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危害

2024-10-25

食用危害(精选3篇)

食用危害 篇1

四川省由于其多样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悠久的种植历史, 食用豆资源较为丰富, 是我国食用豆主产区之一。其中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种植面积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合理的膳食结构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食用豆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

豆象属于仓储性害虫, 其对食用豆的侵染一般从田间开始, 成虫迁飞到豆荚上产卵, 幼虫孵出后蛀入种子内部进行取食, 并随着收获后的种子在仓内继续进行危害。危害后, 食用豆重量降低、营养丧失、质量受损严重。仓储过程中, 豆象幼虫转化为成虫后, 造成二次危害, 二次危害对食用豆储存造成更大影响。为了研发出高效的豆象田间及仓贮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系统解决豆象对蚕豆和豌豆等主要食用豆的危害问题, 我们在成都、南充、达州、内江开展以蚕豆、豌豆为主的食用豆豆象调研,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过程与结果

1. 仓储调查过程及结果

我们分别在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内江市农科所、达州市农科所等科研单位、主要农贸市场、各示范县的农户进行危害调查, 收集数据凭证。通过调查, 发现本区域蚕、豌豆象发生存在以下特点:

豆象常年发生, 且分布广泛。通过对简阳、乐至、内江、南充、达州等地种植户的调查发现, 主产区农户在蚕、豌豆生产和收获的过程中均未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储藏方式多用编织袋、塑料袋等保存, 调查的5个主产区常年有豆象发生。

豆象危害程度受多种原因影响。调查发现危害程度受种植地块轮作时间、气候、储存方式及储存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常年种植的地块危害较未种植过的地块重;气候干旱年份发生较轻、温湿气候较多的年份发生较重;密闭贮存的发生较轻、自然放置的发生较重;另外受储存时间影响也较明显, 储存时间越久的发生越重, 储存2年以上的危害率个别高达60%以上。

豆象种类较多。通过对蚕豆、豌豆、豇豆、绿豆等多种豆类的调查, 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其中蚕豆象和豌豆象最普遍, 绿豆和豇豆在川东北山区发生较多 (种植面积较大) , 川中丘陵地区如简阳、乐至等地发生较少。

2. 田间调查方法及结果

我们于4月上、中、下旬在试验基地 (新都区、龙泉驿区) 展开田间调查, 采取田间定点圈定10行/品种的方式进行观测, 收获种子500g/品种, 不处理, 统计虫蛀率, 于2011年7~10月进行室内统计。同时, 简阳、达州、内江、南充等地示范县各自进行田间调查 (未进行田间防治) , 收获种子500g/品种统计虫蛀率。共完成蚕、豌豆豆象危害调查53份, 其中蚕豆21份、豌豆32份。调查结果如下:

蚕豆象危害情况:因本区域种植的豌豆花期即将结束, 即已过豌豆象成虫发生高峰期即将结束, 田间仅发现0~5头成虫/品种, 大多数品种未见成虫踪影, 仅见个别豆荚上有小黑点。蚕豆象成虫于种子保存约2个半月羽化破皮而出, 通蚕 (鲜) 6号的虫蛀率最高达5.96%;苏03005和日本大白皮的虫蛀率在2%~3%之间;简阳周家乡的大白胡豆、达州市大竹县石河镇本地胡豆的虫蛀率在1%~2%之间;成胡10号、成胡15号、成胡16号、苏03010的种子中未发现豆象成虫, 其余均低于1%。结果表明, 鲜食型蚕豆比干籽粒型蚕豆豆象危害程度高, 花荚期未采取任何措施比采取过防治措施的危害程度高。

豌豆象危害情况:因本区域种植的豌豆花期已过, 即已过豌豆象成虫发生高峰期, 田间未发现豌豆成虫。豌豆象成虫于种子保存约1个月陆续羽化破皮而出, 虫蛀率均在0%~3%之间。结果表明田间防治后的虫蛀率低于未防治的, 大粒型的较小粒型的虫蛀率高, 颜色浅的较颜色深的危害率高。

