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2024-08-02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精选8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篇1

一、单项选择题

C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A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B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A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抓握反射 B.吮吸反射 C.转向反射 D.张嘴

A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 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 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 D.条件反射的出现

A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

B.出生后一年

C.出生起

D.出生后两年

D 7.一般认为,婴儿从()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A.生后1个月

B.生后2个月

C.生后3个月

D.生后4个月

A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吉布森和福克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B 9.幼儿的记忆以()为主。A.有意记忆

B.无意识记忆

C.再认记忆

D.重复记忆

B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再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C.抽象思维阶段

D.具体思维阶段

A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皮亚杰

B.吉布森和福克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B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进行思考。A.动作

B.表象

C.语言

D.形象 B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A.反射练习时期

B.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感知行动时期

D 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A.反射练习时期 B.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A 15.在()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B 16.在()阶段,儿童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A.直觉运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

C 17.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阶段?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A 18.“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A.自我中心

B.他我中心

C.自我—他我中心

D.超越自我中心

B 19.“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蒙台梭利

D.福禄贝尔

D 20.婴儿能够有意识地回忆以前的事情是在()三岁左右。A.一岁左右 B.两岁左右 C.两岁半左右 D.三岁左右

A 21.()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A.微笑

B.哭泣

C.愤怒

D.张嘴

A 22.()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依恋感

B 23.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A.个性

B.气质

C.能力

D.性质

A 24.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这是因为他们缺乏()。A.早期依恋关系

B.正常母爱

C.细心照料

D.必需的营养 D 25.随着认知和言语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这一阶段处于依恋的()阶段? A.无分化阶段

B.低分化阶段

C.依恋形成阶段 D.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A 26.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哈普特称之为()。A.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

B.上下关系和水平关系 C.垂直关系和横向关系 D.横向关系和水平关系

D 27.下列不是儿童自我中心语言范畴的有()。A.重复

B.独白

C.双人或集体独白

D.命令

B 28.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评价标准出现前,()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A.年长同伴

B.教师 C.家长 D.其他同伴

D 29.下列()不属于亲社会行为? A.谦让

B.帮助

C.合作

D.攻击性行为

A 30.家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机制起作用。A.奖励和示范

B.批评

C.教育

D.表扬

B 31.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采取极端的态度,不是好的就是坏的,该阶段是()。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道德理想阶段

A 32.在()阶段儿童的行为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标准加以评价。A.前道德阶段

B.道德他律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道德理想阶段 B 33.道德两难故事法是()研究时用的。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A 34.下面()阶段不是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提到的。A.他律道德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

B 35.判断是非能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的期望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C 36.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后果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A 37.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A 38.无论是皮亚杰的理论还是柯尔伯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对道德成熟的影响。A.认知能力

B.智力

C.成熟

D.教养

B 39.()阶段的儿童能对自己所画的图形赋予意义。A.涂鸦期

B.象征期

C.联想期

D.定形期

B 40.下列()游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A.独自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C 41.将结构性游戏作为最主要的游戏形式的儿童年龄是()。A.1岁

B.2-3岁 C.4岁

D.7岁

C 42.角色游戏的出现主要在()。A.1岁

B.2-3岁

C.3-6岁

D.7岁

D 43.下列()不属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A.心理活动的速度

B.心理活动的强度

C.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D.心理活动的平衡性

B 44.“江山移改,禀性难移”是指()具有不易改变的特性。A.性格

B.气质

C.个性

D.人格

A 45.心理活动兴奋性高,不平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与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A.胆汁质

B.多血汁

C.粘液质 D.抑郁质

C 46.心理活动迟缓、内倾,情感发生较慢的是()。A.胆汁质

B.多血汁

C.粘液质

D.抑郁质

D 47.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对心理发展的作用。A.遗传因素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A 48.儿童的年龄越(),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D 49.()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中占有的地位比成人重要。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A 50.“视觉悬崖”试验说明儿童已有了()。A.深度知觉

