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学方法提高

2024-07-31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共14篇)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 篇1

――在课程标准下尝试新方法

福建省三明市列西小学?邓丽萍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收集,专家学者的讲座和示范课、展示课、研讨课的观摩等,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对传统教学与当前实施的新《标准》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了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存在的弊端,并尝试从树立新理念,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改变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结合教学实际,阐述新时期体育教师如何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课标、教学方法

问题提出:

??新世纪教育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当前,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要求未来的基础教育工作应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任务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也因此而备受关注。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均存在着弊端,阻障了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主要表现在:

??1、教学观念落后。体育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着重运动技能教学,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学上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质为目的,忽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锻炼习惯的`培养;重视少数尖子生的选拔和培养,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忽视终身体育的功能,学生学习了大量的运动技术,可是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并无多大的作用,离开学校后依然两手空空。

??2、教学方法简单。传授式教学方法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跟着老师做,不必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能“依样画葫芦”便是最好的教学了。这种重技能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造成许多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新时期体育教师如何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管见。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 篇2

转变数学学习方式, 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和措施能否实现,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科学地把握, 有效地实施。

一、多创机会,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就是有指导地开展小组教学, 通过让学生在一起学习、合作, 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优化。新课改以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认知途径。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完成以下过程:

1.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及教学内容设计课程目标及学生的任务, 然后按需要将学生合理分组, 分配任务。

2.向学生解释学习任务, 便于学生了解要达到的目标, 从而有目的地合作探讨。

3.检查合作学习小组合作的效果, 并不时地提供帮助 (例如回答问题、传授完成任务的技巧) 和提高学生的人际和小组合作技巧。

4.对学生的成绩作出评价, 协助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

事实上, 完成以上教学过程并非难事, 但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却不太容易。在课堂上如何让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 真正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进去, 有效地发挥其最大的优势, 还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合作学习中做到人人有岗, 人人有责。在课堂合作学习中, 要想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并不难, 而要真正做到让每位学生都去思考教师抛出的问题, 达到教师预想的学习效果就很难。所以, 小组合作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教师要确保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

2.在合作学习中注重总结学习成果。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 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 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 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3.注重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如果因为合作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也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所以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问题后, 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形成“统一”意见后, 再到全班进行交流, 逐步形成正确认识, 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学习兴趣, 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 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变教师灌输为师生共同体验

在实施合作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不同的阶段, 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学生自我感知时, 教师不仅仅是布置自学材料, 提出学习要求, 而是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与学生共同发现规律, 共同提出问题, 和学生一起产生疑惑, 感到欣喜, 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组内合作时, 教师也不是作旁观者或直接干涉、包办代替, 而是深入到学习小组内, 以小组一员的身份与小组成员进行合作、讨论、交流, 及时了解各小组的学习过程和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始终是学生的合作者;在组间交流时, 教师不是刚开始就倒向哪一方, 也不是对各组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 而是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交流、讨论, 甚至争辩、讨论, 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性引导, 在水到渠成之际为所学知识作出科学的归纳和总结, 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在合作与交流中, 学生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互相提问, 互相启发, 互相商讨, 互相激励, 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 他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而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总之,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 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复, 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参与讲谈

作为教育前线知识的传播者,要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面对初中历史毕业考试,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更加贴近现实与生活。固有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合。本人在教学中通过实践,结合历史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三种新型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一、讲谈结合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讲谈结合法是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师生谈话的方式逐步展开教学过程,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其中,既有教师对历史知识的系统讲述,也有学生的积极反应、自主探索。教学的过程是信息的传递过程和反馈过程的结合。

讲谈结合法适应了历史知识因果联系性的特点和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特点。历史知识的各个部分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历史事件既可能是前一个历史事件所引起的结果,又可能是后一个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原因,它们互为因果,环环相扣,构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正是从历史知识的本质联系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结构,进而认识了历史发展规律的。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历史教学,可以达到以故引新,学新联旧,以旧启新,新旧相连的目的。运用得当,学生的历史认识也就会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地向前迈进,螺旋上升。

