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泳教学

2024-08-06

学前儿童游泳教学(精选12篇)

学前儿童游泳教学 篇1

游泳这项运动不同于其他的运动项目,它是一项在水中进行的身体活动,这项运动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特别是儿童还有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但是人类是生活在陆地上的高等动物,要想在水中进行运动,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这项运动因为是在水中进行的,所以学习游泳,首先要克服怕水的心理,其次还要做到不怕困难勇于冒险的精神。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儿童在游泳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目前游泳培训的现状,本研究以焦作市的少儿游泳培训机构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然后再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如下的结论:1)游泳培训的教员很多自身都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培训,更没有游泳教学的上岗证,而且这些教员的学历、运动经历也不尽相同。2)焦作市的相关部门对少儿游泳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培训机构不正规,随意性非常强,各项设施也不尽完善。3)游泳培训机构的软、硬件设施不能及时更新,水质也得不到安全的保证。

在如此的条件下进行儿童的游泳教学,势必会出现非常多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儿童在学习游泳时是以蛙泳为初学泳姿的,这是符合人们学习难度规律的,其次是学习自由泳,接下来才是仰泳和蝶泳。以蛙泳为例在教学时一般要按如下步骤进行学习:1)熟悉水性;2)练习基础动作(包括手的动作及腿部的动作);3)憋气练习(在水中或脸盘中);4)在游泳池中练习漂浮;5)在游泳池中练习手部动作或腿部的动作;6)在游泳池中练习手部和腿部的配合;7)纠正有问题的动作并反复练习;8)换气练习;9)远距离综合练习。从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真正要学习游泳是必须进入游泳池也能学会的。这些动作的一般比较适合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也适合对水没有恐惧的孩子,而对于7岁以下的幼儿则不太适合,要解决7岁以下孩子学习游泳的问题就需要关注孩子的启蒙教学,要多思考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正因为教练不想费事、害怕麻烦,害怕学生因为呛水而怕水或在水中胡闹,最终影响教学的进度,对于7岁以下的孩子一般是拒绝接收的。当然这部分学员能够学会游泳的比例也不高,也还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或许因此而终生怕水而不敢学习游泳。

对于其他年龄段的儿童来讲,在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如下影响儿童学习游泳的不利因素,比如:学生过分依赖护具而不敢直接下水、缺少专业的游泳装备而感觉怕水、没有专门的浅水区或儿童专用游泳池而不敢下水、不同年龄的学员参差不齐人数过多等内部干扰因素、教练员的严厉和强势导致部分儿童过于紧张而害怕教练。根据以上不利的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在游泳教学过程中会让儿童出现如下一些负面行为,比如:不敢下水或只敢在浅水区玩、下水后不敢换气或不敢睁眼、因为紧张而动作过快、因为怕水而采取站立式游泳或只想扶着人游泳。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儿童初学游泳时,因为不熟悉水性,总是愿意站在离水较远的地方看着别人游泳,而不愿意自己下水去游泳,有的儿童是因为有过呛水的经历,所以下水后,总是抬着头,怕鼻子进水或嘴巴吸进水而被呛难受,这样便会出现在水里的时候始终憋着气,把嘴巴闭的死死的不张嘴吐气,最终造成身体受不了,以至于做不出教练教的规范动作,这样还很容易溺水。有的儿童虽然学习了规范的动作,但是由于紧张或过分急于求成在做动作时总是比别人快许多,这样便会造成在蛙泳时因为节奏过快还没有充分的漂浮就开始做下一个动作了,体力很快就会被耗空,游一会便会觉得非常累,以致于最后可能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首先我们要进行一些分析。随着儿童大脑结构生理的日趋成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他的兴奋点和抑制功能在不断地增强、好动、模仿能力较强即第一信号系统发育较早,学习起来较成人较快,但是其抽象思维及理解能力较差即第二信号系统发育较晚。恐惧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有些过去不害怕的,现在可能就会感觉害怕,有些过去害怕的,现在可能就会感觉不害怕,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原先害怕的都会慢慢变得不害怕,而对于年龄小的儿童来讲,在游泳时可能因为呛过水,便会感觉怕水,在游泳时就会表现出来,以至于会造成学习困难或放弃学习。为了让儿童克服恐惧的心理,要让儿童对游泳教学的环境和场地进行熟悉,除了环境和场地,还需要熟悉游泳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器材或护具,并了解相关的安全事项,让儿童感觉在这里学习游泳是非常安全的。另外还要给他们讲一下相关的体育文化知识和游泳相关的知识,让他们了解一下学习游泳的好处和功能,关于水的特性和危险性也要让儿童知道,不仅要关注恐惧水的儿童,还要关注喜欢水的儿童,让他们明白不要急于下水,没有掌握游泳的规范动作就急于下水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教练在上课时,要找到适合儿童接受的简单道理或讲解示范让他们明白只有进行过大体的下水前练习并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水的习性后,才让儿童下水练习,这样即可消除一部分儿童的怕水心理,也可以让那些急于下水学习的儿童保证安全后才可以下水练习。实践证明在儿童学习游泳时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都会出现相应的怕水心理,只有让其真正了解了水的特性后,再来学习游泳是非常有效和简单的方法。当然在学习游泳时让儿童建立足够的游泳兴趣才能保证快速而安全地学会游泳,王丽霞等人提出一种在教学过程中要首先认识和尊重儿童的兴趣特点并培养其兴趣,然后适时地把启蒙教学与实际训练结合起来,这样让儿童在具有足够兴趣的时刻来进行游泳的学习,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儿童的启蒙教学与实际训练保持同步地发展,为儿童的启蒙教学和训练打下牢固的基础。

在分析了上述问题的原因之后,我们就需要根据问题的所在尽量提出一些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左红卫根据在游泳教学中穿插形式多样的学员比赛并进行及时的点评,这种教学方法利用了儿童的心理学理论,培养其学习游泳的兴趣,此方法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儿童建立起喜欢游泳的兴趣。郭薇则先让儿童对教学的场地和环境进行熟悉,特别是在进行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利用儿童头脑中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来消除初学游泳的儿童。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采取榜样示范教学法,让儿童模仿的天性得到释放,以学习水平较高的学员为榜样,也可通过其他方法来树立榜样,让儿童进行效仿,激励他们的情绪,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模仿欲望,从而掌握游泳的知识,让他们克服游泳怕水的心理。李春兰等人提出的游戏教学法同样对有恐水心理的儿童起到非常有效的缓解和消除作用,从而使整个教学环境中充分活跃的气氛,最终让学员们在游戏中忘却恐惧而真正学会游泳。当然此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在水中做游戏难免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会导致一次课学不了多少东西,会让家长觉得学习的内容太少而产生怨言。周彩虹等人在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表扬学生在学生学习游泳时有很大的益处,特别是让受表扬的同学给所有学员做动作示范,不仅自己掌握了规范的动作,也让其他学员产生羡慕的心理,从而可以帮助他们克服恐水的心理,最终也能掌握教练讲解的知识。

总之,关于儿童游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提出的方法不尽相同,但众多研究人员都是从儿童学习游泳的内部恐水心理出发进行分析,结合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以及众多研究人员提出的克服恐水心理的教学方法,最终目的都是在分析儿童在游泳教学过程中恐水心理的形成原因后,提出一些在教学实践中有助于消除恐水心理的教学方法,使儿童更好更快地掌握游泳的技能。

参考文献

[1]柯雪雄.游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谭颖.教育中的模仿.沈阳师范大学,2012.

[3]王丽霞.儿童游泳启蒙教学与训练中的兴趣特点及其培养.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8).

[4]褚宇鹍.哈尔滨市少儿业余游泳训练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5]左红卫.克服恐惧心理优化游泳教学.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6]郭薇.儿童游泳启蒙技术训练浅议.体育博览,2011(7).

[7]刘云艳.中国0-6岁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进展.学前教育研究,2009(6).

[8]唐颖,陆燕玲.儿童初学者在游泳教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搏击(体育论坛),2010(4).

