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2024-07-03

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精选12篇)

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篇1

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培养儿童的绘画能力, 促使儿童全面发展的最初、最基本一种活动。从上个世纪末开始, 我国越来越多的家庭认识到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但由于种种原因, 影响了家庭美术教育的发展。那么, 在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中, 目前有哪些特点, 有什么弊病, 如何做好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呢?

一、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的特点

1.早期性

毕加索有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表现自己, 他从某些本能的欲望和需求出发, 借助各种符号系统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并与外界沟通。只要是身心健康的儿童, 在他能用工具随意涂抹的瞬间开始, 就能自发的运用“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咿呀学语儿童留在家中墙壁上、纸张上的痕迹, 就是他们表现自我和发展能力的一种美术活动能力的萌芽。

2.灵活性

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比较自由随性, 兴致来了就可以画一阵, 不想画了, 甩下笔可以走。可以在家庭的任何时候、任何场所, 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不必像学校要有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比如, 茶余饭后, 家长可以和孩子用各种材料进行手工制作;逢年过节, 一家人齐动手, 美化家庭环境, 提升家庭环境的审美性等。

3.稳定性

在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中, 父母情感的稳定性是家庭教育的前提。不管美术活动场所、内容、时间、对象发生怎样的变化, 家长在家庭美术教育的方式与风格总是相对稳定的。

二、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出现的误区

1.重技能轻创造

在当今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 我们最容易接受的教学, 大多是注入式教学, 即家长、老师怎样教, 幼儿怎样画, 亦步亦趋, 不能走样, 近似于机械模仿, 家长喜欢看到儿童画的“像模像样”。

2.重颜面轻实效

在家长们追求不输在起跑线的目标中, 儿童自由自在的空间越来越小, 取而代之的是机械、枯燥的美术培训班。据笔者了解, 很多家长一见面就聊孩子学了哪些知识, 报了几个培训班。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参加几个辅导班, 家长聊天时就很没面子。“你看人家***, 学画画好几年了”这是家长告诉常说的的一句话。

3.重结果轻过程

有些家长评价幼儿的作品就是看幼儿画得像还是不像, 认为不像, 就急躁, 批评多于表扬。这种评价方式造成幼儿消极心理引导和暗示, 让孩子认为, 画就得像, 否则就不好。

三、如何做好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

1.改变家长的观念

首先, 家长要认识学前美术教育的实质, 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是通过美术知识, 美术语言的传授, 综合开发孩子的观察力, 想象力, 创造力等各种能力。培养孩子一定的审美能力, 艺术素质和人格品质, 这对于孩子将来的生活、学习, 甚至在他成人后的事业、家庭、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意义。其次, 家长应该保护儿童的绘画兴趣, 鼓励儿童大胆作画, 激发他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愿望。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说:“假如儿童未经外界的干扰而成长, 则他们的创造活动就无需任何刺激, 每一个儿童都会无拘无束地运用创造欲望, 而对他表现的方式充满自信”。第三, 对儿学前儿童来说, 相对于作品而言, 更应该重视创作的过程, 重视作品对于创作者的意义。第四, 家长不要为了自己面子, 不考虑儿童爱好, 跟风似的报美术培训班, 而占用儿童自由活动的时间。

2.给儿童提供足够的条件

包括宽松的心理环境、孩子涂鸦的足够物质条件。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保证儿童在想画画的时候, 愿意画, 不怕画, 并能够得到适当的绘画工具。比如, 在我女儿一岁多时就开始拿着各种笔涂涂抹抹了, 这就是“涂鸦”的开始。当时家里刚装修好的房子, 洁白的墙壁, 这可能也刺激了女儿灵感, 她就开始在墙上“创作”, 家里老人说, 好好的墙怎么就让她乱画呢?我认为, 所有的墙加起来也就是几桶乳胶漆的代价, 如果一个孩子因此而等到更好地创造性地开发, 这个代价是值得的。现在10岁的她, 很熟练地自信地画着她稚气犹存的心中的连环画时, 我就觉得格外欣慰。

3.加深儿童对生活和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家长应扩大儿童与外界接触的范围, 满足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让儿童在创作中感受绘画的乐趣。家庭美术教育、美术欣赏自儿童一出生就可以进行, 当初在我女儿出生后, 我就把家里墙壁上挂上了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 虽然那时她看不懂, 但若干年后在给她拿出原来的作品看, 她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给予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那时的孩子虽然不能和你对话, 家长就要慢慢给他讲:这是花, 是红色的;上面是天空, 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这是柳树叶, 长条形状, 嫩绿色……这一切都会在他幼小的脑海里留下印记。要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躺在草地上, 随心所欲地玩泥巴, 鼓励幼儿随意选择材料和方法去画画, 告诉他们不要以为只能用水彩笔或油画棒绘画, 绘画可用的材料各种各样, 随手可取, 如棉花点染、树枝造型、树叶树皮装饰、各种布料创造肌理效果、橡皮印章画、铅笔屑粘贴、树叶拓印、吹墨画, 等等。

总之, 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要认真对待, 但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我们要在给儿童提供充分的条件前提下, 顺其自然, 适时适度引导。

摘要: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通过绘画、手工、欣赏等美术活动, 促进儿童的手脑协调综合发展的综合艺术, 是多学科、多知识的综合体现。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要认真对待, 但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在给儿童提供充分条件的前提下, 顺其自然, 适时适度引导。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误区,建议

参考文献

[1]朱家雄, 林琳, 吕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楼必生, 屠美茹.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Z].1999.