讲谈结合法的结构程序为: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总结新课、检查巩固新课。导入新课即通过谈话联系与新授历史知识内容有关的旧的内容,既复习巩固已有知识,又引起新知识的学习。教学新课就是通过谈话联系已有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教学,层层相扣,使新知识逐步呈现,学生逐步接受新知识,总结新课就是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使所学的历史知识逐步形成历史概念和历史原理,建立起新的历史知识结构,并使之系统化和科学化。检查巩固新课就是一般通过口试练习和笔试练习两种方式进行,测试题目,不仅要达到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目的,而且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讲谈结合法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看图、图示、讨论等方法,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范畴。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可采用多种变式,因而是目前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初中历史教学。

二、参与活动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这种方法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活动,所谓参与,一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二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包含了教学活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所谓活动,则是指学生的主动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自己找资料,定课题,做实验,搞制作,既动脑又动手。它既表现于课堂教学,更表现于课外活动。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参与活动法特别适合于地方史和有关专题史的教学,它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学效果明显,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实施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一方法的运用要求较高,它不仅要有恰当的教学内容,明确的主题思想,还要有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最好与校、团、队的活动结合起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进行。

三、导学自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导学自练法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其职业的特点和年龄、智力及知识水平的优势,理应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和引渡上;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理应接受教师的主导。然而,学习活动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都有赖于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构建为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导学自练法的着眼点就是指导学生利用其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充分的主动实践,使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同步充分到位,从实质上内化为其新的知识结构,并成为以后重新建构、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

导学自练法在功能目标上突出强调了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同时,它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概括知识的结构,熟谙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作出精要的表达,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并作耐心的辅导。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已意识到历史教学方法的重大作用。我相信,集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历史课,是一块肥沃的热土,它正等待着有志之士的开发,它的明天将更美好、更灿烂。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 篇4

2010学年度,我参加了“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通过各位名师对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教育研究的过程方法、研究成果的表述等知识的讲解,使我对教育研究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各位名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互动交流、数学工具运用、测试命题等策略地细致讲解,使我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进一步认识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了更新,真是受益匪浅。我认为要做好数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抓住备课、课堂教学、课后测试这三个关键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认真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1、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2、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预设。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信息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

1、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

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注重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一是注意提问方式,有效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急于得出问题的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给足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得出问题的结论。二是注意课堂提问目的,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教师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便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课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问题的解决,也就自然攻破了重点和难点。三是课堂提问表达要简单明了。为了引起学生积极有效的思考,课堂提问必须明确提问的意思,教师提问用词需要准确流畅,关键性的词语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否则会误导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可涵盖太多的信息量,要突出知识的重点,否则学生的思维会过于开阔,从而无法突出问题的主旨。

4、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5、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课堂练习,是减轻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如果能以学生的知识自主构建的过程为出发点,根据知识的纵、横联系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能展现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弄懂知识的来龙去脉;能让知识的教学过程成为学习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处理、最终内化成知识的过程;实践与创新的过程。

三、抓好课后测试,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1、注意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在命题中,应对基础知识全面考查,突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操作技能的必要性,以及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既注意覆盖面,又注意突出重点,有利于从不同层面对数学主干知识进行考查。

2、注意题材选择,把握情境性。

传统命题大多采用纯文字、符号来陈述和表示数学问题,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接受。命题时可拓展思路,联系生活实际,将数学题目渗透具体情境中,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中各要素进行观察、理解、想象和思考。注意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与灵活性。

总之,重视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始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多种手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 篇5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认知问题和理解问题已经进入了新时期儿童思想理念。可想而知,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显然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作文质量?怎样才使教师从繁重的常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真正地投身于课程改革的研究之中?我通过十多年的小学生作文批改实践,觉得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作文批改也应有探索性的改革。通过大量的学生作文批改尝试,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这里简单介绍我是如何进行的。