[9]李春兰.水中游戏在7至8岁儿童游泳训练中的作用初探.游泳季刊,2009(4).

[10]黄祥富,罗建达.游泳教学中主要心理障碍的产生及消除.科教文汇,2009(11).

[11]周彩虹,付景春.儿童游泳教学中消除恐惧心理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7(2).

学前儿童游泳教学 篇2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研究方法。教学的具体内容:

一、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对象

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任务

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内容

四、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前儿童的生理基础(14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人体的解剖生理结构和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掌握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了解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学会维护儿童的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身体健康的维护。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及规律。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一、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二、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三、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四、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五、学前儿童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六、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七、学前儿童免疫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八、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九、学前儿童皮肤的特点与保健

十、学前儿童视觉器官的发育特点与保健

十一、学前儿童听觉器官的发育特点与保健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

一、胎儿的发育

二、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三、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

四、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6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了解紧张状态对学前儿童的身心适应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减缓和消除紧张的措施,能够对学前儿童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进行有效地预防与化解。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矫治与预防。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利用;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矫治与预防。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预防

一、情绪障碍

二、语言障碍

三、睡眠障碍

第三节 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治

一、什么是问题行为

二、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治

第三章 学前儿童健康评价与健康检查(6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检查的内容与方法,学会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有效地评价。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测量与评价方法;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学前儿童健康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评价方法。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

一、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指标

二、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标准

三、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方法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评价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评价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第三节 学前儿童健康检查

一、学前儿童健康检查的种类

二、学前儿童健康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营养与膳食(8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六大营养素的营养意义及来源,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及利用;了解加强孕期营养和提倡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了解幼儿的膳食特点和安排幼儿膳食的原则;理解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意义。

教学重点:六大营养素的营养意义及来源;幼儿的膳食特点和安排幼儿膳食的原则。

教学难点:六大营养素的营养意义及来源;安排幼儿膳食的原则。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营养学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营养和营养素

二、学前儿童需要的能量

三、产能营养素

四、非产能营养素 第二节 孕期营养

一、孕期营养的重要性

二、孕期合理营养

三、不同妊娠时期的营养需要 第三节 婴儿喂养

一、提倡母乳喂养

二、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

三、添加辅助食品 第四节

幼儿膳食

一、幼儿膳食的特点

二、合理安排幼儿膳食

第五章 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10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患病的基本表现,了解有关免疫和预防接种的基本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种类、病因、症状,学会初步地护理和预防。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种类、病因、症状和护理;传染病的特性、流行规律及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种类、病因、症状、护理和预防。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护理

一、新生儿护理

二、常见新生儿疾病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护理

一、学前儿童常见病的早期发现

二、婴幼儿常见病的预防及护理

第三节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护理

一、免疫的基础知识

二、传染病的流行及预防

三、学前儿童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第六章 学前儿童护理方法及常用急救术(6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常用的学前儿童护理方法,能够根据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症状判断其危险程度并做出急救处理。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护理方法和意外事故的急救技术。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意外事故危险程度的判断与急救处理。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常用的学前儿童护理方法

一、测体温

二、数脉搏

三、观察呼吸

四、给药

五、高烧的护理方法

六、热敷法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意外事故的急救与处理

一、学前儿童意外事故危险程度的判断及急救原则

二、幼儿园常见意外事故的急救与处理

第七章 集体儿童保健(8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任务和职责;明确儿童保教机构的卫生学要求;掌握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内容,学会制订合理的幼儿生活日程和集体儿童膳食计划,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维护幼儿身体的健康。

教学重点:儿童保教机构健康检查的内容与方法;幼儿生活日程和集体儿童膳食计划的制订;食品卫生和环境、设备卫生的维护,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

教学难点:幼儿生活日程和集体儿童膳食计划的制订;食品卫生和环境、设备卫生的维护。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

二、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任务

三、保健医室的职责

第二节 儿童保教机构的卫生学要求

一、教学卫生

二、房舍卫生

三、饮食卫生

四、设备卫生

第三节 儿童保教机构卫生保健的主要内容

一、健康检查

二、制订合理的生活日程

三、提供合理的膳食

四、建立体格锻炼制度

五、传染病管理

六、安全措施

七、建筑设备卫生

四、考核

1.考试依据及其有关说明

考试依据本大纲和教材,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着重考察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保教实践的能力。

2.考核方式、分制

①课堂考勤、学习情况,占总成绩的10%。

学前儿童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篇3

首先,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儿童的运动器官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因为他们在活动中,由于老师和同伴的激励,必须努力去完成某一任务。他们的动作就更富有目的性和积极性,身体的各种器官就会得到充分调动和发展。其次,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也能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更快地发展起来。一些研究已经证实,儿童的视敏度、记忆能力、感知能力、注重和思维能力都会随着活动的需要而加强。

一、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阐明:“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能力的发展,增强体质,发展幼儿基本动作,使他们动作灵敏、协调、姿势正确”。

(一)体育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占据重要地位,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以提高幼儿的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幼儿期,进行体育活动,可有效的促进孩子走路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也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前儿童体育教学现存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忽略了幼儿实际发展需要。

在幼儿园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如,在“单腿跳”活动中,教师常关注的是如何教会幼儿腿跳的远的方法,较少考虑通过跳的动作可以发展幼儿的腿部肌肉力量和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以及跳的远时培养幼儿良好的平衡能力等等。

问题二:重活动的形式,忽视了活动目标。

为了追求公开课的形式新颖和热闹,教师往往会将课程设计的比较花哨,而实际的内容和目标却比较空洞。实际上形式的设计固然很重要,但是幼儿的能力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发展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问题三:重课前设计忽视幼儿的参与性。

一些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前设计,却很少让幼儿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幼儿无法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无法体验到参与准备工作的乐趣,削弱了幼儿主动性的发挥,使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问题四:难度低,活动量少。

教师在活动的选择上过于简单化,从而使幼儿失去了乐趣,失去迎接挑战和困难的锻炼机会。幼儿在活动中不能够充分的得以发挥,很轻松的就能够达到老师的标准,这也大大影响了幼儿挑战的积极性和心里素质的锻炼。

问题五:创新少,机械化严重。

二、受创新因素的影响,使得无论什么样的体育活动,都要求幼儿能够创新

也有的教师在引导幼儿探索时,只是一遍遍地重复要求,让幼儿自由探索,缺乏层次性的指导策略,使幼儿的探索流于机械。为解决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

(一)以培养幼儿的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体育要“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因此应把技能作为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二)合理安排,科学的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起初的活动强度不要过大,慢慢提高难度,使幼儿达到适宜生理负荷的高峰,活动结束的部分应该选取一些轻松的活动或者强度很小的动作。

如何开展学前儿童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幼儿期进行体育教育,必须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激发幼儿的体育兴趣,为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根据幼儿期生理、心理的特点来安排教学

(一)幼儿的生理特点

幼儿期,人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骨骼细小,硬度差,容易变形,肌肉体积小,收缩力弱,心脏心腔小,心肌薄,心肌收缩力小,心跳快,肺组织的弹力纤维少,肺活量小,呼吸弱,神经系统易兴奋,注意不集中。因此,幼儿不宜进行过大压力的负重练习,也不能进行大强度过长时间的大强度训练。

(二)心理特点

依据人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年龄特征,幼儿期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特征,但思维能力较差,发育不成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言语能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趣爱好、特长表现不明显,意志不坚定,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应变能力弱,情绪、个性、性格都有待于后天的培养。

四、加强对幼儿体育兴趣的培养

(一)幼儿的好玩是天性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注意选择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合幼儿年龄并有吸引力的教法和措施。其次,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取得幼儿的好感,这样才会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第三,在体育教育中,老师尽可能的参加到他们的活动中去,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

