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风险评估课程论文

2024-09-25

工程风险评估课程论文(精选8篇)

工程风险评估课程论文 篇1

《房地产项目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造价控制与风险防范操作实务》

高端课程

课程名称:《房地产项目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造价控制与风险防范操作实务》

课程

目标学员:

 房地产企业(政府或国有投资项目、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工程管理、规划设计、招标与合约管理、工程审计等管理人员

 为房地产企业(政府或国有投资项目、建筑施工企业)服务的工程、成本咨询企业的工作人员

课程综述:

随着国家当前新一轮房地产的调整以及房地产业的规范化运作,房地产项目的利润越来越薄,所以下一步房地产项目投资管理的重点应当转移到以控制项目造价和成本来提高投资效益。建设部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为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进行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该国家标准特别规范了双方工程招标投标、合同约定、价款支付、风险划分、价款调整、索赔与签证办理、竣工结算、争议处理等行为。对于规范作为参与建设各方行为,将产生长远的影响。对于我们房地产经营管理者及相关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来说,从企业长远持续发展的高度,尽快掌握和领会新版《计价规范》的实质和精髓,对于企业稳健而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这是一门培养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核心实战技能的实务课程,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本课程主要在介绍了工程项目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原理方法、新《清单计价规范》出台的形势与背景、基本内容和亮点之后,以典型案例的方式阐述房地产开发项目招投标阶段(清单编制、招标控制价的编制、投标报价的编制、合同价款的约定)、施工阶段(计量支付、变更签证、工程索赔、价款调整)、竣工结算阶段(结算办理、纠纷处理)各个环节的实战操作策略、要领、技巧和方法,规范协调房地产开发项目参与各方(投资方、业主方、设计方、承包方、分包方、咨询方、监理方)的关系,增强房地产投资开发管理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实战能力,切实提高他们工程招投标、工程合同管理以及工程造价控制等管理实务和操作水平,最终加强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全面提高房地产项目建设投资效益。

学员收益:

 系统全面地掌握房地产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和实践技能特别是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实施的流程和核心内容,切实加强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全面房地产项目建设投资效益。使学员建立系统完整的房地产工程成本控制体系

 使房地产项目投资(造价)管理人员第一时间掌握工程投资控制的新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的实施和操作要领,全面掌握新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下投标报价和计价的强制性规定及要求,领会工程量清单计价和招标技巧,提高建设工程招投标、工程合同管理以及工程造价控制等管理实务和操作水平。

 通过培训使房地产项目管理人员能将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的理念、方法运用

到具体的工程造价控制业务中,结合最新《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实施,从战略高度规划统筹和指导工程造价管理和投资控制工作,最终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标掌握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发展环节成本控制的要点与操作技巧

 通过案例分析,使房地产项目管理人员掌握新的形势下投资商进行成本控制的工具和核心技术,增强投资管理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实战能力。内容提纲:

第1讲 新《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深度解读与操作

实务

1.1 新《清单计价规范》出台的形势与背景

1.2 新《清单计价规范》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3 新《清单计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亮点

1.4 新《清单计价规范》条文实质深度解读

1.5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政府投资项目面对的挑战

第2讲 基于新《清单计价规范》下的工程招投标实务操作要领

2.1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实务与操作要领

2.2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招标控制价的编制实务与操作要领

2.3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投标报价的编制实务与操作要领

2.4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评标与定标实务与操作要领

第3讲 基于新《清单计价规范》下的工程合同管理、造价控制及风险防范实务

与操作要领

3.1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合同价款管理实务与操作要领

3.2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计量与价款支付实务与操作要领

3.3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变更与现场签证办理实务与操作要领

3.4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索赔办理实务与操作要领

3.6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价款调整管理实务与操作要领

3.8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竣工结算管理实务与操作要领

3.7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计价争议处理实务与操作要领

3.8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业主投资控制的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和办法 第4讲 基于新《清单计价规范》下的工程造价控制实务典型案例

4.1 工程量清单计价综合案例分析

4.2 当前工程量清单计价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定性案例分析

课程时间:2.0天。

讲师背景介绍:详见讲师简介(马楠)

工程风险评估课程论文 篇2

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从风险管理角度,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系统地分析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 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它涉及信息系统的社会行为、管理行为、物理行为、逻辑行为等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检测。风险评估的结果可以作为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指南, 用来确定合适的管理方针和选择相应的控制措施来保护信息资产, 全面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2]。自2001年信息安全专业建立以来, 高校在制订本科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时, 侧重于具体安全理论和技术的教学和讲授, 特别是重点强调了密码学、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安全等安全理论与技术的传授。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内容看, 多数侧重于对“信息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等基本内容的介绍上, 而且教学课时数也较少, 只有十个学时。当前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 该课程在信息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地位有待提高, 实践教学的建设与研究迫切需要深化。

当前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1. 本科教学大都以理论内容为主体, 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学时安排较少。

一般高校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主要以理论内容的讲授为主, 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学时较少, 实验内容也大多属于验证性质, 缺少具有研究和探索性质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践内容和课程设计;

2. 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激励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当前开设《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的高校还较少,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教学经验也比较缺乏, 仍以主要由教师讲述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 学生进行具体实践和操作的课时较少, 缺乏创新性的教学和研究, 基本没有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特点的教学内容, 不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提高其创新能力;

3. 实验环境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缺乏专业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师资。

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起步晚, 缺乏相关的实验设备;而且受到资金和专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难以设立专门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此外,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 涉及管理科学、安全技术、通信和信息工程等多个学科, 对于理论和实践要求都很高。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学习好各学科的基本知识, 又要加强实践训练。

