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笔记资料

2024-07-24

当代文学笔记资料(通用8篇)

当代文学笔记资料 篇1

当代文学笔记资料

作者: 小小江 发表日期: 2006-12-06 18:29 点击数: 728

文学界限:人们习惯上把新民主主义历史时期的文学称为现代文学;把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文学称为当代文学。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可划分四个时期:(1)从1949-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文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创时期。(2)从1957-1966年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全面发时期,这个期间文艺的方向、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不断受到“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有时也有右的干扰。(3)从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这个期间林彪、江青等野心家篡夺了文艺办的领导权,把极左路线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4)1976-今,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文艺领导权又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文艺事业需要处理的三个关系:(1)文艺和政治的关系,其中包括党如何领导文艺工作的问题。(2)文艺和人民生活的关系,表现在艺术实践上,这就是文艺创作的现实主义问题。(3)文艺上继承传统和革新的关系,也就是如何贯彻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问题。

过去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已经习惯地把“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等提法,视为不可移易的真理,其结果对文艺的社会功能,文艺的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或加以简单化,或一笔勾销,从而取消了艺术本身的生动活泼的特点。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3月22日,华北文化艺术委员会和华北文协举行茶会,执行在北平的文艺工作者,郭沫若在会上提议发起召开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新的全国性的文学艺术的组织,得到与会者一致同意。第一次文代会于49年7月2日开幕,7月19日闭幕,出席会议的代表达八百二十四人;大会期间,郭8沫若作了《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报告。

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大会根据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上讲话》为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明确了新中国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针,为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大会还胜利地产生了全国性的文艺团体联合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的文学事业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崭新阶段,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电影《武训传》:它是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遍影片。武训(1838-1898)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但从小就脱离劳动,一生依靠封建地主阶级,以行乞、放债为手段,举办了三所“义学”。武训所走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改良主义,投降主义的道路。而电影却把武训的“兴学”描写为“劳动人民解放的最可行的道路”把武训描为向封建统治者作了一生一世的斗争的“革命战士”1951年3月以后,报刊上了一些从根本上不定该电影的文章。

电影《武训传》的错误:(1)歌颂了不应当歌颂的人物。(2)宣扬了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3)颠倒了大是大非的原则界限。

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的意义:对于文艺工作者提高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对于克服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中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和反现实主义倾向,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解决文艺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这个根本问题。

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10月六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文代会。这次会的中心议题是,总结经验,抓好文艺创作。这次文代会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准则。大会着重讨论了关于新英雄人物的塑造问题和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问题。在大会期间,全国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也于9月25日召开。

对《红楼梦》研究胡适派主观唯心论的批判:1954年对胡适派在《红楼梦》研究中错误观点的批判,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批判首先是从俞平伯引起的。1953年9月,俞平伯把他在30年前写的《红楼梦辨》稍经修改,易名为《红楼梦研究》再次出版,再版时依然沿袭了胡适的错误观点。从1954年10月31日起,中国文联和作协主席团联合召开了八次会议,对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错误观点和方法,进行了批判。由于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的错误观点和方法是从胡适那里来的,对俞平伯的批判追溯到对胡适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胡适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从美国杜威那里搬来的资产阶级的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完全是一套腐朽的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它否认有离开人们意识的客观存在,认为物质世界是在人的意识之中。这种主观唯心论的哲学观,导致了胡适派的反现实主义的文学观。他们认为,文学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人们主观观念的反映。他们否认能够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和它的规律性。

胡风文艺思想:胡风文艺思想问题,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解放前曾对他进行过批判。胡风文艺思想问题最初发萌发于30年代,40年代吸收了一部分同他文艺思想接近的人。胡风等人的文艺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他们大力宣扬所谓的“主观战斗精神”,归根到底他们那一套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主观唯心主义。胡风文艺思想的渊源比较复杂,他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但又没有脱离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对他的束缚。二者混杂在一起,其中既有某些合理成分,又有不少原则错误。胡风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错误,是无视作家掌握共产主义世界观的重要性。他强调创作方法和世界观的矛盾,版面鼓吹作家忠于现实主义,抹煞共产主义世界观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指导作用;在文艺的源泉问题上,胡风强调作家的所谓“主观战斗精神”颠倒了存在与意识,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宣扬了主观唯心论;在对待民族文学遗产问题上,胡风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鼓吹外来形式的“移入”论;

对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的意义:胡风文艺思想中也含有某些合理的、正确的成分,如他强调“写真实”,提出创作实践对于作家思想改造的作用,反对题材决定论等。但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整修批判来看,是有的,有积极意义的。通过这次批判,广大文艺工作者加强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能力,提高了学习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观的自学性,懂得了深入现实生活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了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和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影响的辩证关系,所有这些,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扩大)会:1956年2月-6月6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把创作搞上去。会上着重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进一步提高问题,一个是为进一步繁荣创作必要条件的问题。

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扩大会的意义:它总结了第二次文代会以来文艺战线的经验、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中国作家协会今后十二年内的工作纲要;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广大作家发出了提高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创造出无愧于我们国家和时代的作品,以满足人民的期望和要求的号召。并且,从指导思想上明确和重视了对青年作家的培养,对各兄弟民族的文艺事业的发。这次会议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2年5月2日,毛泽东同志根据新形势和新的任务,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后来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再次论述了这一方针。56年5月23日,陆定一同志向北京的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对“双百”方针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重要意义:(1)“双百”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2)它是促进社会主义艺术和科学繁荣的方针,是毛泽东同志关于两类矛盾的演说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内的具体运用和发,是无产阶级的的阶级政策。(3)“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有力地促进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思想的活跃和解放,文艺界迅速出现了一个新局面。(4)“双百”方针提出后的中一积极成果,是为文艺创作的“百花齐放”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文艺界的反右派斗争:1957年,党中央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伟大胜利的新形势下,为了适应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艰巨斗争的需要,决定在全党史开展一次整风运动。极少数右派分子乘党发动群众帮助党进行整风之机,所谓“大鸣大放”,向党和新生的论文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取消社会主义制度。鉴于这种情况,毛泽东同志5月15日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发给党内干部,6月8日又为党中央起草了党内指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在全国范围内反击右派分子的斗争。

文艺界反右派斗争的不幸后果: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许多同志当作敌人,伤害了一大批文艺作者,其中包括主有才华、有作为、勇于探索的文艺工作者,使他们长期含冤受屈失去自由,无法在艺术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对那些被打成所谓“毒草”的文学作品和文艺论著的批判中,由于把认识问题或学术问题作政治问题对待,以至于把香花视为毒草,不可地出现了不实事求是的粗暴作风和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乃至形成了“左”比右好的顽固观念。这不仅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和繁荣成了长期难以克服的阻力和障碍,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也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危害力量,这里是包含着沉痛的经验教训的。

大跃进时期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的特点:(1)群众文艺创作运动和专业作家的“跃进”。58年出现了三史写作热潮:公社史、工厂史、部队史。(2)“两结合”创作方法和新诗发展道路的讨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对新诗发展道路的讨论--1)关于诗歌的主流问题。2)关于民歌体是否有局限性问题。3)关于“五四”以来新诗的价值问题。(3)关于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

第三次文代会:1960.7.22--8.13.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达二千三百多人。

第三次文代会的主要收获:(1)大会明确提出,在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下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是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的最、最宽广、最富于创造性的道路。(2)向全国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今后的任务。大会的指出:“我国文学艺术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各种文艺形势,提高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彻底肃清资产阶级的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积极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3)指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新的主题、新的表现对象和新的服务对象。(4)提倡作家掌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此外,会上还提出和讨论了塑造英雄人物问题,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批判和继承遗产的问题等。

第三次文代会的成就与过失:这次文代会,是我国文学艺术在建国后十一年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又出现了严重曲折和问题的情况下召开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的祝捷大会,同时也是进一步加强团结、争取更大胜利的誓师大会”。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对反右派斗争以来“左”的错误还缺乏明确认识,因而这次大会实际上又是一次鼓吹“持续跃进”和加强所谓“反修斗争”的大会。大会确定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我国文艺界,无产阶级的路线和资产阶级的路线之间,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之间是怎样进行着尖锐的斗争的”。由于指导思想上的混乱和盲目性,大会的某些提法和主张就明显失当或带有片面性。大会从强调意识形成领域的阶级斗争出发,把与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当作文学艺术的首要任务,而对文学艺术本身的发和提高,却缺乏全面而明确的论述,也没行联系实际,提出急待解决的现在问题。大会提倡表现工农兵这是对的,但却把它强调到绝对化的程度,为文艺创作设了禁区;提倡了“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但却忽视了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创作方法的多样性,如此等等,反映了大会的局限性。

八字方针: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新侨会议:1961年6月,全国文联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征创作会议。这就是有名的新侨会议。

广州会议:1962年3月2日,国务院、文化部和全国剧协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简称“广州会议”。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和陈毅同志都作了重要讲话,周恩来同志着重讲了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

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了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简称“大连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赵树理、周立波、侯金镜等八个省市的十六位作家和评论家。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文艺八条:(1)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努力提高创作质量;(3)批判地继承遗产和吸收外国文化;(4)正确地开展文艺批评;(5)保证创作时间,注意劳逸结合;(6)培养优秀人材;(7)加强团结,继续改造;(8)改进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

文化革命:从1966.5.--1976.10,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纪要的核心,是抛出一条所谓“文艺黑线专政论”,把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路线,恶毒地诬蔑为“黑线”。(2)《纪要》全盘否定了建国以来党领导文艺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它打着“破除迷信”和“彻底革命”的幌子,极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之能事。(3)《纪要》完全抛弃了党的“双百”方针,敌视多样化和贵在创新的艺术规律,要求文艺创作都要按照他们树立的“样板作品”如法炮制,制定了许多唯心主义的禁令和种种帮法帮规,提出反对所谓“黑八论”,并把它作为资产阶级、现代修正主义的“代表性论点”。他们把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和文艺论著诬蔑为“毒草”,宣布对它们要“有计划地进行彻底的批判”。(4)《纪要》对一切中外文学中立实行彻底扫荡,全盘否定“五四”以来,特别是三十年代文艺工作的成就。

