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风险

2024-09-18

产品风险(精选12篇)

产品风险 篇1

摘要:本文基于风险认知视角,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农产品安全风险对农产品品牌信任和农产品品牌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 农产品风险认知与农产品品牌信任呈负相关;与农产品品牌购买意愿也呈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 品牌信任在风险认知与购买意愿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关键词:风险认知,农产品品牌,品牌信任,购买意愿

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1.农产品风险认知

Slovic (1987) 认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对风险的直觉判断, 是一种主观的认知评估。[1]当人们面临各种可能遭遇的食品安全风险时, 会通过一种主观的认知评估, 采取不同的问题认知来解释风险并做出各种决策。风险, 是现实与发生的可能性之间的差异, 是人类活动或事件导致威胁人类价值的后果的可能性。[2]它暗含的威胁严重性, 取决于人类活动或事件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 风险是一个分析的概念。

Slovic等学者利用因子分析方法, 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提炼出决定风险认知的三个主要因子, 即风险的恐惧感、熟悉性和风险威胁范围。[3]恐惧感与人们的控制感、害怕、致命后果和对后代的高威胁有关。有些风险虽然发生的概率较低, 但是由于其致命后果导致人们的恐惧感极大;熟悉性可能与无法用感官侦测、个体风险知识有关, 也可能与新的风险有关;风险威胁范围是风险可能影响到的范围, 或者暴露风险的程度。

2.品牌信任

Dick与Basu认为, 品牌信任是消费者品牌认知的结果。[4]Delgado-Ballester等学者则把品牌信任明确地定义为, 消费者在面临风险的情况下, 对品牌可靠性和倾向性有信心的期望。[5]从这些定义中可以发现, 只有在风险条件下, 才存在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或不信任。因此, 如何管理消费者的风险认知, 对于提高消费者的农产品品牌信任水平起着关键作用。一般而言, 消费者对产品风险的熟悉度会影响消费者的品牌信任, 产品风险越熟悉, 消费者的品牌信任度就越高。于是提出:假设1: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的风险认知水平越高, 对农产品品牌的信任度就越低。

3.风险认知下的农产品购买行为

Frewer和Sparks (1994) 的实证研究发现, 人们感知到的风险越高, 采取购买健康食品的购买行为就越强。[6]国内的一项研究认为, 风险认知对消费者的决策有重要的影响, 将会使消费者推迟、更改决策。[7]另一方面, 品牌信任会影响消费者的品牌选择。一项研究表明, 品牌信任会通过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风险认知, 来影响对农产品品牌的购买意愿。[8]由于知名品牌具有抵抗外来风险的能力, 因此, 知名品牌即使出现了危机, 消费者对其信任度仍然较高。因此提出:

假设2:农产品风险认知水平越高, 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的购买意愿就越低。

假设3:品牌信任在风险认知与农产品品牌购买意愿中起调节作用。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与调查对象密切相关的赣南脐橙品牌作为农产品品牌的研究对象。虚拟出该脐橙品牌由于农药残留超标而引发食品安全风险, 进而影响消费者的品牌信任与购买行为。在变量测量上, 根据Sparks等学者的研究量表, 风险认知变量有熟悉感、严重感、不可控制感三个构面。品牌信任测量采用袁登华等学者的研究量表, [9]购买行为意愿变量采用夏晓平等学者的研究量表;[10]在数据采集上, 以问卷调查搜集资料, 采取便利抽样, 在江西赣州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为281份, 有效回收率为70.25%。量表的信度统计结果表明, 风险认知变量的信度为0.821, 品牌信任变量的信度为0.875, 购买行为变量的信度为0.742, 满足统计要求。

数据分析

针对农产品风险认知与因变量农产品品牌信任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数据显示 (见下表) , 决定系数R2为0.216 (F=80.524, p=0.000<0.01) 。说明风险认知与品牌信任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线性关系, 风险认知与品牌信任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β=-0.448, p=0.000<0.01) 。这说明农产品安全风险认知水平越高, 消费者对该农产品品牌的信任度就越低。因此, 研究假设1得到证实。

对农产品风险认知与因变量购买意愿进行线性回归, 结果表明 (见上表) , 回归方程具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 (R2=0.615, F=120.613, p=0.000<0.01) 。标准化的系数为-0.762 (p=0.000<0.01) , 说明风险认知与购买意愿呈负相关。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风险认知水平越高, 越不会购买该农产品品牌。因此, 研究假设2成立。

为了检视农产品品牌信任在风险认知与购买意愿中是否起调节作用, 通过4个回归方程来检验 (见下图) 。在第一个回归方程中, 把风险认知作为自变量, 品牌信任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发现回归方程显著 (β=-0.448, p<0.01) ;在第二个回归方程中, 把风险认知作为自变量, 购买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发现回归方差显著 (β=-0.762, p<0.01) ;第三个回归方程中, 把品牌信任作为自变量, 购买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发现回归方差显著 (β=0.529, p<0.01) ;最后, 把风险认知、品牌信任一起作为自变量, 购买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 回归方程中, 风险认知变量不再显著 (β=-0.107, p=0.073>0.05) 。这说明品牌信任在风险认知与农产品品牌购买意愿中起着完全调节效应。假设3成立。

结论与启示

1.结论

农产品风险认知与农产品品牌信任呈负相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风险认知水平越高, 对该农产品品牌的信任就越低。农产品风险认知与农产品品牌购买意愿也呈负相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风险认知水平越高, 对该农产品品牌的购买意愿就越低。品牌信任在风险认知与购买意愿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说明品牌信任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费者的风险认知水平而购买农产品品牌, 可明显降低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安全的担忧。

2.启示

由于消费者的农产品安全风险认知对品牌信任和购买意愿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因此农产品品牌经营者与管理者应在品牌管理体系中, 建立产品质量控制系统与风险管理机制, 引导和管理消费者的农产品风险认知与评价, 避免农产品安全风险事件。同时, 还应加强品牌信任的建设与提升工作, 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的信任度, 塑造农产品品牌在消费者中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Slovic.P.Perceptions of risk[J].Science, 1987, 236 (17) :280-285.

[2]And reas Klinke and Ortwin Renn.A new approac h to risk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risk-based, precaution-based, and discourse-based strategies[J].Risk Analysis, 2002, 22 (6) :1071-1094.

[3]Slovic.P., Fisehhoff, &Liehtenstein, S.Rating the risks[J].Environment, 1979, 21 (3) :14-20.

[4]Dick, A.S.&Basu, K.Customer loyalty:toward an integrated conceptual framework[J].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4, 22 (2) :99-113.

[5]Elena Delgado-Ballester, Jose Luis.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brand trust sca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2003, 45 (1) :35-54.

[6]Sparks, P., &Shepherd.R.Public perceptions of the potential hazards associated with food production and food consumption:an empirical study.risk analysis, 1994, 14 (5) :8-799.

[7]钟一舰, 张菱珊, 李潇楠.知觉风险与消费决策关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社会心理科学, 2012 (27) :274-279.

[8]Kim, Seok Eun and Kim, Kon Joong:A Study on Livestock Products Brand Loyal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009, 51 (5) :433-440,

[9]袁登华, 罗嗣明, 李游.品牌信任结构及其测量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7 (1) :81-86.

[10]夏晓平, 李秉龙.品牌信任对消费者食品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11 (4) :14-26.

产品风险 篇2

发布日期:2010-10-26文章来源:互联网

与贷款对比分析融资租赁的审查重点

由于融资租赁业务是具有融资、融物双重职能的租赁交易,是企业进行长期资本融资的一种手段,在物权上也与贷款业务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在审查重点上也区别于贷款业务,下面列表说明:

融资租赁贷款

1重视项目本身的创利能力重视企业的规模和经营状况2重视租赁物件的变现和处置重视企业偿债能力、资产变现能力

3重视项目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重视企业的整套财务报表分析

4重视如何保证租赁设备不被非法抵押、变卖、转租重视对贷款的质押、抵押和担保的设立5重视在租金出问题是如何快速完好地收回租赁设备重视在贷款出问题时担保的实现6重视对租金和租赁物件回收的法律保障文件重视贷款人和担保人的诉讼时效

二 融资租赁的项目审查

融资租赁业务的风险包括行业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金融风险等几个方面,信托公司只有对上述风险有充分的预见,并能够予以有效防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融资租赁项目的审查上要从这几方面加以严格控制。

1、审查项目所属行业的特点,控制行业风险

“行业风险”,是指因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所造成的整个行业景气或不景气的波动风险,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诸如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等问题,都会对相关行业产生影响。信托公司必须分析行业发展特点,判断项目所属行业是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该行业取得了国家的支持和优惠政策,还是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限制;哪些相关行业的变化会对项目所属行业造成影响。信托公司应注意把资金投放到处于行业上升阶段、有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中去。

比如,作为支柱产业,房地产有高档楼宇过热而经济适用房不足的问题;汽车产业有自主开发能力差,整车装备能力过剩,零部件生产企业“散、乱、低、弱”的问题等等。信托公司对这些问题都要高度关注。

2、审查项目的市场情况,控制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专指在同一宏观经济形势下,该企业经营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以及在本行业内的竞争能力。只要把资金用于添置设备或进行技术改造,首先应考虑用租赁设备生产的产品在市场的风险。这就需要了解产品的销路,市场占有率和占有能力,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消费结构以及消费者的心态和消费能力。对这些因素若了解的不充分,调查的不细致,有可能加大市场风险。市场风险还来自同业间的恶性竞争。信托公司应从企业的竞争能力出发,分析企业目前处于行业中的位置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判断融资租赁的设备是否为行业中的领先技术,企业在使用融资租赁设备后能否产生预期的财务效益。

信托公司可以设定具体的市场可行性参考原则——承租人通过融资租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应至少具备如下市场条件之一:

(1)市场需求较大,整体行业现有生产能力不足,同类大型项目投资尚未达到生产能力饱和情况;

(2)承租人已获得长期较为稳定的订单或供应商资格,市场需求要求其扩大经营规模来满足供应;

(3)用于替代进口或出口创汇型产品或服务的融资租赁项目,且有相应的政策扶持;

(4)用于新兴产业的融资租赁项目,其产品或服务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3、审查项目的担保能力,控制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因租赁债务人或担保债务人的不履约,所导致的资金不能安全回收的风险;信用风险控制主要考虑在该项目受挫的情况下,承租人自身的综合偿付能力是否能保证按时足额付租;在承租人付租不利的情况下,担保条件和租赁物变现条件是否能弥补损失。

(1)办理融资租赁业务时在合同中约定:在租赁期间,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归出租人。承租人不得转让、抵押或出售租赁物件。只有在承租人全额支付租金后,租赁物件的所有权才转让给承租人。以租赁设备作为承租人未偿付租金的变现资产。

