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权的实现途径(共6篇)
执政权的实现途径 篇1
政党执政是指政党通过一定方式进入国家体制并在国家权力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借助于国家权力实现政党意志的政治行为, 其本质上是一种国家权力的运作模式, 是具有特定含义和属性要求的民主政治现象。政党的这种政治行为是包括本阶级在内的社会公众自觉选择并经法定程序认可的结果。政党执政权与政党领导权不同的是, 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影响力, 还是一种政治干预力, 在根本上它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但同时还需要国家法律的认可。政党执政不是一般的政治行为, 而是一种政党主张与国家意志相一致, 政党法律与国家法律相协调的政党法治过程。加强政党执政能力建设, 是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和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对我们党提出的新要求, 是我们党在总结政党危机经验中形成的新认识。
关于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内容可以分解如下八点:确立执政理念的能力;明确执政任务的能力;夯实执政基础的能力;确定执政方略的能力;健全执政体制的能力;选择执政方式的能力;培育执政资源的能力;优化执政环境的能力。其中, 很重要的一点是按照依法治国的原则去探索那些符合政党执政规律、符合民主政治规律的原则。集中表现为科学执政 (前提) 、民主执政 (基础) 、依法执政 (保障) 和高效执政 (目的) 四个方面。
建设高度的党内民主、党际民主、国家民主和社会民主, 赢得高度的国际民主, 是政党能力建设的价值指向和目的要求。反过来, 民主的质量水平, 又为政党能力的提高提供根本动力。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说, 民主知识是政党能力发展的基础;民主思想是政党能力发展的核心;民主精神是政党能力发展的支柱;民主方法是政党能力发展的工具;民主发展是政党能力发展的目的。具体的思路与方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明确政党职能是增强政党能力的前提;搞好政党建设是增强政党能力的基础;遵循客观规律是增强政党能力的关键;加强政党管理是增强政党能力的保障;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增强政党能力的途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充分运用我们党8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 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一个政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指一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实干性, 主要体现为执政理念的不断创新及其贯彻落实的执行力度。我党的执政能力主要体现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四个方面。在科学发展观中, 一方面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内容, 必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创造条件, 从而巩固党的执政之基;另一方面又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 必然使我党打破单一发展观的束缚, 从而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提升, 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最终建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 以完成我党的执政使命。
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对我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它要求我党按客观规律办事, 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求我党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诉求, 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求我党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积极性, 同时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群众;还要求我党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 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总之, 科学发展观在要求我党转变执政坐标的基础上, 从执政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三个维度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实践科学发展观必然会提高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二、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 真正使党的执政方式建立在科学、务实、理性的基础上
党的执政方式是指执政党通过掌握、运用和控制国家政权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途径、方法、体制和机制的总称, 是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在执政行为中的具体化。执政方式是执政能力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是执政能力的实现形式和实践依托。判定党的执政能力的一条重要标准, 就是看党的执政方式是否科学、合理、高效。党的执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执政方式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否适应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 是否符合党的执政规律, 是否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科学的执政方式来源于执政理论的不断创新, 来源于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运用。党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立足于党的执政环境和新的执政实践,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并大胆借鉴国外政党执政的有益经验, 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 真正使党的执政方式建立在科学、务实、理性的基础上。