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2024-05-11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通用10篇)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篇1

因为年轻,所以会经历一些事情,比如爱情,比如友情。

没有人能够永远快乐幸福的过每一天。

没有人能够坦然的面对自己的坚强和软弱。

让我们成熟的,是经历的,是磨难的。

让我们幸福的,是宽容的,是爱的。

让我们心安的,是理解的,是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不知道为何,有些东西就是无法改变。

也许,是因为还没有找到真正的梦想。

也许,还在追求那永远不会有的完美。

曾几何时,我们虚荣过,幻想过,为狭隘的目标奋斗过。

待到重新回头看待这一切时,觉得很多事情都云淡风轻了信任的。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会在未来走的更加好。

因为抛弃了不必要的包袱,生活才会更美好。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篇2

作为公益组织,花旦工作室是一家以中国流动人口(农民工妇女、儿童)为服务对象,主要以参与式戏剧方式,帮助个人与社会进步的非营利组织。它的创始人及员工也多为年轻女性。在这里,神奇的戏剧艺术让每位参与者发掘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的能量,美丽绽放。

创建“花旦”:在中西文化差异中坚定执着

2006年初夏的一个周末下午,在绿树成阴的北京日坛公园里,一群穿着印有“花旦”脸谱T恤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开展活动,他们的欢声笑语引来不少游客驻足围观。这群说着不同语言、带着不同口音的年轻人来自一个共同的组织——“花旦工作室”。其中一个蓝眼睛、栗色头发的外国女孩尤为惹人注意。她就是“花旦工作室”的创建者卡罗琳·沃森(Caroline·Watson),一位出生在香港的英国人。

大学期间,卡罗琳就读于英国兰喀斯特大学戏剧专业,毕业后专注于用参与性戏剧的方法来进行培训的工作。在英国,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拥有十分完善的戏剧教育体系。参与性艺术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它本身孕育着无穷的可能性,可以运用在各种领域,打破人的思维局限,激发想象力与潜能。自幼受西方艺术理念影响的卡罗琳相信“戏剧可以育人”。

这个会说广东话,喜欢中国饮食,有着强烈亚洲情结的英国女孩开始注意到,在中国,流动人口每年以600万至800万人的速度增长,外来务工的劳动者大批涌进大中城市,但他们的生存环境、受教育水平、法律保障体系、经济水平等尚处于被动的地位。卡罗琳开始思索怎样通过参与式艺术的方法对他们的心灵产生影响,从而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带着这个梦想,卡罗琳回到了亚洲,期望能对曾经影响她成长的中国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然而,戏剧毕竟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为了便于中国人更好地理解接受,策划者想出了“花旦”这个名字。“花旦”在中国戏曲里代表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性形象,这与工作室最初将服务对象定为外来务工的妇女相切合。卡罗琳希望,通过戏剧的感染力及即兴表演、讲故事、各类游戏等创新思维方式的培训,帮助务工女性发掘潜能、建立自信,成为像“花旦”那样的优秀女人。

2004年9月,卡罗琳在北京发起并创建了“花旦工作室”,2005年6月正式在香港注册。对于一个仅靠着个人闲散资金在中国做公益事业的外国人而言,卡罗琳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她不仅要适应中国的文化,适应与中国人的交流方式,而且她的收入仅来自新东方学校的培训工作,对于境外注册的公益组织,她所承担的额外负担也更多。而对于大众而言,参与性戏剧听起来仍然是十分抽象的新鲜事物,花旦工作室在创建初期也总是被误解为唱戏的剧团。与此同时,工作室仅凭着卡罗琳一个人资金的投入,困难重重。相对于现实的困难,花旦的理念不免有些理想化。“花旦”的志愿者们也曾动摇退缩,但是当他们看到一个老外凭着一腔热情执着地在中国做公益,他们被深深地感动着。尽管在资金上大家无能无力,但都以自己的方式给了卡罗琳最有力的支持与鼓励。