2)设置抵押担保,以承租人的其他运行中的设备作为此项目融资的抵押保证。

(3)设置担保人,为承租人偿还租金提供资产抵押和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担保。

(4)设置回购担保人,承诺若出租人未能如期支付租金,其将按合同约定回购租赁物件以保障投资人利益。回购担保人一般为企业的供货商,有较多的设备出售渠道。回购的设备多为有较长的使用年限、价值较高的二手设备,其市场需求旺盛,不易贬值。

(5)考虑到融资租赁属于信用消费,出租人控制着物权和债权,因此降低了对承租企业的信用评估。但承租人在租赁期初应向出租人支付租赁保证金,作为履行合同的保证。一般租赁保证金为30%左右,用于抵偿未支付的租金,同时避免和抵扣处置租赁物的贬值损失。

4、审查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控制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主要是指利率和汇率风险,也包括头寸不足、周转不灵的流动性陷阱风险,租赁项目配套资金不足也会产生风险。企业项目上马后因配套资金不足,使设备的规模效益发挥不出来,甚至使企业长期不能开工,加大了租赁项目资金回收的风险。对于利率风险,信托公司应考虑企业在市场上的融资成本,采取合理的租金计算方法。对于汇率风险,信托公司可以采取用本币结算租金的方法、使用远期汇率或汇率调期的方法就可以避免。对于流动性风险,信托公司必须注重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分析,以确定企业有能力保证资金流动性。包括:

承租人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运用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量分析等财务指标进行预测,着重考察承租人的偿租能力。

对承租人的经营情况分析,包括其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销售渠道分析、存货周转情况、应收账款情况等等,着重审查企业的现金流状况。

对承租人的非财务因素分析,应深入调查了解承租人的管理能力是否能够解决因生产经营规模扩张所引发的管理问题,应对承租人管理层的素质和员工情况进行调查,以综合评价其经营管理水平,确定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5、租赁标的物的选择和标识

(1)租赁标的物的选择

信托公司办理融资租赁业务的租赁标的物,要充分预见到承租人出现违约后信托公司处置租赁物以抵付租金的情况,从租赁物处置的难易程度考虑,可以参照如下标准:租赁标的物可独立存在,且为可移动的固定资产;

租赁标的物在该行业内的通用性较强,一般不接受非标准的设备;

租赁标的物流通转让具有潜在市场,标的物的出卖人或其他第三方具有回购实力并可出具回购担保;

租赁标的物具有一定的需求价格弹性,容易折价变卖;

(2)租赁物加注标识

设备被租赁以后,信托公司可设备被租赁以后,上加设所有权标识。标识的作用有:一是表明该设备是“租”来的,目前产权不在承租人手里;二是表明信托公司正在开展设备租赁业务,如有这方面的需求,请找信托公司;三是提醒承租人爱护自己未来的资产,不要忘记支付租金;四是告诉第三方,“我已经名花有主”不要再打我的主意;四是法律依据,一旦标识被人为地破坏,租赁公司可以视其为违约行为,终止租赁交易。

标识的主要内容包括:租赁标的物的所有权人信息;租赁标的物编号;租赁的起止日期;警示标记,提醒承租人不经允许不得私自抵押、转租、变卖租赁资产;

6、购销合同的签订

因融资租赁又具有贸易属性,贸易方面的风险从定货谈判到试车验收都存在着风险。由于人们对风险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有些手段又具有商业性质的,加上企业管理的经验不足等因素,容易造成贸易风险。信托公司不属于商品市场的专家,对企业的贸易行为的风险无法做出判断,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和风险的承担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在贸易洽谈中,信托公司应参与企业与供应商签订的销售合同,在合同中应明确出租人负责支付货款的时间、金额,要求供应商出具发票的抬头为出租人,承租人和供应商负责洽谈产品型号、数量、价格、安装等具体购货事宜,收货地点为承租人处,由承租人负责货物的验收。

对于涉及进口的融资租赁业务,应加强对贸易风险的审查与防范,尤其对于支付手段、运输保险、商品检验、商务仲裁和信用咨询等环节都要有具体的风险防范措施。在境外贸易购置设备过程中,信托公司可以要求企业用信用证方式支付货款,把商业信誉转变为银行信誉,减少贸易风险。

信托公司参与购销合同的签订,同时也可以避免企业以虚假购销合同骗取融资的风险。

7、融资租赁合同的签订

(1)明确责任和风险的划分

在签订租赁合同时应在法律上明确各时间段的责任,确定风险的划分。在融资租赁合同

中明确:信托公司是购货人,对物件有所有权;企业选择设备的规格型号和技术指标,享有使用权。设备的购买、安装和使用中出现的风险完全由承租人承担。

(2)通过租赁物保险补救风险损失

保险业发展的历史比较长,保险业务的种类也不断增加。可用于融资租赁的有:运输保险,财产保险以及与项目特点有关的各类保险。与正常的保险业务稍有不同的是:因财产所有权属于出租人,保险的受益人是出租人。因财产的使用权在承租人,保险费由承租人支付。信托公司在融资租赁合同应明确财产受损时的补救措施和理赔时的风险责任,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在办理租赁标的物保险的过程中,信托公司应把办理保险手续作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以避免租赁标的物在租赁期限内脱保。

3)融资租赁合同规范化

所有的文件中的条款,都应符合我国现有的法令、法规。在合同中应规定诉讼或仲裁的地点和机构。为了及时处置租赁资产,及早变现,减少损失,租赁合同中规定了强制公证条款。因承租人违约,出租人可以不经法院审理,直接进入执行程序,收回租赁物件进行处置。这些做法虽然不能直接给风险带来的损失予以补偿,但可以划分责任,保证法律损失补偿的措施顺利执行。否则虽然对风险采取了防范措施,这种措施的实施如得不到保证,等于没采取措施。

三 信托公司应控制内部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信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是否能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动而防范和减少外部风险的影响。为了避免管理风险,决定的因素是信托公司内控指标体系的建立。信托公司必须对履行项目的量化风险指标进行全程实时监控。

“信托公司的内控指标体系”是衡量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内在风险的一种尺度。而所谓“融资租赁内在风险”,最核心的内容是指其融资收回的可能性。融资租赁一旦发生,即形成租赁债权。因此,融资租赁内在风险就表现为租赁债权实现的可能性和程度。建立信托公司的内控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动态监测租赁债权的形成、变动及实现程度,进而监测这些因素对信托公司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

澳元产品吃香 警惕汇率风险 篇3

不过,以澳大利亚元为投资货币的产品,包括定期存款和理财产品的收益却风头正劲。一些银行的澳元定期存款利率甚至已经超过7%,澳元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在同期限产品中位居前列。

澳元定期存款利率大涨

今年下半年以来,多家外资银行不断推出外币存款利率优惠的活动,大幅提高了外币存款的利率水平,澳元的存款利率更是居首。

如在汇丰正在推出的“外币定期存款优惠利率”活动中,3个月澳元的存款利率达5%~6.2%,6个月澳元存款利率为5.7%~6.9%,12个月存款利率为6.2%~7.4%。汇丰此次的优惠利率活动针对2011年12月31日之前汇丰客户的新增资金,且新增资金的金额需达到3万美元或以上(或等值外币),按照不同的客户级别和资金条件所获得的利率优惠也有差异。

9月,星展银行也正举行“优势外币惊喜利率”的活动,在9月末之前在星展银行开设“星展丰盛理财”账户,办理外币定期存款,澳元、新加坡元、美元、港币、欧元五个币种可获得优惠利率,其中澳元12个月定期存款年利率最高可以达到7%。

此外,渣打银行对其优先理财客户及所有通过网上银行开立外币定期存款客户推出的VIP存款利率中,6个月澳元定期存款利率可以达到6%(此利率有效期至9月30日)。

相比之下,中资银行的外币存款利率则不具备优势,仍然以澳元为例,中资行6个月澳元定期存款的利率为1.5075%,一年期澳元定存利率为1.575%。记者进行了一番比较,不同的中资行制定的利率略有差异,但差距并不大。

澳元理财产品收益居高

不过,尽管中资银行澳元存款利率偏低,但包括中行、交行、招行、中信、光大在内的多家银行不断有多款预期收益率较高的澳元理财产品推出。从产品的类型上看,保证收益型产品为主要形式。

如中行的汇聚宝澳元系列产品,涵盖了不同期限的多款产品,产品的主要投向是境内本外币银行间市场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央行票据、银行次级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债券回购交易、货币市场存/拆放交易、货币掉期交易等。正在发行的新一期汇聚宝澳元产品中,7天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3.3%,2个月期限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5.4%,3个月期限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可达5.7%,目前6个月期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6.4%。基本上产品的收益水平与外资银行的优惠利率存款水平接近,但中行这款产品的起点销售金额为9000澳元。

招行的“安心回报”系列也有多款以澳元作为投资货币的产品,正在发行的一款招商银行安心回报澳元104号理财计划,投资期限为1个月,年化收益率则可达到7%。此外,招行岁月流金系列澳元180天理财计划,目前的年化收益率水平为6.1%。按照招行的理财产品风险分级体系,介绍到的几款澳元理财产品风险级别为R1,为保证收益的风险极低类产品。

交行近期正在发售的外币理财产品中,澳元产品也占到了很大的比例,投资者可以直接选择到多个期限的产品,如91天、182天、366天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5.05%~5.2%,6.05%~6.2%和6.55%~6.7%,主要视客户级别、投资金额的多少收益率略有浮动。据介绍,交行的澳元理财产品最低起售金额为8000澳元,同样的在交行的产品风险设置中,澳元理财产品为保证收益的低风险产品。

另外,光大、中信等银行也有澳元理财产品推出,可以说,澳元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了市场一个新的热点。

略有不同的是汇丰所推出的一款以澳元为投资货币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这一产品与3只大中华区指数,分别为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及台湾证交所加权股价指数挂钩,在一年的投资期限内,观察期内每季度估值日(共4个)观察指数篮子的表现水平,如果3只挂钩指数的表现均大于或等于触发水平(100%),那么产品就将自动终止,投资者除了获得100%本金外,还可获得预定为年化8.60%的自动赎回回报。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到产品期末,自动赎回的条件未被触及,那么投资者仅仅能够拿回本金。

警惕澳元汇率风险

在澳元存款、澳元理财产品再度成为市场新宠的同时,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不要忽略最大的汇率风险。尽管在目前发售的产品中,除极少数的几款结构型理财产品外,大部分的产品都为保本保收益的低风险产品,可以说,产品的本金和收益几乎没有问题,但对于境内的投资者来说,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澳元的汇率风险。

作为一种资源性货币,澳元的汇率本身波动较大。2008年年初市场澳元理财产品也一度风靡,收益率达到8%以上,加上澳元升值的因素,不少投资者获利颇丰,这种“收益+货币升值”的盈利模式,吸引了不少国内的投资者将人民币兑换为澳元投资于固定收益的澳元理财产品。然而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急转直下,澳元的汇率也大幅下跌,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澳元贬值幅度就接近了40%,投资者不得不面临超过30%的亏损。

