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的作文(精选15篇)
遗址的作文 篇1
20XX年暑假,爸爸开车带我和妈妈去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参观地震遗址,一路上我们的心情很悲伤,很悲痛。
我们到了映秀镇,请了一位当地的导游阿姨,在交谈中得知她也是在那场大灾难中幸存下来的,此时的我对眼前这位阿姨产生了不由得敬佩和同情之感。首先她带我们来到新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二楼,让我们观看关于地震来临之前的一些自然前兆与地震发生时的恐惧情形的4D电影,从中使我学会了地震来临的前兆与发生地震时我们怎样保护自己。
看完影片我们来到一楼的览厅,在墙壁的四周都贴满了在大地震中勇士们的照片和他们的感人事迹。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北川县曲山幼儿园的三岁小男孩郎铮,在震后的第二天,在灾区一片废墟中,左臂受伤的他躺在用木板做的临时担架上,用他稚嫩的右手向8位抬着他的解放军战士敬礼。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情景下,“敬礼娃娃”以他的可爱与顽皮,逗乐了整个中国,也让所有国人的内心产生了共鸣:“汶川会挺住的!中国,依然是希望的明天!”我们正式地进入了遗址,首先我看到了用汉白玉雕成的“汶川时刻”,汶川时刻的后面就是地震遗址,我看到每一栋楼房都斜成了45度,我的心很痛很痛。
据说震前每栋楼都是五层的楼房,如今有的楼房只剩下了四层,消失的那一层是被陷入了地下。据导游阿姨说在每一栋倒塌的楼里,都有感人的故事,其中一件让我很痛心。有一位老师,叫方杰,地震时,他正在给学生们上课,在教学楼不断垮塌时,他意识到让学生们迅速撤离大楼才可以生存下去,他死死地抵住摇晃的防盗门,让几十个学生迅速撤离,只有一个学生遇难外,其余的学生的都安全撤离了。而他却被防盗门和坍塌的石梁,压在了废墟下,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参观完遗址,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此时我想: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师。
最后我们为那些因为这场灾难而失去生命的人们献上了一条哈达,祝愿他们在天堂永远平安快乐。
遗址的作文 篇2
一、遗址文化信息的传播载体
1.1 遗址文化信息
古迹(或文物)、建筑群和遗址共同构成了文化遗产的主体。其中,遗址作为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的联合工程,具有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的普遍价值1。遗址信息中那些能够体现了遗址的历史性和现代性的文化信息具有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以“遗址文化信息”这一概念特指“遗址本体特征中能够联系了遗址历史属性和现代价值的多元要素”。
1.2 遗址保护工程
遗址是人类和自然界遗留下来的文化载体,具有不可移动与不可复制的特点。遗址保护工程就是针对遗址非移动性特点,在古文化遗址上建立,对该遗址文化进行发掘、保护、研究、陈列的专门性建设工程2。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工程不仅具有发掘、保护、研究、陈列遗址文物作用,而且要具有展示、景观观赏和文化休闲的功能。所以,它的特殊性取决于遗址对象的不同,其特点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可见,遗址保护工程着重于对古代遗址的就地保护与展示,同时承担遗址的发掘、清理与文物的修复、保管、保护,还能为群众提供文化观赏的场所,通过逐步地揭示遗址的丰富价值,实现遗址文化信息的传播载体这一功能。3
1.3遗址保护工程的建设程序
一般来讲,遗址保护工程建设程序可以分为考古勘探、保护规划、项目确立、建筑设计、展陈设计、施工和后期运营几个阶段。其特殊性在于这些阶段并非简单的线性推进关系,而是相互影响,反复调整,从中择优。其中,建筑设计在时序上位于保护规划之后,却起到了重要的协调作用;要求建筑师以文物部门制定的有关遗址保护和展示的要求为设计依据,基于建筑学理论和方法解读与转译遗址的文化信息,使其最终体现在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扬州古城南门遗址保护工程解析
扬州城遗址(隋-宋)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52,1996),而南门遗址是该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古城南门遗址保护工程为甲级“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内容包括:南门遗址博物馆、南门遗址公园。地处现荷花池路和南通西路交界处;南隔响水河有南门外大街,该地块建筑保留民清传统风貌;西有洒金桥跨河而立,呼应旧时的南门有水门傍立;东南有古运河蜿蜒而下,凸显了扬州作为运河城市的特征。
2.1 遗址信息
南门遗址是自唐代起,于五代、宋代直至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和发展的扬州古城南城门的遗址。由于扬州城南门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不同朝代延续性和层叠性的特征,其遗址展示了较复杂的层叠关系和丰富的历史信息,表现出演进式历史城市的特征,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被誉为“城门的通史”。
2.2 总体布局
通过对南门遗址考古成果和保护规划中遗址信息的解读,建筑师在设计前期进行了多种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总结各自特点。比较与综合之后,最终选取“瓮城空间及路径格局”这一遗址文化信息作为设计出发点,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予以体现:建筑和场地共同作用再现以及强化瓮城通路;建筑形体进行体块切割,创造出富于变化的空间效果;建筑元素延续至场地设计,通过主入口广场的设置使建筑主要空间轴线外延,意图“再现”古代瓮城的空间感受。
由于南门遗址现状基本延续了明清时期的环境特征,保护建筑的总体布局力求强化当时经洒金桥向东进入南门瓮城的通路特征,建筑的主入口对应明清瓮城入口位置,内部空间沿瓮城通路轴线向外延伸至主入口广场。
2.3 建筑形式
保护建筑在形象上强调整体性和体块感,其平面形式抽象于瓮城形制特征,空间上通过削切的方式塑造建筑形体,以满足遗址保护和展示的需要。考虑到对扬州地方文化特色的表达,以体现南门遗址在现代城市空间结构上的重要性。建筑外围护结构采用铝质幕墙和玻璃幕墙的组合,青灰色的主色调以呼应传统建筑中的灰瓦。东部辅助用房外墙以青砖饰面。
2.4 结构选型
根据遗址保护的要求,场地内不便使用大型施工设备,因此,覆顶围合式遗址博物馆的建筑结构应具有自重轻、跨度大、周边落地的基础尽可能分散等特点。保护建筑选择大跨钢结构,结合立面及屋面的造型需要,以菱形网格交叉编织。此编织结构类似于由落地的倾斜墙面板和屋面板构成的整体结构,各个面均由多个相互交叉且倾斜于地面的两铰门式钢架组成,每榀钢架分担整体荷载和相互作用提供侧向支撑。与编织结构对应,从遗址保护措施、基础和主体钢结构的施工方法三个方面对施工进行控制。
2.5 展陈设计
保护建筑的功能组织以南门遗址本体的封闭式保护为核心功能,结合遗址东侧两米左右的高差布置展厅及必要的管理、设备用房。在确保遗址本体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轻质木栈道组织参观流线,以碎砺石铺面与遗址边界隔断。栈道的平面位置既呼应唐宋瓮城的城墙遗址,又保留具有展示价值的探方。木质栈道的表面与回填土表面相平,基础不接触遗址土芯。设计参观流线的起点呼应瓮城南部入口,分为主流线(展示唐代瓮城内道路)、辅助流线(展示宋代瓮城外道路)和展厅流线。主流线位于城墙土芯之上,沿唐代瓮城城墙遗址边界;辅助流线顺应宋代瓮城城墙走势,与面向水门的次入口相联系;展厅流线通过入口门厅的钢楼梯与主流线汇合。三条功能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流线设计是对南门遗址层迭的历史信息的清晰解读,以立体化、多视角的方式展示遗址。
