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游泳教学

2024-05-29

高校游泳教学(共12篇)

高校游泳教学 篇1

游泳运动对人体具有改善心血管系统、提高肺活量、增强抵抗力等健康价值, 深受重庆市各高校学生的喜爱。重庆市内有游泳池的高校都于每年5至7月开设游泳课程, 面对如此有吸引力的课程, 学生们是“有人欢喜, 有人忧”, 但各有理由;学校方面, 面对游泳这一高风险教学项目, 一切“安全第一”, 能拖就拖, 能少上就少上; 体育教师们也并非都是游泳专项出身, 达不到游泳教学的要求, 因此各高校游泳课教学安全与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本研究对重庆市各高校游泳课教学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 提出优化高校游泳课教学管理模式的思路, 旨在避免和减少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 提高游泳课教学质量, 也为各高校体育安全预防体系的研究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重庆市各高校游泳池教学现状。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 借助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 查阅大量关于游泳教学安全和教学质量的文章, 全面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

(2) 问卷调查法。

发放调查问卷2100份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600份、重庆大学500份、重庆文理学院500份、重庆科技学院500份) , 回收2059份, 回收率98%, 有效问卷2043份, 有效率99%。

(3) 走访调查法和访谈法。

通过对重庆市沙坪坝区、渝北区、南岸区、北碚区等地区的高校进行走访, 以及对部分高校体育负责人、教师的访谈, 了解重庆市各高校开展游泳课教学的现状。

2、重庆市各高校游泳教学开展的现状及分析

2.1、游泳课教学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1) “放羊式”教学管理模式。

就是根据原本体育课安排, 所有班级同时上游泳课, 每个教师负责自己班级的教学和安全。 是重庆市各高校中半数以上学校采取的管理模式, 该模式下在游泳池的学生人数在400-600之间。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安全责任人不清晰, 学生都过于集中在浅水区, 教师也集中在浅水区对学生进行指导, 游到深水区的学生, 无人看管, 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并且教学质量低。

(2) “分批次”授课管理模式。

就是将原本同时授课的所有班级分成两个不同时间段分批次上课, 每个批次授课时间50分钟, 不授课的教师兼任救生员。该模式下在游泳池上课的学生人数在300-400之间。 该模式的特点是控制了上课人事过多的情况, 便于开展教学, 但是学生学习的课时明显减少, 且在两个批次更替的过程中, 兼职救生员需要组织学生的进入和离开, 这个时间段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且学习时间减少, 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

2.2、学生对游泳课认知的调查分析

游泳是一项受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 也具有很多健康价值, 但是在高校全范围内的开展游泳教学是没有经过学生选择的, 是强制性的。针对重庆市4所高校的2100名学生对游泳课学习的感受开展调查, 将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统计出:其一, 72.1%的学生想学会游泳, 可知学生对于游泳技术的学习是有兴趣的;其二, 4.6% 的学生不会游泳, 可见游泳运动的普及率非常低, 且会游泳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动作不规范, 可见游泳教学的需求大;其三, 通过游泳课学习, 20.2%的学生认为学习游泳技能的感受是恐怖, 53.6% 的学生认为难学, 有43.9%的学生明确提出不想上游泳课, 可见重庆市高校游泳课开展过程中, 教学组织是失败的;其四, 只有46.2% 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胜任游泳课教学, 38.6%学生觉得游泳课很危险; 其五, 59%的学生认为在高校游泳课教学中不能学会游泳。因此, 虽然游泳运动深受广大学生欢迎, 但游泳课教学水平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因此学会游泳或者找到学游泳的方法。

2.3、体育教师游泳课教学组织现状

通过走访重庆市各高校游泳课教学现场, 因5月份气温低、雨水多等原因大部分高校推迟游泳课开课时间;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教师蹲在浅水区池边组织小范围内的学生开展教学, 其他学生中有一部分离开游泳池, 也有一部分在游泳池玩耍、嬉戏, 游泳课基本处于“放羊”状态, 没有有效的组织教学, 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学生认可度低, 也有较大安全隐患。

2.4、各高校游泳池配套设施和水质处理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 各高校游泳池在配套设施、救生器材、急救用品、相关制度和应急预案等方面都存在不完善的情况, 如部分高校游泳池池底不规则, 救生圈、救生椅、救生杆配备不齐全、急救药品没有等。

各高校游泳池水质和场地卫生都由体育部门管理, 一个游泳池只配备两名兼职工人, 很多高校游泳池没有严格执行强制浸脚和强制喷淋, 部分高校的游泳池没有循环水系统或者已经损坏, 大部分高校的游泳池每周才吸尘处理1至2次, 水质和场地卫生得不到保障, 水质清澈度达不到国家的标准, 只有17.3%的学生对游泳池的清洁卫生表示满意。

3、高校游泳课教学管理模式的构思

从重庆市各高校游泳课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游泳课教学安全和质量都存在很多问题, 最近几年屡次发生学生溺水的重大事故也应证了这点。为了降低游泳教学事故发生率, 在现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 本研究提出“优化高校游泳课教学管理模式” (如图1) , 来提高游泳课的教学安全和教学质量。

3.1、人性化的学生选课

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是否上游泳课。 选课的方式: 重庆市各高校中大部分实行了体育选项课教学, 在选项课设置过程中就可以设置包含游泳课的选项和不含游泳课的选项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针对没有开展选项课的高校, 可以将两个自然班进行人为的选课分班, 设置上游泳课的班级和不上游泳课班级, 开展相应的教学。

3.2、专业的游泳教学师资

对所有体育教师进行游泳安全技能和教学技能的培训, 并参加游泳救生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试, 对于合格的教师安排游泳课教学任务。并在每一次游泳课的教学过程中, 所有教师相互协调、 配合, 课前加强安全教育和学习指导, 课中分工合作分别在不同的游泳池区域教授相应的教学内容。

3.3、人性化的教学组织模式

游泳课教师在教学前对本班学生进行学生健康档案查询, 了解学生健康状况和心理状况, 向学生讲解游泳课的教学组织模式, 指导学生在适当的区域开展练习; 每次课前对学生进行游泳安全教育, 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后有序进入游泳池。

教学过程中, 针对学生游泳水平差异大, 大部分学生集中在浅水区教学的不合理特点, 将游泳池整个区域分成8个教学区域, 每个教师负责一个区域 (如图1所示) 开展教学, 开设3个初级班区域, 2个提高班区域 (不怕水, 有一定基础) , 1个蛙泳班和1个自由泳班区域 (有相应项目基础的学生) , 1个高级班区域 (游泳技能相对全面的) 。学生根据课前老师的要求, 分别到相应区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游泳技能。这种人性化教学组织模式, 有效利用了整个游泳池, 也合理分配了教学资源, 对于教学安全和教学质量有了充分的保障。

3.4、独立的游泳池安全、卫生管理机构

成立独立的游泳池安全、卫生管理机构, 聘请有资质的救生员和水质处理人员; 整改游泳池配套设施, 增购相关救护器材和用品, 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按照国家要求办理游泳池卫生许可证和高危行业许可证书;购买游泳池安全责任险, 降低安全风险; 在上课期间按照安全需求配备专职救生员负责救生和安全管理;每天运转循环水机器8小时以上, 实时进行游泳池水吸尘处理和清洁打扫, 确保游泳池水达到国家卫生要求, 并每天公示水质情况;独立管理机构需接受学生和教师的监督、评价。

参考文献

[1]易强.生存教育理念下高校游泳教学的措施保障与安全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 (9) .

[2]纠延红.普通高校游泳教学安全问题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1 (8) .

[3]谷金波, 那春艳.重庆市游泳救生员职业技能鉴定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4 (9) .

[4]龚建伟, 罗屹.高校游泳课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2) .