落实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坚持科学执政的根本, 党要通过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科学执政方略、执政方式和执政体制,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没有执政行为的法制化就没有执政方式的科学化。坚持依法执政, 就要依法处理执政党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协机关、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依法规范党组织在这些组织中的地位、功能和活动方式, 依法组织和领导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要善于通过法定程序经由立法机关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 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 依法行政;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强与参政党的沟通合作, 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 更好地发挥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支持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自主管理内部事务。要严格用宪法和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 按照法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来行使执政权力。
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探索民主执政的方式
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增强政治体系的包容性、创造力和生命力, 要求执政党必须实行民主执政。探索民主执政的方式, 既要着眼于发展党内民主, 也要着眼于实现人民民主;既要保障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管理的权利, 也要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既要理顺党内权力的授受、运行和制约体制, 也要构建党的权力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运行机制。党一方面要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的各项制度建设, 另一方面要抓好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有效衔接,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积极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多种实现形式, 把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政治诉求整合容纳在体制之内。
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关键在搞好党的建设
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我们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关键在搞好党的建设。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要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全党同志一定要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工作结合起来, 同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结合起来, 同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结合起来, 同不断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结合起来, 同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摘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试图运用我们党8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 对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实现途径进行粗浅探索。
关键词:执政党,能力建设,基本内容,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R].新华网, 2013
[2] .姚蓉.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3] .慎海雄.新媒体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记者, 2012
[4] .赵小荣.论党的执政规律研究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新西部, 2012
执政权的实现途径 篇2
悖于群众的意愿和利益,迟早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唐朝著名宰相魏征在给唐太宗李世民的谏言中,就明确的提出了: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观点,说得太深刻了。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夺取政权的过程,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已经执政56年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巩固政权,继续长期执掌政权。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好党员的先进性问题,一个政党能否具有和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说到底,在于能否与时代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相吻合。就是要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正确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坚持推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推向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即: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要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政治核心,就必须把执政能力建作为一项根本建设抓紧抓好。