时下,澳元理财产品再度走热,成为了国内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可以战胜通胀的利器。记者了解到,不少投资者为了获得澳元理财产品的高收益,把手中的人民币兑换为澳元再进行产品的投资。因此,想提醒的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降低可能发生的汇率风险。

一是在产品期限的选择上,尽量选择期限较短的产品。从上文中对市场产品的介绍来看,6个月、12个月产品的收益率更具有看点,一些产品的收益率甚至超过7%。但是近期全球经济中一些不利的因素正重新泛起,对投资者来说,选择6个月以内的产品更加安全。也可以选择一些银行滚动发售的短期限产品,如以月为单位的投资计划,到期后可以滚动续期到下一期产品中,为投资者们保有了一定的灵活性。

二是注重产品的提前赎回条款。尽量选择投资者拥有提前赎回权的产品,记者注意到,在一些银行发售的高息定期存款产品中,由于利率制定得较高,对投资者提前赎回/支取产品也有了一些限制,如某款12个月期澳元定期存款产品中,要求投资者不得提前支取存款。如澳元的汇率发生较大的扭转,类似这种限制将会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损失。

产品风险 篇4

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是指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带来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经营金融衍生产品和经营传统的金融产品一样, 也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但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性、复杂性和表外性, 其风险特征和传统金融产品有所不同。金融衍生业务的发展实践表明, 只要遵循谨慎经营的原则, 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可以得到管理和控制。

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进行不间断的动态积极管理, 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包括风险识别 (确定风险源) 、风险衡量 (衡量总风险) 和风险监控 (控制净风险) 。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与丰富的数据积累以及先进实用的风险计量模型是分不开的。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对上述各种风险进行综合计量, 基于V a R和其他风险统计计量的模型是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衡量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认为风险控制就是消除风险避免损失, 但是, 风险管理只是金融机构活动的一部分, 金融机构的活动还包括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则要承担风险获得收益, 金融机构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因而风险管理应该尽量降低公司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风险, 而增加公司具有比较优势的风险。金融机构应该将风险管理纳入其全面管理的范围内。

一、完善信用风险评估和管理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或基础金融工具的发行人违约, 没有如期履行全部义务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典型的信用风险事件是交易对手破产。一般来说, 场外交易 (O T C市场) 的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比交易所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大。因为在交易所内交易的是标准化交易合同, 交易对象由结算公司承担, 结算公司确立的一整套制度, 如保证金制度、盯市策略等, 大大降低了市场参与者的信用风险。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由于没有相关的制度安排, 信用风险比较大。信用风险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第一大风险, 但相对比较容易管理。

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额 (最大的可能损失额) 不同于传统的 (或基础) 金融产品。传统产品, 如贷款、债券和现金交易, 交易对手交换的是合同的全部金额或本金, 其信用风险额等于本金。所以传统产品的信用风险也就是本金风险。而大部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并不交换本金 (一些外汇合同除外) , 其信用风险额远远低于交易的本金, 通常不到本金的2%。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对手违约后, 只能以新的合同来替代, 所以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等于合同的替代成本。

金融衍生产品合同的信用风险额并不固定, 它随着决定合同价值的基本变量而波动。如在以固定利率支付和浮动利率支付的利率互换合同中, 如果合同期内利率上升, 支付固定利率的一方其互换合同的价值上升, 支付浮动利率的一方其互换合同的价值就会下降。

在对信用风险评估时, 需要了解两个问题:如果交易对手即时违约, 如何确定替代该合同的成本;如果交易对手在将来的某个时点违约, 预期替代成本是多少。前者的计算比较简单,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建议采用衡量到市价法计算。后者的计算相对难一些。交易商通常用蒙特卡罗 (M o n t e Carlo) 或历史模拟法或期权定价模型进行估算。一般要对基础产品和变量的波动性及其波动对金融衍生产品合同价值的效应进行模型分析, 然后衡量潜在成本的预期风险即平均风险和最大或最坏情况下的风险。巴塞尔委员会提醒人们, 由于数据限制和模型的适用性, 信用风险模型不是市场风险模型的简单延伸。信用风险管理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积累和模型建设。巴塞尔委员会1999年《信用风险管理原则》针对信用风险管理在5个方面 (建立适宜的信用风险环境、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下经营、保持适当的信用管理、信用衡量和监控、对信用风险的足够控制和监控人的职责等) 提出了1 7条原则。

衡量O T C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信用风险时还要注意两点:如果交易双方签订有双边冲抵协议 (close-out netting agreement) , 则信用风险额是冲抵后的净值;如果交易双方签订有降低信用风险的双边抵押协议, 则持有抵押物的一方信用风险将因此降低。

根据标准普尔公司的研究 (Tanya Azarchs, 1997) , 信用风险是金融衍生产品所有风险中最大的风险, 但银行经营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没有银行经营表内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大。因为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 银行交易对手的信用评级都是投资级, 高于一般信贷客户的平均等级。美国大型银行在其年度报告中显示, 95%以上交易对手评级都是投资级, 标准普尔发现交易对手的平均评级是“A”。此外, 不同类型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不同。根据标准普尔公司的实证研究, 股票和商品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较大, 利率类合同普遍比货币类合同信用风险小。利率合同中, 利率互换信用风险最大, 期权次之, 远期信用风险最小, 这可能是因为国际上远期利率合同的期限通常很短。交易所交易的产品, 如期货的信用风险最小。

二、加强市场风险的衡量与管理

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 和其他金融产品一样, 是指随着市场变化而导致金融衍生产品价格波动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市场变化是指利率工具、股票和货币市价波动水平的不利变化。市场风险是仅次于信用风险的第二大风险。

金融机构经营的金融衍生产品不只一种, 通常是一个产品组合, 因而要在产品组合风险净值的基础上管理市场风险。一个交易商的产品组合通常包括许多相互抵消的头寸,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产品组合的总体风险水平, 剩下要进行套保的风险就大大减少了。金融机构在经营金融衍生产品的实践中, 开发了一些衡量市场风险的模型和方法, 如J.P.Morgan开发的Riskmetrics。国际上比较通行的计算市场风险的方法是Va R (valueat-risk, 即在一定时间范围一定价格变化下头寸或组合的最大潜在损失) 。

对两类基本的金融衍生产品——远期类和期权类产品的市场风险要区别分析和管理。远期类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比较简单, 风险控制和管理也比较容易。远期类产品通常没有大的凸性风险, 其主导风险是全价风险, 因此对远期类产品只需进行相对静态的套保。而期权类金融衍生产品包含的风险却复杂得多, 而且, 期权价格和其基础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是非连续的, 即期权对基础产品价格变化的敏感性随着基本产品的价格变化而变化。期权和基础产品之间关系的动态性要求风险经理对期权类产品进行动态套保, 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价格的变化随时对基础产品头寸进行调整。动态套保风险较大, 成本较高。

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同等重要, 但相对难以衡量。比起信用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程度取决于企业管理部门的管理决策和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意向和决策决定着市场风险的保留程度, 是全部抵消风险还是保留一定的风险头寸。管理信息系统也很重要, 它显示着本企业经营的金融衍生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头寸的情况。如果金融市场足够发达, 市场上存在足够用于冲抵的金融工具, 从理论上说, 金融机构可以将所有的市场风险进行冲抵。利率上升时升值的合同可以用利率下降时升值的合同或证券进行套保或匹配。拥有大规模销售网络和熟悉市场供求状况的大交易商通常可以签订互相抵消头寸的金融衍生合同, 交易商还可以用表内交易, 如用政府债券来进行套保。但是, 现实中头寸的抵消并不完全, 或者存在时滞。通常存在基差风险或期限的不匹配, 这样在某些市场条件下两种工具不会出现方向相反金额相同的变化。未完全套保的头寸潜在风险很大, 而且市场风险外部人很难衡量。由于金融衍生产品以及衡量市场风险模型的复杂性, 对市场风险的公开信息披露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可喜的是, 国外经营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商一般遵循谨慎的经营原则, 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良好的风险管理, 很少有明显的投机行为。

三、加强内控建设, 防范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在金融衍生产品的经营过程中由于管理系统和内部控制问题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产生于日常的操作和工作流程。传统的证券和信贷业务中也存在操作风险。但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对操作风险格外重视。

造成操作风险的原因很多。操作风险可能由于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造成, 如执行出错、簿记错误、结算错误、合同错误等;也可能由于经营过程中内部控制出现问题而造成, 如超过限额交易、不当交易、欺诈、洗钱、关键人员出错等;还可能由于系统出现问题, 如计算机程序错误、模型或方法错误、衡量到市价出错、管理信息有误、I T系统出错、通讯出错等等。一些最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复杂的定价和套期保值的数学模型。如果这些模型本身的有关说明和建立模型的假设基础不正确或未能准确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 使用这些模型的机构将可能遭受较大损失。随着科技的发展, 金融机构对电子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强, 潜在的问题也不断增加。大量的交易操作依靠计算机进行, 一旦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 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实践中, 一些操作风险就是由于从事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人员越权操作或错误判断市场行情而引起的。如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就是因为交易员利森越权违规交易日经2 2 5股指期货造成巨额亏损;2001年英国联合爱尔兰银行在美国的巨额损失也是因为其交易员违规操作造成的。

由于操作风险范围很广, 其风险具有发生频率低、损失额大的特点, 所以对操作风险的衡量比较困难。相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的计量模型尚未成熟。一些机构往往使用一些替代方法, 如现金流的规模、固定成本等。由于衡量操作风险很困难, 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就突显重要。操作风险主要依靠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来防范。内部控制的类型因金融衍生产品的类型和机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建立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对交易员的交易活动和头寸进行严格的人员和系统控制;对参与交易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 (2) 制定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政策, 对信用控制和管理报告进行详细的规定; (3) 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和职能的独立性; (4) 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制度; (5) 建立良好的后台支持系统, 包括对交易的确认、支付和会计处理等。

四、完善制度建设, 防范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因法律、法规或合同等方面原因而导致合同无效或不能履行从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尽管金融机构在传统的贷款和其他金融交易中也存在类似的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风险更为突出。这与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快、交易过程较复杂有关。

造成合同无效或不能履行的原因很多, 如合同条款不适、交易对手法律行为能力不够、法规模糊等。OTC市场交易双方签订的主协议或补充主协议的抵押协议可能由于交易对手或签约人无权或未经授权签订, 即越权签订而造成协议无效;合同格式、条款不符合当地法律标准可能导致合同全部或部分无效;OTC交易可能违背有些行政区的相关法律或按照有关法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必须在交易所进行而造成合同无效。即使双方签订的合同构成了对双方有效、合法、有约束力的要件, 但合同的一些内容仍可能无效。如主合同下的冲抵协议可能由于交易对手破产, 而破产方的代理方可能被允许“拣樱桃” (c h e r r ypick) 而遭受损失;抵押协议的抵押物接受方可能因为拿不到抵押物而遭受损失, 或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不能立即清算抵押物而遭受损失。在金融衍生业务的发展初期, 比较普遍的问题是金融衍生产品合同与既定的法律和法规体系不相适应。场外市场使用抵押品带来的法律风险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

