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遗址

2024-08-13

地震遗址(精选5篇)

地震遗址 篇1

2008年11月12日,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半年后, 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正式开园。同时, 重灾区北川县城、汶川映秀镇、绵竹东汽汉旺厂区、都江堰虹口深溪沟等4处典型遗址遗迹作为4大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建设规划, 即地震遗址博物馆 (北川) 、汶川地震震中纪念地 (汶川) 、工业遗址纪念地 (汉旺) 和地震遗迹纪念地 (虹口) 。此外, 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还规划有重要事件纪念地、博物馆、公众地震体验区、公众凭吊纪念区、专业应急救援训练基地等。[1]政府力图将北川建成世界首座整体保存、规模最大的灾难性地震遗址原貌博物馆。[2]至2009年3月27日, 成都正式开通德阳-汉旺地震遗址旅游专线。[3]而在此之前, 大量自驾车进入北川老县城, 旅行社也组织了相关线路产品, 迫使北川政府不得不实施禁入, 以保障北川重建工作的顺利展开。[4]可见, 地震遗址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 同时必须满足一般旅游产品的共性特征又极具个性特征的要求, 在进行运作的过程中必然考虑其市场需求的特殊性:什么样的人怀着什么样的心理到地震遗址进行旅游等一些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

一、四川地震遗址旅游的本质与特点

(一) 黑色旅游

国际上普遍将由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遗址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称为“黑色旅游资源”, 依托该类旅游资源所展开的旅游活动称为“黑色旅游”。为与国际接轨, 笔者在此将四川地震遗址旅游也归为“黑色旅游”。

简单的说, 黑色旅游是指到死亡、灾难、痛苦、恐怖事件或悲剧发生地旅游的一种现象。它是旅游者通过对灾难发生地的旅游景点或者模拟构造的灾难场景进行游览与体验、了解灾难的过程及相关知识、并使当地获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活动。到灾难地去旅游, 固然是残酷悲惨的, 但黑色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地学观览、科学考察、灾史研究、科普宣传和警世教育等多种功能价值, 通过旅游开发, 可以成为人们了解自然和认识灾难的窗口, 使旅游者心灵受到震撼, 认识到天灾的不可抗拒和人为灾难的残酷性, 从而提高人们对灾难预防与应对的意识和能力, 并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因此, 开发黑色旅游有着特殊的、深远的意义。

(二) 四川地震遗址旅游的特点

地震遗址旅游在其资源满足大众旅游资源本身应该具有的观赏性、不可再生性、不可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外, 同时具有以下黑色旅游的独特性:

1、科考、教育性

灾难, 特别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地, 可以为科学考察提供良好的调研场所。完整的保留和保护灾难发生时的原始状态, 能够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案例, 从而帮助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助于针对灾难预警、危机管理、应对措施等科学研究的完成。

2、不可替代和稀缺性

灾难发生的地点与危害程度的不同, 带来黑色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任何一次自然或认为的灾难, 带来的损失和伤痛记忆, 不可能有相同的结果出现。因此, 黑色旅游, 地震旅游资源是不可替代的, 从地理构架、地貌特征的变化到对人的冲击, 不可替代。

3、纪念性

地震灾难为灾区群众带来不可磨灭的伤痛, 同时,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 人们又经历了更多的感人或悲伤的事情, 这些记忆, 通过地震遗址类旅游资源被保存和保留下来, 对于整个社会, 特别是灾区群众以及亲身经历了灾难的人们来说, 其纪念意义不言而喻。

4、宏观调控性

地震遗址类旅游资源, 是灾难留给人们的最直接最现实的纪念, 它的开发, 不是任何一个人或者民间企业可以承担的。地震遗址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 必须依靠政府强大的宏观调控力量, 实现政府从资源的保护、遗址公园的选址, 到资金的投入、舆论导向以及宣传营销、景区管理等整个流程的全面参与、调控, 控制该项黑色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

5、审美严肃性和情感冲击性

黑色旅游活动具有审美的严肃性和情感的冲击性, 是比较难把握的一种旅游产品。如果人们带着幸灾乐祸的冷漠之心去看待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的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那自然会受到社会舆论的道德谴责;与此同时, 黑色旅游产品悲惨的场景会触及游客的神经, 让游客的感情难以接受, 操作不当就会带来负面作用。

二、地震遗址旅游者出游动机与消费心理的特殊性

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应对市场进行一定研究, 而市场, 也即旅游者的出游动机, 以及由动机决定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直接关系到旅游产品的生命力。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 地震旅游同样需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因此, 到地震遗址去的旅游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态;他们需要获得怎样的心理体验;他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会出现哪些特点——诸如此类的问题, 是在推出地震遗址旅游之前必须弄清楚的。

