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选修

2024-09-18

现当代文学选修(精选5篇)

现当代文学选修 篇1

文学史料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文学研究必须以文学史料为基础, 才能正确把握文学研究的方向。然而当前我国到现当代文学研究对于文学史料达到了忽视的地步, 没有充分发挥文学史料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希望能够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摆正方向。

一、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不重视文学史料的现状

一切历史研究工作都要以史料的搜集、运用、理解和鉴辩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术研究的学理化更加规范。由于受到商业文化气息的影响, 我国的学术研究逐渐脱离了学理规范, 片面重视主体主观意志的发挥。很多学者在没有对文学史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就开始撰写文学研究著作, 甚至一些文学研究者认为史料研究是没有价值的。这就导致一些文学研究忽视客观存在的事实, 对现有的文学史料进行歪曲。如郭宛在《浪漫人生———胡适和他身边的女人》一书中就没有对已经公开的胡适日记进行严谨的考证, 造成了一些史料错误, 与胡适日记中的记载完全不符。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 罔顾历史史料, 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有意的曲解和篡改, 没有尊重史实, 这样的文学研究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二、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完善需要发掘文学史料

随着我国思想的解禁和文学史料的挖掘, 文学研究摆脱了旧有的阐释式的研究模式, 开始重视对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还原。而发掘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开始逐渐完善与成熟的标志。如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发掘张爱玲的史料, 对张爱玲在绘画领域和戏剧领域的造诣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从而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对张爱玲进行研究, 并对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由此证明, 挖掘史料可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这门学科进行完善。换言之, 如果没有文学史料的发掘, 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只有重视文学史料的发掘, 才能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不断完善, 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

(二) 通过发掘文学史料能够纠正过去错误的文学研究观点

在当代文学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错误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个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文学史料进行研究, 造成了一定的研究盲目性。如对巴金文学生涯时间的界定, 之前一直认为1929年巴金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灭亡》是巴金文学生涯的起点, 然而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却发现巴金早在1922年就已经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开始文学创作了, 这就将巴金文学生涯的时间向前推至1929年。这对于巴金的文学研究非常重要, 也充分说明了资料发掘的重要性。第二个原因是文学研究主体本身存在各种问题, 对文学史料的发掘不够严谨和细致, 或者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不敢将真实的言论发表出来, 只能屈从于政治要求。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正是伴随着文学史料的发掘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走向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随着文学史料的不断发掘, 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才能取得更令人信服的结论。

(三) 改变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研究乏力的情况。很多研究者认为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 30年的现当代文学史已经不存在研究的空白领域, 缺乏继续研究的价值, 甚至一些研究者悲观地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入绝境。鉴于此, 怎样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点和增长点就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但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生长点研讨会上, 与会专家并没有对文学史料予以重视, 绝大部分与会专家都认为文学史料无力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 而将目光更多地集中于文学话语的运用与引入。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 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缺少文学史料。正是由于很多文学史料被湮没了, 才造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很多空白点无法得到填补。研究鲁迅和周作人的专家钱理群先生通过系统地整理沦陷区的文学史料, 出版了《沦陷区文学史料选》, 极大地拓宽了现当代文学领域的范围, 使沦陷区的文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这也充分说明发掘文学史料能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进展, 改变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丁景唐和马良春两位先生正是通过对文学史料的整理和搜集, 在国内左翼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应该学习两位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通过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来打破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给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增长点。

(四) 通过发掘文学史料来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

发掘文学史料对于研究主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是辩证统一的, 研究者对文学史料的态度正是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基础。如文学史料学专家和文学研究家王瑶先生就是一个集中的体现, 其《中国新文学史稿》引用了大量的文学史料, 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涌现出大量的文学史专著, 出现了一个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高潮时期。但上世纪50年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学史专著却并不多, 只有像《中国新文学史稿》这样严谨的文学史专著迄今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必须参考的一本研究专著。王瑶先生的专著之所以能对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研究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是由于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王瑶先生形成和提炼了自己高尚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风格, 从而使文学研究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与王瑶先生相类似的还有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唐弢先生, 其在六十年的工作中勤勤恳恳地进行文学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他的学术素质。由此可见, 只有在基础性的文学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中勤恳踏实的工作, 才能练就一个学者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

受到商业化气息的影响, 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环境比较浮躁, 很多研究者往往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不重视自己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培养。只有通过文学史料的发掘, 不断培养自己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 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研究。

三、结语

笔者认为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我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忽视文学史料的严重问题, 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已迫在眉睫。只有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 对文学史料进行严格的整理、辨别、搜集和发掘, 才能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做到尊重客观文学史料, 推进现当代文学研究。这也是为了确保文学史料的真实性, 避免篡改文学史料的事情发生。只有这样, 才能够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史料管理和多渠道的史料交流。

摘要:挖掘文学史料对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仅能够完善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 更可以纠正错误观点, 带来新的学术增长点, 对研究主题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然而, 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存在着不重视文学史料的倾向。本文从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不重视文学史料的问题入手, 具体分析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旨在摆正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史料,学术品格

参考文献

[1]巴·苏和.中国蒙古文学史料学的起始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12 (4) .