(二)满足幼儿体育需求心理,克服体育兴趣的易变性特点

幼儿年龄阶段,绝大多数幼儿参加体育活动,首先是由于好奇心引起的。其目的是为了好玩,他们还不能自觉意识到体育最本质的东西。

(三)多运用一些生活方面的活动,来提高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一是要注意从小进行培养,二是要进行多个方面的引导。充分调动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其体育兴趣的正常发展。

五、幼儿体育教育必须采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一)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活动的最基本的方式,可以让幼儿充分的参与到活动当中,提高趣味性,更能够为幼儿所接受。

(二)体育比赛法:比赛形式往往能够调动幼儿积极性,挖掘潜在的体育能力。

谈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游戏 篇4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游戏的意义

对学前儿童教师来说, 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游戏教学的意义, 对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点, 学前儿童教师进行角色扮演的示范, 通过扮演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教导。这种教学模式, 儿童的视觉与听觉感受相结合, 提高儿童的倾听能力, 加快儿童对语言的认知度。第二点, 儿童亲自参与普通的语言游戏, 游戏中通过动作或者情景表达词意, 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 熟悉的情景使儿童对言语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这种儿童亲身体验式教学, 使儿童成为教学的主体, 提高儿童对语言的兴趣, 使儿童更快掌握语言技能, 提高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第三点, 教师带领儿童开展情景模拟, 让儿童扮演课本或者动画片里面的形象, 通过动作、表情与语言的表演。儿童游戏互动间的交流合作, 表演中的情节可能会涉及人际交往、社交礼仪等, 不仅能使儿童言语能力得到提高, 还促进儿童情感、认知、思维与个性的发展。

二、优化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游戏的建议

1. 设计喜闻乐见的游戏, 激励儿童对言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导师。学前儿童年龄小, 处于贪玩游戏阶段, 游戏与语言教学结合, 使儿童获得的身心的愉悦, 也可加强儿童的语言教学。因此, 要注重游戏的愉悦性, 让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励儿童参与。游戏的设计与选择上, 可结合班级儿童的兴趣与社会的潮流。如近期流行的动画片《熊出没》, 我们可以把言语内容植入动画片的角色中,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 潜移默化中就能提高儿童对言语内容的认知与理解。在《保护大自然》的课程中, 我先给儿童播放他们最喜爱的《熊出没》, 通过熊大、熊二阻止光头强砍树的故事来教育儿童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另外再让儿童模仿动画片的情景, 加深儿童对保护大自然的理解与记忆, 也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

2. 设计贴近实际的游戏, 提高游戏教学的效果

在学前儿童语言教学中, 游戏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游戏, 不仅能使儿童快速掌握语言技巧, 也能提高儿童对语言的运用。可以设计家庭、游乐园与餐厅等场景, 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儿童在游戏中能展示自我, 使儿童懂得如何去表演, 如何去表达, 保证游戏教学的效果。教师还要根据不同阶段年龄的儿童进行游戏设计, 保证儿童所学的言语能学以致用,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前儿童语言游戏教学的目标。如小班的儿童, 教师要注重设计日常生活习惯培养的游戏, 可以选择“早晚刷牙”、“饭前洗手”等生活场景;中班儿童, 教师要注重设计培养动手能力的游戏, 可以选择“七巧板”“灵巧的手”等游戏;大班儿童, 教师可以选择“超市购物”、“餐厅礼仪”等社会活动的言语内容。

3. 科学掌握游戏的“度”, 避免出现主客颠倒

学前儿童语言游戏教学是把语言教学与游戏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尊重语言教学的目标, 发挥好游戏的辅助作用, 避免出现主客颠倒。正确处理好语言教育与游戏教育的关系, 是发挥学前儿童语言游戏教学的关键。学前儿童天真好玩, 容易沉浸于游戏中, 忽视游戏里蕴含的语言内容, 这样不利于游戏教学的发展。因此, 作为教师, 需要科学把握教学游戏中的“度”, 规范与督促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 这样才不会使游戏脱离教育。可以合理分配课堂游戏的时间, 杜绝过多课堂时间遭到浪费, 对游戏过程的环节要认真指导, 避免儿童疏忽语言内容。

4. 重视游戏课后总结, 加深游戏教学的内容

游戏的结束并不代表课程的结束, 仅是教师教学的开始。教师需要对游戏的主旨进行讲解, 使儿童对游戏中的语言内容进一步得到巩固, 也保证每一位儿童都能感受到游戏的主旨内容。此外, 教师需要对游戏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指导, 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 保证下一次的游戏教学课程质量的提高。如可以通过让儿童对课前提问进行讨论, 思考游戏中的语言内容, 回答课前提问, 教师根据儿童的思考思路与最后答案进行总结, 再次巩固课程的主旨, 帮助儿童掌握语言知识, 开拓儿童思维与思考能力, 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结束语

游戏是融合视、听、说为一体的活动, 能较强地刺激器官, 可见游戏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要发挥学前儿童语言游戏教学的作用, 在游戏设计中, 需要遵循喜闻乐见、贴近生活、把握得当的原则, 以激发儿童对课堂的兴趣, 提高儿童对游戏教学的参与, 使儿童做到学以致用, 保证游戏教学的效果;在游戏教学中, 教师规范儿童的行为, 督促游戏环节的发展, 以循序渐进的提问为载体, 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 锻炼和发展儿童的思维;在游戏教学后, 教师要善于对游戏进行总结, 再一次讲解游戏的主旨, 深化儿童对语言内容的掌握与理解。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为儿童的成长发展起到奠定作用。

摘要:学前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学前儿童语言形成与提高的重要阶段, 这要求教育工作者进一步重视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游戏作为儿童成长期必不可少的伙伴, 把学前儿童语言教学与游戏相结合, 游戏以愉悦、视听说等形式, 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 激发儿童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加快儿童对语言的认知度, 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 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结合游戏教学前、中、后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得出完善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游戏的建议。

关键词:学前儿童,语言,游戏

参考文献

[1]张晓梅, 韩妍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思考[J].教书育人, 2008 (6) .

学前儿童游泳教学 篇5

3.2创设条件,提高读谱、快速的视奏能力.演奏者若想实现对各类型作品的高效掌握,提升其手指技能是一条有效的路径.除此之外,养成良好、健康的读谱习惯,也是尤为关键的一个因素.读谱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视奏能力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少儿进步的快慢和自学能力的水平.少儿对音乐感觉的好坏,与识谱、读谱也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他们对学习音乐的接受能力不同,对音乐的感受力也有差距,在盲奏上面就能很清晰地表现出来.有些学生得到一首新乐曲的时候,通常都会看完音符再看键盘,看完右手再看左手,这样生搬硬套地比对下来,让很多儿童在开始学习钢琴时感到吃力,一段时间下来弹不了几首曲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视奏能力太差,眼睛无法脱离键盘,稍微开点小差就会弹错.而视奏时的要求就是盲奏,不用眼睛看就能很快找到键盘上每个音节的正确位置,在长期训练中,就能准确、快速地找到键盘位置.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达到预想的水平,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视奏能力.

