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择题

2024-06-07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择题(共8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择题 篇1

单项选择

1.《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是(B)等 A.陈先晋C.盛佑亭。

B.李月辉D.龚子元

2.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A)等 A.《我是太阳》B.激情燃烧的岁月》C.((历史的天空》D.《亮剑》 3.高行健与刘会远合作实验话剧是(.A)

A.《绝对信号》B.《车站》 C.《现代折子戏》D.((野人》

4.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C)等。

A.《望星空》B.《养花人的梦》 C.《草木篇》D.《迟开的玫瑰》 5.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韩少功的是(A)。

A.《爸爸爸》F3.《老井》 C.《小鲍庄》D.《厚土》 6.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1988年发表的(B)。

A.((哦,香雪》B.《玫瑰门》 C.《笨花》D.《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7.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A)。

A.《十八岁出门远行》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C.《四月三日事件》D.《一九八六年》 8.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A A.《秦腔》B.《月迹》C.((商州》D.《丑石》 9.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是(C A.郎红院B.金庸C.梁羽生D,古龙 10.陈若曦的小说是(B A.《失去的金铃子》B.《尹县长C.((我爱黑眼珠》D.《纽约客》

1.在描写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的小说中,赵树理的作品是(C)。A.《村歌》B.《禾场上》C.《登记》D.《耕云记》 2.李云龙的形象出自长篇小说B()。

A.《英雄无语》B.《亮剑》 C.《历史的天空》D.《激情燃烧的岁月》

3老舍以其对旧时代底层市民的人文关怀、创新的戏剧结构和精湛的舞台语言取得大 成功的作品是(C)。

A.《考验》C.《茶馆》B.《关汉卿》D.《龙须沟》 6.女性文学中也有诗歌作品,比较优秀的有(A)等。

A.舒婷的《致橡树》B.铁凝的哦,香雪》C.张洁的《祖母绿》D.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7.从1979到198。年间开始的“意识流”小说尝试创作中,《我是谁》的作者是(B A.王蒙B.宗璞

C.张洁‘.D.茹志娟

8.刘震云在200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是(D A.《活着》C《风景》B.《废都》D.((手机》

9.标志着杨朔散文艺术成熟的作品是X956年发表的(C A.《泰山极顶》G.《香山红叶》B.《雪浪花》D.《荔枝蜜》 io。现代诗社成立于1956年i月,领袖人物是(B A.余光中C.郑愁予B.纪弦D.洛夫

多项选择

11.“白洋淀派”的主要作家有〔ABCD)等。A.从维熙B.刘绍棠C,房树民D,韩映山

12.王蒙在1979年到1982年期间反思革命的小说主要有仁、ACD

A.《布机》B.《古船》G.蝴葬》D.《杂色》 13.}茶馆》中三个主要人物是(BCD)。)等。A.松二爷B.王利发,C.常四爷D.秦仲义

14.海子深受一些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影响,他们是(ABD)等,丫

A.雅斯贝斯.且尼采气作 G.荷尔德林一D.海德格尔.15.“性文学”的代表主要有(BCD)等。:: A刘震云的《一地鸡毛》B「张贤亮的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C.王安忆的《小城之恋》.D铁瞬的《麦枯垛》一

16.从1989年发表开始,刘展云发表了“官场”系列小说,主要有(ABD》等。

A.《头人》B.官场》 C.塔铺》.D.《官人》

17.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是(ACD)等。

A.《菜园小记》、B.《社视坛抒情》C.《窑洞风景》D.《记一辆纺车》 1$.晚清四大谧责小说除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外,还有(.ABD)。

A.金松岑的《攀海花》B.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C.徐枕亚的《玉梨魂》D.刘鹤的《老残游记D 19.古龙有两部若名的“系列”小说,它们是(BD)。

A.《武林外史》B.((楚留香传奇今 G.《绝代双骄》D.陆小凤传奇》 20。七等生的主要作品有ABC)等。

A.《城之迷》B.《我爱黑眼珠》 C.《放生鼠》D.《乡村的教师》

11,以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除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外,还有周立波、柳青、浩然的(ABD)等。

A.《山乡巨变》B.《创业史》C.《妇女代表》D.《艳阳天》

12.《三家巷》围绕着周炳的成长,作家再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有(ABD)等。A,沙基惨案B.省港大罢工 C.南昌起义D.广州起义

13.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的表现农业合作化的话剧主要有BCD)等。A.夏衍的《考验》B.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 C.海默的《洞箫横吹》D.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

14.郭小川的叙事长诗主要有(ACD)。

A.《白雪的赞歌》B.《甘蔗林—青纱帐》C.《一个和八个》D.《将军三部曲》 15.高晓声的“陈灸生系列小说”主要指《陈奥生上城》和(ABCD)等。A.《“漏斗户”主》B.《陈奥生转业》C.《陈灸生包产》D.《陈灸生出国》 16.余华的先锋小说主要有(ABC)等。

A.《现实一种》B.《难逃劫数》C.《世事如烟》D.《褐色鸟群》 17。张洁的散文题材丰富,视域广阔,主要有(ABC)等。

A.《我最爱的是这张餐桌》B.《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C.《我是你灵魂上的朋友》D.《爱是不能忘记的》

18。旧派武侠小说家们创作了许多武侠小说名篇,如(ABC)等。

A.王度庐的《卧虎藏龙》B.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C.赵焕亭的《惊人奇侠传》D.平江不肖生的《火烧红莲寺》

19.高阳的历史小说主要有(AC)等。

A.《慈禧全传》$.《绝代双骄》C.《清宫外史》D.《城南旧事》 20.蓝星诗社的发起人主要有(BCD)等。A.郑愁予B.覃子豪C.钟鼎文D.余光中

填空题

21.《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_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 婚作为结束。

22.}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_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

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23.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育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孙犁的《风云初记》、欧报山_的《三家巷》等。

24.王蒙90年代的系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 和《狂欢的季节》集中体现了作家晚年的怀旧情结和对革命的深人思考。

25.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夏衍的《考验》、安波的《春风吹 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孙芋的《妇女代表》等优秀作品。

26.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月的《胆剑篇》等。

27.闻捷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景画。

28.20世纪60年代,蔡其矫曾立志要有系统地写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地理风情,并先从自己的故乡福建做起,出版了《福建集》。

29.莫言对小说艺术创新的渗淡经营,《檀香刑》以人间的酷刑作结,《生死疲劳》则 以地狱的酷刑开场。

30.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粼私人生活》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和同性恋的赞美。