一开始,卡罗琳的团队在东城区九道湾胡同里租了间平房。2006年,租赁合约到期,工作室只能从胡同的平房里搬了出来。由于资金匮乏,没有可供活动的场所,大家只好将活动地点定在了户外的北京日坛公园。好在已经是夏天,公园里郁郁葱葱,参与者每个周末都会在公园的草坪上度过他们最快乐的3个小时。“花旦”就这样维持了大半年之久。幸运的是,很快SOHO大楼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活动场地。2008年,靠着国外基金会的支持,大家终于有了固定的室内活动场所,几位一直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也成了“花旦”的正式员工。

参与性戏剧的魔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

在“花旦”主页上有这样一句话:通过戏剧挖掘潜能。工作室成立之初,就以完全开放的姿态吸引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学生、务工人员参加定期课程的培训。

针对务工人员,首次交往,工作人员会设置一些热身游戏环节,帮助大家相互认识。例如通过扔球游戏,在向对方投球的同时迅速清晰地介绍自己。伴随着动作,尝试用最响亮清晰的吐字喊出自己的名字,无形中让他们变得自信,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瞬间被打破,气氛变得轻松融洽。经过热身,每个人头上都渗出了欢乐的汗水。一位参与者在活动结束后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两个小时。”“花旦”所有的活动项目都有一个“程序和结构”,使参与者能够把游戏和真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游戏有所思索,认识最真实的自我。这样,经过定期在花旦系统的培训,当他们重新回到自己的岗位后,会表现得更积极向上,拥有更健康的心态。

2007年,“花旦”开始与“打工子弟”合作开展“豆芽项目”,服务对象是务工人员的孩子。他们每周会在打工子弟学校上一次课,给孩子们创造一定的情境,引导孩子们表演。孩子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表演可以让孩子们开拓思维,如果以后遇到问题时,孩子们会想出多种解决办法。由此,让孩子们在现有的空间之内,创造力得到激发,开启更多的想象之门。同时,“豆芽项目”会邀请家长观看孩子的表演。这些家长每天为生计疲于奔波,疏于或者不懂同孩子之间的沟通。在花旦工作室所提供的舞台上,虽然没有耀眼的镁光灯,但是孩子们通过肢体表演获得了关注。参与式戏剧让家长了解到:爱与尊重可以让孩子身心更加健康。

当然也有的孩子不善于表达,不喜欢表演,参与式戏剧可以提供多重选择。不喜欢表演但喜欢画画的孩子可以安排他设计布景,让他在团队中学会与别人沟通合作。一个小女孩,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特长,一度很自卑。但是她回家会手舞足蹈地把每次上“花旦课”的经历滔滔不绝地讲述给自己当保洁员的妈妈听。直到有一天,她很认真地告诉妈妈:“我喜欢自己构建故事,我想我有当导演的才能。”

2009年,“豆芽项目”获得了一次与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合作的机会,他们以《美女与野兽》为脚本,运用舞蹈和戏剧的创意实践,创作了一部舞剧,20位来自打工子弟学校7~9岁的孩子站在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

工作室像这样的项目还很多。作为非营利组织,她们通过与其他NGO合作项目、提供企业培训与咨询服务等获得独立的经济来源,用以投入儿童教育、妇女维权和四川灾后建设等公益项目的运行。卡罗琳和她的伙伴们相信“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戏剧表演能像一座桥梁,最大程度地提高帮助大家打开想象力、构建力、实现自我潜能的开发,放飞心灵,充满爱地去生活。

摸索中前行的志愿者:“花旦”改变了我们自己

“花旦工作室”的成员大部分是由志愿者组成,这些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每周日定期聚在一起开展活动,他们称自己为“花旦人”。对于他们而言,“花旦”不仅帮助别人实现突破,也改变了他们自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董芬。她是“花旦”的第一位参与者,19岁那年从云南的农家来到北京打工。最初,她胆小自卑、沉默内向,不敢奢望有自己的梦想。但自从在“花旦”学习后,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她开始积极地与人沟通,分享自己的想法,到后来自己独立运营项目,成为“女性项目”负责人,她本身的灵性与智慧充分表现了出来。对于她而言,“花旦”是一个继续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展现自我的平台。如今董芬在大伙眼里成了一个“表达力强也很有想法的姑娘”。

