理实现完整的认知;在成绩评定层面, 教师不应当采取几首歌曲演唱的考核方式, 原因在于此种考核模式亦使部分唱功欠佳的学生因成绩不够理想, 进而导致学习主动性下降, 产生自我怀疑感, 从而影响到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因此, 教师应当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式, 同时注意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计入于总成绩之中, 以便保证评定的客观性。除此之外, 音乐类院校应当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实训的平台, 以便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声乐表演能力。
四、注重管理制度创新
音乐类院校的管理层, 应当立足于对“教学为先”以及“一切为教学服务”的现代管理理念, 即一切行政管理活动的目的乃是应当为教学活动提供服务与帮助, 进而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 注重对学生的管理, 确保课堂出勤情况。但同时, 学校更应该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 结合同学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提供方法, 设备等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制定服务与管理相结合, 相贯穿的制度。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程结构, 使教学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可以借鉴其他国内或国外优秀高校的课程设置,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要做到与时俱进, 针对现在声乐的发展, 结合一些流行的新鲜元素, 加入到课程教学中。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声乐才能的展示契机, 如在大型校内活动中为学生安排节目, 这样将使学生能够通过节目演出的参与, 获得宝贵的舞台表演经验, 同时也使其临场表现能力与反应能力得以增强, 使其综合表演素质得以提升。
五、注重声乐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声乐教师担负着传道解惑的重任, 因而声乐教师的专业化建设程度直接关系到声乐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具体而言, 声乐教师应当注重对自身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 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 同时在教学当中, 声乐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解和把握, 以便开展契合学生个性化诉求的声乐课程教学。
六、注重对学生积极情感的效度化培养
从声乐教学实践来看, 唯有演唱者具备充沛的情感以及对自身演唱情绪的充分调动, 方能够将歌曲内容完美的诠释出来。而不同的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 准确地表达歌曲的艺术思想和特征对于成功地演绎歌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个学生对于歌曲情感的掌控能力决定了演唱是否能够打动观众。一般情况下, 情感较为丰富的人对于音乐的感觉也较高, 所演唱的歌曲也比较容易感动周围的人。声乐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演唱者对演唱作品的词、曲艺术内涵的理解以及表现。鉴于此, 声乐教师在授课之前, 应当充分了解歌曲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创作心境。同时在授课过程之中, 教师应当避免学生毫无感情的投入作品演绎之中, 要注重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引导, 使学生沉浸于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 进而形成心灵的共鸣, 从而实现对作品完美的艺术诠释。
七、结语
声乐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多维的思维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一个对大学生智力开发、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 高校声乐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 充分发挥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完善声乐教学体系, 不断改革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管理模式、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 切实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声乐教学的有效发展。
摘要:高校声乐教学要不断进行改革,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 才能使声乐教育更具有效性。为此, 本文从制定科学的声乐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对声乐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注重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注重声乐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对学生积极情感的效度化培养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声乐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静.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音乐时空, 2014 (23) .
[2]刘红.民族高校声乐教育的创新研究——以民间民歌在高校的传承发展为目标[J].科技展望, 2014 (23) .
[3]魏勇, 任小芳.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新疆喀什师范学院为案[J].民族音乐, 2014 (05) .
[4]郑健.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 2014 (03) .
[5]李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3 (03) .
[6]卢富强.探索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效果[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7]邢爱.传统声乐教学在现代中职课堂中的继承与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S4) .
[8]朱瑾.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体现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 (03) .
高校教学声乐教学 篇2
(一)声乐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
声乐课程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内容广泛、所涉猎的范围大等,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声乐教师除了要掌握教学所必需的歌唱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声乐实践经验,不能总是纸上谈兵,要具有扎实的声乐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
[1]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不乏优秀的专业教师,也有一部分人只是敷衍了事,毫无责任心。
(二)不能因材施教
目前的声乐教学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声乐基础不同,对声乐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不能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对学生有全方面的了解,包括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个性特征等,进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因跟不上课程节奏而丧失学习兴趣。
二、改进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声乐教学体系
要想更好地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建立和完善一个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非常重要。
有了明确的教育体系,才能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实现培养优秀声乐人才的计划,达到促进声乐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可能走弯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真对待,及早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可以借鉴他国声乐教学的优秀方法和手段,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一路向前,走出自己的特色。
(二)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息息相关,只有科学的、先进的声乐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学生的声乐素养。
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应该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常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类型和声部的定位。
其次,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结合声乐歌唱实际,要求学生按时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于好的、美的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
(三)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教师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完成声乐教学的重要前提。
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需要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活动。
二是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技巧的培训,引导学生投入到声乐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可以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也能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而推动声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所以,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深造,坚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声乐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结语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
声乐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备受重视,在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探析 篇3
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一方面,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加剧,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另一方面,近几年的高校普遍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原有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的教学状况;同时,近两年的就业问题暴露出了我们教学上的弊端和不足。因此,高等教育很快调整到了以人才市场为驱动力的发展阶段。声乐作为高等音乐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的种种环节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鉴于此,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进行了尝试性探索。
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直以来,全国大部分普通高校都在沿用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力图一切向其靠拢,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量事实证明,这并不符合普通院校的实际情况,原因在于二者的生源和培养目标不同,普通院校生源水平参差不齐且基础较为薄弱,它培养的不是高、精、尖的歌唱家,而是中小学教师或是在企事业单位能独挡一面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而教育观念落后、授课方式单一、教材陈旧或者新教材使用盲目、考试方式单一等诸方面已严重与社会需求相脱轨。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彻底根除重技轻艺思想