2.6 节能设计
保护建筑主体空间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建筑南立面下部和屋脊部位设置电动翻窗,组织自然通风,为遗址本体保护创造适宜的温度。采光方式分为点、线、面三种:在建筑边缘设置相应的采光点,保证室内光线充足且柔和;在瓮城空间的正上方设置矩形采光面,其位置与大小均与瓮城内部空间相呼应,使得参观过程中如同置身于瓮城之中。而“之”形采光带的位置正好与唐代的由城门南转而自瓮城东南门出的道路想呼应。
2.7 景观设计
在扬州城南门遗址的建设工程用地上,将形成以遗址保护建筑为中心,并与其它建筑设施相结合的南门遗址公园。为此,其景观设计围绕遗址保护与展示为主题:在流线设计上以步行路线和休闲广场联系城市道路和古运河码头;在场地形态塑造上与保护建筑相呼应,以三角形格网重新整理场地竖向标高,满足遗址保护、游憩、观光和防灾等功能需要。在南门遗址公园的基础上,结合南门保护工程建设控制地段的要求,逐步建成融合遗址保护与展示、城市公共景观的地段整体环境,最终将南门遗址公园与扬州古运河、荷花池公园连成一体,共同构成一个大的城市公园。
三、遗址文化信息的解读与转译
3.1 解读与转译的前提条件
遗址保护工程设计是建立在考古学家提供的考古成果、文物部门做出的保护规划以及建设部门项目要求的基础之上,因此需满足特定的前提条件。其一,遵循严格的本体保护原则,即在设计开始阶段对遗址的空间结构、格局及其历史环境等重要文化信息进行认真保护,从而确定建筑与遗址的关系,确定结构选型;其二,满足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authenticity)和“完整性”(integrity)的原则。在总体布局上强调遗址本体的有形完整,建筑形式上突出其与遗址的差异性,通过建筑语言(抽象符号、空间、材料和色彩等)呼应文化概念的无形完整;其三,在强调遗址的可视性的同时确保可逆性。设计过程中根据保护技术水准、建设投资、遗址文化信息可读性等方面因素,确定遗址的保护、展示方式和范围,考虑可逆性原则,建筑结构应具有灵活性,便于拆除和修改扩建。这些前提条件直接引导和决定了建筑设计的解读与转译过程。
3.2 遗址文化信息的解读
“解读”是分析和研究的过程。“遗址文化信息的解读”是指对前体条件的分析与研究,获得关于遗址本体历史文化内涵相关的信息要素。考古学家与文物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科学地呈现遗址本体特征,而这种客观的呈现方式很难被社会大众理解与接受。因此,从遗址文化传播的角度,遗址展示要求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具有“观赏性”,即“通过建筑的方式使观赏者能够超越遗址现状,直观地了解到古时建筑的形制和规模”4。因此,遗址保护工程中,建筑师的职责在于联系遗址的科学性与观赏性,即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协调矛盾,以便能够正确地解读遗址文化信息。
3.3 遗址文化信息的转译
借用语言学对于“转译是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这一概念,所谓“遗址文化信息的转译”,是指在对遗址文化信息解读的基础上,以实现建筑设计语言与遗址文化信息关联性的设计策略,即基于前体条件,借助历史、考古和建筑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建筑语言表达解读过程中所获得的遗址文化内涵。转译的过程是在满足前体条件、完成解读过程之后,对遗址“观赏性”的体现。正如上文对南门保护工程的解析,遗址保护工程的设计是基于遗址本体保护与展示要求,通过对遗址文化信息的解读与转译,以实现遗址的价值与意义。在分析与研究前体条件的基础上,建筑师获得了“瓮城空间及路径格局”这一遗址文化信息,通过相应的设计策略实现建筑与遗址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郑育林.遗址的文化形象再现——关于西安城市遗产展示利用形式的思考[J].建筑与文化,2007(12)。
[2].樊淳飞.遗址保护建筑规划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3].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6)。
[1].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该公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0月巴黎第十七届会议通过。
[2].吴永琪,李淑萍,张文立.遗址博物馆学概论[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3].参见樊淳飞.遗址保护建筑规划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17-23
遗址的作文 篇3
自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建都丰镐算起,西安已有3000佘年的城市发展史。目前西安建成区375平方公里,中心地带是隋唐长安城遗址,占地83.1平方公里;西北部是汉长安城遗址,占地65平方公里;东部与南部是汉代帝王陵墓区平方公里,占地12.25平方公里(杜陵12平方公里,霸陵0.25平方公里);西部是秦代帝王宫殿区,占地15平方公里;西南部是周代都城遗址区,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西安延绵不绝的历史,赋予了西安极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存。目前,西安地区登记在册的文物点达2944处,其中遗址有700处,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文物保护单位290处,其中遗址80多处,约占三分之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以数量多、密度大、分布广、级别高为特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反映了西安城市发展的完整历史,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但因遗址类文物可视性差、易风化,一直是西安文物工作的难解之题。众所周知,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西安与其它城市一样也面临着无法回避的问题。根据西安城市总体规划,西安主城区占地面积为525平方公里,其中,西安现代城区与古迹遗址区的重合度几乎为100%,重要古迹遗址(遗址+墓葬集中区域)对城市发展空间的叠压度达到37%。纵观西安四次城市规划历程,不难发现,尽管几次规划对城市人口和规划用地进行了控制,但是客观上至2010年前这种增量需求会持续增加,势必会造成城市建设与古迹遗址保护的矛盾;将城市周边的大遗址、古代墓葬群纳入到城市发展的范围成为必然。如果只是采取传统的重本体、轻环境的保护方法,必然造成城市对遗址的不断侵蚀,以及对遗址周边环境风貌的改变。因此,必须探寻新的保护途径,一种能把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有效结合的新途径。我国的大遗址本体,很多都是土木建筑损毁后留下的夯土台基,尤其是大型宫殿、城市遗址,其本体加上遗址间的环境,占地相当广大。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这些遗址不断进入城市建设开发的视野。