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变教学方式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2024-05-17

从改变教学方式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共10篇)

从改变教学方式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篇1

从改变教学方式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阶段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教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探索语文的兴趣,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字:小学语文 创新教育 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的创新教学关键是要有创新型教师来组织和引导。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以培养全能人才为最终目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完全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拓展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更多的知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探索语文的兴趣,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一、改变教学方式要明确教学目标。

课堂的主角是学生,但是课堂的方向要靠老师去掌握。只有老师确立创新意识,才能引领学生走进创新的课堂。在创新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老师都要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该是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目标上也可以看出,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方法的指导和过程的收获,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更多地摄取课文所透露出来的积极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注重语文课的熏陶感染作用。

如在进行《诚实的孩子》教学时,学习目标可以设计为:(1)知识目标:能够读准本课的12个生字,初步了解他们在课文中的意思。(2)能力目标:学习用“互助”、“注意”这两个词练习说话。(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懂得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学这一课,最重要的应该是第三个目标,二年级的孩子正是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孰对孰错正是懵懂的阶段,教孩子“诚实”远比第一个知识目标中会读12个生字重要的多,这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道德品质。所以老师应该重点分析“列宁”认错的那一段,即使是“不小心”也要承认错误,即使“谁也没在意”也要感到内心的不安。只要做错事后,内心有“不安”就会有改正的机会。

所以,老师在设计目标时要精心,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要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文章透露出来的积极之处,把课文中人物形象的优秀品质传递给学生,给学生以榜样的力量。

二、改变教学方式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完全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拓展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更多的知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有的老师会认为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自主合作探究,一二年级的学生似乎啥也不懂,怎么探究呢?其实,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越应该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1.自主探究,创新激励。

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预习”,这是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学生只有预习好,才能在学习的时候有的放矢,如果学生在课下没有预习好新课,那么老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去探究。根据学生的预习程度,老师要设计好导入的方式,运用自己的智慧,借助多媒体辅助,从导入新课学习的时候就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很短的,稍微懈怠,孩子的注意力就会溜号。不过,孩子都有表现欲,自主探究做得好,就有机会发言,就有机会得“表现之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预习做得好都有机会得“星星”,孩子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2.合作探究,创新解疑。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字音、字义等,老师可以提醒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然后会有热心的“亲友团”来帮你解决。老师在课堂上要留出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可以帮助同学把疑问一一列举在黑板上,然后由各个小组“领”去讨论研究,做“困惑同学”的亲友团。或者有问题的同学先站出来,剩下的同学分成小组,带着问题的学生可以去选择“小组”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的合作,学生都会带着很大的兴趣,探讨问题的时候也格外的认真,因为不能“辱没”了“亲友团”的名号。老师在这个时候也要巡回到各个小组中,随时调度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纠正偏离主题的讨论,并且从中发现重点和难点,以备集体讲解。

3.拓展探究,创新巩固。

学生的课本毕竟是学习语文的示范本,如果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那点知识,对于语文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在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以后,要相应拓展类文阅读。类文的选择要浅显易懂,与所学的课文有相通之处,便于学生的理解。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如在进行《春雨的色彩》一课的学习以后,可以相应补充描写春天的优美文章,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小孩子,只能选择与课文相似的“童话式”的文章。他们的基础训练上的《春雨》就是很不错的选择,可以安排学生大声地朗读,孩子们对春雨的认识就更深了一层。学习了《蜜蜂引路》,可以拓展“动脑筋想办法”的文章,也可以拓展“动物记路方式”的文章,这些都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

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体现在各个方面,老师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制定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三维目标。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要保护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不流失,尽情展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感情,激发学生创新点。这样语文创新教育就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光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03年Z2期

[2]王榕华.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9期

[3]杨振辉.略谈小学语文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创新[J].教师.2010年02期

[4]应佳.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育[J].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14期

从改变教学方式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篇2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 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具有不稳定、不成熟的特性。因此, 对他们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较为艰巨的任务。教师不能像对初中生以及高中生那样采取严厉的教学方式对待小学生, 那样只能收到相反的效果。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多变的教学方式, 改变以往死气沉沉、只是一味传授知识的课堂, 可以通过游戏、表演、猜谜、讨论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 在教学给老人让座这一课时, 在学生熟读了课文, 领会课文大意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课文进行表演, 分派小组, 由组员分别出演老人、学生、乘客及司机等。通过表演, 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主旨, 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通过表演中的对话,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技能, 也可使学生树立尊老爱幼、懂礼貌、知谦让的道德观念, 有助于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 这种表演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的勇气, 有效地减轻了学生怯场所带来的紧张感。可以说这种表演的教学方式从各个方面都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与单纯的书本教学相比, 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此外,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语文中的一些开放性题目, 这种小组讨论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有利于和谐进步班集体的形成;另外, 这也有利于团体成员间的合作与协调, 从而使学生树立团队团结的意识。这种趣味无穷的上课方法, 益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增强了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语文竞赛, 加强师生交流