3.3注重严格的节奏训练.所谓节奏是“指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儿童在学习节奏时,教师就应该提供更多的方法以及例子,让儿童能够体验节奏,并在弹奏的时候能够很好地掌握.具体而言,一是要强化节拍的学习.儿童刚刚接触钢琴乐曲就必须接触节奏,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做到尽量让学生体会明白.例如,儿童在最初接触节奏,他们不会知道什么是拍子,不能理解拍子的意义,不知道一拍有多长.教师在讲授拍子时,可以举一个孩子都能听到的声音,时间的“嘀嗒”声,加上老师手指的摇动,能够生动形象的让学生体会什么是拍子、一拍有多长、拍子都是匀速的,不是时快时慢.或者做一个儿童都会做的游戏,即拍球.拍球的动作,一上一下即一拍.如果当谱面上出现4/4拍,我们就要给学生讲清楚什么是4/4拍,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四拍.如何演奏这4/4拍,就是让学生匀速拍四下球一样.刚接触的孩子我们只需让他们知道拍子有长有短,有快有慢的,是一个相对长度,但都是匀速的即可.二是要注重对特殊节奏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一些学生很容易懂的例子,要把这些例子与日常生活相连接在一起.比如:在教授切分节奏时,可以让学生联想体育课时教师的口令中的“向右转、向左转”等;又可将附点节奏比喻成立正等.这种用于身边事物的比喻,孩子更容易理解与记忆.三是注重对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教师可以运用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原则,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特别是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孩子的听觉以及节奏感都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3.4选择科学的弹奏方法.一是规范音阶琶音的指法.钢琴基础教学中最为基础的弹奏内容是音阶和琶音,它们的地位也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应该学好正确的弹奏指法.学生在弹奏时,可以参考《哈农》音阶指法练习.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无需刻意要求学生看谱练习,应关注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理解程度,根据音阶的关系,配合听觉训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寻找内在联系.二要充分意识到“预备”的重要性.准确演奏的一项前提条件是演奏者在触键发音前手的预备.具体而言,远距离大跳以单独练习为宜,这一板块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准确,此外还应适当关注速度.慢练作为预备的起先环节,练习时,应注意确保在手臂和手指到位后才能开始触键发音.儿童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多会在个别段落出现弹错音或碰错键的情况,教师可先行将“发音前手指先预备到位”这一要求告诉学生,学生在易错之处先停下来,将手放到正确的位置上.用这样的方式,加之由慢到快直至正常速度的几个回合的反复练习,学生可逐步建立正确的键盘感觉和肌肉习惯.三是注重强化两手独立性的练习.手指独立是指任何一个手指都能在需要时完成触键动作.钢琴弹奏主要就是两手之间独立性问题,它既是钢琴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钢琴学习的一个难点.在一些乐曲或者练习曲中,旋律不会只出现在一只手,而是相互交错的,时而左,时而右.这就要求教授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分手慢练,因为两只手在这种情况下是会做不同动作弹奏不同的音.当两只手分开弹奏能够达到很好效果的时候,再要求学生双手同时弹奏,这样才能够把乐曲很准确地弹奏出来,也是对刚才所练习的成果做一个“检测”,为以后的弹奏做基础.

3.5良好的声音概念训练.听觉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儿童钢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和手指的训练等同重要.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孩子们正确的弹奏方法,更要帮助他们树立起良好的声音概念,培养学生多声部的听觉.良好的声音概念训练的首要前提是幼儿对音乐形态的审美认知要确保正确、规范,对科学的钢琴弹奏方法和基本原理有正确的理解.钢琴作品中,不仅有旋律,还有丰富的肢体和和声.钢琴的这种多声部特点就要求学生有一种“立体化”的多声部听觉.在弹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聆听和声的变化,和声在整个乐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和声的色彩、松弛和紧张程度都有着千变万化,对乐曲的表现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就要分别举例来进行对比,要让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中去体会和声色彩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张雅琳,杨鹏飞.视唱练耳教学中音乐记忆训练[J].音乐时空,2015(23):178+163.

[2]张萍萍.让孩子透过音乐发现美[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204.

[3]韦琴芬.儿童钢琴学习兴趣的成因及培养研究———“本能的缪斯”带来的思考[J].大舞台,2014(11):223-224.

[4]樊芬.浅析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24):234.

[5]杨彬彬.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钢琴教学[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12.

[6]王三权.怎样辅导儿童学好钢琴[J].甘肃教育,2015(5):79.

浅谈孤残儿童学前教育的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孤残儿童;学前教育;阅读教学

如果能在当前大力倡导阅读的前提下,在学习先进教育理论的条件下,在我国大力推进孤残儿童社會福利背景下,结合学校孤儿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活管理中,在平时教学中,能采取相应的管理机制,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使学生改变对阅读的看法,使学生有阅读意识,有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改变自己;在阅读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那么对于我们集中养教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是一个提升,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我们不仅要在形式上改变特殊教育的模式,更要在本质上给这些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

一、孤儿学生阅读状况及影响因素

1、孤兒学生的阅读状况。在这些孤残儿童学生中,很多孩子上学后表现出阅读方面的明显滞后。这些孩子有的聪明伶俐,但每当语文课上需要识字、书写及阅读文字时,一他们都会表现出紧张和焦虑。小学生主要表现为记不住字,识字困难,不理解词语的意义。上三年级以后还不能运用学过的词汇写文章,也无法流利地读出一段文字。还有一些孩子,虽然他们己经升入初中,平时说话和交际的能力很强,心智较为成熟,但其阅读能力却相当于一个有正常阅读能力的小学一、二年级的水平。针对这样的学生,很多老师认为是学生的智商有问题,或是认为学生不认真听课导致的。所以,有些老师就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补课,但是收到的效果却不大。显然,这些孩子存在阅读障碍方面的问题。如果教师仅是从平时意义上说的“差生”“落后生”角度对他们置之不管,时间久了,他们就会成为学习困难学生,那么就会延误孩子的一生。

2、孤儿学生阅读状况的成因调查。孤残儿童学生在阅读时,他们的普遍反应是比较木呐,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平时也没有阅读的习惯和热情。特殊的身世和不适宜的生活环境,给这些孩子养成了自我封闭的性格。阅读一段文字对他们来说是很费劲心思的事情,在课堂中,有些孩子尤其拒绝朗读。因智力发育有些延缓,有些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也没能走进课堂。这些孩子在阅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识字困难、书写困难、理解困难。

3、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断的阅读,与亲人共享阅读的乐趣,这些都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小时候,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和不成熟,孤儿孩子在面对各种事情时心中容易产生“我不行”、“我办不到”等消极的念头。如果周围环境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机会供自己成长,这些念头会在他们长大后一直伴随着他们。通过阅读习惯的养成,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改变学生的这种心理。孤儿孩子,如果是较早失去父母,他们基本没有得到早期教育的机会,也很少有机会和家长一起阅读、游戏、交流。没有阅读经历,也没有接受更多书籍的给养。在心理年龄上,他们似乎过早地成熟了,而实际上却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逃避。

二、培养孤儿学生阅读能力

1、利用集中养教模式。采取小组阅读的方式,把阅读水平相近的孩子分成一组,让他们在同一时间阅读同一篇文章。儿童的识字熟练程度还不够,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他们也还不善于将视觉图示信息转化为思维语言,其内部语言与外部行为还不能真正划分。所以儿童最初的阅读方式只能是出声朗读。阅读室内不便大声朗读,小学生可以小声阅读图书。大声朗读的机会留在课外或阅读课堂上。在语文阅读课上,老师把学生在阅读室里读到的文章或文字片段打印出来作为阅读材料。每个小组的学生自己朗读后,再把故事朗读给其他组员同学。经过两次朗读和几次听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慢慢地他们会生成一种能力,即把对词和句的发音与理解统一起来,这样理解能力就会逐渐增强,阅读能力的增强,也会提高其阅读兴趣。程度相近儿童的分组阅读,可以使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彼此的阅读中看到自己。当同组的学生流利地读出故事内容时,其他学生会产生模仿和羡慕的心理,教师这时可以引导他,并鼓励其他学生对他的帮助,这样阅读的氛围就会慢慢形成。

2、课堂教学阅读方法指导。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如果只是教师对预读文本的分析讲解,而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那么阅读中的同化作用就无从实现。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学生智力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来正确实施教育,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和不断建构的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地学习,才能有所收获。因此,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处理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教育教学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心智,让他们主动自发地学习。根据认识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一些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3、进行辅助式阅读教学。学生阅读进行到一定时间,就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问题、思考及质疑讨论会。会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做的阅读理解卡片,相应提出问题,

展开讨论。对于大家都感到困惑的问题,暂时存疑,等阅读完全部文本时,再做进一步探讨。有时候,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课堂外辅助阅读,把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搭配分组,既锻炼了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的语言组织及理解能力,以优带差,取长补短,有效地解决了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和缺少主动性的问题。因为阅读时,学生越主动,阅读的就越好。

三、结语

孤残儿童学生从小缺少家庭的温暖,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一些给养,感受到亲情、友情的温暖。孤儿学校属于集中养教管理,给学生建立阅读空间,培养阅读意识,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对于孤残儿童学生的人格魅力的形成很有好处。从小培养阅读能力很关键。小时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和基础阅读能力,那么,初中以后的阅读训练起步会很艰难,进步也很缓慢。严重的话,部分学生会表现为阅读障碍。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让孤残儿童孩子在精神层面有一个提升,可以与古人,与作者、文本、教师和同学交流,并有助于塑造坚韧的人格。同时,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翔平.如何帮助阅读障碍的儿童[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9).

