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实验教学论文

2024-10-25

病理实验教学论文(共12篇)

病理实验教学论文 篇1

病理学是一门医学主干课程, 开展该课程教学是为了对病变形态学特点进行观察和描述, 使学生掌握病变产生及变化的本质, 为向临床领域过渡打下牢固基础。实验教学在病理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学生通过对具体切片及标本的观察和学习, 更容易把握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征以及临床病例联系和患者出现的功能改变, 与理论知识结合, 激发学习兴趣, 使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1]。病理学实验教学需要更好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互动性及能动性。

1 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病理学主要涉及疾病发生、进展及病变本质, 其学科重点是对病变细胞、组织、器官的大体及形态进行理解和描述。病理学中提出的概念多, 涉及许多知识点, 病变又是千变万化的, 仅靠传授理论知识不可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而病理学实验教学则能与理论知识结合, 将课本知识应用于操作中,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病理学实验教学从板书逐渐演变成多媒体甚至网络教学技术, 可传播的信息量明显扩大, 典型病变可通过现代技术更直观、清晰地展现。但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仍存有弊端,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未将传统模式颠覆,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无特征性的差异, 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状态, 这种讲演法教学模式明显的弊端是课堂上学生基本未积极参与[2]。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及创造力无法得到发挥, 甚至在讲解典型病变时成为看客, 一味追随教师, 局限于课本, 缺乏独立思考。而这正是当下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弊端之一。此外, 病理学实验教学集中讲解基础病变及基础知识, 较少讲解病理学最新研究进展, 学生难以学到新知识。

2 病理学实验教学中临床病理学的应用

2.1 视野拓展与临床病理学结合

临床思维培养是病理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 此外还需拓展学生视野, 走出课本, 获取相关领域知识, 为临床实习夯实基础。将临床病理学应用于病理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完成上述任务。例如现有1例56岁的女性患者, 既往有高血压, 出现的症状主要为心悸 (8年) 、头晕, 症状加重且有呼吸困难后2 d入院, 体格检查提示双侧心界扩大、端坐呼吸、急性病容、双肺下有少量湿啰音, 心尖部可闻舒张期杂音。教师对该病例讲解时首先根据体征及症状考虑是否为高血压引发心脏病变, 强调高血压引起的心脏肥大, 展示大体标本图片, 让学生有粗浅认识;穿插相关临床病理学知识, 以提高学生兴趣, 拓展知识面;讲解高血压应急心脏病变的机制, 穿插内科学知识, 由单一病变阐述变为临床医学与病理学结合的知识拓展[3]。

2.2 建立学生临床思维与临床病理学结合

实验教学时讲解一些典型病例, 将临床病理学分析与病案教学结合, 帮助学生建立临床思维, 激发其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例如1例50岁男性, 有2年肝区隐痛史, 8个月内双下肢反复水肿, 复发病情伴乏力、腹胀后20 d入院。体格检查提示肝肋下未扪及, 质韧, 剑下4 cm, 面部、颈部多个蜘蛛状的血管痣;腹腔积液呈阳性, 脾大, 双下肢水肿 (凹陷性) 。学生遇到这样的病例常思考临床医生是如何思考的, 如何将临床病理学知识与本例结合?从临床病理学角度看, 应在B超下对患者肝脏穿刺, 取肝脏组织做石蜡切片, 之后结合临床病理学知识诊断。若有假小叶结构应考虑肝硬化;若细胞为腺管样且分泌黏液则考虑胆管细胞癌;若细胞呈片巢、梁索结构, 血窦且无纤维组织则可能是肝癌 (细胞性) ;如果观察到细胞呈腺管样结构, 分泌黏液, 可考虑胆管细胞癌[4]。诊断中涉及较宽的知识领域, 学生主动参与, 联系临床病理学, 形成由果至因、又因至果的临床思维。

3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及任务

教师将临床病理学应用于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应先精心备课, 注重实践在深化理论、提高操作技能上的作用。实验教学要以学生为主, 内容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 要求学生主动学习, 增加亲自分析接触的机会, 使学生主动收集临床资料、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 将大体、临床和光镜结合, 结合已有临床病理学知识得出诊断结果。教师在整个教学中扮演引导和辅助者角色。例如1例51岁女性, 白带腥臭且量增多、10月接触性出血, 右颈包块3个多月, 伴咯血, 入院。经体格检查提示右颈淋巴结肿大、不活动、质硬。妇科检查提示宫颈肥大且表面出现菜花样新生物突出、质脆且易出血。X线片中双肺内多个结节状影, 三开分布。以往有慢性宫颈炎10年, 13个月前宫颈活检确诊为慢性宫颈炎, 伴有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教师引导学生对病理检查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启发思维, 先考虑宫颈鳞癌, 对慢性宫颈炎至不典型增生再到鳞癌病变过程进行分析, 了解病变过程。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 了解近期相关领域新研究, 拓展学生知识面[5]。

4 小结

病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 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在临床医疗实践中, 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诊断疾病的最可靠方法之一[6]。恰当引入临床病理学病例, 教师通过采用设疑、讨论等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循序渐进传授新知识, 在分析病例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7]。将临床病理学与病理学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重点培养临床思维, 适当穿插相关领域知识 (如病理制片等技术) , 扩展学生视野, 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雷雨广.高职高专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19) :97-98.

[2]于莉娜, 廖文婷, 张庆玲, 等.优化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 2013, 15 (3) :254-255, 258.

[3]邹琼, 谷永红, 粟占三, 等.加强医学研究生临床病理学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4, 16 (8) :771-773.

[4]史敏.浅析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才智, 2014, 23 (7) :28-29.

[5]刘向祎, 鲁辛辛, 周宇, 等.临床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的现状和改革初步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17) :2174-2175.

[6]陈杰, 李甘地.病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7]何俊, 刘遇红, 龙璇.病理学在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尝试[J].现代养生, 2011 (1) :40-42.

病理实验教学论文 篇2

姓名 实验日期 月 日 班级 序号 成绩

周次 星期(上午、下午、晚上)指导教师

实验名称

切片编号: 观察倍数: 10×10 镜下分析:

病理诊断:

教师:

****年**月**日 篇二:病理实验报告四

病理学实验四 篇三:病理学实验报告一

病理学实验一 篇四:病理实验报告三

病理学实验三 篇五:病理实验报告

病理综合实验报告

专业:动物医学 班级:08级4班 姓名: 学号:

一、实验目的掌握兔和鸭的解剖方法,观察准确描述病变,根据病变能推断出可能的病,知道治疗此病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每种病都有一些特定的病理变化,在掌握不同病不同的病变时,可根据临床解剖,观察病变反推病,确定治疗方案,但是要注意病情轻重时不同表象。

三、实验材料

兔 鸭 手术刀 手术剪 消毒水 一次性手套 解剖盘

四、实验步骤1、2、3、取兔和鸭,处死。鸭喉部入刀放血,兔断颈锥处死。消毒水湿润兔和鸭,观察外观状态。

解剖步骤。十字剪开关节→从腹中线剪开皮肤,剥开皮,观察皮下、肌肉病变→手术刀划开肌肉观察内脏器官的病变→剪开食管和气管→用手术钳剪开头骨,观察。结束清理干净。

4、五、实验结果

六、实验分析

七、注意事项

1、处死时要准确快速,避免出现一些反应,造成误诊

病理实验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病理学 病理生理学 交叉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040-01

作为基础医学的重要主干课程,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都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及其临床表现和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的科学,从而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的规律,为疾病预防提供理论支撑。其中病理学主要是形态学研究,病理生理学主要是机制研究。由研究对象可以看出,病理生理学是在病理学的理论基础地位和现实研究需求的双重条件下催生的一门学科。机制研究离不开形态学,一味的研究形态可丧失研究的本意。因此,我们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中,构思并尝试了一种“交叉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改变以往一前一后分别讲授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安排,将两门课中的相关章节放在一起交叉讲授;另一方面在讲授基础学科的同时,穿插实验科目,更好的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校2010级针灸推拿班本科学生共30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18人。该班学生已修完的医学基础课程有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生理学等。

1.2 方法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交叉学习模式,秉持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同步开展、相映成趣的构思,即先由两位老师分别完成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总论部分教学,然后在各论学习中,由病理和病生两位老师交叉教学,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章节纳入改革课程。例如,在呼吸系统章节,先依次完成病理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癌等理论部分及病理生理学的呼吸衰竭理论部分,然后,安排病理学实验及呼吸衰竭的病生实验。在各系统的学习中,设计综合性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课堂上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调动积极性,课程完成后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

2 结果

该交叉学习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实验课效果。让原本从头讲到尾的理论课由于实验课的穿插授课而变得生动活跃。学生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交叉学习中,横向思维模式得以建立,为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另外,根据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可该教学模式,并且希望该模式能长期持续下去。

3 讨论

3.1 传统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独立式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学院校课堂教学是每门课程教师将特定疾病的生理、病理、临床表现、鉴别诊治等方面依次讲授,对学生进行纵向思维培养;病理学课程和病理生理学课程亦是如此。但是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这门课程中,仍旧把两门学科完全分开一先一后分别讲授,就违背了开设这堂课的原本意义。

(2)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均为桥梁学科,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规律,前者注重形态学而后者注重机制与机理,因此笼统的把两门学科完全分开一先一后分别讲授是不科学的。

(3)实验教学均安排在各自理论课完结之后,中间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对理论课内容容易遗忘。实验课内容也安排不合理,各学科独立完成各自的实验部分,在实验内容上彼此没有注重联系。

3.2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交叉式教学模式的改革理念及思路

先由两位老师分别完成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总论部分教学,然后在各论学习中,由病理和病生两位老师交叉教学,每一系统理论教学完成后,安排该系统病理学实验及病生实验。这种交叉学习模式,让学生在纵向学习的同时,建立了横向学习思维模式,对每一个系统疾病无论在疾病机制、机理方面,形态学方面都能深入的了解,广泛的掌握理论知识及培养实验动手能力。把学生从学习正常人体的有关知识,逐渐引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

3.3 病理学与病理学交叉式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实验课效果。

教学改革的课程安排是在完成每一个章节理论学习后,就安排一次本章节的实验课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热情。其次,实验课时,可以把学生分组,一般是由5~6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无论是病理学实验还是病理生理学实验,都以学习小组为一个单位,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讨论问题,交流心得,分工协作,使原本比较枯燥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有趣,参与性强,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2)在医学基础学科的学习中,培养学生横向思维模式。

目前,医学院校课堂教学是每门课程教师将特定疾病的生理、病理、临床表现、鉴别诊治等方面依次讲授,对学生进行纵向思维培养;病理学课程和病理生理学课程亦是如此。教学改革的课程安排是采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交叉学习模式,使学生把同一个系统疾病的机制、机理及形态学知识学深,学透,从而在这两门学科之间建立横向思维模式,为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3)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不但自己学科知识量要大,而且要不断地补充前沿学科知识,这样才能驾驭课堂教学,控制教学局面,拓展课堂教学的知识外延,通过师生良性互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1]。

4 结论

从这次创新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来看,总体是好的,但是教改工作还是反映出种种不足。这次试验对象为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因此在内容的设计上,要考虑到该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后采取交叉教学模式授课时,更多的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来增减、确立重点授课内容。

另外,交叉式教学的核心观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更好的发挥其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是否高涨。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教学的顺利发展,才能真正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2]。作为教育工作者,该课程教改实施虽然已完成,但要总结的经验与教训很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只有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才能培养造就更多的创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光蓉,凡瞿明,何兰,等.互动式教学在临床免疫与检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22):19-20.