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这不是在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当前的声乐教学,由于目标定位的不准确,在培养规格和方向上容易产生糊涂认识:片面追求声乐演唱的技能技巧,而忽视音乐的审美性质和音乐的情感性特征;文化意识淡薄,导致学生重小课轻大课,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此,作为声乐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从关注学生声乐技能的传授变革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其次,教师在传授声乐技能的同时,要引领学生进入声乐作品的内部,从文化的层面去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感受音乐,体味音乐,最终达到音乐的审美需求。最后,声乐教师必须掌握其他姊妹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特征,具有不同艺术表现和表演的修养,善于挖掘与声乐相关的其他知识补充自我,从而带动学生,彻底根除重技轻艺的艺匠思想。
(二)上课模式由单一式向多样式方向转变
改变教学中传统的授课方式,现今部分高校虽然也做了大胆的尝试,但都过于片面,要么是个别课,要么是小组课。笔者认为,在声乐教学中完全可以采用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形式,这样势必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三者结合起来可以做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个别课可以解决学生的声乐技巧问题,小组课和集体课可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比如说,一年级以集体课为主,经过学习或达到一定标准后可以安排上小组课,采用滚动式方法以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二三年级可以采用个别课、小组课相结合的方式上课,同时上集体课讲授声乐理论知识;四年级以个别课为主,以便拔高专业,参加艺术实践,突出专业优势。
(三)教学方法由注入式、被动式向引导式、主动式转变
声乐教学往往是教师讲授抽象的理论知识、范唱,继而学生模仿唱,这样做既忽视了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也会慢慢使学生丧失学习声乐的兴趣。我认为恰当的做法是,声乐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辨别,可以组织程度较好的学生进行探讨,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譬如说,演唱一首作品,要想唱好它,学生需搜集大量的资料,如作品的时代、风格、内容等,对照歌谱进行仔细的分析,继而再结合声乐技巧进行演唱,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这首歌该如何唱,说出各自的理解,并分别演唱,看谁唱得更感人,更有思想,而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期间,教师只作引导性的暗示,而不是从头至尾教学生如何演唱。这种教学形式上的改进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改变教师一贯的“注入式”封闭教学格局,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注意更新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一直以来,声乐专业可以说没有固定的教材,大部分教师选用的一般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曲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教材中的部分曲目已显示出某些弊端。虽然近几年有大量新作品涌现出来,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用到教学上,但普遍存在盲目性,有些甚至根本不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一些优秀的新作品却用之极少甚至不用。这些都与声乐教师不无关系,教师的喜好往往决定着为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演唱作品,通常是民歌教师只教授民歌,美声教师只教授美声等,忽视了学生的嗓音特点和演唱特点,结果是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改革,首先,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选择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有训练价值的中外声乐作品,同时也要对优秀的声乐新作品积极选用,不断更新教材,做到与时俱进。其次,要泛唱与精唱相结合,要让学生接触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声乐作品。再次,在曲目选择上,既要学习西欧的传统唱法,也要学习中国的民族民间歌曲、戏曲、通俗歌曲,使学生向艺术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五)开展第二课堂,加强艺术实践,突出声乐专业的特点
实践教学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普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任务不是培养高、精、尖的歌唱家,我们应面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来审视我们的教育现状,充分与社会接轨。四年的学制其实很短,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加强艺术实践,培养出适用性人才呢?笔者认为开展第二课堂至关重要:1.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可以定期组织周末音乐会,节假日组织大型音乐会;2.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艺术活动,让学生担任各种音乐学习班的教学辅导工作,达到与社会接轨;3.鼓励学生走进中小学,参加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和文艺节目的辅导和编排工作。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演唱和表演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教师不断总结经验,发现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积极融入社会,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差距,找准学习的目标,以便以后顺利就业。
(六)考试方式由单一演唱向形式多样化转变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一直以来是教师怎么考,学生就怎么学,往往是专业考试只演唱一首歌或者两三首歌,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致使学生的演唱能力欠缺,结果是不利于培养现在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那么,声乐考试如何围绕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1.平时的艺术实践应纳入考评,并占有一定的分值比例;2.考试内容要包括不同风格和体裁的中外作品演唱,适当时候可以加入戏曲演唱;3.考试形式可以采取独唱、重唱、自弹自唱和戏曲表演唱;4.把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纳入考试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不断总结经验促进教学,更有利于“站好讲台,上稳舞台,面向社会,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总之,声乐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极其复杂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它是一件关系着我们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前途的大事。目前,虽然在国内有诸多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改革的进程,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面对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以及诸如此类的种种新形势,势必要求我们的声乐教育要与社会密切接轨。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身体力行,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立足于社会的现实和需求,立足于教育的根本,进行声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期为声乐教育的发展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
浅析高校声乐教学模式 篇4
一、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标方面
目前, 高校的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沿用着专业音乐 (艺术) 院校的教学目标, 都以学科作为中心,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都强调了学科的专业性、层次性、深度性和难度性, 各个学科之间缺乏相应的联系, 导致声乐教学只是一味的知识、技能的教学。另外, 高校中的大部分声乐教师都来自专业音乐 (艺术) 院校的毕业生, 受他们在专业院校学习的影响, 他们只关注自己在专业技能方面的精深, 而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 因而这些声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大都会向学生传递抓住专业发展这个方向, 强调专业的专业性和重要性, 久而久之, 就使学生形成了只重视自己专业的发展, 而忽视了其他专业技能的提高, 重视了“一专”, 而忽视的“多能”, 这样就不能够更好地为基础音乐教育工作服务。
2. 教学形式方面
在目前的声乐教学过程中都是采用的“一对一”的授课形式, 学生们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观摩学习的机会较少, 使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之后无从下手, 不知道怎样去予以解决, 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 学生即便是知道自己出现的问题, 也是一筹莫展, 不知道什么样的解决方式是最好的。
另外, 高校的盲目扩招使得学校的教育师资严重缺乏, 高校音乐专业的设备、学习场地、学习资源等方面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高校的声乐专业的教学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此外, 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校学习四年的时间, 但却仅仅有一个至两个月的教学实习时间, 这么短的实习时间, 学生既要上课又要备课, 既要考虑择业问题又要考虑就业问题, 试想, 这么短的教学实习的时间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实习本领, 如何能树立学生的师范专业理想, 如何能够培养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感情。因此, 一些学校的教学实习仅仅就流于普通形式, 这样的形式主义实习教学, 根本无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无法达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无法找出自身学习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差距。
二、声乐课程改革的主要设想
1. 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演唱出声情并茂的歌曲是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位歌唱者演唱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演唱者自身二度创作的结果。一般来说, 成功的二度创作不但能够使作品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更加鲜明完美, 而且还能够更好、更准确地展示作品的内涵, 并且还更具独特的个人艺术魅力。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 几乎所有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 有些教师甚至将声乐教学变成了纯粹的歌唱技能的训练教育, 学生整个学习状态都是在感觉自己如何该提高歌唱本领, 这样势必会阻碍学生实际歌唱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音乐是一门审美教育的艺术, 声乐教育亦是如此, 因此说, 审美能力的高低将影响着学生歌唱水平与学习效果。所以, 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大量的审美实践活动中不断的积累和丰富自身的审美经验。只有丰富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展示歌曲自身的内在美, 使学生的演唱更得体、更自如, 更具感染力。
