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运营

2024-05-24

产品运营(精选11篇)

产品运营 篇1

在云计算时代, 运营商的系统和服务, 不可避免的要“云化”, 作为显著的趋势, 这个方向无可争论, 但是应该以什么样的路径去云化, 并提供具有差异竞争优势的云服务, 对于运营商来说, 则需要审慎的思考。

早在2007年, 中国移动就曾发布自己的大云计划, 并开始局部的项目试点, 而近期中国电信也发布了自己的天翼云计算战略, 其实从中国运营商的云计算策略上, 我们可以看到, 当前其所提供的服务还是传统主机托管业务的延伸, 例如中国电信在其云计算战略中规划的云存储、云主机等服务。

从竞争优势的选择上, 这是运营商开展云服务的自然选择, 大容量、高可靠性、高可用性本来就是运营商提供电信级服务的传统长项, 云计算技术此时只不过是给了运营商新的更低成本的提供这些服务的技术选项。

从另一个角度看, 以存储和主机服务为主打云服务, 也符合运营商对标准化和集中化的运营需求。相比那些千差万别个性化需求众多的应用, 运营商如果提供服务既无效率也无效益, 当然, 也不能更好的利用云计算所带来的低成本技术优势。

因此, 以集中化和标准为衡量标准, 运营商的服务云化路径自然就是清晰和明了的。

1) 运营商自身业务和支撑系统的有步骤的云化, 是客户提供云服务的基础。俗话说, 一个好的医生, 必须能够具备为自己看病的能力。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成本居高不下的当下, 运营商在自身系统云化的过程中, 既可以解决自己的成本和运营问题, 也可以积累经验锻炼队伍。

2) 而关于运营商的云服务产品, 笔者以为以存储、主机、能力为核心构建运营商云服务的产品体系即使自然也是必然之选。存储的需求和高可靠性主机的需求是任何系统运行的第一需求, 也是运营商有能力标准化和集中化的优势领域, 自然应该作为首选。而在能力开放上, 以云服务的形态开放电信业务能力, 也符合标准化和集中化的要求。

而对于中国的运营商来说, 其实在云化服务的过程中, 更重要的需要考虑的是云计算的低成本运营和建设问题, 这一点, 谷歌其实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比如在深海建设计算中心, 选址在接近低成本能源供给的区域等, 当然, 还有更多的因素需要考虑, 例如地价、税收政策、大气环境温度等等。

不论云服务的战略如何, 也不管云计算的产品形态如何, 自身系统的云化、低成本的运营建设环境、标准化的产品, 是运营商云计算路径的必然选项, 也惟其如此, 运营商的云计算才能可持续。

产品运营 篇2

产品运营是一项从内容建设,用户维护,活动策划三个层面来管理产品内容和用户的职业,看看下面的产品运营优秀简历模板吧!

产品运营优秀简历模板

基本信息

李晶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 女| 26岁(19XX年1月19日)

居住地:北京

电 话:138********(手机)

最近工作 [ 2年2个月 ]

公 司:XX软件有限公司

行 业:计算机软件

职 位:产品运营总监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 校:北京工业大学

自我评价

熟悉产品运营及联合运营模式,具备丰富的市场推广、渠道建设以及客户服务经验。拥有良好的媒体、渠道等人际关系网络,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出色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善于沟通、理解能力强,对客户需求的认知能力强,目标性、逻辑思维能力强,数据分析能力强。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计算机软件

目标地点: 北京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产品运营总监

工作经验

20xx /9—至今:XX软件有限公司 [ 2年2个月]

所属行业:计算机软件

运营部 产品运营总监

1、负责技术方向、技术规划与运筹实施,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保障;

2、负责研究决策公司技术发展路线,规划公司服务产品的技术构架;

3、负责技术团队的梯队化建设及管理,包括他们的培养、业绩评估和激励等;

4、负责领导技术团队并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完成年度任务目标;

5、负责协调项目开发或实施的各个环节,把握项目的整体进度;

6、负责各项目部门和技术领域的合作协调;

7、负责制定并监督合理高效的技术管理规范、标准和制度。

20xx /8—20xx /8:XX网络游戏有限公司 [ 1年]

所属行业:网络游戏

产品部 产品运营经理

1、负责基于LBS的手机交友客户端产品功能策划、优化;

2、负责管理后台的功能策划,并跟进技术实施;

3、负责跟踪并分析用户操作记录、各种日常运营数据;

4、负责提出产品优化建议及调整产品运营策略;

5、客服团队组建及管理,对关键用户进行关系维护,收集并整理用户反馈。

20xx /7—20xx /7:XX软件有限公司 [ 1年]

所属行业:计算机软件

综合部 商务助理

1、负责业务市场信息的收集、调研、策划和公司网页维护;

2、负责网站的改版工作和网页维护 ;

3、负责与客户进行沟通联系,了解行业的市场动态;

4、负责协同公司技术部门为客户提供系统咨询服务;

5、负责公司产品手册编纂。

教育经历

20XX /9--20xx /7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语言能力

图书产品社群运营误区探究 篇3

【关键词】图书营销转型;社群运营;精准营销;经验总结

【作者单位】贾银峰,青岛出版社。

在移动互联网大潮的推动下,不同类型、各具特色和主题的社群不断涌现。基于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移动互联网对个体新型消费习惯的养成和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形成了有力支撑。这不仅让社群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走进市场营销人员的视野,也让社群成为诸多出版社营销工作转型升级的目标和方向。

一、社群的基本定义

对于群体,人始终具有原始的趋向性。“社群”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因兴趣追求、价值认同、情感交流、相互信任而聚集在一起的相对固定的群组及其社会关系的总称。由于建立在价值、兴趣、情感、分享、信任等基础上,社群具有高度趋同的习惯特征和消费场景,为营销活動的组织形式和运营模式进行新一轮的创新再造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当下的社群彻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释放出巨大的营销能量和市场价值。

从社群的角度看,产品变成用户评价的产物。通过一次次的互动提升体验,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也逐渐由单向的价值传导过渡到双向的价值协同。可见,社群是产品与消费者实现沟通的桥梁。社群是线,消费者是点,用线将点连起来,就是属于产品的营销渠道。

对于出版社来说,围绕图书产品、作者人气、品牌形象等构建的社交网络,是社群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商业化运用社群力量可能带来超出预期的经济效应。推广社群运营不仅能在出版运营与读者用户之间实现有机融合,还可充分挖掘社群平台在兴趣、价值、情感等方面的共享资源,带动产业发展,延展产业价值链。

社群的重要地位引来出版社的争相关注。出版社运营社群,固然没有定型的成功模式,但其中的误区足以带给我们许多反思价值与借鉴意义。

二、几种常见的图书社群运营错误做法

1.专注于开发专属APP应用/社群平台

对于许多出版社而言,开发专属APP应用不仅被视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突破,还可以被寄予植入移动终端打造专属社群平台的期望。然而,大多数开发出来的专属APP应用未能摆脱石沉大海的命运。有数据证实,一部手机可以容纳200多个应用,但普通用户常用的应用不超过5个。开发APP应用并非唯一选择,也绝非完全错误。只是出版社必须抓住入口流量及用户黏性两大先决条件,否则再多投入最终只能成为新媒体探索路上的失败案例。

2.调研不足,目标错位

有的出版社自恃电子产品走俏,认为自己掌握社群运营的基础资源,但是忽略了一个基本客观事实,即受众人群的错位。在图书细分领域,手机阅读用户线下购买图书的概率很低,而注重纸质阅读的用户平日里专注于手机的时间相对较少。缺乏客观事实作为支撑的社群推广,如针对快销类网络小说读者群体组织线下长期培育活动,或者面向深度阅读读者组织线上互动,势必迎来冷清落幕的结果。社群无疑是营销转型升级的重要渠道,但并非适用所有图书门类和任一目标受众。