一、互相讨论,小组批改。

学生作文是学生在学习、生活等过程中的感受反映,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是写不出来的,纵然部分学生想象性写出来了也不够具体。小作文正是弥补学生写作时内容的不足,“小”就小在学生可以将学习、生活中某一感受、想象、认知、理解等用很少的文笔记下来。这一工作,我要求小组互相学习,共同修改,将班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各小组讨论修改方法,教师对各小组推出的好句子、段落再进行点评,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兴趣,培养学生作文自改能力。

二、点面结合,集中修改。

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高年级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也随着增加,如何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有进一步的提高,我采用的是“点面结合,集中修改”的方法。在班上,我将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出示,首先让学生总结写得好的地方,然后按自己的思路,修改自己认为应该修改的地方,最后小组共同讨论,再将修改后的文章组织学生共同学习。

在实际创作中,我让学生观察校园,以《可爱的校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真实、具体、感人。结果交上来的作文中除少数学生达到要求外,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没有把校园的“可爱”写出来,文章像老师提问一样,简单地回答问题,列举了一些景物的名称,几句流水话,全篇文章字数不达百字,就算作文了。如果让教师批改,纵然改成了一篇好文章,那里面的字句、篇章已经是面目全非了,这还算学生自己的习作吗?

鉴于此,我让这位学生自己改,一次不行,再来一次,直至可以为止。后来,这个学生的作文改出来后,与以前大不一样了--按照从远到近的观察顺序,并且有了丰富的联想,重点描写了飘扬在校园上空的五星红旗,还谈到了自己对校园的美好感受,写出了校园的真实可爱,文章条理清楚,内容真实,全篇文字达千字,成了一篇好文章。我将这一学生前后两篇文章相比较,紧紧抓住这一学生的作文变化鼓励其他学生,学习这一学生的作文精神,然后让大家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多次修改,班上学生作文有了普遍提高。通过这一集中作文修改的训练,学生作文习惯得到了培养,同时教给了学生作文修改的方法。

三、开展集体性作文

所谓集体性作文,就是教师利用作文课让学生按照作文要求,将各自的感受或作文思路说一说,甚至对其中某些字句、段落也说一说,营造一个较大的作文资源库,让学生能够在其中选择许多自己觉得好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写作,共同提高作文能力。经过这一作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作文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作文改革的实施,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对学生口语交际也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对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各项作文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督促和辅导,离不开教师的鼓励与表扬。只有教师长期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养成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 篇6

长脸脸比较长的人,从视觉上横向拉宽脸是关键。刘海可以厚一些增加整个头部的圆润感。脸颊两侧的头发向外呈圆形造型。厚重的齐刘海遮挡住一部分额头,大大修饰长脸的印象。脸周围的头发横向展开,彻底消除脸过长的印象。

圆脸脸比较圆的人,需要营造出修长清秀的印象。脸颊两侧的头发,可以对较宽的脸部稍作遮挡。打造刘海时制造了不经意的分缝,即图上所示A的区域。 脸颊两侧的头发用大号卷发棒向外卷,卷起的弧度,正好可以稍稍修饰宽的脸颊,这样就打造出修长的小脸了。

倒三角形颧骨突出是很多女生的噩梦,这样的脸型看起来像倒三角形或菱形,其实也完全可以用发型来进行脸型的改善哦!用中分的柔软长刘海,来掩盖突出的颧骨。注意刘海要打造出自然的蓬松感,如果都趴在脸上起不到修饰效果。隐藏了颧骨的长刘海,反转后效果更佳。脸的内侧和外侧的两边用菱形的形式整理,小脸效果也提高了!