[2]石兴泽, 石小寒.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建设与文学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0 (6) .

[3]白春超.旧资料的发掘与新学术的发动——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史料研究述要[J].宁夏社会科学, 2011 (6) .

[4]廖久明.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途径:从史料工作做起——兼谈“文学史料研究专栏”创办的意义[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 (1) .

现当代文学选修 篇2

豪气干云铸侠魂—金庸笔下的“侠、义”

语文组 陈江南

一《书剑恩仇录》人物有陈家洛,无尘,赵半山,文泰来,骆冰,常氏双侠,余鱼同,章进等红花会群雄,袁士霄,天山双鹰,陆菲青,阿凡提,周仲英等武林前辈,香香公主,霍青桐,李沅芷,周绮等女性,乾隆,李可秀,张召重,关东六魔,白振等反面角色。

这部小说并没有特别突出陈家洛个人的能力,而是象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一样,描写的是群雄演义.二《碧血剑》主要人物有袁承志,温青青,何惕守,阿九,安小彗,穆人清,木桑道人,哑巴,玉真子,温家五老,梅剑和,孙仲君等.其实小说有两个主人公,另一个是早已故去的金蛇郎君夏雪宜.夏雪宜在小说中给人的印象要比袁承志深刻的多,袁承志似乎只是个引线,把这个小说的所有人物情节衔接了起来,可以说袁承志是所有金庸小说里最没有魅力的男主角.小说的后半部分写的很糟糕,只是最后写李岩和红娘子自杀的一段很触动人心,依旧记得那两句歌词:“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呜呼,中国的历史不正是这样吗.“空负安邦志 遂吟去国行 ”更多的是宁愿化做一缕英魂也要维护自己祖国的尊严。

三《雪山飞狐》主要人物有胡斐,苗人凤,苗若兰,田归农,宝树和尚,范帮主,平阿四以及未直接出场的胡一刀夫妇等等。

本小说只有十五万字,然而却头绪纷繁,主要人物众多,让人不知从何说起。作者在书中采用倒叙形式,让十多个人用讲故事办法把“胡苗范田”四个家族一百年来的恩怨交代了个清楚,然后又引申到讲故事的人身上,深刻揭示了人性的贪婪,无耻,卑鄙。幸而有苗若兰和平阿四在,才让我们大家看到人间真情犹在。

小说最后给读者留了个悬念,到底胡斐能不能平安回来和苗若兰团聚,他这一刀到底劈还是不劈?

四《射雕英雄传》的主要人物有郭靖,黄蓉,穆念慈,黄药师,一灯大师,洪七公,周伯通,全真七子,江南七侠,杨铁心,包惜弱,郭啸天,李萍,成吉思汗,拖雷,华筝,哲别,――――欧阳峰,完颜洪烈,杨康,裘千仞,黑风双煞,欧阳克等。

此部小说是奠定金庸新派武侠小说宗师地位的作品,可以说是金庸小说里最正统的武侠小说,文笔精美达到了金庸小说的顶峰。

五《神雕侠侣》主要人物有杨过,小龙女,郭靖,黄蓉,李莫愁.武三思,郭芙,郭襄,陆无双,完颜萍,公孙绿萼,程英,耶律齐,尹志平,欧阳峰,洪七公,周伯通,金轮法王,公孙止,裘千尺,霍都等.还有两个早已死去的人物:王重阳和林朝英.本小说可谓一本情书,专门写情的书.书中描写了多种多样的爱情亲情,写尽了因爱生恨,因爱生悲的故事.六《飞狐外传》据金庸本人说是为了弥补《雪山飞狐》没能塑造好胡斐才创作的,算是《雪山飞狐》的前传,可它又独成一体,与《雪山飞狐》很多情节没有关联,大概是写的比较精彩,读者们也没有顾上太去较真。

小说中主要人物有胡斐,苗人凤,程灵素,袁紫衣,红花会诸侠,马春花,田归农,南兰,凤天南,慕容景岳,姜铁山,薛鹊,商宝震,徐铮等。

七〈连城诀〉如果说《神雕侠侣》是部情书,这部小说就是部坏书,它里面写尽了人性的丑恶,为了自己的利益,小说中的人物用尽了卑鄙手段,最后狄云带着对人世江湖的绝望回到了藏边雪谷,水笙远远向他奔来:“我等了你这么久,我知道你终于会回来的。”

主要人物有狄云,水笙,丁典,凌霜华,戚芳,汪啸风,戚长发,凌退思,“江南四奇,落花流水”,血刀僧,万圭,万震山,言达平等。

八〈白马啸西风〉(中篇)主要人物有李文秀,苏普,马家骏,阿曼,瓦耳拉齐,霍元龙,陈达海等.这也是部为电影而写的小说.因情而活,为情而死,情之所在,孽之所在.是这部小说的主线.最喜欢其中两句话: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野鸡不能学鹰飞,小鼠不能学猫叫,你们中华汉人的东西再好,我们高昌野人也是不喜欢."