3.黏性不足,贪大求全

社群经济需要基本的使用场景和基础活跃度作为支撑。较为尴尬的是,有的社群在推广阶段大张旗鼓,但是进入维护阶段便缺乏规划,变得漫无目的,直接导致社群丧失基本的用户黏合度。缺乏基础的使用场景和基础活跃度,营销效果便无从谈起。另外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出版社社群运营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微信读书、豆瓣读书、网易云阅读等这类全国性大品牌。如不能立足特色、找准定位,一味地贪大求全,必将被综合实力更胜一筹的竞争对手侵占市场、抢夺用户。

4.管理缺位,运营乏力

有的出版社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受众,开始着手打造社群。但是由于没有配置合适的人员,缺少中长期运营规划,导致手中的社群渐渐沦落到无人打理、无人问津的地步。对社群而言,最核心的因素就是人。出版社必须把一群有特定目标、特定消费需求的人聚合在一起,通过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他们获益,才能采取定制定向服务获取更多市场空间。可见,没有共同的利益,社群就缺乏基础;没有到位的管理,社群就无法维系。而对于许多试水社群运营的出版社来说,它们只留意到了服务上的跟进,却忽视了管理上的转型。

5.倡导免费,无视收费

出版社做社群时总是信奉“免费就是王道”的教条,结果免费带来的权责界限不明、利益分配失衡等问题相继出现。以亲子读物社群为例,用户在生活中遇到亲子沟通障碍等问题,期待获得技能或知识上的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上述客观需求构成了建立社群的前提基础。但是,后面的问题接踵而至,由谁来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如果是作者,对于宣传他的内容、推广他的服务,出版社该怎样去鉴别?自身该立足怎样的角色?出了问题怎样追责?如果出版社不获利,却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去维护,一旦因为人员经费不足等造成用户利益受损,由谁来承担责任?可见,完全免费的服务其实质就是不负责任。这样的社群运营既不符合出版社的自身利益,也难以满足目标群体的长期需求。

6.关注新用户,忽视老用户

对于社群运营的考核,许多出版社常用的指标之一就是用户增长量。这一做法引导着运营团队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新用户的增长上,而忽视了对老用户的维护。从本质上分析,社群不是陌生人之间的简单交流平台,而是把生人变成熟人、让熟人结成利益纽带,从而实现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平台。所以,对于社群运营而言,最重要的并非用户数量,而是用户活跃度,只有做好老用户的维护,激活他们的口碑效应,才能吸引更多新用户的加入。相比之下,单纯挖空心思地拉新用户效率太低。事实证明,无目的、无组织的社群生命周期很短,老用户尤其是其中的意见领袖在社群运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社群运营,必须细心维护老用户,吸引其主动参与,增加有效互动,甚至创新引入老用户开创合伙人运营模式,提升风险把控,从而不断扩大社群体量。

nlc202309090422

7.只谈效果,不谈利益

有的出版社投入社群运营以来,一心热衷做好服务,却将利益訴求置之一旁,唯恐商业气息驱散苦心经营换来的用户“粉丝”。然而,在社群运营模式设计中,利益切入点起着维系多方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归根结底,连接商业社群的纽带只能是利益,通过产品运用互联网方式与读者建立连接、产生利益,做到在利他的基础上利己,这样的社群关系才能持久。社群运营并非纯粹的公益服务,要抓住利益平衡点,通过让利与获利的重组维护好社群的整体利益,做到目标人群、社群入口、利益节点的多维结合,实现多方普惠共赢。

三、探索图书社群运营的几点思考

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做好图书社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优质成熟平台

与其自建平台,不如学会利用平台。放弃以前过于注重所有权的观念,选择在用户量基数大、用户群定位明确的成熟互联网产品或线下平台上运作,综合利用互联网工具形成营销合力。把优秀互联网产品和线下平台作为入口,采用流行的互联网手段,锁定服务目标受众,根据受众不同的消费意向与消费能力组建社群。这样不仅节省了研发应用的投入成本,更易于实现出版社与合作平台合理分工、优势互补。

2.学会打好组合牌

如今,新媒体运营已经分化为以网站、公众号为主的传统新媒体运营模式和以个人号或社群为主的多网络传播渠道组合的运营模式。处于信息浩如烟海的多媒体时代,任何单一、单向的营销尝试都将石沉大海。如果社群的运营思维方式还是广播式的,其实质还是披着新媒体外衣的传统营销行为。单一、单向的运营手段根本无法维系社群的基本供给。只有综合利用多种网络工具,形成营销矩阵体系,打好组合牌,造成信息叠加效应,才能实现营销信息的投递、社群人气的聚集。

3.明确运营规则与获益手段

出版社做社群必须明确社群运营规则,明确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强化规则、保持活跃度、增强用户黏性。起步之初就要在策略上设计对各方都有利的共赢模式,同时重点协调好目标受众、出版社自身和从业者及参与者这三方面的利益,变相引入获利手段,打造可以收回基本现金流的业务模式,保障并提升优质服务,实现利益捆绑,维系常态运营。

4.积极探索发行下沉

发行下沉是实现图书社群效益的有力抓手,如在个性化书店等销售终端建立服务点并且通过社群进行联络,通过服务点收集线索,采集用户信息;与分类书友会、读者联盟等团体开展合作,增进双方良性互动;立足有影响覆盖力、受众渠道清晰的实体门店,通过它们形成社群裂变,运营分层分级,完成新发行渠道的拓展运营;等等。

综上所述,社群并非目标,只是一种渠道,是推动营销创新的重要武器。在精准营销、精细营销方兴未艾的今天,出版社唯有做好内容的同时乘势完成营销的转型升级,才能应对市场细分带来的严峻挑战。

电子产品逆向物流运营模式研究 篇4

一、企业自建逆向物流

1. 企业自建逆向物流的内涵

企业自建逆向物流是指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建立独立的逆向物流体系,自己管理退货和废旧物品的回收处理业务。在逆向物流自营方式下,企业不仅重视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包括退货的管理),重视产品消费后的废旧物品以及包装材料的回收和处理。企业建立了遍及所有本企业产品销售区域的逆向物流网络,以便回收各种回流物品,并将其送到企业的回流物品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在政府管制的条件下,生产企业建立自己的逆向物流系统,这是外部社会成本的内部化,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主要形式。

企业物流自营模式强化企业内部的物流职能,通过成立独立司职的物流职能部门,这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物流效率,改善逆向物流在财务和信息处理上的效率,对生产制造企业,具有普遍意义。但作为企业内部的物流职能部门,是物流职能的有限专有化,内部市场化,对于一个特定的企业而言,它在短期内可能是有利可图的,但是在长期内,它就意味着企业投资的多元化,管理的难度和协调成本必然增加。随着对物流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服务能力的提高,物流服务的社会化水平会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独立司职的物流部门也变成了一个利润或者投资中心,它可以在服务能力范围内,承接一些其他的物流业务以扩大它的利润范围,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是大部分企业采用自营模式的主要原因。

2. 企业自建逆向物流的优势

国内外很多文章都提到了企业在正向物流中采用自营模式所具有的优势,自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使企业对供应链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有利于企业盘活原有资产,降低企业交易成本,避免企业商业机密的泄漏以及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等方面。从总体上来看,电子企业逆向物流自营模式也具有以上这些优势。与传统正向物流相比,电子生产企业自建逆向物流存在以下具体特点。

一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对电子产品企业来讲,实施逆向物流,可以节约资源,降低原材料的成本;可以了解本企业产品的缺陷,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可以解除顾客的后顾之忧,增加顾客忠诚度。