另外, 中国现代旅游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实行全面开放之后, 从旅游的主体、客体、媒体等三方面均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就旅游者而言, 经济收入的提高、知识文化素质的提升、闲暇时间的增多, 促使旅游者出行动机和消费心理发生改变。这些改变, 直接影响着旅游行为和消费行为。

到地震遗址去旅游的人, 首先是符合大众旅游旅游者特征的。因此, 研究地震遗址旅游动机与消费心理, 是建立在对大众旅游动机与消费心理日渐产生的变化的研究之上的。

(一) 大众旅游动机与消费心理日渐变化

现代大众旅游在中国的发展严格的说只有近三十年的时间, 在此期间, 中国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得到飞速的提高。旅游是经济发展的阶段产物, 其消费心理受到经济的影响相当大, 因此在这三十年的时间内, 中国公民的旅游动机与消费心理变化随整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发生显著变化。

1、传统大众旅游动机与消费心理的演变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大众旅游动机几乎完全相似。中国国民大众旅游的兴起, 在于中国人民拥有了可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和某种较为强烈的出游动机。最初表现为猎奇、求新。在我国大众旅游发展初期, 大部分旅游者出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和异地文化的好奇而出门旅游。这种旅游活动以观赏、游览为主。几乎所有旅游者对于旅游活动的丰富性没有特别的要求。我们现在多将当时的旅游称作“走马观花”“白天看庙, 晚上睡觉”。旅游者的个性需求表现不明显。

2、大众旅游动机与消费心理新特点

(1) 自然景观吸引力下降

自然景观是我国大众旅游发展起来以后最早受到旅游者追捧的景观类型。中国地大物博, 幅员辽阔, 自然景色色彩纷呈, 拥有众多知名度较高的自然资源类型。“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自古就是中国文人的高境界追求。奇异的自然景观, 让大众旅游者一次又一次惊叹自然的鬼斧神工。然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者出游机会增多, 单纯的自然景观对于大众旅游者来说已经不再能满足他们的出游目的。他们渴望更多的和自然接触的机会, 并了解奇异景观的形成机理, 理性的去感受自然, 不再仅限于表面感性的知觉享受。

(2) 旅游者在同一次旅游活动中追求享受多重满足

过去, 由于受到出游时间和旅游消费数量上的限制, 大众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活动中, 只要能够得到某一方面的享受和满足就算完成了此次旅游的最初动机。随着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旅游者外出旅游的机会、在外逗留时间、出行范围、旅游消费等发生变化。单纯的某种心理满足已不足以填满某次旅游的希冀。旅游者怀着求知、娱乐、体验、探险等多重动机出游, 在总结旅游经验时, 也希望所有的动机和心理均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 获得多方面的享受。

(3) 旅游者环境意识加强

旅游者知识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环境意识相对于我国大众旅游兴起阶段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大多数旅游者可以自觉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规范自身行为, 在旅游消费中追求绿色消费。并且, 旅游者不但注意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在旅游活动中, 也重视了对当地的原始生活、社会环境的保护。

(4) 追求社会互动模式

旅游者希望通过参与、体验等类型的旅游活动方式, 与当地社区居民、文化产生互动, 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二) 地震遗址旅游主要动机与消费心理

地震遗址旅游毕竟是一种特殊的旅游类型。既称之为“黑色旅游”, 其中厚重的色彩、严肃的氛围, 对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和消费心理具有很深的影响。

1、旅游者的出游动机主要围绕爱国、追思、求知、体验等

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震惊全世界的一次灾难。灾难所在地用废墟、荒芜和悲凉的气氛为此次地震刻下了最直观和深刻的纪念。地震旅游的开发, 首先是笼罩在肃穆的氛围中的。遗址公园的一切设施设备、博物馆建设、展品的陈列等均围绕着沉重的色彩。而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的众多催人泪下的事迹, 让所有国民深深记住了历史上的这一天。没有亲身经历的人们, 通过媒体的报道, 对遗址也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爱国主义、顽强不屈等精神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它们已经被遗址详细隽刻在所有人心里。