高校游泳教学 篇2

关键词:游泳教学;心理障碍;产生原因;解决途径

一、前言

游泳是一项特殊的体育运动,它在健美健身,塑造体型,医疗康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在特定的条件下,它也是一种自救和救助他人的生存技能。然而,在游泳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女生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部分学生对这项特殊的运动项目,极易产生畏惧、抵触情绪。这种现象造成学生根本就无法完成练习。所以采用切实可行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是上好游泳课的前提与保证,是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

二、恐惧心理的外在表现

(一)不敢靠近水。到游泳场时神情紧张注意力不集中,不敢接近池边,通常在较远距离的池边小心翼翼的探头望水或拉着同学和她一起靠近池边观察水。

(二)死不下水。怕水者经过尝试然感到害怕时常以各种临时原因如:胃痛,头晕,腹泻,感冒等身体不适为借口,拒绝下水。

(三)扶梯。小心的用脚试探水,并在池边或扶梯上滞留,始终不肯让水超过腰部或胸部,入水后手不敢离开扶梯或紧紧拽、挨着同学,神情显得紧张、呼吸不匀。

(四)水中原地站立。有的同学即使在老师诱导与帮助下水后,也是原地站立在池边,根本不敢走动。

(五)头不敢人水。同学不知道如何在水里屏气、鼻子刚触到水马上就抬起头来、嘴巴始终紧闭。即使头部进人水中也是憋着气而不敢吐气,甚至在头人水时怕呛水而直接用手捂住鼻子和嘴。

(六)立着游。脚始终不敢离开池底或抬头立着游,怕头部沾水,导致臀部下降,以至于身体在水中不能漂浮起来。

三、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运动环境的改变

其他体育运动项目通常在陆地上进行,而游泳是一种俯卧或仰卧于水中进行的运动项目。在水中,由于重力、浮力和压力的作用,学生的身体感受与陆地上截然不同,会给学生造成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学习时还容易出现喝水、呛水、呼吸困难及肌肉紧张等,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2、教学条件的因素

天气变化。露天泳池,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度,在天气冷或打雷下雨的情况下不能练习游泳,天气炎热也不易在水中待太长时间。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练习及体会,这样间断性的接触水,很难练出水感。当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感觉就会变得消极,怀疑自己学习游泳的能力,产生不自信的心理障碍。同时,很多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所建造的游泳池都不符合标准,尤其是室外的游泳池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净化设备不完善导致了水清晰度不高,瓷砖破裂导致很容易割伤皮肤,位置不合理导致很多的树叶飘落池中,甚至还有青蛙、蛇等动物爬到池中。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水的深度不合理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3、教师教学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不合理,不科学,均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厌恶、导致心理疲劳,造成心理障碍。另外,教师不自觉的偏爱和同学的取笑而引发的心理障碍也是很常见的,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喜欢好学生,常常容易冷落差生,有的甚至让他们当反面教材,这就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心理也随之产生。

4、自己经历及外界传播恐惧的影响

自己童年亲身经历的溺水呛水事件,家长的不恰当的安全教育,老师为了确保不出安全事故而过分强调、夸大游泳的危险性。这些都会在学习者的心理上留下了很深的恐惧阴影。初次下水时,由于初学时的兴奋和一时的好玩,容易引起呛水,溺水的危险情况,当经历过一次危险后再次练习游泳,在心理上会留下恐惧的阴影。曾经听过或见过他人溺水事件也会导致学生游泳的心理障碍,特别在游泳练习初期一个人的恐惧会引起其周围其他人连锁反应。

(二)内部因素

1、缺乏游泳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学生可能很喜欢其他的运动项目,对游泳的兴趣不浓厚,甚至就没有游泳的兴趣,这就致使他们不会积极主动的投人到游泳的学习中来,甚至还会有找各种借口拒绝下水。

2、身体素质较差

有的学生身体差,不能适应水的环境。如有的学生皮肤抵抗力差,游泳后就会出现皮肤红肿,痒等过敏情况。可能有极少数同学初学游泳时,由于自身的生理习性基础差,不熟悉水性。自身的条件不能满足自己对安全的需要时,碰到挫折或失败,就会使身体和精神造成很大的负担,并产生讨厌和畏惧心理。

3、意志品质差,缺乏自信

一些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术水平低,接受新动作慢,在动作练习时,总是不敢迎着困难上,缺乏恒心和毅力,对某一动作的练习不能很好的坚持下去,加上他人有意无意的说笑,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对游泳失去信心。4急于求成一些学生可能太过心急,刚刚开始练习,就抱怨怎么还是学不会,任何技术动作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技术因素初学者技术动作不规范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急”,不论学习什么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技术要领真正的消化了再去学习下一个,如果急于求成,不规范的动作一旦定型就很难再纠正了。急于求成。最后造成了学生的浮躁心理,容易自暴自弃。

四、心理障碍的解决途径

(一)培养学生游泳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如清澈见底的池水,著名游泳运动员的事迹,教师优美的示范等都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学生产生对游泳的兴趣,学生有了游泳兴趣做支撑,我们就完全不必担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正确的学习动机,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学习中变成有效的动力。因此,在第一堂课上,首先应向学生讲明游泳的健身锻炼价值、塑造体型健美价值、医疗康复作用等。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启发他们自觉地探求知识。

《二〕加强保护措施

在游泳教学中,学生如果见过他人溺水或自身有过溺水经历,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对游泳教学极为不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水中或岸上运用正确的保护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对水的恐俱,有效防止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安全感,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重视思想教育和课前的准备工作

上游泳课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加深学生头脑中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让学生对教学环境,如水的温度,水的深度,理性的认识。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对环境的改变产生恐惧的心理。还有对教学内容、技术动作有比较全面地了解,并准备好课堂所需的用具只有准备充足,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消除顾虑。

(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不单单是学生方面的因素,同时还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在游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技术水平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如教师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师不自觉的对好学生的偏爱,教师某方面过激的语言等。所以教师要不断的丰富提高自己的基础教育理论以及基本专业技术。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尽可能防止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发生。

五、特殊怕水心理障碍的解决办法

可能有极少数学生存在的着严重的怕水心理,这种是由于儿时曾经有过溺水,或目睹了他人溺水事件的经历,加之父母不正确的安全教育,对心理还不健全的儿童来说,反面效果尤为明显,从而在他们心灵上对水留下了恐怖烙印。这样的学生用个一般的解决方法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所以特提出特殊的解决措施:

(一)如果学生的身体非常健康,完全是由于心理的问题,我们可以大胆的把他推人水中,或强行把他按人水中,当然水不能太深。这种方法称为“过激法”。这种方法的生理学机制就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在极度的兴奋后,会转为保护性抑制。也就是这样一种模式“兴奋一抑制一适应”。

(二)如果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差,要通过合理的措施一步一步的诱导,有耐心的在思想上改变学生对水的认识。可以从非常浅的水深度一点一点慢慢的向较深的过度,注意合理的过度幅度。

六、结语

高校游泳教学 篇3

关键词: 普通高校 游泳教学质量 对策

1.注重思想转变和理论研究

1.1改革游泳教学的指导思想。

改革普通高校游泳教学首先从指导思想入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终身体育”为发展方向,将学生培养成把游泳运动作为终身锻炼习惯是普通高校游泳教学的指导思想。普通高校游泳教学的重点不仅在游泳技术水平,还要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上。在游泳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意志力和团结互助能力。在培养学生浓厚的游泳兴趣方面,营造能够让学生主动参加游泳活动的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活动环境,让学生能够自觉地掌握游泳的理论知识与相关技能。落实和贯彻游泳教学指导思想需要具体到游泳教学的内容、大纲和方法等方面。

1.2明确游泳教学的最终目标。

确定与统一普通高校进行游泳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一条相当重要的体育教学原则,一定要根据教学规律进行游泳教学,并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和技能教学为主等原则,让普通高校游泳课始终围绕“终身体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满足学生在游泳过程中对于各种技能的学习需求。按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游泳锻炼方面的特点,游泳课坚持“技能教学为主”这一原则应体现在如何让学生学会游泳,这是由于学生只有先学会了游泳,才会进一步产生对游泳的浓厚兴趣,取得“全面效益”的效果。因此,普通高校游泳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定为“教授学生自我救护方法与游泳技能”。

2.完善游泳教学模式和丰富游泳教学方法

2.1进一步完善游泳教学模式,尝试多元化教学内容。

在游泳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每个普通高校都应该针对自身真实状况,尝试多种游泳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游泳课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游泳活动。普通高校可以采取课堂教学和“俱乐部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泳教学内容要注重贴近现实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例如传授游泳的安全与卫生、水中救护和心肺复苏等实用知识,强化学生预防、自救、互救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交往,而且有利于满足大学生走出社会之后的需求。

2.2丰富游泳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游泳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要敢于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应根据游泳场地的环境特点,探索出科学合理和适合学生的游泳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采取合作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平行教学法和分组混编教学法等,使学生对游泳产生浓厚兴趣,消除恐惧水的心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游泳教学方法,其对游泳教学中复杂抽象的动作过程具有特殊的演示功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表现各种游泳技术动作的轨迹。加上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反馈及时、动作直观形象的特点,不仅能克服水环境对游泳教学带来的干扰,实现教学双边信息的及时反馈,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而且有利于突破游泳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提高学生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应让游泳教师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在游泳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教师对多媒体技术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并进一步提升多媒体水平。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加强指导

