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共12篇)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篇1
摘要:执政党的媒介形象, 是它在大众传媒上形成并传播的形象, 又会经公众口耳相传的方式再行传播, 故能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 具体可分为理念形象, 实事形象, 机构形象, 人员形象等四种类型。执政党使用所掌握的传播工具展现自己的媒介形象, 并非易事, 要获得预期的良好效果更是有着相当大的难度, 涉及特定主体, 大众传媒和社会公众等三个方面的因素。
关键词:党的执政能力,媒介形象,大众传媒,展示呈现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 大众传媒是其执政的重要资源。通过大众传媒, 党中央的执政理念, 大政方针及地方各级党组织的精神面貌, 工作实绩及其执政能力建设的状况得到充分展现。社会公众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和评价各级党组织的工作。如何展现自己的媒介形象, 这是党的各级组织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总体上说, 执政党的媒介形象展现与其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 两者之间呈现为正相关关系。
执政党良好的媒介形象, 既与担负信息传播重任的大众传媒有关, 同时也与其本身的现实形象和执政能力有关。一执政党的媒介形象, 是它在大众传媒上形成并传播的形象, 又会经公众口耳相传的方式再行传播, 故能产生广泛和持久的影响。
上述媒介形象,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众对执政党的社会评价和心理认同。正如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样, 各级党组织展现良好的媒介形象也不是一劳永逸之事。当今时代, 是资讯发达, 传媒对公众影响日深的信息时代, 是否善于使用大众传媒展现能获得人民群众广泛认可的媒介形象, 已成为衡量执政者执政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作为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经常通过所掌握的大众传媒展现自己的形象, 展现其良好的媒介形象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 有利于维护其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展现良好的媒介形象, 既是党进一步巩固自己执政地位的现实需求和长远需要, 同时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最高利益。 (2) 有利于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舆论氛围。社会和谐是社会良性发展, 国家长治久安, 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前提。社会和谐, 由党大力倡导并不断推进, 有赖于以党为核心力量的各方面力量形成的合力才能实现。促进社会和谐, 不仅需要“真抓实干”, 而且需要形成相应的社会风气和舆论氛围。执政党展现良好的媒介形象是题中应有之义。 (3) 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广大公众的心理认同, 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凝聚人心, 形成奋发向上的社会合力。对于“新的历史条件”, 可有不同表述。但不管如何表述, 其不可忽视的内容包括:改革开放, 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活内容。社会主流观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发生了巨变, 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 同时也使利益诱惑的作用空间有所扩大;经济全球化, 既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洪流, 受到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的更多辐射, 也使坚持主流意识形态较之先前难度有所增加; (4) 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党的理念, 主张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并得到公众广泛理解, 支持, 就更有利于党领导开展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和自身建设, 更有利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5) 执政党展现良好的媒介形象, 还是其各级组织实行党务公开, 政府实行政务公开并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人民群众了解了党务和政务的有关信息, 方才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监督。
媒介形象的展现, 是执政党促进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热情, 进一步提高在公众中的认同度, 进而拥有更强大稳固的社会基础的有效途径。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问题, 党通过大众传媒展现自己良好的媒介形象, 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命题。媒介形象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系特定主体经由大众传媒报道或在大众传媒亮相以后呈现于公众的认知对象。惟其是媒介形象展现, 与新闻, 与大众传媒必然有着不解之缘, 不能违背新闻传播规律和公众心理认知规律, 通过美化事实的方法美化特定主体。
媒介形象展现, 必须以特定主体的所作所为所言为基础, 为内容, 对此进行据实报道和如实报道, 或者为特定主体的登台亮相, 直接面对公众而进行新闻传播规律所许可的策划, 并提供相应的“舞台”, 如此而已。在通过大众传媒展现自身形象的过程中, 特定主体注重自身媒介形象是重要而必需的, 但注重媒介形象并非刻意“塑造”, 也非“作秀”。社会公众毫无疑问会对特定主体的媒介形象单独地作出评价, 然而他们更会以特定主体的现实形象作为参照综合地进行评价。如特定主体媒介形象佳而现实形象不佳, 则可能出现两种结果:公众或则程度不等地改变对特定主体现实形象的看法, 或则怀疑其媒介形象的可靠性。如特定主体现实形象佳, 媒介形象不佳, 那么也可能出现两种结果:公众或因对现实形象缺乏了解而依赖其媒介形象作出判断, 降低对现实形象的评价;或因对特定主体有所了解且怀有好感, 于是对某些展现特定主体形象的媒介表示不满。
由此观之, 特定主体注重自己的媒介形象和现实形象都是十分必要的。执政党的媒介形象, 大而言之, 是指将执政理念, 执政方略, 执政方式, 执政体制及执政骨干等, 以适当方式在大众传媒上呈现出来的形象;小而言之, 与执政党有关机构部门, 有关成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通过媒介所展现的能让公众具体感知的所言所行密切相关。
执政党通过大众传媒展现的形象, 以语言文字或声音图像等符号为介质得以传播, 具体可分为理念形象, 实事形象, 机构形象, 人员形象等四种类型。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执政理念, 是执政党媒介形象的重要内涵之一, 属媒介形象中的观念形态部分。
最近若干年以来,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核心内容的执政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 要内容的发展理念,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理念, 以通过大众传媒广为传播以后, 已成为执政党媒介形象的构成要素。实事形象,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既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现实形象, 又是其媒介形象。
参考文献
[1]丁柏铨.执政党与大众传媒——基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2]刘之杨.以科学发展观诠释党的执政能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18) .
[3]章颖.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研究[J].黑河学刊, 2011 (07) .