[4][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

[5]边霞.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篇2

在古代,春秋时期的《管子》、《论语》、《孟子》、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西汉时期的《韩诗外传》、《礼记》、《列女传》等著作都论及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学者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被称为“我国封建时代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这部家庭教育巨著系统阐述了儿童家庭教育的价值、原则、内容、方法以及家长的修养等问题,奠定了我国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继此之后,各类家庭教育专著相继问世,诸多“家规”、“家训”、“家范”、“家戒”等广泛流传于民间。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北宋司马光的《温公家范》、清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著作,不仅在当时广为传诵,而且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近代,我国的家庭教育论著也以各种形式问世。较有影响的是民国初年、时任广东省省长的朱庆澜所著的《家庭教育》一书。它是我国最早以白话文的形式撰写的家庭教育著作,书中对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对当时的家庭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是中国家庭教育领域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专著。该书自1925年出版以来,再版过十余次。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儿童的心理”、“学习之性质”、“家庭教育的教导原则101条”,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向家长说明怎样作父母、怎样教小孩的道理。陈鹤琴先生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探索中国化、科学化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当今的中国,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更是得到空前的重视,绝大多数家庭都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家庭最重要的位置上。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先后颁布了许多有关的法律规范、政策措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也是学术界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各个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也普遍开设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然而,在我国,这门学科尚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之中,尚未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理论体系,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内容,教育学家们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因此,出现一些认识上的不同,也是很自然的,要想给它划定一个比较明确的界限,也是很困难的。

一般认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主要是研究出生至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活动,揭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规律,以提高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一门学科。

家庭教育发生于家庭之中,应该包括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一切教育活动。但是由于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所承担的责任不同,所以,家庭中的教育活动主要就是由家长向子女发起的。因此,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重点便是家长(主要是父母)对学前儿童实施的教育活动。

自20世纪70年起,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子女,致使生育率迅速下降,独生子女日益增加。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我国家庭类型的主体。即便是非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子女数量少(多数家庭为两个子女)、生育间隔时间长,其养育方式也接近于独生子女家庭,因此,本教材所论及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主要以独生子女为对象。

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篇3

【关键词】学前儿童 家庭教育 身心健康 成长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58-01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长教育理念偏颇

长期以来,人们对学前家庭教育观念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偏差,这使得目前的学前家庭教育在内容方法上注重养育而忽视教育,过多的关注知识灌输而很少注意培养道德,因此,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出现了诚信教育缺失,为人基本规范欠缺,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欠缺等诸多问题。

(二)严重忽视劳动教育

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总以孩子小为由,不让孩子做一点事情,甚至还认为如果孩子做不好的话反倒添麻烦,不如自己动手做得更好更快。家长包办代替,对孩子缺乏劳动教育,十分不利于孩子培养出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长此以往,上升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父母尊长骄纵溺爱

时时娇惯孩子,事事依顺孩子,是绝大多数家长对待学前儿童的态度,同时又普遍存在三世同堂的现象,隔代教育往往更加过分地溺爱、宠惯孩子。长辈长期无原则的溺爱,很容易导致幼儿滋长出骄横、任性妄为、不讲道理的不良习惯,这种行为习惯经过时间的堆积,在心理上加以强化,甚至导致心理扭曲。同时,长期的娇生惯养,过度保护孩子,不让孩子做他自己应该做的事,会导致孩子越养越弱的局面,不利于对孩子处理实际问题和克服困难能力的培养[1]。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所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家长心态严重失衡

家长对孩子寄予厚望,一味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导致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失衡;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教育,忽略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家长忽略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一味满足孩子的吃穿要求,单方面培养孩子,使孩子成长路线畸形化等;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在诸多方面过于保护孩子,导致教育失衡,更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二)教育内容有失偏颇

不少父母科学教育知识有限,缺乏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了解,不能采用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来教育培养孩子。在教育内容上,很多父母在潜意识里,很大程度上都将孩子当做附属品,他们把个人愿望强加给孩子,揠苗助长以便在孩子身上达到期望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例如,一些父母由于社会压力大或存在还未完成的理想,从而寄希望于孩子,把自己未得以实现或自认为有利于以后发展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弥补。正因为有了这种期望,父母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就变得焦虑。在学前教育方面,很多父母之间相互攀比,几乎不顾孩子的兴趣感受,盲目地让幼儿报名参加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并坦而言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不然,相反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前儿童好动爱玩的天性,会导致学前儿童的压力增大,在身体和心理上产生的不利影响。

(三)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尽管身教大于言教,但家庭教育离不开家庭语言上的教育,父母对孩子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孩子成长的养分,对孩子肯定、鼓励的语言,可以让孩子收获自信,勇敢地迈开生活的脚步,更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但一些父母往往忽略这一点,在面对孩子时放任自流,随意吐露不文明的言语,使得孩子在很小时候就出口成“脏”,养成了生活中的坏习惯,甚至成为众人口中没有教养的孩子。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平常心态看待成绩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开拓孩子视野,让他们更好更快的接触生活,融入生活;好动爱玩是学前儿童的天性,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快乐,更多的是对世界的认知,对自身思维的启发;课本文化知识学习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是严重枯燥无味的一件事,过早的看重学前儿童的成绩,逼迫学前儿童努力学习,不仅抹杀了学前儿童的天性,还极易让学前儿童对学习产生一种抵触心理,适得其反[3]。

平常心看待成绩,切勿压迫学前儿童做他们极其不愿做的事情,而应循循善诱,让学前儿童在天性中寻找兴趣,在兴趣中寻得发展,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这无异于是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4]。

(二)鼓励孩子锻炼身心

“鼓励”是对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一大助力。父母适时予以孩子言语或行为鼓励是对孩子莫大的认可,极其有利于培养其自信心,如给孩子一个拥抱,亲亲孩子的脸等作为认可孩子某种行为的奖励,在言语行为上实施正面积极的教育,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挖出他们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迈向成功之门[5]。

