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通用8篇)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篇1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是学前教育机构在语言领域中使幼儿得到发展的总目标。从八十年代初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幼儿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到九十年代初提出的“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反映出语言教育观的转变。即从原来语言教育的文学化、成人化、装饰化转变为工具化、实用化。因为语言不管有多少种功能,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交际的工具。人的语言之所以会产生,儿童的语言之所以会获得、会发展,都离不开交际需要这一原动力。
【关键词】:语言交际、语言能力、发生发展、本质人的语言之所以会产生,儿童的语言之所以会获得、会发展,都离不开交际需要这一原动力。《幼儿园工作规程》从宏观上为我们的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改革指出了方向,但要在具体的实践中操作,需要我们对幼儿运用语言交往涉及到的语言环境,语言类型以及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进行思考分析,使之具体化,否则改革的实践就很难进行。
一、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提及语言教育,一般人会认为在幼儿阶段也就是讲讲故事,说说诗歌,每当与家长谈及这类话题,家长总是感到非常困惑,不知如何来教。经过长期的实践,我认为要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应做到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家园以及全社会共同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良好环境对幼儿一生的语言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应该以言语教育为手段,以一日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领域能力的发展,我认为应从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着手。
㈠ 应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因为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交往是一种社会活动,语言的交际是一种语言的社会活动。语言的社会活动就需要用社会的交际的观点来看待分析语言。
用社会的交际的观点来看待语言,首先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交际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任何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交往环境中展开的,离开了语言环境孤立地发展幼儿的语言,就不可能是交际的语言。因此在发展幼儿语言的过程中是否考虑到了语言环境的因素,是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能力的首要前提。
由于人们认识到语言受环境的制约,因此社会语言学家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语言环境作了尽可能详尽的描述,并且解释和使用也相当灵活随意。有的专指上下文;有的则是指交际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场合及交际双方的有关因素;还有的把交际表达时的眼神、表情、手势、姿态也列入语言环境的范围。[1]如此详尽的描述,给我们了解语言环境的种类进而去把握受环境制约的语言类型提供了可能,但也给操作带来了困难。因为多角度的环境种类必然会产生多角度的语言类型,而多角度的语言类型在教育实践中是很难操作的。那么在诸多的语言环境种类中,有没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语言环境呢?
我们认为占主导地位的交往环境是有的,它就是“交际场合”。因为在交际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场合、交际双方的有关因素中,交际场合最具概括力,不论是交际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还是交际双方的有关因素,它们都可以统一在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交际场合中。“场合”是指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
在交际场合中,社会时间、地点形成了社会环境因素,自然时间与自然地点形成了自然环境因素,交际双方的有关因素(目的、身份等)形成了交际时的情况,抓住了交际场合,也就带起了其它三者,因此“交际场合”在语言诸环境中占有主导地位。
现在我们还需要具体分析幼儿的语言交往环境,以进一步了解其语言交往类型。幼儿由于受到身心发展的限制,与成人或同伴的交往基本上是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中,因此幼儿与人的交往主要为面对面的交际场合,但由于交际双方的身份、目的不同,这种面对面的交际场合实际上表现为二类。一类是交际双方以此时此地情景作为交谈内容的交往环境,表现为幼儿在家、在园与家长、教师、同伴共同玩玩具,看图片等此时此地有一具体内容为双方共同感知的交往环境上;另一类是交际双方以彼时彼地的事件作为交谈内容的交往环境,表现为幼儿在家、在园与成人或同伴谈论星期天的游玩、幼儿园的大型活动、邻家的小伙伴的轶事等发生在彼时彼地的事件,无交际双方共同感知内容的交往环境上。
不同的语言环境会给幼儿在语言的使用上带来不同的影响,产生出不同的语言交往类型,将交往环境--交际场合进行了分析思考与区分,也就为交往环境中的语言类型的分析思考与区分提供了前提。
㈡ 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兴趣是儿童学习的起点,没有兴趣,阅读就会成为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学龄前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而相关的阅读教育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孩子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阅读越早越有利。因此,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依据相关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应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早期阅读活动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例如:在每次阅读活动前,教师在活动区、图书角摆放相应的新图书、新图片,并向幼儿介绍图书、图片的名称和内容,以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除此以外,我们还根据幼儿听读识字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
其次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父母需要跟孩子建立起共同阅读的互动关系,在帮助孩子阅读的时候引导他们充分感受阅读的快乐。开始时可以给孩子讲些童话故事,让他们听懂;同孩子一起看书,并讲解其中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给孩子买些符合其年龄的书籍,但并非一定要买许多的书。比较好的做法是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多带孩子去商店转转,告诉他们书的种类很多,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从而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使其认识到看书与看电视不一样。此外,还可以多让孩子看些图文并茂的书,以此来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其阅读兴趣 第三,好的语言教育活动也是促进幼儿语言领域能力的发展的重要环节。虹口区实验幼儿园的李建君老师从儿童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开展“广而浅”的语言教育内容值得借鉴:
1、选择幼儿自我认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为幼儿语言教育内容。
这些来自于幼儿自身及日常生活的内容是孩子相当熟悉的,通过老师的合理组织和引导,能让幼儿在回忆相关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处理有关信息,加以整理组织成较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同时又引导儿童对自身及日常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以关注、概括和交流。
二、语言是儿童学习的对象,要善于开发儿童的语言能力语言学习是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虚饰物。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儿童的语言交际在1-5岁之间从非语言交际转换想语言交际,其掌握语言是大量的依靠生活在言语交往环境中自然获得的。然而由于言语自身存在着许多语音、词汇、语法及言语交际的规则,儿童必须经过大量的专门学习才能真正掌握。
生活中的时时刻刻都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善于为孩子创造机会,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很容易被开发的。
㈠ 首先从培养自信心入手,因为孩子的自信心是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努力程度的重要因素。
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认为除了先天的生理因素外,最重要的莫过于社会因素,而社会因素有引导着儿童的心里因素,所以儿童的心理因素也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大人应主动为儿童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引导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孩子在语言上的可塑性非常强,他们学习语言最直接的一个途径就是模仿,模仿成人的交谈,模仿故事中的艺术语言。于是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我注意规范自己的语言,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他们自信的说出想要表达的东西。
㈡ 注意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问题,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方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幼儿期语言的训练值得重视,幼儿园语言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应考虑到从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和鼓励幼儿说完整话这两方面进行:
(1)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因为词汇量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强弱。然而,幼儿词汇量的积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而是在幼儿在长期的语言学习中,周而复始地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丰富、积累起来的。它根本就没有捷径可言,完全依靠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与幼儿一起成长,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巩固。
(2)鼓励幼儿说完整话。幼儿不仅需要掌握许多词汇,还要学习运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完整地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一段话,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何引导幼儿说完整话呢?这关系到教师本身的语言教学习惯,假如教师本身上课时就不注意对幼儿提出说完整话的要求,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是运用简短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愿,一旦形成习惯,就不利于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㈢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能力的实证研究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对“语言”这个笼统的概念的分析,在语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好些误解,例如,名为培养幼儿的口头语言,而衡量指标却只有“是否完整连贯”一项,实际上是只注重了口头语言中的独述语言;片面注重幼儿语言的完整连贯,注重幼儿能否在课堂上独自一人讲述生活经验与故事,而对对话语言没有引起重视。只看到对话语言的形式具有情景性,不完整、不连贯,看不到情景性语言本身还是一种一定交往环境中所必需的语言形式。对幼儿出现的情景性语言只看到连贯性语言水平低的一面,看不到幼儿还有着在适当的场合采用适当的语言进行交际的一面。这对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显然是不利的。
为了进一步探索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的途径,并使之具有操作性,我们从上述理论思考出发,对幼儿语言交往涉及到的环境,语言类型,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进行了讨论,并分析出幼儿期的语言交往环境的两种类型,及其制约着口语交往的两种方式(语言类型)。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一个实证性的研究。具体做法是:
(1).创设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一种为交际双方以此时此地情景作为交谈内容的场合。在研究中,具体表现为让幼儿看图片向主试讲述图片内容。我们假设:“看图讲述”是一种以图片为支持物的讲述形式,因此这一交往环境(场合)具有产生情景性语言形式的可能性。图片能使幼儿把它作为传递信息的辅助工具,讲述时,由于与主试共同感知着图片,边指点边说,语句不完整,容易使用代词。
另一种为交际双方以彼时彼地的事件作为交谈内容的场合,在研究中,具体表现为让幼儿看图片后离图向主试讲述图片内容。我们假设,“离图讲述”这一交往环境(场合)具有产生连贯性语言形式的可能性。因为图片这一情景因素消除后,幼儿无法借它传递信息,语言表达在逻辑上必须完整连贯。
(2).将同一水平和同一幼儿(本研究共进行了两轮,一轮为等组,采用看图和离图讲述两种语境,另一轮为轮组,采用看图讲述和生活经验讲述两种语境)在两种场合中的语言形式进行分析比较,比较的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假设:同一水平和同一幼儿在两种语境中表现出的语言形式确实不一样。在有图讲述中,幼儿的语句表现出情景成分高,短句、不完整句子,使用代词多,表现出情景性语言的形式倾向;而在离图讲述中,幼儿的语句相对完整连贯,情景成分低,表现出连贯性语言的形式倾向。经统计检验,两者间的差异达到显着程度。
同一水平或同一幼儿在两种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倾向,表明幼儿具有情景性语言的形式和连贯性语言形式,表面看来,幼儿在两种语境中都为独自一人向听者讲述图片的内容,都可以看成表现功能,而实际上,在环境的制约下,功能发生了变化,离图讲述仍是表现功能,而看图讲述由于听者与说者共同感知着图片这一情景因素,表现功能已经转变为相互作用的功能了。因此,在看图讲述中产生的语言类型实质上是对话语言,而在离图讲述中产生的语言类型为独述语言。
同一水平或同一幼儿在两种语境中表现出两种语言类型还表明:幼儿能够知觉语言环境的不同,并能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调整转换自己的语言行为,使自己的语言与环境相适合。
整个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关于幼儿运用语言交往能力的思考可以实证,具有可行性。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篇2
一、学前儿童早期语言教育的原则