方脸棱角分明的脸型,给人以硬朗的印象,制造有弧度的刘海,有效柔化线条。 用卷发棒卷出有弧度有张力的刘海,自然随意的修饰脸型。打造时,可以先用卷发棒卷出弧度,然后再用手指拉松。因为本身脸型比较方,额头处的刘海可以向上走,有效的拉长脸型,变成标准的椭圆形。

改变教学模式 提高学习效率 篇7

一、构建新课标下新型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变注入式、题海战术式为启发式教学、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传统教学中, 一般是教师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来回答, 而大部分学生皱眉低头, 极不情愿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设法解决问题, 这样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现在中考的开放性题目体现了这一点。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课堂感情要真挚, 教态要和蔼。尊重和信任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尤其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 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样, 学生才会把教师当做知心朋友, 他们才会把心里话, 真实的学习信息告诉教师。

二、 正解评价学生, 激励学生学习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进行标准化答案的书面测试, 考查知识、技能、技巧等, 只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对价值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科学精神、学习情绪方面的综合评价。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单一的以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 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考试内容方面, 不仅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更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 过去的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而现在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因此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布置作业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

转变作业方式, 优化作业设计。学生是完成作业的主体, 他们对事物的体验、兴趣各不相同, 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知识积累等因素的不同, 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级梯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地选择作业和完成方法, 把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特长选择作业, 可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由学生自己根据当天所学内容, 从课本的练习中自主选择题目来完成, 对完成的作业数量不作统一要求, 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可少做一些。这样的作业设计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既让优等生有发挥的空间, 又保证学困生在努力后能够获得成就感, 让他们寓写于乐。

布置作业应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例如:在水泥球场上进行班际篮球比赛前, 为了防止运动员打滑跌倒, 下列措施错误的是:A.在球场上撒些小沙子;B.运动员穿的鞋底带有凹凸不平的花纹;C.扫净水泥地上的小沙子;D.穿上平底的塑料拖鞋。

四、培养兴趣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学生对物理感兴趣, 他们才会不怕艰苦, 才会愉快地、积极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1.上好第一节课——《科学之旅》。

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这节课中, 适当做一些实验, 使他们感到新奇易懂, 利用奇妙的物理现象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制造反差、设计悬念,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形成疑问。例如:广口瓶“吃”鸡蛋、装满水的大试管倒过来后能将小试管吸上去、纸片托住倒放玻璃杯中的水、用冷水使烧瓶中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等。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更激发了探究其原因的动力, 也就更加“想问”了。

2.借助物理事实,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现行新教材在内容上, 涉及范围广, 可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理现象, 如:回声的形成;热气球的升空;海市蜃楼的形成等。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 并善于挖掘日常生活、生产中一些实例服务于教学, 让学生感受到, 学习物理生动、有趣、有用, 且能使人变得聪明、懂事。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越来越强。

3.利用口诀帮助记忆, 以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虽有趣、有用。但也有一些内容较枯燥乏味, 但又不得不记。如:天平的使用, 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 尤其是农村学生。课后可编口诀让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记忆:调节天平歌诀——“水平台上放天平, 游码标尺左端零;横梁调节动螺母, 平衡指针中线停。”称物歌诀——“左物右码轻轻放, 镊夹砝码不能忘;移动游码复平衡, 使用天平我内行。”

五、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

对一些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的现象, 利用多媒体来创设问题情景, 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 有机地合成,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容易将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 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 培养创新思维, 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特点, 把看不到、摸不着的磁场以磁感线形式, 用课件形象地表现出来, 让学生一目了然,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 要提高学习效率, 远不止上述几点。这仅是我个人在这几年新课程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亦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改变教学观念 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篇8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新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问题,提出了坐标法,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相结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几何研究的新观点,从而创立解析几何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我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三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