二、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 不是培养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全才或战略人才, 而是培养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确实能解决某些具体安全问题的实用型人才。针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1. 重新确立课程培养目标。

(1)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估信息安全问题的能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 目前开设该课程的高校较少, 各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多种多样。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要培养学生发现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 同时也需要培养他们科学地提出解决安全隐患的方案及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分析和评估信息安全问题的能力是该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 (2)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是对信息系统的资产进行分类, 对其风险的识别、估计和评价做出全面的、综合的分析。这就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目标对象的检测和评估方法, 包括使用各种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工具, 可在模拟实验里, 通过不断地训练实现。 (3) 培养学生继续学习、勇于探索创新的能力: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威胁急剧增加, 为此各国政府都不断提出和完善了各类信息安全测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理解和解释最新的国际、国内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 培养和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另外,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也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实验验证和考试、考查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独力分析信息系统安全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最终使学生掌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知识和技能, 能够解决具体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

2. 增加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理论和相关标准的教学。

信息安全测评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是进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依据和保障。2006年由原国信办发布《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 (国信办2006年5号文) ;同时, 随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推行, 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主要包括:《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等;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化委员会颁发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GB/T 20984~2007)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22239-2008) 等多个国家标准[3]。为了保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目标的实现,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增加了《GB/T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Z24364-2009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GB/T22080-2008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2081-2008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GB/T20269-2006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25063-2010%信息安全技术服务器安全测评要求》、《GB/T 20010-2005信息安全技术包过滤防火墙评估准则》、《GB/T20011-2005信息安全技术路由器安全评估准则》、《GA/T 672-2006信息安全技术终端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评估准则》、《GA/T712-2007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软件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通用测试指南》等相关评估标准和指南的学习, 并编制相关的调查、检查、测试表, 重点强调对脆弱性检测的理论依据的描述, 检测方法及其步骤的详细记录。

3. 利用各种测评工具,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 资产赋值、威胁量化分析、安全模型的建立等环节的教学和实践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课程要求。我们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实践中通过使用风险评估工具, 并对具体的信息系统进行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分析, 加深了学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理论知识理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我们增加了主动型风险评估工具Tenable扫描门户网站系统的实践性教学内容。通过评估, 该系统的服务器存在感染病毒的症状, 其原因是服务器存在特定漏洞。为此我们使用漏洞扫描器对该服务器进行扫描, 发现了“远程代码被执行”漏洞, 而且该漏洞能被蠕虫病毒利用, 形成针对系统的攻击。通过案例特征提供了的信息, 培养学生使用测评工具对具体信息系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能力, 并进一步使其认识到主动型评估工具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快速了解目标系统安全状况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 论述了当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 需要不断地根据信息系统在新环境下面临的各种威胁, 制定新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案, 并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环境下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以满足社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

摘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手段,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系统, 评估其面临的安全威胁及安全风险的能力, 进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 分析了课程特点, 对该课程的教学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教学

参考文献

[1]付沙.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 2010, 26 (8) :6-8.

[2]杨春晖, 张昊, 王勇.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及辅助工具应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7, (12) :75-77.

工程风险评估课程论文 篇3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机械电子工程教育质量状况,结合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需求背景。通过对比国外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科学分析我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培养状况。在此基础上,优化和完善课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提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建立健全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培养质量的评估体系与评价机制。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和相应课程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机械电子 课程建设 创新

【基金项目】2015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M580945);朝阳区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项目(编号:Q500100220160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15-01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学科之一。机械电子是工程科学中的一个跨学科专业,在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与我国高新科技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相关。

一、世界各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特点

(一)美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主要特点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高等教育的典范,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学科建设体系,对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美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非常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国家化水平。积极引导课程与社会、企业的广泛对接。通过推进学生与企业、市场以及国际化的交流,将新的思维、新模式、新方法引入到本课程中。

重视企业、市场的需求,授课的方法、模式及时更新。课程负责人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将授课方法,培养模式及时更新,通过现代化特别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改革授课方式、课堂管理等。及时将课程大纲、教材更新。鼓励学生在学习阶段创新技术了解市场,创新创业;另一方面也通过对市场的及时把握直接为美国和全球的人力市场输出高科技创新型机械电子工程人才。

在授课过程中,大胆推出个性化教学。不拘泥于课程大纲的限制,依据教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结合学生的特点。学校也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组织教育教学专家指导每位学生的需求。

积极推动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教学,重视基础研究,通过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保证美国科技领先和高级人才的迅速成长。因此,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授课团队,在授课过程中严格执行考核要求,保证了培养质量。

(二)英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主要特点

英国的课程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研究生教育之一。进入到新时代之后,为了确保本国在教育界的领先地位,维护本国在世界上的学术精英地位,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也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

在英国,授课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学习、必须选拔一批极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教授课程。因此学校、学院在遴选授课教师的时候非常重视教师的科研创造能力,并且把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技能的学生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

在追求教学目标的统一过程中,英国也非常注重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尽管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最终的大的、统一的目标是为了本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进步、科技昌盛作出努力。

英国的学科建设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问题选择相应的课题。英国学校经常性的组织多个跨专业的专家和教授指导学生,发挥个人的长处,使得学生扩大视野,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得到锻炼。

此外,英国的学校非常重视与企业、工业界和政府的联系和联合。经常性的邀请企业界认识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为学生在就业市场取得相当大的前期优势。

(四)大洋洲澳新两国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主要特点

严格的授课教师选拔标准和流程,澳新两国一直仿效的是英国式的教育模式,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和高标准的教师队伍。同时特别重视授课教师和企业界的合作,经常性的聘请在企业界有着良好口碑的具有工程背景和研发经验的资深人士担任校外教师。