声乐歌曲是词曲交融、诗歌合璧的综合体裁, 它是词曲作者经过大量的努力共同创作的结果。歌曲既不同于传统的器乐曲, 又不同于纯粹的诗歌, 它是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相互交流的综合艺术价值。作为当今的声乐教师, 既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 又要分层次感知作品, 既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旋律美, 又要让学生体会歌词的涵义, 既要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 又要生动、形象地表现作品。
2. 开设声乐理论教学课程
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课程在必修专业课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课程。声乐的教学目的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歌唱能力, 锻炼学生的歌唱方法, 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还要使学生账务声乐教学能力和歌唱理论的合理利用本领。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基本的声乐歌唱技巧, 还要传授学生一些相关的声乐教学方法和歌唱理论, 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实践课程, 技能课程的学习虽然重要, 但是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 它不能全部贯穿着整个高师的声乐教学过程。声乐理论以及其他综合素质课程虽然比不上技能重要, 但是不容忽视。在高校声乐教学中, 教师既要教“声乐”, 也要教“声乐教学”;学生既要学“声乐”, 又要学“声乐教学”。高校的声乐教学应该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好的演唱技巧, 还要掌握歌唱的基础理论, 为其今后进人社会担任中小学教育工作做好准备。我们必须明确, 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音乐教育而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是为基础教育培养有声乐专长的师资, 而不是在造就歌唱家。总之对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到底作何评价, 笔者认为应该以发展的观点, 着眼于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局, 既不能用专业院校声乐表演专业的标准来要求, 也不能用旧的高校专业声乐课程标准来看待, 而要重塑新的质量评估体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专业方向上由“封闭定向型”向“开向非定向型”的改变, “专业”教育的属性和办学模式也会发生某种偏离和转移, 对教学质量检验也由单一的“适应性” (适应教育教学需要) 转为发展的多样的、整体性的、适应性的、特色化多层次的质量标准。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也应以这样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来看待。这与高校专业学院的的培养目标——专门型教育人才和应用型社会人才是相应的。
3. 组织建立合理科学的声乐教学过程
合理科学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科学的学习理念和思维方式。过程往往会决定或影响到结果的形成。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 方法和行为的盲目性就会不断增大。所以, 科学的思维方式, 正确的理论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声乐训练还被认为是一门感觉的艺术, 但无论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还是具休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手段,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都应形成严格的体系, 都应
浅谈美术课堂分组教学
顾淑琴 (湛江市教师进修学校广东湛江524000)
摘要:本文从课堂分组合作学习的角度, 分析了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激发和提高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兴趣。主要分析了分组的科学性、分组合作模拟情景、教师引领协助各组以及教师进行有效评价四个方面如何做才有利于学生对美术教学产生和增强兴趣。
关键词:美术课堂;分组合作;美术教学;有效评价;美术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条件,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美术课堂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 在美术课堂上, 一些教师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授, 使教学显得死板,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创新, 无法使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力, 容易使学生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甚至厌倦美术学习。此外,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连贯的保持下去也是比较困难的。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转变观念, 勇于创新, 以恰当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如何激发并提高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美术课堂质量, 广大美术教师进行了深刻并且广泛的探讨与研究。经过总结, 主要有一些几种方式:情景教学法、多媒体等多手段教学法、课外拓展法、鼓励教学法、合理评价法等。这些方法有利于使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并且有吸引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上面这些方法没有强调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竞争和来使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美术学习上来, 进而提高美术课堂质量。在美术课堂上, 不但可以有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合作与交流, 还可以存在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形式。美术课堂分组合作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科学分组, 保证均衡性
分组的方法是否科学, 直接关系到分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分组的方法应坚持“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时要参考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别、个性、爱好特长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 并且要让学生自愿搭配学习小组, 并保证组内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以及组间竞争的公平性。形成“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的有效机制, 小组合作应分工明确, 各负其责, 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 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但要定期轮换所担任的角色, 一学期做2~3次调整, 改变合作对象与分工。做到使美味同学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提高合作能力, 从而激活学生兴趣。
二、创设情境, 合作交流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 是沟通现实生活及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创设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情景, 不但能够让学生在合作情景模拟中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 有利于高效率的完成课堂任务。比如在课堂上, 由一名小组成员来扮遵循一定的艺术发展规律。教师要在这个前题下,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上, 不断使自己的教学规范化、理论化、系统化衡量评价声乐教学的标准是什么?教师们应多思考, 多探讨。各类学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有的音乐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音乐大师, 能走出国门去参加各种声乐大赛, 演出大型歌剧的。而我们大部分学校培养的是今后各类学校的音乐教师和基层的音乐工作者, 是为中国老百姓演唱的歌者。沈湘先生的学生殷秀梅, 二十多年来, 一直是广大听众喜爱的歌手。她曾两届获听众喜爱的美声金奖, 广播四十年优秀奖等十次奖。在高雅音乐受冷落时, 她的演唱始终受到听众的欢迎 (打破了美声唱法不受欢迎, 是曲高和寡的概念) 。演模特, 其他小组成员来素描, 然后再交换角色, 最后进行互相点评, 组员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对其他组员的观点。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从不同角色、不同角度来观察目标的效果是什么样的。
三、教师监控, 引导协助
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一些教师或站在讲台低头准备下一环节的内容, 或用目光巡视全场等待结果, 或在教室巡回一言不发。这些行为完全把教师在分组教学模式中定义为了一个旁观者, 这是不科学的。正确的做法是,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 而是一个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激励者、欣赏者, 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和控制学生的小组活动,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提高分组合作学习的质量而注重每一个小组的合作交流情况。
四、因材施评, 有效评价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训练,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因此, 美术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时, 要多鼓励, 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和兴趣爱好, 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 承认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 努力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同一件艺术作品, 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环境、形式、角度看上去, 很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尤其是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们。教师对于掌握如何有效评价分组合作产生的探究结果, 要灵活运用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两种方法, 要看到学生个体差异, 小组间的差异, 通过评价的手段, 促进落后小组上进, 鼓励优秀小组继续努力。
总之,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相互学习和帮助, 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此外, 分组合作学习还对学生的心理需求, 自信心建立, 友谊的加强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锻炼都很有帮助, 符合未来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靳馥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学质量[J].甘肃教育2010 (10) [2]李丽娜.美术欣赏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陕西教育 (高教版) 2009 (07)
[3]陈梅英.美术教学中的激趣策略[J].当代教育2010 (09)
[4]胡惠中.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J].新课程2008 (05) [5]温迪安.浅谈美术教学的鼓励教学法[J].才智2008 (12)
[6]周睿.农村中学开展美术教学经验之谈[J].知识经济2008 (10) [7]魏建军.再议初中美术合作学习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2010 (09)
这也是沈先生教学的功典范。正如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说过:“伟大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 正因为是它们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的。”砰声乐作品是通过了演唱者的二度创造赋予它生命, 使欣赏者感受到声乐作品鲜活的灵性而喜爱。所以, 如何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声乐艺术教学, 培养既受社会大众欢迎又能得到同行们专业认可的演唱者, 是声乐教育工作者要探讨的问题。