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强调,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深刻揭示了做好群众工作与提高执政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应当看到,做好群众工作是实践党的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我们党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遵循马克恩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卓有成效地开展群众工作,了解群众意愿、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尽最大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又应当看到,做好群众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就必须坚持和发挥善于做群众工作这个政治优势,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使我们事业的发展获得强大而不竭的动力。还应当看到,做好群众工作是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客观需要。我们党要更好地实行政冶、思想和组织领导,切实做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就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团体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群众团体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它们在联系群众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巩固国家政权方面的社会支柱作用。总之,把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好了,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至关重要。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只有切实加强职工群众工作,把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我们党所领导的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都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出发来审视工会工作,充分认识工会工作在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和在战略上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会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把新世纪新阶段的工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工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执政权的实现途径 篇3
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实践当中面临的问题,不断提高党的民主执政能力,加快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党政关系为研究视角,从历史的角度对于党的民主执政进行研究,对改善当前民主执政方面的不足,弥补民主执政存在的弊端,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党政关系及其影响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首次作为区域性的执政党登上历史舞台。但由于没有处理党政关系的经验,只能是从苏联共产党的执政经验。苏联共产党虽在理论上强调了党政分开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并不是很成功。师承苏共的中国共产党在独立领导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以后,在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以党代政”的现象。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毛泽东就曾指出:“党在群众中有极大的权威,政府的权威却差多了。这是由于许多事情为图省便,党在那里直接做了,把政府机关搁置一边。这种情形是很多的。”①在江西省成立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时期,这种党包办一切的情况并没有消失,反而有些地方更加严重。在江西苏区中共省委工作报告中曾指出,在许多地区,共产党的包办制度较为盛行,不论是党务工作还是地方行政工作,统统由共产党进行治理;不论是政府问题还是人民群众遇到问题,都是由共产党直接解决。此时,苏维埃政府和人民群众团体,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成为了共产党的命令机关。
苏维埃政权,是工农联合专政的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部门。“以党代政”情况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当地民众行使人民民主的权利,导致了一些苏维埃政权的垮台。中共中央于1929年3月给江西省委的指示信中明确指出了这一严重问题:“江西过去几个失败的苏维埃区域,最大的原因,是工作方式的错误,尤其是党与苏维埃关系不正确,大都是党即苏维埃,白色恐怖一来,整个工作都完了。”②
通过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政关系的回顾可以看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情况给予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造成了政权的垮台。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党政关系及其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经历时间最长、较为稳固的地区就是陕甘宁边区,故此这里主要做主政陕甘宁边区时的党政关系回顾与影响的讨论。
陕甘宁边区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的抗战爆发时建立的。此时,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如何尽可能团结国内更多的力量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是中国共产党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也是关于其自身存亡的关键所在。因此,共产党采取了积极的民主执政政策,推进人民民主,是陕甘宁边区成为抗日民主的模范区域。
1939年1月的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并实施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纲领》要求边区各民族平等团结,发扬政治民主,实行政务人员的普选,保障边区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保护生产自由、经营自由等。《纲领》的颁布实施保证了真正人民民主权利,使广大边区人民过上了当家作主的新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各阶层、各方面的抗日力量,获得了边区人民的支持与拥护。