3.1利用课余时间,加强教师课余指导。

课时比较少、学生人数多、天气条件限制是目前普通高校游泳课面临的瓶颈。现阶段,游泳教学只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教师与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游泳学习。这就要求游泳教师多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以俱乐部的方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游泳学习,使游泳教学进度与质量得到保证,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会游泳。大部分高校游泳场地课后时间对自己学校的学生开放只收取很少的费用,这就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学生课后应该去游泳场馆多加练习。还可以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建立游泳的交流网站,给生生和师生建立一个继续交流沟通的平台,弥补游泳课的辅导不足,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3.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游泳教学效果。

游泳教学是由教和学共同组成的双向活动。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对游泳课保持高度的积极性,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为了使学生保持对游泳课的积极性,我们必须在游泳教学过程中做到: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游泳的意义。学习游泳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门求生技能,关键时刻能够自我保护。此外,坚持游泳能够增强体质。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语重心长的讲解,调动学生学习游泳的积极性,将“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自己学”。二是培养学生对游泳的浓厚兴趣。游泳活动必须在水中才能进行,刚开始学游泳的人肯定都会充满好奇感与新鲜感。在游泳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生动有趣、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用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因势利导,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游泳教学内容除了包括由简单到繁琐、由浅显到深入的教学环节之外,还包括各种游戏性的教学过程。比如,在熟悉水性阶段可以开展“抱膝浮体”活动练习水感,或在学生掌握蛙泳的基础上,教学生水中救护的“踩水”练习等,极大提高学生对游泳的兴趣。三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由五到八名学生组成的小组练习游泳,让游泳技术比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并配备一名助手,应用教师管小组长、小组长带小组成员的模式,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有效提高学生练习游泳的积极性,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结语

一个普通高校的游泳教学进行改革首先要从指导思想出发,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高校要不断完善游泳教学场地和器材,游泳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学会运用多媒体技术,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游泳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苏利群.普通高校游泳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1(30):28-30.

[2]闫永兰.对大学游泳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模式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1(24):12-13.

[3]杨胜梅.简析高校游泳教学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J].运动,2013(03):25-26.

[4]申威,马强.浅谈游泳教学的特点与教学过程[J].当代体育科技,2013(26):9-11.

浅谈高校游泳教学安全问题 篇4

1 游泳教学中的不安全因素

1.1 教师的原因

体育教师是游泳的主要指挥者,学生均听从教师的安全。在游泳课中,学生是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运用,所以教师的经验和工作态度,与游泳的安全性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游泳课中,很少有教师会强调游泳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指导,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是高校体育教师缺乏安全意识和责任感,认为学生基本成年,可以保护好自身安全,所以忽视了对安全的指导工作,导致安全事故发生。这种情况在高校普遍存在,是导致高校游泳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第二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准备不够充分,经常在状态不佳时游泳,增加了安全隐患,如身体不适、饥饿或饱腹、游泳时间过长等,轻则呛水或抽筋,严重则会导致学生溺水。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具备丰富且实用的医学常识和救助能力,降低安全事故的出现几率和事故严重程度。

1.2 学生的原因

学生是游泳课的主要参与者,所以应重视自身的人身安全,拥有良好的安全意识。学生是游泳课的主体,应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从而降低安全事故的出现几率。但是高校学生缺乏对游泳知识的认识,在不识水性的情况下,自我保护能力不高,安全意识和自救意识严重不足。在游泳教学中,学生如果不注意自身行为,不遵守课堂纪律,单独行动,在游泳池中与同学打闹、不认真听教师讲述的安全事项,就会引发安全问题。这种不认真的态度,是造成安全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游泳课中,如果学生的没有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不了解安全保障的内容,那么可能是出现溺水或其他事故。很多学生并不重视游泳课前的准备工作,认为课前准备与游泳课的关系不大,不会对游泳课造成影响。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游泳课的课前准备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通常是应付了事,甚至干脆不做。这种现象导致学生的肌肉能力没有充分打开,在游泳中关节的活动能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安全问题的出现。

1.3 教学场地和器材的原因

一些学校没有在存在安全隐患的位置,设置警示标牌,例如游泳场和化学实验室等地,要在安全标示上,注明使用规范和警示语,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安全使用[1]。一些高校游泳课人数较多也是导致出现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体育教师无法照看到每一位学生,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无法及时救治;还有一些高校的游泳馆不归体育教学单位管理,为了得到更高的利益,游泳馆在上课时间向社会人士开放,从而导致游泳课上人员混杂,没有教学水域和开放水域的明确区分,容易出现不安全事故。

1.4 缺乏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

缺乏体育部门的安全管理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体育教师没有重视游泳课上的不安全问题,体育部门缺少相应管理制度和安全条例,导致体育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依据,造成不安全因素愈演愈烈,威胁学生在游泳课上的人身安全[2]。学生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没有参加体育意外保险,导致不安全事故带来严重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意外伤害保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其人身安全,这是学校有缘教学的重要内容。这种做法还能使学生在游泳教学中,出现安全事故,对学生的人身及家庭进行损害。

2 预防游泳教学出现安全问题的方法

2.1 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教师是游泳课教学的主导者,作为游泳课的监督人员和急救人员,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安全问题的出现几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和急救能力,在面对一些突发状况,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妥善处理,防止其导致更加严重的事故。体育教师应意识到自身医学运动知识的重要性,高校也应重视培养游泳教师的技能水平和运动知识水平,使教师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高校在招聘游泳教师时,应关注游泳教师是否持有游泳较远资格证和救生员资格证。

在游泳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组织方法和教学方法,充分教学的场地因素和周边环境,让学生在进行游泳时,更加安全。在游泳课进行中,体育教师应尽量避免与社会人士共同进行,以免导致人员管理困难[3]。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真安全学生的游泳运动量;二是让学生在游泳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课后做好总结;三是教师要详细讲解每个技术动作,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游泳课中,要消除学生对这项运动的恐惧,拥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2 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

降低游泳教学出现安全问题的前提是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保证游泳教学活动能够安全进行,并顺利开展。同时,树立安全意识是保证学生不出现安全事故的重要方法,学生在游泳课中,应具备这种安全意识而强烈的安全意识是保障其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在游泳课进行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对安全知识进行学习,充分掌握这方面的内容,树立一定信心,在遇到安全事故时,能够不紧张、冷静的处理,迅速的将自身从危险中脱离出来。体育教师是游泳课中的急救人员,要掌握急救的相关步骤和要求,妥善处理,能够将伤害控制到较小的范围内。

2.3 定期检查游泳设施,消除隐藏的安全问题

高校应在每学期开始对游泳馆的各项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其在游泳课中能够正常使用[4]。通过这种检查,能够有效清除隐藏的安全隐患,确保其能够在下一次正常使用。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安全机构,对游泳教学情况进行监督,从而更好的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和检查。游泳教学应引起学生的重视,并及时处理游泳馆内的不安全因素。高校可以联合保卫、医院和体育部门共同建立安全机构,从而保证游泳教学的安全性。这个安全机构应定期指派检查小组,针对游泳教学情况、设施使用情况、警示标语摆放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找出不足的地方,然后及时改正,高校应将这个工作当作一份长期工作来看待,确保学生的安全。

2.4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意外保险

高校应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将安全责任进行分化,并安排到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部门的人员应做好游泳馆的安全检查工作,确保定期全面检查游泳教学的安全工作进展情况。安全机构应指派人员制定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应急预案,例如在发生游泳意外伤害时,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受伤部位,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并通知学校的医务人员进行及时的救护。意外伤害保险属于一种商业保险,学生可以自愿投保,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购买这种保险,从而避免出现安全事故时,造成更大的伤害。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能够有效化解学生的意外事故风险,能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让学生在出现意外时,得到有效的救济。学生家长和教师应增强保护学生的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护正常的游泳教学,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

3 结语

通过上文对高校游泳教学安全问题的分析,可以得知,因为教师、学生、安全管理等原因会导致游泳课上的安全事故出现,所以相关人员重视游泳教学,增强学生及教师的安全意识。体育教师应掌握一定安全知识,科学设置教学内容,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高校可以设置安全机构,定期对游泳馆的各项设施进行检查,防止学生出现意外。

参考文献

[1]纠延红,安金龙,杨俊,等.普通高校游泳教学安全问题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4):164-165.

[2]张毅.高校游泳教学安全问题之我见[J].当代体育科技,2014(13):105-106.

[3]张钊雄.高校游泳教学过程中安全问题解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23):187-188.