二、防治措施

根据课题组科技人员、各示范县农技人员、农户等实践经验, 并结合调查结果, 总结出以下几点防治意见, 能有效降低豆象的危害率:

1. 及时防治

在花期使用氧化乐果或敌杀死, 连续防治3次, 在上午9点至下午5点进行施药防治, 以此杀灭成虫, 减少其产卵数量, 从而降低其幼虫对种子的危害。

2. 密封熏蒸

种子收获晒干后, 及时密封熏蒸,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磷化铝, 能遏制虫卵的发育, 影响幼虫的形成, 降低成虫的数量。

3. 经常翻晒

及时将已有成虫杀死, 减少其对其他籽粒的二次侵害。

食用危害 篇2

食用明胶

为胶原蛋白在水中的热解产物多肽的聚合物,常用动物的皮、骨、韧带等富含胶原蛋白的组织在加碱或酸的热水中长时间熬煮后浓缩、干燥而成。

作用:明胶在烹饪中可制作汤包、水晶鸭方、水晶肴肉等菜肴。

使用方法:

① 使用浓度约为15%,低于5%则不能形成胶冻。

② 应避免在水溶液中长时间加热而导致粘度和胶凝能力下降。

③ 避免与酸或碱共热而丧失凝胶性。

④ 避免与菠萝、木瓜等含有蛋白酶的植物性原料配合使用,以免受蛋白酶的作用而迅速水解。

所谓的食用胶不是用胶水做的,食用胶大多数是以动物的皮动物的骨骼,或是韧带等制成的胶,经过熬制过后胶,在我们吃常吃的一些食物小指上面就变成了胶冻,看起来晶莹透体又可以食用,平时见大家一次不要什么太多适量食用对身体无害。

★ 《“染色馒头”究竟有多大危害》阅读答案

★ 设计师和文凭有多大关系啊?

★ 读后感鞋跟有多高,痛苦有多大

★ 微波炉对孕妇有危害吗?

★ 测试你孤独的力量有多大?

★ 一般情况下四个多月的胎儿有多大?

★ 雨下的有多大教学反思

★ 草酸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BEC商务英语中级和高级之间差距有多大

食用危害 篇3

关键词:食用菌病虫害,发生规律,危害特点,防治措施

食用菌的病虫害类型多、基数大、发展特别迅速, 一旦发生病虫害, 特别是病害, 往往比较难治, 而且会造成很大的损失。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应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因此, 病虫害预防是食用菌生产中极其重要的环节[1]。

1 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一是种类多。食用菌的主要病害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细菌在高温高湿、低温高湿、菇棚通风不畅的情况下, 极易导致病害发生。常见的真菌主要包括霉菌、放线菌和酵母菌等, 它们污染菌种、培养料, 抑制食用菌菌丝生长, 有的真菌还能分泌毒素, 引起人和动物中毒。如子实体在分化前感染则影响分化, 形成畸形。主要通过空气、覆土、菇蝇、线虫和人为传播。二是培养基为病虫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含有麦麸、米糠、豆饼粉、棉籽壳等腐熟潮湿的基质适于霉菌等杂菌的生长, 食用菌菌丝生长速度只有根霉生长速度的1/30、木霉的1/20。未经灭菌和熟化的培养基质, 曲霉不能侵染, 一旦灭菌熟化后, 曲霉菌丝能很快繁殖。接种面被杂菌侵染后, 菌种失去营养源而无法生长, 导致接种失败;腐熟的培养基散发出的特有的气味, 能吸引昆虫成虫在料内产卵, 并在食源丰富的情况下, 在30~40 d后暴发成灾。三是食用菌生长发育适宜的温度也适于病虫的繁殖。绝大多数种类的食用菌发菌时的温度为25~28℃, 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在15~25℃, 要求空气的相对湿度在85%~90%, 培养基内水分在60%~65%, 这样的环境也适合病虫生活的条件, 病虫繁殖和为害的速度也达到最大值, 增加了繁殖代数, 消除了冬眠期和越夏期。四是食用菌和霉菌均属于真菌, 在生理特性上差异性较小, 许多杀菌剂在杀菌的同时也能伤害食用菌菌丝并引起子实体的药害, 造成不出菇或畸形菇。五是培养基携带病虫源。稻草、棉籽壳、禽畜粪便本身就携带大量病菌孢子、菌体、螨虫和蚊蝇等虫卵, 因此需要培养基做灭菌处理或发酵处理。六是交叉感染。菇蚊、菇蝇身上携带螨虫和病菌, 当其在培养基和菇体上取食和产卵时就能传播病毒、螨虫和病菌, 发病的子实体又引发细菌和线虫的入侵, 进而子实体腐烂发臭, 污染出菇房。七是暴发性强。虫体小、繁殖量大、隐蔽性强, 螨虫、菇瘿、菇蚊从培养基质、菌丝到菇体都能取食为害。如果致病菌已在培养基内萌发、繁殖, 一旦发现要用3次以上的药才能控制病情, 有的甚至无药可治, 只能及时清理。