更加严格的入校标准,通过执行严进严出政策把握。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通过设立卓越班的形式,每几个月不定时的考察,通过授课教师组织全部人员围绕该项课程的某一点问题讨论。考察成绩由任课教师队伍加权打分,当考核不合格时随时转到普通班。

重视课程的社会服务,努力与企业界建立联系,积极与企业界沟通,探索市场需求,然后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添置教学设备和优化课程内容。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论证

由于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交叉学科多,学生质量与热门学科尚有一定差距,授课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借鉴国外关于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的优秀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评估体系。

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对评价结果的逐次分解,对相关评价指标打分再乘以加权系数得到最终结论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相对于平衡积分法、专家团评价法来说虽然设立了中间层的检验环节,具有降低主观性的优点,同时计算方法简单、明了具有良好的推广性。

通过对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评价内容具体化,科学分解每个目标的内容。选择若干名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成评估小组对每一层的权重进行比对和确定,按照两两比对取最大的原则确定所有目标的权重。总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较低、较差,通过计算每一层的最终值将会落入到相应的区域中。完成整个课程体系的评估。

三、研究结论

本文在分析了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发达国家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的主要特点,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有效地构建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评价体系,并且简单、科学。同时也可看出,国外对于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建设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这一特点也为我们后续对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目标的设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机械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1):9~12

[2]李丹青. 学科建设: 转型期高校发展的根本[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 2: 000.

作者简介:

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报告 篇4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依据县教育局要求,现将刁口乡学校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汇报如下。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坚持素质教育方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增强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狠抓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1课程理念(40分)

1.1理念学习(15分)

学习课程理念的制度健全、措施得力,教师都有学习笔记,并且内容比较丰富,教师了解课程理念,且理解准确深刻

1.2理念体现(25分)

通过会议、校报、校刊、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及时全面地向师生和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校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符合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能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

2课程开设(150分)

2.1国家课程(100分)

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开齐国家课程科目,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的周课时数开设,没有随意增减周课时数的现象。

2.2地方课程(30分)

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要求开设课程,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要求的课时数开设地方课程。

2.3学校课程(20分)

有课程开发计划,有一定数量的学校课程,内容有特色,符合学校与学生实际,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要求的课时数开设学校课程。

3课程资源(45分)

3.1教师队伍(10分)

按照课程方案要求配齐、配足各门课程专(兼)职教师;教师学历达标,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教师任用制度科学合理, 激励机制健全

3.2办学条件(20分)

图书、实验器材、体育器械、教学场所、网络等设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有图书、实验器材、体育器械、教学场所、网络等设施使用的制度、措施及相关记录,师生满意度高。

3.3其他资源(15分)

学校有家庭资源的开发计划、落实措施、过程记录,学校对当地校外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有开发计划、落实措施(活动方案)、相关活动记录、分析或总结材料

4课程实施(165分)

4.1教学研究(35分)

教研机构健全,教研制度完善,教研计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定期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记录详实的教研活动,有一定数量的教研论文、著作、研究报告,公开课、优质课、研究课题等,质量较高。

4.2教学活动(60分)

4.2.1教学设计

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准确,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恰当,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练习设计针对性强。

4.2.2教学过程

结构合理,思路清晰,时间分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学方法灵活、有效,教师引导恰当,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练习的针对性、层次性强,面向全体,学生参与面大。

4.2.3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得到全面落实。“双基”扎实,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习惯得以培养与发展

4.2.4课后分析

作业正确率较高,有作业批改记录、分析;矫正方案针对性强

4.3教育活动(20分)

利用班会、校会与升国旗等常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利用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以及某些有着特殊意义的纪念日,开展心理、道德、法制、国情、安全等主题教育,利用文化节、兴趣小组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活动。

4.4课业情况[6](50分)

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不超过6小时,每天保证9小时睡眠时间,双休日与其他法定节假日不上课,既布置知识巩固性作业,又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究性、实践性作业,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教辅资料的选用符合省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

5课程评价(100分)

5.1学科课程(70分)

无任何形式的县区级以上(包括县区级)统一考试,学校组织的考试

取消百分制,使用等级制评价,测试题体现课标要求,密切联系实际,重视能力考查,控制机械记忆性题目的比例,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学校、班级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教师能够通过学科成绩反思、调整教学;学校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或奖惩教师的唯一标准。

5.2综合实践活动(15分)

评价方案科学、具体,可操作性强,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档案;评价结果通过等级、标志性成果、描述性评语等形式表达。

5.3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5分)

有与所开设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特点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和办法,为每个学生建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档案;评价结果用描述性评语或等级形式表达。

学校特色(30分)

桥梁工程项目风险评估的论文 篇5

(1)对评价层次单元与研究专题进行分类规划。

(2)对于不同评价单元未来预测出的风险事故加以归类、划分。

(3)深入而全面地总结探究不同事故风险发生原因、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等等。

(4)选择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接结合的方法围绕风险事故展开评论与估计。

(5)针对不同的风险事故类型对应给予科学的控制性方法与策略。

(6)围绕不同评价单元风险展开评估与评价。

(7)把不同评价单元的评价集中整理,最终形成总体风险评价。

(8)获得最终的总结与经验。

资产评估课程设计实践心得 篇6

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要求我们掌握资产评估的含义、目的、原则、依据等;能结合实际熟练运用资产评估方法进行评估,规范编写资产评估报告书;培养和提高我们应用资产评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资产评估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由于小组分工的原因,我负责了自己擅长的部分,没有参与评估对象的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我主要负责资产评估报告书的撰写和资产评估报告演示文稿的制作。虽然我没有参与这次课程设计技术性的工作,但也通过撰写资产评估报告书长了一些上课时因开小差而漏掉的知识点。也通过和小组成员的讨论与交流,粗略掌握了资产评估的原则、依据、方法等。

