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文学(精选12篇)
学前儿童文学 篇1
一、培养儿童的乐感
在声乐学习方面,语言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所有教师的语言都是要靠儿童的的悟性去理解、去感觉。所以,要想学好声乐,乐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培养学前儿童乐感上,主要以兴趣为启发点,无论对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幼儿来说,故事性歌曲是他们的最爱。故事性歌曲指歌词内容有故事情节的歌曲。故事性的情节是歌曲的再现内容,这与幼儿的表象思维能力合拍,是幼儿的音乐趣味所在。典型的故事性歌曲比如:《小老鼠》、《小猴下山》等等。怎样培养孩子的乐感呢?乐感的培养不是三天二日之功,需要长时期的积累,要靠平时的潜移默化。
1.发展孩子的听觉能力。家长应为孩子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音乐艺术环境,给孩子精心选择一段乐曲(不是流行曲),每天早、 中、晚播放三次,而且至少应持续五个月欣赏同一乐曲,也就是说乐曲大约要被欣赏四百五十次,这样才能使孩子真正受到熏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选择莫扎特、舒伯特等名作曲家的曲子。
2.培养孩子对节奏的感受力。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奏就在我们生活之中,这就要靠家长去引导孩子感受它。例如孩子们喜欢的一首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 这里就有一定的节奏。
3.培养孩子对歌曲和乐曲的能力。孩子年龄小,对一些复杂的情感不能理解,但对他们能感受诸如欢快的情绪,安静的气氛等。 他们学唱了这样的歌曲或听到这样的音乐,都能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教孩子学唱和谐、明快,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歌,对孩子理解音乐情绪有一定的帮助。如《一分钱》、《学做解放军》、《爱护小树苗》等。
二、儿童歌唱的发声练习
在幼儿唱歌之前,我们应当做好充分的发声练习。前面所讲的幼儿最喜欢的故事性歌曲,可以用来让幼儿打开喉咙,起到发声的作用。比如故事性歌曲《大灰熊》是一首歌曲力度强弱对比极度强烈,所以用动作表演来传达是很容易的,但是用嗓音表演这种对比强烈的歌曲就需要运用到头声,否则强就变成了喊,弱就变成了无声。所以要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头声,如果感受不到,至少要让幼儿明白是用嗓音在讲故事。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获得悦耳歌声的重要条件,也体现着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歌唱姿势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演唱的水平和形象的表现。歌唱的姿势有两种:一种是站姿;一种是坐姿。我们提倡最好是站着歌唱,这样可以把每次的发声练习当做是一次表演。但无论是那种姿势,头部都要保持水平的位置,目视前方,脖子端正不要往前伸。站着的时候,双脚略微分开,身体站直,两手自然垂直,身体的中心略向前倾。坐着的时候,最好做凳子的三分之一,把腰挺直,双手自然放松,上身要端正。
在幼儿在练声前,也可以遵循传统练声方式,做好练声的准备,首先要进行呼吸训练,在进行呼吸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儿童做些有趣的呼吸练习方法,比如:让儿童进行强弱的呼吸训练,可以让儿童发出来“嘶”的声音,教师可以做手势,手向右表示“嘶” 声音要强,手向左,表示“嘶”声音要弱,来回反复几次把儿童的演唱兴趣、激情调动起来,这时就可以进行发声练习了。在发声练习时主要应根据儿童的实际演唱水平出发,在歌曲的演唱技巧上, 他们要掌握两种练习方法,一种是平稳连贯的,一种是跳跃的。如何将发声练习和呼吸训练结合起来,方法有很多,下面简要举几个例子:
1.训练平稳连贯的唱法。可以进行上下行级进的三度哼鸣练习,让孩子去找鼻腔上的亮点,可以采取一些办法引导孩子。还可以进行一口气唱完级进下行的五度训练。
2.训练跳跃的唱法。主要是用跳音来演唱,如何找到跳音的感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常遇见的跳音情况加以引导,比如在生活中突然摸到盛热饭的碗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声音,突然见到自己害怕的小动物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这时的声音就是最好的例子了。教师最好还是用三度级进的旋律来练习。
三、儿童歌唱中的咬字
歌唱中的吐字咬字是唱好每一首歌的关键,在汉字中一个汉字可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歌唱时的吐字咬字和平时说话的咬字吐字主要区别在于说话的字音是短促的,字头、字腹和字尾不明显; 而歌唱中的字音却是随着歌曲的旋律舒、紧、缓、慢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歌唱时,每个字的字头都要咬清晰,字尾要收准收好。
四、儿童歌唱时的嗓音保护
在儿童歌唱时嗓音就是儿童歌唱的“乐器”,嗓音的健康与保养是否得当,关系着儿童的艺术生命,嗓音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要想儿童有健康的嗓音,必须在幼儿期就注意保护。这对于培养声乐人才,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要有好的嗓音,应注意:避免幼儿长时间的啼哭、喊叫;要有正确的发声方法,科学合理的用嗓;保持身心健康;不模仿成人的声音歌唱。身体不适时少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吃或少吃上火的食品,或过冷过热的食品。
五、结语
歌曲是经过音乐加工了的艺术语言,它生动形象、旋律优美, 能让儿童在学习歌曲中更加快乐的成长,专业的儿童声乐教育,是对我国培养声乐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前儿童文学 篇2
活动班级:幼儿园小班 活动名称:《小鸡小鸡在哪里》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唱游戏活动,感受歌曲的对答情趣与亲情。
2、在游戏活动中展开想象创编歌曲,学会孵小鸡(撕贴)的方法。
3、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快乐。活动准备:
1、小鸡的胸饰人手一只
2、与幼儿一起创设游戏情景“鸡窝”、“草地”、“花园”
3、提前做好的蛋宝宝
4、录音机:磁带《小小蛋儿把门开》
活动过程 :
1、导入
提前给幼儿戴好小鸡的胸饰
师:“小鸡一一”
幼:“哎一—”
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到花园去玩,好吗?”
幼:“好的一” 教师和幼儿边唱边跳进活动室,在花园的篱笆旁坐下。
2、在游戏中学唱新歌《小鸡小鸡在哪里》(1)学对歌词
师:“小鸡,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幼:“好的。”
老师说:“小鸡小鸡在哪里?”
幼儿回答:“叽叽叽叽,在这里。” 问几遍直到幼儿学会说(2)学唱歌曲
师:“鸡妈妈用好听的声音来问,你们会用好听的声音来回答吗?”即用琴伴奏。师:“小鸡小鸡在哪里?”
幼:“叽叽叽叽,在这里。” 师:“小鸡小鸡在哪里?”
幼:“叽叽叽叽,在这里。”
连续唱三遍
(3)玩游戏《捉迷藏》
师:“小鸡,我们来玩捉迷藏的游戏好吗?请你们躲在篱笆后面,妈妈唱到谁,就请谁边唱边出来,好吗?” 师:“XX小鸡在哪里?”
幼:“ 叽叽叽叽,在这里。”
3、发挥想象,创编歌曲。
师:“我们生活中,除了刚才唱的小动物以外,还有什么小动物会叫呢?它是怎么叫的?” 幼儿讨论后回答。
幼A:小鸭子会嘎嘎叫幼
B:小羊会绵绵叫
幼C:小狗会汪汪叫 幼儿回答后,个别唱,集体答。
活动延伸:师:“鸡棚里还有许多蛋宝宝,它们快要孵出来了,我们去帮助它们,让它们早点出来,好吗?”
幼:“好的。”
论学前儿童舞蹈创编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儿童舞蹈 动作 启发性 可行性 创新性
“正如音乐有乐汇、乐句、乐段一样,舞蹈语言也是通过单一的动作、舞句、舞段来展示某种特定的风格魅力或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情绪。”也就是说,舞蹈动作是形成舞蹈作品最基础的东西。“所谓编舞,就是编织表现作品思想立意的舞蹈语汇,也就是编动作。”由于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别于舞蹈院校的舞蹈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并没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丰富的舞蹈动作积累,他们进行舞蹈学习的内容和就业任教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并非演出和专业的团队。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侧重了解儿童的身心成长特点与舞蹈教学的关系,进而加强自身对儿童舞蹈动作的积累、选择与创造。
任何舞蹈作品都离不开动作的选择和编排。俗话说:“选材得当,成功一半。”在学前儿童舞蹈教学与创编过程中,学前儿童舞蹈动作积累与选择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舞蹈动作是舞者展现基本功、表达舞蹈内涵、抒发心理情绪最直接的途径。如何进行学前儿童舞蹈动作的积累、选择与创造呢?怎样围绕“童心”“童趣”的宗旨来进行舞蹈教学,使舞蹈动作生动、准确呢?这些思考既能使舞蹈动作具有启发性和可操作性,更能进一步提升自身与儿童的创造性。
一、动作选择具有启发性
舞蹈动作积累的重要一点是从儿童身上提炼舞蹈动作。
(一)从学前儿童身上提炼
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学前儿童,在实践见习活动中,对学前儿童游园活动中的观察等途径,进行舞蹈动作的提炼和积累。主动留意他们的言行举止,可以从学前儿童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笑脸或者一句亲昵的称呼中找寻舞蹈动作灵感,将与学前儿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表达提炼成为舞蹈动作。例如,可用晃头的动作来表现学前儿童在收获中满足的情绪;用双手合十,放于脸庞一侧来表现学前儿童思索的状态;勾脚与双手叉腰的动作来表现穿着新鞋子的欢喜之感等。通过对典型动作的积累与捕捉,强化学前儿童对生活的认知;通过日常生活动作与舞蹈动作的转化,启发学前儿童对生活的思考;通过夸张化的表达,增强学前儿童对生活与舞蹈的热爱。
在舞蹈动作的学习与创编中,学前专业学生要善于从已积累的动作资料库中,选取类似学前儿童生动好奇的眨眼、可爱俏皮的露牙齿、搞怪有趣的耸肩等动作,以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欲望,吸引学前儿童的眼球。
(二)从大自然中寻找
学前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对大自然的兴趣更是与生俱来的。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强化自身对大自然的认识,增加对学前儿童与大自然的了解,从学前儿童喜欢的大自然现象、动植物等入手,积累与寻找适合于学前儿童舞蹈编创的动作。
例如,利用学前儿童对下雨现象的好奇,对学前儿童舞蹈动作进行思索。笔者曾见一孩子,约小班年龄,站在阳台上看着外面的雨点,跑过去用小手接盛栏杆掉下来的雨滴。这便可化作学前儿童舞蹈的动作,用后跳踢步或跑跳步来表现看到雨后情不自禁地跑动动作;用手心向上提腕来表现盛雨滴的动作。这便是源于生活,源于学前儿童世界最真实的动作。又如,在花园玩耍的小女孩,看到蝴蝶飞到兰花盆栽里,突然脚步放轻,用手轻轻地去捉蝴蝶。这又是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提供的舞蹈动作,我们的脚上可以采用圆场步,手上动作用先压腕后提腕、食指与拇指相触碰的手部动作来表现抓蝴蝶的瞬间。展现自然,动植物的舞蹈作品有很多,如《小荷才露尖尖角》《种太阳》《数星星》等,这些都是出自大自然的某种现象,表现出儿童可爱无邪的世界。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发生在学前儿童身上的事物,不断地积累与学前儿童世界相贴切的动作,在舞蹈的创编中便可随时喷发灵感,选择既符合学前儿童的天性,又能让学前儿童从舞蹈动作中强化对生活的认知,进一步引导学前儿童对生活的思考。
不管是演出、比赛或者其他的活动主题。笔者认为,编舞者都应以演出的学前儿童为出发点,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挑选与音乐相符合、与活动主题思想相贴切的舞蹈动作。教师更应考虑到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舞蹈动作的选择和运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做到心中有儿童、脑中有动作。
二、动作选择具有可行性
“四到六、七岁为‘幼儿园期,亦称学龄前期。”[ 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198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2页。]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有着较为突出的生理特点,大肌肉群的发展早于小肌肉群,“由于大肌肉群的发育,幼儿喜欢整天活动不停,不知疲倦的跑东跑西,站起,坐下,坐下又站起,做着各重动作,安静不下来。”[ 方富熹、方格、林佩芬 编著:《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页。]因此,在选择动作时,适当多挑选跑跳性的动作,尽量减少对持久性动作与控制力的选择与运用。
我们可以从不同年级之间的生长差异考虑动作的选择。
学前儿童舞蹈的形式有独舞、群物、游戏舞蹈等。针对学前教育学生在选择舞蹈动作进行创编选择时,笔者建议,考虑到学前儿童之间的个体成长差异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了解到学前儿童的身体成长有所不同,并且根据其身体成长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针对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儿童,我们可以从身体认知、节奏训练、创造力与情感培养这三个大方面来进行动作的选择。
对于小班的儿童,我们可以多选择《我的身体》《小手拍拍》等舞蹈,让儿童学会在认知自己身体构造的基础上,尽量多地选择类似拍掌、勾脚、点头、耸肩、踏步等启蒙性的动作,尽量避免难度太大的动作,以简易节奏型和简单的动作为主,鼓励他们发现自己,喜爱上舞蹈课程。
对于中班的儿童,可适当丰富乐曲的选择,可考虑一些描述具体形象的舞蹈。如《小星星》《伦敦桥》《两只老虎》等,让儿童在舞蹈课堂中多接触直观性的教学,如扩指并指来模拟星星闪烁,双人配合用手臂来模仿,让“艺术化”与“形象化”相结合。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孩子的视觉和听觉得到形象化的认识,不断提升中班儿童的动作模拟能力。
对于大班的儿童,可以更多地选择游戏性和情境性的训练,让孩子在如《数鸭子》《捉泥鳅》《丢手绢》等舞蹈中展现自我。教师一方面吸引学生进入到音乐情景里,另一方面启发孩子进行动作的表达和即兴创作。在大班的舞蹈教学中,可以适当地挑选一些幅度较大的动作来进行情绪的表达、情感的抒发,例如转圈、拉手吸腿跳等。笔者身边有一朋友的孩子,就读幼儿园大班,她经常会说她觉得小区应该起“雅雅花园”“星星花园”这些名字更好听。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儿童就读大班时,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创造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认识到,当儿童可以从音乐中学会理解音乐情景,又可以即兴发挥动作,我们应该坚持开放性的原则,让孩子进行更多的动作探索和自主选择。例如,可以由教师设计“请小朋友模仿鸭子走路”,“请小朋友告诉我你们想怎么捉泥鳅”,又或者“请小朋友展现给老师看你们最开心快乐的动作”等。
从学前儿童的角度出发,挑选与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动作,让学前儿童直接进行动作的表达,直接获得对动作和情感的体会,这样才能激发学前儿童主动参与、进行舞蹈表达的欲望,从而使学前儿童的积累与所学有所展示。
三、舞蹈动作富有创新性