四人邦的写作班子:初澜、江天,他们的主要反动理论观点有:“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原则”,“主题先行”,“从路线出发”等,把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都搞乱了,为他们炮制“瞒”与“骗”的文艺及与“走资派”作斗争的文艺,提供理论依据。

四人帮文艺的发的三个阶段:从1974年到1976年的三年时间,“四人帮”发动了三次反党高潮:(1)在《朝霞》上发表的一些作品,他们的重要主题吹捧江青,为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歌功颂德、树碑立传。(2)是在“四人帮”组阁夺权的阴谋破产之后掀起的。(3)是他们在垮台之前最后一次疯狂挣扎。

十年浩劫期间,社会主义文艺斗争的焦点:(1)是围绕着关于“文化大革命”以来文艺作品的“多”和“少”的问题。73年元旦,即“毒草多”“现在的作品少”。(2)斗争的第二个焦点,是围绕“四人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所谓“击退文艺黑线回潮”开展的。主要有以下重要的事件:1)关于“无标题音乐”问题。2)围绕着湘剧《园丁之歌》的斗争。3)晋剧《三上桃峰》事件。4)在电影领域的斗争,主要有A、围绕《海霞》的斗争。B、围绕《创业》的斗争。

社会主义文艺新时期的文艺思想战对极左文艺路线的批判:1977年11月,全国教育界首先起来批判“教育黑线专政”论,给文艺界以极大的鼓舞。77年12月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文艺界以《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名义,召开了在北京的文学工作者座谈会,就深入地批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炮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以及如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国文联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1978年5月27日-6月5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1)深入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文艺界推行的极左路线,清算他们推行《纪要》所犯下的罪行。(2)研究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政策,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文艺界制造的大批冤假错案必须彻底平反昭雪;会议还谈到促进创作繁荣以及恢复、建设、发展文艺队伍等问题;会议庄严宣布:中断长达十年之我的全国文联及其所性的各个协会立即恢复工作,文联的机关报《文艺报》立即复刊。(3)会议号召全体文艺工作者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努力奋斗。

全国文联第三次扩大会后,文艺界存在的问题:全国文联三届三次会议后,文艺界进一步掀起了批判“四人帮”的高潮。这个时期在批判所谓“阴谋文艺”等问题上,虽然有深入的发,但一些重大的是非问题,远远未能解决。这主要表现在:对“四人帮”的极左文艺路线的批判,还是着眼于他们在文艺界的劣行灭迹的揭露,着眼于从政治上揭露他们篡党夺权的阴谋,而从理论上进行认真的清算则是很薄弱的,并且系统性。至于现实主义问题,反现实主义的理论纲领《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则被 某些坚持“两个凡是”观点的同志维护着,不许批判;批判“黑八论”依然被 认为是黑的。所以“大批判”虽然在进行,却可以说是一种设防的批判。问题的核心是“文艺黑线专政”论。

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和全会以后的措施及意义:首先,表现在这个时期文艺理论研究、文艺批评特别活跃。在马列主义思想路线指导下,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讨论,其中包括:创作方法问题,形象思维问题,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文艺批评标准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歌颂与暴露问题,文艺批评标准问题,文艺的真材问题,以及对“伤痕文学”的评价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讨论结合新时期的文艺创作而进行,又对这个时期的文艺创作起了很大的推动指导作用。其次,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后,文艺创作也有引人注目之处,它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而不断发,同时又给思想解放运动以极大的促进。其突出特点是:文艺创作中恢复和发扬了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0月30日--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是我国文艺史上一次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盛会。出席会议的代表共三千二百人,超过建国以来任何一次文代会。茅盾致开幕词,他指出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建国以来文艺战线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讨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任务和计划,修改文联和各协会章程,选举文联和各协会新的领导机构。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致辞,主要内容是(1)肯定了十七年的文艺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文艺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同林彪、“四人帮”斗争中的表现与贡献,以及三年来的文艺工作做了充分的肯定。(2)阐述了新时期文艺的任务以及如何更好地为四化服务的问题。(3)对于文艺发展的道路作了明确的指示。(4)阐述了党的文艺方向、方针和政策。(5)提出文艺队伍要广泛加强团结,要开展文艺批评。(6)就如何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问题作了正大铁回答。周扬在会上作了题为《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报告。提出了文艺工作者新时期的六大光荣任务:(一)要积极发各类文学艺术创作,提高思想和艺术水平;(二)提倡文艺要反映当前实现四化的伟大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也要鼓励以不同形式,体裁和风格描写其他各种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三)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使社会主义文艺进一步得到普及;(四)进一步积极发各兄弟民族的文化艺术,加强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五)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文化运动的实践及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发展我们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六)加强和扩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建立和发同世界各国作家、艺术家的友好往来。

第四次文代会的成绩和意义:(1)充分显示了文艺队伍的空前大团结。(2)比较客观地总结了三十年来文艺的正反两方面教训,进一步分清了路线是非,明确了今后文艺发展的方向,对文艺繁荣起了巨大推动作用。(3)会议充分发扬了民主,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开得生动活泼,气氛热烈,对繁荣文艺创作、活跃文艺理论的探索和研究,是一种强有力的促进。(4)文联和各协会恢复工作,健全了机构,明确了职责,选举了领导,加强了文艺队伍的组织领导工作,有效地保证了文艺工作的健康政党发,显示了我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光辉前景。

剧本创作座谈会:中国“剧协”、中国“作协”、中国“影协”于1980年1月23日--2月13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剧本创作座谈会。会议就80年以来发表、上演的几个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胡耀邦同志出席了会议,并作了《在剧本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1981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决定,在北京召开了有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有关部门、部队、理论蚧、新闻界、出版界、文艺界等三百多人出席的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会议强调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利于及时克服各种错误倾向。特别是对于那种要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脱离党的领导,搞自由化的倾向,要进行严肃的正确的批评和必要的恰当的斗争。

从第四次文代会到剧本创作座谈会,文艺界的主要成绩与不足:(1)这个时期的文学和我国正在进行的伟大的深刻的政治、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表现了我们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生活风貌,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愿望和理想。(2)这个时期的在人民经历了长期的高压、长期的沉闷之后所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问题(1)少数作家和作品,确实出现了某种程度地脱离党的领导,偏离社会主义道路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2)少数中青年作者,由于他们自己的坎坷经历,由于他们对社会的观察存在着片而性,以致于对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事业看上失去信心,产生了悲观失望,甚至是虚无主义的思想情绪。(3)有一些作品,不是因为作者思想上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而往往是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动摇观望思想,对于人民的事业缺乏坚定的信念。

在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上邓小平副主席谈话主要内容:(1)分析了思想战线党的领导状况。着重指出党对思想战线和文艺战线的领导是有显著成绩的,这首先是要肯定的。(2)谈话深刻阐述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3)谈话阐述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与贯彻“双百”方针,以及贯彻“双百”方针与批评自我批评的关系。(4)邓副主席还指出,对待出现的问题,要接受过去的教训,不能再走老路,不能搞运动,不能搞围攻。

文联主席团扩大会议和作协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于1981年12月在北京召开。

建国以来的诗歌:

建国以来的诗歌创作,可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一)1949--1956年,本阶段诗歌发展的主要特点:(1)歌唱 祖国的新生,抒发自己对党的领袖的无比敬爱的心情,是这一阶段诗歌创作的比较集中的主题。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肖三的《欢呼啊,中国共产党,欢呼啊,毛泽东》柯促平的《高兴我们的五星红旗》,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朱子奇的《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田间的《天安门》。贺敬之的《放声歌唱》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等政治抒怀诗在我国诗坛上产生较大影响。(2)民歌的创作收集和整理工作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战绩。如傣族的《召树屯》、蒙古族的《嘎达梅林》、撒尼族的《阿诗玛》、苗族的《虹》等。(3)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诗人从各自的风格出发,继承借鉴,有力地促进了诗歌创作的兴旺和发。(4)建国后的七年里,在我国的诗歌园地里,涌现出辈辈新人,形成了一支朝气蓬勃的新军。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影响了诗歌创作的发展。(二)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民歌运动,给诗歌发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局面。(三)“文化大革命”十年,诗歌创作和其它文学样式一样,也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反动文艺路线的严重摧残。这个时期出现的“节日诗”和“运动诗”一味为“四人帮”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应景之作,不仅毫无艺术生命力,而且大大败坏了诗风,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四)1976年4月5日,天安门诗歌运动不仅预示着“四人帮的心将灭亡,而且揭开了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崭新一页。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诗歌的内容和有了重大突破。千篇一律的应就之作虽然还未完全绝迹,但已较少出现。最明显的是新诗富有强烈的朝代感和现实生活感。诗歌成了时代的鼓手,战斗的号角,在大量的政治抒怀诗中,贺敬之的《中国的十月》影响很大。再者,诗歌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有所扩大,如这一时期出现的揭露”四人帮”的政治讽刺诗。

郭小川的诗:郭小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建国后先后出版了《致青年公民》、《雪与山谷》、《鹏程万里》、《月下集》、《两都颂》、《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郭小川试诗选》竺十一本诗集。其中,《投入火热的斗争》、《甘蔗林-青纱帐》、《祝酒歌》、《秋歌二首》等可视为诗人的代表作。郭小川的诗歌风格:深刻的哲理、火样的激情、新颖的形式。他的诗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一种对于伟大的党和祖国,伟大的革命事业,伟大的人民军队真诚和挚爱的感情。抒情,充分的抒情,强烈的抒情,由抒情而达到心灵的振动,哲理的阐发,从而构成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他在诗歌创作中,曾先后采用过楼梯式、民歌式、自由体、长句体等多种形式。如果说,楼梯式还是借用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外来形式,民歌体、自由体又为我国许多诗人所常用的话,那么,长句体则为郭小川在诗体方面的独特创造。在评论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文章中,有的称作“长廊体”、有的称为“政论体”、有的称为”新辞赋”。