教师可以以班级或者学校为单位, 在一定时期内举行语文竞赛, 如听写大赛、朗诵大赛、成语大赛等, 以鼓动学生学习语文。通过听写大赛, 可以检验学生对汉字及其读音的学习是否达到标准。对于学生这种基础知识的掌握, 教师应该予以充分重视, 毕竟汉字和发音是语文学习的根基, 如果基础知识都无法保证完全正确, 那么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将无法顺利进行。比如, 朗诵比赛的开展, 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汉字读音的基础上, 得到对全篇课文的朗读训练。与读汉字相比较, 朗诵除了要求学生对每个汉字都能够准确发音外, 还要求学生根据全文的大意和主旨来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 语气或者轻快、或者悲伤, 这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因此, 朗读比赛是一项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竞赛。又如, 成语大赛则考验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几人为一组进行成语接龙的游戏, 看哪个小组能够接得多又快, 或者可以考学生成语产生的由来等。通过成语比赛, 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语文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文化的悠久历史, 体会到我国文化的深厚, 让他们以祖国为傲, 并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着的文化传承任务的艰巨。

此外, 教师也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扮演朋友的角色, 认真倾听他们真实的想法, 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达出来, 并给予他们意见和建议, 做学生思想和行动上的导师, 做他们生活中的朋友, 这种平等的交往方式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1) 对于语文成绩进步的学生, 教师应积极地鼓励他们;对于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 应指点与帮助他们, 为他们指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鼓励他们坚持不懈、不要放弃。教师可以让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去帮助语文较差的学生, 这种方法不仅加强了学生本身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 还有利于班级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氛围, 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增强学生班级荣誉感, 促进班集体的共同进步。

三、运用电子教学设备改进教学方式

近几年科技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 社会中的各个方面似乎都与电子科技相联系, 学校也不例外。如今学校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电子设备, 如多媒体、投影仪、电子阅览室及语音室等。这些设备的引入无疑为学校教学方式的创新带来了便捷的条件。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新设备进行教学, 将书本上的静态图片通过幻灯片、投影仪等形式变为动态画面, (3) 这样势必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 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文言文, 所以他们理解起来可能会困难些, 这时教师可以使用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先利用传统教学讲解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中词语和句子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再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每句诗词的意思用图片体现出来, 这样的图片再现方法可以让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并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因此, 随着时代在进步, 教师也应该按照时代的发展改造和创新教学方法, 这些新兴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是教育宗旨所提倡的。 (4) 小学生喜欢新奇事物, 这些不同往常的教学方法一定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大脑快速发育时期, 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 因此教师应该把握住这一时期。对于语文的教学,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及时纠正学生汉字发音、汉字字形,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还应该增加与学生的交流, 改变在学生心中严肃的形象, 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平日可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关系。总之, 小学语文在教学方式上的改革是小学教育变革的一个良好开端, 可以为其他学科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有利于小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这个追求创新理念的社会中, 创新人才受到社会的欢迎。因此, 在这种创新教学方式下培养出的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定会被社会和国家所重用的, 有利于学生个人及社会的发展。

摘要:语文这门学科从小学开始直到高中, 一直占据着几大主科之一的位置, 因为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另外, 在与外国人交往时, 我们的语文水平也能够反映本国国民的受教育水平。由此可见, 语文在现实生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应重视语文教育, 更要从小学语文抓起, 学生只有在小学时将语文基础打牢, 掌握语文知识要点, 才能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积累经验, 使自身的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兴趣,能力

注释

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李如约.谈电教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功能[J].北京, 1995.

3徐大明, 陶红印, 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97.

从改变教学方式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篇3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目标,它是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进行开发和重塑,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方式。它要求教育者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进行有序的组合和重构,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开拓小学语文教学新领域的起点。语文教师首先要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的特点,明确课堂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一、建立体现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

以素质教育的思想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建立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可以纠正应试教育目标的局限性,减少教学的随意性,真正的把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具体化,通过分步实施若干个子目标,最终达到语文素质教育的总要求。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分别建立各阶段的训练目标,确定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以总目标为出发点和归结点,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念、辩证的思想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具备相应的文化修养和文艺鉴赏水平。语文教学点多面广,这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困难。如果教学没有目标,就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建立并实施与语文教学相适应的目标体系。

语文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它包括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同时语文教学的目标又是多层次的。根据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和要求,一般可划分为总目标、高中阶段目标,初中阶段目标,一学年目标、一册书的目标、一个单元的目标、一篇课文的目标、一个课时的目标。各个目标之间紧密相联。依据目标的层次,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又可以把听说读写的目标具体化。例如,把三年初中听话训练目标,具体分解到各个阶段:一年级:(1)专注的听话习惯;(2)在听讲中作记录;(3)在听讲中分析、归纳;(4)在听讲中作联想与想象。二年级:(5)在听讲中辨析与判断;(6)在听讲中推理; (7)在听讲中整理感想;(8)在听讲中捕捉信息;(9)在听讲中培养提炼能力。三年级:(10)在听讲中激发想象力;(11)在听讲中培养求异能力;(12)在听讲中发挥创造能力。在这个基础上,然后依据各阶段目标具体分解到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全面深刻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推动素质教育。

