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

2024-05-29

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精选12篇)

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受旧的教学理念、旧的教学方式的影响, 学生形成听老师讲、模仿老师的做法算、大量练习的学习方式, 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 经过六年旧的数学教育的影响, 这种学习方式根深蒂固。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 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探索、总结, 学生基本上形成了新的学习方式。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最现实的、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 是形成有效学习方式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主要尝试从以下几种方式: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 特别是与学生直接相关的问题, 更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活中的有趣现象, 一类是学生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教材中的轴对称现象和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课的问题情境就属于这两类。

2. 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数学美。

“数学美自身的魅力集中反映在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审美原则。”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培养审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增加数学内容的趣味性。

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数学的巧妙运用、数学名题和趣题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勾股定理》一章中, 就充分利用了数学的趣味性。

二、以教材为中心, 为学生营造多种方式学习的氛围, 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通过观察、探索, 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 ”并制定了经历、感受等过程性目标, 而学生已形成“听话”的习惯, 动手能力差, 缺乏活动热情, 面对活动不知所措, 有畏难情绪, 甚至出现置之不理的现象。因此让学生有效地活动成为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措施。

1. 活动前,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器材、程序、时间、活动方式等。

但教师的准备, 并不是包办代替, 学生能准备的, 就让学生准备。活动中, 明确目标, 让学生带着问题, 边动手, 边观察, 边思考;同时指导学生之间有目的地交流, 相互促进。活动结束, 要详细记录活动结果, 仔细分析, 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对学生鼓励、表扬, 对活动出现偏差或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指导;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 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在这一形式的学习中, 首先要创

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教师是参与者, 而不是评价者, 甚至有时装作不懂。生生之间, 不仅能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更要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明晰他人的思路, 并溶入到自己的思路中, 使自己的想法得到提升。这样才能显示合作交流的作用。

3.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答疑。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学生不敢甚至不愿提出问题, 人云亦云, 不懂装懂, 这与课程标准中“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相悖, 因此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尤为重要。质疑也就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4. 利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充分利用教材中“大量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样才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三、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 促进其学习方式的改变

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 特别是过程性评价, 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进行兴趣的自我培养, 自觉地改变学习方式。有效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加速器。特别是当学生有新奇的想法时, 更要及时激励。要尽可能布置实践性、创造性的作业, 既增强创作者的信心, 也使其他学生产生仿效的愿望, 当有适当的机会时, 他们必然会将这种愿望付诸于行动。久而久之, 就会达到“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作用

教师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是内因, 教师是外因。教师只有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环境, 才能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组织者;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是合作者;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是引导者。教师只有在不同的条件下起到相应的作用, 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数学学习中不断改变、完善学习方式。