幼儿游泳教学总结 篇5

自从评上广东省一级幼儿园以来,本园一直充分发挥园内配套设施的功能,在游泳池方面,积极开展了游泳、嬉水等水上教学活动。“培养幼儿对游泳运动的兴趣,体验嬉水的乐趣;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水上运动。”这是《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对体育活动的阐述。由于幼儿年龄特殊的原因,在教学上是有别于成人的。在这里我谈谈上学期开展游泳教学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进行游泳学习的幼儿主要分三个年龄,2“3岁(小班)、4”5岁(中班)、6岁(大班);小朋友初学者则身体尚在发育,一开始,可经由不同的水中游戏,让其熟悉在水中的活动及呼吸换气技巧。

幼儿在下水前先要充分做好热身运动,做各种关节、韧带舒展活动,使肌肉得到全面放松。小班幼儿先在娃娃池嬉水,让幼儿感受亲水性,培养爱玩水的习性。一般来说,幼儿初接触水是充满好奇而又显得异常活跃的,可以在游戏池中教幼儿玩一些有趣的游戏,从而让他学习如何挥臂(如把球扔向泳池对面,或者伸手拿球等),可适当地让幼儿在水池中较浅的地方借助水漂工具进行行走练习,感受水的浮力,降低对水的害怕心理。

借助浮漂工具,挥臂划水,感受在水中游动的乐趣,开展“小鸭子找妈妈”及“快乐小鱼游”等游戏;中班幼儿在热身运动后,先在喷头下充分淋湿全身,逐步习惯水温后,可以有秩序地组织幼儿下浅水区练习如何浮在水面上,自由地感觉水中行走,保持身体的平衡性,学习“大鲨鱼”把头潜入水中5“10秒,如何一个人从站立的姿势转换成游泳的姿势,进行手脚协调地潜泳。玩”找玩具“游戏,把一些幼儿常见的玩具丢进浅水区,让幼儿潜下水找回来,奖励水红花以示表扬。大班幼儿普遍喜欢玩水,所以在下水前要特别强调水中安全问题,不准在水中追打嬉闹,有游泳教学中,先掌握好呼吸,学会在水面吸气,在水中呼气,玩”潜水艇“游戏,比赛谁潜得最长时间?对于水性较好的 幼儿可以学跳水,学会跳入水中并自行浮出水面,掌握好基本的呼吸动作及潜水后,学习”爬泳“,爬泳,俗称自由泳。游爬泳时,人在水中成俯卧姿势,两腿交替上下大水,两臂轮流划水,动作很像爬行,所以人们称之为”爬泳"。

在爬泳技术中,大腿动作除了产生推动力外,主要起着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它能使下肢抬高,以及协调配合双臂有力的划水。所以学习爬泳先从腿部动作练起,让幼儿借助水漂的浮力,把身体爬在水漂上,两腿有节奏地踢水,当幼儿动作定形后,戴上游泳眼镜,用脚有节奏地踢打水,头和手在水下游动,使身体产生向前的动力,感受水中向前游的快乐;学习手臂爬水动作,配合游泳中手脚协调进行,爬泳两臂的正确配合是保障前进速度均匀性的重要条件,也是爬游的主要动力来源,并且还有利于发挥肩带力量积极参与划水。需要更多的好文章添加微信(赖老师零七零三)拼音加数字哦

高校游泳教学 篇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除了对物质文明的需求外,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在不断上升,尤其是对健康的追求尤为明显,对终身体育的认识与日俱增。而游泳运动是集健身、休闲娱乐、医疗、实用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被认为是体育与健身运动中最好的运动项目之一。由于游泳运动的特殊性,只有学会游泳,才能在水中自我保护,才能进行身体锻炼;只有不断提高游泳技能,才能在水中遇险情况下的生存自救与他救[1],体现它的实用性。由于人在水中特殊环境下的呼吸与陆地上有不同的方法,人只能吸入空气,不能吸入水,否则就会被水“呛”着,发生“溺水”事件。每年夏季,都有学生“溺水”事件的不断发生。尤其是大学生“溺水”悲剧的发生,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普通高校游泳课教学的反思。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游泳课的教学,应由竞技性向实用性的转变。教学目标应该从掌握运动技能的目标向生存自救的目标转变。所谓水中生存自救,即人在水中遇险情况下,通过借助水的浮力和自身给水的作用力等,使身体浮出水面,以达到自身生存目的的活动,称之为生存自救。游泳课程应该在传授游泳技能的同时,更多的是基于生存自救为目标的生存技能学习和安全救生常识学习。

我们对开设游泳课的本科院校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工学院、钦州学院、玉林师范学院,以及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中山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部分游泳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游泳课教学的基本情况。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高校游泳课教材和相关高校的游泳课程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目前高校游泳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目前,高校大学生中会游泳的人数男生大约在30%~40%左右,女生大约在15%左右,还有大部分的学生不会游泳,尤其是长江以北,不会游泳的学生比例更高些。现在,不少有条件的高校把游泳课作为体育必修课来开设。但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游泳课程从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办法等都是基于传授竞技游泳技术的教学模式。但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游泳并非是为了参加比赛,而是为了学会游泳,为了健身,更是为了遇险情况下的生存自救[2]。如果基于生存自救为目标的生存自救技能学习和安全救生常识学习的角度去看,目前高校游泳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教学思想观念滞后

对于游泳课程的认识,绝大部分的教师还是基于游泳是一项竞技体育运动,因此,在游泳的教学过程中,游泳的技术、技能的传授,游泳的动作的规范性的学习,就成为游泳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所以,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等泳姿其中的竞技技术动作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教学的要求。而学生却认为只要会游就行,不在于动作的规范与否。绝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游泳是为了学会游泳,为了健身,更是为了遇险情况下的生存自救。

2课时无法保证

由于受到地区差异、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课时无法保证。学生下水练习的时间不多。如果是室外场地,南方春季期由于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要5月份才能下水,秋季期10月以后就无法下水了,西部和北部地区学生下水时间还要短些。因此,一个学期的课程大约有半个学期是无法下水练习的。高校一个学期的体育课时一般为34学时,减去无法下水的时间,能下水的时间只有约16~18学时。实践教学的课时也就无法保证。

3教学内容不合理

在调查的13所学校中,所有的学校教学内容都是安排蛙泳为主要教学内容,安排自由泳教学的有11所,安全救生教学的有4所,仰泳、蝶泳等泳姿的有2所。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的中竞技游泳的比重偏大,对学生的技术动作的规范性要求较多[3]。对于大众游泳、水上救生的教学内容安排较少。按竞技游泳的技术动作要求学生,由于动作的协调性、呼吸的配合等要求相对较高,对于普通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直接学习游泳的技术动作,既要注意手脚的配合和动作的规范,还要注意呼吸的配合,学生往往是顾此失彼,造成学生的动作不协调、不连贯,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4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合理

绝大部分教师在教授游泳课时都是从竞技游泳的技术动作入手,采用游泳的竞技动作的规范要求去教学生,如陆地模仿练习、水中呼吸、蹬边滑行、腿部、手臂练习等,学生较难掌握。学生缺乏熟悉水性和自主体验,加上有的学生从来没下过水,容易导致学生畏水而对游泳产生恐惧感。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教学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只能是讲解示范后,学生按要求练习,教师很难在水中进行单一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对于不会游泳的学生而言,没有老师在身边保护,恐惧心理就无法消除,就很难学习,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5教材编写不合理

经查阅现行多个版本的教材,编写的内容都是以竞技游泳的技术动作要求的学习过程为主,安全救生方面的内容有部分教材只有一个章节的介绍[4],有部分教材没有相关的内容[5 ]。在所有查阅的教材中,基于生存自救为目标的生存自救技能学习和安全救生常识学习,都没有相关的学习内容。

6考核方法不合理

不少的高校游泳课程的考核采用的是“技评+达标”的考核方式,既要看学生的掌握技术动作达到的级别要求,同时,还要看学生的能游的距离,对于公共体育而言,要求偏高。

二游泳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更新思想观念

游泳教学应从传授游泳竞技技术转变为学会游泳生存自救技能的转变。首先是要教会水中生存的需要,自己会游,然后才是健身、竞技、医疗、遇险情况下的自救与他救等的需要。在水中,无论动作正确与否,只要能游就行,这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因此,我们的教学的思想观念应由传授游泳竞技技术转变为学会游泳生存自救技能的转变,确立“学生学会游泳生存自救技能”的教学目标。

2教学计划的改革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时数每学期一般在34学时,除受到地区差异、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能下水的时间大约在16~18学时/学期,大多数的高校一般都计划分别用8~10学时学习蛙泳、自由泳等游泳技术动作,学习时间短,无法掌握相关的技术动作。尤其初学者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因此,基于生存自救的目标,教学计划安排更多的教学时数学习生存自救的内容。教学计划的改革应考虑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不下水的教学时间,安排游泳安全自救和他救、水中救生相关知识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教育,同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安排观看生存自救的教学录像;在气候条件允许,能下水进行教学的时间内,安排更多的课时学习和练习水中生存自救和他救的技能训练。在不增加教学时数的前提下,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利用早操、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等形式,增加学生的下水练习的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才能达到学会生存自救的目标。endprint