二、挖掘教材内涵的教学资源,寻找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近年来,我国教材几经改革,已逐步走向科学化、多样化,教学内容也贴近生活,偏重实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素质教育的因素,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通过课堂教学来充分体现,具体实施。深钻教材、练内功这是语文教师素质中的基本要素。一篇课文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写作意图,课文的字、词、句,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课文注释,思考与练习,插图,附录资料,作者文献等等,老师在全面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抓准教材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充分认识教材的认知价值、情感价值、发展价值、然后综合分析,通盘考虑,寻找教学的结合点,找准教学突破口。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有的文章可以抓审题,揭思路;有的可以抓结构、理思路;有的可以展示形象,挖掘主旨;有的可以赏语言,有的可以尚道德,等等。我们要充分认识教材中素质教育的因素,挖掘精髓,找准突破口,通过课堂教学来充分体现,并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

三、构建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构建《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既要开拓创新,又要稳步前进,对构建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务必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理论先导,避免模式过于细化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决不能把教学模式简单地等同于教学步骤或教学环节。诚然,随着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展开,必然表现为相应的步骤或环节,这是对教学模式的活性诠释。但若把精力集中在这些具体化的环节和步骤上,单纯追求细节的趋同,势必舍本逐末,对具体的教学有害无益。因此,在构建语文教学模式时,要从理论的高度着眼,尽量淡化机械的环节和步骤,避免过于具体化、机械化。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会起点高,适应面广。

(二)批判继承,实现模式整合优化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在构建新的模式时,如果彻底否定具有很多合理成分的已有的教学模式,定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们认为,以批判继承的治学态度,以“整合优化”的治学方法,构建新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现实可行的。“整合”的前提是学习,借鉴原有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思想;“整合”的关键是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造、创新,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整合”的目标是超越,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待已有的模式,注意模式之间的渗透与组合,为我所用,创造富有个性的教学模式。

(三)立足整体,注重模式群系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要有整体意识,不能仅把目光盯在某一学段,既应看到各学段语文教学的个性,又应了解其共性。同时,在强调整体的前提下,还要尽量做到多样化,适应教学实际的需要。因此,简单地以模式能否大面积推广作为评判其优劣的标准是不妥的,想找到一个对任何具体教学过程普遍有效的教学模式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认为,教学模式的构建还应特别强调模式群系的建设,即主体模式与其相关的子式和变式构成模式组,多个模式组组成模式群。只有针对不同的教学实际,多组甚至多群教学模式协同合作,立足于小学课堂,形成大语文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推动小学语文的课程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篇4

摘 要: 教学方式方法不能创新,有如“复制、粘贴”,永不能有所超越。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国民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成了21世纪国民最重要的能力。下面,我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我的感悟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式方法 创新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136-01

引言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而2016年,“十三五”时期,要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创新的教育。它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要导之以“创”。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局限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而是把语文课堂作为一个丰富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主动去学习。

一、教育创新的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的素质技能特别是知识创新成为知识经济的先决条件,不断创新的知识就是财富,就是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推动力量。在这个时代里,教育的职能主要就是对知识的创新和探索。

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二、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取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实践创新教学的:

1.语文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创新教育的语文课堂中,把语文知识紧紧的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因为有生活才有感受,有实践才有体验。

例如:讲解生字“节”,我会用向往、寻问的语气道:“回族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把你了解的向其他同学说说,半数之多的回族学生自豪地、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是开斋节,吃油香儿和san mian? za,去清真寺做礼拜、冲头、戴漂亮的盖头、听阿訇讲wo? si……其他学生则津津有味地听着。

在《我们的姓》一课,讲到“复姓”时,我提到了电视剧《花千骨》里的人物“东方卿”,学生立刻呈现出兴奋不已的状态,他们完全被激活了,精神头十足,接下来的学习愉快、顺利。

2.为了更好地走近孩子的心里,成为孩子喜欢的老师和朋友,从而喜欢我的语文课。平时,我有意识地去看各类动画片;玩一玩孩子们喜欢的电脑游戏;到玩具店、礼品屋了解孩子们喜欢的东西;课间与学生玩一玩“神奇宝贝卡”、“跳皮筋”……所以,课堂上我常能自如运用他们喜好的事物导入新知,拉近了孩子的生活世界与学习知识间的距离。

三、鼓励求异

我们要摒弃“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一些小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能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因此,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行之”,树立新思维、树立新形象。不仅可以从正面思考,还可以从反面设想。从认识上让学生明确:学者,权威也是人,也是从实践中提出新创造、新发现,所以我们也有权利,也有可能发现新的真理、新的观点,提出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班门弄斧”,要有“异想天开”的思想。如学习《因小失大》一课时,学生对作者不能“因小失大”的种种观点产生质疑,他们认为:“没有这些过高的想法,人不就都没有了追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生数十载而已,应有所追求、有所创造、有所贡献。