二是增强企业社会形象。企业组织电子产品逆向物流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减少电子垃圾对环境污染,节约社会资源,符合国家政策。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是信息反馈以及产品设计的改进。企业逆向物流自营模式和其他几种模式相比,在信息反馈及对产品设计的改进方面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企业通过直接从顾客手中回收产品,可以及时获得关于产品质量及特征方面的第一手的信息反馈,这些反馈信息在企业的设计,财务等各部门之间流动,有利于企业及时了解产品的技术缺陷,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的改进,也有利于财务部门及时准确地获得有关回收处理的相关成本,减少财务风险。

四是回收处理效率比较高。企业自营模式所建立的回收处理中心只回收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因为涉及的产品种类有限,可以提高企业回收处理的效率,包括有效的运输成本,合理的产品调配以及产品品牌形象的维护上。

五是方便与正向物流系统相结合。对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正向物流仍然占有主导地位,无论是流通产品的数量、价格,还是时间方面的要求,正向物流都比逆向物流重要。在构建逆向物流系统时,若企业采用自营模式,在原有正向物流网络的基础上构建逆向物流网络,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物流网络的资源,有利于正向和逆向物流系统的协调运作。

二、企业联合经营逆向物流

1. 企业联合经营逆向物流的内涵

企业联合经营逆向物流是指生产相同电子产品或者经营相似产品业务的同行业企业进行合作,以合资等形式建立共同的逆向物流系统(包括回收网络和处理企业),为各合作企业甚至包括非合作企业提供逆向物流服务。企业联合经营逆向物流中的企业,应该包括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电子垃圾处理企业及电子垃圾回收企业等,联合经营是这些企业之间的经营。

从交易的全过程、交易主体行为和交易特性等领域和环节所产生的种种交易费用,增加了行为主体在经济运行中的总费用,为节约其中的交易费用,物流联盟作为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

首先,从交易的全过程看,物流联盟的建立,有助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减少相关交易费用。由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经常沟通与合作,可以使搜寻交易对象信息方面的费用大为降低;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和承诺,也可以减少各种履约风险;即使在服务过程中产生冲突,也因为物流合约一般签约时期较长而可以通过协商加以解决,从而避免无休止的讨价还价,甚至提出法律诉讼产生费用。

其次,从交易主体行为看,物流联盟的建立可以促使伙伴之间的组织学习,从而提高双方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知能力,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联盟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交易双方间的机会主义行为,因为一次性的背叛和欺诈在长期合作中将会导致针锋相对的报复和惩罚,面临着逆向选择的高昂代价,这使交易双方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交易费用控制在最低限度。

最后,从交易特性方面看,也促使企业进行战略性的合作,建立联盟伙伴关系。资产专用性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资产专用性越高意味着投资所带来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包含了相当部分的不可收回成本或沉没成本,因此交易双方契约关系保持连续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联盟的建立以及对专用性资产的共同占有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选择。

2. 企业联合经营逆向物流的优势

企业联合逆向物流作为自营和外包之间的一种模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逆向物流成本方面。企业的联营组织需要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承担更多产品的回收责任,必须具备一定的运营规模,这种规模是经济的,产品回收的距离缩短了,物流成本降低了,相同产品的回收中心只需要开发一个简单的信息系统,节约了信息系统建设的费用。此外,联营企业间的组织协调可有效地节约交易中监督执行成本,交易双方也将自觉的抑制各自的机会主义行为。由此可见,物流联盟可利用组织化的优势,降低市场交易中各类费用。

逆向物流专业化方面。在联营模式中,处理的产品数量和种类要比自营模式的多,员工是逆向物流的专职人员,他们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逆向物流业务上,和自营模式相比,更加专业更有效率。对中小企业来说,联营模式相比自营模式要更具有优势,通过企业间联营合作,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和风险。

规模经济性方面。联营模式有利于克服单个企业资源不足的情况,使企业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而且这种规模经济并不影响组织的敏捷性,对于单一企业来说,规模经济会因为机构重叠和管理层次的众多而影响组织的灵活性,这种建立在敏捷组织上的规模是单一企业无法达到的。

社会效益方面。企业联合经营逆向物流可以增强企业对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的能力,提高电子垃圾回收处理量,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从而使这些联合企业赢得社会、政府及消费者认可,获得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外包经营逆向物流

1. 外包经营逆向物流的内涵

外包经营逆向物流方式是电子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协议形式将其回流产品的回收处理的部分或者全部业务,以支付费用等方式,交由专门从事逆向物流服务的企业负责实施,这种方式的承担者就是第三方物流公司,这种运营模式也是目前电子产品逆向物流运营的一个发展趋势。

2. 外包经营逆向物流的优势

减少不确定性,降低成本。企业将逆向物流外包给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提供商之后,对有回收责任的产品可以达到法律规定的要求,又可以减少产品回收和分销市场不确定风险,减少对逆向物流设备和人员的巨大投资,减少投资风险。第三方物流通过为多家企业服务,实现管理和运作的规模效益,这和企业自营物流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企业在自营物流时,人力资源,设施能力,信息系统能力等可能得不到充分利用,管理成本比较高,而第三方可以通过多个客户业务的整合,实现规模经济,有效降低成本。

企业可以集中主业。将逆向物流进行外包,企业可以致力于自己的核心生产制造业务。如施乐公司每月要更换和升级数百台办公室的打印机,他们将逆向物流的现场拆装工作进行外包,施乐公司的技术员对第三方企业的现场拆装人员进行拆卸和安装的专业培训,确保产品在拆装过程中没有损坏,这些经过培训的人员成为企业的技术支持专家,可以确保在接到顾客申请48小时内进行设备的更换和升级,第三方企业通过跟踪产品和序列号,管理需要配置的设备,并且将未损坏的设备及时退回给制造商。通过逆向物流的外包,不仅改善了顾客服务质量,提高了顾客满意度,还减少了企业的固定间接成本,即支付给拆装服务技术员的高工资,而且利于将企业的技术人员用于更重要的科研工作,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信息反馈及时,有利于优化产品设计。通过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招投标过程,第三方物流公司为方便自己在回收处理过程的拆卸加工等活动,从物流专业的角度对产品设计、原材料构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有利于企业及时优化产品的设计,第三方企业也会及时将产品回流信息反馈给生产企业。总之,外包模式与企业自营模式和联营模式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

体现企业的生产者责任。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将自己的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体现了企业对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重视,而并不是一种放弃。外包本身就是将自己的非核心业务(如回收处理)转移出去,企业通过契约的形式与第三方建立关系,确定电子产品逆向物流顺利实施。

四、结束语

逆向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方式,被人们逐渐认识和接受,其运作的模式也在逐步探索中。本文以电子产品行业为背景,分析了电子产品行业开展逆向物流的运用模式。电子产品行业有其复杂的一面,首先它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产品种类日新月异,电子垃圾日益增多,逐渐影响到了人类的环境;其次生产企业以及消费者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危害的存在;最后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而逆向物流可以解决电子垃圾问题,减少其对社会的危害,研究电子产品逆向物流运营模式,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宇.企业逆向物流的控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9:12-14.

[2]王科.从电子产品的回收看逆向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4:34-35.