由于学前儿童处于身体发育阶段, 所以针对学前儿童的早期语言教育, 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在不影响身体发育的前提下进行语言教育。这个时期的孩子, 易于激动, 活泼好动, 必须要保证足够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时间。首先,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有了兴趣学什么都简单。对于学前儿童来说, 处于心智发育的阶段, 他们很难规规矩矩坐下来, 听老师讲课学习。这个时期的很多小孩, 在学习时, 注意力往往不在老师的课堂上, 要么关注身边的物体, 要么想象脑海里的有趣的事情。所以这个时期的儿童学习, 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将学习的知识内容融入游戏的规则中, 让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习。这里更重要的是, 早期语言教育的学习不能影响小孩心智的发育, 没有兴趣的灌输会造成儿童心理上的厌学, 对儿童今后的学习极其不利。其次, 进行早期语言教育同时, 积极对学前儿童进行赏识鼓励。学前儿童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我们要尊重孩子, 关注孩子的各种行为, 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当然爱要有度, 不能盲目无原则的溺爱, 对孩子出现的缺点要予以指出, 引导孩子进行改变。要多表扬孩子的优点, 让孩子感到优越性。总之早期语言教育, 不能不切实际, 不能违背孩子心理生理的特点, 尽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在玩中学习。
二、学前儿童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言教育的基础, 这也关系其以后书面表达能力的学习。学前儿童口头表达能力首先应该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然后再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很多学前儿童在进行交流时, 沉默寡言无话可说, 有点喜欢说, 但是由于词汇少, 表达不清晰。那么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家长, 在学习和生活中, 要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启发诱导, 让孩子多讲话, 如孩子看到小狗,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这个小狗怎么叫啊, 小狗爱吃什么啊, 小狗的毛是什么颜色的啊等等, 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 小孩就知道该如何进行表达, 该如何向别人进行介绍, 也就是有话可说。平时进行教学时, 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 如亲近大自然, 走进科技馆等。当孩子遇到一些新鲜事物, 他们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通过提问获取了知识, 有了知识就有话可说。口头表达作为一种能力, 只能从持之以恒地训练中得到掌握说话的基本方法后, 提供说话实践机会是必要的, 例如在校外孩子们介绍家庭成员, 回忆最愉快的事情, 推荐一种最好吃的水果等, 有利于掌握说话技巧, 锻炼胆量, 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听话习惯, 提高口头表达言语的准确性, 条理性和敏捷性。
三、学前儿童的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一种终身行为, 孩子天生就喜爱书本, 我们说阅读不一定就是看字, 看图也是阅读。我们把只要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 都称之为阅读, 这里有视觉的、听觉的、口语的等等。进行学前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时, 首先要给儿童创设一个恰当的阅读氛围。如提供可供阅读的空间、丰富的阅读材料等环境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发展幼儿阅读能力。环境中的读物的选择, 不能将大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要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 让孩子自己选择想阅读的图书, 这样孩子就有一种自主意识, 一种自己做主的意识, 从而激发阅读的内在动机。其次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早期阅读行为, 父母是孩子生命里的第一位老师, 如果父母乐于阅读, 小孩自然耳濡目染, 并可从亲子共读的亲密过程中, 感受到温暖与爱。阅读对于学前的儿童而言, 首先是得到爱与快乐的途径, 其次才是汲取知识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的第一需要是父母的爱, 如果得不到满足, 那么在孩子眼中, 这次阅读就是一次没有意思的失败游戏。
在进行早期阅读训练时, 父母和老师可以参加阅读, 陪伴孩子阅读, 可以进行朗读。给孩子朗读书籍文字时, 要避免语言平平淡淡, 要声情并茂, 带着饱满的情绪和情感来朗读, 模仿阅读教材中各种角色的语气, 适当地加些拟声词、形容词等, 使语言富有感染力。儿童阅读的注意力往往不是很集中, 在阅读之后, 父母和老师要针对阅读的内容, 帮助孩子进行理解, 引导孩子学习阅读材料中的知识。在与幼儿阅读的过程中或结束后, 父母可以与孩子就阅读内容展开讨论, 交流疑问、想法, 以此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和想象空间, 从而促进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语言交际;语言能力;发生发展;本质
中图分类号:G617
人的语言之所以会产生,儿童的语言之所以会获得、会发展,都离不开交际需要这一原动力。《幼儿园工作规程》从宏观上为我们的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改革指出了方向,但要在具体的实践中操作,需要我们对幼儿运用语言交往涉及到的语言环境,语言类型以及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进行思考分析,使之具体化,否则改革的实践就很难进行。
一、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应该以言语教育为手段,以一日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领域能力的发展,我认为应从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着手。
㈠应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因为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现在我们还需要具体分析幼儿的语言交往环境,以进一步了解其语言交往类型。幼儿由于受到身心发展的限制,与成人或同伴的交往基本上是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中,因此幼儿与人的交往主要为面对面的交际场合,但由于交际双方的身份、目的不同,这种面对面的交际场合实际上表现为二类。一类是交际双方以此时此地情景作为交谈内容的交往环境,表现为幼儿在家、在园与家长、教师、同伴共同玩玩具,看图片等此时此地有一具体内容为双方共同感知的交往环境上;另一类是交际双方以彼时彼地的事件作为交谈内容的交往环境,表现为幼儿在家、在园与成人或同伴谈论星期天的游玩、幼儿园的大型活动、邻家的小伙伴的轶事等发生在彼时彼地的事件,无交际双方共同感知内容的交往环境上。
㈡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首先应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早期阅读活动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例如:在每次阅读活动前,教师在活动区、图书角摆放相应的新图书、新图片,并向幼儿介绍图书、图片的名称和内容,以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除此以外,我们还根据幼儿听读识字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將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
其次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父母需要跟孩子建立起共同阅读的互动关系,在帮助孩子阅读的时候引导他们充分感受阅读的快乐。开始时可以给孩子讲些童话故事,让他们听懂;同孩子一起看书,并讲解其中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给孩子买些符合其年龄的书籍,但并非一定要买许多的书。比较好的做法是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多带孩子去商店转转,告诉他们书的种类很多,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从而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使其认识到看书与看电视不一样。此外,还可以多让孩子看些图文并茂的书,以此来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其阅读兴趣第三,好的语言教育活动也是促进幼儿语言领域能力的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语言是儿童学习的对象,要善于开发儿童的语言能力
语言学习是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虚饰物。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儿童的语言交际在1-5岁之间从非语言交际转换想语言交际,其掌握语言是大量的依靠生活在言语交往环境中自然获得的。然而由于言语自身存在着许多语音、词汇、语法及言语交际的规则,儿童必须经过大量的专门学习才能真正掌握。
生活中的时时刻刻都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善于为孩子创造机会,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很容易被开发的。
㈠ 首先从培养自信心入手,因为孩子的自信心是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努力程度的重要因素。
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认为除了先天的生理因素外,最重要的莫过于社会因素,而社会因素有引导着儿童的心里因素,所以儿童的心理因素也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大人应主动为儿童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引导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孩子在语言上的可塑性非常强,他们学习语言最直接的一个途径就是模仿,模仿成人的交谈,模仿故事中的艺术语言。于是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我注意规范自己的语言,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他们自信的说出想要表达的东西。
㈡注意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问题,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方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幼儿期语言的训练值得重视,幼儿园语言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应考虑到从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和鼓励幼儿说完整话这两方面进行:
(1)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因为词汇量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强弱。然而,幼儿词汇量的积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而是在幼儿在长期的语言学习中,周而复始地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丰富、积累起来的。它根本就没有捷径可言,完全依靠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与幼儿一起成长,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巩固。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案 篇4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二)学时学分:周2学时,2学分(三)预修课程:学前儿童文学(四)使用教材
武建芬主编:《学前语言教育》(第1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五)教学参考书
1.周兢,余珍有著:《幼儿园语言教育》(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张明红编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3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
3.刘宝根主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课堂答辩
(九)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其它要求:
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课下作业等占学生成绩的较大比率(30%,改变仅由期终考试决定学生该门课程成绩的状态)。
第一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概述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2.知道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意义,形成重视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良好态度。3.理解各种语言教育观,并能用所学知识指导语言教育实践。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知道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性。3.理解各种语言教育观。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性。2.利用案例,使学生理解各种语言教育观,学会用所学知识指导语言教育实践。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周兢,余珍有著:《幼儿园语言教育》(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张明红编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3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
3.刘宝根主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
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对象
(一)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专门研究3-6岁儿童掌握母语口语的过程,特别是3-6岁儿童早期掌握母语的听说训练和教育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二)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专门研究0-6岁儿童语言发展及其教育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内容
(一)描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内容
(二)揭示学前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解释和评价学前儿童原因发展的个别差异
(四)介绍和阐明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方法和活动设计类型。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意义
(一)把握语言发展关键期,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1.积极发展口头语言,为学习书面语言打好基础
2.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智力发展和语言发展方面。
3.语言恢复和重构具有关键期。
4.忽视或错过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将对儿童的语言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
5.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学习也有关键期。
6.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具体时段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二)加强学前儿童的人际交往,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通过语言教育,学前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习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社会规则。
