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方法和途径(共12篇)
提高方法和途径 篇1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中各行业之间竞争也更加激烈,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想要更好的就业,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空间,只具备专业技术还是不够,更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当前职业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停留在课程上,不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所以强化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十分有必要。
1 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学工作现状
1.1 德育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伴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以及讨论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在职业院校德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职业院校德育教学中还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占主导,实践性太过缺乏。这样就造成了职业学生对德育课程积极性不高,降低学习兴趣。
1.2 德育教学方式存在盲区
由于职业学生在学校时,与外界接触时间较少,现在在职业院校德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盲区,但是在职业学生实习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更是直接展现出当前职业学院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实习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还是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生产经营上,对于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涉及较小,职业学院由于不能直接涉及企业管理工作对于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还不到位,使得职业学院的德育教育工作更难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实施,很多职业院校只是为学生提供练习的实习场所,对学生的实习情况根本不了解,更无法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形成了德育教学的盲区。
1.3 将德育教育与文化知识传授相等同
在目前的德育教育课堂上教师还主要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理论、概念的讲述,这样的德育教育工作与普通的文化知识传授相类似,更没有开展德育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更没有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调整,这样的德育教育很难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教学的积极性。实现德育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2 提升职业学校德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2.1 做到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
在整个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过程中,需要德育教师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是整个德育教育课堂的主人,同时要做好德育教学内容的调整工作,将“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作为德育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更是要杜绝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德育教师要做到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德育学习状况,针对学生不足的方面进行重点的培养。
此外还要进行德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德育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德育教育的课堂上更是要结合每位学生对德育课堂的了解情况进行教学方式的设计,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把握好提问问题的数量,避免由于问题过多过难而影响了德育课堂的学习氛围,打击了学生对德育课程学习的兴趣。
2.2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完善德育课程内容
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德育课程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提升职业院校德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德育课堂作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社会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本身就更加抽象和复杂,为了提升德育教学质量就需要德育教师具备较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对社会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和理解德育知识。
此外,德育教师还需要提升自身的修养,在整个德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时刻关爱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动向。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不将消极的情绪带给学生。同时,还需要德育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端正态度,良好的教育态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程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师者为人师表,更是学生的表率,这就需要德育教师不断提升和注重个人内在的修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关注个人仪容仪表,不穿着过于奢华和艳丽的服装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降低德育教学的质量。职业学院也要做好德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这样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提升德育教学的质量。
2.3 丰富德育教学的方式
德育课本身就是一个理论概念较强的学科,整个德育课程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乏味,如果还是采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课程的倦怠,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作为整个德育课程学习的动力,只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达到提升德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需要德育教师能够进行教学方式的丰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
例如,德育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故事和设置悬念等有趣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在整个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加上适当的游戏竞赛,进行德育教学工作。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将原本单一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转化为图文并茂的德育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德育教学的内容。同时加上适当的游戏竞赛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在整个游戏竞争过程中,学生也提升了对德育教学的兴趣,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升了整个德育教学的质量。
3 小结
在目前职业学校下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但是传统的、枯燥的德育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前德育教学,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德育教学质量,就需要德育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整个职业学院德育教学质量。
摘要:近些年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取得较大的进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优秀人才。但是目前职业院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对德育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职业院校德育教育质量尤为重要。
关键词:职业院校,德育教育,质量,途径,方式
参考文献
[1]薄淑芬.浅谈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4):71-72.
[2]谭秋霞.让职校德育课“活”起来之我见[J].中国科技信息,2012(13):212,218.
[3]王泳.浅谈高职教育中体育与德育的相互渗透[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2(8):194.
提高方法和途径 篇2
内容摘要: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其文学的素养,让他们更好地积累写作素材与写作经验,从整体上达到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审美能力 途径 方法
文学欣赏是一种充分的情感激活,是一种人文意识的呼唤,应求得参与者千姿百态的感情自然融合。要获得淋漓尽致的体验和表达,让受教育者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形成极其活泼的局面,一瞬间让其兴趣飞扬起来。感悟、感动、联想、想象、快乐、痛苦等诸多因素全部迸发出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体味文学的艺术魅力,将美育渗透于课改实践之中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美育卓越的教育品质将成为教育进步的标志,成为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质、造就创新人才、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社会文明的一个根本因素。
那么,在语文课文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感受自然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会产生深深的眷恋,人们爱它的天姿丽色,更爱它的风采神韵。因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成为作家重点描绘的对象。高中新教材在表现自然美这方面是极其广泛、丰富的。它的范围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从千古绝唱的赤壁到风光秀美的康桥,从悠长悠长的雨巷到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它的内容从“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黄花地”的秋天,从“一览众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东篱下”的美丽田园,从“我的空中楼阁”到“荒凉寂静的地坛”……既有雄伟壮丽、险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静雅、明媚秀丽之美。在作家经过加工的“第二自然”更是妙笔生辉。《荷塘月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朦胧、淡雅、恬静的月下荷塘,现实中我们又能否看到?但现实中我们又能在哪里找到这样的所在?我们在阅读欣赏写景美文时,应引领学生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二.鉴赏社会美,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语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美的事件和美的心灵来陶冶学生情感。例如《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我与地坛》中所表现出来的母子情深,可以培养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社会亲情美;《〈指南录〉后序》所表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的爱国爱民,可以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社会节操美;《庖丁解牛》《都江堰》所呈现出来的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善于思考的社会智慧美……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相互传阅;还可以写心得,写读后感,相互交流,或组织学生到名人故旧游览,领略名人风采。
三.品味艺术美,提高才情,展示才华
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美的高级形态,读着充满艺术美的作品,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甚至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艺术美就内容而言是形象美、意境美,就形式而言主要是结构美、语言美。
“形象美”中的“形象”是指典型形象,即那些带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鲁迅笔下的阿Q还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无论是《柳毅传》中美丽善良的小龙女还是《西厢记》中多愁善感的崔莺莺,都是鲜活可感的起点。
“意境美”能产生诗情画意的效果,启发我们产生联想和想象,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余味无穷的感受。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的安谧恬静的意境真是令人陶醉,诗人仅用40个字便展示了一幅清秀的山水画:秋雨过后的傍晚,空灵宁静的青山,柔和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泉水,翠绿的竹林,浣纱归来的少女,渔歌唱晚的小船……真是诗情洋溢、画意盎然。
提高方法和途径 篇3
关键词: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85-01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探索,得到了一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一、优化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氛围
1、凭借多媒体教学资源,化解教学疑、难点
物理教学离物理情境。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错综复杂,有的太快或太慢,有的太大或太小,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或不可能发生的,如平面镜成像原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磁感线的分布以及核的裂变与聚变等,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室条件,都是有限的,也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因此,切合学习实际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凸透镜的焦距由学生给定后,用鼠标拖动“物体”,按科学规律给出物体的像,其位置、大小、正倒、虚实都由多媒体正确地呈现出来。这种教学软件可以丰富学生对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科学规律的理解.
