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传输方式论文

2024-08-23

改变传输方式论文(精选3篇)

改变传输方式论文 篇1

3G网络全称为3rd Generation, 即指第三代数字通信。随着网络迅猛发展, 有线网络在很多场合和场所已经难以满足联网的需要, 对于无线网络的要求越来越膨胀, 同时对于无线网络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3G无线网络的出现大大改善了无线网络传输下的带宽极差的现象, 同时, 基于原有的传统无线网络下的监控方式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1 3G通讯方式的现状

3G技术是移动和宽带技术的结合, 这种模式在3G大规模商用使得通信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3G系统要求能够支持高达2Mbit/s的传输速率。新型多媒体的发展和通讯数量的增加将对3G无线网络以及将来无线网络的发展有更高的要求。通信网络的多样性可以通过我国现代3G网络技术的发展看出, 而大力推进3G网络技术是移动宽带业务应用的发展。

3G无线传输网络的特点就是无线网络lP化。在互联网中, 传输控制协议和因特网协议 (即TCP/IP) 称之为IP传输。在3G无线传输网络的特点上, 传输网络的IP化需要更高的要求, 具体的要求如下:有足够正常运维的带宽;广域的传输网络实现处理不同业务的功能;网络可以完善自御并具有良好的软件升级能力。

无线网络的接入模式对现代发达的通讯网络有多样性的要求, 而其中发展和建设的主要难点就在于接入层, 因此通信运营企业的无线通讯领域的开发和投资重点均聚集在接入网的研究中。现在普遍应用的2G、3G及Wi-Fi等方式无线接入互联网, 发展到笔记本、手机、上网卡以及一切内置Wi-Fi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终端设备, 尤其是现代物联网结构中各种传感器的装置或设备都是现代通讯网络的发展重点。

2 3G通讯方式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3G无线通讯方式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而且现在3G通讯网络的应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无线通话业务, 还在视频通讯、移动互联网和信息融合等方面有着发展趋势。

2.1视频通讯在3G方面的发展

虽然3G在视频通讯方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3G无线网络的优秀控制机制和较高的带宽能力, 促进了视频通讯功能的迅速发展。

视频功能作为3G网络发展的重点, 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移动运营商关于一批相关的辅助的网络平台的建设, 视频信息统一的科学管理实现, 整个3G网络的视频功能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此外, 对于平台的控制管理还要根据具体的软件环境而发展, 以达到能够适应无线网络视频功能发展的最佳方案。

2.2移动互联网业务在3G无线网络中的应用

在全球通讯方式大融合的背景下, 无线网络和互联网的融合是现代通讯业务的发展趋势, 因此大量互联网业务向移动网络进行转移。

现在互联网业务已经在移动网上成功应用, 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随着3G网络的不断发展,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将会与现在的有线网络一致。而其方便、快速的特点, 更成为了取代互联网的热门通讯方式, 而3G无线网络的移动数据传输方式更是成为了方便快速特点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

现在, 运营商的WAP/Web网关扩容、优化和多节点定位等内容成为技术发展的重点, 在3G通讯方式下, 移动网络应在开发初期尽快建立相关的网络平台。其中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软件系统框架为研究方向, 让多种互联网的业务功能均可通过提供商和运营商来共享到用户层, 而营销和支付渠道作为上述功能业务的集成终端和代理终端, 最终可以达到他们之间的双赢。

2.3信息的个性化融合

在通信方式多元化的今天, 个性化的业务功能成为了通讯方式发展的关键。移动通信业务的传统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熟。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个性的需求越来越多, 在移动业务中不断地增加人为的个性因素, 会对移动网络通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 使得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趋于丰富, 其中3G无线网络、3G应用终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为用户的个性化要求提供了有力的实现条件。提供个性化服务需要以网络平台作为基础, 因此建设相应的网络平台是一种必然, 其中将个性化需求在多种通讯方式下的融合成为了通讯发展的又一主流方向。