B.方位知觉

C.视觉定位

D.形状知觉

B 51.每听到这首歌,就会使我想起过去的一段经历,这是()。A.再认

B.再现

C.识记

D.保持

B 52.有些幼儿看多了电视上的打打杀杀镜头,很容易增加其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在此,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

A.挫折

B.榜样

C.强化

D.惩罚

B 53.象征性游戏的萌芽从()开始。A.一岁左右 B.两岁左右 C.三岁左右 D.四岁左右 B 54.()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A.学习B.游戏 C.劳动 D.手工

B 55.将儿童气质类型分为活动水平、节律性等九个维度的心理学家是()。A.马斯洛

B.托马斯

C.维果斯基

D.罗杰斯

D 56.下列中()不是自我体验。A.自尊

B.自信

C.内疚

D.自立

D 57.下列中()不属于自我调控。A.自制 B.自立

C.自主

D.自信

A 58.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心理学家是()。A.华生

B.斯金纳

C.马斯洛

D.班杜拉

A 59.儿童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称为()。A.观察学习

B.自我学习

C.直接学习

D.强化学习

A 60.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是()思想。A.维果斯基

B.华生

C.班杜拉

D.托马斯

二、判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2.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各界或直观的位置移动。()× 3.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4.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 5.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

6.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7.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 8.六七岁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 9.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10.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

11.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 12.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

13.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14.婴儿的各种感觉通道之间是不协调的,只有经过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的协调才能将各种信息综合。()×

15.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再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16.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先上下再左右,然后是前后。()× 17.六个月以前的婴儿以内隐记忆为主。()√ 18.八九个月以前的婴儿就有客体永久性的认识。()× 19.儿童的记忆以再认记忆为主。()√

20.研究表明,出生后第一周内的婴儿不具有大小恒常性。()√ 21.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忆的两种方法。()√ 22.幼儿只有机械识记没有意义识记,没有必要引导其进行意义识记。()×

23.儿童很早就有具有很强的再认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再认能力逐渐被回忆替代。()×

24.当遇到的任务难度提高时,儿童个体的再认能力明显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25.儿童自传体记忆与言语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对话和交流能促进自传体记忆的发展。()√

26.儿童自传体记忆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好,东方文化中的孩子比西方的儿童更喜欢谈论自己的感想和喜好。()×

27.幼儿在参观动物园后,要孩子马上说出看见什么,他们往往说不出多少,第二天却能说出来很多,这种现象可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解释。()×

28.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在活动本身中展开,他们是边做边想的。()√

29.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

30.随着抽象思维的萌芽,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

31.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运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所以三种思维方式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32.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 33.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叫做形式运算。()√

34.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5.内源性微笑是真正的微笑。()×

36.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是真正的微笑。()√

37.3-4岁儿童,随着言语能力的发展,自我控制不愉快情绪的能力逐渐形成,哭泣现象开始减少。()√

38.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表情日益丰富。()√

39. 4-5岁的孩子会说“他今天得了颗小红星,所以很高兴。”说明该阶段的孩子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内部原因。()× 40.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41.婴儿的情绪调控能力很大,当他们情绪发作时,大人可暂不予理采。()×

42.成人要尊重儿童正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尊重儿童的情绪体验,对于不良的情绪表现,教导要及时,处理要宽容,不能急躁,更不能体罚。()√

43.依恋行为一般发生在婴儿与母亲之间。()×

44.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

45.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依恋是突然发生的。()×

46.从教养方式上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

47.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等。()√

48.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49.母亲忽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或对之不敏感,使孩子的需求信号受到冷遇,容易使孩子形成攻击性行为。()√

50.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只与教养方式有关。()× 51.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只与教养方式、儿童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

52.儿童的早期依恋对其日后的情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53.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垂直关系比水平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大。()×

54.一般来说,儿童喜欢比自己小的交往。()√

55.在儿童交往中,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56.儿童攻击性行为有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57.适应性告知是儿童思想的一种传递方法。()√