中国共产党对于边区政权的领导是属于原则、方向的问题,它通过一定的程序将党的意志转化为政府意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当时强调实行的政权“三三制”原则。抗日战争时期党对政权的原则性领导,也部分地发挥了民主的作用,得到了广大民主团体和爱国人士的支持与拥护,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胜利。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党政关系及其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按照《共同纲领》中民主建国的精神,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党政分开的探索,注意到了党的机关和政府机关职能的区分。
1949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授意中宣部发出了《关于行政性质的决定应由政府颁布的通报》,明确提出凡属于政府职权范畴的事务由政府部门讨论决定后由政府明令颁布实施;并且要求以后避免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向人民发布行政性质的决定、决议等。中央领导人之一的彭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指出:“党、政府、群众组织要分开。过去实行‘一揽子’、‘一元化’,现在不行了。今后,该向党委请示的就向党委请示,该向政府请示的就向政府请示,群众组织也是一样,各有各的系统。”③
受1956年波凶事件和苏共二十大的影响,在具体工作的实践中共产党开始对参与执政的民主党派产生了不信任,由于对民主党派的不信任,政府机关基本开启了共产党事无巨细的领导模式。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无法受到民主党派中知识分子等专业人才的帮助,难免出现不尽科学的地方,导致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仅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果,甚至引起了令人心痛的三年困难时期的出现。
新中国建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初步提出了一些正确党政关系的原则和措施,由于当时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等任务十分繁重,再加上历史的惯性,党的一元化领导方式下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并因此导致的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
四、社会主义改革时期的党政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而引起的权力寻租事件层出不穷,贪污腐败事件时有发生。
我国政治体制的“总病根”是权力的过分集中,而党政关系则是导致权力过分集中的重要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重新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邓小平曾指出:“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如何善于领导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④
党政分开不是削弱和放弃党的领导,而是要实现党的领导方式的转变,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党的领导。为此,中央提出了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原则,并强调,纵览全局并不是事无巨细地开展所有政府的大事小情,而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将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引导方向、解决好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方面;同时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协调、处理好各级政府、人大、政协的关系,并统筹安排好宣传、组织、纪检、政法等方面的工作,发挥其各个方面的作用,使各个部门都能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各项关于党政关系对于民主执政的影响依旧处于探索时期,不过好在,中国共产党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关于党政关系对民主执政的影响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在积极探索实践着。(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解: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五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92页。
③《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90页。
执政权的实现途径 篇4
20世纪初年, 日俄战争中日本战胜了俄国, 夺得中国南满的控制权, 也接收了旅顺和南满铁路的所有权益。1905年9月26日, 日本在旅顺成立关东总督府, 次年8月1日改为关东都督府, 管理关东州和掌握有关保护、管理南满铁路的事宜, 下设民政部、陆军部, 集军政民政于一身, 军政部下面有“满州独立守备队”, 即“满铁守备队”, 守备南满铁路及其附属地。1906年6月, 日本在奉天成立总领事馆, 管辖陆续在东北各地设立的领事馆, 负责处理日本在东北的全部外交事务, 拥有领事裁判权和设警权, 各地领事馆均设有警署, 署下设基层机构, 警察权逐渐扩张到旅大租借地和满铁附属地以外的广大地区。同月日本在东北成立南满铁路株式会社, 次年3月公司下成立满铁调查部, 不久又成立东亚经济调查局、满州史地调查部、地质调查部等机构, 4月满铁正式经营, 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和情报搜集等间谍活动。1919年4月, 日本为了消除欧美等国家的疑虑和缓和内部矛盾, 改关东都督府为关东厅, 分军务另设关东军司令部, 实行军民分治。至此, 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统治形成了关东厅、关东军司令部、领事馆、南满公司四大机构, 对应管理民政、军政、外交、经济社会和情报等事务。
二、关东军司令官在中国东北最高统治权的取得