九〈鸳鸯刀〉(中篇)主要人物有袁冠男,萧中慧,林玉龙,任飞燕,萧半和,太岳四侠,卓天雄,周威信等.其实这篇小说是金庸写的一个电影剧本,是偶尔兴起而做的小品文.金庸写武侠小说前为报社的影评专栏撰写过影评,后来还做过编剧导演,他编剧的《绝代佳人》曾获得北京文化部金章奖.小说的主题是: 「仁者无敌」!这便是无敌於天下的大秘密。

十《倚天屠龙记》是金庸小说里对武功描写最多的一部,也是打斗场面最多的一部,有时一整章都在描写一个大战场面。小说人物众多,在此只列出主要几个,张无忌,周芷若,赵敏,小昭,殷离,张三丰,张翠山,殷素素,谢逊,成昆,灭绝师太,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殷梨亭,莫声谷,玄冥二老,杨逍,范遥,金花婆婆,青翼蝠王等等诸人。

十一《天龙八部》人物有萧峰,段誉,虚竹,王语嫣,木婉清、阿朱、阿碧、钟灵,萧远山、慕容博、李秋水,扫地神僧、无崖子、天山童姥 ,鸠摩智、丁春秋、玄慈方丈、段延庆、庄聚

贤(游坦之),慕容复、段正明、黄眉僧、段正淳、苏星河 ,玄字辈的少林高僧(除玄慈)、天龙寺的五位高僧,叶二娘、南海鳄神、云中鹤、阿紫、丐帮的七大长老,段正淳的四大侍卫、刀白凤、王夫人、秦红棉、阮星竹、甘宝宝、梅兰竹菊四剑、全冠清,白世镜,赵钱孙等.小说描写了纠缠在人性“痴嗔贪”三毒中的人们不能自拔,始终突不破心网的笼罩,导致自己受尽了折磨。

金庸作品这么吸引人,从内容上说,似乎可归结为三管齐下,错综交融: 一是写“义”,把侠义精神写得很感人; 二是写“武”,即武功 打斗写得动人;

三是写“情”,将男女爱情同样写得很迷人。

“义”,“武”,“情”,构成了金庸小说内容的三大支柱。

金庸小说围绕着“侠、义”,写了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人物、故事和场面。这些笔墨体现了作者的传统文化观、道德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精神,艺术上也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成为金庸小说中最精彩、最富有浪漫主义激情因而值得仔细品味的部分。金庸武侠小说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这个“侠、义”二字。

(一)在金庸看来,“侠、义”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 英雄人物

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诺千金,不负于人。

二)“侠、义”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路见不平,舍身相助,扶困济厄,不畏强暴。

金庸在一系列小说中,还赋予“侠、义”以新的内涵,他把“侠、义”提到了为大众、为民族、为国家的大“义”这一新的高度,即: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人格演变历程

• 儒家之侠——《书》《雪》《碧》《射》(过渡)• 道家之侠——《神》《倚》 • 佛家之侠—— 《天》《侠》 • 无侠——《白》《连》 • 浪子形象——《笑》 • 反侠——《鹿》 儒侠特点

• 讲究社会本位:人生价值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侠”之正宗,“侠”之大者。主人公活得很累,一生下来注定要去做什么

• 之所以称儒侠是因为他们处事的基调是儒家的(所谓儒家者,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一言蔽之仁义而已)。

• 个人儒雅风流(陈家洛、袁承志)

• 儒家之侠是为国为民牺牲自我;

• 道家之侠是至情至性实现自我;

• 佛家之侠则是无欲无求无人无我

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他不仅是儒侠中的侠之大者。而且也是一切侠中的侠之大者。他在《射雕》及《神雕侠侣》中矗立起真正的大侠形象,突出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宝贵的儒家精神,以及“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的崇高品格。有一例子:郭靖之女郭襄被金轮法王抓住绑在高柱上逼郭靖投降。郭靖答道:“鞑子若非惧我,何须跟我小女儿为难?鞑子既然惧我,郭靖有为之身,岂肯轻易就死?”又对郭襄说:“襄儿听着,你是大宋的好女儿,慷慨就义,不可害怕。爹娘今日救你不得,日后定杀了这万恶奸僧,为你报仇!”只直至《倚天屠龙记》中提到,郭靖夫妇终于死在襄阳围城之役,城破人死,他的高大光辉

儒侠是积极的,入世的,道家相对消极,有出世倾向或不容于世。古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可一分为二,“兼济天下”属儒家,“独善其身”则属道家。尽管郭靖生性愚鲁质拙,但他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天下苍生,社稷安危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反之,杨过有过人智慧,盖世神功,却无雄心壮志,只求与小龙女隐居古墓之中,他人生死、天下兴亡与之毫不相干。

总之,儒家重群体,重教化、重共性、重社会理性;道家重个人、重人性、重情感气质、重自然之风度。杨过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一个真理:像他这样的人也能成为一位真正的侠。——真诚、情爱、个性、自由、自主的人格与侠侣理想并不违背,虽与传统的儒学精神及伦理规范不尽相符,但正因如此,反倒有一种超常的人格风彩和魅力。从人文主义的观点看,杨过的经历、个性和人格,他的世界观、人生观比郭靖先进得多,也要可爱得多。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及其主体人格的形成,标志着“人”的真正的觉醒,他对真情与自由的执着向往,比起郭靖的儒家道学的迂腐,不但进步,也更可爱可敬。