谈数字产品运营中编辑的角色转变 篇5

角色一:先进教育理念的倡导者

传统出版中,编辑的工作主要包含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等,在数字化教育不够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了解跟踪教育教学改革,把握课程发展动向,从而在观念上引导,在实践中帮助教师,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老师并不是万能的,数字化教育大家都知道好,但是需要资源、平台、服务,单靠老师一人,是无法实施的。这给我们转型升级留下空间,我们可以抓他的痛点。

某医学院《分子生物学》是这个学校的学位必修课,学生包括在职研究生、短期培训班,将近八百人,每次上课的学生分两个班,一个班四百人,学生积极性不高,出勤率越来越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不了解。高教社编辑在和课程老师探讨后,教师决定改变一下教学方式。出版社提供平台、内容和服务,教师把课程搬到网上,学生平时成绩60%跟平台挂钩,40%是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课程基于讨论式、小组式的学习模式,学生积极性极得到调动,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这门课从那时起没有离开高教社的平台,收益比高教社卖这个班学生的教材要高得多。而且到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的时候,只需要维护成本。对老师来说也有了教学改革成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质量。通过这些,使得我们的编辑真正地走进了课程。

角色二:优质教学内容的集成者

编辑必须了解资源建设发展的趋势。资源建设首先要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有些录像,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在给他的学生上课,而不是教师在给看这些视频的学习者上课,视频中PPT基本看不清楚,推导过程看不清楚。这些资源的价值并不大。

資源建设要有序。一是结构化课程、碎片化资源。存量资源的碎片化,必须结合课程学习的需要、结合商业模式的需要。碎片化成本很高,无目的的碎片化是没有意义的,一定要有需求驱动,要想清楚商业模式。二是资源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不能理工是理工的标准,文科是文科的标准。三是精心制作,提高学习者的体验。

前面的资源都可以大面积低成本推进的。怎么低成本推进资源建设?要通过机制创新。要创建共建共享机制,单靠我们自己不行。

我更希望看到出版社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重点开发支撑学习者认知的工具、系统。到现在为止我最欣赏的是培生,他们有80个学科的lab。如MyMathLab,机器可以自动判解主观题,学生不会做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给一个提示,而是把这个题再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每一个小步骤又是一道题,当学生把这道题走一遍的时候解决的是一类问题。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源支持,此时资源可以做到精准服务、个性化服务。老师可以根据系统记录学生在每个知识点上的学习行为,调整教学节奏。另外,现在很多出版社也开始建设AR教学资源,但我们一定不要把AR作为炫酷的东西,要作为认知工具。

角色三:新兴技术应用的引领者

当前技术井喷式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增强现实层出不穷。传统出版社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往往忽视技术的作用,认为技术是可以外包的。很多出版社通过外包建设了一批互联网产品,项目验收之时,也是项目终止之日。互联网产品的特点是不断迭代开发,在用户体验中不断提升产品的价值。如何没有一支长期运营的技术团队,是不可能开展互联网业务的。因此我们的出版社一定要获得技术、掌握技术。获得技术、掌握技术的方法可以根据各出版社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技术一定是支撑传统出版转型升级的那条腿,内容是王,但是技术也是王。在获得技术的同时,我们也掌握了技术带来的新理念,现在很多创新产品都来源于技术创新。因此需要编辑了解新技术、运用新技术。

教育技术有一个地平线报告,描绘未来三到五年技术和教育融合的变化。其中有望1-2年内被广泛应用的两项技术是自带设备和学习分析,有望在2-3年获得普遍应用的技术是创客空间和增强现实;基于手势计算、语音识别等技术发展,情感计算可能成为未来4-5年进入教育主流领域的重要技术。

角色四:课程教学开展的协同者

信息化教学单靠一个教师较难持久,需要一支从资源建设、技术开发到日常服务的队伍进行支持服务,也就是构建一个数字化教学的生态系统。在给课程提供整体教学解决方案时,编辑充当了为教师提供支持服务的角色,在课程搭建到实践的各个环节提供有力的支持。表1展示了高教社在课程搭建和实施的过程中编辑如何在各个环节配合教师完成在线课程教学的。

角色五:优质教学成果的推广者

课程实施结束后,出版社通过版权保护机制和正规出版物形式提供课程出版与推广服务,扩大优秀教学团队影响力和辐射示范作用。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肯定,另一方面激励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信息化教学日常化,并带动身边其他教师也参与到信息化教学中,提升整个学校和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作为正式出版物的课程本身除了课程内容结构外还包含了大量学生学习过程中沉淀的生成性资源。课程成为新的资源可参与到后续其他定制课程的建设流程中,整体实现了资源内容的有效利用和良性循环。

产品运营 篇6

什么是“用户力”?

顾名思义,用户力就是用户的驱动力!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第一层,用户至上,用户是一切商业的根本;第二层,互联网时代,用户真正崛起,掌握用户需求的驱动力是成功的关键。用户有多么重要、如何满足用户需求等问题已经被讨论得太多,但是用户需求在本质上究竟是如何驱动产品设计、网络运营和商业模式构建的,本书一次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行业大多数时候谈论的都是用户需求驱动商业经营的外在逻辑,只停留在“术”(操作)的层面,本书则先从“道”的层面逆向分析用户需求导向的本质,在“明道”的同时,也讲解了如何“优术”。

《用户力:需求驱动的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从用户需求角度深刻阐释了互联网产品设计、网络运营、商业模式构建的本质与方法论。书中以“用户需求”为主线,从本质的角度分析了用户的需求是如何驱动企业的产品设计、网络运营和商业模式构建的,将这三个重要部分进行了系统性和结构化的串联,然后用顺向思维进行铺陈,从实践和方法论的角度总结了企业究竟应该如围绕用户的真实需求来进行产品设计、网络运营和商业模式构建,这是作者15 年互联网行业从业经验的结晶。

产品部分讲解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包括用户需求驱动的产品定位、用户分析、产品决策、功能设计、用户体验、很优产品设计等;运营部分强调了“运营的是用户不是产品”的核心观点,包含运营流程、运营模型、运营指标、指标的关联与驱动、指标的提升、用户运营的周期和方法等内容;商业模式部分则强调了“现有用户再有收入”的观点,包括现有公司收入分析、向谁收费、收入的4种手段、产生收入的4种手段和3个步骤、商业模式的3种结构等内容。

产品运营 篇7

2013年,我国生鲜农产品总产量11多亿吨,其中蔬果类产品占半数以上。这类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地域性、季节性、易腐性、检验项目多等特点,但在我国现有相关农产品物流标准中,只有粮食、水产品、禽畜物流3种标准大类。蔬果类农产品物流环节标准化缺失,导致浪费和食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而其标准化建设滞后,更加剧了物流环节之间沟通不畅,浪费严重,年损失近千亿元。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通过互联网可以购买新鲜度更高的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的观念已经渐渐地深入百姓生活中,而且这种需求也是越来越旺盛,但生鲜农产品的电子商务与其他产品的电子商务具有较大的差别,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电商运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如何通过电子商务这一现代化的物流平台降低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探讨通过制定适合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电商的标准化制度和工具,提高蔬果类农产品物流的效率,结合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特点构建具有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特色的电商运营模式。

2 国内外相关实践与研究评述

国外对生鲜农产品电商运营的研究较早的是美国和欧盟的一些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生鲜农产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形成遍布全球的生高度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贸易网络。Poole对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认为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方便产业的协调,提高市场透明度,同时可以促进信息的流动。Wen通过对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比较分析,构建了一个基于知识的生鲜农产品销售智能电子系统,同时,他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的生鲜农产品模式。Ruiz Garcia等通过研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货物的查询与跟踪问题,他们发现基于网络的数据处理将会大大地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的查询与跟踪。

国内电子商务起步比国际晚,但是发展迅速。学者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增多。李小飞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对生鲜农产品配送组织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红玲、郑纲、何剑锋建立了生鲜农产品配送路径优化模型;徐克提出了发展B2C模式的电子商务模式;此外,麻茵萍、韩晓莉、邹辉霞、何飞、黄宇红等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论文论证分析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比较国内外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和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国外专家学者对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内涵和基础性研究已经非常透彻,对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运作模式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 对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比较是生鲜农产品物流理论创新的突破口。但从国内研究和实践看:研究农产品电子商务较多,研究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比较少,对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系统研究更少。对我国缺少蔬果类物流标准的条件下发展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的电商运行模式研究的更是鲜有所见。