3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于生存自救的目标,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应放弃常规的蛙泳、自由泳等竞技游泳的教学,首先学习水中自救的方法。如先学习“踩水”(即身体直立水中,双手在体前或体侧压水,双脚同时或交替蹬水)。再学习反蛙泳和水中漂浮。或者学习把头抬起保持在水面上游蛙泳或自由泳,或蹬蛙泳腿、划自由泳臂的混合式泳姿。只要学会把头抬出水面呼吸、保持身体不下沉就行,就可以达到生存自救的目标。学会了“踩水”,掌握了水中平衡,反蛙泳或混合式等,只要能在水中游就行。再学习水中遇险救生方法。然后再学习蛙泳,其次是学习仰泳、自由泳等。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为了达到生存自救的目标,教学同样是从熟悉水性开始,但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而有所改变,采用浅水区游戏式的“水中快走”、“水中寻宝”、“打水球”等方法,让学生在水中直立行走,消除学生“畏水”的恐惧心理。再练习“踩水”“反蛙泳”“混合式”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常规的讲解示范外,一定要在水中指导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身边指导,学生心里有安全感,对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掌握动作要领有很大帮助。

5教材内容编写的改革

根据教学目标,重新编写教材,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着重安排生存自救为目标的生存自救技能学习和安全救生常识学习,以及游泳健身锻炼的常识和安全防范。其次才是竞技游泳的介绍。如教材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先学习“踩水”、水中漂浮、反蛙泳、混合式泳姿、安全救生常识学习等。再介绍竞技游泳的内容。

6考核方法的改革

根据教学目标,重新修订考试内容、方法和评分标准。既然教学是以生存自救为目标,就应放弃竞技游泳的考试内容,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就以围绕目标而设定。如以距离达标为准,学生能游的距离作为衡量的标准,动作不限,如男生50米、女生25米为及格。或者采用理论+实践的考核方法,即:生存自救或他救的理论考核占一部分,游泳生存自救与他救的技能考试占一部分。或者只进行游泳生存自救与他救的技能考试。

总之,游泳被誉为21世纪人们最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无论从实用价值还是终身体育的观点看,确立大学生必须学会游泳、提高学生生存自救能力都应该成为游泳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游泳课程的教学由始至终都应该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而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内容的编写、以及考核方法等的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宋义增.普通高校游泳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393-394.

[2]马秀梅.高校游泳教学改革思考[J].游泳,2006(5).

[3]田娇玉.我国体育院校游泳教学改革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5):74-77.

[4]许明荣,谢东.体育运动与健康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影响高校游泳课教学的相关分析 篇7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对象有关资料。

1.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调查选取了河海大学2009级2010级参加游泳课的大学生和部分游泳课教师进行调查。

1.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用Excel 2007、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制约河海大学游泳课教学效果主因子的确定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本文搜集了5个制约河海大学游泳课教学效果的因子, 吸取了众多专家的意见, 对这些因子进行删减、修改, 最终本文将筛选出制约河海大学游泳课教学效果的因子的3个确定因子列入研究范围。对这些因素进行样本抽样适当性 (KMO) 检验, 得出KMO参数值, 适宜进行因子分析 (根据学者Kaiser的观点, 如果KMO的值小于0.5时, 较不宜进行因素分析) 。另外, 根据Bartlett球形检验的X2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005, 小于0.01, 具有高度显著性和相关性, 适合作因子分析。

2.2 制约河海大学游泳课教学效果的因子特征分析

制约河海大学游泳课教学效果的因子主要有教师、学生、场馆环境、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等, 本文重点分析教师、学生、场馆环境三个因子对游泳课教学的影响情况。

2.2.1 学生的因子特征分析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学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判断教学有没有效果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和获得预定的发展 (表1) 。

根据调查得知, 大学生游泳课的学习动机排序依次为:娱乐健身、强体塑形、丰富课余生活、必修课程不得不学、增进交往。可见, 绝大部分学生是以个人需求和游泳项目自身的特点来学习游泳的, 这样的动机就是学生学习游泳有一定的主动性, 兴趣使然, 但没有理性认识到游泳对身体的作用, 对游泳的益处也了解不多。

调查显示, 有4 0.2 5%学生认为游泳对协调性要求很高, 不过相信自己能够学会;而25.72%的学生担心自己怕水或者协调性不好, 担心自己学不会而带着心理负担来上课;还有2 2.4 2%的学生自己有一定游泳基础, 虽然不会正确的泳姿, 但能够游走或者再水里淹不着;只有4.97%的学生参加过正规的游泳培训并能掌握至少一种正确的泳姿。

在游泳教师的调查中则认为游泳学习中最重要的身体素质是协调性, 学习方法正确是学习游泳的重要条件, 学生中女同学怕水的较多, 男同学普遍学习较快, 约90%的学生在课程内通过教师教和自身努力学习能够正确掌握一种泳姿, 没有在课程内学会游泳的同学也较学习之前有很大进步, 只有1%~3%同学由于身体原因不适合游泳。

2.2.2 教师的因子特征分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其自身水平、能力、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其自身的运动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技能涉猎的相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调查显示49.38%的学生对游泳课教师的专业技能表示满意;50.62%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选择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学生人数为0, 由此可见, 目前河海大学游泳课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完全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对学生能够进行专业的指导与恰当的帮助。

教师的职称只是一种理论水平, 并不能完全客观地显示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保持更为长久的兴奋状态, 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与掌握, 能够明显地影响游泳课的教学效果。研究表明, 有36.10%的学生选择了教学方法陈旧乏味, 选择一般的占42.08%, 仅有21.82%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游泳课程教学方法丰富多样, 教师上课氛围欢快轻松, 能够诱导学生积极的情绪, 提高其兴奋性,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体育教学是直观性、模仿性很强的教学活动, 因此, 游泳课教师的言语、动作、年龄、仪表、形态、精神面貌等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十分明显的。调查表明75.44%的学生喜欢有人格魅力游泳课教师, 老师的人格魅力给课堂增加了吸引力, 直接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游泳技能的积极性。

2.2.3 场馆环境的因子特征分析

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 (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 我们这里要分析的主要是物质——设施环境, 包括教学场所和教学用具等物质因素, 具体的说就是开设游泳课的场馆和设备。

充分的配置与良好的环境是高校良好教学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反映了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与学校的办学实力。游泳场馆是老师和学生进行游泳学习, 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必备条件, 良好环境对游泳课的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调查表明8 6.2%的学生认为游泳场馆的环境对游泳学习有很大影响;9 8.7%的学生在意游泳池的水质, 认为清澈、明净的池水对上游泳课的兴趣影响很大而学校泳池的水质仍需改善;73.8%的学生认为游泳场地的管理、开放、秩序应该进一步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学生学习游泳兴趣浓厚、但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较低, 目标不明确;游泳课教师有着较强的教学能力, 但教师要加强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学校场馆设施、管理和卫生等需要较大幅度的改善, 以满足学生需求。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从古人类到现在的文明社会, 人们在戏水活动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水上运动项目, 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社会文化活动, 让我们的大学生从学会游泳开始, 亲近水、感受水, 弘扬水文化, 为人水和谐而努力——上善若水。

参考文献

[1]马秀梅.高校游泳教学改革思考[J].游泳, 2006 (5) .

[2]程枫, 黄美.论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水感的培养[J].福建体育科技, 2009, 28 (1) .

[3]曲宗湖, 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1) .