2.通过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和社会行为可以处于良性循环中。
3.学前儿童学习语言时可以接触大量以社会生活为内容的语言材料,这使他们能够观察和学习其中人物的社会行为。
(三)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1.语言可以提高学前儿童道德认识
2.语言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
3.语言有力地影响着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
4.语言可以增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
5.语言可以激励学前儿童积极参与劳动
6.有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念
一、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方向
(一)产生对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能够自然流畅地运用语言
(三)为书面语言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
(一)学前儿童语言观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2.学前儿童语言的产生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它是儿童由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伴随着儿童社会经历的不断丰富而变化发展的。3.语言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也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4.语言是一种思维的工具。
5.学前儿童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和记忆受语言的影响 6.高级心理机能形成离不开语言
7.儿童习得语言,被称为儿童社会化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观 1.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1)语言形式:语音和语法的获得 2)语言内容:词义和句义的获得
3)语言技能:对语言的操作能力、对环 境的感知能力和心理预备能力 2.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 1)社会性
2)连续性和阶段性 3)实践性 4)不平衡性
5)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6)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3.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方向 1)产生对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 2)能够自然流畅地运用语言 3)为书面语言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观 1.完整语言教育观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应该是完整的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完整的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是真实的、形式多样的
4)完整的语言教育内容是指在选择和编排语言教育内容时要把语文视为一个整体,而非将教学切割成分离的技能成分。2.整合教育观
1)语言教育目标的整合 2)语言教育内容的整合 3)语言教育方式的整合
4)整合的语言教育观念意味着把儿童语言学习看成一个整合的系统,充分意识到儿童语言发展与其他智能、情感方面的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5)语言领域内不同语言教育形式的整合。6)语言领域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的整合。3.活动教育观
1)提供学前儿童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
2)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3)要注意发挥学前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4)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活动观,是指以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过程,帮助学前儿童学习语言。
第二章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0-6岁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2.形成发展0-6岁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意识。
3.能根据0-6岁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进行恰当的教育。教学重点:
1.0-6岁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2.知道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指导措施。
教学难点:
1.利用视频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2.利用案例,使学生理解指导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措施,并能用所学知识指导语言教育实践。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周兢,余珍有著:《幼儿园语言教育》(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张明红编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3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
3.刘宝根主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
第一节
0-3岁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0-1岁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
(一)简单音节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0-3个月)1.语言发展的特点
1)听觉较敏锐,形成了感知、辨别单一语音的能力 2)能发出一些简单的音节,多为单音节 3)产生交际倾向 2.语言教育活动
1)用各种语音和声音来刺激婴儿。
2)多抚摸、拥抱婴儿,并和婴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3)睡前倾听摇篮曲等乐曲,训练婴儿的有意倾听的能力。4)开展早期阅读,初步激发婴儿阅读的兴趣。5)开展一些听音和发音游戏。
(二)连续音节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4-8个月)1.语言发展的特点 1)经常发出连续的音节
2)能够分辨出不同的语调、语气和音色的变化
3)婴儿发音有了一定指向性,较多的是对成人的社会性刺激作出反应。4)发音内容出现了许多辅音和元音的组合。5)开始学习基本交际“规则”
6)懂得简单的词、手势和命令,理解具有情境性。2.语言教育活动
1)继续坚持用语言刺激孩子,模仿学习发音。2)用强化、鼓励等方法诱导婴儿发音。
3)用动作、实物配合法,建立语音和实体之间的联系。4)初步养成睡前倾听文学作品的习惯。
5)和婴儿进行”平行‘的亲子阅读,初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学话萌芽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9-12个月)1.语言发展的特点
1)开始进入对语音的辨义阶段。
2)能够发出一连串变化不同的辅音加元音的音节。3)语言交际功能开始扩展。
4)能执行成人简单的指令,并建立相应的动作联系。5)一定的语音能和实体联系,但缺少概括性。
6)已能够通过一定语音和动作表情的组合,使语音产生具体的语言意义。7)从交际倾向看,婴儿有坚持表达个人意愿的情况。8)从交际习惯看,婴儿开始创造相对固定的“交际信号”。9)开口说话,出现第一个有意义的单词。2.语言教育活动
1)丰富婴儿的生活内容,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2)鼓励婴儿掌握新的语音,并反复进行练习强化。3)在行动中伴随着语言刺激,让婴儿学说话。4)开展早期阅读,初步培养婴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1-2岁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
(一)单词句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1岁-1岁半)1.语言发展的特点 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 2)会给常见的物体命名
3)以声代物是这一时期儿童说话的典型特点。
4)以词代句,继续讲“小儿语”,常用省略音、替代音和重叠音。2.语言教育活动
1)帮助婴儿掌握新词,扩大词汇量。2)多跟孩子交谈,提供语言模仿的榜样。
3)自制或购买图书,促进婴儿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4)鼓励儿童多开口,成人要耐心地倾听并予以应答。5)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游戏。
(二)双词句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1岁半-2岁)1.语言发展的特点
1)能理解的词汇数目和种类“与日俱增”。
2)语言理解逐步摆脱具体情境的制约,词语理解能力不断提高。3)开始说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以双词句为主。4)掌握新词的速度突飞猛进,处于“词语爆炸阶段”。5)喜欢提问,语言上出现“反抗行为” 2.语言教育活动
1)为婴儿提供良好的言语榜样和言语示范。2)主动告诉婴儿一切问题,对婴儿的提问和讲述要正确对待。3)倾听文学作品,观看儿童美术片或动画片 4)继续开展早期阅读指导 5)在游戏中进行词语练习
三、2-3岁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
(一)初步掌握口语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2岁-2岁半)1.语言发展的特点
1)基本上能理解成人所用的句子。
2)语音逐渐稳定和规范,发不出的语音逐渐减少。3)能运用多种简单句句型,复合句也初步发展。4)疑问句逐渐增多。5)语言常常使用接尾策略。2.语言教育活动
1)让婴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
2)鼓励婴儿同伴之间的自发模仿和相互交谈。3)随时随地帮助婴儿正确使用语言。4)在游戏中练习讲话。
5)组织多种形式的语言教育活动。
(二)目标口语初步发展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2岁半-3岁)1.语言发展的特点
1)词汇量增长迅速,对新词感兴趣。
2)能抽象句子规则,常表现出系统整合的语言内化能力。3)能说出完整的句子,出现了多词句和复合句。4)说话不流畅,表达常有“破句现象”。5)言语功能呈现出越来越丰富、准确的趋势。2.语言教育活动
1)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丰富婴儿的语言经验。2)欣赏文学作品,重复和理解作品内容。3)组织婴儿进行谈话活动。4)在听说游戏活动中发展婴儿的语言。5)开展早期集体阅读活动。
第二节 3-6岁儿童语言的发展与教育
一、3-6岁幼儿语音发展与教育
(一)小班幼儿语音发展
1.听辨语音细微差别的能力比较弱。
2.发音时对于唇、齿、舌等口腔部位的控制能力也比较弱。
(二)中班幼儿语音发展
1.中班幼儿发音器官与听音器官的发育较小班时期更趋完善,具备了控制发音与听音的生理条件。
2.幼儿基本能掌握汉语中的全部语音,但个别幼儿对某些如n、l、r、y等相似音,发音仍有困难。
(三)大班幼儿语音发展
1.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健全的听音和发音器官。尤其是他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其建立了言语动觉调节、听觉调节与视觉调节的语言自我调节机制。2.在成人的正确教育下,幼儿已经能够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分出四声,能按照语句内容调节音调和重音。
(四)各年龄班语音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途径 1.小班
1)小班的语音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听力和发音练习上。
2)小班幼儿的语音练习的方式要轻松自然,内容和方式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趣味性强。2.中、大班
1)中、大班语音教育的重点是对个别学前儿童发音的矫正。2)中大班还应注重学前儿童语音修养能力的培养。
二、3-6岁幼儿词汇发展与教育
(一)词汇数量不断增加
1.词汇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2.3岁以后词汇量的增长率呈递减趋势。3.3岁左右是儿童词汇增长的高速期。
4.词汇数量的增加往往取决于生活经验和教育影响。
(二)对词义的理解不断确切和深化 1.掌握各类词的顺序不同 2.词类的使用频率不同 3.掌握各类词汇的内容不断扩大 4.掌握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
(三)词汇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词汇教育的内容
1)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内容上应有所侧重和要求 2)帮助学前儿童正确理解词义 3)帮助学前儿童正确运用词汇 2.词汇教育的途径
1)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幼儿的词汇 2)通过观察丰富幼儿的词汇 3)外出参观
4)运用教学游戏进行词语练习5)运用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词汇教育 6)通过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进行词汇教育
三、幼儿语法发展与教育
(一)幼儿语法发展特点 1.句型从简单到复杂
2.句子结构和词性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
3.在语句发展过程中,对句子的理解先于说出语句而发生。儿童在能说出某种句型之前,已经能理解这种句子的意义。
(二)幼儿语法教育的途径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清楚完整的表述能力 2.用口头造句的形式培养幼儿说完整句 3.用游戏的形式提高幼儿说完整句的积极性
第三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原理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层次结构,以及语言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2.理解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3.能恰当使用各种语言教育的方法。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层次结构。
2.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步骤。3.各种语言教育的方法。教学难点:
1.利用视频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2.利用案例,使学生掌握各种语言教育的方法。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周兢,余珍有著:《幼儿园语言教育》(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张明红编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3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
3.刘宝根主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
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三)根据语言的学科特性和幼儿语言学习的特点
(四)学前教育机构保育和教育的目标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总目标
当学前儿童教育总目标制定出来时,一般所说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任务便转换为对儿童认知、语言、动作、社会性和道德、艺术审美以及创造性、个性情感等方面的要求,而对幼儿语言方面的发展要求就可以转化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的一个特点是,它是将语言教育目标分解为不同要求后,形成的对每一年龄阶段儿童逐步提高要求的具体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的另一个特点,是儿童语言发展指标和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活动目标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具体活动目标一般由教师自己制定,它是某一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达到的目的。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1.倾听行为培养
