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危害(共9篇)
产品危害 篇1
1静电的发生
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 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组成。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就会使得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如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其带正电, 而另一个体得到一些剩余电子的物体而带负电。若在分离的过程中电荷难以中和, 电荷就会积累使物体带上静电。所以在很多运动的物体在与其它物体接触与分离的过程 (如摩擦) 就会带上静电。固体、液体和气体多会带上静电。如在干燥的季节人体就很容易带上很高的静电而遭受静电电击。
2静电的特点
3静电的电量标准
带电量的标准:带电量大小的标准用人体的带电量与电击的关系来表示一下。如下;
1KV以下的静电, 人是感觉不到的, 但是会成为制造现场各种各样事故发生的原因。
4静电的危害
4.1静电对电子元器件的损害后果是导致硬击穿或软击穿。
硬击穿 (又称即时失效) 是一次性的造成器件的永久性失效。因为对于硬击穿, 一般可在产品的检测或调试过程中及时发现并予以调换。
软击穿 (又称延时失效) 是造成器件的性能劣化或参数的下降而成为隐患。而软击穿在初期是难以发现的, 往往器件的性能参数更本没变化或稍有变化, 但仍在正常范围内, 并可正常工作, 所以极易通过出厂前的检验而流人用户手中。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 到了一定时候这种软击穿发展成为元器件的永久性失效, 大大影响了生产厂家的声誉。
4.2静电在生产中的危害
4.2.1由于吸着错误运送多张材料。
4.2.2给工作人员带来不适感。
4.2.3由于灰尘附着涂布不均匀。
4.2.4对制造工程的危害。
总之静电放电 (ESD) 及电气过载 (EOS) 对电子部品的损害, 造成不良或隐患及成本损失。
5静电的基本对策
怎样才能有效地对电子产品进行防静电保护呢?我们知道防静电措施主要包括三大基本要素:第一, 防止静电荷积聚;第二, 建立安全的静电泄放通路;第三, 确认并有效的监测防静电措施。这三个要素是有效的防静电检测手段。
防静电设备可分为中和类静电消除设备、监测仪器和测试仪器等。
在电气车间生产环境中, 防静电要具体到每个方面, 具体如下:
5.1设备的接地
5.1.1设备接地与人体接地要区分开。
5.1.2治具货架面的半导电性化与接地。
5.1.3静电会着灰尘的离子去除器 (离子, 气枪离子风箱) 。
5.1.4半导电性带 (传送带) 的接地。
5.1.5计测器的对地接地。
5.1.6烙铁的接地。
5.2作业台, 地板面的接地
5.2.1作业台的地线接地 (半导电性垫) 。
5.2.2作业区域的地线接地 (不锈钢板, 导电性P瓷砖) 。
5.3人体接地
5.3.1防静电服的穿着。
5.3.2穿防静电作业鞋。
5.3.3手环佩戴。
5.3.4作业椅子防静电套安装和用铁链接地。
5.3.5使用防静电围裙。
5.4周转箱材料架
5.4.1导电性周转箱的使用 (半导体部品·基板) 。
5.4.2导电性周转箱的使用 (半完成品周转箱) 。
5.4.3导电性零件盒的使用。
5.4.4指定导电性周转箱放置场所与接地 (不锈钢) 。
5.4.5半导体架的接地 (半导电性垫) 。
5.4.6材料台车的接地 (半导电性垫, 不锈钢) 。
5.5捆包
带电防止塑料袋和塑料薄膜的使用 (基板, 机芯, 完成品) 。
5.6备品
带电防止备品的使用:圆珠笔 (金属) 、刀、指套、防静电刷、头巾帽子、防静电塑料皮。
5.7湿度管理:
希望能保持在50%以上。
6结束语
静电释放 (ESD) 是造成电子产品工作失常或功能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复杂程度的提高, ESD对电子产品的危害也越来越被大家重视。从产品要求的整体情况来看, 目前出口的电子产品大多数对ESD抗扰性有要求, 达不到要求者被视为不合格产品, 是被进口国禁止销售的;国内大多数产品及产品族标准对产品的抗ESD特性没有强制要求, 但这并不是说ESD抗扰性不重要, 电子产品的ESD抗扰性直接关系到该产品的适用环境 (ESD抗扰性低的产品不适用于相对湿度低的环境使用) , 产品的性能 (ESD抗扰性低的产品不可避免会影响产品的性能指标) , 产品的售后服务 (ESD抗扰性低的产品容易损坏, 不可避免的增加了产品的售后服务成本) , 产品的品牌形象 (ESD抗扰性低的产品容易出现工作失常和损坏, 用户会认为这样的产品不会是好产品) 等, 所以内销产品的生产商也逐渐重视产品的ESD抗扰性, 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
防静电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 需要各部门和各级管理层协同起来, 保证防静电的各种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达到未雨绸缪, 才能做到完全消除静电对生产中的产品危害。
希望本文能对关心电子产品的静电放电抗扰性的生产厂家和设计人员有所帮助, 同时也引起那些对静电放电抗扰性不太了解的生产厂家和设计人员的重视。
产品危害 篇2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了每个人都会关注的事情。现在很多不法商家为了谋取暴利,而选择生产一些三无食品。这些三无食品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抵制这些产品,确保自己的饮食健康。
三无食品的危害
花花绿绿的小食品,对同学们的诱惑很大。每天放学,正是同学们饿的时候,那香味扑鼻而来,很少有人能抵御。不过,在同学们吃那些食品时,有没有想到它对自己的危害呢?廉价小食品虽然很香,但是现在的油价这么贵,几经辗转来到我们的手里 食品通常只要几毛钱,这些食品用的油能会是好油吗?食品质量能有保证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1、一些不法小私营业主们为了贪小便宜,去买或自己做我们常说的 “地沟油”,这些油是饭店里排入下水道的泔水中的,小贩们经过反复过滤,使这些油看起来就非常干净,地沟油是质量极差、极不卫生,过氧化值、酸价严重超标的非食用油,它含有毒素,一旦食用,则会损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过菜油”之一的炸货油在高温状态下长期反复使用,与空气中的氧接触,发生水解、氧化。聚合等复杂反应,致使油黏度增加,色泽加深,过氧化值升高,并产生一些挥发物及醛、酮、内酯等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这些物质具有致癌作用。
