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风险评估课程

2024-05-29

工程风险评估课程(精选6篇)

工程风险评估课程 篇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进行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信息系统进行系统的风险分析和评估, 发现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这对于保护和管理信息系统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都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美国政府2002年颁布《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 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欧盟国家也把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作为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手段;2003年7月23日, 国家信息中心组建成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题组”, 提出了我国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对策和办法。2004年, 国务院信息办研究制订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两个风险评估的标准;2006年又起草了《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1]。这些工作都对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的开设和讲授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教学, 是信息安全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 评估并解决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能力, 是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本身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 课程发展十分迅速, 涉及的学科范围也较广, 传统的教学的模式不能使该课程的特点很好地展示出来, 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的新要求,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从风险管理角度,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系统地分析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 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它涉及信息系统的社会行为、管理行为、物理行为、逻辑行为等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检测。风险评估的结果可以作为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指南, 用来确定合适的管理方针和选择相应的控制措施来保护信息资产, 全面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2]。自2001年信息安全专业建立以来, 高校在制订本科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时, 侧重于具体安全理论和技术的教学和讲授, 特别是重点强调了密码学、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安全等安全理论与技术的传授。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内容看, 多数侧重于对“信息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等基本内容的介绍上, 而且教学课时数也较少, 只有十个学时。当前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 该课程在信息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地位有待提高, 实践教学的建设与研究迫切需要深化。

当前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1. 本科教学大都以理论内容为主体, 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学时安排较少。

一般高校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主要以理论内容的讲授为主, 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学时较少, 实验内容也大多属于验证性质, 缺少具有研究和探索性质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践内容和课程设计;

2. 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激励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当前开设《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的高校还较少,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教学经验也比较缺乏, 仍以主要由教师讲述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 学生进行具体实践和操作的课时较少, 缺乏创新性的教学和研究, 基本没有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特点的教学内容, 不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提高其创新能力;

3. 实验环境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缺乏专业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师资。

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起步晚, 缺乏相关的实验设备;而且受到资金和专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难以设立专门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此外,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 涉及管理科学、安全技术、通信和信息工程等多个学科, 对于理论和实践要求都很高。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学习好各学科的基本知识, 又要加强实践训练。

二、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 不是培养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全才或战略人才, 而是培养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确实能解决某些具体安全问题的实用型人才。针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1. 重新确立课程培养目标。

(1)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估信息安全问题的能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 目前开设该课程的高校较少, 各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多种多样。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要培养学生发现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 同时也需要培养他们科学地提出解决安全隐患的方案及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分析和评估信息安全问题的能力是该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 (2)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是对信息系统的资产进行分类, 对其风险的识别、估计和评价做出全面的、综合的分析。这就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目标对象的检测和评估方法, 包括使用各种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工具, 可在模拟实验里, 通过不断地训练实现。 (3) 培养学生继续学习、勇于探索创新的能力: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威胁急剧增加, 为此各国政府都不断提出和完善了各类信息安全测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理解和解释最新的国际、国内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 培养和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另外,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也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实验验证和考试、考查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独力分析信息系统安全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最终使学生掌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知识和技能, 能够解决具体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

2. 增加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理论和相关标准的教学。

信息安全测评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是进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依据和保障。2006年由原国信办发布《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 (国信办2006年5号文) ;同时, 随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推行, 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主要包括:《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等;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化委员会颁发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GB/T 20984~2007)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22239-2008) 等多个国家标准[3]。为了保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目标的实现,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增加了《GB/T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Z24364-2009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GB/T22080-2008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2081-2008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GB/T20269-2006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25063-2010%信息安全技术服务器安全测评要求》、《GB/T 20010-2005信息安全技术包过滤防火墙评估准则》、《GB/T20011-2005信息安全技术路由器安全评估准则》、《GA/T 672-2006信息安全技术终端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评估准则》、《GA/T712-2007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软件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通用测试指南》等相关评估标准和指南的学习, 并编制相关的调查、检查、测试表, 重点强调对脆弱性检测的理论依据的描述, 检测方法及其步骤的详细记录。