有意识地倾听,能够集中注意地倾听。辨析性倾听,能够分辨听到的不同内容。
理解性倾听,能够掌握听到的主要内容,能够连接上下文的意思。2.表述行为培养
儿童表述行为能力发展的重点主要在于学习正确恰当地口语表达,从语音、语法、语义以及语用4个方面掌握母语的表达能力,由繁到简、由短到长地提高表述水平。
3.欣赏文学作品行为的培养
喜欢欣赏文学作品,能够较好地理解学习文学作品,初步感知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构成,是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方面,也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4.早期阅读行为培养
第二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
一、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及实施
(一)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的选择遵循的原则 1.根据语言教育目标选择内容。2.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内容。3.在幼儿的新旧语言经验间建立联系。
(二)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的范围 1.谈话活动
1)围绕自己熟悉的人或事物进行谈话 2)就某一熟悉的场景发表个人观点和想法 2.讲述活动
1)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把某一实物的特征、功用解说清楚。2)用比较恰当的语言讲述图片或影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3)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处在某一情境中的人物的形态、动作。3.语言教学游戏
1)巩固难发的音和方言干扰,联系声调和发声用气。2)扩展、丰富词汇量,练习词的用法。
3)在游戏中尝试运用某些结构的句子,锻炼语感。4.文学活动
1)在欣赏儿童诗歌、散文的基础上,仿照某一诗歌或一片散文的框架,编出自己的诗歌或散文段落。
2)童话故事和生活故事的学习、表演或仿编和续编。
3)通过对话、动作、表情进行表演故事,体验作品的情节变化和任务情感的变化。5.早期阅读 1)前图书阅读:
学习翻阅、理解和制作图书,了解图书画面、文字和口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前识字: 2)感受文字的功能、作用,了解识字的最基本规律和方法。前书写:
3)感受汉字的基本结构,认识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工具,学习书写汉字基本方式。
(三)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的实施 1.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的原则 1)充分了解幼儿语言状况的原则
2)语言教育活动过程围绕语言教育目标的原则 3)围绕不同领域活动因素相互渗透的原则
4)语言活动方案的设计要为活动过程的实施留有余地 2.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步骤 1)活动名称 2)活动背景 3)活动目标 4)活动准备 5)活动过程 6)活动延伸 7)活动评价
3.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原则 1)幼儿是活动主体的原则 2)自由和规范相统一的原则 3)示范与练习相结合的原则。
二、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及实施
(一)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往
1.注意倾听、理解和执行生活常规以及成人的指令性语言。2.学会运用礼貌性语言与他人交往。
3.学习运用语言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要求,对他人的要求做出恰当的应答。4.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冲突。
(二)自由游戏中的语言交往 1.学习运用玩具结合动作自言自语,进行自我娱乐或自我练习。2.学习自主选择游戏的内容、伙伴、材料等。
3.学习通过协商等语言方式,解决与同伴在游戏内容、选择材料以及游戏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3.其他领域活动中的语言交往 1)集中注意倾听教师布置活动任务。
2)学习运用语言指导观察和操作并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指导表达对观察对象的感受和认识。
3)理解语言与其他活动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习运用语言促进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提高学习的效率。4.随机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学习
1)在饭前饭后、午睡前后以及离园前等生活环节,让幼儿倾听优美的儿歌、散文、故事等文学作品。
2)在幼儿午睡起床或其他等待环节,让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语言操作游戏。
3)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等待和过渡环节提供幼儿表述的机会。
4)利用幼儿离园前、自由游戏等时间,鼓励幼儿以集体、小组或个别的形式,自由阅读图书。
第三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方法
一、示范法
(一)示范法的含义
示范法就是教师为学前儿童提供语言和行为范例并引导幼儿效仿的语言教育方法。
(二)示范法的种类 显性示范和隐性示范
(三)运用示范法的注意事项 1.示范语言应标准 2.示范应具体到位 3.示范应与讲解相结合 4.示范应适时、适量,面向全体幼儿 5.教师应注意运用隐性的示范
6.要根据幼儿自身水平,适当运用纠正性示范
二、讲解法
(一)讲解法的含义
讲解法就是教师用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征的方式分析、解释、解说活动或文学作品的语言教育方法。
(二)运用讲解法的注意事项
1.教师讲解要适量,不要影响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2.教师讲解时机要适当,尽量通过提问启发幼儿自己去理解。3.教师的讲解要与示范相结合。4.教师的讲解应浅显准确。
三、游戏法
(一)游戏法的含义
讲解法就是教师运用有规则的游戏发展儿童的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其趣味性、对抗性、生活性和丰富性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准确发音、丰富词汇、练习句型、学会描述和讲述并形成早期阅读技能。
(二)运用游戏法的注意事项 1.明确游戏的目的和内容
2.准备充足的游戏材料,进行必要的游戏场景布置和角色化装 3.精心设计游戏的名称、玩法和规则,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4.恰当选择游戏的时机
四、练习法
(一)练习法的含义
练习法是指有意识地让幼儿多次使用同一个言语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等)或训练幼儿某方面言语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二)运用练习法的注意事项 1.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2.练习的分量要适当 3.练习应尽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避免机械重复 4.结合日常生活开展练习
五、表演法
(一)表演法的含义
表演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前儿童扮演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根据作品情节的发展,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再现文学作品,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方法。
(二)运用表演法的注意事项 1.表演的内容应该有情节且适合表演 2.表演的目的要明确,应适当排练
3.鼓励幼儿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表情和动作大胆表演 4.认真布置表演场景,准备表演道具和化装用品
第四章
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目标。
2.在理解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会设计科学的活动方案。
3.会组织学前儿童故事表演游戏。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目标。
2.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基本结构。教学难点:
1.利用视频和案例,帮助学生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基本结构。
2.利用案例,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目标。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周兢,余珍有著:《幼儿园语言教育》(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张明红编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3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
3.刘宝根主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
第一节
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围绕文学作品教学开展一系列活动
(二)活动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文学作品活动的特征。
(三)活动主体的特点也影响了文学活动的这一特征。
(四)文学作品的学习并非是通过一次活动而完成的。
二、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一)向幼儿展示成熟的语言,提高幼儿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 1.倾听各种语言句式。2.倾听形象化的语言。3.倾听不同风格特色的语言。
(二)扩展幼儿的词汇量,培养他们自觉获取语言材料的能力 1.在上下文中理解和学习新词。
2.通过专门介绍概念的书籍来学习归类的词汇。3.在语言文学活动中掌握和运用新词。
(三)培养幼儿善于倾听的技能 1.培养有意识倾听的能力。2.培养评析性倾听的能力。3.培养欣赏性倾听的能力。
(三)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高幼儿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1.鼓励幼儿的语言游戏。
2.帮助幼儿在不同的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3.提高幼儿的语言结构敏感性。
第二节 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学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
(一)第一层次:学习文学作品 1.不要在第一次教学作品时过多地重复讲述作品。2.不强调让幼儿机械背诵文学作品内容。
3.以提问的方式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倾向。
(二)第二层次:理解体验文学作品
1.为了帮助幼儿理解和体验作品,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具体的作品内容来设计相关的活动。
2.教师也可以紧接第一层次的感知文学作品的活动开展。
3.所有这些活动方式都应从理解体验文学作品出发,让幼儿围绕已有的文学作品去思考。
(三)第三层次:迁移作品经验
迁移作品经验的活动往往使围绕作品重点内容开展的可操作的、或具有游戏性质的活动。
(四)第四层次: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
1.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活动仍然立足于原有已学过的文学作品内容进行。2.在这一层次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续编童话故事,可以让幼儿仿编诗歌散文,也可以让幼儿围绕所学文学作品内容想象讲述。
二、几种特殊形式的文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诗歌仿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幼儿诗歌和散文的仿编活动要点
2.准备状态;讨论与示范;幼儿想象与仿编;串连与总结
(二)幼儿编构故事活动 1.幼儿编构故事活动组织的思路:
2.在帮助幼儿感受理解故事类文学作品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幼儿对故事类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构成的敏感性,从而逐步学会编构出完整的故事。3.从理解到表达的顺序。
4.按照故事类文学作品构成因素,发展幼儿编构故事能力的顺序。
三、故事表演游戏
(一)整体表演型 1.整体表演型的故事表演游戏要求幼儿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连贯完整地表演动作,表演的成分较多。
2.在进行表演游戏时,不严格要求幼儿复述故事,而是由教师作为串联情节、掌握活动进程的重要人物领诵故事。
3.教师提供的游戏道具要简单,且易于操作,可以虚代实,只要能给幼儿一点进入角色的启示即可,不必用装饰性过强或过实的道具。
(二)分段表演型
1.分段表演型的故事表演游戏是将整个故事情节切成若干段落,讲一段故事,进行一段表演。这种类型的表演游戏可由多人扮演同一角色。
2.这类表演游戏将故事分成若干段落进行,在讲过故事之后,需要引导幼儿讨论作品中角色的情感变化,从而帮助幼儿体验角色心理,把握角色性格发展的线索。角色活动型的故事表演游戏更多地兼有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的双重特点,这种双重性体现在活动的各个方面。
3.在学习和理解文学作品时,教师需要帮助幼儿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片段,以便重视组合想象,使他们头脑中呈现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作品主题倾向有一定清晰度。
4.根据文学作品中主要活动环境来设置场景,布置游戏角落。
第五章
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活动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的含义、内容和特征。
2.在理解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活动意义的基础上,形成重视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态度。
3.能有效地开展早期阅读活动。
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的含义、内容和特征。
2.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基本结构。教学难点: 1.利用视频和案例,帮助学生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基本结构。
2.利用案例,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内容。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周兢,余珍有著:《幼儿园语言教育》(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张明红编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3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
3.刘宝根主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
第一节
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活动概述
一、早期阅读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早期阅读活动需要丰富的阅读环境
(二)早期阅读活动与讲述活动紧密结合
(三)早期阅读活动具有整合性的特点
二、早期阅读活动的价值
(一)为流畅的自主阅读奠定基础
(二)促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连接,发展儿童的语言与元语言能力
(三)促进认知和语言表达的连接,发展儿童的意义建构能力
(四)在分享阅读中感受与体验幸福的情感
三、早期阅读活动的内容
(一)前阅读经验
(二)前识字经验
(三)前书写经验
第二节