地震遗址旅游是严肃的旅游。没有人会抱着娱乐等大众旅游动机去地震遗址。

2、旅游者的消费目的集中表现为支援灾区重建

大地震距离今天一年而已, 地震灾区处于如火如荼的重建阶段。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灾区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都需要时间去逐渐重建起来。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全国人民的各方面的支持。到灾区去旅游, 就是支持灾区重建。到灾区去消费, 就是支持灾区重建!四川人民是顽强的, 灾区的群众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和精神家园。此时, 适度开发地震遗址旅游, 有利于帮助灾区群众建立自主创业的信心, 并从经济上事实支援灾区建设。旅游者到灾区去, 在消费方面考虑最多的是在满足自身基本需求之外, 为灾区重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不会追求享乐, 寻求旅游过程中高端的享受。

3、旅游者的审美体验落脚于纪念与抗震精神的延伸

旅游者去地震遗址, 从审美角度说, 是去感受自然的巨大力量, 感受地震当时人性的美好, 感受人类顽强的意志和互助的美德, 感受救灾过程中无私的大爱精神, 缅怀逝去的生命。结束旅游行程之后, 旅游者的心理受到的冲击是视觉、感觉、知觉各方面的综合体验。这种体验留给旅游者的最终将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精神, 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精神、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不放弃的顽强精神, 这种抗震精神的延伸, 是旅游者心理体验的境界的提升表现。

三、地震遗址旅游目标市场

开发旅游必然考虑市场。市场是旅游开发的核心。作为特殊旅游, 地震遗址旅游也应在开发过程中充分分析市场, 确定目标市场, 找到潜在市场和特殊市场。

(一) 主体市场

1、省内学生

地震遗址经过开发和一定程度的建设, 主要是为当代人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此次大地震的记录。在地震遗址资源中记录下来的人、事、物反映出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的顽强与美好的人性。抗震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否经历此次地震或本身对地震的印象如何, 学生都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和重要对象。不光是现在的孩子们, 还有我们的后代、后代的后代, 每代孩子都可以通过地震遗址保留的相关内容, 树立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 培养无私、大爱精神。

另外, 地震遗址不光记录地震当时的情景, 还设置有模拟体验室。模拟体验等项目, 在科学知识普及、地震预防、防震自救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2、省内大众

四川省内普通民众几乎都亲身经历了大地震, 也积极的参与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工作和过程。对于地震遗址, 特别是重灾区民众, 其心理相当复杂, 包含了悲痛、伤感、顽强、自立等各种情绪。缅怀、追思、悼念, 是省内大众将长期怀有的心理。

同时, 感受和回顾抗震救灾精神, 体验和激励四川民众灾后重建的热情也是省内大众去地震遗址的动机之一。而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 省内大众也是主要受众之一。

3、周边地区民众

余震影响周边地区, 四川人民的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是周边地区民众感同身受的。而且周边地区到地震遗址具有一定便利性。因此, 周边地区民众也是地震遗址旅游的主体市场之一。

(二) 特殊市场

1、其他地区经历者

其他地区的地震当时正在灾区的经历者, 由于其震后离开四川, 回到家乡, 当调整好心态和身体之后, 回到灾区再去看看的愿望非常明显和强烈。这些人可能直接参与救援, 可能被救援, 不论当时是怎样的情形, 事过境迁, 待到其身体条件允许时, 一定会想回到当地去回顾和展望一番。不论这种回顾和展望的具体心理构成因素如何, 也许有缅怀, 也许是感恩, 或许还有其他复杂情绪的掺杂, 都不会影响和消除他们回到灾区去看看的强烈愿望。

2、志愿者

志愿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它包含全国各地到灾区来的志愿者。这些人亲身参与了救灾工作, 亲身为当地的救援和重建贡献了力量。他们时刻关注着地震灾区的重建。地震遗址上留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和心酸的泪水。再次回到自己曾经流汗、流泪甚至流血的地方, 是志愿者抛不开的情怀。

(三) 潜在市场

汶川地震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地震遗址作为旅游资源开放, 对于其他客源市场同样具有一定吸引力。就像印尼海啸遗址、柏林哭墙等世界其他著名黑色旅游资源一样, 当人们从地震的恐惧和阴影中走出来之后, 将会有更多的人到地震遗址去参观、缅怀、追思、学习、感受。那时的地震遗址, 在增强和完善教育功能的同时, 其旅游功能将更加明显。

摘要:四川汶川大地震各项重建工作全面开展, 旅游业的复兴也提上日程。四大地震遗址公园范围划定之后, 经过不到一年的重建和开发, 四川业已推出地震遗址旅游线路。作为一种特殊旅游产品, 地震遗址旅游本质区别于大众旅游, 但不可改变的是, 旅游市场仍然是该项旅游活动开展的前提。消费者对地震遗址旅游的心理需求、动机以及该类旅游产品的市场细分、定位等问题值得探讨。