病理实验教学论文 篇4

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 要求我们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病理学实验课的目的, 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大体标本肉眼观察和病理组织切片的光镜观察来了解人体各系统主要病变的病变特点及诊断要点, 使理论课上所讲授的内容通过实验课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现阶段临床的病理检验, 除大体与镜下外, 还涉及很多超微结构, 因此掌握超微病理结构, 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病例分析。所以将超微病理学引入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十分必要。本人就此方面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与同行探讨。

1 转变病理实验教学的理念

对过去单科教学理念的转变, 主要向复合型教学的模式发展, 病理学不仅是在免疫学、组织学、生物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 而且还吸取了与致病有关的病毒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的丰富成果, 它是一门集研究探讨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及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功能变化、转归的学科。病理学的发展是离不开显微镜的, 光学显微镜在病理学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然而随着20世纪30年代中电子显微镜的问世, 病理学逐渐由组织细胞水平, 向亚细胞水平推进, 进一步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形成了超微结构病理学。超微结构病理学在临床诊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以前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中, 仅仅以传授基础知识, 分析病理结果为主, 其中很多知识同临床相脱节。而实际上超微病理学在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方面,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肾脏疾病、肌肉组织疾病、血液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良恶性诊断等方面, 其作用尤为明显。因此, 现需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更改, 在实验课教学中, 给学生教授更多的知识, 这对学生的将来步入临床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有着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2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仅靠教师的努力和先进的设施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热情。为了培养学生对超微病理学实验课的学习兴趣, 将部分实验课安排到电子显微镜中心进行, 将学生分成小组, 分批分时亲自参与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并且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根据进度、内容的不同, 加入临床实际病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最后选择典型的临床送检切片, 组织学生结合临床病例、观察分析做出准确的诊断。这样多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 动脑思考分析问题, 对于活跃学习气氛,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提高实验课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不断加速的全球化发展, 双语教学已成为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实验课板书和课件中的专业词均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 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用英文标识进行书写, 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 并选出组长, 每节课结束前, 让同学们进行翻译、总结、归纳。这样, 培养了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提高了专业英文水平, 扩大了知识面, 补充了专业英语只是单纯教单词, 却没有相关专业文章的缺漏。双语教学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英文水平。

3 改革考核方式和目标

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能够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 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不仅可以考核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同时对一定比例的课外自学内容也可进行考量;不仅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牢记程度, 还要考察对知识点综合掌握和理解运用的能力。同时, 除学期末考核外, 还应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能力的考察, 例如课堂上是否踊跃, 是否具有自己的主见, 病例讨论是否推理有据、逻辑性强、思维活跃等。

4 加强沟通, 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病理实验课多半开设在大学低年级, 学生初入大学, 好奇心强, 思维比较活跃,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 可以采用现阶段网络上常见的沟通方式, 加强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如让学生扫描老师的微信二维码, 建立QQ的实验讨论群等, 老师将问题、文献以及下节课的预习内容上传供学生下载, 学生可以把平时学习遇到的问题, 及上课时没消化的内容向老师提问。利用网络互动, 灵活性比较大, 加深了教师和学生的接触, 融洽了师生关系, 这也是进一步搞好实验教学的重要条件。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 使教师不仅是良师, 更成为学生的益友。

5 结语

综上, 教师要以严谨的科学作风, 严肃认真的态度, 严格的要求对待实验教学, 教学方式应多样化, 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 不要千篇一律, 面无表情, 尽量把死的标本讲活, 让学生下课后把每个标本、特殊病例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要时时处处关心体谅学生, 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相互促进,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杨剑锋, 彭绍华, 谢平平, 等.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5, 2 (3) :15-24.

[2]刘婷, 孙贺.医学微形态学实验教材的建设对促进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 2011, 6 (9) :83-84.

病理学实验教案 篇5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与组织适应、变性的常见类型及形态变化。

2、掌握坏死的形态变化及其后果。

3、掌握肉芽组织的镜下形态。

大体标本目录:

1、心脏褐色萎缩

2、脑萎缩

3、肾萎缩(肾盂积水)

4、心肌肥大

5、脂肪肝

6、脾凝固性坏死(梗死)

7、肾结核干酪样坏死

8、脑液化性坏死

9、足干性坏疽

10、脾被膜玻璃样变

病理切片目录:

1、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

2、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3、肝细胞脂肪变性

4、细动脉玻璃样变

5、脾被膜玻璃样变

6、肉芽组织

大体标本观察要点:

1.心脏褐色萎缩:心脏体积变小(正常心脏大小相当于本人的右拳),心外膜微皱似增厚,冠状动脉弯曲呈蛇行状。心肌切面呈棕褐色,左心壁稍薄。

2.脑萎缩:大脑标本(蛛网膜及软脑膜已被剥除),两半球对称,脑回变窄,脑沟变深、变宽,尤以额叶为明显。本例脑萎缩系脑动脉硬化所致。

3.肾萎缩(肾盂积水):肾脏体积增大,切面见肾盂及肾盏明显扩张,肾实质 萎缩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多数标本可见肾盂出口处(或输尿管内)有结石嵌顿。试根据标本分析肾皮质属哪种萎缩?其发生机理如何?

4.心肌肥大:心脏体积明显增大,重量增加;切面左心室壁明显增厚(正常1cm左右),乳头肌明显增粗;心腔扩大不明显(向心性)。

5.脂肪肝:标本为肝脏的冠状切面,体积略为增大或正常,边缘较钝,包膜光滑(如标本在新鲜时切制,可见因肝实质肿胀而出现的包膜外翻现象),肝组织呈黄色,有油腻感,质地均匀。

6.脾凝固性坏死(梗死):脾表面坏死区边界清楚,周边出血带为棕黄色;切面见坏死区为三角形或楔形,灰白色,质密而干燥。其立体形状为锥体形,尖端指向脾门,底位于脾的表面。

7.肾结核干酪样坏死:肾脏体积增大;切面:肾实质呈多灶性坏死,坏死物灰白至淡黄色,质松软、脆;坏死物经输尿管排出后继发空洞形成。

8.脑液化性坏死:大脑冠状切面,内囊附近之脑组织发生大片不规则液化、坏死,状似豆渣或破絮样,质软,大部份液化脱失,仅残留疏松之絮网状结构。

9.足干性坏疽:标本为外科截除之肢体,足趾、足背、足底均坏死,皮肤呈黑褐色,坏死区干燥、皮肤皱缩,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

10.脾包膜玻璃样变:脾脏体积增大(由于慢性淤血),部分被膜明显增厚、呈灰白色。切面显示增厚的被膜呈半透明毛玻璃样、质硬(似在局部涂上一层糖衣,俗称“糖衣脾”。

病理切片观察要点:

1.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肝细胞体积增大,胞质透亮、淡染,重度水肿时,细胞膨大如气球,称为气球样变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

2.肾曲管上皮细胞水肿

肾曲管上皮(主要是近曲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变窄,胞质内布满淡伊红色的细颗粒,部分胞质已破溃脱落入曲管腔,细胞核的结构仍清晰。3.肝细胞脂肪变性

肝小叶结构存在,肝细胞胞质内出现多数圆形空泡,其边界清楚(该空泡为脂肪滴在制片过程中被有机溶剂溶去形成。如用冰冻切片,用脂溶性染料染色可使之着色),空泡大小不等。空泡较大时核常被挤至一边。血窦明显受压。上述变化以小叶中央区为甚。4.细动脉玻璃样变

脾细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甚至闭塞。5.脾包膜玻璃样变

增厚的脾包膜系由大量增生的胶原纤维组成,它们互相融合,呈均匀一致的无结构的毛玻璃样结构,其中残存极少量纤维细胞。6.肉芽组织 granulation

肉芽组织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组成。浅表部分毛细血管,方向与表面垂直,组织结构疏松,其中有较多炎症细胞浸润,深部之肉芽组织排列渐趋紧密,细胞及毛细血管腔缩小、数量减少,胶原纤维增多。

实验2 第3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1、掌握淤血所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2、掌握血栓的形态特点,并联系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过程,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3、掌握栓塞和梗死的形态特点、发生发展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4、了解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相互关系。

大体标本目录:

1、肝淤血(槟榔肝)

2、慢性肺淤血(肺褐色硬化)

3、脾淤血

4、心瓣膜赘生物

5、心脏混合血栓

6、脑出血

7、心肌梗死

8、脾贫血性梗死

9、肠出血性梗死

病理切片目录:

1、慢性肝淤血

2、慢性肺淤血

3、混合血栓

4、机化血栓

5、心肌梗死

6、肺出血性梗死

大体标本观察要点:

1、肝淤血(槟榔肝):肝的冠状切面,表面光滑,包膜紧张,肝体积较肿大。切面可见均匀而弥漫分布的紫红色小点(肝小叶的中央区),它的周围呈灰黄色(小叶的边缘区),部分区域的紫红色小点相互融合,形成红黄相间的条索状结构,极似槟榔(一种中药材)的切面,故称肝淤血为槟榔肝。肝静脉扩张。

2、慢性肺淤血(肺褐色硬化):肺的冠状切面,见表面胸膜大致菲薄、透明,并暴露出其下黑色的斑点及铁锈色的斑点(是什么?).肺组织切面呈均匀的淡棕黄色,并有散在的铁锈色斑点,肺组织较坚实(为什么?)。

3、脾淤血:脾脏体积明显增大,包膜增厚,切面见脾组织呈暗红色、灰白色条纹(即脾小梁)增多,并可见散在的铁锈色细小颗粒,脾小体不易看到

4、心瓣膜赘生物:二尖瓣(或主动脉瓣、三尖瓣)上见单行排列、直径1~2mm大小的灰白色疣状赘生物,附着牢固,不易脱落。赘生物所在之瓣膜可正常或有不同类型的病变(赘生物的本质是什么?)

5、心脏混合血栓:血栓位于左心房内,表面干燥、粗糙、无光泽,易碎,灰白中夹杂少数暗红色区

6、脑出血:大脑冠状切面近内囊区可见暗红色区(固定后呈灰黑色)出血区,质软、脆;可破入侧脑室。(多由何种疾病引起?)

7、心肌梗死:左心室前壁可见灰白、灰黄色病灶,质较硬、干燥、无光泽;梗死灶不规则,呈地图状。试问产生的原因及后果?

8、脾贫血性梗死:脾的切面,包膜下可见一个或多个灰白色楔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尖端指向脾门,质致密,变灶四周围以出血带。其余部位的脾组织呈现淤血性变化。

9、肠出血性梗死:小肠一段。病变处肠壁肿胀、增厚,呈暗红或黑褐色,浆膜面干燥而粗糙,有少量纤维蛋白渗出。粘膜皱襞肿胀、无光泽,部分区域粘膜表层已脱落,部分粘膜皱襞间有灰白色物覆盖。病变区与正常肠组织有明显的分界。

病理切片观察要点:

1、肝淤血 congestion of the liver

肝小叶结构尚存,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肝血窦扩张,充满红细胞,肝细胞索因受压而变细,甚至消失。有的肝小叶中央之淤血区扩展而与附近小叶的淤血区互相连接。小叶周围区域的肝细胞索完整,肝细胞有些正常,有些脂肪变,血窦不扩大。

2、慢性肺淤血 chronic pulmonary congestion of the lung 肺泡壁增厚,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部分肺泡腔内含心衰细胞或含铁血黄素;部分肺泡腔内有淡红色水肿液;部分肺泡壁内可见红染的胶原纤维束(硬化)。

3、混合血栓 mixed thrombus

低倍镜下见伊红色小梁状条纹和浅红色区相交织。伊红色小梁由许多已崩解而凝集成颗粒状的血小板所组成,其边缘处有许多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血小板小梁之间的浅红色部分为纤维蛋白构成的细网状结构,其中网罗着许多红细胞。

4、机化血栓 organized thrombus

低倍镜下见血管的腔已消失,为淡伊红色富于毛细血管的结缔组织所替代(机化)。高倍镜下见管腔中的结缔组织中有大小不一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部分区域尚有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形腔隙,有的表面已有血管内皮细胞覆盖。腔内可见红细胞(再通)。部分切片尚可见小部分未机化的血栓残存。

5、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 梗死灶由肉芽组织取代,并形成瘢痕组织,可见炎细胞浸润。