摘要:近段时期来, 我国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内容、形式和理念虽然有不同程度的改革措施, 但是大部分都是在以往基础上的传承, 其创新部分相对较少。声乐教育仍然还是停留在过去的经验性教学模式和个人“包片”负责的教学形式, 这样的教学形式缺乏个性教学, 教材内容单一, 导致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思想不是非常清晰, 因此, 如何探索、研究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 继续深入声乐教学改革,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整体水平, 就必须具有新的教学观念。
关键词:声乐,改革,存在问题,教学观念
参考文献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 篇5
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学模式是完成课程设置内容的重要手段。
尽管随着新时期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更新了不少,但是从整体上看,各高校基本上还在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精英化教学模式,采用“一对一”的小班形式传授技巧,而用“大合班”的形式讲授理论知识。
从形式上看这种“大”“小”结合的教学模式似乎颇为合理,但是对于扩招以来生源日益增加的我国各高校来说,“一对一”的授课模式很难惠及学生全体,而“大合班”的模式则很难有针对性,教学实效无法保证。
因此,大小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只是流于形式,客观上是降低了教学成本,却并未取得教学效果的实质性改进,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削弱。
其最终结果往往是,经过一个或多个学年的声乐教学,学生仅仅学会了演唱几首歌曲,但这一切只是数量的增加而非质量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四,评价体系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评价体系不仅是对教学活动的引导,而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证。
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评价体系不太科学。
首先,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过于重视对学生声乐技巧的考察,而对技巧之外的情感、态度等因素则轻视甚至忽视,也就无法真正检验学生的整体素质。
其次,评价主体基本都是教师,这种主体单一的评价模式剥夺了学生以及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的机会与权力,不利于对教学的合理引导,而且在单一的教师主体评价下,有时教师很难做到评价的客观公正,其评价往往受情感、经验等因素影响,这些都是评价不合理的表现。
第五,师资建设问题。
师资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高校中,除了专业音乐院校以外,大多数高校音乐教育师资较为薄弱,而在声乐教学方面则更显得捉襟见肘,不仅数量上远远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需求,质量上更是无法短期内达到预期要求。
究其原因,一方面,高学历的理论人才欠缺,不能为声乐教学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高技能的行业专业人才欠缺,不能为声乐教学的纵深发展提供实践支持。
除了“高精尖”的学科带头人欠缺外,整个行业的人才梯队建设也是不成体系,无法从上至下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二、当前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现状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声乐教学在改革的大潮之下,既取得了一些成绩,更暴露出一些问题。
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一定要从这些问题出发,为高校声乐教学的健康发展寻求对策。
第一,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切实发挥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其制定必须因地制宜,即各高校要结合本校校情与社会实际,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
音乐专业院校可以强化“精英音乐人才”的培养;而大多数师范院校或普通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一定侧重“师范性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输送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则要侧重于实践性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基层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人才支持。
当然,这几个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割裂开来,每种院校在突出重点的情况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声乐知识。
第二,优化课程设置。
从整体上说,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必须要多元化,不能再盲目照搬某一权威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而要把自己学校特点融入到教学当中。
除了开设普通的乐理知识、声乐作品分析、钢琴等课程之外,还可以把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声乐加入课程中。
这样课程既包括了通识课,又融入了地方民族特色,同时也把高校教学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了。
在课程设置中,各个科目不能是拼凑式的,而应当是有机联系的,科目之间应当互相促进,既要重视理论,又要重视实践技能,二者并行发展。
第三,更新教学模式。
虽然高校扩招以来,生源不断增加,教学师生数量的矛盾日益凸显,但是永远不能忽视现代教育的重要本质: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首先,把数量大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根据其声乐知识水平、个性、嗓音等特征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分级教学。
其次,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争取在最小范围内实施通识课“大班教学”,以提升教学效率。
对于“一对一”的专业课也要做出相应调整,在做好“一对一”的典型示范后,更多关注全体学生。
另外,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前提下,增加实施任务教学的机会,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之下更多地自主探索。
第四,调整评价体系。
在现行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体系下,教师一定要采取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降低教师个体因素对学生评价的影响,而且要真实反映日常教学。
另外,评价形式应该多样化,不能纯粹对学生声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进行考查,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综合素质。
此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除了教师之外,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从学生的视角评价可以带来新奇的效果,还可以引入社会评价,比如让学生通过一次社会实践,让相关专家、部门对其评价等。
第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高校声乐教学的师资来说,当前形势下,首先,要大力引进人才,既要引进高学历的声乐理论人才,也要引进行业内部经验丰富而且水平高的技能人才。
其次,高校声乐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可以轮流到国内知名高校或研究所进修,也可以实施惠及范围更广的校本培训,也可以让教师深入行业内部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从而全方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最后,教师要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在日常教学和参加培训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研究指导教学,让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
三、结语
高校声乐教学是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但是我国音乐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当今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生源差异较大的`形势下,声乐教师只有立足现状,带着问题意识和改革意识,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在教学中注意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声乐人才。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 声乐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59-01
引言
普通高校与艺术类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普通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因此声乐教学作为人文类课程,近年来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声乐教学理念还比较传统、声乐教学方式比较陈旧等,这些都会影响声乐教学效率,最终导致声乐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们生活的逐渐改变,我们对音乐的需求越来越大,声乐艺术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声乐教学绝对不只是进行纯粹的知识传授,更多时候,声乐教学具有比知识传授更重要的素质培养的目的。声乐的魅力在于能够舒缓人们的心情,带给欣赏者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加强声乐教学成为素质教育背景下很多普通高校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普通高校增加了声乐教学的力度,也增加了相应的课时,但是普通高校与艺术类院校相比较而言,其艺术氛围还是有一定欠缺,因此对声乐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影响。尽管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声乐艺术相关的专业,近年来相关专业的招生数量也有一定的增加,但仍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对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一)声乐课程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普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声乐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是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因,由于当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比较复杂,各种课程都有,加上高校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在一定程度上对声乐教材比较忽视,因此,导致声乐课程的课时、硬件以及教师队伍等方面的配备都存在问题,极大地影响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方式比较陈旧,使得学生丧失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出发点,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普通高校声乐教与学的氛围欠佳,主要表现在:忽视学生演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教师业务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训提高、忽视对外声乐讲座的开展、忽视声乐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等等。声乐教学往往采用比较传统刻板、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很难适应舞台表演,也很难有更高层次的提高和发展。这些都使得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
(三)声乐教学中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不够