小组成员在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最大的原因在于理论知识的欠缺。这一问题让我明白虽然认识源于实践,但同时实践也需要认识为前提。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围垦堤防工程安全监控与风险评估 篇7

围垦堤防工程安全监测是监视、控制围垦堤防工程施工期、运行期安全, 核算沉降量, 检验与完善设计的重要手段。一旦发现不正常现象, 可及时分析原因, 采取防护措施, 防止事故发生, 保证工程安全运行。通过原型观测积累观测资料, 检验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并为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以提高围垦堤防工程设计与管理水平。在工程实践过程中, 国内外对围垦堤防工程安全监测都非常重视。随着充填管袋筑堤工艺的不断发展, 国内外对相关工程施工安全的监测主要集中在施工前原始基础地质的监测和筑堤过程中堤防自身变形监测两方面:岩土地质监测主要是测量堤基泥面的标高, 较常采用GPS配合探测仪进行;而筑堤过程中堤身变形监测主要围绕垂直沉降和水平位移测量进行, 一般采用直接水准测量法与测斜法进行监测[1,2,3,4,5,6]。经过几十年的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 我国在围垦堤防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08年颁布的SL435—2008《围垦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对围垦堤防安全监测的监测项目、监测设施、监测内容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7]。但对低滩围垦堤防、潮沟区围垦堤防以及采用充填管袋施工堤防的安全监控、质量检测与安全评估的研究尚不充分, 国内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还没有建立, 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工程中对围垦堤防工程相关措施研究也不尽相同, 仍处在探索阶段。由于围垦堤防工程具有与其他挡水建筑物不同的特点和复杂性, 如堤线长、潮 (洪) 水位变化迅速, 台汛期容易出现险情等, 其监测设计在确定监测项目、量测仪器、代表性的监测断面选择、数据的整理与传输等方面还面临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8,9]。

围垦堤防工程安全监测与隐患探测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安全监测能揭示堤坝的长期运行规律和结构性态, 安全检测能在短期内对围垦堤防工程的缺陷、隐患或险情进行局部或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国外用于堤防工程安全检测的技术和方法较多, 其中以无损检测技术最为突出。在一些发达国家, 无损检测技术已经由无损检测、无损试验发展到了无损评估阶段, 完成了由一般检测技术向高科技过渡的历程, 并提出了在无损检测技术中增加定量无损评估、评定材料缺陷危险性、预测剩余寿命等新设想与技术体系[10]。鉴于目前单一无损检测技术尚无法保证能够识别所有的结构缺陷,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 常常通过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方法相互补充验证[11]。多年来, 国内许多单位在堤防隐患探测方面亦进行了大量研究, 文献[12]对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做了详细的综述, 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985年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研究出一种堤坝隐患探测仪器及5种探测方法, 形成了一套综合探测堤坝隐患的技术系统;九江市水利科学研究所邓习等研制出TTY 1型便携式智能堤坝探测仪;徐广富提出利用自然电场法探测堤坝渗漏量的设想;王理芬等研究了荆江大堤堤基管涌破坏机理;刘康和应用K剖面法探测堤坝隐患;葛建国等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探测堤坝隐患;陈绍求提出用双频激电法探测堤坝隐患;吴相安等对利用地质雷达探测堤坝隐患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底青云、王妙月等将高密度直流电阻率法用于珠海堤坝隐患探测;黄河水利委员会研制出 ZDT 1型智能堤坝隐患探测仪, 编制实行了国内堤防隐患探测方面最早的一份技术规定“黄河堤防工程隐患电法探测管理办法”;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制出SDC 2堤坝渗漏探测仪;江苏省农科院完成的“坝基渗流场探测中多含水层稳定流混合井流理论与综合示踪法研究”项目,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智能化单井地下水动态参数测试仪”获伦敦与日内瓦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南大学完成水利科技创新项目“流场法堤坝渗漏管涌检测方法及仪器研究”, 成果属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常用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包括: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弹性波检测、核物理检测、流场法检测等。多年来, 这些方法都得到了实际运用, 取得了不少实践经验。

围垦堤防工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在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存在众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同时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所引起的主观不确定性, 使得堤防工程存在失事和破坏的风险, 基于可靠性理论的风险分析方法将多种影响因素综合考虑, 并可根据不同堤防结构重要性程度采取相应设计, 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基于此, 将风险理论应用于堤防工程中, 对堤防工程在复杂环境下进行风险分析研究, 可以全面反映堤防系统的安全性, 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情况下的堤防安全决策提供科学方法、手段和依据, 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堤防安全风险评估以堤防工程安全管理现状和现代化堤防管理要求为出发点, 考虑堤防工程的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流程、指标体系、量化处理、赋权方法以及分类标准等, 涉及主要内容有:①分析工程存在的不安全因素;②分析各因素对工程安全的影响程度;③判定堤防的安全程度;④根据堤防安全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等。综合来看, 国内外对于堤防工程的安全评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适用的理论和方法。国外有关国家已经开始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 对堤防信息进行管理和集成。堤防工程的技术分析、安全评判已成为今后堤防工程科学管理的发展方向。荷兰等发达国家在滩涂围垦、海堤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13,14,15,16,17,18,19], 采用概率设计原理、熵理论以及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对海堤防洪系统进行了分析, 并通过引入成本效益来反映堤防工程系统的容许风险水平和决策问题。在综合风险评价方面, 考虑了失事概率和失事后果, 研究了围垦工程洪水风险的定量分析技术。荷兰在分析实际工程基础上, 建立了一套较为适合当地国情的堤防风险评价技术, 并将堤防的安全等级划分为优、良、中、差4级。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 我国现阶段对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的研究还很少, 针对传统围垦堤防工程, 采用层次分解法、专家调查法和幕景分析法, 对围垦堤防工程系统可能出现的失事形式、失事形式的影响因素以及系统失事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析已取得一定的进展;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风险估计和风险决策虽然亦已有所应用, 但尚不成熟[20,21,22,23]。