贺敬之的诗:贺敬之既是我国当代很有影响的诗人,又是一位著名的剧作家。《乡村之夜》是他在41年至42年在延安写的一本诗集。45年他与丁毅合作,写成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解放后,写成了《回延安》、《放声歌唱》、《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诗篇。其中《放歌集》是周扬在第四次文代会报告中给予高度评价的。粉碎“四人帮”后又写了《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他的诗歌特点:(1)在题材内容上,诗人善于把握和表现重大的主题。表现重大政治主题,要求诗人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对现实生活作广泛深入的艺术概括。我们从贺敬之的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能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深入观察和分析现实,把握现实生活某些本质牲。(2)贺敬之的诗歌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3)抒情与哲理交融为贺敬之诗作的又一特色。他的政治抒情诗更多采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

艾青的诗:艾青是一位执着地追求光明的诗人。对于光明的热烈讴歌,已经成为诗人几十年诗歌创作最突出的主题。讴歌光明主题的有《太阳》、《春》、《黎明》、《向太阳》、《火把》、《给太阳》、《太阳对话》、《野火》、《黎明的通知》等诗篇。艾青在诗体形式方面也有明显的特色:如他的自由体:段无定行,句无定字,既无标点,也不押韵。诗人一生都在追求诗的口语美。他是我国现代诗坛上,继郭沫若后又一位杰出的革命诗人,人们称之 为“诗坛泰斗”,成为我国现代诗歌的集大成者。

李季的诗:1945年,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52年,发表长诗《生活之歌》、短诗集《玉门诗抄》、玉门诗抄二集《、》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等。55年,出版了儿童诗《幸福的钥匙》;58年,出版了诗集《西苑草》,长篇叙事诗《杨高传》。《杨高传》是诗人一生中篇幅最长,反映生活规模最大的叙事诗。它通过杨高这一人物,集中表现了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所走过的战斗历程。长诗包括《五月端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玉门儿女出征记》三个部分,第一部写刻划了杨高少年时代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形象;第二部写杨高青年时必名为杨红志,被捕后被救回;第三部写杨红志在建国后在石油战线的劳动热情。

李季的《杨高传》与《王贵与李香香》的比较:总的来说,《杨高传》与《王贵与李香香》相比,杨不及王写得洗炼、和谐,但该诗人物形象比较丰满,时代色彩鲜明,思想境界较为开阔,结构也较宏大,同时运用了古代章回小说和传统说唱文学的表现手法,致使故事情节紧张复杂、迂回曲折。在表现形式上,作者采用的单句基本上是七言体,双句基本上是十言体。这种吸收民歌和曲艺的表现手法,不能不是新诗的一种创新。

闻捷的诗歌特色:(1)闻捷诗歌充满火一般的激情。他对伟大时代充满希望,对崭新的生活包含情趣,对英雄的人民无限热爱。他的诗篇大部分内容是写新时代,新人物、新生活,能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健康的教育。(2)闻捷是新时代的劳动和爱情的歌手。在描写爱情生活的同时,唱出了人们对劳动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心灵。(3)闻捷是一位兼有小说家才能的诗人。他善于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铺叙故事、刻画人物,极为细腻、动人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诗的构思上,他不是胸怀,直接抒写自己强烈的感受,而是通过一个情景、一个场面,加上抒情气氛的渲染,表现出他所颂赞的人物的性格。(4)诗人十分热爱和熟悉新疆人民的生活,并从兄弟民族的民歌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使他的诗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李瑛的诗歌成就:(1)李瑛的市场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写解放军战士生活的。(2)李瑛诗歌的取材,除以反映战士的生活见长外,他还写过农村题材和国际斗争题材的抒情诗。(3)李瑛的诗以细腻精巧取胜,但不显得纤弱,诗中常表现得刚劲豪爽,雄姿英发,给人以新奇的感受,启发人们的想象力,使读者从平凡的事物中看到不平凡的意义。他往往从一事、一人、一物落墨,挖掘出它深刻的时代内容,描绘了它优美动人的意境。(4)李瑛的诗还善于在充满诗情的画面中,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风格开朗,语言明快,储蓄蕴藉。不足之处:有些歌颂新生活的诗,虽然充满热情,但是显得浓度不够;有些诗篇在运用语言上有过分雕琢痕迹,读起来不够亲切,自然。

公刘诗的特点:他早期诗明快、委婉、清新、洒脱,近期诗沉郁、雄放、凝重、辛辣,单从诗艺和技巧说,公刘的诗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1)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事象发现动人的诗意,并通过独特的构思表现出来。(2)他关于运用准确、新鲜、生动的比喻构成鲜明的形象。一种情怀、一种事物,他都力求通过一个或数个美妙的比喻来表现,从而深化诗的情感,加强形象的密度。(3)公刘诗的语言兼有格律体和自由体的长处,节奏灵活跳脱,句式错落多变,而又靠韵律体现出很强的音乐性。选词用语则注意鲜明的色彩感和动静感,质朴中不乏空灵浏丽的韵味。公刘诗的缺点:公刘诗有时形象尚欠丰满,议论色彩过重,这在近期讲作里尤为明显;有时为了追求储蓄的效果,又失诸晦涩;有时因讲坛情奔涌,急不择言又影响了诗的凝炼,或因古今词语交并使用,有碍语言风韵的和谐。

邵燕祥的诗

天安门诗歌:1976年清明节前后,人们从各地自发地汇集在天安门广场,以诗歌花圈作武器,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壮丽的一页。它的重大意义有:

1、天安门诗歌的优秀篇章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时期就开始的新诗与人民革命斗争一同前进的现实主义光荣传统,运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街头诗”,“诗传单”,“枪杆诗”的形式,云点燃人们心中的火焰,揭开了一次挽救党和国家命运的伟大斗争的序幕。

2、就其思想内容来看,天安门诗歌不是一般的文艺作品,它是关系着我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伟大斗争的产物,是人民群众用热泪和鲜血铸成的忧国忧民的壮丽篇章。天安门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虽然极为丰富,所反映的革命斗争精神虽然极为感人,但其基本主题和主旋律却是愤怒声讨“四人帮”,沉痛悼念周总相,它为敬爱的周总理建立一卒“非人工的纪念碑”,也把万恶的“四人帮”钉上永久的耻辱柱。

3、这些出自人民之手的战斗艺术吕,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1)口语入诗,不加雕饰,朴实无华,感情真挚。(2)无体不备,形式多样;古为今用,推陈出新。(3)语言丰富、爱憎分明、关于用比,栩栩传神。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

毛泽东:我国现代诗坛,如果要推盟主的话,当首推毛泽东。他从1923年写《贺新郎》到1965年《念奴娇鸟儿问答》,公开问世的有四十余首,除少数七言律诗,绝句外,多数是长短句。

周恩来:“五四”以前写的传统旧体诗《春日偶成》、《送蓬仙兄返里有感》等七首,风骨开张,才气横溢;“五四”以后转向新体诗,所作的《生别死离》等诗也是卓有成就,不同凡响。

朱德:7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的《朱德诗选集》,收入诗人历年所写的近百首诗歌。尤以写于抗战时期的《出太行》、《太行春感》、《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和写于建国以后的《登南高峰》、《喜读主席词二首》、更为脍炙人口。

董必武:“董老善五律”,这是毛泽东同志对董必武诗歌的评价。一生中写了一千多首待,从中选出三百余首编成《董必武诗选》。他的古诗、近体诗有不少佳作,尤以五言律诗更为突出。

陈毅:是位全国知名的“将军诗人”他一生中写了大量的诗词,现存尚有七百余首。

叶剑英:“剑英善七律”,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叶剑英诗词的评价。近年,继诗词选本《远望集》之后,《叶剑英诗词选集》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两书共收入一百余首诗词。从写于一九一五年的《油岩题壁》,到写于一九八一年的《八一年春节》,创作时间长达半个以上。

怡人香 [2004-9-4 10:46:45]

建国以来散文的特点:

1、散文创作队伍空前壮阔。沸腾的现实生活激发着人们的创作热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绝、丰富多采的素材;而散文,由于形式短小灵活,使用方便,更为众多的人所喜爱。

2、发挥“文学战线上的轻骑兵”作用,迅速及时地反映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当前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是当代散文的突出特点。

3、具有崭新的内容和昂扬的时代精神。

4、体裁样式的发和作品风格的多样化,同样是当代散文的重要特点。散文的体裁本多种多样的,如报告文学、游记、速写、回忆录、杂感、随笔、小品、日记通信、序跋文字等,都属于这个家族。

建国以来的散文的主要缺点和不足:

1、它反映生活还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本来,在现实生活中,散文是可以纵横驰骋的文体,古今中外,上天下地,无不可以成为散文抒写的对象。但是,建国以后的十七年中,特别是“四人帮”时期,散文创作在题材上却多所禁忌,远远没有充分描画出我国江山多娇的自然风貌和丰富多彩有社会生活,更没有能够把笔锋大胆地探到现实生活的纵深,提出重大矛盾和重大问题来影响和推动我们的生活。这种善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最近几年中虽有改变,但除了报告文学产生一批影响较大的作品外,其它散文品类还没有产生引人注目的作品。

2、散文的风格还需进一步多样化。

杨朔的散文:建国后,杨朔的散文集有《万古青春》、《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等。特点:

1、热情歌颂普通的工农兵群众、通过对生活中东鳞西爪的平凡事物的抒写烘托时代的特征。

2、杨散文描画人物贵在笔墨不多而神态宛然。

3、杨朔不 是孤立地描写人物,而通过人物形象的勾勒显示生活的一个侧面,从而展现更为广阔的时代特色。

4、杨朔散文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诗意葱茏,沁人肺腑。他继承并发展了朱自清散文努力寻求和表现诗意的风格,“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5、杨朔善于将外境的生动描画与内在情思的抒发结合起来,创造具有情景交融之美的意境画面。