[4]包美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应对——以网络政治为视角[J].行政与法, 2011 (07) .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篇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执政党建设的重点。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明确提出了加强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必将大大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一、新世纪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和波澜壮阔的国内形势,党的十六大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新世纪的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因此,必须提高我们党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的能力,要有世界的眼光,密切注视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变化,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善于从政治上、战略上思考和认识重大问题,确立科学的政策和策略,实现党的政治领
导。
第二,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历史的选择,并经过艰辛的探索和努力,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然而,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还不深刻,对如何驾驭市场经济的复杂局面缺乏经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首先要善于学习和把握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二要善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不断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三要善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
力,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有效解决各种问题。
第三,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当今世界复杂多变,来自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自然界的挑战和考验接连不断。作为一个执政党,必须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才能使人民群众确信其领导能力,自觉地跟党走。
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一方面,要善于应对国际上的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要始终坚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采取更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努力争取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群众之间的关系。要认真分析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特点和发展趋势,高度重视和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强大合力。全党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的纪律,维护党的集中
统一,不断提高党的战斗力。
第四,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经过实践,我们党确立于依法治国的方略,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执政。我们党依法执政的能力决定了依法治国的成效,而依法治国的效果又是对党依法执政能力的检验。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带头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执政统一起来。这就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把执政的方式纳入法制的轨道,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律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的方针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既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又善于运用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
第五,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我们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集中精力研究带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执政党要善于总揽而不包揽,通过建设健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规范同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各方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的工作;善于处理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置于国
际国内发展的大局中来思考,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党的执政能力重在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五个能力”构成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方面。加强执政能力的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重点工程。如果不注意加强执政能力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是一句话。但是,执政能力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形成。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复杂环境的锻炼是促进执政能力提
高的重要途径。
执政党的建设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无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要突出这个重点。在思想建设方面,执政党要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突出的地位,尤其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的能力。所谓理论思维,就是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分析形势,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所谓战略思维,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政治上、战略上思考和认识重大问题。十六大提出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各级党组织要大力抓好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的工作,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紧密联系工作的实际,又紧密联系思想的实际,着力提高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
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着眼于培养、锻炼大批的干部。党的执政能力是全党整体素质的体现,要提高执政能力,必须着眼于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的干部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还不适应,许多干部对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知之甚少。因此,一方面要抓思想政治教育,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放在首位;另一方面,要抓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帮助广大干部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本领。特别是“一把手”队伍建设,更要如此。“一把手”在领导集体中处于关键地位,他们更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握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始终与时俱进,要善于听取各种意见,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果断决策。“一把手”除了具备与职务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和知识水平外,还必须具备宽阔的胸怀,站得高,看得远,大气,大度,大方。各级党组织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落实到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教
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中去。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突出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发挥整体能力的作用。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不仅每个成员的素质能力强,而且成员之间能力优势互补,形成新的合力。班子整体能力的发挥,其作用将大大超过单个成员作用的简单相加。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也能促使每个成员充分的发挥作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组织建设是基础,思想作风建设是根本”,能力建设应贯穿其中。对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有高度革命事业心和为人民服务的强烈责任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干部,要委以重任。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方面,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能力;第二,要加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高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的能力;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第三,要加强组织建设,坚持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提高科学决策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必须坚持;同时也必须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十分复杂。我们要在一个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内部的利益群体、利益结构、利益表现形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作为执政党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形式和方法也必须随之变化。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最重要的是落实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方针,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党要严格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及其相应的程序和手续都要符合法律的规定。要善于把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办事统一起来,进一步完善党政关系和执政机制;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扩大党内外民主,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及时反映人民群众意志、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我们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创新,不断提高党的领导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篇3
关键词:政治认同心理;执政能力;合法性
当代中国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国际格局大调整的环境中,国内也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转型,革故鼎新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民众在心理上对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接受和认同。中国是否能够顺利度过转型期,政治认同问题是关键。政治认同心理不仅受政治统治体系的合法性、科学性、完善性,及其运行的效能状态的制约和影响,还取决于人们的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认同心理机制。探索心理认同的特点,提升心理认同度,增强执政能力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治认同心理的内涵
(一)政治心理认同内涵
政治认同是作为政治认同主体的人对政治统治体系及其运行的能动的、积极的心理反应。政治认同是在政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政治认识,伴随着积极的政治情感体验,经过一定的政治意志努力而形成的对一定的政治统治体系的认可、赞同和确信,并自觉地按政治统治体系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积极地维护、参与和促进政治统治体系的稳定、运行和发展的一种政治心理过程。政治认同体现着政治认同主体的政治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政治心理因素的统一。
(二)对执政能力的心理认同
公众认同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核心构成要件,也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在于执政党使自己的“执政”(包括执政地位、执政理念、执政行为及行为的结果,也包括党执政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得到公众普遍认同和接受。群众认同资源是党的合法性资源中的基础性资源。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除了有党的先进性资源和宪法法律资源作为保障,还必须包括群众认同资源。群众认同本身就包含着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和对宪法和法律授权的认同。
二、民众执政能力认同心理的核心因素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执政能力,就需要取得民众的政治认同。让群众接受共产党执政的价值观、制度和政绩等重要的认同部分。
(一)价值认同
所谓价值认同就是民众对于执政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予以认同,这意味着执政党赢得了民众心理认同的思想基础。因为民众对现存制度的认识,对政党纲领的理解,都是从执政党提供的价值理念中获得的。政党的价值观必须体现某些值得追求的客观价值,符合社会共同的价值诉求才能被民众认同。一个执政党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必须对民众灌输自己的价值观。当一个执政党的价值观念被民众抛弃的时候,心理认同危机也就产生了。