31.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描述了南昌、陈卓然、海鸥等几个干部家庭出 身的年轻人的故事,是一部成长小说。

32.汪曾棋在《受戒》和《大淖记事》等就以反戏剧化、非情节化和淡化人物典型性格 的叙事技巧,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33,池莉的小说((生活秀》后改编为电影《生活秀》。

34.叶至诚的((假如我是一个作家》被散文界称作是新时期散文个性解放的宣言。35:时期初期老作家人生反思的优秀作品主要有巴金的《怀念莆珊》、孙犁.}办 事》、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云的《雾失楼台》等。36王小波的杂文随笔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后合编为《沉歇的大多数》.37.长篇言情小说《海上花列传》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38《饥俄》出版于}s}s年,是张大春最具魔幻现寒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39.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乡土小说的作品主要有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陈 映真的《将军族》、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等。40.在洛夫的诗作中,《石室之死亡》不仅是洛天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中 国诗坛上“超现实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品。2I.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孙犁_的《衬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华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22.“山药奎派”又称“山西派”和“火花派”。

23“十七年文尝”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思典”丰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__二的《林海雪原》等。

24.}}红旗谱》以农民_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 26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27.廖一梅编剧、孟京辉执导的话剧《恋爱的犀牛》,是实验戏剧与商业戏剧结合得比较成功的作。

28.1985年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锦云的《狗儿爷涅架》、朱晓平等的《桑树坪纪事》,以及魏明伦的川戏《巴山秀才》、《潘金莲》等·r一 29.在海子的《春天,十个海子》里,以生命的激情体味死亡,“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空虚寒冷的乡村”。

30.1978年42月肉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今天》是新诗潮运动的一面旗帜。·。-31: 阎连科靶耕山脉的乡村神话《年片日》、《日光流年》泳坚硬似水》、《受活》等,机敏地接受了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瓜’·八“-32.迟子建出生在东我边睡的摸河北极杯她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纂,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北极村童话》。

33.王安忆的《锦绣谷之恋》写一个女人婚外精神恋的白日梦,即女编辑在一次笔会上暗恋一个男作家的故事。

34.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宗璞的《红豆》等。茹志鹃的《百合花》、杨沫的《青春之歌》

35.在新时期初期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王蒙的“老六篇”即《蝴蝶》、《布礼》、《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最为典型。36.“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_古华的《芙蓉镇》等。37·王小波的杂文随笔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后合编为《沉默_的大多数》。38·新时期初期老作家人生反思的优秀作品主要有巴金_的《怀念萧珊》、孙犁的《亡人逸事》、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云的《雾失楼台》等。

39.徐枕亚的《玉梨魂》是民初最畅销的小说,与蝴蝶派”发韧之作。苏曼殊的《数鸿零雁记》同为“鸳鸯

40.在当代台湾小说中,白先勇的《台北人》、《纽约客》、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陈映真的《将军族》、李昂的《杀夫》等被视为经典性作品。

简答题

41.在余华的小说创作中存在着哪三种叙事策略?每种策略各说出一篇小说。

A一是打破“虚伪的现实”的理性秩序。怀疑现实秩序,意味着对现实理性秩序的怀疑。而余华用来戮穿“虚伪现实”面具的武器,便是他的第一种叙事策略,即以“暴力叙事”打破现实提供的理性秩序。如《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现实一种》等。

B.二是对超验事物的叙事还原。在余华的作品中,可以读到了许多与现实相似的叙事细 节。但这些“真实”细节发生的故事背景,始终都是作家精神想象的产物。如《古典爱情》、《一九八六年》等。

C,三是对精神事件的叙事重构。余华小说的叙事场景大多具有明显的虚拟性质,它处处 渗透着形而上的精神意念,那些逼真的细节叙述就在这种超现实的叙事场景中清楚地表明了 自身的精神属性。如《往事与刑罚》、《世事如烟》、《难逃劫数》等。

42.1966年,梁羽生曾化名“将硕之”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是如何谈他们两人的不同的?

A.在风格上,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名士气味甚浓;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较重,是现代的“洋才子”。

B.在人物上,梁羽生写名士风流比较有一手,但写邪派怎么样写都不够精彩;而金庸写恶人、坏人比写好人成功,写邪派比写正派成功,《书剑恩仇录》写四大恶人,一个比一个精彩,但写好人君子,段誉啊,不够精彩。

C.在艺术上,梁羽生擅长写文采风流、豪迈脱俗、纵性任情、笑傲公卿的名士型侠客,他们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情操高洁,深受读者喜爱。41.什么叫“伤痕文学,’?什么叫“反思文学”?什么叫“改革文学,’?各说出两位作家及 作品。

A.“文革”后出现的反对文坛上粉饰现实的文风的、有着鲜明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暴露 “文革”在人们心中刻下的伤痕的文学作品,史称“伤痕文学”。主要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或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等。

B。以深人反思“文革”以及历次政治运动悲剧为题材并达到的思想与文学高度,具有深邃的历史感的文学作品,史称“反思文学”。主要作家作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或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白桦的《啊,古老的航道》、王蒙的《蝴蝶》、古华的《芙蓉镇》等。

C.以描绘改革风云、塑造改革英雄、记录改革艰难的文学作品,史称“改革文学”。主要作 家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或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42.《玫瑰门》是怎样表现司菏纹的心理扭曲的? A.司琦纹18岁的初恋昙花一现,被囚禁在父母之命的无爱婚姻里,受尽浪荡丈夫的肆意 践踏和公婆的鄙视。

B.文革中她主动交出财产,力图重新做人,不遗余力地改变自己,最终仍是受挫,终于导 致了她心理的畸变和疯狂的报复,不惜用自己的“恶”去争得生存的权利。

C.她对庄老爷实施性侵犯,改写了不对等的家庭关系;以偷窥儿媳竹西与大雄的傲情,获得某种心理优势,控制了家庭大权;以陷害妹妹改变在政治斗争中的劣势。

分析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择题 篇2

一、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不重视文学史料的现状

一切历史研究工作都要以史料的搜集、运用、理解和鉴辩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术研究的学理化更加规范。由于受到商业文化气息的影响, 我国的学术研究逐渐脱离了学理规范, 片面重视主体主观意志的发挥。很多学者在没有对文学史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就开始撰写文学研究著作, 甚至一些文学研究者认为史料研究是没有价值的。这就导致一些文学研究忽视客观存在的事实, 对现有的文学史料进行歪曲。如郭宛在《浪漫人生———胡适和他身边的女人》一书中就没有对已经公开的胡适日记进行严谨的考证, 造成了一些史料错误, 与胡适日记中的记载完全不符。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 罔顾历史史料, 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有意的曲解和篡改, 没有尊重史实, 这样的文学研究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二、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完善需要发掘文学史料