最后萧峰自杀在雁门关前,慕容复疯了,给读者留下了无尽感慨。

十二《笑傲江湖》令狐冲,任盈盈,风清扬,东方不败,任我行,向问天,岳不群,左冷禅,林平之,方证大师,冲虚道长,定闲师太,莫大先生,天门道长,余沧海,岳灵珊,仪琳,田伯光,梅庄四友等。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神话梦想的破灭。

十三《侠客行》主要人物有石破天,阿绣,谢烟客,贝海石,白自在,石清,闵柔,史小翠,丁不三,丁不四,张三,李四,白万剑,丁当等人.据金庸说小说着重描写了父母与孩子间的亲情,朋友间的友情.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只爱风流男子的丁当.十四《越女剑》(短篇)人物有越女阿青,范蠡,文种,西施,勾践,白猿.这部小说的创作时间

其实是金庸所有小说中最晚的,只是它太短小,结束的比〈鹿鼎记〉快而已.流传后世的成语“西子捧心”“东施效颦”竟是由阿青的竹棒端口发出的劲气所致。虽是小说虚构,但也足以说明作者构思的巧妙

十五《鹿鼎记》人物众多,是金庸小说里人物最多的一部,金庸的写作水平此时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化境,每一个小人物在他的笔下只寥寥几笔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韦小宝,陈近南,康熙,独臂神尼,洪安通,澄观和尚,陈圆圆,吴三桂,李自成,吴六奇,胡逸之,李西华,冯锡范,施琅,郑克爽,鳌拜,海大富,茅十八,双儿,苏荃,阿珂,方怡,沐剑屏,曾柔,建宁公主,等等.所有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虽不一定是里面武功最高的,也至少排在前几位,可《鹿鼎记》里面的韦小宝在拥有三位顶尖高手师父的情况下却仅会一点点功夫,韦小宝闯荡江湖只靠他的脸皮厚,逃的快,口舌好,加上一点点的讲义气,所有对手就都败在他的手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们中国人爱面子,论交情,不讲原则的劣根性.影视剧

基本上金庸所有的小说都拍了电视剧,有些还拍了电影。

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

比较好看的是 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笑傲江湖,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

佛家之侠

佛家之侠的代表作《天龙八部》的书名就是取自佛经。这部小说的“有情皆葬,无人不冤”的人世生活的残酷图景,及其“破葬化痴,苦海慈航”的思想主题,无疑有着演绎佛学思想的明显痕迹。

具体到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就更容易理解了。段誉虽然是书生、王子,但也是一位熟读经书的佛教徒。大理国也是一个佛教昌盛之国。段誉在小说的一开头就从家中跑了出来,原因即不愿练武。大理段氏的一阳指武功在武林之中赫赫有名,居然有人不愿意学此武功,看起来简直叫人难以置信。而段誉之所以不愿意学武,则是由于他熟读佛经,不愿意学武伤人,违背佛慈悲心肠。这无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段誉的形象,也就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不愿意做的事,谁也无法逼他去干。

虚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佛教徒,他虽然违犯了佛门规定,而被少林寺开除,但他的精神人格,却依然是佛家的。他是一位还了俗的僧人,一位不出家的出家人,这一点想来谁也不会怀疑的。

肖峰与佛家也颇有渊源,他是少林寺玄慈大师等人送至少林寺外的农家乔三槐家收养,又由少林高手传授他少林武功。当然这些都还不能证明肖峰就是一位佛家之侠了。相反,小说中的肖峰因为身世之谜被揭开,而要寻找杀父仇人,造了不少的罪恶。他成了满怀仇恨、双手沾满血的“嗔者”,他与中原群雄对敌,尽管由于中原汉人的逼迫,不得已而为之,但

这并不能开脱肖峰自己的罪责。他是一位具有英雄气概的侠士,却也沾满了无辜人的血。直至小说的最后,肖峰见到父亲出家,悟到自己的江湖人生的真象,再也不愿意制造杀孽,甚而为了阻止辽王耶律洪基兴兵侵宋,而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才使他的形象升华为一种大慈大悲的境界。按照现代的解释,他成了一位“国际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而按照肖峰的真实的思想实质而言,则是一种本能的悲天悯人的心肠。这是一种佛家之侠的典型形象。

他们的人格,有着共同的基因,使三位个性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的主人公成为结义兄弟,生死之交。这一种共同的人格基因,正是一种佛家精神。这种佛家精神,是超儒家、道家之侠者的个性、身份及其价值观点之上的。它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的核心或本源,使得这三位主人公殊途同归。浪子

提起浪子,自然让人联想起那位爱喝酒的、豪放不羁的令狐冲,令狐冲的形象是一种全新的人格形象,他具有真正的叛逆性,不仅像杨过那样叛逆传统的儒家礼法,而且是对整个的——儒、道、佛合流的——传统文化的彻底背叛。在令狐冲身上,我们看见了真正的现代人文主义思想意识,我们看到了现代意识与现代人的人格理想。

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在其伟大的著作《生活的艺术》中这样写道:“人类尊严的信仰应和放浪者的理想发生联系,绝不应和一个服从纪律、受统驭的理想发生联系。这样讲起来,放浪者也许是人类中最显赫最伟大的典型,正如士兵也许是人类中最卑劣的典型一样。”

在《笑傲江湖》的第十回中有一例:

风清扬微笑道:“你用这法子取得了一日一夜,竟不费半点力气,只不过有点儿卑鄙无耻。”令狐冲笑道:“对付卑鄙无耻之徒,说不得,只好用点卑鄙无耻的手段。”风清扬正色道:“要是对付正人君子呢?”