曾经是宾馆保洁员的打工妹仲娜,一直梦想能成为一名老师。但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无论是从学历、背景而言,要实现梦想并不容易,她的家人也觉得是天方夜谭。但自从加入“花旦”,她身上的潜能被充分激发,现在她是“豆芽项目”负责人,带领孩子开展活动,自信快乐地与高校教育者一起探讨艺术的实践。梦想的实现,改变了她的人生。

与这些从打工妹发展而来的“花旦人”略有不同的是来自江西南昌的陶阳阳。2005年,她来北京备考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在宾馆看到电视《半边天》节目中卡罗琳用参与式戏剧在作培训,同时也在招募志愿者。一切都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阳阳很快成为一名“花旦”志愿者。

阳阳是城市里长大的独生子女,很有现代感,有很多的创意,但也会有过强的自我意识。花旦的工作很重视团队的合作精神,“我在与队员的合作中开始懂得与人交流的多种可能性,学会了与人分享与互相帮助”,为了“花旦”的工作,她甚至放弃了一次难得的表演机会。

2008年的时候,阳阳24岁,她参加了汶川地震的灾后项目。5月底到汶川的时候,重建工作还没开始,余震不断。那里的孩子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阴影。阳阳与同去的十几个志愿者有针对性地带领孩子做游戏,用参与式戏剧的方式,让他们思考未来有多么美好。“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忘记危险,孩子只有在快乐中才有安全感。”阳阳在对外介绍“花旦”时神采飞扬,而对于在四川一个月吃泡面,没水洗澡,晚上睡帐篷的经历却轻松调侃,一笑置之。

正是这次四川之行,让之前一直在“花旦”摸索前行的阳阳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她顺利地从一名志愿者转变为“花旦”的员工。“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花旦’之间是彼此需要,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与‘花旦’价值观合拍的东西。”

通过所有“花旦人”的努力,如今花旦工作室已经初具规模并逐步完善,参与式戏剧也开始得到社会的认可。然而,通过戏剧这种艺术方式来激发潜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注定了“花旦”人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幸运的是参加过培训的人都感到放松、变得自信。“花旦人”让他们的工作室充满了神奇的魔力、爱和感动,他们以自己身上发生的质变,成为“花旦”最好的形象大使。她们的公益事业,像“花旦人”脸上积极乐观的笑容一样美丽绽放。

编辑/任 涓woshirenjuan@126.com

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 篇3

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手里。如果所面对的环境无法改变,那我们就先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别人。如果改变不了环境,就应该学会去适应,并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激发自己的能力,改造环境,获得快乐。

改变自己,收获全新的自我

初春的一天早上,一个只有1.5米的矮个子青年从东京某公园的长凳上爬了起来,他用自来水洗了洗脸,然后从这个“家”徒步去上班。他因为拖欠了房租已经被迫在公园的长凳上睡了两个多月了。他是一家保险公司的推销员,虽然每天都在勤奋地工作,但收入仍少得可怜,为了省钱,他甚至不吃中餐、不搭电车。一天,年轻人来到一家寺庙,拜见住持。寒暄之后,他便滔滔不绝地向老和尚介绍起投保的好处来。

这位老和尚很有耐心地听他把话讲完,然后平静地说:“听完你的介绍之后,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愿。”年轻人愣住了。

老和尚接着又说:“人与人之间,像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没什么前途可言了。”这位年轻人听后哑口无言。老和尚最后说了一句:“小伙子,先努力改造自己吧!”从寺庙里出来,年轻人一路思索着老和尚的话,若有所悟。

接下来,他就组织了一个“批评会”,每月举行一次,专门针对自己。每次请五个同事或投保客户吃饭,为此,他甚至不惜把衣物送去典当,目的只为让他们指出自己的缺点。你的个性太急躁了,常常沉不住气……

你有些自以为是,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你的常识不够丰富,所以必须加强进修……年轻人把这些可贵的逆耳忠言一一记录下来,随时反省、勉励自己,努力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

每一次“批评会”后,他都有被剥了一层皮的感觉。透过一次次的批评会,他把自己身上那一层又一层的劣根性一点点剥落了下来。随着劣根性的消除,他感觉到了自己在逐渐进步、完善、成长、日趋成熟。