随着我国思想的解禁和文学史料的挖掘, 文学研究摆脱了旧有的阐释式的研究模式, 开始重视对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还原。而发掘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开始逐渐完善与成熟的标志。如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发掘张爱玲的史料, 对张爱玲在绘画领域和戏剧领域的造诣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从而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对张爱玲进行研究, 并对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由此证明, 挖掘史料可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这门学科进行完善。换言之, 如果没有文学史料的发掘, 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只有重视文学史料的发掘, 才能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不断完善, 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

(二) 通过发掘文学史料能够纠正过去错误的文学研究观点

在当代文学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错误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个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文学史料进行研究, 造成了一定的研究盲目性。如对巴金文学生涯时间的界定, 之前一直认为1929年巴金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灭亡》是巴金文学生涯的起点, 然而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却发现巴金早在1922年就已经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开始文学创作了, 这就将巴金文学生涯的时间向前推至1929年。这对于巴金的文学研究非常重要, 也充分说明了资料发掘的重要性。第二个原因是文学研究主体本身存在各种问题, 对文学史料的发掘不够严谨和细致, 或者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不敢将真实的言论发表出来, 只能屈从于政治要求。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正是伴随着文学史料的发掘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走向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随着文学史料的不断发掘, 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才能取得更令人信服的结论。

(三) 改变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研究乏力的情况。很多研究者认为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 30年的现当代文学史已经不存在研究的空白领域, 缺乏继续研究的价值, 甚至一些研究者悲观地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入绝境。鉴于此, 怎样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点和增长点就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但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生长点研讨会上, 与会专家并没有对文学史料予以重视, 绝大部分与会专家都认为文学史料无力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 而将目光更多地集中于文学话语的运用与引入。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 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缺少文学史料。正是由于很多文学史料被湮没了, 才造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很多空白点无法得到填补。研究鲁迅和周作人的专家钱理群先生通过系统地整理沦陷区的文学史料, 出版了《沦陷区文学史料选》, 极大地拓宽了现当代文学领域的范围, 使沦陷区的文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这也充分说明发掘文学史料能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进展, 改变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丁景唐和马良春两位先生正是通过对文学史料的整理和搜集, 在国内左翼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应该学习两位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通过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来打破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给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增长点。

(四) 通过发掘文学史料来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

发掘文学史料对于研究主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是辩证统一的, 研究者对文学史料的态度正是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基础。如文学史料学专家和文学研究家王瑶先生就是一个集中的体现, 其《中国新文学史稿》引用了大量的文学史料, 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涌现出大量的文学史专著, 出现了一个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高潮时期。但上世纪50年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学史专著却并不多, 只有像《中国新文学史稿》这样严谨的文学史专著迄今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必须参考的一本研究专著。王瑶先生的专著之所以能对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研究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是由于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王瑶先生形成和提炼了自己高尚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风格, 从而使文学研究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与王瑶先生相类似的还有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唐弢先生, 其在六十年的工作中勤勤恳恳地进行文学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他的学术素质。由此可见, 只有在基础性的文学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中勤恳踏实的工作, 才能练就一个学者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

受到商业化气息的影响, 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环境比较浮躁, 很多研究者往往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不重视自己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培养。只有通过文学史料的发掘, 不断培养自己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 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研究。

三、结语

笔者认为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我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忽视文学史料的严重问题, 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已迫在眉睫。只有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 对文学史料进行严格的整理、辨别、搜集和发掘, 才能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做到尊重客观文学史料, 推进现当代文学研究。这也是为了确保文学史料的真实性, 避免篡改文学史料的事情发生。只有这样, 才能够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史料管理和多渠道的史料交流。

摘要:挖掘文学史料对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仅能够完善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 更可以纠正错误观点, 带来新的学术增长点, 对研究主题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然而, 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存在着不重视文学史料的倾向。本文从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不重视文学史料的问题入手, 具体分析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旨在摆正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史料,学术品格

参考文献

[1]巴·苏和.中国蒙古文学史料学的起始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12 (4) .

[2]石兴泽, 石小寒.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建设与文学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0 (6) .

[3]白春超.旧资料的发掘与新学术的发动——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史料研究述要[J].宁夏社会科学, 2011 (6) .

文学史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史料   学术品格

文学史料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文学研究必须以文学史料为基础,才能正确把握文学研究的方向。然而当前我国到现当代文学研究对于文学史料达到了忽视的地步,没有充分发挥文学史料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摆正方向。

一、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不重视文學史料的现状

一切历史研究工作都要以史料的搜集、运用、理解和鉴辩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术研究的学理化更加规范。由于受到商业文化气息的影响,我国的学术研究逐渐脱离了学理规范,片面重视主体主观意志的发挥。很多学者在没有对文学史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就开始撰写文学研究著作,甚至一些文学研究者认为史料研究是没有价值的。这就导致一些文学研究忽视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现有的文学史料进行歪曲。如郭宛在《浪漫人生———胡适和他身边的女人》一书中就没有对已经公开的胡适日记进行严谨的考证,造成了一些史料错误,与胡适日记中的记载完全不符。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罔顾历史史料,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有意的曲解和篡改,没有尊重史实,这样的文学研究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二、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完善需要发掘文学史料

随着我国思想的解禁和文学史料的挖掘,文学研究摆脱了旧有的阐释式的研究模式,开始重视对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还原。而发掘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开始逐渐完善与成熟的标志。如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发掘张爱玲的史料,对张爱玲在绘画领域和戏剧领域的造诣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对张爱玲进行研究,并对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由此证明,挖掘史料可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这门学科进行完善。换言之,如果没有文学史料的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有重视文学史料的发掘,才能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不断完善,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