就目前看来, 国内运营商基本都是全功能性的, 移动业务与固定业务的融合已经成为各运营商工作里的关键。对于通信网络, 信息融合的意义是使用户能够通过统一的通讯协议实现在任意时间或地点接入到通讯网络, 从而为客户提供便利的网络服务功能。而无线网络信息融合最为重要的效果就是同一功能够被移动和固定的各种终端所访问。从业务逻辑的聚合位置来看, 业务功能融合有两个层次的融合。一是终端层次的融合, 二是在后台实现融合, 3G网络的应用正是基于这种融合方式。

3 基于3G网络的现代通讯方式的应用

通过以上分析, 3G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并已不单单应用在通话业务中。本章以在3G网络的平台下, 如何实现在某别墅区的视频监控功能进行具体分析介绍。

根据别墅的总体结构, 该别墅监控系统分为别墅室内监控和室外监控两部分, 并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情况, 前端别墅室外监控系统设计采用高清晰度3G无线网络摄像机与高清晰一体球机 (枪机) 相结合, 同时在监控点较为分散的地方采用室外型网络恒速球进行前端视频的采集和编码, 视频传输采用抗干扰视频线, 控制信号传输采用带屏蔽专用控制电缆, 保证视频信号和控制信号的准确传输。

前端别墅室内监控系统设计采用高清晰度迷你型室内红外恒速球来进行监控, 如图1所示。

3G无线网络摄像机可通过3G网络进行直接传输, 通过3G网络接入internet网络中, 转发服务器可通过internet网络获取到3G网络数据, 并且将前端网络摄像机的数据进行转发。

3G无线网络摄像机的音、视频数据到了转发数据服务器后, 监控中心的所有监控终端与集中管理中心与3G无线网络摄像机将没有任何联系, 不再直接请求数据访问, 而是直接访问转发数据服务器, 转发数据服务器将所有前端监控点的音、视频数据 (通过网络交换机) 分发给监控中心的网络视频解码器。

该视频监控系统采用的是计算机技术, 以CCD摄像机作为事故报警设备, 3G无线网络直接将视频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进行传输, 经过监控系统的控制系统进行高速图像处理器进行数字化管理。该监控系统将网络系统与报警设备整合, 实现了视频监视、事故报警和图像记录的同步一体化, 一切报警记录都存储在计算机硬盘内, 且所有的操作都将会提示, 方便了人员的控制操作。

传输系统包括视频信号和控制信号的传输, 视频信号的传输使用双绞线, 其优点是方便简单减少了施工周期。控制信号的控制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直接控制、多线编码的间接控制、通讯编码的间接控制和一种控制信号和视频信号复用一条电缆的同轴视控传输方式。

4 结语

本文从3G无线通讯基础出发进行具体介绍, 以某别墅区的视频监控系统为实例进行分析。在3G无线网络的应用基础上, 现代通讯系统得到了广泛发展, 尤其是在视频图像传输方面, 为数字化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巍, 谭德荣.基于网络的加油站控制管理系统的研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18 (4)

[2]吴宗之, 魏利军, 于立见等.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 15 (11) :39

改变传输方式论文 篇2

1、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学论教”使得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几方面进行深入持久的努力。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但目前,许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依旧把知识传授作为第一要素,把教师的主要引导放在核心位置,把过多的练习当成学生提高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接受状况缺乏更多的深入了解,手里拿的是新教材,上的却是传统课。

2、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传统的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能力的倾向;改革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英语课程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新《课程标准》还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原大纲中以教为主的原则,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提倡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英语课程定位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建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

3、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输入式”教学,代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输出式”教学。因为输入式方式的过多使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失去学习兴趣。要建立起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要善于处理教材,选择进行对话的“话题”,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其次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直接呈现或讲授结论、结果、定理、公式、法则、定律等,然后要求学生再进行理解、记忆、练习、运用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再次就是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4、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甚至忽视发现和探索,因此,现在所要转变的也不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而是变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二、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1、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转变的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的转变中进行,前者是方向和基础,后者是落角点和归宿,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是应该请教育专家来学校撒播先进观念的种子,应该进行数天甚至数月的集中培训,但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改革教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否,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落实到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转变上。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有的教师还能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出发,而有些教师则只是凭借经验和头脑中的设想),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为了完成教案中事先设计的某个环节,或是达到教师的某一项本已脱离实际的目的,甚至冒着拖堂的危险,在那里说个没完,完全忽视了教育的主体。即便有一些学生的自主活动,也是要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的。而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学习方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也就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因而,我们首先要强化教研组在新课程指导下的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在吃透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精讲精练,充实课堂教学容量,从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点出发,讲究课堂教学的层进性[实行分层目标教学。对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进行多层面动态分解,变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体系,由浅入深地对目标予以网络构建。