早期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早期阅读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
(一)阅读前准备性活动
1.阅读前准备性活动只要儿童对阅读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就可以了,不能太过于熟悉。2.准备活动中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儿童的阅读方法是否正确,阅读习惯是否良好,而对儿童阅读讲述的内容是否准确一般不给予过多的干涉。3.对儿童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可以给予提示。
(二)儿童自由阅读
1.教师在指导时要用提问方式引导儿童的思路。2.在教师巡回指导时,要注意观察每个儿童的表现。
(三)师生共同阅读 1.师生一起阅读
2.围绕阅读重点开展活动
(四)归纳图书内容 1.一句话归纳法 2.一段话归纳法 3.图书命名法
二、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必须要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让他们通过听觉、视觉、动作和语言等多种形式,多通道地感受信息以达到理解图书的目的。
(二)在这个阶段,教师在指导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阅读时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三)儿童讲述阅读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讲述活动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学前儿童讲述活动的特征和类型。
2.在理解学前儿童讲述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能设计合理讲述活动方案。
3.能组织学前儿童讲述活动。
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讲述活动的特征和类型。
2.学前儿童讲述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教学难点: 1.利用视频和案例,帮助学生学前儿童讲述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基本结构。2.利用案例,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讲述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类型。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周兢,余珍有著:《幼儿园语言教育》(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张明红编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3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
3.刘宝根主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
第一节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概述
一、学前儿童讲述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讲述活动要有一定的凭借物 1.符合幼儿讲述学习的需要。
2.幼儿园讲述活动时一种集体参与的活动。3.讲述活动有相对正式的语境
(二)讲述旨在锻炼一种独白语言
1.讲述活动对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是极高的。2.讲述活动中需要调动儿童的多种能力 3.从独立完整编码到独立完整发码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讲述活动的主要类型
(一)按照讲述内容 1.叙事性讲述 2.描述性讲述 3.议论性讲述 4.说明性讲述
(二)按照凭借物的特点 1.看图讲述 2.实物讲述 3.情景表演讲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学前儿童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
(一)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1.依据讲述类型的特点感知、理解讲述对象。2.依据凭借物的特点感知、理解讲述对象。3.依据具体活动要求的特点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二)运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 1.幼儿集体讲述 2.幼儿分小组讲述 3.幼儿个别交流讲述
(三)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1.教师示范新的讲述经验 2.教师通过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3.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新的讲述思路 4.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二、学前儿童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不对应。2.活动目标与活动过程脱节。3.活动目标没有体现层次性。
(二)提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过于频繁
2.提问千篇一律,没有考虑提问的类型 3.提问的语言过于含糊
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谈话活动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学前儿童谈话活动的特征和目标。
3.在理解学前儿童谈话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能设计合理谈话活动方案。
3.能组织学前儿童谈话活动。
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谈话活动的特征和目标。
2.学前儿童谈话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教学难点:
1.利用视频和案例,帮助学生学前儿童谈话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基本结构。2.利用案例,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谈话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目标。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周兢,余珍有著:《幼儿园语言教育》(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张明红编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3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
3.刘宝根主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
第一节
学前儿童谈话活动概述
一、学前儿童谈话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拥有一个具体、有趣的中心话题 1.儿童对中心话题具有一定的熟悉度。2.有一定的新鲜感。
3.中心话题要与儿童生活中共同关心的内容有关,能引起儿童共同的谈话与讨论的兴趣。
(二)拥有较丰富的谈话素材
(三)注重谈话的多方交流 1.谈话的语境宽松自由 2.话题的扩展和见解自由。3.语言自由,不强求规范。4.教师在谈话活动中起间接引导作用
二、学前儿童谈话活动的目标
(一)帮助学前儿童学习倾听他人的谈话,能够及时从谈话中捕捉到有效信息
(二)帮助学前儿童学习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充分表达个人见解。
(三)帮助学前儿童学会基本的运用语言交谈的规则,提高语言交往水平。
第二节
学前儿童谈话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学前儿童谈话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
(一)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 1.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谈话氛围 2.创设生动、有趣的谈话情境 3.注意的问题
1)注意创设谈话情境的方式
2)注意创设的情境与谈话话题之间的关系
(二)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1.应当放手让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2.鼓励每位幼儿积极参与谈话,真正形成双向或多向的交流 3.在自由交谈的过程中,适当增加幼儿“动作”的机会 4.注意的问题 1)教师必须在场 2)教师参与谈话
3)教师要观察幼儿谈话情况,了解他们运用原有谈话经验进行交谈的状态
(三)教师引导幼儿逐步拓展谈话范围 1.中心话题的拓展是逐步进行的 2.正确看待谈话技能、态度和规则的学习3.教师隐形示范新的谈话经验
第八章
学前儿童的听说游戏活动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学前儿童听说游戏活动的特征和目标。
4.在理解学前儿童听说游戏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能设计合理听说游戏活动方案。3.能组织学前儿童听说游戏活动。
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听说游戏活动的特征和目标。
2.学前儿童听说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教学难点:
1.利用视频和案例,帮助学生学前儿童听说游戏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基本结构。
2.利用案例,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听说游戏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目标。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周兢,余珍有著:《幼儿园语言教育》(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张明红编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3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
3.刘宝根主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
第一节
学前儿童听说游戏活动概述
一、学前儿童听说游戏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语言教育目标内隐于游戏之中
1.听说游戏包含的语言教育目标具有具体的特点。2.听说游戏包含的语言教育目标具有练习的特点。3.听说游戏包含的语言教育目标具有含蓄的特点。
(二)游戏规则即为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
听说游戏活动的游戏规则制定可以从性质上分为两种类型: 1.一种是竞赛性质的游戏规则。
2.另外一种游戏规则不具有竞赛的性质,但同样能产生激励机制的效应。
(三)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扩大游戏的成分
听说游戏活动存在着以下由活动逐渐向游戏过渡的3中转换: 1.由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换。2.由真实情景向假想情景转换。3.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
二、学前儿童听说游戏活动的目标
(一)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倾听态度
(二)提高学前儿童准确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节
学前儿童听说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学前儿童听说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
(一)设置游戏情景 1.用物品创设情景 2.用动作创设情景 3.用语言创设情景
(二)交待游戏规则
1.注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解。
2.注意讲清楚听说游戏的规则要点和游戏的开展顺序。3.注意用较慢的语速进行讲解和示范。
(三)教师引导游戏
(四)幼儿自主游戏
二、学前儿童听说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听说游戏与语言游戏混淆
(二)听说游戏与儿歌练习混淆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4辅导 篇5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目标的达成程度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活动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效果分析
2.语言能力语言运用能力
3.听说读前书写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3.√4.√5.×6.×7.√8.√9.√10.×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1)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评价
①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评价。
②对幼儿语言学习行为评价。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评价
①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
②渗透在日常活动(包括生活活动)的非正规语言教育活动。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方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收集语言教育活动系统中各方面的信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和教育活动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
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评价的主要方法有:观察评估法、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档案评估法等等。
3.(1)学前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2)生活性和整合性。
(3)发展儿童语言智力。
(4)视听文化的利用。
(5)影响儿童语言教育因素的研究。
4.(1)传统的儿童语言教育比较强调口语能力的发展,而对学前儿童阶段的识字阅读教学和前书写能力的培养有疑义。学前全语言教育则强调了在重点发展儿童口语的同时,利用儿童极强的无意识的语言学习能力,积极培养他们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和认知能力,促使他们尽可能早地掌握初步阅读的能力,使之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学会学习的实践者。
(2)传统的儿童语言教育仅强调母语教学,而学前全语言教育则在强调重点发展儿童母语能力的同时,也积极地对他们进行第二语言能力的启蒙。利用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早日开发对外语语音和文字符号的认知能力与兴趣,以减少成人后的母语习惯对学习外语的不利影响。
(3)传统的儿童语言教育主要发展儿童的口语能力,而学前全语言教育的目标是以儿童整体语言能力的发展为手段,来促进儿童创造性的认知特征、情感特征、人格特征以及身体动作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儿童素质教育对全语言教育的要求。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评价是与教育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所以评价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