随着围垦堤防工程结构型式的改进, 建筑新材料的研发以及施工工艺的不断改造与创新, 围垦堤防工程施工中的安全影响因素也随之发生变化, 施工安全监控、质量检测及风险评估模式与常规海堤亦有所不同。现有基于高滩围垦堤防的安全监控、质量检测及风险评估体系, 已不能满足新时期低滩围垦、潮沟区围垦以及深水区堵口安全评估要求。针对新时期围垦堤防工程的特殊性, 研究围垦堤防施工与运行安全监测项目、预警标准与保障运行体系是保证围垦工程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快速、高效的围垦堤防质量检测技术与隐患识别方法已成为确保围垦安全的必要手段;基于新时期围垦堤防工程的安全监控及施工期质量隐患检测, 构建堤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进而采用先进的风险分析理论对其进行安全评估, 也是确保围垦堤防工程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2 研究目标

新型围垦堤防工程堤坝具有矮长, 建筑物基础条件差, 水深较大, 水下地形复杂, 潮汐、波浪等水动力条件更加恶劣的特点, 与常规堤坝相比, 围垦堤防的设计、施工技术均具有其特殊性, 常规堤防施工技术在新型围垦堤防施工中的应用尚不成熟, 工程施工难度加大, 施工及运行过程的失事风险也随之增大。

针对围垦堤防工程上述特殊性, 以江苏苏北沿海东台条子泥特大型围垦工程为依托, 结合围垦堤防具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基处理方式、断面结构形式及采用的不同施工工艺, 研究高低滩、深水、潮沟、龙口等施工与运行安全影响控制因素, 提出经济合理的安全监测项目的设置、预警标准与评估体系;提出适合沿海特殊环境条件下围垦堤防质量隐患检测的科学有效的方法;提出围垦堤防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围垦堤防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采用先进的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 从而为围垦堤防安全风险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方法、手段和依据。

3 研究内容

3.1 围垦堤防施工安全监控关键技术

a. 依据海堤工程的级别、水文气象条件、地形地质条件、堤型特点及工程运用要求, 研究围垦堤防施工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进行现场监测与数值分析, 研究设置经济合理的监测项目、相应的监测方法、监测资料的整理分析技术以及预警标准。

b. 针对沿海特定环境, 研究提出抗腐蚀性、实用方便、技术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的技术标准。

c. 研究提出新型围垦堤防施工安全监测保障运行技术体系。

3.2 围垦堤防工程隐患识别方法及检测技术

a. 通过现场实测、对比分析目前常用的探测方法 (人工或机械锥探、地质雷达探测法、弹性波法、高密度电法等) 对于围垦堤防质量检测的有效性, 从而达到评价围垦堤防工程质量的目的。

b. 提出适合沿海特殊环境条件下围垦堤防高效质量检测方法与配套仪器。

c. 研究提出高效的围垦堤防隐患识别理论与方法, 并应用于实际工程。

3.3 围垦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安全风险评价技术

a. 通过分析围垦堤防工程的水文条件, 地质条件, 监测、检查及隐患探测结果, 堤防建设和出险情况等因素, 确定围垦堤防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b. 在研究围垦堤防安全风险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从围垦堤防工程安全风险评估的特点出发, 分析堤防工程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构建围垦堤防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c. 根据围垦堤防工程的具体条件、运行环境, 在围垦堤防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基础上, 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 建立围垦堤防工程安全风险评估数学模型。

d. 通过分析围垦堤防安全主要影响因素的特殊性, 借鉴已有堤防安全风险分析成果, 以围垦堤防安全风险评估模型为基础, 研究适用于围垦堤防安全风险评估的计算方法, 并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 从而为围垦堤防安全风险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方法、手段和依据。

4 技术路线

专题采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与检测、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进行研究, 总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a. 针对存在问题, 进行广泛调研和勘查, 充分收集资料, 制定研究方案。

b. 依据设计资料, 建立围垦堤防结构有限元模型, 仿真模拟堤防充填管袋施工过程, 计算预测围垦堤防堤基及堤身结构的变形发展过程及相关量值, 为现场监测方案的设计提供初步的参考依据, 同时也为围垦堤防风险分析评估提供定量分析资料。

c. 依据数值仿真分析结果, 参照传统围垦堤防工程安全监测项目, 结合围垦堤防场地条件, 选择代表性断面布设深层沉降位移、深层水平位移等观测设备, 监测充填管袋施工过程中堤基及堤防结构的一系列变形, 通过分析监测数据, 研究确定影响围垦堤防施工安全的主要因素、控制指标以及控制措施。

d. 初步的研究表明, 充填管袋层间滑移是新时期充填管袋施工围垦堤防工程失事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针对该新施工工艺, 需要研发可以监测充填管袋层间滑移量的监测设备, 并研究其量值与管袋稳定性的关系, 从而可以通过该指标的监控达到保障围垦堤防施工安全的目的。

e. 结合堤防结构数值仿真模拟结果、典型断面的现场监测结果, 通过分析可以选择出保障新型围垦堤防施工安全必须且经济合理的安全监测项目、配套仪器、不同阶段的监测频率及不同监测项目的预警指标。

f.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 提出新型围垦堤防安全监控运行体系。

g. 对比分析地质雷达探测法、弹性波法、高密度电法等对于围垦堤防质量检测的有效性, 结合现场试验对比, 优选出新型围垦堤防工程质量检测的有效方法以及适合沿海环境的配套仪器。

h. 对影响工程安全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结合安全监测、质量检测, 筛选、确定围垦堤防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以此构建围垦堤防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以围垦堤防安全风险为总目标, 提出适合围垦堤防实际情况的安全风险计算方法。

i. 集成上述成果, 在条子泥围垦工程中示范应用。

5 预期成果

a. 结合围垦堤防具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基处理方式、断面结构形式及采用的不同施工工艺, 提出经济合理的安全监测项目的设置、预警标准与评估体系。

b. 提出适合沿海特殊环境条件下围垦堤防质量隐患检测的科学有效的方法。

c. 提出围垦堤防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围垦堤防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提出先进的风险评估方法。