采用“遗址+公园”的新形式,可以把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解决城市建设对城市绿地的需求,从根本上缓解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加之,由于文物保护的需要,《文物保护法》对遗址区的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上都作了诸多的限定,导致了遗址区内外居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明显,2004年进行的汉城调查中显示,遗址区内外年平均收入差就有500元,目前,差距还在不断拉大,这也造成了群众对保护的不理解。通过采用遗址公园的形式,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引导,将遗址区打造成文化休闲胜地,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遗址区居民的结构、提高遗址区居民的收入,从而激发居民保护遗址的积极性。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今年“两会”上提交的《关于支持大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提案》中,就明确提出了“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并把它定义为:以重要大遗址为依托,在做好遗址保护和管理工作,并确保大遗址安全的基础上,科学展示遗址原貌,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公益性展示园区。而且指出了现阶段我们进行遗址公园建设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那些价值重大、遗址本体保护需求急迫、有较好考古勘查和编制规划基础、宣传展示可行性强的重要大遗址上,例如唐大明宫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牛河梁红山遗址、良渚遗址、南宋临安城遗址等。结合以上概念,可以看出遗址公园,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遗址保护区,也不同于通常的城市公园,它必须同时具备遗址保护的效果,与通过科学展示的形式满足人们文化活动需要的效果。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遗址本体保护区域、遗址保护展示的项目和提供城市文化休闲的场所。大型的遗址公园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应成为科学保护成果的展示基地、深入进行考古发掘及相关研究的基地,以及引导城市遗址区域生活改善的示范园区。遗址公园具有科学化、技术化、生态化、休闲化的特点。科学化是指遗址本体的考古发掘必须遵照严格的程序,严谨、有序地进行;针对遗址进行的研究必须尊重事实,不能虚构、造作。技术化是指遗址本体的保护、展示本身是一个多领域综合的学科,必须要求合理应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取得好的保护、展示效果,尤其是在遗址展示上,更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借鉴新的理念,才能最终实现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效应)。而生态化是指遗址公园环境的展示,通常要通过绿化的形式来实现,而方法上一定要优先考虑历史记载和历史环境风貌的恢复,再结合现实城市绿化的需要进行。休闲化是指遗址公园建成后,一定要具备满足人们从事文化活动的功能,而这个功能与一般城市公园有着本质的区别,即突出遗址的历史文化魅力。除了以上内容外,遗址公园还要具备动态公园的特点,即在科学、技术、文化休闲等层面上不断更新的特点。做到科学发掘工作有序进行,成果展示不断更新、文化研究阐释不断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把遗址公园真正打造成为一个凸显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城市亮点。早在1950年代,伴随城市建设浪潮,西安市就结合了兴庆宫遗址、承天门遗址保护需要,与群众休闲娱乐的需求,建成了兴庆宫公园、莲湖公园,采取售票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直至近年才相继免费开放。虽然这种形式在当时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遗址保护,也没有进行展示工作,但它却有力地保护了遗址本体和这一区域的环境风貌,为以后的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结合不同形式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西安市也摸索式地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遗址公园建设。延平门遗址是唐长安城外郭城西城墙最南端的城门遗址,1950年代末进行过钻探,位于现今西安高新区唐延路和沣惠南路之间绿化带的北端,面积约800平方米。至1990年代后,随着西安城市的发展与扩张,该区域从城市郊区逐步发展成为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展示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框架,2005年对延平门遗址进行了再次发掘,并实施了回填保护和展示工程。2006年,建成“唐城墙延平门遗址公园”并对公众开放。公园以不同的树种和色砖,通过绿化、铺砌等方法把公园分为了“城内”和“城外”不同区域。步人公园的游人可以看到现代工程技术再现的城墙、城壕、城门、里坊、坊墙和城市街道等要素。曲江池遗址公园建设,是从唐曲江池遗址、秦二世皇帝墓等文物古迹的保护性开发,与城市建设功能相配套、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角度出发,依托周边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文传统,恢复性再造曲江南湖、曲’江
遗址作文400字 篇4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是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耗时150年建造的一座中西结合、豪华壮丽的皇家园林。在圆明园豪华的宫殿里,收藏着难以数计的奇珍异宝、艺术精品、古玩字画、图书典籍。因此圆明园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可就是因为它的壮丽,把外国人吸引了过来,让圆明园遭受到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1860年,英法联军来到了圆明园,他们刚进门,就被这里富丽堂皇的建筑和琳琅满目的珍宝给惊呆了,他们争先恐后,大肆抢掠。有很多士兵见了好东西就往兜里装,有的甚至把衣服脱下来包,有的军队把炮筒、箱都装满了,实在装不下的就扔在地上摔碎。英军的军官第一次抢到了一个镂金花盆,盆中栽着一株高一英尺的黄金树,树上挂着以红玉为核的蓝宝石果子,他将这金花盆和其它宝物装了7大筐,归为己有。第二次,他又抢到了一座7英尺高的金塔,最后强拉了7个中国人将其“赃物”运回兵营。为了掩盖罪行,他们放火烧了圆明园,就留下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遗址。
遗址作文300字 篇5
当时,我和妈妈、外公、外婆、姐姐来到良渚。哇!良渚很美丽,一眼望去无边无际,几只白鹭在天空中飞来飞去,青蛙在荷叶上跳着芭蕾舞,太阳笑眯眯地把温暖传送给我们,谁能想象出5000多年前这是一座古城呢?
