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俄罗斯文学

2024-09-19

当代俄罗斯文学(精选4篇)

当代俄罗斯文学 篇1

据统计, 目前国内有80多所院校开办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这其中, 俄罗斯文学史 (以下简称文学史) 和俄罗斯文学选读 (以下简称文选) 这两门课程日益受到重视。然而, 与俄语实践及俄语语法等主干课程相比, 这两门课程依然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早在2008年就有学者指出, “俄罗斯文学课程在各高校俄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在被不断边缘化, 同时它本身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根据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教学时数分析, 文学史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和20世纪俄罗斯文学概况) 和文选两课的学时加一起为108学时, 这对于这类内容多备课量大的课型而言, 学时数是远远不够的。对俄罗斯文学史上许多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的讲解因为学时的限制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而文学史和文选各自为战的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根本无法感受到俄罗斯文学所具有的思想性和艺术魅力, 因为对具体作品的分析, 离开对该作品的阅读是无法把握其艺术特征的。这种授课方式的短期不良表现为, 学生在考研时 (无论是本校还是外校) , 对某些扩展性问题的回答因为缺少文本细读的基础而显得苍白, 其答案表现为凭感觉任意发挥, 甚至可能是南辕北辙。这种现象与文学课的教学实践紧密相关。学生在选择俄罗斯文学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时, 因为在文学史和文选学习阶段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建模思维, 毕业论文缺少严格的科学精神和逻辑训练。中长期的不良表现体现为, 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由于缺少俄罗斯文学的滋养显露出人文精神的匮乏, 在与具有深厚人文修养底蕴的人接触时会变得信心不足。可见, 对于一个从事与俄罗斯语言相关的职业的人来说, 俄罗斯文学可以构建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这有助于毕业生在未来的科学研究或者其他领域取得成功。笔者认为, 文学史和文选相对于俄语实践和俄语语法等课程而言属于“软课程”, 即这类课程的价值不是马上显现出来的。对于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师和决策者而言, 他们需要有耐心。因此, 从长远看, 解决文学史和文选所面临的困境还应该回到课程本身所要达到的目的和任务上来。

一、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是文学课和文选课的终极使命

目前国内高校的俄语专业教学大纲对这两门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都作了较为明确的界定。谨以南京大学为例, 按教学大纲规定,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的教学目的是“在20世纪俄罗斯历史文化发展的背景上讲述俄罗斯文学史, 吸收国内外文艺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学科的新成就, 指导学生独立地审视俄罗斯文学发展的历史, 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评价和鉴赏俄罗斯文学作品, 培养新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2];19世纪俄罗斯文学选读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为19世纪俄罗斯文化重要构成部分的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在学习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的同时, 获得对其主要作品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对集各种语言现象之大成的文学作品的阅读, 体验俄语语言的丰富性、灵活性, 提高学生的语感, 增强在较高层次上掌握语言的能力”[3]。

文学史和文选两课承载着十分重大的教育使命, 即学生不但掌握外语教学中所说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 而且要通过文学史和文选课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即完成“培养新时代的人文精神”这样的任务。然而, 如何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 将教学大纲中提出的要求变成现实, 这的确需要教师的智慧。不久前, 本课题组在黑龙江大学选修《20世纪俄罗斯文学概况》的61名2008级本科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表格中所反映出的一些问题的确值得讲授文学史和文选的教师深思。表格中的一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在选择这两门课时所存在的一些焦虑。

在“选择这两门课程的目的”这个栏目下, 只有11%的学生选择了“培养审美能力”的选项, 这也的确反映了这两门课所面临的残酷现实。俄罗斯文学课与俄语实践等课的教学目的不同, 因此采取的教学手段自然不同, 实践课是“硬课程”, 教师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 使他们能够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并最终在职场上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不过这一数据也没有令人彻底悲观, 从某种意义上也折射了文学的审美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 依然有11%的学生把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当成选课的理由。有41%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因为考研中涉及这方面内容”这个选项, 这至少说明两点:一、在选修这两门课程的学生中, 考研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二、不管选课的人是否喜欢, 他们在既定的考研游戏规则面前选择了哪怕不喜欢也要坚持学习的道路。换句话说, 学生们很清楚, 如果不掌握这部分知识, 考研成功率将大大降低。有11%的学生选择了“读研后继续从事俄罗斯文学研究”这一栏。这个数字还是令人欣慰的, 假设这61人都考取了研究生, 那么在俄语语言文学这个二级学科当中 (俄罗斯文学、俄语语言学、俄罗斯问题、翻译理论与实践) , 未来从事俄罗斯文学的学生也占18%, 这就是说, 已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把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和俄罗斯文学研究联系在一起。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约29%的学生仅仅把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当成获取学分的捷径, 其潜台词是, 这门课较之其他课程相比要更容易些, 这似乎与这门课程所设置的初衷不相符。