上述成果的取得和应用, 可降低围垦工程施工期建筑物安全风险, 缩短施工工期、大幅降低工程造价, 减少围垦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将为近期江苏条子泥垦区2.667万hm2围垦、中期江苏沿海滩涂18万hm2围垦以及远期江苏沿海滩涂46.667万hm2围垦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示范, 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并推进新型围垦工程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摘要:与常规堤坝相比, 新型围垦堤防工程的堤坝矮长, 建筑物基础条件差, 水深较大, 水下地形复杂, 潮汐、波浪等水动力条件更加恶劣, 其设计、施工技术均具有特殊性, 工程施工难度加大, 施工及运行过程的失事风险也随之增大。针对围垦堤防工程上述特点, 以江苏苏北沿海东台条子泥特大型围垦工程为依托, 结合围垦堤防具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基处理方式、断面结构形式及采用的不同施工工艺, 融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与检测等先进的手段和技术, 研究新型围垦堤防施工与运行安全影响控制因素, 提出经济合理的安全监测项目、预警标准与评估体系, 适合沿海特殊环境条件下围垦堤防质量隐患检测的科学有效方法, 以及围垦堤防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模型及其先进的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 从而为围垦堤防安全风险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方法、手段和依据。

本科课程评估结果群体特征研究 篇8

摘 要:学生课程评估是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对教师个人教学改进和教学管理具有反馈作用。本研究以W大学多年课程评估大数据为研究对象,引入优异指数EI分析课程评估结果的群体特征,从课程规模、学科院系、课程类型等维度分析。研究发现,缩小课程班级规模进行小班课教学、促进师生交流、完善选修制、强化教学管理和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有助于大学有效提升课程质量、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EI指数及其分析方法、研究结论对于其他高校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课程评估;优异指数;小班教学;班级规模;教师培训;选修制;教学管理

学生课程评估是目前大学普遍采用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大学已经广泛实施学生课程评估,将其作为大学日常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的重要方式。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探索,课程评估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化指标和评价方式。学生课程评估结果用于教师教学发展和改进具有良好效果,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镜子,教师可以参照“镜子”正衣冠。如果教师认真研究课程评价指标客观得分与主观开放意见,那么评估结果将会有效促进教师教学的持续改进。

教师并不天然具有参考评估结果的动因和主动性,因此,大学管理应当努力促进教师主动参考和研究课程评估结果,并提供评估结果的意义说明。对于课程评估结果在大学管理中的应用方式和多方面意义,目前无论理论还是教学管理实践都存在多种意见。当下大学管理中最广泛的运用方式就是采用评估结果的平均分数,进而以平均分数排名来计算课程质量优劣,但简单的平均分数不能够深入揭示分数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问题。如何通过长期课程评估结果的大数据挖掘,分析课程教学效果差异的群体特征,提炼出对课程管理有效的信息,进而为高校教学绩效评估提供参考,为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是大学课程评估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一所大学本科课程多年课程评估大数据为研究对象,引入EI指数,通过spss软件分析和挖掘课程群体特征和课程评估结果的内在联系。

一、数据的选择和筛选

1. W大学的简要特征

W大学是一所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医学和技术科学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共有11个学科门类,47个专业类,120个本科专业,本科学生人数约14000人左右。W大学历史悠久,有重视本科教学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学校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在教学改革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2. 课程评估状况

W大学本科课程评估始于20世纪90年代,已有20余年发展历史,目前形成了一套符合学校情况的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已经采用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实习课、专项助教评价等多套课程评估问卷。学校各院系本科课程大部分参与评估,每学期评估均保持一定规模和稳定性。

3. 课程评估数据筛选

课程评估数据筛选基于以下原则。第一,统一性原则,课程评估指标保持统一,不同指标获得的结果之间不做比较。第二,稳定性原则,课程评价主体和被评价主体保持相对稳定。第三,有效性原则,课程评估具有一定的评估人数和评估比率。基于以上原则,本研究筛选出W大学2010年秋季学期到2014年春季学期共四个学年(8个学期)6874门次理论课程,筛选标准为评估人数高于10人,课程参评学生比率达到50%以上。具体理由如下:

(1)W大学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在此段时间相对稳定。W大学一般五年左右会对评估指标进行一次修订,以上四年理论课课程评估采用统一指标,因而具有横向和纵向可比性。

(2)W大学课程评价群体和被评价群体相对稳定。W大学学生生源特征相对稳定,教师群体变动不大,每年教师和学生规模稳定,水平基本相当。

(3)研究发现,当评估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后,其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1]。W大学多年跟踪调查也发现,课程评估人数达到10人以上且评估率高于50%的课程评价多年评测结果基本稳定,同时与专家听课结果相互印证。