3. 利用各种测评工具,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 资产赋值、威胁量化分析、安全模型的建立等环节的教学和实践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课程要求。我们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实践中通过使用风险评估工具, 并对具体的信息系统进行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分析, 加深了学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理论知识理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我们增加了主动型风险评估工具Tenable扫描门户网站系统的实践性教学内容。通过评估, 该系统的服务器存在感染病毒的症状, 其原因是服务器存在特定漏洞。为此我们使用漏洞扫描器对该服务器进行扫描, 发现了“远程代码被执行”漏洞, 而且该漏洞能被蠕虫病毒利用, 形成针对系统的攻击。通过案例特征提供了的信息, 培养学生使用测评工具对具体信息系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能力, 并进一步使其认识到主动型评估工具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快速了解目标系统安全状况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 论述了当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 需要不断地根据信息系统在新环境下面临的各种威胁, 制定新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案, 并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环境下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以满足社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

摘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手段,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系统, 评估其面临的安全威胁及安全风险的能力, 进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 分析了课程特点, 对该课程的教学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教学

参考文献

[1]付沙.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 2010, 26 (8) :6-8.

[2]杨春晖, 张昊, 王勇.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及辅助工具应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7, (12) :75-77.

[3]潘平, 杨平, 罗东梅, 何朝霞.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检查评估实践教学探讨[C]//Proceedings of2011National Teaching Sem-inar on Cryptograph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NTS-CIS2011) , 2011, (8) .

工程风险评估课程 篇2

2011年4月2日主讲:崔冬

一、填空题:(60分)

1、企业文化是从_________年代,在国际上兴起企业文化的潮流。

2、我国企业文化发展是在_____________ 年代

3、企业文化一词是由________人提出,他最早的实践者是___________人。

4、日本人企业文化视员工为: ___________培养员工的“__________”15、_____________被誉为“经营之神”盛田昭夫被誉为“ ______________”

企业文化的系统结构分为:____________文化_______________文化_____________文化____________文化____________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6、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

_______的一套优良作风、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他是企业的 __________资产。

7、企业文化具有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____功能

______________功能 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____功能。

8、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的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整合、设计、起步阶段

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规划;规范企业形象;提炼并初步确立以_________、_________

为主要内容的理念系统;制定员工行为规范

第三阶段:完善、创新阶段

主要是对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进行总结、宣传,创新企业文化理念,使企业文化工作不

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为企业新时期的发展提供新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_。

9、企业文化系统结构中_______________是企业文化的载体。___________外延文化的载体。

10、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企业长春之路_________是长寿的根本。

概述题:

1、企业文化是什么?

2、企业文化的概念?

案例分析:

穿出更潇洒的你:雅戈尔展现品牌

一、整合背景

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浙江宁波“青春”服装厂,公司经过17年的艰苦奋斗,从2万元起家的小企业发展到现拥有资产6亿多元,销售总额10

亿元的大型乡镇企业。集团公司现有下属企业25家,涉足制衣业、房地产业、贸易、商业、金融业、印刷业、建筑业、广告业和教育等诸多领域。公司还在香港、日本等地设立了境外分公司。l995年按国际惯例组建了三大中心。生产中心以衬衫、西服为龙头,推动其他产品,如西裤、时装、童装、针织服装;营销中心从事产品的开发和市场销售,目前遍及全国的营销网络已经形成,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投资管理中心主要从事集团资本经营、筹资及项目投资,从而加大对服装和房地产业的投资力度,促进了企业的快速稳步发展。现集团公司拥有员工5000人,年产衬衫500万件,西服35万套,童装200万件,针织时装20万打,童装、针织品全部销往日本、香港等国际市场。公司主导产品“雅戈尔衬衫”历年被国内贸易部(现为国内贸易局)评为最畅销国产商品“金桥奖”,1995、1995两年荣获“中国名牌衬衫第一名”,同时被服装质量检测中心授予中国衬衫行业第一家产品质量免检单位。公司被评为中国服装工业八强企业,中国服装工业利税超亿元三强企业。