我们坐着车,来到了展览馆。里面有很多介绍良渚文化的视频,在这里我知道了5000多年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养猪、羊、马、牛、鹿等动物,而且从视频上我看到国王死后有很多陪葬品,贵族死后也有陪葬品,但是要比国王少,平民呢?他也有陪葬品,但是只有一根竹竿,从这里可以看出不同的等级就有不同待遇。此外,我还知道了良渚的道路和八个城门是当时的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搭建起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神奇的古城遗址。
周口店遗址作文 篇6
周口店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周口中店村龙骨山。其古人类遗址发现于1927年,现已有地点25处,包括从距今60万年前到距今1万多年前的多个时期。1929年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周口店的活动时间大约距今60万年前到距今20多万年前。共发现6具头骨化石,牙齿157枚,以及许多其它部位的骨头。分属于40多个个体。在遗址中发现有“北京人”的用火遗迹。1930年发现“山顶洞人”遗址,先后出土了3具人头骨化石以及许多其它部位的化石,分属于10多个个体,其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1967年又发现“新洞人”,其文化时代介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周口店遗址作文2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遗址的作文 篇7
一、遗址类博物馆独特性质
(一) 遗址类博物馆的原真性
包括文物本身的真实存在性和遗迹文物的完整性, 另要求文物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一切考古挖掘、重建以及修复工作等都应以力求保留遗迹、遗址的原始风貌为准则。
(二) 遗迹文物的直观性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以实物为证据, 向我们的各个直接、立体地输送信息, 这比文字展板或者图像资料更容易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三) 遗址、遗迹等的单一性
大多数遗址博物馆的陈列、研究和社会教育等等都是围着遗迹展开的, 其主要藏品是遗址, 主要展陈也是遗址, 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也是遗址类博物馆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二、如何克服遗址博物馆讲解工作的难点
遗址博物馆讲解工作的难点主要由遗址博物馆自身的特点决定, 首先, 讲解的难点根植于许多遗址博物馆都共有的一个特点:即博物馆内遗迹价值巨大但观赏性不足;其次, 因为对于一般观众而言, 考古知识过于专业, 这常常限制了讲解者的发挥;此外, 由于遗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而对遗迹价值的认识往往依托于相关历史信息之上, 这又对遗址博物馆的讲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做好遗址的宣传工作, 我认为讲解员应该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 把握难点, 深入浅出
讲解质量的高低首先建立在对对象的认识程度上, 掌握遗址的特点, 才能抓住讲解的难点和要点。以昙石山遗址为例, 它的最大特点是地层复杂, 各种遗迹现象相互叠压、打破, 既有时间的关系, 又有空间的关系, 不容易说清楚。于是, 在讲解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难点:在对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进行解释时, 不讲解怕观众糊涂, 讲解了怕观众更糊涂。讲解员要么避开难点, 泛泛而谈;要么过多解释, 而不得要领。前者使观众没有收获, 后者令观众厌烦。
对于以上困惑, 我认为讲解员不应因为担心观众无法理解, 或认为观众无需理解而省略掉一些重要的专业信息。因为一些重要信息的清晰表述是非常关键的, 它会影响观众对遗址的整体理解。比如, 墓葬遗址因为一直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活, 留下了许多属于不同朝代的遗迹, 这些遗迹叠压在一处形成了互相交错的结构。如果不对观众讲解这个问题, 他们就不能理解遗址现场里互相交错的遗迹现象, 可见, 解说员对文化层的解释是不可避免的。
(二) 充实内容, 联系古今
解说员对遗址的讲解不能够只局限于一些基本信息, 使解说成为简单的“年代+性质+功能”的介绍。因为观众更愿意了解历史遗迹背后的故事, 以及它们和我们熟悉的当今社会生活存在怎样的联系。为了做好这一点, 我们应当做到:
1、物和史的结合, 掌握背景。
这个问题对遗址博物馆来说尤为重要。不少遗址博物馆的出土物可观性都不强, 如果脱离了历史, 没有了故事, 在观众眼中不过是一块朽木, 一堆烂砖瓦, 毫无趣味性可言。
2、古与今的对比, 产生共鸣。
对观众来说, 古与今的对比恐怕最能形成共鸣。从细微处讲, 举个例子:在对壕沟的研究中, 有些专家认为它是当时社会“视死如生”观念的反应, 人们生前怎样生活的, 死了以后也会按照生前的生活方式布置, 以保证死者的安宁, 这个观点和现在的人们会为去世的亲人烧纸钱, 烧别墅等一样。现在很多人都把这看成是迷信, 但却想不到四千多年前也有同样的思想观念, 古今对比使他们感觉很有意思, 在听讲解时纷纷点头称是。
(三) 抓住中心, 突出亮点
充足的知识储备固然能为做好遗址讲解工作加分, 但如果每一次的讲解都倾囊而出, 不厌其烦地全面灌输, 恐怕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 日常的讲解中, 我们要把握住展览的中心内容, 突出亮点, 如“日本人骨”“陶塔式壶 (东方神灯) ”“原始瓷豆”等等, 要由观众的特点决定该提供哪方面的信息, 针对不同的观众灵活应变。目前, 国家对遗址的保护尤为重视, 许多遗址博物馆正是对某一历史时期上重要事件的保存记录, 因此, 做好遗址博物馆的宣传讲解工作, 加深当地人民对遗址的了解, 增强对本土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是我们博物馆工作者的光荣而重要的任务。
摘要:当下各类博物馆的形式、内容、规模以及展陈侧重点均不尽相同, 其中遗址类博物馆的独特之处尤为显著。遗址类博物馆的独特性主要为遗址类博物馆的原真性、遗迹文物的直观性、遗址遗迹的单一性。由于遗址博物馆独特性质给讲解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讲解员在讲解历史遗迹过程中应该做到把握难点, 深入浅出, 充实内容, 联系古今, 抓住中心, 突出亮点, 只有如此才能加深观众对遗址的了解, 增强他们对本土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长白山下的神庙遗址 篇8
即便只是走在山脚下的森林里,我已沉醉于长白山区8月的清凉。弯弯曲曲的木栈道向森林深处延伸,把我们带进了熟悉而陌生的北国森林。