关键词:四川地震遗址,黑色旅游,市场,消费心理

参考文献

[1]潘小凤:《当今中国旅游消费市场呈现的新特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1]潘小凤:《当今中国旅游消费市场呈现的新特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2]雷江升:《游客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2月[2]雷江升:《游客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2月

[3]孙喜林:《旅游心理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孙喜林:《旅游心理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地震遗址 篇2

走近进公园,一个巨大的时钟赫然矗立眼前,时针停止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永远的记忆”几个大字把我们情绪立刻拉回到地震发生的那个悲惨时刻。巨大的纪念墙上刻着满墙的罹难者的名字,那一串串几乎近似的名字揪痛人的心•••••••。遗址上保存下来的倒塌房屋的架构,是更加震撼人心的纪念碑,向人们述说着那个惨绝的毁灭。

参观完地震公园,继续北行,去往北戴河。

路经一古塔,远望去很漂亮,沈导开车绕到它的门前,大铁门紧闭,敲门喊人打开大门。古塔没有很准确的记载兴建的.时间,拒不确切考证可能是金代所见,不管所建何时,塔上的雕塑非常的精美,没有名气更让人为它感到惋惜和遗憾。

从唐山去秦皇岛经过碣石山,古今伟人的诗篇,沈导一路几次吟咏,更增加了对碣石山的向往,凭吊古今自己崇拜的伟人,对我来说这个景点更加难得的让我兴奋。有伟人的诗篇在,碣石山之游我什么都不能再写了。

地震遗址 篇3

每年的清明节,21世纪地球上最伤感的祭亲仪式都会在此上演:十多万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会在那些残垣断壁间,或那些巨大的废墟旁,祭奠自己的亲人……

毁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北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地震遗址博物馆,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灾难纪念地。

现今的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不仅原真地保存了古城受灾的现状,还规划出了山体滑坡破坏区、泥石流遗址区、重大伤亡遗址纪念区等多个供人们瞻仰和缅怀的区域,在即将竣工的北川地震纪念馆内,人们甚至还可以在全国第一个“地震体验中心”里感受当年的惊天动地……

每年的清明节,这里都会上演21世纪地球上最伤感的祭亲仪式:在这一天里,十多万民众从四面八方赶到北川,在那些残垣断壁间,在那些巨大的废墟旁,祭奠自己的亲人……这可能也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祭亲之旅,祭亲的人们神情哀伤而坚定,他们手捧菊花,不管路有多远,都要到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去看看亲人……

古城已逝。但生活在这里的羌人却告诉世界,老北川的人们从来不怕磨难。因为一座崭新美丽的新北川城已经诞生。今天我们看到的北川新城,位于秀丽蜿蜒的安昌河畔,总预算投资高达153.7亿元。

和新城一起复苏的,还有那些属于古城的大禹文化和羌族史诗。专家表示,尽管地震摧毁了北川古城,但是大禹遗迹等许多自然地质景观在地震中并没有受到太严重的破坏,这应该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而那些曾经一直流传在北川老城的神奇祭祀仪式,也将会被继续流传下去,比如搜山求雨、跳盔甲等……

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永远不能忘却的纪念

时隔3年之后的2011年清明,本刊记者受邀前往已面向公众开放的北川老城遗址。作为一名首批进入过地震灾区采访的记者,当年地震中那些悲惨的场景,至今仍在我心中难以抹去:大地突然摇晃了起来,山与地伴随着一道白光,发出沉闷的令人恐怖的嚎叫声,随后,地面开始波浪般的起伏,房屋、树木、电线杆纷纷摇晃、垮塌……最后,古城在短短的80秒內灰飞烟灭,有的人还没来得及哭泣就已经逝去。北川城瞬间成为地狱……

采访车沿着山路前行,在北川老城西南方的景家山停了下来,站在山上的羌寨,可将经过大地震和泥石流袭击后的北川古城尽收眼底,2008年5月22日,温家宝总理就是站在现在这个位置,挥手和已成废墟的北川古城作别。而今天的这个地方,已经成了远眺古城地震遗址的“望乡台”。

在徒步进入北川古城遗址时,满目疮痍的古城废墟令采访团内每个人为之神伤:不少遭到破坏的建筑都被原貌保留和保护起来,许多废墟前还树立出了原貌图和建筑内伤亡的人数,以及死者的遗像。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灾难纪念地,北川地震遗址不仅原真地保护了古城受灾后的建筑,还依据地震对古城的不同破坏状况,规划出了山体滑坡破坏区、泥石流遗址区、建筑倒塌废墟景观区、街道损坏展示区、重大伤亡遗址纪念区等多个供人们瞻仰和缅怀的区域。