(二)制度认同
党的制度是指整个党的组成和运作所依据的原则、体制、规则、程序等的总和。制度认同就是民众对执政程序的认同。健全和完善党的制度建设, 是加强执政党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治本之策。执政党是否做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民众对现成制度的认同,保证了政治主体执政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如果一个社会制度不为该国的民众所认同,而政党又在这一社会制度中运作,那么政党本身就缺乏合法性基础。依法执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党的执政只有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 才能产生合法的效力,才能为公众所接受和认可。而依法执政从根本上讲就是依宪执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党依法执政须臾不可背离的根本原则。依法执政是执政党获得公信力的前提,是获得长期的社会支持和群众拥护的基础。
(三)政绩认同
政绩认同,是指民众对执政党的所作所为所获取的绩效持肯定和推崇的态度。所谓执政政绩,就是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作为检验执政绩效的根本标准,检验者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绩效如何,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增强执政能力,搞好国内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一个政党通过宪法规定的制度获得了权力,只是具备了政治认同的重要因素。从政治实践的过程来看,获得了权力认同的执政党不一定具有很强的民众政治认同,只有当权力与政绩结合起来,才能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在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期,由于宪法和法律制度还不完备,所以政绩对于执政党的政治认同更意义显著。
三、心理认同度提升渠道
(一)共产党的价值观得到民众的接受才能获得政治心理认同
首先,在权力来源上,政治统治者必须从观念上承认人民是政治权力的最终和最高来源。政府的正当权力是获得民众同意的,建立在由民主制度体现的“公意”的基础上。承认权力“取之于民”的执政理念是政党认同心理的前提。其次,执政党必须致力于追求良善、正义、幸福等普世价值,努力实现人类对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追求,秉持权力“用之于民”的执政理念,政治权力只能用于公共利益谋取公民福祉,执政的职能是提供公共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这可以让民众接受共产党的价值理念,同时也构成了政治权力的心理认同基础。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建立和完善党的群众利益代表机制,维系党的执政合法性
由于制度的的设计不科学,没有这种科学的体制和机制作保证,群众的政治参与受到很大的限制,人民群众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这样的制度没有反应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导致党和民众关系隔阂,极大地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很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也很难提高。要提升民众政治认同心理,还必须加强科学的体制机制建设,改进自身的结构、功能和活动方式,推进政党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这种政治价值的落实还有赖于一套完整有效的制度安排。在当今民主政治的框架下,这种制度安排表现为宪政制度。宪政与合法性的逻辑关联表现在:合法性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同意,而宪政正好提供了一种表达同意的机制和渠道。进而言之,宪政对政治合法性的证明是通过对具体政制架构的确定来实现的,而宪政框架下的“政制”主要包括选举制度、权力分立与制衡等。(1)通过定期的、自由平等的选举,来自公民社会的认同感和忠诚感源源不断地输入到政治系统中。选举产生的政府权力是有限的,而且必须用于保护公民的个人自由和政治权利,这就进一步实现了政府产生的真正目的。(2)党要审视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在政府内部引入权力分立与制衡制度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公共权力的异化,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运行。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和人大、政府、政协的关系,划清各自的权责能,重新回归到“党是人民群众参政的桥梁和纽带”的定位上来。
(三)以民众的根本利益为落脚点,用执政政绩提升政治认同度,增强执政能力建设
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依托于自身利益的实现,这应该成为执政党的行动目标和动力。能否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成为一定时代人民群众进行政治选择的现实依据。
当下的国内环境决定了执政党的主要功能,就是要制定并积极推行适应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要求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政策反应民众的意志和主张,取得政绩,满足人民群众具体利益的要求。只有这样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才有可能民众的认同。执政党通过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成功取得的政绩, 足以证明它有资格和能力继续执掌中国政权,足以证明它的执政行为的合法性,因此,执政党可以用执政政绩所证明的行为合法性,来有效巩固其继续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篇4
一、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联系
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 关系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 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首先, 先进性是一种品质。它是内在的、潜存的, 同时又是稳定的、深刻的。一个政党只有品质优秀、素质优良, 才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前进, 才能够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有所作为。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特征和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与品质紧密相联系的是能力, 能力是品质的延伸, 是品质由内向外的过渡和转化。执政能力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 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 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 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党的执政能力高低, 折射出先进性的保持和发挥;先进性以直观的方式现实地体现着的执政能力的实现程度。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同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长期课题, 两者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翼。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先进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离开了党的先进性, 党的执政基础不可能巩固, 执政能力不可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现实体现。一个执政党, 如果不能通过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 就不可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也就谈不上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 凸显了这两大建设的根本性作用。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这两个方面的建设, 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 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才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以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首先要树立为谁执政、靠谁执政, 怎样执政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其次要理清思路, 以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先进理念。
一是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新时期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 重新审视自己的认识能力、工作目标和各项制度, 切实解决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问题。特别在作重大决策时, 要坚持以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要求, 对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 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科学理论为支撑, 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是提高公共管理能力。公共管理是执政为民的必备条件。要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 做到该管必管、该放就放, 明确职能, 勇于承担责任, 进一步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要把为民办实事列入重要工作议程, 组织开展送温暖活动, 把爱心转化为执政动力, 把关心落实到具体行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 亲民、爱民、为民, 埋头干事业, 一心一意为群众, 反对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等奢侈之风, 查处各种违纪违法。
三是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能力。检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高低, 不只看他的一般性的工作, 更要看他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坚持在重点工作中使用干部, 在突发事件中考验干部, 在艰难任务中磨练干部,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从工作决策上减少矛盾, 加强政策宣传, 维护政策权威, 从政策上化解矛盾。
四是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执政之要在于为民, 行政之要在于依法。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做到在执政方式上坚持法治原则, 在宏观决策上考虑法律效果, 在具体管理中牢记依法办事, 把依法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 放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上, 放在发展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上。
五是提高统筹协调发展能力。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先进性建设中, 领导干部必须把握统筹发展的内涵和规律, 在统筹指导下加快发展, 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统筹, 进而提高统筹兼顾、驾驭全局的能力。发展是解决所有矛盾和问题的关键, 只有经济高度发达了, 社会全面繁荣了, 各种矛盾和问题最终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无论什么时候, 什么情况下, 都要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引领先进性建设要与时俱进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建设的重中之重, 是执政条件下先进性的现实要求和具体体现。只有执政能力提高、执政地位巩固, 先进性才能得以保持。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引领先进性的建设, 并通过执政能力体现, 执政成效检验。
首先, 执政能力的提高为先进性建设夯实基础。党要保持先进性, 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党生存、发展、执政的社会环境并非明净安宁, 而是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真实与虚伪并存。这些现象相互影响, 相互碰撞,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先进性。我们党所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业, 无现成的经验可循, 只能在探索中前进, 在实践中开拓, 这也决定了先进性要面对各种困难, 要迎接各种挑战, 克服种种困难, 需要我们党与时俱进, 以执政能力提高为先进性建设夯实基础。
其次, 执政能力提高为先进性建设提供保障。先进性不是一个间断的、停滞的过程。我们党既不会因为本质上具有先进性而在各项工作和实践中必然展示出先进性, 更不会因在一个时期、一个过程、某一阶段上实现了先进性就能够永远保持先进性。昨天具有先进性, 并不意味着今天、明天、将来一定具有先进性;今天的先进性, 也不能自然地带到将来, 今天的先进性也不可以掩饰曾经有过的缺点和不足。执政能力提高能使先进性不断充分实现, 先进性意识不断强化。
再次, 执政能力提高为先进性建设注入血液。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一个不断提出新要求、充实新内容的过程, 需要根据时代要求和执政环境的变化发展和创新。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立足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深入思考先进性问题, 进一步探索先进性建设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先进性建设需要执政能力的提高, 执政能力的提高必然会促进先进性建设在理论上的丰富、在实践上的深化。
浅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篇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和完善党的自身建设。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根本思路,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和明确了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坚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与人们群众的血肉关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改革的精神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能力、创造能力和战斗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要求,改进思想作风,提高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工作机制,使党的工作能够符合时代潮流和人民的要求。
