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理念(共10篇)
执政理念 篇1
【真题选粹】
1. (2012·安徽文综卷·5) 2012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国际和国内的新形势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
(1) 体现党的性质、宗旨, 践行党的执政理念 (2) 履行党的管理职能, 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3) 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4) 赋予党的执政资格, 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本题以党的十八大为背景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 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有利于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故 (1) 正确; (2) 错误, 中国共产党不履行国家职能, 管理职能属于政府职能范畴; (3) 正确, 保持党的先进性,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有利于发挥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4) 错误,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就取得了执政资格。答案为B。
2. (2012·天津文综卷·1) “俯身接地气, 用心听民意。”近来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 新一轮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正在蓬勃展开。群众反映干部们带来了政策和资金, 改善了干群关系;干部们体会到只有“接地气”, 才能“有人气”。下基层活动的良好成效体现了我们党
A.坚持政治领导的领导方式
B.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C.坚持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
D.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找出关键词“接地气”, 其实际上就是指走进群众, 倾听民意。答案为D。
3. (2012·山东文综卷·21) 2012年3月,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 这是在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完善。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
B.基层民主自治进一步完善
C.全体公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司法权
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C项说法错误, 在我国, 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D项错误, 我国的司法权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使, 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答案为A。
4.[2012·福建文综卷·39 (2)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当前, 弘扬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义利观, 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人们对义利观的探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孙中山提倡“大义所在”, 坚持革命和民族大义, 反对“重私心而忘公义”;中国共产党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自身的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材料二福建某著名民营企业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强调利义兼顾, 诚信不欺, 重视节能减排, 依法纳税, 积极捐助慈善事业,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材料三雷锋, 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诗篇。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对于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请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 说明党和政府努力践行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理由。
解析:解答本题, 先要明确本题是说明“理由”, 可以转化为“为什么” (“原因类”) 题型, 即党和政府为什么努力践行社会主义义利观, 回答这样做的原因和意义 (或必要性和重要性) 。答题时, 要注意主体是党和政府, 党这样做的依据涉及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等;政府这样做的依据涉及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等。同时要回答这样做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 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要求, 体现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的理念, 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 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是我国政府的宗旨、原则及履行职能的要求, 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 树立政府权威。 (3) 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国家富强。
【考情分析】
有关政党的知识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其中, 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是最易考查的知识点。2012年高考主观题对政党知识的考查情况如下:全国文综卷第38题考查了党的执政理念, 福建文综卷第39题考查了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 四川文综卷第38题考查了党的地位、宗旨、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2012年高考选择题对政党知识的考查情况如下:安徽文综卷第5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 天津文综卷第1题考查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 山东文综卷第1题考查了依法执政。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十八大报告将是2013年高考命题的大热点。
【考点精讲】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
2.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中国共产党的三种执政方式
内容: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 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 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 就是坚持依法治国, 领导立法, 带头守法, 保证执法, 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 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 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决不为少数人谋利益, 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党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新题速递】
1.2012年6月21日, 我国首部以“官德”为主题的《中国古今官德研究》丛书面世。“官德”丛书对古今官员从政的基本素质和品德有比较系统的研究, 对于预防和惩治腐败官员有一定借鉴意义。要规范权力运行, 预防和治理腐败, 中国共产党必须
(1)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2) 提高党的依法行政能力 (3) 认真履行政治和文化职能 (4) 健全领导干部的问责制度
A. (1) (2) B. (3) (4) C. (2) (3) D. (1) (4)
2.2012年4月, 习近平在安徽调研结束后召开党政干部座谈会, 强调各级党员干部在对待党和国家事业上始终保持进取之心, 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在对待个人名利地位上始终保持平常之心。这向人们指明了
(1) 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 (2) 中国共产党权力的根本来源和基础 (3) 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职权 (4) 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A. (1) (4) B. (1) (3) C. (1) (2) D. (2) (4)
3.十八大代表的选举, 在扩大党内民主方面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增加普通党员代表, 差额选举的比例应多于15%, 有适当数量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工人。这些举措有利于
(1) 更好地反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和要求 (2) 进一步增加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的渠道 (3)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扩大党内民主为工作中心 (4)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A. (1) (3) B. (1) (4) C. (1) (2) D. (2) (4)
4.2012年6月29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香港石岗军营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胡锦涛指出, 香港回归祖国15年来, 驻港部队认真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 全面加强部队建设, 依法履行防务职责, 出色完成肩负的各项任务, 受到了广大香港市民高度赞誉。这段话说明
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B.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C.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军队进行行政领导
D.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5.2012年6月18日, 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市委书记张德江在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 要积极推进民主法治, 创新社会管理, 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广泛调动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凝聚强大合力。下列选项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一致的是
(1) 坚持民主集中制, 发展党内民主——民主执政 (2)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 提高执政能力——依法执政 (3) 在平等的基础上, 开展与国外政党的交流——科学执政 (4) 市委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改部分法规的建议——依法执政
A. (2) (3) B. (3) (4) C. (1) (4) D. (1) (2)
6.运用新媒体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成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课题。因此, 在2012年6月30日上线的“共产党员网 (www.12371.cn) ”可谓应运而生, 必将成为全国390万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广大党员群众的学习平台、交流平台、服务平台和表彰平台。这一举措有助于
(1) 面向基层, 服务基层 (2) 民主决议, 依法行政 (3) 政治协商, 执政为民 (4) 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A. (1) (4) B. (1) (3) C. (2) (3) D. (2) (4)
7.近日, 广东潮州市市委试点廉政预警机制。这一模式可归纳为“165”:即由镇党委“一把手”牵头成立专门工作机构, 盯紧“人、财、物、权、钱、事”六环节, 运用“自己查、同事帮、群众评、干部点、组织定”的“排查五步法”, 深入排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岗位风险。这一举措体现了
A.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B.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C.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
D.依法执政要靠民主执政来体现
8.2012年6月28日, 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指出, 中国共产党在91年的奋斗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这种独特优势,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力量, 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法宝。正是这种优势的坚持发挥, 使我们党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壮丽篇章, 根本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结合材料, 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 分析说明在新的形势下, 党应该如何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参考答案:
1.D (1) (4) 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2) 说法不科学, 党是依法执政的主体, 政府才是依法行政的主体。履行政治和文化职能的主体是政府, 而不是党, (3) 说法错误。
2.D (3) 说法错误, 因为党不是国家机关, 不能行使国家职权。材料没有体现依法执政, (1) 不选。
3.B (2) “增加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的渠道”说法不科学, 也没有体现材料主旨。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心, 故 (3) 错误。