(二)通过发掘文学史料能够纠正过去错误的文学研究观点

在当代文学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错误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个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文学史料进行研究,造成了一定的研究盲目性。如对巴金文学生涯时间的界定,之前一直认为1929年巴金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灭亡》是巴金文学生涯的起点,然而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却发现巴金早在1922年就已经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开始文学创作了,这就将巴金文学生涯的时间向前推至1929年。这对于巴金的文学研究非常重要,也充分说明了资料发掘的重要性。第二个原因是文学研究主体本身存在各种问题,对文学史料的发掘不够严谨和细致,或者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不敢将真实的言论发表出来,只能屈从于政治要求。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正是伴随着文学史料的发掘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走向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随着文学史料的不断发掘,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才能取得更令人信服的结论。

(三)改变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研究乏力的情况。很多研究者认为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30年的现当代文学史已经不存在研究的空白领域,缺乏继续研究的价值,甚至一些研究者悲观地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入绝境。鉴于此,怎样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点和增长点就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但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生长点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并没有对文学史料予以重视,绝大部分与会专家都认为文学史料无力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而将目光更多地集中于文学话语的运用与引入。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缺少文学史料。正是由于很多文学史料被湮没了,才造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很多空白点无法得到填补。研究鲁迅和周作人的专家钱理群先生通过系统地整理沦陷区的文学史料,出版了《沦陷区文学史料选》,极大地拓宽了现当代文学领域的范围,使沦陷区的文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这也充分说明发掘文学史料能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进展,改变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丁景唐和马良春两位先生正是通过对文学史料的整理和搜集,在国内左翼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应该学习两位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来打破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给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增长点。

(四)通过发掘文学史料来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

发掘文学史料对于研究主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是辩证统一的,研究者对文学史料的态度正是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基础。如文学史料学专家和文学研究家王瑶先生就是一个集中的体现,其《中国新文学史稿》引用了大量的文学史料,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涌现出大量的文学史专著,出现了一个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高潮时期。但上世纪50年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学史专著却并不多,只有像《中国新文学史稿》这样严谨的文学史专著迄今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必须参考的一本研究专著。王瑶先生的专著之所以能对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研究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是由于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王瑶先生形成和提炼了自己高尚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风格,从而使文学研究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与王瑶先生相类似的还有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唐弢先生,其在六十年的工作中勤勤恳恳地进行文学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他的学术素质。由此可见,只有在基础性的文学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中勤恳踏实的工作,才能练就一个学者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

受到商业化气息的影响,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环境比较浮躁,很多研究者往往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不重视自己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培养。只有通过文学史料的发掘,不断培养自己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研究。

三、结语

笔者认为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我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忽视文学史料的严重问题,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已迫在眉睫。只有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对文学史料进行严格的整理、辨别、搜集和发掘,才能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做到尊重客观文学史料,推进现当代文学研究。这也是为了确保文学史料的真实性,避免篡改文学史料的事情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史料管理和多渠道的史料交流。

参考文献;

[1]巴·苏和.中国蒙古文学史料学的起始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4).

[2]石兴泽,石小寒.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建设与文学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0(6).

[3]白春超.旧资料的发掘与新学术的发动——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史料研究述要[J].宁夏社会科学,2011(6).

中国现当代文学 篇4

一.当代文学的分期(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为标志.第一段1949-1966『十七年文学』延安文艺方针影响文学创作政治性目的强,五四传统与之对抗。第二段1966-1976『文革文学』阴谋文化渗透 具有“极端政治化”的特征 第三段1976-1989『新时期文学』思想解放。(伤痕,反思,改革,先锋派,寻根,新写实,市井小说 人道主义 知青文学 朦胧诗)等个人文学话语初步确立 第四段90年至今 市场经济背景宏大叙事转向个人叙事 主旋律,消费型,纯文学三分天下)二。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1,1951年关于《武训传》的讨论。2,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知识分子眼光看工农干部”)的讨论,3,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6双百方针的提出→1957年文艺界的反右斗争→1960年文艺政策的调整→1962年‘左倾’思潮点燃了文革文学的“导火线”三:十七年文学的成就「小说创作尤写革命历史题材多,长篇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短篇趋多样化。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突出,诗歌—政治抒情诗、长篇叙事诗及具有民歌味的爱情诗等方面主要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李季、闻捷等。散文创作—在本时期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杨朔、秦牧、刘白羽等散文家已各自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戏剧创作也较繁荣。老舍的《龙须沟》、《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曹禺等的《胆剑篇》等均有独特贡献。贺敬之

抒情短章: 特点:多重大题材与主题的书写,宏大抒情模式,其诗具有高昂的格调,奔放的激情,磅礴的气势和壮阔的意境,如《南泥湾》,《雷锋之歌》。《回延安》赏析:真实抒发革命赤子对延安的感谢与赞美之情。从内容层次上分5层:1层:直抒胸臆,着重刻画刚踏上延安时的激动心情。2层:回忆在延安的成长经历。3层:延安亲人欢聚的动人场面。4层:参观延安,写延安城秀丽的风光5层:别延安,与在延安相结合 艺术特色:1.立意高构思精巧。2.抒情节奏快慢适中3.成功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长篇政治抒情:多取材于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气势粗犷豪放,洋溢着火热的政治激情,具有极强的宣传鼓动性,多采用楼梯式和交错式。《放声歌唱.》1956年歌颂党的的伟大与英明,艺术特色:1.从现实追溯历史,2.抒情方式迂回曲折3.歌颂祖国不仅流于空洞的口号,而是化抽象为具体《雷锋之歌》1963.3艺术特色:抒情方式独特,政论、形象与激情相结合,通过“我”来感受雷锋的英雄主义精神。郭小川

创作阶段:1.准备阶段《平原老人》2.爆发阶段:《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3.成熟阶段:《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昆仑行》诗歌内容: 2抒情诗的新尝试A政治抒情诗.《甘蔗林—青纱帐》—继续革命,永葆青春。《团泊洼的秋天》—政治思考,思想觉醒。B.祖国人民的赞歌《厦门风姿》《秋歌》1.叙事诗a.讴歌纯真的革命爱情b.表现生活的复杂性。闻捷

《天山牧歌》内容:1.主要写新疆的美丽富饶以及神奇的自然风光,表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历史变迁,英雄人物等。2.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将爱情与劳动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操相结合,如《果子沟山谣》《吐鲁番情歌》《葡萄熟了》《舞会结束以后》。

李瑛(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严阵

」→→→→→→→→

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 篇5

所不同的是,面对世俗人生,张爱玲是以俯视的眼光冷静地审视女性的脆弱与暗淡,体现了一种否定与批判;王安忆则以平视的目光热切地关注女性的成长与变化,表现出一种赞赏和祝福。女性形象是她们作品中最成功最有光彩的形象。张爱玲看女性,更多地是从悲剧角度来看的。张爱玲为人们描绘了一幅怵目惊心的民国时期女奴群像。王安忆写女性则更多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但王安忆更侧重于展示她们作为人、作为女性的种种美