防范法律风险, 要求从事金融衍生业务的人员深刻认识和理解金融衍生产品和相关业务, 使用标准化的合同和条款 (如I S D A的标准合同)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金融衍生产品。此外应该强化金融衍生产品的外部监管。立法者、监管者应该在如下方面努力: (1) 尽快制定和颁布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和法规, 消除立法和管理方面的不确定性。 (2) 和金融衍生市场的参与者包括交易商和最终用户充分合作和沟通, 确立有效的的合同格式;明确参与者, 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基金公司和其他机构签订合同的能力;明晰双边抵消安排和抵押安排在破产时的有效性和多边抵消安排在破产时的有效性;明确金融衍生交易的合法性和可行性等。 (3) 统一和规范税收和会计标准, 制定详细的会计和报表原则, 并力求和国际惯例接轨。 (4) 加强国际合作。

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还具有流动性风险, 它是指由于到期的资金或抵押物需求 (按照抵押协议可能要求进一步提供抵押物) 太大而无法满足时导致的损失。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如果存在托管方 (如按照抵押协议, 抵押物由第三方托管) , 则还存在托管风险, 它是指由于托管人破产、疏忽或欺骗行为而造成托管物损失的可能性。针对这些风险, 交易双方也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管理。

产品风险 篇5

在遭受上半年投资收益普遍缩水的打击后,理财产品如何能再打动投资者惊恐的心?收起“高收益”的三字旗,赶紧换上“低风险”的标签。这也许是目前最合时宜的招数。

这招果然受用。今年以来,对银行理财产品低收益甚至负收益的讨伐声不断,而年化收益率在5%~7%左右的信托贷款类产品却以“低收益、低风险”为卖点在银行理财产品中一枝独秀。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理财产品销售量达到9100亿元,其中信托贷款类产品占比约在70%。据报道,7月各银行发售的信贷与票据的理财产品继续被投资者抢购一空,投资范围涉及房地产、高速公路、基建项目等。由于需求太旺盛,银行甚至以此作为福利产品,优先供应前期购买理财产品形成亏损或“零收益”的客户。

之前投资吃亏了,现在银行提供优惠机会来“弥补”你。这看上去很美。可是,已经“吃了一堑”的投资者这次是否能“长上一智”?在收益与风险的跷跷板上玩得不亦乐乎的人,似乎也想当然地把“低收益”和“低风险”进行概念捆绑。

可是,“低收益”理财产品真的是“低风险”吗?

7月3日,三桩起诉安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涉案金额达9000万元的信托纠纷案在上海开庭。,在银行的安排下,由1923名个人客户组成的两家公司,出资8000万元与安信信托签署《河南新陵公路项目贷款资金信托合同》。而河南新陵公路被曝竟是一个尚未获批的违规项目,所宣称即将连接的另一条公路更是子虚乌有。可怜的投资人自然血本无归,而安信信托则以资金来源和去向皆由光大银行太原分行所控制为由,表示无能为力。

在上面的案例中,信托贷款类产品绝对无法与“低风险”画上等号。也许心怀侥幸心理的投资者要说了,这只是个案,并不是每个投资人都会不幸被忽悠。那么不妨以在信托贷款类产品中占据一半以上投资范围的房地产为例来看一下,你被忽悠的风险有多大。

根据华宝信托信贷经理吴平的分析,最重要的.“风险点”是信托资金运用项目能否最终实现销售。大家都知道,,房地产商的日子普遍都不好过。越来越多的开发商不得不寻找房地产信托途径,以缓解日益艰难的融资困境。由此,房地产类产品成为证券投资类产品在弱市行情下的替代品,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据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今年房地产行业资金缺口将达7100亿元。如果行业成交量不能保持和增强回暖趋势,今年7-9月将会是开发商资金链最紧张的时候。然而,房地产信托产品的主要收益来源于房地产项目是否能顺利产生预期现金流。目前,房地产商捉襟见肘的窘境着实让人为其能否顺利渡过难关捏把汗。

由于我国的房地产信托刚刚起步,各项相关政策、法规和机制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尚在逐步完善之中,因此房地产信托产品仍难免存在缺陷和风险。专家建议:首先,要考虑流动性风险。目前中国信托机构的信托产品,在流动性方面与股票甚至存款相比都比较差。目前我国发行的房地产信托计划多数以贷款性质运作,投资期限一般是1-3年甚至5年。虽然信托文件上规定投资可以转让,但信托产品的转让平台还没有建立。另外,在办理过户手续时信托公司还要向买卖双方各收取合同金额的千分之一的手续费,所以,投资房地产信托产品最好是用一段时间内不急需的资金。其次,可从四方面关注信用风险。一看资金运用项目的投资情况,特别是项目在信托期限内的现金流量能否充分承担银行的还本付息额度;二看信托资金运用的信用提升手段,如质押物是否过硬和安全、担保方信用级别和资金实力是否强、有无保险介入、专项赔偿基金是否充足等;三看开发商和项目是否有一定背景和实力,是否能在项目一旦难以正常还本付息时可通过公司内部来消化;四看发售信托产品的公司是否有信誉度以及是否具备长期运作的经验等。

在投资者热捧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的同时,监管层也开始出手规范信托贷款类理财业务。今年5月,银监会下达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暂停融资性信托担保业务,并禁止商业银行在融资性理财产品中承诺收益率。目前信托贷款类理财业务有银行担保的和不担保的两种。银行担保使得风险集中在银行系统,不担保则相当于企业融资的信用风险直接转嫁给了投资人。

加息无碍低风险产品收益 篇6

问:最新的CPI数据已于4月15日发布,目前通胀处于怎样的阶段?

陆欣:3月的CPI同比涨幅5.38%,再创近两年新高,不过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结合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我们认为二季度物价压力会逐步降低,6月可能再度高企,不过下半年物价将呈现逐步回落态势。考虑到国外资本流入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食品价格维持在高位和人力成本的逐渐攀升,中国的通胀压力很难消失,货币政策难见放松。

问:一季度以来,人民币升值的话题一直被热议,但相应的股市表现并不理想,震荡不确定的行情也直接影响到了基金投资,对于接下来市场的走向,有怎样的判断?

陆欣:对于股市来说,人民币升值影响有利有弊。偏利多的因素有人民币升值会减少输入型通胀压力,带来的资本持续流入对市场资金面形成利好。偏利空的因素有资产泡沫膨胀带来潜在风险,导致政策持续高压,从而对市场的产生负面影响。总体来说,人民币升值既对市场带来减缓通胀和资金面方面的利好支持,也带来资本市场泡沫和政策方面的负面影响。

问:虽然市场存在一定的加息预期,但低风险理财产品持续受到热捧,在今年成立的新基金中,尤其是债基发行持续火热,哪些因素导致市场如此青睐债基?

陆欣:股市表现呈现震荡形势,财富效应不太明显,作为个人参与从中获得确定性收益的难度比较大。去年下半年以来紧缩政策的推出,无论是资金还是债券利率水平都出现大幅上行,从而使低风险理财产品投资的平均收益率水平也出现大幅的提高。随着债市逐步完善,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债券类投资品种也逐渐受到市场认可。

问:信用债价格主要受利率风险以及信用风险两大因素影响,从这两个因素分析,2011年信用债的投资价值如何?

陆欣:2011年中国经济未来平稳增长,在贷款节奏控制的情况下,未来经济很难大起大落。上半年物价压力会逐步降低,但是通胀压力不会消失,下半年物价将呈现逐步回落态势。通胀将从3月的高点逐渐下行,预计央行最多还有一次加息,时间点可能在6月中旬。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类似去年底和今年春节前的资金过紧状况重演概率较小,经过前几次加息,债券市场利率水平已经随着基准利率的提高而提升,并且提前反应了未来加息的预期,即使加息或提高准备金率的实际出台也难对债市形成过分冲击。

在经济平稳增长时期,股市难见趋势性机会,如果欧债危机出现恶化,不排除股市下跌的可能性。债券市场既可提供相对理想、稳定的投资收益,又可较少受股市调整风险的影响,尤其是高票息的信用产品,当前利差水平在历史均值以上,为信用产品提供了较强的利差保护。

利率风险方面,信用债收益率在前期调整中领先基础利率调整,已经隐含1~2次加息空间,投资价值较为可观。信用风险方面,当前企业盈利总体良好,现金流能够覆盖债务本息,信用债整体资质较好,发生违约事件的概率很小。今年市场环境下,信用产品是非常值得配置的品种。

问:正在发行的光大保德信信用添益基金在产品设计上有哪些特色?

陆欣:该基金的特点如下。

信用债市前景广——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债券市场,信用债市场的发展前景良好,更多优质发行主体将登陆信用债市场,为基金投资带来良好契机。

权益投资齐分享——可主动参与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在资本稳定增值的前提下,同样能分享权益类资产增值带来的资本回报。

套利策略来助阵——设计了丰富的套利投资策略追求收益。具体的套利策略包括债券回购利差、债券跨市场、可转债转股、权证及事件性套利等。

银行理财产品潜在风险漫议 篇7

案例一:范女士介绍, 去年她在某银行办理存款业务时, 银行的工作人员向她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分批投入资金, 周转两年, 预期收益至少8%。”范女士便毫不犹豫地签下购买合同, 并分次投入了共计8万元。没想到该产品到期时, 亏损近2万元。面对宣传单上“预期收益率为8%~40%”的宣传语, 李女士前去“讨说法”, 她认为工作人员此前并未告知产品风险, 有夸大收益率之嫌, 但最后, 此事不了了之。范女士算了算, 如果当时把这些钱转为定期存款, 能赚利息6000余元。从此, 范女士对理财产品敬而远之。

案例二:私营业主袁先生买了几款长期限的理财产品, 没有仔细了解说明书中的“存续期不可赎回条款”, 半年后, 他的企业将要迁往外地, 打算把理财产品变现后带走。但根据合同约定, 中途资金不能被取出, 银行不接受他这一要求。袁先生一怒之下把银行告上法庭。经咨询根本不可能打赢官司。最后袁先生接受了银行的和解建议。

实际上, 理财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投资行为, 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需承担投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购买一只理财产品, 便意味着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理财产品的相关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市场风险: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将由银行投入相关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波动将会影响理财产品本金及收益。造成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很复杂, 价格波动大, 投资者所购买的理财产品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大。比如, 在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时, 由于全球资本市场均大幅下挫, 当时大多数与资本市场相关的理财产品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信用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如果与某个企业或机构的信用相关, 比如购买企业发行的债券、投资企业信托贷款等, 理财产品就需要承担企业相应的信用风险, 如果这个企业发生违约、破产等情况, 理财产品投资会蒙受损失。