“泔水油”中的主要危害物――黄曲霉素的毒性则是砒霜的100倍。据介绍,国家对食用油卫生质量均有相应的标准,对相关指标作出了明确规定。那么,如果食用油中的有关成分含量超标,将会给人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卫生部门食品卫生专家对此作了详尽解释。黄曲霉素:潲水油中剧毒的黄曲霉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毒性是砒霜的100倍。动物长期低剂量摄入黄曲霉素,100%会患肝癌。黄曲霉素还可能引发胃腺癌、肾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癌肿。 苯并芘:同样也是强致癌物质,可导致胃癌、肠癌等。砷:属于重金属,如体内残留过量,将会引起头痛、头晕、失眠、多梦、乏力、消化不良、消瘦、肝区不适等症状。铅:重金属的一种,如体内吸收过量,会导致溶血,铅毒性脑病和周围神经病,引起剧烈腹绞痛、贫血、中毒性肝病、中毒性肾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2、我们身边这些三无小食品种类很多,比如一些不合格膨化食品,烤鱼片,牛肉干等,腌制和油炸的食品,含糖精的饮料,巧克力,方便面等,长期大量食用膨化食品会造成油脂、热量吸入高,出现肥胖。另外膨化食品中普遍高盐、高味精,使孩子成年后易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病。而且大部分都是回收过期的面粉类食物加工的,都是油炸的 而且还是用地沟油炸的。
3、而我们常吃的辣条一般都含有 苏丹红 我们知道,“苏丹红”是有毒的,并可致癌,严禁用来制食品。然而,许多“辣条”生产作坊因其价格低廉,竞相采用,“辣条”包装上常常没有生产厂家地址,仅冠以“ⅩⅩ”食品厂名称,经查却根本无此厂家。为了满足人们对食品味道的追求,保证他们生产出的大量不合格食品不会坏掉,生产的过程中还会添加大量防腐剂与人工色素,甚至有的加工业用盐。食用辣条后,大量细菌侵入人体,造成胃肠炎症,引起吐泻.再者,辣条本身含有大量辣椒粉,对口腔粘膜及肠胃道都有较强刺激作用容易引起咽部充血淋巴结。先不说它是怎么被生产出来的就单单它里面所含的味精就严重超标,而味精会对大脑产生伤害特别是会引起记忆力减退。对青少年的身体很不利长期吃它还会对肝的代谢产生很大影响,过多毒素的累积会引起各种肝病。甚至诱发白血病。而且吃多了脸上会长痘痘,长色斑。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必须有所有食品必须要有中文厂名,中文厂址、电话、许可证号、产品标志、生产日期、中文产品说明书、如有必要时还需要有限定性或提示性说明等等,凡是缺少的均视为不合格产品。上述要求缺少其中之一,均可视为“三无产品”。
如何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餐饮食有规律,不暴饮暴食,不大鱼大肉,冷热要平衡,杂精要搭配,膳食均衡,荤素搭配,不挑食,不偏食,每天食物品种越多越能获得全面丰富的营养素。注意食物多样化,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如蔬菜、水果、谷类和豆类应占2/3以上。
顺应天然,少吃精加工的食品
不吃酸渍、盐腌、烟熏、烧烤、煎炸以及添加色素香精的食品。烤鱼、烤肉时应避免肉质烧焦,直接在火上烧烤的鱼、肉及熏肉只能偶尔食用。少吃一些酸菜、腌菜和泡菜,这些食物中含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人体遇到蛋白质分解的氨就可以结合成为亚硝氨,这是导致食管癌的重要因素。
多吃淀粉类食物
经常吃各种谷类、豆类、红薯、植物类根茎。食物中的淀粉有预防结肠癌和直肠癌的作用,高纤维饮食有可能预防结肠癌、直肠癌、胰腺癌的发生。
多吃蔬菜水果
每天应吃400~600克果蔬,其中绿叶蔬菜、胡萝卜、土豆和柑橘类水果防癌作用最强。每天要吃五种以上果蔬,且常年坚持,才有持续防癌作用。吃水果的原则为饭前一个小时,饭后两个小时(柿子,香蕉,橘子,西红柿等不适合空腹吃)。
戒烟限酒
喝酒引起的胃溃疡和酒精性肝硬化都是癌前病变,可直接导致癌症。喝伤了胃,喝坏了肝,胃癌和肝癌就不远了。经常饮酒还会增加患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等的危险。即使要喝,也尽量控制不超过二两, 相当于250ml啤酒、100ml红酒或25ml白酒。不要抽烟,或者戒烟。抽烟的人有一半会死于与抽烟相关的疾病,其中很多是癌症。在美国,90%的肺癌是直接由抽烟引起的,另外有3%是因为吸入二手烟造成的`。
6类有色食品让你吃出健康好身体
食物也有颜色,而且不同颜色的食品,其营养功效也不相同,白色、黑色、红色、黄色、紫色、绿色等六类有色食品,让你吃出健康好身体,下面一起看看这些有色食品的功效,看看哪种颜色更适合你吧。
1、白色食品
虽说在总的营养价值方面排名末位,但“末位淘汰制”并不适用于它,因为它也有独到之处,如冬瓜、甜瓜、竹笋、花菜、莴笋等。这些食品给人一种质洁、鲜嫩的感觉,常食之对调节视觉与安定情绪有一定作用。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益处也颇多。
2、黑色食品
紫菜、黑米、乌骨鸡等黑色食品走俏日本餐桌,在东瀛掀起了黑色食品热。究其原由,乃因此类食品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来自天然,所含有害成分极少;二是营养成分齐全,质优量多;三是可明显减少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的发生几率。此外,各自尚有其独特的防病本领,如黑木耳防治尿路结石,乌骨鸡调理女性月经等。你万不可冷落它们。
3、红色食品
假如你生来体质较弱,易受感冒病毒的欺侮,或者已经被感冒缠上了,红色食品会助你一臂之力,天生具有促进人体健康卫士之一的巨噬细胞活力的功能,巨噬细胞乃是感冒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杀手”,其活力增强了,感冒病毒自然难以在人体内立足,更谈不上生长繁殖了。
至于颜色较辣椒稍浅一些的胡萝卜,所含的胡萝卜素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发挥护卫人体上皮组织如呼吸道黏膜的作用,常食之同样可以增强人体抗御感冒的能力。除了红辣椒、胡萝卜外,苋菜、洋葱、红枣、番茄、红薯、、苹果、草莓、老南瓜、红米等亦具此功。
4、黄色食品
黄色果蔬,如胡萝卜、黄豆、花生、杏等的优势在于富含两种维生素:一种是A;另一种是D。维生素A能保护胃肠黏膜,防止胃炎、胃溃疡等疾患发生;维生素D同有促进钙、磷两种矿物元素吸收的作用,进而收到壮骨强筋之功,对于儿童佝偻病、青少年近视、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等常见病有一定预防之效。故这些人群偏重一点儿黄色食品无疑是明智之举。
5、紫色食品
美国戴维西伯博士通过近的潜心研究,发现紫色蔬果中含有花青素,具有强力的抗血管硬化的神奇作用,从而可阻止心脏病发作和血凝块形成引起的脑中风。这类食物有黑草莓、樱桃、茄子、李子、紫葡萄、黑胡椒粉等。如果你患有心脑血管疾患,常与紫色食品“亲密接触”裨益甚大。
6、绿色食品
假如你是一位“身怀六甲”的女士,要想生一个健康聪慧的孩子,那么请务必亲近绿色蔬果。因为绿色蔬果中含有丰富的叶酸,而叶酸已被英美等国优生学家证实为防止胎儿神经管畸形(如无脑、脊柱分裂等)的“灵丹”之一。同时,大量的叶酸还是心脏的新杀手――同型半胱氨酸的“克星”,可有效地清除血液中过多的同型半胱氨酸而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
此外,绿色蔬菜也是享有“生命元素”称号的钙元素的最佳来源,其蕴藏量较通常认为的含钙“富矿”牛奶还要多,故吃“绿”被营养学家视为最好的补钙途径。
产品危害 篇3
关键词:农产品;农药;残留;危害;检测