丁玲

丁玲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最突出的是将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倾注于她痴情的文学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精神遗产。在她的创作中,不仅能够触摸到一个沐浴五四阳光迅速成长的革命作家的思想脉搏,而且可以发现其孜孜不倦地坚持探索和追求文学的历程。其小说创作的特色鲜明而有个性,主要有两点:第一,丁玲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她创作的阶段虽不同,但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作品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思想穿透力这一创作追求,却是一以贯之的。从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创作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到解放区创作真诚地揭露封建观念和种种现实弊端,都清楚地反映了作家深邃眼光下现实主义创作的力度。女性文学突破个人狭小范围,恰恰以丁玲的革命姿态和现实主义创作为标志。她是现代女性文学的探索者和开拓者。第二,丁玲小说创作艺术的创新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丁玲善于写出人物深邃的内心世界,长于透视性格多重性复杂性的特点,重视表现人物情感和讲求写作笔触细腻,这在女性作家中更显其艺术的独特。莎菲、贞贞、陆萍等形象,在现代小说人物画廊里,很少有丁玲那样在刻画时将自己人生的体验,尤其是女性生活的感受,深深融合在她们身上的;尤其那来自心灵的振荡、灵魂搏斗的对于历史变革感受深切的描写,更凸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真实性。丁玲创作从最初的革命文学的峻急,到后来的深入现实的厚重,以及从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与她突进主体(作家)和客体(人物)双重内心深处密切相连的。

《莎菲女士的日记》描写“五四”退潮后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是细腻大胆、感情饱满的人物心理刻画典型。其主角追求而无出路,伤感、自恋、颓唐的“时代病”体现在其身上,包括病态的反抗,都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批判性。文章以其大胆的女性意识、敏锐的文学感觉和细腻的叙述风格和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画出女方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反映了当时知识少女的苦闷与追求.王安忆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她注重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挖掘生活,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我们从王安忆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一种宽厚的爱,她赋予故事中人物“英雄性”,表现人物美和善良的方面。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领悟力来控制故事微妙的气氛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细腻精准。她的作品讲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可她探讨的是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这是她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

张爱玲

张爱玲小说的魅力首先来自于传奇的故事以及弥漫其中的梦魇般的氛围。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二、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

三、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复习 篇6

一:在酒楼上

(1)吕维甫的形象

①吕维甫是一个善良、诚恳的人。两件“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他却做得很尽心,从这两件小事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善良、诚恳的人。

②吕维甫是由激进转消沉的人,他曾经是一个激进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一起去城隍庙拔过神像的胡子,还因为激烈地争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吕纬甫由激进而消沉、落拓,屡遭挫折后变得一蹶不振。

③他即糊涂又清醒。他虽浑浑噩噩度日而无力自拔,但他同时也十分清醒,充满自责。④他是革命运动后的一个落荒者,《在酒楼上》所描写的是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的事,吕纬甫就是在革命运动风浪过后的一个落荒者。

(2)鲁迅小说主题有哪些?

①对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批判和揭露《祝福》

②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③对大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阿Q正传》

(3)鲁迅小说的情节模式

1.“看/被看”→“吃/被吃”的情节模式,《示众》→《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祝福》、《孔乙己》、《肥皂》、《长明灯》、《铸剑》

2.“归乡”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情节模式《伤逝》、《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

(4)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着眼点

“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大多数描写他们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以及失学、失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的苦闷。但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却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读《在酒楼上》、《孤独者》等作品,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鲁迅热情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

(5)吕维甫形象的意义

吕维甫形象深刻的认识意义:留下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落潮的时代烙印,反映了“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客观上提出了“知识分子问题”。

(6)艺术特色

1.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德人的精神“痛苦”。吕维甫——在颓唐消沉中逐渐消磨生命。

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归乡模式)

3.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吕维甫”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外化,小说具有自我灵魂的对话相互驳难的性质。

4.景物描写富含深意,我告别了吕维甫,和他背道而驰“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有有一种和昔日消沉的自我告别、失望、在绝望中抗争的意味。

二:铸剑

体现鲁迅一种什么复仇思想

复仇是中国古代、现代武侠小说的重要主题,也是《铸剑》的主题。但是鲁迅在小说中已经将这一主题进行了现代性的转换。一般来说,鲁迅是不赞成有怨必恨或是为了报仇就滥杀无辜这样一种复仇行为的。

鲁迅的这个看法就代表了现代人的复仇观念,并不能因为自己的亲人被杀就一定要复仇。鲁迅认为,首先要问的是,复仇是不是符合正火,是不是本身具有正义性,如果不具有正义性,那么还有什么复仇的必要?即使是做儿子的,一定要为亲人复仇吗?再有,你要复仇的话,也应该找本人去复仇,怎么能去杀他的儿子,这有什么道理?叫做什么英雄? 然而,对于《铸剑》里的专制暴君,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复仇是正义的,这个暴君,拥有强大的禁卫军保护自己,却任意杀戮老百姓,对于他,鲁迅是主张复仇的,鲁迅肯定赞美了黑色人为眉间尺报仇的行为。在对付专制暴君的前提下,他肯定了这个复仇,他不是一般意义上肯定了这个复仇,而是坚决支持用剑和火——即用武力对付暴君,这不仅是他行侠行义精神的表现,也是他革命思想的表现。

三:边城

小说从那几个方面体现出三美?(风景美、风情美、人性美)

小说分别从风景美、风情美、人性美三个方面来体现

①首先从风景美写:小说在表现《边城》的自然美景之时,也不断表现了独具湘西地方特色的一些风物,如湘西苗乡的典型建筑——吊脚楼、水车、古城墙等。整部《边城》就是由这座山水所构成,它蕴蓄的气势无一不给人带来中国山水画一般的美感,使人产生无限美的遐想与神往。小说情节的展开都是与湘西两边地那世外桃源般的乡村风光分不开的。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②其次写风情美:小说《边城》不只提供了湘西遍地的一副风景画,还提供了湘西遍地的一副风俗画。湘西这里的子民多保留了具有浓郁古风的世俗民情,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文中也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读来就如生活中发生的事般真实,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爷爷的处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豆不要的东西般,在这些争执里,谁要是最后占了便宜,谁就是输家。难免会令人回想起不知多久之前的旧中国,也是如此,互相推诿前遍,有时甚至掷钱与地上,而人奔走开了。人人以情义为重,一不要钱为荣,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风情,对这种风情的喜爱。

③小说中也有对恋爱婚嫁民俗的表现以及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时的“走马路”的习俗,青年男女队歌倾吐爱情,高亢清越的歌声,情意缠绵的内容,率真直接的表达,以及月色如水所带来的朦胧与浪漫,都使作品在表现这一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古老风俗时,具有了一种纯美的震撼效果。作者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四:倾城之恋 1.写出一些张爱玲的作品

《色.戒 》《创世纪》《红玫瑰与白玫瑰 》《琉璃瓦 》《半生缘》《金锁记》

2.怎样理解这个题目倾城?