“对这两门课的认识程度”一栏里的数据突出地反映了学生对两课的认识程度和教学大纲要求的距离。仅有22%学生把学习俄罗斯文学提升到“学俄语的人必须了解俄罗斯文学”的高度。一个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该学校教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反映。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强调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宽广、面向俄罗斯且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俄罗斯专门人才”, 我们认为, “广阔国际视野的俄罗斯专门人才”是外语技能全面、人格健全和有精神厚度的高素质的人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不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 同时也能为其在未来职场上的发展提供发挥的空间。这个数据也从侧面折射了目前外语教学中重技能轻审美的倾向。有27%的学生强调教师的教学风格对他们学习俄罗斯文学的导向作用, 换言之, 当一个文学课的教师能够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而不能自拔时, 他们才愿意花时间实现这两门课“培养审美能力”或者“提升思想境界”这样的精神诉求。而“通过学习深刻感受到课程的魅力”者占41%, 虽然与前两项相比, 数据尚令人满意, 但依然不是最理想的状态, 因为尚有6%的人处于应付了事以获取学分的阶段, 而且这部分人很快就会成为经常缺课最后不见踪影的那部分学生。

在“对课程缺乏兴趣的原因”一栏里, 有11%的学生表达了对“教师讲课枯燥, 照本宣科”的不满, 但具有强烈对比意义的是, 有24%的学生之所以对这两门课程缺乏兴趣还因为“对就业没有帮助”。可见, 如何在技能培训和“提高审美能力”之间找到一条通道是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事实上, 通过文学史和文选课的学习来“提高审美能力”与技能培训并不冲突, 因为这两门课程, 尤其是文选课教学是在学生具有外语五项基本技能基础的前提下的师生互动, 这些课程对学生所关心的职业技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文学课和文选课的终极使命。在充满竞争的21世纪外语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该找到一条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文学史和文选的有机结合是走出目前教学困境的办法之一

文学史和文选教学的脱节是目前俄罗斯文学教学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如下:一是文学史课教师长期以来在该课程上花了大量的时间, 对作家创作的理念把握得很清楚, 也谙熟该课程的教学模式, 即使不细读作品, 也能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结构和其他文学元素分析得相对到位, 因此没有必要在文学史教学过程中插入文选课的内容, 这样无疑会增加备课量。二是虽然文选课教师需要了解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对作家的生平和创作诗学亦应有所了解, 但面对大量需要解读的原文文本, 这种对文学史的过多叙述会影响当前课程进度。三是缺少一部能将文学史和文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材, 这可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四是当前的俄罗斯文学教学时数的短缺可能不允许这种教学模式的发生。

在本次调查中, 学生同样提出了和教学相关的改革设想。

有63%的学生要求教师把文学史和文选课程结合起来进行讲解, 这体现了选课学生的主流诉求。然而, 如何实现这一诉求呢?这需要教师对课程的精心设计和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以讲授果戈理为例, 首先, 教师有必要对作家的生平、创作理念和代表作品的诗学特征进行概括, 然后选择中心文本 (如《死魂灵》) 作为讲课的核心内容。设定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讲解需要6学时, 其具体步骤如下:

1. 果戈理创作概说:

生平、整体创作风格、创作理念、影响力, 1学时 (学生在课前应该知道上课的内容, 并对这些内容进行准备) 。

2. 中心文本讲解:

学生用俄语说出《死魂灵》的大致内容, 选择上卷第二章 (有关玛尼洛夫的章节) 和第六章 (有关波留希金的章节) 进行细读分析, 并就精彩的段落展开讨论, 3.5学时 (能够讨论和讲解的前提是学生课前对文本进行了细读) 。

3. 结合原文文本完成如下分析:

何为玛尼洛夫性格, 如何理解波留希金形象等具体问题, 1.5学时。

第一部分内容可用汉语讲解, 以满足学生考研乃至提高审美水平的需求。第二部分则重点落在原文文本的理解, 起到由点及面的效果, 最后再回到文学史当中关于玛尼洛夫性格和波留希金形象等具体问题上。只有通过文本分析, 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多余人性格在玛尼洛夫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看清楚波留希金在世界文学四大吝啬鬼中的位置。

当然, 这样的授课过程需要这样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要求学生上课前对原文作品进行阅读, 根据作品的体量, 找到作品中较为重要的章节进行研读, 最后根据教师的提问对作品进行分析;二是学生需要把文学史中作家的创作理念与当前作品所涉及的一些概念结合起来进行理解。

与俄语实践课等课型不同, 文学史和文选是教师占主导地位的课型, 尽管师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 但因为班额大 (以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为例, 文学史的选修人数在50—60人之间) , 这种互动也只是相对的, 否则会影响课程的进度。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教师应把知识的传授和课程的趣味性结合起来, 而这种结合只能通过作品的具体内容来实现, 空洞的文献陈述、沉闷的对主人公形象教科书式的讲解根本达不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把文学史和文选教学与外语课程的技能要求结合起来就意味着, 文学课的内容一定与原文文本有较高的结合度, 也许不能奢求这种教学环节和实践课一样充满了技术上的细节, 但至少在有限程度上满足学生练习外语的诉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必须适度增加此类课型的教学时数。此外, 编撰一部能将文学史和文选结合在一起的教材也是当务之急。

三、改革考试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文学史和文选课的考试一直延续既定的模式。文学史考试的内容无非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简答题”和“论述题”等。这种模式当然有其存在的理由, 以“名词解释”为例, 只要学生按照教师上课时谈及的几个要素, 无论是考研还是期末考试, 都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分数。遗憾的是, 这种考试模式未必能检验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从本次调查情况看, 有44%的学生倾向于把期末考试和考研模式结合在一起, 表现出一种很强烈的功利性色彩。然而, 很多学校考研的模式并不相同, 有些院校强调用俄语答题, 以考查学生用原文阐释作品的能力;有些院校注重知识性的问答, 试题内容多以选择题为主。功利性色彩尽管不完全符合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规定, 但毕竟从客观上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的俄罗斯文学方面的知识。事实上, 无论何种形式的考试或考查, 只要学生能够细读文本, 他们在此基础上总能提炼出较为独立的见解, 即便考研这样的重要考试也不例外。知识性的选择试题只能通过记忆来获取分数, 并无其他捷径。

俄罗斯文学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通过对作品 (原文) 的把握,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俄语的魅力。而为了实现这样的诉求, 考试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 即将文学史和文选课合二为一。具体转变如下:

1. 在考虑到学生功利性要求的前提下, 出题时应注重对给出的原文作品并用原文进行阐释, 以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能力并兼顾检验其俄语水平。

2. 考试 (考查) 前, 应适当提示学生关注具体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研究文献, 以培养学生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考试 (考查) 时, 要求学生通过文本中具体的实例对这些代表作品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阐释。

3. 应借鉴实践课的经验, 设立口试环节, 以考查学生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了文学史和文选课上所讲的内容。

4. 判卷过程中, 充分肯定学生的独创精神, 避免那种按统一标准答案给分数的现象。

总之, 俄罗斯文学课程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而将文学史和文选结合起来授课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李建刚.俄语专业俄罗斯文学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俄语教学, 2008, (3) .

[2][3]南京大学《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与《19世纪俄罗斯文学选读》教学大纲.http://www.sfs.nju.edu.cn/De-fault_nd.aspx?idd=276&xs=5&id=1&idc=248.

俄罗斯文学意象 篇2

到俄罗斯难道还会没有书读吗?我这个名义上的俄罗斯文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想起俄罗斯文学就觉得像是置身于初雪的莫斯科,会有雪花轻轻地触摸你的面庞,并不觉得冷,也许几片雪花之后就是漫天的飞雪了,无论你怎样转身都在包围之中。

我去的城市是沃洛涅日,我问俄罗斯朋友这个城市在哪里,他反问我知道蒲宁吗?我说知道。又问:你知道普拉东诺夫吗?我点头。他说沃洛涅日是他们的故乡。我没有办法解释我对俄罗斯文学的感觉,却只能抬手将挡住眼睛的几根刘海儿拨拉到了一边。