我们党突出的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有着深刻的背景和时代意义的。首先,这是准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做出的战略决策。我们党从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到成为执政党,从突破经济封锁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历史性变革使得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其次,这是正确应对严峻挑战和完成历史任务的现实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情和世情的急剧变化,我们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这就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妥善解决和处理国际和国内各种事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然而,世界多极化尚未形成,影响世界和平稳定的不利因素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党在执政中趋利避害,因势诱导,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同时,我们处于改革的攻坚期。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使我们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更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把握好发展脉搏,改善体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更好的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再次,这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要求。我们党在长期的执政中,由于重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不断取得瞩目成绩,使得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成长逐渐成熟。这与我们党肩负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相适应的。在任何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都不容忽视。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两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先进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执政能力是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现实体现:通过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带领全国人民与时俱进,共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从而提高执政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篇6
一、着力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提高全党应对复杂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危机的综合实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应对复杂经济环境,特别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本领。
一是具有世界眼光,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发展的动向。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是否具有世界眼光是决定一个国家、地区和政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国际金融危机本身就是一场全球性的经济灾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要拓展我们的视野、眼光和思维,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发展的动向,站在战略的层面理清我们的发展思路,创新我们的发展策略,解决我们发展中的问题,力争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发展的浪潮中抢占发展先机,争得发展机遇。
二是善于把握规律,努力探求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同样,国际金融危机虽然来得突发,且来势凶猛,但也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是要学习探索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要求我们在国际金融危机瞬息万变的动态变化中,善于发现规律,使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工作方法更加科学,措施更加得力,效果更加突出,最终使党执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是富有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种方法。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目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党和国家建设的创新。通过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着力在应对复杂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危机中提高领导干部化危为机的本领
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组织者,又是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的执行者。因此,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四种本领:
一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就要提高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在具体工作中,领导干部既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决定、指示和政策,又要吃透下情,注重把上级的要求和本地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找准工作的结合点、突破点,提高领导干部贯彻执行能力,要明确重点工作,健全责任机制、督导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贯彻执行意识和效率。同时,领导干部要根据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工作方式方法,针对工作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工作要求具体化,并具有可操作性,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不断提高做好公共服务的本领。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首要职责,公共服务能力是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使政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发挥好领导、组织、协调、管理作用,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功能。要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要及时负责地回应国家、社会和公众的服务要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要把公共服务的重点放在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上。
三要不断提高搞好社会管理的本领。所谓社会管理能力,就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制定与实施社会管理规划和社会服务政策、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发展社会事业的本领。要想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学习社会管理知识,学习当代社会组织和管理知识,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等,了解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的突出社会矛盾及其规律,更好地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当前重点是要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四要不断提高维护稳定的本领。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凸显,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领导干部要善于见微知著,对分裂势力要果断处置,对各类矛盾纠纷要及时化解,对群体性事件要妥善处理。着重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发展社会事业的能力、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着力增强执政意识,在应对复杂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危机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普通党员虽然看上去手中没有任何权力,但作为执政党的一名成员,同样要具有执政意识,这是我们党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还在继续加深的严峻形势下,对共产党员来说,必须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鲜明的宗旨意识、清醒的执政意识和自觉的责任意识为广大群众做出榜样。
一要做工作的模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对一个公职人员的起码要求。但共产党员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一点,要努力做工作的模范。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无论做什么工作,用心去做,用情去做,兢兢业业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圆满完成党和国家的各项任务,努力创造新的业绩。
二要做团结的模范。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工作、生活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新矛盾、新冲突。党员干部要满腔热情地为增强信心、重振经济多做工作,自觉地为应对危机贡献力量。引导人们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团结广大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
三要做廉洁的模范。国际金融危机,作为一场金融海啸,不仅冲击着经济领域,而且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此时,更要求党员干部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以权谋私,不搞特殊化,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做合格的人民公仆。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篇7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讲话指出, “要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和创新, 不断完善党内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推进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实践证明, 只有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 才能不断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才能使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才能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 不断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1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的重大历史意义
制度建设的内涵并非单纯指文字上的某些制度条例, 而是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 主要是权力配置和运作的方式;二是指具体规章制度。这两个层面共同构成党的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形成一种大的制度环境。从第一个层面的意义来看, 体制与工作机制起着支撑制度环境的作用, 保护具体的制度不被随意践踏。比如, 党内制定的各种各样的廉洁自律的规定, 各种监督的规定, 如果没有特定体制的保护, 这些具体条文能否被忠实地执行就具有不确定性, 在很大程度上就要依赖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来执行;而在特定体制下, 不管各级领导干部是否愿意, 都必然受到体制的相应制约, 都不得不去执行各项具体制度。从第二个层面的内容来看, 如果只有大的体制性框架而没有具体制度, 那么, 权力的运作也是无章可循的, 人们的行为也就缺少预见性和确定性。因此, 具体的制度是制度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是充塞于体制性框架中的具体内容。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不仅贯穿于执政能力建设的各个环节, 而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党的制
度建设与创新, 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能够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工作制度, 使党的各项工作充满活力。锲而不舍地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的始终, 才能使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根本上加强和保障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2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的目标要求一是制度的科学性。制度
的科学性既包括制度合理性又包括制度合法性, 它是一个制度有无生命力的主要标志。党的制度不仅要符合客观实际需要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也要符合人类政治生活所追求的理想和价值, 即获得了合理性;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意愿, 从而获得广泛的支持, 即获得了合法性。
二是制度的系统性。制度的系统性是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基本要求, 也是制度权威性的必要条件。党的制度是一整套约束和规范党的组织、行为及运行机制的规则, 确保党的各项工作和路线按照既定的方向发展, 因而要有很强的系统性, 同时也要强调党的各项制度的稳定性、长期性。
三是制度的权威性。制度的权威性即制度的有效性, 是指制度的强制约束力和制度的有效执行情况。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是衡量制度建设成败的关键, 党的制度如果缺乏权威, 那这种制度也就失去了实际存在的意义。
1.3 制度建设与创新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提高党的执