被国家经贸委、国家统计局列入综合评价最佳500家企业之一。

1997年4月14日,国家工商局认定一批驰名商标,雅戈尔服装名列其中,这是中国服装首次被确认为驰名商标。1997年雅戈尔衬衫、西服双双荣登全国百家大商场最畅销品排行榜,成了全国服装行业惟一荣获两项殊荣的企业。雅戈尔从1991年以来做过三次VI(视觉文化)导入,前后有三个不同的标识,1991年以一个圆形图案加一个“Y’,1993年改为一个椭圆形中间加一个“Y”,1994年又增加了一个“I”(表示争创一流)下面加英语转形Youngor(表示永葆青春)。从CI本意来说,企业标识应当统一,因此有必要进行整合。

二、推行方针

在原有的企业理念基础上提炼新的MI(企业理念),从整合企业标识入手、确立企业新标识,最后向社会推出新标识和新视觉形象。

通过CI导入与整合,进一步增强企业自身的凝聚力,从而使企业员工的言行与企业整体形象达到最大程度的统一。

三、细划路线

确定企业宗旨——服务社会、贡献社会、装点人生、创造人生。

提炼企业精神——第二次创业,名牌不是终点,步步是台阶,年年是起点。总结经营哲学——品牌与品质同步,人才与事业共长,精神与物质并重。弘扬企业文化——人际关系家庭化、组织纪律军事化、学习工作学院化、开拓与稳健并重。

实施经营战略——名牌战略、名企业战略、争创国际一流、兼并与收购、把企业做大。

推行广告战略——以设计带动生产、加强产品设计、以企业形象烘托名牌。

策划市场战略——产品定位:西服、衬衫;品牌定位:一流企业、一流产品、一流服务。发展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向国内市场纵深发展;向多品种,多规格、多花色发展,开拓配套产品、系列产品;向华东、西南、西北、全国铺开;建立国际市场电脑信息网络,收集海外信息,向国际市场进军;把欧、美、日作为高价位市场,把周边国家、东南亚、中东作为低价位市场;实施营销人员培训计划,加强风险管理。

重申六大经营原则——竞争原则、盈利原则、用户至上原则、产品质量原则,创新原则、优化服务原则。

明晰战略分类——风险回避(多种经营、收购兼并),产品增长(地域扩展、市场渗透)合理化(降低成本、投资)、竞争(市场领先、市场挑战、市场跟踪)战略。

四、VI设计

信息工程监理中的风险评估 篇3

[关键词] 信息工程监理风险评估模糊综合评价

在对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时,风险是影响结果的重要环节。监理方受业主委托,依法对信息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并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协调业主方和承建方的关系。监理方不仅要对自身风险进行分析,同时也要为承建方及业主进行风险评估。

一、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及风险管理的含义

1.信息系统工程监理

根据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条例规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指依法设立且具备相应资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受业主单位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合同,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项:三监理(事前监理、事中监理、事后监理)、三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两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一协调。

2.风险管理

风险是指对无法达到预定目标的可能性和结果的一种评测。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去认识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目标实现的管理工作。

二、IT监理风险来源

本文从信息工程项目的内部、外部环境两方面,来分析IT监理风险的类型。

1.外部风险

国家、全球政策风险:因政府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的变动,例如加入世貿组织、双边贸易摩擦等造成的影响。

经济环境风险:在监理过程中,由于预测失误、供求关系变化、通货膨胀、汇率变动等所导致经济损失的风险。

社会环境风险:近年来,监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对监理工程师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同时人们对监理认识也产生了某些偏差和误解,有可能形成一种对监理的健康发展不利的社会环境。

2.内部风险

业主引起的风险:在我国由于信息工程监理刚刚起步,某些业主对信息工程监理认识不清,对监理人员不信任,对监理工作不配合,使监理工作失去理性和相应的权利。

信息工程承建商引起的风险:例如,承建商对监理认识不清,不配合监理工作。许多系统集成商误认为监理是业主派来监督他们的,所以不愿意接受监理,自然不会配合监理工程师的工作。

信息工程监理方引起的风险:有的监理咨询机构为了迎合业主的意图,对工程质量、工期及投资控制进行不切实际的盲目承诺或采取压价的方式来承揽项目。使监理工作不能正常运行,达不到监理效果,直接损害了业主的利益,同时也使监理组织的社会形象受到极大损害。长此将失去社会及业主的信任,给整个信息工程监理行业带来巨大的行业风险。