流动性风险:如案例二中, 袁先生就对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认识不够, 某些理财产品期限较长或投资于难于及时变现的金融产品, 在理财产品存续期间, 投资者在急用资金时可能面临无法提前赎回理财资金的风险或面临按照不利的市场价格变现所致的亏损风险。为了能够减小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投资者可以进行资产配置, 将一部分闲置资金投资于随时可以赎回的高流动性产品, 以免用钱时不能够及时赎回。此外, 需要关注的是, 资产管理类产品有巨额赎回的条款限制, 一旦投资者集中赎回达到一定比例, 银行有权拒绝或延期处理。

通货膨胀风险:由于理财产品收益是以货币的形式来支付的, 在通货膨胀时期, 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理财产品到期后的实际收益下降, 这将给理财产品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可能, 损失的大小与投资期内通货膨胀的程度有关。

政策风险:受金融监管政策以及理财市场相关法规政策影响, 理财产品的投资、偿还等可能不能正常进行, 这将导致理财产品收益降低甚至理财产品本金损失。

操作管理风险:银行是理财产品的受托人, 其管理、处置理财产品资金的水平以及其是否勤勉尽职, 直接影响理财产品投资的理财收益的实现。

信息传递风险:银行将根据理财产品说明书的约定, 向投资者发布理财产品的信息公告, 如估值、产品到期收益率等。若因通讯故障、系统故障以及其他不可抗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投资者无法及时了解理财产品信息, 这可能影响理财产品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从而影响理财产品收益的实现。

不可抗力风险: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现, 将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可能影响理财产品的受理、投资、偿还等的正常进行, 还有可能导致理财产品收益降低甚至本金损失。

那么, 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该如辨别其投资风险呢?

看理财产品是否保本。如果理财产品是保本或者保证收益型的, 那么在产品到期时, 至少投资者投入的本金不会发生损失。不过, 有的理财产品属于部分保本型, 比如设置95%保本, 则本金最多损失5%。

看理财产品是固定收益类还是浮动收益类。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风险较低, 实现预期收益率的把握较大, 基本都能实现预期收益率。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则要结合是否保本来分析:如果是保本或者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 则到期时最坏的情形为零收益或低收益, 最好的情形为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 总体上到期收益率在一个区间内浮动;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则收益无上限, 亏损也无下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投资信贷资产的理财产品作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具有特殊性。投资信贷资产的理财产品相当于发放贷款, 贷款利率上浮或下浮幅度在产品成立时已经拟定, 因此该类理财产品到期时要么实现预期收益率 (上下浮动范围很小) , 要么因贷款无法回收而损失投资本金和收益。

看投资标的。亦即看产品是投资于债券, 还是信贷资产, 或是股票基金, 抑或是组合类投资等。产品如果是投资于债券, 则属于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 风险程度视投资债券的级别而定, 总体而言风险较小;如果投资于信贷资产, 则需视借款方的还款能力而定, 经营不确定性较大的企业还不上贷款本息的可能性也较大, 理财产品的风险也就相对较高, 反之则低;如果是投资于股票基金, 则产品风险较高。

看风险控制措施。理财产品如果设置了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就等于给自身铺了安全垫, 可降低产品风险。比如, 投资于信贷资产的理财产品是否有实力机构作担保, 或者由实力机构到期回购;投资于股票的理财产品是否设置了止损条款等。

看流动性安排。如果产品在到期前可赎回, 则投资者在有资金调度需求或者遇资本市场生变时, 可选择是否提前赎回, 此时流动性风险相对较小。如果产品注明不能提前赎回, 那么投资者只有等到产品到期才能获得本金和收益, 期间若缺资金或遇市场生变想收回投资则无计可施。

银信合作理财产品风险分析 篇8

银信合作是指央行为了防止经济过热而出台政策, 以限制商业银行放贷, 迫使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不超过上一年的一定数额, 然而现在经济本身对贷款的需求增量很大, 这时候商业银行为了绕过政策限制而采用了银信合作的方式, 通过信托公司来发放贷款。

银信合作表面上的模式是, 银行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投资于信托公司设立的单一信托计划, 单一信托计划投资于某领域或标的物。

我国银信合作业务的开展和快速发展有着许许多多的原因。首先, 银行业和信托业本身就具有相互合作的优势。从银行方面开看, 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 依靠贷款与储蓄之间的利差, 这种经营管理方式效率低, 银行变革势在必行, 有必要开展银行业务多元化,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管理和开展理财业务等中间业务。通过与信托业合作, 银行可以发挥其所处地位环境等优势, 银行业具有极大的资金量和丰富的客户资源, 但资金运用受到限制, 运用渠道较窄。就信托公司而言, 由于其营销能力差, 理财业务缺乏竞争优势, 主营业务开展困难, 筹资渠道有限, 通过利用银信合作这一制度创新, 与银行互相合作, 是在当前金融环境下求生存的现实选择。其次, 高收益的驱使, 银信合作可以使双方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2006年下半年开始, 由于紧缩的货币政策出台使商业银行流动性降低, 可贷资金的减少, 商业银行盈利低, 因此不得不发展一些中间业务以获得高收益, 而与信托公司的合作恰好能够满足银行的这种需求, 这促成了银信合作业务的高速发展。

2 现有的银信合作业务模式

2.1 信贷资产证券化类业务

商业银行开展此类业务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 借助信托机构将非流动性资产转变为可流通性证券的一种融资方式。

信贷资产证券化类业务主要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 银行将满足一定条件的信贷资产组成为资产包, 以特殊目的信托形式, 信托给受托机构, 然后由受托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 向机构投资者公开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以获取现金, 并以该资产包所产生的现金流收入偿还给投资者的活动”。在这项合作中, 信托公司担任特定目的的信托受托机构, 银行担任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和贷款服务机构, 对于募集的资金由另外一家银行机构保管。

信贷资产证券化类业务是一把双刃剑, 既给信托机构和银行带来了益处, 同时也也给双方带来相关的问题。信托标的资产组合是其主要风险来源。众所周知,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 标的资产风险组合很难预测。因此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对于进入组合的资产需要设立条件, 对资产组合进行各种考核。帮助投资者了解其投资价值和潜在风险。在现实操作中, 此类业务的开展却较为保守, 并没有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2 资产转让类合作

银行和信托机构之间普遍开展此类业务的目的在于改善银行资产结构, 提高整体资产产出能力, 是商业银行进行中短期融资的一种方式, 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1) 信贷资产转让类合作。这类合作是指:信托公司发行单一的或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用筹来的资金去购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一段时间后, 商业银行以溢价买回, 或者由第三方 (通常是另一家银行) 以高价买回;在这期间, 信托公司所取得的收益向投资者分配。这类信托产品到期的期限都较短, 一般是1年期, 甚至几个月。

(2) 商业票据转让类合作。这类合作是指银行与信托公司之间开展的银行承兑汇票的交易。此项业务的开展模式与信贷资产转让类合作大同小异, 不同的是募集的信托计划资金购买的资产是商业票据, 而不是银行信贷资产。

2.3 人民币理财“挂钩”信托产品

人民币理财“挂钩”信托是指商业银行发行人民币理财计划, 筹集资金, 再由银行以委托人身份, 与信托公司签订信托合同, 将筹集的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运用, 期望获取增值。这几年来, 大部分储蓄资金流向了股市, 居民个人理财多元化, 已不再满足于把钱存入银行获得的低利润, 而需要收益率更高的理财服务。此类业务优势在于有较高的收益, 并且风险也较低。

3 当前银信合作业务中存在的一些风险

2007年以来, 银信合作业务的快速发展, 活跃了金融市场, 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与此同时, 由于当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以及金融机构本身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问题, 银行业借助信贷类理财产品规避信贷规模监管, 这些使得银信合作业务在发展中存在一些潜在风险。

3.1 银信合作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而引发的法律风险

银信合作作为一项金融创新, 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缺乏一套标准的法律法规。我国的金融业采取的是分业经营, 金融监管权力分散于不同的各个部门, 各部门监管的标准也是不同, 银行业利用信贷产品规避信贷规模监管, 银信合作在实施过程中按照相关的文件指引, 各项法规的不统一, 有可能会引起相关的法律风险。

3.2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力下降的风险

从宏观调控政策的角度看, 银行利用银信合作避开信贷监管限制, 流动性泛滥, 这势必会影响到当前的经济发展。国家通过限定信贷规模、融资要求等, 对银行业给一些企业以及部分行业提供贷款的数量进行了一定政策限制, 来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然而信托机构可以通过直接投资、信托贷款等灵活的方式规避政策限制。在国家收紧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后, 那些贷款受到国家限制的行业可以“借道”信托, 绕开信贷规模限制, 通过银信合作来获取资金, 这样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

3.3 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有效性低的风险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 银行利用其在银信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通过管理信贷资产的方式避开信贷规模限制, 在规避资本监管的同时隐藏了风险。国家规定对于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规定至少不低于8%, 通过银信合作业务的方式, 银行将信贷产品以中间业务形式计入表外科目, 将表内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 信贷规模统计不正确, 银行资本充足率被高估, 很有可能会引发经济危机。这样是不利于有关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的资本监管有效性。

3.4 信心不透明导致的银行声誉风险

从以下二个方面来看信贷类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一是在理财产品的的销售阶段, 销售人员为了销售业绩, 有可能对投资者隐瞒产品内在风险或承诺盈利等不当行为。二是在理财产品项目运作的阶段中, 没有向投资者揭露产品的具体实施情况, 等到产品到期时仅仅向投资者公布收益数据。一旦产品到期无法达到预期收益, 甚至损失本金, 投资者会追求银行的管理责任, 影响银行的声誉, 也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4 银信合作理财产品风险防范对策

4.1 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夯实银信合作基础

由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与品种形式的不断创新, 监管部门不断地推出相关的法律法规补充条例。但是那些法律法规补充条例都是在银信产品风险暴露以后才推出的, “滞后”与银信产品, 治标不治本, 一般只能发挥“补漏”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法》、《信托法》等法律法规, 在推出新条例的同时不仅仅要对新问题新风险进行防范, 同时还要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4.2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三点来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第一, 调整银行内部的机构设置, 设立专属的风险管理机构, 有必要对理财资金、营销等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分离, 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必须明确划分, 以此降低银信合作业务的风险。第二, 需要根据相关业务流程特点, 逐步实现风险的纵向管理。在业务开展过程中, 重点把握开发设计、投资顾问、营销、投资操作、后续服务五个环节的管理与风险控制。第三, 根据理财产品的特点, 配合采用合适的风险计量、检测和控制方法, 建立专门的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并将其纳入银行的整体风险管理体系, 系统有效地防范理财业务涉及的各类风险。

4.3 加强相关信息披露制度, 充分向投资者揭示银信产品风险

在发售信贷类理财产品时, 应向投资者充分揭露产品中存在的风险, 及时提供产品运作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规范银行业信息披露行为, 提高其披露内容的广度、深度及频率规范, 提高产品信息透明度。同时, 加强市场的监管, 使银行将资金投放到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实体经济领域, 在信贷规模的前提下, 保证资金投向的安全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罗志华, 李要深, 胡蓉.银信合作:制度约束下的金融创新[J].西南金融, 2007, (04) .