(1)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对评价要有正确、完整的认识,充分发挥评价的鉴定功能、诊断功能、改进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评价不仅仅是为了甄别、检查儿童学习和发展状况,同时也是为了提供真实的信息,使教师、家长了解孩子语言发展的现状,以便实施针对性的策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2)客观公正的原则。首先要制定或者参照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方案,事先尽量考虑周全,减少误差;其次评价过程必须规范,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公正,而不能主观武断、掺杂个人的感情或情绪因素,妄加评论和指责。如果评价者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评价对象,则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使评价活动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3)参照性原则。参照性原则是指制定的评价标准要有依据。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评价标准的制定,首先要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性质的文件,这是确定语言教育活动评价标准的根本依据;其次要依据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儿童在每个年龄段应有的水平作出恰当的规定,不可任意提高或降低标准;再次要依据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目标不但是教育活动组织和实施的指南,也是教育活动评价的指南和参照的依据。在评价过程中,那种脱离目标另定标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4)连续全面性的原则。教育实践是一个不断的运动、全面地发展的过程。教育评价必须要连续不断地对语言教育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这就要求评价者既要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也要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既要对语言教学的目标进行评价,又要对活动的内容、方法进行评价;既要对教学具的运用进行评价,又要对师幼互动进行评价等。同时评价的方法和工具还应有连续性,对评价的资料要进行妥善的保存,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连续全面,反映出学前儿童语言动态发展的轨迹。另外还应关注评价个体的差异性、评价主体的互动性、评价内容的多元化等原则。
2.(1)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的评价主要用于考察幼儿对活动的情感投入程度,可以从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注意力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幼儿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否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否愿意主动举手回答教师的提问,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是否集中、集中的程度和持久情况如何,幼儿的情绪是否高涨,活动气氛是否活跃。
(2)幼儿在活动中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了解幼儿是否获得了目标所规定的语言知识,是否掌握了有关的词汇和句型,是否懂得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下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型。其二,了解幼儿是否形成了耐心倾听别人说话的态度,是否乐意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经历的事或图片内容,是否懂得并遵守语言交往中的一般规则。其三,了解幼儿组词成句的能力和在具体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否能根据活动中的具体情景来运用有关的词汇、语法和语调,是否能用连贯的语句说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3)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见解情况。用于考察幼儿对活动目标要求的理解程度以及自己独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与该活动中语言学习任务之间相互作用情况等。需要列出某一幼儿与其他幼儿不一样的具体语言行为表现。
(4)幼儿在活动中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表现。主要分析幼儿对语言结构的创造性应用,以及在操作、想象等方面的创造性表现。需要具体列出幼儿的行为表现内容。
这四个方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幼儿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语言学习行为评价的主要内容。这些学习行为的评价既是对幼儿语言学习的态度评定,也是对幼儿语言学习的能力评估,同时通过对幼儿在活动中语言学习行为的评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设计和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的质量。
3.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行为评价主要涉及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方法和形式、教学辅助材料的利用以及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等,具体包括目标的达成程度、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活动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效果分析。
(1)目标的达成程度。语言教育活动旨在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机会,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各种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含载着不同的语言教育目标,起到促进幼儿语言循序渐进地向完整语言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对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达成程度的评价一般分认知、情感和能力三类。
(2)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主要分析教师对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目标要求是否一致,活动内容是否符合科学性和思想性,内容的分量是否适当,有无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内容的安排是否分清主次或突出重点、难点,是否抓住了关键内容,内容的布局是否合理,各要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流畅,活动内容与幼儿原有的语言、认知和社会经验是否相对应等。在评价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时,主要分析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教师是否考虑了根据不同的内容组合或变换不同的活动形式,是否适当地开展了集体、小组或个别活动,有没有考虑到因材施教的问题;在分组组织时,是否考虑到幼儿之间的关系(包括合作或冲突)、以及幼儿的情感因素,是否考虑根据当时幼儿的兴趣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或者某一具体活动内容采用实物演示、现场表演或谈话等方式创设活动情景,引起幼儿的注意等。
(3)活动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语言教育活动是教师、幼儿、语言环境、活动材料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在评价语言教育活动内部各要素的协调程度时,需要从幼儿与语言环境之间的互动情况、材料的利用情况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情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对幼儿与语言环境之间的互动情况进行评价时,重点观察幼儿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与活动环境进行互动,是否对活动环境和活动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否愿意主动操作活动材料。在评价教师对材料的利用情况时,主要考察教师所提供的环境和材料是否是活动所必需,教师在指导幼儿学习时是否充分利用了这些材料,是否出现了材料提供不足或过剩而对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在评价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情况时,主要了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学习的指导与幼儿主动学习之间的协调关系,了解是否出现了因教师指导不足而影响教育活动目标的达成或者因指导过度而干扰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等现象。
(4)效果分析。对语言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总体评价,包括对活动的总体印象进行简单的描述,总结、分析活动设计和组织中的得与失及其原因所在,特别是分析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就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为教师以后的活动设计和组织提供参考。
4.(1)实地观察评价法的优点是,全面、客观,具有鲜活、原生态的特征,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活动的本来面貌,可信度比较高。但实地观察评价由于组织评价要求的即时性,状态展现的短暂性,所以对评价者的时间、精力要求都比较高。
(2)间接信息评价法的语言教育信息材料具有可反复回放、重现的特征,能灵活地按照需要再现当时的活动情境,方便组织安排,可以用来不断的、多层次评价剖析,也便于深入研究、探索规律。但是由于信息资料均来自于间接,如被评价者由于某种原因,或者收集者的水平等问题,都可能会造成信息的失真,那就较难反映被评价真实的状态,使评价失去意义。因此,间接收集的信息尽量要求做到保持原貌,力求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使评价减少不必要的误差。
(3)自我评价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场合的限制,简便易行,省时省力,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操作,机动灵活,有利于发挥评价对象——教师的主体作用。缺点为,由于缺少外界参照系,不易进行横向比较,所以容易出现过高或过低的趋向,其结果的客观性较差。
(4)他人评价法的优点是,客观性强,有利于避免主观片面性;可信度较高,可避免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也有利于优秀经验的及时分享与推广。但对组织主持者要求较高,需要有专业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发挥好专业引领者作用。团体的研究氛围也十分重要,要求成员间能真诚合作,本着相互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而不是一团和气净说好话,或者故意找茬,鸡蛋里面挑骨头。他人评价法相对于自我评价法而言,比较化费精力和人力,故不大适宜频繁进行。
五、实践题(共20分)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篇6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符号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语音、词汇、语法 三个方面。
2.语言约定俗成前可以说有 任意性,约定俗成后则具有了 强制性。
3.语言观念 是指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情感、看法、态度和审美情趣等有关语言 的一系列态度和看法。
4.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有着惊人相似:一般是从无意义的声音,发展到单词句(独词句)阶段,然后进入 双词句 阶段,再进入 多词句 及至最后进入成人句 阶段。
5.婴儿说话呈现特殊的“小儿语”式发音,在发音上表现出的特殊策略常常有:省略音、替代音、重叠音。
6.词义窄化 的原因是儿童对某类事物的基本属性尚未达到适当的抽象和概括 水平。
7.谈话活动的主要类型: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有计划的谈话活动、开放性的讨论活动。
8.早期阅读环境包括 精神环境和 物质环境。
9.游戏法 是指教师运用有规则的游戏,训练幼儿正确发音,丰富幼儿词汇和学习句式的一种方法。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三方面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2.语言是先天遗传的,生理上正常的孩子,长大就会使用语言。
(×)3.聋哑不会说话但能够思维,这说明思维可以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
(×)4.学前全语言教育是指通过加强字、词、句的传授,全面发展学前儿童听、说、读、前书写以及外语等的语言能力。
(√)5.语言系统的上层是音义结合体,即符号和符号的序列,是表义单位。
(√)6.行动研究法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特别对于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是有益的。
(√)7.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8.成人的语言观念对儿童的语言学习没有多大影响。
(√)9.学前儿童获得词义的过程比获得语音、语法的过程缓慢。
(√)10.婴儿出生后不久就有前语言交际的现象,如用不同的哭声表达需要,吸引成人的注意。
(×)11.会说普通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所以幼儿园不必使幼儿在入学前基本掌握普
通话音节的发音。
(×)12.视听讲做结合法中,“视”、“听”要为“讲”、“做”服务,在“讲”、“做”的过程中,促使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13.复述和朗诵是背书式的重复,经常进行练习可以提高儿童的记忆能力和对语言的直觉敏感性。
(√)14.倾听是幼儿语言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在幼儿阶段,培养儿童倾听行为是十分重要的。
(√)15.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评价目标中包含着认知、情感与态度、技能和习惯这三个方面。
(×)16.在谈话活动中,教师不能忘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要直接对孩子的语言进行指导。(√)17.后天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
(×)18.学前儿童语言学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19.0-3岁是儿童语言真正形成时期,也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阶段。
(×)20.语音是口头语言的物质载体,是人类发音器官所发出的声音。
三、问答题(前4题每小题5分,后2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三、问答题(前4题每小题5分,后2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学前儿童语言的获得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目前学界关于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概括为三大类: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后天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认为儿童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否定或轻视儿童在语言获得中的主动性及其先天因素的影响。
先天决定论强调先天禀赋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不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这种理论这种认 为,儿童生来就具有一个语言学习装置。儿童接触一定数量的语言后,就会利用这种装置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学会了具体的语言。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认为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个体的认知结构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语言的习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强调智力成长和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关注儿童的经验背景和成长中的智力对其交往能力的影响。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有哪些内容?
