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级论文

2024-05-29

地震震级论文(共12篇)

地震震级论文 篇1

摘要:根据混沌理论和RBF神经网络进行地震震级的预测研究, 即从过去发生的地震震级时间序列寻找地震震级的变化规律, 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震级大小。首先, 采用Cao法和互信息法分别计算出地震震级时间序列的嵌入维数和延迟时间, 然后根据Takens定理进行地震震级时间序列的相空间重构, 最后利用RBF神经网络预测地震的震级。仿真结果表明:RBF网络能够很好地拟合地震震级的变化趋势, 且震级预测精度高, 误差也相对较小。

关键词:RBF神经网络,相空间重构,震级,时间序列,预测

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 每年大约有18个震级在7.0级以上的地震发生。自新中国建立以来, 我国多次发生强度不等的地震, 其中以1976年唐山发生的7.6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最为严重, 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而, 地震预测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基础研究, 关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是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由于地震的产生过程是极其复杂的非线性过程, 无法了解它产生的完整过程, 亦不能建立完善的物理模型, 而在实际的地震观测过程中, 很容易得到地震震级这一变量的时间序列, 因而本文主要研究地震震级的时间序列。首先运用混沌理论知识确定震级时间序列的混沌特性, 根据Takens定理重构地震震级时间序列的相空间, 然后采用RBF神经网络进行震级时间序列的预测, 以期使其能够具有有效性和普适性, 提高地震预测的多样性, 为地震预测的研究做更多的基础性工作。

一、 相空间重构

在混沌时间序列研究里, 系统中任一分量的演化, 都是该分量与系统其它分量之间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因而该分量的演化过程中隐含着其它相关分量的信息。非线性系统的维数因系统复杂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在客观因素影响下, 大多数系统仅能够获取到单一分量的离散时间序列 , 将该时间序列扩展至足够维数的空间, 让该分量隐含的信息充分显露出来, 以提取和恢复系统的规律, 这就是延迟坐标相空间的重构法[1]。

Takens证明了可以寻找到混沌时间序列的最佳嵌入维, 在该嵌入维相空间里可以将具有某种规律的运动轨迹 (即混沌系统的吸引子) 恢复出来[2]。将单一分量在某些固定的时间延迟点上的观测量看成新的坐标, 张成多维状态空间, 这就是重构的相空间。Takens利用单一变量的时间序列, 研究混沌吸引子、系统动态特征及相空间的拓扑结构, 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相空间重构方法。

二、RBF 神经网络

径向基函数是Powell在1985年提出来的, 而Broomhead和Lowe在1988年根据生物的神经元具有局部响应的特点, 将RBF引入到了神经网络的设计当中, 这就产生了我们常见的RBF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是一种常见的前馈神经网络, 其结构简单, 训练简洁, 并且学习速度快, 能够逼近任意的非线性函数。它的网络结构主要是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组成, 如图1所示。

RBF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中需要计算三个重要参数, 分别为隐含层至输出层的连接权值、方差和RBF基函数的中心。径向基函数中心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选取, 比如监督选取中心法、自组织选取法、正交最小二乘法和随机选取中心法等, 因此RBF神经网络具有多种的学习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 采用基于K- 均值聚类方法求取基函数的中心c。

1初始化网络:随机选取h个训练样本作聚类中心

(3) 求解RBF神经网络的隐含层与输出层之间的权值。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隐含层至输出层的连接权值, 其计算公式为:

三、仿真结果

引发地震的相关因素很多, 但因受限于勘探技术与测量手段, 人们仅能够在地球表面窥探地震发生的表面现象。因无法了解地震孕育和产生的物理机理, 在地震的观测过程中, 容易得到地震震级这一变量的时间序列, 本文尝试从过去发生的多个地震中寻找规律, 依据地震产生规律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地震震级大小。文中所使用的数据全部来源于广西某地震台的观测数据, 从中提取1970年至2008年间大于4.0级的震级, 共为1132个震级数据, 进行归一化处理后, 采用Cao法计算地震震级时间序列的嵌入维数为10、互信息法计算延迟时间为8, 分别取震级序列的前面900个数据点和后面232个数据点进行相空间重构, 根据式子 (1) 计算可得到相空间重构后的相点数分别为827个和159个, 将这两部分相点分别作为前馈网络的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 即P=827, T=159。

从图2中可以看出, 预测输出的震级序列能够很好地拟合实际震级序列的变化曲线, 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和对比RBF神经网络的震级预测性能, 从仿真结果中选择7个不连续的预测震级与真实震级进行比较, 如表1所示, 表中的绝对误差为预测震级减去真实震级。从表1中可以看出, 利用RBF神经网络预测地震震级的误差是相对较小的。

四、结论

采用RBF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进行地震震级时间序列的预测, 是由于地震的产生过程是极其复杂的非线性过程, 在对地震的观测过程中, 容易得到地震震级这一变量的时间序列, 根据混沌理论研究地震震级时间序列发现其确实具有混沌特性, 实验仿真结果表明, 利用RBF神经网络预测地震震级时间序列是可行的, 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预测误差也相对小。但是, 现有的震级数据都是中小震级, 由于获得的大震级数据较少, 采用RBF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进行震级预测的效果不够理想, 因而尚无法应用到实际的地震震级的预测中。

参考文献

[1]宋振宇, 谭勖, 刘宇, 等.基于混沌理论和BP神经网络的某基地电力短期负荷预测[J].兵工自动化, 2011, 30 (11) :43-46.

[2]韩敏.混沌时间序列预测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地震震级论文 篇2

摘要: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震级(Ms)8.0级大地震,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我国大陆内部地区的灾害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作 者:王宝善 陈J 王伟涛 作者单位:王宝善,陈J(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王伟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合肥,230026)

试论地震危害与地震预警 篇3

关键词:地震;危害;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的时间提前量只有几秒到几十秒,却是千钧一发之际挽救生命和财产损失的黄金时间。 事实上,人类必须面对地震无法完全预防、只能尽量减灾的现实。基于这个情况,地震预警被高度重视起来。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

一、中国的客观地理条件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大地构造位置决定,地震频繁震灾严重。在20世纪里,全球共发生3次8.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我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 23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这两次地震死亡人数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的陆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即百分之六左右;然而中国的陆地地震竟占全球陆地地震的三分之一,即百分之三十三左右,而造成地震死亡的人数竟达到全球的1/2以上。当然这也有特殊原因,一是中国的人口密、人口多;中国的经济落后,房屋不坚固,容易倒塌,容易坏;第三与中国的地震活动强烈频繁有密切关系。

二、地震预警科学水平

地震预警有三个关键:地震预警科学水平、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应对灾害的社会素质。中国地震预警的现状是:地震预报水平虽领先各国,却仍处于“荆天棘地”的摸索前行时期;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应对灾害的社会素质,均亟待提高。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高新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地震科学水平酝酿着飞跃。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于2000年通过国家验收。总投资近23亿人民币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在汶川地震一个月前的2008年4月11日刚刚通过验收。唐山地震之后全国有群众测报点3万多个,业余测报人员20万人,其中四川省业余测报有1.4万人,堪称群测群防大省,但是,群测群防队伍被认为科学性不足,1979年开始整顿,1980年底全国测报点降到5000多个,业余测报人员降到2万,四川到了1985年,含重庆,全省不到1000人做这个工作。