9年后,他的销售业绩荣耀全日本之最,并且连续l5年保持全日本销售第一的好成绩。38年后,他成为了美国百万圆桌会议的终身会员。

这个青年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原一平,他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人类可以经过改变自己而收获全新的我”这句话。人生就是这样,当你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时,就努力地改变自己,让自己进步,适应这个环境、这个世界。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的人都会被身边的一些事情和环境所困扰着,认为别人对自己不好,自己所处的环境太坏等等。于是心里就产生不平衡,脾气也变得暴躁,生活质量下降,工作的激情也受到了影响,工作的质量就跟着日况愈下。长期下去,不但环境没改变,别人也没有丝毫的改变,反倒是自己为此吃了不少的亏。与其一味的抱怨,不如学着去改变自己吧。你虽然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不能控制别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选择自己的容貌,但你可以展现你灿烂的笑容。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生存的环境,但用心去“改变自己”,却是容易做到的。不断地改变心态,可以将恶劣的环境,变成对自己有利的环境。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篇4

你或许不能左右自己的价格,但能决定自己的价值。

“局部”就业难——人才培养机制所致

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一场艰苦卓绝而又意义深远的马拉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按笔者的理解,十年可以养成一棵大树,而百年培育的不仅仅是几代人,更重要的是一整套教育制度和模式的建立与完善。

中国古代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花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而西方的现代大学制度也完善成长了至少上百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从1949年建国开始仅仅过去了几十年,而这几十年又恰好是中国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变革最大、转型最多的时期,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大大超越了教育体系自我完善和修整的速度。教育的变革不像经济变革,任何措施立竿见影,往往得培养出一代甚至几代人才能看出成效,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决定了目前的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发展速度的必然冲突,前者的变革有些赶不上趟了。

在一个“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的调查当中,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教育不适应社会需求”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而有关专家也分析,到目前为止,大学教育提供的知识,确实很难全面适应市场的需求,因为市场是变化多端的,前进的速度也是飞快的。当前教育成果不能完全对应社会需求,有的问题不可避免,有的则可以通过改革、调整来改变——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是四年一个周期,而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这便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再就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高校培养的学生专业方向与市场差距较大,东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知识陈旧、转化率低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企业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自我介绍《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至1.5年,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2至3个月。据对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补充新知识。试问一本讲义教无数届学生的教育模式怎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此外一些学校片面地以某个专业学生考研人数多为标准,以此来宣传、评价该专业办得好,并以此扩大该本科专业的招生比例。其实,一些学生很可能是因为该专业不好就业而***选择考研的。可以想见,这样继续招进来的大学生,就业率怎么会高?部分大学或院系的利益着眼点和学生并不一致,导致了学校为追求简单的经济利益而损害了学生的利益,这也是一些院校或专业就业率不高的根本原因。

从你可以改变的事情开始 篇5

前一段时间,在微信微博上,有一篇短文被疯狂。题为:你的房间就是你现在处境的写照。

文章写道:哈佛商学院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一个现象: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们,通常生活在凌乱肮脏中。由小家及大家,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窗明几净;反之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一定有肮脏的角落。于是摸索出这样一个结论:“你所居住的房间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实就像你的房间。”

短文最为核心的理念就是“扫除力”。

其实,对自己身处的环境进行清理,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改变的事情。

朋友老丁,是北京服装学院的教授,最近学校给他配备了一间办公室。当他拿到钥匙的时候,房间已经被粉刷一新,干干净净,还配备了一些二手的办公家具。可谓是即刻就可以办公。

可,老丁硬是找来工人,自费把房间从上到下粉刷成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不仅如此,还把学校配的桌子也给换成了新的。

用老丁的话说,这是自己办公的地方,一定要弄成自己喜欢的。这样你才能分享。

想起,前几年,学校给他配得一套公寓,也是即刻就可以住人的。可,老丁拿到钥匙的第一件事,便是重新装修。即便是花了很多钱,在他看来,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

一个人,善于对自己身处的环境进行改造,因为心中有一个更为完美的样子,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实现的。生活中,有太多人想改变环境,最后,也仅仅是想想而已,没有付诸行动。