[2] 马云鹏.教育研究方法[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3).

[3] 路海东.教育心理学[J]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07).

学前培智儿童的音乐教学 篇7

一、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音乐兴趣

音乐教学是学前培智儿童教学的必要形式, 依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内容, 将音乐教学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唱唱、玩玩、跳跳、动动、演演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从而建立正确的节奏感、韵律感、美感, 丰富了培智儿童的情感, 完善了培智儿童的个性,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1) 关注学生的手指游戏。绝大多数的培智学生肢体不协调, 手指更是不灵活。教师可以从简单的手指谣教起, 比如《五指树》, 通过拔拔拇指树、拉拉食指树、揉揉中指树、捏捏无名树等活动手指。如歌曲《我有小手》, 跟着节奏拍拍手掌、搓搓手掌、轮捏手指、收放手指等, 增强手指灵活性。

(2) 重视学生的发音训练。一些培智儿童本身有较严重的语言障碍, 言语模糊不清, 只能说单个的词语, 甚至有的学生不会发音。因此, 对学生进行发音训练是开展音乐教学的前提。在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中, 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叫声, 如老师唱“我爱我的小猫, 小猫怎样叫?”学生接唱“喵喵喵, 喵喵喵, 喵喵喵喵喵”, 达到训练发音的效果。

二、开拓教学途径, 感受音乐魅力

(1) 用图谱加深音乐的感受与理解。一般的简谱和五线谱很难让培智儿童接受, 而图谱是用最简单明白的图画符号来表现音乐。图谱法参与音乐教学,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不断地练习中锻炼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 (1) 有一些歌曲由于歌词的含义比较深刻, 不是孩子经常接触的语言, 所以比较难理解, 图谱能够在诠释歌词上给孩子们提供很多帮助。如在歌曲《大雨和小雨》中, 我们设计了用大雨点和小雨点来表现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为让孩子唱出小雨的轻快, 我们不但形象地画出小雨雨点小的样子, 还画出了拍子**佐**佐*-佐。孩子们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画, 很快理解了歌词并掌握了歌词, 也很好地掌握了整首歌的节奏。 (2) 声音的强弱变化, 也是培智孩子很难掌握的。了解这种感受的变化, 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听辩能力和音乐素质。如在《大猫和小猫》中, 我运用粗粗的波浪线表示大猫很响很粗的声音, 用细细的波浪线表示小猫细细软软的声音, 形象的声音曲线, 将孩子们的情绪调控得恰如其分, 表演得很有艺术的味道。同样, 在创编《大狗和小狗》中, 孩子们都能够演绎得很好。 (3) 有的音乐没有歌词, 通过倾听音乐发挥想象诠释音乐。我们所用的图谱直接影响到孩子对音乐的认识。如:《胖厨师和小老鼠》, 我除了设计整个厨房背景图, 还根据曲子的内容设计了更为形象的图谱, 如:为了表现厨师做菜, 我画了形象的水龙头、菜刀、锅铲表现洗菜、切菜、炒菜。这些图案对孩子理解和再现乐曲的节奏与内容, 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提示作用。

(2) 用游戏寓于音乐教学之中。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 是培智儿童所喜爱的教学模式, 尤其适用于学前的音乐教学。游戏活动要从孩子的感受入手, 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先感受再学, 边感受边学, 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例如在学习歌曲《理发店》时, 我带来了玩具理发工具, 小小的推子和剪刀使他们兴趣极浓, 注意力也非常集中。他们迫不及待地要给小顾客理发, 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整个音乐活动自始至终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3) 用情境教学贯穿始终。只有把音乐真正融入到培智儿童的生活, 使他们的音乐活动生活化、游戏化, 才能真正在幼儿、音乐、生活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 (1) 表演情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运用故事、演唱、游戏等表演形式, 让学生在玩乐中学到知识。如在奥尔夫音乐《洗衣机》中, 教师通过扮演洗衣服的小姑娘来创设情境, 达到教学效果。 (2) 语气渲染情境。如果教师总是用一种声调、语气来教学, 就吸引不了培智儿童的兴趣。需要采用儿童化的语言, 提高教师的语言表现力, 这显得尤为重要。如《猫和老鼠》中, 用不同的语气表现猫的可怕和老鼠的机灵。

三、尊重个性差异, 挖掘音乐潜能

每个孩子对音乐的感受都不同, 培智儿童对音乐的领悟更有其特殊性。如有的培智儿童听到节奏感较强的音乐, 就会离开座位不住地跳跃或者是拍手点头, 我们应该允许他的个性化动作。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尽量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 让培智儿童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表演中, 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多媒体技术与学前儿童阅读教学 篇8

为了更好地论述, 有必要先定义研究对象———学前儿童的概念。心理学家把人的一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而学前儿童一般指从新生儿 (出生至1个月) 到幼儿期 (3岁至6岁) 的人。 (1) 这些儿童是学前儿童汉语阅读教学研究的对象。

所谓阅读, 是指看书面的材料并理解其内容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的过程, 二是理解的过程。对学前儿童而言, 周念丽等认为真正有意义的阅读是始于儿童达到一定的识字程度的自动化 (熟练) 基础上, 并且所读内容也要符合儿童读者的经验。 (2) 我认为她们的观点过于强调阅读过程的自动化。有些学前儿童在阅读的开始阶段, 他们的阅读速度很慢, (因为他们对汉字的掌握和识别不是很熟练) , 可以说这些儿童对汉字的自动化加工能力还很差, 他们会需要很多的注意才能理解文字的内容。但是阅读速度慢并不代表这些学前儿童对通篇文章或故事的理解。因此我认为周念丽的这一观点不完全正确。学前儿童的识字程度的自动化并不是有意义阅读的先决必要条件。与此同时, 我完全赞同周念丽等人认为的学前儿童阅读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经验这一观点。因为这一论点和以上已论述的关于儿童的认知理论相一致。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 是把文字, 即符号系统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联系, 从而获得对这些文字有意义的理解。如果学前儿童的阅读材料超出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那么他们将很难理解阅读所蕴含的意义, 甚至他们会根本没有兴趣去读。例如, 让一个学前儿童读有关应用社语言学的文章, 他一定不能进行有意义的阅读。我同意徐子亮教授的观点:“读者所具备的同材料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是译码的基础。”由此, 我认为在选择学前儿童的阅读材料时, 要充分考虑到学前儿童的经验范围, 不要超出他们的认知水平应为重要的选择因素。在训练儿童阅读的时候, 把读物和儿童已有经验之间建构联系有助于儿童对文字编码和译码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阅读教学的教育理论基础

阅读教学活动和内容如果与相应的教育理论相结合, 那么“教”与“学”的过程将会更加系统化。在阅读教学中, 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一个人的知识获得不是仅靠自己实现的, 而是通过不断地和外界环境进行相互作用而逐渐建构的。建构主义理论和传统的教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孤立的学习行为, 而是和外界的情境的相互作用过程;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学生处于主动的位置, 积极地发现知识, 探索并构建知识;3.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识的教授者, 而是在学生构建知识过程中更多地扮演监督者、评估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三、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育在学前儿童阅读教学上的差别传统的学前儿童阅读教学, 教师 (大部分指幼儿园的教