总之,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其实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 用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完善。只有学生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才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才能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才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才能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 篇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中,我试图改变“教材”指挥“教师”的被动局面,切实发挥教师作为教学决策者的作用,将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视为平等互动的关系,有目的地对教材部分内容及呈现形式进行调整,加强体验性学习内容,弱化一些经验性的学习内容。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教材一开始就出现一张2003年的年历,然后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 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 ”等等,接着让学生圈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随后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平年和闰年的判定”,最后教学“用拳头来记认天数是31或30的月份”,用歌诀记住有31天的月份“以及”计算平,闰年一年的天数。这样的内容和呈现形式,使得学生学习认知的心理机制只能是“同化”,无论在教学方法上怎样变化,都难以引起学生主动的思考。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我运用PowerPoint重新整合了教材资源,上课一开始,一幅“生日快乐”的精彩画面随着旋律优美的乐曲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亲切地说:“同学们,你喜欢过生日吗? 能告诉大家,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吗 ?让我们同唱一曲《生日快乐》歌,共享快乐的时光,让我们借助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自己生日这一幸福而美好的日子。”这样,把对孩子极具吸引力的“生日”与数学新知的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孩子们进入快乐的数学园地。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当学生说出一年有365天或366天后,教师问:“真的吗? 同是一年还会有不同的天数 我不大相信,你能不能举例证明给老师看看!”问题一出,学生纷纷拿出自己从上搜集下载或从杂志中剪出的不同的年历及有关资料进行探究,他们在收集信息,观察计算,相互交流中,已经感受到一年有12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以及2月份有28或29天。实质上已经自己学习和掌握了新知。在课的最后,教师又这样问:“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天,明年有多少天吗?平年和闰年有没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 ?”学生根据课上收集的数据进行讨论,他们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了规律。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把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发现,探究等活动凸显出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数学教学时空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间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特点,同时也使老师改变了传统观念,给教学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把从1900年到2004年的年历全部放入这个课件中,教学时能根据学生提出的哪一年的年份,直接用文本输入法,调出这一年的年历来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用红色的背景来显示这一年中有31天的这几个月,用黄色的背景来显示这一年中有30天的这几个月,并加以闪烁。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不管是哪一年,这一年的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和12月,每月都有31天是大月,每年有7个大月;而4月,6月,9月和11月,每月都有30天是小月,每年中有4个小月。但2月份比较特殊,有时有28天,有时又有29天,我再把从1989年到2004年的2月份全部放在一个屏幕上,加以比较,启发学生找出2月份是29天的分别是哪几年,说明2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也用红色的背景加以显示并加以闪烁,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同样在教学“每四百年又一闰”时,又分别把1100年,1200年,1300年,1400年,1500年,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的2月份加以比较,学生才能真正清楚地加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样的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双向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化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篇3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领域里积极地去接触、领悟、探索和实践,是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感受快乐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自主学习,借助熟悉的事物名称自主识字。如:我在教室的黑板、门窗、桌凳上贴上了各种标有物品名称的字条;将写了每个学生名字的字条贴在他们的座位上。这些物品,孩子们再熟悉不过了,每天有意无意地看几遍字条,天长日久后,自然而然就会识不少字。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必须关注他们的学习情感和态度,尤其要研究学生的情感。因为只有有了需要,才会产生探索的动力,从而引发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传授的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培养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

《自选商场》是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二》中的一课,重点是识字、写字。共安排有5个一类字和14个二类字,如果还按照以往的方式只让学生看黑板认读、书空,学习效果肯定不好,学生的识字热情会逐渐降低,识字能力更不能获得提高。因此,我先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生字卡片,形状、字体不限,并尽量组词。第二天,同学们拿来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真精美!有方形的、有圆形的,有花瓣形的、还有菱形的。有白色的、有粉色的,还有多种颜色的,真是五彩缤纷。上课后,互换卡片认读、互抽卡片认读、小组长选精美卡片抽读等,个个环节都是那么的认真、激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我坚持给每个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参与到每个小组中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后,我即刻指导小组开展了展示活动,学习效果出乎意料,百分之八十的孩子已能全部认读,百分之十五的孩子能认识一半以上,只有百分之五的孩子只能认读少数生字。

从整体上看,在这次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主动性强、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大有提高。有些学生思维敏捷、学习主动、组织能力强、表现欲望强烈,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起来,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得主动而积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不但自己读得好,还能带领其他同学进行抽读或比赛读,组织能力也得以充分展示和提高。

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来说的,和接受学习相比较,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课堂教学对话是在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中,自我发现,互相发现,互相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不能以一个先知先觉者的姿态凌驾于学生之上,尽可能不带“问题”、不带“知识”、不带“真理”走进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在同一平台上和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的触摸”;有时还需要教师敢于“装不懂”,敢于对学生说“我不知道”。我们要珍视学生的独特发现,鼓励他们的奇思妙想,欣赏他们的异想天开。