2、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物理现象的过程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物理中有一些概念、规律很抽象,光靠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可收集或自制相关教具、学具,在授课时演示或让学生操作,把抽象的概念或规律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困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观察或操作中理解概念或规律,体验学懂的喜悦。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声音的产生条件等等内容时。
二、科学探究的思路---学生主导,老师引导
1、让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创造的开端,没有问题便没有创造。长期的“填鸭式”教育,中国的孩子很少提问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差,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不善于有意识地去发现、去研究,因此这是一块非常有潜力的开发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他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实际教学中要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学生乐于在新奇的情景中获得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本中有许多问题有待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如“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栏目可以衍生出许多适合学生的“研究课题”。教师布置新奇情景,根据教材特点,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提出一些使学生易引起错觉的事例,百思而不知其解的问题,通过奇趣的实验演示、实物模型、科技小史话、多媒体等手段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兴趣,引发探索冲动。
2、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应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
讨论,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摆事实、讲道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学生从讨论中解决了问题,能得到一种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讨论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通过参与讨论、点拨、诱导并适时激发,实现因材施教。师生互帮互学,使低层次的学生有反馈的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在讨论中学生能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有质疑问难的勇气,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其独特才能的机会与场所,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在课堂上凸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课堂上从课堂的时间分配上,改变以往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过少的现状,把课堂的三分之二的时间让给学生,通过“预、议、练”方式扩大学生的练习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组织上,组织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留出一定的时间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有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很吃力,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感到苦恼,思想压力大,性格沉闷,自信心不强。究其原因,大都是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不会评价自己的学习,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不仅学不好物理,而且在行为习惯上潜移默化,使个性品质上形成依赖、封闭、缺乏自信自立的心理状态,影响着人格的健全发展。
要会自学首先要读书,要会读书。物理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体现了教学大纲思维逻辑和思想教育要求。取代传统教法,引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养成看书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妙语点睛,激活课堂气氛
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成长期,大脑容易疲劳,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抑扬顿错的语音,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都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紧张学习的同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插入风趣的语言或故事,来激活课堂气氛,缓和紧张的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方法和途径 篇4
随着世界新军事理念变革的逐步深入和国内军事装备建设的持续发展, 多种高精尖武器系统的科研生产任务逐步增加, 各大高校利用自身学术优势, 承担了部分大型复杂武器系统或分系统的预先研究、研发以及小批量生产任务, 在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企业的科研力量相比, 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企业或专职科研机构无法企及的优势, 如财务风险小、拥有众多专业人才和相对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等。但是, 高校的国防科研体系中也存在诸多矛盾, 如管理体制相对松散, 质量保证体系不严谨等。
2 高校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难点
GJB9001B-2009标准的主体是企事业单位, 高校的科研工作不同于企业和专职科研机构, 高校国防科研管理与GJB9001B-2009的结合尚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与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管理、资源整合以及科研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方面。
2.1 资源整合难度大
大学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型, 学习科目多, 资源覆盖面广, 大部分人员、设施分布于在其所属的各类二级机构, 少数跨校联合的科研项目涉及到的学科和科研人员更加宽泛。因此在GJB9001B-2009标准范围内整合自身有效的资源优势, 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成为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资源整合对于国防科研的质量保障体系来说是顶层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2 组织机构设置
高校的最高管理者往往由校长担任, 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作为管理者代表, 从组织结构来说, 往下是负责人、财、物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 具体的项目组则分布在各院系。科研项目由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 职能部门和各二级院系更多承担的是服务职能, 在管理方面与企业的科研生产有着明显不同, 这些对于贯彻GJB9001相关标准来说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
2.3 过程管理繁琐
科研项目的立项、检查、经费管理、成果管理一直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点内容, 项目组主要从事科研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因此, 科研项目的质量等级主要取决于项目研发者的质量观念。企业对科研项目的监管都很严谨, 但是现阶段高校的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严谨的程度远不及企业的质量监管水平。受“重申报、轻过程”思想观念的束缚, 高校科研项目工作往往不重视管理流程, 质量管理相对滞后, 质量管理体系如空中楼阁浮于形式, 缺少实质的行动。
2.4 人力因素复杂
能者多劳是高校在科研工作者的一大特点, 在众多高校中, 一般由具有专业水准的高素质的科研工作者承担大部分科研工作和教学任务。国防科研的任务节点紧, 质量要求精细, 全程可追溯, 对保密要求相当严格。鉴于此, 当前高校从事国防项目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积极笼络高精尖人才参与国防项目的研究。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也是现阶段高校科研的一大特色, 但这也增加了科研成员的不稳定性。
2.5 科研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高校的科研工作不同于企业单一的科研生产的特点是其科研方向和工作任务复杂多样。高校可以从多个方向着手进行多个领域科研项目的研究, 如科研项目的类别就涵盖了基础研究、原理样机研制和应用研究等多个专业类别, 广泛的研究领域也意味着在确保质量控制的前提下要承担更为繁重的科研任务。
3 提高高校国防科研质量的措施
高校与企业在科研方面各具特色, 根据其不同特点, 结合高校现实条件, 在深刻领会研究目的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质量管理的方法途径, 维护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为进一步推进质量管理在高校科研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笔者着重强调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3.1 设立质量管理机构, 明确质量管理职责, 建立质量管理相关法规
教学与科研实践齐抓并举是高校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校管理者首先要落实工作场所, 配备科技人员。对于科研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设施的配备, 高校应该体现出不同于企业等社会科研机构特点。高校自身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特殊性决定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只能独辟蹊径, 切不可全部效仿企业或研究机构, 甚至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管理经验。高校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只能根据自身实际, 通过不断的摸索、尝试逐步完善。加强军工及其背景工程项目的管理, 严格控制科研项目研发质量, 做好保密工作。在质量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 基于高校实际, 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同时将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流程体现在管理制度上。
3.2 广泛培养质量管理骨干, 以点带面, 全面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高校推行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科研生产模式, 这就决定其无法对质量管理和保密工作投入足够的人力。高校可以利用教、研结合的优势, 培养通晓科研与质量管理的人才。准确把握科研课题的研究现状, 通过“点带面”的形式实施质量管理, 使校内科研成员深刻理解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方法途径, 促使科研人员广泛参与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工作, 逐步总结出管理规律, 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质量管理的方针、政策得以有效实施。
3.3 重点借鉴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 实施科研项目分类质量管理
国军标GJB9001B-2009以等同采用国标为基础, 增设了军品的特殊要求。该标准适用于多个科研领域, 同时能满足多个专业领域科研产品的质量管理标准, 但是由于类别的差异, 每一类科研产品也都其具体的质量控制要求和侧重点, 因此必须根据具体的管理要求分类管理高校所承担的基础研究、预研、应用研究、产品研制和型号小批量生产等项目, 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突出重点, 缩减流程;根据质量管理办法来管理应用基础类研究项目, 坚持质量管理中的应有节点, 可重点对文档化要求且适当简略。
3.4 优化重组资源, 局部实现科研生产过程集中管控
高校中资源均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高校的科研专业琳琅满目, 各专业领域之间一般跨度较大, 研制过程差异很大, 均采用小批量生产模式生产科研产品, 即使是实物产品形式的工程研制项目, 也只是进行样机生产或新产品试制, 多方参与管理、资源重复投入的情况屡有发生。为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资源管理”对人员、基础设施、科研设备、工作环境等的规定, 对批生产任务和产品试制、样机生产的项目, 尽量将科研资源专用、通用, 进行集中管控。
4 结束语
当前, 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国防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以及国防科研质量管理监控体系的构件方面的研究尚未成熟, 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究。如果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现行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将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而得以优化, 并有望突破管理瓶颈, 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国防科研力量作为当前国内科研界的一部分, 必将为推进我国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高校科研管理者应该正视管理中的不足, 不断强化自身优势, 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大胆探索, 积极尝试, 切实推进高校国防科研管理实现科学化、现代化, 为高校服务国防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作者分析了当前高校参与国防科研项目的现状, 以及高校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难点。建立质量体系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科研环境及体制的变化, 满足各类科研用户的需求, 提高科研项目完成质量, 增强学校科研竞争力, 从而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科研,国防项目,质量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志生, 刘维亭, 孟庆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薄弱环节的分析与改进[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12) :135-136.
