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遗址

2024-09-19

名人遗址(共3篇)

名人遗址 篇1

摘要:名人遗址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蔡文姬故里为例, 对名人遗址文化资源的现状进行研究, 尝试为名人遗址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战略发展思路和保护名人文化遗产的合理对策, 并为其他名人遗址的历史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名人遗址,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文化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体现。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和经济形态, 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党在十八大报告中多次提到要发展文化产业, 并提出确保到2020年, 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笔者从文化资源利用的角度, 对蔡文姬故里文化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和原因进行研究, 并提出如何将蔡文姬故里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经济的建议。

一、关于蔡文姬和史书中蔡文姬故里的记载

蔡文姬, 生卒年不详, 名琰, 字文姬, 东汉陈留圉 (今河南杞县圉镇) 人, 东汉文学家兼书法家蔡邕之女。她博学能文, 精于天文数理与音律, 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书法家。其文学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书法作品见于宋《淳化阁帖》, 《后汉书》卷八十有传。

从开封杞县县城向西南行25公里, 今圉镇镇政府西街一带即是蔡文姬的故里。史书中有关蔡邕、蔡文姬的记载不绝如缕, 择其要者, 介绍如下。正史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蔡邕列传》载:“蔡邕, 字伯喈, 陈留圉人也。”《后汉书·列女传》载:“陈留董祀妻者, 同郡蔡邕之女也, 名琰, 字文姬。”关于“圉”地, 《后汉书·志第二十一·郡国三》载:“陈留郡, 武帝置, 洛阳东五百三十里。……圉, 故属淮阳, 有高阳亭。”[1]“圉”是陈留郡所辖17城之一。经专家考证, 汉代圉县治所今为河南杞县西南圉镇, 这是蔡文姬籍贯的主要根据。李贤在为《后汉书·蔡邕传》“陈留圉人也”下作注说:“圉, 县, 故城在今汴州陈留县东南。”[2]清代著名学者王先谦在《后汉书集解》中也认为蔡邕籍贯是陈留圉县。[3]清代周玑撰写的《杞县志》卷十六《人物志四·文苑》有同样的记载。今人有关蔡邕记载的如1979年版《辞海》蔡邕条、《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蔡邕条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4年) 、梁披云主编的《中国书法大辞典》蔡邕条 (香港书谱出版社, 1987年) 和著名历史学家戴逸等主编的《中国通史》 (海燕出版社出版, 2000年) , 都注明蔡邕的故里在今杞县圉镇。

据研究, 名人故里的开发首重大家对名人的认知程度。历史上, 不少诗人、画家、剧作家对蔡文姬都推崇有加。现实生活中, 蔡文姬归汉的故事妇孺皆知, 广为传诵, 很多网站将她评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才女之一。现今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将蔡文姬的《悲愤诗》列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第25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1992年“三八”妇女节发行的贵金属纪念币收入了中国的两位女文学家, 其中就有蔡文姬。在海外, 2003年3月美国出版的《女作家论战争》一书收入了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由华裔女诗人濮青翻译) 。1959年, 郭沫若撰有文学剧本《蔡文姬》, 此剧经中国话剧团排练并在全国巡回演出, 广受好评。1979年, 国庆30周年之际, 北京电影制片厂把《蔡文姬》搬上了银幕。

二、蔡文姬故里现状与开发缘由

从中国历史看, 经济盛世必然带来文化盛世。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新农村文化建设, 这为我们启动开发蔡文姬故里提供了最佳历史机遇。

圉城悠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商朝, “圉”字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 春秋时期这里曾是皇帝的养马场。《太平寰宇记》卷一开封府雍丘县下“圉城”条:“《风俗传》云:旧陈地, 苦楚之难, 修干戈于境, 以虞其患, 故曰圉。”[4]西汉初年, 高祖刘邦置圉县, 属淮阳国。汉晋之际, 圉县城进入鼎盛时期。至唐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 , 圉城废县为镇, 并入雍丘县。至此, 圉结束长达将近七百年的县治历史, 由县治改为镇治, 始称圉镇。