在教学《丑小鸭》时,天真的学生向我提出了两个问题:“鸭窝里的蛋到底是鸭妈妈的蛋还是天鹅蛋?它是怎么来的?”我坦然相告:“我不知道”!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有说是粗心的天鹅妈妈弄丢的,有说是鸭妈妈下的,有说基因变化的结果……学生在这样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在多元认知的冲突和体会中,不断发现探讨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这样自主探究得来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春天的手》时,我把孩子们组织起来到操场上去寻找春天。我发现有几个小孩围成一堆不知在看什么,便悄悄地走过去一看,原来几个小家伙正在看一堆忙碌的小蚂蚁。我就问他们:“你们喜欢小蚂蚁吗?”他们说:“喜欢。”这时已经围过来了好多孩子,他们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有关蚂蚁的事情来了。回到教室,我问道:“对小蚂蚁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呢?”孩子们又提出好多问题。“那好,同学们回家后看看能不能想办法自己找出答案,自己解决问题,下节课讲给大家听。”第二天,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自己找出的答案。有的说蚂蚁的种类,有的说蚂蚁具有天气预报的能力,有的说蚂蚁对人类仿生学的贡献,还有的画一张大图讲蚂蚁身体的结构,孩子们讲得头头是道。

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 篇4

在当今多元化发展的信息社会里, 要求学习方式多样, 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参与、亲自探究、动手操作, 强调学生感受、体验、实践, 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意识呢?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内在驱动力而言的, 相对于“被动学习”, 是指学生学习时, 在行为、态度方面主动参与学习,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在学习动力, 不需要外力的维持也能进行下去。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 就能保持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就能对自己的学习全面评价, 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矫正的能力。因而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意识。

目前, 我国教育改革正逐步走向深入, 面对全球的教育改革,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 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由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影响, 学生在上课时, 还习惯于听老师讲, 且听课状态不佳, 情绪上表现麻木、消极, 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 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且作业, 不能主动积极地独立完成, 抄袭他人作业, 一味地做一些自己感兴趣却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活动。这样比较长的时间内学生一直不能主动积极, 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成绩。与此同时也养成了一些坏习惯, 上课溜号、玩东西、看其他课外读物, 甚至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等。面对这些现象和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 就应努力思考, 每个学生都有旺盛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这种学习动机是同学习的直接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教师教学活动中一开始就应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令人愉快的、充满趣味的、富有吸引力的活动, 力求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厌烦畏惧学习的心理。

其次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打开孩子的内心世界。发挥语言的魅力, 运用恰如其分的评价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给予肯定和表扬,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表扬某同学字迹工整、很有内秀, 你画的图很美, 我很欣赏你的语言表达能力, 你记录的数据很认真、准确等等, 这些感性的语言都可以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好感和信心, 让学生感觉老师关注他,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促使学生自然地产生和老师交流的意愿, 这样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迈进了一步。

第三, 投其所好, 因势利导, 将学生喜欢的事物和所学的知识有机结合。如有的同学喜欢绘画, 就让他作一些做图题, 如力的图示, 画电路图等, 然后及时鼓励。有的同学动手能力强就让他动手操作一些演示实验并展示给同学们, 并给予表扬等。这样各类型的学生功能得到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地增强。

第四, 由于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内向、胆小的孩子总是不爱向人倾诉, 有一种怕表现不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指责的思想, 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更没有自信, 渐渐失去了兴趣, 渐渐地课堂表现消极。因而在班级内采取“一帮一”来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或分组比赛, 可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不积极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发挥相互制约、互相帮助的作用。

第五, 针对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定期举办不同范围的物理竞赛, 可以从小范围到大范围, 如个人之间、小组之间、班级之间、学校之间举办不同类型的比赛, 评出优胜者并表彰。这样同学们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被激发起来自主学习意识也随之增强, 课上课下主动讨教问题的学生将会逐渐增多, 教师的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取得显著的提高。

最后, 教师要爱每个学生,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及时适当地向每个学生示爱, 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喜欢他, 关注他的发展。这样每个同学都会喜欢并关注老师, 更喜欢老师所讲授的学科知识, 因而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意识将最大限度地提高, 因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效果将无法估量。

改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 篇5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已成为广大生物学教师的共识。近年来,我们学习和借鉴有关探究学习的理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复尝试和运用探究教学方式,从而对探究学习目标、探究活动要素、探究学习模式,以及探究学习和教学模式的制约性等方面,有些许的认识与老师们交流如下。?