政能力的关键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用制度管党, 用制度治党, 用制度保证党的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 巩固党的制度建设成果, 把党的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 促进和推动党的各项工作, 为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2 目前党的制度建设的缺陷
2.1 旧制度的诟病目前, 党的许多旧制度的一些弊端还没有完
全革除, 新体制尚未完善, 不可避免地要在社会生活中发生摩擦和冲突。例如, 一些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制度相对滞后, 基层党组织的各项民主制度不够健全, 不能充分反映党组织和党员意愿, 造成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缺乏首创精神, 致使政策贯彻不力, 工作进展缓慢, 进而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
2.2 过分强调制度的经济作用当前, 党的各项制度还存在着过
分强调经济增长, 忽视关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现象。例如, 不少地方在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上, 还存在着只重视发展经济能力, 忽视干部的道德品质和服务精神的现象, 使得许多干部在工作中, 只重视管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 而轻视资源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更多关系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服务人民、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工作。
2.3 对构建高效、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 党的一些
制度配置结构不合理, 导致党领导下的行政体制机构重叠、职能不清、权责混乱等现象长期存在。建国以来, 历次机构改革都不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致使行政效率和行政法治难以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政府的管理成本逐年加大, 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3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 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1 思想上培育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观念, 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普
遍的制度观念认同是制度文化的前提和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 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制度文化, 充分保障人的基本权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现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在保证公共权力正常运作的前提下, 加强对公共权力的领导和约束, 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3.2 作风上强化党内监督体制建设与创新, 完善对领导干部的
问责制度进行党的监督制度创新, 赋予监督机构足够的权威。各级纪检机关要在党的领导下, 具有相对于同级党政机关更多的权威性, 保障其独立发挥监督效能;疏通监督渠道, 使广大党员充分履行自己的监督权利, 增加办事的透明度, 拓展对领导机关的监督面和监督力度;加强宏观监督, 增强对事关全局的决策和大政方针的监督, 防止造成决策失误;增强主动监督, 形成事前防范、事中约束、事后查处的监督机制。
3.3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完善与创新对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的
领导各级党的基层组织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各项工作制度, 改革和创新原有已不适应工作实际的制度, 培育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观念, 加强在思想、组织和作风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 领导和规划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使社会的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实现和谐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加强以执政能力为重点的党的建设, 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我们要按照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 不断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为加快推进主城区现代化建设新进程提供坚强保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
[2]桑玉成, 董幼鸿.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J].东岳论从.2003. (4)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篇8
一、围绕一个主线
就是围绕“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我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失去了这个根本, 党就失去了活力和动力。加强党的建设, 就是提高全党“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和效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谈到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时, 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因此,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最根本的, 就是要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按照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 确保党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开发两个党建新资源
一个新资源是农村、社区党组织资源;另一个新资源是“两新组织”资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全党必须牢记, 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 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基层组织是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最直接、最根本的纽带, 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因此, 充分发掘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资源, 在新的历史时期, 尤为重要。
(一) 党的基层组织最具活力。党的一切理论成果都源于实践,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基层组织在与人们群众共同生产、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 不断探索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 是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源泉, 最具活力,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完善和补充。
(二) 党的基层组织最具潜力。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我党的终极目标是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这也是人民群众的追求。在目标的实现和追求中, 总是会有更新更好的指导方法和实践, 指导基层党的建设。
(三) 党的基层组织最具创造力。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党。我们党拥有8600多万党员, 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如果基层党组织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就会不断得到增强, 就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凝聚广大党员发挥应有作用, 我们党就会始终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就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我区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首创的“农村基层组织考评办法三诺一考”, 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做法, 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近年来, 江源区在基层组织建设中, 做了大量的探索, 基层组织建设日益加强, 有能力做好党的工作, 也有干劲做好群众工作。因此, 开发好两个党建新资源, 对密切党同群众的关系, 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畅通三个途径
(一) 充分畅通基层党组织在党的建设中的途径, 带动各类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组织党建工作, 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深入到群众当中去, 深入到生产一线当中去, 倾听群众的呼声, 真切与民同甘苦共奋斗, 坚持为民分忧、为民解忧, 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组织建设。
(二) 充分畅通企业党组织联系广大工人的途径, 促进企业改革。畅通群众表达渠道、实现职工利益诉求, 既是企业一项重要的党建任务, 也是企业一项复杂的管理工程。企业党组织要把握全局, 协调各方, 按照科学、务实、有效、便捷的要求, 进一步拓宽职工利益表达渠道, 解决和处理内部各类矛盾, 加强和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推动和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
(三) 充分畅通各种生产合作组织中党组织联系农民的途径, 带动农村发展。农村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很多党的基层组织受生产方式转变的影响, 作用弱化, 脱离群众, 充分畅通各种生产合作组织中党组织联系农民的途径, 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要在各种生产合作组织中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 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 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 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带领人民群众把思想和行动作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宏伟蓝图的动力。
四、实现一个统筹
一个统筹, 即党内资源和党外资源的统筹。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4年的光辉历程, 在全国范围内执政66年, 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也已37年。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 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 中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同时, 历史和现实也充分证明, 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合格的, 并且在实践中还在不断地提高和增强。
统筹党内党外资源, 要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 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 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更好地发挥地方党委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篇9
一、信息化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的挑战
信息化时代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根据CNNIC发布的数据,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 网络普及率42.1%。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 公众获取信息更加快速、便捷, 公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参与活动更具主动性和主观随意性。目前我国社会在转型期, 各种自然的、社会的矛盾交织并存。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或国际敌对势力, 利用我国特殊时期各种矛盾增多、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 在网络上散布谣言, 试图蛊惑广大人民群众, 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这一系列现象给建设科学的、服务型的政党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式的需求, 执政党要系统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新的执政规律, 增强自身执政本领, 提高应对信息化发展的能力, 积极应对信息化的发展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的挑战。
1. 网络伪民意的干扰
在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相互冲击碰撞的网络空间中, 网上舆论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 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抓住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重要考验。由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 每个人对待问题的态度, 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网络上难免有一些主观、偏激的“民意”。再加上在利益驱使下形成的大量“网络水军”, 他们受雇于“民意制造者”, 负责批量生产民意, 严重影响了民意的真实性。甚至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或国际敌对势力, 利用我国特殊时期各种矛盾增多、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 在网络上散布谣言, 试图蛊惑广大人民群众, 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