中图分类号: S481.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2.007
农产品作为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其食用的安全性不容忽视。近期由于农药残留超标而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其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针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的危害性,要采取相应的检测技术进行监测,才能确保食品安全。
1 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原因及危害
1.1 农药残留超标的原因
一是一些农药生产厂家只关心农药的药效,而忽视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危害性,致使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二是由于农民滥用农药,由于农民对农药性质及使用标准等相关常识缺乏了解,在给果蔬等直接施用农药后,会在作物的表面或是内部残留药剂,或在储藏期使用农药,也可导致农药残留;三是在农药用量过多、滥用高毒和剧毒农药等情况下也会致使农药的直接残留;四是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不高,由于文化程度等原因,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很难掌握,因此很难种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
1.2 农药残留超标的危害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只摄入少量或是污染较轻的带有残留农药的食物,是不会有比较明显中毒症状的,不过也有可能会出现轻度的头晕、恶心、乏力及精神欠佳等情况。但要是摄取大量或是污染较为严重的高残留农药的食物时,就会产生比较明显的不适感,表现的症状如呕吐、腹泻、心慌等。更为严重者会全身抽搐、昏迷、心力衰竭,甚至有可能导致死亡。除此之外,如果长时间食用带有农药残留的食物,使之在人体内日益的积蓄,一旦超量会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例如男性不育、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并据有关研究数据显示,农用的杀虫剂如果残留在食物当中,也能够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消化黏膜有炎症以及形态病变等。
2 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针对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技术也在日益的发展和完善。很多国家都对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的规定有了新的调整,进一步加强了相关检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特别是在很多领域开展了针对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效。其主要检测技术大致可分为化学检测法、酶抑制法、免疫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等。
2.1 化学检测法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有机磷农药的氧化还原的特点。有机磷农药所含的磷酸酯、二硫代酸脂、磷酰胺等能够在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水解为磷酸和醇,而其产生的水解产物与检测液发生反应后,检测液由原来的紫红色变成无色。此方法的优势是解决了使用酶的不稳定性和保存困难的问题,弊端是只能检测有机磷农药,灵敏度低,还容易被某些还原性物质干扰。
2.2 酶抑制法
酶抑制法的应用原理是利用乙酰胆碱酯酶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所产生的生化反应为依据,从而对农药残留的微量和痕量进行快速检测的技术。近年来很多国家花费大量的精力在选用酶的种类、底物和检测方法的研究上,例如使用植物酯酶水解2,6-二氯乙酰锭酚,观察溶液反应前后颜色的改变来断定酶的活性。酶在催化2,6-二氯乙酰锭酚后会分解出蓝色靛酚,当有机磷农药抑制了酶的活性时,会导致样品溶液变成浅蓝色或是保持橙色不变,然后与对照溶液相互比较以确定是否存在有机磷农药成分。
酶抑制技術的好处在于其具体操作简单,快速、经济等优点,但是其缺点是不能定性定量,对某些蔬菜如胡萝卜、西红柿等的检测容易被干扰,因此只适合用于初步筛选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随着不断的深入研究,酶抑制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除了原有的比色卡法、分光光度计法以外,很多国家新研究出乙酰胆碱酯酶——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化学能向可测物理量的转化,为农药残留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2.3 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技术有放射免疫分析(RIA)和酶免疫分析(EIA)两种应用在农药残留的检测方面。其中酶免疫技术分析是建立在抗原和抗体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反应的基础上的分析方法,而且在酶免疫分析技术中酶联免疫分析(ELLSA)的研究应用在国外已经日趋成熟,并被普遍应用在农药残留检测中。
2.4 固相萃取技术(SPE)和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
当前,这两项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过程中应用的已经相当广泛了,它的优势在于不仅克服了液—液分配和一般柱层析的弊端,还具备高效、简单方便、快速、安全和方便前处理自动化等多个优点。
总之,为了更快更好地解决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这一突出问题,就要不断提高相关检测技术水平和完善检测规范建设,借鉴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检测技术,从而实现农药残留检测更加快速高效的目的,为食品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参考文献
[1] 张玲,祁玉峰,控制农药残留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J]. 河南农业科学,2002,(10).
[2] 杨京,赵会薇,许素娟.减少农产品农药残留方法探讨[J]. 农业科技通讯,2014,(08).