58.儿童在教师心中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同伴对该儿童的评价。()× 59.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伴的行为是影响儿童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

60.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有选择地吸收其他儿童的观点。()× 61.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上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

62.研究表明,2-4岁儿童,攻击性形式发展总趋势为身体性攻击逐渐增多,言语性攻击慢慢减少。()×

63.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水平的六个阶段有时会相互交替的。()×

64.3岁以前的儿童听到音乐表现出的自发的蹬脚等动作为随着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65.4-5岁儿童已经能在基本理解乐曲想要表达的情绪情感基础上产生一定的联想。()√

定形期是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是学前阶段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要时期。()√

67.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期儿童开始关注作品的形式。()×

68.学前儿童游戏中假想和真实的转换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

69.学前儿童游戏中兴趣指引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 70.在儿童平行游戏中已有初步的社会互动。()× 71.联合游戏中儿童开始相互合作。()×

72.合作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参与最高的一种游戏。()× 73.较高游戏水平的出现意味着较低层次游戏水平的消失。()× 74.儿童的气质存在类型的差异和好坏的区别。()× 75.稳定性是性格的主要特征。()√

76.在儿童性别性别概念的发展中性别稳定性出现最早,然后是性别认同,最后是性别恒常性。()×

77.儿童在5岁以后才认识到性别的稳定性特征。()× 78.消极强化就是惩罚。()×

79.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仅适用于儿童新的行为的塑造,对不良行为的矫正不起作用。()×

80.格塞尔认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成熟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81.婴儿心理的发展是指大肌肉和双手动作的发展。()×

82.替代强化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实际上是观察学习的动机过程。()√

83.攻击性行为没有性别差异。()×

84.在6岁之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发展的高级阶段。()× 85.思维的两个突出特点是直接性和概括性。()×

86.观察的目的性很强,不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并能持久。()×

87.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有力的说明了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作用。()√

88.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89.所有的心理变化都称为发展。()× 90.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试验说明了母爱对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 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 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 其发展核心是科研, 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 强化专业, 强调课程发展, 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 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 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 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 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 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 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 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 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 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 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 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 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 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 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 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 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 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 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 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 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 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 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 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 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 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 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 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 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 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 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 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 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 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 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 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 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为人师表。

(2) 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 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 重构教学内容, 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 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精简基础理论, 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 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 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具体包括:

(1) 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 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 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 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 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 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 课程的重点

第一,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 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 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 课程难点

第一, 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 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 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 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 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 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 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 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 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 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 让学生交流、讨论, 阐明自己的观点, 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理解知识,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 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 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 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 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 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 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 应用在教学中, 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 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 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 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 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 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 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 学会观察、了解儿童, 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 在课程教学中, 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 安排见习、实习, 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 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 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 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 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 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 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 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 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 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 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 (40%) +期末考试 (60%) 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 (观察报告、调查报告) 、实践训练 (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 ;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 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练.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 , 2011 (11) .

[2]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 2005 (2) .

浅谈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篇3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会不断提高,这可以促使幼儿更多地运用语言去与同伴、成人交往,更好地理解人们语言所表达的内涵,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现代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儿童通过运用语言来培养交流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怎样去培养呢?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提供语言发展的条件,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训练幼儿语言学习的方式,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语言。

幼儿期虽然具备了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本潜能,但最终语言发展的水平却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后天的学习、锻炼、应用。所以,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有计划、有目的的语言训练和语言学习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冬天,下雪了,让幼儿去接雪花,实际观察雪花的形状,看雪景,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极了。然后可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有的幼儿说:“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厚厚的毯子。”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形容白雪,欣赏雪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