6、肺出血性梗死 hemorrhagic infarct of the lung

肉眼观察,切片中一部分组织疏松呈紫红色,另一部分组织致密呈暗红色(梗死区),紫红色区内,肺泡结构清楚、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内有许多红、白细胞及纤维蛋白。在暗红色梗死区内见肺泡结构不清,肺泡上皮细胞核消失,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轮廓,部分血管尚保存。所有的肺泡腔全为血细胞所充满。在梗死区边缘可见多量白细胞呈不规则分布,其中多数为中性粒细胞和一些淋巴细胞。

实验3 第4章 炎症

目的要求:

1、掌握急性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各类炎症的形态特点

2、掌握各种炎症细胞的镜下特点。

大体标本目录:

1、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绒毛心)

2、支气管假膜

3、肠管假膜

4、流行性出血性(肾)

5、蜂窝织性阑尾炎

6、肝脓肿

7、鼻炎性息肉

8、肠黏膜炎性息肉

9、宫颈炎性息肉

10、慢性扁桃体炎

11、肺炎性假瘤

病理切片目录:

1、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2、纤维素性心外膜炎

3、宫颈炎性息肉

大体标本观察指导:

1、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绒毛心):心包壁层已被剪去,心外膜(脏层)表面粗糙,覆以一层灰黄色渗出物,呈破絮状或条索状,分布大致均匀,似毛巾的表面。

2、支气管假膜:与气管、支气管剥离,呈灰白色

3、肠管假膜:从肠管剥离的灰白色、污秽的膜样物,由纤维素性渗出物、坏死的黏膜上皮和细菌等凝固形成。

4、出血性炎(流行性出血热——肾):肾体积增大,髓质呈暗红色,髓放线条纹消失;皮质因贫血呈苍白色,皮、髓质对照分明;肾盂黏膜有不同程度出血,严重者波及整个肾盏。

5、蜂窝织性阑尾炎:阑尾增粗(为什么?),浆膜面失去光泽,附着灰白或淡黄色脓苔,粗糙、污秽,小静脉因显著淤血而清晰可见。横断面上:管壁增厚,管腔扩张或狭小,腔内含黄白色脓液或被粪石堵塞。

6、肝脓肿:在肝的切面可见一较大脓腔,近于圆形,腔内脓液在制作标本时流失;脓肿壁为较厚的灰白色纤维结缔组织。另见多个早期小脓肿。

7、鼻炎性息肉:标本取自于鼻腔,椭圆形,灰白色,表面光滑,略呈半透明状,质地细嫩,软、脆,似鲜荔枝样。

8、肠黏膜炎性息肉:肠黏膜多发性息肉,突出于黏膜表面

9、宫颈炎性息肉 :宫颈管内见突出于表面的增生性肿物,根部带蒂。

10、肺炎性假瘤:肺组织切面见灰白色肿物,分界清楚,由炎性增生所致,并非真性肿瘤。病理切片观察要点:

1、蜂窝织性阑尾炎 phlegmonous appendicitis

此为阑尾的横切面,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充血,结构疏松,有大量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分布弥漫。腔内积有纤维蛋白性脓性渗出物,部分区域粘膜上皮坏死脱落,粘膜下部分区域结构疏松明显,可见伊红均质的水肿液积集,浆膜表面附有少量纤维蛋白及脓细胞。

2、纤维素性心外膜炎

心外膜(有脂肪组织和血管)被纤维素及炎性渗出物取代;纤维素为红染的细网状或片状物质。

3.炎性息肉(宫颈或鼻)inflammatory polyp

肉眼见组织呈瓜子形,较窄的一端有蒂。镜下除蒂部外,组织四周均有被覆上皮覆盖(鳞状或柱状,后者部分区域有增生),间质较疏松(为什么?),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有较多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以及少量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尤其以顶端为明显。蒂部组织较致密,有较大血管。

思考题:

1.根据标本和切片所见,如何从病理形态上诊断炎症病变。

2.分别从病变的形态和后果比较:

(1)浆膜的纤维蛋白性炎及粘膜的纤维蛋白性炎;

(2)脓肿及蜂窝织炎;

(3)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

实验4 第5章 肿瘤

目的要求:

1、熟悉肿瘤的一般形态特点、生长方式和转移途经。

2、掌握肿瘤的组织结构、异型性及良、恶性肿瘤的主要形态学区别。

3、掌握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

4、熟悉常见肿瘤的一般形态特点、生长方式。

5、掌握癌与肉瘤的主要形态学区别。

6、熟悉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的形态特征。

大体标本目录:

1、皮肤乳头状瘤(乳头状)

2、阴茎鳞形细胞癌(菜花状)

3、结肠多发性腺瘤(息肉状)

4、手指黄色纤维瘤(蕈状)

5、脂 肪 瘤(分叶状)

6、甲状腺腺瘤(结节状)

7、胃癌、大肠癌(溃疡状)

8、子宫平滑肌瘤(球形)

9、肺转移性癌(血道转移)

10、肝转移性胃癌(血道转移)

11、纤维瘤

12、海绵状血管瘤

13、纤维肉瘤

14、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15、脂肪肉瘤

16、骨肉瘤

17、畸胎瘤

病理切片目录:

1、肿瘤细胞异型性(横纹肌肉瘤)

2、淋巴结转移癌

3、大肠腺瘤 33#

4、大肠腺癌 34#

5、皮肤高分化鳞癌

大体标本观察要点:

1、皮肤乳头状瘤:肿瘤突出于皮肤表面,呈外生乳头状生长,无浸润现象。

2、阴茎鳞形细胞癌:阴茎头部被灰红色菜花状肿块取代,切面见肿瘤呈乳头状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有的标本可见肿瘤侵及、破坏尿道及海绵体。

3、息肉状肠腺瘤:肿瘤位于肠黏膜面,向肠腔内呈外生性生长,形成息肉状或乳头状突起,根部有蒂与黏膜相连,无浸润现象。呈乳头或绒毛状者易癌变。

4、手指黄色纤维瘤:肿瘤位于手指背面,外生性生长,呈蕈状,无浸润现象。

5、脂肪瘤:肿瘤呈扁圆形或分叶状,膨胀性生长,包膜完整,黄色,质地柔软有油腻感(似正常脂肪组织);切面见瘤组织内有纤细之纤维组织间隔。

6、甲状腺腺瘤:肿瘤呈球形或结节状,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呈膨胀性生长,切面呈灰白色,实性,质地均匀,常并发出血、囊性变。

7、胃癌、大肠癌(溃疡状):胃(肠)黏膜面有一大溃疡(直径常>2cm);溃疡外形不规则或呈皿状、火山口状;边缘隆起,底部凹凸不平,有出血及坏死。

8、子宫平滑肌瘤(球形):标本可见正常子宫结构,在子宫肌壁间、黏膜下或浆膜下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球形结节,境界清楚,质韧;切面灰白色,可见旋涡状或编织状条纹,肿瘤无包膜,周围正常平滑肌组织可呈受压状改变。平滑肌瘤可伴有黏液变性或红色变性等。

9、肺转移性癌(血道转移):肺表面及切面有多个散在分布的球形肿瘤结节,分界清楚,但无包膜形成。

10、肝转移性胃癌(血道转移):肝脏切面见多个球形结节,分界清楚。肿瘤中央可有坏死出血,靠近包膜之肿瘤结节中央可见“癌脐”。

11、纤维瘤:肿瘤呈球形或结节状,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切面呈灰白色,可见编织状的条纹,质地硬韧。

12、海绵状血管瘤:肿瘤呈紫红色(固定标本为暗褐色),不规则,边界不清,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质地软。切面见大小不等的薄壁血管腔隙,内含血液(血凝块),其间有薄的间隔,状似海绵。

13、纤维肉瘤:肿瘤呈结节状,可有假包膜;切面呈灰白色或棕黄色,质韧,也可呈鱼肉状,质地柔软,常可继发出血、坏死。

14、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肿瘤多呈结节状,无包膜,切面灰白或灰黄色,鱼肉状。

15、脂肪肉瘤:肿瘤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可有薄层不完整包膜;分化较好者切面呈黄色,似脂肪组织;分化较差者可呈黏液样或鱼肉样改变;生长于腹膜后时肿瘤体积较大。

16、骨肉瘤:骨骺端呈梭形膨大,骨髓腔及骨骺端有广泛的灰白色肿瘤组织,骨髓腔破坏或消失而代之以瘤组织。肿瘤侵犯破坏骨皮质,骨外膜被掀起并形成新生骨,可见肿瘤上下两端的骨皮质和掀起的骨外膜之间形成三角形隆起。新生骨内有许多新生骨小梁和小血管与骨表面垂直呈放射状;骨肉瘤组织中肿瘤性骨质杂以黄白色,质坚硬。

17、畸胎瘤:是来源于性腺或胚胎残基中潜在生殖细胞的肿瘤,往往含有二个或二个以上胚层的多种瘤组织成分。常见于卵巢和睾丸,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切面多呈单房囊状,囊壁上常有一结节状隆起,结节内有多种瘤组织成分。囊内有皮脂、毛发、骨、软骨、黏液、浆液、牙齿等。可分为良性、恶性,良性者多为囊性,各种组织基本分化成熟,故称为成熟性囊性畸胎瘤,恶性者多为实性,含分化不成熟的胚胎样组织,又称为未成熟实性畸胎瘤。

病理切片观察要点:

1、恶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横纹肌肉瘤)30# 瘤细胞大小不一,可见较多的瘤巨细胞(单核或多核);形状不一致,畸形怪状;胞质嗜碱性增强;瘤细胞核:1)大,大小不一,可出现巨核;2)数目不一,单核、双核或多核;3)形状不一,出现畸形怪状;4)染色不一,核染色深,深浅不一,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分布不均,常堆积于核膜下,使核膜增厚;5)核分裂像增多,病理性核分裂常见,常呈不对称性、多极性及顿挫性。(核分裂的标志:染色质浓集,着色更深;核膜消失,边缘不光滑)核/浆比例增大。

2、淋巴结转移性癌 39#(1)大部分正常淋巴结结构破坏,代之大量肿瘤组织;(2)肿瘤细胞呈片状、条索状(癌巢),其间有纤维间质;(3)癌细胞有明显异型性。

(4)部分癌巢中央有坏死,呈一片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

3、大肠腺瘤 33#(1)肿瘤的实质为大小、形状不一的增生腺体,排列不规则,腺体间为纤维血管组织(肿瘤间质),其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

(2)瘤细胞似正常细胞或稍大,无恶性特征:1)腺上皮细胞基本上是单层排列;2)有很多黏液分泌细胞,核位于基底部,胞浆上方有黏液分泌空泡,呈杯状,似正常杯状细胞;(3)核/浆比例基本正常;

(4)核和整个瘤细胞的排列整齐,核分裂像少。

4、大肠腺癌 34#(1)癌细胞排列成腺体状(每个腺体均为一个癌巢),但腺体(癌巢)染色深,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癌组织浸润到黏膜下层和肌层。(2)癌细胞排列成多层,异型性明显;(3)核排列方向紊乱(极性消失),不一定在基底部;(4)核大,深染,核/浆比例增大;(5)核分裂增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6)无杯状细胞。

5、皮肤高分化鳞癌

见大小形状不一的癌巢(肿瘤实质),边界清楚,癌巢之间为纤维结缔组织及血管(肿瘤间质),有淋巴细胞浸润;癌巢由分化较好的似鳞状细胞的癌细胞构成,癌细胞层次分明,最外周细胞类似基底细胞,其内主要细胞成分是棘层细胞,有的可见细胞间桥,癌巢中央棘层细胞逐渐变薄、变梭,细胞成熟并产生角化物,形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角化珠,其内可见紫兰色钙盐沉积。

思考题:

1、如何从形态上区别肿瘤的良恶性?

2、体表的肿瘤如何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以初步确定它是良性还是恶性?

3、良性和恶性肿瘤对机体危害各有什么不同?

4、什么叫肿瘤转移?常见肿瘤转移的方式有哪些?