[2]刘征, 吕世峰, 刘珩.高校在科研中引入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 2009 (10) :68.
提高方法和途径 篇5
摘要:当前,高校要想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首先必须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鉴于此,笔者从高校教师自身的角度分析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内省;自我激励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指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这些努力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从教师职业的特点看,教师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只要有人和人的关系的地方,就必然有道德。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质就是高校教师在教育工作和社会实践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及其结果。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质修养、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合作品质修养、创新品质修养。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师是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教师,其道德风范的社会影响也会越来越大。高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整体状况。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教师便是树人的人它作为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业人员,是学校教育教学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欲加强教育的内涵建设,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我国在新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于国于民于己意义重大。
一、我国古代先哲关于提高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的探讨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认为,要成为有道德的人,不仅要“修己以敬”,而且要“修己以安”、“修己以安百姓”。孔子及其弟子还提出通过“内省”、“自讼”来提高道德修养。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尽其心,养其性”的主张,提出了“存心”、“养气”的道德修养方法。汉代董仲舒、宋代张载和程颐、明代王阳明等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修身”、“省察克冶”、“穷理居敬”、“闭门思过”等方法。我国古代先哲提出的道德修养途径和方法尽管是唯心的,但是有积极和合理的因素,在当前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直接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研究和倡导这些积极的和合理的因素,大力提高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二、提高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因此,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1. 实践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叫做“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毛泽东也说过:“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他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同样的道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也离不开实践,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练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
2. 学习
学习不仅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加强师德品质修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明辨职业活动中的是非善恶,从而增强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自觉性。因此,教师的每一种优良师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首先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培养出真正完美的师德。如果离开学习,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理论,那样师德修养就会迷失方向。
俗话说:“艺大根深。”教学质量的好与坏来自教师的刻苦努力和理论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稳固的知识体系,不仅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积极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掌握大量的风土人情、人物典故、奇闻逸事等,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要具有良好的教学理论修养,使自己的教学过程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高效率,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
3.反思
反思已经越来越普遍地被认为是优秀教师的标志,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性要素,从而也是高校教师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所谓“反思”是指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这里特别强调对教育失误的反思。
二、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1. 内省
“内省”,即对自己内心的省视、审查,是一种自律心理,也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反省精神。内省是道德修养的态度,又是道德修养的方法。它注重良心在修养中的作用。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说的就是见到别人好的地方,要向人家学习,见到别人不好的道德表现,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内省有几个要求:要严于解剖自己,提高自觉性;要找出最应该记取的道德准则、至理名言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时刻激励自己按照这些准则、信条去做;要向专家型和榜样型教师学习。作为一名教师,从选择这一行业的那天起,就意味着这一生必定是奉献多于索取,许多付出都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许多细致、繁杂的工作都是不为人知的。但是,当我们的学生学业有成、思想进步时,当我们的劳动得到社会、家长、学生的认可时,我们所付出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值得。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只有这样,才会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自我激励
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激励对于提高行为主体行为的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大有裨益。自我激励,是教师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鼓励自己为达到更高师德水平而努力的过程。自我激励是激发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内在动力,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重要保障。教师自我激励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种,目标激励,也就是将做一名好教师作为奋斗目标;第二种,成果激励,通过学生对自己肯定的评价来激励自己坚持做下去;第三种,反 思激励,反思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寻找良方.从反思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使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第四种,对比激励,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师比较寻找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自己改正缺点,做得更好。一个教师只有对其工作倾注了无限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做到了刻苦努力、钻研、精益求精,才能从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和别人无法体会到的精神享受。教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肩负了社会进步的使命,却又永远是幕后英雄,试想哪一个成功的人不是从懵懂无知的孩童经过教师心血的浇灌而培养成才的,教师就是通过自己平凡的劳动成就他人梦想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忠诚于这份事业是无怨无悔的。
3.致知
“致知”是深刻认识和把握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程。教师在提升自己师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和做人的道德,准确地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在合理性,恰当地把握好自己在教育劳动中的伦理位置。“致知”是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及其情感,从而选择恰当职业行为的重要前提。
4.践履
“践履”这个概念在宋明理学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它的一般意义是行或实践,而其具体内容则多指封建道德的实践躬行。朱熹说:“《大学》之书,虽以格物致知为用力之始,然非谓初不涵养践履,而直从事于此也。”践履是将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付诸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根本的道德修养方法。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改造主观世界。只有在现实的与他人相处的道德关系中,才能改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从师德发生与发展的规律看,社会所要求的师德规范是否为教师个人所认同,高校教师个人在处理师德问题时获得了何种情绪体验,道德意志是否坚定,只有在道德践履中才能获得检验。
5.交往
交往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其他教师和学生良好交往有利于教师获得良好的师德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师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发展。