例:已知 a>=0,b>=0, 且 a+b=1, 求证 (a+2) (a+2) +(b+2) (b+2)>=25/2,证明这个不等式方法较多,除基本证法外,可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构造直角三角形等途径证明。若将 a+b=1(a>=0,b>=0) 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线段,也能用解析几何知识求证。证法如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取直线段 x+y=1,(0==1), (a+2) (a+2) +(b+2) (b+2)看作点(-2,-2)与线段x+y=1上的点(a,b)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由于点到一直线的距离是这点与该直线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而 d*d=( -2-2-1|)/2=25/2, 所以(a+2) (a+2) +(b+2) (b+2)>=25/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对一个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如何设计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或模型。如证明组合恒等式Cnm=Cnm-1+Cn-1m-1,一般分析是利用组合数的性质,通过一些适当的计算或化简来完成。但是可以让学生思考能否利用组合数的意义来证明。即构造一个组合模型,原式左端为m个元素中取n个的组合数。原式右端可看成是同一问题的另一种算法:把满足条件的组合分为两类,一类为不取某个元素a1,有Cnm-1种取法;一类为必取a1有Cn-1m-1种取法。由加法原理及解的唯一性,可知原式成立。又如,经营和开拓市场时,我们常常需要对市场进行一些基本的数字统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来驾驭和把握市场的实例也不少。这类问题的讲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大有益处。

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就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互相配合能解决的问题,增进学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如我又在讲授球的体积公式时,课前我让20名学生用厚0.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5、9 …… 0.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又让40名学生用厚0.2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75、9.5 …… 0.5、0.2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课堂上我先把球的体积公式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用两根细铁丝分别将两组圆柱按大到小通过中心轴依次串连得到两个近似半球的几何体。让大家比较它们的体积与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体积,发现第二组比第一组的体积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如果纸板厚度变小得到的几何体体积愈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帮助学生发现了球的体积公式另一证法。同时不仅向学生讲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材料为什么让大家各自准备,而且有意识地让学生损坏串连到一起的几何体和各自的小圆柱。通过这些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数学教学具有不仅使学生学知,学做;而且使学生学共同生活,学共同发展的目标任务。

知识改变工作方法 篇9

―――阅读季心得体会 自从阅读季活动开展以来,支部组织学习了党史,使我对我们党有了更新的了解,让我对党的崇敬之情有增无减。有了党对人民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现在正处于阅读季的第二阶段,支部组织学习内容是根据自己的自身实际工作情况学习并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在这一阶段,我学习了新版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到办公室工作半年多的时间了,这半年多的时间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对标准的认识更具体,更深入了,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对外、对内的管理知识,对岗位的要求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对公文模板的应用也有了了解。

公文格式对公文用纸的要求、版面的要求、印制装订要求、要素编排规则等都做了具体的说明,《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也有相应的举例说明,使学习者能更快更好的掌握好公文格式的应用。

办公室的工作具体的就是公文处理工作、内部管理工作,我的岗位的针对行政管理的,所以,必须掌握具体的业务知识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的知识,这样才能遇到不同的工作环境更快的适应,更合适的去处理问题。

通过这次阅读季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同方面得到了提升,无论是否开展阅读季活动,我们都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更好的方法去更好的工作。

知识改变工作方法―阅读季心得体会

机关支部:张金霞

创新教学方法与改变学习方法 篇10

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包括一堂课的学习任务,一个章节的学习任务、一个学期的学习任务,要做到心中有数,早作计划,早作安排,这样才胸有成竹。学习有了明确的要求,便于自我检测、反省、提高。

(2)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是靠重复同样的行为逐渐固定下来的东西,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要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先看书后作业的习惯及有错即改的习惯。

(3)分析整理与综合归纳相结合

日常学习都是以课为单位进行分散学习,所学的知识是零乱的,也是琐碎的,通过一段时间、一个单元(章节)的学习,需要进行分析整理,概括总结。要适时整理笔记,及时概括课文内容及课程结构体系。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 篇11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生是在特定的情景模式下,通过与老师或同学进行沟通合作,并且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主动运用意义构建的方法,自主的进行知识的获取,建构主义理论下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在学习环节中起到的是指导和推动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意在通过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在会话中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学会主动索取知识。中国生物教学的现状,是主要依赖填鸭式灌输,没有意识到要以学生为中心,仅仅是教学人员进行知识灌输,无法融入新课程内容的中心思想。所以,要改变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就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一、随机进入教学法