另外,为保护学前儿童纯粹的心灵,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切勿让学前儿童过多接触恐怖、迷信等不正面的事物,更不应使其在学前儿童心中留下烙印,以免受到伤害,产生阴影。

(四)言传身教正面引导

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标榜,孩子最初习惯的形成往往来源于父母言行举止。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应采用言传身教的教育方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为孩子成长引路。另外,每个人都会犯错。作为父母犯下错误也应及时作出自我批评,积极改正,否则极易给孩子形成思想误区,限制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四、结论

家庭教育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简单,一位优秀的家长想要实现对教育任务的完全胜任,所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学校书本身能够对孩子传授哪些知识,还需要考虑到如何利用家庭环境对孩子思想的培养,实现对孩子实践能力的提升。家庭教育是丰富的,孩子未来的成长是充满希望的,而本篇的论述则是通过对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得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期以给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提出系统性建议。

参考文献:

[1]李丹.学校心理卫生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08).13-16

[2]杨浩然.家庭教育的金钥匙[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09).14-16

[3]卢勤.好父母好孩子[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04).14-15

[4]张瑞芳.纵观我国学前儿童家教的历史和现状[EB/OL].2009(08).16-18

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篇4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让学前儿童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如何做人,是全天下父母的首要任务。因为健全的人格是孩子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基础。学前期的儿童年龄在3~7岁,这一阶段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最初阶段,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初、最直接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有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

健全的人格最重要的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今,许多孩子的性格出现了多面性,他们在家长面前是一套,在老师面前是一套,在与同伴相处时又是另一套。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主要是由于家长的为人处世让孩子得以效仿,他们在社会上与在家庭里的表现往往言行不一致,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双面性格。如果让孩子生活在一个虚伪的环境中,天天耳闻目染的是如何虚伪,那么孩子肯定无法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如何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一个健全的人格呢?这是当代家长值得认真思索及学习的课题。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需要父母做好各方面的榜样;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发展;需要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呵护。孩子只有在充满温馨的、平等的、和谐的家庭中生活和学习,他们才会懂得如何关爱他人、如何帮助他人,他们的人格才会更加健全,才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经说过:“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孔子也说过:“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因此,好习惯在学前期的养成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1.生活习惯

生活是人生的第一课,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幼儿综合素质的体现。家长每天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最长,从早晨的起床刷牙到晚上的睡觉入眠,这些生活细节往往影响着孩子的生活习惯。而模仿又是学前儿童的行为特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主要依赖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

2.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学习惯对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与幼儿的成才直接相关。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样有赖于父母日复一日、持之以恒的培养与教育,父母若缺乏耐心,孩子就遇事急躁;父母若急于求成,孩子就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学前儿童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将终身受益。家长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注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注重家庭教育的家长往往不会强迫孩子去学习某项本领,而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抓住孩子的特点和优势,用放大镜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学习方法得当,成绩优异。

3.行为习惯

一个人的行为看起来是种外在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涵和修养。家庭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第一场所,家长的某些行为习惯在孩子看来是他们模仿的榜样。一个和谐的家庭,人与人之间是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是文明的、礼貌的。若家长与孩子经常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孩子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因此,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

对儿童来说,尊重、信任、耐心、投入、责任感、自信心是最重要的六种品质。这些优秀品质若能在学前期形成,对孩子未来的生活、交往和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尊重、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它意味着爱护孩子纯洁的心灵,支持孩子的决定,放弃权力和优越感,也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家长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如经常拥抱孩子,经常对孩子说“我相信你”,孩子将更加信任父母。

耐心是孩子做事成功的关键,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耐心的教导,那么孩子将会比其他人多一份忍耐力,成功的机会也会多一份。在家庭生活中,若父母生活懒散,做事没规律,脾气火暴,孩子也会失去耐心。

责任感和自信心将会使孩子变的独立、有想法,面对任何情况都能冷静处理。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

总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家庭中的父母都应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注重适当的教育方法,孩子只有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才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摘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近年来,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如何将孩子培养成为一名栋梁之材,是每位家长关心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试题答案 篇5

一、填空题:

1、第一个

2、出发点归宿点

3、看图说话创编故事 设想未来 扩展词汇

4、父母的言行

5、主导作用

6、道德

二、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

2、主要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用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养育观对儿童施加影响,使孩子 能够朝着社 会所期望的目标成长。

3、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受到潜移 默化的影响,以培养 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

4、指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游戏,旨在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又称 教学游戏。

5、是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所选择和运用的策略及措施,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

三、简答:

1、①时代性和社会性②亲情性和感染性③针对性和随意性④连续性和一贯性⑤权威性和专制性

2、①模仿性 ②自发性③灵活性 ④发展性 ⑤差异性 ⑥无价性

3、①在模仿中学会交往②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规则与技能③走出家门,扩大交往圈子 ④在挫折中成长 ⑤积极暗示,正面引导

4、①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 ②与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相适应③与学前教育的一体化相适应

5、⑴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

在对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进行研究时,主要涉及:

①家庭教育的作用

②家庭教育的方法

③家庭教育的活动

④家长的教育观念

⑵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

在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进行研究时,主要涉及:

①一般性指导

②专门性指导

③指导的组织管理

四、论述题:

1、①提供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先天条件 :一方面是父母为儿童提供了发展所必须的遗传

素质。另一方面是胎教为儿童的健康出生提供了保障。

②奠定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儿童 的合理养育和锻炼来实现的。

③启迪儿童语言和智慧的萌芽 :学前阶段是儿童语言和智慧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在父母的引领 下,逐步扩大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范围,锻炼着各种感觉器官,积累着各种生活经验。④培养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和能力 :学前教育实践表明,儿童在学前期已经能建立初步的各种 生活习惯和能力,这是父母对孩子耐心细致,反复教育和督促的结果。