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现也已经开工,将建立于古城原北川中学校址之上——这所中学是一所创建于1944年的名校,而在地震发生后,学校内两栋5层教学楼瞬间被山体垮塌下的巨石及泥石流埋没,全校1000多名师生遇难,成为永远的悲怆。而更为震撼人心的是,在即将竣工的地震纪念馆内,人们还可以在全国第一个“地震体验中心”里,感受到当年的惊天动地——所谓地震体验中心,就是让人们进入一个特定的房间,通过技术手段,重现当年的地震景象……

在地震遗址的四周,关于古城遗址的保护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去年8月,一场泥石流突袭北川古城,但古城地震遗址却安然无恙,就是全靠这一年多来建设的泥石流防治工程起了作用。而在老城维护工程的建筑工地,一位生于老北川的工人听到前段时间网上传闻的拆除遗址的消息,更是愤怒地对记者表示:“谁敢破坏遗址,就是对不起祖宗,老子要跟他拼命……”

记者在地震遗址上看到的最为感动的一幕,是那些在清明期间前来祭祀老北川的人们所抒写的。清明期间,由于前来祭祀的人太多,从北川安昌镇到老县城长达20公里的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不仅车辆无法前行,就连人都必须在车辆夹缝间左右穿梭才能前进。但塞车根本挡不住祭亲者的脚步。一位老伴、女儿都被地震埋在北川城的老人对记者说:“不管路有多远,就是爬也要爬到北川……”;一位已经走不动的老太太则是哭着对儿子下命令:“不管走多久,你们一定要走到老城,给你爸捎去纸钱,否则我一辈子都不再理你……”

有资料显示,每年都有几万民众涌向这里祭奠亲人,最多的时候达十多万人,“清明这天,往往天空刚刚亮,哭声就已经响彻天际。”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政府曾经出动专车免费送群众去老城祭奠亲人,但由于堵车,绝大部分车辆都空无一人。因为除了极个别的高龄老人外,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下车步行前往北川。

重生的新北川涅槃中的建筑与文明

古城已逝。

不过,生活在这里的羌人却用事实证明,他们从来不怕磨难。甚至,正是那些劫难和劫难之后的迁移,才使得这个曾有1200万人口的古群落的血脉跳动至今。

北川城,也就这样随着羌人的精神开始复苏和涅槃。

涅槃的北川新城,位于安昌河畔——安昌河是涪江支流,发源于岷山主峰雪宝顶,它灌溉了北川近千年的文明,现在又接纳了这些失去家园的羌人。资料显示:位于安昌河两岸连片成排的安居房,也已全部竣工。据了解,北川新县城总体预算为153.7亿元,其中首期总投资95.5亿元,包括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公益性服务设施等六大类218个项目。

在整座新城中,让人最不能遗忘的无疑是那属于羌民族的羊图腾:这是北川羌民古老的习俗,他们一直供奉着“羊身人面”的神,因为传说中,历史上的羌族在向岷江上游迁徙的途中,羌族巫师劳累过度,昏昏入睡,经书掉落在地上被羊吞吃,后来羊托梦给羌人说:“我死后,可将皮做成鼓,敲三下,经书就会道出来”。自此,羊便成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传承者。

从禹王桥走进北川新县城,北川羌族的特色步行街、新北川大道、西羌南街、西羌北街、温泉大道纷纷映入眼帘……尽管一条条宽敞的城际公路穿梭其中,但人们依旧可以随处见到羊图腾以及碉楼等北川的传统文化标志。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介绍,北川新城建立的两个重点,除了要避开地震断裂带外,另外一个就是尊重羌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如在新县城新建成的所有楼房,不管建在什么位置,都将悬挂“羊图腾”标志,而住房小区的规划在人性化的同时,也要注重民族特色,房屋的外观造型、装饰都大量运用羌族元素。为了尊重老县城少数回族居民的生活习俗,有的小区还专门修建了清真寺。

在新城的建设中,让人欣慰的好消息不断传来。如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地震摧毁了北川城,但是大禹遗迹在北川很多地方都存在,并不单单局限在古城里面,如石纽山、禹穴沟等都属于自然地质景观,在地震中并没有受到太严重的破坏,那些神奇的祭祀仪式,属于震不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也将被继续流传下去,如搜山求雨(若遇天旱,人们便举行搜山仪式,祈求降雨)、跳盔甲(又名大葬舞。在为有功将士举行葬礼时跳。以表现死者作战时的威武气概)等,可谓不幸中的万幸。