4.A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 驻港部队出色完成肩负的各项任务, 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A入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错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军队的领导方式是政治、思想、组织领导, C错误。D在材料中未体现。
5.C坚持民主集中制, 发展党内民主, 是民主执政的体现, (1) 入选。市委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改部分法规的建议, 这是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4) 当选。 (2) 属于科学执政, (3) 是民主执政。
6.A材料的主体是“党”, 排除 (2) (3) , 政治协商是政协的职能, (2) 的主体是政府。
7.A广东潮州市市委试点廉政预警机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A入选。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B错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C错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靠依法执政来实现, D不科学。
8.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理论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从政治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健全完善党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方式, 从组织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从作风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民主集中制, 从制度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执政理念 篇2
2、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3、全心全意抓服务,一心一意谋发展
4、常怀为民之心,常听为民之言,常思为民之策,常记为民之托
5、恪守为民之责,力行为民之举
6、把群众放在心上,把心放在群众身上
7、服务群众最亲最实,落实工作最快最佳
8、民有所求,我有所助;民有所盼,我有所帮
9、真情换真心,服务聚人心
10、全心全意抓服务,一心一意谋发展
11、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12、用真诚树形象,用真心换民心
13、关心群众疾苦,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增进群众福祉
14、做率先发展的带头人,当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15、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16、勤奋做事尽公仆之责,清白做人守党员本分
17、求实务实落实,惠民利民乐民
执政理念 篇3
坚持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我党的执政理念是党在执政过程中对执政宗旨、执政理想、执政使命、执政价值、执政性质和执政目的等所持有的总的信念,是我们党保证自身执政的科学性、民主性、规范性的精神诉求和认知模式。
执政理念,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的概括,是对我党执政理念的最新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这一总体目标,突出了我党作为执政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具备的品格和素质,从根本上回答了把我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的问题。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根本的是解决好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的问题。只有始终坚持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的结合,才能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要解决好为谁执政的问题,就要通过执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保证执政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竭尽全力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要解决好靠谁执政的问题,就要通过党与人民关系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解决好怎样执政的问题,就要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努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是我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坚实基础
党的先进性是在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的结合中获得的。执政理念作为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执政党的文化价值观和灵魂。制度是执政党定型化和规范化的运作体系,有力地促进执政党内部机制的良性运转。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能够从言与行、形与神、表与里相统一的高度,奠定党的先进性的坚实基础。
我党长期执政的实践已经证明,执政能力建设水平突出地归结为执政党的制度能力建设水平,执政党和其党员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能够自觉遵循制度,以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上。制度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明支架,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积淀为制度文明。制度设计的过程和制度设计的成就反映出制度文明的状况。政治文明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制度文明。依靠制度实施统治是政治统治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规则和规律。制度文明反映出执政党的文明程度。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将先进的执政理念与自觉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神圣性、至上性和权威性结合起来,与不断加强政治制度、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并使之与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发展相配套,才能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
将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自从我党执政以来,就确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但是,由于制度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先进的执政理念在实践中很难得到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认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可以发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将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将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非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区别之所在。现代政党政治都追求执政的合法性问题。执政为民作为一个口号,在现代政党理论中具有相当大的普适性。但是,资产阶级政党所说的执政为民,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阶级属性,用来蒙骗人民的一个口号。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既是一句真实的口号,同样也是通过制度创新而体现出来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执政过程中,通过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体现出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通过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的制度创新,体现出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通过以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关键的制度创新,体现出党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作风;通过以提高党的素质和战斗力为基础的制度创新,体现出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效果。
将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是我党有机整合各类执政资源的重要途径。制度创新本身就是执政资源。在制度设计以及制度规范运作的全过程都能有效地动员、开发和培育出一系列的执政资源。因此,重视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就是重视执政资源的开发、整合和有效管理。建构现代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使执政党成为创新制度和带头遵守制度的模范,就能够塑造执政党良好的执政形象,得到人民群众广泛的政治认同,增强执政党的政治权威性,提高政治影响力,开发出重要的政治资源,并且能够促使潜在的执政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政治资源,促使不利的执政资源转化为有利的执政资源,将消极的执政资源转化为积极的执政源,就能够使自己在永葆先进性的过程中执掌好政权和巩固好政权。
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路径
执政理念和制度创新结合推进先进性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党与人民的关系,是当代中国的核心政治关系,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所在。党的先进性不是自封的,而是在党与人民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由人民认可和评定出来的。政党政治的实践充分说明,政党和民众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博弈过程。党真正代表了人民,人民才选择党,并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按照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党是代表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先锋队。党与人民存在着天然的血肉联系,离开了人民,党的事业就一无所成,党的执政就失去根基,就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重要的制度保证。只有健全民主制度、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制度以及人民群众信访渠道畅通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才能使党在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中获得先进性。
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推进先进性的落脚点是践行理念和创新制度。党的价值观、利益观、执政观、权力观、群众观等观点,既是理念问题,同时也是制度问题,只有对党自身如何保持先进性问题进行制度创新,才能保证党能够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通过法制和制度建设,实现党的领导方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是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维护党章的权威,按照党章要求,在党内逐步实现党的生活、党内民主、党内决策、党内关系和党的组织建设的制度化。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只有从建立健全具体制度着手,规范议事决策权限和决策程序,完善议事决策规则,提高决策水平,才能解决党政机构设置不规范以及效率低下等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党内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和实践加强党内监督的有效形式和办法,通过建设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防止出现权力寻租等权力异化现象。要建立通过全委会听取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任职回避、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建立健全巡回制度、全面实行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制度;健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和把关、又相互配合和协调的权力结构,形成有权必有职、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制度。建立健全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谈话诫免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实行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要把党内监督与国家专门机关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的制度体系和整体合力。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党必须自觉遵法和守法,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领导人民走向法治国家。
执政理念与制度创新结合推进先进性的最终目的是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它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执政理念和制度创新都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活动,要通过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党的执政理念应该落实到促进生产力发展、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人民群众的利益表现为一个内容丰富的利益系统,既有经济利益,又有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其中经济利益是基础,它对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推动发展就成了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理顺党与政府的关系、党与市场的关系、党与企业的关系、党与社会的关系,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