1931年, 关东军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 抢得超越其他三个侵略机构的优势地位。关东军随即炮制了一个《满蒙问题解决方案》, 试图建立“领土包括东北和蒙古, 以宣统为元首的新国家”, “国防和外交由新政府委托日本帝国管理, 交通通信等产业亦由日本帝国管理”[1]115。1932年3月1日关东军以“满州国政府”名义, 发表《建国宣言》, 宣布“满州国”成立。10日, 溥仪与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以“换文”的方式签定了日满密约:伪满日后国防和治安由日本国维持, 经费由伪满负担, 伪满已修铁路、港湾、水路、航空等管理, 以及新路的修筑均由日本或日本指定的机关管理, 日本驻军认为必要的设施均予竭力解决。参议府及其他中央与地方官吏日本人均可任职, 且由关东军司令官保荐, 若要解职需经关东军司令官同意[2]26。9月15日日满签订正式条约《日满议定书》, 关东军司令官控制东北的地位得到了条约的公开承认。
1933年8月8日, 日本内阁通过《满州国指导方针要纲》, 即“八八决议”。确定了日本统治中国东北的基本方针为“内部指导原则”, 赋予关东军司令官统辖东北的所谓“内部指导权”。1934年9月, 日本政府发布《关于驻满行政机构改革》的内阁会议决定, 把在满的管理机构从“四头政治”改为“两位一体制”, 即由关东军司令官兼驻满全权大使, 并赋予驻满大使对满铁、关东厅有行政监督权。1936年9月18日关东军司令部制定《满州国的根本理念与协和会的本质》, 明确指出伪满皇帝溥仪是“基于日本天皇之圣意而即位”, 必须服从作为“天皇代理人”的关东军司令官, 并把关东军司令官视为“师傅”和“监护人”。
三、日本侵略者操纵伪满政权的几条主要途径
1. 实行总务厅制和次长制控制伪满的行政。
伪满实行中央集权制[3]90, 根据伪满“组织法”和“国务院官制”规定, 国务总理是奉皇帝之命掌管国家行政, 各部大臣是其属官, 具体管理所主管的行政事务。然而, 非“满洲国”组织法所规定国务院成员的总务厅长官, 在“满洲国”运作中却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 且插手国务总理所涉的所有事务[4]213, “满洲国”的所有权利都被集中于总务厅, 总务厅也由此成为处理行政事务的最高机关[4]213。以总务厅为中心, 中央各部局均设有总务司掌管该部局重要权力, 司长一律由日本人充任, 司内各重要科长也由日本人充任。各省市也设总务厅, 县设总务科, 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日系行政权力网络。1937年, 在伪满中央各部及各省、县等机构中普遍推行与总务厅制相匹配的次长制, 各部局的总务司长改为次长, 各省总务厅长改为省次长, 各县日本人参事官改为副县长。关东军司令官掌握着伪满的人事行政大权, 具体由总务厅长执行, 除日系官吏人事权由关东军司令官掌握外, 满系官吏荐任以上的任免都要由关东军司令官批准, 调动也须事先同关东军司令官协商, 获得同意后方能批准[3]99。
2. 设立军事顾问系统掌握伪满军政大权。
“满洲国”成立后, 国防由关东军全面负责, 表面上根据伪《政府组织法》, 在伪国务院下设军政部, 组建了由投降日军的东北地方军阀武装、招募的无业游民、收编的土匪等组成的部队。1932年4月15日伪军政部发布《陆海军条例》和《划定警备担任区》两个法令, 把伪满所有部队统一整编了起来, 统称为“国军”, 受中央管辖, 分设奉天、黑龙江、吉林、热河四个警备区。1934年7月21日又改设为5个军管区, 此后陆续增加, 至1945年已设有11个军管区。伪皇帝溥仪是“满洲国”海陆空军的最高统帅。然而, 伪满军政部实权由日本人次长掌握, 军队的真正统帅是关东军司令官。
伪满初筹军政部时, 关东军即派出了一小批顾问作为“指导”[5]189。随后组成正式顾问团, 在伪满军政部设立军事顾问部, 由关东军直接管辖。顾问部设最高顾问, 统管一切军事事务;最高顾问之下设高级顾问, 分科领导军事业务;高级顾问之下设顾问。顾问制推行于各个军管区的军旅团, 乃至各军校、军工厂。在各军管区司令部、江防舰队、宪兵司令部、军校等军事单位遍设军事顾问部, 主事者为主任顾问, 掌管各该军事单位的军政、军令等全部大权, 也负责监视司令官的言行和本军事单位军官的思想表现。在主任顾问下面, 设有专任顾问, 分别掌管对应各项事务。在部队旅、团、营、连各级军事组织中都安插有日本人教官, 这些教官按相应的职级分别掌管该级军政, 并与顾问部直接联系。军事顾问职权很大, 所有的公务都先由专责顾问做好方案, 然后由负责翻译的部门译成汉语, 再经由主管顾问指示办法, 做成提案后经主管顾问盖章认可, 再由高级顾问审核, 通过后再转给司长、次长审核认可, 随后交最高顾问拍板定夺, 最后交军政部大臣发布[5]226。伪满的军政、军令、训练、征募等工作以及制定基本的法令规章等都由顾问系统管理。
3. 通过“帝室御用挂”等操纵伪皇帝溥仪。
1934年, 关东军把随侍溥仪的侍从武官改设为“帝室御用挂”, 调来了与溥仪较为相得的吉冈安直担任此职。吉冈从此成为关东军安置在溥仪身边导演傀儡戏的牵线人, 此后十余年间, 吉冈都以监护人的身份控制着溥仪。对溥仪的控制, 从政治到生活无所不包, 正式场合的讲话、召见拜见者等均要经过“帝室御用挂”的批准。1934年3月, 关东军改伪满执政政治为君主立宪制, 溥仪摇身成为一位世袭的“皇帝”, 根据新的《政府组织法》, “皇帝”下属机构增设宫内府和侍从武官处。宫内府总揽帝室全部事务并负有辅弼“皇帝”之责, 与其他政府机构一样正长装门面, 次长掌实权, 宫内府次长一直由日本人充任。为了控制皇宫, 宫内设有日本宪兵室, 宫廷警卫也多由日本人担任, 关东军还派日本特务充任警卫处长。名义上是保卫皇宫和溥仪, 实则是监视。从“帝室御用挂”、宫内府次长到宪兵、警卫形成了操纵溥仪的监视控制网。1936年9月, 关东军发布了所谓的国策“根本指导思想”:伪满“皇帝”以天皇的意旨为宗旨;关东军司令官为天皇的代理人, 负有监护和辅导“满洲国”皇帝之责任, 并在内部指导政府[6]104。1942年伪满的《旬报》声称“日满两国的关系, 就象父子的关系”[4]219。由此可见, “满洲国”实质上处于儿国的地位, 伪满溥仪“皇帝”的儿皇帝身份也就属于“货真价实”。
4. 利用党政合一增强对伪满社会的控制。
伪满政权成立初, 东北各地反满抗日分子异常活跃, 其人数多达几十万, 日满军警四处讨伐, 惶惶不可终日[7]123。对此, “满洲青年联盟”骨干山口重次等人试图成立一个能“统一国民思想, 进行思想战的全满统一的国民组织”[8]37, 以民族“协和”的精神从思想上消除中国东北人民的反抗意识。1932年4月, “满洲国协和党”在奉天成立, 随后该组织迅速膨胀, 成员遍及满铁沿线, 并发展至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9]227。但由于清朝是被“党”推翻的, 溥仪等总是谈“党”色变, 因而极力反对在伪满建党;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也虑及政党会削弱自己的权力, 进而影响军事独裁统治, 因而也反对在伪满有政党存在。于是7月把“协和党”改组为“协和会”。
协和会一直受关东军直接控制, 是与政府机构平行的一个独立体系, 在实际活动中与政府机构逐渐产生了矛盾。1934年9月, 为了推动协和会与伪满政权机构的合作, 关东军对协和会进行了改组。协和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罗致了大批官吏, 还让这些官吏兼任各级委员和协议员, 使协和会带上浓重的官方色彩, 并逐渐演变成为类似政府机构的组织, 从而促进伪满政府与协和会的表里一致而协调起来。1936年7月, 协和会制定的新的纲领和章程规定:协和会是“唯一永久的举国一致的实践组织”, 是伪满“国家机构之一”;伪满政府则是以“建国精神, 即协和会精神为基础组成的机构”。1941年4月, 伪满进入战时体制, 协和会进一步改组, 实现了伪满从中央到省市县旗各级政府长官同时也是相应协和会组织的长官, 从而彻底实现了伪满的党政合一, 促进了各级政府行政工作与各级协和会动员工作的一体化。从而增强了关东军的社会全面控制和动员能力。
摘要: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 主要以派驻关东军司令官, 并通过在伪满实行总务厅制和次长制控制伪满行政、通过设立军事顾问系统掌握伪满军政大权、通过“帝室御用挂”等操纵伪皇帝、通过促进党政合一增强社会动员能力等途径加以实现。
关键词:关东军司令官,统治权,统治途径,伪满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社科院历史所.满洲国史[M].黑龙江社科院历史所, 1990.