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过程中,由于普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如艺术院校灵活,声乐课程设置主要以集体课为主,这样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肯定不够。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嗓音特质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们的歌唱能力、演唱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那么声乐集体课则不可能适应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直接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上很难取得成果,另一方面学生声乐水平提高甚缓。
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对声乐教学进行准确地定位,提高对其声乐艺术的认识
加强声乐教学管理,首先应该要对声乐课程的地位进行确定,了解声乐教学的重要作用,从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高校声乐教学的主旨是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陶冶自身的情操,使得自身的声乐技能有更大提升和进步。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要与高校的综合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加强学生对与声乐专业相关的各种知识的了解,同时加强教育工作者对声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其次在声乐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要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加强声乐教学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声乐课程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各种声乐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感悟能力,进而提升整个人的修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学校领导以及具体工作人员的声乐教学意识进行改革和引导,使得学校领导者能够意识到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加强声乐教学的机构和组织的建设以及完善,加强对声乐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器材、教材等方面的更新,最终不断提高声乐教学目标与高校教育目标之间的契合度。
(二)激发学生学习声乐艺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声乐艺术的兴趣是高校声乐教学的出发点。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以及间接兴趣,在培养学生的声乐兴趣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由于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感到乏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非常重要。
(三)合理、灵活地调整课程设置
声乐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课程,由于每个声乐学生嗓音特质都是独一无二、各不相同的,而且声乐技术水平、声乐感悟能力也大相径庭、还有不同声部的划分,所以要适应和满足每个学生的条件和学习需求就需要合理、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及歌唱能力与技术水平的不同,适当调整课程设置,让声乐集体课和声乐小课两种形式的课程并存,同时增加一些声乐一对一、一对二等小课的比例,这样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竞争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搭配利用。
(四)声乐艺术氛围的建立
普通高校的声乐艺术氛围普遍欠缺,这样对声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保证不够,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不利,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的保持和提高不利,对普通高校声乐长远发展不利,所以声乐艺术氛围的建立非常重要。具体方案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多设置一些声乐艺术及相关艺术的欣赏或鉴赏课程外,尽可能多的提供舞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演唱实践的锻炼活动,多组织教师、学生的声乐音乐会,多承办声乐比赛,多聘请外校、外国等声乐大家的学术交流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声乐艺术氛围的建立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我国的艺术版图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加强声乐教学是当前普通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当前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以便更好地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06)
[2]李丽.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研究[J].大众文艺,2013(07)
[3]付小波.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高校声乐教学之我见 篇7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在《师说》中曾着重指出“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首先得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声乐教学也不外如是。结合一线教学实际与经验, 窃以为, 搞好高校声乐教学必须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该部分, 笔者就主要从此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 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和认识, 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其一、升华对音乐艺术的认识。笔者以为, 音乐艺术不仅是声音的艺术, 更是人性的艺术。实际教学中, 要通过民族声乐唱法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实现音乐艺术的文化价值。其二、重新认识与定位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正确认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音乐教师而言, 其价值则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唱多少首动听的歌曲,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把握各类歌曲的风格特点, 并能唱好。即“授之以渔”, 而非“授之以鱼”。
其次, 坚持终身学习, 提高教师的社会价值。与其他知识一样, 音乐艺术理论与实践从诞生之初即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中;教学过程中, 各种思想观念与教学方法也日新月异。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必须得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汲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
再次, 融数字化教学与本土化教学理论于一体。教学中, 教师充分利用电脑的多轨录音功能将学生的演唱进行录制, 让其与原唱比对, 亲眼看到自己声音的波形, 并结合声音效果进行讲解分析, 做到纠偏补阙。此外, 根据高校学生的地域性差异, 让其担任本土化音乐教学的先锋, 传递本地音乐文化的相关知识。
概而言之, 声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本着音乐教育源于人类、发展于人类并终结于人类的价值取向,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贯彻于教学实践。
二、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的实践源于春秋时期的孔子, 该词的明确提出是在宋代朱熹的《论语》注解当中, “孔子教人, 各因其才”。声乐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则是, 根据学生在声部、声音类型、群体特征、生理和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共性和个体差异采取相应教学方法和措施, 使其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凸显自己的个性。
第一、对于主修声乐的学生来讲, 声音是其“乐器”, 要想用此来表现作品深刻内涵的话, 就得给人以音响美、形体美、思想美、语言美以及情感美。对于这个群体, 教师在教学中, 首先需要调整其发生器官各部分肌肉的平衡, 以确保喉咙打开、两肋扩张、口腔保持吸气时的状态将声音发出来。该群体低年级学生的声音训练应以中声区为主, 采用三度、五度音阶的上下行来训练“A、E、I、O、U”五个母音的连接。
声区转换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难度不太高的中外艺术歌曲, 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将发声练习所掌握的一些技巧进行运用。当学生基本掌握这一难点之后, 发生训练进入复杂技巧性练习阶段。比如, 顿音、跳音、连音等等。这时,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发声练习过程中发现的较难的乐句挑出来, 作为辅助发声练习的素材。
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一下, 即, 学生反复训练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适时进行正确地演唱示范。由于这样做直观性高、感性强, 学生能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较为容易的找到音感。
第二、对于辅修声乐的学生, 声乐练习则采用相对简单的三度、五度音阶进行训练。方法上, 要以歌代声。即, 以唱歌为主, 结合歌曲为学生讲解用声技巧。当然, 唱歌时, 要注意音乐的完整性和旋律的起伏性。此外, 在课堂上, 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基本常识的传授, 比如, 声部的划分、嗓音的保护, 等等。
三、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教育
高校声乐教学在美育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 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 可以使其相得益彰。既有利于声乐课堂思想性的升华, 又有利于美育教育的美感和形象性。因此,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行美育教育。
第一, 声乐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往往, 作者都力求通过声乐作品将自己的真实情感生动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性地深度挖掘。启发学生通过剖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唤起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 实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进而能够体味其思想内涵, 品味其美好意境。
第二, 声乐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声乐作品颇为繁复,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不同选择的能力。
第三, 声乐教学中要注意放飞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人们常说, 没有想象能力的思维是一潭死水, 激不起半朵浪花。对于音乐而言, 更是如此。声乐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放飞思绪, 通过想象描绘出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 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将抽象化的概念展示出来, 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之美。比如, 在歌唱《东方红》时, 可以启发学生想象旭日东升、万物竞相奔放的情景, 以此来感受前辈真心赞颂共产党和伟大领袖丰功伟绩的喜悦之情, 感受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富国、强国的坚强斗志, 等等。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年。
[2]涂爱萍:《人文背景下中国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探析》,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7 (2) :68-70。