令胡冲道:“就算他是正人君子,倘若要杀我,我也不能甘心就戮,到了不得已的时候,卑鄙无耻的手段,也只好用上这么一点半点了。风清扬大喜,郎声道: “好,好!你说这话,便不是假冒为善的伪君子。大丈夫行是,爱怎样就怎样,行云流水,任意所之,什么武林规矩,门派教条全是放他妈的狗臭屁!”

今狐冲正是这样一位放浪者,他是聪慧的,又是喜欢胡闹,喜欢一切自由的。然而在他的浪子形象背后却深藏着一个儒家之侠和道家之侠的缩影。为救恒山派弟子仪琳,他与采花大盗田伯光周旋,身受重伤;被逐出师门之后,师父岳不群明里百般刁难,暗中使诈陷害,他不忘昔日师父、师娘养育、教导之恩,绝不反抗。这正体现了他儒家思想中“善、仁、义”的一面。而他与田伯光兄弟相称,与向问天结成莫逆之交,做尼姑头头——恒山派掌门,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不拘泥于世俗的道侠的一面。

在武侠小说的侠中,金庸的令狐冲永远是独占一份儿的,他有着特殊的人格价值和审美意义。那是因为作者将他塑造成为一个具有儒侠、道侠、浪子的共性的“人”。他的人格和尊严有着巨大的魅力,而他为人格独立与尊严所付出的代价,所做出的努力,甚至进行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搏斗,这些经历,这种奋斗意志和战斗情怀,更是人类希望的永恒的象征。小人

前面已经提到金庸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也许有人会说:“韦小宝这样一个小人,怎能与侠相提并论?”“然而它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说。”(金庸语)。金庸将各式各样的理想人格提供给我们,而在最后一部小说中,却让我们看看在传统文化格局下生存的真实人格——这就是韦小宝形象的意义。

韦小宝是靠着自己的本能活在这个世界上,痛苦又麻木,被污辱而又自得其乐。他无疑已经适应了这样一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并且如鱼得水。在“适者生存“的残酷的现实法则中,他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的适应能力,包括利用一切方法,不择手段地自我保护,从而确保自己的生存。确保生存,或生存第一,这成了韦小宝的生存本能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他的人生的最重要的原则。其任何东西与之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这一人物使我们想起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珂德。《鹿鼎记》的意义正如《唐‐吉珂德》一样,是对流行文学、流行形象的反讽、否定和超越。《唐‐吉珂德》是“反骑士小说”,《鹿鼎记》是“反武侠小说”。唐‐吉珂德是一为“盲目的骑士”,韦小宝则是一个“清醒的小人”。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的阿Q则是韦小宝的原形。阿Q是国民性的典型,韦小宝是传统文化性格的典型,而阿Q的“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思想与韦小宝“为人要讲义气”的思想来自同一文化基础。但在某些方面,韦小宝的形象比阿Q要深厚德多,丰富得多,甚至也要深刻得多。因为韦小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他不仅能打开民间文化的门,宫廷文化的门,而且能打开更隐秘的文化心理之门。

尽管韦小宝是个标准的小人,但他比那些高大的侠更能深入人心,因为他更具有真实的、贴近生活的现实人格。

本科生台港文学选修课教法研究 篇3

台港文学作为本科生的选修课,在教学方法上与研究生的选修课应有所不同。针对本科生的特点,台港文学选修课可从经典与新锐相互搭配又突出重点、教与学的互动结合、多媒体因素的适度运用三个方面展开。

一新旧搭配,突出重点

选修课一般安排在一个学期内结束,一周2个课时,共36个课时左右。时间有限而内容繁多,在有限的时间内若安排过多的内容,必将泛泛而谈没有亮点,导致学生印象不深,学习兴趣降低。越想鱼与熊掌兼得,反而鱼与熊掌越易兼失。因此,台港文学选修课的课程安排一定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本科生台港文学选修课的内容设置,适宜在掌握台港文学大脉络的前提下,突出重点作家作品。史的意识的建立,对学生全面把握作家作品的艺术成就以及文学史地位都有重要意义。若史是脉络,作家作品则是肌理,是文学史的主体。选修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自主选择主讲部分,如对台湾乡土文学有深入研究的教师可详细深入地讲解赖和、陈映真、黄春明等乡土作家,而对香港南来作家有独到认识的教师则可突出陶然等南来作家。在授课过程中做到点面结合,既能让学生掌握台港文学的基础知识,也在详细、深入的专题讲授学习中养成发现问题的意识,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选修课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应注意经典与新锐的搭配。以台湾文学为例,乡土文学、现代派文学等颇有成就的文学流派以及白先勇、余光中、陈映真、黄春明等文学大家非常重要,同时新兴的流派与新锐作家也不可忽略,原住民文学、眷村文学、自然写作、饮食文学等台湾文学新地景都应纳入视野中。如此可使学生在品味经典的同时也了解文坛新动态,全面把握台港文学。