[3] 杨波,邓斯聪,陈竹峰.蔬菜中农药残留的GC快速检测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8,(09).
畜产品药物残留的危害及控制策略 篇4
畜产品中药物残留是指在养殖过程中为防病治病而人为使用的在生物体内产生积累或代谢不完全的药物, 主要包括激素类药物和抗生素的残留。养殖户为了促进畜禽生长, 在饲料中添加激素等添加剂, 在治疗和防疫时滥用抗生素, 在饲料作物上滥用农药等, 导致药物在畜禽胴体、内脏及鸡蛋、牛奶中残留, 这种违禁用药或药残超过安全质量的畜产品, 摄食后将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激素残留是指畜产品生产过程中应用激素作为饲料添加剂, 以达到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增加体重和育肥、消除腥臭以及用于动物的同期发情等目的而导致畜禽产品中激素的残留, 人体摄食这种畜产品后可产生致癌等后果。抗生素残留对人体有很大的毒害性, 可使人体产生耐药菌株、过敏, 甚至致死、致癌等。抗生素在人体内的代谢物质甚至比原药毒性更强, 可能还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
一、药物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㈠毒性作用一是急性中毒。若一次摄入残留物的量过大, 会出现急性中毒反应。急性中毒的事件发生相对来说是很少的, 药物残留的危害绝大多数是通过长期接触或逐渐蓄积而造成的。二是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一些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四环素及某些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能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症状多种多样, 轻者表现为麻疹、发热、关节肿痛及蜂窝织炎等, 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甚至危及生命。当这些抗菌药物残留于肉食品中进入人体后, 就使部分敏感人群致敏, 产生抗体。当这些被致敏的个体再接触这些抗生素或用这些抗生素治疗时, 这些抗生素就会与抗体结合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发生过敏反应。三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药物及环境中的化学药品可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而造成对人类的潜在危害。当人们长期食用含“三致”作用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时, 这些残留物便会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 或在人体中蓄积, 最终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近年来人群中肿瘤发生率不断升高, 人们怀疑与环境污染及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有关, 例如雌激素、硝基呋喃类、砷制剂等都已被证明具有致癌作用。四是对胃肠道菌群的影响。正常机体内寄生着大量菌群, 如果长期与动物性食品中低剂量的抗菌药物残留接触, 就会抑制或杀灭敏感菌, 而耐药菌或条件性致病菌大量繁殖, 微生物平衡遭到破坏, 使机体易发感染性疾病, 而且由于耐药而难以治疗。
㈡病菌耐药性增加近些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 病原细菌耐药性不断加强, 而且很多细菌已由单耐药发展到多重耐药。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 实际上等于持续低剂量用药, 动物机体长期与药物接触, 造成耐药菌不断增多, 耐药性也不断增强。抗菌药物残留于动物性食品中, 同样使人也长期与药物接触, 导致人体内耐药菌的增加, 给临床诊治疾病带来困难, 使医疗费用过高, 社会负担加重, 同时给新药开发也带来压力。
㈢兽药残留与环境污染动物用药以后, 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随粪、尿等排泄物排除, 残留于环境中, 而进入环境中的兽药残留在多种环境因子的作用下, 可产生转移、转化或在动植物中富积。
二、药物残留的控制策略
㈠强化畜禽饲养场监管, 从源头把好畜禽及其产品卫生安全质量关一是从机构、队伍入手, 加强基层动物疫病防疫监督体系建设。按照新形势下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需要和畜牧业产业化布局, 建成乡镇人、财、物三权归县, 垂直管理的基层动物防疫监督站, 加大对畜禽饲养场、屠宰加工厂等的在饲养管理、用料、用药、防疫、消毒、病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监管。同时, 要狠抓畜牧兽医业务人员及养殖大户畜产品安全知识培训, 提高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二是完善官方兽医监管责任制。进一步明确、细化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及监管人员的责任, 对畜禽饲养场和屠宰加工厂实行分区、分片包干, 对监管项目、频率、效果等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确保畜禽饲养场和屠宰加工厂免疫、消毒、检疫、疫病及药残监测、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等规范到位, 用药、用料、用水及饲养管理等符合国家畜产品卫生安全要求。三是全面推行畜禽饲养场、屠宰加工厂认证制度。加强对畜禽饲养场和屠宰加工厂建设的动物防疫条件审核, 严格《动物防疫合格证》的发放。对具备相应的免疫、消毒、病畜禽无害化处理、粪便污水处理等防疫设施, 有健全的防疫管理制度, 合格的驻场兽医人员, 齐全的饲养、免疫、消毒、用药等业务记录, 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 予以认证并上网公示。四是积极推行畜禽饲养场和屠宰加工厂引进或调运畜禽申报的审查制度。按照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要求, 对畜禽引进和调运地区动物疫情进行严格审查, 并加强对外地调入畜禽的复检验证、隔离检疫和药残检验, 严防带病畜禽流动。
㈡加强畜禽及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药残监控和饲料安全监管水平首先是健全完善县级畜产品卫生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按照国家标准, 参照国际要求, 加大投资, 进一步加强县级动物卫生监控、兽药药残监控和饲料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实施计量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 提高检测水平、能力和权威性。其次是加强县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扩增检测手段, 提高检测能力和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建设畜产品安全检测实验室, 完善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网络, 使畜产品在产地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全面纳入有效的质量监控范围, 确保上市畜禽及其产品卫生安全。
㈢按照无公害、绿色和出口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加大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的力度每年度将动物疫病监测任务层层分解, 抓好落实, 对重点动物疫病进行全面监测, 为有效监控畜产品卫生质量和科学进行预警预报奠定基础;对定点屠宰厂、肉类批发交易市场、大型超市和重点养殖企业的畜禽及其产品进行“瘦肉精”等违禁药物使用和限用药物残留的定期抽检。