2006年唐山地震30年,中国地震局局长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访问时说,我们国家对20多次地震做过较为成功的预报,目前能做出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测大概是10%。1990年以来被成功预报的地震,包括北京小汤山1990.9.22:4级地震、青海共和1994.2.16:5.8级地震、云南省孟连县中缅边境1995.7.12:7.3级地震、四川甘孜白玉——巴塘1996.12.21:5.5级地震、新疆伽师1997.4.6:6.3、6.4级地震、云南宁蒗1998.10.2-11.19:地震群;最大6.2级、辽宁岫岩一海城1999.11.29:5.6级地震、四川绵竹(震中在汉旺镇)1999.11.30:5.0级地震、云南大姚2003.7.21:6.2、10.16:6.1级地震、甘肃民乐2003.10.25:6.1级地震、云南宁洱2007.6.3:6.4级地震、开幕式前发生的“亚运会地震”。其中有三次地震,四川甘孜白玉、云南宁蒗、四川绵竹都是因四川地震工作者的临震预报,而被成功预警的。

地球周边的宇宙环境,特别是磁场环境对地球有着重要的影响。地震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大气磁场受外部磁环境的变化影响引起异变并诱发地核的磁能量无序爆发,使岩浆流动承受爆发性推力,进而冲击大陆板块产生界面挤压应力集中区,在地球径向抬升内应力的作用下产生界面断裂震动。完整的地震预报网由地球南(北)极的地磁通量密度测试总站和地震带区的次声、磁场、红外辐射、大气电离监测网站构成。

三、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唐山地震后的十年間,余悸未消,地震部门最怕“漏报”,政府最担心“漏警”。而1986年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虚报”和“虚警”的担心则上升到主要地位。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大陆经济高速发展,地震活动却相对平静。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本地的稳定,对任何可能“影响投资环境”的负面信息都严加控制,震情信息自不例外。

地震以及其它重大灾难的预警,政府必须有决策,决策不能闭目塞听而作,但也不能期待握有充分信息后才出,政府即使尽最大努力预先获取准确信息,决策的盲区仍将无可避免地存在,因此政府的决策势必是风险决策。

四、对地震预警的几点建议

1、强化政府在预警中的关键位置。

2、给地震科研充分学术自由。

3、逐渐增加地震信息开放度。

4、政府要给科学界减压,社会要给政府和科学界减压。

5、 预警过程要“复盘核查”。

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它来临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别是强烈地震,在孕育过程中总会引起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认真观测并掌握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预报总有一天会实现。

在地震预报方面,我国地震工作者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

最近十几年又有几次较好的地震预报。成功的地震预报不但极大地减轻人员伤亡,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震例说明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可以预防的。

浅谈地震与地震工程学 篇4

地震是一种具有突发性的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 要了解地震的危害, 就必须先了解地震及产生危害的原因。

1) 地震的产生

地球是一个有着6578公里平均半径的椭球体, 可以分为地壳丶地幔丶地核三个部分, 人们对于地球的探究一直在进行, 于二十世纪初, 在现在被广泛接受的大陆漂移学说就已经被提出了, 并且科技的发展也为其带来了有力证据:各个大陆地形彼此可拼合, 岩石的古地磁痕迹以及地震观测数据等等。同时也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板块构造运动的概念也被提出, 板块构造运动即是地震产生的宏观原因, 而诱使地震发生的局部机制, 则是地质断层的突然断裂滑移, 产生地震波能量辐射, 利用弹性回跳理论可以给出如下解释, 地壳运动的能量并不是随时都在释放, 而是以弹性应变能的形式在断层局部处长期进行累积, 当应变达到一定程度时, 断层则会在某处发生相对位移释放累计的变形能而产生地震。

2) 地震危害的产生

在震源处的岩层突然释放出的应变能, 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波就是地震工程学上所称的地震波, 其中包含了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以及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 面波的周期长, 振幅大, 衰减慢, 所以面波对于建筑物的影响更大。地震波不仅直接对建筑物造成影响, 同时地震波还会经由局部场地条件下放大, 产生接近于某一特定高度建筑物自振频率的地震波, 从而引发此类建筑物的自振而发生更加强烈的破坏。不仅如此, 地震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次生山地灾害和火灾等, 在地震后又产生新的破坏影响。

由于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巨大, 对建筑物的破坏十分严重, 发生又具有突然性, 人员财产都难以撤离, 所以地震产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 以我国汶川大地震为例, 此次地震造成了四川丶甘肃丶陕西部分地区受灾严重, 地震遇难人数达6万9千余人, 受伤37万余人, 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人民币, 地震对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巨大影响可见一斑, 这也体现出抗震防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 地震工程学的历史及存在意义

地震工程学, 是二十世纪才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或二十世纪初, 当时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的欧洲国家就已经通过总结得出了经验公式来设计房屋, 即按照房屋重量G的某一百分数k (5%或10%) 设计水平地震力F=kG, 来作为设计依据, 这可以看做地震工程学科的萌芽【1】, 在五十年代以前, 地震工程学主要是由于建筑工程的抗震需要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 1956年第一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 4年之后又在日本东京举行了第二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 虽然当时地震发生的规律还很不清楚, 地震工程理论还很不完善, 地震动记录以及资料也是少之又少, 但是地震力的反应谱理论得到了国际认可, 地震工程学在此时正式开始成为一门学科, 到了60年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仪器的发展也提供了足够的支持, 地震动记录也有了足够的积累, 更加重要的是土木工程学科的推动作用, 由于60年代大力发展的核电站工程有极其严格的抗震性能要求, 地震工程得以进一步到真正的大发展阶段, 发展至70年代, 近海石油平台的发展又让地震工程学延伸至海洋领域, 我国也紧跟着世界的步伐, 在抗震防灾方面也有突出成果, 在1998年3月颁布施行了第一部地震工程学方面的重要法律《防震减灾法》, 标志我国在地震工程学方面有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也标志着我国进入法制化规范抗震防灾阶段。纵观地震工程学的历史, 虽然短暂, 但也不得不说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 在1956年第一次世界地震工程会议时, 参与国家仅11个, 会议论文仅40篇, 参与人数仅40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1984年举行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参与国家已经增加到42个国家, 会议论文增至八百多篇, 与会人数增至1500余人【2】, 规模增大了数倍以上, 也说明了地震工程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重视程度得到增加以及发展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地震工程学有其非凡的意义, 为了应对地震带来的巨大影响, 地震工程学需要根据现有的地震资料, 保证安全、经济又合理的前提下, 确定抗震设防技术措施、加固措施以及工程鉴定标准, 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地震危险性分析、抗震设计、抗震鉴定与加固、确定抗震规范、划分地震区等。地震工程学不仅仅可以作为一门学科, 也可以说是一种抗震防灾救灾的工程手段, 在工程抗震、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3. 结语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 为了尽量减小这种灾害的损失, 我们必须研究地震的作用机理和可能引发的各种损失, 大力发展地震工程学, 并把地震工程学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于工程建设中, 保证每个工程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同时也应当考虑到经济因素, 从工程本质上着眼, 力求在最经济的条件下使结构物具有足够的抗震性能, 最终目的还是要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摘要:我国处于欧亚大陆东部, 也位于两大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之间, 地震区域广阔而分散, 地震频发且不乏大震, 每一次地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 必须进行进行两方面的工作:地震预报和地震工程两方面的工作, 而地震工程学正是为地震工程工作服务的科学, 本文旨在整合介绍地震及其危害, 并阐述地震工程学的历史以及存在意义。

关键词:地震危害,地震工程学,历史,存在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聿贤.中国地震工程五十年[J].建筑结构, 1999年10月 (第十期) .