除了文坛新动态,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应进入课堂。选修课的开设对象一般都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至少已进行了一年的基础课学习,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知识与学习能力,已经可以开始接触学术前沿,提高学术素养。

在台港文学的教授过程中,也应穿插对台港历史、社会、文化风俗等的讲解,增加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台港文学的理解。另外,也应适当添加大陆与台港文学的比较,在同与异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台湾文学、香港文学的独特性。如讲到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时,可与同时代叶圣陶的《倪焕之》相比较,比较两个身世经历相似的小知识分子如何在殖民与大革命的不同背景下演绎出不同的内涵,他们共同的彷徨心态又有何本质上的不同。

二教与学的互动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初学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但不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易僵化思想。台港文学选修课的开设一般面向高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知识,脱离了需要老师手把手教的阶段,可采取教与学互动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体现在每一堂课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主动发言阐述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的观点要大胆勇敢提出,与老师、同学讨论。不管是针对台港文学整体还是具体的作家作品,老师在课堂上都要多提问,鼓励学生发言,最终养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良好习惯。比提问更重要的是在师生互动中促使学生自主发问,建立问题意识,“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不管是否偏颇或浅显,教师都应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顺势引导学生养成纯正、高尚的鉴赏眼光,学会用本学科的理论方法分析作家作品。

根据学生人数以及课程教学情况,还可安排4~6周的分小组讨论活动。根据学生人数分成数个小组,每个小组共同负责一个选题,在指定时间向教师和全班同学汇报研究成果并展开讨论,最终形成论文。小组讨论活动涵盖一篇论文完成的全过程,从选题、搜集阅读研究资料、形成观点、构建论文框架,直至完成初稿、修改、最后定稿,还包含一个小型讨论会。整个过程以学生独立作业为主,教师从旁指导。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活动不能局限于个别优秀学生,而要调动全体同学的参与,发挥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全员都得到最大锻炼。

本科生刚开始学习写学术论文,此种小组讨论活动对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科研能力十分有效,为学生写毕业论文、继续进修读研打下坚实基础。即便不再继续从事科研相关工作,小组讨论活动对团队合作、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的锻炼与提高。

三多媒体因素的适度运用

现代社会多媒体发达,传播工具的改革致使阅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相对于早先单纯的文字阅读,年轻学生更倾向于图像阅读。现在高校中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也日趋完善,PPT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这非常有利于教师将文字之外的图片、声音、影像等因素加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记忆以及激发思考。

文字是课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应重点突出,字数少而精,而不是教师教案的简单复制。文字之外,课件中应适当增加图像资料。作家肖像应是图片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过程中,很多时候读者都是识书不识人。这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作为本专业的学生,读作家作品同时知其容貌也是应有之意。再者,肖像的出现,也可打破对作家的刻板认识,人如其文或人不如其文等都可引发讨论,如吕赫若的英俊可能出乎多数学生的意料。另外,地图、风俗照等图片都可以进入课堂教学。如讲到台湾原住民文学,可以给学生放映一些原住民的生活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住民的衣饰等生活和文化形态。

讲述原住民文学时还可以截取电影《赛德克·巴莱》的部分内容播放给学生观看。《赛德克·巴莱》是由原住民抗日历史事件——“雾社事件”改编而成的,教师可以根据授课重点选择其中部分内容播放,让学生了解原住民的身体与精神之美。教师还可引导及鼓励学生课后观看整部电影,学习之余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样的,讲述眷村文学时,可选用台湾电影、电视中有关眷村题材的部分。因为历史的原因,台湾、香港社会与大陆可谓同中有异,大部分大陆学生对其较陌生,图片、影像的加入,可突破单纯依靠文字进行想象的局限,更加接近作家笔下的真实世界。

台港文学中也有很多经典作品被拍成了电影,雅文学中诸如钟肇政的《鲁冰花》,黄春明的《看海的日子》《儿子的大玩偶》,萧丽红的《桂花巷》,朱天文的《小毕的故事》等;俗文学部分更是举不胜举,金庸、古龙、琼瑶等已是人尽皆知,琼瑶的《还珠格格》播出时甚至有万人空巷之说。在进入学习前,大部分学生都是对台港电影的了解多于对文学的了解,将电影引入课堂,一方面可以由电影引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另一方面,亦可以在电影与文学的同异中激发思考,加深理解。另外,如金庸、琼瑶等耳熟能详的作家,可以开放给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音频文件也可适时插入PPT中。如讲到余光中的诗歌,可以播放一段《乡愁》的诗朗诵,并且可以让学生参与朗诵,体会诗歌感情。另外,作家的采访实录也可播放给学生收听或观看,对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面深入了解作家作品十分有益。

多媒体因素的适当应用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但不宜过量,应避免喧宾夺主,以防迷失重点反而降低教学质量。