问我的俄罗斯导师自己的论文方向,她说先说时间吧,我说20世纪的吧。她递给我一本20世纪文学史然后离去。我抱着这本压得胳膊疼的20世纪文学史走过文学系年久的地板,随着沉重的脚步声心里一阵茫然。出得门来看到文学系门前的普拉东诺夫的雕像,刻在下面的那句“没有我,世界是不完整的”让我不得不搂紧怀里的书。

再见到导师我说就蒲宁吧,我喜欢他的文字。她说诗歌、散文、小说选一个吧,我说那就小说吧。我从图书馆抱来几卷本的蒲宁全集和一大堆的评介文章,挑灯夜读。

我对导师说有些读不懂,不理解。她说再读一遍文本吧;我再次说不懂,她还是说再读一遍文本吧。我郁闷。

阴冷的十月我到叶列茨蒲宁师范学院参加蒲宁国际论文研讨会,我怀疑这个所谓的“国际”恐怕要感谢我这个中国人。大会竟然还是一团热气,我居然作为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背后抽冷,战战兢兢地说了几句客套话。分组时可爱的彼得堡大学老头从后面跑过来坐到第一排倾听我的青涩发言。我还算年轻的面庞让他看到了文学的希望。我却说不清楚自己对俄罗斯文学的感受。

回到沃洛涅日,一日正在厨房显示中国厨艺,一个自报家门的俄罗斯老头抱着一大堆的书和材料前来造访。他如数家珍地展示蒲宁的书和关于蒲宁的书,蒲宁的照片和关于蒲宁的照片。我惊异他的执著。他问我喜欢俄罗斯蛋糕吗?我说还可以。他说下次我给你带来。我茫然他说的“下次”,“你应该好好研究蒲宁,你应该在这里读博士,我会帮助你的!”。我的眼睛代替我说了“为什么”。“我原来在图书馆工作,我喜欢蒲宁,收集了好多材料。”——他激动地解释。我的眼睛又一次出卖了我,“我恐怕……”。“我会帮助你的!”——他两眼放光。我赶紧低下头怕我的眼睛再次替我说话。

后来的每周日都会接待这位老人并接受他的材料,还有他关于蒲宁的报告。渐渐有了厌学的感觉。和导师说起这次离奇经历,导师说:“我认识他,一个蒲宁爱好者。”我狐疑这句话里有浓重的学院派气息,心里也在惊叹:一个爱好者居然会这样!

冬去春来,向导师报告欲去彼得堡旅游。她说你顺便去彼得堡大学买一本《文学的本质》这本书吧!来到彼得堡核实住处是在车尔尼雪夫斯基大街。看门老太询问我的“出处”,我答:来俄罗斯学习文学的。她问知道《彼得堡》和《白夜》吗?我说知道。她热情地递过来一颗甜得发腻的俄罗斯巧克力。

参观完冬宫之后来到普希金在莫伊卡河上的故居。一排排暗色的书架和上面同样暗淡的书,古老的书桌上摆着一本打开的书,可是当年的那一页?旁边可有普希金涂鸦的乡村小姐?我又一次茫然于时空。

看普希金决斗时穿的衣服和他用的手枪,看那个永远停在普希金死去时刻的大挂钟,周遭的一切让所有的人又回到了1837年。讲解员沉重的话语让大家只能默默地跟着她回到19世纪的彼得堡。我知道这个讲解员一定是无数次重复过这些话语,但是在她的眼睛里我看不出丝毫的厌倦和矫饰,仿佛这不是一份工作而是她生命的渴望。我想起国内年轻貌美的讲解员和她们甜润的声音,一时不知道该怎样诠释文化。

从普希金故居出来和同伴一起意识到我们没有拍照,看着我们手里的相机相视一笑,算是默契了对文学的感悟。赶紧重返彼得堡的大桥小桥搔首弄姿留影。

傍晚时分来到夏园,打算享受彼得堡的白夜。看到远处一条林荫道美的出奇,走近抬头猛见旁边树上系着一块木牌,上书:普希金小路。眼前的林荫道是普希金小路?旁边有人解释:普希金曾经在这里散步,思考自己的作品,有时候也和妻子一起来。我和同伴面面相觑——还是普希金!