2. 缺乏科学引导, 网络舆情挑战党的执政权威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 是公众对某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在互联网上的公开表述。 (1) 网络为大众营造了一个自由、便捷的舆论空间, 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参与各种社会、政治活动的热情。但是如果缺乏科学的引导, 过度自由的网络舆论会影响执政党的社会管理、挑战党的执政权威。我们在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公共卫生、社会安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偏激言论, 而这些事情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网络“放大镜”的作用下, 这些言论可能引起轩然大波, 甚至直接酿成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一旦涉及公共权力部门或党政官员, 就极易触动网民敏感的神经, 网络舆情就会迅速演变成网络危机进而变成政府危机, 削弱执政党的公信力和权威。信息化在一定意义上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3. 党政机关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面临严峻形势
近年来, 党政机关网上办公系统迅速发展, 党政机关门户网站数量剧增, 但是由于我国党政机关网络系统自身防护普遍比较薄弱, 同时访问量又较大, 缺乏技术精湛的计算机人才进行维护管理, 因而变成了不法分子攻击的重要目标。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2012年1月发布的《互联网安全威胁报告》统计, 党政机关网站被篡改情况严重, 2012年1月份包括江西省内抚州市、吉安市在内的143个政府网站遭到篡改, 2011年12月份被篡改的政府网站数量多达163个。 (2) 党政机关办公系统和门户网站被入侵所带来的危害将不仅仅是损害政府形象, 而且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或严重的社会问题。
4. 信息化条件下党政干部的执政能力有待提高
《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调査显示, 尽管在这些年来党员干部对网络的研究学习增加不少, 参与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但调查还是发现“很多基层干部完全落后于网络时代”。 (3) 一些领导干部未能适应信息化大环境对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抱残守缺, 依然使用老政策、老方法, 对各种涌现的新媒体无所适从或不屑一顾, 因而在执政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信息化的发展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执政环境, 这对党的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关注网络、关注新媒体, 努力提高信息化大环境下的执政能力, 对于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实现治国理政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措施
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 传统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 显露出了诸多弊端。执政党要适应信息化大环境的要求, 从强化信息化管理和提高自身执政素质两个方面做好针对性工作。具体说来, 一方面要多管齐下, 引导网络向有利于社会管理, 有利于党的建设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参政人员要努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发散思维, 善于接受和利用新事物, 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
1. 建立网络民意收集机制, 科学收集和甄别网络民意
进行专业化的信息甄别、筛选, 科学研判网络民意, 真正理解网络民意是正确应对网络舆情的前提。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民意收集网络民意收集机制。一方面通过技术提升, 提高网络监控系统效能。另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的网络民意收集平台, 由专人对网络民意进行收集。、例如: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对党说心里话专栏、人民网开设的地方领导留言板专栏等, 这些平台有着较强的公信力, 同时还有思想政治觉悟较高的版主和负责人, 在这种规范的平台上民众的发言责任感也更强, 便于获取真实的网络民意。第二、严打网络水军操控民意。网络水军严重干扰了正常网络舆论秩序, 合理民意被强制打压。执政党需严厉打击以网络水军为代表的网络灰黑势力, 以经济、法律并举的方式严惩幕后操纵者, 遏制网络舆论垄断行为, 净化网络民意表达环境。第三、健全网络民意表达法律保障体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也是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法制是保障“网络民主”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2. 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提高主流媒体的舆情引导能力
执政党坚持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监督, 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政府要扶持主流媒体的建设, 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 建立一批规模大、影响力强, 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和执政业绩的网站, 加强正面引导。开设政府政务公开、政府方针政策解读等方便政府与群众沟通交流的电视节目。在热点事件中, 这些媒体要做到积极引导,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传播社会正能量, 真正在网络舆论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除此之外, 要通过宣传教育, 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引导网民全面看问题, 多角度思考问题,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操守。同时要注意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避免因法律的漏洞和滞后而导致网络有害信息泛滥。
3. 加强党政机关信息安全建设, 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
加强党政机关信息安全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依托信息化管理部门、市场外包服务和政府监管部门长期的共同努力, 建立起一整套科学、适用的长效防范机制。第一、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党政机关要建立高效能的、责任分工明确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组织体系。党政机关要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安全组织机构, 明确组织机构原则、职能以及建设规范。第二、设立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要使信息网络系统安全运行, 必要的法律约束是不可少的。完备的法律体系也是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第三、建立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支持体系。党政机关自身内部的电子党务政务系统, 其开发应用、系统运行、日常维护、重要设备维修等都涉及信息的安全。此类系统的运维, 都需要一支政治可靠、技术精湛、作风优良, 同时还具有法律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第四、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必须积极培育一批政治可靠、技术精湛、作风优良复合型人才。
4. 加强网络知识学习, 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
信息时代对党员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 除了思想政治路线的正确, 还需要有一支懂得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党员和党员干部队伍, 要加强在职党政干部的信息技术教育。要通过政策激励, 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 改变目前党的干部队伍信息技术水平整体不高的状况。党员干部要努力适应大环境, 提高与新兴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发散思维, 勇于接收新事物, 善于利用新媒体为党的建设服务。领导干部要学会利用网络了解民意、凝聚民心。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博客、邮箱、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与广大市民进行沟通交流, 做到充分了解民意, 服务于民。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网络监督平台、网络问政平台等官方应用的作用, 宣传地方规章政策, 解决党和群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摘要:信息化的发展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网络舆情和网络伪民意等网络自身的原因, 另一方面原因则是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滞后于信息化发展所造成的。本文针对信息化发展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的挑战, 从加强网络管理和执政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两个方面, 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执政能力建设,信息化,研究
注释
1蒋述卓.网络舆情的发展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暨南学报, 2011 (02) .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2013-5-25].http://www.cnnic.net.cn/.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篇10
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对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意义, 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的要求上来, 切实把这项活动抓紧抓好, 务求取得实效。
1、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是, 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高, 有的甚至软弱涣散, 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等问题,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需要认真加以解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通过学典型赶先进, 找准自身的不足, 发现不足的成因, 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从而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工作的主旋律。针对目前工作机制不顺畅, 基础工作弱化, 个别党员干部发挥作用不突出等问题, 要切实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 树立良好组织形象。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基层党组织按照“五个好”和党员按照“五带头”的要求去努力, 就会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 进一步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 促进党建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2、提升党员干部理论素质的需要
党员干部理论素质的高低, 决定了党的整体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兴衰命运。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识, 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坚定性。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 大力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 就是要培养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的优秀党员干部, 在全社会发挥良好导向作用, 推进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党员干部除了具备一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具备广泛的组织管理学知识, 诸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创造团结和谐、鼓励进步、促进发展的文化氛围, 才能带领群众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3、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广泛发动基层党组织带头贯彻落实, 把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好引导好, 需要行之有效的实践载体和动力机制,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正是这样的动力机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就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两者之间互为作用的关系, 努力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社会之优是党员干部在创先争优中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说到底是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变, 也是利益格局、利益关系的调整, 必然会触及深层次矛盾、遇到各种发展难题, 科学发展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钥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这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因此, 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让党员干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二、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是新时期党的重要政治任务。当前, 创先争优活动成效明显, 但是, 由于这项活动规模大、时间长和认识上的差异, 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思想认识模糊, 工作指导不够及时不够到位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已经深入人心, 但相当一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空白点、模糊点, 对上级指示精神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对创先争优的重要意义没有真正理解领会, 参与创先争优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创先争优活动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关系认识模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刚刚结束, 马上又要开展这样一项大型活动, 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这一问题上认识模糊, 这就导致活动开展上拖沓、应付和创新不足等现象的出现。二是认为创先争优活动与业务工作抢时间。业务工作任务重, 创先争优活动还要和这些“硬工作”“抢时间”, 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认为难以处理创先争优与业务工作的关系。三是对创先争优活动效果有所顾虑。活动持续时间两年半, 将耗费大量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行政成本, 到底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 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心存疑虑, 在实践中他们不肯真花时间和真下功夫。