北川文化旅游局相关领导也透露,预计投资1.3亿元的北川民俗博物馆也即将向公众免费开放,地震后从原博物馆中抢救出的文物120余件,以及地震后向民间征集的320余件都将进入新民俗博物馆;还有那至少有两千年历史的乐器羌笛——北川羌笛自清末就已没落,而在地震之后,会羌笛的人更少了,现在这门乐器的传承保护也已被提上了议程……

汶川地震遗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篇4

一、唐山地震遗址保护的经验

1 9 7 6年的唐山地震, 是建国以来我国遭受最为惨重的一次强烈地震, 地震使2 4万余人死亡, 1 6万余人受伤, 唐山市受到全方位的、毁灭性的破坏。1 9 8 5年经国务院批准, 唐山市河北理工大学原图书馆楼、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原唐山第十中学地裂等七处地震遗址被永久保存。1 9 8 6年唐山市人民政府在唐山市中心建立“唐山抗震纪念碑”纪念唐山地震和广大军民英勇抗震的事迹。近年来, 唐山市大力加强了对唐山地震遗址的保护:注重对地震遗址原貌的保存, 强化地震遗址的科普及教育功能, 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 唐山地震遗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其一, 对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明显滞后。唐山地震后, 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和国家财力、物力、科技水平有限影响, 很多非常宝贵的遗址、实物、资料在后来的重建中被当作废墟清理, 地震遗址资源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其二, 对现存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尚需加强。唐山地震遗址损毁严重的趋势现在未有根本改变, 其中唐山钢铁公司俱乐部遗址、唐柏路食品公司仓库遗址已被拆迁。现存的五处遗址中, 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修缮, 但是遗址的倾斜、倒塌、风化, 人为损毁等现象依然严重。其三, 对地震遗址资源利用的观念落后。多数地震遗址处在荒废中, 缺少管理和维护。虽然去年唐山市规划局对“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遗址”进行了地震公园设计方案的招标, 但是由于受场地和资料缺乏的限制实施起来不乏困难。管理者对地震遗址资源保护和利用更加有效的方法研究不足。

二、汶川地震遗址保护的必要性

“5.12”汶川地震给四川西北部造成重大损失, 地震中心区各个县市的建筑物不同程度受到破坏。其中, 汶川县城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倒塌;受灾更重的北川老县城80%的建筑倒塌、新县城60%的建筑倒塌, 曾经繁华的城镇, 震后只剩下坍塌的房屋和瓦砾。除了地震对城镇建筑物的破坏外, 广大震区还留下了大量的地震遗址和遗迹, 侧翻在地的大客车、被砸扁的面包车、停在公路中间的大货车比比皆是;强烈地震导致的地面碎裂、岩体、山体、滑坡随处可见;救灾队员在废墟中找到的众多政府部门的文件册, 学生的红领巾、受损的家具、电器等地震遗物。这些都是地震留给我们的非常宝贵的科学遗产, 它记录下的悲惨一页既是珍贵的, 也是不可复制的, 对此次“5.1 2”汶川地震历史的纪念、回忆和悼念, 将真实的地震遗址、遗迹和档案及时加以保护以待日后的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遗址资源开发、利用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汶川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路

鉴于唐山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经验, 笔者对汶川地震遗址保护与利用提出以下建议:

1. 及时有效地开展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

像北川县城这样有可能修建地震博物馆的地方, 有关部门应对现有地震遗址的保护高度重视。5月21日, 北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已对该县城实行特殊管制, 非救援和防疫人员, 将不再被允许进入北川县城。一方面搜救工作已基本结束, 另一方面确保地震灾害后县城原貌不被破坏。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此外应积极利用现在距离地震发生时间比较短, 地震遗址、遗迹和档案容易整理的优势, 尽快做好汶川地震文物的保护和收集工作。选择具有典型性、规模性和代表性的设施、物品作为地震文物进行保护。还要尽快对当事人、目击者的口述、回忆和照片等加以收集, 为震灾留下齐全的第一手资料。

2. 合理规划、开发地震遗址资源。

利用汶川地震的遗迹遗址, 在震区建立集地震遗址保护、地震科研、地震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地震遗址公园、地震博物馆等设施。地震纪念设施规划要注意点线面结合, 建设的总体原则要在汶川地震涉及的龙门山断裂带修建地震纪念设施, 重点应在一头一尾 (汶川和北川) , 使地震纪念设施布局形成一个整体, 更多地展示汶川地震的历史全貌。在对地震遗址资源的开发上应始终贯穿“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的精神主题, 明确开发地震遗址资源的使命在于启发人们去记忆无畏、大爱、协作、互助的抗震精神, 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这样才是对此次地震灾害最有意义的纪念。