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经。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例如:学习《画眉鸟》这首诗时,在理解诗意培养发散思维时,我指着精美的鸟笼问:“鸟儿能得到这般待遇,住得好,吃得好,是幸福的,这个观点同学们怎么看?”学生们七嘴八舌:谈到了自由、理想、人生、生态平衡,甚至谈到了“权利”。有几个调皮的学生硬说这样的鸟儿是幸福的,得到了其他众多学生的激烈攻击,说:“好,把你关在笼子里一年,不许你骑自行车、打篮球、上网打游戏、和同学们玩……要吃什么我们都给你买,怎么样?”有一个喜欢画画的女生还为此画了一幅漫画,引得大家哄笑。调皮的男生只好投降。看孩子们把多数问题都轻松解决了。要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质疑、解疑。

五、创造力的培养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和活力,要根据年段的不同、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堂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改变教学方式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篇5

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 、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 、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

从改变教学方式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篇6

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最重要的就是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把握。教师要深入践行课改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对新型教师的角色进行认真思考和重新定位。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好“角色”,应该由权威者变成合作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统治者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从而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互相启发,开拓思维。

一、注意“促”与“导”的有效结合1.深入钻研教材学情,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相互交流协作,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交流情感体验,从而实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谓要促进学生发展,即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例如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我重点考虑这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如何定位?课堂上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2)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难点在哪里?要设计哪些活动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3)学生的原有认识怎样?由于日常经验和前科学概念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是科学中很难理解的一个规律,高中生对它都不一定理解,何况初中生?并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

4)怎样较好地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自己不同的看法?

(5)课堂上哪些活动需要学生独立参与?哪些活动需要小组合作?怎样开展学习评价?

(6)怎样既能面向全体又能增加学困生的参与机会……

2.有效指导学生思维,分析现象把握本质。

教师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现象,准确把握科学本质。譬如掌握概念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而新的概念的建立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经过思维后的产物,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设疑、质疑、课堂讨论等多种方法逐步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逐渐摒弃科学现象中的无关因素,找到形成概念的关键因素,抽象概括出本质的属性,形成新的概念,实现由感性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的飞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关键要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对特征信息进行抽象,有助于用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述和有序地记忆这些特征,这就成为学生掌握概念的前提和关键。例如,在学习“浮力”的概念时,我通过实验已经帮助学生构建了概念的雏形:浮力是由于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作用力。但浮力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通过实验,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得出物体所受到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其它因素无关的结论。这时,我运用学生以前所学的压力、压强的知识,让学生自己画出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分析图,导出F浮=液gV排的浮力公式来。

3.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促进探究活动深入。

课程教学中要实现有效的教学,教师作为“促进者”必须在课堂上放得下教师权威、长者的架子,积极地旁观,积极地倾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定和学习兴趣的维持,协助学生从各种信息中提取有用成分,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课堂一旦这样动起来了,教师就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创造好了必要的条件。记得我在上八年级“电流的测量”时,我按教案先介绍了电流的概念,自由电子的移动方向和电流的方向,再介绍了电流的符号表示,电流的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表示,等等。接着我按课本内容用一个开关,一个电灯,两节干电池串联成一个最简单的电路来介绍电流表的使用,为的是使学生了解电流表的正确使用。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电流表,所以我希望他们在听我讲完电流表使用注意点以后,能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与电源两极相连”这类问题提出问题,以便于我进一步讲解有关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没想到一个学生站起来指着这个串联电路说:“老师,这个电流表连在电灯的前面和后面,它的读数会一样吗?如果装两只灯,电流表在两只灯前面、后面、中间读数会一样吗?”另一个同学也提问:“如果两只灯不是串联,而是并联,电流表的读数会一样吗?”我看到不少同学好像对这两个问题更有兴趣,通过他们的提问我知道大多数同学也已经预习过后面的知识,他们想马上知道答案。而课前我并没有计划做后面的实验,认为做实验会影响到上课的进度。但为了使他们保持探究的欲望,我马上改变原来的设计,当场做了串、并联电路电流特征的实验。从课后作业的情况来看,及时改变教学进程,以学定教,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二、注意“管”与“引”的有效结合1.改变教师灌输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生态系统之后,我要求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往的教学中,多是教师“一言堂”的语言陈述,让学生记忆。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习惯,让学生根据生态系统的特征分组讨论生态平衡,讨论的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向老师直接提问,或是小组总结讨论结果的时候集中提问。于是,课堂不再死气沉沉,学生看书、查资料,进行热烈的讨论。最后几个小组的派代表发言,不同意的小组可以直接辩论。十分钟过后,对各个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对“生态平衡”的概念的理解:“生态系统只有发展到成熟阶段才能达到平衡,理解为阶段性;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理解为相对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基本相等,理解为平衡性;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种类和能量上能较长时间的保持相对稳定,理解为稳定性。”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摆脱了对繁杂的外显规则的机械记忆,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激活了学生的内隐知识,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教师适度调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目前学生的班级授课制仍存在,同班学生虽然以年龄界限来划分,但同一年龄档的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家庭、社会周边环境的不同,学生本身储备的知识素养与经验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管”和“引”就要有效把握。教师必须适度调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别是调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对学习活动的设计和调控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我在讲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预习,以小组为单元,以“声音发生和传播的奥秘”为主题,利用身边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并做好应对同学们发问的知识准备。实践表明,学生对这种方式的学习兴趣要远远大于老师的授课方式。为了确保课堂的有序和有效进行,我对每个小组提出了明确的责任分工:对讲解员、发问员、实验员等同学强调了有关安全,以及时间方面的注意事项,因此,一堂课在老师的有效引导和管理下,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了。每个小组都介绍了本组学习的成果和收获、通过实验演示了自己的发现、用自己储备的知识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连平时羞于表达的同学也积极参与了进来,有的充当实验助手、有的乐于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工作,整节课的容量要大于常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高度重视过程教学,鼓励学生体验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体验探究,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思维;也可纠正错误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的使用时,我就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师:如何比较雪碧和稀硫酸的酸性强弱?