(二)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扩展幼儿的经验,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提供发展语言的条件。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发展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学习语言,主要靠模仿,因此,我们就需要不厌其烦地让幼儿多练习。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是注入式多,这是由于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让幼儿背诵大量的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这样只是死记硬背,没有给孩子们自己思考的空间。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仅仅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如讲故事时,我结合主题活动,不仅让孩子听故事、回答问题,我还用故事表演、画故事等手段,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像力。在语言教育中,让幼儿学得主动、活泼,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二、教幼儿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利用文学作品,如故事、诗歌等,向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语言美”,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如通过诗歌“客人来了”使孩子知道妈妈不在家时,客人来了,小朋友要像主人一样热情有礼貌地招待客人,给客人倒上一杯茶,说:“阿姨,请喝茶。”客人走时,送到门口,会说:“阿姨再见。”孩子在文字作品里,学到了礼貌言行,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用礼貌语言进行交往。这也是全社会的道德风尚。我们大家都应做孩子的模范,处处以身作则,说话要做到温和有礼貌。

总之,在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言语与语言的概念及区别、言语的种类

(二)熟悉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

(三)掌握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难点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解析案例P98 提问:婴幼儿的言语能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请学生作答,教师作简单小结。

任务一:了解言语与语言的基础知识

一、言语与语言的概念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通常讲的语言一般包括音、形、义、词汇、语法等要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是一种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例】妈妈叫皮皮起床:“快点起来!公鸡都叫好几遍了!”皮皮说:“公鸡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母鸡。”

(二)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强调言语是过程,是心理现象。

(三)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区别

1.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2.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联系

1.言语活动依靠语言来进行。

2.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发展起来的。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2.书面言语——书面言语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言语。

请学生举例区分

(二)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个体内心“无声的言语”,通常我们思考问题时候所运用的都是内部言语。幼儿内部言语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出声的自言自语。举例解释:【例】幼儿在搭积木时边搭边说:“这个放在下面,这个放在上面做屋顶。”

完成练习题:

【案例判断】以下两种言语分别属于什么言语?

1.一幼儿独自抱着娃娃“喂饭”,边喂边说:“快吃!快吃!不要把饭含在嘴里,要嚼嚼,再咽下去!”喂完饭,她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盖上被子,说:“吃完饭,要睡觉,不要乱动。你呀不要踢被子,要着凉的,生病要打针的„„” 2.在拼图过程中,儿童自言自语说:“把这个放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应当把它放在这里„„” 请同学作答,教师讲解。

任务二: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0-3岁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与发展

(一)婴儿言语的发生(0~1岁)

0-1岁是婴儿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又称为前言语阶段。

1.发音的准备

(1)简单发音阶段(1~3月)

新生儿因呼吸而发声,哭是儿童最初的发音。新生儿哭声中,特别是哭声停止的时候,可以听出ei、ou的声音。

2个月以后,婴儿不哭时也开始发音,当成人引逗时,发音现象更明显,已能发出ai,a,ei等音。发这些音不需要较多的唇舌运动,只要一张口,气流自口腔冲出,音也就发出了。这与儿童发音器官不完善有关。

这阶段的发音是一种本能行为,天生聋哑的儿童也能发出这些声音。

(2)连续音节阶段(4~8月)

这一阶段,婴儿明显变得活跃起来。当他吃饱、睡醒、感到舒适时,常常自动发音。发出的声中,不仅韵母增多,声母出现,而且连续重复同一音节,如a-ba-ba,da-da-da等,其中有些音节与词音很相似,如ba-ba(爸爸),ma-ma(妈妈)等。父母常常以为这是孩子在呼喊他们,感到非常高兴。其实,这些音还不具有符号意义。但如果成人利用这些音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就可以形成条件反射,使音具有意义。

(3)模仿发音——学话萌发阶段(9~12月)

这一阶段,儿童所发的音明显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音调也开始多样化,四声均出现了。

儿童开始能模仿成人的语音。这一进步,标志着儿童学话的萌芽。

在成人的教育下,婴儿渐渐能够把一定的语音和某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用一定的声音表示一定的意思。此时他们能够发出的词音只有很少几个。2.语音理解的准备(1)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