我们没有办法干脆决定坐到这里想着夏夜里的彼得堡,想着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别雷……我手里还拿着从涅瓦河对岸彼得堡大学文学系买来的《文学的本质》。封面上的作者穿着厚重的绿色毛衣微笑且严肃地看着我这个外国人。

再后来的旅行选择斯大林格勒这一类的城市,看高山上自由挥剑的女神雕像,看生产伏尔加汽车的工厂。一日同伴提醒应该到图拉去。我说应该去买一个俄罗斯茶炊带回国,人人都知道这个城市生产的俄罗斯茶炊最有名。同伴忽然说那要不要去图拉郊区的托尔斯泰庄园呢?列夫·托尔斯泰?我们都意识到此去图拉就是为了看托尔斯泰故居。

后来的事实还是没有去图拉,我们不约而同地找了个借口就决定到“金环”旅行了。“金环”是俄罗斯的黄金旅游路线。游兴酣畅得有余,同伴忽然说不妨再去下诺夫哥罗德,俄罗斯的第三大城市。我大声附和然后突然停下,同伴也合作地不作声了。我说你记得在苏联时候这个城市叫什么吗?我和同伴同时想起那个时候它叫——高尔基城。

回国的时候没敢和那个热爱蒲宁的老头告别,因为害怕看见他的眼睛。导师严肃地列出书单然后说:你喜欢俄罗斯果酱吗?我说还可以。她说我送你一瓶自己做的。

俄罗斯当代油画惊艳杭城 篇3

展出的作品全部出自当代俄罗斯画家之手。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色彩浓郁,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俄罗斯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色和人物风貌,凸显油画艺术的迷人魅力,而且形象地反映出当代俄罗斯艺术家们崇尚自然、真实、完美的审美情趣,还充分地体现了俄罗斯艺术的发展及其在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胡振宇教授感慨地说道:“这是我在杭州第一次这么大范围地接触到当代俄罗斯油画,这些作品的确跟老一辈画家风格完全不同,这一代画家有他们自己的艺术语言,但同时又能从色彩和笔触上看出传承前辈的影子。能把他们的优秀作品集中到一起展出,这样的机会很好,也很难得。 ”

从公元9世纪的蛋彩画到今天,俄罗斯油画已经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历程。19世纪已是俄罗斯油画发展和成熟时期。

当代俄罗斯部分著名画家,他们都有作品在中国杭州“俄罗斯当代油画精品展”中展出。

Russian artists represented at the Exhibition of Russian Oil Painting Masterpieces in Hangzhou

今天的俄罗斯油画拥有坚实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沈语冰教授是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在展览开幕之前,他特意为到场的观众讲解了当代俄罗斯油画的美学价值以及如何鉴赏本次参展作品。他说:“这批画家年龄大约在五六十岁,既继承了传统俄罗斯油画的精神,又逐渐从趋向写实的俄罗斯画派中走出来,比如库拉科夫,他的人物画用色明亮大胆,造型上也有些许夏加尔的影子,可以明显地看到画家受巴黎画派的影响很深。 ”他的讲解让观众听得津津有味,座无虚席,来迟一点的只能站着听。

作为世界上最具有文化艺术底蕴的俄罗斯油画,无论是意境深幽的自然景色,还是朴实真切的人物形象,总能够带给观众一种特殊的亲切和感动。就在2013年上半年,此次参展的画家中的谢夫楚科、德米特里、拉申得以及斯威特莱娜四位艺术家都曾到访过杭州,并在西湖边游览与写生。曾经陪着他们写生的沈语冰教授向大家一一作了介绍。

澡堂 斯威特莱娜作 Bath House, by Swetlena

FRIENDSHIP友好往来

画展中谢夫楚科的《泊位》《中国景》、斯威特莱娜的《金色船顶》《相遇中国》就是他们在西子湖畔体验生活后创作的作品。中国杭州的风景在俄罗斯画家的眼里是怎么样的?是春天的垂柳、烟雨中的湖山,还是金色的船顶、停泊在岸边的游船?那幅《泊位》用灰色的油彩勾勒了一幅中国水墨画般的西湖小景。远处的湖面空远淡雅,给人以遐想空间;近景中并泊的游船,体现了西方油画的艺术魅力。而《金色船顶》中金色的船顶和红色的船体形成浓郁的东方风情。右边绿色的柳树,在色彩和构图上刚好平衡了左边的游船。这两幅描绘西湖胜景的作品都显得灵动、亲切,充满着人文关怀。