6、杨朔散文的意境常常用托物言志的比兴手法来创造。

7、严于剪裁布局,玲珑精巧,是杨朔散文结构艺术的重要特色。

8、杨朔散文还特别注重形状和结尾的构思。

9、杨散文的语言清新优美,简洁精炼,使人低徊吟诵,不能忘怀。杨朔散文艺术上的不足之处:笔调、色彩不够多样化,构思多袭“卒显志”的套子,路数显得单调,文字上也有斧凿痕迹。

刘白羽的散文特点:

1、刘白羽散文具有鲜明的革命主题、强烈的时代精神,艺术上多姿多彩的表现手法和浓郁的抒情色彩相结合,从而呈现出雄浑壮阔、热情奔放、生活画面美丽动人、革命浪漫主义浓厚的特色。

2、擅长抒发强烈的革命感情。

3、结构富于变化,纵横开阔,波澜层迭,格局上具有汪洋恣肆之妙。

4、他的散文构成波澜常用“对照”和“反复”的手法。

5、刘白羽散文语言色彩绚丽、声韵铿锵,气势雄浑,犹如宫殿楼宇,具有富丽堂皇的绚烂美。总之,刘白羽的散文常于哲理思索中含深沉,于感情喷薄中露豪迈,于结构严谨中显跌宕,于豪辞壮语中呈绚丽,这些形成了他散文的基本特色:雄浑,豪放,深沉,强烈,富丽堂皇。缺点:有时对生活的观察尚欠辩证眼光,易为一时光明的表象所迷惑,而不能看清隐蔽着的问题,因此,他的有些作品只能产生短暂的影响,而缺乏历久不衰的生命力。在艺术上,感情的渲汇有时失去节制,含蓄不够;有的作品议论过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描绘较薄弱。

秦牧的散文:特色:

1、取材广泛。

2、知识丰富。

3、联想深广。

4、语言亲切。缺点:有些抒情之作往往因涉猎材料过多而显得知识性有余和抒情不足。另外,有些文章取材过“富”,似有不忍割截之嫌;而同一材料,又往往异文互见,给人以雷同之感。

巴金、冰心:在现代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作家中,解放后比较多产,又影响较大的散文作家,要称巴金和冰心了。巴金的散文特点:

1、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姿。有歌颂英雄人物的,有怀念战友的,有抒写对新生活感受的,还有描写异国见闻、中外友谊的。这些作品都以各自不同的主题,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的赞颂,对故友的怀念,对国际友人的觉悟厚意。

2、感情真挚朴实,笔调热情奔放,娓娓道来,使人感到亲切。巴金的散文的缺点:正象作者自己在《谈我的散文》中所指出的,他很“象一个多嘴的年轻人,一开口就不肯停,一定要把什么都讲出来才痛快。”这说明在执笔为文时,节制不够。这样也就带来了太直太露的缺点。冰心散文的特点:构成冰心散文鲜明风格和艺术特色的主要格调,是文笔清丽、寓意深远,以女作家独有的细腻和天真的“童心”,象无声的春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温柔亲切,晶莹动人。《樱花赞》可视为她的代表作。冰心散文的缺点:和巴金的放得太开相反,有的篇章却令人有收束得过于急促之感。还有散文,构思一般化,显得创新不够。

吴伯箫、曹靖华:《记一辆纺车》很能体现吴伯箫散文的独有特色。它写于一九六一年二月,和《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等构成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既总结了作者的思想,也总结了作者的艺术。这篇记叙性散文,用纺车作为引子,引出延安大生产运动,以纺车作为中心,组织有关纺线的劳动场面,放得开,收得拢,挥洒自如。在语言上,大量地运用比喻,不仅贴切优美,而且能启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内容表达得更为真切、动人。作者不仅把纺车看成是劳动工具,而且看成是战斗武器,不仅看成是物,而且看成是人。一一比做旅伴和战友。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同时运用反复的手法,结合对偶或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这篇作品在语言上的节奏感。曹靖华:一九六一年以前的作品,一般不大注意词彩的追求,歌颂新中国、新社会的热情压过了形式,内容虽然极其实在,似乎不大注意精巧的构思。自从《花》发表后,他的散文,不论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从《智慧花灿如锦》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生活困难、斗争艰险的风貌,想读书而又不可能得到时间的急切心情。缺点:有的写得过于平实,罗列史实,来于考据,有失散文之妙。

碧野、袁鹰、何为:(一)碧野建国后的散文不仅描绘出奇丽迷人的自然风景,而且热情地歌颂了人们改造自然,创造新生活的伟大斗争业绩,他将描写对象选择在西北边疆和鄂西山区。他的散文笔墨清丽,情思悠长,在布局结构、剪裁构思上较多地带有小说的特点。善于调动比喻、拟人、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段,使写景状物言简意赅,生动鲜明,足见他锤炼字句的工力。不足之处:他往往用写小说的手法来写散文,造成笔墨不够精炼。此外,他的散文在题材上也不够开阔。(二)袁鹰: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写法也较多样,比较讲究构思、注重抒情之外,还常喜欢借助古典诗词中的名句点染气氛,加强其思想的深刻意义,有时借此言彼,另拓新意,凝结了深邃隽永的战斗风格。不足之处:有的散文构思上显得一般,写得缺乏深度,有少数篇章受“左”倾错误影响的痕迹明显存在。(三)何为:何为的散文,善于选择日常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给予绘声绘色的描写,他的散文较近小说,又具有构思隽永,文学别致的特点,往往通过看来极为单纯的事件,来展示人物的美好心灵。粉碎“四人帮”后作者又焕发了一些新的发展,不仅题材范围有所扩大,而且艺术上也有新的突破,由原来的通过故事来写人物,发为以记事为主,结合抒情和议论,笔墨更为洒脱,意境更为深远,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语言生动凝炼,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神思飞扬。

徐迟的报告文学:徐迟是当代名作家,也是一位诗人和翻译家抗战时期他创作并出版了诗集《最强音》、散文《美文集》,特定集《狂欢之夜》。翻译了雪莱的《明天》,荷马的《依利德选译》等。五十年代,他写了许多作品,诗集有《战争、和平、进步》、《美的神奇,丰富》、《共和国之歌》,论文集《诗与生活》,特定集《我们时代的人》和《庆功宴》62年,发表了报告文学《祁连山下》。65年写了以汉剧名伶魏紫和姚黄的故事为内容的《牡丹》。粉碎“四人帮”后,写下了歌颂王铁人的报告文学集《石油头》,以后又写了《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流的涡旋中》。徐迟报告文学的特点:

1、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者不是孤立地进行描写,而总是把他们放在特定的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来突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徐迟是一位描写人物的老手,他没有在堆积如山的材料面前眼花缭乱,他善于通过人物性格的外在表现,深入到他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和个人生活的全部经历中去,从而探索构成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

2、报告文学要求严格的新生事实,但并不排斥作者在描写人物或事件时对素材进行必要的提练、剪裁和选择,从而强调和突出主题和人物的本质。

3、徐迟是一位老诗人,他常常以诗人的气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新的意境、新的天地。语言运用方面也有突出特点。他不仅从劳动人民中和外国文学中学习了不少有表现力的语言,而且还善于继承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骈文句法的运用就是一例。

魏巍:魏巍是当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抗战期间,他不仅写了几十首短诗、街头诗,还写了《黎明风景》这样的著名长诗。《雁宿崖战斗小景》是影响较大的报告文学。解放战争时期,他写了《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等优秀诗篇和一些报告文学。50年赴朝,写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士和祖国》、《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等许多优秀文艺通讯。他的报告文学其思想和艺术特点有:

1、根据革命的需要确定和表现具有重大意义的深刻主题,是他报告文学的特点之一。

2、人物是报告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魏巍在人物塑造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塑典型人物过程中,作者不是采取现象的罗列与堆砌,而是从无数的事迹中选取最本质、最有代表性的事例。

3、把叙事、抒情和议论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是魏巍报告文学的另一特点。

4、魏巍的作品获得成功,和他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是有直接关系的。

刘宾雁:刘宾雁的报告文学在当代是独树一帜的。它在思想上的最突出的特色是:在革命现实主义原则的指导下,真实地反映生活,大胆地“干预生活”,深刻地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从而为人们“探明前进路上的雷区”,指出生活激流中的暗礁。;将精辟的政论、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人物描绘结合一起,是刘宾雁在艺术上的最显著的特色。;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刘宾雁艺术表现的一个特点。

当代文学笔记资料 篇2

(一) 英美文学教学的意义

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有着这样的规定:提高学习者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能够运用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等, 使学习者的语言基本功更加扎实, 提高人文素质, 增强学习者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及西方文学的理解。因此, 英美文学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向学习者介绍英美文化的形成及英美文学的诞生, 使学习者在认知了解、理解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英美文学作品的写作目的、写作技巧及思想内涵, 从而培养学习者对英美文学兴趣。

英美文学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 经历了时间的洗礼, 从写作模式上来看, 英美文学经历了盎格鲁-萨克逊主义、人性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阶段。英美文学在人文、交际、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提供了优秀的素材和背景, 为培养学习者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英美文学教学手段的现状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 讲英美文学的教学手段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手段可以称作“填鸭”。教师在课前选择好作品, 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等做好收集, 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将知识直接灌输给习者。第二种手段可以称作“引导”。教师让学习者在课下对作品进行预习, 使学习者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见解, 在课上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学习。第三种手段可以称作“辅助”。教师仅仅在学习者需要的时候给出必要的辅助和协调, 给学习者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发的模式对作品研究学习。