高校声乐教学思路的研究 篇8
声乐教学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建立, 并不是一两位专家所能解决的。各种类型的全国声乐教学研讨会就是对声乐教学规律进行探讨的重要学术活动, 只不过并未在全国的基础院校进行推广。几所全国重点音乐院校都制定了明确的教学大纲、教材、考查考试方式等等, 但只适用于本校学生的教学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等实际情况, 可以作为参考, 但并并不适合在全国所有院校音乐专业推广和实施。我国各高校音乐专业中, 声乐教研室通常是人数最多的教学团队, 这是声乐教学系统化、规范化的有利条件。声乐教师们应该运用集体智慧, 针对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教学研讨工作, 共同备课, 互相听课, 在这一过程中, 集思广益, 探索真知, 把每个人片面的想法集中归纳起来, 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集体讨论, 制定出适用于本校本专业特点的、相对完整、全面的教学规范, 对声乐教学系统化、规范化进行探讨、研究, 逐步完成声乐教学系统化的建设。
声乐教学系统化具体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思路系统化:采用以理性为主导, 理性、感性相结合的教学思路;
2、教学内容程序安排、环节设置系统化, 包括歌唱技能、歌唱语言、艺术表达、舞台实践等诸多环节;
3、教学语言和手段中因果关系、本末关系的确定;
4、教学原则系统化;
5、相关课程设置系统化;
6、教学形式系统化;
7、教学目的系统化;
8、考试方式系统化。
以上几点是声乐教学系统化建设中的几方面内容, 其中第一点教学思路系统化是声乐教学系统化建设中的首要环节, 对声乐教学系统化的其他方面具有导向作用, 是决定声乐教学效果的根本原因。
声乐教学中通常采用两种教学思路, 即感性教学思路和理性教学思路, 在不同的教学思路引导下, 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不同做法和效果, 例如:在歌唱技术教学环节中, 如果运用感性教学思路, 就运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声音的结果和演唱者的主观感受进行描摹, 引导学生对于声音的听觉感受和歌唱方法的表象进行直接模仿而发声, 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如果运用理性教学思路, 就需要运用理性语言对声乐技术的要领进行客观准确的表述,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学生运用明确的心理暗示对人体乐器——嗓音进行调控和演奏, 进而达到预期的声音效果, 过程和结果都非常明确, 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目标。
在任何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没有哪个学科可以依靠对结果的猜测和模仿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目前的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 感性教学思路占有主导地位, 声乐教师往往过于强调对声音结果的听觉感受, 忽略对发声过程的讲解分析。
声乐教学思路中缺乏理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 歌唱者所使用的乐器是人的发声器官和共鸣器官, 歌唱动力是人的呼吸运动, 歌唱发声过程实际是呼吸的空气与人的发声器官——声带之间的碰撞、摩擦产生的声波, 经共鸣器官的扩大与美化传达出来的过程, 最终形成发声效率很高的声音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 歌唱的三个要素——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呼吸器官大多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 尤其难以观察到歌唱动态的过程和状况, 这一因素极易造成教学双方对歌唱方法的想象和推测, 由此产生许多主观的、片面的、缺乏科学依据的教学语言和手段;
第二, 歌唱者嗓音条件和乐感的差异也是造成声乐教学活动缺乏系统和规范的重要原因。例如:男女声部的差异, 高低声部的差异, 歌唱者语言习惯、文化修养、个性色彩的差异等, 即便同一声部的歌唱者, 其嗓音也有很大的差别, 如音色的亮暗, 声带闭合状况, 声音的灵敏度, 音色的戏剧性或抒情性等;
第三, 声乐是听觉的艺术, 听觉感受都是转瞬即逝的, 一旦消失, 就很难用直观的方式完全再现, 语言对声音的表述也往往带有极大的主观因素, 这是造成在声乐教学中师生交流经常出现误解和歧义的主要原因。
感性教学思路并非完全没有用处, 但不能单纯依靠感性思路进行声乐教学, 尤其在歌唱者的基础学习阶段, 更需要在理性思路的基础上, 以客观的歌唱技术要领为主导, 引导学生对人体乐器进行准确的调控和发声, 再运用感性教学思路对发声的结果进行感性描述, 帮助记忆声音, 以便巩固歌唱技术, 使学生建立起科学有序的学习习惯和客观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和对声音的模仿, 能够独立自主、高效率的学习。因此, 声乐教学思路应该采用以理性为基础和前提, 理性、感性相结合的教学思路。
声乐教学思路的确定与选择对声乐教学系统化其他环节的系统化建设起着导向作用, 因此所有声乐教师都应该严格遵循规范严谨、科学有序的理性声乐教学思路, 运用有针对性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 为声乐教学系统化建设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研究 篇9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从高等院校开始恢复招生以来, 声乐教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各个高校都开始设立声乐专业, 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 为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高校的声乐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是也存在着声乐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 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等不足。
(一) 声乐的理论支撑不够
虽然声乐教学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 但是关于声乐教学的理论问题还没有明确地提上研究的进程。声乐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比较薄弱, 声乐教学的理论不能给教学的实践提供指导。声乐教学基本理论性问题的缺乏已经阻碍了声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在高等教学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的审美需求更加旺盛的今天, 缺乏系统成熟理论指导的高校声乐教学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声乐人才。
(二) 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
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设置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现阶段的高校声乐课程设置相对单一, 声乐课程主要表现在声乐演唱、表演, 作品创作背景分析, 和声训练等课程。从课程的设置上来看, 明显缺乏多样性。由于声乐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不够成熟, 导致在声乐教学的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很少涉及声乐的基本理论问题, 在很多高校声乐教学变成了简单的演唱模仿课。老师的讲课内容和形式过于随意,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很难达到良好的声乐教学目标, 学生对声乐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发展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声乐教学注重学生的演唱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职业音乐工作者以及音乐家,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 通过对学生的声乐教学, 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大学生通过声乐知识的学习, 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音乐知识, 提升审美艺术水平, 而且能够迅速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通过声乐教学可以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以声乐知识的学习为依托, 去主动感受音乐的美感, 去体验美、感受美、发现美,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追求。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服务的, 高校的声乐教学是学校正常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进而带动全体国民艺术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
三、改进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建议
(一) 加快声乐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 又不同于实践, 实践活动必须接受理论知识的指导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针对现阶段高校声乐教学理论性问题研究不够的问题, 应该加强对声乐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通过对长期的声乐教学实践的分析和总结, 认真地分析高校声乐教学的基本问题。经过仔细的分析与论证, 提出能够反映我国声乐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为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理论上的动力。
(二) 明确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目标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声乐领域的“专才”, 而是努力培养具有特殊技能的“全才”。明确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目标能够有效地指导高校的声乐教学实践。在高校的整个声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必须仅仅地坚持声乐教学的目标, 不能盲目地借鉴专业声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普通高校不能过于重视声乐基本的演唱和表演技能的训练, 而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声乐知识, 使学生了解声乐的产生于发展背景、声乐的表演形式、声乐的类型与创作方法、主要的声乐艺术家及其作品。这种全面性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 增加人文艺术气息的培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 合理地设置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
在明确高校声乐教学的目标的基础上, 设置合理地声乐教学课程, 更加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高校的声乐教学针对的对象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 在课程设置上不能仅仅采取简单的声乐技巧训练, 在声乐课堂上应该重点介绍相关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 单纯的声乐技能训练是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声乐教学应该抛弃过度专业化的路线, 实现声乐教学的“综合型”发展目标。在教学的内容上采取丰富多样的声乐知识教学, 使学生全面地学习和掌握声乐的基础知识。在声乐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指导下, 努力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 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具有不同于专业院校的特殊性, 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目标, 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保障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摘要:声乐是音乐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声乐这一艺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如何做好声乐人才培养以及声乐作品的创作工作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普通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 承担着声乐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对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得出在我国高校发展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进而提出不断完善我国声乐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石维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略论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改进 篇10