[2]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Z].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3]中央档案馆.伪满傀儡政权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 [Z].中华书局, 1994.
[4]张辅麟.伪满政权傀儡性再认识[J].社会科学战线, 1991 (3) .
[5]傅大中.伪满洲国军简史[M].文史出版社, 1988.
[6]天津编译中心译, 日本广播协会编.皇帝的密约[M].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9.
[7]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日本满洲国史编撰刊行会编.满洲国史[M].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内部出版发行, 1990.
[8]小山贞知.满洲国协和会的发展[M].中央公论社, 1941.
执政权的实现途径 篇5
一、提高青年科技干部执政素养是永葆党的执政活力的重要保证
1. 优秀青年科技干部是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
党的事业处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之中, 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要求。执政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个新老交替、相互合作、共谋发展的动态的历史的过程。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优秀青年科技干部, 历来是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 还是改革和建设时期, 党都始终高度重视青年科技干部的培养, 并坚持常抓不懈。革命战争年代, 毛泽东同志就曾提出“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 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邓小平同志在确立改革开放方针之后, 提出了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四化”要求。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抓紧培养选拔青年科技干部对于党的事业和国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十六大以来, 党加强了培养选拔青年科技干部工作, 鼓励和推动青年科技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 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历史证明, 只有大力培养大批优秀青年科技干部, 推动干部队伍合理地进行新老交替, 才能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源头活水, 为党的事业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2. 提高青年科技干部执政素养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实际工作中, 选用什么样的人和怎样选人用人, 对确保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具有关键意义。在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提出以后, 事业的成功与否就在于青年科技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党的基本路线要保持一百年不变, 国家要保证长治久安, 有效地培养和选拔出一大批继往开来、敢当重任的青年科技干部, 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贯彻实施, 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务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 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地延续下去, 实现中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因此, 提高青年科技干部执政素养不仅是一项具体工作, 也是一个宏观任务;不仅是当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紧迫工作, 也是事关党和国家未来的战略任务。实践表明, 作为后继力量, 青年科技干部如果不能人才辈出, 人尽其才, 干部队伍就会青黄不接, 出现“断流”现象, 党的事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如果重视对青年科技干部的培养使用和提高素质, 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都相对比较充足。
3. 提高青年科技干部执政素养是解决青年科技干部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由于青年科技干部自身的成长特点、体制转型、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青年科技干部队伍的现实状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有的青年科技干部出问题, 有他们主观上放松学习, 进取心不强, 忽视世界观改造等原因, 也同组织要求不严、教育不够、监督不力有关。”主要表现有:学习主动性不强, 一知半解, 不求真理, 放松世界观改造;“官本位”思想严重, 心态浮躁, 急功近利, 一味追求晋职升迁;责任心和竞争意识缺乏, 明哲保身, 怕担风险, 遇事推诿扯皮;实际工作能力不强, 流于圆滑世故, 热衷找门子、搞关系;心理承受力脆弱, 只爱歌功颂德, 不听批评建议, 不愿从事攻坚和艰苦的工作;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 影响了青年科技干部队伍的整体精神状态, 对青年科技干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危害, 同时, 也背离了党和人民的期望与要求, 妨碍了党的执政成效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因此, 我们对青年科技干部要既坚持培养选拔, 又坚持严格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提高执政素养, 促进健康成长, 使他们成为不负人民重托、堪当历史重任的接班人。
二、科学把握提高青年科技干部执政素养的内在规律
1. 学习丰富知识是提高青年科技干部执政素养的坚实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潜能和创造力。丰富的知识成为提高能力、参与竞争、领导发展最重要的奠基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掌握知识的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显得越来越宝贵。对于青年科技干部而言, 能否具备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广博的知识面, 不仅直接关系到其创造能力和发展潜质, 而且直接影响到其统揽大局、科学决策、组织协调、解决热难问题等实际能力的提高。知识有着广袤的内涵, 包括了党政理论、业务工作知识以及经济、科技、管理、法律及金融知识。通过努力学习知识, 储备工作技能, 提升执政能力, 已成为新时期优秀青年科技干部提高执政素养的特殊优势。
2. 增强党性锻炼是提高青年科技干部执政素养的前提条件。
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代表人民执掌和使用公共权力。保持纯洁的党性是青年科技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认清权力本质、正确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市场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体, 对干部的非权力因素的影响要求越来越高。同时, 市场经济中的货币交易、等价交换、适者生存等法则也对青年科技干部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模式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青年科技干部如果不注重党性修养, 忽视世界观的改造, 就极易造成心理失衡或价值尺度错位, 从而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政治立场, 无法履行自己的公仆职责, 也将失去群众的拥戴和信赖, 继而失去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3. 追求务实创新是提高青年科技干部执政素养的不竭动力。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不断研究新问题, 总结新经验, 开创新局面, 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必然是一个不断地创新者。