3 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特点及在电商运营中的特殊性

3.1 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特点

生鲜蔬果类农产品指由农户生产的不经过加工或只进行初级加工的,无法在常温下长期保存的初级农产品,主要种类有水果和蔬菜。蔬果类生鲜农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3.1.1 具有植物有机体的一般属性

多数生鲜蔬果类农产品都是易腐易变质产品,所以容易发生霉变、虫蛀、鼠咬以及变味等现象。

3.1.2 具有较强的时鲜性

蔬果生鲜度都有一定的时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生鲜度逐渐下降,产品质量和安全会出现问题。而消费者对蔬果农产品的生鲜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偏好新鲜、安全的产品。

3.1.3 具有品种和个体之间的显著差异

蔬果农产品不仅品种间差异显著,而且同一品种也有个体间大小、风味、色泽、残伤程度等差异,这造成了蔬果类生鲜农产品在质量、档次、等级和价格等方面的不同。

3.1.4 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生产的数量与质量具有不稳定性

自然条件、气候、科学技术对生鲜农产品生产影响显著。风调雨顺时,产量高、品质优;雨涝干旱或病虫害时,产量低、质量低劣。

3.1.5 产地与销地的距离远

蔬果生鲜农产品的生产,需要大片的土地、山地、水域,因而主产地基本在农村;而城镇人口比较密集,对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的需求较大,成为蔬果生鲜农产品的主销地。

3.2 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电商运营的特点

3.2.1 保证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的质量

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的安全是食品安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购买水果、蔬果类农产品,等于改变了过去人们在菜市场亲自挑选的传统购买方式,因而,这就需要消费者必须信任在互联网上所销售的产品,所以,卖家最重要的就是保证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的质量,从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的采购到最终送到消费者的手中,在整个供应链的环节中,必须采取全面的蔬果类生鲜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蔬果类生鲜农产品质量的可监控状态并且予以记录,做到让消费者放心地购买互联网上的蔬果类生鲜农产品。

3.2.2 要求及时和对成本变化不易敏感的物流配送

由于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的主要销售地在城市,而且消费者定位主要为平时上班,没有到农贸市场买菜的时间或是不愿意到农贸市场买菜的年轻人,所以,收货时间会有很大的限制,因此,对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在一般工作时间外为客户及时配送,由于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特有的易腐烂易变质属性, 所以商家既要快速配送,又要注意配送时间,保证在保鲜期内送到客户手中,这样才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3.2.3 快捷的集货运输

集货是指将分散生产的物品集中成大批量货物的物流据点。建立集货中心的目的是使原来分散的、小批量的、规格质量混杂的不容易进行批量运输和销售的货物,经过集货中心处理,形成批量运输的起点,从而实现大批量、高效率、低成本和快速的快递运作, 这些集货中心多分布在农业区、果业区等领域。

4 蔬果类生鲜农产品可选择的运营模式

4.1 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

这种运营模式线上、线下一起运营比较灵活。分为4种:线上交易线下消费体验、线下营销线上交易、线下营销到线上交易再到线下消费体验、线上消费或营销到线下消费体验再到线上消费体验,根据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的特征和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阶段,认为超市或者较大的农贸市场可以采用这种电商运营模式。同时,考虑到蔬果类鲜活农产品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特点,认为如果采用O2O模式,也应以较为简单的线上交易线下消费体验为主要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网上网下相结合,运营灵活,适合蔬果类生产者和消费者零散的特点。生鲜农产品集货服务提供者对上、下游的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必须越来越快,集货时间越来越短,前置时间越来越短,物流配送速度才能越来越快,产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可以适应蔬果类生鲜农产品集货快速反应的要求。

4.2 C2C(Comsumer To Constumer)模式

这种运用模式是个人对个人的运营模式,现在有支付宝做中间的保障系统。这种运营模式比较适合农户素质等各方面较高的地区,如家庭特殊无公害农产品的小规模农户电商运营。采用这类电商运营模式的农户一般应收距离省市较近的城乡结合部,否则运营成本比较高。但这种运营模式需要有比较健全的监管和法律作保障,由于个人对个人规模小,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有第三方监管的诉求。迫切要求有关部门制定严格的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缺乏物流标准。

4.3 B2C(Business To Constumer)模式

这种运用模式是商家对个人的模式,也是现在运用较多的电商运营模式,它具有推广品牌,渠道畅销等特点,比较适合于保质期相对较长,具有地理标识和区域品牌特征的蔬果类生鲜农产品。蔬果类生鲜农产品要求集货功能集成化、集货作业规范化、集货服务系列化,这一运营模式可以实现大批量的保存期比较长的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的要求,可以完善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在外延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向下延伸至物流配送咨询、物流配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

4.4 B2B(Business To Business)模式

这种运用模式是企业间的电商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企业、中介可以产生较好的沟通渠道。适合于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和大型配送。它能够实现蔬果类生鲜农产品集货目标的系统化和集货手段的现代化。生鲜农产品集货从系统角度统筹规划企业整 体的各项物流配送活动,妥善处理好物流配送活动和公司目标之间的关系,使得整体活动的最优化。配送更应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为了保证生鲜农产品能够快速、准确地配送到位,生鲜农产品的配送应当有完善、健全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配送活动保持系统性、一致性,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物流配送网络有最优的库存总水平以及库存分布。分散的物流配送单体只有形成网络才能满足现代生产与流通的需要。

5 结 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代替传统贸易方式的新型贸易方式,在该背景下,研究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的特点和电商运营模式,满足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生鲜农产品这种便利方式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质量高、价格低的蔬果类生鲜农产品。同时,促进蔬果类生鲜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和物流环节优化、拓展蔬果类生鲜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健全农产品市场的服务体系。并结合现有的4种较为成熟的电商运营模式的特点,根据蔬果农产品生产主体和消费者的特征,选择不同类型的电商运营模式。

摘要:蔬果类生鲜农产品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购买频率最高的商品,在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介绍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的特点和电商运营模式的特征,结合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特点,剖析不同电商运营模式的选择条件和成本。

关键词:蔬果类,生鲜农产品,电商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德华,韩晓宇,李优柱.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洪涛,张传林,李春晓.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研究(下)[J].商业时代,2014(6).

[3]焦晏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及对策选择[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3).

产品运营 篇8

由于杭州市区内原有的几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无法适应城市进一步发展和品味提升的趋势, 亟待搬迁、升级和再造。因此, 杭州市规划建设了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该物流中心具有农副产品交易、仓储、加工、信息、检测、配送等功能,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案例的基本过程

新建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定位为涵盖所有农副产品交易、仓储、加工、信息、检测、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中心。该项目按照现代化交易中心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和开发, 通过建设和培育使之成为城区食品安全的准入口、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位于杭州的北大门, 东至京杭运河, 北邻绕城公路, 南至宣杭铁路复线, 规划总用地面积402.9公顷, 规划建设用地271公顷 (4069亩) 。规划地块内水路设运河码头, 铁路设专用线, 公路规划具备“四进三出”道路网络。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条件较佳。

项目规划主要有4大功能区9个专业区块。4大功能区:交易、加工、仓储、配套等功能区;9个专业区块:粮油综合区、水产、肉类、蔬菜、水果、副食品交易区、物流配送区、商务区、公共配套区。

树立高起点规划理念,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一是取他山之石, 绘农副蓝图。通过走出去、引进来, 对日、韩等一流的农产品市场进行考察, 并聘请了浙大物流研究中心的教授作为公司的物流顾问, 以把握整个项目建设方向的前瞻性。在此基础上, 中心分阶段编制完成了《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方案设计》、《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公共环境景观规划》等3个总体规划, 及交通、环保、防洪、水土保持和水、电、污等各项专项规划和设计, 并在项目建设推进中严格按规划控制实施。