5、转移性肿瘤与原发性肿瘤形态上有何异同?

6、认识肿瘤转移的规律有什么实践意义?

实验5 第14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风湿性心脏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发生发展及其后果。

2、掌握高血压病的主要脏器的病理改变、后果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3、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在不同脏器所引起的后果及其与高血压病的关系。

大体标本目录:

1、二尖瓣狭窄

2、主动脉粥样硬化

3、脑动脉粥样硬化

4、高血压性心脏病

5、原发性固缩肾

6、高血压脑出血

病理切片目录:

1、主动脉粥样硬化

2、风湿性心肌炎

3、原发性高血压肾

大体标本观察要点:

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瓣膜增厚、变硬、变形,无弹性;有的标本二尖瓣相互粘连,二尖瓣口缩小呈鱼口状或裂隙状,而左心房明显扩大,左心室萎缩。

2、主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内膜见散在分布的黄色斑点或长短不一的条纹,平坦或微隆起;有的标本内膜上见散在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蜡滴状突起的斑块(纤维斑块);有时内膜上散在大小不等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切面见斑块表面覆以纤维帽,深层有多量黄色粥糜样物(粥样斑块),粥样斑块常继发斑块内出血、破裂形成粥瘤样溃疡或有钙盐沉着。

3、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和Willis环呈大小、粗细不等,管壁增厚变硬,透过外膜隐约可见管壁内散在分布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粥样斑块,动脉外观呈节段性或串珠状变化。

4、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左心室肌壁明显增厚达2cm,乳头肌和肉柱增粗变圆,但心腔不扩大,称向心性肥大;(如左心腔明显扩张,左心室肌壁明显变薄,乳头肌和肉柱变细,称为离心性肥大)。

5、原发性固缩肾:肾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约50g~100g,(正常120g~140g),质地变硬,表面见均匀弥漫的细颗粒状突起;切面皮质变薄,≤2mm(正常3mm~5mm),皮髓质交界处的肾小动脉壁增厚变硬,呈鱼口状哆开。

6、高血压脑出血:脑内囊处(为什么此处易出血?)见一出血病灶呈暗红色或灰褐色(固定后呈黑色),血液可破入侧脑室

病理切片观察要点: 1. 主动脉粥样硬化 41# 内膜凸起部分为增厚的内膜。呈纤维组织增生、玻变(即纤维帽);纤维帽的深部见大量粉红染的无定形的脂质和坏死物,其中有较多呈针状空隙的胆固醇结晶(粥样病灶);底部及周边部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中膜萎缩。2. 风湿性心肌炎 40# 心肌间质内血管附近可见成堆细胞构成的梭形病灶,即风湿小体或阿少夫小体(Aschoff body);风湿小体中央可见少量红染无结构、呈碎片状的纤维素样坏死物,附近有成团的风湿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风湿细胞大,核大,核膜清晰,染色质集中于中央,横切面呈枭眼状或纵切面呈毛虫状。风湿细胞可为单核或多核。3. 原发性高血压肾 43# 一部分肾小球萎缩、纤维化和玻璃样变。其相应的肾小管萎缩、消失,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一部分肾小球代偿性肥大,肾小管代偿性扩张;入球动脉玻璃样变及肌型小动脉硬化;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

实验6 第15章 呼吸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大、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点,熟悉其临床病理联系,并了解两种肺炎的异同。

2、掌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变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熟悉临床病理联系。

3、熟悉硅肺、肺癌、鼻咽癌的病变特点。大体标本目录:

1、大叶性肺炎

2、小叶性肺炎

3、肺气肿

4、支气管扩张

5、中央型肺癌

6、周围型肺癌

病理切片目录:

1、大叶性肺炎(灰肝期)

2、小叶性肺炎

3、硅肺

4、肺癌

5、肺气肿

6、鼻咽癌

大体标本观察要点:

1、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病变肺叶肿大,灰白色,质实如肝,切面实性、灰白、干燥、颗粒状,表面黏附有灰白色渗出物。

2、小叶性肺炎:肺切面散在灰黄色实变病灶,边界不清,似“梅花”斑状,以下叶背侧多见;病灶大小不等,直径多在1.0cm左右(相当于肺小叶范围);病灶中央常见一至两个扩张的细支气管断面。

3、肺气肿:气肿肺呈弥漫性膨大,边缘钝圆,色苍白,比重变轻;肺组织柔软而弹性差,压痕不易消退;切面呈蜂窝状,部分可见直径超过1cm的大泡(大泡性肺气肿)。

4、支气管扩张症:肺切面可见部分支气管呈圆柱或囊状扩张,延伸至肺膜下;扩张的支气管壁增厚、灰白色,管腔可见脓性分泌物。

5、中央型肺癌:肺门部可见一灰白色肿块,与主(叶)支气管关系密切,形状不规则,支气管壁被癌组织侵犯破坏,肿瘤与肺组织分界不清;切面 灰白色、干燥、质脆。

6、周围型肺癌:肺叶周边部近胸膜处见单个结节或球形肿块,与支气管的关系不明显,肿瘤直径2cm~8cm,灰白色,边界较清楚,无包膜。

病理切片观察要点:

1、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

低倍镜:肺组织结构存在,肺泡腔内见炎性渗出物;肺泡壁变窄,其内毛细血管受压,呈贫血状态。高倍镜:肺泡腔内渗出物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红染细网状的纤维蛋白,有的纤维蛋白通过肺泡间孔相连;部分肺泡腔内纤维蛋白溶解,中性粒细胞变性,有单核细胞渗出;肺泡腔内渗出物较多者,肺泡壁变窄,其内毛细血管受压,呈贫血状态,而渗出物少或溶解者,肺泡壁毛细血管明显,并见扩张。2.小叶性肺炎

低倍镜:肺组织内可见弥漫散在的灶性病变,病灶间肺泡腔代偿性扩张;病变中心细支气管腔内有炎性渗出物,管壁充血,炎细胞浸润,其周围肺泡腔内可见炎性水肿和渗出物。高倍镜:病变细支气管壁的纤毛柱状上皮脱落,管腔内、管壁及周围肺泡腔内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少量纤维蛋白及个别单核细胞;部分病灶已超过细支气管所属小叶范围;病灶间肺泡腔扩张,有多少不等的浆液和中性粒细胞渗出,肺泡壁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充血。3.硅肺

低倍镜:肺组织中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红染的圆形病灶,大部分间质已纤维化,有较多棕黑色的碳末沉着。

高倍镜:圆形病灶为硅结节。主要由呈同心圆状或旋涡状排列的、红染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组成;似“洋葱皮”样结构;间质纤维化明显。4.肺癌

鳞癌:肺组织内可见许多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癌巢,部分癌巢中央有大片坏死;癌细胞有明显异型性,癌细胞间可见少量细胞间桥,部分癌巢内有少量角化物;间质有出血、炎细胞浸润。

小细胞癌(燕麦细胞癌):癌细胞呈短梭形或淋巴细胞样,胞质少,核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深染,有的癌细胞一端稍尖,形如燕麦。5.肺气肿

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均膨胀扩大;肺泡间隔变窄,部分间隔断裂,扩张的肺泡互相融合成较大囊腔;肺泡壁毛细血管数量明显减少,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可见慢性炎细胞浸润。

6.鼻咽癌(泡状核细胞癌)

肿瘤呈巢状,大部分细胞大,胞质较多,染色淡,核大而圆或椭圆形,呈泡状,核仁明显。少数细胞较小,染色深,或呈梭形。间质内纤维组织丰富。癌巢及间质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此型过去称淋巴上皮癌)。

实验7

第16章 消化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溃疡病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结局及合并症。

2、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特点;熟悉各类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3、掌握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4、熟悉原发性肝癌、食管癌、胃癌及大肠癌的肉眼形态,了解其组织学类型。

5、了解克隆病的病理变化。

大体标本目录:

1、胃溃疡

2、门脉性肝硬化

3、食管癌

4、胃癌

5、大肠癌

6、原发性肝癌

病理切片目录:

1、胃溃疡

2、门脉性肝硬化

3、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

4、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5、肝细胞性肝癌

6、克隆病

大体标本观察要点:

1、胃溃疡:胃小弯近幽门处黏膜面有一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病灶,直径在2cm以内。溃疡边缘整齐,状如刀切。溃疡较深,底部平坦而干净。周围黏膜皱襞自溃疡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

2、门脉性肝硬化:肝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表面及切面呈小结节状,结节大小比较一致,直径<0.5cm,最大不超过 1.0cm,呈灰白色;结节周围有灰白色纤维组织包绕,纤维间隔较窄,宽窄比较一致。

3、食管癌:(1)髓质型:食管壁均匀增厚,管腔变窄;切面癌组织呈灰白色,质地较软似脑髓,表面可有浅表溃疡形成。

(2)蕈伞型:肿瘤为卵圆型扁平肿块,如蘑菇状突入食管腔。

(3)溃疡型:肿瘤溃疡形成,溃疡外形不整,边缘隆起,底部凹凸不平,深达肌层。(4)缩窄型:癌组织沿食管壁内浸润生长,常累及食管全周,形成明显的环形狭窄,黏膜皱襞消失;食管壁增厚变硬,癌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4、胃癌:(1)息肉型:癌组织向黏膜表面呈息肉状突入胃腔内,癌组织呈灰白色,质脆。(2)溃疡型:胃黏膜面有一大溃疡)直径常>2cm);溃疡外形不规则或呈皿状、火山口状;边缘隆起,底部凹凸不平,有出血及坏死。

(3)浸润型:癌组织向胃壁内局限或弥漫浸润性生长,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分界;胃壁增厚变硬,当弥漫浸润时,胃腔变小,黏膜皱襞大部分消失,胃壁增厚变硬,胃的形状似皮革袋状,称“革囊胃”。

5、大肠癌:(1)隆起型:肿瘤向肠腔内突出,呈菜花状或息肉状,灰白,质脆,可有出血坏死。

(2)溃疡型:肿块表面有明显溃疡形成,外观似火山口状,中央有坏死;边缘呈围堤状隆起,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3)侵袭型: 癌组织向肠壁弥漫浸润性生长,常累及肠管全周,使局部增厚;肿瘤伴纤维组织增生,使肠管周径缩小,形成环状狭窄。

(4)胶样型: 癌组织沿肠壁浸润性生长,并向肠腔内突出;肿瘤外观及切面呈灰白、半透明、胶冻状。

6、原发性肝癌:(1)巨块型:肿瘤为一圆形实体肿块;瘤组织质软、脆,常有出血坏死;瘤体周边常有多个散在的小的卫星状瘤结节。

(2)多结节型:瘤结节多个散在。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有的可融合成较大的瘤结节;被膜下的瘤结节向表面隆起,有时可见出血。

(3)弥漫型:癌组织在肝内弥漫性生长,无明显结节形成,常伴有肝硬化。

病理切片观察要点:

1、胃溃疡切片中央有一漏斗形缺损即为溃疡,两侧为正常胃组织;溃疡底部从上至下由四层结构组成:

(1)炎性渗出层:主要由纤维素网及中性粒细胞组成;(2)坏死层:为深红色、颗粒状无结构的坏死物质;

(3)肉芽组织层:为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其间有不等量的炎细胞浸润;

(4)疤痕层:为大量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可发生玻璃样变性,其内可见小动脉壁内膜增厚,管腔变窄。

2、门脉性肝硬化

(1)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小叶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即假小叶);

(2)假小叶内肝细胞索排列紊乱,有肝细胞再生(肝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略呈嗜碱性,核大,深染,可有双核);部分肝细胞有脂肪变性;

(3)假小叶内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中央静脉;(4)部分假小叶内可见门管区结构;(5)假小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包绕(纤维间隔); 纤维间隔内见小胆管增生,炎细胞浸润。

3、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

肝细胞广泛变性,以胞质疏松化和气球样变为主(为何种变性?);坏死轻微,肝小叶内可见散在的点状坏死;部分肝细胞有嗜酸性变,有时可见嗜酸性小体。门管区及肝小叶内点状坏死处可见炎细胞浸润。