一、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实际简要分析
以上是对某地方高校声乐专业一年级到四年级200名同学所作的抽样调查问卷中的部分内容,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的内容, 可以看出, 地方高校的同学获取声乐知识的主要渠道仍是来自于学校教育, 大部分同学对声乐艺术还是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亦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如部分同学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不甚浓厚, 学习动力不足, 对声乐在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价值评价不高等问题。据此可见, 在大部分地方高校中开设的声乐教学类课程实际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从而也就反映出提高地方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教学目的不易实现。
二、问题的分析
(一) 办学思路与社会需求脱节
经一项研究表明, 大部分大学生在入学前选择专业时就已经意识到专业教育将直接影响到个人未来就业, 专业就业问题成为家长和学生考虑的重中之重。一个专业如果不能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将会失去生源而无法继续发展。现在一些普通高校中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追求精英式的教育, 过度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它能力的培养, 这与当今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是存在距离和误差的。声乐精英式的教育模式导致的最后结果仅仅只能使少部分学生学有所成, 而真正学有所用的则更少, 剩下的大部分学生在即没有专业上的优势也没有较好综合素质的情况下难以就业。因此, 如何转变办学理念,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是每个声乐教育家们需进行深刻思考的问题。
(二) 管理理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
首先, 经笔者多年观察和切身体验, 大多地方高校对于声乐专业课程的开设和工作的指导方式并没有根据专业特点来制定, 而是以普通专业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 这就造成了管理与教学严重脱节, 让声乐专业课程难以适应学校管理同时, 也让学校难以对声乐专业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控制。如, 教学三表的填写、教案的书写、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式等, 都体现了学校管理与专业特点严重不符的现象。这些相互矛盾现象的存在必定会阻碍声乐专业的发展进而阻碍学校大局的发展。其次, 部分地方高校声乐课程仍采用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授课方式, 对于并不推崇精英教育的今天, 这样的授课方式即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升, 更难适应时代发展。因此, 这样的授课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潮流, 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升, 取得实效的。第三, 对于声乐专业学生开设相关课程方面,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往往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在声乐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对于“教什么”“怎么教”, 教师时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对学生而言, “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什么”, 亦时常感到茫然无措, 并进而容易消挫对于声乐学习的兴趣。由此往往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应付差事, 并不看重实效, 教学活动不自觉中往往流于形式。相应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倦怠, 感到索然无味, 学习兴趣难以提升, 常常是学时费力、学完就忘, 更罔论提升声乐综合素质。
(三) 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知识体系难以建构
地方高校中的声乐专业学生与重点院校中的声乐专业学生相较而言, 在综合素质方面往往稍逊一筹, 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实际。同时, 声乐艺术本身又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良好完善的声乐素质的形成, 客观上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注入和支撑作为基础保障, 如文学、审美学、普通话等等, 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完善的知识体系对学生音乐素养所具有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地方高校中的声乐专业学生在综合知识储备上往往有所不足。此外, 声乐艺术又是一门抽象性学科, 初入校门的学生, 一般而言不可能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完备的社会科学常识, 在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下, 想要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就能真正理解声乐艺术的真谛显然是不可能的, 有限的课程学习对于声乐知识的掌握、理解、综合素质的培养来说亦并不足够。因此, 纵横贯通、交错融汇的知识体系难以建构, 客观上增加了学习难度, 使得教学目的和效果难以于短期内凸显出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往往也会受到消极的影响。
(四) 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
扩招以来, 现在大多数高校中的音乐教学设施是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如琴房、钢琴、音响设备等设施配备都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基本上是多人共用一间琴房, 又由于琴房没有配备音响设备, 平常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 不能为学生提供音响或视频, 良好的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三、建议和对策
(一) 转变办学思路
办学思路的转变需建立在对社会需求进行深度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的, 并结合自身特点, 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理念。普通高校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除了坚持自身专业特点、加强专业建设外, 还应在专业教学改革、丰富专业知识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作积极的探索。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 改善管理理念、改进教学方式
管理理念的改变, 主要依靠对专业的重视和了解, 因此, 管理部门及学校领导需提高对音乐专业的认同程度, 对音乐专业的专业特点进行深刻的剖析, 同时, 开拓思路, 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的管理理念, 结合自身特点, 制定正确的管理模式指导教学工作, 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不可或缺。笔者认为,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充分有效地提升学生声乐综合素质为出发点, 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着力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等方面应格外用心。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 扬长补短, 力求通过系列声乐课程的设置和教学, 让学生掌握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对声乐艺术有正确的认识并真正喜爱上声乐艺术。尤为关键的是, 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泛泛而谈、坐而论道, 只是因循守旧地灌输空洞的抽象理论, 更不应让学生产生学了没用或学完了事的心理态势。在相应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多为学生提供锻炼和运用的平台, 力图能让学生把所学用诸实际。体现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应勇于突破现状, 多向外学习新的声乐演唱技巧与声乐教学方法, 抛却陈旧的教学思维理念, 及时调整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 在教学内容上能切合实际并不断创新。
(三)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对地方高校中的音乐学专业中的声乐学习者而言, 单纯依靠课堂学习来提高自身声乐演唱水平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学习虽然是学生获取声乐知识的主要渠道, 但有限的课时、单一的讲授时常会显得捉襟见肘。如前所述, 学习声乐需要较好的知识结构作为支撑, 而地方高校中的音乐专业学生又往往存在知识储备不够、知识面较窄等问题。因此, 应促使学生扩大自身知识结构范围, 除认真学习好自身专业知识以外, 可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各地方戏曲、学习心理学知识、练好普通话等。如此对于学生对声乐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无疑亦会有所裨益。同时, 声乐艺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对于声乐知识的熟稔掌握和运用需要将贯彻于实践中, 并从实践中领会理论的真意所在。故, 鼓励学生大胆走出去, 开拓视野, 学习先进的声乐知识的, 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更多的声乐比赛, 让学生通过舞台这一平台把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 不断锻炼学生的实践和表演能力
(四) 改善教学设施、
高校中教学设施的改善对于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帮助自不待言。音乐专业学生课后练习大部分时间是在琴房里进行, 声乐学生也不例外, 如果象琴房这样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教学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当然, 地方高校若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入诸如独立的音乐厅、排练厅等建设, 对现有教学活动有所裨益之, 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夯实基础。
摘要:地方高校声乐教育对地方声乐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多数地方高校均开设有声乐专业课程, 而如何使声乐课程的教学切实发挥作用, 不至流于形式, 值得探究。
关键词: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进
参考文献
[1]《声乐教学笔记》:王福增.人发音乐出版社.1986年
[2]《素质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魏书生刘继才孟庆欣.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浅析如何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效率 篇11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 教学效率 改进方法
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艺术能力,还需要掌握良好的教学技能。声乐学科的发展体现了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在音乐科目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但是我国许多高校对于声乐教学的教学效率还有待提高,在教学手段和课程选择上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教学手法机械、生源较差、师资水平差距悬殊等方面。以上的这些,对于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障碍。对此,我国的各大高校要认真研究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促进音乐事业的发展。
一、当前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生源素质较低