那些红松、云杉、白桦和椴树,高挺秀拔,你争我赶,齐齐刺向天空。阳光从繁林密叶的缝隙间洒下来,仿佛落了一地的碎金子。倾倒的巨木、厚实的苔藓、从松针覆盖的土壤中长出的各色蘑菇,都让人感到静谧中所蕴含的巨大生命力。
2014年宝马城遗址发掘后航拍
走到森林尽头,天地豁然开朗。
原来,10个世纪前的火山运动,造成这片山体整体塌陷,形成了一个巨型山谷。从山上奔流下来的二道白河,冲出层叠的山石,穿梭在峡谷间,滋润出葱茏的地下森林。
离开森林,向山上进发,植被景观急速变化。长白山北坡的山腰,生长着大片丛生的岳桦。它们虽然高大,却不像山脚的树木那样笔直,而是纷纷沿着山体、顺着风向伏下身去,却又奋力将枝叶向上方托起,摇曳生姿,如同起舞。岳桦虽属乔木,但因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山坡,风大土薄,一年中寒冷的日子太长,因而生长十分缓慢,材质密度极大,据说会沉于水中。
到了超过2500米的停车场,四下望去,已然看不到植物的踪迹,到处都是大大小小布满孔洞的黑色玄武岩,还有裸露的沙土,似乎保留了历史上最近一次火山喷发后的残迹。而气温,从山脚到这里, 也由夏入冬。
顺着台阶路向上攀爬,不多一会,就看到了天池。
那是一湖蓝得透明的水,平静异常,只有微微的涟漪,倒映着天池十六峰,真如天上瑶池。天池海拔为2189米,略呈椭圆形,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3.37公里,是岩浆喷发的锥管,也就是火山口。经过多次喷溅拓成倒扣的巨型伞面,在长白山漫长的休眠时间里,地下水涌出,形成浩瀚水面。由于身处高远,天池长期遗世独立。
1908年,清政府任命的勘界委员刘建封对天池十六峰予以命名。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对长白山进行科学勘查。
我们考古发掘的遗址,位于长白山主峰正北30公里处,二道白河镇郊外。
遗址位于一座斜坡上,被果林和灌木覆盖着,从南到北,隐约可见三座土台子,从地表尚存的断续墙体看,原先有一圈城垣。学界认为,这可能是渤海国时期的一座城池或者驿站。
当地传说,唐代大将刘仁轨东征,曾在此获宝马一匹。遗址由此得名为“宝马城遗址”。2007年,宝马城遗址被列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选择对北部的土台进行全面发掘。在去掉浅薄的表土层后,马上就发现了成片的砖瓦堆积。很显然,土台上发生过建筑坍塌的事件。我们发现,这些遗物具有金代建筑构件的特征,而不见金代以后的遗迹遗物。这说明,自金代以后,该地就停止了建设。
这与东北地区的历史进程也是相符合的。明清两代,长白山区少有人烟。尤其清代,更成为皇家禁地,只有原始森林生长。也因此,这座遗址较少受到破坏,让我们对砖瓦堆积下的遗址本体充满期待。
在仔细的清理下,一座大型建筑遗址逐渐浮现出来,这座台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22米,南北长14.4米,台基上是一座砖墙木结构建筑。中国的土木建筑遗址,绝大部分在发掘时只剩地基,幸运的是,这座建筑大部分砖墙在地面上都有保留,其中北墙保存最好的地方尚见10层砖,高度达0.8米,许多地方还发现红彩墙皮。整个室内地面均由方形青砖通缝铺成,铺地砖上发现大量木炭残迹,表明建筑是因起火而倒塌。
全部发掘完后发现室内铺砖并未留出空缺,可见当初室内是没有柱子的。对空间跨度如此大的建筑实行内部全减柱处理,在古代建筑中并不多见。
种种迹象都表明,宝马城绝非普通民居,应该是一座殿堂。那么,女真人为何要在远离城邑的山区,修建这样一座高规格建筑群呢?
通过测量,我们发现,这座建筑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北偏东7度,在卫星地图上一看,宝马城基本位于在长白山主峰正北。建筑的这个偏角,或许是为了对正长白山主峰而专门做的调整。
天气晴好的时候,从发掘现场往正南方向眺望,可以清楚地看见长白山主峰,峰前有一个缺口,当地人介绍说那是长白瀑布所在。天池下泻的水,从那里的悬崖上分为两股水流,陡然跌落,好似两条玉龙腾舞,气势撼人。
宝马城与长白山的某种联系,启发我们去翻阅史书。
文献记载,大定十二年(1172年),金世宗效仿中原皇帝封禅泰山之举,始封长白山神为“兴国灵应王”,将其视为庇佑女真政权的圣山,并在长白山北侧建庙奉安,春秋两季遣派官员前往祭祀。而到了明昌四年(1193年),金章宗为了表达对长白山的崇敬之情,更进一步册封长白山为“开天宏圣帝”,长白山的地位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史书中还对庙宇的地望和规模做了记载,这些信息都与我们的发现高度吻合。
至此,真相大白:原来我们挖出了金代皇家祭祀长白山的神庙!
千年以前,长白山人烟稀少。祭祀之日,朝廷派出的官员来到这里,在华美的殿堂里,庄严隆重地献上祭品,诵读祷词,向前方的圣山祈求国泰民安。
游圆明园遗址作文 篇9
游圆明园遗址作文
。
圆明园坐落在
此时此刻,我心潮起伏,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圆明园内那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的买卖街,具有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可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夺,使圆明园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被洗劫一空;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圆明园,这里火光冲天,三昼夜不熄,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核心部分――西洋楼遗址西半部,基本保持着残垣断壁的原貌,向世人述说着一代名园的兴衰荣辱作文人网
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作文 篇10
历史悠久的良渚文化已经有五千年了,但是我们还是念念不忘。
反山王陵让我留恋忘返。它是高等墓地,有许许多多形状不同的陪葬品,虽然令人眼花缭乱,但仍然挡不住我深厚的好奇心。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发现,平民墓中只有小小的棒子,而国王贵族却有珍贵的玉器随葬。我真为平民打抱不平,为什么国王有那么好的待遇平民却没有,不公平。
那时候已经有城墙了,它的外号叫“圆角方形”。因为城墙四通八达,转角处都是圆的,这样就有了这个外号。一看见,我就想叫它“老式”城墙。
莫角山宫殿也很有名。它也是一座小山丘,但是上面却有许多积石和圆圈。这座山丘很高,我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了上去。当我在圆圈间愉快地跳来跳去时,有一种突如其来的自豪感,先辈能搭出这么高级的东西,对幼小的我来说,太厉害了!
金沙遗址出土的西周斗牛 篇11
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物中,有一件牛头(图一)。笔者在已出的书中,将其作为南方图腾分布在“五行傩祭”的南方,替代了三星堆“五行”图腾的炎帝与烛龙的复合图腾(就是“纵目人”)。今天看来,这一认识没有错;只是尚有一些问题没有廓清,比如承继三星堆文明祭祀系统的金沙人,为何要改变、调整三星堆人早就定制的五行傩祭图腾分布而用牛头置换烛龙?这种类型的牛头源起何处,是谁传播的?