三、IT监理中的风险评价

风险分析方法常用的有定性、定量的方法,其中定量的风险分析方法是在定性的基础上而实现的。本文将着重探讨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风险分析中的运用。

1.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法是凭借专家的判断性描述产品(风险)的一种主观评价方法,其目的是界定风险源,并初步判明风险的严重程度,以给出系统风险的综合印象。几种常见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初步危险分析法(PHA)、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因果分析法等。

定量分析是借助于量化的指标,运用模型、曲线、公式等手段定量评价产品的一种方法。常见的有下述几种:期望货币价值分析;敏感性分析;蒙特卡罗法等。

定量分析法克服了定性分析的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不确定性高等缺点,但具体操作往往比较复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定性分析中引入数学手段,对定性问题进行量化处理,即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从评价主题根据具体情况所给定的、可能是模糊的评价尺度出发,进行首尾一致的、无矛盾的价值测定,以获得对多数人来说可以接受的评价结果,为正确决策提供所需信息。工程项目监理中涉及的许多经济、技术概念,都具有模糊属性。因此,对于复杂的、受多因素影响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的风险管理项目,评价时应当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下面用具体的案例来介绍该方法在监理风险中的应用。

四、案例分析

案例:随着企业信息化在我国的迅猛发展,某企业也准备进行信息化改造,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现有A、B两个可供选择的方案,相应的预期收益如表1所示,请分析应该向企业决策层推荐那个方案?(A方案采取了监理方式,B方案没有采用监理方式)

备选方案的风险—收益表 单位:万元

步骤:

(1)建立项目风险评价因素集,包括影响评价对象的各种因素所组成的一个集合式中—因素集,为n个影响因素集。在本例中,从项目风险的质量风险、进度风险、投资风险三方面对两个方案进行评价,从而构成了项目风险评价因素集。即={质量风险,进度风险,投资风险}

(2)确立评价集。它是专家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项目因素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总的评价结果所组成的集合,用大写字母表示,既

式中为m个评价结果。

模糊综合评价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在综合考虑所以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评价集中得出一响应的结果。在本例中,采用李斯特5分法,分为“很高,比较高,一般,不高,无”等五种,即={很高,比较高,一般,不高,无}。

(3)确定权重集。权重集反映了项目风险评价因素集中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评价。一般通过对各个因素赋予相应的权数组成的集合。在本例中,假定三个因素(质量风险、进度风险、投资风险)的权重。

(4)建立模糊关系矩阵。也就是建立从U到V的模糊关系R。采取专家评审打分的方法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例如,就A方案的质量风险而言,假设有25%的专家认为很高,55%的人认为比较高,10%的人认为一般,10%的则认为不高,没有认为无。于是,对单因素“质量风险”的评价为(0.25,0.55,0.10,0.10,0.10,0.0)。同样,对“进度风险”、“投资风险”的评价分别为:(0.25,0.55,0.10,0.10,0.0)、(0.30,0.20,0.30,0.10,0.10),则模糊关系矩阵为

同样,建立B方案的评价模糊关系矩阵

(5)模糊综合评判。根据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为:。即

上式中为模糊综合评价集;为模糊综合评判指标。

对进行归一化处理,有且满足

因此对A方案有

归一化处理后,得到

归一化处理后,得到

计算结果表明:A方案隶属“很高”,“比较高”,“一般”,“不高”,“无”的程度分别为27%,41%,18%,10%,4%;B方案则分别为15%,13%,21%,24%,11%。

(6)综合决策。以评价对象综合评价结果作为方案的状态概率,计算各方案的期望收益值,并据此决策。

由于。因此应选择方案A,即应向决策层推荐A方案:采取监理方式。

五、结论

信息工程监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减弱风险危害程度的有效方法,是对监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找出其关键因素,以便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本文对于风险的研究体现了项目管理的思想,在信息工程监理中将有利于今后完善监理风险管理体系。