二是找好规划统筹与规划调整之间的平衡点。没有统筹就没有整体性, 但规划也并非一成不变, 规划调整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必不可少的。

基础设施体系:园区内“一环一横七纵”道路网络实现环通, 绿色园区基本成型, 电力、电信、污水、给水、燃气等管网工程均已投入正常使用, 污水泵站、垃圾中转站、消防中队等都已进入正常运转轨道。公交中心站已投入使用, “菜篮子”公交线已开通五条线路。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在国内大型物流中心中可谓首屈一指, 足以满足新一轮发展的需求。

政策法规体系:作为国家支持的流通业结构调整国债项目、浙江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浙江省“十一五”重大建设规划项目及余杭区战略发展重点项目, 入驻企业享有税收、财政、产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 管委会针对大部分企业为市区整合提升而组建的新企业这一实际, 切身从投资者的利益出发, 以“延续”、“统一”、“就低”为原则, 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对接, 明确了一系列优惠措施。物流中心承诺将以优越的投资环境和稳定的投资政策为入驻企业在这片热土上投资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管理服务体系:工商、检验检疫、建设、质量技术监督、卫生、国税、地税、消防、公安、行政执法等职能部门的进驻, 为投资者提供“一门受理、窗口运作、全程代理、限时办理”等周到、便捷、高效的人性化服务。

质量安全体系:设立专门的检验检测检疫中心, 对农产品进行定量、定性检测和检疫, 实施农产品源头管理、过程控制及市场准入, 严把农产品安全关口;并逐步完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 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等长效、稳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提高预防和控制能力。

物业管理体系:高效合作的物业管理团队, 为所有投资者提供物业管理、道路保洁、绿化养护、市场后期管理、安全保卫等服务。

中介服务体系:以提供市场化服务为主, 利用自主开发的商业街沿街商铺, 大力引进金融、货运代理、劳务、咨询服务、法律事务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 并引导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中介机构布局。

信息网络体系:为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工程, 搭建了“配套网络平台”, 进一步完善和推动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行。以有形市场为依托, 拓展无形市场, 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搭建了专业的农副产品垂直领域电子商务平台——想购网, 解决了农副产品网上交易, 足不出户便可网购天下农副;拥有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官方电子商务综合数据管理平台——“天下良仓”, 可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农产品数据服务, 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农副产品网络商务系统, 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

品牌营销体系:完善“中心”的品牌形象识别体系、沟通传播体系, 建立规范统一的品牌形象, 提高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的知名度、美誉度。目前“这里是农副产品的天下, 这里有天下的农副产品”的宣传语已深入人心。

瞄准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发展目标, 准确招商定位。物流中心项目在招商上通过主动出击与各市场业主洽谈, 余杭区更是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吸引业主入驻, 最终完成了市区的7家龙头农副批发市场进行整合搬迁工作。

立足做旺做强市场, 多措并举, 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启动市场创建机制,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一是全面启动星级市场创建工作, 通过宣传发动、现场指导、督促整改等大量工作, 取得显著成效。目前中心共有7家市场被省、市工商部门认定为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同时, 积极探索“创星”长效管理机制, 逐步从低星级向高星级市场创建, 通过创星不断提升市场形象和整体管理、服务水平。二是积极创建省重点市场和农产品安全示范市场, 循序渐进, 做足做好创建的各项准备工作。

自2009年8月1日起, 物流中心内杭州蔬菜批发市场和浙江良渚蔬菜批发市场两个市场交易的外地和本地蔬菜开展全面检测, 实现客菜凭检测合格证进场交易, 基地菜凭抽样单进行交易, 全面推进蔬菜全检工作的开展, 为绿色安全“菜篮子”工程保驾护航, 积极打造老百姓心中的民生工程。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想购网”和官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天下良仓”的改版,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开拓无形市场, 积极拓宽产业发展平台, 不断提升交易方式和水平。

优化平安创建机制, 创建平安和谐园区, 一是建立部门联动制度。定期召开维稳形势分析化解会, 实行部门联动、统一指挥、分片包干、现场管控、归口管理, 做到联巡联防。二是完善信访维稳机制。建立信访接待室、抽调有基层管理经验及丰富调解经验的工作人员负责信访接待工作, 并不定期组织及参与相关的业务培训。接待室成立以来, 按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达100%。2010年, 还被余杭区信访局评为文明信访接待室, 有效地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三是强化治安防控手段。利用园区内150个监控点位和10个治安岗亭的实时监控作用,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利用现有的平台优势, 延伸产业链, 做大做强做优。通过产业链的延伸, 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农业及其相关产业, 发挥集聚效应, 形成一个规模大、设施全、产业链长的综合体, 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服务三农。

加快构建公铁水联运格局。随着园区内各项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 道路网络畅通, 运河码头启用, 园区内物流网络初现雏形。正在建设的铁路专用线项目也将于2012年启用, 正式启用后园区内将呈现公铁水联运的新格局。

加快城市配送业的发展。依托三农物流、联华华商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及汽车综合服务区等项目, 结合发展电子商务虚拟物流业态, 加快形成电子商务和实物物流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发展局面, 力争打造一个面向杭州市区乃至面向全省的完善的农副产品配送体系。

加强对渠道终端的掌控。依托现有的“想购网”销售模式, 结合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向上、下游延伸, 一是入股杭州春溢联合蔬菜专业合作社, 实现与产地市场的无缝对接;二是开拓销售终端市场, 拟建立“想购网”直销点, 并形成自有品牌, 走连锁发展的经营道路。

建设与运营的主要创新点

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项目在规划、建设和实施过程中, 积极开展运作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交易方式创新和安全保证创新, 确保了物流中心的平稳运行, 成为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的发展典范。

由省、市、区三级共同投资组建项目公司, 并采用“政府主导, 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通过构建“八大体系”, 从基础设施、政策法规、管理服务、质量安全、物业管理、中介服务、信息网络和品牌营销八个方面着手, 全力提升物流中心的整体环境。

利用有形市场平台, 不断提升交易的方式和水平, 开拓无形市场新领域, 全新的B2C平台——“想购网”和“天下良仓”是电子商务领域的深入探索。

据了解, 每天从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两大蔬菜市场销往杭州市区的蔬菜总量达四千多吨。自2009年8月1日起, 对进入两个蔬菜市场交易的外地和本地蔬菜开展全面检并对进入市场交易的经营户的资格严格审查。此外, 还积极研究落实全检全测工作在水果、水产品等领域的运用, 全力为“杭州模式”把好关。同时, 以蔬菜全检全测为手段, 着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

运营成效

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2008年4月28日开园以来, 市场交易持续活跃, 2011年, 年交易额已突破200亿元。

由于CPI持续升高及天气等原因导致农产品特别是蔬菜价格非理性上涨的情况下, 为进一步稳定物价。物流中心管委会、职能部门及市场举办者做了多方努力。一是通过市场举办者出台优惠政策, 降低经营成本。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品种, 对经营户的进场交易管理费采用“减、免、补”的方式, 直接将物价稳定在一个合理水平;二是通过发布供求信息, 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产地等方式积极组织货源, 利用供需的平衡对稳定物价起到一个间接的促进作用;三是加强市场监管, 利用工商等职能部门的力量, 坚决杜绝哄抬物价的现象发生。

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项目的建成对促进周边地区百姓的就业,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了解, 目前市场中有50%~60%的就业人员来源于周边的村民。同时, 对良渚、仁和等地蔬菜种植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 蔬菜种植基地一下子增加到了六七千亩。但蔬菜种植基地的环境还有待改善, 需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新市场的开业和老市场的关闭, 使杭州主城区“脏、乱、差”的局面得以改变, 提升了城市的品位档次;缓解了交通压力, 改观了治安状况;主城区大量存量土地的腾笼换鸟, 有助于引进先进的业态,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让黄金地段产出黄金效益;“菜篮子”、“米袋子”食品安全得到了有效地保障, 为品质之城的建设增添了实实在在的内容;农副产品同类市场的资源整合、功能提升, 既集约节约了用地, 又能使专业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