二、影像资料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价值

(一) 相关学术思想的简单回顾

这一领域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包括:梁洪兰 (2005) 发现, 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着课时效益差、学生阅读困难大等问题, 因此提出运用多媒体教学与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相结合。唐静文、林芸 (2008) 指出, 应确保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 确保以学生为主体, 确保教师、学生、教材及多媒体的有效结合。王艳玲 (2010) 对利用多媒体资源的辅助作用促进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 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进行了分析。

从整体来说, 多媒体化的影像资料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还没有得到全面而有效的使用, 相关的研究还没有得到专业性的认可, 对于影像资料对英美文学的现实意义还没有得到全面深刻的认识。

(二) 影像资料对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价值

1、对文本的超越

影像资料能够使枯燥的文字信息以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 使学习者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从而有效地消除学习者对枯燥知识的抵触情绪, 在愉快轻松中有效掌握知识要点。目前, 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的学习者大多都是80、90后, 他们生活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 对信息的获取大多通过媒体, 因此对文字信息内容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影像资料能够把过去抽象的信息变为现实具体且更具有直观性的信息。在英美文学课堂上导入影像资料, 能够使学习者以压缩的语言、文学及文化等方面的大量信息获取知识, 以更易接受的声音, 动画, 文字为载体来传递信息, 提高了传统文字教学的效率。

2、对时空的重塑

由影像资料改编后的文学作品能够为学习者构建起了一个新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 不同的时空转变化为瞬间, 遥远的距离转变为一瞥, 历史也如时间一样一晃而过。同时, 影像资料对文学作品的改编, 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解释, 更要体现制作者对其全新的诠释。同时, 这些影像作品也必须经受制作时代社会对其的检验。因此, 影像资料是作者及制作者、成书时代以及制作时代的双重折射。从这个角度来看, 影像资料为学习者进行了时间、空间的重塑, 能够引发其对现处时代的深层的思考。

这种时空的重塑, 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具创造性的环境。传统教学的一个不足之处, 即教学环境的枯燥性束缚了学习者对知识获取的迫切性。在英美文学课堂上适当使用影像资料, 可以使学习者对现在日益发展的世界和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信息时代学习者适合的多模态特征

在信息时代, 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代的学生, 早已在学习中呈现出了明显的多模态特征。所谓多模态学习, 是指充分利用教师宣讲、黑板、传统教材、多媒体, 移动工具等手段的综合学习模式。无法否认的是影像资料具有信息综合性强、内容丰富充实、高效便捷、覆盖面广等特点, 因此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教学。

以学习莎士比亚有关作品为例, 传统的作品文本并不能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本意及意图。如果能够在课堂上播放《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亨利五世》、《莎士比亚》等电影的片段, 就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信息, 使他们全面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师生没有频繁的互动, 课堂气氛沉闷。在影像资料的帮助下, 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产生新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对作品进行个人的理解分析。此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影像资料的内容主旨进行辩论探讨, 从而增强师生的互动, 有效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习者轻松愉快的学习。

5、多重教育目标的实现

影像资料教学手段的引入, 使课堂变得现代化、多元化和立体化, 有利于实现全方面, 多角度的教育目标。

(1) 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影像资料的引入, 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者对英美文学各个方面的理解。影像资料不仅仅向学习者提供了文字信息, 更能提供声音, 动画, 背景等元素。在这些层次的元素中, 学习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对所学知识产生一个全面的直观的了解。

(2)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孔子曾经说过, 教学相长。俗话说, “要想交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必须得有一桶水。”英美文学教师要想给予学习者更好的教育, 就必须在作品研究, 对比分析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影像资料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问题及作用

(一) 影像资料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多媒体教学进入各高校课堂的时间还较为短暂, 却已经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广泛的好评。从它的优点来看, 影像资料能够提供给学习者更为地道的英语来满足他们对于学习英语的良好愿望。从它的不足来看, 有些学生忽视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的原始用意, 更多的在意它的娱乐功能。多数的教师能够有效的运用影像资料的优势, 而有的教师却利用影像资料的消遣性来试图减轻自己的工作量。

(二) 英美文学教学中用影像资料辅助所引起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和上课时间有限的矛盾较为明显。一般来说, 英美文学每周大概为2-4课时,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习者接受更多的教育内容, 就必须从思想和教育方式上面来进行改良。

2、教育方法没有做出很大的改变, 有些教师虽然也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上加入了影像资料, 但却没有在自己的教学方式上面做出相应的改变, 他们仍然采取的是很传统守旧的教育模式, 把自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传递给学习者。

3, 、教师的知识结构没有达到要求。把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并不是要降低教师的水平, 恰恰相反, 这是要求教师具备语言、传播、文学和影视制作等其他领域的知识。就现在来看, 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的知识的广泛度、精准度和结构深度等方面都未能达标。

(三) 影像资料在英美文学教学的优化方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学资料只是辅助载体, 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应该在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创新思路上进行优化。1、把学生作为主要对象。教师要适当的考虑学生的想法和需求, 利用影像和教育资料进行演示和信息交流传递, 以达到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更深一层次的鉴赏。2、以教师为主要对象。教师要在完善自己知识结构和教学技巧的同时, 把自己定位成学生心目中的主导者, 课堂教学中的管理者和组织者。3、不断增强影像资料的资源建设。在学习者和老师的配合中, 构建英美文学影像资料网路主体, 使学习者在课余时间也能有所获益。

四、结束语

英美文学具有作家风格多元, 作品种类繁多, 文学流派多种, 文化背景丰富等特点, 教学的难度很高。影像资料能够让学习者从听觉和视觉等方面感受英美文学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 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改善学习效果、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总之, 将影像资料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想法很具有独创性, 其有效实施也是具备充足的条件, 只是应该充分考虑它的优势和劣势, 扬长避短, 使英美文学以更易接受的方式得以发扬。

摘要:在英美文学的教学活动中影像资料能够起到有益的辅助性作用。它能够改变文本选读型教学的单一性, 为学习者理解和学习英美文学提供一个全面立体的空间, 从而引导学习者走向更深层次的主题赏析。在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 解决英美文学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等方面, 以影像资料为内容构建英美文学的教学网站能够更有效的体现它的优势。

关键词:影像资料,英美文学教学,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彩荣.试谈英美原版电影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辅助作用[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 (03) .

[2]孟育凤.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 2007, (06) .

资料随身带 手机笔记用有道 篇3

界面简洁文本编辑很贴心

有道笔记的主界面借由颜色差异划分开不同功能的分区。这些功能区包括“新建笔记”、“同步”、“全部笔记”和“笔记本”等,有利于快速找到想要的功能并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同步到手机的笔记内容中含有加粗、下划线等文本格式时,如果我们单击界面下方的“编辑”按钮,可对该笔记进行编辑。有道笔记Android版可以针对特定格式的RTF文本显示和编辑(如图1),强化了笔记的个性化编辑功能。

智能纠偏图片信息自定义

在编辑笔记的过程中,时常需要用拍照来记录相应信息,比如记录会议中的投影、黑板板书、拍照保存名片或其他文本信息(如购物小票、工作便签、日程表)等等,不过,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不少朋友会发现当前拍的图片可能有歪斜现象或存在繁杂背景,补拍的话要花费大量时间。有道笔记的图像纠偏功能,可以自动对手机照片纠偏并屏蔽繁杂背景,从而可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清晰度。

安装后启动程序,进入需要插入图片的笔记并设置好插入点,点击界面下方的照相机状图标,对要插入的图片拍照。拍摄完毕后在接下来的界面中点击“插入”按钮,在出现的界面中,点击“图像纠偏”按钮,拖动调整方块的四个点框住要插入笔记的图像部分,最后单击界面右下方的“√”图标,在纠偏同时去除了冗余部分的图片效果将会出现在屏幕上(如图2)。点触“完成”按钮,即可将图片插入笔记中,如果不满意,可点触“重来”按钮,重新调整图片。

分类明晰摘要、排序很方便

同其他版本相比,有道笔记Android版还增加了对笔记本分类的支持,用户可以利用不同的笔记本对笔记内容进行分类管理,在新建笔记时可以选择已有的笔记本进行内容存储,进入笔记本列表还可以看到不同笔记本中存储的笔记数量。

点击打开笔记本之后,该笔记本内的所有笔记会按最后修改的时间排序,新近修改的笔记会被排列在靠上的位置。有道笔记Android版的笔记列表采用摘要浏览的展示方式,用户可以在笔记列表页面直接了解笔记的名称、最近访问时间、部分文本内容及图片缩略图,便于迅速判断是否自己寻找的目标笔记(如图3)。

读书笔记资料 篇4

(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漓江出版社,2009.10第7次印刷,第97-98页。)

D消除抵触情绪

与学生相处,有一个原则应该遵守,那就是永远不以学生为敌!即使学生对自己充满敌意,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浑然不觉,以平常心待之,无论学生以怎样复杂而疑虑的眼神看我,我都以纯净的目光去打量他们。我们常说,要赢得学生的信任,需要先和学生建立感情。作为一般原则,的却如此。但教育的复杂性在于,许多时候一般的原则并不能适用于特殊的学生。比如,对于黄雅韵这样的学生,这个原则就不适用。开学不久,我感到黄雅韵果然故我事先所料是一个对周围比较冷漠的人,而且她有着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有很强的自闭心理,这样的学生想要走进其心灵,的确不那么容易。而且,对于一个已经对我有排斥心理的学生,在没有获得她好感之前,绝不主动找她谈心。对于不信任我的学生,我如果主动和他们套近乎,矫揉造作地建立感情,只会让他们更加警惕,相反我应该漫不经心地和他们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中渐渐消除其戒备心理。在这过程中,我伺机出击。„„我们就这样自然而言的书信来往,在信中,她几乎没有附和我的话,更不说表示感谢的语言了,更多的是她对周围世界的批判和对我的质疑,但正是