汽车评估课程简介 篇4

课程名称:汽车评估

(英文名称)Assessment of Vehicle

课程编码:学分:2学时:32

先修课程:汽车构造、机械设计基础、汽车概论

后续课程:汽车车身结构与修复技术、汽车配件采购与管理、汽车营销、专讲教师:(2-3人)台晓虹、成英

一、课程目的:

《汽车评估》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本课程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能够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汽车二手车评估、汽车定损、二手车销售服务、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汽车基本知识、汽车使用寿命、汽车技术状况的鉴定、旧机动车鉴定、估价等方面基本知识,以及新汽车的评价,了解二手车相关法律法规,会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二手车的估价,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汽车构造和相关专业知识;掌握对汽车技术状况的鉴定方法,具有汽车技术状况鉴定的初步能力;掌握对旧机动车鉴定估价方法,能够对汽车技术状况进行鉴定;能应用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清算价格法和重置成本法对旧机动车进行鉴定估价;掌握撰写旧机动车鉴定估价报告的方法,能够根据旧机动车具体情况选择评估方法进行鉴定估价,完成旧机动车鉴定估价报告的撰写;

三、课程简介:中文(300字以内)

体育课程改革风险的科学分析 篇5

体育课程改革风险用现在的高频词汇来描述就是“机遇”与“挑战”共存。对待体育课程改革风险的态度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主动积极地参与风险还是被动无奈地经历风险?体育课程改革的决策者、实施者、参与者都必须作出自己的回应。吉登斯将风险的后果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风险在孕育损失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如何降低或规避体育课程改革的风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笔者认为既需要专家们反思意识的自觉,同时更需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机制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提供一个对话和交流的平台。

一、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加强体育课程改革基础理论建设

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应该具有一定的哲学视角,应将其建立在相应的课程理论和学科教学理论基础之上,而理论本身也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沉淀。体育课程改革是在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成果还非常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但这种创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其课程设计的根基有多深?在理论上的准备是否充分?其设计是否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论证?涉及本次课程改革设计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比如,体育课程的本质是什么?其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其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是否具备?我们能否套用一般文化科学课程的编制原理来建构体育课程?体育课程和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本质上有无区别?是否只是称谓上的变化?两者在课程设计上遵循的课程构建原理是否相同?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突出健康目标的课程”应该按照什么逻辑设计?按照运动和健康两条主线设计课程在逻辑或原理上是否成立?我们的课程设计是否具有哲学、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意义上的深入思考?这诸多问题值得深思。对这次新体育课程改革,广大体育教师充满了期待,而实验伊始,一线教师更是热情投入,积极努力探索,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教改成果。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接二连三地显露了出来,出现了诸如“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赶时髦,搞形式主义”、“体育教学虚无化”等倾向。更令我们难堪的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体育教师竟然不知道怎么上体育课了:“扁担南瓜进课堂”、“体育课像演活报剧一样”、“模拟劳动的体育课”等怪异的体育课接连不断地出现,一些新体育课的观摩示范给人以内涵不深、做秀表演之嫌。随之而来的争论也越来越多,我们不得不讨论体育课程“应不应该教运动技术”这类令人不可思议的问题。课程改革实践层面出现的问题必然和其指导改革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体育课程的改革在理论上准备不足,势必会影响其改革的进程。