⑤帮助儿童适应最初的社会 :家庭是儿童最初接触的社会环境,在家庭中儿童体验着最初的人际 关系。儿童从最初的完全自我中心,经过父母的家庭教育,逐渐完成去自我中心,逐渐能从他人的角 度考虑问题,了解自由的限度、能初步克制不合理的欲望,这些成就都是孩子未来加入社会生活所必 须的。

2、在现在社会来说,对年轻一代的身心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作用日益明显,这就要 求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条件,才能胜任合格父母的角色。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讲家长提高自身教 育素质及能力 :

①家长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

家长要积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将科学理论简单化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与其他父母交流教育心得,不是盲目的教育。认真做好教育子女的每一件事,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好 人需要,用心的去指导、帮助、训练、检查子女的行为。②家长必须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一般来说,家长的知识水平越高,越有利于科学的实施家庭教育,培养优秀的子女。③家长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儿童知识。

比如儿童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等知识,掌握这些专业的教育知识,更方便教育 子④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家长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了解子女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等。

⑤家长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篇6

关键词: 家庭 学前儿童 阅读能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为学前儿童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学前儿童社会化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家庭对学前儿童思想观念的形成、智力开发和性格养成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作为儿童最初也是终身的学校,家庭在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1]。那么,家庭如何影响学前儿童的阅读能力呢?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影响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家庭因素

1.家庭阅读观念

家庭阅读观念是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什么是阅读、为什么要进行阅读及怎样开展阅读等基本问题的认识。父母的阅读观念是一切阅读行动的前提和基础,家庭阅读观念从根本上制约和影响学前儿童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的发展[2]。父母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动机、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为孩子选择合适的阅读资源等方面,要以科学的阅读观念为指导。

2.家庭阅读环境

家庭阅读环境在培养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包括家庭阅读空间、亲子阅读、家庭阅读氛围等。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对激发学前儿童的阅读动机具有重要意义,当阅读处于一种积极的氛围中时,学前儿童对阅读就更感兴趣。所以父母要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3.家庭阅读活动

家庭阅读活动是培养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亲子阅读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亲子阅读是指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故事书的一种活动,是父母影响孩子阅读行为的重要方式之一。父母要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开展阅读活动,让孩子在快乐舒心的阅读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

二、家庭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相关策略

1.树立科学的家庭阅读观念

为了引导学前儿童阅读向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父母要及时更新观念,把家庭阅读视为学前儿童终身发展的基本前提,视为智慧分享、经验传递和情感融合的重要纽带和方式。父母要树立科学的家庭阅读观念,激发学前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1)爱上阅读是学前儿童实现终身发展的基本前提

培养学前儿童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爱上阅读,需要父母正确看待阅读,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父母应该尊重、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并注意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和表达阅读内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孩子从儿童时代就没有养成对书籍的喜爱,那么到了少年时期,他的心灵就会空虚,就容易染上不良风气[3]。因此,父母要因势利导,以不违背学前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2)把阅读融入家庭日常生活是培养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多项研究表明,把阅读融入家庭日常生活是培养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前儿童来说,家庭阅读本身就是他们喜爱的活动,更能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芬兰儿童的阅读能力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儿童,原因在于他们的家庭阅读早已融入生活中[4]。因此,父母应该把家庭阅读视为自然、健康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坚信家庭生活的习惯和力量是培养儿童阅读能力最好的也是最有效和最方便的途径。

(3)父母的榜样力量是创设家庭阅读环境的关键

父母的榜样力量在创造家庭阅读环境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许多实践表明,在一个父母喜欢阅读的家庭中,孩子每天被阅读的氛围熏染,被乐于阅读的父母影响,就会更容易爱上阅读。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父母要乐于安排时间与孩子进行共读,并善于与孩子进行生活经验分享,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家庭阅读中健康成长。

2.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家庭阅读环境对学前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途径是多元的,且不同的家庭阅读环境要素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庭的阅读环境、父母对待学前儿童阅读的态度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分享活动等交互活动极为重要。

(1)创设独立适宜的阅读空间

学前儿童进行阅读时所需要的物理空间和成人不同,比较讲究童趣、温馨、舒适。父母最好给孩子设置一个阅读角,放上小沙发和小桌子,准备一个低矮的开放型小书架,不仅易于保管图书,而且便于孩子养成爱护图书、物归原位的好习惯。书架上可以配以家庭成员的照片,让孩子感觉到在这个环境中很放松。父母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阅读材料,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图画书,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2)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非常容易受到成人的暗示,父母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对学前儿童的阅读行为表示关注、兴趣和赞赏,也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多读书、多与孩子交流,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喜欢阅读,最关键的是陪伴孩子阅读并与孩子有效互动,把阅读与日常生活进行整合,安排固定的家庭阅读时间,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

3.积极开展家庭阅读活动

学前儿童阅读能力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父母要结合孩子个体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安排适宜的家庭阅读活动,尤其是亲子阅读活动。亲子阅读对学前儿童的生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5]。因此,父母必须用科学适宜的方法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1)父母读书给孩子听

父母读书给孩子听,可以将静止的画面、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有助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增加其对外界的想象和认知,还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语言表达和聆听的技巧。但是有的父母用CD替代自己为孩子读书,事实上,那种语言环境效率很低。所以,父母应养成为孩子读书的好习惯。

(2)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

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对年龄小的孩子是一种较好的亲子阅读方法。可以让孩子边看图画边听故事,初步感受故事的内容和图案的美丽,向孩子提一些问题或引导孩子提出简单的问题,以发展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拓展孩子想象的空间。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父母还要适当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进行表扬,增强孩子的阅读信心。

(3)在游戏中阅读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父母要善于在表演、绘画、自制图书等的游戏活动中再现作品内容,亲子阅读后,父母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表演,从而使孩子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父母与孩子表演的过程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巩固和强化孩子阅读习得的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

总之,家庭在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必须树立科学的家庭阅读观念,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积极开展家庭阅读活动,以身作则并陪伴孩子共读,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文静,罗良.阅读与儿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郑国庆.关于幼儿早期阅读的家庭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J].幼教新时空,2013,36(3):186.