(执笔人方世南)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发展进程 篇4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发展进程
执政理念是执政理论的核心和灵魂, 其体现政党的价值追求并决定政党的行动, 是执政党对执政的宗旨、目的和任务认识和把握而提炼出来的一种核心价值观。
一、党在局部执政时期的执政理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局部执政的实践, 集中体现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时期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 逐步形成了党的基本执政理念。
(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党形成
的具体执政理念为以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工农武装割据”理念。此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局部执政的初步实践时期, 以掌握政权为直接目的。
(二) 抗日战争日期, 党确立的具体执政理念为民主、抗日。
“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团结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声。毛泽东科学分析了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的不平衡, 为团结抗日, 党的基本策略任务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
(三) 解放战争时期, 党确立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具体执政理念。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反蒋反美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直接任务。为完成此任务, 解放区政权机关在党的领导下, 牢固树立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观念。
二、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的执政党。
第一阶段:从建国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 (1949~1956) 巩固新政权是此时期的具体执政理念。
第二阶段: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1956~1978)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几乎笼罩着整个时期。尤其是“文革”期间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严重损失。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进而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具体执政理念。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正确总结、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得出的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此矛盾, 党的中心任务就是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在1980年就指出:“四个现代化, 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3]此时邓小平同志已充分认识到经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发展的理念。此理念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再到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命题认识的不断深化, 它已牢牢的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解决中国一切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理念。
稳定的理念。中国共产党吸取“文革”和自由化思潮的教训, 认识到稳定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就不可能搞建设。”[5]“中国的问题, 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 什么都搞不成, 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6]
“三个代表”执政理念。进入新世纪, 党在总结其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 展望自己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的基础上,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综上可知, 执政理念为执政理论的核心和灵魂, 指导中国共产党整个执政实践。党的执政理念源于实践, 经历了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确立、形成及丰富与演变的过程, 经实践证明的科学的先进的执政理念又成为指导党执政活动的武器, 保证其完成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选集 (第1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毛泽东选集 (第1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毛泽东选集 (第5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3]毛泽东选集 (第5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4]邓小平文选 (1975-1982)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4]邓小平文选 (1975-1982)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5]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执政理念 篇5
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宁夏公路管理局固原分局
景清龙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
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党执政的成功经验,提出的执政理念,并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写进了决定。我们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就要牢固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从而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付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一、深刻认识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重大意义
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对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执政实践的理论升华。在新形势下,引导和促使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理念,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1、树立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理念,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必然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根据发展目标和发展条件的新变化,中央对加快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发展与执政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什么是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执政理念,更加明确执政的努力方向和根本要求,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才能做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扎实的工作,才能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先进文化的进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共产党人执政的最高价值追求和根本意义之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最高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它科学地规定了衡量一个执政党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始终代表好、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既为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如何执政、做人民公仆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目标,又对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提出了新的更高和更为迫切的要求。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才会有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和增强执政本领的内在动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要求落到实处。
3、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执政理念是领导干部执政的行为准则。领导干部有了正确的执政理念,就能干出实实在在的政绩。如果执政理念出现了偏差,不仅会贻误党的事业,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会妨碍个人成长进步。因此,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执政理念是否正确,对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与合力,对领导干部能否健康成长,甚至对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能否快速发展,关系重大。因此,教育和引导干部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二、准确把握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深刻内涵
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核心问题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使党成为始终做到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执政党。
1、正确认识党执政的目的。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在执政的过程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落到实处。西岗区委提出的“从群众满意的事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改起”,这非常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要不断改进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缺点和不足,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2、正确掌握党执政的方式。科学、民主、依
法执政,应该说是一语中的,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坚持求真务实。要发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机会主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扎扎实实的工作干出政绩来。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搞花架子,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创造政绩过程中把握规律性、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
性。善于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主动地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善于谋划长远,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当前的科学发展保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善于协调各方,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善于突出重点,抓住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善于见微知著,不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法律性。
3、正确衡量党执政的标准。群众、实践和历史是衡量执政的根本尺度和准绳。因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感受最直接、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执政的水平只能由群众来评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执政的效果只能通过实践来甄别;历史是最好的裁判,只有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执政能力才是真正成功。群众检验、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是相互统一的整体,三者的主体是群众,统一于群众公认。也就是说,衡量执政能力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三、人大工作要体现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理念