[2]吴慕枫.我国银信合作业务模式探析.[J]商业现代化, 2009, (08) .

[3]刑成.规范化与制度化:2009年银信合作新特征[J].中国金融, 2009, (04) .

基金产品创新和风险防范 篇9

(一) 发展变迁

1990年初, 中国的金融业出现了基金行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 20世纪末, 国家对基金行业做出了正式的相关规定, 中国基金行业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蓬勃的发展和建设。

为了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 中国不断出台相关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和完善基金行业, 对于《基金法》的修改也是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例如, 关于从业人员是否可以炒股、是否以及如何建立公司型基金、私募如何纳入监管等等, 都有着社会的广泛参与, 并且在2011年的修改中, 第一次明文提出有限保护基民的利益。同时, 也不断加强基金行业其他方面的管理和监控, 例如:一, 量化解决不同投资组合间的同方向交易的监控指标;二, 关于私募股权基金重新启动备案制, 保证管理的清晰等等。通过这些法案的修订以及这种方法措施的完善, 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也将更加顺利和快速。

(二) 基金产品涵义

基金公司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基金品种, 这些基金品种的目的在于满足不同投资者的不同投资需要和偏好, 这些基金品种即是基金产品。基金产品的特点是多种多样, 是为适应投资者需要而产生的, 例如: (1) 股票型基金产品, 这类基金产品目的在于满足激进型投资者的需要, 这类投资者敢于追求高收益而不怕承受风险; (2) 债券型、货币型以及保本型基金产品, 这类基金产品则是为了满足稳健型投资者的需要, 这类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不高, 更追求持久而稳妥的收益。

二、基金产品创新必要性

(一) 增强基金行业盈利能力

基金产品创新可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投资者的需求, 因此它可以增加基金行业的盈利, 实现基金行业的持久发展。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 现有的单一的、传统的基金产品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其对基金行业的扩张以及盈利增加都形成了严重的制约。基金行业是一个特别的行业, 其特殊性在于其经营的是信用以及基金, 但是同大多数行业一样, 其盈利方式是出售产品和劳务, 因此, 基金产品的创新对基金行业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有助于中小企业经济发展

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尤其是在其创业初期以及成长初期阶段, 融资问题是其最容易遇到的问题, 而基金产品可以帮助其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基金产品对中小型企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中小型企业的类型多样化, 基金产品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其发展, 基金产品创新势在必行, 通过基金产品创新, 可以有效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同时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做出贡献。

(三) 完善及发展基金市场

目前国内基金市场的问题诸多繁杂, 主要有:一, 基金产品本身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例如:严重的同质化、很多基金产品属性不明确等等;二, 基金公司进行基金产品创新时的盲目性, 即只追求高收益而忽视本身的金融特性, 这也是由目前基金市场的不完善竞争所造成的;三, 创新的基金产品与投资者的需求不能相匹配等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基金产品创新的问题, 因此基金产品创新对完善基金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三、基金产品创新面临的风险障碍

(一) 基金产品创新面临的风险

基金产品的创新是行业的需求以及时代的希望, 但是在整个基金产品创新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障碍, 最主要的障碍在于基金产品创新的风险性。所谓基金产品创新风险, 是一种可能性, 是在整个基金产品的创新过程中, 进行创新的主体出现的, 包括:一是创新措施实施不顺利;二是创新产品投入市场后收益发生变化, 出现损失等的可能性。具体而言, 基金产品创新风险主要包括:

1. 设计过程中的风险。

这部分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 创新产品的设计措施不能按照原计划完成或者达不到预定目标而产生的。

2. 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这部分风险发生在实施过程中, 由于各种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使得整个实施过程实施困难, 阻碍重重或者实施结果与预期可能性大相径庭, 严重不相符。

(二) 基金产品创新风险间的关系

将基金产品创新风险细致归类可以划分为:一是信用与信誉风险;二是设计风险;三是市场风险与法律风险;四是流通风险与操作风险。在基金产品创新的过程中, 各个风险是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 风险之间也是相互干扰和影响的。在这当中, 市场风险处在主导地位, 例如市场风险导致某种基金产品价格波动, 则其信用风险就会随着价格波动而变化, 而其他风险也会对市场风险造成影响。总之, 基金产品创新的过程是一个风险交缠的复杂过程。

四、基金产品创新存在风险的原因

(一) 基金体系的不稳定性

随着基金产品的不断创新, 基金品种越来越多, 原来界限分明的各种专项或者非专项基金机构变得融合起来, 整个基金体系的不稳定在慢慢显现与加剧。同时, 基金体系的不稳定性还导致市场投资活动的增加以及多样化, 并且其对市场操纵的手段变得更加丰富, 整个基金市场的流动不断体现全局化, 因此, 局部的基金风险很有可能影响整个基金体系甚至最终演变为全局的基金风险。总的来说, 整个基金体系缺乏稳定性, 这给基金产品创新带来巨大的风险。

(二) 基金风险管理工具缺乏

整个基金市场的发展, 需要各种各样的风险管理工具, 并且这些工具需要时时创新和发展。目前国内的基金市场由于建成较晚、2体0系14还年不完第善1等期原因中, 旬一直刊未有足够的风险管理工具, 这也时导致了代国 (内总基第金5风4险0管期理) 落后的局面。随着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T, i各m种e风s险管理工具不断被开发, 但是距离满足投资者需求还有一段距离。

而在国内基金市场, 本身就存在风险管理工具不足的问题, 而市场却要求有更多的基金产品创新, 基金产品创新又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 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基金市场的风险, 导致整个基金市场因为大量管理工具的缺乏而出现市场混乱等严重后果, 整个基金市场因此变得更加不稳定以及缺乏秩序。

(三) 基金监管缺乏有效性

目前基金市场的监管领域不断扩大, 监管对象随着基金产品的创新而不断增多, 监管机构分身乏术, 对于基金的监管缺乏有效性以及全面性。监管机构需要对投资、基金以及准基金公司等部门负责监管, 且基金行业的外延业务持续扩大, 风险不断加大, 随时都有可能转变成真实风险, 因此监管机构避不可免在基金产品创新上缺乏有效性以及实时性。

五、如何应对基金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风险

(一) 基金监管与基金产品创新风险防范

1. 建立和完善基金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

建立和完善基金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可以有效地保障基金监管的运行。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完善:一是对监管者, 要严格行使监管职能;二是制定和完善与主体法律相适应的实施细则, 落实监管;三是通过制定过渡性条款条规, 以管理立法条件还不完善的基金市场部分。

2. 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监管。

基金产品创新最终目的是要将产品投入市场, 严格市场准入监管可以在最后关节降低基金产品创新的风险。通过对即将进入市场的基金创新产品、工具进行。一是创新产品公司的审核、注册;二是创新产品交易公司及其经纪人的资格严格审查;三是创新产品交易规模和风险的把握等方式, 可以有效得降低基金产品创新中的风险, 同时可以对基金市场的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二) 基金监管体系建设

1. 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建立和健全基金信息披露制度。

通过建立统一的基金监管中心, 可以将各监管机构的监管信息统一整合以及相互交流, 可以促进整个监管体系的持久稳定和有效。全面的监管体系, 可以有效降低基金产品创新中的风险、提高基金监管的效率。

2. 监管的市场化, 引入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法。

引入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法进入基金市场, 有两个优点, 分别在于:一, 评价基金创新产品, 对基金产品创新有引导和规范作用;二, 利用信用评级法, 可以有效限制不合格、不正当的基金产品创新, 提高整个基金产品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三) 基金产品创新主体与基金产品创新风险防范

1. 有条件地进行基金产品创新。

基金产品创新主体进行基金产品的创新时要严格把握尺度,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包括经营主体的规模、经营主体所能动用的最大资金、经营主体本身的创新实例等等。同时在基金产品创新的管理过程中, 要及时对产品创新进行金统计和融记录, 及时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N各O种.突1发, 20事1件4i应n及an时c做e好防范工作。 (Cumulativety NO.540)

2. 基金机构内部控制设计。

要从内部建立和完善基金产品创新控制制度, 具体包括:一是明确基金产品创新过程中各人员的职权和责任, 对于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二是对内部实行全面的控制以及稽核;三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创新过程中的风险问题、监控过程等等。

(四) 注重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作用

对于基金产品创新风险的对应防范, 不仅是政府部门的监管, 更是整个行业自身的职责, 通过发挥基金行业的自我监管, 可以更加有效、全面的防范基金产品创新的风险。不断创新的基金产品让基金市场愈加复杂, 只有引导整个行业的自律才能真正做到全面防范基金产品创新风险。实践也证明行业自律在防范基金产品创新风险、稳定基金市场秩序、维护基金体系稳定等方面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五) 行业间基金产品创新风险的防范

基金产品创新的风险不仅会影响基金行业, 更会蔓延至其他金融行业, 因此, 其风险防范不仅仅是单个基金行业的职责, 整个金融行业都应该参与进来。通过行业间对基金产品创新风险防范的合作与协调, 可以有效降低基金产品创新风险。行业间的风险防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到:一是其他行业与基金行业的共同合作监管防范;二是其他行业机构和成员对其进行的监管防范。

六、结论

综上所述, 进行基金产品创新是发展基金市场的关键, 发展基金市场又能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进行基金创新的关键是要防范基金产品创新风险。换言之, 基金产品创新既对基金市场有着重大影响, 也能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因此, 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监管机构都要重视基金产品创新中的风险防范, 对基金产品创新给予支持的同时, 严格处理创新过程中的不适宜现象, 努力建设公平、完善的基金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井海波.我国基金产品创新模式方向性分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0 (04) .

[2]顾海峰.我国债券市场即时交易的价格监测与风险预警[J].商业研究, 2011 (07) .

[3]于维生, 张志远.国际金融监管的博弈解析与中国政策选择[J].国际金融研究, 2013 (01) .