首先让我们看看金沙出土牛头的特征。
金沙青铜牛头面上的纹饰,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额头上有一棱形方纹;二是两只牛角上有明显的阴线,将牛角分为四节。这两个特征都是中原西周时期流行的牛头图腾的典型特征。它们额上都有棱形纹,且角有“四节”。最有说服力的是西周时期的一件青铜牛纹鬲。它的三只脚肩部为牛头,盖上有牛头,所有的牛头都具有“额有棱形,角有四节”的特征。有的牛角上还有象征龙蛇神灵的“巴掌”。金沙的青铜牛头与中原西周牛头完全一致的造型,说明此形来自中原西周文化的传播。
牛头上的棱形,内蕴着深刻的祖承图腾文化。“棱纹”被置于神牛图腾的额部,说明它至高神圣,是某个至尊图腾的象征。而中国古人的至尊图腾有两类,一为日神,二为斗神。日神往往用圆形表达,而斗神(包括北斗、南斗)多用方形表达,而且运用非常广泛。无疑,青铜牛头额上的棱纹,正是斗神的象征。这种棱形的方纹,古称“斗方”,所谓“方形为斗,斗以方喻”即是。古代的多种仪式上均有这样的符纹;而用这种纹饰装点的牛头,古称“斗牛”。
中国古代多有“斗牛”或“牛斗”联称。王勃《腾王阁序》有云:“龙光射牛斗之墟”。“斗牛”深层的概念,是对天上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的联称。而“斗牛”两宿的位置,均在“南方七宿”之中。这种联称还有更深层的内涵,此处暂略,后续有述。
中原西周的“斗牛”,还有几种类型。有的在额中饰“斗方”,有的干脆将牛面制作成方形,都是斗牛的表达。最精彩的是在甘肃灵台出土的一件青铜人头戟上,有两只“斗牛”头,均为“方面”,而且是一凸一凹,表现了阴阳相交之内涵。将此“斗牛”图腾铸于武器,当是为了利用图腾的神力打击敌人或者驱逐鬼怪。
“斗牛”又称“夔牛”。因为北斗在传说中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柄”,由三颗接近直线的星构成,一部分由四颗星构成“斗状”。这个“斗”又称“夔(魁)”。同期中原也出现了用四星(眼)表达的玉器“夔牛”(图二)。其本质上还是斗牛。
还有一类“斗牛”玉器,是将整个牛面刻成上大下小的“斗”形,同时又在头顶专门留出一块立体的方型表示“斗”的“斗牛”。这类形制的“斗牛”出现得很早,良渚文化中即有出现,只不过构形又有自己的个性:有夸张的双角并在面部分节,但仍未忘记在牛头顶上塑出立体的“斗方”。
“斗牛”角上的“四节”也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史记·天官书》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可见北斗图腾的至高神圣。斗神管理的四方(四季、四时),后来便演为用四个阴印或“四节”来表达。前述“斗牛”角上的“四节”就是此意,代表和象征着北斗图腾照管的四方。此“四节”又反过来证明此牛头为“斗牛”,因为只有斗神才有掌管四方之大权。
金沙遗址中还有许多西周文化信息。如头有“螺日”的青铜立人站在斗上,腰插“节器”等。从蜀地接受中原信息滞缓来看,金沙遗址中的西周文化大约在春秋早、中期才出现。
笔者已经为金沙遗址出现青铜等祭器的时期,断代为春秋早期的开明王朝;时金沙遗址当系都城,名字就叫“成都”。本文算作又一个推证。
遗址的作文 篇12
总的来看, 遗址公园的出现不受遗址保护的限制 , 同时有力的将遗址得以保护, 因此成为了重要的遗址保护模式。考古遗址公园的提出基于两个条件:首先, 考古遗址与公园存在相互契合的可能 , 考古遗址是全民共有的文化遗产资源, 其保护与展示具有公益性;其次, 公园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共空间, 服务于全民大众。
虽然“考古遗址公园”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矛盾, 但这种矛盾关系可以通过一些技术途径而化解。矛盾的存在主要在于考古遗址的珍稀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这些特性决定了考古遗址保护对措施、技术以及环境的高度要求, 遗址通常要在隔离状态下付诸展示;而公园作为公共休闲的场所, 人流量大, 游客行为随意, 客观上会给遗址保护带来压力。由此可见, 采取有效地手段引导人流, 同时在强化保护的同时有效地传递遗址的信息将可以实现良性结合, 相互促进。
一.大明宫遗址公园标识体系建构探索
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公园是2010年新建的国家级遗址公园, 是中国历史上盛唐时期主要宫殿建筑群之一, 也是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重点项目。它是国家首个大遗址保护的示范园区, 对其标识系统体系的探讨有重要意义。
大明宫的标识系统主要是首先我们将导视标识予以分级。主要分为五级;
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标识系统的体系主要分为四级;
第一, 主要标识景观的主要入口。各类标识系统交汇之处是区内标识的最集中体现。
第二, 分布于各区的入口, 以及一级道路和二级道路的交汇之处, 明确的标出车行及人行道路和各景区的主要游线方向。
第三, 分布于主题景观区, 为景观及重要建筑的描述及指示。
第四, 主要引导游客的方向, 信息或公告等。第五, 主要的建筑物功能以及禁止类标识。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三级标识系统就是遗址本体的标识。但就其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标识系统的遗址本体的标识来归类, 以标牌和与座椅相结合的方式多种方式表达遗址本体的标识信息。主要由历史信息标识与考古信息标识两项内容。根据《诠释与展示文化遗产宪章》, 传播的信息从保存下来的物质遗迹和昔日社会与文明的无形价值的广阔范围中选择保护什么、如何保护以及遗迹如何展现在公众面前, 这些都是对遗址进行诠释的要素。
这些要素体现了各代人对什么是意义重大的、什么是重要的以及为什么往昔的物质遗迹应当传递给后代的不同见解。其中还规定了“诠释与展示”的基本原则作为遗产保护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 也是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地点的理解的一种方法。
大明宫遗址公园宫门宫墙以及殿址类的的保护展示方式丰富多样, 大明宫是国家新建的一级示范遗址公园, 大明宫的标识系统中的内容当中尚未传达出保护展示工程的信息和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信息, 因当将其保护展示方式和居民与遗址的关系也作为信息传递的内容之一让参观者有所认知。
二.遗址区遗址本体标识体系建构三.导视标识的体系建构基本准则
遗址公园相对于公园来说比普通公园的标识系统更加复杂, 遗址公园比公园多了一个标识体系——遗址, 所以标识系统除了引导人流的作用以外应针对遗址的特点和性质将遗址的信息加以诠释和彰显。
遗址本体标识分类主要由历史信息标识、考古信息标识、保护展示工程信息标识、服务信息标识四类标识组成。
三.导视标识的体系建构基本准则
一般来看, 大遗址导视标识体系建构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准则:
a. 系统化
1.做为一个区域而言, 任何一个点都可以作为导向系统的起点, 同时因该系统的说明所在区域位置和周边区域。
2.统化的体现更多的表现在全面性和综合性以及科学性。并全面的考虑受众人群的信息需求, 综合的考虑信息提供的顺序、种类、方式等;而科学性的体现是全方面的, 其中包含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
b. 统一性
1. 作为城市导向系统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统一目标, 这是首当其冲的。确定导向系统的工作目标, 不但确认为什么人提供导向服务, 还要确认提供什么样的导向信息, 并且要有综合协调的能力确保导向系统的全面实施, 以保证导向系统的准确无误、高效有序。
2. 统一信息提供的种类并确定标识点设置的位置即合适的点位提供合适的标识牌是工作的核心。
3. 提供信息方式的统一
尽管这一方面国家标准有很多资料可以提供有效地查询和借鉴, 但仍因因地制宜的调研分析, 为信息提供、牌面设计提供有效的依据。
c. 数字化