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理念,涉及到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是全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要把树立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理念作为新时期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履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在科学、民主、依法执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加强理论学习,夯实思想基础。我们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根本的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树立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理念。因此,要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促使领导干部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夯实树立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一是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在思想上认清“过去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解决“为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正确对待权力,认真履行职责,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执政的初衷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统一。三是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看问题、做工作尊重客观实际,无论在任何时候,从事何种工作,都要符合客观实际,都要符合科学规律。四是进一步振奋精神、改进作风。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卓有成效地推进工作,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2、健全监督机制,强化监督工作。要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必须加强对决策的监督,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防止决策的随意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应有的作用。一是在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自身工作中体现科学、民主、依法的要求。常委会的议题选择要体现科学性,对本辖区内的区域经济发展,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进行及时的审议,适时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三察(查)”活动体现民主性,进一步加强与“一府两院”的沟通和联系,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盼,通过“三察(查)”,推动“一府两院”工作的开展,使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以解决;行使职权体现依法性,要严格坚持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在领导班子中切实抓好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常委会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使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更符合党的意志,更能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二是行使“三权”的过程要体现科学、民主、依法的要求。要科学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对影响大、投资多、范围广的重大事项,要经科学论证,必要时有关部门要提交可行性报告;要依法行使好监督权。这里要解决好的问题是监督前移和刚性监督的问题,在监督工作中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事后监督有其可取的一面,但对于一些明显会对国家财才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后果的,一定要提前介入,不要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同时要进一步加大监督工作的力度,有必要时可进行一些量化要求;要民主行使好人事任免权。既要加强自上而下的监督,又要充分倾听群众的意见,最大限度地扩大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任用的知情权、评价权、监督权,建立并落实领导干部评议、公示、审核等制度,使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时刻处于代表和人民群众监督之下。
执政理念 篇6
关键词:社会转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转变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128-03
社会转型一词源于西方社会功能结构学派现代理论的经典思想,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型式向另一种型式转换的运动过程。西方社会学家借用这个概念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结构具有进化性意义的转换和变换,以说明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进化与变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构成社会的诸要素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量变或质变,进行着从一种社会结构向另一种社会结构的转变。社会转型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利益分化、社会结构变革的过程,它需要打破旧的利益格局,构建新的利益格局;需要动摇旧的体制,建立新的体制;需要瓦解旧的价值体系,形成新的价值体系。它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新旧相互撞击,相互摩擦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简而言之,它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甚至是冲突的现代化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自80年代起逐步在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急剧变革,逐步进入了社会转型的时期。实现着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型和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型。然而,正如亨廷顿所提出的“现代性产生稳定性。而现代化却产生不稳定性”的著名论断一样,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现代化的一些成果,如工业化、城市化、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增长、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动员等,都加重了政治统治体系的运转负荷,同时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人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的意识普遍得到增强,这些因素也加剧了政治动荡的可能性。这就使得执政党必须通过努力提升政治统治体系的现代化程度和制度化水平,来应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执政理念,通常是指执政党执掌政权的宗旨、价值取向、治国方略、执政方式、领导方式、社会力量配置以及在执政的条件下如何进行党自身建设等观点的总和。它是建立在对执政规律认识基础上的,是对执政规律的认识科学而深入的表现。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而不同的执政理念可以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任何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需要从社会政治稳定和执政的伦理道德等方面加强对执政理念的大力宣传,以巩固执政的思想根基,扩大执政的群众基础,争取执政的舆论支持,拓展执政的心理空间,争取更多的执政资源,努力达成全社会的高度政治认同和广泛政治共识,进而转化为党的具体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来实现党的执政意志和执政目标。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之下,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执政党执政方式的改善、执政能力的提高、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执政基础的巩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一论断全面涵盖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原则和方针,充分代表了中国绝大多数民众的根本利益,实际上是对中国共产党以往执政理念的科学概括。是其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它标志着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走向了一个新台阶。科学树立党的执政理念,就是要体现党的执政理念的发展性、民主性和法治性,就要树立执政兴国的发展理念、执政在民的民主理念和执政在法的法治理念。
1、树立执政兴国的发展理念
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现代人类的自觉意识,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方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从而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的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任何民族想要更快地发展自己,就必须确立和坚持科学的、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观。因而,执政党的发展观,不仅关系着执政党自身的兴衰成败,还关系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理念,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求进创新的执政意识、以人为本的执政宗旨、统筹兼顾的执政方式、求真务实的执政品格,构成了我党政权运作的理性灵魂。
在执政意识方面,科学发展观在坚持求进的同时不忘创新,它是在理性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执政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的历史性飞跃。从“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战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我党一直适应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为强国之路规划和完善着宏伟蓝图。十六大以来,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充分肯定我国的重大发展和成就,理性思考其中的缺憾并吸收了以往发展战略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对我国的现实国情的分析人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引导着我国社会的理性发展和变革。在执政宗旨上,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定为其本质和核心。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党的一贯宗旨,它要求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的事业,不断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在执政方式上,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就科学地解决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相统一、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进步相统一这五个“相统一”的问题,使党在制定发展战略、选择发展政策、采取发展措施时能够兼顾各方,全面规划,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执政品格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求真务实,树立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正确的政绩观,即用科学的态度看待政绩,用兢兢业业、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创造政绩。这就要求我们党的干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从工作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从对三大规律
的科学地把握的角度出发,避免和减少只顾大力营造“政绩工程”而忽视甚至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出现,一切工作以实际和人民的利益为衡量标准。这也是对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的又一有益补充。
2、增强执政为民的民主理念
权为谁授、政为谁执、利为谁谋是权力观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执政党首先要明确其服务的对象和利益代言的对象。才能巩固好执政基础,才能执好政。“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也是坚持执政在民的根本所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本质体现。只有增强执政在民的民主理念,才能坚持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全面需求、促进人民个体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不断改进党的执政方式,使其更能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我党执政的价值追求,才能不断保持和巩固我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扩大党的执政资源,永葆党的执政地位。