要谈学前儿童舞蹈动作的创造,笔者认为一定要从童心入手。生活中,学前儿童总会给予我们新的灵感。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的世界总是充满新奇,他们喜欢发问、喜欢思考、善于模仿,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我表现的需求。“当然,无论舞蹈动作怎么发展和变化,都必须以保持作品思想立意、风格特点、典型形象为基础。”笔者以为,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学前儿童舞蹈动作的创新积累,一方面从自身在课堂舞蹈创编学习中进行积累;另一方面从学前儿童进行即兴舞蹈的教学实践活动环节中不断收获学前儿童舞蹈动作素材。
(一)思考再创造
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一般少不了学前儿童舞蹈创编课。笔者认为,在学前专业学生的舞蹈创编课程教学中,每一个同学在课程学习中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小组创编活动,与教师、同学积极配合,从老师和同学的身上积累新的动作元素。假如一个班25人,每2个人想出一个动作,加上教师想出的便不少于13个动作。我时常会向学生提问这三个问题:“你觉得他的动作中哪个最生动?最能表现作品意图?”“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动作来表达?”“除此之外,还有更好更妙的动作来进行诠释吗?”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他人动作的基础上,加入自身对动作的理解,对舞蹈情境的理解,形成了自身对舞蹈的单一动作、舞句,甚至是舞段的理解与再创造。
(二)启发内心的无数种动作可能
“即兴舞蹈是出自于学前儿童一种本能的、原始的舞蹈,也是最能表现他们自然情感的舞蹈。它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也是一个与自己、他人或者他物合作的过程。”笔者认为,在学前舞蹈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即兴舞蹈既是儿童表达自我的一个途径,又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是抒发自身最真实的情感的一个过程,是最真实的自我动作体现,通过这个环节,教师与儿童不断地积累舞蹈动作,为舞蹈输入新血液。
留意学前儿童对音乐与情景的感受所展现的肢体语言,作为动作收集与再创造的源泉。如《梦的世界》一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听音乐,联想在睡觉、做梦中会如何进行肢体表达。笔者曾在一堂课上与二十几位学前儿童进行教学互动交流时,让他们用认为最有趣、最生动的动作向我展示当他们在睡觉或做梦时的动作形态,我大开眼界。有常见的睡个“大”字形的,侧躺着用双手当枕头的,还有的用小嘴巴咬着手指表现睡得很香,有的甚至走动说那是在梦游,还有各式各样的我需要询问他们才知道表达的意图等。与其说,他们收获了互动的一次分享,不如说是他们启发了我心中动作创作的无数种可能。
在游戏互动过程中创造出新动作,增强舞蹈的趣味性,增加创造的可能性。在舞蹈教学中与学前儿童进行互动,将师生协作过程所积累的动作进行整合并加以选择,使其成为学前儿童舞蹈动作选材的一部分,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学习,启发他们对舞蹈的热爱和更好地进行自我表达。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1989年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342.
[2] 方富熹,方格,林佩芬.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1.
[3] 朴红梅主编.儿童舞蹈表演:创编与教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2-135.
学前儿童文学 篇4
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为例, 对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以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为目的, 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 努力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学前儿童文学课程经过了三届学生的教学改革, 教学从过去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模式, 改为“理论讲授———指导学生———课堂模拟训练———幼儿园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 加强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训练, 使学生的教学技能逐步增强, 学前儿童文学教学课程充分体现了基础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特点。
夯实学生儿童文学课程理论基础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在《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中, 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 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 更要具备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形成教学技能的水平, 即做到具备师范教育的“双基”, 具备一个合格的师范教育学生所具备的能力。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身份的特殊性, 这就需要教师打破常规教学模式, 教学既要注重师范教育的特点, 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要求, 夯实理论基础与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并重。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更要强调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理论知识既要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本质和特点的理解, 又要能很好地指导实践教学。所以教师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体现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模块, 第一模块为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 教师教授理论时要大量结合儿童文学作品, 不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鉴赏儿童文学作品,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校内儿童文学实践能力训练
教学内容的第二模块为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实践及模拟教学训练, 教师要做好教学指导与点评, 让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儿童文学》实施模块化教学,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在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实践及模拟教学训练中, 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和学生教学实践并重。学生通过课堂模拟教学训练, 培养学生的讲授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技能, 体现“理论指导实践, 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渐进过程。
根据儿童文学作品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和表达方式, 对学生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技能训练。例如, “儿歌”这一文体, 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运用较多, 根据幼儿动态审美、感性审美的特点, 应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情境朗读和表演训练, 使其带动幼儿“寓教于乐”, 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儿歌。“童话”这一文体富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角色特点鲜明, 应加强学生的情境讲述能力训练, 指导学生讲故事要准确表达出不同角色的情感, 塑造出生动丰富的形象, 带领幼儿走进童话故事的世界, 让幼儿感受童话的快乐。
结合课程特点的实践训练, 不仅能加强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符合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2011年10月颁布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试行) 对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的要求。
加强与幼儿园教师合作,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指出, 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为例,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制为三年, 学生每学期见习两周, 第三年为顶岗实习, 学生教学实践的机会比较多, 对学生儿童文学的教学技能要求也比较高, 仅靠专业课程教师指导还不能完全吻合幼儿园阅读教学的实际要求, 加强与幼儿园专业教师合作, 充分利用幼儿园优秀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为使学生深入了解幼儿园课程教学的特点, 在儿童文学的实践教学中, 可聘请幼儿园的优秀教师给学生上小、中、大班的阅读教学示范课, 和学生一起交流如何做好一名称职的幼儿园阅读课教师, 解答学生对幼儿园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疑问和困惑, 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了解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个人教学能力, 从而有目的、有步骤地逐渐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 学生在幼儿园进行见习和顶岗实习时期, 可聘请幼儿园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实习给予指导, 让学生切实获得在幼儿园情境教学中的教学能力。
通过丰富的活动, 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 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要想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达到这一要求, 丰富学生的儿童文学课内课外生活, 让学生切身体验作品的经验和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实践内容。
一名优秀的幼儿园语文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她们了解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 会选择适合幼儿接受的教学方式, 擅长运用语言的魅力, 并辅之以音乐、舞蹈、绘画等手段, 把幼儿带入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学世界。因此, 配合儿童文学课教学, 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 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儿童戏剧表演比赛、教具制作比赛等,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强学生实践训练, 丰富学生的经验和生活,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专业教师跟踪指导做好学生见习、实习教学指导工作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 要“加强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培养模式改革”, “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为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体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见习、实习期间, 不仅要派教师管理, 还必须派专业教师定期对学生的幼儿园教学工作进行指导,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见习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机会, 要求学生做到备课充分、小组试讲成功才能授课, 专业教师要深入幼儿园听学生的阅读课教学, 及时反馈意见并加强教学指导。
改革考核方式
经过教学改革的实践, 为了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学前儿童文学的考核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 考核内容要注重体现学生实践能力, 如技能展示、教案编写、活动参与、实践教学等都要占相应的比例。
总之, 要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必须要有精心设计的课程理念、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优化的教学内容、得当的教学方法、深入的教学实践、有效的考核方式、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而且学前儿童文学教学的效果, 还取决于一个教学团队的努力, 课程必须与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等相关课程协同配合, 做到校内学科间的有效整合。同时, 必须稳固校外学生见习、实习基地, 聘请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和管理者加入到教学团队中, 打造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优秀教改团队, 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改革效果。
摘要:儿童文学课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在教学中既要夯实学生理论基础, 理论指导实践, 又要加强学生实践教学训练, 以培养学生教学技能为最终目的。本文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提出了“夯实学生学前儿童文学理论基础”、“加强学生校内儿童文学实践能力训练”、“课程加强与幼儿园专业教师合作”、“专业教师跟踪指导, 做好校外见习、实习教学指导工作”等行之有效的途径, 旨在提高学生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技能。
关键词: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隋立国.基于工作过程的儿童文学课程设计[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0 (7) .