(4)符合以上标准的理论课占全部课程比例很大,而小于10人的课程在W大学所占比例很小,因而以下分析不影响对院系群体的判断。

二、分析工具选取

分析课程评估结果的传统方式一般采用课程评估结果的得分,划分不同课程所在的分数段并计算群体平均分,以此来描述课程评估结果的群体特征。运用这种方式表格内容繁琐,不同类别课程比较困难,也难以深入认识课程评估反映出的问题。平均分或分数段的描述方式容易受极端数值和数据分布的影响,如某年一门课程评价很差,会导致群体年度均值极不稳定;平均分对评估成绩分布信息的损失较大,评估数据的离散程度被忽略。例如,平均分相同的院系,其课程评估成绩可能方差较大(成绩好和差都有),也可能方差较小(成绩主要是中等),而方差恰好是群体课程质量最重要的信息。

本研究分析课程优异与否的整体特征,不采用个体或平均分数概念,而采用优异指数EI(Excellence Index)。优异指数EI是为了研究群体成绩的相对水平而提出的概念,可以衡量某个群体课程在整体课程中表现优秀的课程数更多还是表现落后的课程数较多。EI分为除法EI和减法EI两种。减法EI是特定群体课程评估排名在前10%课程数与后10%课程数相减再除以群体课程数的百分比,减法EI是线性的。减法EI<0,说明该群体课程整体评估表现相对较差;减法EI=0,说明该群体课程整体评估表现相对良好或处于平均水平,因为平均水平就是处于前10%的课程与处于后10%的课程数量恰好相等;减法EI>0,则说明该群体课程整体表现相对优秀。EI用来研究群体在整体中的表现,其研究指向是群体,因此凡是能够在整体中区别出不同群体的标准,都能用EI研究其相对表现[2]。

本研究采用减法EI。之所以选择前后10%的课程,原因在于多年课程评估结果的跟踪调查发现,位于课程评估前后各10%的课程呈现出明显差异。评估前10%的课程几乎都呈现出优秀课程特征;评估后10%的课程大体都在听课和多次评价过程中表现出明显问题。课程评估有限分数差或排名虽具有反馈作用,但并不能完全说明课程优劣,比如排名位于50%分位和60%分位的课程难以判断优劣,但当分数差或排名差异达到一定数值后,大体能够反映出课程质量差异。endprint

减法EI具体运算公式为:评估成绩位于总体前10%课程数–后10%课程数/同类有效参评课程数,EI为百分比。

三、课程群体特征比较

1. 课程规模比较

研究表明,课程规模与课程评价有相关性,一般来说班级规模与课程评估结果负相关,也有研究发现在7~21人、96人以上的班级学生评教分数与班级规模显著相关[3]。本研究根据美国大学手册的划分原则将学生课程评估结果按照不同班级规模划分为5个大段12个小段[4]。分析发现10~30人规模的课程评估比较好,其中10~20人小班教学效果最好,EI高达24.15%,21~39人的班级EI达到3.24%;50~100人规模课程EI为–4.12%,100人以上课程EI为–9.96%。

表1表明,班级规模是影响学生课程评估EI重要原因,班级规模对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班课和小班课教学方式差异上。小班课更多采用研讨式和交流式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间有深入交流和互动,通过持续交往师生逐渐相互了解,形成一种“从游”关系;大班课一般采用讲授式教学,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师生关系相对疏离,教学效果相对较差。

W大学课程评估结果表明,中国本土小班课教学评估成果同样优异。

2. 课程类型比较

不同类型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教学心态、学生学习心态存在差异,这些因素是否可能影响学生评价?何种程度影响学生课程评价?W大学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双学位辅修课程三大类,其中专业课包含专业必修、专业限选、专业任选;公共课包含全校必修、全校任选、通选课,通过对不同课程类型EI比较,会发现以下特点:

(1)专业课EI高于公共课。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比较,专业课EI整体高于公共课。这可能与以下几点相关:第一,教师对专业课投入更多;第二,教师对本专业学生群体更为熟悉和了解,有师生互动和交往;第三,承担跨院系公共课的教师可能忽略与学生的互动与交往,跨院系选课的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理解和接受可能有群体差异。

(2)选修课EI高于必修课。在专业课类型中,专业限选和专业任选课EI高于专业必修课;公共课中通选课和全校任选课EI高于全校必修课。这说明,课程选修制度允许学生选择符合个人兴趣的课程,学生在学习方面投入更多,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因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较高;选修制度同时给予教师适度压力,有利于教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限制性选修课EI高于任选课。在专业课和公共课中,都体现出如上趋势,这与两类课程的不同管理模式和学习标准有关。全校任选课只审核初步的学术标准,而通选课则要求至少开设一年以上,并且符合通选课教学目标。此外,专业任选课一般是专业领域方面的专题性课程,很多由新进教师开设,课程面向偏窄,同时新进教师在教学技巧方面仍需帮助和提高。

(4)双学位辅修课程EI在总体课程中相对较低。双学位辅修课程EI低于一般的专业课、通选课和全校任选课。双学位/辅修课程面向的群体相对于本专业学生具有不同的学科特点,一般为大班课教学,院系承担双学位与辅修课程的教师教学整体质量可能略低,这些都有待改进。

3. 院系比较

W大学不同院系在历史、学科特征、班级规模、教学管理方面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是否会反映在课程教学质量方面呢?数据分析表明,EI超过10%的院系只有外语学院;EI在5%~10%的有6个院系,包括1个理科院系,3个人文类院系,2个社科类院系;EI低于–10%的6个院系中有1个理科院系,1个人文类院系,3个社科类院系,有两个承担全校公共必修课的单位位列最后。院系比较中EI为正值的院系有11个,负值院系有18个。