1.探究学习的目标

中学生物学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科学课程,是科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学科之一。所谓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习者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必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领悟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但长期以来,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因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探究学习则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培根(F.Bacon)是探究学习的理论先驱之一,他在16的著作中提出了把科学主要看做是“探究程序或方法”的观念。此后,许多学者认为探究是儿童的本能之一,在组织儿童学习的活动中,首先要注意激发和维持儿童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在儿童探究学习过程中,通过适当的训练方法教给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程序、策略和技能,掌握科学家用于组织知识、形成原理的方式,而且改进和丰富他们的探究性思维等。这样,探究学习的理论就逐渐的形成并应运而生。?

1965年由美国科学基金会设立的生物学课程研究所(简称为BSCS)编写、施瓦布(J.Schwab)审订的《生物学教师手册》出版,其中首次提出“诱发探究”的概念,从此将探究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学习和教学模式。BSCS指出,“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实质上是要按照提出科学结论和检验科学结论的结构方式去揭示科学结论。这就意味着要把所提出的观念和所进行的实验告诉学生,不仅要说明由此得出的资料,而且要阐明由这些资料转化形成的科学解释。”施瓦布认为,诱发探究策略有多种结构形式,基本上划分为4个阶段:(1)使学生接触问题情境;(2)帮助学生认识情境材料中包含的某个概念或方法上的问题;(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4)诱发学生设计实验、收集和组织资料、形成结论。BSCS提出的高中生物学探究教学技术有:(1)对问题的本质作尝试性说明的论述;(2)“探究叙述”生物学的主要发展过程;(3)用创设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加实验探究;(4)实验教学计划是分组设计的,每组学生模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探究生物学问题;(5)促使学生参与推理的活动,这种推理与生物科学的前沿课题或方法论等问题有关。由此可见,探究学习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更加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并致力于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总之,探究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获得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

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 篇6

那么,在日常物理教学中,怎样才能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这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物理教师要想让学生对物理课感兴趣,就应该做好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只有做好演示实验,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觉得你上的每一节课内容是多么的生动有趣,易于接受。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改进,甚至有时候需要自己自制教具,以便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好地观察。例如,在讲高二物理选修3-1《静电场》这部分知识时,由于电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特殊物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那必须要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就以第八节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的因素这个演示实验为例,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学生不难理解,困难在于如何使静电计指针偏角有明显的变化,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只有在电容器两极间距离较小时改变两极间距离静电计指针偏角有明显的变化。这个演示实验做好了,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有采用学生分组实验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讲选修3-2中第四章第四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之前的教学总觉得学生不知道定律的内容是怎样来的,发现学生不会应用这个物理定律解决问题,所以,我就用了学生分组实验,结果,就连平时不学物理的学生也很感兴趣。

二、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小制作、小论文等活动,将物理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们现在的学生学习很多知识,大多数是已有的经验知识,没有更多的挖掘和创新。对于学生来说,只不过是知识的接受者。如果学生只是学习了这些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去使用,那么,学生自己也不会有学习的成就感。但是,如果学生能够用自己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就会觉得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现象,学了物理是有用的,从而对学习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我们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小制作、小论文等活动,这一部分学生就觉得物理很有用,还有在实际生活中都会用到物理知识,如过山车是一项富有刺激性的娱乐工具。在乘坐过山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体验到冒险的感觉,还有助于理解力学定律。实际上,过山车的运动包含许多物理学原理,人们在设计过山车时巧妙地运用了这些原理。如果能亲身体验一下由能量守恒、加速度和力交织在一起产生的效果,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然后用所学物理知识去加以解释,这样会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觉得物理是有用的。