[2]王玉芳.儿童文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篇5
主讲:周革生
1246614483@qq.com
hi.baidu.com/石狮吉他/home
第五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 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数的概述
(一)数
1、自然数和自然数列
自然数的本质:是一类等价非空有限集合的共同特征的标志,表示其元素的个数。
自然数列的性质:有始、有序、无限。
2、零和扩大的自然数列
3、基数和序数
基数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序数表示集合中元素排列的次序
(二)数字
中国数字:一、二、三、四、……
罗马数字:Ⅰ、Ⅱ、Ⅲ、Ⅳ、……
阿拉伯数字:1、2、3、4、……
(三)数制
十进制、十二进制、六十进制、二进制
(四)计数
计数:就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即口说数字,手点实物,使数词和要数的单位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结果用数字表示。
计数的五条原则:一一对应原则、固定顺序原则、基数原则、抽象性原则、顺序无关原则。
(五)数的组成
数的组成指数的结构,包括组合与分解两个过程,反映了总数和部分数以及部分数之间的辩证关系,即等量关系、互补关系、互换关系。
(六)数的运算
加法的定义和运算法则
减法的定义和运算法则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特点
一、计数能力的发展
(一)内容方面(四个阶段)
口头数数――2-3岁:凭机械记忆,按一定顺序背诵自然数的名称,唱数,手口不一致
按物点数――3-4岁:说不出总数,手眼口脑并用
说出总数――4-5岁: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标志着幼儿已经开始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按群计数――5岁后:以数群为单位(两个两个数,或五个五个数)
幼儿的计数活动有三个水平:
1、死记硬背
2、理性计数
点数的同时还容易受物体的大小或排列形式的干扰
3、持久等价的计数
获得了数的守恒(物体的数目不因外部特征和排列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二)动作方面
1.手的动作
触摸物体――指点物体――用眼代替手区分物体
2.语言动作
大声说出数词――小声说出数词――默数
二、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发展特点
(一)3岁: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
1、对数量有笼统的感知;
2、会口头数数,但一般不超过10;
3、逐步学会5以内点数,但说不出总数。
(二)4-5岁: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
1、点数后能说出总数,即有了最初的群数的概念;
2、前期儿童能分辨大小、多少、一样多,中期能认识第几和前后顺序;
3、能桉数取物;
4、逐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能比较数的大小;
5、能应用实物进行数的组合与分解。
(三)5岁以后:简单的实物运算阶段
1、对10以内的数大多数能保持“守恒”;
2、大多从表象运算向抽象的数字运算过渡;
3、序数概念、基数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加深,到后期一般可学会100以内的数数,个别的可能学会20以内的加减运算。
三、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
观点一:
1、掌握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理解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2、理解10以内自然数的顺序
3、理解数的组成
观点二:
掌握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和数的守恒
第三节 认识10以内基数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小班
1、会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初步理解4以内基数的实际含义。
2、能按数(4以内)取物。
中班
1、会正确点数10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正确理解10以内数的实际含义。
2、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3、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和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4、认识阿拉伯数字1―10。
大班
1、会10以内的倒着数,顺接数和到接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倒着数的有关事例。
2、学习按数群计数。
3、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的3个数之间的数差关系,及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二、教学方法
(一)教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及其实际含义的基本方法
1、教幼儿学习点数后说出总数
2、用比较两个相邻的数结合数的形成的方法认识10以内的数
3、相邻两个数的比较和转换
4、按范例数量取物和按数取物
5、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量
(二)学习数守恒的方法
学习数守恒,主要要求幼儿懂得不论是什么物体,不管它们的颜色、大小、形状、以及摆放形式有什么不同,它们的数都是一样的。
教学时可先用同样颜色、大小、形状的物体,改变排列形式(如:同数异长、同数异位、异数等长),然后再用不同计数对象、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和不同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进行守恒练习。
(三)学习接数和倒数的方法
应先学习10以内的顺接数,再学倒数,最后学倒接数。常用方法:
1、卡片游戏
2、口头游戏
3、拍手游戏
(四)教幼儿认识3个相邻数的方法
认识3个相邻数,不仅要知道10以内某数(1除外)的前一个数和后一个数是什么,还要知道它们的关系是中间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比后一个数少1。
3个相邻数的教学一般从复习2个相邻数开始。
常用卡片游戏和口头游戏“找邻居”。
第四节 认识10以内序数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中班)
1、使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
2、会从不同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二、教学方法
1、可采用集中分段教学的方法
2、运用直观教具向幼儿讲清序数的含义
3、教教幼儿用计数的方法确定序数
4、向幼儿说明确定序数的方向
5、通过操作和游戏活动进行练习
第五节 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大班)
1、让幼儿理解数的组成的含义,知道2以上的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分成两个较小的数,两个较小的数合起来仍是原来的数。 2、懂得一个数和它分出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一个数比它分出的两个数都大,分成的两个数比原来的小。
3、懂得分成的两个数之间的互补、互换关系。
二、教学方法
1、运用讲解演示法教数的组成
2、通过操作启发幼儿探索数的组成规律
3、运用组成的规律学习新的组成知识
4、运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10以内各数的组成知识
操作为先,体验为主,归纳规律,提升概念。
第五节 认读与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中班:能认读1-10阿拉伯数字,并能用数字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的数量。
大班:学习正确书写阿拉伯数字,掌握正确的笔顺,字迹工整、规范,姿势和我比方法正确。
二、教学方法
(一)教中班幼儿能认读1-10阿拉伯数字的方法
1.数字的认读最好结合认识10以内的数同时进行。
2、利用幼儿熟悉的事物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幼儿记住字形,如“数字歌”。
3、区分形近数字,多做比较和练习。
4、运用各种游戏练习记读数字和理解数字的含义。
(二)教幼儿书写1-10阿拉伯数字的方法
1、书写数字宜在大班开始
2、讲解、示范正确书写的姿势和要领
书写姿势、书写格式和笔顺
3、幼儿书写练习
书空练习、试写、书写练习
附录 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中班活动:5以内的相邻数
活动目标:
1、用讲故事、演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理解并能说出相1或少1的关系。
4、发展幼儿的比较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重点:
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活动难点:
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森林背景图,6张蘑菇房子图片。
2、1-6的大点卡和数卡一套。
3、小猴、小熊头饰各一个和老虎的图片一张
4、幼儿数学操作板1个/人,1-6的点卡一套/人。
5、标有1―6的数字卡片,每个小朋友一张
6、故事《住宾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1、拍手游戏:“嘿嘿,(小朋友名),我问你,你的朋友在哪里?”“嘿嘿嘿,在这里!”(被问的小朋友举起旁边小朋友的手。)
2、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午休的小床,请你说一说自己的邻居都有谁,让幼儿理解什么是邻居。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讲述并表演故事(助理教师配合故事表演)
1、讲述并表演故事后提问:
(1)熊猫说2号有两个邻居,它们都是谁呢?小猴子的家应该是几号呢?
(2)小熊说它的家是5号的邻居,5号的邻居是谁呢?
(3)小熊的家不是6号,那应该是几号呢?
2、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在蘑菇房子上贴数字卡片,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告诉幼儿相邻数的定义。
(1)2的邻居是谁呀?( 1和3是2的邻居,也叫做2的相邻数。)得出结论:2有两个相邻数是1和3;5有两个相邻数,是4和6。
(2)提问:那么3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4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 得出结论:每一个数都有两个相邻数。
3、幼儿自主探索3、4、5的相邻数(部分幼儿上前操作,集体验证),进一步推理说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二)复习数字1-6
1、请你说出比我多1(少1)。“小朋友,我问你,比2多1就是几?”
2、接着往下数,一直说到数字6。
(三)总结评价幼儿操作的结果,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1、“你帮2找到了哪两个相邻数?为什么1是2的相邻数,3是2的相邻数呢?”引导幼儿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2、发放幼儿数学操作板及操作点卡,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间多1少1的关系。“你找出比2多1的点卡,请你找出比2少1的点卡。”依次找出比3、4、5多1或者少1的数,引导幼儿依次说一说3、4、5的相邻数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结束部分:游戏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游戏:
1、给黑板上的数字找相邻数。
2、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1-6其中一张数字卡片,“嘿嘿,小朋友,我问你,的相邻数就是和?”。。。。。。
活动结束。
附故事《住宾馆》
小动物们去旅游,来到了森林宾馆,要在宾馆休息。熊猫负责给小动物们分房子。熊猫把所有动物的房子都分好了,贪玩的小猴很晚才赶到。小猴跑到熊猫面前说:“我的钥匙呢?”熊猫管理员拿出了钥匙笑眯眯地说:“在这儿。给你,你是2号的邻居。”小猴一听:“2号的邻居我知道,不就是3号吗?拜拜!”不等熊猫把话说完一阵风似的就跑了。
小猴拿着钥匙来到了3号房,可是3号房里面好象没有锁,小猴正纳闷,开门一看,呀,里面住着一只大老虎,可把小猴吓坏了,赶紧关上房门。小猴想:“一定是熊猫管理员搞错了。”可是熊猫管理员说2号的邻居有两个,不只是3号。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小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原来1号才是自己的房间,从此小猴知道了原来2号有两个邻居,一个是1号,一个是3号。
小猴子刚找到自己的房间,小熊又拿着钥匙来找房间了,小熊左找右找,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房间了,小熊只知道自己是5号的邻居,可是5号的邻居是谁呢?这下可把小熊难坏了。最终还是在大家的帮助下找到了5号房的邻居。一个是4,一个是6,兰蔻清脂酵素怎么样,可是两个房间,到底哪一个是小熊的家呢?结果用钥匙一试,没有打开6号,却打开了4号,小熊的家原来是4号房,从此小熊也知道了,原来5号的邻居有两个,一个是4号,一个是6号,它自己住在4号房间。
大班活动:学习7的组成
活动目标:
学习7的分合,知道7分成两份可以有6个答案,能够在6个答案中找出相像的两组,并做标记表示。
活动准备:
教具:
7个贴绒苹果,放大的记录单、水彩笔、放大的幼儿操作材料。
学具:
1、一面是红色,一面是绿色的两色片片12份,每份8个,记录单若干张,铅 笔12支。
2、记录单若干张、每组一盆相同的小花片、铅笔。
3、记录单若干张、格子纸、剪刀、浆糊、铅笔。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学习7的分合。
① 请一名幼儿将7个苹果分成两份,分完后进行记录,要求每次分的结果都不一样。
② 引导幼儿检查其进行的每次分合是否有重复和遗漏的,确认7分成两份有6个答案,如有错误,引导幼儿进行改正。
(2)引导幼儿给相像的两组答案做标记。
① 请幼儿观察6个答案的记录,找一找有哪两个答案相像(如:3和4与4和3)。并讨论:“能否给它们做一个标记,让人清楚地看出哪两组是相像的。”
② 请个别幼儿尝试为两个相像答案做标记表示(如在3和4与4和3这两组答案后的空格里各画1朵相同的小花表示它们相像)。讨论:为什么他要画两朵相同的花表示呢?