[3]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涉芝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陈洪涛,陈丽烨.芬兰学生的高阅读能力从何而来[J].基础教育参考,2008(2).

学前儿童的声乐教育 篇7

在声乐学习方面,语言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所有教师的语言都是要靠儿童的的悟性去理解、去感觉。所以,要想学好声乐,乐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培养学前儿童乐感上,主要以兴趣为启发点,无论对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幼儿来说,故事性歌曲是他们的最爱。故事性歌曲指歌词内容有故事情节的歌曲。故事性的情节是歌曲的再现内容,这与幼儿的表象思维能力合拍,是幼儿的音乐趣味所在。典型的故事性歌曲比如:《小老鼠》、《小猴下山》等等。怎样培养孩子的乐感呢?乐感的培养不是三天二日之功,需要长时期的积累,要靠平时的潜移默化。

1.发展孩子的听觉能力。家长应为孩子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音乐艺术环境,给孩子精心选择一段乐曲(不是流行曲),每天早、 中、晚播放三次,而且至少应持续五个月欣赏同一乐曲,也就是说乐曲大约要被欣赏四百五十次,这样才能使孩子真正受到熏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选择莫扎特、舒伯特等名作曲家的曲子。

2.培养孩子对节奏的感受力。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奏就在我们生活之中,这就要靠家长去引导孩子感受它。例如孩子们喜欢的一首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 这里就有一定的节奏。

3.培养孩子对歌曲和乐曲的能力。孩子年龄小,对一些复杂的情感不能理解,但对他们能感受诸如欢快的情绪,安静的气氛等。 他们学唱了这样的歌曲或听到这样的音乐,都能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教孩子学唱和谐、明快,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歌,对孩子理解音乐情绪有一定的帮助。如《一分钱》、《学做解放军》、《爱护小树苗》等。

二、儿童歌唱的发声练习

在幼儿唱歌之前,我们应当做好充分的发声练习。前面所讲的幼儿最喜欢的故事性歌曲,可以用来让幼儿打开喉咙,起到发声的作用。比如故事性歌曲《大灰熊》是一首歌曲力度强弱对比极度强烈,所以用动作表演来传达是很容易的,但是用嗓音表演这种对比强烈的歌曲就需要运用到头声,否则强就变成了喊,弱就变成了无声。所以要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头声,如果感受不到,至少要让幼儿明白是用嗓音在讲故事。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获得悦耳歌声的重要条件,也体现着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歌唱姿势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演唱的水平和形象的表现。歌唱的姿势有两种:一种是站姿;一种是坐姿。我们提倡最好是站着歌唱,这样可以把每次的发声练习当做是一次表演。但无论是那种姿势,头部都要保持水平的位置,目视前方,脖子端正不要往前伸。站着的时候,双脚略微分开,身体站直,两手自然垂直,身体的中心略向前倾。坐着的时候,最好做凳子的三分之一,把腰挺直,双手自然放松,上身要端正。

在幼儿在练声前,也可以遵循传统练声方式,做好练声的准备,首先要进行呼吸训练,在进行呼吸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儿童做些有趣的呼吸练习方法,比如:让儿童进行强弱的呼吸训练,可以让儿童发出来“嘶”的声音,教师可以做手势,手向右表示“嘶” 声音要强,手向左,表示“嘶”声音要弱,来回反复几次把儿童的演唱兴趣、激情调动起来,这时就可以进行发声练习了。在发声练习时主要应根据儿童的实际演唱水平出发,在歌曲的演唱技巧上, 他们要掌握两种练习方法,一种是平稳连贯的,一种是跳跃的。如何将发声练习和呼吸训练结合起来,方法有很多,下面简要举几个例子:

1.训练平稳连贯的唱法。可以进行上下行级进的三度哼鸣练习,让孩子去找鼻腔上的亮点,可以采取一些办法引导孩子。还可以进行一口气唱完级进下行的五度训练。

2.训练跳跃的唱法。主要是用跳音来演唱,如何找到跳音的感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常遇见的跳音情况加以引导,比如在生活中突然摸到盛热饭的碗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声音,突然见到自己害怕的小动物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这时的声音就是最好的例子了。教师最好还是用三度级进的旋律来练习。

三、儿童歌唱中的咬字

歌唱中的吐字咬字是唱好每一首歌的关键,在汉字中一个汉字可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歌唱时的吐字咬字和平时说话的咬字吐字主要区别在于说话的字音是短促的,字头、字腹和字尾不明显; 而歌唱中的字音却是随着歌曲的旋律舒、紧、缓、慢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歌唱时,每个字的字头都要咬清晰,字尾要收准收好。

四、儿童歌唱时的嗓音保护

在儿童歌唱时嗓音就是儿童歌唱的“乐器”,嗓音的健康与保养是否得当,关系着儿童的艺术生命,嗓音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要想儿童有健康的嗓音,必须在幼儿期就注意保护。这对于培养声乐人才,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要有好的嗓音,应注意:避免幼儿长时间的啼哭、喊叫;要有正确的发声方法,科学合理的用嗓;保持身心健康;不模仿成人的声音歌唱。身体不适时少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吃或少吃上火的食品,或过冷过热的食品。