普通高校游泳课教学现状浅析 篇8

一、大学体育课程现在由18周36学时组成, 每年第二个

学期的最后6周开设游泳课程,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游泳这一技能, 这是我们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但是到目前为止,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仍然有一部分高校没有开设游泳课程, 即使在开设游泳课的高校中, 游泳课的质量也不尽如人意, 人数众多和游泳场地是制约高校游泳课的主要因素。许多高校的游泳课就是在“煮饺子”, 整个游泳池挤得满满的, 从学生排队到池边到下水就浪费了许多时间, 下水后的学生 (不会游泳的) 全部都靠到池边站姿“泡澡”。把教师讲过的话全都忘掉了 (因为怕水) , 难以开展教学。在开设游泳课的几周中, 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兴奋, 第二是害怕 (不会游泳的学生) 。许多学生从内心讲很喜欢上游泳课, 我认为一是由于天气炎热、二是游泳课对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有了吸引力就有了兴趣, 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把这个作为学习游泳的基础, 教师加以合理的方法引导, 学生学习游泳就解决了第一关。普通大学体育课一周就只有90分钟的时间, 要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保证教学的质量, 是教师思考的问题?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是关键所在, 从准备活动到陆上模仿再到水下实践, 每一个部分合理的分配时间, 就能做到有条不紊。

二、教师的教学手段

1、分组教学原则

分组教学原则有两大优势:其一, 教学安全, 其二, 能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 (45-60人) , 游泳水平参差不齐, 采用分组教学便于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在分组教学活动中, 按照学生的游泳水平通常可分成三组:会游的学生、会游却不能独立完成的学生及动作差又不会游的学生。此外, 还有一种分组方法, 即:套救生圈组、背上系小板组、独立组。针对不同的分组方法, 教师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以第二种分组方法为例, 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背上系小板组;总之, 随着教学活动的推进, 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阶段、不同时间分析学生学习情况, 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2、熟悉水性

水中行走是熟悉水性的第一步, 目的是使初学者体会并适应水的浮力和阻力, 初学者掌握在水中站立和行走时维持身体平衡的方法, 消除怕水心理。一般在齐腰深的水中行走, 身体重心的移动要与腿的动作协调一致。呼吸训练是熟悉水性阶段的关键内容, 使初学者体会并适应头入水的刺激, 掌握呼吸过程、呼吸方法和呼吸节奏, 消除怕水心理。首先要用口在水面上吸气, 之后水中稍闭气, 然后用口和鼻在水中缓慢呼气, 直至口露出水面再做下一次换气。通过浮体练习体会水的浮力, 初步掌握在水中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 进一步消除怕水心理, 增强游泳的信心。深吸一口气并保持屏息, 其次是放松身体成一条直线俯卧就能使人漂浮。滑行训练是熟悉水性的重点内容, 让初学者在漂浮状态下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 体会游泳基本姿势,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学习动作先陆地后水下

在教学活动中, 由于怕水, 大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水中环境, 不能正确的抓住动作要领, 学习动作的效果就差, 因此学习或纠正动作应尽量在岸上进行并要求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事实证明, 高校游泳课教学必须坚持先陆地后水下的原则 (即所有的游泳学习内容都需经过陆地上的模拟练习) 。因为只有在陆上多练习, 才不会受浮体、平衡呼吸等问题的影响, 从而更好地进行动作结构、路线及呼吸方法的练习。通常, 陆上模拟练习的授课模式有以下几种:有针对性的集体授课 (1-2节) , 课前复习 (10-20分钟) , 还可通过活动中的纠错来巩固学习。通过以上几种模式的教学活动, 学生已较熟练地掌握了游泳的动作结构、路线及呼吸方法, 此时就可下水实践进行巩固练习。无论是陆上还是水下, 教师正确的示范动作都很重要, 它关系着学生 (不会游泳的) 能否正确地建立初级的游泳概念。

4、“互助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导生制”是19世纪出现的, 它将学生分成2~3人一组, 其中水平稍高的1人作为指导者, 其任务是帮助其他学习者快速地掌握技能。现今, 由“导生制”又衍生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即“互助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 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这种教学方法和“导生制”教学法一样都要求指导者对其余的学习者提供帮助, 使学习者能快速地掌握技能, 进而实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种通过教来促进学的教学方法, 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还能有效地帮助他人,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普通高校游泳课中, 教师应在课前了解、分析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 并在第一次课中进行核对。然后, 教师应引导学习者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分组, 但在分组时, 应采用“导师制”, 让会游泳的学生与1~2个不会游泳的学生分为一组, 以便实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每次授课中, 教师应把集体教学和分组练习结合起来。首先, 教师应进行集中教学, 讲解、示范教学重点。其次, 引导学生进行分组练习, 互相学习。但在分组练习之前, 教师要给指导者布置任务, 让指导者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学习者, 教师则巡回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及时地辅导。通过这种“互助式”的教学方法, 加快了学生学习的步伐, 使其有效地掌握所学的运动技能。此外, 帮助运动技能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环节, 即反馈。对于初学者来说, 反馈信息的快慢严重影响着运动技能学习的速度。在传统的教学中, 受课堂时长的影响, 教师只能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纠正, 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习者。因此, 个别学生无法辨别自己动作的正确与否, 更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帮助, 反馈信息的效果不佳, 进而严重影响了运动技能学习的速度。“互助式”教学方法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它通过指导者对学习者的协助、观察, 为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提高了运动技能学习的速度。

5、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无论是陆上还是水下, 教师正确的示范动作都很重要, 它关系着学生 (不会游泳的) 能否正确地建立初级的游泳概念。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完美的游泳技术不仅会给学生“美”的视觉享受, 而且有利于教师树立权威性, 因此, 教师应不断地学习, 规范动作, 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此外, 游泳项目的安全性很重要, 教师要绷紧“安全”这根玄, 进而优化教学效果。

三、通过10学时的教学, 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游泳技术, 尤

其是部分学生已基本适应水中环境, 能正确的抓住动作要领, 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因此, 在高校游泳课教学活动中, 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 科学、合理、有效地掌握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继续保持这种良好势头, 为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女生游泳课教学探讨 (论文) 戴美仙宁波大学体育学院教师.

[2]、游泳 (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高校游泳教学 篇9

一、游泳教学的内容方法与模式

在游泳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相关的内容方法与模式, 这些都是学生在游泳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 下面将进行详述。

1. 对称式转轮划水技术。

学生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首先是教导学生如何在意外落水后积极的采取自救, 在学生自救的过程中对称式转轮划水技术对于学生自救是非常有帮助的, 同时该技术还可以使得学生熟悉水性。保持较好的平衡感[1]。在游泳教学中如何教导学生自救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掌握对称式转轮划水技术以后便可以促使教师有效的教导其余的动作。对称式转轮划水技术的具体内容是身体先滑入水中, 然后身体姿势由仰浮逐渐变为站立, 然后再利用对称式转轮划水技术浮出水面从而来达到呼吸的目的。

2. 平卧技术。

在高校游泳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在初学阶段对于平卧状态较难适应, 那么让学生掌握平卧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平卧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多种漂浮技术。首先是直体漂浮[2]。直体漂浮就是一个学生屏息直体漂浮, 另外一个学生拉着该学生的手向前, 在这个过程中直体漂浮的学生鼻子应该位于最高位置。在较好完成直体漂浮过后便进行单人练习, 学生在吸气沉底后便蹬底进行漂浮, 而平卧漂浮是最难的, 也是基于直体漂浮和蹬底漂浮技术之上的, 学生要在仰卧漂浮30秒后转体并利用对称式转轮划水动作达到起立的目的。

3. 初学动作应该为反蛙泳。

我国高校在进行游泳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由蛙泳或者自由泳开始的, 但是学习这两种游泳技术对于初次学习游泳的学生而言较为困难, 如果初次学习的是蛙泳或者是自由泳的话便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反而在初次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是反蛙泳的话便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游泳成绩。

4. 提升学生的游泳耐力水平。

通常在高校游泳教学过程中其重点是提高其爆发力以及其速度, 但是学习游泳的学生并不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高校学生学习游泳主要是为了能够在危机时刻自救或者是通过游泳来达到健身的目的。那么在高校游泳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注重学生的有氧呼吸训练, 通过这种训练便可以使得学生的耐力以及游泳距离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1. 过度重视安全。

在高校游泳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因为过度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执行相应的教学任务, 这种思想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不能过多重视学生的安全性, 因为在游泳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学生的安全, 同时还要能够提升学生的游泳技能。以此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3]。那么教师在进行游泳教学的过程中要在保证学生基本安全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 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2. 学习内容过于简单。

在高校游泳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是参照教学大纲进行的, 教学大纲上的内容是非常简单的, 但是高校并没有去改进或者提高教学内容, 这样不少学生在学习完游泳课程之后仍然无法掌握游泳技术。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高校游泳课程教师积极改进教学内容, 并在原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提高, 并且完善考核制度, 以每个学生掌握游泳技术为合格标准, 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游泳。

3. 教师对于游泳课程不够重视。

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内容之后便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教学, 学生在学习游泳基础知识之后便进行自由活动。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并不是很高[4]。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更多的加强游泳实践环节, 让学生在学习基础动作之后反复练习并达到熟练的目的。

三、高校游泳教学模式的创新

1. 创建学习小组。

在进行游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小组学习模式, 在小组的组建中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技术水平, 这样学生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帮助, 而且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更好。

2. 完善教学环境。

在游泳教学过程中对于环境要求较高, 首先高校要具备相应的游泳场地和设施并且还要有相应的管理人员, 游泳池的维护以及正常运行需要较多的资金, 同时还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悉心的管理, 在学生游泳过后有相应的盥洗间来更换衣服。只有不断的完善教学环境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学习游泳, 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 制定考核标准。

高校游泳考核的标准不仅仅是学生自身能够在危机时刻自救, 而是要使得学生逐步具备互救的能力, 让学生不断养成团队协作的能力, 通过不断熟悉游泳技术让学生在游泳课程中充当救生员的角色。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整体能力[5]。

虽然高校在不断改进游泳教学的方法, 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 所以还需要高校游泳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易述鲜.高校游泳教学的内容方法及其模式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03:114-115.