从你可以改变的事情开始,是最能区别每个人的不同。有的人,对环境视而不见,没有任何的敏感,所以,给他任何的环境,他都是已接受为准,立刻工作。这类人,大都是研究者。而做创意的人,却有着一颗敏感的内心,尤其是对周围的环境,总会能快速找到一种可以让自己满意的方案。

一定会有很多人说,自己住的地方是临时的,可,有多少临时不是超过半年的,超过一年的,有的甚至是3年以上。其实,无论你临时有多长,只要还回来,就记得出发前,把房间打扫干净。

老人8个小改变可以让你增寿 篇6

1、每天快走。定期跑步,或每天快走30分钟有益心脏和新陈代谢,延缓衰老进程。

2、扔掉香烟。《美国公共卫生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女性35岁戒烟可使寿命延长6~8年。戒烟从不嫌晚。

3、拨电话给老友。每周和老友通2~3次电话,可以降低老人孤独感。孤独会导致炎症,其危害堪比高血脂和吸烟。孤独感还会大大增加老年人群罹患抑郁症的危险。

4、举起酒杯。每天饮酒超过两杯,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但每天小酌却有益长寿。《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女性每天喝1杯红酒有益心脏健康。

5、戴上遮阳帽。防晒有助于降低皮肤癌危险,减少皱纹。夏季出门最好戴上宽边遮阳帽,涂抹防晒指数为30的防晒霜。除了面部,胸部和颈脖等“显老重灾区”也应涂抹。

6、放下手中额外的食物。如果你已经有八分饱,请把手中的食物放回餐桌。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研究证实,少吃点老得慢。限制摄入食物热量总量可以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而缓解衰老过程。

7、起身关掉电视。研究发现,与每天看电视不足2小时的人相比,每天看电视至少4个小时的人群死亡危险高出46%。看电视时间每增加1小时,总体死亡率就会增加11%,心脏病死亡危险会增加18%。

教你改变自己的书籍 篇7

1、《门》

周德东的恐怖小说看过很多。的《冥婚》,以前的《我遇见了我》《三减一等于几》,还有《门》,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 《门》吧。看他书会稍稍被吓到,尤其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胆子其实挺大的,真的,虽然说我怕蟑螂= =)但看看恐怖电影、恐怖小说一般的,都no problem!

当时看《门》,半夜里起来觉得凉飕飕的啊,里面的情节可能时隔太久有些遗忘了,但我记得里面貌似有狂犬病、两个一模一样的女孩、死亡短信之类的情节。

每次看恐怖小说都想要一口气看完,不然揪着中间更害怕,说穿了就不害怕了,但周德东的小说既不是人,也不是鬼,尽是一些生活化的细节,都有可能发生在身边。看到《门》的结尾的时候,有点被吓到了,未知的才是最可怕的。

貌似也有一部同名电影是《门》吧,不过那部是根据周德东的《三岔口》改编的,没看过电影。

其他几部小说,《冥婚》的结尾真不咋滴,前面氛围营造得还算不错,我真去搜过书里提到的那趟火车,还好不存在= =《奇门遁甲》觉得更像是爱情小说,哈哈。很感人。

2.《自控力》

主题在标题里说得很清楚啦!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觉得看完整本书还是很有收获的。

看书的时候,经常有“是啊是啊,我就是这么想的想法”,看到有书能用理论来分析自己在自控方面的废柴,有一种无语凝噎的感觉。

不过要磨练自己的自控力,还是需要知行合一,慢慢形成新的习惯吧。

摘抄几段:

想象一下未来的自己

第一个是希望成为的自己。那个人能坚持锻炼、身体健康、充满能量。第二个是他们害怕成为的自己。那个人懒散度日,毫无活力,体弱多病。这两种想象都能让宅男宅女离开椅子。

我们还需要记住,为现在的行为承担后果的,看似是未来的自己,实际上还是我们自己。未来的自己会对我们现在的付出感激不尽。

虚假希望综合征

我们需要相信,改变是可能做到的。如果失去了希望,我们就会听天由命了。但是,我们必须避免常见的意志力陷阱,即用“改变的承诺”而不是“改变”来改善我们的心情。

最有效的解压方法包括:

锻炼或参加体育活动、祈祷或参加宗教活动、阅读、听音乐、与家人朋友相处、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做瑜伽,以及培养有创意的爱好。

最没效果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则包括:

赌博、购物、抽烟、喝酒、暴饮暴食、玩游戏、上网、花两小时以上看电视或电影。

有效和无效的策略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增加大脑中改善情绪的化学物质,如血清素、Y-氨基丁酸和让人感觉良好的催产素。

3.《十一种孤独》(理查德耶茨)

孤独的人看孤独的书。(喂!喂!不要装死深沉!)