㈣加强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监管, 保障畜牧业生产投入品安全加强兽药、饲料生产环节的监管, 提高兽药、饲料生产水平和档次, 按照农业部《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加快实施GMP改造的步伐;对饲料生产企业积极推行HACCP管理体系和ISO质量系列体系认证。二是深入开展兽药、饲料管理和质量监察专项治理活动, 开展无证生产经营兽药和饲料违法行为的专项清理, 取缔无证生产、经营业户, 查处假冒批文的兽药、饲料添加剂。三是加大对兽药、饲料质量抽检, 加强对畜禽生产企业用药、用料监管。督促畜禽养殖企业建立用药、用料记录, 对用药、用料实行审查和认可制度, 对出栏和出厂的畜禽及其产品实行药物残留监测制度, 规范畜禽养殖企业的用药行为。四是加强对禁用、限用药物的监督管理。
㈤强化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督工作, 保障上市畜产品的卫生质量进一步做好动物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工作, 确保重要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均达到100%, 有效预防动物疫病的发生。进一步加大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 动物及动物产品产地检疫率和屠宰检疫率均达到100%, 确保出栏和出厂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安全。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督, 严格查物验证, 动物及动物产品凡无检疫证和运载工具消毒证的, 一律不准上市交易。同时, 加强对病害动物及其产品的查处, 一经发现, 及时销毁或进行无害化处理, 保证畜产品卫生安全。
产品危害 篇5
一是产品名称明显规范。随着过渡期的结束, 2008年7月1日以后生产的农药产品基本都能在标签规定的位置醒目标明规范的通用名或简化通用名, 及有效成分、各组分含量及剂型。对于广大使用者来说能够真正买上“明白药”, 对于管理者来说更加便于管理, “一药多名”现象得到根本性解决, 商品名标注现象基本根除。二是企业名称标注规范。标签上企业名称基本能够按照《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进行标注, 总经销总代理等其他无关单位在标签上标注的现象大大减少。三是标签安全性提示等内容更加全面。与过去标签相比, 现行标签基本能够认真详细标注生产、经营、使用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安全、环境安全和人身安全信息。
总体来看, 绝大多数标签能够按照《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要求制作, 印制内容齐全, 更加突出了全面性、科学性、安全性、实用性。但是, 在此同时, 也出现一些新现象、新苗头值得关注。像“1+1”产品愈演愈烈, “TM”商标泛滥成灾, “总经销、总代理”改头换面等。其中, 尤以“1+1”产品需引起重视, 这种产品在前几年就出现了, 但鲜有见到, 而2010年出现频率明显提高。这类产品绝大数均有精美包装, 引人注目, 给使用者以享受实惠的感觉, 但在华丽外衣下, 却隐藏着许多违规产品, 欺骗广大消费者。“1+1”中前一个“1”均为登记的正规产品, 而后一个“1”则五花八门, 形式各样, 这就需要认清此类产品本质, 加强管理, 保护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1.“1+1”产品的几种类型
(1) 除草剂成分
这种类型最多, 将禾本科杂草除草剂和阔叶杂草除草剂捆绑起来一起销售。如, 销售精喹禾灵, 搭售氟磺胺草醚, 或销售氟磺胺草醚, 搭售精喹禾灵。
(2) 禁限用成分
这种类型主要在杀虫剂中出现。销售中低毒产品时, 将氟虫腈、克百威、灭多威等国家禁限用成分以助剂的名义搭配销售, 提高防治效果, 让农民混配使用。
(3) 超过登记有效期产品
随着老产品清理工作的结束和农药临时登记期限的严格执行, 部分临时登记产品未能转为正式登记, 或临时登记证到期不能续展, 临时登记证不在有效期状态, 这类产品不能光明正大的销售, 就以这种形式违规生产销售。
(4) 其他企业产品
搭售产品与正品标注生产单位不是同一生产企业, 甲厂搭售乙厂产品。如在市场检查中发现销售某南方企业的产品, 搭售的却是北方企业的产品。
2.“1+1”产品的危害性
(1) 危害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虽
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但由于农药使用不当造成的各种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广大城乡人民的身体健康, 也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如, 近年来发生的“毒豇豆”、“毒韭菜”、“毒白菜”等事件, 在当地乃至全国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1+1”产品中大多搭配品成分不明, 有的含有高毒、高残留成分, 甚至禁用成分, 造成使用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盲目使用, 农药残留控制也成了空谈, 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
(2) 危害农业生产安全
每个农药品种在作用机理、特点、靶标、分解速度、对环境和天敌的影响及理化性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性, 通过众多科学试验, 形成了完备的、具有自身特点的使用技术, 尤其是混配制剂, 在取得登记前要进行有别于单剂的许多试验, 是否增效, 是否安全, 为何要混配, 何种比例最科学等都需经过论证。“1+1”产品就是在使用时现混现用, 这种用药方式缺乏科学依据, 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很容易造成农作物药害。如, 氟磺胺草醚本身容易造成大豆药害, 它和精喹禾灵搭配使用, 二者各自的使用环境和条件不同, 混用后就带来如何保证作物安全性的问题。前者起码知道是何种成分, 更有甚者何种成分都不知道, 搭配产品相关使用信息严重缺乏, 通过白色铝箔袋包装, 只告诉使用者在使用时将搭配品混入, 连最基本的知情权都被剥夺了, 使用技术无从谈起, 作物安全、人身安全更无法得到保障。
(3) 逃避农药登记
“1+1”产品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逃避农药登记的行为。随着我国农药登记更加规范, 登记资料要求越来越全面, 登记门槛越来越高, 特别是随着历时近十年的老产品清理工作的结束和新《农药登记资料规定》的执行, 一部分旧有的临时登记产品由于不符合要求未能转为正式登记, 同时新登记产品难度加大, 登记成本明显上升, 通过“1+1”产品形式逃避登记的现象随之出现。单剂搭售单剂实质是逃避混配制剂登记;搭售登记证已过有效期的产品实质上是销售无效产品;搭售其他企业的产品, 实质上是一种登记证的转让, 其实是自已在生产。
3.“1+1”产品的应对措施
针对“1+1”产品严重泛滥的趋势, 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
(1) 根据情况予以严厉查处
针对搭售产品的不同性质,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予以重罚。如不标注名称, 或仅标名称而没有登记证的, 按未取得农药登记进行处罚;登记证不在有效期限内的, 按照未取得农药登记进行处罚;已取得登记的, 按照擅自修改标签内容进行处罚。
(2) 通过立法, 规范销售行为
农药作为特殊商品, 不能像普通商品随意搞赠送、搞促销。销售行为要依法加强管理, 规范销售, 可通过修订《农药管理条例》, 增加“销售者的农药必须是国家批准登记的独立包装的产品, 不得以任何形式向购买者搭售其他成分的农药”的内容, 并在罚则中增加相应条款, 从法律上杜绝“1+1”或者其他搭售形式。
(3) 加大对农药使用者的培训
通过对使用者进行农药知识培训, 如《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农药安全使用知识、真假农药的识别、科学使用农药知识等, 提高广大农药使用者的素质, 了解何种农药是合格的, 哪些农药是不合格的, 违规使用农药有哪些危害, 从而自觉拒绝购买“1+1”等不合格农药。
【链接】
产品危害 篇6
1.1 抗生素残留对动物的影响