不同学院课程评估结果差异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

第一,学科特征因素。根据W大学学部划分,参评院系分为理科类、工科类、社科类、人文类及其他类。课程评估结果表明,不同学科EI差异较大,人文类课程EI最高,达到13.68%,工科类课程EI最低,为-8.07%,这一结果与W大学传统文理基础学科较强的学科优势表现基本一致,体现出明显学科特征。其中,传统优势学科师资队伍结构完整,教学方案成熟度高,课程开设历史长,相对成熟稳定,院系教师具有重视教学的传统,这些因素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新建设院系如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工学院尚未形成稳定教学传统,教师教学质量未获学生肯定。

第二,院系班级规模。外国语学院和城环学院专业较多,因而划分专业后,大部分课程均为小班,这是其EI在全校领先的关键。特别是外国语学院,教师在不同年级会持续参与小班课教学,与学生建立起较为密切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当然,在小班因素以外,两个院系也有很好的教学传统,同时管理规范。与此不同,艺术学院大部分是小班,但其教学传统尚未形成,教师教学能力和观念有待提高,教学管理需要加强。

第三,院系管理因素。院系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完备制度与严格执行影响教学效果,这些因素包括院系是否建立听课制度、教学激励机制、教学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这些有助于促进教师在教学方面投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我们注意到EI领先的院系均具备完备制度,教学负责人工作投入。

第四,课程类型因素。院系课程类型的构成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评价结果,承担公共必修课较多的单位EI表现低于相近学科或院系,学生评价一定程度上与课程类型相关。全校EI最低的两个单位其课程全部为公共必修课,这是W大学教学的最短板,需要引起格外关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 初步结论

研究发现,小班课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战略方向。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张,班级规模不断增大。有研究对某省七所高校班级规模的统计分析发现,该省高校班级规模很大,平均为65.91人[5]。目前,大学小班课偏少、大班课较多可能是大学教学中普遍问题。拉其福德的研究认为,小班教学的优势体现在互动、个性化和对教学任务的聚焦,而不用耗费太多时间在教学程序上[6]。随着教育规模趋稳,大学越来越重视课程教学质量,越来越多研究者和大学开始进行小班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W大学结合拔尖人才培养,在本科基础课中推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强调高水平师资承担本科基础课程小班授课,并逐渐将小班研讨课作为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战略。近期,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发表了“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讲话,其中提到:“我校课程体系中,约70%是大班授课,30%为小班。今后要倒过来,争取把小班课程提高到70%,以增加师生的接触频率和交流深度。要坚持教授上本科生讲台,不仅上大课,还要提倡上小课”[7]。本研究结果支持W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战略选择。endprint

研究支持选修制制度的深化与发展。从高等教育哲学观点来看,大学的学术自由包括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学习自由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拥有选择学什么的自由。学习自由在大学教学管理中体现为选修制的确立和发展。目前多数大学实行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方式,选修制实施受到各种制约,存在着可选修学分数少,可选修课程数量不多,选修课程质量不高,缺乏对学生选修的指导等问题[8]。本研究表明,选修制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转变和提高,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2. 政策建议

以上分析对W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和教学建设有重要意义,相关分析提示W大学在未来教学发展中应在如下方面加强工作。

(1)进一步降低课程班级规模。减小班级规模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建议W大学系统分析全校以及不同院系班级规模情况,制定降低班级规模的年度战略目标。为实现以上目标,需要调研降低班级规模的师资需求、助教需求和研讨课专用教室(seminar room)需求[9]。在师资紧张情况下,可以采用大班上课、小班研讨模式,同时动员更多研究生担任小班课助教,并将其作为培养研究生成为未来师资的必要工作。

(2)强化教师培训。为实现以上目标,需要EI较低的院系积极参加,对评估分数较低的教师开展专项培训和反馈。由于需要动员更多研究生参与小班研讨,需要对研究生进行专门培训,不断完善培训教程和考核。W大学即将成立实体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这应当是该中心的工作方向之一。

(3)继续推进学分制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课程选择,即使是必修课,也应当给予学生选择教师的权利。

(4)强化教学管理。院系课程评估差异除了客观原因外,也体现院系在教学管理制度和投入方面的差异。为此,督促院系推广教学委员会,建立导师制、听课制度、教学奖励激励制度、办公室固定咨询(office hour)制度等促进教师教学投入的制度,同时对院系优秀教学管理予以奖励。

以上对W大学课程评估大数据的研究及其发现,在方法和结论方面对我国其他高校也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敏.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研究[M].长沙:中南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1: 60.

[2] 邓溪瑶,乔天一,于晓磊,陈虎,卢晓东,黄晓婷. 高校分省招生计划的效率判据——学生群体学业表现地域差异大数据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

[3] 石洋,丁妍,曾勇. 班级规模对本科生评教结果影响的实证分析——以A大学为例[J]. 煤炭高等教育,2012(2):95-99.

[4] 孙燕君,卢晓东.小班研讨课教学:本科精英教育的核心元素——以北京大学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2012(8).

[5] 姚利民,朱黎旻,杨静. 高校班级规模扩大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4(6):68-72.

[6] Blatchford, P. A systematic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eachers and pupils behaviour in large and small classes(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3,13(6): 569-595.

[7] 陈吉宁,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闭幕式上的讲话[EB/OL]. http://join-tsinghua.edu.cn/publish/ bzw/7531/2014/20141021134929521386064/20141021134929521386064_.html ,2014.

[8]李莉. 我国大学选修制改革的回顾与分析[J]. 辽宁教育研究, 2008(12): 59-61,123.

[9] 卢晓东,孙燕君.以研讨课教室建设促进高校研讨课教学开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上一篇:日式餐厅营运标准下一篇:呼叫中心礼仪规范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