点状坏死区中性粒细胞浸润 点状坏死区中性粒细胞浸润。

4、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肝细胞广泛坏死,结构破坏消失,残留肝小叶的轮廓支架及少许零星的肝细胞和小胆管(汇管区附近)。坏死区内有多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并可见吞噬细胞碎片和脂褐素的吞噬细胞。汇管区有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5.肝细胞性肝癌

癌细胞呈多边形,胞质丰富,着色红(若分化差可呈嗜碱性),核圆形,大小不等,染色深,核仁明显可见,有时形成瘤巨细胞,核分裂相可见。癌细胞排列成索状或片状,结构紊乱,癌细胞索之间为丰富的血窦,纤维间质少,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与出血。癌肿边缘的肝组织受压萎缩,伴少量纤维组织增生。肿瘤组织以外的肝组织有肝硬化改变。

实验8 第17章 泌尿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各型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熟悉其临床病理联系。

3、了解肾细胞癌、膀胱癌的病变特点及组织学类型。

大体标本目录:

1、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2、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3、慢性肾盂肾炎

4、肾细胞癌

5、膀胱移行细胞癌

6、肾母细胞瘤

病理切片目录:

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3、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4、慢性肾盂肾炎

5、肾透明细胞癌

6、膀胱移行细胞癌

大体标本观察要点:

1、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肾弥漫性增大,颜色苍白(为什么?),切面皮质增厚,纹理模糊。

2、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细颗粒肾):肾体积明显缩小,质地坚实,表面高低不平,呈颗粒状。切面见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条纹模糊,个别小动脉口哆开,管壁增厚,肾盂周围的脂肪组织增多。

3、慢性肾盂肾炎:表面:凹凸不平,有不规则的凹陷性瘢痕;肾体积缩小、质地变硬、重量减轻;切面:可见皮髓界限较模糊、肾乳头萎缩,肾盂肾盏因瘢痕收缩而变形,肾盂黏膜增厚、粗糙。

4、肾细胞癌:肿瘤位于肾的一极,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约3cm-15cm;切面:分界清楚有假包膜,呈红、黄、灰、白等相间的多色性改变(因出血、坏死、钙化)。

5、肾母细胞瘤:通常为单侧,约5%-10%为双侧,肿瘤多呈巨大球形,有时占据大部分腹腔,肿瘤界限清楚,压迫周围肾组织可形成假包膜。切面:质地不一和颜色多样化(本瘤特点)。部分呈灰白色,质硬;部分呈黏液样,质软;部分呈鱼肉状,似肉瘤;部分可见透明软骨样组织并常有钙化、大片出血和液化性坏死区;有时形成囊腔。有时肿瘤穿破肾脏被膜而侵犯肾周围组织。

6、膀胱移行细胞癌:位于膀胱侧壁或三角区,分化好者,体积较小,乳头明显,有的呈息肉状、有蒂;分化差者,体积大,呈菜花、溃疡或斑块状,宽基无蒂,有出血、坏死或继发感染。

病理切片观察要点:

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70# 肾小球:病变广泛,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系膜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不同程度增生(这两种细胞光镜下不易区别),伴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毛细血管管腔狭小甚至闭塞,肾球囊变窄;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有细胞水肿,管腔内可见蛋白管型、细胞管型; 间质血管高度扩张充血、水肿及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2、慢性硬化肾小球肾炎 71#(1)部分肾小球不同程度纤维化,最终变为红染、均质、无结构的玻璃样小体,相应的肾小管萎缩以至消失,萎缩区域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取代,入球小动脉玻变、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另一部分肾小球代偿性肥大,相应肾小管不同程度扩张,其中可见较多红染、均质的蛋白管型;

(2)肾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3)间质小血管壁增厚、玻璃样变性、纤维化呈洋葱皮样,管腔变窄。

3、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72#(1)大部分肾小球囊内可见新月体或环状体,由增生的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形成,其内含有渗出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等成分;细胞性新月体可最终转变为纤维性新月体;

(2)部分肾小球毛细血管丛与增生的“新月体”互相黏连,毛细血管丛可萎缩、纤维化、玻璃样变;肾球囊闭塞;

(3)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内可见管型;

(4)肾间质内血管扩张、充血,灶性炎细胞浸润。

4、慢性肾盂肾炎 73#(1)肾盂黏膜增厚,细胞层次增多,黏膜下水肿及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2)肾间质慢性化脓性炎症,间质明显纤维化,有多量的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有时有淋巴滤泡形成;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并可有小脓肿形成;

(3)肾小管坏死、萎缩,少数肾小管扩张有均质红染的胶样管型,部分肾小管内可见白细胞管型;

(4)肾小球:晚期病变波及肾小球,表现为肾球囊周围纤维化,最终包绕肾小球使其纤维化、玻璃样变性。

5、肾透明细胞癌

癌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多角形,轮廓清楚;胞质丰富,因富含糖原和脂质在HE染色时呈清亮透明状;胞核小而圆,位于细胞中央或边缘;纤维间质少,但血管丰富,常有坏死、出血等继发改变。

6、膀胱移行细胞癌

I级:呈乳头状结构,被覆上皮层次增多,排列紊乱,癌细胞及其核大小不等,可见核分裂像;癌组织较少向深部浸润。

III级:无乳头状结构,癌细胞呈紊乱的巢状或团块状排列;癌细胞分化极低,完全失去移行细胞的特点,大小、形态不一,核分裂像多见;癌组织深部浸润及周围组织器官侵袭。

思考题:

1、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基础有哪些?

2、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在临床与病理上有些什么特点?

3、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有什么不同。

第19章 传染病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其转归、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征及其发展、继发性肺结核的类型及其病变特征。

2、掌握伤寒、细菌性痢疾、流脑、乙脑、血吸虫病的病变特征,熟悉其临床病理联系。

3、熟悉肺外器官结核的病变特征。大体标本目录:

1、肺结核原发综合征

2、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3、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4、干酪样肺炎

5、肺结核球

6、肾结核

7、肠伤寒(髓样肿胀期)

8、流行性出血热(肾)

9、细菌性痢疾 病理切片目录:

1、肺结核

2、肠伤寒

3、流行性脑膜炎

4、流行性乙型脑炎

5、细菌性痢疾

大体标本观察要点:

1、肺结核原发综合征:原发综合征,即肺原发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1)原发灶:肺中部(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肺膜处,直径约1cm-1.5cm,圆形,灰黄色。(2)原发灶内结核杆菌沿淋巴管蔓延引起结核性淋巴管炎(X片可见)

(3)肺门淋巴结结核:肺门淋巴结肿大,切面灰黄,严重时多个淋巴结肿大甚至相互融合。

2、粟粒性肺结核:肺表面和切面可见大量散在、均匀分布、大小一致、境界清楚、灰白带黄、圆形的粟粒大小的结节状病灶。

3、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可见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空洞内壁有干酪样坏死物,外层为较厚的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空洞附近肺组织显著的纤维组织增生,胸膜增厚。

4、干酪样肺炎:肺切面散在分布大小不

一、灰黄色的不规则形干酪样坏死灶,根据病变大小有小叶性、大叶性干酪样肺炎之分,肉眼形态与细菌性小叶性或大叶性肺炎相似;大叶性干酪样肺炎的病变肺叶肿大,切面呈黄色干酪样,坏死物液化排出后可形成急性空洞;小叶性干酪样肺炎的病灶弥散分布于一叶肺,大小比较一致,色灰黄。

5、结核球:肺内可见一个孤立的、有纤维包裹的、境界清楚的球形干酪样坏死病灶,病灶直径2cm-5cm,一般位于肺上叶;病灶往往呈分层结构,形似洋葱皮样。

6、肾结核:肾体积增大,切面皮髓质分界不清,肾实质内有大小不一的干酪样坏死灶,部分坏死物液化破溃入肾盂、肾盏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空洞内可见干酪样坏死物。

7、肠伤寒

髓样肿胀期:肠黏膜淋巴组织肿胀,形成椭圆形(集合淋巴小结)或圆形(孤立淋巴小结)隆起,突出于黏膜表面,形成脑回样结构。

坏死期:肿胀的淋巴组织中心发生坏死,坏死物质凝结成灰白干燥的痂皮,因坏死的边缘部分仍呈髓样肿胀状态,固可呈围堤状隆起。

溃疡期:坏死物脱落后,形成与原来淋巴组织大小形态一致的溃疡,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较整齐,椭圆形者其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愈合后一般不引起肠管狭窄。

8、流行性出血热(肾):肾体积增大,髓质呈暗红色,髓放线条纹消失;皮质因贫血呈苍白色,皮髓质对照分明;肾盂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严重者可波及到整个肾盏。

9、细菌性痢疾:(肠管)假膜呈灰白或灰黄色,似“糠皮”样;假膜主要由纤维素、坏死的肠黏膜、细菌、中性粒细胞及红细胞等构成。

病理切片观察要点:

1、肺结核

肺组织中有散在的结节状病灶,即结核结节;典型结核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红染无结构颗粒状物质),一个或多个郎罕巨细胞,周围为环形或放射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外层为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及淋巴细胞围绕。郎罕巨细胞体积大,形态不规则,胞质丰富、淡红染,多核,排列在细胞的边缘呈花环状、马蹄形或密集于胞体一侧;类上皮细胞胞质丰富、淡红染,细胞界限不清,有分枝与邻近细胞相连,胞核似“冬瓜”、“黄瓜”样,染色质细。

2、肠伤寒

肠黏膜层内淋巴小结中有大量增生的巨噬细胞(即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伤寒小结;伤寒细胞体积大,圆形或椭圆形,核位于中央或偏欲胞体一侧;胞质内常可见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坏死细胞碎片。

3、流行性脑膜炎

见蛛网膜下腔增宽,有大量脓性渗出物积聚;渗出物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及脓细胞;血管扩张充血;脑实质变化不明显。流行性乙型脑炎

(1)脑实质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血管周围间隙加宽,脑组织水肿,淋巴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浸润。

(2)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神经细胞肿胀、胞质内空泡形成,核偏位,另可见噬神经细胞现象及神经细胞卫星现象。

(3)软化灶形成:灶性神经组织坏死、液化形成筛状软化灶,呈圆形,界清。

(4)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小胶质细胞结节,多位于小血管旁或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

5、细菌性痢疾

浅析病理学教学之改革 篇6

关键词 病理学 改革 教学 实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006-02

随着中国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模式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人才的培养,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历史发展之必然结果。医学教育的改革自然也势在必行。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科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学科。能否学好病理学,近则直接影响学生后期临床课的学习效果远则影响到将来的临床工作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能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做到真正的与时俱进。

一、更新教育理念,重组教学内容,适应专业需求

改变基础医学教学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根据不同专业的岗位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同时对教学内容加以重组。删减与其它相关课程重复的内容,增加一些前沿病理研究动态、最新的病理学科研成果和病理生理学科在临床上的应用等。如,病理解剖由总论和各论两部分组成。总论内容侧重于基本概念 、 基本机制及各种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应该作为重点内容详细讲解;而各论阐述的是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特殊规律,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这部分内容可与后期专业课结合,临床专业开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课程,病理变化决定临床表现,从而帮助临床医生作出正确的临床和病理诊断,进而确定治疗手段;护理专业则开设有外科护理 、儿科护理 、内科护理等课程,病理生理学内容侧重的是病理变化与生命指征的关系,根据对生命指征变化的了解和熟练掌握,做出恰当的护理措施,达到更好地服务患者的目的。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病理学具有内容多、概念抽象复杂、各种病变形态描述繁多、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特点。传统的讲授法和板书已明显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高科技的结合越来越多的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受到学生广泛欢迎。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目前仍是普通大专院校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积极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由发病机制推出病理变化,最终用病理变化去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互动教学,有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首先要灵活运用问题提出的方式,然后方能以问题为基础顺利展开教学过程。比如通过导入式提问导入新课,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独立的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和发言能力;小组讨论则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彼此之间互相协作的能力;各组辩论时,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会随着辩论的节奏活跃起来,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授课结束时,教师进行总结辅导,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逐步分析,对比学生的分析结果加以评价,同时确定下一步研究分析的方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能保证让其不至偏离正常轨道过远。