3. 转变观念, 发展汶川地震特色旅游。

地震旅游在我国基本上属于空白。其原因很多, 除了对地震遗址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外, 观念上的陈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地震被称为不祥的预兆, 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使人们不愿去提及它, 甚至是极力回避它、忘却它。地震作为自然现象, 我们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它、了解它。汶川地震遗址资源进行旅游开发, 使来自国内外的人们能够亲身感触到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在凭吊亡者、感悟抗震精神的同时, 又进行了有关的地震科学知识的教育, 是很有纪念意义的。总之, 发展汶川地震特色旅游从长远来看, 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 都会比简单的恢复重建好。一旦此事变为现实,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汶川地震遗址将与举世闻名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九寨沟等著名景点一样, 成为四川旅游的一个新的亮点。

摘要:本文对比唐山地震后对地震遗址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经验, 阐述了汶川地震遗址资源进行系统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 并根据对汶川地震遗址具体情况, 提出对汶川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法。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遗址,遗址保护,旅游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陈龙等:唐山市地震遗址的生态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08 (1) .41-42[1]陈龙等:唐山市地震遗址的生态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08 (1) .41-42

映秀镇地震遗址感怀散文 篇5

20xx年10月18日,到四川汶川县映秀镇地震遗址,亲眼目睹地震惨烈之状,缅怀已死去将近七年半的亡魂,心灵极其震撼。

走进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第一眼看见几栋残破颓圮的楼房前那一盘白色大理石钟表雕刻。表盘上的时针停留在二至三之间,分针停留在大约二十八分的位置。表盘下面,一块白色条形大理石上镌刻着;“-5-12”。

那一天,那一刻,这个小镇,突然之间,天摇地晃,山崩地裂,房倒屋塌,大难突降。13日,14日,又接连大暴雨,又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还余震不断。

最突然最强烈的地震第一次发生时,毫无防备的人们,刹那间,被天旋地转颠簸得晕头转向,短短12秒之后,许多人被掩埋在废墟之下和土地的裂缝中。有的,当时就气绝身亡。有的,被沉重的物体压着,动弹不得,在身体的伤痛和精神的极度恐惧的双重折磨中,度过一秒秒,一分分,一时时,度过漫长的白天,又煎熬过痛苦的黑夜。幸运的,终于等来了救援,保留了性命。不幸的,在经历了漫长的痛苦折磨之后,含恨长眠地下。

一干行人,个个表情肃穆,沉默无言,静静地行走在这一片废墟中。

本来四五层的教学楼或者宿舍楼,几乎都陷进地下一层多,断裂、残损、扭曲的迹象触目可见,座座楼房呈现因强力拗扭而仄歪颓圮痛苦不堪的姿态。没有了玻璃和木板的门窗,极像人被挖去了眼睛,只剩下一个个虚空的窟窿,透过窟窿,可以看见里面的景象,杂沓,凌乱,是大劫后的惨烈,让人一看心里就不禁涌出空茫无助,凄凉悲哀的伤感。

年轻的导游姑娘,声音沉重地述说着苦难的记忆。

年轻的导游姑娘介绍说,地震时,她正在这里上初中,由于这里是新建的楼房,建筑质量相对较好,她躲过了一劫。

据她说,当时共有在校学生一千五百多人,教师一百三十多人。在大地震中有40多名学生、8名教师、2名职工、2名家属遇难,将近30名学生2名教师重伤。

她指着一栋男生宿舍楼说,这里至今还掩埋着一个男生,当时,因为有病,他请了假,在宿舍里休息,他的宿舍在一楼,地震时,一楼塌陷进了地下,他来不及跑出来。

她又指着一栋女生宿舍楼说,这里至今还掩埋着一个怀孕的女老师和她的妹妹,女老师的妹妹从外地来探望她,她的宿舍也在一楼,俩人也同样未能幸免遇难。

听到女导游的述说,我的脑海里就不由自主地呈现出地震突降时他(她)们三个人的恐惧、慌乱、痛苦不堪的表情,似乎听到他(她)们被深埋在黑暗中临终时凄惨的呻吟和呼救。也许,他(她)们根本来不及呼救,就气绝身亡。这两栋倾斜损毁的楼房,成了他(她)们的坟墓和棺椁,他(她)们深埋黄泉之下,已经七年多,早已是黄土销骨。我不由想起《诗经?黄鸟》的诗句:“临其穴,惴惴其栗。”又仰天长叹:“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女导游又介绍说,同样是学校的映秀镇中心小学,教室大多是平房,又年久失修,所以,在地震中受损惨重,将近四百七十多名学生,就有二百二十多人遇难,3人失踪。将近五十名老师,将近三十人遇难,有些,就是因为救护学生而遇难。