五、结语

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改革

乔治·莫里森在《早期教育的基础》一书中指出, 教育的水准和背景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性的四个维度之一, 幼儿教师要有与儿童发展相关的准备课程学习。随着幼儿园对教师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学前教育课程应注意与幼儿生活相结合, 努力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模式。“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学前教育基本知识以及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一的数学教育应用能力的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 研究幼儿的数学以及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等等, 具有全面性、应用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学习应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基础理论, 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 并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幼儿园教师需要在真实而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中, 通过对实践的反思, 将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但调查发现, 高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仅以教材为主, 教学实践机会也较少。笔者尝试对这门课程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改革。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 课程改革目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开发理念, 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教学以实际工作情况为引线, 突出教学的年龄特点, 最终达到以下具体目标:一是进一步探讨和创建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创新的环境;二是优化并调整教学内容, 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三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的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四是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实现“工学结合”;五是让学生掌握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 教学内容整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通常包括:感知集合、量、几何形体、数概念、时间、空间等内容。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思路为按照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 再配合相应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此次课改, 我们把各部分内容分别融入每个年龄阶段的教育中, 使得学生能像在幼儿园教学一样,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同一内容的不同难易度的教育。例如, 小班教育活动设计的内容包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能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三)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生活体验, 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 使学生了解幼儿听、说、读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注重教学的启发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心感受能力, 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 注重小组合作能力。除传统讲授法之外, 还可运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讨论法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无论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 都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每节课不单纯强调理论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总结和归纳。例如, 在大班教学活动“认识整点”中, 课前将案例的教学过程发给每个小组, 先进行案例分析, 要求小组阅读讨论后补充教学目标和教学准备, 课上分角色扮演, 进行模拟教学, 小组内进行试讲, 所需教具、学具自行准备。最后, 总结“认识时间”活动的重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四) 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考试考核摒弃了以前的单一化理论考试, 而采用多元化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课程学习评价采取形成性过程考核与终结性结果评价相结合方式。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考察学生小组活动记录、到课率、课堂表现、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方面的情况。考核中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例如, 对小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首先由小组自评, 总结本组教学活动表现, 再由其他小组对该小组进行评价, 然后教师点评总结, 最后形成对该小组的综合评价。终结性结果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设计课程和讲授课程的能力。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 前期准备

针对本课程, 通过与幼儿园教师以及部分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了解以往课程安排上的优势和不足。在进行课程整体分析和设计时, 也相应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教材选定、人员分工、社会调研等。在课程设置上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年龄阶段划分, 并在每个年龄段选取比较重要的内容让学生研读、讨论, 进行相关材料收集。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 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6~8人) 完成任务。

(二) 实施模块化教学,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分解为三大模块, 第一模块以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为主要教学任务, 教师讲授理论时要大量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让学生初步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第二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 按年龄班划分, 学生通过课堂模拟教学训练、幼儿园见习等形式的训练,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第三模块在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在班级或幼儿园进行试讲,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能力完成教学。具体模块安排如表1所示。

(三) 加强实践训练, 实训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模拟训练之前, 请幼儿园的优秀教师给学生上教学示范课, 传授一名称职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技能, 创造机会让学生了解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个人教学能力, 从而有目的、有步骤地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践训练项目有:编写教案、说课展示、模拟试讲、幼儿园见习等。具体实践项目安排如表1所示。其中, 模拟试讲即模拟仿真教学。模拟仿真教学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应用模拟仿真教学, 能有效拓宽理论教学的视野, 缩短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 培养未来教师的应用技能, 克服面对教育现场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慌乱心理, 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 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 表现出很低的自我效能水平, 在学习中往往放弃尝试和应有的努力, 进而影响学习成绩。而在本次课程改革中, 学生由于经常要分组活动, 小组每位成员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能力和特长承担任务, 并且在合作过程中, 有些能力突出的学生会主动帮助和指导其他组员完成任务。所有人都能为完成小组任务而主动参与, 并尽可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 从而逐步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 锻炼了学生的教育实践技能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弹、唱、跳、说、画这些传统教育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幼儿教育教学的需要了。通过课堂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掌握以上这些基本技能, 还应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生通过活动设计、说课、模拟试讲、亲自到幼儿园观摩或组织教育活动, 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 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开发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 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执行。这就需要教师有设计及统筹课程的能力, 即课程开发能力。当前, 幼儿园课程也随着新理念、新信息的不断更新而发生变化, 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 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活动吸引幼儿。

(四)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常幼儿园教师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保教工作的, 需要与其他人共同配合来完成,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在课改中, 学生分成小组, 协商决定组长。大家选择主题并确定活动内容, 共同合作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相互启发, 提出自己的建议, 最终设计出合理方案。

参考文献

[1]George S Morrison.Fuddamental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3th edition) [M].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3.

[2]杨敏, 田景正.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分析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1) :56-59.

[3]徐青.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冯晓霞.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0) :3-12, 45.

[5]李慧.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147-148.

[6]吴丽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4) :61-63.

[7]张岩莉.幼师生学习动机现状分析与教育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12) :54-57.

[8]陈幸军.幼儿园教师教育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9]秦光兰.幼儿园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意义与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9) :80-83.

[10]汤振纲.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33 (11) :101-106.