在这种批判和质疑中,她不知不觉的向我敞开了心扉。我同样也直言不讳地亮出了我的观点,对于我不敢苟同的观点我绝不迎合,而是认真地与她讨论。结果,我们的交流越来越深入。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真诚有时候比感情更重要。感情和真诚当然是有联系的,有时候甚至是一个东西,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感情需要时间的积累,而真诚只需要当即把心掏给学生;感情更多的时候通过温馨的话来表达,而真诚需要坦率,包括很尖锐但很真实的语言。事情证明,正是通过真诚,我铺设了一条通往她心灵的道路。我曾想过是不是该找她谈心了,但我最终没有找,我不希望和她的谈心有一丝不自然和勉强。我还在等待,等待她的主动。„„我们已经习惯与这样评价教育:一个学生被老师“改造”“转化”了,才能算是教育的成功,否则就是失败。不对,不管读者是否相信,从一开始接触黄雅韵这样的学生开始,我就没有打算要“改造”“转化”她的企图,不只是因为对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企图和做法注定是徒劳的,而是因为这违背我的一个信念:任何一个人的灵魂都是自由而独立的,只要在行为上不妨碍他人的生活,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人为地去塑造别人的灵魂。重要的是沟通,沟通本身就是目的。彼此做一个倾诉者,同时又是倾听者。师生双方都不要想着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同时又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并且不知不觉地受着对方的影响。教育的成功,也许正是这不知不觉之中。对于教师来说,这更是一种幸福。(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漓江出版社,2009.10第7次印刷,第103-111页。)

早恋问题处理

处理早恋问题的几个原则。

一、尊重学生的心灵。就是说,要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要知道,生命到了一定的季节,就会发芽,就会开花。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多一份理解。

二、走在学生情感发展的前面。优秀的教师,不应该仅仅在问题出现后才不得不充当消防员,而应该主动引导学生成长的航向。因此,我们要在学生还没有出现朦胧情感之前,就主动对他们进行爱情教育。

三、把爱情教育视为人格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假如我们的学生在高中三年都不会出现早恋,我们还应不应该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呢?当然应该!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的妻子、丈夫,未来的母亲、父亲,我们的教育要给他们一生健康的精神世界,进而给他们一生的幸福。

四、帮助学生树立高远的志向。爱情虽然是美好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相爱更是纯洁的,但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在这个年龄阶段,自己最该做的事是什么,进而做出明智的选择。我常常跟学生们说:“我们和他们不一样!”这里的“我们”,就是指有理想有志向的学生。而“他们”,则是那些胸无大志甘于平庸甚至堕落的同龄人。在同样的时间里,怎样度过每一分一秒,就把“我们”和“他们”区别开来了。我反复跟同学们说,不要用明天可能的爱情幸福来赌一去不复返的今天。生命在这个季节的确会开花,但开花的最佳时光并不是现在。只有把握好现在,做现在最该做的,才能拥有未来真正的幸福!

五、引导学生做自己感情的主人。我们不可能随时守着学生,更无法干涉他们的内心活动。所以,关键是要让学生随时自己提醒自己,随时用高远的志向战胜自己。所谓战胜自己,就是不断同自己的弱点作斗争,不断克服自己心灵深处可能有的自卑和懈怠,进而不断创造出新的成绩或取得新的进步。

六、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没一个学生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同样处于朦胧情感中的少女也有着不同的具体情况,在这里,没有统一的处理标准,需要的还是因人而异。对张长春,我只是给他指引,然后

让他自己解决,我绝不介入;对于郭丽雯,只需淡淡地点到为止,纯洁而有上进心的她,自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夏江南,我真诚而直言不讳地指出可能出现的后果,然后给他以信任,期待着他理智的回归对于黄雅韵,她对外班学生的爱恋以来没有公开张扬,二来也没有明显影响学习,而且她的特殊性格很可能需要爱情的滋润,因此,我装作不知道对于付锐,我则武断地要他冻结那份情感,以未来的大出息大事业将他引到对优异学业的追求中。

在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越来越感到一种压力,一种来自教育学生的压力。随着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新的教育形势,对老师提出的新的要求。现阶段,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与学生心灵达成默契,这是应深入思考的课题。

魏书生、卢勤、李镇西等教育专家,为揭秘初中生心灵世界起了很好的引航作用。他们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学生是与学生心沟通的重要前提。也就是教师要首先对学生有爱心,有与学生平等的思想,这样才能为学生吐露心声创造良好的氛围。魏书生的民主教育思想,体现在课堂上,体现在教学管理中。卢勤的教育思想主要得益于爱心,她讲的故事能让罪犯当场落泪,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情感氛围。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比较大,有时会产生偏激行为。这时对学生最忌一味责罚,可能会事与愿违,应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心理疏导。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必须承认,学生青春期犯错是很正常的事,不要大惊小怪。学生出现早恋、上网成瘾等诸多问题,有社会原因,有家庭原因,当然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因为如果只注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储存器,机械地灌知识,他们一定会非常厌恶这种枯燥的生活,再加上许多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学生有时无处找人倾诉,可能会出现早恋问题,甚至出现网瘾,借以渲泄自己内心的苦恼。学生并非生活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他们的思想难道一点社会影响都不受?作为老师,要找出学生出现问题的思想根源,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使其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前进。

学生总希望老师在学习,生活上帮助自己,成为自己的朋友。老师要学会运用多元化手段评价学生,切不可因为学生成绩差,认为该学生无可救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评价应注重综合素质,多方面培养其在人生、求知方面的自信、自强。有时,我们应该承认学生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有时一句、一次鼓励的话能对学生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老师的教育不能仅限于学生一时的得与失,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教育。

老师应不断进行思想修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老师不但能以渊博的知识引领学生,而且还能以科学、规范的教育行为熏陶学生。学生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不能说与我们毫无关系。如果我们的课堂内容再丰富一些,可能不会出现更多的学生厌学、看闲书等消极行为;如果我们利用宝贵的时间,再多一次与学生沟通一次,可能不会出现学生学生早恋、上网成瘾等方面的问题。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篇5

1.1949年7 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并且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这次大会被一般的文学史著作称为“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2.潜在写作的开端:《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这是一篇奇异的手记式的散文。

1954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被看作是新的战争文化规范下当代战争小说的一个重要收获,它保留了这一时期战争小说的许多特点。

3.《红日》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更重要的贡献还在于:在应和时代共名的同时,小说在战争观念和小说美学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性和探索性。

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最早酝酿于1956年4 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5.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年9 月号。从小说的文本实际来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虽然具有揭示官僚主义现象、“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真倾向,但它更是一篇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原发点

6.老舍从60年代初开始创作的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正红旗下》属于其最为成熟的作品之列。

7.食指:知青诗歌第一人。

8.黄翔属于最早的诗艺探索者之一,写于1962年的一首《独唱》已显示出他的特立独行的性格。

9.《神的变形》是一出小小的诗剧,诗剧有四个人物:神、魔、权力、人。

10.食指的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16与赵振开的小说《波动》,标志着年轻一代不但在精神上从“乌托邦神话”中觉醒,而且尝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

11.“三只报春的燕子”:白桦的剧本《曙光》、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12.顾城的《一代人》它以一组单纯的意象构成了对刚刚过去的文革岁月的隐喻。

13.“改革文学”经历过一个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自1979年夏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的脱颖而出,“改革文学”开始了它的发轫期。

14.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在一个爱情故事的框架里,凝集了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生活变动的诸多信息。

15.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

16.著名的“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

17.被称为“中国当代商业写作第一人”的是王朔。

18.女性文学的主张者认为“90年代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便是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

19.翟永明在1984年完成了她的第一个大型组诗《女人》,其中所包括的二十首抒情诗均以独特奇诡的语言风格和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了文坛。

20.茹志鹃是50年代少数几个用短篇小说的形式来描写战争的作家之一。对战争的关怀和理解都别具一格,专注于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与交流。

21.“文革”后文学的现代意识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70年代中期的青年诗人食指和芒克、多多、根子等人为主要成员的“白洋淀诗派”

二、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 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2、“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等,这些年轻诗人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朦胧诗”的三个美学原则,即“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赴。”

3、第三代诗人:第三代诗歌(或称作新生代诗歌)主要包括出生于60年代的一群青年诗人,他们以50年代的第一代诗歌和“文革”中诞生的第二代诗歌(即朦胧诗)作为反叛对象,竞相以宣言式的、横空出世的方式出现在文坛上,他们在短短两三年之内发起成立了上百种诗社和流派,可以说是构成了当代诗歌中最为喧哗热闹的景观。第三代诗歌的总体特征是呈现出一种复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景观,即“让每个人自己成为一种文化和意义源头”。完成了诗歌的个人化和带来了语言的的狂欢。

4、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等。

5、先锋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文学中激进的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新写实小说:

6、样板戏:自“文革”开始到70年代初,“革命样板戏”是官方提倡最力、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便在江青的直接干预下开始了样板化的过程它首次将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八个“革命现代样板作品”.在样板戏的推行过程中,还形成了“三突出”、“三结合”“主题先行”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创作观念,这些“理论”的强行推行给文革期间和文革后很长时间内的中国文学创作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7、潜在写作: 这个词是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文革”期间老作家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8、《百合花》:短篇小说《百合花》9 写作于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争的高潮时期,在高度政治化的时代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相比之下,战争硝烟之中的淳朴真挚的人际关系则更加令人怀恋。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百合花》的清淡、精致、美丽,在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

9、“白洋淀诗派”:“文革”后文学的现代意识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70年代中期的青年诗人食指和芒克、多多、根子等人为主要成员的“白洋淀诗派”,其社会起源与个人起源都与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个人经验有关,这些年轻诗人都有一个由信仰的狂热到理想破灭后坠入绝望的共同的“文革”经历,是这一代青年中最早觉醒并进行反思的一群。

10、寻根文学: 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11、新写实小说:1989年3 月,《钟山》杂志隆重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刊,从而使一些早已在默默创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众人瞩目的前台,其中的代表有池莉、方方、刘震云、范小青等。,“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和实践者开始追求生活的本来面目,力求不再对生活作人为的矫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热衷于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并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主张之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新鲜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三、简答题:

1、简述你对反思小说的评价。

1、作家不再像“伤痕文学”作家那样直接表现痛苦的历史和私人情感,而是表现出一种痛定思痛的努力,对“文革”这场历史灾难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深入。

2、与“伤痕文学”相比,“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历史的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这种揭露性的内容和思想特色也成为反思作品吸引读者的最主要的因素。但也因为这批作家的理性主义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反思”的历史范围也局限在一定的政策之下,而且大多数是以苦尽甘来的“大团圆”为结局。所以,从“伤痕”到“反思”,反映了“文革”后文学与现实环境的第一场冲突龃龉以及随机转形。

3、反思”作品的一个共同艺术特征是突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作家们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中篇小说的形式,客观上却是中篇小说一度空前繁荣的主要成因采用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叙事线索的结构和表现方式,这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传统带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面对劫难的反思有两种不尽相同的叙事立场。

2、简述政治抒情诗的创作特征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政治抒情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对新政权及其领袖人物的直接歌颂上,这也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中所没有的因素,大约先是抗战环境促使一部分诗人对灾难中的祖国的颂扬,进而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民间文艺中出现了对地方政权和领袖人物的颂扬,有些诗人(如艾青、徐迟等)也初步尝试了歌颂题材的创作。0年代以后,“为满足表现‘新的人民时代’的题材与主题的要求,‘颂歌’便进一步发展为诗歌创作的普遍范式。最典型的例子是“五四”时期的著名诗人、自由诗体的创始人郭沫若,用自由诗形式来写颂歌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少,语言上往往表现出“江河不择细流”的泛滥风格,散文式口号式甚至语录式的叙事句比比皆是,以宏大叙事来重新创造诗歌的巨无霸形式;

3、简述寻根文学的内容及显著特征

“文化寻根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国家意志和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所谓“文化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的《棋王》等);

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如张承志的《北方的河》);

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这虽然还是启蒙主义的话题,但也渗透了现代意识的某些特征。

由“寻根文学”作家创造出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大都生发于作家主体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除了这类对人格境界的审美塑造,“寻根文学”体现出的另一种新的文学思维,即对人类生命本体和生存方式的关怀。

4、简述你对伤痕小说的评价。

.“伤痕文学”以显明的立场表达了对文革的彻底否定及对相关现实问题的揭露和批判,这种真挚而深切的现实情感在广大群众中获得响应,成为改革派否定“凡是派”的威力巨大的武器。他们从最初的对文化大革命的反省、否定,揭发它的罪恶性,进而对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弊病给予大胆的暴

露,他们把满腔的政治热情和审视现实的批判目光结合起来,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投向社会上与人民群众的意愿所不相容的阴暗面。可以说文革后文学是以批判文革、揭露社会弊病的“伤痕文学”作为其开端的,这正是“五四”新文学现实战斗精神再度高扬的标志。

5、简述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朦胧诗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朦胧诗”的三个美学原则,即“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赴。”另一方面,在“朦胧诗”的成熟形态中,“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内在机制明显地起作用,蒙太奇、隐喻、反讽等手法为知识分子的集体经验提供了个人化、风格化的聚焦点;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和意象的审美张力则构成意识冲突戏剧性的对象化,这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经验的审美表达。

6、简述残雪小说的艺术特征;

残雪的小说是文革后文学创作中非常独特的存在。她用变异的感觉展示了一个荒诞、变形、梦魇般的世界,阴郁、晦涩、恐惧、焦虑、窥探和变态的人物心理及人性丑恶的相互仇视与倾轧,在她的作品中纠缠在一起,不仅写出了人类生存的悲剧,而且写出了人的某种本质性的丑陋特点。残雪小说的这一特点与西方现代荒诞小说似乎很接近,但其传达出的生命本体的苦痛、涌动出来的对生存的深刻绝望和绝望边缘的呐喊和挣扎,绝不仅仅是对西方现代荒诞小说的简单模拟,而是与她所生存的现实、所经历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现实中所叙述的场赴常常使我们想到文化大革命。当残雪把生存的荒诞体验和绝望感受落实于具体的时空背景下时,她对于人性丑恶于残酷的揭示就具有了一种强烈的现实战斗精神,就有了试图改变这种处境的社会性使命。“心中有光明,黑暗才成其为黑暗”

论述题

1、试论述《茶馆》的艺术特色或创作特点:

老舍的《茶馆》12是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杰作,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表现了五十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赴,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的局面。《茶馆》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在结构上,《茶馆》采取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这样的结构本来容易变得松散,老舍克服了这方面的困难,剧本以“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14 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暗示着时代的发展,从而使得剧本紧针密线,形散神凝,以貌似平淡散乱的人物、情节织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相。

2、请结合作家作品谈谈当代“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作为文学创作现象的“新写实小说”与“先锋小说”同时产生在80年代中期,大约是在“文化寻根”思潮以后,江苏《钟山》杂志从1989年第3 期开始设立“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栏目,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在该栏目的“卷首语”中从理论上将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写实小说是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的拒绝和背弃,它最基本的创作特征是还原生活本相,或者说是在作品中表现出生活的“纯态事实”.无论是还原生活本相,还是纯态事实,其实都只能看作是作家故意选择的一种相对“客观”的创作态度,但其意图所在却明显是要清除观念形态(尤其是政治权力意识)对现实生活的遮蔽,消解强加在生活现象之上的所谓“本质”,以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为达到这一效果,新写实小说在创作方式上有意瓦解了文学的典型性,以近似冷漠的叙述态度来掩藏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可以说新写实小说的革新意义,首先就在于使生活现象本身成为写作的对象,作品不再去刻意追问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而关注于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及生存中感性和生理层次上更为基本的人性内容,其中强烈体现出一种中国文学过去少有的生存意识。这种回归到人本身的生存意识最早体现在80年代中期王安忆、刘恒的小说创作中,在著名的“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及承续其后的《岗上的世纪》等小说中,王安忆则有意突现出性爱本身具有的美感,而舍弃了一切外加的社会文化方面的意义。这组作品以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还原出生命存在形态中的本能欲望,在对人性之根源的探询中达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

赏析题:

1、赏析《有关大雁塔》

首先是历史意识与英雄主义的解构。

大雁塔,是千载以来事业以及神圣、豪情的记忆,是巍然耸立在中国人的感情诗篇里的丰碑,是可歌可泣的英雄礼赞。然而在《有关大雁塔》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了。这里的“大雁塔”无疑已经成为了对千载以来形成的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情感的一次“反动”的语言“表述”。

带着历史的虚无感,新生代诗人韩东面对大雁塔已不再是豪情勃发和情不自禁的赞叹,相反是无聊、无奈和冰冷到骨头里的厌倦。“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诗人这样开头。仅仅一个“又能知道些什么”的疑问,诗人便一下子随随便便把“我们”从长远的历史的脐带上割断。而人们登大雁塔的举动在诗人的眼中是那样的无聊,那样的可笑“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诗中的“大雁塔”与中国人传统感情中的“大雁塔”已是相距十万八千里。

贯穿《有关大雁塔》全诗的是处于社会场域边缘的“我们”与代表权威与英雄主义的“大雁塔”之间的矛盾对立,这首诗彻底颠覆了朦胧诗人们对于个人英雄主义、崇高、信仰的歌吟礼赞表现了平民意识的觉醒,“用反讽的手法瓦解了传统文化的霸权,用日常的公用话语对中心和秩序进行了解构,在意义与反讽之间,指向了意义的深度。”,对于历史意识的消解与英雄主义的解构使得本诗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二、主体的丧失。在《有关大雁塔》中。我们所看到的“我们”是处于社会场域中的无根的浮萍,渺小空虚,无聊,无所事事,他们是 “很多人”一一消遣的游客、“不得意”者、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发福”者等等,这些人来到大雁塔,有的来一次,有的来多次。他们“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之后,有的转眼消失在熙熙攘攘的“这一条大街”,也许是游玩去了或许是购物去了„„也有的却再不愿离去一“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好个“当代英雄”—竟是这般自残生命的无聊透顶者!这就是新生代诗人韩东告诉读者们的“有关大雁塔”的一切——豪情不再,英雄难觅!当代,有的尽是平庸的“大众”和英雄的“做秀者”。在诗人的眼中,“我们”在肉体和精神的双向虚脱里,没有了爱,也没有了恨;没有了哭,也没有了笑;没有了悲,也没有了痛;没有了喜,也没有了怒。个体、自我和主体消失了,有的是相似的无聊,相似的空虚,相似的麻木与相似的可笑。

三、日常琐屑性。与主体的丧失密切相关的是,《有关大雁塔》还表现出日常生活的凡俗性与琐屑性的特点。这里诗人放弃启蒙主义的历史责任和正义真理见证人的身份,不再追求形而上的宏大而青睐于形而下的渺小,不再神往超人式的英雄豪杰而是倾心于普通的凡夫俗子,在主体对环境对现实的内在适应中凸显出人自身由于现代主义神性消逝后的卑微性与边缘性,展示平凡卑琐的人生。诗人完全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冷眼旁观空虚无聊的众生相,以夸张的、游戏的、滑稽的方式展现人生的卑琐。

四、语言还原。

在《有关大雁塔》中,诗人以完全口语化的语言来叙述种种无聊的众生相,尽量缩小语言能指与所指的距离,诗不再通过意象引导读者进入境界,而是拍击着它的翅膀飞向语言的神秘境域。整首诗歌表面语言轻松、平俗甚至于平庸,但内在却有着深深的反讽、解构意味,读来仿佛有一股现世的庸俗气渗透脊背,令人发冷甚至作呕,从而也就强迫读者不得不进人了艺术反思的“另类感觉”里。运用的是“别样的智慧”是“另一种眼光”来看待世界—这种眼光往往非常刻薄,是表面的轻松陈述同时又是冰冷至骨头的嘲讽,诗人在生活的垃圾场里淘金,从语言的瞿粟花上提炼蜜液,于人生的无意义处寻找意义的做法体现了典型的后现代主义。