数字化的应用已逐渐成为标识系统的主要方向。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非常直观和具有交互性的人机界面技术, 人们可以把计算机演示屏当做一个窗口来观察整个虚拟世界, 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尤其是对历史文化遗产这一特殊课题, 具有非常独到的优势。
譬如许多已经不复存在的珍贵文化景观、历史遗迹等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来再现辉煌。
d. 人文关怀
1. 导向系统应方方面面的考虑受众人群从心里到生理上的需求, 每一个需要选择的决策点提供有效的导向。
2. 有序的管理也是有引导作用的, 而这种有序引导是对人群的一种管理, 在提高导向效率、疏散人群等方面均很有效果。
四 结论
本章通过对国内外前沿的遗址标识系统的深入探讨、总结, 归纳并提出解说系统的概念, 从而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适合于遗址保护的标识体系的理论框架。让人们充分领略遗址环境氛围中所包含的历史、科学与艺术等多方面信息, 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力求实现标识与保护展示工程相结合、遗迹本体标识展示与景观展示相结合、单体遗迹标识与整体格局标识相结合、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展示相结合的立体化标识系统。
参考文献
[1]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之旅作文 篇13
今天,我要去中国十大考古发现——金沙遗址博物馆。
我们先来到金沙遗址的挖掘现场,在古土中,有许多巨大的象牙,并埋藏有大量的乌木,显然金沙还有许多没有出土的文物。还有大大小小的祭奠坑里埋藏着许许多多的.动物尸骨。
接下来就要去参观出土的文物。那些三千年前古人的用品真叫人叹惊!太阳神鸟金饰直径12.5厘米,厚度为0.02厘米,在那个青铜时代是怎样做成的?它是中国商周时期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而且8月16日被选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这让我看到了金沙人的聪明和智慧。
遗址的作文 篇14
周日,牛毛细雨,可这丝毫没减少我想参观宝船厂的兴趣。
我来到大门口就看见一座巍峨的大门直立在那儿。大门口横幅上写着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宝船厂遗址。这五个字是武正奇老人写的。武正奇老人是一位书法家,百岁老人了哦。
走进门,看见右边有一个博物馆,我立马走了进去,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锚。我仿佛看见了它当年深入下海稳定船时的情景,岁月不饶锚,它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可它依旧威武,有四个课桌那么大。博物馆还有一块镇馆之宝――――鹅卵石,你可别看小它哦,它呀有几千岁啦,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老哦,它上面有一幅自然形成的图案:郑和站在雄伟的大宝船上,率领如千军万马般地小船浩浩荡荡的勇往直前,再现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观场景。
参观完博物馆,走在林间小路上,突然看见两尊工人的雕像。他们咬牙坚持,大汗淋漓的捶木头。出了树林视野开阔起来了,一艘高耸入云的.船出现在我的眼前,它体式巍然,巨无与敌,它是那么巨大,站在它的面前自己真的渺小的像个小婴儿,通过上网我查到了船长71。1米,宽14。05米,表示郑和首航在147月11日。它有7个桅杆10个帆。那桅杆直冲云霄,仿佛要划破天际一般!船有一层楼那么高,但它加上桅杆就有三四层楼那么高!我来到船尾,看见一只老鹰在海上搏击风浪,与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多么相似,在围着它走一圈,发现一个麒麟头,它张牙舞爪。好威武。再往下看,发现一个排水口,出口那么大,应该有一千吨吧,都够几户人用半年了!
看完船,往前没走几步,就看见了郑和的雕像,他背后的剑换成了一张图纸,我眼前又仿佛浮出了郑和一声令下,工人们开始繁忙起来,那场面繁忙盛况,是多么忙碌!是他们造出了这条宝贵的船!
遗址的作文 篇15
近20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一些旧工业厂区已经不适应现代的生产模式而渐渐被废置, 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们对其保护与利用不足, 这是造成当今工业遗址形成的重要因素。当前, 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 工业遗址作为历史遗留的产物, 其既不是古迹也并非文物, 从而面临的是拆迁或异地重建的命运, 但工业遗址又承载着人们对时代的记忆, 而现存的工业建筑又具有技术、人文与艺术价值, 从而导致了拆与不拆的矛盾, 因此对于此类工业遗址的更新与再利用应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是当前城市更新与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工业遗址现状分析
工业遗址是从事工业活动及生产所遗留的场地、建筑、结构与景观, 其具有历史、科技、人文与艺术价值, 如今大量现存的工业遗址主要涵盖工厂、生产作坊、矿场、仓库、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及工业活动与生产配套的住宅、教育设施等。
我国传统工业其选址一般而言均位于老城区中心地带的外围或处于近郊区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原有遗址所处的区域已由原来城市的边缘地带逐渐过渡为城市中心区域。南宁市金刚水泥厂位于南宁市良庆区百灵路98号, 总占地面积约为287.47亩, 原处于南宁城市边沿地带, 但随着南宁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 且依据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 的要求, 该区域已逐步被列入南宁中心城区。由于工业遗址土地占用率大, 随着城市发展遗址区域土地升值空间的不断提升, 处于城市敏感区域的工业遗址不得不面临倒闭拆迁或异地重建的命运。
而我国传统工业遗址的发展也历经了全盛、衰落及复兴三个不同时期的演变。建国初期, 百废待兴, 工业产业迫切地需要发展, 而从这个时期开始, 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从而新建及扩建了大量的工业厂房, 工业用地也随之增加;20世纪中后期, 随着产业的大规模调整, 信息科技产业及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使原有传统的工业产业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大量的工厂面临倒闭, 逐步进入了衰败时期, 也遗留了大量的工业遗址;但如今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在扩张与更新的同时, 旧城改造也作为城市更新的核心之一, 同时工业遗址改造也逐渐走入城市更新的视野当中, 使工业遗址得到妥善利用。对于我国工业遗址复兴而言, 现阶段以改造再利用的手法进行更新, 改造的类型主要有创意产业、艺术村、商业街与主题公园等形式。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 这里原为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 在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后, 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 逐渐将其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连锁店等各种空间的聚合, 并形成了创意、商业、艺术所融合的新型园区。而广东省中山市的岐江公园是由粤中造船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主题公园, 体现了城市更新与生态恢复的理念相结合, 也成为了工业遗址改造与再利用的一个成功典范。