推广价值

畜产品标准化运营与强县战略研究 篇9

一、畜产品标准化运营与强县战略的关系

(一) 畜产品标准化运营是人们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 对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需要“放心肉”、“放心奶”, 市场需要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动物产品, 这就要求畜产品标准化运营。为适应畜牧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 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增加农民收入, 必须重视畜产品标准化运营。

(二) 畜产品标准化运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以双城雀巢有限公司和新胜蛋禽批发大市场为例, 看畜牧养殖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以上两个龙头企业对农业收入贡献是巨大的, 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只有畜产品标准化运营, 养殖业才有出路, 农民增收才有保障。

(三) 畜产品标准化运营是完成强县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哈尔滨市县域人口占全市52%, 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的28.1%, 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哈尔滨市预定的2010—2015年强县战略目标中县域经济结构由2008年的第一产业30.6%、第二产业31.3%、第三产业38.1%调整到2015年的19%、40%、4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畜牧业产值分别达到1 000亿元和510亿元, 畜牧业产值比重达到51%, 比2009年提高4.3%, 实现打造半壁江山的目标, 只有畜产品标准化运营, 才能保证强县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当前畜产品标准化运营存在的难题

2004年, 《哈尔滨市畜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积极发展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无公害和外向型畜牧业, 全面提高畜牧业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虽然近年来此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和影响发展的难题。

(一) 畜牧业生产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

做好生产标准化工作是实现畜产品标准化运营的关键。一方面, 畜禽生产标准体系不健全, 国家标准不配套, 许多环节无标可依, 地方生产规程门槛过低, 无法与全球畜禽生产标准接轨, 缺乏系统性、协调性和统一性。另一方面, 哈尔滨市畜牧生产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 规模养殖企业、场户、小区饲养量不到总量的50%, 千家万户生产方式多样, 没有形成规模化基础, 很难做到标准化;养殖企业对标准化工作认知度不足, 繁育改良、涉牧投入品、防疫灭病等措施不尽统一, 有些企业设施不够科学规范、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差、经营管理原始, 造成各规模化养殖单元在“第一车间”产出的产品品质存在较大差异。

(二) 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体系建设不健全

2007年以来, 全国实施了畜禽二维码免疫标识加戴工作, 启动了畜禽疫病追溯体系建设, 但由于标识识读与网络交互系统建设尚未有效运行, 使不法分子在动物运输、屠宰检疫等环节有机可乘, 导致现阶段很难全面实现畜禽从生产到屠宰的全程疫病监管。由于当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动物防疫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 执法依据相对实际的问题存在空白, “动物保护工程”、“兽药安全工程”、“饲料安全工程”等系统工作实施难度加大;根据《食品卫生法》和《产品质量法》等法律规定, 畜产品加工、流通监管应由工商、质监、商务等部门负责, 导致畜产品运营过程各部门分段管理, 无法形成有效信息链接。综合因素引起无法实现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

(三) 标准化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不高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 畜产品的内在质量很难在价格上充分体现, 导致养殖户常常忽视畜产品的质量安全而追求外在的感官和数量, 以此获得经济效益。哈尔滨市近年来, 在生产标准化畜产品的有益尝试中产生了一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畜产品, 如富硒蛋、高钙奶、有机肉等。高端的畜产品因为特殊的生产、加工工艺, 其市场价格较普通畜产品高, 由于消费者对标准化畜产品普遍不了解, 觉得同样的东西价格高出许多不合理, 对这些优质产品望而却步;消费者对畜产品检验、检测标准持怀疑态度, 造成标准化畜产品无人问津;由于不能形成供求关系链, 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没有获得稳定的利润, 因而对市场前景没有乐观的预期, 使企业丧失了发展生产的信心, 使高端的标准化畜产品生产受到阻碍。

(四) 畜牧业高科技养殖投入不足

当前正值哈尔滨市畜牧业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转型期, 在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各个环节都存在空白点, 由于畜牧生产经费主要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 畜牧业高科技养殖经费投入不足, 产业科技自主研发能力差, 不具备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 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认证困难, 无法生产出低成本高产出的标准化畜产品;同时, 养殖户对养殖风险的认识不够, 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 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在饲养过程中因资金严重不足极易造成饲养管理不到位而引起畜禽发病死亡;由于行政经费长期不足, 动物防疫体系、饲料兽药监察体系、畜牧科技服务体系、良种繁育体系、饲草饲料体系、畜牧业信息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不完善, 基础设施不足, 工作经费缺失, 造成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畜产品标准化运营过程中不断得到破解。

三、破解畜产品标准化运营难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 健全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机制

要求按照不同畜种、不同生长阶段和生产性能, 科学设计日粮, 控制消毒剂的使用, 加强对病死家畜的无害化处理。要加强对畜产品的监督监控和质量认证。监督、指导畜禽养殖小区按规定使用优质、高效、安全、低残留的标准化养殖投入品, 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生产投入品的行为。加强对畜禽及其产品的监测, 对检测不合格的畜禽不准出栏。实施标准化畜产品市场准入制。

(二) 健全畜产品生产标准化管理机制

制定各种质量控制标准, 对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 全面实行畜禽生产标准化。一是建立畜禽良种繁育供应标准化机制。规模化、集约化畜牧业生产, 对生产性能和产品的一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必须实行畜禽良种供应的产业化。二是建立投入品标准化管理机制。饲料、兽药等投入品在畜牧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直接关系到畜产品产量、质量和安全。目前这些行业发展速度很快, 但除部分大的集团公司以外, 整体上仍处于低水平恶性竞争的状况。加强投入品的市场管理, 建立健全兽药、饲料生产供应体系, 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三是建立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机制。以龙头企业带动畜牧业生产加工标准化。畜牧业国际化、产业化是基础, 标准化是关键。畜牧业经济国际化带来的竞争, 是集生产、加工、销售、科技于一体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 必须大力推进产业化, 以产业化促进标准化, 标准化促进国际化。应重点扶持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龙头企业, 积极推广“公司+合作联社+农场、公司+奶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九联模式、雀巢模式、新胜模式, 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 推进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 建立畜产品卫生质量标准化投入机制

产品运营 篇10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园区;运营模式

2013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等11个部委发布《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0年)》,规划将长春市列为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并指出“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可根据实际需要建设不同类型的物流园区。”至2014年,长春市共有各类综合性物流园区12个。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可提高物流效率,节省物流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农产品是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相对于其他商品具有保存期短、不易存储等特点,农产品物流园区的运营模式选择不仅影响园区自身的收益与长远发展,对于满足农产品市场供求、优化农产品配置效率,推动长春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的基本类型

物流园区运营模式是指园区在规划设计、投资建设以及建成后的经营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存在方式与进行状态。国内学者对现有农产品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的探讨一般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将物流园区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开发阶段和建成后的盈利阶段,运营模式细分为开发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其中管理模式有:管理委员会制、股份公司制、业主委员会制(又称经营委员会制)、行业协会制和房东制(又称租赁制)。盈利模式则主要指园区的利润来源,一般有以下五方面,即土地增值、出租收入、服务费用、项目投资收益及其余收益。二是将园区作为一个综合性存在,将园区运营模式综合地划分为五种类型,即:1、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主导模式(从批发市场升级到物流园区形式);2、政府直接投资建设模式(政府主导的经济开发区运营模式);3、政府规划,工业地产商投资建设模式;4、政府规划,主体企业投资建设模式;5、主体企业或地产商投资建设,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模式。此种划分方式与第一种角度的开发模式类似,但是属系统性、综合性表述,包括园区的建立、建成后的管理、盈利几方面。目前,国内学者多是从这一角度将物流园区的运营模式进行划分。