俄罗斯当代著名画家瓦西里 ·谢夫楚科系俄罗斯功勋艺术家、圣彼得堡油画家协会理事。1992年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也是该学院优秀毕业生金奖获得者。他与夫人谢夫楚科·斯威特莱娜女士是家喻户晓的享誉俄罗斯当代画坛的艺术家伉俪。他们的许多作品被俄罗斯、美国、法国、瑞典、英国、德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众多的俄罗斯油画作品中,风景油画占有很大的比例,很多人认为,油画作品所描绘的风景意境是其他画作所不能比拟的。拉申得的布面油画《海风》,那无形的海风通过有形的海浪表现出来。一层一层的海浪在海风的推动下涌向岸边,拍打岩石,化成白色的浪花。这些浪花像白色的海鸥一样自由飞舞。

一幅呈现着生机勃勃田园之景的《澡堂》,鲜艳明亮的色彩仿佛让我们仿佛闻到乡野的清新气息。整幅画面没有人物,但是屋前几只啄食的母鸡和旁边的手推车告诉人们,木屋的主人或许刚刚离开。

人物画在俄罗斯油画中特色鲜明,独具个性。无论是人物肖像,还是在一定场景中的群像,或坚毅、粗犷,或曼妙、细腻,都能让人感觉到厚实饱满,亲切传神。

卢卡申诺克的《西班牙的旋律》,大胆地使用浓烈的色块,冷暖色调交织出舞厅的繁华热闹。吉他的旋律透过缤纷的色彩,让人感到激越,人物的舞蹈让画面充满动感。作品妙在整幅画面色彩厚重,却不显得纷杂眩目。画家是搭配颜色的高手,善于吸纳版画、雕塑的元素,使作品具备极佳的装饰效果。

西班牙的旋律 卢卡申诺克作

Spanish Melody, by Lukasennov

沐浴 萨卡洛夫作 Bathing, by Sokolov

金色船顶 斯威特莱娜作

Golden Roofs, by Swetlena

画作在宁静中显示艳丽,但这种艳丽又不失优雅。

俄罗斯油画是世界绘画艺术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也是人们认识和学习俄罗斯文化、解读俄罗斯风情的重要途径。俄罗斯作为中国的友好邻邦,两国不仅在科技经济方面交流甚多,在文化与艺术上也是密切合作,共同发展。我国当代的很多著名油画

家都曾师从俄罗斯艺术大师。正如俄罗斯文学影响了数代中国

读者一样,俄罗斯油画也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俄罗斯当代油画依然以其真诚与美丽打动着今天的中

国观众。□

Russian Colors Amaze Hangzhou

从法国进修造型艺术回国不久的李蒙先生在一幅《沐浴》画前驻足观摹。他告诉笔者,这幅画是萨卡洛夫的代表作,线条和色调处理得非常好,很美。整个构图看似平面化,却又充满纵深感。前景的花卉与后面的人物构成了画面的视觉空间。

By Zhou Minjie

An oil painting exhibition held in Hangzhou from September 10 through 20, 2013 brought the virtuoso art of Russia into the capital of Zhejiang and amazed the art circles and oil painting lovers of the city. More than 100 oil painting works, all by contemporary Russian artists, drew an elite turnout.

Representing various genres and styles, the paintings demon-strate the colorful folk charm and scenic beauty of Russia in vibrant colors, vividly reflecting the artists’ aesthetic pursuit for naturalism, truth and perfection, as well as the indispensable role the Russian arts play in the world’s art history.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e contemporary trends of Russian oil paintings are brought to Hangzhou with such a scale. The styl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Russian oil painting artists is noticeably dif-ferent from their predecessors. The exhibition provides a golden chance for people in Hangzhou to relish the unique artistic lan-guage of contemporary Russian art circle. The influences from the elder generations are woven magically into the colors and strokes,” comments Hu Zhenyu, from the Oil Painting Department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The history of the art of Russian oil painting dates back more

than 1,000 years ago in the 9th Century. The 19th Century also saw the heyday of the Russian oil painting artists community. Today, the solid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foundation still constitutes the essence of the Russian oil painting landscape.

A brief lecture by Shen Yubing, a professor from Zhejiang Uni-versity and an attendee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a Art Crit-ics Association, took place prior to the opening of the exhibition. Shen shared with the audience the aesthetic basics of contemporary Russian oil painting with the visitors.