三、更新与再利用探索
虽然我国工业遗址的更新与再利用已发展到一个兴盛时期, 但在广西, 工业遗址的更新还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 由工厂倒闭或者搬迁而闲置的厂房并未能获得很好的利用, 在城市发展中未能起到显著的支撑作用。南宁金刚水泥厂作为南宁市区现存工业遗址规模较大的厂区, 因其具有毗邻南宁新城市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这为创建一个新的工业遗址更新与再利用发展模式, 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 平面空间构建
金刚水泥厂厂区平面流线及内部功能分区十分合理 (如图1) , 分为主体厂区、生活区、仓储区, 因场地高差明显, 主体厂区与生活区位于场地中心的较高处, 而仓储区位于地势较低处;主体厂区内部道路系统以环路为主要支撑系统, 而入口主干道则是连接外部城市道路以及内部各区交通枢纽的原有平面空间, 但原有的平面功能仅限于原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使用, 应将平面空间进行重新构建以配合遗址的更新与再利用 (图2) 。首先从外部空间而言, 应加强其与城市周边肌理的相互协调与联系, 可以将外部邕江支流水系引入场地中央, 使场地内部与外部有机结合;其次, 工业遗址的更新无疑将会成为城市或者城市某区域的一个标志, 与外部结合的同时不能被外部的建筑所覆盖而失去其主体性, 所以厂区主体位于高处的建筑尽可能保留, 突出其标志性;最后应将空间虚实结合, 可将原有场地高差的过渡带及低处部分仓储空间进行适当拆除, 腾让少数地块新建部分公共建筑, 而其余多数空闲地块营造园林绿地以形成较为开阔的平面虚空间与原有厂区较为狭窄的实空间结合。
(二) 功能的转变与置换
对于工业遗产功能改造的意义更多的是利用而非保护。由于工业建筑基础比较坚固, 空间的可塑性强, 不同的空间能赋予其不同的使用功能, 在原有的建筑结构形成的空间区域进行功能的改变和置换, 让建筑的空间使用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图3) 。
对工业厂房功能改变和置换应基于其原有的空间特点, 可根据需要把高大的空间划分为高度适宜的若干空间, 使整体的大空间富有层次感。改造的步骤是先将多余的维护部件与建筑物分离, 露出里面的承重体系, 突出简洁有力的工业美感;然后将购物、饮食、娱乐、文化、健身、艺术、观光等现代业态功能植入厂房中, 更新内部使用空间使内部业态得以丰富;最后根据各个功能区特点重建厂房外部, 必要的时候可以拆除旧结构换上具有现代感的新结构, 并利用走廊、楼梯将厂房和厂房、厂房和外界环境有机统一起来。
(三) 旧工业建筑的结构更新与维护
老旧工业厂房建筑既具有建筑主体结构坚固、空间高大灵活、建筑体量大、拆除或新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大的特点, 又具有实用的设计理念和工业美学价值, 因而它的转变和重生对城市也将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厂房与厂房之间的通道是天然的观景通道, 大多数通道都是衍架结构, 可以在顶上加盖玻璃顶棚, 如有必要可以加宽。也有些比如气罐等设施本身设有到罐体中央的楼梯, 也可以把它们跟景观通道相连, 楼梯间的平台可相应扩展为中间缓冲地带。
(四) 工业建筑的立面改造
老厂房建筑立面重塑的探索, 创造着既能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明, 又能再度展现城市活力、彰显时代精神的公共艺术空间。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分析, 目前该厂房的空间丰富多彩、个性鲜明, 但是还存在着建筑细部粗糙、能耗较大等众多问题。建筑立面不同程度的损坏、破旧导致了建筑的价值未能体现, 陈旧的外立面也未能体现出建筑的美学价值。在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中兼顾使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建筑原有肌理, 展现空间特征和再现历史原真, 也是在设计与改造中应坚守的原则与追求 (如图4) 。
工业建筑的立面改造, 还应保留建筑整体肌理, 以及建筑和工业区内的基本布局, 可通过提取其原有建筑的构件及元素, 适当保留原有破旧不堪的外墙砖面、裸露的结构、交错复杂的管道、原有厂房的机械构件等独具工业气息的建筑元素使其继续保持原有工业厂房的风貌。除此之外, 引入新的艺术构思和创作手法, 结合广西民族以及地域特色的设计元素, 使旧工业建筑兼具现代气息与地域特色, 以新的建筑审美视角来审视和欣赏工业建筑立面的美感。此外新旧结构的理性对接, 造成了现代工艺与旧工艺的强烈对比, 使现代审美感与岁月沧桑感巧妙呼应。
(五) 景观空间的营造
传统的工业遗址因当初粗放的生产方式, 导致废气污染、噪音污染, 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空气、水体、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已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通过景观的改造能有效地改善厂区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其景观空间的营造可从规划、生态、保护三方而考虑, 如将太过分散的厂房进行拆除, 提供足够的开阔空间, 营造生态公园绿地。在原有地形基础上, 保持基本地形标高, 减少对地形的开发从而降低土地流失, 引入外部水系, 形成活水, 使水体自然净化, 并在水体旁搭建茶室或景观平台以丰富景观空间。在污染严重或极度贫瘠的场地上, 在受破坏的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的情况下, 需要进行人为地干预, 改良土壤营养状况, 促使植被自然再生。若生态平衡是可逆转的, 可以将场地保护起来, 减少外界对其压力, 种植防尘及抗有害气体的植物以净化空气, 让植被自然恢复, 增强场地的景观生态性及内部的景观面。
四、结语
综上, 工业遗址不论建筑、机械, 还是区位方面, 都是城市历史的缩影以及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城市文脉的延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将南宁的工业遗址进行动态和有序的开发, 从更新与再利用两个层面对其进行规划研究, 既提供了保护文脉资源的有效途径, 也能为南宁乃至广西城市更新建设及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处于城市敏感地带的工业厂房不断面临拆迁或异地重建的命运, 如何运用这些工业遗址进行改造与再利用, 是城市更新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在南宁, 许多废旧工业厂房的改造利用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由于倒闭或者搬迁的因素闲置的厂房并未能获得很好地利用, 在城市发展中未能起到显著的作用。并且在工业遗址改造这一领域南宁尚未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改造与再利用模式。南宁市金刚水泥厂处于城市敏感区域, 有良好的周边环境, 对其进行平面空间构建、功能转变与置换、建筑结构更新维护、工业立面改造、景观空间营造等, 可以创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在广西城市发展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废旧工业遗址,改造,更新与再利用,南宁金刚水泥厂遗址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 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