[2]周洪韬.探析高校游泳教学的内容方法及其模式[J].读书文摘, 2014, 14:66.

[3]梁峰.高校游泳教学内容方法及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 2014, 24:163.

[4]张丹霞, 卢宁瑞.高校游泳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内江科技, 2012, 05:78-79.

高校游泳教学 篇10

关键词:高校游泳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

目前, 国家已推出《全民健身游泳锻炼标准》, 倡导公民积极参加游泳健身活动。广州市位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 日照时间长, 常年气温高, 一年当中大约有6个月可下水游泳, 游泳是广州高校大学生喜爱的休闲运动项目, 大部分广州高校均有开设公共游泳普修课, 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设游泳课的目的是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学会游泳, 并使之终身受益。但由于游泳课是在水环境中教学, 其危险性高于其他陆上运动项目, 并且受到场地、气候、人数、师资、学生本身基础等条件的影响较大, 所以研究总结广州高校游泳课教学的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能为各高校游泳课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1 游泳课教学的特点

由于游泳运动是在水这个特殊环境中进行, 所以游泳课教学除了要遵循大部分运动项目教学的基本准则外, 还要结合游泳运动的特点。

(1) “安全第一”的教学特点:游泳课教学是在水中进行, 学生易呛水或溺水, 所以要采取周密的措施, 确保“安全第一”的教学。

(2) 教学环境特点:教学从陆上转到水中, 人体在水中会受到阻力、压力、浮力, 人体在水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远远大于在空气中。游泳课教学, 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水感, 使学生尽快适应水环境。

(3) 运动姿势特点:陆上运动是直立活动的, 而游泳时人体需要俯卧或仰卧。再者, 人体在水中运动时失去了固定的支撑物, 游泳课教学在要采用顺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从有支撑、半支撑到无支撑, 逐步适应游泳运动的要求。

(4) 呼吸方法特点:由平时的用口鼻自由呼吸, 改变成严格的用嘴吸气, 用口鼻呼气。

2 游泳课教学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上课班级多, 每班学生多

由于高校扩招、每年上课时段集中 (大部分是在每年的5、6、9、10四个月) , 广州高校上游泳课的班级多, 每班学生人数多 (每班30人以上) , 而且上课时段大部分高校游泳池没有配备救生员, 这些情况使任课教师非常担忧游泳课的安全问题, 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课堂安全方面, 影响了教学指导。近几年, 广州高校出现了游泳课安全事故, 这使游泳老师更注重教学安全, 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每年游泳课教学期间, 大部分高校游泳池拥挤、混乱, 给游泳教学增加了难度, 不利于任课教师的组织、管理及授课质量的提高, 使完成游泳教学目标的难度增大。

2.2 课中、课后练习时间少

由于游泳运动环境的特殊性, 要求学生必须在水中有足够时间的练习时间。但根据调查所知, 广州高校学生无论在课中, 还是在课后, 游泳练习的时间都不充足, 影响了游泳运动技术的掌握。在每周两次课、每次课90分钟的教学中, 课堂考勤、教师讲解示范、准备活动、课后总结占用了30分钟, 学生每次课中最多在水中练习一小时, 每周最多是两小时的水中练习。除了部分体育院校的泳池免费开放, 大部分高校泳池要么不开放, 要么是收费开放,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部分学生课后没有进行游泳练习, 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没能得到巩固, 影响了游泳技术的掌握。

2.3 心理障碍是影响游泳课教学的重要因素

游泳课教学中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呛水后易产生畏惧、抵触情绪, 不敢下水;水中原地站立;头不敢入水;对学会游泳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很多学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 女生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为明显。心理障碍已成为影响广州高校游泳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4 分层教学落实不到位

学生的游泳基础差异较大, 有的在中学已学过, 有的还从未下过水, 学生的起点不一样, 但大部分高校都是用同一标准去要求学生, 按行政班授课, 不考虑学生的游泳基础能力, 任课教师在教学中也较少采用分层教学法, 造成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进度, 从而产生畏惧、抵触情绪, 影响了游泳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改进游泳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3.1 合理安排上课班级, 严格控制每班人数

根据学生总人数和游泳场馆情况, 合理安排不同时段的教学, 同一时间内上课班级控制在合适范围内, 使游泳池不拥挤。同时, 每班学生人数尽量控制在20人左右, 这样既能提高游泳课教学质量, 又能保证上课的安全性。

3.2 合理安排课中学生水中练习时间, 保证学生课后有场地有条件进行复习

上课时, 尽量缩减陆上活动时间, 使学生每次游泳课在水中的时间长一些,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较多时间完成和巩固所学的内容。高校游泳池开放的收费适当降低, 或者给上课学生派送免费游泳票, 为学生课后练习提供场地条件, 使学生能更加积极地进行课后复习。

3.3 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针对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做到循序渐进, 不要急于求成, 从而及时消除学生学习游泳的各种心理障碍。重视思想教育和课前的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让学生对教学环境, 如水的温度, 水的深度有理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游泳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3.4 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上课班级, 将学生分为三种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是会游的学生, 对这部分学生每班可以适当增多一点人数, 分担其他班级的上课人数;第二层次是动作相对正确但又不会独立游的学生组成, 对这部分学生只要进行短时间的教学, 就能学会游泳。第三层次是动作差又不会游的学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要安排有经验、游泳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另外, 还要通过加强教学管理、实施游泳课教学分区、增设救生员、加强课外教学辅导等办法来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本文结合游泳课教学的特点, 分析现阶段广州高校游泳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对策, 以期能为广州高校游泳课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游泳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岳进.对普通高校游泳教学的几点思考[J].游泳, 2003 (1) :18~19.

[2]李道盛, 叶鸣.高校游泳教学与游泳达标相结合的探讨[J].游泳, 2001 (1) :13~14.

高校游泳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校女生 游泳课 恐惧心理 成因 对策

一、引言

游泳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种运动项目,在大学中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高校教育中设置游泳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高校女生在游泳课上都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加上大部分女生都比较怕水和胆小,运动素质较低,所以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会由于缺乏足够的信心,而导致出现动作迟缓的情况。因此,高校游泳教师在帮助女学生克服恐惧心理的同时,还要让她们掌握和学习好游泳技术,从而提高游泳课的教学质量。

二、高校女学生游泳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体位变化

要全面地掌握游泳技能,需要学习者在水中呈俯卧或仰卧的姿势做动作。在水中做动作,完全改变了人们在陆上那种习惯的直立姿势,学习者的运动方向、面积轴心都会发生变化[1]。初学者在水中做动作的过程中,会感到身体失去平衡,这是因为水的波动、压力及浮力原因。另外,由于在陆地上呼吸和水中不一样,游泳者不仅要用嘴在水面上吸气,用嘴与鼻子在水下呼气,在呼气与吸气之间会有一瞬间的憋气,还要求游泳者的呼吸必须是在一定的技术配合下有节奏地进行。因此,初学者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肌肉紧张、呼吸困难、喝水及呛水等现象,这些现象就是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二)心理及身体的素质较差

女生与男生在身体机能、意志品质及身体素质上与男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再加上现在高校的女学生大多是90后,是家里的独生女,一直是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所以对于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差[2]。除此之外,女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接触游泳的机会比较少,在游泳课上比较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所以会不敢尝试和练习。

三、消除高校女生游泳恐惧心理的对策

(一)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高校游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克服女生对游泳的恐惧心理,首先需要总结游泳这一运动项目的特征,对女生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意志品质教育。高校游泳课上,大部分女生都普遍存在怕水的现状,这主要是由于她们没有下水的经验,而且在初次学习游泳时,女生因为担心自己会呛水或喝水,因而产生肌肉紧张和头晕等恐惧心理,不敢尝试和练习。游泳教师针对女生的这些恐惧心理,要对其进行有目的且有有意识的意志品质教育,帮助她们建立学习游泳的信心,从而有效地降低她们对游泳的恐惧心理。