大量的抗生素被摄入机体后,会随血液循环分布于淋巴结、肾、肝等器官,使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病原菌乘虚而入,造成严重的危害。抗生素虽然都有自己的抗菌谱,但基本都难避免在作用于病原菌的同时会影响到体内有益菌的生长。尤其是长期、大量使用会造成体内菌群失调,微生物平衡被破坏,潜伏在体内的有害菌趁机大量繁殖而引起内源性感染。另一种情况,抗生素会杀灭体内敏感菌,在体内这些微生物附着点上造成大量的空位点,为外界耐药菌乘虚而入提供机会,从而造成外源性感染。西班牙、瑞典、荷兰、苏格兰等国弯曲杆菌发病率超过了沙门氏菌。1999年弯曲杆菌成为所有北欧国家引起了人类食源性感染记录最多的原因。根据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表明,食源性疾病的实际发病数比主要报告的病例多300~500倍,全世界因食物污染而致病者已达数亿。另外,当细菌获得外源性耐药性后,本来这样的耐药菌在菌群中占极少数,其生长规模也受其他细菌抑制,但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由于其他敏感菌被大量杀死,耐药菌才得以大量繁殖,可以说,抗生素促进和增强了细菌的耐药性。
抗生素残留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畜禽产品对外出口,随着我国入世,对外贸易加强特别是畜产品的出口日益增加,抗生素残留问题严重影响出口。
1.2 抗生素残留对人的影响
1.2.1 抗生素残留对人的直接影响:
动物用药后,其体内可能存在两类残留。第一类,是以游离或结合形式存在的保药性主要的代谢物。除高亲脂性络合物外,因代谢和排泄迅速,不易在动物体内蓄积,但这些物质常具有毒性,如果被人摄入后在体内可生成高度活化的中间产物,因而对消费者具有潜在的危险性。第二类包括出现较晚的共价结合代谢物,其排除相对较慢。它们的存在对于靶动物有潜在的毒性作用,而对于消费者由于结合代谢残留在人体内不可能活化,以及其生物利用度和含量均较低,因而毒性作用很低。
一般来说,抗生素残留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并不一定都表现在急性毒性作用,人体经常摄入小剂量的相同的残留物,经过一定时间后,会逐渐在体内蓄积而导致各种器官发生病变,甚至癌变。抗生素残留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免疫抑制、致畸、致癌、致突变等作用。
1.2.2 抗生素残留对人类的间接影响:
当人们经常食入有抗生素残留的畜禽产品时,体内蓄积了低剂量的抗生素。另外,抗生素的代谢途径多种多样,但大多数以肝脏代谢为主,经胆汁由粪便排出体外,一些性质稳定的抗生素被排泄到外界环境中,这些残留的药物,可通过畜禽产品直接蓄积于人体或通过环境释放蓄积到其它植物中,并最终以各种途径汇集于人体。人体内存在着大量正常菌群,它们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无致病作用,而这些耐药菌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结合、转座、转化、转导等方式将耐药性转移给致病菌,造成机体发病。另外,如果人体携带某种无临床症状的致病菌,经常和这些低剂量的残留抗生素接触,在选择压力的作用下,会逐渐形成耐药细菌,导致产生耐药菌株。如果机体免疫力下降,这些致病菌会引起机体发病,在临床上造成严重的危害。
2 控制抗生素残留的对策
2.1 普及相关医疗知识,合理使用抗生素
耐药菌株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不规范使用或滥用抗生素,这种现象在畜禽养殖业尤为严重。基层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知识,认为只是加大剂量、延长疗程就一定控制疾病,而全然不管是否引起耐药菌株,或由于治疗病毒株疾病,这都是细菌产生耐药菌株的重要原因。因此,一定要遵照药物使用说明科学合理地用药,并在休药期内禁止用药,避免造成药物残留。
2.2 改善饲养环境,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目前在饲养密度大的集约化养殖场及一些小型养殖户,大多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作为添加剂来预防疾病或促进动物生长,而这样小剂量、长时间的用药会加快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药物的残留及耐药性问题,应大力改善饲养环境,提高养殖水平,争取不用或尽量少用抗生素。
2.3 全面重视,加强基础研究
目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研究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在了解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从根本上避免或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加大力度开发抗生素以外的抗菌“药物”,开发动物专用抗生素,避免在人医临床上刚刚应用的抗生素被用到兽医临床上,造成耐药菌株,从动物传播给人,给人医临床造成严重的危害。了解畜禽机体内菌群的耐药情况,以便有利于临床上对症用药,避免多用、误用、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产生的机会。
畜产品中重金属残留的危害及对策 篇7
1重金属污染现状
我国近20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 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但“三废”的排放严重地污染了土壤、水质和大气。据报道, 1989年中国有色冶金工业向环境中排放重金属汞为56t、铬为88t、砷为173t、铅为226t;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 2007年全国废水中铅、汞、镉、铬、砷等5种重金属产生量为2.54万t, 排放量897.3t;大气中上述5种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约9500t;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含上述5种重金属的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690万t。部分地区环境中重金属严重超标, 如云南曲靖铬污染和广西龙江河镉污染, 对群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2畜产品中重金属残留产生原因
2.1饲料中重金属残留
饲料中重金属残留是畜产品中重金属残留的主要原因。饲料在生产过程中以及生产饲料的原材料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 当这些被重金属污染了的饲料喂给动物后, 重金属会进入动物体内, 并残留在各种组织器官中, 最终为人类食用, 引起慢性中毒,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如猪肉中的铅污染主要来源于饲料中铅的污染;鱼粉营养丰富, 含有大量动物蛋白质和钙、磷等矿物质, 是最好的动物饲料原料, 而被汞污染的鱼类是饲料中汞的主要来源。
2.2环境污染
重金属污染与其他污染不同, 具有富集性, 难于环境中降解。这些年来, 中国在重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过程中, 产生了不少富含铅、镉、汞、砷、锡、镍、铬等重金属的工业废料, 往往是被随意排放于土壤、水和大气之中。土壤中富集的重金属可通过农作物进入饲料环节;进入水中的重金属可在藻类和底泥中积累, 被鱼和贝类体表吸附, 都进入食物链形成畜产品中的重金属残留, 最终结果可能是在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体内蓄积。
2.3人为添加
有机砷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曾被广泛用于畜禽促生长, 且在畜禽养殖业中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效益。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最早于1964年允许砷制剂应用于鸡的饲料, 1983年正式批准用作猪鸡的促生长剂;我国农业部1996年于《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批准了砷制剂的使用。目前常用的砷制剂主要有3-硝基-4-羟基苯砷酸 (又名洛克沙胂) 和对氨基苯砷酸 (又名阿散酸) 两种。但由于生产企业夸大了有机胂制剂的促生长作用、防病效果和有机胂制剂可使动物皮肤红润的作用, 以致有机胂制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添加剂量日趋增高。如果养殖户在屠宰前都未能遵守休药期的规定, 相应畜产品中砷的残留情况可能非常严重。