创立“纵向连环递进,横向螺旋推进”的课堂教学流程。纵向以分层教学目标为链条,其环节的顺序为“基础——迁移——延伸”;每一环节又以学生学习活动为横断面,回环逐层深入,其层面的程序为:“提出问题——讲解点拨——合作、讨论——小结规律”。这样,教学就形成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链条式螺旋式交织集成线路]、探究性,注重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提高练习的有机结合,从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积极贯彻新课程的精神。作业和练习很有讲究: 针对性:

(a)要针对教材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确保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b)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作业内容,做到难易适度、多少适中。层次性:

a,作业要有弹性,可分为基本、选择和超定额作业。

b,作业的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拾级而上;要把教材的知识结构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把分散的“知识点”连贯成“知识网”,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灵活性。

c,在同一题目上“设台阶”,让优生“吃得饱”,差生“受得了”。要在“寓做于兴趣之中”上下工夫,使学生喜做乐做。创造性:

a,没有现成的、可以照搬的解题方法,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解题所需的不是机械的记忆和刻板的运用,而是敏捷的思考、严谨的推理、灵活巧妙的方法。

b,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时间性:

a,科学地掌握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不应把作业的数量作为衡量学生作业量是否适度的尺度

b,作业布置、批改、反馈要及时。超前性:

现在的课外作业,大多是对学生课内所学内容的延续,这对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很有必要,但学生仅仅做这样的练习是不够的。还应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设计一些超前性的习题。培养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着力改变自己的备课方式,加强科学性和针对性。

在传统观念中,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知识就是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客观存在物,在知识面前,人们只有去“发现”,去掌握。因而,在学校教学中,“以书本为中心”就进一步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天使而存在着。新课程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知识应当属于人的认识范畴,知识的获得和掌握,都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因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造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的备课就意味着他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进行重组教材、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面向学生工作。这样,教师备课的教学教案就需要随着新的教学精神而有所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如教师设计“课后小结”、“课堂学生问题随记”、“单元教学追记与反思”等内容,采取课前认真分析、思考,课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案的编写,已经不能再是传统的重点分析和简单的设问对答了。由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也已经从“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桎枯下摆脱出来。基于这种观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准备当中就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备课。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教师要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不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通透和对教材地重视。而更多地需要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注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大纲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教学思路的转变——备课工作重心的转变 传统备课工作范围

1.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2.吃透教材,理清课中逻辑关系,任务分析; 3.确定学生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 4.设计呈现信息的方法和推演知识的进程; 5.选择课堂练习题以及记忆方法。

建构新备课工作范围

1.分析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

2.深刻思考所教知识的新发展、应用及联系; 3.分析学生先前经验和认知过程,定最近发展区; 4.设计问题情境、支持、交流方式及学习流程等; 5.选择迁移问题,整合方法以及学习评价方法。