产品风险 篇10

关键词:旅游产品,网络团购,风险

一、引言

2008年11月, 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成立, 这种商业模式受到了广大消费者和商家的青睐。目前这种商业模式在我国也被广泛地传播开来, 自2010年3月开始, 我国团购网站在短短八个月时间里发展到了1664家, 业内称之为“千团大战”, 团购已成为时下年轻白领中最为流行的网络消费方式, 人们不仅通过网络团购有形的物质产品, 还通过网络团购无形的服务产品, 也包括旅游产品在内。

网络团购与传统的销售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其一, 现代人工作节奏快, 工作时间占据了人们大部分休闲时间, 人们可以利用较短的休闲时间且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购物;其二,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购物网站上关于产品的信息全面, 方便旅游者选择;其三, 通过网络购物, 由于减少了很多流通环节, 价格便宜, 尤其是团购, 更能以超低的价格购买到旅游产品;其四, 网络团购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消费时尚。2010年是旅游产品网络团购集中爆发的年度, 自2010年8月开始国内的旅游团购网站纷纷建立起来, 一些传统的购物网站也开通了旅游产品团购业务, 并且效果显著,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中数据显示, 2010年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 占整体旅游收入份额将近15%。

采用旅游团购这一营销模式, 获益的不仅仅是旅游者, 旅游企业也达到了薄利多销的目的, 旅游团购网站也自然是这场交易中的受益者。就在人们对旅游团购大力看好的形势下, 由于网络团购而引发的各类问题也浮出水面, 退款无门、宣传内容和实际不相符、节假日加钱、商家和团购网站不一致、旅游产品售后服务难等问题的出现导致了旅游投诉的大幅增加, 人们开始重新反思, 服务产品是否适合采用团购这种营销模式, 旅游产品团购到底面临着怎样的风险。

二、旅游者在进行网络团购旅游产品存在的风险分析

1. 旅游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网络团购面临较大风险

旅游产品是一综合性的服务产品, 其具有有形部分和无形部分, 有形的部分是可见的, 旅游者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甚至有些商品在购买后如果发现问题还可以调换或退货, 例如饮食、旅游商品。无形的部分指的是服务部门给旅游者提供的服务, 例如餐饮服务、交通服务、住宿服务、导游服务等等, 这种服务产品只有当旅游者出现时才能够生产, 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同步进行性, 如果旅游者不出现, 失去了服务对象, 旅游产品也就没办法生产了, 就会出现服务资源的闲置, 而这种资源是不可储存的, 是没有办法拿到明天来用的, 损失也就是必然的了。以酒店为例, 酒店预订之后, 如消费者未在预订时间内入住, 造成了房间空置的损失是没有办法在后天弥补的。因此, 大部分酒店、景点往往选择淡季与团购网站合作, 以旺季一半或者更低的房价填充空闲的客房, 对其而言是有利可图的, 时下网络团购也就成为商家淡季的促销手段。

2.“预付”的付费方式使得网络团购旅游产品存在一定的资金风险

所谓的资金风险是指旅游者花费了金钱能否买到好的旅游产品和享受优质的服务。而目前旅游团购市场所回馈的信息显示旅游者花了钱, 买不到旅游产品, 退款又非常难, 或者买到了, 还要被逼增加额外的消费。

退款难已经是旅游团购网站共存的一个问题。团购网站在承诺退款的产品中有明确表示, 并非所有活动均接受此承诺, 需视具体情况, 且由团购网站与商家共同决定才可成立。据了解, 票务类却不属于退款承诺范畴。团购网站推出旅游类团购活动一般为酒店预订和旅游门票, 一些团购网站提供的景点门票团购产品只有部分支持退款承诺, 酒店预订类项目更是明确表示不支持退款, 预订了就要消费。以2011年“十一”期间旅游团购热闹火爆, 旅游团购退款难的问题更是尤为突出, 据团800国庆团购产品抽样调查显示, 仅有9%旅游团购产品支持退款, 而55%旅游团购产品明确声明不支持退款业务。由于旅游产品受假日和人流多寡因素影响较大, 旅游团购的价格优惠也具有较强的消费及退款限制;加之消费者团购的旅游项目要经由团购网站这个中间环节后才到达旅行社“拼团”, 所以一旦旅游者因为各种事宜临时取消了订单, 团购网站也难于和旅行社再索要回大额款项。“十一”假期是人们出游的高峰, 也形成了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的旺季, 很多团购的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消费时被要求执行节日价格, 旅游者还要补差价。

3. 超低的团购价格使得旅游产品购买存在一定的功能性风险

功能性风险是指涉及到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优劣方面的风险。中国旅游报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于近日对旅游团购市场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 44%的受访者认为“价格便宜”是网络旅游团购最吸引人的因素, 一些旅游团购网站为了吸引旅游者, 在网上重演零负团费的伎俩, 团费不够游客的住宿、餐饮费用, 会被旅行社安排二次消费, 二次消费是指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 参与购物或者自费服务项目的额外增加的消费。例如, 某网站以较低的价格向旅游者出售一张景点的门票, 旅游者到景点旅游时可能会买旅游商品或者自费消费项目, 旅游供应商可以通过此环节来弥补负团费的损失。由于旅游者享受的旅游服务和事先的承诺不相符, 导致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和享受服务不能像预期那样满意, 也就存在功能性的风险了, 况且一些团购网站也不与游客签订旅游合同, 旅游者也没有索要发票, 其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三、团购旅游产品规避风险的对策分析

1. 尽量购买单项旅游产品, 少购买旅游组合旅游产品

在网上团购旅游产品面临风险大, 购买简单的旅游产品即单向旅游产品, 也能够降低其购买风险。单向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内各旅游供应商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提供的单项服务产品, 例如客房服务、交通服务、导游服务、景点门票等等。组合旅游产品是指将众多个单项旅游产品进行打包, 整体销售的一种综合型的旅游产品, 组合旅游产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组合, 但由于涉及航空公司、地接酒店、旅游景区等一个链条的多个环节, 在多方利益不一的情况下, 其服务质量很难保证, 出现问题时各服务部门又互相推诿责任, 难以解决, 购买此类旅游产品面临较大风险。

2. 购买时选择流通环节少的购买渠道, 降低购买风险

旅游产品的团购网站分为两类, 一类是旅游企业本身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 销售旅游产品, 这类网站只是企业销售旅游产品的一个平台, 购买和预定可以同时进行, 旅游者面临的风险小。另外一类是综合型的团购网站, 旅游产品销售只是它的业务之一, 这类团购网站实际上是旅游企业的“二级代理商”, 旅游者在团购网站进行购买后, 进行消费时要提前向旅游企业预订, 但由于酒店并未对团购行业开放其后台库存系统, 团购用户无法在付费的同时完成预订步骤, 致使旅游者到酒店被告知已没有空房、需要执行节假日价格, 不消费也不能全额退款, 旅游者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

3. 要选择信誉度较高的网站购买旅游产品

网络团购属于销售市场的新生事物, 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 旅游团购网站又缺少监管, 致使很多团购网站钻法律的空子, 违规经营, 使旅游者利益遭遇损失, 想维权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要避免这些问题发生就要去选择一些信誉度高的网站去进行购买。旅游产品团购以服务为主, 属于轻资产模式, 这种模式易于复制, 初期入行门槛低, 导致当前团购网站良莠不齐, 服务不到位的情况屡屡发生。

4. 要选择资质好的旅游企业, 保证服务质量

消费者团购的旅游项目要经由团购网站这个中间环节后才能到达旅游企业, 旅游者最终的消费活动的落实还是在旅游企业, 所以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企业的时候要理性消费, 选择资质好的旅游企业。资质好的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产品虽然价格贵了点, 但物有所值, 能够对现对旅游者的承诺, 即使不能兑现承诺, 也会给旅游者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而小的旅游企业产品价格比较低, 但由于有些旅游企业信誉度低, 不能保证其产品质量, 不能对现事先的承诺。例如很多旅游者在旅游假期到来之前购买了旅游产品, 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可随时进行消费, 旅游者往往会选择假期消费, 而节假日又属于旅游业的旺季, 众多的旅游企业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高价购买的非网络团购的旅游者, 团购的旅游者在消费过程中遭遇到了歧视。或者有些旅游者因为有事不能消费需退款, 团购网站会以各种理由不支持退款, 给旅游者带来损失。

5. 保存好网站票据和书面合同, 以备维权时使用

购买凭证和合同是旅游者维权的重要证据。当旅游者在与团购网站进行交易时, 要索要发票, 如果商家以各种理由不提供发票可到工商部门进行投诉。旅游者在旅行社购买组合旅游产品一定要与旅行社签订合同, 签合同的时候要认真审查, 仔细核对合同的内容, 必要时进行一些特殊申明, 对于签订的合同要认真保管。此外, 旅行社安排的旅程计划书以及旅行社签订的各种有效凭证或材料也要认真保管, 这些凭证像车船票据、门票、购物发票或者住宿证明等, 录音录像材料等等, 都是旅游者在进行维权时最有力的物证。

参考文献

[1]陈静怡.网络团购形态及其优势劣势分析, 市场营销, 2009年

[2]孙喜林.旅游心理学,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

[3]李左声.网络团购中存在的弊端及对策分析, 电子商务, 2010年7月

[4]彭十一.我国网络团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1年8月

理财产品有风险,险在哪儿 篇11

刘先生是一名年过50的生意人,在眼下实体经济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他希望投资理财。到银行咨询,理财经理告诉他,有一款无风险理财产品,5万起购,预期年化收益率4.75%,期限是90天。他虽然听不明白理财经理的专业术语及计算模型,但“到期就算没有收益也可保本”的承诺使他决定投资千万购买了3笔该产品。

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

回家细看签完字的大叠合约时,虽仍看不明白银行打算投资哪种债券、哪款基金,却被“风险提示”吓出一身冷汗。“风险提示”多达上十条。刘先生从此开始忧心忡忡。

无独有偶,近日有媒体报道,李先生在2011年9月,从工商银行以200万的价格购买的一年期“无风险理财产品”竟变成了“委托贷款”。现在由于借款人、担保公司无力偿还,以及工行推卸责任,可能血本无归。与他有相同遭遇的一共有11个人,前后一共在工行投入的总金额达2230万。从2012年9月合同到期至今的近10个月内,这11名投资者一直没能拿回这笔巨款。李先生称,2011年9月,他多次接到工商银行苏州道前支行客户经理陈某的电话,向他推荐一款理财产品,称只针对高端客户,200万起认购,年收益率为12%。但电话中,陈某并未告诉他具体的产品种类,但“确保是正常理财产品”,而且“没有任何风险”。于是,2011年9月24日下午,李先生前往银行签合同。不过,李先生出示的合同上却写着,“个人委托贷款借款合同”,一位投资人说,“我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委托贷款,什么叫理财产品,工行的客户经理告诉我,‘这产品从来都没事,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从2012年9月开始,李先生等人陆续向银行要求到期收回本金,但银行却是一拖再拖。最终2012年10月8日,客户经理称借款人已无力偿还本金。自合同到期至今,已经近10个月时间,李先生等人也没能拿回本金。银行称开展相关业务时,已明确向委托人提示了风险。银行表示,还款方案现在还没有,但银行是不可能代偿的。

就银行是客户的代理人还是合同的相对方,客户受损后能否以欺诈控告银行等问题,记者采访了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经济法学副教授荣国权。