3畜产品中重金属残留的危害
畜产品中重金属残留的危害取决于残留的重金属种类、理化性质、浓度水平、存在形态与价态。一般来说, 无害的金属元素摄入过量也会产生毒性, 同比之下有机重金属比相应的无机重金属毒性强、可溶态的重金属比颗粒态重金属毒性强、六价铬比三价铬毒性强。残留的重金属进入人体后能和蛋白质及各种酶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 使其失去活性;也可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富集, 如果超过人体所能耐受的限度, 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
4解决畜产品中重金属残留的对策
4.1控制重金属废弃物的排放
要求企业提高生产工艺以减少或消除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 对于无法避免工业“三废”进行回收或净化处理, 严格控制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与浓度。对于以牺牲环境来创造经济效益的重污染项目, 不予批准;已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和严重社会影响的, 应立即取缔;加大对企业违法排放重金属废弃物的处罚力度, 增加其违法成本, 不给企业留下罚款比废污治理成本低的漏洞。
4.2养殖环境监控
对于养殖小区和养殖户聚集区周边的环境, 主要是土壤和水质中的重金属残留, 应定期监控, 并择优选址。
4.3把好饲料质量关
关控制饲料中重金属残留是解决畜产品中重金属残留问题的关键, 明确饲料中重金属残留问题企业是第一责任人意识, 要求企业自检, 同时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抽检, 对于抽检不合格的企业加大惩处力度。
4.4加大畜产品中重金属残留的监测力度
对于畜产品的重金属残留监测是保护消费者的最后一个关口, 应加大对畜产品中重金属的监测力度和抽检比例, 通过监测得到的数据能真实反映当前市场流通的畜产品质量, 进而保障食品安全, 必要时公布监测数据以增强消费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肖安东, 等.重金属对畜产品安全的危害与对策[J].中国兽药杂志, 2011, 45 (4) :49-51.
[2]魏凤仙, 等.安全畜产品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饲料研究, 2004, 9:6-8.
[3]屈健, 等.畜产品的安全与卫生问题及其对策[J].饲料工业, 2003, 24 (4) :4-6.
重金属对畜产品安全的危害与对策 篇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工业化程度的提高, 我国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尤其工业重金属排放, 已严重对农业产生负面影响。重金属进入动物体内不易降解和排除, 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国内许多市场上销售的畜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已严重威胁人们饮食安全, 必须加强控制。
1 重金属对畜产品安全的危害
重金属是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 在动物、人体中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将会造成慢性中毒, 对组织器官造成严重破坏, 导致器官坏死。常见重金属污染元素有:汞、镉、铅、铬、砷等。重金属进入生物体内不易排出、不易降解, 且会与体内蛋白质及酶发生强烈作用, 使之失去活性[1]。不同重金属类型, 对生物身体的破坏程度不同。例如, 铬能造成精神混乱, 破坏神经系统, 导致四肢麻木, 引起呼吸困难。锡进入身体凝结成块后, 甚至会致人死亡。而钒会对内脏造成破坏。这些重金属污染元素, 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农业、废水、废气、垃圾等多个方面。例如, 砷经常被用于农药。重金属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有着严重危害, 人类食用被污染的畜产品后, 重金属会直接作用于人体, 在体内沉淀。如食用被镉污染的畜产品, 将引起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 甚至造成肾功能失调。而食用被汞污染的畜产品将对大脑、内脏造成损伤[2]。日本的重金属污染就是典型案例, 1956年日本爆发水俣病, 引起该病的原因就是由于工业污水排放, 大量汞污染了海洋生物, 这些海洋生物被人食用后, 进入身体而引起的疾病, 轻患者视觉丧失、手脚麻木, 重患者精神失常, 甚至死亡。可见重金属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性,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 我国必须对重金属污染问题提高重视, 加强防治。
2 重金属污染危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从前文的分析中不难看出, 重金属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如不提高重视将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威胁人们的饮食安全。因此, 我国必须要对重金属危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高重视, 并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加强管理,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重金属污染危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2.1 加强工业排放控制
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是主要重金属污染源, 想要降低重金属对畜产品安全质量的影响, 必须加强对工业排放的控制与管理, 只有限制重金属排放, 才能从根本源上解决重金属污染[3]。因此, 应根据我国国情, 制定相关重金属排放标准, 要求工业企业严格遵守排放标准, 对于超标排放的企业必须给予严肃的处理。
2.2 加强畜产品入市控制
由于我国畜产品市场庞大, 导致入市控制方面十分混乱, 标准较低, 很多不合格的畜产品从非正规渠道流入市场, 威胁人们的饮食安全。这些不合格畜产品往往重金属含量超标, 食用这些畜产品将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诱发一系列疾病。因此, 我国必须要加强对畜产品入市的控制, 避免不合格畜产品的流通。畜产品必须要经过严格检疫、认证后, 才能进入市场流通。
2.3 建立监督与举报机制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难度大, 效果差和缺乏相关管理机制有着直接关系, 现行机制比较滞后, 操作性差。我国应针对当前市场情况, 构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监督机制, 从源头上进行监督管理, 将监督贯彻到加工、生产、流通每个环节中, 一旦发现问题产品必须及时处理;应构建举报机制。中国农业市场十分庞大, 市场结构复杂, 涉及全国销售网络, 仅凭相关部门进行监督, 管理力度有限。因此, 必须建立举报机制, 让市民参与到监督工作中来, 在各处设置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站, 让市民发挥监督举报职能, 全面提升畜产品质量。
3 结束语
畜产品是主要农产品, 影响着农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被重金属污染的畜产品一旦流通, 将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因此, 我国要对重金属治理及问题畜产品流通控制方面提高重视, 采取有效监督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杨汉卿.陕西省饲料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2]姜媛媛.伊宁县农牧区无公害牛肉生产中主要污染因素变化规律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14.