应用随机教学法,引导学生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人手方式,做到从多种角度、多种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随机进入教学法比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更为优越,它更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知识的全貌。随机进入教学的方法的基本操作程序为:教学情景呈现一随机进入学习一思维训练一小组合作学习一教学评价。在进行高中生物的授课时,通常在进行新课程的讲解时使用构建主义理论下的随机进入教学法。举例说明,苏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向前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随机进入学习法的应用,用塑料袋、布等材料进行细胞膜学习的引入,并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入的材料与生物学中细胞的什么结构是相似的?什么材料更能够表现这一结构的特点?通过这种引导,进行基本教学情景展现。然后,教师可以结合试验相关图片,展示生物膜结构的剖面图等,使学生全方面了解膜结构的流动向前模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到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生物膜结构的知识点,随机获取知识,循着适合自己的切入点。结合教学材料,进行课堂演示,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主思考,这样可以给学生锻炼开创新思维的机会。在教师运用对随机进入教学法进行教学期间,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和改善,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二、抛锚式教学法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该是传统理论中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教学意义的构建者。学生不再被动被灌输知识,而是主动求知,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抛锚式教学法,还可以称作基于问题教学法,或实例式教学法。锚指的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将问题抛出,学生自主研究,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其操作程序为:情景创设一问题提出一自主与合作学习一学习效果评价。高中生物在进行复习课时,经常用到抛锚式教学法。举例说明,苏教版必修一课本中,《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课堂复习过程中,教师利用抛锚式教学法,运用多媒体配合,图片展示我国癌症病人的现状,说明他们的身体状况以及生活习惯,由此再引申出癌症的发病率以及癌症的危害。运用构建真实情境的方式,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情景模式下向学生抛出相关问题,如癌细胞的数量与其结构有什么关系?影响癌细胞的数目的结构变化存在那些因素?也可以将真实事件作为“锚”抛出,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或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巩固细胞学相关知识,学生间互相讨论,在复习过程中独立进行知识整合。这个例子中,癌症的概念就是“锚”,抛出这个核心问题后,学生独立寻找线索,从而引出癌细胞结构变化、数量变化等知识点,从而系统全面地进行复习。这样的复习过程,可以做到对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做到活用,让学生自己独立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三、支架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特定的概念框架,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就叫作支架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中去,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操作程序为:教学情景引入→支架搭设→自主与合作探索学习→效果评价。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中应用广泛。举例说明,苏教版教材中《观察植物有丝分裂》一课中,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案例来剖析植物的有丝分裂过程。在对有丝分裂的概念以及过程进行了学习后,老师可对学生提出问题,如在洋葱根尖的培养过程中,应选择什么样的外界条件?在其根尖分区时,可不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有丝分裂?按照“最近发展区”原则为学生们搭建跟试验有关的概念支架,引导学生根据支架分小组进行讨论研究,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并将其完成,使得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在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各个小组的总结发言,小组间交流展示成果,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独立讲解实验原理。支架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建立学习共同体,提高学习效率。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 篇12

一、“走”——走出课堂,走近生活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教师在传授写作知识和训练作文能力的过程中,必须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作文学习中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几方面去取材:自己的内心世界、班级热点、校园花絮、父母亲友的故事、读书杂感、风花雪月、花鸟鱼虫、遥想未来、仰望星空等。让现实生活的真实在作文课堂得以再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作文就是磨砺人生。让学生多到生活实践中去学习锻炼,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作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作文教学体系,从而摆脱封闭的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为了避免让学生思考局限在课本上,局限在课堂上的问题设置,就要解除羁绊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激发学生写作愿望。同时使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大胆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二、“转”——转“被动式写作”为“主动式写作”,在写作中进行创造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教育