四、总结
总之,做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好做,但做一个好教师却不好做,要想真正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并不容易,非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不懈。此时,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也是教师有所创造和革新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提高方法和途径 篇6
【关键词】中职英语口语 中职学生 途径
长期的应试教育和学历化的社会环境,使职业教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在人们眼中,中职学校是“问题学生”“边缘学生”的汇聚,这使我们的教学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英语教学工作。所以本人就目前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可行有效的提高英语口语的途径和方法。
一、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研究表明,10—12歲之前,语言的理解和加工在整个大脑中进行,一个人可以轻松快速地吸收新的语言信息。中职学生大多数是16—18岁的青少年,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他们的大脑已经发生侧化,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间。中职学生大多数出身于农村家庭,文化基础较差,有严重的地方口音,这都导致他们在说英语时不敢开口说,怕说错,想说却词不达意等。
在中职学校里,不少教师围绕着教材,延续着“领读生词,翻译课文,分析语法,核对答案”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拒绝学习英语。课堂上教学活动得不到学生配合,老师说得多,学生说的少,面对学生的启而不发,部分教师也不强求,随之学生也渐渐失去上课的热情和激情。
二、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一 )教师在口语教学中注入情感因素培养学生自信心
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入另一个头脑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注入“情感因素”,拉近学生的距离。课堂上对于学生偶尔思想“开小差”,不要视而不见,可以用眼神和手势提醒个别学生,轻拍其背,让学生有倍受重视的感觉。此外,教师尽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半真实口语练习场景,充分利用教师的正情感迁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克服怕说英语、胆怯紧张的心理。关心了解学生真实的口语水平,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设计合适他们水平的教学活动,让他们在课堂活动中建立起自信心。多鼓励学生背诵一些有正能量又朗朗上口的英语句子,增强他们敢说英语的自信心。对学生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尽量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去缩小学生的缺点,真正使学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
(二)激发学生课堂参与意识
语言学家米切尔·威斯特曾说:“语言教育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就是讲得太多,他试图以教代学,结果什么也学不到。”教师在教学过程是引导者、组织者、鼓励者,而不能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的意识。教师尽量让班里的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说的机会,因为学生在课外很少有机会去操练英语。知识的传授不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教育家Bruner 强调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并获得知识的人。课堂导语虽然不是授课的内容,但是它有利于平稳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课堂导入语的语言应简单易懂,尽量使用学生学过的短语或短句,并结合所学教材,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素材搬进课堂,增强趣味性,让学生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激发他们想说的欲望。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英语就是要说得多。要让中职学生说得多,首先要让他们乐说。其次是中职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自己,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些游戏,穿插在课堂中,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课堂的参与意识。在英语绕口令的选择上要注意,要避免使用生僻难懂的词,最好是英语和中文都是绕口令。比如绕口令If you understand say “understand”; if you dont understand say “dont understand”; but if you understand and say “dont understand”, how can I understand you understand, understand!选择一些简单易学的绕口令,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把它背下来,并抽几组同学进行比赛,看谁说得又快又准确。这个过程中不能忽略了英语中 “边缘学生”,他们往往对于说英语自信心不强,羞于启齿,怕说错被嘲笑。为了能让所有的同学参与其中,允许学生有英文版、中文版、中英文版、粤语版、本地方言版的绕口令,允许学生有自己创新版的绕口令。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他们在课堂上敢说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学生们也往往乐于欲欲跃试,课堂气氛活跃。
(三)“i +1”教学理念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了“i +1”的语言输入假设,“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i +1”代表略高于学习者原来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克拉什认为,当学习者理解了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输入材料的时候,习得语言就会发生。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的中职学生觉得自己现学的英语教材过难,且他们初中时英语基础不是很好,不会国际音标,不会拼读单词。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自农村、乡镇,说的英语很大程度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因此很多同学认为有学习音标的必要性。对于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音标在他们眼里就是一道道鬼符,既看不懂又害怕。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下载一些国际音标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发音,并跟着模仿发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观察者、纠正者,帮助学生掌握发音的有关技巧。学习国际音标就是要不断模仿重复,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最好配以手势加以练习。李阳疯狂英语的音标速成结合了这两方面的特点,很适合中职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英语著名语言学家威尔斯金曾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此外,调查研究表明,中职学生的词汇量严重缺乏,达不到用英语正常交流的词汇量,这为英语口语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所以要提高口语能力,增加中职学生词汇量是重中之重,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学生的词汇量。针对学生词汇量少这一状况,笔者每次上课之前,都会教学生一个简单的英语句子,并为其解读该语言背后所依附的文化背景,从而扩宽学生的视野,进而在实际交际中灵活运用。其次,笔者每两个星期给学生看一部中英文字幕的英文电影,要求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随笔记下不下50个的英语单词或词组,组织同学进行英语电影原声模拟比赛,让学生在半真实的语境中自然习得词汇和地道的英语表达。随后笔者和学生一道分享他们的“自然学得”,进行分析点评,并给予鼓励。其次,在学习词汇过程中,植入游戏成分,如单词拼读接龙,猜字游戏,单词“声东击西”。对于多音节比较难读的词汇,可以用单词“声东击西”的游戏, 如invitation,四个音节in/vi/ta/tion 分别把四个音分别节指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老师随机指向哪个方向,学生就发什么音,再串起来念。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灵活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便于纠正学生的发音。对于中职学生学习词汇这块要软硬兼施,除了在玩中学外,还要强制学生牢记和掌握大量的词汇和词组。
三、结语
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增强学生说英语的信心,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到地道得体的英语口头表达。在口语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学习和实践,找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大胆尝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接触英语和使用英语,培养中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燕.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对于早期英语教育的启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314.
[2]李晓玲.“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2(7).
[3]范晓峰.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课堂参与意识[J].集宁师范学院學报,2012(1).
[4]江涛如.谈谈如何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介绍西方文化[J].实践探索,2012(8):61.
[5]程国宇.合作型学习模式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与教育,2012:317.
[6]樊习英.英语口语探索[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7]刘阅.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方法探究[J].科学咨询,2012(9).
谈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篇7
关键词:注重引导,情感教学,搜集素材,广泛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不难看出, 情绪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什么才是作文的兴趣呢?概括地讲, 就是学生喜欢作文, 想把自己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的事写出来, 从中享受到乐趣, 在参与写作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作文的能力。那么, 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呢?