师) 采用的是纸本教材, 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 (也会有师生互动活动) 的上课形式。教师也主要扮演传统“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这样儿童在课堂上获取知识主要依靠于纸本教材和教师的言语讲解和其肢体语言。基本的授课形式是一个教师对几十个学生。相比传统教学, 多媒体教育技术则会利用多种可用于教学的工具如DVD、电脑、CD播放机、幻灯机等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一些教育机构制作的教学课件可以把单一的纸本教材变成歌曲、图片、动画、甚至游戏等多种方式的输出。输出方式的多样化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使儿童在不同场景中, 进行情境化的学习。

四、多媒体技术为学前儿童阅读教育带来的深远影响

多媒体技术为学前儿童阅读教育主要带来以下几个的深远影响:1.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将为儿童阅读课堂带来学习环境的变化。儿童将会多角度、多方位地认知汉语词汇、理解篇章结构、揣测人物、知晓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等。因此儿童将实现三个空间的学习, 从多维层面构建自己的与所学主题相关的阅读知识。2.教师的作用和角色的改变。教师在多媒体阅读课堂上将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则成为辅助学生构建知识的帮助者。基于多媒体教育的特点, 很多学者提出了教师在阅读课上新的作用。周兢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起“鹰架作用”。他的观点是基于Christie和Enz的研究结果—提供与主题有关的语料加上教师的参与要比仅仅提供语料对儿童的阅读发展更起作用。教师的这种“鹰架作用”强调幼儿园的教师在教授儿童发展读写知识时要参与、示范和支持。但教师应对不同的语料的支持不同。多媒体技术教学恰恰能够提供这样的帮助。多媒体可以分别对班上不同学习能力的儿童设计内容不同的人机交互练习。多媒体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儿童的“最佳发展区域”, 实现有效率、有针对性的学习。

总之, 本文主要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对学前儿童的阅读教学产生的影响。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原理, 以及其后发展的情境认知心理学、结构主义、最佳发展区域理论等理论都为儿童阅读课的设计和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阅读课的教学形式, 使学生更为主动、有兴趣地学习, 而且使儿童在不同空间构建多层面的与主题相关的阅读知识。多媒体技术与上述理论的有效结合给学前儿童的阅读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上的技术革命, 更多的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革新。

摘要: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 一个人对信息的获取和掌控能力已经成为判断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阅读能力及其成人后的阅读能力及学业成就关系重大。因此寻求一套符合儿童早期阅读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展现学前儿童阅读教育的特点, 通过对比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育的差别, 探讨多媒体技术为学前儿童阅读教育带来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传统教育,学前儿童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念丽, 张春霞编著.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2.

[2]周念丽, 张春霞编著.第170页.

[1]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周兢.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浅谈孤残儿童学前教育的主题教学 篇9

主题教学活动是针对2~6岁不同年龄班儿童开展的学前教育的各种教学活动之一。

我不仅吸取了中国北京聋儿语言康复中心的经验, 而且还结合了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主题教学, 以孤残儿童学前教育的主题教学形式在儿童福利院开展起来。

一、开展孤残儿童学前教育的主题教学意义

(一) 主题教学释义

主题教学是在学前教育中的一种教研活动, 此方式在孤残儿童教育中能使孤儿高速度、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开发智力、提高智商, 同时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得到发展。主题教学是每个不同年龄班的孤残儿童都围绕拟定中心课题综合运用游戏、美术、舞蹈、音乐、劳动等教育形式共同完成一个教学主题, 但所授同一主题的内容深浅程度不同。

(二) 主题教学的意义

孤残儿童就是被亲生父母遗弃后无父无母的残疾儿童, 其中有的因为出生后身体等部位有不同的残疾, 一般包括:聋哑、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肛门闭锁、精神发育迟滞、脑瘫、跛脚等。

学前教育就是针对2~6岁的孤残儿童进行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他们虽患有不同的残疾, 尽量开发他们潜在的智能, 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生活自理、语言、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能力。因为2~6岁是孤残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阶段, 尤其是他们都没有父母, 所以根据具体情况, 结合季节、节日、环境等来确定主题内容。另外, 寓游戏于主题教学之中, 把动物、植物、角色用拟人的形式寓于之中, 每个主题内容应配以适当的教具, 也就是情景教学, 以增加孤残儿童的学习兴趣。

主题教学具有层次性、连续性, 一般以一周或两周为一个时间段完成一个主题内容。主题教学是围绕每个月的教育重点交叉来进行, 让孤残儿童们从中得到系统知识。同时, 也要把感情、认知方面的教育融于教学中去。

在实施主题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孤残儿童的年龄特点、智力水平、残疾程度及家庭背景的不同, 注意运用主题教学这一教学方法, 更好地调动儿童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开发孤残儿童智力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孤残儿童学前教育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一) 主题教学课题内容的设置

沈阳市儿童福利院现有四个班型: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一般每两周或每周完成一个主题内容, 所教的内容基本一致, 但教的程度有深有浅, 如:我在进行第一个主题教学时, 因地处郊区, 与外面的交往较少, 又有一部分还刚入院的新生, 所以我确定了第一个主题内容《懂礼貌》, 其重点是德育教育, 难点是词汇选择。经过两周的教学, 全院的孤残儿童都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学前班的沈明明简直像个小大人, 彬彬有礼地招呼每一位献爱心的客人, 在这里到处能听得见“客人好、请进、再见、我来帮助您”等礼貌用语, 每当有外来者参观学习, 都夸奖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的热情、大方、懂礼貌。春去冬来, 我们抓住这个机会, 又开展了《认识冬天》这一主题教学, 让孤残儿童到大自然中观察发现, 欣赏冬天的一切变化。然后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及插图做补充, 用谈话方式, 告诉孤残儿童冬天来了, 天上下了白白的雪花, 人们都穿上了棉衣, 准备迎接圣诞节……同时, 还把《幼儿园教材》课本中有关冬天的内容都列入了学习的范围。

(二) 主题教学课程的实验

主题教学虽然在幼儿教学中不是一种新形式, 但在孤残儿童教育中却是新产物。按幼儿教育大纲可分为体育、语言、计算、常识、美术、音乐, 把这六门课程都融入于主题教学中去。在明确主题内容的基础上, 围绕主题先制订出每个班级每个人的教学大纲, 然后根据班级、年龄、智力、残疾程度等情况来具体教, 由于我班孤残儿童年龄较大, 智力较高, 所教的知识应是较深较难的, 如:在进行《认识动物》这一主题时, 积极调动每个孤残儿童学习的兴趣, 动静结合, 在认识猫、羊、狗、兔、鸡等动物时, 以角色游戏形式出现, 同时配以形象直观的教具, 使每个孤残儿童在游戏中学到知识, 不但认识了猫、羊、狗、兔的外形特征及名称, 还使他们知道了胎生、卵生。同时还针对唇腭裂的这类儿童发音困难, 进行了具体的教学, 同时在教学中, 还把第一周《懂礼貌》的内容贯穿在游戏中。在游戏中让孤残儿童分别扮演猫、羊、狗、兔。组织了《我去某某家做客》这一游戏, 于是你好、请进、请坐、谢谢、请喝水、请吃饭等礼貌用语都用上了, 孤残儿童部特别愿意去做。在教师的指导下, 孤残儿童不但对前一个主题内容《认识动物》有了更深的印象, 而且丰富了礼貌用语的词汇量, 增强了交往的能力, 使知识有衔接的过程。

(三) 主题教学的分课形式

在主题教学中应分集体课、组别课。在集体课程中以常规内容为基础, 让孤残儿童初步掌握主题内容, 可增强孩子们的集体观念。

在集体课之后上组别课, 组别课应根据年龄、智力情况、残疾程度来分组, 即:唇腭裂的孩子应分在一组;弱智儿童一组;聋儿一组;正常儿童一组。然后, 针对他们不同特点进行教学, 重点突出, 组别课在教学中更具体, 使教学内容更深刻, 更进一步把集体课学的内容扩大具体。组别课根据本组孩子的具体来教, 如:对唇腭裂儿童的发音作为重点教学, 更能贯彻主题教学的内容。