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基本特点 篇9

学前儿童对任何事情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由于他们缺乏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他们的甄别能力是比较低下的。加上我们的家长多是选择一些社会上实用而且比较跟风的知识体系来对儿童进行兴趣教育, 也就产生了很多家长不注重孩子的兴趣要求, 制止儿童接受真正的兴趣教育。诸如很多儿童对数字非常敏感, 但是家长却非要孩子学唐诗;有的儿童对色彩比较敏感, 但是很多家长却以成人的眼光迫使孩子选择数学或者外语。因此, 我们必须认识到儿童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自身的成长规律, 促进兴趣教育的实施。再有, 儿童兴趣教育要与生活化相互结合, 儿童在学前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相对轻松, 而且在接受能力上又不具有定性的个性成长期, 因此, 我们的家长与教师应当在生活化的基础上, 通过生活影响、情景创设等手段来进行自然教育;还有, 要注重兴趣教育与孩子的理解能力、接受知识的水平相互匹配, 不能一味地追求兴趣教育与社会需求挂钩, 而让孩子去接受一些与他们知识体系不相符的教育;再还有, 兴趣教育要目标明确, 在观察孩子的兴趣与求索欲望后, 一定要为他们的兴趣教育制定明确的目标, 当然要注意兴趣的均衡发展, 不要因为家长或者教师的因素影响, 使儿童在学前就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最后是兴趣教育要注重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儿童的兴趣进行科学引导, 在接受兴趣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

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问题的思考 篇10

1.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

学前音乐教育包含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 例如, 歌唱教学可与语言、节奏、舞蹈相结合;音乐鉴赏可与情景设计、情感体验等相结合;音乐游戏和各种活动相结合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 可以充分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 增强它的情感变现力, 使孩子能逐渐理解善恶是非, 明辨黑白, 知道什么是好, 什么是坏, 增强孩子的听辨能力, 使其能理解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意思, 逐渐能主动的感受美, 鉴赏美, 表现美, 创造美。

2.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审美能力

因为年龄问题, 儿童对音乐的审美处于低级感知阶段, 是直接从音乐中感知美。而儿童所获得的美的感受随着对音乐感知的加深而加深, 儿童对音乐的审美主要凭借想像, 通过声音进行联想, 想像现实中的真实的事物。因此如果想增强儿童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就要加深对音乐的感知, 也要加强音乐的思维活动。

3.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

音乐是创造的过程, 接受音乐是创造力发展的过程。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和非具体性, 音乐十分有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音乐实践中加入自己的理解, 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 这是增强儿童创造力的途径之一, 这也有利于增强儿童自信心和勇气。

二、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1. 儿童学前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同, 两极分化严重

大部分家长对儿童学前教育有着很大的重视程度, 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一间比较优秀的幼儿园学习而四处奔波。不过也有家长对此不屑一顾, 他们表示孩子进入有名的幼儿园还要花费更多, 只要随便选择合适就可以了, 根本不需要‘挑’。在儿童学前教育中, 音乐教育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儿童学前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同, 两极分化严重。

2. 儿童学前音乐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缺乏趣味性

在幼儿园里面上音乐课。“100%的学生喜欢音乐, 而80%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其实这些情况在全国教育界里都会出现, 属于普遍现象。教师只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 将理论知识不断地塞到他们的脑海里。只要他们将所有的音乐知识都牢记了, 那么教师的教学任务就顺利完成了。没有一点新意。

三、实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策略

1. 加大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 重新定位幼儿音乐教育

加强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是解决对音乐教育不重视的一个有效办法。加大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 加强重视程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 加大对外在条件的投入, 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大家喜欢欣赏流行音乐是因为它能够打动我们的心。事实上, 音乐也可以‘看’出来, 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的音乐更是让人享受其中。音乐室引入多媒体不但能够完善教学设备, 更是能够带给孩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当教师教孩子儿歌的时候, 生硬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反感。如果教师在屏幕上顺便播放着深受大家欢迎的卡通画片, 活泼可爱的音乐伴随着生动有趣的画儿童面, 顿时让人产生不一样的感觉了。孩子能够快速地进入状态, 打着拍子一起合唱起来。其二, 幼儿园要完善师资力量, 增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聘请专业的、有能力的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 适当提高薪酬, 使教师能更好的对孩子进行教学。

2. 激发孩子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上要因材施教, 融入时代元素。教学方式要灵活, 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教程都禁锢在同一本教科书上。在自己的教学得不到解放的同时, 也阻碍了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因材施教并不是一句空话, 教师要根据不同性格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 在《卖报歌》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比较活泼调皮的孩子担任卖报童的角色, 在音乐上有天赋的学生主要负责配音或是合唱等。每个孩子都得到自己的小任务, 这样大家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 对音乐的兴趣也逐渐加深了。另一方面, 家庭音乐启蒙,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在儿童学前教育方面, 除了是幼儿园的责任外, 家庭也有着自己相应的责任。家庭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而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教师。不管怎么说, 从孩子的身上都可以看到来自父母的影子。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尤其重要。孩子的年纪还小, 很多情况下都是在父母的日常生活习惯中学习。有的父母喜欢看电视节目《我是歌手》, 孩子自然会陪伴在他们身边一起欣赏里面美妙的音乐。这时候, 各位父母要引起注意了。并不是什么音乐都适合让孩子欣赏。父母要选取适当的音乐播放, 在不让他们感觉到反感的情况下教导他们学习一些比较简单的节奏旋律。直到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教育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随机应变,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的才智和表现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也同样的重要。家长也学会主动引导他们学习音乐的正确方向。至于社会教育方面, 孩子可以观看一些对自己学习有价值的儿童节目增长见识, 聆听美妙的歌声。对于会产生不良影响的节目, 社会人士要提出意见停止播放。这样幼儿园, 家庭还有社会三者完美结合才能够充分激发儿童潜质, 促进其积极健康发展,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萍.浅谈幼儿音乐教学[J].新课程 (下) .2012 (02)

[2]潘晓林.有关幼儿音乐教育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 (01)

[3]金海芳.如何绽放农村幼儿园的保育之花[J].时代教育.2012 (20)