一、注重引导, 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
“兴趣是成功的向导。”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 有兴趣的学习能消除学生紧张畏难的情绪。作为教师, 只有想方设法消除学生怕作文的畏惧心理, 才能激起他们写作的欲望, 使他们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 较顺利地完成作文。
一次课堂上, 一只小燕子飞进教室里“喳喳”地叫, 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这时我没有打扰学生, 阅读课改为作文课。小燕子发现不对劲了, 于是转身想飞走, 只听见“咚”的一声, 它撞在了窗户的玻璃上。小燕子又转身飞, 再一次头撞玻璃, 它失去了平衡, “扑棱扑棱”地掉在地上。小燕子竟然挣扎着飞起来, 竭尽全力向外冲去, 又一次重重地撞在玻璃上, 随即跌落在地上。同学们看得惊呆了, 我轻轻地走过去, 双手捧起小燕子, 引导学生观察想象。
因为同学对小麻雀的情况看得清楚, 所以他们提起笔, 很快完成了作文。有的同学这样写道:“我们正在上语文课, 突然, 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进了教室, 我定睛一看, 原来是一只可爱的小燕子。”有的同学写道:“当看到小燕子撞在玻璃上时, 我的心仿佛也被撞碎了, 我真想跑过去帮它一把……”有的同学写道:“它那柔弱的身躯, 恐惧的目光, 哆哆嗦嗦的样子, 就像一个无依无靠的孩子在哭泣。”同学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作文其实并不难, 只要把看到的事以及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 把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 就是一篇好文章。
二、情感教学, 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1. 欣赏教材中美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选自名家名篇, 篇篇佳作都是情感的结晶, 图文并茂, 情景交融, 反映出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在教学中, 在范读课文时声情并茂,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使学生的情感和课文的情感结合起来, 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意境中, 受到情感的陶冶, 学生和作者情感才能产生共鸣, 才使得学生有话可说, 才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情感, 养成愿说的好习惯, 才可以做到下笔有文可作。
2. 教学语言富有情感。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一定启发和号召力, 尤其是教学语言, 往往会把学生带进一定的喜、怒、哀、乐氛围之中。因此, 教师要力求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带着强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生发言的评价, 也应注意措辞和语气, 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 学生受到鼓励和表扬后, 就会把心中的看法、想法、独到的见解表达出来, 这种口述表达就是作文的过程。学生说的机会多了, 写的兴趣也就有了, 写作也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三、搜集素材, 让学生习作“有米下锅”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最感苦恼的就是写作时“无米下锅”———没有写作素材。究其原因, 并非生活中无“米”, 而主要是由于小学生观察力较弱, 不善于通过观察积累习作材料, 导致“米”源流失, 从而造成学生写作时无话可写。
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景、物, 然而这些精彩的一幕幕却从学生的眼前溜走, 可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 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只有真正做到平时让学生深入生活的每个角落, 记录鲜活生动、丰富而真实的细节, 学生的“米袋子”里的米———习作素材多了, 写作时也就轻松多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找准立足点, 从多角度观察。其次, 明确观察的范围和目的, 使他们有意识地去看、听, 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对象上。其次, 指导学生有次序地观察, 抓住事物与众不同的、有趣的地方观察。当学生学会了观察事物的方法, 也就找到了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四、广泛阅读, 为学生增加写作营养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随着写作要求的提高, 要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光凭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 只有通过阅读有关书籍, 开阔视野, 汲取营养, 才能从中提取丰富多彩的语言与材料, 表达出孩子的期望和要求。
首先阅读时间上有保证。为了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 一方面减少课外繁重而机械的抄写作业, 让学生有时间读书。另一方面规定每天早读课专门读书。
其次阅读量上有保证。读与教材相配套的读物。读古今中外名人名著, 有关天文、地理、历史等百科全书, 以及有关时事的各类报刊。读自己感兴趣的儿童读物, 如寓言、童话、故事等。低年级阅读浅显的儿歌、短文、故事等;中年级阅读各类报刊、科普读物等;高年级阅读中外名人名著、百科全书等。
最后阅读质量上有保证。分类摘录, 做好摘录卡, 建立“资料库”。从内容上可分为人物、动物、景物等几大类, 再把几大类分为若干小类, 例如:人物有外貌、心理、语言、动作等, 动物有家禽、飞鸟、昆虫等。并定期翻阅, 回味记忆。积累知识常看常读, 熟记于心, 以便于写作时, 学生写作需要时打开“仓库”, 历历在目, 随手拈来, 任意组合, 巧妙引用, 随手成章。
五、分层评价,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小学生年龄小, 但他们上进心、荣誉感非常强。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满足他们这一心理要求, 表扬他们的进步, 积极性就高。对于学困生, 更要看到他们微小的进步。他们习作中的一个题目, 一个词语、一段句子, 其中总有可以肯定的地方, 我总是充分挖掘和积极地肯定, 并画上符号, 并在作文讲评课上读给全班同学听, 以提高他们的写作热情。让每一位学生都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另外, 在学校里, 通过宣传栏、广播站等, 为学生提供展示天地;在家庭中, 让学生将优秀或进步较快的作文读给父母听, 获得成功的赞许;在社会上, 鼓励学生积极习作, 踊跃投稿,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 习作的热情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从而将作文当作一种乐事趣事, 越写越好。
提高方法和途径 篇8
当然, 课堂教学只一种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形式,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效性, 除了以上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外, 还要遵循特定的教学原则,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另外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不断探究和寻找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如:
一、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课题
(1) 通过实验引出课题。
例如:在《大气压强》一节教学开始时, 教师先做一个实验:向盖子紧盖的热的薄铁皮桶淋冷水, 原先形状规则的铁皮桶发出阵阵响声变扁了。实验有声有形, 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期待, 本节课要学什么自然也就明确了。
(2) 由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引入课题。
例如:在《热机》一节教学中, 可从“水沸腾时壶盖被顶起”这个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入热机的物理原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教学。
(3) 从理论或实践的角度, 提出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 以师生讨论的方式引入课题。例如:教授“电磁感应”时, 可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电可以产生磁, 那么磁是否也可以产生电呢?”由此引起思考和讨论, 引入课题。
二、运用实验手段拓清误解, 明晰概念和规律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物理教学也必然要以实验为基础, 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明晰概念和规律, 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很有意义。
1. 由于惯性思维的局限, 学生在理解某些物理概念或规律
时, 对这些概念或规律有一些错误的认识, 通过一些与学生的预期结果相左的实验, 引发思维冲突, 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归纳, 得出科学结论, 学生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 不仅纠正了原来的错误认识, 而且能使相关概念或规律的记忆保持更久的时间。运用实验手段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到物理学“十分有趣”, 引起和保持“学”的注意。例如:在学习《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前, 学生通常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由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制成的物体放入水中一定会下沉”。在教学开始时, 教师取一支挤光了牙膏的扁瘪的铝质牙膏管, 要学生猜想:如果将这支扁瘪的铝质牙膏管放到水里会沉还是会浮?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一般都会认为牙膏管会沉到水底, 教师把牙膏管放入水中, 证实学生的猜想是对的, 然后问:“牙膏管是铝制成的, 那么能否下结论:铝制的物体放入水中一定会下沉呢?”多数学生会说“是的”, 也可能会有少数学生认为“不一定下沉”, 这时教师应请这些学生说出不一定沉的理由, 再由他们自己利用牙膏管设计一个实验去证明自己的结论, 接着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归纳结论;若没有学生能正确回答, 教师可以自己将这支牙膏管展开成薄片, 做成一只“铝片船”, 放入水中就会浮在水面上。两个实验结果对比明显, 学生不难知道“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不能仅看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可能还要考虑其他因素”, 提高了学生探究“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这个问题的积极性。
2. 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 多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 进而引起和保持“学”的注意。