圉城历史悠久, 文物古迹众多。圉镇不仅是蔡邕、蔡文姬的故里, 还是东汉“强项令”董宣的故里、西晋提出著名“徙戎论”的江统的故里。蔡文姬毅然归汉的故事感人至深, 她那种强烈的爱国精神正是我们纪念她的精神动力。笔者曾前往考察, 圉镇伯喈西街至今保留有经专家考证是文姬家后花园的汉代石井, 石井不远处干涸的水坑里有成堆的刻有图案的汉砖。一姓鲁的农户至今仍留有汉代的陶罐和铁锅。圉镇汉代实物遗存, 是圉镇作为汉代古镇的一个重要明证。这里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 无疑是一个值得开发的旅游项目。但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至今尚未得到开发。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二:第一, 文化观念相对滞后, 对文化认识严重不足。杞县经济发展一直以小农经济为基础, 小农意识比较强, 表现在文化建设上, 就是缺乏文化发展和开拓创新的意识, 认识不到文化作为商品的巨大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第二, 尚未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地政府缺乏文化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整体认识, 更谈不上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三、蔡文姬故里文化产业开发设想

名人遗址是历史留给我们及子孙后代的一笔宝贵精神财物, 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好这笔文化遗产, 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 提高当地的知名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尝试对蔡文姬故里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作以下设想, 希望能抛砖引玉。

“蔡文姬故里”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本着先易后难, 投入少而收益大的原则, 同时要尽可能尊重历史事实, 创造性地进行发挥和延伸。

(一) “蔡文姬故里”整体开发设想

我们可考虑以“蔡文姬故里”为总名称。第一期工程包括:蔡家胡同汉文化步行街、蔡家祠堂、蔡邕蔡文姬纪念馆、蔡邕碑林、蔡邕与曹操、蔡文姬文化广场、悲愤坊、辨琴堂、松涛馆、蔡家花园、文姬归汉园、三贤祠等一系列主题旅游项目。

1. 新建蔡家祠堂、蔡邕蔡文姬纪念馆。

蔡家祠堂:这是明朝的人们为了纪念蔡邕、蔡文姬所建立的鼓励后学的教育场所, 是对当今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有益的文化基地。

蔡邕蔡文姬纪念馆:纪念馆主要布局从蔡文姬三岁吟诗、六岁辩琴到所著《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方面考虑, 包括大量有关历史文献、图片和实物, 建成多个展厅。

2. 新建“文姬归汉园”。

古代人们, 尤其是金代、南宋、明代的画家们画有多幅《文姬归汉图》, 这些为我们开发“文姬归汉园”描绘了美好的蓝图。可按蔡文姬一生活动的先后顺序, 从文姬三岁吟诗、卫仲道铁底河摆渡求婚、蔡文姬被掳至南匈奴嫁与左贤王、曹操派使者重金赎回到文姬别儿归汉等一系列场面, 用塑像表现出蔡文姬从三岁到归汉时期的各种情景。具体包括八区:

(1) 洛阳城区:太学及太学之侧“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乃蔡邕书法精品) 。

(2) 长安城区:蔡邕“高阳乡侯府” (蔡邕曾被董卓封为“高阳乡侯”) 。

(3) 许昌城区:曹操魏王府、松涛馆 (蔡文姬在魏王府的住所) 。

(4) 蔡文姬丈夫董祀之家。

(5) 蔡邕江南避难处:“羊府” (“亡命江海, 远迹吴会。往来依太山羊氏, 积十二年, 在吴”。[5]) 。

(6) 匈奴王宫和匈奴大帐区:左、右两贤王大帐、“胡笳坊”等。

(7) “蔡家花园”水景区:可依托圉北村的汉井和天然大塘而建。

(8) 蔡家胡同汉文化步行街与蔡文姬文化广场区:要古色古香, 具汉代文化气息。

3. 新建“三贤祠”

“三贤祠”主要纪念汉代圉城的三位名人, 即蔡邕、董宣、江统三贤。“三贤祠”可用塑像表现出他们的经历, 并配有书画内容等。

(二) 扩大影响力和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设想

在第一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 进一步挖掘蔡文姬资料的普查、搜集和整理工作, 以丰富其文化内涵。

1. 成立蔡文姬文化研究会。

定期开展研讨活动, 进一步挖掘史籍素材, 整理出版蔡文姬的传说专集并普及推广, 举办蔡文姬传说培训班。

2. 成立文姬剧社。

编写蔡文姬文学剧本, 排练蔡文姬剧目, 在各地巡回演出, 将蔡文姬纳入乡土教材。增强人民群众的名人意识,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3. 开展全国性的纪念、祭祀活动。