(学生建议可以通过比较它们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深浅程度来确定酸性的强弱。)

师: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比较并表示不同深浅的颜色?

(教师的设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生生互动之后,生成了“将颜色按深浅不同的顺序排列起来并标上数字,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颜色及深浅”的创意。)

师:这正是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确定下来的标准比色卡。pH试纸的功能类似于酸碱指示剂,遇到酸碱性强弱不同的溶液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我们可以通过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最接近的那种颜色所对应的数值就是该溶液的pH数值——表示物质酸碱性的强弱。本课教学中,无论是用紫色石蕊试液定性地测定溶液的酸碱性,还是用pH试纸定量地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都需要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并以此作为评判的依据。当我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食醋中时,学生观察颜色,回答说:“紫色变成了橙色。”“橙色”的回答与课本“红色”有出入,但却是学生对色彩真实的感受。对此,如果采用“橙色—橙红色—红色”将实验现象篡改为“红色”的处理虽然简单,但既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更有违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可取;如果吸取教训在课前将溶液浓度调合适,使实验现象定格为纯正的“红色”,确实可以避免课堂中不必要的色彩之争,但仍然无法解释学生用紫色石蕊试液测定不同酸性溶液时必定遇到的颜色的差异,不可行。因此,我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同一色系中色彩的渐变”这一美术知识储备,引导学生体验“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强弱不同的溶液时,会变成红色系中深浅不同,色泽不一的各种颜色”,这样既尊重了学生观察到的真实现象,更合理地体现了指示剂变色的实质。由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对石蕊变色“颜色有深浅”的鲜明视觉体验,学生非常自然地想到“通过观察指示剂不同深浅的颜色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教师的设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比较并表示不同深浅的颜色?”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并极富挑战性,引发了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顺利地完成以“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不同深浅的颜色”,作为从“定性测定溶液酸碱性”到“定量测定溶液酸碱度”的迁移。

三、注意“探”与“实”的有效结合教师要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把自己的经验、探索和思考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将课堂变活。同时,在教学探索过程中注意与教学实际的相互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学习方式灵活,使其学习效率高效。例如在教授被子植物“双受精”现象时,我利用计算机动画来模拟,更加形象而直观。这样学生学起来也感到特别轻松,而且记忆深刻。再如在探究“升华和凝华”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的:

探究实验:调制鸡尾酒

师:同学们,咱们在酒店吃饭时,见过鸡尾酒吗?

生:见过。

师:你们知道酒杯里如梦如幻的情景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吗?

生:里面放的是干冰。

师:我们现在自己动手调制一杯好酒。

制作过程:在一杯饮料里投入一块干冰,杯中立刻浓雾弥漫。

师:同学们能否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一下眼前杯中的情景?

教师对同学们的语言描述进行精要点评,并帮助同学们对课堂的知识有效地进行深化理解,然后再进行思维拓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生:舞台上的仙境也是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水蒸汽液化而形成的小水珠。

生:樟脑丸升华的气体来驱虫……

本节课通过一个小小的探究实验将同学们的兴趣瞬间激发出来,大家在“做中学”,在“看中思”,新知识的学习不再枯燥,难点问题的解答变得有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三维目标悄无声息地得到了渗透。

当然,就目前课堂实践来说,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没有变,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已形成的学习生活习惯及社会对教育的所谓成绩认同评价等因素没有变。教师在课堂上践行“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时会有很大的压力和很多的困惑。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转变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教师对角色的把握必须有一定的度,从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家庭教养习惯与学校课程改革实施的教学方式方法上的衔接,又要考虑教师本身专业知识结构、思考方式、思维方式与教材编者意图感悟的一致性衔接。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要不断总结、反思、提升,实现从教学理念到课堂行为的有效渗透,以创新的精神,在新课程改革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篇7