婴儿对言语刺激是非常敏感的,出生不到10天的儿童就能区分语音和其他声音,并对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几个月的婴儿还具有了语音范畴知觉能力:能分辨两个语音范畴之间的差别(如“b”和“p”)。

语音知觉的发展为语言理解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只有“听准音”才可能“听懂义”。

(2)语词理解的准备

八九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言语,表现为能对言语作出相应的反应。但这时,引起儿童反应的主要是语调与整个情境(如说话人的动作表情等),而不是词的意义。如果成人同样发这种词音,但改变语调和语言情境,婴儿就不再反应。相反,语调不变而改变词汇,反应还可能发生。教师举例说明:

【例】给9个月的婴儿看“狼”和“羊”的画片。每当出示“羊”时,就用温柔的声音说“羊,羊,这是小羊”,而出示“狼”时,就用凶狠的声音说“狼,狼,这是老狼”。若干次以后,当实验者用温柔的声音说“羊呢?羊在哪里?”婴儿就会指画着羊的图片,反之亦然。这时,实验者突然改变说话的语调,用凶狠的声音说“羊呢?羊在哪里?”婴儿毫不犹豫地指向画着狼的图片。这说明了什么?

(二)婴儿言语的形成(1-3岁)

先学前期,儿童口语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1.不完整句阶段

(1)单词句阶段(1~1.5岁)①单音重叠

教师举例:【例】把汽车叫做“笛笛”,把小狗叫做“汪汪”。

②一词多义

教师举例:【例】孩子见到猫,叫“猫猫”,见到带毛的东西,如毛手套、毛领子一类的生活用品,也都叫“猫猫”。③以词代句

教师举例:【例】孩子说出“拿”这个词,有时代表他要拿奶瓶,有时代表他要拿玩具,还有时代表他要拿别的孩子手里的食物。(2)双词句(电报句)阶段(1.5~2岁)

1岁半以后,孩子说话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会从不大说话变得很爱说话。说出的词大量增加,2岁时可达200多个。这一阶段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说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2.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

(1)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这一年龄的孩子渐渐能够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开始会说一些复合句。儿童说出的句子较长,日趋完整、复杂,由各种词类构成。(2)词汇量迅速增加

到3岁时,孩子已经能掌握1000左右个词。

二、3~6岁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和口语表达能力四个方面的发展上。

(一)3~6岁学前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1)幼儿发音的正确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错误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下降。

(2)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

(3)对韵母发音的正确率高于声母。

(4)大多数3岁以上幼儿对声母发音不感到困难,部分3岁幼儿不容易发清辅音。

(5)幼儿语音的正确率与所处社会环境有关。

(6)语音意识明显发展。2.词汇的发展

幼儿词汇的发展有如下特点:(1)词汇数量的增加。(2)词类范围的扩大。

(3)幼儿不断增加的词汇量,促使其对所掌握的每一个单词本身的含义理解也逐渐加深。3.语法结构的发展

(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3)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逐步严谨(4)句子的长度从短到长 4.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二)3~6岁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展——早期阅读能力

幼儿在识字前,已经具备阅读能力。只是他们的阅读材料不是文字材料而是图画材料。

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1.分析阶段 2.综合阶段 3.分析综合阶段

任务三:

促进学前儿童言语能力发展的策略

一、培养幼儿言语能力的原则 有得放矢,因材施教 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进行正确示范

二、学前儿童言语能力培养策略

(一)早期教育

在儿童语音发展的敏感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感知能力、发音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1.多看 2.多说 3.多听 4.多练

(三)发挥幼儿园在语言教育中的作用 1.教师讲解幼儿园语言领域目标

2.举例说明:幼儿园大班语言谈话活动:有趣的广告 七:作业布置 项目考核:

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2 篇5

班别:姓名:学号:得分:

一、填空题(20分):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思维、思维。直觉行动思维在——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