“Most of the participating artists were born in the 1940s-1950s, which makes them take the transition role by breaking away with the conventional realism framework while maintaining the core spirit of the tradition. An outstanding example is Kulakov, whose portrait oil paintings are characteristic of bold, vibrant colors and noticeable influences from Marc Chagall (a Russian-French artist and ‘the quintessential Jewish artis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当代俄罗斯美术教育研究 篇4

Russia has a very strong cultural heritage, painting in the world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attention to art education, the article from the teaching ideas, teaching and teaching methods,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Russian art education, and its teaching advantages, through the reference, 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s art education.

[Key words] Russia Art Education Research

(本文是教育部项目:“高校国际合作办学中的美术教育研究”的项目文章,

项目编号:11YAJ60063)

【内容摘要】

俄罗斯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绘画在世界有一定的影响力,重视美术教育,文章从教学理念,教学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分析俄罗斯目前的美术教育现状,以及其教学优势,通过对其引用,借鉴,为我国的美术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俄罗斯 美术教育 研究

【分类号】J209.512

(本文是教育部项目:“高校国际合作办学中的美术教育研究”的项目文章,

项目编号:11YAJ60063)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 ”(1),而今天的俄罗斯美术教育也同样有了发展。

首先,体现在教学理念上,“俄罗斯的美术学院在艺术性方面整体呈现出俄罗斯传统艺术的特征,即现实主义思想观念和严谨的造型手法” (2),俄罗斯著名的艺术家梅尔里科夫所说“我坚信现实主义到31世纪也是生命力最强的艺术”(3) “俄罗斯现今主要的美术学府 – 列宾美术学院和苏里柯夫美术学院,对俄罗斯的美术发展起着引领作用”(4),其教学理念上坚持自己的教育教学传统,特别在基础课的教学中,依然以严谨的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来把握,“目前俄罗斯最为代表的美术学院的素描教学实际上仍然是延续契斯恰科夫的教学体系”(5)作品讲求构图,透视规律的运用和理解。但列宾美术学院和苏里柯夫美术学院在教学上也各有特点,他们在“油画教学中大纲和工作室制度大体相同,但莫斯科苏里柯夫美术学院对现代风格关注多一些”(6)

第二,在教学设置上,首先,课堂教学中,教学大纲是高等美术教育的最高“准则”,(7)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方面的能力,安排有手工,陶艺,漆画,泥塑等课程,“俄国高校的专业课安排紧凑,文化课以外语和美术史为主,”(8)而且美术史课程多利用美术馆、博物馆和其它大众公共设施进行,“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教堂、画廊进行临摹名作,观摩学习优秀的艺术作品,领悟艺术真谛,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9)

第三,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多种材料的运用,画素描以灯光为主,因为在俄罗斯日照时间相对比较短,“素描的灯光效果是自然环境造成的”。(10)

俄罗斯自油画艺术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形成俄罗斯的民族风格和自己的教学体制。“对传统的永恒的生活主题赋予新的精神内涵和极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高超的造型功力与形式美的完美結合拓展了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空间”,(11)在世界树立起了影响力,通过对其美术教学的借鉴,为我国的美术教育提供参考。

注释:

(1)陈建军、 陆旭颖 中俄高师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教育与职业》, 2009年26期,191页

(2)马瑶 俄罗斯当代高等美术教育的特色 《美术学》, 2014年8月, 210页

(3)【俄】维拉尼卡:共同振兴人类艺术的伟大显示主义艺术【J】 《美术》, 2004年第12期,第62页,

(4)宋卫风 俄罗斯对现实主义绘画的坚守 《艺术探索》, 2015年4月, 81页

(5)钱为 博士论文《对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的再认识》,2008年, 110页

(6)古棕 俄罗斯重点美术院校油画教学和油画创作的动向 《艺术学理论》, 2014年第4期, 24页

(7)周浩然、黄婵 关于中外美术院校之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安徽文学》, 2010年第10期 198页,

(8)周宇 俄罗斯美术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美术大观》,2009年12月, 151页,

(9)李建民 近观俄罗斯高等美术学院油画教学 《新视觉艺术》, 2010年第6期 第80页

(10)陈建军、陆旭颖 中俄高师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教育与职业》, 第26期,191页,

上一篇:名人遗址下一篇:数据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