2 病虫害的危害特点

2.1 病害的危害特点

一是褐斑病。属细菌性病害, 在高温高湿、低温高湿、菇棚通风不畅的情况下, 易导致该病发生;发病初期, 在菌盖上出现不规则针头大小的褐色小斑点, 后扩大为卵形, 逐渐变为深褐色, 直到黑褐色, 发病严重时引起菇盖变形、开裂;褐斑病多发生在双孢菇、金针菇、平菇上。二是褐腐病。又称水泡病, 该病由疣孢霉真菌引起, 子实体未分化时被感染, 则有一种如硬皮马勃状的不规则组织块, 上面覆盖1层白色绒毛状的菌丝, 并逐渐变成暗褐色, 常从患病组织中渗出暗黑色汁滴;子实体受到轻度感染时, 菌柄肿大成泡状畸形;菌盖和菌柄分化后感染, 菌柄变成褐色, 感染在菌褶上则有白色的菌丝生长物。疣孢霉的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只感染子实体, 不感染菌丝体, 主要危害双孢菇、草菇、平菇等。三是猝倒病。主要是由镰包霉和菜豆镰霉所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子实体被侵染后, 菌柄髓部萎缩变成褐色, 菇体矮小不再生长, 最后变成僵菇。四是死枯病。属生理性病害, 子实体发病后停止生长、变黄, 逐渐萎缩、变软、变干, 最后枯死或腐烂。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原基形成后培养料过干, 而使菇蕾枯萎;或是出菇过密;营养供应不足, 使部分小菇死亡;或是菇房温度过高, 温度过大, 通风情况不好, 缺乏氧气,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还有采菇时不慎碰伤了小菇蕾, 或出菇过量, 从而产生药害。主要危害双孢菇、平菇、风尾菇、灵菇、滑子蘑等。五是畸形菇病。也是生理性病害。食用菌在形成子实体期间, 如遇到高温、光线不足、营养缺乏等不良条件, 子实体不能正常发育:菌盖小而薄、柄细长、早开伞。平菇和风毛菇多发生在头茬菇之后, 而香菇则发生在头茬。

2.2 虫害的危害特点

一是菌螨。又称菌虱, 虫体很小, 肉眼不易见到, 多在料面或土粒上集中成团, 呈咖啡色。主要为害香菇、黑木耳等。二是跳虫。又名烟灰虫, 其尾部灵活, 弹跳自如, 体具蜡质, 不怕水。常分布在菇床表面或潮湿的阴暗处咬食子实体。三是线虫。为无色的小蠕虫, 体型极小, 长1 mm左右, 主要为害双孢菇、香菇、黑木耳、平菇等。四是菇蝇。幼虫又称菌蛆, 主要取食子实体造成隧道而影响品质, 且造成的伤口还易被病菌感染而腐烂。五是菇蚊。以幼虫期为害最大, 除在培养料表面蛀食外, 有的还结网罩住菇蕾, 使菇体不能正常生长。六是蓟马。成虫黑色, 体小, 身体略扁, 复眼突出, 若虫桔红色。其主要吸取菌体汁液, 严重时可导致菌体萎缩。七是蛞蝓。俗称鼻涕虫, 系软体动物, 身体裸露, 无外壳。其畏光怕热, 白天躲在砖、石块下面及土缝中, 黄昏后陆续出来取食为害, 天亮前又躲起来。八是伪步行虫。俗名黑壳子虫, 其幼虫叫鱼儿虫, 主要为害黑木耳。有些害虫蛀食菌棒, 加快了菌棒的腐朽进程, 缩短了持续出菇的时间, 造成直接危害。由于虫咬的伤口极易导致腐生性细菌或其他病原物侵染, 而且有些昆虫是病原物的传播者, 因此很容易并发病害, 造成更大损失。或取食菌丝体或子实体, 直接造成减产和影响菇体外观, 致使食用菌品质降低甚至失去商品价值。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预防措施