(四) 主题教学中有机地把聋儿语训与音乐、美术、英语相结合

1. 聋儿语训可以与音乐艺术相结合, 每

天集体课中的主题内容, 全体孤残儿童所学的内容有深有浅。如:教认识猫、羊、狗、兔的同时, 也可以用钢琴奏出Do、Re、Mi、Fa、Soi (小猫怎样叫) Soi、Fa、Mi、Re、Do (喵喵喵喵喵) , 让孤残儿童唱出来更加深了记忆, 也增强了乐感。如:对有残余听力的聋儿进行听觉语言训练。

2. 聋儿培训可以与美术内容结合起来, 使学习的内容更直观、更形象。

如:在学习认识小花猫的时候, 老师在用头饰的同时, 还可以教孩子们画小花猫, 这样记忆更深, 也加强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3. 聋儿培训可以与英语内容结合起来, 如:

在认识动物猫、狗、猪, 同时, 也可以教孩子们说英语cat, dog, pig而且可以一半汉语、一半英语的儿歌形式反复强化, 如:小猫cat喵喵喵, cat, cat是小猫;小狗dog汪汪汪, dog, dog是小狗。另外, 在教礼貌用语时也可以加入英语, 如:您好How do you do (Hello) ;欢迎您来孤儿院Welone to the Orphanage;再见Good bye。

三、主题教学的成果与分析

实践表明, 以主题教学形式, 在儿童福利院开展以来, 这种形式不仅吸取了中国北京聋儿语言康复中心的经验, 而且还结合了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的。

通过开展主题教学, 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不会拿笔的会拿笔了;不会写字的会写字了;调皮捣蛋的, 说文明用语了;不会穿衣穿鞋的, 能穿好衣服和鞋子了;不会站排的, 能站排报数了;不会拼音的, 会读声母韵母了;不会写数字的, 能写100以内的数了;不会跳舞的, 能跟着音乐跳各族舞蹈;不会拉小提琴的, 会拉许多名曲了;不会说相声的, 会说对口相声了;不会说英语的, 能与外国人交谈了……

学前儿童游泳教学 篇10

近年来, 随着我国一批优秀的游泳运动员, 例如孙杨、叶诗文、刘子歌等在国际赛场的优秀表现, 带动了国民学习游泳的热潮。游泳运动从项群理论分析来看属于体能项目, 游泳运动以有氧代谢为主, 距离越长, 有氧代谢供能占的比重越大。但是, 游泳又属于一项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技能类项目。以自由泳为例, 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水上和水下动作, 抓水、划水、推水等等, 要求掌握打腿技术、呼吸技术, 最后还要将这些技术完美的结合。本文以自由泳训练为例, 探寻直臂移臂技术动作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哈尔滨体育学院游泳馆少儿班选取正在接受自由泳训练的6~12岁男、女各20人, 共计4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中国知网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在黑龙江省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以及期刊等, 丰富论文文献资料的占有量, 巩固本文理论依据。

1.2.2 实验研究法

研究对象为哈尔滨体育学院游泳馆少儿班新入班的40名学员, 在6~10岁之间, 男女各20人, 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系统的、规范的直臂移臂技术练习自由泳, 对照组采用曲臂移臂技术动作。经过2个月的训练, 通过测试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的成绩。

1.2.3 专家访谈法

对哈尔滨体育学院的相关专家进行访谈, 了解自由泳直臂移臂技术在儿童初学者训练中的作用与价值。

1.2.4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比较研究和访问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寻找出自由泳教学中, 直臂移臂技术的训练方法, 并对其进行详尽的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自由泳直臂移臂技术的运用

游泳界的目光曾集中在一个与菲尔普斯的指尖滑入水中迥然不同的手臂动作, 韩国自由泳高手朴泰桓身上。朴泰桓, 韩国游泳运动员, 他所采用的技术动作叫做“直臂移”, 把朴泰桓与菲尔普斯的技术动作相比较, 可以看出前者手臂伸展的距离很远, 手臂在空中, 肘部伸直扭转, 与传统的高肘提拉不同, 这个强有力的动作, 给手臂以推动力, 使之更快地划水。

2.2 直臂移臂技术在少儿初学者教学中的应用

2.2.1 采用两种不同技术动作训练的结果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都是少儿初级班6~10岁的初学者, 对自由泳的认知程度、接触程度相似, 起始状况相同。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自由泳打腿和呼吸方面运用常规手段训练, 对照组的手臂训练采用传统的曲臂移臂技术动作训练, 实验组手臂的训练采用规范的直臂移臂技术动作。两组训练的场馆、环境和教练的客观因素相同, 尽可能的做到实验严谨。经过2个月的系统训练, 通过测试得到的成绩, 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测试项目为游最大距离和50m, 利用所学技术动作, 采用自由泳泳姿完成比赛。经过2个月的系统训练, 实验组最大距离成绩71-80m:1人;81-90m:8人;91-100m:6人;100m:5人;平均距离为92.95m。50m测试成绩1分11秒-1分20秒:14人;1分21秒-1分30秒:5人;1分30秒以上:1人;平均成绩为1分20秒。

对照组最大距离成绩60m:1人;61-70m:3人;71-80m:7人;81-90m:6人;91-100m:1人;100m:2人;平均距离为80.40m。50m测试成绩1分11秒-1分20秒:4人;1分21秒-1分30秒:10人;1分30秒以上:6人;平均成绩为1分27秒。

从测试的结果来看, 实验组自由泳最大距离的平均成绩为92.95m, 比对照组的80.40m多了12.55m。实验组50m自游泳的平均成绩为1分20秒, 比对照组的1分27秒快了7秒。从结果不难看出, 在相同条件下, 采用直臂移臂技术动作的实验组的成绩优于采用曲臂移臂的对照组。

2.2.2 儿童自由泳训练中直臂移臂技术的练习

儿童初学者在学会自由泳打腿之后, 全身都在水里, 手扶池边, 结合呼吸。手臂动作采用直臂移臂动作, 俗称为“直抡臂”。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与学员的反馈总结, 直臂移臂动作比较简单, 没有曲臂动作的高肘提拉过程, 减小了出入水点和提拉角度的困扰。通过尝试, 发现直臂移臂技术动作的训练仅仅采用陆地模仿是不够的, 所以除了陆地部分, 水中模仿也很重要, 可以让学员一手抓住浮板, 保持身体平衡, 另一只手臂做直臂移臂动作练习, 腿部采用自由泳打腿配合。

专门性力量的训练。对于儿童初学者来说, 专门性力量练习的首要目的不是要增长多少力量, 而是要初学者更多的体会肩臂发力的过程并提高动作的主动性。所以要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 可以在手臂上捆绑一定重量的沙袋或者其他类型的负重物。1~5LBS哑铃进行直臂上举、坐姿划船等动作的练习。一般每个动作20~30次, 每个动作练习2~3组, 但是要注意少年儿童的身体特点, 严格控制重量与训练负荷。

专门柔韧、协调性的练习。儿童初学者在练习时经常会出现身体“打晃”的现象, 所以平时需要加强身体核心区域控制能力的训练, 例如仰卧起坐、两头起和平衡球等练习, 为水中动作的流畅完成打下基础。

从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上分析, 儿童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强, 模仿能力强, 分析能力差, 他们不会分析移臂技术和划水路线及动作节奏之间有何关系。所以, 在辅助教学上面, 可以借助影像技术, 在训练时进行录像, 训后大家一起观看总结, 或者观看一些自由泳直臂移臂技术的视频讲解和比赛现场, 从直观上获取知识。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在自由泳训练中, 直臂移臂技术具有划臂频率快, 转动髋关节的效果好, 充分发挥腰腹力量, 保持划幅等特点, 已经被大众所接受。

3.1.2 在自由泳的教学中, 直臂移臂动作更加适合儿童阶段的初学者。

3.1.3 在儿童初学者的自由泳教学过程中, 专门力量的训练负荷不宜过大, 着重初学者动作发力和动作主动性的训练。

3.1.4 在儿童初学者的自由泳教学过程中, 加强专门性柔韧和平衡的训练, 从柔韧度的角度出发, 直臂移臂技术更适合于女性。

3.2 建议

3.2.1 在少儿初学者自由泳的教学过程中, 采用直臂移臂的技术动作进行教学, 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自由泳技术。

3.2.2 在训练过程中, 遵循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特点, 不要加入过大的运动负荷, 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训练过后要及时的进行放松练习。

摘要:直臂技术是自由泳顶尖技术之一, 具有划臂频率快、空中移臂迅速、转髋效果好等特点, 随着直臂移臂技术被更多运动员和教练员所接受, 该技术的运用也更加广泛, 特别是在少儿初学者的训练教学中的应用, 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自由泳,直臂移臂,儿童初学者,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郭红岩.对少年儿童初学自由泳移臂技术的探讨[J].游泳, 2003.3.