产品危害 篇9
根据农业部的数据:2012年, 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7.9%, 分别比2002年和2007年提高23.7和4个百分点。全国例行监测也表明, 禁限用农药检出次数逐年减少, 2012年蔬菜中禁用农药检出仅7次, 分别比2007年和2011年减少了215和17次;限用农药超标243次, 分别比2007年和2011年减少106和66次。蔬菜质量安全总体合格放心。但随着农药检测内容、蔬菜检测品种、批次的增加, 发现蔬菜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生产前期农药管理、生产过程的农药使用的技术指导、生产之后的市场流通监管存在一定的漏洞, 不仅对农业生产者造成负面影响, 也对公众的消费心理和信心构成严重冲击, 影响社会稳定。
2 蔬菜生产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
2.1 生产前的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及管理对策
2.1.1 生产前的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主要是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市场销售。
2.1.2 显著危害及原因分析:高毒高残留农药从市场流入蔬菜生产环节;企业生产不合格标准的农药产品, 市场上销售国家禁止使用、销售、使用的农药品种。
2.1.3 日常监管:由农业执法人员会同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农业部有关规定对市场执法检查
2.2 生产中的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及管理对策
2.2.1 生产中的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主要是蔬菜生产过程中农药的安全规范使用。
2.2.2 显著危害及原因分析: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不安全使用造成农药的残留的超标或毒害;不按照农药安全使用准则用药;不按照安全间隔期进行作物采收。
2.2.3 日常监管:农业技术人员、植保人员、农产品质检人员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和农药使用的有关规定对种植基地、种植大户的农药安全使用技术进行培训和考核。
2.3 生产后的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及管理对策
2.3.1 生产中的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主要是蔬菜产品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
2.3.2 显著危害及: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在当下体制改革的时期, 监管环节是重点, 例如农业局要负责好蔬菜产品基地准出的监管和检测, 食品药品监管局要负责好市场的流通环节, 必要时要联合执法, 更加完善和理顺监管制度。
2.3.3 日常监管:由食药局和农产品质检中心依据《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针对以农药残留速测为主, 建立定期的定性速测和定量检测相结合、监督性抽检和集中抽检相结合的检测体系, 使抽检品种、抽检时间、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全覆盖。
3 减少蔬菜生产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危害的措施
3.1 把握好生产投入关
3.1.1 工作布置要到位。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各部门重视是基础, 因此, 工作要有前瞻性, 对季节性生产的农业投入品, 必须要在投入品使用前将工作任务分解到部门、到科室、具体到人, 做到有文件、有预案、有实施细则。
3.1.2 宣传指导要到位。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宣传指导是重要保障。通过向生产厂商、经营大户、种植大户等政策理论的宣传引导, 形成一种生产者及时更新换代产品、经营者不销售高度高残留的农药、使用者杜绝使用高度高残留的农药的良好局面。
3.1.3 执法监管要到位。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执法监管是重要举措。根据当地实际生产情况, 监管工作坚持点面结合、日常检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 做到执法检查不留死角, 对农药生产企业、批发零售商户、蔬菜种植大户等行为人长期监管, 对城乡结合部、区域交界处等区域重点监督。
3.1.4 案件查处要到位。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案件查处是重要手段。在农业、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过程中, 必须做到“闻报必动, 有案必接, 接案必查, 查必到底”, 始终以高压态势进行市场监管。
3.2 规范好生产过程关
3.2.1 推广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采用抗病虫品种的选择, 选用合理的种植制度, 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农药防治等相结合的方法, 既能减少生产投入, 又能降低生物危害和农药残留。
3.2.2 规范化学防治的操作规程。
农药品种、生产时期、使用方法的选择等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建立蔬菜病虫防治档案;改善传统用药方法, 防止大雾滴、大剂量使用农药、打保险药行为;防止不按规定使用农药行为。
3.3 监管好市场流通关
3.3.1 把好基地准出关。
(1) 以健全检测网络为抓手, 对大型的、成熟的蔬菜生产基地采取动态的监控措施, 打造出菜必检、有检必报的运行机制, 确保生产销售的蔬菜产品质量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2) 以例行抽检结果为依据,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 每季度都对产地蔬菜的质量安全开展定性定量监督检测。
3.3.2 做好市场准入关。
(1) 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蔬菜生产基地要建立蔬菜入市检查验收和销售台账制度, 每天对入市销售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样自检, 公布质量安全结果, 向消费者作出承诺, 保证销售蔬菜产品达到安全卫生质量要求。 (2) 检测结果公示制度。农业行政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及时将市场自检和抽检结果汇总分析, 在显著位置悬挂质量安全公示牌, 发布蔬菜质量安全信息, 引导群众安全生产和消费。 (3) 不合格产品退市制度。大型市场、超市对在检测中发现的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蔬菜, 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 并向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摘要:通过对蔬菜质量安全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的描述, 分析了当前制约蔬菜质量安全的因素, 即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路径、体制环境及相关配套措施。
关键词: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点
参考文献
[1]丁昌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要环节及关键控制点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1, (2) :26-28.
[2]孔令举.基于HACCP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预警决策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11, (5) :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