创新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 从实际出发, 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不断使认识符合变化的客观实际, 实现认识和实践上的创新。这是领导工作保持生命力的要义所在。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务实创新, 是青年科技干部成长的最基本的规律。在当今世界, 面对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 科技迅猛发展,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任重道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迫重要。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进行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这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青年科技干部的务实创新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目的在于用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破解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只有通过脚踏实地、认真扎实的工作, 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 才能取得良好的创新效果。
4. 组织培养教育是提高青年科技干部执政素养的重要引擎。
青年科技干部执政素养的提高既是理论学习的过程, 也是实践锻炼的结果。除了青年科技干部自身付出努力之外, 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适时任用起到了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各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积极倡导和推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采取“阳光”法则对青年科技干部分类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 用党校培训、出国学习、基层挂职等方式进行培养, 可以使青年科技干部在较短时间经受较系统的培训和多岗位实践锻炼, 以此提升青年科技干部的综合素质。同时, 结合青年科技干部的特点, 早发现、早培养、早压担子, 能够缩短成长周期, 促使青年科技干部及早成才、较好成长。由此可见, 在青年科技干部的成长过程中, 党组织的培养、使用营造了人才任用宽松、健康的良好环境, 为青年科技干部的成长进步提供了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平台, 给予青年科技干部进行执政实践、丰富执政经验的机会, 对青年科技干部成长进步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全面提高青年科技干部的执政素养
1. 与时俱进, 做学习型干部。
青年科技干部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养成勤读书勤思考的习惯, 发扬“挤齐”和“钻吮”的精神, 学理论, 学文化与技能, 先博而后专。不仅要在书本上学习, 而且要在实践中向社会学习, 向群众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 使理论修养、文化品位、领导水平不断提高, 成为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做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2. 把握规律, 增强执政新本领。
青年科技干部要正确审视和评价自己, 时时注意增强执政意识, 学习和运用执政规律, 全面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让自己成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高素质执政骨干, 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 求真务实, 树立正确政绩观。
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全局发展, 评定工作绩效, 坚持党的各项工作和利益的一致性, 在实际工作中立足当前, 着眼于长远, 脚踏实地地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 把短期效果和长远发展、显性政绩和隐性政绩结合起来, 增进人民群众的长效利益。消除因急于进步而摆“花架子”, 做表面文章, 搞各种不切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门面工程”等。
4. 深入一线, 实践磨炼长才干。
到基层, 到实践中去磨砺意志、经受考验、增长才干是干部成长的最广阔道路。党的十八提出要“加大培养选拔优秀青年科技干部力度, 鼓励青年科技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青年科技干部要形成一种自觉到实践中去、到群众中去锻炼的良好风尚, 特别是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线去, 到条件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去, 到党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检验, 更深刻地了解国情, 接受锻炼, 积累经验, 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联系, 提升精神境界, 提升宏观决策、协调管理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更好地为人民执好政, 用好权。
执政权的实现途径 篇6
提高全党的执政能力, 关键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从政能力, 党员干部必须站在全局和讲政治的高度, 深刻认识提高从政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握新形势下共产党执政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 自觉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如何提高党员干部的从政能力?具体来讲, 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政治信仰、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理想与信念, 它为人类提供了其他任何信仰均无法比拟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我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要求, 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证, 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要求, 是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首先, 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政治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素养, 以思想政治理论上的清醒, 保证其在政治立场上的坚定, 以此端正和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崇高信念。时刻提高和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特别是要增强抵御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错误思潮影响的侵蚀能力。其次, 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提高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执政党和资本主义执政党发展的全过程, 才能真正认清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身先士卒, 率先垂范, 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不动摇, 经受住各种严重的挫折和苦难、艰难和险阻的考验。
二、坚持修身从政, 永葆先进性