二、长春市农产品物流及物流园区的现状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其第一产业(即农业)区位商为1.20,农业专业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有大量农业产出输往其他省份或地区,同时也有海产品、水果等农产品输入本省。长春市是吉林省的经济中心、东北三省重要的经济节点、“长吉图一体化”的核心城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长春市农产品的地区性输出入将愈加频繁。农产品物流园区对长春本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2008年,吉林省农委制定的《2008-2012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指出 “集中力量建设以长春为中心的吉林省农产品现代物流园区”。截止目前,长春市虽有综合物流园区12个,但还没建成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园区,现有的多是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如水果、水产品批发市场、花卉市场、粮食交易中心及农产品物流中心等等。与现代化物流园区相比,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的规模相对较小、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及物流节点本身的盈利能力等均有待提高。

三、长春市农产品物流园区的运营模式及趋势分析

作为物流园区一级布局城市及农业大省的中心城市,长春市的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必要且紧迫。从现阶段来看,由于长春市已经存在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种类较全面且规模较大,运营模式可选择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主导模式,再由批发市场升级到农产品物流园区。此种运营模式以原有批发市场为基础,可节省园区和企业的运营成本。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批发市场无法满足现代物流园区信息化、系统化的要求,场地面积受限,基础设施经多年运营较为陈旧,相关信息处理设备需要更新完善等等,此种运营模式已经在长春市农产品物流中存在,但只能算作原有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的升级改造,并不是现代意义的物流园区。

农产品物流园区专业性强,较之其他类型的物流园区,涉及种类繁多,且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各类农产品的存储要求较高,占地面积较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长春市农产品物流园区的运营模式更适宜采取政府规划的经济开发区模式。此种运营模式由政府提供用地规划,有利于城市长远建设规划及与其他园区的协调;同时,农产品物流园区投资大、回收期长,政府提供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资金融通、吸引企业进驻。但此种运营模式应避免政府干预过多,随着园区的投入运营,政府可适当减少干预,进一步细化管理模式,引入股份公司制、行业协会制等,以提高园区的运营效率,促进其良好运作。

参考文献:

[1]王秀繁.吉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模式及对策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9).

[2]丁斌.物流园区管理模式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4(6).

[3]孙贵勇,李焱,王杏.长春市农业物流园区运营模式分析研究[J].中国市场,2009(10).

产品运营 篇11

( 一) 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内涵

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向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开发并应用各种绿色金融产品,从而减少或抑制农产品物流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净化农产品物流环境、充分利用物流资源,将农产品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进行有效组织和调剂的金融活动。例如, 发生在农产品绿色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储蓄、信贷、投资、 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金融信息咨询以及各类涉及农产品绿色物流产业的“融资结算、分散风险、理财服务”等中间业务。

( 二) 运营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必要性

1. 实现重要的社会价值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核心理念,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效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村”、“绿色农村物流”、“绿色农村金融”等各项产业和事业,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保障,从而实现重要的社会价值。

2. 体现重大的经济价值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尤其是粮食作物,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14. 1亿斤,跃居全国第一,其它各种农产品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农产品绿色物流成为带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离不开金融手段的支持。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有利于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价值,延长农产品市场生命周期,节约原材料资源,降低物流成本, 打破绿色贸易壁垒,从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 彰显生态环境价值

近年来,农产品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明显,如尾气排放造成的废气污染、车辆噪声污染、交通堵塞、货损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废弃物增加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势在必行。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可避免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达到物流、金融、生态环境三者协同发展的目的。

( 三) 运营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可行性

1. 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近年来,黑龙江省政府把金融及物流产业作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之一,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促进金融能量有序释放,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政府在扶持困难企业脱困、中小企业成长中的作用。

2. 第三方物流作用日益凸显

黑龙江省农产品企业以中小型为主,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在无法充分了解和监控农产品企业的质押货物的具体情况下,选择放弃放款业务; 同时,农产品企业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合适的抵押物,融资方面存在极大的困难,严重制约了企业和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但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中的第三方物流起到了中间平台作用,为农产品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问题。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缺乏独立和专业化的金融运营机构

随着农产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 如建行、 工行等) 为了抓住农产品物流发展带来的新商机,推出一系列绿色物流金融服务业务。例如,2003年广发行率先推出“物流银行”业务,深发行随即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但这些金融机构大多受自身经营等条件限制,服务对象以大型物流企业为主,只有少数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从中受益。尽管2010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代表物流业向发改委提出了建立“中国物流银行”,针对专门行业提供融资新渠道,资金方面则由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实力企业共同筹集的建议,但至今仍未执行。

( 二) 物流企业融资困难

物流企业运营网络建设、信息系统升级等资金需求量大,向银行贷款又缺乏相应抵押物,并且在服务过程中企业经常要为客户垫付货款,一般回款周期为1 ~ 3个月,有的甚至长达6个月,这些客观因素加大了向金融机构融资的难度,进而制约绿色物流金融业务拓展。

( 三) 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产品短缺

由于目前黑龙江省金融市场体系存在层次不清晰、 结构有序性不足、金融服务机构组织制度不健全以及业务混乱等缺陷,金融机构在“利益驱动”下,更多遵循“安全性”、“谨慎性”原则,对“绿色农产品融通仓”、“绿色农产品保兑仓”、“绿色农产品证券”、“绿色农产品基金”、“绿色农产品物流银行”等金融产品开发不足,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产品严重短缺。

三、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与政策环境不优

从短期收益看,相对于房地产等行业,农产品绿色物流业的整体收益水平偏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金融机构更偏向于与投资前景好、短期收益高的产业合作,导致农产品绿色物流业融资困难、发展缓慢。此外,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支持农产品绿色物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加之对金融产品的监管水平较低,限制条件较多,进一步阻碍了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发展。

( 二) 信用环境不完善

目前黑龙江省信用秩序较为混乱,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债权债务案件逐年上升,失信导致合同失效现象也频繁出现。信用环境不良、信用制度不规范、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惜贷严重,严重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业金融发展。

( 三) 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

受市场的逐利性特征影响,相对于发达省份黑龙江省物流金融机构欠缺,各地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全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整体竞争力较弱。此外,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银企合作处于初级阶段,成熟度不高,资金流动受市场自发性影响较大,直接导致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融资成本升高。

四、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对策

( 一) 创新运作模式

为满足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对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应在以下方面开展创新: 第一,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银行。2009年起在成都试行的“土地银行”是我国创新的一种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既扩大了农产品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也解决了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促进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有利保障。创建独立、专业的农产品物流银行,积极开发适合于中小型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项目。第二,积极拓展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是银行以农产品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为出发点,辐射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能够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政府应帮助农产品供应链的企业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使资金能够进入供应链灵活运转。

( 二) 优化运营环境

第一,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型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其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并帮助其搭建融资平台。第二,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可通过“互保”或“联保”等形式参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同时,金融机构通过构建信息评估系统和绿色项目评价机制进一步优化黑龙江省信用环境。第三,绿色物流金融行业协会应进行制度创新,通过“绿色金融中心”吸引政府、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投资入股,还可以以企业协作等方式共同担保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 三) 培育壮大物流企业

黑龙江省应发展壮大一批基础设施完备、信息系统建设合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较高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作为行业领军者。第一,鼓励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借鉴银行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经验,对客户进行信用管理,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对服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等。 第二,鼓励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产品绿色物流运营流程、客户运营状况、库存商品市场价值进行实时监控,有效降低运营风险。

摘要: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是黑龙江省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及生态绩效新的增长点,可极大促进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基于阐述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创新运作模式、优化运营环境、培育壮大物流企业等发展对策。

上一篇:植物专类园论文下一篇:国际金融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