增强执政在民的民主理念,首先必须要明确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人民是党执政的权力来源,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是一种权力委托关系,党只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工具,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因而,党必须按照权力委托人即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来运用权力,而不能谋私利,同时,党的权力的运行的角度也必须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以此为轴心来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以人民群众利益的得失来衡量其活动或行为的成效。其次,要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重视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的巩固。执政的保障,就在于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在于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增强党的利益代表的广泛性,提高党的社会利益的整合职能。建立和完善现代民主政治程序,才能使得党的控制和运作政治权力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得到社会成员足够的认同和支持,执政才能持久而有效。另外,要切实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不仅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需要,还要承认和强调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制度、政策的制定及其贯彻中去,落实到党的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关怀工作中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3、强化依法执政的法治理念
法治就是指法的统治,即用法律制度来管理国家事务、规范权力运行的一种治国原则和方式。它意味着法律在社会生活、国家生活中的一切重要领域都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形成了独立的、合理的法律运行机制。作为实现社会良好治理的基本要求,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国家有没有确立法律。而在于国家权力的运作是否严格依法。树立执政在法的法治理念,不仅是我党的执政性质、目的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党自身情况和执政条件变化的必然要求。强调执政在法,可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活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可以顺应当代民主政治潮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可以使党的执政行为更为规范化制度化,以适应自身情况和执政条件的变化。
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 篇7
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党在的十七大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之后, 更加主动顺应世界文明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潮流, 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这既是实现当前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在生态文明理论兴起后在我们党执政理念上的最新反映, 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一、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以新的时代内容
在五年前的十七大上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报告, 并对“生态文明建设”给出了科学的阐释。虽然当时并没有“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来加以强调, 但我们党已经敏锐地觉察到改善生态环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已经非常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确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必须添加的时代内容。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从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定位, 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样的战略地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任务, 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奋斗,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2]。
这就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其中, 政治建设解决的是人与社会上层建筑和制度的关系问题, 保证其他文明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经济建设解决的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 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 为其他文明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建设解决的是人与精神和文化的关系问题, 为其他文明的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社会建设解决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为其他文明的建设维护出稳定的社会环境;而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来强调“五个建设”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其突出意义在于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要求我们着眼于“自然—人—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协调和统一, 走出以人为中心的误区,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这既有利于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 也有利于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化解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给长期执政过程中带来的各种风险。与此同时, 也有利于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其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不仅是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 而且也是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奠定优良的生态基础。这样就将我们党的执政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既有利于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所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更加顺畅地贯彻, 也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更加顺利地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客观上要求我们党必须在切实尊重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贯彻科学发展观,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既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 又保证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符合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为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增添的时代内容, 也是我们党时刻保持先进性的标志。
二、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以新的发展思路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 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高度来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3]
十八大报告里进一步强调: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现阶段, 生态环境问题已不再仅仅是民生改善的问题, 而且还是我们民族未来永续发展的问题。
建国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解决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根本出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路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按照这一发展思路, 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 而且初步实现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小康。与此同时, 我们党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两个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是当前发展与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 在发展规划上, 多注重当前发展和眼前数字的增长, 多是延续高投入、高能耗的发展模式, 对未来的持续发展规划不足, 也带来高污染和低效益的后果, 这最终也必将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很难持续永久;二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付出了越来越沉重的环境代价, 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约束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我们党主动顺应世界文明发展趋势, 在执政过程中创新发展思路,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控制开发强度, 调整空间结构, 形成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形成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三、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以新的价值取向
中国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优与劣, 不仅直接关系到民众能不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 而且也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是关乎社会发展、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我们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在长期执政过程中, 当面临工业化进程加快而带来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时, 主动顺应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 将执政理念的价值取向定位于优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提升生态环境效益。这必将有利于纠正我们以往不科学的“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指导思想和粗放式、贪多求快的经济增长方式, 能够更加理性地选择一种更为合理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和协调的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人与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以及为人的发展提供生活产品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之间的和谐共处;这也必将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试想如果生态环境恶劣, 不仅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难以实现, 而且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势必会下降, 甚至自身的健康都得不到基本的维护, 那么, 不仅经济社会的发展势必也会变成一句空话, 而且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也不可能得到实现。因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提升生态环境效益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大问题。实际上, 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价值取向, 既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符合未来发展的需要。因为从执政的长远角度来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提升生态环境效益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根本利益需求, 又可以实现和经济利益的增长的良性互动。生态文明建设搞得好, 生态环境效益提升得多、提升得快, 不仅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真正可持续发展, 而且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质量能够不断提高, 也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经济社会实现了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又反过来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效益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人民群众能够在更好的生态环境里过上更好的生活, 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提升生态环境效益作为执政理念的新的价值取向, 是我们党为更好完成自身执政使命而必须赋予执政理念的新的价值取向, 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过程中新的价值判断标准。
总的来说, 十八大上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之中, 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主动顺应世界文明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潮流, 赋予执政理念以新的时代内容、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价值取向, 是在执政理念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4.