[2]杨树.自由泳“直臂移臂”技术研究与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5.

[3]单永刚.自由泳直臂移臂技术在少儿运动员中的教学与应用[J].游泳季刊, 2010.2.

[4]张鹏.直臂移臂技术对男子短距离自由泳的影响[J].少林与太极 (中州体育) , 2010.3.

[5]邓永星.优秀女子短距离自由泳技术分析[J].游泳, 2009.5.

[6]杨树, 杨爱华, 李英.自由泳“直臂移臂”技术调查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 2006.3.

学前儿童游泳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职;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

一、课程采用“纵—横”的教学体系

纵,即先介绍基本理论问题,主要论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动力、发展心理学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等问题。横,即介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年龄特征与教育,主要论述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包括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能够较好地反映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和发展趋势,便于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

二、广纳各方资源,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

近年来,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我们在儿童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利用各种手段搜集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资源,通过实验教学、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看录像和多媒体光盘等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操作把儿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变成灵活的、可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操作性的知识。

三、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一)坚持课前演讲,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坚持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15分钟进行演讲,给学生独立学习、大胆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自主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学生的备课、讲课、评课等教学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课程特点,我们将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类,一是基本理论课,二是年龄特征与教育课。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1.基本理论课

基本理论课主要讲授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流派。例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游戏理论的发展等都属于基本理论课。针对这种类型的课,我们采用教师全面讲授—介绍参考文献—学生课外阅读—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年龄特征与教育课

儿童发展心理学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介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规律与教育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内容广、数量多,仅仅靠课堂讲授很难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两部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课堂教学环节首先是教师做理论讲授,然后举出具体案例进行剖析;学生实践活动环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查阅大量文献,观看录像,利用实习机会,到幼儿园一线进行现场观察,最终形成观察报告,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能

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而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首先要改善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切忌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度,应更多地以指导者或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给予鼓励或回应。改变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听的授课方法,逐渐形成学生主动发言,共同讨论的气氛。

四、教学评价手段的改革

(一)改革考核评价结构

有效的教学需要科学的考核。为了使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改革科学有效,我们还大胆改革了考核的评价结构,由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理论成绩占80%,包括平时成绩(占10%)和考试成绩(占90%),平时成绩由学生的作业(包括独立作业、实验作业)和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课堂发言、课前演讲)两部分构成,各占5%。实践成绩占20%,由教育见习和教育观察(完成幼儿观察报告)构成,各占10%。

(二)改革理论考试内容

一般理论课考试的内容比较呆板,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单纯掌握,学生往往通过考前“突击”的短时记忆来完成考试,不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更加不符合高职学生职业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因而,在理论考试的试卷上力争题型多样,即选择题、概念题、知识题、理论题和应用题等五种以上,由“死”题向“活”题转移,即死记硬背的题分值减少,活学活用的题分值增加,着重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以往对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学生给任课老师打分的形式,而老师最终只是了解了评价的结果,这样做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我们在改革中,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及时对课堂效果进行反馈,进而及时调整。

总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可以为更好地学习学前教育科学以及早期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奠定理论基础。我们的教学改革应该使其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从而符合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邹晓燕,杨丽珠.坚持主体性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汪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改设想[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3]杨丽珠,邹晓燕,刘文.儿童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改革的研究[J].心理科学.

[4]王惠萍,王祖莉,柯洪霞.简论师范院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改革.

(作者单位 辽宁省沈阳市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论学前教育专业中儿童画的教学 篇12

一、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画的局限性

第一,对学前儿童画还不够重视。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们经常用同一个物体来作为创作的模板。这样,创作出来的儿童画没有了儿童该有的独特气息,过于沉稳老练。而简笔画的出现,使孩子们的绘画丧失了儿童画本应具备的纯真和质朴的特点,极大地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让他们的画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画,而是更加地“规范化”,成为合乎成人标准的儿童画。

第二,教师热衷于插手孩子的绘画观察过程,喜欢将自己的绘画观察经验告诉儿童,让儿童跟着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去观察,甚至是去画画。他们常常告诉儿童:应该整体把握全局,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不要遗忘。嘴巴怎么会那么大呢?头发应该是什么颜色的?我们应该怎么怎么去画等。其实,学前年龄段的孩子更乐于表现自己感兴趣的、认为最好表达的身体的某一部位,老师如果在这个时候去引导孩子按成人的方式和标准去观察,必然会影响儿童的表达,甚至会干扰到儿童从自我出发去认知世界的能力。

第三,目前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绘画审美能力的培养仍然欠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对于美术课的喜爱程度差异较大,对于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多差异,这也就造成了未来的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各个老师自身的审美取向和偏差,他们很容易以符不符合客观规律、像不像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儿童绘画。

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儿童画教学能力的途径

(一)学会听“画外音”

孩子们的绘画是有自我情绪的,是一种重要的自身情感宣泄的方式。作为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绘画表现技能外,还应了解不同年龄儿童的性格和喜好,以及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更应去了解画背后的故事。不同的孩子对于同一物体用画面表现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他们的画却是那么的美好,在欣赏他们的绘画作品前,仔细听听他们的故事,让成人感受他们的纯真世界,可以带我们去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去理解儿童内心真实的想法,与他们分享儿童画带来的喜悦和满足。

(二)学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教师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可以激起学生的绘画表现欲望。如果教师总是说“你真棒!”“画得真好,太好了!”这样千篇一律的话语,其实作用不大,我们应多去与孩子们交流,去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及为什么这么去表达画面。如果能再细致一点,和孩子们一起探讨画中的细节,比如说:我认为这个地方画得最棒,运用的色彩最漂亮;这个地方表现得很到位,夸张了它的特点,但又恰到好处等。这样孩子不但从你的赞美中受到了激励,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绘画创作的激情。

(三)学会尊重儿童的自我感受

儿童绘画与成人画完全不一样,儿童不会像成人那样去追求画面的美感,他们更多考虑的是怎么表现自己的体会和情绪,是一个很自我的绘画体验和体现的过程。儿童的作品可能没有成人作品来得写实,但是他们有着比成人更敏锐的感觉,这就是很多美术大师提倡绘画应向孩子学习的原因。所以说,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儿童画的真谛,才能更好地去欣赏和评论儿童画。

(四)把创作教学与幼儿园的实际教学结合起来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把握实习的机会,在幼儿园多向一线教师请教,学习教学经验。有机会多下到幼儿园去听幼儿园老师是如何给学生上课的,多去了解幼儿园美术课程的设置和安排。这样,未来的幼师们把这些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课堂中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儿童画的创作,并对学生的儿童画创作进行方向正确的指引。

摘要:儿童画是儿童表达情感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也是引领我们走进儿童心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该如何引导幼师重视儿童画的教学并注重其教学方式,使当前儿童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儿童画,学前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徐苗郎.幼儿园绘画教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2]韩平花.幼儿美术教育探索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门诊信息管理下一篇:农村节约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