答: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1)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评价。
①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评价。
②对幼儿语言学习行衣评价a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评价。
①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
②渗透在日常活动(包括生活活动)的非正规语言教育活动。
3.如何开展早期阅读中的亲子共读活动?
答:(1)选择适龄的读物;
(2)以身作则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
(3)读书给儿童听,唤起儿童的情感共鸣;
(4)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共读;
(5)善用故事录音带;
(6)采用多种参与形式。‘
4.如何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渗透语言教育?
答: 日常生活和游戏为学前儿童提供了大量的语言交往机会,使儿童通过实践,练习、巩固、理解和运用语言。日常生活和游戏还为幼儿提供了有关各种事物和人际交往的丰富经验,为幼儿的语言活动积累了素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对幼儿的语言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1)在日常交往中指导儿童学习语言。
(2)通过常规主题活动发展幼儿的语言。
(3)通过区角活动发展幼儿的交往语言。
5.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有哪些原则?
答: 评价是与教育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所以评价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
(1)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对评价要有正确、完整的认识,充分发挥评价的鉴定功能、诊断功能、改进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评价不仅仅是为了甄别、检查儿童学习和发展状况,同时也是为了提供真实的信息,使教师、家长了解孩子语言发展的现状,以便实施针对性的策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2)客观公正的原则。首先要制定或者参照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方案,事先尽量考虑周全,减少误差;其次评价过程必须规范,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公正,而
不能主观武断、掺杂个人的感情或情绪因素,妄加评论和指责。如果评价者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评价对象,则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使评价活动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3)参照性原则。参照性原则是指制定的评价标准要有依据。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评价 标准的制定,首先要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性质的文件,这是确定语言教育活动评价标准的根本依据;其次要依据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儿童在每个年龄段应有的水平作出恰当的规定,不可任意提高或降低标准;再次要依据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目标不但是教育活动组织和实施的指南,也是教育活动评价的指南和参照的依据。在评价过程中,那种脱离目标另定标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4)连续全面性的原则。教育实践是一个不断的运动、全面地发展的过程。教育评价必须要连续不断地对语言教育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这就要求评价者既要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也要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既要对语言教学的目标进行评价,又要对活动的内容、方法进行评价;既要对教学具的运用进行评价,又要对师幼互动进行评价等。同时评价的方法和工具还应有连续性,对评价的资料要进行妥善的保存,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连续全面,反映出学前儿童语言动态发展的轨迹。另外还应关注评价个体的差异性、评价主体的互动性、评价内容的多元化等原则。
6.如何对0-3岁的孩子开展早期语言教育活动?
答:(1)为婴儿提供良好的言语示范和榜样。婴儿最初掌握的语言主要是通过周围语言环境的模仿而获得。婴儿周围的成人,特别是父母亲和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内容丰富性,给婴儿提供模仿的榜样。成人要多跟孩子交谈,用规范正确的发音、丰富正确的遣词造句、生动的面部表情、富有变化的语调,为婴儿提供良好的言语示范和榜样。
(2)培养儿童多看、多听、多说、多练的好习惯。看、听、说、练是全面提高儿童语言水平、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
①多看。一方面是带婴儿直接接触外界环境,观察各种事物,形成语言发展必需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让婴儿通过看图片、图书、电视、电影等获得现实的语言知识。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语言知识,婴儿才会拥有丰富多彩的语言。
②多听。培养婴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口语的先决条件。学习语言,必须先学会听。可以有意识地让婴儿听歌曲、故事、童谣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与婴儿交谈时,有意让婴儿倾听别人讲话。
③多说。成人要想方设法创设婴儿说话的环境,利用一切机会,随时随地与婴儿交谈,鼓励婴儿说话。让婴儿无拘无束地说,是促进婴儿语言发展重要方式。
④多练。早期语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婴儿正确发音,丰富词汇,学习说话。这就必须让婴儿多练习,采用多种方法反复练习,及时巩固学习效果。
(3)开展早期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早期阅读是发展婴儿语言的重要手段。文学作品为婴儿扩展词汇、丰富语言内容奠定基础。可以从小激发婴儿阅读兴趣,养成睡前倾听文学作品的习惯,并用多种方法进行指导,让孩子感受和理解作品语言、情节,还可以集体开展早期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4)随时帮助婴儿正确使用语言。婴儿学习语言需要经过反复出现、多次运用才能理解词义,掌握句式结构。当婴儿受语言水平所限,出现词不表义、“破句”时,成人应正确对待这些现象,把他们看作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并正确示范,积极引导婴儿模仿,直至他们成功理解语词、掌握语句。
四、根据所给材料设计活动方案(共20分)
要求:1.设计应符合语言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发展特点;
2.任意选择一种活动类型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可提炼“材料(2)”主题设计谈话活动或听说游戏方案,可围绕“材料(2)”设计讲述活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或早期阅读活动方案;
3.方案结构完整,包含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
4.按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列出活动过程每一环节的要点。
材料(1):中班儿童语言教育目标
第一,谈话活动。能集中注意力,耐心倾听别人谈话,不打断别人的话;乐意与同伴交流,能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说话;能说普通话,较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不跑题;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不抢着讲,不乱插嘴;继续学习交往语言,提高语言交往能力。
第二,讲述活动。养成先仔细观察,后表达讲述的习惯;逐步学会理解图片和情景中展示的事件顺序;能主动地在集体面前讲述,声音响亮,句式完整;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实物、图片和情景的内容;能积极地倾听别人的讲述内容,发现异同,并从中学习好的讲述方法。
第三,听说游戏。在游戏中巩固练习发音,正确运用代词、方位词、副词、动词、连词和介词等;能说简单而完整的合成句;能听懂并理解多重游戏规则;学习较迅速地领悟游戏中的语言规则,并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
第四,文学作品学习活动。喜欢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主动积极地参加文学活动;知道文学作品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的不同,进一步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学习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情感基调,能运用较恰当的语言、动作、绘画形式表现自己的理解;能根据文
学作品提供的线索,扩展想象,仿编或续编一个情节或一个画面。
第五,早期阅读。能仔细观察图画书画面的人物情节、看懂单页多幅的儿童图画书的内容,增强预知故事情节发展和结局的能力;懂得爱护图书,知道图书的构成,有兴趣模仿制作图画书;在阅读过程中初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汉字认读的规律,并有主动探索汉字的愿望;喜欢描画图形,尝试用有趣的方式练习汉字的笔画。
材料(2):盼盼的树朋友
盼盼和树木是好朋友,盼盼常常给大树、小树浇水,天天都要和小树说说心里话,在大树下唱歌、做游戏。小朋友问:“你为什么这么喜欢树啊?”盼盼说:“树是我的好朋友,我从早到晚都离不开它。”
不信,你们听听盼盼讲的故事。“早晨,妈妈叫我起床,我总是在床上赖一会儿,我最喜欢我的小床,上面可以睡觉,下面还有几个抽屉,里面放着玩具:有木鸭子、积木、七巧板„„起床后,我要吃早饭了,我的小木碗里已经盛好了红枣稀饭,这是爸爸给我盛的。吃过早饭,我来到了幼儿园。我和小朋友们一起画画,每个小朋友坐一张椅子,四个小朋友用一张小桌子。画完画,我和小朋友们去图书叫看书。书架上有各种各样好看的图书。坐在地板上,我看得真开心,我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下午,我们跟着老师来到操场上玩,荡秋千、骑木马、坐跷跷板„„一直玩到妈妈来接我回家。”
小朋友,你们发现盼盼的树朋友在哪里了吗?