二、体育课程改革应有针对性、连贯性

体育课程的改革还应该建立在对以往体育课程问题的深刻认识和针对性基础之上,如果其改革不能针对以往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收效必会受到影响。中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如何避免“推倒式重来”的矫枉过正是改革者必须深思和谨慎处理的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伊始,有些人为了宣传新课标的优越,把大纲时代的传统体育课程作为批判的靶子,并通过“新课标”与“旧大纲”、“课标课”与“大纲课”、“新教师”与“旧教师”的比较,否定传统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只有建立在对以往问题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其改革才会明确而有针对性。否则,改革就会盲目,就会偏离其初衷,甚至错误地改掉本不该改的东西,犹如泼脏水同时把孩子泼了出去。不容否认的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比如,我们在改革知识教育弊端的过程中误以为知识不重要,导致轻视知识传递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新体育课程改革中同样有所表现。例如,新课程标准中在体育学习领域的划分中将认知发展这一最基本的目标排除在五个领域之外。体育课程教学难道就不学习体育运动的文化科学知识?更令人不解的是,课程标准为什么又要在五个领域的具体水平目标中羞羞答答地夹杂着诸多认知学习的目标呢?难道过去大纲时代的“三基”学习就完全错了?学生增进健康没有科学知识的指引是否行得通?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体育作为学科的地位正在下降,其存在的价值甚至受到了怀疑,体育教育的地位和处境岌岌可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加强体育作为课程的学科地位呢?我们还能再忽视学生体育认知的发展吗?最近,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呼吁要学点教育史。这种呼吁可谓用心良苦。“时代每向前迈进一步,都要唤起人们反思一下历史,以便弄清楚自己背靠的是什么,自己起点在哪里,自己处于历史发展链条中的哪一环。”中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如何避免“推倒式重来”的“矫枉过正”是改革者必须深思和谨慎处理的问题。体育课程改革毕竟不是搞运动,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一棵树的生长会有年轮的印痕。如果仅凭着一股热情,缺乏问题意识,不着力分析和解决过去体育课程建设发展中存在的真切问题,难免会做出不切实际的事情。

三、走中庸之道,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既然有些风险是无法规避的,也是无法感知的,但是在未来有可能会给人类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走中庸之道,保持必要的张力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孔子提出的“中庸”,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中道”,库恩提出的保持“必要的张力”,表达的都是同样的意思,即防止出现极端的问题。

促进教育改革的和谐发展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之间的和谐。教育改革是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应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科技、政治体制等社会改革协调一致,相互影响,彼此促进,避免出现“扬此抑彼”的现象。二是教育领域内各组成部分的和谐。如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城乡之间的教育、区域之间的教育等协调、均衡发展,缩小它们之间的自然的、人为的差距。体育课程的改革不能“为所欲为”,而应该在一定的条件下展开,保持一种必要的度,实行有限度的发展。就公平与效率而言,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侧重点不同,保持二者之间必要的张力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因而要反对走极端,反对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一方面,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内在的具有伦理价值取向,要求教育改革者关注所有学校和学生的发展,理想的做法是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如同经济资源总是稀缺的,而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总是日益在增长,因而“帕累托最优”一般难以实现。这样,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实行倾斜性政策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种倾斜性政策在不同的时期应该倾向不同,而不是长期倾向于同一地方或区域,同时对作出牺牲的地区进行补偿。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面对课程改革风险的主要因素除做好以上的工作外,我认为还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这样对规避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风险有一定意义。

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吸收、借鉴他国体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是重要的,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注意吸收他国的成功经验与教切I。但另一方面,任何课程改革都是本土的、民族的、具体的,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又必须充分结合、照顾本国的国情,考虑自身所处的文化处境,体现“本土化的实际”,对于“他者”的经验,必须作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一味地将国外经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理想化、绝对化。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本国的实际在认真研究自己的国情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消化吸收。只有立足本国,洋为中用,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

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这不仅是我们顺利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创设良好课程运行机制的重要条件。从二者关系看,改革是体育课程发展的动力,稳定是体育课程发展的保障,改革是稳定的基础,但稳定也是改革的前提。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决防止重“稳定”、轻“改革”,把稳定与改革对立起来的做法,同时,也要防止重“改革”轻“稳定”的冲动冒进主义。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基础教育课程不改革,无疑会有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业。但不讲稳定也会影响课程改革的顺利实现。在改革已成大势所趋的当下,我们尤其要认识到体育课程改革的长期性,不能急功近利,因为任何教育改革都是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不能企盼通过一次性体育课程改革就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不能用“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方法,而应该分步地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要尽可能减少在基层实施中引发震荡。

总之,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在对其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中找出课程改革风险因素后,对风险因素采取规避措施来控制、减轻风险是关键。

协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课程评估 篇6

关键词:协助-自主学习模式;评定;预测;