多数学生对永磁铁都很熟悉, 但并不是每个学生家里都一定有磁铁, 教师告诉学生, 铁钉上绕上漆包线, 漆包线通电后, 原来没有磁性的铁钉就会有磁性, 学生知道这样能使普通的铁钉变成磁铁, 都会很兴奋, 恨不得自己马上试一试, 这个时候, 教师让学生做“探究电磁铁的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学生兴趣盎然, 即使是平时学习最没劲头的学生, 也会很认真地做这个实验。
三、优化教学语言,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因素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形成质量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流畅的教学语言, 能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讲课的逻辑 (包括语言逻辑和科学逻辑) 性强, 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师榜样的长期的熏陶, 能提高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规范性。“教学语言”除声音语言外, 还包含身体语言。上课时教师表情, 手势、动作、站位、运动等, 都会对教学对象产生影响, 知识丰富、姿态优雅, 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象, 对教师偶象的崇拜, 容易转化成“粉丝”学习的动力, 从而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四、调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 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如果教师忽视自身情感投入, 缺乏激情, 主导情绪状态平淡、低落, 表现贫乏无力, 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显得干涩、枯燥、表面化, 教学内容中原有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得不到良好的展现。因此,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 能够感染学生的。
提高方法和途径 篇9
一、目前人民银行内审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一, 部分审计项目审前准备不够充分, 审前调查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于有具体审计方案的项目, 实行“拿来主义”, 没有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实际加以分析, 造成审计结果偏离个体的审计目标。对于创新项目没有针对热点、难点、焦点进行深入全面的审前调查, 造成方案设计不合理, 无法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第二, 审计实施的深度、广度不到位。部分项目仍然停留在“是与否”的评价判断上, 仅关注账项的准确性、业务的合规性, 审计发现不深不透, 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 审计工作的增殖、确认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 审计报告的高度和建议不到位, 审计综合分析缺乏战略高度, 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交流沟通不充分, 审计成果的利用不充分。审计项目质量评价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四,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均衡, 部分内部审计机构人员数量质量都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大多数基层行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专业特长搭配不尽合理, 审计经验不足。
二、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几种方法和途径
(一) 强化审前的调查分析, 是筑牢审计项目质量的基础
一是要增强对相关数据和基本情况的掌握, 改变传统审前调查方式, 采用信息化条件下的数据搜集、分析和整理, 力求全面掌握被审计对象的基本资料和风险环节。二是因地制宜, 有针对性的开展审前分析。其一是不同审计项目的审计重心和要点各不相同, 审前分析要紧紧扣住审计项目目标这个中心。如履职离任审计和专项审计的目标和重点完全不同, 审前分析也就有很大区别, 一个突出经济责任, 讲求的是全面性, 而另一个突出业务风险, 讲求的是专业性。其二是审前调查分析要紧密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单位和部门的不同情况进行, 即使是同样的审计项目, 对于不同的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调查分析也很可能大相径庭。其三是审前调查要结合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专长进行安排, 做到统筹兼顾、循序渐进, 不能脱离审计人员的能力和项目总体目标来进行, 不能单纯强调现代化的审计手段、审计方法的应用, 而忽略现有审计团队的审计操作、分析管理水平是否能够达成目标。
(二) 规范项目实施的现场管理, 是把握审计质量的核心
一是注重综合交叉对比各类信息。在审计实践中, 同一项目涉及的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相关信息, 具有一定程度的逻辑性、同质性、关联性和一致性, 审计人员要通过对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交叉比对, 进一步验证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严重性, 从中发现问题线索。二是顶尖叫真, 要有“抓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苗头性审计线索, 要紧紧抓住线索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从表象向深层次进行挖掘, 从一个线索到一连串审计发现, 最终形成完整的审计事件, 实现从点、到线、成面的审计发现过程。三是规范审计实施标准, 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要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操作制度和规程进行, 规范审计底稿、事实确认、初步意见等格式化文本, 优化审计报告的建议, 对统一的审计项目, 应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 特别是审计发现中的定性和定量要做到标准一致、表述一致、依据一致, 减少因审计人员能力差异而导致审计结果偏离目标。
(三) 加强沟通、换位思考, 努力提高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的认可度, 是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目标
一是在审计过程中, 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 尊重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 获得他们的信任, 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将及时沟通贯穿于整个审计实施过程。在审前准备阶段通过沟通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 确定审计重点、审计手段和方式;通过谈话沟通来对被审计单位总体情况、被谈话人员的专业能力、精神状态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初步评判并从中找寻新的审计线索;在证据搜集过程中进行沟通, 促使被审计单位人员配合提供相关辅助证据, 同时也使他们更加认可审计发现。在审计报告阶段加强沟通有利于审计双方对审计结果达成共识, 帮助被审计方认清现状, 意识存在的风险;因为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途径, 而最终整改落实的还是被审计单位, 而换位思考、及时沟通更能保障审计目标的最终实现。
(四) 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 是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抓手
对审计项目评价应包括对整个审计项目评价和对审计人员评价, 对项目评价包括审计实施方案制定和执行情况、目标完成情况、审计重大发现情况、审计证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预期审计发现问题和现场审计结果的差异以及审计小组的整体组织、配合、协调的评价;对审计人员的评价应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效率、工作态度、工作技巧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等情况。最终通过建立审计项目后评价制度, 从制度层面将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落实到实处。同时也便于审计人员相互交流、总结、反思和提高业务能力。
(五) 现代化、信息化的审计方法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发展方向
一是建立科学的信息化培训体系, 打造复合型人才, 对精通审计业务、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内审人员加强专业培训, 培养出懂审计、精微机、知业务的审计骨干。二是加强人才储备和交流, 在选调充实内审人员时优先将计算机人才引入内审专业中来, 也可采用将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内审人员到科技部门进行跟班学习的方法。三是要制定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操作规程, 对内审人员操作加以规范, 防止由于录入错误、参数错置或操作不当带来系统控制风险。
提高奶山羊繁殖力的方法和途径 篇10
1 注重基础母羊群多胎性能的选育
母羊的多胎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羊群的繁殖力。因此, 应首先选择繁殖性能较好的母羊组建基础群, 以后各世代繁殖过程中不引进其他种羊, 实行闭锁繁育。同时避免全同胞 (亲兄弟姐妹) 的近亲交配, 将第三世代群体近交系数控制在12.5%以内。
2 不间断地引入多胎基因
通过不间断地引入多胎性品种杂交改良, 能够迅速有效地提高奶山羊的群体繁殖力。奶山羊的繁殖力仅次于猪。如西农奶山羊一般在5~6月龄性成熟, 在饲料条件好的情况下7~8月龄即可配种。奶山羊一次发情成熟的卵泡数为2~5枚, 高于绵羊和牛, 平均产羔率为200%左右, 多为双羔, 3羔也较为常见, 甚至一胎产6~7羔。如奴比亚奶山羊一年两胎, 每胎2~3羔, 其繁殖力居奶山羊品种之首。山羊品种的多胎性在育种上是很重要的, 它决定着一个品种的利用价值和养殖的经济效益。
世界上的奶山羊品种有60多个, 其中著名的有瑞士的莎能奶山羊和吐根堡奶山羊, 法国的阿尔卑奶山羊, 德国的改森奶山羊, 英国的英奴奶山羊及北非的努比亚奶山羊等10多个品种。我国曾引入莎能奶山羊、吐根堡奶山羊、努比亚奶山羊和改森奶山羊, 培育了西农莎能奶山羊、关中奶山羊、崂山奶山羊、唐山奶山羊和延边奶山羊等优良品种。
西农莎能奶山羊是西北农业大学引进加拿大莎能奶山羊, 经过长期培育而形成的优良奶山羊品种, 先后被引种到全国许多地区, 为奶山羊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农莎能奶山羊性成熟早、繁殖能力强。公母羊一般在4~6月龄性成熟, 8~10月龄配种, 发情季节在每年的8~12月份, 9~11月份为发情旺季。一般产双羔或3羔, 产羔率在200%以上。泌乳期为10个月, 利用年限为7~8胎。
3 选择多羔的公母羊作种用
奶山羊的产羔率具有比较稳定的遗传性。研究认为, 多胎的公母羊其后代也多胎, 第一胎产羔多的母羊终生产羔也多。据西北农业大学对莎能羊群的统计, 第一胎产1羔的, 5胎共产羔9.3只;第一胎产2羔的, 5胎共产羔10.62只;第一胎产3羔的, 5胎共产羔13.18只。第一胎产羔数与终生产羔数呈显著正相关。所以, 加强对第一胎母羊产羔性能的选择, 能够不断提高羊群的产羔率。试验还证明, 选择具有较高产羔率的公羊与多胎母羊交配, 比仅选择多羔母羊在遗传上更有效。
4 最大限度地提高适龄母羊比例