2、在正确的教育下,随着幼儿需要的不断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自制力的增强,幼儿的情绪显著地发展,表现为:(1)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2)情绪的性逐渐提高;(3)情绪不断化。

4、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之间的关系的用有正反两个方面。为了使各项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让幼儿保持的情绪状态。

5、儿童社会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在于:(1)把孩子从中解放出来。(2)通过来教育孩子;(3)向独生子女提供

6他们提供。

7对儿童心灵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营养素和成长剂,独生子女父母必须采取的教养态度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并有所。”

二、名词解释(30分):

1、直觉行动思维

2、道德感

3、性格

4、一般能力

5、气质

6、具体形象思维

三、简答题(30分):

1、怎样培养幼儿的思维?

2、如何培养幼儿自我意识?

3、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是什么?

四、论述题(20分):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题1 篇6

一、填空题:(共3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有:①连续性和性;②性和顺序性;③心理发展速度的性;④差异性。

2、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相互作用论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各因素作用的观点主要归纳为: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遗传的作用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遗传影响大;高级的心理机能受的影响较大。

3、胎儿的发育经历了期、胚胎期和胎儿期三个阶段。胎儿期指的是从怀孕后第月到出生。相比之下,妊娠的最初至第月是关键性的。

4、心理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影响儿童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全世界儿童基本上都是以同样的顺序获得各种动作的。

5、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在出生后三个月时就表现出三种明显的气质类型,即易护理型、型和型,但有35%的婴儿是混合型。

6、真正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是在期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第二信号系统中,是具体刺激物的信号,是一种“信号的信号”,故称第二信号。

二、名词解释:(20分)

1、实物活动:

2、陌生人焦虑:

三、问答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篇7

“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学前儿童的教育是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而语言是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要想做好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必须从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做起,掌握语言发展的三个主要理论,并对这些理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方式和作用方式做出准确的分析,关注儿童学前教育。

二、语言发展理论

1.环境影响论及其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

(1)环境影响论

环境影响论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理论提出者认为,环境是影响学前儿童语言习惯、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理解方式的主要方面。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奥尔波特,他认为,儿童学习语言主要是机械的、单一的模仿,而不具备创造性,支持这一理论的是怀特.赫斯特,他的观点是虽然儿童学习语言不是对语言的简单模仿,但也是对大人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模仿,其本身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关于此观点的另一支持者是斯金纳,他认为语言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集合,环境影响对语言刺激起加强的作用。

(2)环境影响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

首先,因为环境影响论认为,环境是影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第一要素。因而,在环境影响论下,必须为学前儿童营造良好和合适的语言环境。比如狼孩和人工野孩就无法获得相应的语言环境,从而无法习得语言。其次,学前儿童看护者要注意对其提供正确的语言使用方式,注意尽量使用标准化语言,而不是方言或过于超常的口语。那样会给儿童的语言学习带来不好的后果。最后,要对语言学习中有进步的儿童予以适当的鼓励,研究表明,常受鼓励的儿童比一般儿童有更好的语言学习后果。

2.先天决定论及其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

(1)先天决定论

先天语言能力学说最早由乔姆斯基提出,他认为,人类个体天生拥有学习语言、使用语言并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习得的,人一旦有了深层次的思想,他们自然会把内心深处的表达需求结合本身就知道的语法规则,转化成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别人了解他们的思想。

(2)先天决定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

第一,先天决定的出现表明了儿童语言发展具有一定的自然规律,教学者要遵循这样的规律,顺应儿童语言发展的天性,并合理施教。第二,语言教学者在针对语言不太敏感的儿童时,应当相信人类天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和表达能力,相信并帮助他们学习好语言。第三,儿童自身学习时不要太依赖他人。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及其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

(1)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由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提出,他们认为,环境是和主体相互作用的,在这其中,儿童首先是语言的表达主体,儿童本身对接受的语言教学和日常表达影响进行思考、加工并整合成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外界对儿童个体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儿童身边的父母、兄弟、同学、教师等角色对儿童习得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哈利迪认为,儿童在一边学习语言的同时一边通过语言进行学习,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2)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