2、幼儿操作活动
(1)分花片
请幼儿每次将7个花片分成两份,并用数字做记录,要求每一次分的结果都应不一样,分一次记一次,最后找出两组相像的答案并在后面的空格里做出标记。
(2)剪贴格子
请幼儿每次拿一条格子纸条,纸条上格子的数量与记录单上的总数相同,将格子纸条沿线剪开分成两份贴在横线上,要求每次分的都不一样,分完后用数字记录下来。想想怎么分才能分的又快又对,一组都不漏掉。最后再找出两组相像的答案并给它们做上标记。
(3)翻片片
请幼儿将7个片片排成一排,然后翻动前面一部分片片变化颜色,说说两种颜色的片片各有几个,每次翻出的另一种颜色的片片数目都不能相同,并用数字记录,再在后面的空格里给相像的两组答案画上相同的小标记。
3、评价活动
展示一份放大的“分花片”的操作记录,集体检查其答案是否正确,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讨论:看见这两个标记(如两个圆点)怎么就知道这两组答案是相像的呢?以及根据同一标记是否能找到相像的两组答案。
数学主题活动:有用的数字
一、活动的生成
开学初,保健老师为全班幼儿测量身长体重,为了记录幼儿生长发育的情况,老师在一旁记录每个孩子的测量结果。这时一些孩子围了过来,对老师写的数字产生了兴趣,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老师,你写的’124’是什么呀?”孩子的这一问题是对数字及测量兴趣的表现。是呀,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生活中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幼儿能感受到的,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符合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认知特点。联想到近期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对相邻数、单双数、顺倒数及序数的认识,使我思考到能否将幼儿对数概念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呢?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常常与生活分离,教师也经常苦思冥想设计活动,但孩子学起来还是不易理解、掌握,而生活中有许多数概念的内容蕴含着极大的教育价值,是向幼儿进行教育的良好契机!于是,我决定根据幼儿的这一兴趣,开展“有用的数字”的主题探索活动。
二、对此主题活动教育价值的思考
1、对周围事物中的数字感兴趣,了解数字的种类及在日常活动中的运用,加深对数字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2、乐意参加有关数字的探索活动,发现数字的不同用途。
3、学习正确地书写数字1―10,姿势正确并对书写数字有兴趣。
4、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数字的认识和理解。
5、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和老师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系列活动―― 1、长高了吗?长胖了吗?
准 备:
每名幼儿在中班和大班的身长体重测量结果卡(中班、大 班用不同颜色区分,身长、体重后留有空格让幼儿做标记)
组织策略:
⑴谈话引起幼儿对保健老师体检测量身长体重的回忆。
⑵出示幼儿体检记录卡,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的内容。
⑶幼儿比较自己中、大班的体检记录,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长。
⑷展示幼儿的记录,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我找到了数字
准 备:
笔、纸
组织策略:
⑴提问引出话题:你找到了数字吗?
⑵请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⑶展示幼儿的记录,采用结伴及小组交流的方式说说自己的发现。
3、幼儿园里的`数字
准 备:
选择晴朗的天气
组织策略:
⑴提问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们幼儿园里有没有数字?哪里有数字?
⑵幼儿自由结伴在幼儿园里寻找数字。
⑶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有哪些数字?
准 备:
幼儿与家长共同探索的记录单,实物投影或视频探头。
组织策略:
⑴用视频探头分别展示个别幼儿和家长探索发现的记录单,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和家长探索的结果。
⑵小结归纳幼儿与家长的发现。
⑶将幼儿与家长的探索结果放大,展示在活动室中,进一步激发探索的兴趣,加深对数字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5、我家里的数字
准 备:
幼儿自己的探索记录卡或收集的有数字的实物,视频探头。
组织策略:
⑴结伴交谈:我家里也有数字
⑵展示幼儿探索的记录卡并请幼儿介绍数字表示的用途。
⑶观察幼儿收集来的实物,讨论:这些物品上的数字有什么用?
6、汽车上的数字
准 备:
事前与梁超小朋友的爸爸(汽车司机)取得联系,兰蔻清脂酵素官网,做好介绍汽车上位置、不同部件上数字用途的准备
组织策略:
⑴提出前一次活动中的问题,引发兴趣。
⑵介绍前来做客的梁叔叔。
⑶幼儿向叔叔提出自己探索中遇到的有关汽车上许多有关数字的问题。
⑷参观叔叔的汽车,了解汽车上不同部件、不同位置上的数字的用途。
7、书写数字1―10
准 备:
笔,日字格纸,书写在日字格中数字卡1―10,黑板,粉笔。
组织策略:
⑴观察数字卡片,了解数字的书写要求
⑵教师示范数字在日字格中书写规范。
⑶幼儿练习,正确地书写数字1―10。
8、数字连画(区域活动)
准 备:
数点图(提供的图片按序连接后呈一个具体的物体形象)
组织策略:
⑴找一找图上有哪些数字?
⑵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读一读。
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
⑷按照数序连线,看看是什么?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9、数字变形画
准 备:
幼儿和教师共同收集的藏有数字的图画和由变形的数字组成的画
组织策略:
⑴引导幼儿观察图上有什么?
⑵找一找1―10 的数字躲藏在哪里?
⑶按照数序顺数和倒数。
10、数字的加减(结合主题探索活动:超市购物活动进行)
11、音乐中的数字(哆嘞咪)
准 备:
汪明子和妈妈收集的音乐教室里的音阶图,学习乐器的孩子们收集的乐谱。
组织策略:
⑴观察幼儿收集来的图片和乐谱。
⑵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探索。
⑶用唱名读一读乐谱中的数字。
此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围绕音乐进行的主题探索活动
12、我做的……上有数字
准 备:
笔、纸、幼儿收集的废旧纸盒、浆糊、胶带等
组织策略:
⑴谈话:“我想做……”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想制作的物体以及上面数字的意义。
⑵幼儿自由交谈,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设想。
⑶幼儿用笔画出自己的设计。
⑷幼儿利用自己准备好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一件有数字的物体。
13、我们来测量
准 备:
幼儿收集的各种测量工具。
组织策略:
⑴认识各种测量工具,了解量尺上的数字的作用。
⑵讨论:怎样测量
⑶探索:我是这样测量的
此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围绕测量进行的主题探索活动
14、认识时钟
准 备:
幼儿收集的各种时钟
组织策略:
⑴小小时钟展
⑵时钟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⑶自己做时钟
⑷我设计的时钟
此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围绕时钟进行的主题探索活动
15、举办“有用的数字”展览
准 备:
幼儿收集的有数字的实物,幼儿自己设计制作的有数字的物体,办展览需要的材料(纸、笔、泡沫板、大头针、回形针、胶带、积木等)
组织策略:
⑴谈话:你们还想用大家收集的和自己制作的有数字的物品做什么?
⑵讨论:在哪里办展览?