及时淘汰不孕羊及流产母羊。如果让2~5岁适繁母羊比例在整个羊群中达到65%~70%, 能够大大提高羊群的繁殖力。母羊一般到5岁时达到最佳生育状态, 7岁老龄羊应逐渐减少, 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 使羊群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后备生命力旺盛的状态。
5 提高种羊的饲养管理水平
全价营养和良好管理能够提高种公羊的性欲、射精量和精液品质, 促进母羊的生长发育和性成熟, 能够使母羊早发情、多排卵。生产实践中, 为了使空怀母羊多排卵、多受胎, 可在母羊发情配种前后1周内给予充足营养, 把日喂饲料量提高10%, 此法叫发情配种支持饲养法。在配种季节, 应加强公母羊的放牧补饲, 满足羊的营养需求。配种期的种公羊应额外补充蛋白质饲料, 如鸡蛋、鱼粉、羊奶和猪血等, 以及时补充种公羊的营养 (主要是蛋白质) , 提高其精液品质。此外, 在抓膘催情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让繁殖种羊过度肥胖。公羊要合理利用, 过度利用会使性欲下降, 精液品质差, 受胎率降低。母羊要适时配种, 提高受胎率。
6 实行两年3胎的产羔模式
两年3胎就是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母羊每8个月产一次羔, 即每年8~9月配种, 翌年1~2月产羔;3~4月配种, 8~9月产羔;11~12月配种, 翌年4~5月产羔。羔羊通常在2~3月龄断奶。
7 诱产多胎
目前我国已研制出诱产多胎类药物, 商品名为HC-A型双羔素。在母羊配种前40天肌注双羔素2mL, 28~30天后再注射一次, 用量为2mL。母羊在10天后即可发情配种, 能有效提高产羔率27.97%。
此外, 利用外源激素 (如孕马血清) 结合补饲催情的方法, 能够提高排卵率, 增加双羔比例。外源激素的用法是:第一天注射孕马血清800国际单位, 第二天注射前列腺素1mg, 3天内有95%的母羊发情。此法必须与改善饲养管理条件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8 采用繁殖新技术
提高方法和途径 篇11
摘 要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法制体系已经初步建成,“普遍的服从”被提到了法治建设的日程上来。但是,在我国,立法的实际效果和理想相去甚远,社会主义法治的完善有赖于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成熟,要求将法治建设的中心转移到深化研究法治意识理论和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方面来。提高公民现代法治意识的途径主要依赖于制度完善,方法主要采取培养教育和观念更新。
关键词 法治 公民法治意识 制度 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普法教育的困惑
亚里士多德早在数千年以前就给出了答案,认为法治应当包含两层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①。”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法制体系已经初步建成,“普遍的服从”也就提到了法治建设的日程上来。但是,在我国,立法的实际效果和理想相去甚远。
二、提高我国公民法治意识所遇到的问题
法治不是简单地建立在法律规范的文字组合之上,在规范条框的背后始终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和观念在支配、影响着它的实现。人的问题,即公民法治意识对实现法治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法治的完善有赖于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成熟,这就要求将法治建设的中心转移到法治意识理论的深化研究和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方面来。要对中国公民法治意思的培育方法和途径进行探讨首先要清楚我国在这方面既有的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据柯卫学者的总结,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培育中的问题主要在于普法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其不足则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缺陷和制度化的缺乏上。
长期以来,我国普法教育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守法教育”或条文教育,即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为主要内容,注重实体法的介绍而轻程序法的宣传;重视守法教育而轻视用法教育;重视法律义务教育而轻视法律权利的教育。在实践中即便是公民确实学到一些法律常识,却很难在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运用。普法教育内容的缺陷主要缘于普法教育目标的偏差,大多数普法教育工作者只注重法律规范,尤其是义务性、禁止性规范的灌输而忽视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此外,普法内容也由于缺乏生动性、系统性、联系性而不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普法教育缺乏制度化。普法教育往往是根据上级指示采取临时性、突击性的方式,普法效果甚微。由于缺乏制度化,在地方上,普法教育难以被重视。因此不管国家怎样重视普法工作,一到地方就变形走样,甚至被认为可有可无。一些地方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其实是在做形式工作,走过场。
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法律基础”课时较少,教学方法落后。在普法内容上,往往注重普及法律知识,而忽视对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传播与渗透,公民难以知悉和自觉维护自身的权利,因此今后的普法宣传工作要贴近广大公民的生活,使公民把法律看作本身的需要。唯此才能塑造出具有独立的政治人格和法律人格的知法者、守法者和用法者。如若不然,“失却了独立的政治、法律人格的法律意识,则依然有可能知识培养了“法奴意识”而非法治意识②”。
三、本土中国国民何以可以形成现代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作为意识的一种也具有外生性、反射性、接受性的特点,通过教育、观念变革等方式对其进行培养、完善成为可能。就中国的实际国情而言,法治意识在中国的形成已有一定的客观基础。一是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深入。法治最具价值的思想就是对国家和政府的权力进行限制和制约,并从制度体制上对专制进行彻底否定,由此带来政治的民主化与权力的法治化。对自由、权利、公平、平等的价值需求,必然促成社会生活主体对法律的运用、遵守、尊重和信仰,在内心形成法治精神,进而成为社会主体普遍的、基本的精神观念与理智选择。我国政治的民主化正不断深入,此为其提供政治土壤。二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主要是以利益为取向的交换经济,重效率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规则是以公平、中立、理性为特征的法律,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只能是法治化的经济,经济活动的主体精神就是法治化的利益精神。目前,我国经济己经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渐趋成熟和完善。此为其提供经济土壤。三是我国的思想界正不断开放。现在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大大地解放了思想,西方源远流长的法治史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与吸收的资源此为其提供了思想文化土壤③。
四、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的途径和方法
法治意识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包括公民意识、权利观念以及法律信仰。西方法治意识是社会不断发展,文化不断积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内容,主要表现为公民意识、权利观念以及法律信仰等因素的形成,从西方历史实践可以发现权利观念和法律信仰是互动关系,权利观念的增强将导致公民对法律的认识与对其价值的认同,有助于公民法律信仰的生长;反之,对法律的信仰也必将推动公民权利意识的扩张,从而推动法治意识的增强④。
我国普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公民法治意识。我国法治建设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法治化的路径,时间的紧迫性和法治建设路径的自上而下特点,使得我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等待在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自发地形成发达的市民社会和成熟的公民意识。我国要做的,是要在普法过程中积极地培育公民法治意识⑤。结合我国实际具体而言,中国的法治化以政府推动型改革为主导,社会民间自然生成的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制度、规范的力量为辅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政府主导力量不是统治者良善意愿的强加,而应是对社会需求作出的合理回应。正是这种具有特色的法治发展路径,决定了我国法治意识培育的模式是自发启蒙型和国家培养型模式的结合。
(一)公民法治意识的途径:制度完善
制度完善,构建合理化的法律系统,从实证方面实现法律合理性,是法治意识在法律中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机制。实现法治,首先是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问题,它要求立法要完备、执法要严肃、司法要独立、守法要自觉、护法要坚决。然后要强调通过人权保障来促进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感;通过完善民主树立公民对法律的依赖感;树立法律至上以培养公民对法律的神圣感;通过公正执法以加强公民对法律的正义感,健全完备的法制来增强公民对法治的信任感。
(二)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方法:培养教育和观念更新
提高公民现代法治意识主要可以通过培养教育和观念更新这两种方法来进行。
1.培养教育:提高公民现代法治意识的基本途径。
中国的实践证明,由于普法具有直接有效性、成本低、快捷性等优点而被国家当作提高公民法治观念和意识最为有效的道路所采用。培育和提高公民的现代法治意识,主要是通过普法教育、法学教育和学校教育三个层面来进行⑥。
(1)普法教育
公民法治意识现代化是大众普法教育的目标,途径为:
1)社会教育
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上,对广大公民进行普法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强化权利意识的培养。要转变长久以来的法制教育导向,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从注重国家、集体利益的保护转到对公民个人权利保护的轨道上来,不断强化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权威信念。要让公民知道自己的权利不仅是法定的、固有的,而且是神圣的。
在普法体制上,应逐步实现普法教育制度化。“在当前普法教育的制度化首先意味着要制定一部结构严谨、内容和谐、体制科学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普法教育的法律法规,把普法教育纳入法治轨道;然后还应当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如普法领导机构组织制度、普法责任制度、普法考试考核制度、普法经费保障制度、普法教育监督制度等⑦。”
2)权力机关依法用权教育
权力机关尤其是行政机关是否遵守法律,将直接影响和制约公民的法律权威意识的形成和培育,权力机关必须接受普法教育,树立守法意识,依法行使权力。
权力机关应当首先遵从宪法的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其次,权力机关及其行使者更需要接受现代法律教育,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形成现代法治观念,以法律约束权力,最终实现在法律统治下的以权力约束权力。
(2)培养网络法治意识
1)法学教育