(三)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系统可以储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集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等为一体,变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变静态画面为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我们能够形象直观并且生动有趣地表现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在“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一节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先是让学生观看渗出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让学生对渗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引入问题讲解渗出的概念。提出问题:血液中的物质渗出的机制是什么?白细胞的渗出过程以及如何发挥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逼真的动画效果与视觉效果的结合,配合教师的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记忆深刻。

(四)病例教学法

在病例讨论课前,由教师精选出一些典型、实用的临床病例,并要求同学提前预习并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同学们通过讨论,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分析和学习,不但加深了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数字切片系统的推出及应用

数字切片(Digital slides)又称虚拟切片(Virtual slides),是指利用全自动显微镜扫描平台把传统玻璃切片进行高精度、无缝拼接,生成全视野的数字切片,生成的数字切片可用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不同倍率观察(如10€祝?0€祝?40€祝?00€椎龋⒖稍谝欢ǚ段冢?一X)进行无级倍率连续浏览[3]。它没有传统玻璃切片易碎不易永久保存的缺点,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数字切片可以帮助我们动态观察各种病变的发展过程,直观的演变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病理变化的理解和掌握。另外,数字切片还能完成由低倍到高倍、由整体到局部的连续观察,有利于学生掌握局部和整体的位置关系。

三、改进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完善实验课考核方法

(一)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时增加正常对照

齐齐哈尔医学院对以往教学切片的制作进行了改革,即

在普通病理切片上加贴相关组织的正常组织切片制成复合切片。针对我们的现状,学生在观察大体标本时 ,如能同样增加与正常组织、 器官的比较,在观察病理组织切片时 ,增加与正常组织切片的对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直观并迅速的找到病变部位,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强化了新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Motie显微形态互动实验室的应用

这种新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教师可以通过电脑对学生观察的病理变化实施同步观察,学生也可以通过配套的语音装置向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这种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发现或遇到的问题,教师均能及时给予解答或解决,这将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三)开展综合性实验

通过动物实验,复制一些疾病模型,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医院提供的临床标本,开展综合性实验,除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大量崭新的标本更直观更精确的掌握人体脏器的病理变化,为进入临床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病理实验考核方法

高职高专院校一般都是通过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较低的不良后果。合理的病理学考核应该包括理论考试加实验考核。而实验考核又可分为大体标本的观察、病理切片的诊断以及难度适宜的病例讨论等组成部分。只有多种考核方式的综合测评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发展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要做到这样,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我们要多向资深教师请教以吸取经验,弥补自身不足;积极承担科研项目,培养自己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时刻关注新知识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必要的进修等。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有先进的思想、端正的教学态度、及时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的人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宁淑玲.病理教学中病例教学法[J].中等医学教育,2001,(19).

[3]危晓莉,姚根有,周韧等.数字切片库联合数码互动改革病理学考试[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9).

病理实验教学论文 篇7

CPC教学即为临床病理讨论教学, 旨在通过对病变特点的观察, 对患者的疾病症状及体征进行推导[1,2]。由此可见, 这一教学方法的核心即为“推导”, 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可围绕这一核心, 指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将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进行有效联系。进行CPC病例选择时, 教师应当充分注重所选病例的典型性, 以帮助学生以更快的速度进行理解与消化, 当学生对该病理类型建立起基本的概念框架后, 教师便可在所选病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 以提高学生对各环节病理知识进行相互联系的能力。另外, 在向学生提供CPC病例医学资料时, 应当保证资料的完善性, 包括发病过程、治疗经过、死亡记录等, 以真实客观的教学资料来帮助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与推导。准备充分后, 教师即可根据所学章节, 通过CPC教学方法将临床病理与教学工作进行密切联系。

以“肝阿米巴病”的病理教学为例, 教师可首先指导学生自行分为不同的小组, 并向学生提供相应的病例资料, 随后让学生根据对患者资料的分析, 来对其病理特点与临床表现进行深入探究。病例资料大致如下:患者为58岁男性, 连续两年时间存在“痢疾”症状, 且呈反复发作状态, 体质逐渐瘦弱, 近两个月来出现肝区疼痛现象, 并伴随着持续性高热症状, 最终全身衰竭而亡。根据详细病例资料, 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该病例的肝标本进行细致观察, 并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让学生根据观察结果, 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 并将讨论结果作为推导答案, 最终由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做出客观评估。如“持续性高热的引发因素有哪些?”“导致患者肝区疼痛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 均可作为学生进行自主探讨的问题范围。学生在观察病理标本时, 一方面应当对该标本的病变特征与相关临床表现进行相互联系;另一方面, 应当通过所学的病理学理论知识, 尝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出科学的解释, 由此实现病理标本观察价值的最大化提升。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教学, 不仅可对学生的病理学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起到巩固作用,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思维拓展空间, 有助于学生医学知识应用能力的稳步提升。

2 CBL教学方法的应用

CBL教学即为案例式教学, 具体指以实际教学内容为基准, 将相应的案例向学生进行展示, 并引导学生通过所展示案例, 将病理学理论知识与临床病理知识进行有效结合, 并对案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进行细致分析[2,3,4]。由此可见, 这一教学方法的核心即为“分析”, 意味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 应侧重于引导学生从正确的方向、角度出发, 通过案例分析来获取相应的医学知识, 由此实现病理知识框架的进一步完善。教师应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时, 首先, 应当指导学生对疾病的相关特征进行切实掌握, 确保病理分析方向与疾病的诊断逻辑相符, 避免学生的学习方向出现偏差;其次, 应当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病理学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利用, 在分析过程中, 利用病理学知识进行科学判断, 同时也可利用分析过程中所汲取的知识来丰富自身病理学知识框架;最后, 应当遵循“引导为主, 讲解为辅”的教学原则, 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得到最大化激发。

例如:为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诊断能力, 教师可向学生提供相应的案例资料, 并让学生根据资料对患者所患进行诊断, 并提供相应的诊断依据。病例资料大致如下:22岁男性青年患者, 症状为寒战、高热、呼吸困难, 并伴随着胸痛、咳嗽等现象, 咳出的痰液呈铁锈色, 经询问得知是由于酗酒后淋雨所导致。经X线检查, 得知患者左肺下叶存在大片致密阴影;经血常规检查, 得知患者WBC为17×109/L;经听诊检查, 得知患者左肺下叶存在大量湿性啰音, 且存在触诊语颤增强现象。根据上述资料, 教师如仅仅要求学生对该病例做出临床诊断, 便容易导致学生给出的诊断结果过于片面。如资料中提到的“咳出的痰液呈铁锈色”这一信息, 学生在没有对其他症状及体征进行深究的情况下, 往往仅将患者的阳性症状与体征进行简单堆积, 不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高度发挥。因此,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 可针对资料所给出的信息做出适当细化, 向学生提出“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因素有哪些?”“痰液颜色说明了什么?”等问题, 使学生对资料中的每一处细节进行深入探究, 以对诊断的准确性形成保障。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教学, 不仅可有效提高学生在诊断工作中的严谨性, 也有利于学生病理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根本提升, 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3仿真情景教学方法的应用

仿真情景教学方法即为通过临床工作过程的模拟, 来完成对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由此可见, 这一教学方法的核心即为“模拟”, 教师在应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以培养学生临床技能为目的, 指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实现病理学知识与临床病理的相互渗透。首先, 教师应当对各种临床典型病例进行整理, 并挑选出相应的学生进行扮演, 即为“简易标准化病人” (SSP) , 随后由教师进行接诊医生的角色扮演, 根据患者提供的病情信息切实诊断。总而言之, 仿真情景教学方法即为疾病诊断的模拟过程, 旨在通过情景实践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病理学应用能力的根本提升。

例如:由学生扮演的患者向由教师扮演的接诊医生做出病情陈述, 告知医生自己存在下腹疼痛、发热、下腹压痛等症状, 再由教师通过病理学理论知识与患者实际临床表现相结合, 对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评估。针对患者所罗列的相关症状, 医生可首先考虑为阑尾炎, 随后可结合血常规、X线、超声等相关诊断技术进行确认, 完成一套完整的常规检查流程。进行上述示范后, 教师可指导学生以此类推, 自行分为不同的小组, 以相同的方法进行互动式学习。在这样的模拟情景下, 学生可有效将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的技术支撑, 对于自身职业定位也可具有更为强烈的认知。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教学, 不仅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临床技能拥有更为广泛的发挥空间;同时也可实现“理论服务于实践, 实践用于丰富理论”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可将抽象的教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技能, 具有双重教学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 将临床病理与病理学教学工作进行紧密结合, 不仅可有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同时也可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在将临床病理与病理学教学工作进行相互联系的过程中, 一方面应当充分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教学需求, 避免“教”与“学”产生脱节现象;另一方面, 教师还应当尽量予以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可得到根本提升, 由此实现病理学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孙丽, 曹明国.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大学教育, 2015 (10) :144-145.

[2]莫琳.病案讨论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 2015, 1 (17) :43.

病理实验教学论文 篇8

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其任务是阐明疾病的本质, 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是以患病动物为研究对象, 患病动物的临床症状、组织器官的眼观病变、组织学显微病变及超微病变等是研究的重要具体内容。而在兽医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语言描述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不仅难以理解、印象不深, 而且枯燥。此外, 还有一些病变有时很难用文字表达清楚, 在黑板上画图不仅费时, 而且很难将真实的病变完全演示出来, 而挂图又过于模式化[1]。这样必将导致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 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鉴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各学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兽医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省时高效、直观生动、资料丰富,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这种教学方式取得的良好效果与教学课件中的图片及动画等密切相关, 而这些都是动物病理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动物病理标本在兽医病理学理论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兽医病理学不仅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 而且是一门具有临床性质的应用学科, 可作为应用学科直接参与疾病的诊断[3], 故实践或实验教学也是兽医病理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鉴于部分疾病的特殊性 (如部分疾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 及教学条件的限制性 (如一些重大人畜共患病, 需在一定级别的实验室进行剖检和研究) , 动物病理标本是目前学生实验或实践教学的重要对象, 故在兽医病理学实践或实验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动物病理标本的种类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动物病理标本包括大体标本 (眼观标本) 、组织切片标本 (显微标本) 和电子标本 (图片标本) 。

大体标本主要以福尔马林浸泡的典型病变组织器官为主, 如肺气肿、脂肪肝性、脾脏凝固性坏死、肉芽组织、肺淤血、肿瘤、绒毛心等标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应用已经学过的解剖学知识, 辨认组织器官;其次判断标本中有无病理变化, 要观察器官的大小、颜色、质地等;最后要对所观察到的病理变化进行描述。

组织切片标本主要以HE染色病理组织切片为主, 如肺脏的红色肝变期、肝细胞脂肪样变、脾脏的梗死、肉芽组织、肾脏内的微血栓、肿瘤等标本。在教学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首先应用已经学过的组织学知识, 辨认组织;其次判断组织细胞是否发生病理变化;最后要对所观察到的病理变化进行描述。通常某一组织中并非只出现一种病理变化, 引导学生将某一组织中观察到的多种病理现象进行综合、分析。

电子标本主要是拍摄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或组织学病变等为主的图片或录像, 如动物出现的系列临床症状、重要疾病的剖检过程及各系统的整体病理变化的录像, 以及由于条件限制未进行福尔马林固定的罕见病变, 或固定后可能会发生变化的病变等的图片。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观察到动物生前的临床症状, 了解动物的尸体剖检过程和注意事项, 某一疾病所出现的不同系统器官的病理变化, 以及稀有动物的病变或动物的罕见病变等, 从而使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生过程, 并可增强学习兴趣。

动物病理标本的采集如能对某一疾病, 尤其是病因确定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征性临床症状进行动态的记录, 并对其发生的系统器官病理变化及组织学变化能进行全面收集保存或拍摄, 这将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特征病变或发生机制, 从而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奠定基础。

3. 结语

动物病理标本的应用在兽医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拓展知识面, 教学效果显著。故不断收集临床病例材料制作病理标本, 使学生了解当前疾病主要特征;保存疾病的特征性系统病理标本, 使学生掌握疾病的主要特征病变, 可提高教学质量, 强化教学效果, 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焦凤超, 李迎晓.兽医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9) :9377.