⑶自己动手,为展览作准备(选择场地、物品分类、布置展览等)。
⑷举办“有用的数字”展。
谢谢观看!待续…… Tel:18959896777 相关的主题文章: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初探 篇6
【关键词】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7/08-0018-03
一、问题的提出
“生命教育”理念由美国学者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倡导人们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不断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1〕这一教育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前会通过多种途径对生命形成特定的观念。〔2〕这些观念在日后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幼儿对生命的态度和其生命的质量。因此,学前儿童同样需要生命教育。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是帮助幼儿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 提高自我保护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3〕当前的学前儿童教育对生命价值本身缺乏应有的关注,許多幼教工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也较片面,难以促使幼儿形成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积极情感。〔4〕目前我国大陆有关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研究非常少,已有的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尚未建立起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体系,从事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幼教工作者在实践中常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因此,设计一套操作性强且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生命教育课程,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尝试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对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进行初步探讨。
二、课程目标
(一)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总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所以,幼儿园生命教育就是要确保幼儿自然生命的安全与健康、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为幼儿创造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认识生命、保护生命、体验生命、珍惜生命和发展生命等方面。〔5〕对应的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可以表述为:引导幼儿认识生命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帮助幼儿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和保健技能,让幼儿体验到生命的珍贵、美好与平等,从而形成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意识和情感。
(二)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1.小班
(1)对待自己方面:认识身体的基本部位及功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各项运动;保持积极情绪,体验和享受生活的快乐与美好。(2)对待他人方面:接纳并喜爱他人,乐于与人交流,享受集体生活的乐趣。(3)对待自然方面:喜爱大自然,喜爱动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成长规律、生活习性和相关特征,并有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2.中班
(1)对待自己方面:认识、了解身体的内部器官和功能,有自我保护和保健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加运动,并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能识别基本的情绪,掌握调整不良情绪的基本方法。(2)对待他人方面:了解和关心身边的人,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3)对待自然方面:热爱大自然,喜欢观察了解身边的动植物,有保护自然的意识,有探索自然的兴趣。
3.大班
(1)对待自己方面:认识生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了解其他生命与自己的关系;有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和保健方法;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拥有健康积极的生命态度。(2)对待他人方面: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策略,认识不同职业的人的价值及其与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有初步的社会责任感。(3)对待自然方面:了解动植物成长和变化的规律,知道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有保护、关爱动植物的意识,并了解如何保护、照顾动植物;热爱大自然,有探索自然的兴趣和基本能力;欣赏所有生命的美,初步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追求高质量生命的意识。
三、课程内容
生命大体可分为人的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命两大类,前者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生命,后者主要指动植物的生命。人的生命又可细分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等不同层次,每个层次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价值。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整体性和层次性原则,坚持合目的性、基础性、价值性、发展适宜性、兴趣性和直接经验性等原则。〔6〕应以幼儿的生命为中心,围绕引导幼儿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和发展生命等来组织课程内容。
(一)生命与自我
初步认识自我生命和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知道自我生命的来源;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了解基本的营养、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清洁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自我保护和保健方法,了解运动锻炼对身体成长的意义,掌握基本的走、跑、跳、投掷、攀登等技能,喜欢并积极参与各项运动;接纳并喜欢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乐于体验生活,初步形成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品质;有学习榜样,有初步的人生理想。
(二)生命与他人、社会
了解、掌握自我生命与他人、社会的联系,包括:他人生命的特点、规律和价值;与他人交往、相处的策略和方法;他人生命与自己的关系,对他人、社会应有的责任、态度和情感。
(三)生命与自然
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幼儿探索大自然的兴趣;认识动植物生命的特点、习性和生长规律,如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了解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植物可以被制作成各种生活用品,做成各种香料等,动物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食物等;了解什么是破坏自然的行为及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如乱砍树木可能加剧水土流失,地球变暖;培养幼儿尊重和珍惜动植物生命的意识,引导幼儿形成保护大自然的初步责任感。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应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采取围绕同一主题螺旋上升的方式加以组织,〔7〕宜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
四、课程组织与实施
(一)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的组织
幼儿的生活、生命及发展是一个整体,所以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的组织也应充分考虑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特点。《纲要》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生命教育与这五大领域都有关系,所以,宜以主题的形式,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融合五大领域的内容来组织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内容。
(二)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
1.创设充满生命气息的环境
生命教育应在充满生命气息的环境中实施。如,可以在活动室墙壁上张贴有关生命主题的图片、剪贴画,在图书角投放有关生命教育的图画书,在活动室区角或户外种植各种植物,与幼儿一起饲养小动物,等等,以让整个幼儿园充满生命气息。
2.采用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可以围绕幼儿生活中的种种生命现象,通过引导幼儿练习、游戏、扮演等多种方式来实施。例如,可引导幼儿阅读有关生命教育的图书(如《我很特别》《精彩过一生》《我爱大自然》《我永远爱你》等),帮助幼儿加深对生命美好的体验。也可组织幼儿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例如参观敬老院,看望生病的同伴等,以培养幼儿相应的社会责任意识。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幼儿园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就越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学习就越有效。〔8〕因此,要充分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调动幼儿园、家庭、社区和周边环境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组织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加入到学前儿童生命教育中来;充分挖掘社区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
4.教师提升自身生命教育素养
要做好幼儿的生命教育工作,幼儿园教师既要掌握基本的生命科学知识,更要拥有健康的生命态度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只有这样,教师所实施的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才可能积极地影响幼儿,达到课程的目标。
五、课程评价
首先,评价目标要明确。要以促进幼儿生命健康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9〕
其次,评价内容要全面。不仅要关注幼儿对生命的认知,还要关注幼儿对生命的情感和态度,关注其自我保护、关爱他人的行为和能力的变化。
最后,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除了幼儿园教师之外,家长也要积极与幼儿园沟通交流,参与课程评价工作。幼儿也可以表达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与感受。
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研究和开发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以推动幼儿生命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2.
〔2〕张美云.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之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6,(3):27-30.
〔3〕吴增强,张声远.生命教育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05,(3):33-36.
〔4〕岳亚平.生命教育: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34(6):8-10.
〔5〕〔6〕冯建军.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及其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2007,(7/8):23-25.
〔7〕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0-62.
〔8〕虞永平.学前教育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210-214.
〔9〕马明龙.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评价〔J〕.幼教研究,2010,(1):14-15.
A Tentative Study on Life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Preschool Children
Han Yinghong1, Chen Yin1, Shen Tong2
(1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2Kindergarten Affiliated to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life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is still at the primary stage and the chief difficulty for life education lies in the lack of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curriculum. Therefore, based on analysis of relevant researches home and abroad, the researchers attempt to construct a curriculum system of life education with curriculum objectives, contents, implementation, and assessment for preschool children.
学前儿童文学 篇7
一、亲子关系的特点
1、亲子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
亲子关系是从人出生就确定的, 而且一旦确定了就不可改变。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自己的朋友、配偶等等, 但不可以随意的选择自己的父母。儿童同样不能选择自己父母的性格、文化程度等等。亲子关系具有确定性和不可选择性, 与其他关系有着显著的不同, 不管幼儿是否满意, 都必须得接受。因此, 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和成长有着显著的影响和作用, 而且也是不可选择的。
2、亲子关系具有不平等性
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 自古以来父母就占有支配和主导地位, 孩子处于被支配和被主导的地位。亲子关系对父母的影响相对而言是比较小的, 因为父母对于这种关系的出现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是对于孩子而言, 亲子关系是他们来到这个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儿童的年龄小, 判断力不强, 自我意识不明确。因此, 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行为、心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亲子关系具有稳定性
亲子关系是建立在血缘伦理的基础上的, 从人一出生就存在, 几乎延续到他的一生。这种关系一旦被确立就不可能人为的终结, 只要双亲存在, 就不可回避, 它不能因时间的变化或者事情的改变而消失。因此, 亲子关系对人的影响是必然的, 也是稳定的。
4、亲子关系具有发展性
亲子关系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即亲子关系是依据孩子的年龄, 不断地发展的。婴儿期的亲子关系完全是由父母主导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对亲子关系有了一定的反应, 这种反应又反过来影响着亲子关系, 不管是哪个家长都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
二、学前儿童亲子关系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1、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
一般来说, 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
(1) 专制型
专制型的父母为儿童设置很多规矩, 高度控制孩子, 随便使用权势, 不鼓励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则有不同的表示, 但又很少对孩子说明为什么依从这些规定, 而且常用惩罚、强力的策略以迫使孩子遵守。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表现为易发脾气和不快乐, 容易被干扰, 没有目标, 容易发怒等。
(2) 威信型
威信型的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需求和观点, 也常常要求孩子参与家庭的决策。不过, 他们期待孩子能依从他们所设定的限制, 并在需要时使用权利和说理, 以确保孩子遵从。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表现为有快乐、社会反应、自我信赖、成就导向及与成人和同伴的合作的活力。
(3) 宽容型
宽容型的父母以松散的方式教育孩子, 很少命令孩子, 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感觉和冲动, 不会严密地监督孩子地活动, 对他们的行为很少有坚定的控制。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常常有冲动攻击性行为, 很虚伪和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控制能力差、独立性和成就也较低。
(4) 放任型
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既不关心也不提出要求。这种家长对孩子通常是拒绝的, 对孩子的需求也不能作出及时的反应, 更谈不上情感上的支持, 他们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 对孩子缺乏管教, 听之任之。在这样的环境成长的孩子身心发展最差, 认知水平较低, 行为上不懂规矩, 没有教养, 情绪不稳定, 自控能力差, 缺乏社会交往技能。
2、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
父母的文化修养主要是以其接受的学校教育水平为指标的, 它是影响幼儿学习成绩、品德面貌及抱负水平的有力因素之一。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影响, 主要还是由于文化教养层次的不同, 导致了家庭教育的不同, 如家庭文化生活、学习指导, 还有父母对教育的态度以及教养方式等。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注重家庭的民主和谐气氛, 倾向于使用赞许、表扬、温情、引导、鼓励、探索等为特点的教育方式对待子女。这就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及其在同伴群体中的适当行为, 并促进他们形成高学业的动机。
父母的职业差别是影响家庭教育的一个客观指标。不同的职业, 因其各有特点, 会带来不同的家庭环境、学习条件、学习氛围等, 所以对幼儿的行为, 心理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有调查发现, 以教师和科研人员为主的知识分子, 主要特点是具有稳定性, 知识水平较高, 能理性对待生活, 同事关系和谐, 心境平和, 对社会规范的认识深刻, 能身正为范、与人为善, 孩子无形中受到感染, 加之有正确教育的引导, 所以问题较少。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 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反之, 儿童的行为对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是否也有影响呢?