一、基础知识教学, 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 基础知识的教学包括字、词、句的教学,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细致地进行字、词、句知识的讲授, 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 影响教学的进程和进度。因此, 基础知识可让学生在预习阶段完成自学。

在预习阶段, 要求学生首先对课文内容进行通读、通看, 在看的过程中, 将课文的生字、新词以及自己难以理解的语句勾画出来。勾画出来以后, 自己通过查工具书、看注释等方式进行解答, 联系课文, 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在将字、词的意思弄懂之后, 进行朗读课文。朗读的好处不仅是帮助其记忆, 而且还能帮助其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最后, 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做到勤“记”:在头脑里记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新的知识要点;用笔记下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带着疑难问题进入课堂, 通过课堂的学习自己进行解答。

二、背诵教学, 培养学生进行理解式背诵

在现有的小学语文背诵教学中, 不少学生在背诵时依然采用“朗读式背诵”“死记硬背”的背诵方式, “死记硬背”的背诵方式虽然也能让学生完成背诵的任务, 但学生常常对所背诵的内容“考过即忘”, 或者在考试中, 对于所背诵的诗词等给出上句可以写出下句, 但是给出下句时很难写出上句。这些问题说明“死记硬背”的背诵方式已经落后了, 会影响学生的背诵效果。因此, 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学生尝试新的背诵方法, 比如理解式背诵法。

“理解式背诵”和“朗读式背诵”有所不同, 首先, 在背诵的过程中, 学生不再大声地发出声音, 而是在心里进行默背;其次, 背诵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 与老师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解一起完成, 学生在课下进行背诵起到的是巩固和加深印象的作用。

比如, 在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教学时,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在多媒体上放映牛、马, 蒲公英、苍耳、豌豆等动植物的图片, 通过照片为学生直观地介绍这些动植物的特点, 比如鸟儿有翅膀、苍耳带刺、干豆荚容易开裂, 等等,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记忆和背诵, 这样, 学生就不会将动植物的特点混淆, 出现背诵错误的问题。

再如, 在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游山西村》一课的教学中, 我细致地给学生讲解每一句诗, 每一个词、字的含义, 每讲解两句就和学生一起背诵一次, 在讲述的过程中, 不断对前面的诗句加以背诵。这样, 在讲完整首诗之后, 学生也能相应地通过理解背诵整首诗。

三、阅读教学, 采用群文阅读法

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 难在理解不了句子的含义, 在阅读中无法归纳段落大意、无法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 学生阅读的文章和篇目比较少, 受到的阅读锻炼少; (2) 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对于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中心思想总结等内容进行直接讲述, 忽略了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学生缺乏独立阅读的训练。

群文阅读教学是改变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 群文阅读即群文阅读教学, 是指在进行某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扩充与之同类的几篇文章, 将几篇具有某种相似性特点的文章作为一组, 进行同一个议题的教学。

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选择相似类型、相似议题的阅读篇目是教学的一个关键。相似议题的文章的选择方式有多种, 可根据相似的表达形式、主题、故事内容、体裁进行选择, 根据相同的作者进行选择, 等等。根据体裁进行选择, 比如在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的教学时, 可补充《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等阅读篇目, 对“创世神话”类型的神话篇目进行统一阅读和教学。

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有几个关键性的教学方式需要转变: (1) 减少讲课的时间, 将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2) 教师不再细致地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 而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 抓住重难点问题进行教学, 像生字、生词类的学习可安排学生课前的预习阶段通过自学进行掌握。 (3) 课堂上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朗读”和“有感情朗读”, 因为朗读比较耗费时间, 而且不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 因此, 要尝试默读、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 让学生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下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四、作文教学,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背诵进行写作积累

在当前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害怕甚至讨厌写作, 认为没有素材, 无从下笔。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缺少阅读的积淀,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因此, 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背诵, 在阅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进行作文写作。

阅读和背诵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读课外读物。课外读物包括多种类型, 比如英雄人物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历史传说、民间寓言、科普读物等。让学生记住这些故事和先进人物的事迹, 并将之引入自己的写作中, 作文就不至于无从下笔, 而且作文能因为例子的增加而显得丰满, 有血有肉。 (2) 引导学生多背诵诗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语言大多简短而精练, 且具有优美的特点, 如果学生能将背诵的诗词引用到作文当中, 不仅能精练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且能大大增加作文语言的美感。

参考文献

[1]于雪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篇8

关键词: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创新

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依然沿用着讲解生字、生词,介绍句子的句式和结构,概括段落大意,讲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依然感觉困难比较大。作为小学老师,从基础知识、阅读、背诵、作文等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需要面对的问题。在下文中,笔者分别从基础知识、阅读、背诵、作文几个方面论述了小学语文转变教学方式的策略。