“倾”有一个意义就是倒空;“城”就是“围城”,也可以指婚姻家庭。因此,如果要说着第二层的意义,我看“倾城之恋”,大概是说,空城之恋,就是没有情感、没有爱情的婚姻,也就是说一个空心的婚姻。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倾城之恋》看似一个传奇故事,其实是对传统“传奇”的颠覆。传统的倾国倾城的爱情故事,都是一见钟情,郎才女貌,海誓山盟,忠贞不渝的,缠绵悱恻的。但是这个爱情故事却充满着游戏和调情,是世俗男女之间猎取和捍卫灵与肉的生动展示。

五:死火

1死火的象征意义

死火,本身是活着的火,但由于一些原因,却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了,惨遭不幸,被冰洁起来了。尽管如此,死火,并没有从灵魂上真正死去,他在冰谷中终于等到一个机会,最后他坚决地选择了出谷燃烧。

鲁迅用死火这一意象,象征了一种惨遭迫害但永不屈服的战士情怀,歌颂了一种身处人生逆境但永不沉沦的奋斗精神。更准确地说,这死火就象征了鲁迅本身的人格精神。

2.影的告别的现代主义特色

①鲁迅这位孤独而坚韧的文学家对自己灵魂的深沉的拷问,表达了鲁迅这位现代文学大师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切体验和探究。

②《野草》在艺术上也是属于现代主义的a.它广泛的吸收了西方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的手法。b.大量的运用象征与引喻的手法c.现实情境与梦幻交错描写,神话传说的运用,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

③《野草》广泛吸收外国文学营养。

六.徐志摩

1.诗歌的内容

① 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实质内容主要是他在康桥时期形成的“自由”、平等、有爱的社会理想。《为要寻一颗明星》、《我有一个恋爱》等。

② 抒唱爱与美的追求(爱、自由和美)。爱情诗是徐诗中最有特色的部分。《雪花的快乐》 《翡翠冷的一夜》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

2.诗歌的形式(艺术特色)

诗歌形式:灵动飘逸的浪漫抒情风格

① 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② 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③ 章法整,灵活多样。

④ 辞藻华美,风格明丽。文词丰富,华丽秾艳。

诗歌的艺术特色:

A.重复:此诗整体的形式是不厌其烦的重复

B.对比:诗中前三节甜美的梦境河心碎的悲哀,形成强烈的对比

C.节奏

D.押韵:[依洄][迷醉]等,押韵的全是同一个韵脚。

七.何其芳(预言)

1.诗歌的主要内容

《预言》是一首爱情诗,抒写了诗人一段珍贵的感情经历。全诗共分六节,以“年轻的神”的踪迹为线索来抒写,剖白式地倾诉了诗人每一刻的痴情,诗人心中的爱神形象是光彩动人的,诗人深深的眷恋她,充满柔情地想象着它的到来,热情赞美它的美丽,同时也倾诉失去它的惆怅。

2.诗歌的艺术特色

①宁静、柔婉的朦胧美的意境与意象

②运用大量的象征和隐喻,这是由于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③这首诗形式较整齐,语言富有音乐性

④为了增强音乐的美感,也加重抒情的色彩,作者还自然而巧妙地运用诗句语言的重复 ⑤语言含蓄:由于这种“镜花水月”的情调的追求加上作者捕捉的闪光的意象和意象之间又省去了散文的联系,就形成了《预言》这首诗的含蓄朦胧的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篇7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1.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结合统称,通常,在文学界一般都将五四运动至1949年之间出现的文学称为现代文学,将1949年以后的文学称为当代文学。从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发生时间分析,它们都出现在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而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其本质就是一个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农耕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型的过程,即现代化过程。

2.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不论是中国现代文学还是当代文学,它的发展都经历了三个过程。首先,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来讲,它经历了三个十年,其中,第一个十年(1917-1927)为文学革命的十年,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文学作家以鲁迅和郭沫若为代表;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为革命文学时期,比较活跃的是左翼作家和自由主义作家,老舍、曹禺、巴金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代表,而矛盾的《子夜》更是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它代表的是正宗的左翼文学;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为抗战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反应的多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其中,赵树理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的最高成就,张爱玲和钱钟书是国统区最为杰出的作家。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创新性研究不足

从人们如今的生活现状分析,网络和都市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社会处于一种高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阶段,此时的先锋文学和纯文学都发展的非常迅速,如革命年代的小说体、乡土文学、底层写作等,并逐渐上升为当下文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主要研究方向4[4]。同时,受这种时代发展特点的影响,文学的研究方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逐渐向更加边界化的形势和领域加速拓宽,导致整个文学领域的内容研究变得盲目急功近利。如今,我国有相当一批的学者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中,掀起了一场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研究热潮,这种研究热潮的出现虽然拓宽了整个文学的研究领域,增强了人们对现当代文学了解的视野和角度,但这种研究热潮却没有将现当代文学的真实研究意义体现出来,并出现了一种减少现当代文学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误区,导致研究的深度逐渐降低,甚至被大家所忽视,创新性的研究更是无从谈起,增加着学术研究的负担5[5]。

2.缺乏“自我”审思精神

文学研究和批评,离不开对“自我”认真反思。这个“自我”是指延续在我们血脉之中的传统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根脉,应该是在基于传统民族文学或文化之上的,而不是其它的基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当代文学创作的营养。在我们特殊的历史阶段,我们曾一度放弃对“自我”的反思,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大部分作品,无法对当代人群做出深刻的心理描写。正如陆建德所言,中国文学“不仅自我审思欠缺,也因为自我过度扩张,以无我的精神来观察世界,……这就导致了自我的美化和单一化。”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表现。