比如举行“蔡氏寻根拜祖”文化旅游活动和“蔡文姬全国书画比赛”活动等, 围绕书画业进行各种延伸开发, 形成文化旅游带动的一系列产业活动。

4. 积极申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 扩大名人遗址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杞县距开封不到45公里, 可作为开封周边游的一个景点。在中国崛起的大形势下, 蔡文姬故里应发挥其应有的文化资源优势, 利用好国家政策的导向性优势, 将其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政府应对本地文化发展准确定位, 树立以文立镇的理念, 利用资源优势, 打好文化牌, 圉镇必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四、结语

文化产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各地政府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 将名人遗址的重要性时刻牢记心中, 加强宣传, 唤起民众对名人文化遗产的认知。各地应将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彰显地域地区形象。我们应积极转变文化发展观念, 坚持“走出去”的基本策略, 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2]范晔.后汉书[M].李贤, 注.北京:中华书局, 1965.

[3]王先谦.后汉书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4]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名人遗址 篇2

著名作家郁达夫曾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一个有了英雄而不知珍惜的民族是更可悲的。”名人故居是名人成长的记录本和文化创造的见证者,也是一个独有的文化资源,标志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甚至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也是旅游经济的一座资源宝库。在当下如何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人们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本文以李宗仁故居和官邸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

二、名人资源开发的意义

李宗仁是中国历史的风云人物,著名爱国人士,官至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其官邸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别墅式建筑,有桂林“总统府”之称;故居位于桂林市临桂区,是一座典型的桂北大宅院。加大对其遗址的旅游开发力度,为桂林旅游发展增添新亮点,扩展桂林旅游的文化内涵,延长桂林旅游的生命周期。同时,也能够带动故居周边的经济发展,为周边村民带来切实的实惠。政治上,有利于进行统战工作,使其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国人奋发图强精神的基地。

三、名人资源旅游开发的模式

(一)实行品牌开发战略

许多景观历史价值、科考价值巨大,但并不一定具有旅游开发价值。旅游开发是一种产品开发,在保持遗址原貌和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首先必须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形成一个经济性产业。我国许多名人遗址的历史价值很大,但开发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播,而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经济功能却关注较少,个中原因可能是受到国家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制约或者是场地面积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但关键原因是许多管理者缺乏品牌概念,没有充分利用概念性事件的经济作用,只是关注可视性的遗址实体的面积大小和可参与性项目的多少。

李宗仁遗址的开发,不仅仅是遗址的开发,而是通过概念性的品牌开发,为遗址的保护和宣传获取强大的资金支持;通过遗址的宣传,扩大李宗仁品牌的知名度,从而形成一条有效的旅游产业链,达到经济性效用。首先,遗址管理者要利用现有的优势,申请李宗仁品牌的专利,使品牌运作市场化,这是前提。其次,进行一系列的轰动项目策划,打造李宗仁强势品牌,如邀请国民党要人回大陆参加李宗仁纪念大会、国民党抗日历史研讨会等轰动性策划。再次,与餐饮企业联合,开发冠以李宗仁品牌的家乡菜系列。最后,与工艺品制造企业合作,充分挖掘李宗仁家乡的特色商品和纪念品,并利用品牌的优势进行销售。

(二)联动开发战略

孤立的景点很难形成集聚效应,对产品进行联动开发,形成良好的空间布局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叠加,发挥品牌的强大经济效应功能。首先,以县城为依托,开发李宗仁故居、白崇禧故居、李天佑故居、陈宏谋故居及墓地、进士村等旅游点,形成一条名人故里旅游线。其次,与桂林的旅行社签订合作合同。李宗仁官邸、故居和餐厅及土特产商店作为一个整体联合开发,两个景点只收一次门票,门票分为景点门票和景点门票加餐费(餐费只收成本)两种。官邸和故居可作为一个导游推销加点景点,也可以和旅行社的其他旅游线路组合销售。最后,与专业的研究机构合作,在旅游项目的规划、旅游商品的策划、旅游及历史文化的咨询、旅游学术活动和各种活动策划等提高智力支持。

(三)开发市场化运作战略

市场化是遗址旅游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取经济效益的关键,名人遗址保护与市场化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界定市场化的范围。可以通过遗址对大众的吸引达到集聚人气的功能,从而带动相关后续附属活动的开发,完全可以根据遗址所具有的内涵开发适合旅游者参与的产品,走市场化道路,遗址才能发挥其带动作用,形成大旅游格局,发挥名人的长效效应。因此,遗址的市场化是后续附属活动的市场化。