儿童语言教学中,首先应尊重学生作文语言表达主体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和学习方式。周边教导者在对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时,必须尊重儿童作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在尊重儿童本身的同时对他们的语言行为进行正确的方向性引导,并增加语言学习的兴趣点,加强他们交流和表达的机会。

总结

在学前儿童的语言教学中,先天性因素和环境都对儿童这一语言表达主体起着较为中重要的作用。首先,作为语言表达主体,学前儿童自身对其语言习得结果有主要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其次,学前儿童的先天语法体系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最后,儿童的语言环境对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有加强性和感染性影响,让学前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某种语言表达方式。这一点在“狼孩”在接触人群以前可用“狼语”和狼群交流,在回归人群后变得逐渐可以和人类做简单的交流,后来达到无障碍交流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环境对语言的教育非常重要。总而言之,儿童在习得语言时,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而后在生理成熟过程中受制约,环境又对儿童语言学习发展起外部影响作用。而儿童的语言学习最终在语言运用中逐渐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学坚.论语言发展理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6:113-114.

[2]周兢,陈思,Catherine Snow,Paola Uccelli.学前语言教育的新取向:重视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4,06:39-44.

学前期问题儿童性格发展与教育 篇8

【关键词】学前期;问题儿童;教育

根据有关研究,个体的心理发展表现出若干个阶段,把三岁至六七岁儿童称为学前期儿童,该年龄段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个年龄段是性格形成的非常重要时期。我国最早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陈鹤琴说:“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他著有《家庭教育——怎样教孩子》一书,阐述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不同的性格特征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及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优秀的性格品质往往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人的性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特征,它的形成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关性格的形成有人简单地认为是先天遗传的,对性格的形成抱一种“树大自然直”的态度,听任其发展,也有的人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功能,认为教育可以让人的性格向任何预定的方向发展。这是在培养儿童性格形成中常见到的两种不正确的观念。人的性格的形成既有先天遗传因素在内,也离不开后天的教育。人的性格发展的动因主要有三个:家庭、同伴和学校。其中,在所有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中,(如家庭物质条件、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家庭成员的教育背景、父母教育方式等)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所谓父母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众多的研究文献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青少年的成就动机、自我概念与自尊、品德、攻击行为和社会行为等诸多方面发展均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在近几十年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父母教育方式的类型以及父母教育方式与问题儿童发展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者探讨较多的一个课题。

一 问题的提出

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不良的生长环境、意外事故和疾病或是不良的营养结构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儿童行为问题系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Lemer认为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可能导致成人时期发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6-8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因此开展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对提高人口素质十分重要。近20年来,对儿童心理偏异的危险因素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结合本人多年的学前教学工作与研究,发现学前期儿童有行为问题的现象较以往突出表现。这对以后的入学教育来说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同时也是家庭不和谐的一个诱发因素。研究儿童行为问题的表现与成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总结经验以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这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显得非常紧迫。通过走访8名家庭环境比较类似的儿童(6女、2男,4-7岁)的母亲,发现在家庭环境比较类似的情况下,由于在教育与培养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子女的性格差异极其显著。说明了在子女性格形成过程中,父母要非常注意自己的教育态度与方法。