儿童的社会行为对亲子关系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儿童气质影响亲子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婴儿期、近期开始有研究者关注儿童早期、中期和青少年气的问题行为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对三岁儿童的观察研究发现, 儿童的抑制行为会影响父母对他们的反应方式, 越是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抑制行为的儿童, 父母越是倾向于对他么作出较多的反应, 而且母亲的反应比父亲更多。李萍在2010年1月第29卷第1期《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中类似的观点。但是在亲子交往中儿童行为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也是能够看到的, 一是孩子对父母过早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不想接受父母的好意, 缺乏相对安全的依恋情感, 生活环境和周围环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影响儿童身心发展, 使父母不能很好地与孩子接触, 而是与孩子进行各种不能相互融洽的沟通, 不利于父母养成良好的教养方式, 更容易导致孩子性格的孤僻、冷漠, 产生攻击性和行为失控, 从而导致一系列亲子交往沟通问题。二是一些儿童性格内向, 可通过调查大部分儿童都希望被关注, 那么内向的儿童会越来越内向, 甚至产生自闭, 会产生回避性依恋愿意敞开自己的心门, 父母会逐渐失去改变孩子性格的信心, 也许会把教养方式逐步转变为放任型, 任由孩子自己发展。与之相反, 一些家长甚至会将教养方式转变为专制型, 必须要求孩子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甚至压迫孩子自己并不想做的事, 这样下去会让儿童产生一种畸形的心理, 无法正确对待外界事物。
三、亲子关系的调适、方法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1) 家长的榜样作用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决定孩子今后发展方向的关键。对于孩子来说, 父母的形象犹如一面镜子, 时刻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孩子。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 是孩子们效仿的榜样, 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无时不刻都在影响着孩子。所以说, 从孩子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
(2) 家长要有目的的进行教育
孩子基本本质的形成和家长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处于学前教育期的孩子, 由于他们的注意力还不够, 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都正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所以在把孩子带到大自然的怀抱里进行各种活动时, 尤其是进行各种教育活动时要具有目的性, 要注意把教育目的贯穿于教育活动之中。例如带孩子到动物园游览, 如果无目的的, 走马观花的看, 孩子大人花一整天的时间, 但却没有什么收获。到了家里, 孩子看了很多, 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如果是有目的的看, 效果就不同了。如果是带孩子去看猴子, 那么首先就可以先了解下猴子的有关知识, 到了动物园就可以带孩子有目的的观看, 猴子的外貌特征、猴子的叫声、猴子的生活习性、猴子喜欢吃什么等等。
(3)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和知识学习的环境
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能满足孩子的学习、生活的必要的物质和必要的场所, 可以说是良好的物质环境。家长具有的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营造的家庭氛围可以说是良好的精神环境。相比较而言, 我认为应该更多的注重精神环境的创设。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 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有自己所喜欢的。但也不能一味的放纵。所以拉在父母手中的这根弹簧要松紧有度。
(4)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品质及心理的影响的重要作用
在性格形成中, 家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甚至被称为“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无论父母采取什么类型的教养方式, 只要能体现情感温暖理解的方式, 那么子女产生焦虑、抑郁的情况就很少出现。父母的这种温暖理解的方式, 会带给子女更多的亲情体验, 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 能够更快的和和社会相融合, 而且能够很好的促进儿童的适应行为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作为父母应该子女创造一个相对宽松民主又体现一定权威的教养氛围, 并且父母在对子女教养方式上应该取得一致, 使儿童充分体验到家长对自己既不放纵又不过分要求。父母采取正确的、科学的教养方式, 用理性的态度和子女交流, 才可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了解孩子, 学会与孩子沟通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教育孩子、调适亲子关系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而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相互了解, 相互理解, 相互信任, 相互尊重是协调亲子关系的基础。3当然也要让孩子了解父母, 了解成人。了解孩子, 这就需要父母设身处地用孩子的眼光、思考问题, 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从而有效地和孩子进行沟通。
(1) 与孩子坦诚交心
了解孩子的心境, 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需要什么, 从而对症下药, 再加上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多以体贴、谅解的语气鼓励孩子说出原因或心中感受, 巧妙地使用沉默与倾听, 领略孩子谈话的要点或弦外之音。如果父母的态度诚恳及友善, 孩子会毫无保留地倾述内心的情感, 通过聆听、对话的方式, 父母逐渐引导孩子重新思考问题的关键点,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知道父母尊重他, 愿意接受、了解和帮助他, 就会听父母的话, 改正错误。
(2) 制造亲子谈话的花园
如果父母把和孩子的谈话的时间放在晚饭桌上的话, 对于敏感性的孩子也许就会选择在他的“秘密花园”里说出他的“难言之隐”, 比如某个公园, 小区的秋千上。然而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 更容易诱导孩子说出心里话。作为回报, 父母不仅要保密, 而且可以为自己的孩子提供自己儿时的类似事件、类似经验, 从而让孩子放松, 并在倾听的过程中经常对孩子说:“别紧张”、“没关系”、“事情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严重”……
(3) 父母的态度要温和
如果想要达到一个良好的沟通, 父母就应该有一个温和的态度。孩子把父母当作自己的朋友, 才会选择和父母进行沟通。所以父母也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 双方可以尝试换位思考, 父母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都会把家庭当作一个避风的港湾, 和谐的家庭氛围一定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暖, 更愿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与父母分享。
3、要给孩子充分的个人空间
孩子都不喜欢父母完全控制他们的生活, 只希望父母充当顾问或者支持者的角色, 让他们能够在迷糊、不知所措的时候, 给予他们帮助和鼓励。过多的干涉会让他们有一种被监督的感觉, 认为失去了自由, 没有了自己的空间, 由此产生一种不满情绪, 久而久之就会躲避家长, 并产生隔阂。所以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 给孩子充分的个人空间, 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设计、去独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真正实现自己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李萍:《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10年1月第29卷 (第1期) 。
[2]周萍:《论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和调适》,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3月第22卷 (1期) 。
[3]汪淼:《亲子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1月
[4]袁晓松:《论亲子交往与交往中的文人关怀》,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年8月第31卷 (4期)
学前儿童文学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改革
乔治·莫里森在《早期教育的基础》一书中指出, 教育的水准和背景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性的四个维度之一, 幼儿教师要有与儿童发展相关的准备课程学习。随着幼儿园对教师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学前教育课程应注意与幼儿生活相结合, 努力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模式。“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学前教育基本知识以及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一的数学教育应用能力的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 研究幼儿的数学以及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等等, 具有全面性、应用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学习应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基础理论, 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 并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幼儿园教师需要在真实而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中, 通过对实践的反思, 将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但调查发现, 高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仅以教材为主, 教学实践机会也较少。笔者尝试对这门课程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改革。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 课程改革目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开发理念, 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教学以实际工作情况为引线, 突出教学的年龄特点, 最终达到以下具体目标:一是进一步探讨和创建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创新的环境;二是优化并调整教学内容, 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三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的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四是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实现“工学结合”;五是让学生掌握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 教学内容整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通常包括:感知集合、量、几何形体、数概念、时间、空间等内容。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思路为按照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 再配合相应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此次课改, 我们把各部分内容分别融入每个年龄阶段的教育中, 使得学生能像在幼儿园教学一样,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同一内容的不同难易度的教育。例如, 小班教育活动设计的内容包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能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三)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生活体验, 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 使学生了解幼儿听、说、读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注重教学的启发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心感受能力, 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 注重小组合作能力。除传统讲授法之外, 还可运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讨论法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无论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 都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每节课不单纯强调理论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总结和归纳。例如, 在大班教学活动“认识整点”中, 课前将案例的教学过程发给每个小组, 先进行案例分析, 要求小组阅读讨论后补充教学目标和教学准备, 课上分角色扮演, 进行模拟教学, 小组内进行试讲, 所需教具、学具自行准备。最后, 总结“认识时间”活动的重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四) 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考试考核摒弃了以前的单一化理论考试, 而采用多元化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课程学习评价采取形成性过程考核与终结性结果评价相结合方式。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考察学生小组活动记录、到课率、课堂表现、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方面的情况。考核中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例如, 对小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首先由小组自评, 总结本组教学活动表现, 再由其他小组对该小组进行评价, 然后教师点评总结, 最后形成对该小组的综合评价。终结性结果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设计课程和讲授课程的能力。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 前期准备
针对本课程, 通过与幼儿园教师以及部分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了解以往课程安排上的优势和不足。在进行课程整体分析和设计时, 也相应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教材选定、人员分工、社会调研等。在课程设置上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年龄阶段划分, 并在每个年龄段选取比较重要的内容让学生研读、讨论, 进行相关材料收集。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 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6~8人) 完成任务。
(二) 实施模块化教学,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分解为三大模块, 第一模块以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为主要教学任务, 教师讲授理论时要大量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让学生初步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第二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 按年龄班划分, 学生通过课堂模拟教学训练、幼儿园见习等形式的训练,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第三模块在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在班级或幼儿园进行试讲,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能力完成教学。具体模块安排如表1所示。
(三) 加强实践训练, 实训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模拟训练之前, 请幼儿园的优秀教师给学生上教学示范课, 传授一名称职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技能, 创造机会让学生了解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个人教学能力, 从而有目的、有步骤地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践训练项目有:编写教案、说课展示、模拟试讲、幼儿园见习等。具体实践项目安排如表1所示。其中, 模拟试讲即模拟仿真教学。模拟仿真教学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应用模拟仿真教学, 能有效拓宽理论教学的视野, 缩短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 培养未来教师的应用技能, 克服面对教育现场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慌乱心理, 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 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 表现出很低的自我效能水平, 在学习中往往放弃尝试和应有的努力, 进而影响学习成绩。而在本次课程改革中, 学生由于经常要分组活动, 小组每位成员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能力和特长承担任务, 并且在合作过程中, 有些能力突出的学生会主动帮助和指导其他组员完成任务。所有人都能为完成小组任务而主动参与, 并尽可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 从而逐步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 锻炼了学生的教育实践技能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弹、唱、跳、说、画这些传统教育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幼儿教育教学的需要了。通过课堂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掌握以上这些基本技能, 还应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生通过活动设计、说课、模拟试讲、亲自到幼儿园观摩或组织教育活动, 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 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开发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 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执行。这就需要教师有设计及统筹课程的能力, 即课程开发能力。当前, 幼儿园课程也随着新理念、新信息的不断更新而发生变化, 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 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活动吸引幼儿。
(四)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常幼儿园教师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保教工作的, 需要与其他人共同配合来完成,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在课改中, 学生分成小组, 协商决定组长。大家选择主题并确定活动内容, 共同合作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相互启发, 提出自己的建议, 最终设计出合理方案。
参考文献
[1]George S Morrison.Fuddamental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3th edition) [M].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3.
[2]杨敏, 田景正.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分析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1) :56-59.
[3]徐青.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冯晓霞.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0) :3-12, 45.
[5]李慧.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147-148.
[6]吴丽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4) :61-63.
[7]张岩莉.幼师生学习动机现状分析与教育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12) :54-57.
[8]陈幸军.幼儿园教师教育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9]秦光兰.幼儿园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意义与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9) :80-83.
[10]汤振纲.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33 (11) :101-106.