开发实行“资本+资源,企业+政府”的开发模式。概括地讲就是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有能力的企业在较长时间内独立经营与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开发,在保护的前提下,政府设定保护竞标的、开发经营权及年限鉴定授权经营合同及文物保护合同,明确文物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及监督权。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

开发是为了保护,绝对的保护和绝对的开发,都不是对历史资源的有效利用,只有在遗址可承受的范围内有效开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是有效的保护。对故居和官邸划分保护范围,可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切实加强对故居和官邸的保护,杜绝破坏性开发,防止“建设性破坏”。在保护范围内,禁止开山采石及其他影响保护范围环境风貌的一切活动。按照文物古迹管理规定,在对故居和官邸进行修缮和保养时,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严格遵守“修旧如旧”的原则,不要“整旧如新”、“推陈出新”,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五)商品销售与遗址建设相结合战略

商品销售是景区收入的主要来源,单纯的门票收入,对于景区的保护和维修而言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肩负文化教育的历史遗址,高价格的门票不是明智之举。系列产品的开发是满足旅游者心理的需要,也是延长景区生命力的重要举措。旅游商品具有地方文化性,从某种角度来说,商品的价值与商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相符的,就如文物的价值与其历史、文化价值具有很大联系一样。旅游商品的价值不仅要具有可观赏性、实用性和精美性,还要有文化性。对于李宗仁遗址的旅游商品设计,必须要立足于李宗仁和桂系的历史为背景,大打李宗仁品牌。

(六)加强节庆旅游软硬件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体验质量

遗址旅游的有效开展,有赖于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许多名人遗址地处山区,可进入性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举办场地设施陈旧、规模小,人们的旅游意识较差,节庆活动管理体制滞后,专业人才奇缺,人文环境较差。要开发名人遗址活动,必须克服重重困难,构建以节庆为核心的服务平台,完善各类软硬件设施。政府应充分认识民族节庆活动的旅游价值,逐步加强交通、通信、住宿、餐饮、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探索遗址的管理体制,建立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规范旅游接待行为和旅游市场;建设专业的表演、导游、文化解说队伍和引进专业人才,让一些专业人才进入遗址部门的领导层参与决策。通过软硬件设施建设促进遗址旅游的顺利举行,通过遗址旅游的举行促进软硬件设施不断改进。

四、旅游开发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管理机制,变政府领导为政府协调

文博资源管理设施落后、资金紧缺、人浮于事,关键在于机制不活、管理过紧、制约条件多。政府既想管又没有资金投入,想抛开又怕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转变管理机制,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功能下,增加文博资源经营管理的自主性,政府资金投入不变,实行运营市场化,教育功能和福利功能社会化,变政府领导为政府协调。

建立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与政府协调,暂时减免、缓交部分税收,为旅游发展提供适宜的经营环境。设立旅游发展资金。按旅游接待人数征收一定的基本费用作为地方税收,不上缴国家财政,专款专用。税收所减免的资金可以纳入旅游建设专项资金。还有从旅游收入中提取的开发资金亦可作为旅游发展资金。

(二)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桂林旅游的形象地位为山水休闲(下转第51页)(上接第53页)度假旅游,强大的山水旅游品牌效应,对李宗仁品牌的形象打造形成遮蔽效应,并最终影响李宗仁品牌的旅游产业化运作。要在桂林旅游中形成与山水品牌并列的文化旅游品牌,强大的资金投入、轰动的广告宣传、重要事件的举办必不可少。应该采用:(1)遗址开发实行“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动员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积极参与旅游资源开发。以开放换资金。吸引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来投资,扩大遗址的知名度。转让景区的一部分经营权,最大股属于公有。(2)实施优惠政策,培育市场主体。制定一系列发展旅游的优惠政策,促使旅游尽快成为投资与开发新热点。凡投资开发建设旅游景点、兴办其他旅游项目或旅游企业,执行减免企业地方所得税的优惠政策。(3)在大型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上给予政策支持,帮助投资者降低成本,减少投资风险。在土地利用方式上采取多种合作方式,以长期与短期租赁相结合。(4)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旅游企业改革,提高综合开发,整体促销,规模经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瑛.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及发展现状对策的分析[J].人文地理,2004,(4).