三、通过班班通等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学习物理的興趣

班班通、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直观形象地展现教学中不能通过实验演示的物理过程,以前教师上课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简单的传授知识的方式,学生上课容易走神,不能给学生最直接的感观,而现在不一样了,自从班班通、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乐于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例如,在讲速度这一节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速度相关的视频,给学生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等,这样一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全神贯注观看视频,将自己常沉浸在物理情境之中,认识到物理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还有在讲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这一章时,我们可以通过播放“神九”“神十”的发射与回收的视频短片,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在我们身边,科技带来的伟大力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当然,在教学中除了以上几种教学方式外,还有别的教学方式,还要不时地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虽然习惯难以改变,但就是我们突然改变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打瞌睡的学生突然就醒了。比如,上课前来段笑话,讲个小故事,除了自己讲,也可让学生来展示。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适当幽默;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 篇7

一、开放式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参与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尝试“开放式教学”就是学生在小组或群体中对问题讨论、辩论, 并在讨论、辩论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发展,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能力, 培养了主体参与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他们一起猜想、争论、操作验证、互相补充, 不仅找到了书上说明的圆柱体的所有特征, 还发现了圆柱侧面展开不仅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还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有时还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 这些发现令学生欣喜不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获得结论似乎成了副产品, 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积极探索中通过亲身的观察、猜想、实验加以证实的过程。小学数学学科中, 有许多知识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如果面临这些问题, 我们都能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利用开放式教学, 让学生亲身参与, 去感知、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 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形成一种很强的主体参与学习方式。同时, 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品质, 通过“变形状与面积不变”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 加强数学学科育人教育功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性、主动性、创造性,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合作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 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 去倾听别人的想法, 学会进行数学交流, 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 使学生在整体的合作学习中逐步意识到在竞争社会中, 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合作。因此,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倡双主体生命互动与提升的课堂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使他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让他们学有创见, 共同创造师生互动合作教学。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学习, 让学生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 讨论研究, 几分钟后, 都拿出自己小组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接着大家开始交流, 台上学生讲, 台下学生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 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掌握了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创造学习的良好机会, 发挥学生的潜能, 而且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促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脉络。在交流中学生们看到了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一个问题, 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 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 使他们深切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 同时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研讨式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 教育创新就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 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成功和快乐, 传统的一问一答、一题一解, 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研讨式教学, 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他们可以大胆展开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与教师、课本不同的看法,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时, 直接让学生自由猜想圆柱体的计算方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出许多种方法。如, 例1:将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 (或正方体) 形状, 求出长方体 (或正方体) 的体积, 就是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例2:将圆柱体容器装满水, 然后倒入长方体 (或正方体) 容器里, 测量出水的体积, 就是圆柱体容器的体积;例3:将圆柱体等分成若干份, 然后拼成长方体 (教科书上的方法) 。这些教学设计, 尽管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 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 掌握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是由学生亲自参加课堂教学实践得到的, 把间接知识转化成直接获取的知识, “体积不变与形状可以多变”, 同时学生领悟到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点

1.注意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也是最好的老师,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把课堂教学融入现实情境之中,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促使学生参与学习方式和学习意识的发展。

2.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创设有效的情境,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自然引入课题, 此时的课堂教学是自主的、开放的,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解决新知、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 渗透数学思想。

3.注重教学实施的层次和梯度。

教学实施的设计形式多样化, 分为三个层次, 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第一层次是基础性练习题, 使学生初步巩固练习形成技能;第二层次是拓展性习题, 使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三层次是开放性习题, 使学生启迪思维、提升智力, 练习的难度较大、较灵活, 有一定的开放性。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 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4.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渗透和创新学习方式的养成。

以“情境教学引发学习兴趣”为线索, 培养学生勤动手、动口、动脑, 逐步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带领学生体会和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同时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道理, 同时教师又十分注重数学知识的渗透,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学习方式的主要渠道之一。