资料员学习笔记土建 篇6

施工技术资料。施工物资资料。施工记录。施工试验记录。施工验收记录。质量评定资料。竣工图。一.施工管理资料:

施工日志.。不合格项处理。项目大事记。质量事故报告。二.施工技术资料:

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方案。(土方施工方案

基础施工方案

架子施工方案

钢筋工程施工方案

模板工程施工方案

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

防水工程施工方案

施工测量方案

装修工程施工方案

季节性施工方案)。技术交底。

设计交底记录 设计变更 洽商记录。三.施工物资资料:

水泥(常用水泥:硅酸盐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

矿渣硅酸盐水泥

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粉煤灰质硅酸盐水泥

复合硅酸盐水泥)钢筋砖和砌块外加剂

防水材料

混凝土预制构件门窗商砼砂 石 四.施工记录:

施工测量记录(工程定位放线;基槽验线 ;楼层放线 ;沉降观测)。隐蔽工程检查记录(地基验槽;钢筋工程;钢筋连接,预制构件的结点连接,预埋件的埋设;屋面,厕浴间防水层下各层做法的记录;地下室施工缝,变形缝,止水带,过墙管的做法等;外墙保温构造节点做法;玻璃幕墙工程等等)。

预检工程检查记录(模板;预制构件吊装;设备基础;混凝土工程结构施工缝留置与处理)。模板检查的基本内容:模板的几何尺寸;模板牢固性;模内清理;清扫口留置;脱模剂涂刷等。常用的结构施工缝部位:柱留水平施工缝(基础顶面,梁下,楼板柱帽下)。顶板设垂直施工缝,留在平行于板短边的任何位置。有主次梁的楼板应留在次梁跨度1/3的范围内。

钎探记录

混凝土测温记录

砂浆,混凝土配合比申请通知单

混凝土开盘鉴定

烟道 垃圾道检查记录 五.施工试验记录

土建施工试验记录

钢筋连接试验报告;

六.施工验收记录

七.质量评定资料

八.竣工图

完 2 回填土干密度试验报告; 3砂浆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4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5 防水工程试水检测记录。

验收项目

基础工程验收

2主体工程验收

当代文学笔记资料 篇7

一、阅读笔记的内涵

阅读笔记是通过阅读把自己的阅读所得记录下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阅读可以陶冶志趣情操, 可以品味人生百态。而读后所得, 则又是一番学习境界, 积累起来都是一笔财富。读书必动笔, 读中写, 写中悟, 读写同步, 以这种方式亲近文学是选择阅读笔记作为读写一体化训练的一个出发点。

二、阅读笔记的运用

1. 确定学生的阅读内容

(1) 名著大餐, 饕餮美食

名著的阅读要侧重经典, 立足于广度, 在教学中可选择可读性较强的中外名著, 推荐给学生供之阅读。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繁星、春水》……外国作品《巴黎圣母院》《简·爱》《安徒生童话》《鲁滨孙漂流记》……

(2) 名家美文, 书中三味

名家作品立足生活, 可选择能反映生活, 或真挚感人, 耐人寻味的素材。比如, 朱自清、老舍、巴金、史铁生、张丽钧、毕淑敏、余秋雨等人的哲理短篇。莫泊桑、欧·亨利等人的优秀作品都在可选之列。让学生读出趣味, 读出品味, 读出人味。

(3) 读古品今, 传承文化

读“孔孟”而识礼仪, 品史书能知兴替, 诵诗词可以怡情。古代优秀灿烂的文学作品选择一部分供学生品读, 如《论语》《史记》等, 可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有进一步的深刻认识。

2. 阅读笔记的整理形式

(1) 摘录式笔记:摘录妙笔, 熬制心灵鸡汤, 原汁原味地品享书香

在阅读中让学生把随时读到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积累, 以卡片、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反复咀嚼品味, 并试着在以后的写作与口头表达时应用, 以达到读写同步的目的。

(2) 评注式笔记:文苑漫步, 置身字里行间, 圈点评画中品味乐趣

学生不必把书看得崭新, 读书要学会“吃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会见缝插针, 蝇头小语, 三言两语, 养成随读随悟的习惯, 自己的见地随时迸发出火花, 不拘泥于形式, 力求字字千锤百炼。过段时间再翻书反刍, 从前的观点跃然纸上, 这样清晰地比较一番, 也可再次欣然提笔, 温故知新。

(3) 心得式笔记:读有所得, 感悟作品思想, 丰富学生思想, 提升自我精神追求和审美品味

摘抄评注多了, 习惯养成了, 自然便读书必动笔, 读中写、写中悟, 自然会对某一类作品产生阅读倾向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这样的心理感受写出来便能折射出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 教师也会以此为中介, 恰当地进行人文教育与关怀。

三、实施方法

第一阶段重点放在摘录笔记的整理上, 学生每学期自读一本推荐的名著, 每周设置一节课内自读时间, 每天记住一句优美语句, 每节课前朗诵一段美文, 每周上交一次阅读笔记备查。采用的评价方法灵活多样, 如, 名句诵读比赛、作文集精编、三分钟演讲等。

第二阶段重点放在评注上, 第一阶段的良好学习习惯不变, 但要加上评注作品。通过学生手中的一些阅读材料, 引导学生圈点评画, 说真话, 诉真情, 这样的评点不仅仅体现在课外阅读上, 在课内教师也要把此列为重中之重, 同时学生的作文批改也采用“我写文章, 我评我文章”的方法, 在眉批上下工夫, 认真评注, 相互促进提高。

第三阶段要注重学生心得式笔记的训练。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人类文化的优秀文本, 与古今中外文学对话, 促进批判性的思考, 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最终达到身心和谐发展。

读书心得以随笔的形式装订成册, 在班级出刊学生的作文集, 促进学生的成就感以及学生对文学的亲近感。

当代文学笔记资料 篇8

关键词:原文 资料 教学模式 英美文学

原文与资料是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所谓原文指作家的作品,包括教科书中的节选。它是作家思想的艺术再现,因此可进一步分为内容与形式,或主题与风格。当原文呈现在读者面前时,它便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学习与研究的客体。它在数量上表现为有限,在有限的空间对人生的艺术浓缩;所谓资料指四个方面:作家生平,背景时代;文学创作理论,文学批评理论;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原文作品梗概。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原文与资料互相依存两者不可或缺。是以资料为主,资料为辅,还是原文为主,资料为辅?不同的选择实际上就是两种基本教学模式。本文称前者为资料模式,后者为原文模式。从表面上看二者并无优劣之分,但实际上却有本质区别。

资料模式也可称为文学史模式,理论模式,评论模式。它有两层含义 : 一是将资料当作学习研究的客体,二是将资料当做阅读原文的前提。资料为主是这一模式的根本特征。资料的作用常常是被夸大,尤其是作家生平,时代背景,文学理论被视为原文意义之所在。文学教学研究往往与“理论”,“历史”等同起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资料的作用被过分夸张与原文地位下降互为因果,共同引发了文学中的许多弊端。

1、由于忽视细读原文,本来充满生机活力的原文变成了荒原。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形象被简单抽象化概念化,成了一个个“流派”、“主义”。

2、资料已经乏味不堪,却一再强调其重要性。课堂气氛沉闷,对文学的兴趣日趋衰落。

3、无边无际的资料令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感到茫然。在没有细读原文,缺乏主见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对资料做出取舍。

4、学生丧失了应有的自信。他们认为没有资料自己就读不懂原文,轻视自己的独立判断,唯恐被指责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5、与丧失自信相反的是另一极端、浮夸式的盲目自信资料模式常常误导学生。他们以为读懂了资料就理解了原文,以为学好了一部英美文学史就把握住了英美文学的精华,几部不同版本不同深度的英美文学史就意味着英美文学的全部。

6、资料模式的最大弊端莫过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既然不必细读原文,独立思考也就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基础。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放弃了自我,無视甚至与蔑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人云亦云,长期滞留在文学殿堂门外。

要想纠正上述弊端,唯一的方法就是重新界定资料与原文的关系。将资料至于“仅供参考”的位置,回复原文作为学习和研究为客体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坚决防止资料取代原文中心地位,取代学生独立思考的现象发生。

原文模式即由原文到资料,再由资料到原文,以原文为主,资料为辅,原文与资料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它重视细读原文,有针对性地合理利用资料。具体说就是把细读原文作为切入点和教学活动的中心。一种教学模式意味着一种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原文模式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并蕴藏着巨大潜力。

1、原文模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力。首先细读原文作为原文模式的前提和出发点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其次,文学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走形式都精读,泛读材料复杂,原文

阅读是一种更高级的阅读。此外,从阅读方式上看,文学作品细度注重细节,布局。学生必须不停地确认词句段章之间的衔接与过度。

2、原文模式注重结论归纳,论证过程,最忌讳下结论和贴标签。结论必须有理有据。有利于培养学生务实的风格。

3、由于原文模式强调并肯定原文意义的独立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增强了信心,排除了疑虑,有勇气得出结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活跃了课堂气氛。

4、原文模式科学地处理了原文与资料的关系。它要求学生再细读原文并独立的作出结论后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确保有效地位细读原文服务。避免了资料泛滥架空原文,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无节制放纵。

5、原文模式不涉及原文内容多少,材料的选择,课时多少。因此具有操作上的灵活性和可行性。

6、原文模式的最大贡献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一把打开文学大门的钥匙,使用的方法。最大特点是鼓励帮助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思考的两个必备条件、一是直接进入学习和研究的客体看个究竟;二十对自己的判断力有足够的信心,并且不断地充实修正自己。而这正是原文模式强调的重点。从这个角度看,原文模式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教学范围,它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求实的人生态度。它是一种至理教育与非至理教育的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开放式教育。

上一篇:2024年德州市小学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结果下一篇:转变教学观念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