关于地震作文:四川地震 篇5

摘要:也许在此时,在四川又有一条生命因地震而丧失,也许在此时,一个昔日和谐的家庭因地震耳破碎!面对着一切有一切的悲剧,难道您此时就不想为他们说些什么?

相信大家都已经找到了,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0级的强烈地震,给我过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房屋倒塌,掩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废墟里隐藏着许多美好的梦想;废墟下一条条生命在痛苦地挣扎着,他们还不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在抗在前线,在人民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救援人员永远在废墟中穿行,他们的身影永远是那么清晰、有力,在人民群众的心中他们永远是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生的可能!

也许在此时,在四川又有一条生命因地震而丧失,也许在此时,一个昔日和谐的家庭因地震耳破碎!面对着一切有一切的悲剧,难道您此时就不想为他们说些什么?为他们做些什么吗?我们热爱生命,如果我们付出的爱能让更多生命延续,那样我们的生命才有价值!

这场无情的灾难,使我们的国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四川省内,房屋已经坍塌了许多,因地震而掩埋的人也不计其数。灾难无情人有情,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现在,我们的兄弟姐妹正在受着折磨,难道我们不应该给他们一点点帮助吗?哪怕是一元钱、一句安慰、鼓励的话语,也是我们的一片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让我们不分你我,不分远近,让最美的太阳永远照耀在人们的上空;让最美的微笑永远挂在人们的嘴边;让最坚定的信念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地震震级论文 篇6

中日皮革贸易的分量究竟有多重?从下面一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皮革行业出口日本总金额41.3亿美金,占我国皮革行业出口总额的6.6%,同比增长11%,居第三位。其中,皮革、毛皮及制品出口36.2亿,居第三位,占6.7%,同比增长12%。

2010年我国皮革行业从日本进口的总金额3.4亿美金,占我国皮革行业进口总金额的3.5% ,同比增长17%,居第九位。

日本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是中国皮革业第三大出口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产业链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是分享着全球化的布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皮革业由日本、台湾、欧美等地陆续转移,中国与日本的皮革贸易和合作紧密相连。日本地震对中国皮革业的“震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产物。“由于我们的进口量很少,主要是出口业务,从现阶段来看企业定单取消的情况较少,出货正常,地震对我国皮革业短期影响不大。但是由于地震导致产业链受损,必然会波及中国的皮革业,从中长期来看影响仍会逐步显现。特别是日本作为全球汽车生产大国,其生产的波动对我国汽车坐垫革生产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皮革生产企业应做好相关的评估和预测,做到未雨绸缪。”中国皮革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苏超英表示。他也指出,日本启动灾后重建工作也会给我国的皮革业带来机遇,鞋包作为生活必需品,可能需求会得到刺激,企业要密切关注,抢抓机遇。

鞋业所受影响有限

虽然日本的人均鞋消费量约为3.5双/人,但鞋制造商却并不多,规模也不大。近几年,日本鞋业逐渐萎缩,2008年日本鞋厂有600家左右,从业人员为12000人左右。2005年皮鞋产量为3611万双,2008年已经减少到3000万双左右,其中2/3都是从国外进口配件在日本加工。近几年来,日本从国外进口的鞋类配件有60%是从中国进口。

正是因为日本本土的鞋产品制造量无法满足日本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被称为时尚大国的日本,其鞋类消费品市场的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日本对鞋产品的巨大需求使之成为中国鞋类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且连年呈现增长趋势。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提供的数据,2010年中国鞋产品出口日本数量约5.4亿双,占出口总额的5.4%, 同比增长3%;出口金额20.9亿美金 占6.2%,同比增长10%,居第三位。2010年鞋产品的进口数量15万双,占0.5%,同比增长15%;金额 410万美金 占0.5%,同比增长5%,居第九位。

自日本地震以来,中国鞋业一直密切地关注着对日贸易情况。从现阶段各方面的反馈来看,地震对中国鞋业的影响有限。

“金猴对日本出口占出口总量的40-50%,现在定单没有取消的情况,出货正常,因为合作的客户已经是十多年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仙台并没有设置仓库,因此,我们认为日本地震并不会对业务带来影响。”金猴鞋业进出口业务负责人刘洪涛表示。

兆一主要是贴牌加工雪地靴产品,在日本销量数一数二。总经理沈卫华谈及出口的情况:“我们的出口量很大,主要是精品鞋,客户都分布在东京附近,仙台是小地方,目前来看,海运和出口交货期都未受影响。”

记者也从“中国鞋都”温州得到消息,日本地震目前暂未对温州鞋业对日进出口贸易造成影响。“温州对日年出口额达1亿多美元,皮鞋、劳保鞋等温州鞋占温州市对日本出口的大部分。目前来看,出口还没有受到影响”,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说。温州市贸促会秘书长郑胜洁也表示:“影响还没有那么快显现,从渠道来看,也还没有温州鞋企反映进出口因地震受损。”

客观分析来看,日本地震对鞋业进出口贸易影响暂未显现,主要是因为鞋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东京区域,不属于地震受灾区,且鞋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受到经济预期影响较小,而进口日本鞋量很小。另一方面,就长远来看,鞋帽等物品作为灾后急需的物品,日本国民对鞋类产品的需求也会随着生活的正常化和国家经济等方面的恢复而逐渐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刺激鞋产品的需求。

震动的产业链

受制于环境治理和成本上升等原因,日本的制革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转移过程中迅速萎缩,现存的制革企业相对较小,猪皮制革企业主要集中在东京附近,牛皮制革企业大都集中在姬路,此外还有少量爬行动物加工企业。因此,日本的大量皮革原料均依赖进口。因为对皮革等材料的时尚品味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其成本革很长时间以来大多采用高质量的意大利皮革。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皮革质量提升,日本将部分定单转向中国,尤其是在汽车坐垫革方面,日本的丰田、本田等汽车厂商均采用了中国制革商提供的产品。

3月11日发生于东海岸的里氏9.0级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其带来的巨大破坏能力却仍然影响着日本乃至整个世界,地震所引发的海啸以及随后发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人们此前的预期。在这一系列的次生灾难中,日本的汽车工业深受打击,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宣布停产的日本汽车厂商多达30家以上,日本的汽车生产基本陷于停顿状态。