(二)营造和谐氛围

高校游泳教师在女学生学习游泳技术的过程中,要多与她们进行沟通、交流及分享一下相关的成功经验,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也无形中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和谐的氛围对于刚学习游泳的女生来说可以起到消除恐惧心理的作用,让她们更有勇气地去尝试和练习。因此,游泳教师要重视氛围的教学作用[3]。由于体育学生都会有自己运动的专项,游泳专项的学生对游泳技术较为纯熟,具备一定的水上救生和游泳教学的经验和知识。所以,高校游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游泳专项生的示范作用,为初学者建立正确的视觉表率,使初学者能够通过学习游泳专项生在水中优美的动作而增强学习游泳的自信心。

(三)加强安全保护措施,避免发生溺水现象

初学者在学习游泳时会经常出现呛水或溺水的情况,而这些经历也是女学生对学习游泳产生恐惧心理的一部分原因。所以,在熟悉水性的初期教学阶段,高校游泳教师要加强安全保护措施,以安全第一作为教学主导方向,尤其对于刚学习游泳的女学生,必须加强漂浮后水中站立的练习。初学者只有掌握了漂浮后站立的技巧,具备在浅水区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才可以有效地避免发生溺水或呛水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和减轻初学者学习游泳的恐惧心理,从而有利于女学生建立学习游泳的信心。

四、结语

恐惧心理是女学生在刚学习游泳时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恐惧心理所产生的原因较多,如场地、季节、季候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因此,高校游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女学生不同的空间心理,要运用心理学或教育学的方法来帮助她们克服学习游泳的恐惧心理,帮助她们建立学习游泳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提高游泳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静宇.克服初学游泳大学生恐惧心理的教学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4(11):18-20.

[2]徐金月.浅析如何消除学生在游泳教学中的心理障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52(06):10-12.

高校游泳教学 篇12

众所周知, 我们生活在一个四分之三充满水域的球体中, 因此在生活中就难免要和水打交道, 这就是游泳不但只是一项体育项目, 更重要的它还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工具与技能。它具有增强心肌功能、增强抵抗力、减肥、健美形体、加强肺部功能、护肤等诸多好处。它不同于其他的体育运动项目, 游泳是人体在水中改变直立行走及跳跃等正常身体姿势而进行的一种运动项目。由于受水的浮力影响和运动姿势、运动环境等许多因素的改变, 使得大部分高校女生在游泳教学中会产生恐惧心理, 影响动作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严重的甚至会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因此, 如何正确的把握高校女生的心理, 对其恐惧心理因素的消除和正确技术动作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本人多年游泳教学, 获得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特为其它游泳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女生初学游泳课心理特征

作为女大学生, 她们的心理特征正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 情感比较内向、涵蓄、敏感、自卑, 在意志上表现思维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等。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掌握其规律。因此, 对游泳教学中的高校女生来说, 其游泳技术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克服心理困扰相一致的。所以, 对高校女生的心理分析, 并能在实际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加以运用, 有助于高校女生较快地掌握与学好游泳的技术动作。

二、产生恐惧原因分析

对于掌握游泳技能的人来说, 在水中游泳就如在陆地上行走一样自如, 而对于大部分的高校女生来说, 觉得学会游泳是件很困难的事.究其原因, 主要是恐惧心理作怪。

1、身体姿势改变, 平时站立位头上脚下, 游泳则不然, 是俯卧或仰卧, 这就改变了正常体位, 使同学感觉不习惯。

2、水中无固定支撑, 由于人体的比重和水的比重相近, 使得人体在水中因浮力作用产生忽沉忽浮的感觉, 而周围又没供抓握的物品, 在这种情况下身体体位发生变化, 而自己又无法使身体直立起来恐惧心理又会加剧。

3、身体重心位置的变化, 人体在陆上重心大约在髋关节与肚脐之间, 在此重心附近能使身体保持平衡, 当进入水中时, 支点的位置就发生变化, 移向人体的心窝附近.这是由于在水中人体各部位肌肉产生无意识的紧张进而血液分布发生变化的结果, 由于此变化导致身体部分重量的改变, 肌肉较多的下半身会比上半身重, 由脚开始下沉, 越慌张用力越往下沉。如果是在齐腰深的水中, 脚触不到底而头又抬不起来就会引起恐惧。

4、对身体压力的增加引起的不适感, 特别是水对胸廓的压力增加, 呼吸不能像陆上一增轻松自如。

5、呼吸方法的改变引起的恐惧心理, 在空气环境中人们的呼吸是在一种无意识的情况下随意实现的, 而在水中, 呼吸就变得有意识了, 要用嘴吸气, 鼻或鼻嘴一起吐气, 如果不习惯就容易呛水。

6、清澈的池水, 适宜的深度、温度、气温, 自然给人一种心情舒畅、情绪稳定的心理状态。相反, 浑浊的池水, 不适宜的深度, 会产生某种幻觉与阴影, 因此产生恐惧感。同时, 过低的水温、气温, 造成人体体表温度下降, 使人在水中活动出现肌肉僵硬、痉挛、头痛、力不从心等现象, 使同学易产生怕溺水心理。

7、对游泳运动缺乏认识:像这种类型的学生, 一般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 不爱说话的学生较多。, 对体育学科的知道了解、掌握不多, 加上体育课程中理论课的内容较少, 使学生对游泳这项运动的了解较少, 对该项目的领悟简单、肤浅, 当自己在具体运动项目中出现问题不能解决时, 便容易产生恐惧感。

三、恐惧心理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

在游泳教学中, 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学生恐惧心理较强, 归纳起来的表现为:见到游泳场所时神情紧张, 常反复观察水面或凝视水场且有所思虑, 但持续时间短暂。不敢接近水场, 保持1.5~2.0m的距离, 小心翼翼。接近池边站立或行走时就紧挨同学或揪住同学, 神情相当恐惧, 甚至心慌, 手脚发抖。进入游泳池开始学习时紧抱同学, 不敢做任何触水动作, 呼吸不匀, 自我感觉心跳不安, 甚至感到头晕。练习时紧张喊叫, 或站在水中不动或动作慌乱无序, 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 难以实现技能动作的练习。严重者会出现全身发抖, 心跳加速, 面色发白, 要求上岸。以各种临时原因为借口如:胃痛, 头晕, 体重不适, 经期不稳等, 要求离场, 逃避练习。直接提出不学游泳, 要求改换体育项目。

四、建议及措施

1、首先要对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了解水的环境, 熟悉水的特性:游泳是人在水中, 在神经系统支配下, 以骨为杠杆, 关节为枢纽, 肌肉收缩为动力, 利用水的支撑为作用力向前游进的一项周期性运动。

2、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情境。教师语调要缓和, 态度要和蔼使学生感到教练员很亲切, 这样使学生的紧张情绪自然地松弛下来。

3、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因此, 在游泳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游泳基础不同分批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 多使用肯定性的语言给予肯定和鼓励, 使学生体验完成教学任务而带来的成功感, 以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克服和消除恐惧心理。

4、选用最适合游泳者的正确练习方法和步骤:熟悉水性, 是入门必经的阶段, 目的主要是体会和了解水的特性, 逐渐适应水中的环境, 消除怕水心理, 掌握游泳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动作, 为学习和掌握各种游泳技术打牢固的基础。为此可采取针对性的水中行走练习、呼吸练习、浮体与站立练习、滑行练习等。

结论

游泳教学中, 存在心理障碍的现象非常普遍, 特别是高校女生尤为突出。随着游泳教学的不断的开展, 学生的心理素质都有了较明显的改善, 他们的本体感觉、灵敏素质和平衡能力等身体机能都不断提高, 对水环境的适应性也越来越强, 所以表现出产生恐惧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减少。

游泳产生的心理障碍, 在教师的正确诱导下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最终消除的。在游泳教学中, 教师应针对初学生的表现及其恐惧心理障碍特征进行分析, 找出心理恐惧障碍的原因, 采用循序渐进法等教学方法, 及时克服或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掌握这种救护和锻炼的技能, 为终身体育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丽:《浅析普通高校女生游泳课恐惧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体育科技》, 2004, 25 (2) 42-43。

[2]陈伟霖、龚海:《影响普通高校游泳课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 《福建体育科技》, 2001, (4) 。

[3]李鸿飞:《游泳教学中产生恐惧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5) 37-39。

[4]付剑鹏:《初学游泳的大学生消除恐惧心理的训练方法》, 《体育心理探索》, 2009, 3 (1) :67-68。

[5]孙云龙:《初学游泳者的心理障碍与调空》, 《浙江体育科学》, 1996 (3) 40-42 (4) 。

上一篇:骨创伤合并糖尿病下一篇:天堂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