观念落后才是真正的落后,观念转变的程度就是发展的速度。现在的写作教学多是“被动式”的写作,这样的教学不仅忽略了学生表达自我的动机与欲望,也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写作的创造性质。学生的写作更多的是在完成作业与任务,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设想与设计,来创造一件作品。学生普遍没有“作品”意识。最极端的就是抄袭,最拙劣的是抄袭全文,更多的是抄袭别人的思想、别人的表达、别人的思路。原因在于写作教学无视学生自我创造的冲动,扼杀了他们创新的欲望。例如,《在铭记与忘记的两岸》这篇“高考满分作文”,无论语言多么花枝招展,都掩盖不了表达的苍白无力,因为它表达的内容是肤浅而俗套的。作者提出“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作者所理解的“该忘记的”,就是那些不愉快的、不成功的、不顺利的人生经历,以及社会的阴暗丑恶的一面。这个观点经得起推敲吗?遗忘不是灵丹妙药。有时候.遗忘确实能给自己带来安慰和超脱,但这样的遗忘是短暂的,是肤浅的,因为遗忘毕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改”——改文风,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文风与健康的审美趣味

文风是一个人写作的思想、观念、品质等综合体现,是影响作文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古人早就有“文如其人”的说法,道出了人与文的关系。做人与行文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尤其是在成长期的青少年。我们在上面提到作文课堂要走近生活,势必鼓励学生大胆书写生活,书写自我,这是一种真实的表达。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写作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健康的文风尤为重要,只拿无聊与肉麻当有趣将给他们的精神成长留下阴影。《在铭记与忘记的两岸》一文,作者的审美趣味显然被时下的作文教育给“异化”了。与抒情化的感性语言相比,说理的语言应该更理性化,要求逻辑性。这篇文章的语言看起来很美,却偏离了说理的需要,总体上给人以含混不清的感觉,这恰恰是说理的大忌。

文风是一个时代文化风气的重要方面和内容。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刚健质朴的文风,正如“汉唐之音”所显示的那样。同时,一个时代的文风也会反过来参与造就这个时代的人格。重视写作的教育价值,必然要求我们重视文风的教育。

改变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篇13

紫湖初中

张邦群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纵横古今中外,所以语文课应该是最有情趣、最有活力、最具表现情态的课。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并不风光。虽说“文无定法”,教学方法却似同出一门,多是“字词–段意–中心”。到头来,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最让他们头疼的就是语文,最不怕耽误的也是语文。很多教师也抱怨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不知该怎么教了。到底是什么让语文教学走进了误区?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灌输和接受模式,把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教”为“学”服务,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变教师的主体为主导,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语文课才会有新的起色。

一、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所学材料”是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我们教科书中的课文尽管是“文质兼美”的,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但是由于知识和年龄的关系,学生不可能初接触课文就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沟通,这就需要我们向魏书生老师学习,在导入教学内容时下一番功夫。让学生在了解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就产生读文章的兴趣。通过自己的对课文的了解,比老师一一介绍效果要好得多。有了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就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一个个教学环境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的、平等的,涉及知识、内容、训练重点的丰富多彩的讨论,经过讨论、思考,师生答成共识,教学的难点也就突破了,训练的重点也就完成了。

二、倡导开放氛围,培养自学能力。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已成为世界教育领域的共识。许多教育学家都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把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到突出的地位,并把它看成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之一。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叶圣陶也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些真知灼见对于我们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具有很深刻的启示。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当装纳知识的容器,要充分估价学生,倡导民主的教学,营造轻快、融洽的气氛,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实践“353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导向”下学生明确了学习要求、学习重点、,带着兴趣,带着思考,去自学教材,去发现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自学能力,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抓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形成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内的教读和课外的自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观察、想象;学会积累、思考;学会运用、创造。一篇课文可让学生粗读一遍,了解大概内容,接着指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精读、揣摩、鉴赏。在此基础上知道学生快速阅读,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预习、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等读书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方法,形成较强的自读能力,就会变成自觉的需要。会阅读,能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是发展学生智力,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三、创设交流空间,引导学生参与

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一)、留足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切不可急于求取答案或是告知因果,而应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可能会一时答不上来,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咀嚼、品味,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发挥了内在的创造力。