日本地震对汽车业制造业的影响引起了产业链的连锁反应。来自海外的消息称,目前全球汽车供应已减少了13%,据专业人士估计未来六周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是汽车产量骤降30%甚至40%。其中,除了在地震之中直接受损的日系汽车制造企业之外,包括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等美系车厂也显然受到影响,原因在于供应商太过统一,太多的车型都共用一款零件,太多的车型装上了全球化制造的零件,进而导致某地供应链断裂对于全球多款车型的生产造成广泛影响。

“我们现在主要是给国内的合资汽车厂家供应汽车坐垫革,因此暂时还没受到影响,但是看到全球的汽车业受创严重,尤其听闻美国、亚洲的很多汽车厂家都已经减产,原本需要加班的工人现在都已经早早回家,我们也感到未来前景令人担忧。”广州绿北洋皮革制品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中国皮革协会副秘书长、制革专委会主任陈占光也表示:“从长远来看,产业链受到如此大的影响,必然也会波及国内的生产,对汽车坐垫革的厂商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风险预期影响皮具贸易

自上月以来,在日本设有57家专卖店的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LVMH)旗下的豪华箱包名牌路易威登(LV),已有23家店铺停止营业,此外,普拉达(Prada)、香奈儿(Chanel)、卡地亚(Cartier)、古奇(Gucci)等奢侈品品牌也有不同程度的关门歇业。奢侈品品牌所受的影响折射出日本震后消费力的下降和消费心理的改变。据专家分析,这些影响至少会持续一到两年。

中国作为日本皮具制品的重要加工地,其加工商的订单必然会受到连锁效应的影响,尤其是日本民众消费力的下降,其影响更加深刻。

“花都对日出口集中在精品皮具,现在影响已经显现端倪,考虑到物流渠道、汇率变化、日本震后政策更改、消费者购买力下降等众多不确定因素,企业不敢轻易接单,一是担心资金不到位,二是对未来的市场预期不乐观。为了规避风险,有能力的企业纷纷将定单转向欧美等其他国家。”中国皮具之都——广州花都区狮岭镇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调研显示,目前狮岭只有11家企业专做日单,这些企业有部分款未收回,由于担心未来的回款问题,现在产量大幅减少。这部分企业负责人表示,做日单的企业转做欧美单很难,因为日本的产品质量要求很高,对工艺要求与欧美完全不同,若是以现有的资源转做欧美单,在成本上将无法承受。

虽然中日贸易大的格局并不会因地震而改变,但影响却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尤其是地震对日本经济的深层次影响,以及对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改变,都是需要长期关注的因素,中国皮革企业一定要两手兼顾,一方面警惕对日贸易风险,另一方面也不能放弃抢抓逆势之中的机遇。

地震震级论文 篇7

关键词:震级完备性,地震活动性,理论地震目录,matlab

地震学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门主干学科,其理论体系建立在大量观测和实验基础上。随着数字化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资料的日渐丰富,地震研究在揭示地震活动性和地球内部结构方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尚有很多信息资料由于技术手段的局限未被观测和记录,同时很多处理分析方法的优劣和适用范围也有待更多资料的验证。因此,模拟地震活动建立理论地震目录,在地震的活动分析中有着重要的基础地位,除了弥补实际观测的有限之外,尤其在地震的实验教学中亦能用模拟资料去检验和改进现有的计算分析方法。本文参考近年地震多发的龙门山周边区域实际地震目录,讲解如何利用计算编程建立理论地震目录,使学生在实验计算中掌握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验分析方法的有效手段,提高解决地球物理问题的技能,为进一步从事地球物理诸多方面的科研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地震目录的统计

地震目录资料是地震活动统计和分析的基础,其完整性和可靠性对统计结果有较大影响。因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地震活动性研究时,首先应就历史破坏性地震目录和现代区域性地震台网目录进行完整性和可靠性分析,选择可信的时间和震级域。历史地震目录资料是依据分析地震文献记载得到的,受各历史时期的文化科技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记载的基本上是一些有破坏性影响的地震,对具有现代地震活动意义的小震无从监测,还可能受战乱影响出现相当程度的资料缺失情况。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区域性地震台网,70年代建设具有小震监测能力的地震台网,现已积累了丰富的仪器测定资料,但仍然存在各地区台网监测能力不同,导致大地震发生后人工无法筛选确定全部小地震,造成目录不完整的情况[1]。对于地震目录时间分布和震级分布完整性检验,通常可以通过绘制M - T震级时间分布图,估计不同震级地震资料缺失的时间范围,进一步利用Gutenberg & Richter 1944年提出的震级频度关系来检验震级分布的完整情况:

这里,M表示震级,N( M) 表示发生震级大于等于M的地震数目[2],参数b值表示某一震级地震与高一级地震的地震次数之比:

上述公式反映了大小地震间的比例关系[3],对应震级频度关系式中的斜率,描述地震事件随震级大小的分布,也就是说,高b值意味着小震在所有地震事件中比例高,低b值则反之。一般震级越低,可靠时间越短。图1a展示了1985年以来龙门山地区实测地震目录近30年的M - T图,图1b展示了该时间段内震级频度关系中b值曲线的拟合和最小完备震级Mc的确定。

二、理论地震目录的设计

如图1a所示2. 5级以上的地震在时间分布上较完整,图1b所示的b值拟合曲线的起始震级也接近于2. 5,综合考虑空间分布,确定Mc= 2. 5,并以之作为理论地震目录设计的起算震级。理论地震目录的设计需要分析实际地震活动水平,故首先把实测地震目录的时间转换为以年为单位,并按0. 1年分区间统计,如图2,可以看出在相对于1985年的第23. 5年附近地震活动突然上升,对应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 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同样,在第28. 5年附近地震活动也急剧上升,对应于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 0级地震序列,由于汶川地震震级大于芦山地震,释放的能量更多,也可看到前者的高水平地震活动持续时间较长。

根据活动水平高低相近程度划分时间段,在各时间段内按0. 1年的步长去累加统计各时间段内的地震数目,再平均到年得出各段的地震活动年发生率λ,参考此实测地震活动率λ适当微调可得出较为接近真实的理论地震目录,如( 3) 式:

用四个不同的频度分别表示理论设计各时间段内的低、极高、中等和高等地震活动水平。此外,参数b在地震活动和危险性分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设计理论地震目录时也应包括b值的设计,b值的一般变化范围在0. 4 ~ 1. 6之间,同样按时间变化分段设计,如( 4) 式:

震级的分布也与b值密切相关,通过震级频度关系的推导可得如( 5) 式所示的关系式,可将与b值相关的随机震级M表示为:

其中M0为起算的最小震级,如前面提到的2. 5级,N0表示其对应地震数目,又由于M > M0,相应的地震数目N < N0,故N/N0值介于0 ~ 1之间,在matlab程序设计中可由随机函数rand随机给出这样的值,从而由( 5) 式给出随机震级。

根据( 3) ~ ( 5) 式,用matlab编程,以时间为基本变量,先生成b值,再给出地震数目和对应的随机震级,最后绘图。程序以m文件存盘,命名为generate_synthetic_catalogue. m,文件代码如下:

运行. m文件,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理论地震目录的设计与实测地震目录是相符的,第23年后的高水平地震活动反映出龙门山地区汶川和芦山两个大地震序列的活动效果,震级的模拟也在对应时间上出现了7级以上至接近于8级的大地震,故该实验设计达到了较好的模拟效果。