3、对课堂教学能力要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教师就应当认真思考自己在这种课堂上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我们现在对课堂的关注,集中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等方面。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其标准可界定为: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主体性的最佳组合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科学运用;它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承,不可以照搬,更不能克隆,应该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底蕴和思维、创造与实践操作能力不断积蓄和升华的过程。也许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口头表达并非完美,板书并不漂亮,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那么这依然是好课;当然,这不是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够重要了,相反,我们更应当严格要求我们自己,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因为这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教师并用我们的德、能去感染和赢得学生的必备条件,是作为教师的根基之所在。那么,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究竟与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了呢?首先,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依然重要,但仅局限于把握教材是绝对不够的。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将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深刻挖掘学科教材,追求知识深度;另一方面要尽量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的外联度,努力做好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整合的工作。其次,对课堂教学的管理问题应当辨证地看待,以往的课堂是要求学生安静地听、默默地思考,而如今的课堂中安静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但“热闹”又是课堂教学的大忌,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保持“热闹”,又能和谐、有序,“闹而不乱”,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是教师们进行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还有,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讲究策略性、灵活性,因为这种课堂很有可能不会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的独立或合作学习很可能打乱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思路。所以,教师应当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智。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目前,一些教师仍然存在不太务实、不愿挑重担、只能教好学生而不能学困生和个别生的问题。这些教师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透或者说缺乏为师的必要责任和敬业精神,在学生观方面相对滞后,这就严重影响甚至制约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对有智力问题、有严重缺点、有过错失误、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更要关注;特别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随意批评、羞辱、体罚学生等都是有悖于新课程精神和违反教育法规的不当行为。

尊重学生还体现为激励、赞赏学生。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学习的动力。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立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之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5、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做平等的合作者

重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合作意味着参与,师生有一种共同的体验。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把学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里。

做谦虚的倾听者

以前,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是被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教师往里灌东西。新课程则要求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能够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听到“花开的声音”。一次在幼儿园听课,当老师拿出某老字号食品要儿童品尝它的美好时,一个孩子嘀咕道:“一点都不好吃”,老师却跟没有听到一样。要是老师注意倾听,并且及时让孩子说出怎样做就会更好吃,既尊重了儿童,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是多么好的契机!

做真诚的赏识者

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学生一丁点儿的优点,我们都要加以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表扬的尺度我们要把握好。赏识孩子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赏识时要关注一些小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做得体的协调者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打破区域界限,努力造就“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需要教师能适应多种环境,协调各种关系,具有“外交家”的能力。协调者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热情服务的意识,要有交往的技巧,要善于挖掘家长资源,要有双赢的策略。

做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大纲、计划、课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我们要努力营造“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我们的课程建设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

“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做得法的组织者

教师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一个管理者,制订了许多条例,不准学生做这个,不让学生搞那个,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扮演着“教育警察”的角色。新课程,就要求教师淡化权威,建议学生应该做什么,参与学生的一些活动,有效地组织教学,做“平等中的首席”。

做有效的促进者

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做勤奋的学习者

我们要向名师学,向社会学,向网络学,向学生学,更要向书本学。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教师要用读书来提升人生品位。要读文学名著,要读理论经典,要读科普文章,要读哲思美文„„要把读书作为人生的精神之旅!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是一种观念,更需要行动。

做扎实的研究者

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要尽快使自己从“教书匠”迈入“研究者”的行列。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投入研究,行动起来,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研究更明确、更扎实、更持久。

6、建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尽可能充分地发展。实践证明,在以下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当学生有兴趣时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

当学生被鼓舞被信任,相信他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为了使学生能达到这个理想的状态,促进他们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建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 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经常提示本课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和错误 教学思路的转变——课堂活动结构的转变 传统课堂活动结构

1教师复习课内相关知识; 2.教师引出问题、任务和主题; 3.学生参与教师所预期的推导过程; 4.全班归纳学习结果,统一理解和表示方法; 5.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识。建构主义课堂活动结构 1.呈现问题情境;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引发相关经验和认知冲突; 3.在教师支持下,学生合作探究并解决问题;

4.在教师的监控下,全班交流问题解决的结果和过程,达成深层理解;

5.呈现新问题,促进知识的应用和整合。

7、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特点: 多元性。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整体性。评价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弱势品质,教学就要长其长、短其短。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

钻井数据传输方式研究 篇3

随着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让数字化钻井技术不断提升。在国外, 特别是北美, 有集工程设计、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库、施工监测与生产指挥为一体的钻井信息系统[1]。这种系统会自动采集钻井过程中的参数, 并传输到作业现场的计算机, 再由通信网络将生产信息传输到总部信息中心, 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将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对策, 再反馈回施工现场, 监督指导生产实践。