作者的江湖地位貌似很高。不赘述。

但生前属于郁郁不得志的类型,以下这段来自豆瓣:

《十一种孤独》里以冷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纽约人的生活,写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顿办 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却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 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退役军人等。

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篇故事,《建筑工人》,把郁郁不得志的想当作家的年轻人比作建筑工人,(所以他不是真的在写建筑工人哦!)。那种失败时还清高,有着波西米亚式骄傲的主角的生活,真是很让人心酸动容,但是又很黑色幽默(这篇算是半自传吧),总之强推这部短篇小说集。

4、《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李娟的散文集。偶然的机会,在学校的广播里,听到这本书。第一印象是名字很吸引人,暗暗记在心里,等到今年终于把它借来看完了。

薄薄的一本书,写了作者很多的生活经历,小时候捡垃圾的过去、冬天挖萝卜的有趣经历、跟随外婆老外婆一起生活的孤独生活……

越读到后面越觉得写得比前面的文章好,刚开始的几篇总觉得文艺青年的气息很浓重,用了很多很多段落绕来绕去来抒情。印象最深的一篇是描写瘫痪在床的老外婆的,不能自理的几十年时光里铺陈的都是寂寞的尸体,生命一点一点地被吞噬,无声无息……

摘抄几句里面的句子:

这些,都不是梦。昨天晚上的情景是梦。我梦到以前不停地搬家租房的那些年月,梦见很少的一点点商品稀稀拉拉摆在货架上。梦见我们一家三口安静地围着一盘菜吃饭。

生命一直陷落在那些岁月里。将来,见到他以后,我要对他说:“世上竟会有那么多的悲伤。不过没关系的。我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最坚强的时刻在梦里》

5、《安吉特卡拉的精怪故事集》

卓越的销售排行榜上,《焚舟记》常胜不衰啊。不过我现在都舍不得买新书了,能借则借。所以,去图书馆捯饬了以前安吉特卡拉编撰的这套书来看= =

封面真是设计得相当漂亮!各种魔幻的插画,也和故事相得益彰。各种民间故事,按照不同主题分门别类,大概编排了十几章的民间故事。看下来,因纽特人的故 事最重口味。各种生殖器乱入= =美国的那篇《爹娘都浪荡》好搞笑。中国的《三娘子》,就是小时候看过的《板桥三娘子》,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小的阴影啊!(泥垢了)很奇情。

各种童话的叙事者的口吻和结尾也很迷人,每个说故事的人都会加上一模一样的小修饰。在《无臂少女》的末尾,叙述者说:“我在那儿喝过蜜糖酒和葡萄酒,酒顺着我的胡子流,却没有流进我嘴里。

贴一篇:

爹娘都浪荡(美国)

有个小伙子跟一个姑娘待在一块儿,不久,他跑去跟 他爹说:爹,我要娶那个姑娘。他爹说:约翰,听我说,我年轻的时候挺浪荡,那姑娘是你妹妹。

小伙子很难受,于是离开了那个姑娘。不久他又勾搭上一个,跟她待了一段时间。然后他跑去跟他爹说:“爹,我要娶那个姑娘。”他爹说:“小约翰,我年轻的时候挺浪荡,那姑娘是你妹妹。”

小伙子难受极了。一天他垂头丧气地坐在炉子旁边生火,他娘说:“约翰,出什么事了?”“没事。”他娘说:“肯定有事,快跟 我说说。为什么你甩了先头谈的那个姑娘,然后又把第二个给甩了?”“唉,”他说,“我爹跟我说他年轻的时候挺浪荡,那两个姑娘都是我妹妹。”他娘说:“小 约翰,我来跟你说点事,我年轻的时候挺浪荡,你爹根本不是你爹。?