三、结 语

地震震级论文 篇8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内部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所以我们难免会遇到地震, 以我们目前的科技也难免地震对我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一系列危害。如果能及时预报地震, 那么就会大大减少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如何在地震来之前及时准确的预报, 来个未雨绸缪, 这是人类对地震多年来的梦想。

二、地震形成的原因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 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 于是便发生地震。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

三、地震形成的结果

地震产生巨大的能量, 比如,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它主要以震波的形式辐射出, 但是还伴有地热能红外线的辐射。

四、地震形成的后果

地震后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 引发海啸及火山爆发, 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 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 建筑物倒塌, 人员伤亡等经济损失巨大生命危害严重。

五、地震形成的预测

以我们目前对地震的认识来分析, 无论是地球板块的相互挤压还是分离或者是其它的原因造成的地震, 地震都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这个能量其中有一些以地热能以及红外线的形式辐射出。因为由于振动原子分子之间的运动就会产生热能辐射出红外线, 而红外线的辐射速度是光速, 而且地震的能量是巨大的相当于几个原子弹的爆炸, 所以当地下的地震发生时至少有一部分的红外线会几乎瞬时的辐射到地面。假设地心的活动是平稳的, 这样只要我们探测到由地下辐射出的红外线突然有微小或者大量的增多, 我们就能确认地震的来临。这样我们就能及时准确预报地震的来临 (虽然地下的某些振动未必会影响到地面) 。

由此可大胆设想:人类未来新型的地震仪只要灵敏地感应从地下辐射出变化不正常或突然变化的红外线就能及时准确的预报地震。

六、结论

地震会产生地热辐射出红外线, 假设地心的活动是平稳的, 只要我们探测到从地下突然增多的红外线我们就能及时准确的预报地震。

七、意义

利用地下突然变化的红外线能及时的预报地震大大减少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地震是局部的, 对较大的时空范围来说利用红外线微小的变化还能探测地球板块的运动地球内部的活动。

地震震级论文 篇9

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如何应用地质现象的相关信息来综合评价地震危险性问题,是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的基础,也是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重要依据。

1地震发震构造特点

新构造特征、第四系活动构造、现代地壳运动特征,以及强震活动关系是形成地震构造标志的重要因素。如何识别地震发震构造特点是地震活动地区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关键一步。

与强震震中区相比,中强地震地表断错活动相对较弱,活动断层标志不明显,发震构造的判别难度加大。如华北地区强震发震构造特点为:1大多发生在新生代大型活动体边界断裂带上,断裂带或为挤压走滑型的深大断裂带、断陷盆地带、剪切-拉张带;2与控制盆地的主断裂有关;3地震的发震断层均为全新世活断层;4多发生在新构造不同单元的交接地带,即地貌端元的交接地带和第四系沉积厚度突变地带;5多发生在现代地壳上升和下降的交接地带。华东地区中强震构造特点为:1中更新世晚期地层错段;2第四纪中晚期以来地貌面的发育与变形;3控制晚第四纪以来地层分布;4现今地壳形变上差异明显。

2主要断层活动性

为了合理地评价近场范围内由于断裂活动而可能造成的地震对厂址的影响,主要断裂活动性鉴定对缺乏主要断裂带的明确资料的厂址至关重要。区域性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可延伸到厂址或靠近厂址的断层,除了断层的规模、展布方向和发育历史以外,其活动性鉴定涉及了断层活动时代、力学性质和运动特性等方面。

2.1断层活动时代

断层活动性鉴定的目的,主要在于为该范围内的潜在发震构造提供基础资料、断层活动时代鉴定与发震构造评价。断层上覆地层年代的确定、断层内部物质的年龄测定以及野外估算断层活动的地貌方法都可以确定断层活动的时代。

2.1.1断层上覆地层年代

如果对覆盖区的每条断层的每条断层进行钻探取样,工作量非常巨大且很难完成,往往是根据已有年龄测定的地层柱状图与未知上覆地层的对比获得断层最后一次活动时代,在断层裸露区需要直接取样,或者根据断层上覆地层所在的地貌部位确定。上覆地层年代的测定方法如下。

图1为檀峪西采土坑断层剖面,是一条第四系地层的断层剖面,由上而下分为全新统(Q4)、上更新统(Q3)中更新统(Q2),上覆地层底部和断层地层顶部采了TL样,测得年龄分别为3.14万年(K1)和5.93万年(K2),表明断层最后一次活动时间发生在距今3万年~5万年作用。

2.1.2断层内部物质的年龄

断层内部物质反映了断层活动的时代和强度。断层角砾岩、糜棱岩和玻璃岩都是前第四纪断层活动的产物,它们胶结得很好,呈岩石产出。断层泥和断层碎屑物质(没有胶结的细粒和粗粒物质)常常伴随断层第四纪活动的产出。在断层没有上覆地层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断层内部物质的测年技术来确定断层的活动时代,如电子自旋共振(ESR)、热释光(TL)等方法。热释光法的测年时域与选用的测年矿物有关,石英的测年时域可从几百年到百万年,方解石的最大时限可达几百万年。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年时域可涉及整个第四纪,一般测年时域约为10万~100万年。

2.2断层力学性质

断层的力学性质主要指的是断层新活动的力学性质,通常采用地貌方法和地质方法确定。在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地球,断层活动的地貌形态容易保留下来,因为这类地区的构造运动速度大于侵蚀速度,断层活动的构造运动速度相对于侵蚀速度越大,它在地貌上的反映就越明显。确定断层力学性质的地质方法主要根据地质体和构造体的错动来确定。

2.2.1走滑断层地貌特征

走滑断层与正断层在地貌特征表现上相比,前者地貌特征相比后者更加明显。走滑断层的微地貌划分为脊形、沟形、线形、路面形与S形。脊形微地貌是走滑断层上地震造成的最常见的微地貌形态,其运动沿着走滑断层发生突然的走向活动,往往使得断层两侧的块体受到挤压,在断层两侧的草皮、土层或冰层中形成的一些隆起(图2a);脊形隆起常常与拉张沉陷地貌伴生形成沟垅系列(图2b);在少数情况下,脊形隆起呈雁行排列(图2c)。

2.2.2正断层地貌特征

正断层的地貌特征表现比走滑断层更加复杂,而且线状地貌特征表现不明显。断层倾角变化会影响地貌延伸,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陡坎,主要包括简单的断层陡坎、槽形或地堑断层陡坎、条状或阶梯状陡坎、断层缝隙陡坎、下沉的断层陡坎等。

简单的断层陡坎(图3a)为单一的地面破裂,常常沿着基岩和冲积层的边界延伸。这种地面破裂的破裂面出露与地表形成断层陡坎。在断层面上有时显示擦痕和平滑的面,揭示了断层滑动的详细途径;断层缝隙陡坎(图3b)为断层瞬间活动形成的地表拉张带或简单的裂缝。产生这类缝隙的表层物质一般是没有固结的松散沉积物。这类缝隙陡坎通常伴随强地震而形成,它们是地震引起重力滑动的产物;槽型或地堑断层陡坎(图3c)由下降断块的重力破坏造成,是高角度陡倾张性断层活动的直接结果。条形或阶梯状陡坎(图3d)是一系列下降断沿正断层面阶梯状向下滑动所形成的,它常常是地震地面运动的结果;下沉的断层陡坎(图3e)一般发育在断层通过潜水面较浅的、没有固结的淤积物地带,它是由断层获得反向牵引所形成。