永葆党的先进性, 关系到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问题,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所在。只要党员干部都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我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坚如磐石。首先,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执政党意识, 牢固树立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权力观。要真正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 明确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真心实意为人民负责, 竭尽全力为人民谋利益,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其次, 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因为干部的政绩观, 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一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而且会直接影响党群关系和党的执政水平。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感受和评价, 最直接的来源是每一位从政者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行为和表现, 最直接的表现为每一位领导干部的政绩。倡导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是加强当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支撑点。因此, 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执政能力与从政者素质之间的关系, 各级组织部门在选人、用人时必须坚持“凭党性干工作, 看政绩用干部”的原则, 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每个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 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上, 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使一切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中。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加快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更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 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它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首先, 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按照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 促进城乡区域全面发展, 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一切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都要发扬, 一切同科学发展相违背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努力实现“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 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执政能力的高低强弱, 归根结底要看其决策和行动是否推动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 是否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中国这样的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 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 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 事业兴衰。如果离开发展, 那么, 坚持党的先进性, 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无从谈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来进行,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四、坚持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 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无论哪个执政党, 都是在一定的执政理念下执政的, 执政能力建设均受执政理念的支配和制约。执政理念不同, 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就不一样。胡锦涛同志在参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时强调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始终是最要紧的。”胡锦涛同志的这一论述, 是我们党对执政理念和执政本质的精辟概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存在的全部理由, 也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理念。因此, 我们党在增强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党员干部从政能力的实践中, 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认真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 着力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其次, 我们党在制定和实施路线、方针、政策时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 赞成不赞成, 高兴不高兴, 答应不答应”这一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倾听群众呼声, 反映群众意愿, 集中群众智慧, 推进决策科学民主化, 创新发展思路, 努力使我们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使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更好地发展起来, 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从而充分体现党的执政理念, 充分发挥党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学习, 不断改进和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党员干部, 既是执政党意志、路线、方针和政策承上启下的实践者和指引者,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领导者, 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具有直接责任, 所以必然应不断加强学习, 努力改进和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重视学习, 善于学习, 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这就要求每一名党员都成为学习型党员, 每一位党的干部都成为学习型干部, 每一个党的组织都成为学习型组织。具体来讲, 就是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 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学习, 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实现党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其次, 要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尤其要认真学习有关市场经济、法律、科技、管理、金融、文艺等方面知识, 通过学习, 进一步优化党员干部的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工作方式,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荣臣.新编干部培训20讲[C].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2]刘海藩.当前党政干部关注的若干重大思想理论问题[C].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3]范平.中国共产党党章教程[C].中国方正出版社.
【执政权的实现途径】推荐阅读:
提高驾驭经济能力实现执政能力新跃升10-03
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交通]06-04
生态执政的路径优化06-23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08-12
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07-30
打牢执政为民的坚实根基05-28
三执政05-13
执政理念05-29
依法执政06-20
执政影响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