台港文学选修课的开设,其主旨一方面是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务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能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要:台港文学选修课20世纪80年代首次出现在大学课程中, 至今很多高校开设了此门课程。本文针对本科生的特点, 台港文学选修课可从经典与新锐相互搭配并突出重点、教与学的互动结合、多媒体因素的适度运用等三个方面展开。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选修文学常识 篇4

《天狗》

1.郭沫若,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期间,郭沫若与田汉、郁达夫、张资平等人在东京成立文学社团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等,历史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等,另有历史学、古文字学专着和杂文、随笔、文艺评论集多种。

《春》

2.穆旦,原名查良铮,诗人、翻译家,是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诗八首》、《春》、《赞美》等,他翻译的《唐璜》被卞之琳称为“中国译诗走向成年的标志之一”,另有雪莱、济慈等诗歌译着多种。课本中还选入九叶诗派多位诗人的作品,如陈敬容的《窗》,杜运燮的《井》,郑敏的《金黄的稻束》。

《一个小农家的暮》

3.刘半农,近现代着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他尝试口语作诗、方言入诗,代表作有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等,在该诗中,首创了“她”字,并第一次将“她”字入诗。诗集有《瓦釜集》、《扬鞭集》等。

《也许——葬歌》

4.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他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蛇》

5.冯至,现代诗人。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西郊集》等,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中篇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论文集《诗与遗产》等,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地之子》

《预言》

6.李广田,散文家。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作品集有《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圈外》、《回声》、《日边随笔》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7.艾青,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8.臧克家,杰出诗人,着名作家、编辑家,第一部诗集《烙印》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建国后,多创作政治抒情诗,代表作如《有的人》等。《老马》

9.食指,原名郭路生,当代诗人。他在1968年创作的诗歌《相信未来》以及《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在当时的知青中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10.舒婷,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着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代表作《回答》),顾城(代表作《一代人》),梁小斌等诗人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她的《致橡树》、《惠安女子》、《神女峰》等以女性为抒情主体的诗歌表达了她对中国女性命运和人格独立的深切关怀。

11.梁小斌,朦胧诗代表诗人。诗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诗作。

12.昌耀,当代诗人,新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等,其诗以对“西部”的深刻体验见长。《河床》

台湾诗人

《你的名字》

13.纪弦,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因其创作历程极长,被誉为“诗坛常青树”。有诗集《爱云的奇人》、《烦哀的日子》、《不朽的肖像》、《无人岛》、《槟榔树》、《晚景》等,诗论集《纪弦诗论》等。

14.洛夫,台湾诗人,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被诗坛誉为“诗魔”。他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代表作品有《灵河》、《石室之死亡》、《外外集》、《无岸之河》、《诗人之镜》、《时间之伤》等。《边界望乡》

15.痖弦,台湾诗人。痖弦的作品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他的诗在1960年代台湾崛起的名家中,口语生动活泼、音乐性最强,并最能表现悲悯情怀、生命之甜美与现代人生命困境之探索。有诗集《深渊》、《痖弦诗抄》、《痖弦诗集》等。《秋歌——给暖暖》

16.余光中,当代作家、诗人,着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等。余光中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可视之为整个中国诗坛的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80年代,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下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如《乡愁》、《乡愁四韵》等。

散文部分

17.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着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着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小说《子夜》、《林家铺子》等。《森林中的绅士》

18.林语堂,着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论语派主要代表,学贯中西的大家。林语堂书斋的对联“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可以很好地概括他作为文化使者的重要特点。代表作有散文和杂文集《吾国与吾民》(又名《中国人》)、《孔子的智慧》、《剪拂集》、《大荒集》、《锦绣集》、《生活的艺术》等,小说集《京华烟云》,传记《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动人的北平》 19.丰子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代表作品有漫画集《子恺漫画》,散文集 《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他的文章风格清雅淡泊,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云霓》

20.汪曾祺,现当代着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大淖记事》、《受戒》、《异秉》,散文集《蒲桥集》,京剧《沙家浜》(执笔编剧)等。他的小说大都取材民情风俗、日常生活,语言自然、活泼;文风清新、质朴;意境优雅、唯美。他的散文刻画民俗、民风,形象、生动,蕴涵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切情感。《葡萄月令》

21.史铁生,当代散文家、小说家。着有散文集《病隙碎笔》、《我与地坛》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

22.余秋雨,学者、作家。着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

23.张承志,回族,当代作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被称作一个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者,早期以草原生活为题材,从大地、民间汲取精神养料;稍后他把个人理想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开始了他对于回民生存和真主信仰的探索。代表作品有小说集《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等。