2.2.3逆断层地貌特征

逆断层获得在地形地貌特征上的更为复杂表现不明显。因为逆断层的倾角一般小于45°,有利于形成多种分支断层,其在切割地表的情况下破坏了地表,使得剖面上的地表长度缩短,从而减低了陡坎的高度,导致断层形成的陡坎较为复杂且不规则。

3潜在震源区的方向和范围

潜在震源区的方向和范围是影响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因素,预测地震危险性与其范围大小相关。如果潜在震源区范围确定得过大,那么地震年均发生率就会被缩小,地震危险性相对变小,使得安全性降低;反之,地震安全性将增加。所以,准确地确定潜在震源区范围将为地震安全性评价带来许多可靠的依据。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确定潜在震源区的方向和范围的边界。

1)在结合构造条件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破坏性地震的分布范围。

2)通过小地震活动条带的展布范围确定潜在震源区的范围。

3)通过大地震后余震的分布范围确定潜在震源区范围。

4)存在平行的断层或分支断层时,潜在震源区的范围沿着断层勾划也应包括这些次级断层或分支断层。

5)沿两组活动构造带交会区勾划潜在震源区范围时,应包括交汇区内的两组主要构造及其次生构造。

6)对于孤立的中强地震,如果可以判断其发震构造,那么其潜在震源区应沿主要构造带勾划。

4结论

地震发震构造条件的判别,可以分析各震级档地震的发震构造标志,用构造类比法确定发震构造及最大地震;断层活动性的鉴定,为判别该范围内的潜在发震构造提供基础资料;确定潜在震源区的方向和范围,对鉴定发震构造与潜在震源区范围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地震地质的研究可以为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实质性的评价依据,也是地震安全性评价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摘要:地震地质作用是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地震地质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了重视。本文将通过地震地质的角度探讨地震安全性评价,主要从地震构造标志识别、主要断层的活动性鉴定、以及确定潜在震源区的方向和范围等方面,对地震安全性评价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地震构造标志,断层活动性,潜在震源区,安全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张裕明.活断层的地貌特征[J].地震地质译丛,1983,5(5):3-8.

[2]张裕明,周本刚,董树瑞.潜在震源区范围的确定[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4]周本刚,沈德秀.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若干地震地质问题探讨[J].震灾防御技术,2006,1(2):31-38.

[5]吴中海,张岳桥,胡道功.新构造、构造活动与地震地质[J].地质通报,2014,33(4):5-16.

[6]邓起东,张培震.活动断裂工程和位错量的定量评估,活动断裂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7]胡聿贤.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教程[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8]向宏发,韩竹军,张晚霞,等.中国东部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初探[J].地震地质,2008,30(1):207-213.

[9]徐杰,周本刚,计凤桔,等.华北渤海湾盆地区大震发震构造的基本特征[J].地震地质,2012,34(4):79-97.

[10]邓起东.活动构造研究历史、进展与建议[J].地震地质,2008,30(1):6-35.

[11]邓起东,张培震,冉勇康,等.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J].地学前缘,2003,10(S1):67-74.

[12]冉勇康,陈立春.中国长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活动构造问题[J].地震地质,2004,26(4):179-187.

地震震级论文 篇10

地震的最大威胁有两个, 一是不可预测性, 特别是临震预测的精度很低;二是巨大的破坏力。在地震预报技术还不过关的今天, 地震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监测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要降低地震的灾损性, 还要做好其他防震减灾的工作, 主要应包括规划、建筑和公共政策三个方面的技术手段。

1 防灾规划

从规划角度来看, 要更加深入研究和落实城市抗震规划编制工作。6度地震区内的重要城市与重点抗震城市和位于7度以上 (含7度) 的城市, 都必须考虑城市抗震问题, 并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并在编制的过程中, 着重研究以下内容:

1.1 合理的人口容量

高速的城市化增加着灾害风险。激增的人口使人地之争越来越严重, 导致可能使用易发生自然灾害的不利地区;基础设施跟不上来;建筑质量差;快速集中在城市的工矿企业使城市事故风险加大, 易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我国城乡建设部门曾提出城市人口控制指标, 百万人以上特大城市不超过1.2万人/㎞2;省会和地区中心城市不超过1万人/㎞2;县镇不超过9000人/㎞2。我认为生态型的市区人口密度不宜超过1万人/㎞2。

1.2 城市用地评估

我们的用地评估更多的考虑了现状基础、地形和用地性质, 而对工程地质的调查不够深入。城市规划必须做好地质研究的前期工作, 包括地震烈度区划、地震影响小区划, 特别是重点抗震城市, 应严格做好地震影响小区划。城市的选址必须依据地震烈度区划图, 避开地震多发地带。发展建设用地的选择, 必须依据地震影响小区划, 尽量避开断裂带、窑洞、液化土等地质不良地带, 以及会扩大地震影响的孤高地形, 宜选择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作为城市用地。对于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的工业厂区和仓储区, 应远离人口密集区, 并有合理的防护绿带。

1.3 生命线系统的防灾规划

生命线系统是发生重大灾害时维系生命的保障系统, 主要包含交通系统、通信系统、能源系统、供水系统。这些系统同时又是灾害发生时的易损性系统, 一旦发生破坏, 其后果不可预料。由于经济原因, 它的建设在我国一直比较落后。但是我们可以抓住要点, 重点建设。

(1) 交通。

防灾疏散通道是防灾救灾的命脉。它可分为内部防灾交通运输系统和对外防灾交通运输系统。对外防灾交通运输系统至少要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对外出入口, 并与公路干线衔接, 保证能快速联系到安全地区;内部防灾交通运输系统主要由城市主干道构成, 要形成环路, 建议不包含高架和隧道部分。

(2) 通讯。

通讯是防灾救灾的中枢。要有多种通信手段, 包括电报、电话、移动通信等。要求有较高的抗震防灾能力, 主要指挥和保障系统的通讯线路必须可靠, 有多电源供应和快速抢修能力。

(3) 供电。

在生命线防灾中, 必须把维护供电系统的安全放在能源供应的首位。因为大部分救援设备需要电力供应。城市的电源应尽量有两个以上的主供电源, 主电网应形成环路。重要安全部位如通信、供水部门应自备发电系统, 还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移动柴油发电设备。电力设施要合理布置, 其选址和建设均要满足防灾建设的标准, 应有相应的防灾规划和措施。输电线路要安全可靠, 有条件建设管沟, 与其他管线要满足安全敷设要求。