走进新课程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篇8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 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师的真正本领, 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 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 “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 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 不管实际应用, 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 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 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 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 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 在教学时, 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 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 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 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 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 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 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 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 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走进新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篇9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 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师的真正本领, 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 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 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 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圆的认识”后, 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 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 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 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 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再比如教学“统计”时, 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 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 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 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 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 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在教学中, 我大胆放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 数学课本是你们的, 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 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 在课堂上, 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 我在学生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 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你说错了, 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 他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 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还都有四个角, 而且都是直角。”…… 我一直在一旁微笑的听着, 最后说:“嗯, 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 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 大家互相促进。”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 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 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当然, 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 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 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 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 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四、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在数学教学中, 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 以逼真、生动的画面, 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 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使其重视实践操作, 科学地记忆知识, 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思考, 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过程, 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数学学科教学中去, 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 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 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 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走进新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篇10

一、用“我要学”代替“要我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 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师的真正本领, 不在于“讲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 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 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把“学数学”转化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 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 “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 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 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 不管实际应用, 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 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 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 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学, 进而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把“权威教学”转化为“共同探究”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 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 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 而要更多地是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 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 而是要点燃火炬.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 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情感体验和创新思维.开展探究性学习, 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改中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直接把结论交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去猜想, 让学生去质疑, 让学生去试验操作, 让学生去讨论, 让学生去发现, 合作交流.探究性学习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 学生通过这个过程, 理解生活中数学问题是怎样转化为数学模型的, 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取的, 理解生活中数学问题是怎样转化为数学模型的.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体验上升为科学结论, 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提高学生的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概念的教学, 定理、法则的发现, 例题的学习和拓展, 问题中的变化规律,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外活动等.

以上几点是我在这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和学习中总结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 不要怕摔跤, 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 反思, 不断充实自己, 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感悟新课程理念, 让实践之树常青.

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 篇11

关键词:课改 学习方式 主体地位 实际应用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以学生被动接受、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通过机械化训练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探究、多动手、动脑。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变革,把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到教学当中,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新的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课改的重点转移到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方向上来。即:新课改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又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改既为每位教师提供了机遇,也为每位教师带来了挑战。在新课改的指导之下,每位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本人在教学改革当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谈谈笔者的见解。

一、在新课改的理念之下,教师要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参与”

在新的课程改革当中,更加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还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知识,一旦学会学生就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兴趣会更浓烈,学习动机会更强,从而更爱上数学课。以此为基础,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精心准备利用多种形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學习情感在课堂教学中都处于最佳的状态,保证教学效果的顺利实施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进行知识的讲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并能够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参与、合作探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亲自动手操作学得知识。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本人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状况,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在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同时,为学生设计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情境放飞自己的思维,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真正做到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享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自实践的权利。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更具有成就感,激发了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觉得数学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在新课改的理念之下,教师要变让学生“死学数学”为“活用数学”

新的课改为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并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没有足够认识,数学教学只是单纯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是和我们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知识它在生活当中的来源以及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现代社会中,数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对生活当中的数学视而不见,不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就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知识的运用。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当中,教师只是针对考试试题的类型进行知识的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会解答教师曾经讲授过的题型,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不了解学习数学知识的实际用处。因此,本人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和需求,把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实际用处,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圆》这一章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画圆。学生在室外感到十分兴奋,思维活跃,积极思考如何画圆。有的学生想到同学们围成一个圈来画圆,有的学生想到借着工具如绳子进行画圆,有的学生想到找几个同学站成一排然后转一圈画圆等等。学生们集思广益想出来很多办法。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如考虑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等问题。再如:学习《统计调查》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事物进行统计练习,如统计班级中男女生的人数、统计班级学生的年龄等等。在学习当中既教会学生知识,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用处,认识到学好数学知识的作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动机。

三、在新课改的理念之下,教师要变“权威制”为“共同探究”

新课标提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新知,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引领者。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新时代需要的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的师生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师生的互动,要多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要和学生交朋友,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促使学生在课上大胆发言。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条件,并成为学生的得力助手,让学生在合理的情境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发挥出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 篇12