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篇9
一、从幼儿的点点滴滴抓起
幼儿年龄较小, 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然而, 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等, 因此, 我们可以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 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在日常生活中, 良好的习惯会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平时每到吃饭的时候, 总会有孩子扔菜, 通过对幼儿进行教育, 产生较好的效果, 进餐习惯较好, 桌面、地面较干净生活活动中, 通过图片、事例的讲解, 使幼儿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 否则, 细菌沾在食物上, 小朋友吃了就可能得病咳嗽、打喷嚏时用手或手臂遮挡, 不然易散播细菌等。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脱下的外套折叠整齐, 并按一定的摆放方法放在箱子里, 这样既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又能在摆放的过程中考虑到他人, 使箱子放下更多他人的衣服。午睡起床, 引导幼儿折叠自己的小被子, 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等。通过对一系列身边发生的事例及时分析、引导和教育幼儿, 使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他们在平时自觉地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重复训练对幼儿强化教育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它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 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 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 逐步强化, 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来说, 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幼儿在运动活动中容易出汗, 教师就必须做个有心人, 及时向幼儿进行卫生宣传, 同时反复提醒幼儿用干毛巾擦汗等, 使幼儿有良好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如幼儿在玩玩具后, 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 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多次练习, 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 玩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习惯。平时, 教师还要营造温馨、舒适、安全、优美的活动空间, 设置有利于幼儿独自活动、平行活动、小群体活动的区域, 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和玩具, 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不断地尝试、重复着他们的游戏活动。这样利于帮助幼儿在活动中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使幼儿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爱幼儿, 营造宽松的环境, 奠定良好的品德意识
教师对幼儿的爱, 会使他们产生安全、愉快、积极的情感和心理体验, 促使幼儿更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 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 促使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
我们班里有个孩子, 对什么都“无动于衷”。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我发现他智力没有问题, 只是心理封闭、不合群, 而且他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于是, 我首先发挥取长补短的教育策略, 以他的语言智力为突破口, 把语言智力运用到交往智力的领域中。在组织幼儿表演故事时, 根据故事的角色游戏, 我让他来扮演他喜欢的角色, 并对他的表演给予肯定评价, 以此让他感受到集体的乐趣。然后, 我提供机会, 激发愿望, 多为他提供与其他幼儿合作的机会。我还针对具体情况, 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在手工活动中, 我发现他的剪纸能力特别强, 就及时鼓励他、表扬他。渐渐地他活泼起来了, 增强了自信心, 能够和同伴友好相处了, 并能大胆地参加各种活动。
四、教师要正确引导, 为幼儿树立榜样
在幼儿活动中, 幼儿的模仿性非常强,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 幼儿在校期间, 会不由自主地模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 因此, 教师要注意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 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为幼儿做表率, 正确引导幼儿的思想观念。
要求幼儿掌握正确的是非观, 是需要长时间和反复的训练的。首先让幼儿明确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并让其养成习惯。比如, 为了让幼儿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我们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日常生活中, 要求幼儿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鞋袜, 并叠好放在指定的地方, 自己玩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 午睡和离园前摆好自己的小椅子。这些事情要求他们立刻做好是件不容易的事, 而是通过我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 耐心诱导、督促、鼓励幼儿反复练习巩固。经过不断的日积月累和强化提醒, 幼儿良好的行为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良好的行为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 如心中有他人, 会宽容他人, 意志品质坚强, 做事认真, 要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礼貌地倾听他人的讲话, 不随便打断他人的话语, 日常生活和外出活动中, 能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积极参与各类活动, 遇到困难, 想办法解决, 同伴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 要学会谦让, 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等,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必要对幼儿加强诸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五、良好的习惯要持之以恒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是一个故事或一项活动就能完成的, 要细水长流, 持之以恒, 反复练习不断强化, 切忌“三天打渔, 两天晒网”。
首先, 观点要明确, 态度要坚决。为使他们自觉遵守要求, 首先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应该怎样做,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小班幼儿在学习正确穿鞋的时候, 通常比较困难, 这时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两只鞋应该怎样放才是正确的。并告诉幼儿只有这样穿, 脚才会舒服。同时在户外活动时, 带领幼儿玩印脚印的游戏, 巩固对左右脚的认识, 这样一段时间以后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 要“一致”和“一贯”。“一致”:幼儿习惯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有赖于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幼儿园做好宣传工作, 让家长认识到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家园双方要形成共识,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一贯”要求和规则一经提出就必须天天坚持, 不要让幼儿存有侥幸心理, 这次我没做也许教师没看见。所以要想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就要一直坚持下去, 中途不要停。
谈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游戏 篇10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游戏的意义
对学前儿童教师来说, 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游戏教学的意义, 对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点, 学前儿童教师进行角色扮演的示范, 通过扮演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教导。这种教学模式, 儿童的视觉与听觉感受相结合, 提高儿童的倾听能力, 加快儿童对语言的认知度。第二点, 儿童亲自参与普通的语言游戏, 游戏中通过动作或者情景表达词意, 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 熟悉的情景使儿童对言语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这种儿童亲身体验式教学, 使儿童成为教学的主体, 提高儿童对语言的兴趣, 使儿童更快掌握语言技能, 提高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第三点, 教师带领儿童开展情景模拟, 让儿童扮演课本或者动画片里面的形象, 通过动作、表情与语言的表演。儿童游戏互动间的交流合作, 表演中的情节可能会涉及人际交往、社交礼仪等, 不仅能使儿童言语能力得到提高, 还促进儿童情感、认知、思维与个性的发展。
二、优化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游戏的建议
1. 设计喜闻乐见的游戏, 激励儿童对言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导师。学前儿童年龄小, 处于贪玩游戏阶段, 游戏与语言教学结合, 使儿童获得的身心的愉悦, 也可加强儿童的语言教学。因此, 要注重游戏的愉悦性, 让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励儿童参与。游戏的设计与选择上, 可结合班级儿童的兴趣与社会的潮流。如近期流行的动画片《熊出没》, 我们可以把言语内容植入动画片的角色中,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 潜移默化中就能提高儿童对言语内容的认知与理解。在《保护大自然》的课程中, 我先给儿童播放他们最喜爱的《熊出没》, 通过熊大、熊二阻止光头强砍树的故事来教育儿童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另外再让儿童模仿动画片的情景, 加深儿童对保护大自然的理解与记忆, 也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
2. 设计贴近实际的游戏, 提高游戏教学的效果
在学前儿童语言教学中, 游戏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游戏, 不仅能使儿童快速掌握语言技巧, 也能提高儿童对语言的运用。可以设计家庭、游乐园与餐厅等场景, 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儿童在游戏中能展示自我, 使儿童懂得如何去表演, 如何去表达, 保证游戏教学的效果。教师还要根据不同阶段年龄的儿童进行游戏设计, 保证儿童所学的言语能学以致用,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前儿童语言游戏教学的目标。如小班的儿童, 教师要注重设计日常生活习惯培养的游戏, 可以选择“早晚刷牙”、“饭前洗手”等生活场景;中班儿童, 教师要注重设计培养动手能力的游戏, 可以选择“七巧板”“灵巧的手”等游戏;大班儿童, 教师可以选择“超市购物”、“餐厅礼仪”等社会活动的言语内容。
3. 科学掌握游戏的“度”, 避免出现主客颠倒
学前儿童语言游戏教学是把语言教学与游戏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尊重语言教学的目标, 发挥好游戏的辅助作用, 避免出现主客颠倒。正确处理好语言教育与游戏教育的关系, 是发挥学前儿童语言游戏教学的关键。学前儿童天真好玩, 容易沉浸于游戏中, 忽视游戏里蕴含的语言内容, 这样不利于游戏教学的发展。因此, 作为教师, 需要科学把握教学游戏中的“度”, 规范与督促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 这样才不会使游戏脱离教育。可以合理分配课堂游戏的时间, 杜绝过多课堂时间遭到浪费, 对游戏过程的环节要认真指导, 避免儿童疏忽语言内容。
4. 重视游戏课后总结, 加深游戏教学的内容
游戏的结束并不代表课程的结束, 仅是教师教学的开始。教师需要对游戏的主旨进行讲解, 使儿童对游戏中的语言内容进一步得到巩固, 也保证每一位儿童都能感受到游戏的主旨内容。此外, 教师需要对游戏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指导, 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 保证下一次的游戏教学课程质量的提高。如可以通过让儿童对课前提问进行讨论, 思考游戏中的语言内容, 回答课前提问, 教师根据儿童的思考思路与最后答案进行总结, 再次巩固课程的主旨, 帮助儿童掌握语言知识, 开拓儿童思维与思考能力, 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结束语
游戏是融合视、听、说为一体的活动, 能较强地刺激器官, 可见游戏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要发挥学前儿童语言游戏教学的作用, 在游戏设计中, 需要遵循喜闻乐见、贴近生活、把握得当的原则, 以激发儿童对课堂的兴趣, 提高儿童对游戏教学的参与, 使儿童做到学以致用, 保证游戏教学的效果;在游戏教学中, 教师规范儿童的行为, 督促游戏环节的发展, 以循序渐进的提问为载体, 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 锻炼和发展儿童的思维;在游戏教学后, 教师要善于对游戏进行总结, 再一次讲解游戏的主旨, 深化儿童对语言内容的掌握与理解。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为儿童的成长发展起到奠定作用。
摘要:学前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学前儿童语言形成与提高的重要阶段, 这要求教育工作者进一步重视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游戏作为儿童成长期必不可少的伙伴, 把学前儿童语言教学与游戏相结合, 游戏以愉悦、视听说等形式, 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 激发儿童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加快儿童对语言的认知度, 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 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结合游戏教学前、中、后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得出完善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游戏的建议。
关键词:学前儿童,语言,游戏
参考文献
[1]张晓梅, 韩妍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思考[J].教书育人, 2008 (6) .
儿童学前教育的误区 篇11
一、健康教育观的片面性
谈到健康,人们自然会想到强壮的体魄,发达的肌肉。或者说是“吃好,睡好,不生病”,只要不生病就不看医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解释,既健康是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用这一概念对照少数人的儿童健康教育,不难看出,人们对健康知识的缺乏。如今,很多家长以高级营养品代替了体育锻炼,有的用身体的胖瘦判断是否健康,有的以每餐吃多少来衡量是否营养充足。人们似乎忘记了还有思想健康,心理健康。事实上健康的思想和心理是儿童发展必备的条件。然而,由于片面的健康观念的影响,使健康教育产生不良的后果,有的家长在家整天搓麻将赌博,有时让孩子上场玩一下,赢了还极力跨儿子比老子强,久而久之,儿子对麻将有强烈的好奇心,常常在赌桌子上露一手,赢了为之狂欢,输了为之悲鸣,这种污染孩子头脑的教育,只会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好赌成性的恶习。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事物对儿童的成长构成一定影响。其中安全教育是帮助孩子进行自我保护,自我解救或危险自救的一种健康教育,它能有效的保护儿童生命安全。总之,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己是每位家长,老师的义务,不要因为孩子小而掉以轻心。毕竟失去人类生命的健康是毫无意义的。
二、家长要求和孩子兴趣的矛盾
很多父母早早为孩子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发展艺术方案,却不过问孩子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顺应自己的设计培养目标,又由于家长自身的教育素质,教育艺术的限制,家长制订的计划越多,越是事与违愿,不仅无益于孩子的智力发展,还会使孩子的精神负担加重,从而产生自卑感,压抑感,严重的还可导致一系列的心理疾病。例如:有的家长认为弹钢琴能开发幼儿智力,为了孩子的前程,不惜重金购买钢琴,请老师,这一经济上的重码又想在分秒必争的练琴上弥补,结果适得其反,孩子由于不堪重负,有的故意破坏钢琴,有的干脆弄破自己,更有甚者干脆和父母对抗,以头撞壁进行反抗,无论何种反抗都不是家长所希望的。
所以,只有服从孩子的兴趣才能制订出更合理更切实可行的教育发展方案,无论什么样的计划也必须服从“适可而止,量力而行”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片面的挫折观与劳动教育的矛盾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造或利用某种环境,提出种种困难,让孩子通过动脑,动手来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然而,许多家长也把挫折片面的理解为“学习困难”,当孩子不会画画时上兴趣班,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引导他们寻找答案。因此,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都得以发展。相反,在劳动方面,家长则对孩子实行责任制,包揽孩子的一切服务,同时,为了孩子舍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放松了对事业的追求,使孩子在生活上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丧失克服困难的意志,当然难以形成战胜困难的品质。有的父母到幼儿园帮孩子当值日,搬凳子,摆玩具;也有的带孩子路过小商店,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家长买着买那的,父母总会满足孩子的要求,真是“退一步未必海阔天空”啊。如此的包揽和当今的挫折教育大相径庭。又何谈教育的成功呢?