(二)组织小组讨论。讨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形式。它既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能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集思广益,便于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自我解惑,自我提高。目前,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前后四到六人为一组,小组里必须有上、中、下游生恰当地搭配。这样。上游生可以得到发展,中游生可以得到锻炼,下游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的教师以“问题包”的形式叫各小组认领,这确实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我们衡量一节语文课效率的高低,不能只看教师讲解了多少内容,学生记了多少笔记,做了多少练习,而要看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多少。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无论学校的教学大纲编得多么完善,学生在毕业以后必然会遇到他们不熟悉的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技术。那时候他们将不得不独立的迅速地弄懂这些东西并掌握它。只有具有一定品质,有较高发展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应付这种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才会在学习探索中、质疑解难中,逐步成长为“具有一定品质,有较高水平的人”,才能符合新时期对学生教育的要求。

高效课堂从改变教学入手 篇14

构建高效物理课堂,就是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教师应摒弃原来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融入课堂,实现全面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任务是听,毫无主动性可言,难以集中注意力,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新课标的实施,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获取物理知识,拓展思维,提升物理素养,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

一、创设有效情境,构建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情境的创设能够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分析,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升学习效果,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例如,在教学《噪声的控制》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对噪声有更为明确的认识,了解噪声产生的危害和如何进行控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有效的情境。教师拿出一块硬纸板,让学生拿着来回剐蹭教室的窗玻璃,让另一名学生拿着一根棍子来回摩擦黑板,又让一个学生拉着自己的桌子擦着地面动,在教室中,一时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怎样的感受,学生纷纷摇头提出感觉很不舒服,教师趁势提出了噪声的概念,接着教师告诉学生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噪声有哪些危害后,向学生提出“既然噪声的危害这么多,那么要如何控制噪声呢”这一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教师激发出来,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寻找噪声的控制方法。这样,学生对噪声有了比较清晰、透彻的认识,增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有了亲身的体验,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思考。

二、组织讨论学习,构建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讨论、学习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所运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做到取长补短,从而打造出高效课堂。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给学生引入了思考、讨论的问题,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一名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由于突发状况,这名乘客要求司机停车,还没等车停稳,这名乘客就着急着跳下了车,那么请讨论这名乘客落地点在哪里?”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讨论有了目的性,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进行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教师让学生说出讨论的结果,全班形成了三种观点,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名乘客会落在汽车的前面;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名乘客会落在汽车的后面;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乘客将落在原来的对应位置。面对三种回答,教师让学生思考惯性的概念,再次要求持三种观点的学生重新组合在一起,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由于惯性,乘客会具有与汽车相同的速度,汽车在做减速运动,而乘客会以原速度向汽车行进的方向运动,这样乘客就会比汽车运动得要远一些,因此乘客会落在汽车的前面。这时,有学生提出这就和站在匀速行驶的火车上的人在跳起后会落回到原地是一个道理,显然,学生对惯性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在讨论中有了思维的撞击,提升了思维能力。

三、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效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会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不仅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学习,还能在愉悦的状态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构建出高效的物理课堂。例如,在教学《声音是什么》时,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采用了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当人们在空旷的操场上说话时,很难被别人听到,可是以同样的力气在屋子里说话时,就会感觉很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屋子里的空气没有流动,使声音很难传播吗?还是因为空旷的操场空气稀薄导致声音太小?又或者是在屋子中说话会有回声,而此时回声与发出的声音混合在一起,才使得屋子中声音比较大?教师给出一连串疑问,引导学生有方向地进行思考。学生在这个比较熟悉的场景中,自然会根据教师对声音传播内容的讲解进行分析、筛选,想到在屋子里声音会与四周的墙壁发生碰撞,会被反射,由于屋子的空间小很难分辨出反射的声音和原声,在无形中加大了原声,使人们听到的声音较大。最后得出结论,回声与原声的共同作用,导致在屋子中声音会感到吵。熟悉的场景,使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在熟悉中产生学习期待,还能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锻炼思维,提升物理综合能力。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顺学而导,将学生置于课堂中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动学生的思维,构建优质、高效的物理课堂。

上一篇:电子商务师经验电子商务师考试注意事项提醒下一篇:纪录片《鹰之重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