[2]赵德明.兽医病理学 (第二版)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

病理实验教学论文 篇9

1 重视基础知识掌握, 培养正确的诊断思维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美国病理医师培训有一套可行的标准和详细规范的训练手册, 美国病理医师认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为如何为患者服务和提高医学知识, 具体有以下几点:不同疾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特异性, 如何取材, 病理生理学, 相关病史和治疗策略等。首先要掌握正常的解剖学关系和组织结构;其次要了解不同器官组织的基础病变特点, 这样在看病理切片时可以发现异常, 并根据病变的线索得出相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即便如此, 训练质量在各单位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这不仅与带教和受训医师的素质有关, 也与培训期间的疾病种类和数量有关, 更与培训单位的教育文化相关, 好的培训单位的教学模式比较成熟和系统。病理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1]。西奈山医学院病理科课堂教学一般每周5次, 包括课堂理论讲课和读片, 一般安排在早上正式上班前的一个小时。课堂理论讲课由教师分系统讲解各种疾病的特点和诊断, 内容比较深入。承担讲课不仅是一种任务, 而且是一种高尚的责任, 连一些顶尖的专家也不例外。未知病例读片会则要求住院医师提前预习并发言, 目的是教会住院医师诊断的思路、促使其查阅文献。

实践教学是病理培训的重中之重, 主要目标是培养住院医师的病理诊断能力, 教授疾病的诊断标准, 贯穿于每天的工作中, 内容包括大体取材和切片诊断。大体取材一般开始由高年住院医师指导, 必要时带教医师指导, 住院医师一般要求对分配给自己的病例都要提前写出初步诊断, 然后与带教医师在多头显微镜下共同阅片, 带教教师会详细讲解显微镜下看到的病变特点, 然后与正常组织学特点逐一比较, 某一具体病变特点经常出现在哪些疾病中, 如何鉴别诊断, 这样的好处是使住院医师及时明白自己的诊断问题、错误原因, 并且印象深刻。

在西奈山医学院肝脏病理系, 带教医师阅片前先不了解病史, 而是依据显微镜下所见各种微小的线索去推断疾病的原因, 然后得出几个鉴别诊断, 最后再结合病史逐一排除并得出最终病理诊断, 这对提高病理医师的诊断水平非常有帮助。这样做可以避免因为事先了解病史而造成先入为主的诊断, 可能忽略某些关键的细节, 造成诊断上的主观偏倚。以肝脏活检组织为例, 拿到切片后首先低倍镜下先看穿刺组织长短, 完整性和包含汇管区的多少, 评估肝穿组织的质量如何。然后看汇管区是否有炎细胞浸润, 浸润的炎症细胞的类型, 是否有界板炎, 汇管区胆管和门静脉及肝动脉结构和数量是否正常, 汇管区是否有纤维化, 纤维化程度, 肝细胞是否有变性、坏死和损伤, 小叶内是否有炎细胞浸润, 炎症细胞的种类, 通过低倍镜下和高倍镜下的仔细阅片, 不放过任何可以提示诊断的组织学线索。如果显微镜下看到汇管区有明显淋巴细胞聚集, 可以看到界板炎和小叶内淋巴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浸润, 终末肝静脉周围有少量肝细胞脂肪变, 肝脏小叶内可见到散在的点状坏死, 则提示可能为丙型病毒性肝炎, 再去结合病史, 如果患者血清学丙肝病毒抗体阳性, 肝脏转氨酶增高, 则可明确诊断。这种方法有时候会出现组织学表现和临床不符合的情况, 那么就要认真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 如何去解释这种现象。长此以往, 相信诊断水平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国古代道家学派著作《老子》上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在病理住院医生临床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诊断疾病的思维方式, 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2 重视从病理住院医师培训到病理执业医师实践的转变, 培养良好的沟通和表达技巧

住院医师是刚走出医学院的学生在执业生涯前的必修课, 这一阶段也是以学习为主, 不能单独签发报告, 需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学习临床病理知识及相关医学知识, 同时学习如何从医学生到临床病理医师的角色转变。目前年轻病理医师专业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但是与患者、同事和临床医师的沟通和交流技巧还有待提高, 而这一部分也是实践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工作和教学的过程中, 大量非专业信息也有意无意的和专业知识同时传授给学生。包括我们掌握的相关医学知识的多寡, 遇到与其他带教教师意见相左时的处理方式, 遇到学生不懂或不肯定时如何引导, 出现错误时如何纠正, 如何跟病理科同事以及临床同事沟通等, 带教医师的处事方式和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接受培训的住院医生。

现阶段, 临床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地位已被社会所认可, 病理科医生肩负的社会责任也日渐突出, 但是临床医生对临床病理相关知识缺乏认识, 与病理医生缺乏沟通, 成为医疗事故发生的重要一环。因此, 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 让其对临床病理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提高临床医生的临床病理学认知水平也是病理医生应该在住院医师培训过程中掌握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病理检查申请单为例, 在我国,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明确规定[2]: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书, 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 (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 、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的文书, 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 各项信息必须翔实, 应由患者的主管临床医师亲自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但实际并非如此, 许多主管医师和手术主刀医师由于临床病理知识的缺乏, 仍不亲自填写或检查病理申请单, 多数病理申请单上临床诊断以及各项检查指标, 包括送检标本部位等项不填写或填写不规范。不合格的病理申请单根本不能为病理学检查和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遇到这种情况要主动和临床医生沟通, 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临床医生普及临床病理知识, 让他们认识到临床和病理沟通和合作的重要性, 填写详细、准确、有参考价值的病理检查申请单的重要性, 不要等到出现问题后再来找病理科。

美国西奈山医学院肝脏病理科每个周五早上都有临床病理讨论会, 临床医生、病理医生、放射科医生共同参加, 把所有手术病例拿出来一起讨论, 普及临床病理知识给临床医生, 同时病理医生也对临床治疗进展有所了解, 知道临床医生对哪些信息更感兴趣, 可以在病理报告中重点描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沟通和学习的平台, 对外科住院医师和病理住院医师尤其重要。同时每天下午3点钟是肝脏病理多头显微镜下教学时间, 临床医生对哪些病例感兴趣或者想和病理医生讨论的, 都可以到病理科和病理医生共同看切片, 介绍病史, 了解病人病理诊断。这样既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也可以互相学习提高, 增加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3 提高病理报告的撰写技巧, 把握适度原则

完美的病理诊断不仅是科学也是一项文字艺术, 出具病理诊断时一定要依照诊断标准, 同时也要结合临床病史, 包括年龄、性别、部位、影像学结果、身体检查和病史[2]。尽管疾病的状态是或有或无的问题 (患者有胆管癌或没有肿瘤) , 但是病理诊断有时并不是单纯的有或无的问题, 例如, 胆管活检组织可以达到腺癌的诊断标准, 也可以仅有少量不规则腺体增生但是还不够癌, 或者疑似癌。这时, 一个优秀的病理医师出具病理诊断时一定要适度, 既不能诊断不足也不能过度诊断。经验很重要, 既要有扎实的病理知识和诊断经验, 也要有恰当控制自己个性的能力。对一些罕见疾病, 自己对诊断没有把握时, 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 要及时申请院内或院间会诊, 多听取其他同行专家的意见, 最终得到一个比较接近疾病本质的诊断。病理医生一定要养成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 既不能过于冒进, 也不能相对保守, 诊断报告里措辞一定要把握实事求是的适度原则。

住院医生通常对带教教师传递出来的人际交流信息和诊断风格特别敏感。外科病理的误诊率没有明确界定, 文献报道不同单位差别很大[3]。如果认为优秀的病理医生是零误诊率的话, 那就意味着出现病理误诊的医生不是一个合格的病理医生。这种观点会影响住院医生整个培训过程乃至其以后的执业生涯, 造成其对带教教师信任度的下降和不自信。

在病理报告中要尽可能多的提供临床医生感兴趣的与患者预后和下一步治疗密切相关的临床病理信息。例如, 对于肝肿瘤患者, 病理报告中要报告肿瘤分化、分级, 肿瘤距切缘的距离, 切缘阳性/阴性, 有没有微血管侵犯, 受侵犯血管距离肿瘤的距离, 是厚壁血管还是薄壁血管, 淋巴结有无转移, 包膜是否完整, 周边肝肝炎肝硬化程度等。此外在看片子过程中注意到的一些特殊的组织学表现可能提示某些未知疾病的也要在病理报告中有所反映。之后继续查文献, 找线索, 可以在补充报告里说明前面提到的特殊组织学改变可能提示某种病变。

西奈山医学院病理科的病理报告内容很丰富, 首先是大体描写, 然后镜下描写, 尽可能详细的列出病变组织学、细胞学形态特点, 然后这些改变与哪些疾病相符合, 甚至有时候疑难会诊病例还列出鉴别诊断的依据和参考文献, 读上去更像一篇论据充分的小文章。

本文结合美国西奈山医学院病理科的病理医师外科病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希望能够对国内的病理住院医师培训有所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病理实践教学过程中, 强调教授临床病理知识、提高住院医师专业素养的同时, 也要注重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等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使其更快更好的适应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的转变。

摘要:外科病理的实践教学是病理住院医师培训的重要教学手段, 不仅是传承医学和临床病理知识的重要平台, 而且是提高执业水准和沟通技巧的重要学习机会。在外科实践教学过程中, 第一, 要重视基础知识掌握, 培养正确的诊断思维和良好的工作习惯;第二, 重视从病理住院医师培训到病理执业医师实践的转变, 培养良好的沟通和表达技巧;第三, 提高病理报告的撰写技巧, 把握适度原则。通过实践教学为住院医师向病理执业医师的转变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外科病理,实践教学,住院医师培训,启示

参考文献

[1]曹登峰, 霍临明, 王鹏.美国病理住院医师培训的经验和借鉴[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1, 40 (6) :430-432.

[2]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21.

[3]Zaino RJ, Abendroth CS.Preparing residents for practice.An opportunity to teach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as well as diagnostic criteria.Hum Pathol.Jul 2010, 41 (7) :923-926.