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

客户到银行咨询理财产品,多数理财顾问都会口头称“应该保本”。为什么“应该保本”的理财产品并非只赚不赔呢?理财产品亏损怎么获赔呢?“这就需要先解决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问题。”荣国权说,一般而言,当理财产品亏损产生纠纷时,银行会说,自己在跟客户签约的同时,又跟另外一个第三方签订了同样的合约。通过这个新的合约,银行将这个产品在市场上对冲出去了。因此,银行实际上处于受委托理财。这就相当于客户跟第三方签订了一个合约,银行是中介。客户亏的钱也不是被银行赚走了,而是被第三方赚走了。客户作为委托人损失自担。

那么,银行同客户签订的理财合同是委托合同吗,理财产品的法律属性到底是什么?荣国权指出,根据银监会2012年1月1日实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办法》规定:“综合理财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从该规定看,理财产品属于代理理财范畴,客户与银行之间签署的协议属于委托代理合同。但实际上,该规定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理财产品。根据现有理财产品的种类分析,从法律上看,有的理财产品属于委托代理理财关系,而有的理财产品银行与客户是借贷关系,由此产生的争议属于债权债务范畴。

根据现有理财产品的种类分析,普通老百姓进行的银行理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约定委托人直接将资金交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投资管理的,应将其认定为信托合同;2.约定委托人自己开立资金账户和股票账户,委托受托人进行投资管理的,应认定为委托合同;3.约定双方共同出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应认定为合伙合同;4.双方约定本息保底,超额归受托人所有的,与民间借贷无异,因此应将其认定为借贷合同。前述第4种理财产品,也称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属于银行的自营业务。银行借客户的钱投资,赚赔都归银行,银行到期还本付息给客户。因此该类产品的法律性质属于债权债务关系。银行借钱投资,投资有风险,当然不会只赚不赔。

“相应的,不同的合同受不同的法律条款制约,当出现理财产品争议时,分析其到底属于哪种合同是很关键的,”荣国权说,“这需要金融法律方面的专家,对大叠合同文本予以分析,确定其法律属性后才能维权。”

纠纷多缘于银行违规操作

投资理财亏损了,很多人都认为是自身投机心理严重、对风险评估不够、对政策形势误判、专业能力差。如果损失数额还能承受,多半安慰自己“经历也是种财富”了事。“实际上,他们从来没有想过:金融机构违规,信息披露不充分才是损失造成的真正原因。”榮国权认为,投资者对风险评估不够、对政策形势误判、专业能力差,这些原因统统来源于对产品的不了解。不少投资人往往只顾着看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忽视了产品的投资方向、可能存在的预期收益率无法达到的潜在风险,而这些风险往往在理财经理向客户介绍产品的时候被 “过滤”了。

从刘先生的理财产品合同中,记者没找到银行到底打算投资哪种债券、基金,更不用说该债券、基金的详细资料。而据刘先生说,理财经理在推销该理财产品时,虽然认为政策形势适宜投资该产品,但对于到底会有什么利好政策出台却一无所知。

为什么说银行存在欺诈呢?投资者为什么会亏损,李先生说不了解自己投资的产品。荣国权认为,如果知道是将钱借给某个资金链断裂的人做生意,他是断然不会出借的。这场纠纷其实是银行未曾进行信息披露导致的。

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不足,是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如果投资者想要了解理财产品的过往业绩及产品说明书,就会发现多数银行“犹抱琵琶半遮面”,在其官方网站上难以查找到充足的信息及数据。就连专门提供银行理财产品服务的数据服务商,也反映采集理财产品的运作数据有相当的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判断,导致产品购买的盲目性。

nlc202309051236

实际上,监管部门对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不是没有要求。荣国权介绍,中国银监会2008年在《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要求银行向客户提供理财产品账单、市场表现情况报告、收益情况报告以及向客户提供收益测算依据的规定,做好信息披露,充分保障客户金融信息知情权。而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销售文件约定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披露;产品结束或终止时的信息披露内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实际投资资产种类、投资品种、投资比例、销售费、托管费、投资管理费和客户收益等。理财产品未达到预期收益的,应当详细披露相关信息”。

然而,记者到某银行咨询理财顾问发现,顾問们仍旧一如既往地“忽悠”称银行通过金融专家,已经寻找到了良好的基金产品适宜投资,至于哪种基金,以后会披露。至于什么时候披露,“这个不好说”。

银行不按照规定充分进行信息披露,造成投资者损失应当赔偿。荣国权觉得,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是否充分需掌握四个标准。

银行理财产品纠纷中的法律责任

近年来,银行在理财产品经营过程中,误导消费者投资给消费者造成重大损失,引发民众对商业银行强烈不满。为此,《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应当遵循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如实告知原则。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充分揭示风险,保护客户合法权益,不得对客户进行误导销售。

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应当进行合规性审查,准确界定销售活动包含的法律关系,防范风险。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应当做到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应当遵循风险匹配原则,禁止误导客户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符的理财产品。风险匹配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只能向客户销售风险评级等于或低于其风险承受能力评级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应当加强客户风险提示和投资者教育。

由此,即使银行提示了风险,因为其未能尽到风险可控、信息披露不充分,其也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不过,尽管属于违规行为,如何追究其相关责任却是难点。据记者了解,银监会正打算逐步修订和完善理财业务监管法规框架,以做到在制度层面上保证有法可依。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的损失就无从追究。”荣国权认为,在专业人士分析清楚银行信息是否充分披露、该合同到底属于哪种性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近日,银行返还了刘先生的第一笔理财产品,并获得几万元的收益;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于其余两笔投资的担忧。他依然不知道他投资的是什么,会不会遇到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他期望,银监会的理财业务监管规定能够早日出台。

塑胶跑道产品及潜在质量风险 篇12

但这种跑道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见解。

一、产品介绍

1.产品定义及主要成分。目前我国塑胶跑道一般是指聚氨酯塑胶跑道, 属于浇铸型聚氨酯弹性体的一种, 主要成分是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 , 又称TDI聚氨酯塑胶跑道, 是由聚醚、聚氨酯材料、橡胶颗粒、EPDM (三元乙丙橡胶) 颗粒或PU (聚氨酯) 颗粒、颜料、助剂等组成。塑胶跑道因其中甲苯二异氰酸酯是一种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物质而正在被新型环保材料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 (MDI) 型塑胶跑道所替代。

2.产品分类。塑胶跑道按照种类可分为透气型、混合型、复合型与预制型四种。

透气型塑胶跑道:该材料是双层聚氨酯跑道系统。基础层为聚氨酯树脂粘合混合的黑色环保橡胶颗粒, 面层为EPDM橡胶颗粒与聚氨酯混合 (表面无明显颗粒状) 。多数适用于院校训练和比赛用场地。

混合型塑胶跑道是由PU与黑色橡胶颗粒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跑道系统。该面层是目前唯一有国家标准的塑胶面层材料, 主要适用于专业比赛用场地等。

复合型塑胶跑道:该材料基础层为聚氨酯树脂粘合的黑色环保橡胶颗粒, 面层为有色EPDM橡胶颗粒。该材料具极佳的缓冲力, 多数适用于各类院校训练和比赛用场地。

预制型塑胶跑道:该材料是一种预制型卷材跑道, 采用天然橡胶及人工橡胶为基础, 混合矿物质填充、稳定剂及色料于工厂内压延处理而成的双层结构合成橡胶。适用于中学、大学运动场、专业比赛运动场、国际赛事运动场。

3.传统塑胶跑道铺装施工工艺。首先将TDI和聚醚按一定比例混合, 形成甲组份;将固化剂、增塑剂、助剂等按一定比例混合, 形成乙组份;再将甲组份和乙组份按比例混合形成胶水;之后将胶水与橡胶颗粒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后按一定的厚度摊铺在混凝土表面, 待其固化后, 在上面再喷涂 (或刮上) 一层胶水, 然后均匀地撒上EPDM颗粒或PU颗粒 (或在上面再喷一层胶液) 。

二、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分析

1.材料因素。首先, 上述“胶水”是铺装塑胶跑道的主要原料, 其中主要挥发性有机成分游离单体甲苯二异氰酸酯、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 均是具有毒性和强烈刺激性气体的有机化合物, 在炎热或强光下会不断释放出一种难闻的气味, 在人体中具有积聚性和潜伏性的致癌物质, 腐蚀眼睛、皮肤和呼吸道, 特别是含硫、含氧类杂环芳香烃化合物对环境污染极为严重。塑胶跑道的另一个主要原料———橡胶颗粒和EPDM质量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整体环保性能。质量较差的橡胶颗粒不仅气味难闻, 而且可能引起塑胶跑道重金属铅含量超标。

2.铺装工艺因素。塑胶跑道大多是现场铺装而成, 而在现场铺装过程当中由于铺装工艺的不同、铺装时间的不同, 都会导致聚合物反应程度的不同。一旦聚合物反应得不充分, 便会增加了挥发性有机物的释放量, 从而造成对人体和环境的伤害。

3.市场竞争。由于塑胶跑道的铺装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一些非专业的公司也可以对塑胶跑道进行铺装, 造成塑胶生产企业剧增, 也使得行业内部的竞争日益激烈, 再加上低价竞标、原材料涨价等因素, 塑胶跑道的利润在逐年下降, 因而造成塑胶跑道的质量参差不齐。

4.人员因素。施工技术和工艺、监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从业素质是保证塑胶跑道工程质量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塑胶跑道在国内发展较短, 施工单位大多没有专业技术人员, 人员流动性大, 施工装备还比较落后, 技术文件、施工方案、操作规程尚待进一步细化、规范、提高。

5.国家标准相关检验方法描述不清。GB/T22517.6-2011《田径场地》、GB/T14833-2011《合成材料跑道面层》中要求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总和及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含量测定的检验方法均执行GB18583-2008《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 塑胶跑道有害物质限量采用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有害物质限量标准是否合适有待商榷。

甲苯二异氰酸酯是一种挥发性物质, 从企业生产胶水到现场铺装完毕, 固化、静置时间到正常使用过程中其含量是在变化的, GB/T22517.6-2011、GB/T14833-2011未充分考虑整个过程中的检验问题。

在样品处理上, 所引用的检验方法标准GB18583-2008中是对胶粘剂液态样品稀释后进行检验, 而塑胶跑道成品是固体, 如何取样、如何制样在GB/T14833-2011《合成材料跑道面层》没有任何描述。

三、措施和建议

1.出台相关政策, 对传统TDI塑胶跑道生产工艺进行限制, 提倡用MDI、纳米技术和其他新型环保材料替代TDI的技术, 提高塑胶跑道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2.加强监管力度, 制定相关细则对塑胶跑道产品进行监督抽查, 充分摸清行业底数, 才能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产品质量。

3.积极采取措施, 加强行业价格宏观调控, 彻底解决政府采购低价中标的恶性竞争方式, 让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保证质量, 引导塑胶跑道市场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质量安全风险。

4.加强行业人员素质培养力度, 培训、培养有技术、懂管理、能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

上一篇:化工装置余热发电技术下一篇:现当代文学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