3.文学创作商业化严重

如今,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者在文学的创作中,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市场化的影响和侵蚀,促使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发生着深刻巨变。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纯文学”的光晕日渐消逝,加之网络媒介下的大众文化流行,致使“俗文学”对严肃文学形成巨大挑战,文学的教化、启蒙甚至审美功能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褪去。文学的娱乐功能开始放大,文学的社会承担意识和历史使命意识受到了压抑,严肃文学逐步地退居边缘,成为一小部分知识精英的精神寄托。大部分的作家所追逐的是一场名利和市场的竞争,他们希望在文学中获得各种奖项,以奠定自己在文学界中的地位,也希望自己所创作的内容主导市场,能够从中获得高额的经济效益,只要市场需要就创作这种市场需要的文学内容,文学逐渐市场化和庸俗化,文学创作的状态逐渐变得扭曲。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1.注重世界化文学模式的挖掘

从现当代文学的创作时代背景出发,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现当代文学需要从“西方化”的观点中走出来,逐渐向“世界化”的文学模式发展。首先,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载体,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它的发展都不是为了谋取利益或否定人的价值观,而应该处处反应人类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内涵。文学不仅无国界,更无阶级性,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中,它需要建立一种世界性的对话模式,这样才能保持各国之间对先进文化和文学的交流,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现当代文学的良性发展。当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需要擦亮眼睛,在世界文化对话中扬长避短,保持清醒的头脑,建立一种具有创新因素和独特文化内涵的新文学精神,而不是以西方文化为动力,也不是以死板的传统文化为引力的发展模式8[8]。因为,只有创新性的新文学精神才是积极向上的,只有用整体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才会又好又快。

2.注重民族化文学模式的挖掘

新的社会发展时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向民族化的方向发展并不是复古,而是回归传统的表现,这也是符合中国文学发展规律的。现如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发展虽然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但有一些作者比较注重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以现代文学中白话诗歌的创作为例,它们多是出自民间的相关歌谣,或是对民间生活真实写照的描述,深刻的刻画了民间的生活群体,这是现当代文学作品充分体现民族化精神的表现。同时,在创作者辛勤刻画民族文化和不断深入汲取中华民间产物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创作者们想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苦心,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力发展是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必然要吸收外来文学的营养,但作品的创作必须要具备中国传统特色,用民间精神和传统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基石,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2.注重文学人性本质特点的挖掘

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发展历史的探究可以发现,中国文学创作者是可以树立生命真谛的,也会按照自己的思想路线去挖掘人性的本质特点。对于现代的文学创作者而言,还需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是要沁入人内心、具有穿透生命力、直达灵魂的语言,面对这种需要,中国作家需要具备超凡脱俗的意识,在超越平庸中寻找生命的真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社会的发展进程和人生感悟。其二,中国作家需要注重对经典的重读,重温经典是为了更好的衔接新文化,是对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其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空间需要继续拓展,在拓展中注重对传统旧诗词和戏曲的深入研究,从中深刻感悟传统文化的神奇生命力,当然,对社会转型期的市民文学也需重视,认真分析它的特性和效应,这样才能保持文学发展的平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发展中,受社会环境背景的影响,它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改变中既有提升也面对着各种问题,导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遇到了很大的发展瓶颈。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中国文学者对文学热情的存在,都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学创作者们更需知道,文学的优秀与否和自身的文化积淀,以及自身对生活的感悟有关,而不是哗众取宠下的战利品,只有用心去感悟生活,用心去创作文字,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未来创作方向。

摘要:中国文学经历了一个从古典文学向现当代文学的长期发展历程,但在这个发展中,现当代文学所体现的价值观正在逐渐模糊。基于此,文章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进行了分析,以便能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个更加准确的定位。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现状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景宏.探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34):96-97.

[2]黄万华.经典性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典律构建”的基石[J].天津社会科学,2012(1):95-102.

[3]王玉珠.再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以莫言获“诺奖”为契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05-112.

[4]王玉珠.民间叙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主流话语的建构[J].人文杂志,2013(8):63-69.

[5]李林荣.延安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进程中的复调与对话[J].人文杂志,2012(4):86-94.

[6]“视野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12(4).

[7]陈国恩.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4):271.

[8]陈红旗.多民族文学史观构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16(8):162-165.

小议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篇8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直以来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普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通识课程。它可以引发学生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以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文化水平。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如何使教师和学生对这门课保持持续的热情?如何掌握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关系?如何真正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当文学的理解及鉴赏能力?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改革。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和对象的困境

在整个社会日趋功利化及集体浮躁的环境下,也迫使进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教师和学习的学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当代文学涉及面较之以前更广,就产生了这门课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理解存在偏差,加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认识不足,导致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思想性更为重要,自然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把现当代文学作为思想性的形象传授给学生。而也有一部分教师,则从文体、结构、语言等方面入手,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变成干枯的数学解析题。因此,由于教师本身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千差万别。

同时,教师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在教学之余,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申请各级项目和基金,撰写论文和著作进行发表,导致现在很多高校教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研究教学。正像王晓明先生已经质问过的那样:“你们都是大学教师,几乎每周都要在课堂上讲授20世纪中国文学,倘若不是仅仅出于谋生的需要,你们为什么有兴趣讲这门课?又为什么每日孜孜、费心劳神去作这方面的研究?对今天的社会来说,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到底有什么意义?” [1]因此,教师自身对文学的热爱,对于讲授好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至关重要,而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做出相应的调整,研究中国文学的出路也同样不可忽视。目前,讲授者本身面临着艰难的困境。

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由于高考的压力,几乎没有机会接触一些名篇名著,因此大部分学生的文学功底薄弱,甚至有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也知之甚少。考入大学的学生还要承受就业的巨大压力,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努力考取就业中能加分的各种证书,比如有关英语、计算机等证书,或者选修更加具有实用性的各种课程,更是难于集中精力和时间去阅读研究大量的文学作品。

在学生们看来,中文专业在社会、特别是在就业中的用处不大,当然也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内的各种文学课更是如此。作为通识课,即使学生选修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也是抱着各种目的,可能是自身对文学有些兴趣,也可能是觉得文学课容易获得学分,又或许是其他课程无法选择,不得已选择中国现当文学课等等。总之,出自对文学本身真正热爱而来学习的学生真是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将课堂组织好自然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社会的现实情况,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一定要想办法吸引学生,让学生迅速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之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文学,而且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使之爱上文学,自觉地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这是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师面前的难题和身处的困境。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困境