一、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包括字、词、句的教学,如果教师在课堂中细致地进行字、词、句知识的讲授,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影响教学的进程和进度。因此,基础知识可让学生在预习阶段完成自学。

在预习阶段,要求学生首先对课文内容进行通读、通看,在看的过程中,将课文的生字、新词以及自己难以理解的语句勾画出来。勾画出来以后,自己通过查工具书、看注释等方式进行解答,联系课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在将字、词的意思弄懂之后,进行朗读课文。朗读的好处不仅是帮助其记忆,而且还能帮助其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最后,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做到勤“记”:在头脑里记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新的知识要点;用笔记下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带着疑难问题进入课堂,通过课堂的学习自己进行解答。

二、背诵教学,培养学生进行理解式背诵

在现有的小学语文背诵教学中,不少学生在背诵时依然采用“朗读式背诵”“死记硬背”的背诵方式,“死记硬背”的背诵方式虽然也能让学生完成背诵的任务,但学生常常对所背诵的内容“考过即忘”,或者在考试中,对于所背诵的诗词等给出上句可以写出下句,但是给出下句时很难写出上句。这些问题说明“死记硬背”的背诵方式已经落后了,会影响学生的背诵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学生尝试新的背诵方法,比如理解式背诵法。

“理解式背诵”和“朗读式背诵”有所不同,首先,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大声地发出声音,而是在心里进行默背;其次,背诵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与老师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解一起完成,学生在课下进行背诵起到的是巩固和加深印象的作用。

比如,在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多媒体上放映牛、马,蒲公英、苍耳、豌豆等动植物的图片,通过照片为学生直观地介绍这些动植物的特点,比如鸟儿有翅膀、苍耳带刺、干豆荚容易开裂,等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记忆和背诵,这样,学生就不会将动植物的特点混淆,出现背诵错误的问题。

再如,在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游山西村》一课的教学中,我细致地给学生讲解每一句诗,每一个词、字的含义,每讲解两句就和学生一起背诵一次,在讲述的过程中,不断对前面的诗句加以背诵。这样,在讲完整首诗之后,学生也能相应地通过理解背诵整首诗。

三、阅读教学,采用群文阅读法

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难在理解不了句子的含义,在阅读中无法归纳段落大意、无法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学生阅读的文章和篇目比较少,受到的阅读锻炼少;(2)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于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中心思想总结等内容进行直接讲述,忽略了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缺乏独立阅读的训练。

群文阅读教学是改变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群文阅读即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在进行某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扩充与之同类的几篇文章,将几篇具有某种相似性特点的文章作为一组,进行同一个议题的教学。

进行群文阅读教学,选择相似类型、相似议题的阅读篇目是教学的一个关键。相似议题的文章的选择方式有多种,可根据相似的表达形式、主题、故事内容、体裁进行选择,根据相同的作者进行选择,等等。根据体裁进行选择,比如在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的教学时,可补充《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等阅读篇目,对“创世神话”类型的神话篇目进行统一阅读和教学。

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有几个关键性的教学方式需要转变:(1)减少讲课的时间,将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2)教师不再细致地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而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抓住重难点问题进行教学,像生字、生词类的学习可安排学生课前的预习阶段通过自学进行掌握。(3)课堂上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朗读”和“有感情朗读”,因为朗读比较耗费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因此,要尝试默读、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让学生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下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四、作文教学,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背诵进行写作积累

在当前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害怕甚至讨厌写作,认为没有素材,无从下笔。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缺少阅读的积淀,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背诵,在阅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进行作文写作。

阅读和背诵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读课外读物。课外读物包括多种类型,比如英雄人物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历史传说、民间寓言、科普读物等。让学生记住这些故事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并将之引入自己的写作中,作文就不至于无从下笔,而且作文能因为例子的增加而显得丰满,有血有肉。(2)引导学生多背诵诗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语言大多简短而精练,且具有优美的特点,如果学生能将背诵的诗词引用到作文当中,不仅能精练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且能大大增加作文语言的美感。

参考文献:

[1]于雪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张德成.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见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9

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早已成为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界的热门话题。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关系着未来人才的素质。是面向新世纪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呢?下面谈一谈本人的粗浅认识。

一、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德国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创新思维具有独立的知识结构,积极的求异性,创造性的观察、想象力。这些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潜在的创新求异思维,保证他们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并将它迁移到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去,更是学生具备求异的创新心理品质的前提及物质条件。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会形成创新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方法和途径。我国的教学方法,七、八十年代是“满堂灌”,九十年代又出现了“满堂问”,发展到现在,教学法五花八门:讨论学习法、发现法、目标教学、黎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每一种新的教学法出现,教师都应积极学习探索,根据教材、学生、教师本人特点合理选用,甚至博采众家之长,创造出