执政理念 篇8
一、西晋既得利益集团执政理念的失误
1.“禅让”说辞导致的舆论被动。禅让理论落后于时代要求,不能解决东汉直至西晋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引发的及其后续的社会发展诸矛盾。使用过时的片面的理论说辞“禅让”,没能改变靠阴谋立国人心不服的社会舆论局面,使执政变为被动。禅让作为攫取最高权力的借口,是脱离经济生产方式出发的具有“道德”合理性的封建政治理论,用于指导上层建筑发展是存在局限的,使统治者被自设观念限制,难以摆脱唯心式执政陷阱。封建统治的四根支柱实际上是天命论、宗法制、等级制和愚民论[1]8,很难有效平衡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矛盾。西晋司马氏统治集团没有直接利用天命论的神圣旗帜,而是使用不能与时俱进的复古的道德理想化的“禅让”作为借口,这种缺少起码的逻辑思考和错误借鉴历史方法的自欺欺人的政治理论,是正确执政理念缺失和执政目标狭隘的表现。而且,禅让难以实现天命论和愚民论的社会控制效果;八王之乱、九品中正制度和允许五胡入中原,又丧失了宗法制和等级制对人们观念的控制。而弥补其社会公平和全民政治参与的制度缺陷的明君效应又没有形成和出现,因此,西晋立国理论在舆论上是被动的。
禅让不能有效解释执政合法性和凝聚人心。客观地讲,曹操死后,司马懿抵挡蜀汉诸葛亮进攻对于维护魏国平安稳定来说功劳是很大的,后来灭蜀并吴也主要是司马氏的功劳。但是司马氏没能有效地整合舆论,控制宣传,使官民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肯定司马氏的贡献,并在禅让代曹魏过程中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或者可以说,西晋司马氏没有用强有力的物质手段作为禅让的物质保障争取人心,靠权术成功得国的心理阴影成为执政的观念障碍。只褒奖亲族和上层支持者,使本已因战乱凋敝的普通社会群体无法得到合理的发展。同时,禅让的僭越行为对社会秩序的毁坏是终极性的,打碎了既往的秩序观念。不仅如此,禅让使人们的道德底线和是非观念沦丧,进而是统治者和下层都失去了对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观念上的清醒判断和防护能力。禅让由不能主导到无法主导,使社会思想陷入无序状态。因此,西晋禅让理论只发挥了败坏人心,而不是挽回人心的作用。
禅让加剧政治管理的矛盾和政权统治的脆弱性,最高统治集团在总体层面和其他层面的政治理念、社会政策和管理活动等都出现了偏差,不能准确判定其后果的正与负。而贸然实行不确定后果的国家管理活动,是一种对国家和自身安危置之不顾和放任,是统治者的失职和渎职。不能矫正这种存在漏洞的执政理念, 其危险性和所要面临的矛盾的破坏性也就可想而知。实际上,西晋的历史已经清楚地告诉了人们这一点,有局限的禅让理论使西晋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向出现了执政理念的偏差。
2.统治集团心理扭曲引发的宣传矛盾。禅让成功使西晋统治集团产生错觉,从而忽视消除阴谋立国所产生的消极后果。使统治集团的执政心理产生客观扭曲,进而使其执政理念和政策细节出现问题。主观的以为强权和理论宣传就可以主导思想,无法以端正的执政心态全面正视矛盾。理论上说,西晋统治者应该迅速摆脱获得国家权力的“原罪”及其干扰和影响全面统治视野的心理负担,迅速进入执政者“角色”。但司马家族由于没能克服历史局限,正确处理所面对的问题和矛盾。像亡秦一样,没能矫正获得统治权后的思想片面和扭曲;没能全面周详地面对社会发展的矛盾,积极引导问题的解决;更没有彻底肃清两汉三国以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积弊。不能正确判定各种理论对于执政的利弊并加以合理调整运用。无论西晋流行的“崇有贵无”玄学,还是与政府主张不一致的“越名教任自然”都是如此。“崇有”不过是肯定西晋执政的合理性,“贵无”不过是不要否定和非议司马氏执政者。作为对立派“越名教任自然”,实际上就是反对司马氏的现实统治。而“越名教任自然”实际上发挥了混乱人们思想的作用,使人们失去现实正确指导方向而无所适从。可见“,崇有贵无”只不过是证明司马家族统治现实合理性的蹩脚辞令,其流毒是普通个体不知所云。虽达到愚民的目的,同时也造成统治思想和社会风气的正气缺失。西晋统治者不能够改变社会舆论对统治者的否定和不利,依靠外儒内法虽然取得短暂统治效果,但致命的是不能掌握舆论的主动和顺应民心,最终只能使矛盾激化。人民对统治者负评价,就会产生双方的不信任和内耗,第三方势力就会乘虚而入。
二、西晋治国政策与制度的失误
1.权力分配与分封制的弊病。宗法制曾是周代君主用来维系政权稳定的一种制度。西晋统治集团虽然认识到了防范杜绝他人效法其禅让而篡权的风险,但应对方法非常拙劣。采用宗法分封的旧制度作为加强中央皇权的方法,结果与其既定目标适得其反。一系列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政策,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八王之乱”。西晋对奢靡之风和悬殊的贫富差距,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限制调整的机制。从而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方面是百姓的离心离德;另一方面分封诸王做强做大,兼并土地,控制人口,聚敛财富, 助长其野心增长,激化社会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成为皇权的威胁。总体来说,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谐运转是一个政权发展的前提,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处理失当出现矛盾, 都可能导致经济政治文化灾难或政权覆灭。利益独占和分配不公看似问题不大,但实际上,不能解决诸王、外戚做大后的引导和制约,不能保障个体最低生存底线,就会激化下层中层与上层的双重或多重矛盾。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妥善调动个体观念行为使其变为向心力,可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反之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破坏力量。如果无视、简单利用或践踏大多数个体的生存发展需求,事实上就是在激化社会矛盾,实际上就是在破坏和摧毁自己的统治基础。