而数字化钻井的核心就是一个综合的实施决策系统, 在这个系统框架内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钻井工程数据实时采集和远程传输系统;第二个是钻井事故诊断系统;第三个层面是远程协同群体决策支持平台。作为数字化钻井的第一个层面, 如何将现场大量数据以较小的延迟传输到井场端和基地端显得尤为重要。

一、井场局域网

通过传感器自动获取及派生计算的数据主要是钻井工程参数、钻井录井数据、气测资料以及井眼几何参数, 如迟到时间、迟到井深、钻头位置、钻头进尺、大钩负荷、转盘转速、钻时、钻压、扭矩、钻头压降、水力效率、循环密度、岩屑浓度、比水马力、喷嘴喷速、射流冲击力、循环压耗、环空压耗、牙齿磨损、轴承磨损、钻杆残余检查间隔、钻铤残余检查间隔以及井斜、方位、工具面等参数。由于不同传感器所使用的信息编码协议不尽相同, 所以要获取这些数据必须研发对应的接口软件, 将获取的信号进行解码和预处理, 转换成数据库规定的格式[1]。

考虑到所采集的参数比较多, 并且需要实时进行监控, 因此在井场建立小型局域网, 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显示在PC机上, 以便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以太网作为当今应用最广的局域网技术, 具有性价比高、灵活性和互操作性强等特点。现场总线多标准, 低速和不易与高层网络进行信息集成的缺点在应用以太网之后将得到彻底的改变。

以太网具有相当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能够提供足够的带宽, 工作可靠, 便于维护和故障恢复, 它和TCP/IP很容易集成到信息领域中去, 除去它的技术优势之外, 以太网的成本较低。由于目前技术无法将以太网应用于工业的底层, 因此将以太网与其他总线相结合是一种趋势[2]。并且使用以太网之后更加方便, 使用其他总线转以太网之后, 可以把其他总线的接口留在现场, 而监控计算机这端只保留一根网线即可。

目前常采用现场总线和以太网相连或者RS485总线和以太网相连。在现场总线中CAN总线相对于其他现场总线, 有明显的优势, 因此现场总线采用CAN总线。下面为CAN总线和RS485各自的特点:

1. CAN总线

CAN是控制器局域网的简称, 是由德国Bosch公司推出的, 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总线之一。CAN总线属于总线式串行通信网络, 与其他通信总线相比, 它的数据通信具有突出的可靠性、实时性和灵活性[2]。

CAN总线是多主从结构, 每个节点都有控制器, 多个节点发送时, 以当时发送的ID号自动进行仲裁, 这样就能完成总线数据的整齐, 而且一个节点发送完毕, 另一个节点可发现到总线空闲, 马上发送, 省了主机的询问, 提高了总线速率, 增强了快速性。而CAN总线通过CAN收发器接口芯片82C250的两个输出端CANH和CANL与物理总线相连, 而CANH端的状态只能是高电平或悬浮状态, CANL端只能是低电平或悬浮状态, CAN总线有控制器, 可以对总线各个错误进行识别, CAN节点在错误严重的地方下具有自动关闭输出功能, 这样总线上其他节点的工作不受影响, 从而保证不会出现因个别节点出现问题, 使得总线处于瘫痪状态。如果检测到其他节点错误或自身错误, 都会向总线发送错误帧, 来提示其他节点这个数据是错误的。这样CAN总线若一个节点程序跑飞了, 它的控制器自动闭锁保护总线。所以对安全性要求高的网络, CAN是很强的[3]。CAN具有的完善的通信协议可由CAN控制器芯片及其接口芯片来实现, 从而大大降低系统开发难度, 缩短开发周期。

2. RS-485总线

RS-485是单主从结构, 是一个总线上只能有一个主机, 通信由主机发起, 主机不发命令, 下面的节点不能发送, 且需要发完即答, 收到回复后主机才向下一个节点询问, 这样是为了防止多个节点向总线发送数据, 而造成数据错乱。RS-485只规定了物理层, 没有数据链路层, 对错误无法识别, 除非一些短路等物理错误。这样容易造成一个节点破坏, 一直向总线发数据, 造成总线网络瘫痪。所以RS-485一旦坏一个节点, 这个总线网络就会瘫痪。利用RS-485只能构成主从式结构系统, 通信方式也只能以主站轮询的方式进行, 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较差[3]。