二 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的因素

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的因素大致可分成三個方面:一是父母自身的特点,如父母对待生育的态度、做父母的期望和准备、婚姻和谐程度、父母的受教育背景等;二是子女的特点,如子女的性别、气质与性格特点等;三是家庭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生态学家Bronfenbenner在家庭环境的研究中曾把家庭外部环境区分为两个层面:中间系统和外部系统,中间系统是指家庭成员所参与的两个或多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家庭与学校或工作岗位之间的关系;外部环境是指那些家庭不直接参与但却影响决定着家庭生活的一些条件的系统或环境,如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特点、自然与物理环境等。Bronfenbenner指出,不管是中间系统还是外部系统都对家庭中亲子间的互动有影响,近年来有关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父母教育方式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教养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是通过儿童对这些行为的知觉而发生作用的,即父母的行为只有在被儿童理解的情况下才能对儿童的发展发生作用。同时,父母对自己教育方式的报告和子女对父母教育方式的知觉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上述研究结论的启示是,在探讨父母行为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时,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儿童对父母教育方式的认知上,而不是单独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待对子女的教育方式。

鲍德温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取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同时研究还发现,限制而不宽容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

继狍德温之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狍姆林特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两种,由此提出了影响较大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按照她的解释,权威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宽容型父母和子女的沟通与交流比较好,在子女需要帮助时,他们也愿意提供帮助;而专制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一种“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却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根据狍姆林特对学前儿童的研究表明: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 对比分析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找到比较成功的模式,选择了人们普遍认为是最利于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作为调查对象。8个儿童的家庭环境比较一致,全是文化程度为大专的教师家庭,生活规律比较稳定,父母关系和谐,其中有3个子女(1男、2女)是属校园中的问题 儿童,3个非常开朗活泼、2个属普通状态,由于各种原因,在这些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管带方式,父母亲采取了不同的批评方式与管教态度,具体调查内容见表1。在父母亲带孩子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断总结与摸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调查父母亲对子女的管教态度、批评场合、管带情况及教育效果作了总结。普遍认为,在管教态度方面,一方管教,另一方调节缓和的效果为最好。子女普遍能够接受管教,但父母双方得经常调换位置。否则就会出现孩子憎恨某一方的现象,从而导致躲避经常教育方,以致在今后儿童心目中形成只畏惧一方,而另一方也没有太多亲切感的心理,这样的孩子生活比较独立,但情感上不太丰富。

从批评场合的调查发现,针对犯错误程度与频率的不同,不同的批评场合效果各不一样。对于更多的小错误,私下批评的效果最好,而且最容易被孩子接受,但因为特殊的年龄,他们改过的稳定性较差,往往需要经常纠正,这也符合儿童性格发展的特点。而有些儿童在客人面前会故意放纵自己,私下教育虚心接受,来了客人又“旧病复发”,对这种情况的普遍反映是,当客人的面进行一次集体管教,这种教育效果是儿童能够接受教育且“痛改前非”,但往往会对今后客人的到来采取不积极态度。对于公众场合训斥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否认的态度,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在今后的行动中感到一种无形的畏缩。

對管带情况的认识是比较复杂的,且出现了意见不太一致的认识。从小由父母带大的儿童基本能接受父母亲的教育,但后期的性格表现也各异,在本例中就出现了两个问题儿童,父母很苦恼,他们的共同反映是要求太严格,纠正错误时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其父母性格并不全是内向型;另有两名性格开朗儿童,其父母亲的认识是,不要太在意孩子行为,不要有太多的呵护,经常引孩子参与小朋友及大人的活动,不要给子女太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其父母亲性格并不全是外向型。有祖辈管带或参与管带的儿童性格表现任性,不听父母管教,在后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有较大困难,在本例中有一名问题儿童,其主要问题是与父母有严重

抵触情绪。但是这种抵触情绪的症结是可以找到的,比如少了过分的呵护、或是少了过分的自由等,或是饮食结构、生活节奏等的改变,或是交往人群的变化等,通过解决这些症结问题就可以与子女进一步的沟通,从而让他们接纳父母亲的教育。普遍认同的一种管带方式是尽可能早地把子女送入幼儿园,更多时间由无亲情关系的人管带。针对另外两名目前表现普通的儿童,家长的反映是平时很少照顾,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韶峰,刘定邦.实践教学:整体提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必备要素.中国远程教育,2002.(5).5-8.

上一篇:建委中层的竞职演讲稿下一篇:村民建房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