一是选址建厂要合理。菌种厂和栽培场所应远离养殖厂、垃圾场和有害粉尘、有害气味的场所。装料间、灭菌锅和接种间建筑设计要合理, 灭好菌的菌种袋或菌种瓶要能直接进入接种间, 以减少污染的机会。二是搞好环境卫生。彻底清扫架子、墙壁、地面, 彻底消毒、杀虫。栽培场所要进行甲醛 (甲醛80 m L/m3和高锰酸钾40 g/m3) 或硫磺 (硫磺15g/m3, 直接点燃) 熏蒸消毒48 h, 之后通风换气24 h后再进行操作。并尽量减少闲杂人员进入栽培室, 栽培室的门口和通风口要装纱窗, 以防害虫飞入, 传播病源[2]。三是原料的选择和处理。选用无霉变木屑、麦粒、米糠、麸皮等原料, 拌料用水的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 同时由于培养料在其收割、加工、运输、贮存和配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夹带病虫, 因此在拌料前曝晒2 d。原料灭菌要彻底:常压灭菌在100℃条件下维持10~12 h;高压灭菌在121℃条件下维持1.5~2.0 h。四是选择优质菌种。对刚分离的菌种进行出菇试验, 观察其经济性状表现;对于引种, 应坚持选用抗性强、品质优、商品性好的原种;合理计划安排制种和栽培时间, 选择菌龄适宜的菌种, 尽量不使用过于老化的菌种。五是覆土材料的选择。选用菜园土, 先曝晒, 然后打碎过筛, 要经过高温或药剂处理, 将病虫杀死, 再用1%石灰水调湿备用。六是采菇后及时清理料面。采菇后将菇根、烂菇、其他子实体组织及受伤的菇蕾摘除、捡出、集中深埋或烧掉。七是定期换茬或轮作。长期使用同一栽培场地的地栽食用菌, 病虫基数大, 对于发生过严重病害、虫害的出菇棚或栽培场所应采取换茬或轮作的方法, 定期转换栽培场地, 避免病虫害再次发生[3]。

3.2 治病措施

一是细菌。目前, 食用菌生物防治以生物的代谢物和提取物杀虫杀菌最为常见, 如用180~210 mg/L链霉素、280~320 mg/L玫瑰链霉素、180~220 mg/L金霉素。二是曲霉。及时清除废料是防治曲霉的关键, 施用5 mg/kg多菌灵可抑制黑曲霉和黄曲霉的生长, 但必须于蘑菇采收完毕后施用。三是木霉。至今没有理想的根治性药物, 常用的杀菌药剂 (多菌灵、克霉灵、甲基托布津等) 对木霉只能起到抑制作用, 无法彻底杀死, 加大药量将同时杀死木霉和平菇菌丝。处于发菌阶段的培养料感病以后, 可采用局部涂抹药液的方法抑制木霉扩张, 常用的药液有5%的石碳酸、2%的甲醛、50%多菌灵2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10%的石灰水;此外, 向污染处撒石灰粉, 防治效果也很好。四是绿霉。用草木灰覆压霉菌处, 切断霉菌孢子飞扬传播;生料栽培时, 每100 kg干料中添加克霉灵100 g, 可彻底防治和根除霉菌滋生;在霉菌处涂刷95%的酒精或煤油, 点火烧掉, 然后挖除。