6.《一百个人的十年》(冯骥才)

纪实文学作品。查了一下,出版年份是1995年,不知道是不是初版。可能更早。写的是“”中人们的真实经历,小细节上作家可能有润色和加工。故事没有100个,涉及其中的人可能有100个,写这些普通人从1966年到1976年十年的经历。

我可以先走,但你不能哭 篇8

其实大多数人是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的。就算死的时候,少数人是不想去知道怎么过日子。只有极少数人想通了日子该怎么过,可是又过不了他想过的日子。

对待死亡,大多数人是恐惧的,少数人是坦然。只有他的亲人是伤心的。伤心是因为不舍,不舍是因为心软,抑或是再也回不去的美好,也只有在失去时,才会记起他的种种的好。也只有逝去才能忘记她的不好,人之常情。

可能会落泪,也许会哭泣,但不应该有沉沦。或许他对你很重要,或许你曾经那么厌恶他,但那不是你沉沦的理由,也不是爱你的人的希望。

或许我很坦然,或许你说我未曾经历。但如果可以起死回生,大家都会相安无事。只是更平淡的日子里,吹起的涟漪没有此般深刻。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篇9

那天图书大打折,我去买了一本名为流浪儿迪克的书。

那本书讲述了一个美国男孩流浪儿迪克,从一个衣冠不整的擦鞋匠通过努力变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绅士的.历程。这个男孩的品质和奋发精神的上进心使成为“美国精神”的代名词。

看了这本书,我心里挺不是滋味。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我身边并没有多少同学有着奋发努力的上进心何勤劳简朴的高贵品质。绝大多数有的是铺张浪费;是骄傲自负;是……又有多少人能像流浪儿迪克那样能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的命运呢?现在,许多孩子都在指望不劳而获,指望从***亲戚那儿继承到*****的遗产,指望从彩票中获取大利。其实,奥古斯丁说过:“把希望寄托在那个无可继承者身上吧。”

我们为什么会不思进取呢?因为生活中我们有了太多的便利,有太多太多可一享受得的东西,那么,所能靠我们自己改变的又有什么呢?答案是————没有!!!我们又哪儿来得动力呢?没有了动力,改变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个氛围的问题。

中国的家长让社会重返的“明清”社会。而皇帝,公主,与公主,奴婢的关系却是亲戚。

那在孩子中,又有谁愿意改变呢?其实,我们为了让自己更好的生活,改变是唯一的方法。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篇10

孩子们升入小班后我们就用自然泥取代了橡皮泥,一开始孩子们在活动时都兴致勃勃,我没说完怎么做,有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在玩泥了,但是,时间不长,孩子们对玩泥活动就失去了那份激情,在玩泥时不是那么投入,往往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玩泥,怕没做好被老师“批评”,我心里不禁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呀?”带着这个疑问,我悄悄问了几个孩子:有的说不会捏、有的说好脏、有的说颜色一点也不漂亮······弄清楚原因之后,我又拿出了久违的彩色橡皮泥,让它来帮助黯淡的泥巴增添点色彩,刚好悦悦的爸爸给每个孩子做来了反穿衣,这不!最难的问题都解决了,果然,有了反穿衣和彩色橡皮泥的加入,孩子们的兴趣又恢复了从前。

一个活动是否能长时间吸引幼儿的兴趣,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对幼儿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对幼儿活动的支持上:

一、材料的提供上

材料是幼儿的前提,幼儿通过操作材料获得多种感官体验,因此材料的提供 很重要的,丰富的材料是激发幼儿产生操作欲望,是提高活动兴趣的源泉。

二、操作方法的引导上

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是幼儿工活动的前提。再好的材料,脱离了幼儿实际能 力和水平,幼儿也会兴趣黯然。当幼儿说“不会捏时”,说明幼儿的操作活动遇到了问题,老师要结合幼儿的能力水平各他们提供一有关捏泥的图片,帮助幼儿的掌握捏泥的方法,或者请家长来园做泥······通过各种方式传达关于捏泥的信息,孩子对泥工活动的兴趣得到享受了维持,技能也提高了。

上一篇:成长需要鼓励作文下一篇:主编亲历 2016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参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