2、创先争优活动氛围、载体、方法和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必须经常抓、持久抓和深入抓。当前, 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活动忽热忽冷、时紧时松, 活动气氛还不够浓厚。如果活动氛围不浓厚, 群众对活动不了解, 参与热情不高, 容易使活动变成党员的“内循环”。一些基层党组织没有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开展活动的意义和要求, 可能存在照抄照搬的情况, 缺乏行之有效的形式、载体, 活动效果不佳。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创先争优活动的基本要求掌握不够好, 对如何组织实施心中无数, 照搬照抄上级的方案计划, 没有结合自身实际细化标准条件, 没有体现自身特色的实践载体;一些基层党组织把创先争优活动当做一次专题教育活动, 临时抓一阵子了事, 没有正确的方法、方式。
3、重口号, 轻行动;重承诺, 轻践诺
一些党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不讲实事求是, 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任何哗众取宠、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行为, 都是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距离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 还有不小的差距。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创先争优活动重口号, 轻行动, 重承诺, 轻践诺。虽然他们也做出了承诺, 但不注重检查、监督、总结等一系列方法措施的运用, 导致承诺流于形式, 与中心工作结合不紧密, 存在应付上级、“做实”不足、“虚招”有余和“走过场”的现象:一是内容空泛, 套话空话多, 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内容雷同, 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 缺乏针对性;三是支部制定承诺方案时由支委几个人甚至个别人闭门撰写, 难以形成全体党员的共识;四是没有具体考核评议措施, 群众参与评议监督的力度不够, 缺乏践行承诺的考核约束力。
三、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指出:“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 能力不足的危险, 脱离群众的危险, 消极腐败的危险, 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因此, 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融入到具体工作中去, 为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1、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中谋求新作为
2010年2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 要更好地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切实做到“六个更加注重”, 即更加注重结构调整, 更加注重自主创新, 更加注重统筹发展, 更加注重改革开放, 更加注重生态文明, 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因此,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 都要立足于本单位、本职岗位, 力使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2、要在服务人民群众、促进民生改善中作出新贡献
创先争优活动搞得好不好, 关键要看广大群众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因此, 要把创先争优作为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的经常性机制, 把活动的重点放在为群众干好事、干实事、干群众欢迎的事上, 认真倾听群众呼声, 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和期盼, 主动关心群众疾苦, 着力解决上学、就医和住房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推动党和政府惠民利民政策在基层落实, 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3、要在维护平安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取得新成效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处在工作生产第一线, 直接同群众打交道, 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骨干力量。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指出:“在前进道路上, 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社会建设, 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 要把创先争优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创建平安的经常性保证, 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争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骨干和模范, 切实提高运用法律政策的能力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不断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加强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关心和情感的沟通, 认真做好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 开展群防群治, 积极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有效疏导群众情绪, 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 努力把影响基层和谐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要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 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 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 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因此, 要把创先争优作为加强基层党建的经常性要求, 进一步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 大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着力增强基层党员干部活力, 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让每个支部、每个党员都动员起来, 进一步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崔玉国:《围绕五个方面扎实推进创先争优》, 《新长征》, 2010 (12) :52。
[2]杨华、王敬涛:《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做到“四突出”》, 《新长征》, 2010 (11) :28。
[3]唐宗礼:《创先争优承诺莫太“虚”》,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 (9) :54。
[4]唐晓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大庆社会科学》, 2010 (10) :23。
[5]姜英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军队党的生活》, 2011 (1) :51。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篇11
一、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需要
我们说,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不竭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归根到底,也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地位。离开这一条,党的执政能力无从谈起。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引导党员干部始终以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怀、服务群众的强烈意识、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赢得职工,凝聚职工,把党的领导与职工当家作主有机结合起来,始终与职工保持荣辱与共、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从而把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有效地贯彻落实到企业最基层,让企业职工感受到党的正确领导和改革发展的成果,进而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问题,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程中所应发挥的、也能够发挥的重大作用。
二、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执政能力,从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处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能力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这两方面,说到底都是一个人的问题。处理人和物的关系涉及到人,需要提高人的文化文明素质,增强人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则工作的对象直接是人。党的执政能力在本质上主要体现做人的工作,而人的一个本质特征就在于他的有思想、有意识、有能动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恰是做人的工作,所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会使其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作用。
首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作用。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功能。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思想教育能力帮助企业职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职工认识和把握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发展规律,使职工学会更加自觉地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处理问题;思想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提高精神境界,确立正确的规则意识、道德观念,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其次,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是一样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从来不否认物质因素在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的作用,恰恰相反,我们所致力于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那种把人的能动性仅仅归结于物质欲望满足的结果而否认精神激励作用的认识,同样是站不住脚的。爱国主义激情,可以使一个人在必要时为国家利益献身;对本职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可以使一个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守岗位,尽心尽职;廉洁自律的精神情操,可以使一个人面对各种利益毫不动心;等等。执政党要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不断发展,应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在激励方面的作用,这是我们动员职工的重要途径。
第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作用。政党执政,必须用科学的执政理念、正确的纲领路线来号召民众,凝聚人心,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然而科学的执政理念、正确的纲领路线,不是自然而然地就能深入人心,为群众接受、所理解、所拥护的,要借助许多中间环节来实现。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把党的执政理念、党的纲领路线,通过宣传、讲解、说明传递给职工,使职工理解它、接受它、认同它,以保证职工的思想与党的主张、目标一致性,达到团结职工凝聚人心的目的。另外,思想政治工作在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党的优良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建设等活动中,也都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三、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创造必要条件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的方方面面,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习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给全国人民绘制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这些变化了的情况,认真研究新的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新的更高的要求,企业应在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所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而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创造条件。