3.3 杀虫措施

综合杀虫措施有诱杀、水杀、人工捕捉、药杀等, 其中诱杀包括糖醋液诱杀、灯光诱杀、水诱杀、食物诱杀等;化学防治选用符合NY/T3 93-2000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的农药药剂, 并严格控制使用浓度和用药次数。在出菇期间, 不得向菇体直接喷洒任何化学药剂。可以选择高效、低毒、易分解的化学农药, 在未出菇或每批菇采收后用药, 并注意少量、局部使用, 防止扩大污染。禁止使用国家明文禁用的甲胺磷、甲基1605、甲基1059、久效磷、水胺硫磷、杀虫脒、杀螟威、氧化乐果、呋喃丹、毒杀酚等农药及其他高毒、高残留农药。常用的杀虫剂有锐劲特、菇净、爱诺虫清、敌百虫、除虫菊、硫化锌、马拉松等[4]。菌螨发生时, 可喷洒0.5%敌敌畏溶液500 m L/m2防治;黑耳木上的菌螨, 可用20%可湿性杀螨矾800倍液喷雾防治。跳虫于出菇前发生可用1∶1 000倍的敌敌畏加少量蜜糖诱杀, 或用亚砷酸制剂或有机磷制剂涂于地瓜片上进行诱杀。出菇后一般不能直接使用农药, 此时可利用新鲜桔皮250~500 g切成碎片, 用纱布包好榨取汁液, 再加入500 g温水用1∶20的比例喷施2~3次, 防跳虫有效率达90%以上。防治线虫可从春季出耳牙时起, 用1%石灰水上清液, 或5%食盐水溶液喷洒黑小耳, 并在地面上撒石灰粉即可。局部发现线虫, 要将其周围的培养料一起挖掉, 并用0.1%碘化钾溶液喷洒。防治菇蝇在不同时期应采用不同方法, 出菇前有菌蛆大量发生, 可用敌敌畏9 g/m2熏蒸, 同时在每个培养块上再喷1%氯化钾或氯化钠溶液 (可用5%食盐水代替) 150 g;出菇后有菌蛆为害可喷鱼藤精、除虫菌酯、烟碱等低毒农药。烟碱可自制, 取500 g烟梗, 加水5 kg煮沸后取溶液喷洒。此外, 还应加强通风, 调节棚内温湿度来恶化害虫生存环境, 防治其为害。菇蚊防治上, 于采收后喷敌百虫500~800倍液, 同时在菇棚门和窗口处还要加上尼龙纱, 以防成虫飞人产卵、繁殖为害。蓟马防治上, 用40%乐果乳剂1 500~2 000倍液, 或90%敌百虫、50%马拉硫磷1 000~1 500倍液喷雾, 防效可达80%~90%。蛞蝓防治上, 用米糠或豆饼加入2%砷酸钙或砷酸铝制成毒饵诱杀, 也可用15~20倍氯化钠溶液地面喷洒驱除成虫。21:00—22:00是它们集中活动时期, 可进行人工捕捉。蝼蛄用毒饵诱杀效果最好。其配方为敌百虫50 g、米糠或麦麸1.5 kg炒香、糖50 g、白醋250 mg充分混合后撒于地面上, 蝼蛄、蚊类食后立即死亡。伪步行虫3—5月发生时, 可用80%敌敌畏液喷洒耳场及其四周地面。伏前每隔10 d, 或每次采耳后喷1次鱼藤精500~800倍液。白蚁采用诱杀为好。即在芝场四围, 每隔数米挖坑, 坑深80 cm、高50 cm, 将芒萁枯枝叶埋于坑中, 外加灭蚁药剂, 然后覆盖薄土。投药后5~15 d可见白蚁中毒死亡, 该方法可多次使用, 以便杀灭周围的白蚁群。

参考文献

[1]陈今朝.食用菌病虫害的无公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 2005 (4) :33-34.

[2]申解管, 陶国树, 孙宏伟, 等.食用菌病虫害的无公害的综合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 2004 (12) :20-21.

[3]王爱武, 王秀芹.食用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 2007, 24 (9) :56-57.

上一篇:玩具品牌下一篇:病理实验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