病理学教学八法 篇10

1 讲授法[2]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式, 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 且其他各种教学方法在运用中常常要与讲授法结合。在病理学教学中,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 (如绪论、疾病概论等部分) , 主要采取讲授法, 这样能使学生对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方法等有一个概括、系统的了解, 增强了学生对病理学的认识, 从而为后面各论部分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2 剖析法

顾名思义, 剖析法就是利用解剖、分析的方法, 对教学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进行剖析, 化难为易, 以助学生理解,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才能记得住, 记得牢。如讲血栓形成, 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复习生理学相关基础知识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 通过对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的血液为什么不会发生凝固的原因分析, 再讲解导致血栓形成的条件 (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和发生机制时, 同学们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3 联想法

在讲解炎症局部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时, 结合体表炎症联想。首先联想自己曾患过某种炎症时的局部临床表现, 如踝部扭伤, 是否出现上述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炎症相关知识来解释。因为是发生在自已身上, 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不仅能看到红、肿的表现, 而且能感觉到热、痛及功能障碍, 通过联想, 获得身临其境的效果, 加深了理解与记忆。

4 比较法[3]

对几个相互间既独立又有联系, 容易混淆的问题, 采用比较法讲解效果良好。如渗出液和漏出液, 从原因、发生机制、蛋白质含量、比重、有核细胞数、粘蛋白实验、外观、凝固性、透明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列表比较讲解, 内容简洁, 一目了然, 通过对比得到了鉴别, 避免了混淆, 加深了印象。当然, 病理学教学中, 还有很多的知识点也可通过比较法教学, 如流脑与乙脑、癌与肉瘤、大叶性肺炎与小叶性肺炎等等的区别。因此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灵活运用此法。

5 溯源法

少数肿瘤的命名, 常有其历史原因, 已经约定俗成。如白血病, 精原细胞瘤等, 虽称为“病”或“瘤”, 实际上都是恶性肿瘤;有的肿瘤以最初描述该肿瘤的人名字命名如尤文氏 (Ewing’s) 肉瘤, 系Ewing (1921年) 首先报道的。传授这部分知识, 即可采用溯源法, 追求根源, 加深印象, 便于牢记。

6 比喻法

在教学中, 讲解肿瘤膨胀性和浸润性生长方式时, 就可以采用比喻法。如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可以把这种生长方式比喻成吹气球样, 所以良性肿瘤的体积是缓慢增大, 对周围组织可以挤压。因为这种生长方式决定的, 所以良性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易于切除, 术后很少复发。而大多数恶性肿瘤是以浸润性方式生长, 可以把这种生长方式比喻成像树根长入泥土一样, 肿瘤侵入周围组织并破坏周围组织, 所以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手术不易切除, 易致复发。通过这种形象的比喻, 使同学们很容易理解肿瘤的生长方式, 加深了印象。

7 概要法

病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多, 病理演变过程复杂, 如何能启发学生抓住重点, 掌握精髓, 十分重要。在对一些基本概念、定义进行教学时, 要把这些概念、定义进行深入的梳理, 进一步概括为若干个要点, 对这些要点进行解析, 最后再把这些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组成这个定义、概念的知识体系, 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或定义。如“肝硬化”的概念, 教科书上的解释是:在一种或多种病因的作用下, 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而导致肝脏变形、变硬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用概要法概括为病因 (多见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等) , 发病机制 (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 病理变化 (肉眼观:肝脏变形变硬;镜下观: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 被假小叶取代) 三个要点即可。

8 讨论法

讨论法的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但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而教师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同时做好讨论归纳、总结。如“对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 医生为什么鼓励患者尽早离床活动”、“妊娠后期, 孕妇为什么会出现下肢水肿”、“临床上给患者注射药物, 注射器内的空气为什么要排尽”, 通过学生对这些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讨论,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

以上是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八个常见教学方法。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 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 如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等等。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而作为教师,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要注意“因材施法”的原则, 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同时要结合自身与学生的特点, 综合考虑, 合理选用, 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避免了单一教学方法带给学生的乏味, 有助于学生通过学好病理学, 建立起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联系。

关键词:病理学,教法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周玲生.病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7) :59~60.

探讨病理学教学改革过程 篇11

一、病理网络教学体系的组成

病理学网络课程由课程内容和教学环境两大部分组成。课程内容提供大量图像、动画、视频材料和文字教材。我们使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将病理学教学中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产生的抽象、变化的形态改变通过动画、图片、视频等崭新的形式表现,使之具体化并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在学科内容方面,提供文字教材和针对重点、难点制作的动画,配合几千幅病理临床实例图片,对病理学教学内容进行了内涵和外延的扩展,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加大,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联系、发展的学习思维方式。网络还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主要通过提供网上作业、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自测练习和网上考试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在这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重点和要点,学习过程的导航及学习方法的选择。

二、病理网络课程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式上,理论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技术,以教师讲授“三基”知识、介绍学习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主。实习课改变了过去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被动局面,在讲解完课程重点内容后就安排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我学习,教师在旁指导,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课件学习和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及肉眼观察大体标本,进行相关的实验技能操作。

教学内容上,引入大量临床病例资料,增加常见病和地方病介绍及学科新进展,减少对疾病形态改变的描述,培养学生理解和认识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并能加以分析、解释和鉴别的能力。在讲授方式上,注意对知识点的讲解,强调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特别是注重提高学生利用病理学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网络课程教学环境提供的教师答疑系统、网上讨论系统、资源检索、相关课程内容及大量的临床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可根据自我学习情况调用网络课程内的相关内容在全新的病理学教学模式下进行学习。

三、病理网络课程效果的评价

传统的病理教学方式,由于设备装置及教学手段的落后,使得教学内容相对显得枯燥乏味,缺乏生机,有些甚至晦涩难懂。而新的网络课程很好的解决了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丰富的教学内容,几千幅病理图片及动画、声音、视频信息等生动、形象的感性资料,以及良好的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教学单调、无味的弊端,最大限度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极大的激发了学习热情。

四、病理网络课程引发的反思

1、培养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自学能力。理学网络课程中,整合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学习的主导权转到学生身上,学习者必须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与高度互动的学习环境相适应。通过利用这些资源,掌握这些资源所提供的知识信息,培养了自学能力。

2、提高信息的获取力,增加主动意识。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信息载体的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环境中,学生要学会利用教学资源和网上资源,这样才能通过网络课程牢固的掌握知识点并灵活的运用它。这种环境下,学生学会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各种资源,去主动获取、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知识。他们获取信息,接受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消化利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迅速的锻炼和提高。

3、提高问题的发现力,培养探求能力。传统医学教育注重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医学生被动记忆现成的医学信息,忽视对新知识的探求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很快进入到适应医学技术快速发展所需要的独立学习之中,故采用传习式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21世纪的种种挑战,要求人才具有创造性,需鼓励学生探索问题,打破常规的思考。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自主学习模式形成的基础上,还要独立地、有目的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思考提炼,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综合提高,创造精神也一步一个脚印地被培养起来。

4、强调操作的实践性,加强动手能力。每一次实习课上,学生都要亲自操作电脑进行网络学习,也要亲自观察大体标本和使用显微镜学习组织切片。不象以前只带耳朵听老师讲授和带眼睛看幻灯和挂图就行了,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大家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5、加大知识的联系性,学会临床推理。以往的学生考试压力太大,而且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死背书,对知识缺少理解。而我们在网络课程中安排了大量的临床病例资料,也在实习课中进行病例分析的训练。学生表示对网络教学中的病例讨论部分兴趣浓厚,通过临床病例分析的训练,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点,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增加了,不仅锻炼提高了他们主动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而且也掌握了临床推理步骤,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对培养实用型人才极为有利。

总之,如今全社会都在向信息社会迈进,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可能。网络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弊端,转向以协作、创新、开放、基于资源学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学模式,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病理网络教学的应用也已预示着现代医学教育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篇12

1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又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1], 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学习必须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为基础, 同时其本身又是以后学习临床医学各门课程的基础。长期以来,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多两难”, 即学习内容多, 抽象概念及形态描述多, 理论知识记忆难, 显微病理形态复杂多样、掌握难[2]。学生在理论课学习时, 常常对显微形态学的改变难以理解, 易混淆不同疾病之间的病理变化。病理学实验教学目的是通过形态学的观察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 并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联系的机会。

病理学实验教学分为两部分:肉眼观察大体标本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组织学切片。肉眼观察大体标本较为直观,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标本是学生反映较难掌握的部分。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为:先讲解疾病的大体标本, 再通过病理学挂图或幻灯片讲解显微镜下的病理组织学要点, 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病理组织学切片, 最后学生将自己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病理组织结构特点描绘在实验报告册上。

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不足: (1) 由于病理学挂图及幻灯片数量有限, 不能完全与实验教学内容相匹配; (2) 挂图与实际显微镜下观察的组织存在一定差异, 仅能反映疾病某一部分典型的病理特点, 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实践; (3) 病理学挂图大多成了学生实验报告绘图的模板, 学生不能真实地描绘出其在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病理组织学特点。综上所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实验内容只能被动接受, 对实验印象不深, 且很难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2.1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否雄厚直接影响病理学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 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非一蹴而就, 因其起效慢, 极易被忽视。病理学作为一门医学桥梁学科, 要求病理学教师不仅熟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等相关医学知识, 而且要深入了解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等临床知识。所以病理学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 可以通过跨学科听课, 承担医院病理诊断工作, 参加病理尸体解剖工作等方式, 扩大知识面, 增加临床经验, 使理论联系临床, 更好地开展病理学教学工作。

2.2 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互有联系而又有差异的知识进行分析、区别、归纳, 辨析异同, 把握主要特征的方法。此种方法简便易行, 效果显著, 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该知识的特征, 从而很好地把握知识内涵[3]。组织学实验显示的是人体正常组织结构, 病理学实验显示的是疾病的病理变化, 可以通过显微镜比较正常与异常组织的结构, 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且掌握病理学知识。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先列出实验课的观察内容及目的, 在学生会辨认正常组织结构的前提下, 再观察疾病的病理变化, 遵循“先正常后异常, 先大体后切片, 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 (2) 以学生观察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加强学生自主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3) 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实验中病理切片的各种病理变化多思考, 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4]。运用对比法, 对照讲解正常组织学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病理组织的异同点, 使学生加深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 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病例教学法

病例教学法是指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 运用典型病案, 将学生放在摸拟的临床环境中, 让学生通过对病案的讨论或分析, 表达自己的见解, 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病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占中心地位[5]。

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 应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临床病例讨论。实验课前, 教师提供与所学实验内容相关的临床病例让学生自学讨论, 并在学校病理学网络课程网页上提供相关的案例资料和图片;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及参考文献, 也可开展小组讨论。实验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探讨机体局部组织病理变化与病因、临床表现及与疾病发展、转归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在病例讨论中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观察相应器官的大体观、镜下观, 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案例的临床表现, 作出病理诊断, 找出诊断依据, 最后教师总结。

通过开展临床病例讨论,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先对临床资料的分析, 而后对相应疾病病理变化肉眼观、镜下观的实验观察, 使病理学知识更好地结合临床实践, 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临床案例讨论中, 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向教师提问, 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 实验教学设备的改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教学设备不断更新, 病理学实验设备也不再是简单的挂图、幻灯片和显微镜, 特别是“双向互动网络显微镜教学系统”的出现, 使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有了颠覆性的改变。

“双向互动网络显微镜教学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先进的视频流技术相结合, 组建成一个数字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室, 不仅能使学生与教师进行实时互动, 而且它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呈现清晰的病理大体标本和镜下组织学图片, 目前已逐步应用于形态学教学中。该教学系统可以将学生操作的显微镜镜下观的细胞、组织结构直接且真实地呈现于电脑显示器上, 为学生绘图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可以实时传到教师控制的电脑屏幕上, 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本次实验课的教学要点;教师也可以通过控制学生的电脑显示器, 对学生进行个别讲解和辅导。学生如果对镜下观有疑问, 也可以直接通过显微镜下的光标指针, 对图像中不能识别的某一细胞或组织进行标记, 通过语音直接向教师提问。“双向互动网络显微镜教学系统”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性, 在优化教学资源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弥补了传统病理学教学模式的不足。

4 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利用课外时间, 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附属医院的病理科, 了解科室工作流程, 如:接收临床标本、取材、制片、病理诊断及签发报告。在遇到有临床病理尸体解剖时, 可组织学生分组观摩尸体解剖全过程, 然后给出死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及各器官的大体观和镜下观, 让学生通过讨论作出疾病病理诊断和死亡原因分析。教师充当引导者角色, 引导学生从病史、脏器肉眼观和镜下观综合分析, 最后作出死因分析诊断。病理尸检能使学生对疾病和死亡有一定认识, 明确病理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 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 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为临床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通过采用对比法、病例教学法, 增加课外实践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张文敏, 黄爱民, 晋雯, 等.病理学实验课中PBL教学模式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5, 7 (3) :296-298.

[3]许丽, 范炳军, 谢远军.对比教学法在推拿手法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 2010, 24 (4) :45.

[4]刘晔, 鲁映青, 汪青, 等.PB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CPC教学环节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2) :104-105.

上一篇:食用危害下一篇:执政权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