总体来说, 包含供水设施等生命线工程, 它的选址和建设必须符合抗震设防标准;工程设施都应有相应的多重安全保障和快速维护措施。

1.4 防灾疏散场地的规划

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防灾疏散场地的规划标准, 但是防灾疏散绿地的建设已刻不容缓。1995年1月日本阪神大地震后, 提出了从安全角度必须构建“防灾生活圈”的设想。1996年我国台湾“内政部营建署”总结公园绿地功能, 也提出防灾绿地系统的建设。2004年《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开始实施, 开始规划、建设和维护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1) 防灾疏散场地首先应“平灾结合”、统筹规划。

充分利用城市所有空旷的地带, 包括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人防工程等都可以有意的选作避难场所。所有的场地不是只具备唯一功能, 而是平时履行休闲、娱乐或其他正常功能, 灾害发生时作为震时临时疏散场地。

(2) 防灾疏散场地必须划分一定等级和规模, 场地的大小应该和周边人口相适应。

按距离可分为就地疏散、中程疏散和远程疏散, 各有一定的服务半径和规模。就地疏散是临时疏散至居所或工作地点附近的250米左右的公园、操场或其他场地;中程疏散指1~2km半径内的空旷地带;远程疏散指城市居民使用各种交通工具转移至外地的安全场地。

(3) 防灾疏散场地应设置相应的防灾救援设施, 设置标准必须和规模相适应。

如2003年北京建成国内第一个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它拥有39个疏散区, 具备了10种应急避难功能:①应急避难指挥中心;②应急避难疏散区;③应急供水装置;④应急供电网;⑤应急简易厕所;⑥应急物资储备用房;⑦应急直升机坪;⑧应急消防设施;⑨应急监控;⑩应急广播功能。

2 建筑防震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明确提出了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简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很多人把这理解为抗震就是依靠建筑质量、依靠高强度的抗震结构和高科技的建筑材料, 事实上, 最坚固的建筑也有强度和耐久性的极限。在这里, 我们应更强调这样几点:

(1) 建筑场地的选择。

选择开阔平坦, 密实中硬地质, 避开软弱液化等不良地质带。尽量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和地基, 并针对不同场地与地基选择经济合理的抗震结构。实践证明, 在高烈度地震区仍可找到低烈度地点 (即“安全岛”) 作为城市用地。

(2) 合理的造型设计。

建筑物平立面抗震布置的基本原则是:对称、规则、简洁。形状规则对称的建筑物, 如矩形、圆形、Y形等, 在地震时结构各部分的振动易于协调一致, 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 因而有利于抗震。反之, VLTHU形建筑、阶梯型收缩、局部突出、多种附属结构等形式都是要尽量避免的。

(3) 科学的抗震结构选型。

根据建筑的重要性, 我国把建筑分为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和丁类建筑。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建筑抗震工程要求, 不同的建筑结构体系, 都有其抗震性和经济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一般用于10层以下的建筑;对于10层以上、20层以下可采用框架——剪力墙体系;20层以上的建筑, 可根据使用情况选用剪力墙或筒体结构。而合理设计的平层砖结构, 也可能抵御9级地震。

(4) 合理的建筑间距。

为保证建筑物震时倒塌不致影响别的建筑或阻塞人员疏散通道, 必须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 保留必要的空间与间距 (不小于1∶1) 。

3 综合防灾的公共政策

城市规划在国外被认为是公共政策的一种。在这里, 我们说的是一种非工程的政策性措施。它包含例如这样一些措施:地震监测的基础性研究、防震减灾的法规体系建设、地震知识的宣传和救灾演习、紧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等。但我认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防灾政策就是灾害应急决策系统的建立, 它应包括风险评估系统和应急预案。

3.1 风险评估系统

风险评估系统包括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风险分析是确定城市可能面临的灾害种类和概率, 以此建立灾害信息库。风险评估是判断灾害的灾损性和风险值, 可以采用国际风险管理标准 (AS/NZS:4360-1999) 作为指导。根据风险评估系统制定城市建设的常态和非常态发展战略, 并制定非常态时的各种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

3.2 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不仅要包括救灾应急预案, 还应包括灾前预案和灾后预案。灾前预案主要包括防灾疏散系统规划、生命线工程建设、防灾教育和立法等。应急预案包括建立紧急协调指挥部、紧急疏散系统、快速救援系统、快速抢修系统和次生灾害防御系统。灾后预案应包括平息恐慌、恢复重建和金融保障 (包括保险) 。各地震设防地区都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库。

3.3 风险决策

按照风险管理的技术, 我们可以把风险决策分为等可能性决策、保守决策、冒险决策、乐观决策和最小最大后悔值决策五种决策技术。

(1) 等可能性法:

也称拉普拉斯决策准则。假定任何一种程度的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选择平均灾损性概率的防御方案。

(2) 保守法:

也称瓦尔德决策准则, 小中取大的准则。当不知道灾害发生的概率, 决策目标是避免最坏的结果, 选取概率最小、灾损最大的防御方案。

(3) 冒险法:

也称赫威斯决策准则, 大中取大的准则。当不知道灾害发生的概率, 决策目标是选发生概率最大, 灾损性最大的方案。

(4) 乐观法:

也称折衷决策法, 决策者确定一个乐观系数ε (0.5, 1) , 运用乐观系数计算出各方案的乐观期望值, 并选择期望值最大的方案。

(5) 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也称萨凡奇决策准则, 在所有最大损失的方案中, 选出一个最小损失的方案。

要制定多元化的应急预案, 鼓励采用减少风险的战略。根据城市的发展和风险状态的评估, 管理者能够在应急预案库中科学的选取应对方案, 从容的行走在发展和特殊风险的防御之间。

4 结语

现在, 每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 在纪念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同时, 各类防灾教育都在进行。我希望每年我们的建筑规划学者都能够对城市的安全问题进行反思, 以上就是我研究了很多城市的总体规划, 认为目前我们最紧急应注重的问题。

摘要:回顾了汶川地震的主要灾难教训, 认为城市不可避免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灾害。面对灾害, 必须制定综合防灾策略, 并认为地震综合防灾策略应该包含规划、建筑和公共政策三个方面的结合, 并分别从防灾规划, 建筑抗震和公共政策的三方面, 阐述了目前我国城市在综合防灾上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防灾规划,建筑防震,应急决策

参考文献

[1]万艳华.城市防灾学[J].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崔秋文, 陈长林, 陈英方.世界一些大城市防灾减损的比较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 2001, (3) :13-17.

[3]伍国春.日本社区防灾减灾体制与应急能力建设模式[J].城市与减灾, 2010, (2) :16-20.

[4]韩冰, 葛红, 程树岐.汶川震后看我国的城市防灾规划[J].城市与减灾, 2008, (5) :21-23.