[2]崔宁,杨文棋,徐露.河南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3]林刚,周娟.桂林文博资源旅游开发的ERMP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

名人遗址 篇3

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 在遗址保护展示方式、遗址价值认知建设、发挥考古遗址公园的公益性等方面独具特色, 为遗址公园的建设增加了一种独特的模式。

一、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概况

郑州商城遗址位于郑州城市中心区, 与城市建成区为叠压关系。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 周边现代道路环绕, 高楼林立, 区位条件优越。 遗址总面积达25 平方公里, 是目前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前期都城遗址, 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评为20 世纪中国100 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是“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扶持的郑州大遗址片区中最重要的大遗址之一。

自20 世纪50 年代起,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工作, 郑州商城的整体格局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商城平面上由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郭构成。 宫城居中, 是商王临朝起居之所。 内城围宫城而修, 周长七公里。 外城环内城而筑, 呈拱卫防御之势。 宫城区域发现大型建筑基址、输排水设施、人头骨祭祀遗迹等, 内外城之间设有众多制铜、 制骨、 制陶作坊以及青铜器窖藏坑等。 整体布局体现“筑城以卫君, 造郭以守民”的中国古城址的基本规制, “外圆内方” 的城郭布局契合古人“天圆地方”的哲学观念。

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 包括宫殿区遗址、 汉代城垣遗址在内的郑州商城城垣遗址完整环状范围, 北面结合金水河与现有紫荆山公园, 东南城角结合规划的商都博物院等重要节点和开放空间, 适当扩大覆盖范围, 共计131.5 公顷。 遗址公园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保护一城 (7 公里商城内城墙) 、建设一带 (环城绿化带) 、建设五个展示片区 (黄委会宫殿展示片区、遗址博物院片区、城隍庙片区、书院街片区、夕阳楼片区) 、建设八个展示节点 (人民广场地下城墙展示节点、紫荆山公园城墙断面展示节点、 商都艺术馆商城发现地展示节点、城北路城墙断面展示节点、东大街商城复原展示节点、 紫荆山路城墙历史年轮展示节点、西南城角城墙遗址展示节点、商鼎公园城墙遗址展示节点) 。

二、积极推进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的总体建设目标, 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规范和加强以城垣遗址、 宫殿区遗址和青铜器窖藏坑为重点的郑州商城遗址的整体保护。 二是探讨对城市中心地区大遗址在本体保护基础上的展示功能和展示方法, 促进郑州城市历史文化氛围的提升, 强化郑州历史文化名城整体形象。三是以历史文化为媒介和主题开辟宜人城市绿化开放空间, 创造优美的郑州中心城区城市环境。 四是整合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与现代化要素, 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的有机联系, 促进郑州商城遗址保护与郑州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郑州商城遗址, 是一处历经3600 年的大型夯土城址。 虽然城址在历朝历代不断修葺利用, 但是自民国初年彻底废弃以来, 经年的风雨侵蚀, 尤其是其位于城市中心区, 无规划的城市建设对遗址造成了巨大破坏。 2011 年以来, 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对商城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文物本体保护并对周边实施绿化工程。 其中, 内城城垣遗址的东城门段、内城南城垣西段与东段, 采用覆土植草和培土支护的方式对城墙墙体进行保护展示; 人民广场段主要采取地下揭露、 地上建保护棚的方式进行保护展示。 此类遗址保护工程的实施, 有效地保护了遗址本体的历史原貌, 遗址周边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大大延长了文物本体的寿命。

2015 年, 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先后实施了商城遗址南城垣外侧绿化工程、南大街—西南角段木栈道和防护围栏工程、紫荆山路城垣断面遗址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西南城垣北侧防护围栏工程, 以及郑州商城遗址文物看护管理用房建设项目。 上述项目的实施, 是郑州商城遗址保护工程的具体工作内容, 也是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阶段正在推进的, 还包括城北路城垣遗址“隞墟”断面的保护展示工程, 该项目内容与紫荆山路城垣遗址断面的保护展示工程类似, 建成后会形成又一个关于商城遗址的重要保护展示节点。

目前正在推进的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建设项目, 是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全面宣传、展示、研究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和开展文物保护研究、 进行学术交流的综合性文物保护设施, 前期拆迁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三、发挥考古遗址公园的公益性作用,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郑州商城遗址这一珍贵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 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郑州商城遗址价值认知建设, 让大遗址真正融入社会大家庭, 融入市民生活, 使之为提升城市活力、服务市民生活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 也在工作中积累了诸多关于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经验。