近些年,由于教育理念的一些变化,公共课和通识课不断增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空间随之变小。在教学过程中,受到课时的限制,某些教学活动甚至难以展开。如延边大学科技学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选修课,每周只有两课时,而每个学期只有十六周的教学时间。加之很多学生,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使用汉语的机会就很有限,更不用提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学习能力较差、主动性不强,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谓是困难重重。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全部内容,完全以文学的发展、思潮、运动等作为教学重点教授给学生是不可能完成的,也是不合理的。而文学鉴赏活动的展开,应该基于对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十分了解的基础上。可是在教学中,若单纯地选择文学史作为教学内容,又必然会使学生对某一时期的文学史讲得头头是道,但涉及某一具体作品,或者是作品中某一典型人物形象时,会不知所云。

目前高校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使用的教材大多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或者钱理群等人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教材的学术性深浅不一,在选择教材时,应当在课时合适的范围内,注重教材的普及性及权威性,同时兼顾选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因此,如按照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从现代文学的发展讲起,附加作家作品、思潮、文学运动等,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陷入教学困境。

此外,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基本采用传统“满堂灌”的方法。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满堂灌,学生们则生硬地听记笔记,考试则依靠死记硬背。在学生严重缺乏主动性的环境下,学生被动听的方法让原本美好的审美过程变成了简单的知识接受,而学生对于作家、作品及一些文学现象的理解及鉴赏活动更是无从谈起。即使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讨论的方式,限于学生的文学基础,对某些问题的讨论难于深入开展下去,使得教学过程很难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们研究教学、研究学生,改变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寻求一条可行之路。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对策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应当确立在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细读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相应的文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此,我们可做以下一些教学改革:

(一)注重理论,平衡文学史与文学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首先要以知识性作基础。“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在“教什么”上达成的共识。[2]但是我们在分析作品的同时必须以文学史为依托,不能将文学作品孤立起来,所以我们应当采取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以作家及其作品或者文学流派为重点,用历史来进行梳理。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重要作家作品有了清晰的了解后,自然可以将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运动连接起来,对脉络产生一个大致的印象,获得对“史”的基本认识。

不仅如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除了让学生知晓文学知识、文学现象,教师还应当让学生通过学习把握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对于学生独立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评价各种文学现象的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充分吸收大量的西方新潮文论,研究新课题、新方法,大胆地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介绍新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找到新的角度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应注重平衡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关系。陈思和教授曾经指出:所谓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关系,大约类似天上的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就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就像夜幕降临,星星闪烁。当我们在讨论文学史的时候,就不能不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这样一批类似“星”的文学名著上。换句话说,离开了文学名著,没有了审美活动,就没有文学史。[3]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现当代文学课讲成文化史课,也不可将它讲成单纯的理论课。要注重让学生回到文本中去,进行文本细读,对名篇名作进行反复的品读和回味,和作者产生共鸣,真正感受作家在作品中展现的无穷魅力,亲自完成文学鉴赏的全过程。当然,大量的作品仅依靠课堂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介绍经典作家作品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每次上课前,可以为学生留必读书目,少部分可在课堂上共同探讨、深入研究;还可以给学生留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篇目的读书笔记;还可在考试中设置考试题,让学生联系作品,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完成题目。当然,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不能要求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应当鼓励学生首先走进作品,开展阅读,以感受和阅读经验为主。

(二)打破常规,使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取单一的讲授方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教师与学生基本没有互动的过程。近几年,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手机使用率的普及,如果教师单纯地满堂灌,学生看手机、玩手机的现象更是屡禁不止。因此,要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必须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品产生互动。

此外,文艺鉴赏的主体,是指文艺鉴赏活动中的读者、听众或观众。读者、听众或观众在文艺鉴赏活动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因此,要完成整个文艺鉴赏活动,必然要发挥文艺鉴赏主体的能动性。在中国现当文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理所应当学生成为了文艺鉴赏的主体,所以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记笔记,对于提高文艺鉴赏能力的帮助是少之又少。

为此,可以采取发表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首先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指定篇目,学生在阅读后对作品产生兴趣,不同组别选择感兴趣的相应篇目。接下来,小组成员在指定的范围内分工,比如从作家、写作背景、作品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等方面,分别搜集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后各小组集体发表,选出决胜组。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为了胜出,在准备的过程中,其他组员如有不足之处,可以相互讨论、弥补,形成最后一致的观点。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一章的教学,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研读后,查阅了相关资料,认真准备。学生从老舍的生平开始讲起,将小组的发表重点放在了祥子和虎妞的人物形象上,并将小福子和虎妞进行对比,探讨了人物悲剧发生的原因,最后还联系自身,谈到了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观。学生在准备发表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后,将小组最终观点呈现给同学和老师,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也真正发挥了自身的能动性,成为文学鉴赏的主体。

(三)灵活机变,建立合理课程评价体系

以往高校对教师教学的完成评定,仅为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时数就算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大部分也仅仅依靠一张考试卷。这样,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就成为一个较为狭隘、封闭的过程,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及课程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自然无法体现。

因此,教师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评价及高校对于教师教学完成的评价应当灵活一些。在教学方面,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对于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等知识的传授;还应当重视对学生自主阅读名家名作、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畅游在作家作品的海洋里,感受文学的魅力;同时做出相应的思考、发现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解决问题,撰写论文;开展各类文学相关活动,朗诵比赛、戏剧排演或者进行文学创作等等。

教师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可跳出传统的套路,将课外活动纳入到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中来。如对学生课外学习成果的检查,可以以发表的形式检查和评价,即除了正常的考试成绩外,学生上课的发表讨论、课外作业、课堂笔记、读书笔记等等,都在学生最后考试成绩中有所体现,而且应当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这样使学生对课程重视起来,分配一定的课余时间完成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在实践中完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有限的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即使在课程结束后,也很有可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保持持续的关注,而非“一锤子买卖”。

如今,我们迫切需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做出改革。通过改革,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充满活力和新的生命力,教育工作者通过努力和探索,找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发展的适合之路,将文学与教育完美的结合起来,让这门课程越来越有吸引力。总之,通过改革,我们期盼越来越多的学生真真正正地爱上中国现当代文学,自觉地欣赏现当代文学作品,将文学的血液渗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丁明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1).

[3]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检验科试剂与校准品使用登记制度下一篇:农机事故责任倒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