G434

0引言

协作-自主学习模式有机地融合了学生课内的接受学习和课外的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同为学习主体:前者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协助者、学习资源的建议者和学习困难的救助者(Brocket,1991: 33);后者依照协作-自主的学习模式,采取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达成学习目标。教师的角色呈现多元化、专业化特征:实时诊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有效监控学习过程;重新设定和调整学习目标;解决难以应对的学习困难;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评价阶段性学习的成果等等。学生在教师与同伴的指导与合作下,主导自身的学习,并对学习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实现创造性地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kasworm&Yao,1992)。因此,课程的评估包括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并对短期的学习目标和长期的学习可能性做出有效预测。

1协作-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能力是自主学习倾向的外部表征,取决于学习者原有知识储备和内在学习素养,即认知水平和学习手段的应用。学习能力伴随学习经验的不断积累呈现动态性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影响,其结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课程评估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尽可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将消极结果降至最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协作是课程评估研究和反馈对象。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和学习的主体:教师凭借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给予学生引导和示范;学生能动性、创造性的表现为教师反馈的数据。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关系是结合可供模仿的成功学习范式(教师)和当前学习效果(学生)。学生通过及时观察、对比和比较同伴的学习效果,不断体验和完善个体学习手段,同时采取最适宜的协作方式调整学习状态,得到理想的学习成效。简单来说协作-自主学习模式是联结教师有效示范和学生个体高效吸收的动态网络。

2 协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课程评估

课程评估的对象涉及教师、学生、学习过程三个方面:例如,评价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教师是否提供了恰当的专业技术指导,是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强化了学习者自身的情感态度、学习技能的全面操控等等。然而,课程的开发是基于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课程评估的核心是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研究对象,以学习的成长过程变化为依据,为之后的课程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

2.1课程评估的基本内容和重点

现今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极大地丰富了可调动的学习资源。协作-自主学习模式更多地使得学生与教师的处在一种 “准分离状态”。课程评估的重点之一就是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与作用:重点一,除了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导学训练之外,诊断和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最核心部分。前者涉及如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和能力;后者则是根据实际的教学和学习情况,更新或这调整测量标准,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估、自我评估。重点二,鉴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性,学生在控制学习过程和处理学习任务的效果不尽相同。作为学习承担的主体,学生更倾向从教师和同伴身上需求鼓励和帮助(Guglielmino,1984),教师必须肩负起实现积极迁移的中介作用。

2.2课程评估的基本设计构思与难点

协作-自主学习模式课程评估的核心是通过教师和同伴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形成并加强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的掌控(Brockett &Hiemstra 1991)。课程评估体系普遍采用形成性考核(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测评,评价主要来自课后作业、课堂活动) 与总结性考核(水平测试,学业测试等考试成绩) 相结合的评估机制(Delahaye &Smith, 1995)。课程的评估设计包含了三个基本构思: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足以应对学习困难;教师和同伴的能够积极影响其学习效果;教师能够较好地全局监控学生学习。事实上,笔者半年来的跟踪调查显示:在150名随机抽样的学生中,不到50%学生能够基本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其中超过73%的学生认定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随后随机挑选出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面谈,结合统计中的相关性分析法, 检验学习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与对教师支持的相关性,高达0.78。结论支持了上述设想:教师评估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绝对性作用。

3 总结

多数学生更适应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学习,但学习参与过程中各类学习资源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傳统面授和课堂作业仍旧是协作-自主学习的主旋律,形成性评价的意义在于准确观察学生的学习变化。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时刻提升自我专业技术水平,拓展未知信息检索能力,解释相关领域问题等,建立并形成教师-教师(包括非教学领域的专业人士)的协作-自主网络;其次对学生协作-自主学习的进展保持高度监控,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及时进行处理;对学生做出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要依照学习的现状,结合实际要求,不能照本宣科。学生与学生的协作关系受到流动性强,时间不固定等因素影响,缺乏必要的一致性、延续性;同伴的管理和监控作用受限于学习者的自主评估意识和自主评价技能,现阶段只能作为依靠教师的主体评价方式进行补充。

参考书目

[1] 王宜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广东教育教研》,2007年第11期。

[2] 杨龙云,《云计算对教育的影响》[J]。《信息化科学》,2011年1月。

[3] 吴志宏,《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上一篇:执政理念下一篇:中国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