我的职业就是教师,对老师,对学生,总有一种亲近感。当亲眼目睹地震给学校带来的如此毁灭性的摧残,亲耳听到导游关于死伤人数的叙述,心里就特别地凄凉而悲伤。

那些死去的老师,有相当一部分是为救护学生而死,他们的死,死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学生,尽了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也是出于一个成年人保护下一代的善良之心,他们死得其所!沉痛哀悼之余,我为他们这些同行而骄傲。

那些死去的中小学生,最大的,也就十七八,最小的,才六七岁,他们幼小或者稚嫩的生命就毁于一旦!如果他们今天还健在,也许早就大学毕业,成为有为青年,最小的,也该是初中生了。而今,他们梦断香销,长眠青山,已过七载。他们的.花样年华,他们的美好理想和前程,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塌天大祸,倏尔灰飞烟灭。噫呼吁,哀哉!

“5.12”特大地震死去的映秀镇五千多千人,被集体安葬在新建的映秀镇旁边的山坡上。

从镇里遥望山坡,绿树葱茏,花草繁茂,绿树掩映之中,可见一个深灰色的长方形建筑,就是“汶川5.12大地震博物馆”。

为了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之情,我们一行十几人,随着前往祭奠的络绎不绝的人流,沿山坡拾阶而上,前去祭奠。

登上山坡,迎面一道深灰色石墙,上面镌刻有“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难者公墓”。石墙旁边的一抹土丘斜坡,绿草覆盖,周围砌以青石。祭台上,有燃烧过的许多香灰灰烬,有些香,还在燃烧,飘扬着袅袅淡烟。还有一些供品,供品前,摆着一长溜黄花。证明这里陆陆续续来过许多祭客。

我们十几人,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束黄花,每个人都静静地来到祭台前,献上黄花,然后双手合十,默默祭奠。小霞姑娘一边用手扯下黄花的叶瓣,一边哽咽着祷告:亲们,安息吧!眼里潸然泪下。

其他几个女性,也个个哽咽。男士们,一个个神色肃穆。而我,想起陆游的两句诗:“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只是,这里不是稽山,是巴山蜀水。这里长眠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挚爱,而是五千多千人,是几千个家庭的挚爱。心里寒流汹涌,汩汩如潮,久久不能平息。

在面积颇大的地震博物馆里,有关于地震发生的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以非常丰富的资料,展示了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和损失。也展示了地震发生时,人与人的相互关爱、救助,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还展示了地震发生之后,举国动员,全民救助的可歌可泣的动人场景和故事。

逐一浏览这些展览,我的心,时而沉痛,时而感慨。沉痛的是地震的无情,感慨的是在大灾大难来临时灼灼闪耀的人性光辉。

看完展览,顺石阶缓慢而下。时序已届深秋,山坡上黄叶如金,红叶如火,地上也铺满了飘落的枯叶和残花,脚踏在上面,窸窸窣窣,如泣如诉。深林里,有莺声啁啾,如鸣哀歌。便想起杜甫的两句诗:“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从斜坡上俯视,新建的映秀镇楼房,鳞次栉比。街道里,商铺幢幢,游客如织。宽阔的映秀广场,男女老少,悠闲嬉戏。停车场里,停满了汽车。

如今的映秀镇,是广东东莞援建的,规划合理,设计新颖,完全是新型城镇化的模式。如今的映秀镇老百姓,家家住进了新楼房,大家响应政府退耕还林的号召,从事山林经济,旅游经济。街道两旁,有许多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的小摊子,站在摊子后面的经营者,一看就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居民。

我们雇的本地导游姑娘,就是土生土长的映秀镇人,缓过悲苦的情绪来,给我们讲解映秀镇的新变化的时候,她的脸上也漾满了笑意,一双大眼睛,也闪耀着青春的光泽,走起路来,昂头挺胸,步伐轻盈,似乎满怀着信心和希望。

我不由想起了沿途所见的一处处新建的县城和乡镇,一个比一个现代化,一个比一个气派。在哀恸中沉湎已久的心,方渐渐和缓平静。

上一篇:混合多模型下一篇:水工建筑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