第一、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思想观念上创新。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改进,出路在创新。创新的关键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的观念,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预见性、主动性、针对性。党的十八大指出:“到二○二○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确立了新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思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创新,就要按照“十八大”思想要求,坚持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方法。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科学性原则。要以科学的态度解释和回答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解疑释惑、激励鼓劲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以适应时代、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二、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教育内容上创新。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在思想教育内容上,必须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干部职工思想情况,宣传企业发展与提高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内在联系。在满足需求中既要坚持先进性,又要体现出适应多样化层次的工作特点。切忌空洞说教,真正深入基层,到各班组、各车间了解掌握职工思想变化情况,实事求是是地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如:针对企业改革发展中干部职工思想上存在的不适应,应着力宣传企业发展的趋势、形势、目标,让人人扛指标,人人担责任,牢固树立“企业靠我发展,我靠企业生存”的进取意识和竞争意识,引导和教育职工着眼企业改革发展大局,化解矛盾,消除顾虑,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在安全生产的管理,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教育引导职工树立安全无小事,事故可防可控、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的思想意识,使思想政治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正达到知情、明理、鼓劲的作用。
第三、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方式方法上创新。
要想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得不断在形式上求新、求变,改变过去集中大型的俯视教育形式向小型、灵活、多样的平视疏导方式转变。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增强生动性,就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掌握新时期干部职工思想活动与变化的规律。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上要突出融入中心,发挥优势,增强服务意识作用,在服务中确立新型的工作模式,突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满足干部职工的需求放到重要的位置。一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日常生活工作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结合当前干部职工思想多元化倾向,要突破传统简单说教的局限,有针对性因人因事进行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与内容结合上体现及时、得体、有效。三是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丰富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搞好文化激励和心理调适工作,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在创新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单项教育向多项灌输、疏导转变;二是从被动应付向主动预防转变;三是从单独说教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变,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多种场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中富于新内涵。
总之,加强和改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适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需要,要不断探索规律,提升科学性,在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不断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加强。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篇12
关于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内容可以分解如下八点:确立执政理念的能力;明确执政任务的能力;夯实执政基础的能力;确定执政方略的能力;健全执政体制的能力;选择执政方式的能力;培育执政资源的能力;优化执政环境的能力。其中, 很重要的一点是按照依法治国的原则去探索那些符合政党执政规律、符合民主政治规律的原则。集中表现为科学执政 (前提) 、民主执政 (基础) 、依法执政 (保障) 和高效执政 (目的) 四个方面。
建设高度的党内民主、党际民主、国家民主和社会民主, 赢得高度的国际民主, 是政党能力建设的价值指向和目的要求。反过来, 民主的质量水平, 又为政党能力的提高提供根本动力。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说, 民主知识是政党能力发展的基础;民主思想是政党能力发展的核心;民主精神是政党能力发展的支柱;民主方法是政党能力发展的工具;民主发展是政党能力发展的目的。具体的思路与方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明确政党职能是增强政党能力的前提;搞好政党建设是增强政党能力的基础;遵循客观规律是增强政党能力的关键;加强政党管理是增强政党能力的保障;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增强政党能力的途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充分运用我们党8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 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一个政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指一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实干性, 主要体现为执政理念的不断创新及其贯彻落实的执行力度。我党的执政能力主要体现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四个方面。在科学发展观中, 一方面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内容, 必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创造条件, 从而巩固党的执政之基;另一方面又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 必然使我党打破单一发展观的束缚, 从而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提升, 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最终建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 以完成我党的执政使命。
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对我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它要求我党按客观规律办事, 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求我党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诉求, 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求我党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积极性, 同时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群众;还要求我党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 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总之, 科学发展观在要求我党转变执政坐标的基础上, 从执政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三个维度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实践科学发展观必然会提高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二、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 真正使党的执政方式建立在科学、务实、理性的基础上
党的执政方式是指执政党通过掌握、运用和控制国家政权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途径、方法、体制和机制的总称, 是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在执政行为中的具体化。执政方式是执政能力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是执政能力的实现形式和实践依托。判定党的执政能力的一条重要标准, 就是看党的执政方式是否科学、合理、高效。党的执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执政方式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否适应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 是否符合党的执政规律, 是否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科学的执政方式来源于执政理论的不断创新, 来源于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运用。党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立足于党的执政环境和新的执政实践,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并大胆借鉴国外政党执政的有益经验, 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 真正使党的执政方式建立在科学、务实、理性的基础上。落实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坚持科学执政的根本, 党要通过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科学执政方略、执政方式和执政体制,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没有执政行为的法制化就没有执政方式的科学化。坚持依法执政, 就要依法处理执政党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协机关、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依法规范党组织在这些组织中的地位、功能和活动方式, 依法组织和领导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要善于通过法定程序经由立法机关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 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 依法行政;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强与参政党的沟通合作, 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 更好地发挥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支持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自主管理内部事务。要严格用宪法和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 按照法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来行使执政权力。
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探索民主执政的方式
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增强政治体系的包容性、创造力和生命力, 要求执政党必须实行民主执政。探索民主执政的方式, 既要着眼于发展党内民主, 也要着眼于实现人民民主;既要保障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管理的权利, 也要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既要理顺党内权力的授受、运行和制约体制, 也要构建党的权力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运行机制。党一方面要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的各项制度建设, 另一方面要抓好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有效衔接,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积极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多种实现形式, 把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政治诉求整合容纳在体制之内。
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关键在搞好党的建设
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我们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关键在搞好党的建设。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要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全党同志一定要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工作结合起来, 同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结合起来, 同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结合起来, 同不断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结合起来, 同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摘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试图运用我们党8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 对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实现途径进行粗浅探索。
关键词:执政党,能力建设,基本内容,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R].新华网, 2013
[2] .姚蓉.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3] .慎海雄.新媒体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记者, 2012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荐阅读:
探讨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08-19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创新策略07-19
执政能力建设05-19
从应对突发事件来看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10-09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06-27
执政能力提高09-23
新闻执政能力10-08
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交通]06-04
提高驾驭经济能力实现执政能力新跃升10-03