四、根据所给材料设计活动方案(共20分)
(本题无统一答案,按所设计方案符合要求的程度酌情给分。)
要求:1.设计应符合语言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发展特点(见试题材料(1));
2.活动类型应为文学作品学习、讲述活动、谈话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一种;
3.方案结构完整,包含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
4.按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见所附材料)列出活动过程每一环节的要点。附:活动过程一般步骤
文学作品学习设计与实施的步骤:①初步感知文学作品;②理解体验作品经验;③t迁移作品经验;④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
讲述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①感知理解讲述对象;②运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③引进并学习新的讲述经验。
谈话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①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②鼓励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③引导幼儿围绕中心话题逐步拓展交谈内容;④教师隐性示范新的谈话经验。听说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①创设游戏情景,引发幼儿兴趣;②交待游戏规则,明确游戏玩法;③教师指导幼儿游戏;④幼儿自主游戏。
谈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游戏 篇7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游戏的意义
对学前儿童教师来说, 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游戏教学的意义, 对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点, 学前儿童教师进行角色扮演的示范, 通过扮演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教导。这种教学模式, 儿童的视觉与听觉感受相结合, 提高儿童的倾听能力, 加快儿童对语言的认知度。第二点, 儿童亲自参与普通的语言游戏, 游戏中通过动作或者情景表达词意, 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 熟悉的情景使儿童对言语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这种儿童亲身体验式教学, 使儿童成为教学的主体, 提高儿童对语言的兴趣, 使儿童更快掌握语言技能, 提高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第三点, 教师带领儿童开展情景模拟, 让儿童扮演课本或者动画片里面的形象, 通过动作、表情与语言的表演。儿童游戏互动间的交流合作, 表演中的情节可能会涉及人际交往、社交礼仪等, 不仅能使儿童言语能力得到提高, 还促进儿童情感、认知、思维与个性的发展。
二、优化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游戏的建议
1. 设计喜闻乐见的游戏, 激励儿童对言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导师。学前儿童年龄小, 处于贪玩游戏阶段, 游戏与语言教学结合, 使儿童获得的身心的愉悦, 也可加强儿童的语言教学。因此, 要注重游戏的愉悦性, 让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励儿童参与。游戏的设计与选择上, 可结合班级儿童的兴趣与社会的潮流。如近期流行的动画片《熊出没》, 我们可以把言语内容植入动画片的角色中,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 潜移默化中就能提高儿童对言语内容的认知与理解。在《保护大自然》的课程中, 我先给儿童播放他们最喜爱的《熊出没》, 通过熊大、熊二阻止光头强砍树的故事来教育儿童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另外再让儿童模仿动画片的情景, 加深儿童对保护大自然的理解与记忆, 也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
2. 设计贴近实际的游戏, 提高游戏教学的效果
在学前儿童语言教学中, 游戏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游戏, 不仅能使儿童快速掌握语言技巧, 也能提高儿童对语言的运用。可以设计家庭、游乐园与餐厅等场景, 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儿童在游戏中能展示自我, 使儿童懂得如何去表演, 如何去表达, 保证游戏教学的效果。教师还要根据不同阶段年龄的儿童进行游戏设计, 保证儿童所学的言语能学以致用,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前儿童语言游戏教学的目标。如小班的儿童, 教师要注重设计日常生活习惯培养的游戏, 可以选择“早晚刷牙”、“饭前洗手”等生活场景;中班儿童, 教师要注重设计培养动手能力的游戏, 可以选择“七巧板”“灵巧的手”等游戏;大班儿童, 教师可以选择“超市购物”、“餐厅礼仪”等社会活动的言语内容。
3. 科学掌握游戏的“度”, 避免出现主客颠倒
学前儿童语言游戏教学是把语言教学与游戏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尊重语言教学的目标, 发挥好游戏的辅助作用, 避免出现主客颠倒。正确处理好语言教育与游戏教育的关系, 是发挥学前儿童语言游戏教学的关键。学前儿童天真好玩, 容易沉浸于游戏中, 忽视游戏里蕴含的语言内容, 这样不利于游戏教学的发展。因此, 作为教师, 需要科学把握教学游戏中的“度”, 规范与督促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 这样才不会使游戏脱离教育。可以合理分配课堂游戏的时间, 杜绝过多课堂时间遭到浪费, 对游戏过程的环节要认真指导, 避免儿童疏忽语言内容。
4. 重视游戏课后总结, 加深游戏教学的内容
游戏的结束并不代表课程的结束, 仅是教师教学的开始。教师需要对游戏的主旨进行讲解, 使儿童对游戏中的语言内容进一步得到巩固, 也保证每一位儿童都能感受到游戏的主旨内容。此外, 教师需要对游戏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指导, 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 保证下一次的游戏教学课程质量的提高。如可以通过让儿童对课前提问进行讨论, 思考游戏中的语言内容, 回答课前提问, 教师根据儿童的思考思路与最后答案进行总结, 再次巩固课程的主旨, 帮助儿童掌握语言知识, 开拓儿童思维与思考能力, 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结束语
游戏是融合视、听、说为一体的活动, 能较强地刺激器官, 可见游戏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要发挥学前儿童语言游戏教学的作用, 在游戏设计中, 需要遵循喜闻乐见、贴近生活、把握得当的原则, 以激发儿童对课堂的兴趣, 提高儿童对游戏教学的参与, 使儿童做到学以致用, 保证游戏教学的效果;在游戏教学中, 教师规范儿童的行为, 督促游戏环节的发展, 以循序渐进的提问为载体, 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 锻炼和发展儿童的思维;在游戏教学后, 教师要善于对游戏进行总结, 再一次讲解游戏的主旨, 深化儿童对语言内容的掌握与理解。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为儿童的成长发展起到奠定作用。
摘要:学前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学前儿童语言形成与提高的重要阶段, 这要求教育工作者进一步重视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游戏作为儿童成长期必不可少的伙伴, 把学前儿童语言教学与游戏相结合, 游戏以愉悦、视听说等形式, 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 激发儿童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加快儿童对语言的认知度, 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 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结合游戏教学前、中、后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得出完善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游戏的建议。
关键词:学前儿童,语言,游戏
参考文献
[1]张晓梅, 韩妍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思考[J].教书育人, 2008 (6) .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创造性;教育策略
一、培养学前儿童语言创造性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在语言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式,让孩子接触一些陌生词汇,并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完成对新词汇的掌握,除此之外,语言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倾听的能力,创造性地发展孩子的语言,可以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有利于提高幼儿语用能力。人类的语言能力并非天生,而是通过模仿学习形成的。对于学前儿童来讲,发展其语言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模仿别人说话,并将其运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因此,提供丰富的语用机会、创设和谐的语用环境,加强对幼儿的语言教育对于增强其语言表达的意愿,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3)有利于奠定幼儿的阅读基础。如何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习惯一直是幼儿教育的重点,而通过创造性的语言教育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产生主动阅读的愿望,逐渐形成阅读习惯,为未来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二、幼儿创造性语言发展的现状
(1)幼儿园语言活动的选材与幼儿的客观实际不符。《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但现行一些幼儿园在选择幼儿园语言活动材料的过程中过于简单,或忽略了幼儿年龄班之间的差别。例如,一些新手老师在选择活动材料时不能从不同层次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进行选择,在小班就进行诗歌欣赏、创编等语言教育活动,从而使得许多孩子在接受语言教育的过程中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其语言经验的积累与拓展。
(2)活动组织形式单一,缺乏创造性语言运用的空间。《指南》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应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有利于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目前,一些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取着教授的手段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不能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不能创新设计教学游戏,从而孩子无法真正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此外,还有部分幼儿教师只将孩子语言的创造性发展放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区域活动中的语言角、日常生活中的个别化语言交流流于形式,没有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使许多孩子难以在生活中有效的拓展其语言经验,从而使语言的发展无法延伸,无法有效促进其创造性语言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语言创造性的发展及教育策略
(1)选择恰当的语言文学作品。学前儿童语言的创造性发展对于教材的要求非常严格。因此我们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小班、中班、大班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出发,有层次地选择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内容,还要保证教材的生活性,即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简单有趣的语言文学作品。如《手指变变变》:“一个手指变呀变,变成毛毛虫爬呀爬;两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兔跳呀跳;三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猫喵喵喵;四个手指变呀变,变成螃蟹爬呀爬;五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鸟飞呀飞。”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学前儿童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
(2)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培养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教具为儿童营造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如在语言游戏“给小动物喂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喂食”游戏,在“喂食”中,幼儿就能够有意识地为自己和小动物设计“台词”,并在交流中锻炼语言表达,形成互动情感,从而实现语言的创造性发展。
(3)培养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的运用是锻炼语言能力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信心,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与耐心,让他们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其次,要将语言的运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来如在幼儿洗手的过程中可以教孩子唱洗手歌,从而让孩子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形成运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四、结语
总之,学前儿童语言创造性地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坚持,所以家长和教师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想说、敢说、爱说的语言环境,充分挖掘孩子身上的语言潜能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进而让孩子真正成为语言的主动学习者和创造者。
参考文献:
[1]周兢,陈思,Catherine Snow,Paola Uccelli.学前语言教育的新取向:重视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4,06:39-44.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关于学前教育毕业论文12-22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12-27
关于学前教育06-23
学前儿童外语教育研究11-01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论文08-22
农村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研究综述06-17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08-16
关于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07-03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安排的意见08-30
儿童学前教育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