地震震级论文 篇11

关键词:框架结构;填充墙;规则性;框架节点

中图分类号:TU37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764(2012)06-0025-07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中国建国以来破坏最严重,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强度达里氏8.0级。大量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倒塌,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根据震后建筑结构的震害报告[1-5]统计,此次地震中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程度最为严重,在倒塌的各类结构中所占比例也最大,其中包括不少学校教学楼和医院等公共建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墙板的约束作用,地震中很多框架结构发生“强梁弱柱”的破坏模式,与抗震设计预期不符;另外大量填充墙出现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破坏甚至倒塌,严重影响人员的生存空间和灾后救援工作。惨痛的教训提醒我们必须加强对框架中填充墙的影响作用的认识,制定相应的措施指导工程实践。

长期以来工程界和学术界对填充墙在结构抗震中的影响一直很重视,开展了很多关于填充墙框架的研究工作[6-13]。然而大量的研究成果是基于对简单填充墙平面框架的定性考察,认为填充墙可明显提高框架的刚度、承载能力及耗能能力,造成目前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过于简化和对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过于乐观的估计[14]。另外对于含填充墙的框架结构,各国的抗震规范也几乎未涉及对其进行整体结构地震效应计算的要求,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以下简称“抗震规范”)是采取周期调整的方法计入填充墙刚度的影响,这仅是设计时考虑填充墙的作用的一种简化处理。为考察地震中结构真实的受力行为,需要进行包含填充墙在内的三维力学模型分析。考虑到当前结构工程设计是按照现行抗震规范,以多遇地震作用的计算结果为基础进行构件配筋,因此以一个有典型意义的实际工程为分析对象,按相关规范规定进行设计并建立相应的力学模型,考虑填充墙的不同布置方式,进行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系统的计算分析,考察填充墙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期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分析模型中考虑填充墙及其不同布置时,结构的动力特性、规则性特征、以及内力分布等结构的抗震性能均有明显变化。需要指出的是,在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由于填充墙的约束作用,框架柱端节点弯矩远大于梁端弯矩。建议结构抗震分析时,力学模型中应增加考虑填充墙参与受力计算。1工程概况

分析对象为一栋3层的教学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底层层高4.2m,其它层层高3.6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等级为3级。梁、柱和楼板为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填充墙为普通烧结砖砌体,砖强度等级为MU10,砂浆强度等级为M5。原工程平面布置及各构件几何信息详见附录A。张佳超,等:多遇地震下框架结构填充墙的作用:汶川地震的启示2力学模型

地震震级论文 篇12

我国中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却由于交通、自然条件复杂, 特别是复杂山地地貌区, 以往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模块不能有效解决地形比高达数十米甚至二、三百米剧烈、起伏变化;另外, 黄土塬地貌区的干燥、巨厚的黄土在激发成孔、黄土对地震反射波强烈吸收作用等方面也是地震勘探难题。随着地震仪装备轻便化、勘探理论创新、数据处理中折射静校正、层折射静校正等技术、反射面元内共中心点离散控制技术的发展, 类似复杂山地、黄土塬等地貌地区地震勘探工作的开展才成为可能。

本文以陕西省某地区煤炭地震勘查为例, 研究了地震弯线技术在黄土塬地貌区地震测线布置方法、接收道距投影设计、反射面元内共中心点离散控制、折射校等技术,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地质简况

勘查区位于鄂尔多斯南缘, 秦岭构造带北侧。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中生界三叠系中统铜川组、侏罗系下统富县组、中统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上统芬芳河组, 白垩系下统洛河组和环河组, 新近系上新统和第四系。煤层发育于中侏统延安组。

2 地震弯线采集

2.1 测线布置

勘查区呈剧烈切割地形, 深谷内基岩出露, 如图1所示的呈“V”型沟壑。弯线沿沟谷布设要求是:以“折线”代“曲线”, 以“短直线”代“长线”原则, 接收点道距投影到冲沟总体弯曲趋势线上, 确定相邻接收点的距离, 即在冲沟总趋势形态线上道距恒定, 相邻接收点遇“急弯”或“S弯”时, 道距“取直”。投影法测量放样工程量较大, 但保证了弯线采集时反射面元内共中心点分布均匀, 叠加次数分布较稳定。利用区内近南北方向沟谷与地层走向近垂直的特点形成主测线, 利用有限的近东西向的支沟形成联络线, 在全区形成测网。

2.2 采集参数

弯线地震观测系统为道距10 m, 偏移距为100 m, 120道接收, 单边激发放炮, 炮距20 m, 30次叠加, 形成的共反射点道集间距为5 m;检波器采用PS-60型陆地检波器;仪器采用Sercel公司428Lite型多道遥测数字地震仪。

3 地震资料处理

3.1 资料处理流程

该地区弯线地震资料的品质总体良好, 但面波和高频随机干扰偏大。资料处理要求是: (1) 消除面波、随机高频噪声干扰; (2) 做好起伏地形条件下的折射静校正; (3) 控制弯线共反射点离散性, 从而获得高品质的剖面资料。

资料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1,2]。

3.2 弯线地震数据空间属性

弯线地震数据处理要求检波点、炮点坐标有较高的精度, 本次地震资料采集采用测量放样点坐标, 满足了处理要求。通过录入检波点、炮点坐标建立每一炮与相应检波点一一对应的空间几何关系。通过建立点位与地震数据空间属性关系, 将几何空间数据与地震数据联系起来对原始资料进行几何关系检查。空间属性建立为计算共中心点提供了依据, 测线检波点与共中心点道集位置分布如图3所示。图3分别展显了测线炮点、检波点位置和检波点与共中心点分布。虽然炮点、检波点随地形而曲折变化, 但共中心点带呈平滑折线分布。与检波点位置有较大的偏移, 这是弯线所特有的共中心点分布特征。

(黑色线条代表检波点位置, 灰色线条代表共中心点道集位置)

弯线共反射面元中共中心点的离散原则上通过控制合适的炮检距关系, 剔除分散距较大的炮检中心道, 使得共中心面元内的各炮检中点的分散距以及分散度得到合理分布, 确保大部分共中心点聚敛于满足面元叠加的空间、时间条件的面元网格内, 从而提高叠加成像的信噪比。

3.3 折射静校正

折射静校正采用折射波的初至拾取和分析, 求取静校正量。如图4所示, 沿冲沟布置测线时, 激发记录中, 初至起伏相对较小, 有利于提高折射静校正精度。处理中先进行浮动基准面上的高频分量校正、叠加, 后校正至水平基准面。通过这种方法消除复杂地形对地震资料的不利影响。

4 处理效果

通过对弯线反射面元内共反射点离散控制处理, 应用效果较好, 如图5所示。叠加时间剖面反射层信噪比和分辨率均较高, 波组特征明显, 反射层次齐全清晰, 同相轴连续性强, 构造形态清楚。

5 结论

地震弯线技术充分利用了黄土塬区、复杂山地条件下山谷、冲沟等深切状“V”字型地貌, 进行二维地震数据采集, 克服了平原地区规则直线状布设测线方式的局限性, 避免了复杂地形、巨厚黄土塬区条件下的地形高差剧烈变化引起的静校正处理精度低、激发和接收资料差、采集工作难度极大等诸多难题。该地区二维地震弯线技术的应用成果表明, 地震弯线技术在西部煤炭地震勘查中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摘要:分析了地震弯线技术在我国中西部复杂山地和黄土塬地区的应用方法, 指出弯线采集布线方法和反射面元共中心点离散控制是弯线采集和处理的重点。通过西部某地区地震弯线技术应用成果实例, 证明地震弯线技术在复杂山地和黄土塬地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地震弯线,投影道距,静校正,共中心点离散

参考文献

[1]阎世信, 吕其鹏.黄土塬地震勘探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实验教学方法下一篇: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