二、远程数据传输

及时准确地将收集到的数据实时地传输到网上共享, 领导专家能及时看到井上的生产情况和技术参数的实时变化, 及时有效地与现场沟通, 预防和减少很多井下事故的发生, 也根据实时传输采集现场的地层、岩性、钻井参数等数据, 及时科学地对该地区进行研究和探讨, 为以后该地区的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不仅如此, 随着油田数字化进程的加快, 对现场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需要技术人员提供的基础数据也越来越复杂, 无形中对技术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 也给技术人员增加了很多工作量, 钻井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的使用, 不仅解决了现场技术人员手机资料的复杂性, 也实现了现场技术人员在办公室指挥生产, 大大减少了现场技术人员的工作量, 及时监督司钻对技术参数的执行情况。

由于井场多数处于边远山区, 不适合进行有线传输, 一般采用无线传输, 常用的无线远程传输方式有:

(1) 无线超短波。无线超短波是指数据通过超短波或微波的方式进行空间传输的一种无线通信方式。其通信距离很远通常可达几十千米, 并可以通过中继站进一步传输, 布网非常方便, 传输频带较宽。此方式可用于提供标准接口, 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数据传输, 可直接与计算机、RTU、PLC等硬件设备直接进行连接, 实现数据透明传输, 接收灵敏度较高, 技术相对成熟。超短波受电台数量的限制, 适合小规模应用, 微波通讯需要建立大量数据中继站, 建设站点和维护成本都很高, 同时受电磁和环境干扰的影响较大。

(2) CDMA/GPRS。CDMA/GPRS通信速率可以达到171.2kbps, 其通信网络覆盖面积广、系统容量高、所需基站少, 同时具有对较强抗风险能力, 而且组网方便、投资和运行费用低、数据传输准确、安全可靠, 时效性和带宽完全可以满足井场数据的传输要求, 并且其传输速率还在不断提升中。

(3) 卫星通信。具有覆盖面广泛, 不受地域限制, 采用数字传输技术, 提高了传输效率。利用卫星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量大, 距离远, 可以说覆盖了全球每个角落。缺点是两站间的通信经过中继卫星, 传输时延大。另外由于建设卫星地面主站费用过高, 且卫星的租用费用惊人, 一般企业承受不起, 目前还不适合在我国油田广泛应用。通过对比, 适合井场远程传输的有CDMA/GPRS和卫星通信, 而卫星费用较高, 因此一般采用CDMA/GPRS进行传输, 在超远距离或不适合CDMA/GPRS方式传输时采用卫星传输。

在钻井现场常采用的远程数据传输方式为CDMA/GPRS和卫星通信, 它们传输速率高, 准确稳定, 无线超短波只适合小规模通信。由井场端发送到基地端或通过卫星通信是在移动通信网络基础上发展的数据传输技术, 能够提供端到端和广域无线IP的连接, 通过网络控制器可以直接接入Internet, 是无线终端设备网络化的绝佳方式。当前来说, 由于井场地处偏远或者沙漠戈壁地区, 无线远程数据通信为其最好的选择。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 移动3G和卫星通信将不断应用于石油行业, 这样在全球范围内都能监测现场情况, 调用现场数据。对于自动化越来越高的钻井现场, 数字化井场一定会一步一步实现。

三、结语

(1)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及现场总线的优缺点, 提出了一套更好的数据传输方式, 采用CAN总线+以太网方式, 不但数据传输速度快而且可以应对更多的钻井参数并且易建立局域网。

(2) 结合数字化井场的发展趋势, 提出了适合井场传输的系统, 使得井场采集的数据可以更快地传输到基地端。这样可以更快地进行事故诊断和远程协同决策, 更好地解决井场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国强, 朱清祥.录井方法与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1:79—163.

[2]薄芳芳.钻井工程数据实时采集与远程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1:1—6.

上一篇:儿童家庭教育面面观下一篇:中隔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