法学教育或法律教育是国家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学教育不仅培养一批自身拥有法治意识的社会成员,而且这些社会成员还可以用他们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良好的法律素养去影响其他社会主体。
(3)学校教育
学校是培养和提高现代法治意识的重要阵地。提高现代法治意识,应当从小抓起,从学生培养起,故学校教育不可缺少。又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代表社会发展前进方向、积极向上的,尤其是当它与主流社会法制精神相一致是,它对主体的行为起积极的导向作用,主体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推进法治的实现;反之,它会对主体的行为起消极的影响,抵触或破坏法律,甚至导致以身试法。大学生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也是未来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重要来源,是未来社会的生力军,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特别注重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2.观念变革:树立公民现代法治意识的有力保障
树立公民现代法治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⑧”进行观念变革。
“观念变革”要求摒弃法是“阶级斗争工具”等旧有糟粕的同时树立良法统治观念、法律最高权威观念等现代法治观念,实现从人治观念到法治观念的转变。要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通过长期的教育,使法治意识深入人心。树立法治意识是促成现代法治精神的重要条件,法治观念的确立,首要的问题是要摧毁人治观念。从人治观念向法治观念的转变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走核心突破的方法,即彻底摧毁人们对权利的迷信和崇拜,确立法律的神圣至上观念。只有人们无限崇尚、信仰法律,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产生法律情感,提高法律意识⑨。
注释: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譯.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99.
②柯卫.当代中国法治的主体基础——公民法治意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190.
③柯卫.法治意识的差异及启示.求索.2006(12).
④柯卫.当代中国法治的主体基础——公民法治意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118.
⑤刘星.中国法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⑥柯卫.当代中国法治的主体基础——公民法治意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266.
⑦王学栋.普法教育和公民法律观念现代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6).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93.
⑨柯卫.当代中国法治的主体基础——公民法治意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28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93.
[2]柯卫.当代中国法治的主体基础——公民法治意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190.
[3]柯卫.法治意识的差异及启示.求索.2006(12).
[4]柯卫.论普法中的公民意识培养——秋菊的困惑引发的思考.政法学刊.2007.24(4).
[5]刘星.中国法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6]梁治平.法辨——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7][美]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
[8][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9]王学栋.普法教育和公民法律观念现代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6).
浅谈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篇12
一、要大力加强就业前培训, 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把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真正落实到位, 大量新生劳动力没有经过必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就直接参与就业, 不仅加大了就业压力, 也使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快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
二、要大力加强在职职工培训工作,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随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速度的加快, 过去那种一次学习、单一技能管终身的状况将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必须做到“活到老, 学到老”。经济结构的调整, 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要求劳动者有更高、更强、更全面的能力。应对这些挑战, 必须按照终身教育的要求, 不断加强在职职工的培训工作, 提高职工队伍的工作能力, 特别是要提高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能力。要指导企业完善职工培训制度, 建立健全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 实行竞争上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推动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结合企业实际, 提出以下几点:
(一) 规范企业教育行为, 以激励职工学习、提高全员素质为主要特征的企业教育运行机制
1.领导负责制。主要是规范各级领导抓教育的责任。即: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各级领导定期听取教育培训工作汇报;领导班子要确立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建设目标, 纳入各级领导岗位任期目标;将各级领导抓教育、办实事的落实情况作为年终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2.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证书制。结合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推行培训、考核、持证竞争上岗机制, 并相应建立职工培训档案。⑴生产岗位工人的培训证书主要包括:学历证、上岗证、技术等级证和特种作业等单项培训证书。⑵技术管理干部的培训证书主要包括:学历证、专业资格证、职称证和外语、计算机等单项培训证书。⑶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证书主要包括:学历证、任职资格证、职称证和各种短训证书。
3.聘任制。根据岗位工作需要, 按专业技术职务和职称进行聘任, 把持有学历证书、任职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作为被聘的必要条件, 被聘者有参加学习培训的权利和义务。
4.轮训制度。根据知识更新、科技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职工中实行脱产轮训制度, 把职工教育作为企业的一个蓄水池、充电站, 通过定期“蓄水”、滚动“充电”培训, 使职工不断增加新的知识和技能, 以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需要。
5.开展技能竞赛和技术能手表彰活动竞争机制。在各单位建立职工“竞争上岗制度”, 明确岗位标准, 规范考试、考核的内容、方式和周期, 采取“尾者富余”下岗的方法, 引导职工增强上岗靠竞争、竞争靠技能、技能靠培训的意识, 树立终身教育的新观念。
6.约束机制。依据法律法规, 制订培训、考核、使用一体化的配套政策。如对招工、上岗、提职、聘任明确规定:招工人员素质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上岗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提职人员必须经过任职资格培训;被聘人员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并参加继续教育等。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 规范和约束职工受教育的权利、义务以及各项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7.应需机制。根据经营生产发展, 每年由人事、组织等有关部门通过调查研究, 制定相应的人才需求计划;教育培训部门在了解经营、生产、科研培训需求的基础上, 根据人才需求计划, 制定职工年度培训计划, 做到以用定学, 按需施教, 真正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促进教育培训同生产、经营的紧密结合。
(二) 要整体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要大力加强再就业培训, 努力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再就业是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的根本出路, 再就业培训则是促进再就业的重要手段。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提高培训后的再就业率。要强化对劳动者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发展创业培训, 以培训促创业, 以创业促就业, 加快培养一大批技术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 提高全体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着重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培训, 培养一批企业急需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 以及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
摘要: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 越来越集中到人才的竞争上, 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要使劳动者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为此, 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 加快对劳动者各种能力的培养, 尽快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参考文献
[1]郭朝晖.《关于学习型组织与企业组织再造的思考》, 《企业经济》, 2002年第12期
【提高方法和途径】推荐阅读:
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方法和途径10-14
提高农村小学生艺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研究01-04
提高方法途径01-14
提高机关理论学习质量 增强理论学习效果的途径和方法12-04
青年教师较快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途径11-26
浅谈提高煤矿职工安全意识教育的方法与途径09-06
新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方法07-06
企业提高市场知名度的方法和技巧09-04
效率提高方法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