2.用人政策的体制局限。西晋既得利益集团缺乏前瞻性思考, 宽容有余,立威不足,导致领导力下降。而没有正确处理好接班人问题是其用人政策的最大失误。统治者把基层、中层、上层矛盾转化为动力,需要政治智慧,否则就会成为内耗或自我毁灭的动因。 人才选拔和使用应该采取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规则和制度,避免人为利用规则制度牟利损害国家发展。而司马氏不仅无视理性治国,还放任白痴的惠帝继位和变态心理皇后贾氏治国。今天看来, 实际上是设计和启动了自我毁灭装置和程序,而且捆绑国家和民族,一起走向历史的悲剧的深渊。短短几十年之后,社会内乱演变成民族屠杀,人民被迫溃逃长江以南。“永嘉南迁”是一个谎言,是一个自我安慰,是自顾颜面和不提屈辱的回避式辞令。容易使后来者对这段历史产生误解和无知,从而忽略民族悲剧的根源,留下永久的思想祸患。可见,遗祸千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一就是不能深刻反思历史,获得发展的正确启迪。
不能选拔真正人才治国或奴役愚弄人才是封建体制的漏洞。 人才的价值观培养目标与实际脱节或矛盾;人才自我认知评价陷入误区和混乱,丧失对现实的清醒判断和矛盾解决的自信,这使西晋缺乏和没有出现学以致用的治国之才。以竹林七贤为例,实际上他们发挥的是离经叛道的蛊惑人心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是人才和社会的双重互耗悲剧。
3.缺乏领导智慧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正确方法。掌握政权者行使其权力的理念和方法与其自我认知的态度和倾向性有关,与其执政实践关系密切。如果其心理、人格、思想集合的价值观是全面稳定和谐的,就是时代之福;反之,不论教条还是极端左右立场的执政者,都可能对政治活动产生明显的或隐形的、当下的近期中期或远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个体能力的评估和使用制度,各阶层的积极性的合理性调动和规范的机制是国家活动运转的重要方面。自我误导,各种势力居间利用或误导,尤其是各种形式的最高统治者智慧和方法的缺漏,都可能导致亡身亡国,西晋就是这样。西晋统治者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助长了社会各阶层的分离主义倾向。继而不能协调各等级之间的矛盾,反而激化之,使国家由内乱发展为种族之间的屠杀。司马氏政权对于少数民族的心理优势大到放任其发展,有悖常理。东汉到三国以降于西晋的战乱使人口丧失十分之九以上,中原人口不足,导致少数民族大举迁入。没能正确处理多民族关系,也是西晋乱亡的引发原因之一。封建中央统治者本应该正确发挥民族关系中的主导作用。消除隔阂,加强经济文化融合,缓和与避免上层、中层、下层的民族矛盾。防止内部和外部势力利用民族矛盾对统治权力的觊觎。与之相反,西晋统治集团无视民族矛盾,甚至是激化民族矛盾,放任异族对内部政治的觊觎和怀有颠覆野心的参与,而不加以正确遏制和防范,使异族反客为主称霸祸乱中原。西晋统治者在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中处于被动和无知状态,结果是短暂而亡。
摘要:从政治思想的角度看待西晋的历史教训,最致命的是两方面的失误,其一是既得利益集团执政理念的失误。他们运用“禅让”说辞不仅导致了舆论被动,也使自身心理扭曲引发宣传的矛盾。其二是西晋治国政策与制度的失误。主要表现在权力分配与分封制的弊病、用人政策的体制局限、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无力。
关键词:西晋,执政理念,政策
参考文献
执政理念 篇9
一、保持生态平衡,为以人为本提供良好的自然保障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是从自然中产生出来的。费尔巴哈说过,“自然界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是特别伟大的。自然界是人生存的原因、基础、根源。人应当把自己的诞生和自己的存在归功于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只能在自然界中并依靠自然界而存在着。自然界是哺育人的母亲。”[1]马克思的自然观首先也是强调自然界存在的优先地位,在此基础上,才谈论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他还认为共产主义“等于实现了的自然主义”。恩格斯则指出自然界对人类的所谓征服,都进行了报复。马克思主义强调自然和历史相统一的自然观,为以人为本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上,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以人为本,首先要使人有一个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空间。保持生态平衡,保护大自然,目的并不是要维护大自然的原始生态,而是为了给我们人类提供一个适宜居住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2006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2007年的无锡太湖蓝藻爆发事件已经给了我们严重的警告:环境保护已不仅仅是环境的问题,而且对周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直接的巨大的影响。虽然经济增长不可能不对环境产生影响,但为了经济发展而导致环境如此迅速的恶化则绝对不是发展的初衷。正如法国总统希拉克2006年10月26日在北大演讲时指出的那样,“如果地球变得无法呼吸,那么经济进步又有何用处呢?”