字词

蛊惑人心

苦心孤诣

清沁肺腑

虔诚

洗涤

重比翼,和云翥

杳鹤

煽动

屹立

风声鹤唳

墙垣

海市蜃楼

脚踝

伫立

差强人意

陷阱

厮斗

狡黠

怦然心动

侍弄

鞭笞

颤栗

恬不知耻

淘汲

屏弃摒弃

庇护

嫣红

辽夐

被褥

咯血

贲张

絮聒

媲美 俯瞰

鳞次栉比

溯流而上 双颊

遐思

惊悸

浚理 矗立

憎恶

摽紧

开设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思考 篇5

一、英美文学欣赏课开设的必要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 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用英语进行恰当的交流的能力, 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这里着重点在于能力的培养, 这是完全符合新世纪外语教学的实际的。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词汇、英语语法和一定的用英语表达思想的基础。就目前一些条件较好的中学, 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的重点高中的英语教学情况来看, 有的学生高中阶段就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已经比较扎实, 为了满足这些学生的学习需要, 培养他们应用英语的能力,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就有必要在高中开设一些选修课。

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 对阅读理解第一节做出了细微调整:文章总篇数可能由原来的5篇减少到4篇。在参考样卷中, D篇阅读材料篇幅明显加长, 总词数达到1025个, 选用的文章改编自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语言生动, 情节感人。而随后的阅读理解设置了6道问题, 要求学生把握故事叙述的角度、理解字里行间的意义、领会作者细节描写的意图等等,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部文学作品可以超越时间和文化同另一个国家或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直接交谈。学习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因为对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间接的方式, 阅读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我国学者刘安海、孙文宽在其主编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也谈到文学的多功能性。当然, 小说和戏剧中的“世界”是虚构的世界。但它为来自各种不同社会背景中的人物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生活场景。读者能够发现他们的思想、感觉、风俗习惯以及情感。可以说文学是学习该国语言的学生扩大视野的一种材料补充。

二、英美文学欣赏课可结合教材的开发

(一) 对课文内容的整合

M7 Unit 2 Satisfaction Guaranteed是原著短篇小说的故事缩写, 细致入微地描写了Claire矛盾恍惚的内心世界和Tony某些富于人性化的细节, 来刻画女主人Claire对机器人Tony与日俱增的依赖和爱恋, 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科幻和爱情题材。但Satisfaction Guaranteed发表于1951年, 但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从未听说过艾萨克·阿西莫夫, 对其作品更是闻所未闻, 不利于教学的开展。而且这种亦真亦幻的故事情节主要还是以直白的陈述句叙述, 读起来不免少了几分趣味, 所以教师在处理时要花一番心思。

这篇文章中有大量的动作描写, 来刻画女主人Claire对机器人Tony与日俱增的依赖和爱恋。而那份情愫则在字里行间不断增强。抓住Claire微妙的感情变化, 再从机器人Tony为Claire所做的事情, 可以逐步推断女主人Claire的性格特点。

(二) 对课文内容的拓展

英语新课标教材有很多精言妙语, 精辟修辞, 扣人心弦, 使人读了欲罢不能, 回味无穷。修辞可以使语言更加准确精练、幽默生动, 使句子结构匀称, 音韵和谐, 对修辞手法的学习和了解能使学生有更好的、更地道的语感。M8 Unit 4 Pygmalion是由萧伯纳的戏剧《茶花女》改编而来的。在欣赏这篇文学著作时,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

1.介绍作者George Bernard Shaw。

2.介绍希腊神话Pygmalion。

3.介绍萧伯纳的同名戏剧《茶花女》的写作背景。

4.介绍影片“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这样一来, 学生理解这个单元的内容就容易多了, 同时增长了文学知识。

M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在餐馆情节时, 可以联系人教版老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At a Tailor’s Shop的情节, 可选取裁缝店情节的若干段落, 替换原著中的一些生僻或高深词汇、删去一些繁杂难懂的句子, 控制文章的长度, 尽量保持作者自然地道的语言风格和诙谐幽默的细节描写。学生在阅读中领略了英语之美, 诱发了诗意的心灵, 进而对英语产生爱学、乐学、会学、善学的情趣。

三、深化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建议

(一) 恰当地选择阅读材料

词汇量小是影响学生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最大障碍, 如学生过分在意对个别词语的理解, 会产生畏难情绪, 导致没有耐心读下去。所以在语言的难度上一定要循序渐进, 因为学生绝对不可能对语言上难以理解的作品达到任何程度的欣赏。同时, 所选的教学材料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诗歌和小说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文学体裁, 影视欣赏和角色表演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据此, 选材时应满足学生需要, 多选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经典诗歌和小说, 而课堂活动则可采用分角色表演, 观看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应当积极创新, 敢于尝试, 改变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 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 沉浸到精彩纷呈的文学世界中去。文学的海洋浩瀚无穷, 所选的文学作品可以不局限于经典文学作品, 可以是所有文字优美、耐人寻味, 能激发读者思考、引起读者思想上和情感上共鸣的, 能提升读者人文素养的作品。

(三) 文学欣赏与课后创作相结合

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是输入性技能与输出性技能同时运用, 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 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 教师要踏踏实实地立足于平时的教学, 在学习后实践, 在实践后反思, 在反思后改进, 在改进后再学习, 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必定能够更加有效地完成高中英语选修课教学任务, 从而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的比翼双飞。

摘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七级的目标总体描述中, 要求学生能读懂供高中生阅读的英文原著简写本及英语报刊, 九级则要求学生能借助词典阅读题材较为广泛的科普文章和文学作品。

上一篇:产品风险下一篇:英文电影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