四、小学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相混淆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幼儿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提高幼儿素质的途径是以《指南》《大纲》为主导的五大领域为中心,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家长的义务。
然而,有些家长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对学前期的孩子过早的进行小学化教育,每天用大量的时间教孩子识字,使孩子两三岁就能看故事书,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集体环境中就不像别的孩子那么天真活泼,而是郁郁寡欢,不愿意参加游戏等。
我国现行的幼儿园教材中没有写字,学拼音的内容,但是,由于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如今,涌现了一大批“识字”儿童,表面看来,这些识字儿童似乎对图书的理解力强,兴趣也高,但是他们对绘本,看图谈话的想象力不够,对文字的理解不够,一旦遇到不认识的字,常常会卡住,不知道如何是好。相反,不识字的幼儿想象力丰富,极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通过图示发挥想象,续编故事能力非常强。由此可见,儿童少识字有利于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达到提高孩子全面发展的要求。
无论是实施学前教育的家长还是老师,都希望孩子能走出知识的迷宫,登向更高的知识山峰,而不是机械盲目的学习,大家知道的小学知识,我们何必浪费孩子的童年,过早让他们踏上复读之路?如果人的一生都在忙于复读,那么从小学到高中不是要花费人生的一半在重复的探索?当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已是为人父母的他们怎能轻装上阵,年轻有为呢?
学前儿童提问的哲学刍议 篇12
(一) 学前儿童是提问的存在
用自然的角度看, 人类与其他灵长类相比, 人类刚出生的婴儿在身体亦或是感知觉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够成熟和老练, 幼太延续使得人类的整个发育延缓, 我们的大脑自出生到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增大、发育。尽管发育缓慢有其不利之处, 但从总体上看, 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可变性, 这就迫使人类比其他物种更多地依赖于学习、行为的塑造来获得成功。而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一个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
儿童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过探究。探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并不需要去学习——儿童无需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如何探究内部的结构、如何表达他们的发现;正是通过他们的自发的探究, 不断加深着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儿童的提问源于无任何功利目的地注视他 (她) 身边的事物、天空、环境、世界, 同时与自身的内在环境不停的相碰撞, 这种碰撞遵循皮亚杰的同化或顺应原则, 并不断的重构儿童自身的图式, 这些疑问的回答是提供自我满足。
尼采说过:“人的追问是一个游戏、一个新的开始、一个自传的轮、一个原始的动作、一个神圣的肯定。”儿童作为一种提问的存在, 这就已经充斥了神秘感, 2岁半的孩子就爱问“为什么”。皮亚杰曾认为“为什么”是由于缺乏一个所期望的对象或由于没有出现一种意料的事情而产生失望的最好证明;儿童提问的另外两种主要形式是“是什么”“怎么样”, 而这都体现出了思维的灵魂与现实碰撞的结果。
“人是语言的存在, 人与现存世界的关系首先由语言确立下来。”而儿童的提问却是先于他们的语言, 提问对儿童来说是愉快的伙伴, 是和其他人交际的实现社会和个体需要的, 并没有成年人那种面子难耐的感觉。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 在面对其他人就需要考虑许多有关他人的问题, 并去真实地感受自我的存在, 将思想放飞, 美与真的本质就存在在儿童的追问之中。儿童追问在现实与理想、经验与超验、有限与无限之间面临着的困惑;儿童的感受性更为敏锐, 并且他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虽然稚气却饱含着最有生气的活力和精神, 饱含着智慧的源泉和萌芽, 而这些总是能给予我们启示和力量。提问已经成为儿童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提问是一般智力的不满足和倔强的情绪状态。”“一个问题就是主体意识到有一个疑问或者意识到解决这个疑问的困难, 即意识到寻求解答疑问的方向。”提问本身就说明提问主体对这方面的知识是既懂又不懂。如果承认并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那么孩子的求知欲就能够保持并得到发展, 也能促进语言的发展, 让儿童获得信息的工具, 从而整体上促进儿童的思维能力的提高;相反则会受到压抑。葛兰西说的很精彩“很难相像, 一个会思考的人不是哲学家, 也很难想像, 有什么人不是哲学家, 因为思维是为人本身所固有的。”
(二) 学前儿童在提问中生活
学前儿童的提问是其认识发生发展的一个过程, 也是生命个体内部矛盾的真实反映。提问既是个体内部矛盾的外显, 也是个体成长的标识物, 它展示出儿童在某个阶段发展的程度。
儿童拥有自己的思维和评判方式, 在他们追问的世界中飘着许许多多的哲学花瓣。哲学是穷根究底的学问, 不断的追问。因此哲学的好奇心比其它学科的好奇心来的更为强烈——总是要把答案变成新的问题。学前儿童有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着, 在不断的追问于是萌芽了哲学的思维。孩子的好奇心越强, 追问亦越多, 他的哲学思维就开始的越早。儿童会常常不断地重复地追问为什么。这是儿童了解外在世界最主要的方法。哲学起源于惊异 (柏拉图) 。“惊异, 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 除此之外, 哲学没有别的开端。”儿童初临人世, 精神世界还没有或很少有先入之见。周遭的世界对于儿童来说就是充满惊异的。
问题是创造认识的起点, 提问是创造认识的动力, 思维始于问题, 问题的提出造成不确定性, 使儿童的思维活跃起来;当儿童遇到令他感到困惑不已的问题时, 他就会受到刺激从而去不断地进行探究。智力活动是始于问题的提出, 终于问题的解决。过去喜欢发问的儿童到了成人之后, 就社会化了, 而放弃了惊奇感, 似乎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踏入了惯例、习以为常。于是成人对于儿童好问的习性, 选择了保持沉默, 不太理会儿童所发出的问题;而且成人对事物难再感到惊奇, 常常忽视儿童对事物寻求解释以及准备去了解的耐心, 甚至有时都不去确认儿童的经验与了解。这就会使儿童感到迷惑, 为什么成人不关心这个令人惊奇的世界。
儿童是提问的存在。要从儿童的世界去看儿童的提问, 儿童通过提问而展示了自身的发展情况, 儿童在提问中生活着、生长着、体验着自己的生活, 同时也建构他人生活中的体验。作为提问的存在, 以主体的身份参与生活。提问是儿童的生活方式, 是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一种和谐生活。在儿童缠着你问“十万个为什么”时, 请注意这是他“诗意”的生活。
二、学前儿童的提问与教育
提问不仅仅是一种天生的好奇心, 更需要的是后天的培养。费广洪通过对141名幼儿的蹲点、累计共8个小时的观察研究发现——是教师在不停地向幼儿抛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而却只有27%的幼儿提出有关认知的问题。但在家庭中, 94%的幼儿却提出了有关认知的问题。为什么儿童提问的积极性没有在幼儿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呢?
(一) 教育中应尊重学前儿童的存在
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规定“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全面发展是理想的状态, 是为一个理想化的儿童服务, 但又永运达不到。我们的教育中并没有儿童具体的、真实的存在, 没有让儿童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却按成人的模式, 跟在老师身后的儿童似被老师提线操纵的木偶——“请你跟我这样做, 我就跟你这样做, ”“因为是老师叫我这样做的。”这样的话语应该是每时每刻在幼儿园都在发生。
当儿童说“讲我听得懂的话”时, 投射出我们的教育者、父母、学者把知识当成纯粹的孤立的独立于儿童之外的东西, 没有强调学前儿童存在的第一性。那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主体都要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教育的最好结果就是使儿童养成正确地对待生活的态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真诚的选择和决定, 以及责任感等。教育不应该强调温顺服从和循规蹈矩, 教育的大问题是儿童以间接的或急功近利的方法掌握大量的知识、技能, 并养成了习惯, 是我们成人人为地加速了儿童发展的进程。
儿童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提问是儿童自己独立的、主动的活动——这正是儿童最大的自由, 是教师包办代替不了的。可以说, 教育活动中没有儿童的提问, 就不会有儿童的自由, 提问是儿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儿童成为主体, 这是提问的底线和前提。提问代表着某种程度的经验哲学, 是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的人生圭臬, 爱提问的孩子习惯从看山看水看自然中学到他们真正想要的知识。让儿童问出智慧, 问出哲学, 问出希望。
(二) 教育中应尊重学前儿童的自由与责任
萨特认为:“人不存在普遍的人性……人不仅仅是自己所认为的那样, 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人在开端就是一种‘自觉性的设计图’, 而不是一片青苔、垃圾、或一朵花。”雅思贝尔斯曾说过:“人是一个没有完成, 而且不可能完成的东西;他永远向将来敞开大门, 总是面对各种选择性和可能性。”人是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 自由的创造自己的本质, 世界在每个人的面前都出现选择无限的可能性, 也正是因为人是自由的、无依无靠的, 所以自由在本质上也意味着人必须面对选择而做决定, 并承担这种自由选择与决定的一切后果的责任。
幼儿园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能让儿童离开教师的视线范围”, 于是我们的幼儿教师成天管着孩子;所以儿童没有自由, 儿童不能为自己所做的事承担责任;所以一旦儿童有任何的差错, 家长就找教师。但我们的“生命世界本就是一个敞开的、无法预见的、充满多种可能性的世界, 也正是生命的无法预见性蕴藏了更大的新意与创造性, 生命也就可能成为一个充满创造性与新奇性的世界”。教育要维护个体的自由, 帮助个体进行自我选择, 并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善待问者如撞钟,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扣之以大者则大鸣, 待其从容, 然后尽其声。”善待问者, 是对儿童提问的最大鼓励, 也是一种教学态度, 一种能随时接住儿童抛过来的球并以一定的‘节奏’挡回给儿童的开放态度, 现在我们亟需做的就是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儿童, 让儿童拥有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 让儿童在提问中创造他自己的世界。
摘要:学前儿童是提问的存在, 在提问中生活并创造他自己的世界;那对儿童的教育应尊重儿童存在的第一性, 尊重儿童提问的自由;从而让儿童真正‘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关键词:学前儿童,提问,教育
参考文献
[1]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2]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费广洪.关于儿童提问价值及类型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3 (1) .
[5]袁宗金.回归于拯救——儿童提问与早期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5) .
[6]史爱华.儿童的声音与儿童的哲学[J].学前教育研究, 2005 (7-8)
[7]费广洪.幼儿在园提问数量的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4 (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