保持生态平衡,就是以人民群众及其利益为本,就是要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目标是非常明确的。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央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21世纪初,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党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2006年4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家宝提出了著名的“三个转变”的要求: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而党的十七大则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随着环境保护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一些过去环境污染较重的大中城市,经过大规模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综合整治,出现了改善的局面。但与此同时,一些过去环境质量较好的中小城市,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快而增加排放,环境质量下降;更多的地区基本维持了原有不甚理想的状态。这种状况表明,在国家提出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重大措施之后,见到实效还有一定时滞。
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以人为本提供丰富的物质保障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其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2]。在此,马克思指明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经济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人的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但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这一根本条件,不但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人们还会重新展开争夺生活必需品的斗争,那样旧社会的一切陈腐的东西将会死灰复燃。所以《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作为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经济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都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基本国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要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
正是由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建设一如既往地重视,中国的经济在三十年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物质财富与日俱增,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日渐成熟。也正是因为经济增长积累了相当的物质成果,社会整体福利的改进才有了现实的经济基础,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明显提高,社会全面发展才有了物质前提。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经济的发展,但经济的发展并不就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两者既是统一的,又存在着矛盾。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让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同步的提高,就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从中国这些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做到“快”并不很难,实现“好”则不易。所谓“好”,就是比较好的效益,比较高的质量,比较协调的结构,比较多的技术含量,比较少的资源消耗,比较低的环境代价,最终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以人为本提供稳固的政治保障
所谓民主政治,就是“让人民当家做主,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抑或通过人民的代议机关代替人民管理公共事务。”[3]作为人类社会政治生活进步状态的民主政治,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终极关怀和价值取向。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4]政治是人的内在需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不能脱离政治生活;同时,政治又是“人”的政治,是人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的手段。人的存在决定政治的存在,政治的发展最终基于人自身的发展。因此,民主政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是政治本身,而是人的全面发展。
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上的民主。民主是人类的普遍追求。人类在追求和发展民主政治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民主观念。民主作为一种价值观包含一定普适性,但民主也是有阶级性的,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国情和不同社会制度下,民主自有其特殊性。制度是人的选择,但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是在客观历史条件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选择和创造制度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民主道路,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国情和国际环境。
在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执政党的执政理念起着很大的作用。在中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直是民主政治的积极推动者,民主政治是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建立一种真正体现人民意志的新型民主制度的设想,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民主制独有的特点,就是国家制度无论如何只是人民存在的环节。”[5]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争取人民民主,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把以人为本作为党的执政理念,这就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民主政治,以人为本才有政治上的保障。胡锦涛说:“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民主,是亿万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焕发建设国家的强大创造力量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是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作风的必由之路。”[6]胡锦涛讲的这四个“必由之路”,也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继续执政并将长期执政的必由之路。
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以人为本提供先进的思想保障
文化不仅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也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生命的根本性标志。任何人都是一种文化的存在,都以文化的方式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和动物一样不自由;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7]
文化最深刻的本质是人化,它渗透到人的生产、生活、交往等各个方面,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是提高人的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内在动力。文化最大功能是“化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都需要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来完成。没有现代化的人,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经济政治,而现代化的人需要现代化的文化来教化。
当今世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受着文化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文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约束力,能够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大众。加强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人们启迪心智、陶冶情感、磨砺意志、激励理想,从而塑造出良好的公民素质,而且对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有着重大的意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因此,大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战略问题,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毛泽东开展延安整风,就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文革”结束后,在那样复杂而严峻的形势下,邓小平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确立了正确方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新局面。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党作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决策部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虽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要求相比较,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相比较,文化建设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方法,切实做好文化建设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五、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为以人为本提供健康的社会保障
社会建设与人的发展关系密切。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因此,考察人的发展应当以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作为出发点,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反之,社会建设也不能脱离人的发展。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建设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结果。人类在满足自身各方面的需要、实现其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推进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只有透过人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我们才能把握社会的发展状况。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建设的最高标准,而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则是社会建设的最高境界。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相比,中国社会建设还是相对滞后。尤其是在经济转型之时,社会问题大量涌现,如就业困难、贫富分化、养老保险问题、社会秩序问题等等。这其中有些问题还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像前段时间被揭露的黑砖窑事件,简直让人怵目惊心。这种种问题如果不能在社会建设中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要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要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旨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经济生活安全各种项目的总和。”[9]基本经济生活安全有了保证,就意味着人民有了最起码的物质基础或保证。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从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收入和福利的增进。还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充分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确保社会治安。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要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文明。要推进城乡的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要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要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要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社会进步。要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保护人们的创新热情,鼓励人们的创新实践。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全社会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业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发展,促进社会充满生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总之,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要有率先意识,要有新思路、新举措,要使经济建设的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从而让我们的社会教育水平更高,就业渠道更宽,保障体系更完善,人民更加健康,社会更加安定。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3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130.
[3]吴传毅.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民主政治[J].科学社会主义, 2007, (2) :6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2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81.
[6]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4-09-15.
[7]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5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8.
执政理念 篇10
研读书中的内容,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总书记的民本情怀!同时也告诫当下青年一代,只有不畏艰险才能成就伟业。从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总书记的民本情怀和爱民情结。如:中国梦的本质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相通,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中国梦提出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凝聚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强大正能量,也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主流认识。如: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等。这让国人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地看到他带领新一届中国政治核心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美好蓝图的战略思考和清晰路径。让亿万百姓对新一届党中央充满的信心和希望!
品读字如珠矶的锦绣华章,一位亲民务实清廉的人民公仆愈发受人敬重。曾体验过艰苦的农村生活,经历过不同工作岗位磨练的习近平,对中国的国情了然于心,对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感同身受。从本书的情真意切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以他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这些朴实的话语字若千钧,体现了他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品格。如: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些朴素的执政理念,让国人听后为之振奋!总书记与人民心连心、与人民共命运,中国共产党有希望!人民就有盼头!
掩卷沉思,回味无穷。书中那质朴清新的语言,鲜活生动的故事,无不展示着习近平坦诚谦和的大家风范和政治品格。尤其是他那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生活阅历,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真诚坦率、平实生动的文风。篇篇讲话中,巧妙地运用了生活中的叙事说理语言,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如:“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自己才知道”,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表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决心;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形象地阐述青年时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等等。这些语言源于生活、源于群众,朴实清新自然接地气,犹如一气呵成,极富亲和力、感染力,百姓听得懂、看得明白。
如故事的引用:《家庙鼎训》。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说,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我看了这个故事之后,很有感触。我们的共产党员、国家公务人员,手中或多或少掌握着人民赋予的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更应该在今后工作中既要依法依规执政,又要敢于担当;既要公正廉洁执法,又要开拓进取。同时,在做人做事上更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诚然,这些故事鲜活实在、生动感人,以小喻大、以事明理,给人以启迪。
【执政理念】推荐阅读:
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07-30
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交通]06-04
凸显执政为民理念奏响民生改善强音07-20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主持词07-30
三执政05-13
依法执政06-20
执政影响09-01
巩固执政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