幼儿园学前教育及其家庭教育浅析 篇11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园合作;教育观念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是对学前幼儿进行教育的机构,幼儿园教育属于学校教育体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有计划、有组织、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教育体现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身心特点为依据的教育,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要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内容的连贯和有序,以及注重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个性养成、幼小衔接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贯穿在人一生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年幼的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首先,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其次,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特殊的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们开展了亲子家园教育活动,向家长宣传全新的现代教养理念,改变孩子与家庭中人的交往方式,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让他成为家庭中的普通的一员,指导家长营造宽松的语言交流氛围,耐心倾听孩子的说话,不轻易打断孩子的话语,允许孩子提问、争辩,通过与孩子的双向交往,培养孩子想与人交往的愿望,让孩子养成多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的好习惯,有了家庭的配合,幼儿园开展的亲子家园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三、幼儿园与家庭合作,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形式

(一)教师要为人师表,幼儿教师本身就是幼儿学习的榜样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启蒙教育,幼儿园是儿童走进社会的第一站。三到六岁是决定和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幼儿教师是这个时期对其产生影响的关键人物。这个期间的孩子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是孩子们接受外界影响,形成性格特点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的语言行为,为人处事,时刻都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对幼儿今后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在他们心里教师的话比父母的话还重要,在他们眼里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是效仿的偶像,老师的举止言谈如此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其作用是其他任何人替代不了的,也是幼儿教师一个有别于其他职业的突出特点,抓住利用儿童这种心理特点用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的言谈举止,端庄的形象仪表,得体的待人接物来影响和改变儿童入园以前不良习惯对幼儿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幼儿的教育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素养。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完美自己,时刻谨记“为人师表”,教育好每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

(二)幼儿园多让家长参与教育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深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接受的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和经验的系统、连贯。我园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机会让家长积极参与。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要求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既要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孩子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要求我们的孩子,不仅要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还要求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将不断地努力。

浅议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 篇12

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学者柯克 (Kirk, 1983) 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动作或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 偏离一般或常态儿童, 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 而这样偏离的情形, 得靠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 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 才可发展其最大潜能程度。

学前教育指的是0—6、7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这个时期的音乐教育尤为重要, 其重要性表现为:1.有利于尽早填补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2.有利于改变和优化特殊儿童的大脑结构;3.有利于正确引导和提高特殊儿童的形象思维;4.有利于保护和促进特殊儿童心理活动的正常发展。

二、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学习语言和发展认知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听觉障碍也称为听力残疾, 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听觉困难, 听不到或是听不清环境及言语声音。儿童正处于听觉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听力障碍严重的损害了儿童的语言功能, 影响了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发展, 导致许多听障儿童的心理发育不完善, 常出现自闭、内向等性格缺陷。需要注意的是, 听障不完全等于聋哑, 听障儿童是可以通过助听器去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的, 也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去练习发声和正常交流的, 这些儿童更需要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不少听障儿童在学龄阶段虽然进入正常小学, 但在二、三年级以后成绩不断下滑, 不能达到学校的教学要求, 最后父母还是选择了聋哑学校, 造成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外, 更重要的是这些听障儿童在学前阶段, 其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等抽象的思维能力方面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发展, 因此, 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升高, 知识层面的学习越来越抽象, 他们无法理解, 加上个人身体和心理的缺陷, 导致成绩直线下滑。因此, 听障儿童的教育应该比一般正常儿童的教育更早, 而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开发儿童的大脑发育, 刺激和训练其听觉、语言表达和认知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如果错过了某方面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会对儿童的康复造成很大的困难。

三、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

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教育, 这听起来好像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事实上, 虽然他们不能完全获取和理解音乐,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音乐元素对他们进行音乐启蒙教学和训练。例如:一般的儿童早期教育, 教师会选择歌唱、韵律和欣赏等手段对其进行启蒙教育, 但这些看似很简单的音乐活动对听障儿童来说却是很困难的。换个角度看, 要让听障儿童开口歌唱或许很难, 但只要方法适当, 韵律活动、倾听感受音乐、音乐欣赏等活动还是可以应用到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启蒙教育中的。

(一) 韵律活动。一般的儿童进行韵律活动是训练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 而在听障儿童的音乐教育中, 韵律活动是为了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和听辨能力。孩子可以通过助听器去听辨节奏的变化, 在音节数量、音型、强弱、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变化中, 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听辨能力, 培养其良好的节奏感, 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孩子对身边声音的捕捉能力, 并快速地反应出来, 同时也可促进大脑的发育。

(二) 倾听感受音乐。倾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听障儿童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教师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教学, 播放不同的音乐片段, 让孩子告诉老师听到了什么。音乐可以是动物的叫声、乐器的演奏声, 也可以是儿歌。通过这样的游戏教育形式, 孩子会知道声音有大小、强弱、长短等差别, 能够寓教于乐。

(三) 音乐欣赏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聆听不同的节奏、情绪的音乐来感受音乐的内涵。这时, 教师要注意音乐的选择, 教师需要选择一些结构简单、节奏明显、易于理解的音乐, 还可以带领孩子编排音乐剧, 使其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体验音乐的结构, 建立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

四、小结

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是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进行学前音乐教育帮助孩子感受环境、生活和音乐的美。但需要注意的是, 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孩子, 不要把学前音乐教育活动变成机械的康复训练。

摘要:特殊音乐教育是音乐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又是特殊音乐教育的一个主要分支, 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但由于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很多音乐教育者都对特殊音乐教育避而远之, 导致特殊音乐教育教师匮乏。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特殊音乐教育中的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让更多的音乐教育从业者关注特殊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 从而普及我国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 满足不同学生的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关键词:听障儿童,学前,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刀维洁.听障儿童康复教学教法[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官本位下一篇:提高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