近年来,受我国教育制度以及考试制度的影响,各大高校普遍增设艺术类专业,扩大招生名额。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音乐专业是为了获得大学本科的学历,并非出自自身爱好和兴趣。由于不断扩招,学生进入艺术类专业的门槛也相应降低。同时,很多有艺术天赋的学生由于文化课成绩限制,无法进入优秀的大学学习,这就造成了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没有优秀的教师指导,师资力量强的学校选择的生源并非最优秀的情况。这些现象都造成了这些年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的生源质量下降。再加上近年来社会风气较为浮躁,充斥着“一曲成名”的诱惑,学生面对成名的诱惑,无法在学校里面沉下心来学习专业的知识,导致基本功不扎实,也限制了将来可能取得的成就。
(二)高校艺术类专业师资力量不强
当前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对于师资力量投入程度不够,有些教师本身就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自身音乐水平较低,由于工作经验以及自身阅历的欠缺,还没有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在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以及因材施教的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欠缺。这些教师经验较少,尚未形成足够的音乐知识储备,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专业性问题其给出的答案缺乏深度,只能从表层去解答,没有深层次的指出学生面临的问题,这样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十分不利的。同时,学生在学习创作与表演的关键时刻没有获得良好的指导,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声乐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教学方法与模式陈旧
在今天的高校声乐教学中,许多非艺术类院校开设的声乐课程依然沿袭着传统音乐学校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教学水平的限制,教学的效率与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当今的艺术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已经和老一辈艺术家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恐怕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在讲究创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对他们接受专业知识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高校声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策
(一)提高生源选拔效率
为了提高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效率,首先要保证生源的质量,因为只有热爱音乐、有上进心的学生,才能下功夫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对此,高校要改变现有的招生观念,不能为了经济利益盲目扩招,而是针对本院校的具体情况开设艺术类专业。同时,在招生和选拔生源的时候,要组建专业能力过硬的考官队伍,在选择学生的时候,不仅要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对于那些拥有良好艺术天赋,但是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此外,校方要设立专门的监督人员,以保证招考环境的公开、公平、公正,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的展示自我,得到应试的机会。
(二)提高教学能力
鉴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提高声乐专业教学效率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1.教师要有自己的艺术观,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正确的表演方法,即使没有充足的舞台表演经验,也要有识别声乐演唱水平的基本能力。对于刚毕业的年轻声乐教师,学校要不断创造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表演经验,想方设法的提高专业能力以及演唱水平,为今后的教学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对歌曲的辨识能力。声乐教师要不断提高对音乐的敏感度,从细微的差别中寻找学生的差错。这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锻炼,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听”的训练,练出一副“金耳朵”,能正确把握声乐演唱中的各种技巧,及时纠正学生的发声、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吐字等方面上的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3.不断提高舞台临场指导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声乐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掌握良好的舞台指导能力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在课堂上,由教师进行伴奏可以起到带领节奏的效果,提高学生对基音的理解。合理计算音程,教师临场指导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表演课的教学效率,高效的临场指导,可以让教师把示范和指导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同时,良好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也可以点燃学生学习声乐的激情,与音乐产生共鸣,从更深的层次把握作品的内涵。
4.“德艺双馨”是每一位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声乐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与艺术修养。声乐演唱是音乐作品情感输出的最直接的方式,演唱者要想充分表达作品的内涵,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生活阅历以及文化素质修养。做到这两样,才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最正确的示范,保证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学习与前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还要对艺术类专业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以保证教师授课的正常进行。同时,艺术专业还要多提供音乐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相信经过校方和教师的不断努力,声乐教学的效率一定会有不小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海春.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杜淳,王雪续,张小虎,冯伟.如何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率[J].安顺学院学报,2011,(05).
谈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意识 篇12
在声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要注重体现时代精神,并运用最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打破以往的常规的教与学的两点一线的教学模式,多加尝试学生讨论、主题研究、比较分析等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规律的课堂模式,将真正有效率和能够体现时代性的方式带到课堂上去。在教学时,要注重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方式的不断变革,声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要以最新的实践为基础,探索新的声乐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将最先进、最具有时代性的声乐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材的编订和选择上也可以体现出时代性,声乐课程的教材要常用常新,不能持续使用一套教材而不知翻新,毕竟声乐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学生对于教材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合理选择教材,合理编订教材, 也是在声乐教改中体现时代性的必由之路。
转变教学观念的声乐教学应该推崇创新的观念和形式,应该不断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建设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我寻找,摸索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类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歌曲的创作能力要在较强的基本理论知识的配合下完成。所以应该从基础抓起,在学生不断巩固基本能力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的审美力、创造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从中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第二课堂大胆延伸教学内容,拓宽思路。另外可以安排自行设计演唱,增强实践能力,提高演唱经验。
二、声乐教学创新内容
加强学科综合声乐教学应该站在多学科的角度展开教学,充分加强学科综合,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不受单一学科的局限,深层次咀嚼音乐作品的内涵。第一,可以加强声乐教学与整个音乐学科之间的综合。其中包含与曲式课程的综合,从曲子的结构安排与曲式课程的综合,从曲子的结构安排声乐。还有与音乐审美课程的综合, 通过聆听,感受声音的不同韵味。另外也可以与和声课程综合,通过伴奏品味和声中的层次、强弱等信息。第二,可以加强声乐教学与姊妹艺术间的综合。比如,影视、舞蹈、文学、美术、戏剧等门类的综合,将很大程度上拓展声乐教学的宽度,使声乐教学拥有更加丰富的内容。第三,可以加强声乐教学与历史、哲学、地理等学科的综合。例如:教唱《二泉映月》时,通过讲述盲人阿炳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命运与人生、正义与邪恶的思想内涵。
三、声乐教学创新方法
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记录,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以中国著名民歌《茉莉花》为例,歌曲中姑娘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表达了作者对茉莉花的眷恋之情,更表达了人们对纯真情感的一种向往。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给学生介绍《茉莉花》的创作背景、作者情感,学生才会掌握歌曲的精髓。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以技巧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应该先从情感入手将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讲述给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会该歌曲要表达的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隐藏在传统音乐中的精髓与灵魂。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也是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要重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增强民族凝聚力。高校作为最具活力的声乐教学的前沿阵地,其在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因此,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中体现时代性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是声乐教学体现时代性的最为基础和最为直接的点,声乐教学要体现时代性,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课堂细节处下功夫,将时代性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摒弃以往不符合时代特征和被淘汰了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通过新形势与新内容的探索,将课堂变为声乐教改体现时代性的传声筒和前线阵地。
【高校教学声乐教学】推荐阅读:
高校声乐教学问题06-17
中国高校声乐教学09-05
改革高校声乐教学11-03
高校声乐教学现状12-17
高校声乐教学方法06-12
高校声乐教学之创新11-23
高校声乐启发式教学06-17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研究11-28
经典声乐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2-17
民办高校声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