一、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 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 学什么, 怎么学, 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 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显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 是教学活动的发展性主体, 所以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首先,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既重视学习结果, 又重视学习过程, 使学生乐于学习, 学会学习。教师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愉快、求知、民主的教学氛围,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走到学生中间去, 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 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以情生情, 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只有这样师生才能进行积极的、融洽的、持久的沟通和理解, 课堂上学生才能有真实思想的流露、知疑问难的勇气, 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其次, 教师要善于创设自主性学习情境, 把学生引入情境, 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可以是联系生活实际, 可以是利用化学实验, 可以是利用化学史实小故事, 可以是利用学科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创设情境, 等等。例如在讲化石燃料一节时, 我结合社会焦点问题把学生引入情境:中央电视台2002年5月22日“东方时空”中的一个节目的标题:“南极的冰化了”。说的是南极一块叫“拉伸B”的冰架发生坍塌, 其断裂的面积比上海市还大, 这是大自然又一次向人类发出警告。由此引发问题: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带着这一系列问题, 积极讨论, 主动思考, 发表意见, 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 学得积极, 学得主动, 学得快乐, 内容理解深刻, 记忆深刻, 效果明显。

二、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 学生只是一个个容器, 他们的任务就是接受教师给他们灌输的现成结论。在这样的教学中, 由于学生缺少自己的体验和分析, 学习的内容很难吸收。教师只是强调接受和掌握, 冷落了发现和探究, 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样消磨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忽视了学生成功的体验, 使学生由此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探究式学习是指教师先选择和确定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 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调查、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 以及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以主角的身份投入到活动中, 对探究的问题有兴趣也有信心, 而且是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 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 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探究式学习中, 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 使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探究, 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化学与能源一节时, 课本上安排了一个铜—锌电极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电流的演示实验, 我设计成以下五个问题让学生探究, (1) Zn—Cu直接连在一起; (2) Zn—Cu直接插入水中 (不接触) ; (3) Zn—Cu直接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分别观察上述3种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如果偏转说明为什么? (4) 反应一段时间后, 电极材料有何变化? (5) Zn—Cu插入水果或蔬菜, 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以上分别说明为什么?这些问题的创设, 使学生在实验中比较, 在比较中思考, 在思考中得出结论,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能轻松地掌握知识。

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讲金属的活动性内容时, 我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技术、19世纪金属铝的发现过程和自然界中某些金属存在的形式 (铁、钠、金等) , 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 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和思考, 学生们逐渐发现和提出了一些问题:为什么铝的发现比铜要晚得多?为什么自然界中金是单质, 而其他很多金属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学生们自己设计了许多实验方案, 并根据我提供的仪器、试剂、常见的金属自主探究,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金属活动性的顺序。学生们学到的知识不是我强加给他们的,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当然, 教师要注重引导、点拨、帮扶, 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独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可是采用这种学习方式, 学生多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思考, 多用自己的内部语言进行思维, 思维的路径单一, 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且很难达到集体学习所达到的水平。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与传统的个别学习相比, 使不同的成员在合作中相互启发, 相互帮助, 取长补短, 可以解决一些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不仅能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而且可以使学习者的思维的路径多元化。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设计者与组织者, 首先要把握好哪些内容需要独立完成, 哪些内容需要合作学习, 什么情况下需要合作学习。例如:在学生独立思考得不到答案时、解题思路有争议时、探究出现困难时、学习内容需要参与社会调查时等, 正是学生产生合作心理需求的时候, 因此把握这样的机会组织合作无疑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调控者, 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学习的技能, 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要养成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和大胆地而且用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习惯。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 并且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把握好学生的参与意识, 促进学生合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参与其中, 善于用激励性语言和评价手段, 激励他们学习的欲望。教师还要注意归纳、提升合作成果, 使他们能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共识、共享、共进, 使个人的智慧在集体的智慧中成长。

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把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 把自主、探究、合作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同时在教学中要加强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不能把它们孤立开来。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前提, 没有自主学习, 合作和探究就会流于形式。因此,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核心, 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采用合作之中有探究、探究之中有合作的多元学习方式。

摘要: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 教师占主导地位,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很少能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 得到发展, 很少有发表自己的理解、看法与意见的机会, 学习方法机械、呆板, 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这种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关键词:化学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多元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6.

[3]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地震震级论文下一篇:城市火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