一套自己得心应手的“套路”来。但无论采取何种教法,都应考虑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1.新课导入的创新。在教《将相和》时,我是这样破题导入的:“‘将相和’三字中,‘将’是‘将领’的意思,‘相’是‘宰相’的意思。‘和’是‘和好’的意思。文中‘将’、‘相’各指谁?既然‘和好’了,那他们原来有什么矛盾?他们间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大家读课文,找答案,看谁找得又快又准。”这样一问一导,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带着问题去读书,互相讨论,互相补充,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2.巧设情境激发创新。我在教《奴隶英雄》一课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前,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作为情境导入:“斯巴达克起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的奴隶起义,它沉重的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轰轰烈烈的斯巴达克起义,在罗马奴隶的疯狂镇压下,最后失败了,但它的历史功绩名垂青史,万世流芳。同学们,让我们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再现历史上这光辉的一幕吧!”同学们被这段声请并茂的话所感动,很快进入角色,分角色朗读非常成功。

3.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创新。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课文内容讨论学习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我遇上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话、作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更加深刻的领会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教《草船借箭》时,读到周瑜听诸葛亮说“愿立下军令状”时,“高兴了”,除了让学生理解高兴的原因,还让学生体会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周瑜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 篇10

【摘要】: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培养创新能力是小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显得更为重要。新课程的实施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性研究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成为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最佳实践模式的选择。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探索反映了新课程理念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和必然选择,不论是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还是教师的发展都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想象 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影响着我们教育目标和人才构成。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探索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下面浅谈我在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充分运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中心学习环节,想象渗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象进入语文教学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

1、运用教材语言诱发学生想象。

—1—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如《林海》的第2~5段,写山岭的各种形态: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顺着的……写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种的绿色: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的难以形容;写落叶松的海洋和俏丽的白桦的句子等。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发展想象力。

2、讨论关键词语内涵,激发学生想象。

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就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义、含蓄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全神贯注》一课,第二节中,两个“好像”的句子,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出说了什么悄悄话。“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画好了,陶醉于作品之中,什么都忘了)。把两个“好像”的句子内涵揭示出来是需要学生想象的。在加以启发时,学生还会想出更多的内容。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想象,其语言必然是具体的、形象的。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科渗透。把音乐融入语文。

运用音乐,启发想象。利用音乐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海底世界》一课中,充分发挥学校远程教育优质资源,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边放课文朗读,边放一曲有海浪、海鸟、海底动物叫声的自然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海底是什么样子,同时,要求学生以《海底见闻》为题写一则短文。这样他们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景色,摸到了形状各异的矿石,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样就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课文中的很多内容并不是学生都能接触到的,因此把画面融入语文教学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把课文中平淡的语言描述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形,学生在这过程中既理解了课文知识又提高了动手和想象能力。以图导思。教材中的插图除了画面上能看出的意思,往往还包含着深刻的“弦外音”。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画面深入思考,配合文章重点段的描述,以领悟文章中心。如《丰碑》一文的教学,文中插图可与第七自然段文字结合教学,用学校远程教育的资源里的画面、文字,然后指导学生透过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等深入剖析,联系上下文描写,体会天气之“冷”及军需处长为了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

3、课堂教学中注重训练的创造设计。

变换句式训练:如以陈述句变为反问句或设问句;由反问句或设问句改为陈述句;由一般句子改为比喻句或拟人句;还有对话改为叙述或叙述改为对话,都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改变人称的训练:有的句子可由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

主旨求活,求出创新。教学《狐假虎威》一课,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得出“狐狸很狡猾,仰仗别人的势力吓唬人,进行欺骗,我们不要像狐狸那样,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的结论(喻意)也就行了。这个喻意大家也是认同的。而现在新的理论应同中求异,激发同学谈出新的看法。老师说:“你们看过狐狸的卡通片吗,想想那里对狐狸怎么看的?”学生立刻活跃起来,纷纷说:“那里说狐狸很聪明。”“这篇寓言把狐狸说成很狡猾我觉得不公平,其实狐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既没伤害别人又保护了自己,不是很聪明吗?它这个机灵劲还真值得我们学习呢?”……同样的一篇课文、同样的一个事物,能够谈出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无疑培养了思维的独创力。

连词串句,串出精彩。课堂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串联词语成句或连句成段系组句等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增加有趣的细节提高组成相关知识点的能力。比如,“我、天空、飞机、大海”,这四个词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把这四个词串联起来,使其能够表达

一个完整的意思。可以串联:“我看见有一架飞机在天空中飞行,飞机下面是碧波荡漾的大海。”

4、在鼓励性的课堂评价中巩固学生的创新激情。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学习及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引导及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赞扬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会被激活,创新能力会得到发展,就如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参考文献:

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李向成、任强:《点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丽、《发展创造性思维,优化语文教学》,教师论文集;

熊建峰、《小语教学培养创新素质的策略》两摘。

作者基本情况:程国军,男,汉族,1986年2月17日出生,本科学历,云南省麻栗坡县人,现在麻栗坡县铁厂乡关告小学任教,小学一级教师。

通信地址: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铁厂乡关告小学 邮编:663608

上一篇:学校童声合唱队组建及训练计划下一篇:对清水灭火器如何进行维护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