一方面, 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在具体的保护展示措施上坚持只保护、 不扰动的原则。 保护工程针对城墙本体进行了必要的覆土植草保护, 并进行了环境整治和绿化。 另一方面, 文化内涵的阐释上也下了一番功夫, 在城墙周边铺设的木栈道、 步道上设置商城历史文化的说明牌。 同时, 在城垣景观带的设计上, 疏密有致、一线串珠, 在城垣周边一些重要节点设置了数量较多、 面积较大的开放空间。 在遗址公园的建设中, 未采用复原、模拟、数字化等现代、高科技展示手段, 保持着一种自然质朴的表达方式, 在展示层面上更多地保留了遗址原本的面貌。 为实现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目标, 遗址公园没有围成独立的区域, 出入口遍布整个公园的各个节点, 并实行对市民全天候免费开放。

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的这一展示理念, 是基于三个层面考虑的。 首先, 郑州商城遗址位于郑州城市中心区, 区域内城墙本体周边建筑密集, 环境较差, 发展空间不足。 将城墙周边空间打开形成开放空间, 可以缓解区域建筑密度, 缓解空间局促。 通过对空间的绿化和环境整治, 可以满足遗址环境风貌需求。 其次, 郑州市域人口已近1100 万人,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较大, 郑州市民业余生活、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等均需要一定的场地。 考虑到民生问题, 以上各因素均迫切要求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以整体开放的形式融入整个区域。 再次, 郑州商城遗址作为大型夯土遗址, 历经数千年风雨侵蚀, 至今已经十分脆弱, 所以展示方式与展示设施的设置不宜对遗址产生较大干预。栈道与说明牌的搭配简单易行, 是较为稳妥的展示方案。至于更多、更深入的阐释, 可以通过遗址博物馆、书籍刊物、网络信息发布等方式实现。

上述做法, 实际效果令人满意。 当地居民因为有了休闲的公共空间, 对郑州商城遗址公园抱有较高的热情。 游客表示, 看过说明牌之后对商代早期的城墙遗址有了一定认识, 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郑州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城墙及城墙两侧的开放空间、绿化带, 也正在成为郑州市区新的活力空间, 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 除此之外, 遗址公园的道路与公共空间也为城市短途通勤人群提供了交通便利。 可以说, 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在做到本体保护与环境改善的同时, 也为城市发展和民生改进做出了积极贡献。

遗址公园建成并开放后, 在市民中逐步有了超高人气。 来到遗址公园的任何一个角落, 总能见到市民活动的身影。 在东南城墙之上的历史文化步道上, 遍布着三三两两散步的行人, 相隔不远的僻静之处, 往往会有一些人在合唱歌曲。 在遗址的东城墙东大街北侧的广场上, 聚集着一些跳广场舞、打羽毛球或者打拳健身的人们, 此外还有打太极、练剑、跑步的市民等。 遗址公园的平民化情结, 使遗址更接地气, 更容易被市民接受, 已成为城市的“绿肺”和市民喜闻乐见的乐园。

四、考古遗址公园模式的思考

当前, 建设融考古发掘研究、遗址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 无疑是大遗址保护的一个成功模式。 国内成功的案例, 有西安大明宫模式、成都金沙模式、隋唐洛阳城模式、安阳殷墟模式等, 都是结合遗址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和亮点、量身定制的成功范例。 但对于一些观赏性不强、知名度不高、民众认知度低的大遗址, 并非都适用以上模式。大型夯土遗迹的保护展示, 由于各地区、各遗址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 没有统一的实施标准, 在保护展示方法上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积极探索、深入挖掘自身优势, 对考古遗址公园进行科学定位, 明确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顶层设计十分重要。

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实践, 为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案例。 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遗址的存在和价值, 在保护好遗址的同时, 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并架起了遗址和群众沟通的桥梁。 郑州商城作为我国早期历史上一座重要的大型夯土城址, 在华夏文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遗址的观赏性不强、 民众认知度不高是公园建设的一个短板。 根据郑州商城遗址的实际保存状况、现有区位优势, 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采取了覆土保护、考古发掘地下展示、断面节点展示等方式, 配以多层次遗址价值标识、解说系统等宣传手段, 在力争保护商城遗址历史原真性的同时, 高度重视遗址所在区域内市民的参与和关注。 “大巧若拙”的遗址展示手段, 使普通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对遗址进行深入全面的阐释, 将作为后续工程。 随着丰富系统展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遗址更深层次的历史信息和更系统的文化内涵将会更完整地阐释与解读出来。

上一篇:环境风险分析下一篇:当代俄罗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